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08-03 16:45:39

导语:在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

第1篇

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需要知道背后的微观问题。

文国庆先生在“正解M2与GDP比例偏高”(2013年3月18日《财经》)一文中正确地指出:货币总量持续快速增长是伴随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并大量沉淀或固化在所形成的固定资产中,这是过去很长时间大量投资的结果。这一过程的是2009年的9.7万亿元银行贷款的形成。但是这一形势的出现不能归咎于商业银行,而是当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结果。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可能本身就缺乏赢利能力(如一些地方融资平台的项目),也有一些由于此后经济的下行,而导致所形成的固定资产赢利能力不高,无法偿还贷款的本金,使得这些企业必须通过贷款来偿还原来的债务(所谓“滚债”)。“滚债”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债务人能够偿还利息,但不能偿还本金,因此滚动的是本金,这种情况通常能够持续一段时候。另一种情况是债务人既不能够偿还利息,也不能偿还本金,因此滚动的是本金加利息。上述第一种情况持续一段时候就形成了今天的结果:存量贷款和增量贷款都很多,但是主要用于“滚债”,不能形成新的投资活动,因此对于实体经济的推动力很弱。可以看出“盘活存量”的本质是减少债务。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减少债务有以下六个途径:

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断扩展,增加销售收入和赢利能力,最终偿付债务,这对于债权人则显示为资金存量变活了;

利率实际就是债务的增长率,因此低利率能够减少债务成本,有利于债务的减少;

借助外力偿还债务(例如股权融资,非常时期的政府救助等);

企业通过减少支出,降低成本提高赢利能力,最终偿付债务,这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通货膨胀的环境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因此通货膨胀可以起到消蚀债务的作用。反之通货紧缩的环境不利于债务人,而有利于债权人,因此通货紧缩不利于减少债务;

对债权人违约,这可以有很多形式,包括拒绝偿还,停止支付,延期偿付等各种形式的对于原债务合同条款的违背,以及各种债务重组和各种利息和本金偿付期的重新设置等。

以上这些微观分析揭示了一些宏观的政策含义:

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否则债务不可能减少,存量也不可能盘活;

需要低利率水平的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低实际利率水平;

必须防止通货紧缩的发生,PPI持续出现负增长也是一种通货紧缩现象(目前已经持续16个月),PPI作为出厂价所昭示的生产领域通货紧缩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抬高实际利率,相当于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变相实行了货币紧缩政策,这样的价格形势十分不利于债务的减少;

商业银行应该有不良贷款的有效注销机制;需要股权融资(包括资产证券化)。

在这样的分析基础上再来观察所谓的“钱荒”问题可以获得一些新的视角。首先存量和增量的区别。人们常常要问,为何M2有100万亿元这么多,钱还紧张。但这根本是一个不存在的命题,因为货币供应量M2是一个存量数据,与货币市场短期供求完全没有关系。存量再多不能保证增量不紧张,因为存量是前期增量的累积,有时候存量多恰恰反映前期摊子铺得太大。实际上央行公布的货币总量数据中的增长率,也是基于存量计算的。

第2篇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实体企业 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资产证券化是将原始权益人/发起人(卖方)不易流通的存量资产或可预见的未来收入“构造”和“转变”成为资本市场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即资产支持工具的过程,其目的主要在于实现表外融资、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产流动性等。

资产证券化提供的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一定有利于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么?一切还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方可。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实体企业(非房类)尤其是中小企业是实体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共有6000多万户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对我国GDP贡献率超过60%,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机会,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实体中、小微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金融资源主要向大中型国有企业积聚、向房地产企业积聚,广大中、小实体企业在金融资源分配上处于明显弱势地位。每年有大量中、小实体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倒闭。

三、资产证券化对实体企业(非房类)融资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资产证券化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扩张将有利于为金融市场,尤其是银行业提供更多的流动性,盘活现有资产存量,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融资支持,理论上讲存在这种可能性,但如果深层次分析,此阶段政府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的背景,以及真正实施资产证券化后盘活的存量资产与补充的市场流动性是否真正能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非房地产类实体企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打一个问号。

(一)资产证券化的市场背景。

经济发展滞缓,以往靠投资拉动的爆发性增长无以为继。银行等金融机构杠杆化比例居高不下,工业部门企业负债经营,财务成本居高不下,为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去杠杆化、盘活存量风险资产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此时,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是将银行业的风险分散给大众投资者而确保其不会发生大的系统性风险。也就是说,资产证券化的背景并非完全是金融业通过创新之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所主动推进的。

(二)资产证券化的本质是风险分散而非消灭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本质是风险分散而非消灭风险,故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寄居在资本市场的风险未得到消除,而是从一个部门转到了另一个部门。且社会资金会新一轮的进入市场。进而可能会推高资产价格,而不会在本质上改变实体经济融资难的问题。

(三)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标准和导向问题。

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实施证券化后资产流动性增加,资本压力得到缓解。但银行贷款的要求和导向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会重复历史,将资金更多的投入到虚拟经济或是泡沫已经十分严重的房地产领域。要彻底解决该问题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流动性,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如何改变自身业务结构标准在制度上进行完善,在技术上设计出更科学的服务产品,打通实体经济融资难得核心症结。

实体企业在未真正学会如何创新、如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准确地调整自身业务之前,过多的资金供给对于他们来讲未必是件好事。

即便银行或监管机构将腾出的资金引入到实体经济也无法保证其结果也一定是正面的。在过去的快速发展若干年中,我国实体经济已经积聚了大量的低水平的产能,产能过剩已然是当下实体经济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如果单纯在资金流动性供给方面进行人为扩张则无异于第二个四万亿,整个实体经济部门将再次利用高的债务杠杆得到短暂而不可持续的增长。增加的流动性都无法得到较好的利用和释放,最终风险将再次积聚到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从这个角度讲,资产证券化对于实体经济来讲可能又将是一场灾难。如此一来,资产证券化只是解决了短期的银行业流动问题,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金融市场以及实体经济面临的各类风险。

四、结束语

任何一种政策都有两面性,任何一种金融工具都有优劣势。有人说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加了就会流入实体经济,流入非房地产实体领域。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金融机构首先是盈利性机构,输给企业血液的时候是想着将来吸回来更多的血,而实体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自身造血功能,或整体宏观经济市场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发展,过多的流动性自然又回流到虚拟经济。所以,资产证券化作为一个金融工具本身是没有好与坏的属性的,一切要决定于金融机构、实体企业乃至整体宏观经济协调发展,否则最终受累的还是实体经济。

(作者单位: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

随着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不断完善,煤炭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也在逐步的提高,成本管理是企业会计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深化加强煤炭企业的成本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企业会计管理乃至煤炭企业的快速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加强煤炭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策略和方法,为企业的不断发展提供生机和活力。

一、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煤炭企业具有高危险性,管理相对困难,其生产习惯以及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行业发展与其他行业的不同。因此,在煤炭企业推进成本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过程的浪费情况突然;人为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成本管理不注重事中控制。

1.生产过程的浪费情况突出

煤炭企业发生成本的主要环节正是煤矿掘进、检修、运输等工作面现场。由于各个矿井的地质水文条件参差不起,一些煤矿的顶板支护难度较大,不便管理,无形中增加了成本。由于煤层厚度不均匀,工作面储煤量就有限,这样搬家倒面的频率就高。有时为了采掘接续,造成了人力、材料的浪费,增加了原煤生产成本。

2.人为浪费现象普遍存在

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煤炭行业职工队伍人员构成性质已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有相当多的农民合同工来到矿上,并成为煤炭生产的主力军。这支队伍文化素质低。他们雇用意识强,只想挣钱,材料消耗却不关心,能回收的材料却不去回收,该节约的也不去节约,导致影响到生产成本的上升。

3.成本管理不注重事中控制

据调查,有些单位在安排月生产计划时,把生产成本预测的情况进行下达。这样区队就按照预测指标进行使用,有乱扔、乱放的现象。在材料审批,发放单位见批发的料单就发,例行公务。这些现象造成材料浪费,成本上升,月底只开个分析会,不追究原因,使能够控制的没有较好地控制。

二、加强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对策和方法

基于以上我国煤炭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加强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和方法:加强设计管理,使用新工艺;有效调动煤炭企业职工节约成本的积极性;注重过程控制;减少库存积压,盘活存量资产。

1.加强设计管理,使用新工艺

对地质条件复杂,煤层赋存条件不稳定且经济实力不雄厚的煤炭企业,只有立足现实,严把设计关,积极推广新工艺,才能减少一些浪费。煤炭企业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每年制定出整体的最优方案,强化生产接续、计划与采区(面)设计的论证力度。在采区或工作面形成前提供详细的地质资料,并力争达到精确,能避开采空区、透水区的都要避开,减少因冒顶、透水等灾害造成的损失。不断推广光面爆破、锚网支护等掘进方式,锚喷、锚索等支护方式。工作面顶板采用电液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支架的移架及时支护顶板;机头、机尾采用端头友架维护,超前支护采用打戴帽单体支护。通过推广新工艺,以达到节约成本,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为了有效地控制成本,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必须注重技术的运用,促使煤矿工种技术人员从控制消耗、降低成本的角度,加强技术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从矿井改建、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等投资方案的选择,采、掘、运、提、排等工艺方法等各个环节都做到成本最低。

2.有效调动煤炭企业职工节约成本的积极性

以人为本,提高煤炭企业职工节约成本的积极性是强化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有效措施。煤炭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与成本管理有关的培训来提高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同时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方法,企业文化等方式来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在生产过程中,主要是以节约材料费为主要内容,把材料成本全部包到班组和个人,实行节奖超罚、班控制、月考核兑现,从而极大地调动井下职工的节约意识。

3.注重过程控制

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是提升成本控制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煤炭企业严格按月初下达的计划进行审批,在发放过程中,严格按审批计划进行发放,月底对各单位生产成本进行汇总,并召开专门分析会,总结该月中成本管理中好的方法,继续发扬,对于违背成本管理的做法,找出原因,制定下一步的改进措施,保证下月不会再出现材料超耗的现象。

4.减少库存积压,盘活存量资产

在材料采购活动中,坚持货比三家的原则,同时减少周转运费。在物资储备上,坚持从矿上实际出发,短线物资或常用物资按计划合理储备;对过去的库存物资、设备和配件,在局内能代用的尽量代用,不能代用的积极主动向外推销。同时,要采取灵活的生产经营方式,做好生产准备工作,市场销售旺季全力出煤,牢牢把握市场的主动权,减少了库存,减少了资金积压。

三、总结

第4篇

关键词:资产;油田企业;质量管理;效益管理;效益最大化

资产作为油田企业持续生产和经营的实物载体,是油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为油田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拓展业务空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固定资产管理也因此而显得日益重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资产对每个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强化资产管理质量,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油田企业,在油价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对此进行探讨就显得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油田企业在管理资产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研究了对资产深化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一、新形势下资产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挑战

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和经济总量占据较大比重,但资产投资回报率与国际油公司还有一定的差距,党的“十”提出国企改革是改革国企内部机制,促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各层面的深入发展,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都将起到推进优化资产盈利能力的作用。

(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挑战

国务院国资委2014年7月15日宣布,在中央企业启动混合所有制等4项改革的试点,即明确了国企现代化企业管理方向,也同时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出了新的要求,国有企业有效监管机制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需要在改革推进中进一步强化,确保国家资本安全和效益。

二、油田企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

(一)油田企业资产效益管理存在问题

1、油田企业储量Y产价值管理没有体现

油气储量是具有资本属性的特殊资产,储量评估不仅包括油气储量数量的估算,还应包括储量价值量的评估。但是由于国内外油气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的不同,储量评估的流程和标准也有所区别,甚至于国际油公司储量价值评估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加之国内缺乏资源市场流动的特性,油田企业的油气储量没有被作为企业的资产进行资本化,使得油田企业最大的资源资产无法纳入价值管理。

2、油田企业资产形成与持续经营管理效益目标脱节

长期以来,重产量、轻效益的油田企业考核政策,导致油田企业重探明储量、产能建设规模和增产,走的是规模扩张、外延发展,投资经济评价脱离实际经济运营,出现可研、后评估效益显著,资产收益率低于国际油公司的情况。伴随着投资固定资产规模的增大,固定资产成本比例也逐年增高。

(二)油田企业资产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1、资产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油田企业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着专业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在实物管理上,也只是关注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投资购置、报废处置这两头的环节,而对运行维护、维修改造、调拨转移等环节没有进行全方面、全过程的管理。

2、闲置资产管理效率低

企业在购置资产后,不能物尽其用,产生了固定资产闲置现象;另一方面,对固定资产的现场管理缺乏力度,不能及时掌握固定资产使用状态,出现重复购置情况。

3、资产运行管理问题

一是缺乏资产信息化管理。在资产管理上没有完整的管理手段;二是部分资产转资业务不规范。投资结算滞后,资产主数据的创建难度加大,资产转资信息不准确,财务部门处于投资管理的末端,掌握的信息滞后、不全面,缺乏有效的专业管理。

4、资产后续维修存在问题

近几年,油田企业安全环保形势日益严峻,油田开发中后期,老油田资产设施老化、后期维修投入不足,大量废弃井得不到治理,管线、设施的安全隐患、环保问题比较突出,反映出资产管理中缺乏强制维修、检测的标准。

三、深化资产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模拟储量资本化,探索储量资产价值管理

在现行体制不支持储量价值的情况下,为有效反映区块储量资产效益,可以建立模拟储量价值,来作为评价区块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一是油气储量资产模拟资产管理,建立油田企业资产负债合理评价机制,纳入到油田价值管理各环节,在优化作业计划、编制全面预算、制定中长期规划中发挥效益评价作用,逐步将油田企业潜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与油气储量的大小、价值关联起来。二是加强技术可采储量、经济可采储量管理研究,重点研究受储量规模大小、开发环境、开发阶段、开采技术进步油气采出量及剩余量等因素影响,以及油气产品价格变动和货币时间价值而变动,建立油气储量资产增值或贬值的动态管理机制,逐步将经济可采储量和价值管理应用到效益管理模式中。

(二)突出勘探开发一体化,同步投资效益和运营效益

一是树立勘探要经济储量,开发要经济产量的理念,勘探、开发、计划、财务部门协调一体化运行,建立完善成熟、拓展和探索分阶段的勘探开发模式,优化投资结构和投资项目,将经济效益真正纳入油田勘探开发全过程。二是完善投资效益考核政策,以资源配置最优、投资效益最佳、运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加强投资、财务管理部门的同步协作,完善关键指标考核,奖优罚劣,切实将投资效益责任落到实处,杜绝无效、低效资产形成。

(三)深化油藏经营理念,提高区块资产运营效益

一是聚焦区块储量资产效益,按照SEC储量评估和区块效益管理目标,将经济可采储量当作经营资产管理,推进勘探、开发、计划、成本生产与经营一体化,组织开展经济储量和经济产量评价模型研究,实现勘探、开发效益管理模式。二是深化区块预算管理,建立完善区块存量、增量资产界定、经济效益预测,突出存量资产收益率、增量资产效益回报指标完善,结合零基预算,形成区块标准成本定额管理,逐步形成以开发单元为核心的效益预算管理。

第5篇

虽然国务院常务会议没有给出此次扩大试点的具体规模。但据业内人士透露,此轮试点额度将扩大至2000亿元左右,试点资产范围亦可能扩大,但风险较大的资产不纳入试点范围。而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发展将要提速,预计产品额度有望扩大,参与主体的门槛也将大大降低,券商、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均有望分一杯羹。

据接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各家银行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态度较为平静,分析指出,由于资产证券化在我国依然处于发展的初期,所以此次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充分体现了严格控制风险,审慎、稳步推进的一贯思路。而对照之前相关政策法规出台时间与当时实际情况也不难看出,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一直以试点方式小心谨慎地寻找发展路径,但回顾起来,政策的针对性却又远远落后于银行发展的需求。

信贷资产证券化暴露制度短板

“此时出台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为了缓解银行资产负债之间流动性失衡的局面,以此让银行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资深金融从业者赵某如是理解此时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

但想法与现实情况的差距也显而易见。尽管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在2013年上半年业绩说明会上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表了力挺做更多资产证券化相关业务和产品的意见,但是他还指出了目前国内有关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缺陷,如“法律法规、会计条例还不完善,希望能够加快出台相关配套法规,保证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发展”。

交行董事长牛锡明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其一就是监管整合。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广涉及若干个监管部门,各监管部门在政策上、制度上需要进行整合。

有金融业资产管理部高管告诉记者,这是在当下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买卖双方艰难逾越的鸿沟。“由于目前工商总局只是对银行、信托公司之间的资产产权交易办理过户手续。为此,其他金融机构如果要参与交易只是债务而非产权交易。为避免债务违约造成损失,我们就必须做大量的信用风险评估、尽职调查甚至是增加担保来降低风险。这样无形中大幅增加交易的成本和难度。”他说。

对此,赵某表示,现在只有在政策上、制度上进行整合才能打破买卖双方不平等的交易关系。“不管是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券商的资产交易,后者都只是一个‘过手’、一个中间商,而不是风险承接者,随后他们要将产品再卖给普通投资者。如果仅仅是从盘活银行资产的角度出发,将资产的风险转嫁给购买资产证券化的机构的话,没有金融机构愿意购买。”他解释道。

赵某告诉记者,之所以他们暂不考虑资产证券化产品交易的原因就是在交易价格上很难达到一致。“银行在定价权上是强势地位,让我们根本没有商讨价格的余地来开展此项业务。最后为了继续存活下去,在银行需要将大量资产转移出表内的需求下,券商只能甘愿做通道。”他说。

2012年5月央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额度500亿。

赵某认为,由于交易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的定价不合理,使得券商、保险之类的机构投资者不愿意购买,使得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一直停滞不前。

而自2005年以来随着时间推移,银行理财、信托再到现在的券商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规模却不断创新高。“虽然监管机构开始着手管理这里面的风险,但不能就此反过来再次要求其他金融机构来配合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一位业内人士说。

多位金融行业从业者认为,此次政策着重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金的初衷是好的。但在资产证券化运行中的制度缺陷以及银行自己的打算下,信贷资产证券化道路依然坎坷。

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发展下的各银行“小九九”

多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容并趋于常态化,可以最大限度地盘活资金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有利于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提高信贷资产的运营能力。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助于推动其转变过度依赖规模扩张的经营模式,通过证券化盘活存量信贷,腾挪出更多的信贷规模,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倾斜,特别是用于小微企业、“三农”、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对于投资者来说,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扩容,将进一步丰富市场投资产品,拓宽财富保值增值的渠道。

在近期多家上市银行披露的中报中提及了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进程。建行称,已将“建元”2013年第一期公司类贷款证券化项目申报材料正式上报监管部门。北京银行称,资产证券化业务已完成筹备工作,并上报监管部门审核。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表示,未来中国银行将做更多的资产证券化相关业务和产品。李礼辉称,“中国银行在这方面有经验,从去年重新启动以来,我们首批做了30多亿元的产品,并且我们借助在海外分支机构的优势,做了相关的外币产品。”据了解,中行纽约分行打入美国主流市场的一大特色业务是资产证券化。作为首个在美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中资银行,具有较大的示范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的新闻稿中提到,在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过程中,央行将会同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在尊重发行人自主选择发行窗口的基础上,引大盘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跨市场发行。

据记者了解,对于优质资产的交易,个别银行却都有着自己的打算。有国有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关人士表示,从自身收益的角度来说,我们很难将铁路基建、电力和道路交通等优质资产做成资产证券化卖出,即便这类资产在我们贷款中占比很大。“考虑到风险资本占有、潜在不良的变化以及综合人工运营成本,我们要卖出一笔道路交通的贷款,可能需要一百笔中小客户贷款才能补足之前的收益。前者的综合性价比远高于后者。”他说。

而对客户基础比较薄弱的股份制银行来说却另有苦衷。一家大型股份制银行分行的部门经理表示,他们现在想出售一个政府市政BT项目的收益权。“这个项目是为了与当地政府保持良好关系而做的5年期项目。现在从回收流动性的角度来卖出这个项目。但是我们只卖项目的收益权不卖贷款项目债权。”因为他们担心政府知道后影响其分行在当地的经营。

之前的赵某看来,银行理财产品可以提供客观的收益率来吸引普通客户购买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标的资产就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贷款。“这类资产中肯定存在平台贷款之类的贷款。”

如今,在银监会着手规范银行理财产品使得银行不能肆意卖出非标准化资产后,有金融产品设计者表示对银行提高房屋贷款利率提出警觉。在他看来,房屋贷款期限长、占有大量的银行资本和人力资源,这是美国银行业想办法卖出个人住房贷款的原因。而目前中国银行业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需求。“由于目前大多数银行贷款均有利率折扣,如果银行想卖出房屋贷款,就必须让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相吻合。由此银行提高房屋贷款利率将是大势所趋。”

信托和券商“抢滩”新业务竞争愈加激烈

业内人士介绍,过去几年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行方主要是信托公司,如今随着券商的加入,信托和券商面临直接竞争。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资产证券化进一步“扩容+扩围”试点的推进,未来将有更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包括券商、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据了解,券商与信托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上都将投入更多。

多位券商分析师指出,券商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可获得多项收入,券商不仅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承销方和专项项目管理人分别收取承销费和管理费,而且还作为项目的参与者,可以凭借对项目的深入了解,通过自有资金参与投资次级部分、提供流动性等方式赚取投资收益和利益收入等。

首先券商资产部门或者资管子公司可以通过设计专项理财计划(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新的受托机构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并获得稳定的管理费收入。其次,券商作为有销售渠道和承销经验的投资银行,可以在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发行过程中承担起承销商和分销商的角色,从而获得承销费收入,形成稳定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再次,对券商买方业务有益。中国证监会历年创新实践扩大了券商自营业务和100万元起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范围,允许投资证券期货交易所交易的投资品种、银行间市场交易的投资品种以及金融监管部门批准或备案发行的金融产品。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将成为券商新的投资标的。相比于股票和其他衍生品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收益更高更稳定。

除此之外,信托、基金子公司等也将分得一杯羹。今年3月,证监会的《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提出,将信贷资产纳入券商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范围。保监会近日出台的《关于保险业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保险资金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金融资产,优化金融配置。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设立的“东证资管――阿里巴巴1号至10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近日获证监会核准,受到市场追捧。

这之后,不少券商业已将信贷资产证券化视为创新业务的重要一项,并已经开始搭建系统。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还是看银行选谁合作,而信托和券商各有优势。

第6篇

    关键词:土地储备制度;问题;对策 

    一、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我国城市国有土地产权制度变革的衍生物。1987年9月,深圳市政府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第一块土地使用权,开创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的先河,成为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一次革命性标志。随着改革不断向市场化方向的深入推进,1996年,上海市成立中国第一家土地收购储备机构一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2001年4月30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指出,为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要对建设用地试行收购储备制度。 

    土地储备制度是政府加强垄断城市土地供应的新的政策工具,通过土地储备制度,可以确保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有效控制土地供给,防止多头供地;有利于企业改制解困,盘活存量土地资产,高效合理配置存量土地;土地收购后,进行开发和整理,使一些规划不合理,环境较差的土地得以再开发和再利用;出让后的土地升值,增加政府土地收益,保证国有土地资产的增值。 

    二、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存在的问题 

    1 土地储备运作主体界定不清。 

    从目前来看,全国各地一般都建立土地储备中心作为土地储备的实施机构,明确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土地储备中心的管理机构,形成了政府与土地储备机构之间的委托关系。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城市土地发展中心一个部门的工作既要代表政府制定收购储备计划并根据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具体实施土地收购储备等工作;又要参与到企业运营过程中,与开发商共同经营土地,便产生了政府部分官员的“寻租”行为。

    2 土地出让倾向于高端住宅。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土地出让作为这一行业的起始点正在起到关键性环节作用。同前,部分城市住宅价格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却飞速上扬,部分城市的土地储备机制运作过程中,存在单纯追求土地高收益的倾向,居民房价收入比例超过国际标准3至5倍,引起中国大部分低收入利益群体的强烈不满。

    3 土地储备的收益分配及征用补偿机制不健全。

    土地储备中心在征购、回收土地时,需要对土地、地上建筑物等进行一定的补偿。由于补偿标准很低,导致很多郊区农村的农民出现了耕作无地、就业无门、保障无路的“困境”,拉大了城乡之问的差距和矛盾。

    三、发展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对策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发展必须围绕资源配置、激励、约束、风险保障等方面。

    1 建立一个以政府为核心,土地管理部门为纽带,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土地储备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土地收购、储备和供应计划,保障政府对城市土地资产的有效经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第7篇

关键词:融资租赁;租赁功能;租赁创新;中小企业

现代租赁业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特殊的功能。从宏观上讲,融资租赁具有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调整产业结构、引导资本合理有序流动等功能;从微观上讲,具有扩大投资、促进消费、节税、表外融资、盘活存量、推动技术改造、缓解债务负担、增加资产流动性和强化资产管理功能等。正是租赁本身所具有的上述特殊功能,使得现代租赁业在国民经济和市场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国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成立了融资租赁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租赁服务,但是由于中国在市场环境、法律法规、社会信息系统等方面没有国外那样成熟,同时政府没有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担保体系,中小企业负债意识不强等各方面原因,使得现代租赁业在中国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却一直被资金、技术等难题所困扰。着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必须创新思路,开辟和拓宽符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性的融资新渠道。因此,发展融资租赁,对解决中国中小企业尤其是安徽省中小企业长期存在的“融资难”问题,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基于现代租赁业的功能和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尝试通过多种灵活方式和在多赢的基础上进行面向安徽省中小企业的融资租赁创新,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可行的融资租赁创新思路。

一、市场定位与租赁形式的创新

安徽省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融资租赁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优势说明融资租赁业市场应定位于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只有把主要资金和精力集中在为广大中小企业技术更新和改造提供支持,而不是为融资能力相对较强的大企业提供服务上,安徽省的融资租赁业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先将融资租赁的市场切入点放在新兴行业的中小企业

应向它们出租关键的、价值高的设备,而且这种设备越具有通用性越好。这种考虑是因为:第一,新兴行业的中小企业具有很好的成长性,由于它们的发展历史较短,缺乏信用记录,不容易向银行取得贷款,而它们又急需资金发展,所以,融资租赁这种方式对它们很具有吸引力;第二,新兴行业的中小企业有较好的赢利前景,信用风险预期总体上不是很大;第三,尽量出租关键设备,由于存在很高的生产重组成本,所以,这些企业会优先考虑租金的偿还,降低了信用风险。

(二)再将发展重点放到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技术改造

这当然得有几个前提,第一,融资租赁公司对市场环境和运作已经有了较深的了解,能够有效地控制损失、降低风险;第二,能够争取到国家关于这一块业务的优惠政策,最好是能够得到国家的信用担保。在现阶段,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是任务的重中之重,只要政府能够认识到融资租赁可以是一种可操作的、能够促进国家产业政策实现的工具,一定会采取一些倾斜的政策促进融资租赁事业向传统产业的改造的方向发展的。

二、融资租赁功能定位创新

融资功能是现代租赁业务最基本的功能,但过去我们把这一基本功能异化为唯一功能。定位上的功能单一,不仅造成租赁公司利润来源单一,资产形式单一,而且导致经营方式、运转模式上的扭曲和经营的不规范,也必然导致资产流动性差,效益低下;进而导致国家宏观政策制定上、行业管理上的偏差和不合理。

第8篇

【关键词】 消防部队;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对策

在消防部队推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重要内容;是节约资源、转变保障力生成模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对实施科学理财、创新财经管理办法的积极探索,对加强和改进消防部队资产管理,充分发挥预算调控作用,提高经费、资产综合保障效益,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促进部队战斗力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购置缺乏计划性,且管理不善

近年来,随着消防部队抢险救援任务的日益增多,地方政府提高了对消防工作的重视,加大了对消防器材装备经费的投入。经费大量投入和资产的快速增加,部队现有的资产管理思路和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后勤管理的需要。一是资产购置缺乏计划性。部分单位为应付上级检查、评比达标,未能依照本单位实际工作需要,为完成“硬件”目标任务购置资产,致使资产配置不尽合理,有些资产的购置没有从实际出发,花钱不少,作用不大,或资产购置脱离实际,带有应付性,缺乏前瞻性,重复购置现象普遍存在,资源共享率低,整体使用率差,造成极大资产浪费,资产设备闲置、半闲置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管理不善造成资产浪费流失。少数单位资产损坏后不及时进行维修,只知申请购置,致使资金重复投入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有的单位资产因管理不善而流入个人手中,长期被个人无偿占用;有的单位在个人工作变动时,物随人去,致使资产流失。

(二)资产管理制度不落实

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落实,内部监督检查机制不到位,极易造成资产购进无控制,报废无审批,调剂无报批,统计无数据。在资产管理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往往账物分离或账实不符,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一是资产购置记账程序执行不严。一些单位在自购、上级配发、接受地方单位捐赠资产时,没有严格按照资产增加程序及时将资产进行核算登记;有的单位资产已报废、损坏丢失、变卖,实物资产早已不存在,但在资产账上该资产还挂在账上,未按资产处置程序予以核销,导致资产账与财务账不符。二是资产移交监管不规范。单位在岗位交流、人员调整、新旧资产设备更换时,不及时办理交接、调剂手续,导致资产已经调动或更换,而资产账目不及时变更现象出现。三是未严格遵循资产使用调配程序。单位或部门在调配资产时未严格按照资产管理规定执行审批程序,在资产调配时带有很大的自主性、随意性,调配后又未及时办理变更手续,导致实物与账面不符。

(三)受当前编制体制所限,部队资产管理工作尚未落实专门的机构和编配专职人员

目前,各单位几乎没有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一般由会计或其他人员兼职代管,随着岗位分工调整,人员变动频繁,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表面有人管,实际无人管。资产和清算移交工作未同时跟上,加之部分领导主观上对资产清查不够重视,往往只重视资金的运作和管理而忽视了资产的管理,导致人走后对资产的来路和去处不清楚,给资产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题。由于没有专门资产管理机构和人员,单位对资产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管理,不按照规定进行定期资产清查盘点,对资产的情况一无所知,导致有些资产长期闲置,重置造成浪费。有的单位虽不定期地进行清查资产,但都是流于形式,不能把原有资产的登记清点与新购置资产的登记验收工作有机衔接起来,造成常盘点、常不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前清后乱的状况。

(四)资产标准制定不够科学合理

由于资产标准制定情况复杂、单位差异较大,加之对资产管理工作调研不深入、论证不充分,单位资产标准不够科学合理,冗余资产没有按规定进行调剂、转让、报废,资产闲置、超标准资产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单位资产处置不经评估,低价处理,造成流失。资产整体管控体系尚未建立,资产管理绩效考评不完善,资产效益最大化没能充分发挥。

二、消防部队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对策

所谓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是指消防部队为保障事业任务的完成,根据存量资产状况和财力可能,合理配置资产,统筹安排经费预算的管理办法。

(一)建立健全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加强资产预算管理

首先,要制定和完善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资产购置、调拨、处置、评估等各个环节,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提供制度保证;其次,对需购置的资产实行预算管理,凡未有预算、资金不落实、重复购置等的,一律不准购买,从预算上抓资产管理;再次,健全资产管理机构,责任到人,应设置专职资产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配备思想好,责任心强、懂业务的人员担任专职管理人员;最后,明确规定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业务部门要在部队党委统一领导下,履行各自的职责,相互协调,密切配合。

(二)制定资产编配标准

科学合理的资产编配标准是确定资产购置、调剂、转让和安排经费预算的基本依据,是全面推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实现资产规范化管理的制度保证。按照“定量、定价、定限”的办法制定编配标准。“定量”,即在现有资产配置基础上,将电脑、打印机、碎纸机、办公桌椅、文件柜、沙发等基本办公设备确定为处室基本资产编配标准;对个人使用的电脑、电话机、办公桌椅等资产按人员实力编配;对饮水机等办公通用资产按处(科)室编配;对投影仪、复印机等大件设备,按单位统一编配;根据业务部门工作需求,编配数码摄像机、消防产品检测箱、现场勘查工具箱等专业设备。“定价”,即以现有资产的构建价格为依据,参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来确定资产价格标准。根据工作任务、性质特点不同,对不同部门配置的同类资产作出不同的价格标准限制。如对办公室和电子阅览室配置的电脑,以及一般部门和特殊部门配置的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等设备,规定不同的价格标准限制。“定限”, 即参照现有标准,对有明确使用年限或报废标准的,按标准报废;对没有明确使用年限或报废标准的,按资产不同性能、不同技术开发周期和不同使用特点合理确定最低使用年限。同时还要坚持标准与任务相统一、标准与编制相统一、标准与供应相统一。做到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数量与质量相结合。

(三)核实资产存量,规范资产处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1.核实资产存量。资产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要对现有资产登记情况逐个进行核实,特别对登记不全、代管和产权不清的资产,核实和界定产权后进行补充登记,确保家底清。

2.规范资产处置。做到“四个规范”:一是规范资产处置申报手续,使用单位处置资产必须填制《资产处置申请表》,列出资产处置理由;二是规范资产鉴定评估,凡需处置的资产必须进行技术鉴定和价值评估,对土地、房屋建筑物等大项资产和专业技术含量高、部队自行组织不能准确评估其价值的资产,可聘请地方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未经评估的资产不得进行处置;三是规范资产处置审批,资产处置必须按规定权限履行报批手续,未经审批不得处置;四是规范处置收入管理,资产处置收入全部纳入财务部门集中管理。

3.盘活堪用资产。一是把通用资产“统”起来。对营具、训练器材等通用物资和摄像机、复印机、投影仪等办公设备,指定专人实行集中保管,借时登记、用后回收。二是让闲置资产“转”起来。打破单位、部门“所有制”界限,对闲置资产统一调剂使用。三是使堪用资产“活”起来。单位要成立技术检修小组,负责对一些损坏程度不太严重,修理后尚能使用的资产进行维修、组装,修旧利废,使其物尽其用,既盘活“死物、废物”,又促进资源节约,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四)编制年度资产预算

编制年度资产预算是年度经费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的关键环节。在编制年度预算时,要依据资产标准,全面考虑业务部门存量资产和任务需要,严格审核分项预算,既管钱又管物,坚持“五个不纳入”原则。即:已达到资产编配标准又要增加资产的不纳入;虽未达到编配标准但没有经费来源的不纳入;待报废资产但未批准前申请更换的不纳入;本单位内部资产可调剂使用的不纳入;不符合配置标准的不纳入。优化经费的投向投量,增强预算的宏观调控能力。

(五)加强培训,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在消防部队是一个全新的理财管理模式,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牵扯问题多,触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势必遇到不少的矛盾和难题。因此要加强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培训,切实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使资产管理人员掌握各项规定要求、编报表格的核对关系和填制方法,明确实施步骤、办法,理解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资产范围等等。同时,对资产管理机构和人员实行奖罚分明的原则。通过培训,造就一批懂业务、会管理、责任心强的资产管理人员,为全面做好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

立协议单位:**县**镇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甲方)

(以下简称乙方)

**综合市场位处**镇兴贤路东侧,于一九九四年十月兴建。为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搞活流通,经甲乙双方协商,甲方将**综合市场部分营业房产权转让给乙方,为明确有关事项,特签订协议如下:

一、甲方同意将**综合市场第                共  间、(一层,共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以房管处测量为准)的房产所有权及土地使用权转让给乙方,土地使用期限及用途以**综合市场总证载定的为准。店面外墙至道路内沿10米空地作为公共用地,乙方不准搭建临时建筑,不得阻挠甲方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具体附件:**综合市场平面图)

二、转让金额              整(大写:              整),签约之日乙方必须全部付清房价款。

三、甲方应协助办理转让给乙方的   间营业房的不动产证,费用由乙方负担。(房屋转让产生的税费,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由甲乙双方自行承担)

四、所转让的营业房日后修建由乙方自负,费用由乙方自理;乙方如需房屋加层,应先由规划部门批准,国土部门根据规划部门批准文件委托评估并经县地价审查委员会批准,由乙方䃼交土地出让金后,方可进行加层,加层部分产权归乙方。

五、乙方若对房屋修建及加层,必须按照**综合市场地块的规划条件进行建设,因乙方违规或不当建设造成的后果由乙方自负。

六、乙方若对房屋修建及加层,应在建设中确保安全文明施工措施和周边安全防护措施,因乙方违规或不当建设造成的后果由乙方自负。乙方申请房屋加层前,应先自行处理好与四邻之间存在的通风采光等纠纷问题。

七、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本协议双方签章之日起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