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措施

时间:2023-08-03 16:45:39

导语:在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措施

第1篇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流转;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55-01

当前,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三农问题有效地解决,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发展,还可以提升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现状,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在农村发展中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有效的将农业发展中的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土地的经济效益。

一、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三农问题依然困扰着农民,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将农民的生活现状改善,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实力,中国实施各项农业政策,为农业发展做出各种努力。在众多农业发展政策中,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其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业发展。但是在新时期农村的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并不顺利,虽然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但是在当前还存在一些相对突出的问题。

(一)被动性

从土地流转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进行分析,虽然这些都是积极的,但是近几年,土地的转包情况在逐渐的下降,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而且其去向和时间也具有不确定性,土地转包在农户不情愿的情况下是无法变更土地承包关系的。[1]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土地流转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和无序性,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还蕴含着土地纠纷等问题。

(二)不顺畅

在新时期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土地流转不畅,这些影响土地流转不畅的因素主要有:当前关于农村土地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不健全;农村土地市场的发展处于不完善的现状;当前与土地流转相关的政策没有形成;土地供需受到限制等等。虽然实施土地流转具有很多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依然存在不顺畅的问题。

(三)不规范

农村地区和城市存在差异性,国家制定的发展政策,多在城市地区实施,而在农村地区的实施相对较少,除非是与农村发展相关的政策,会在农村实施。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实施的政策,也会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文献制度,造成无法有效的实施。例如土地流转制度实施,就存在严重的不规范问题,很多土地流转都是自发进行的,没有形成土地流转合同,流转土地相对分散、零碎等等。

综合进行分析,虽然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并不影响土地流转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实现土地流转的经济效益,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规范土地流转,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

二、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产生的经济效益

随着中国对农业发展的大力扶持,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施的土地流转政策,将农业发展中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升农业发展经济实力,为了有效的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国家将农业发展中的相关制定、法律等进行完善,为土地流转的实施提供保障。当前人们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也将土地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其在农业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实施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的规范发展和经营。在农业发展中,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将土地分配中产生的问题有效解决。农村土地,多以户为主,土地分布相对的分散和零碎,单一进行土地的耕种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此很多农民开始进行土地承包,实施大规模的农业耕种,将农业种植规模进行扩大,实现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而土地流转为农业的规范发展和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有力的发展条件。

在农业发展中实施土地流转政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土地流转之后,农民可以放心地到其他行业、产业中发展,而农村进行农业种植的农民,其农业生产范围也得到了较大的扩展。土地流转将农业种植中的机械化水平提升,实现了农业的快速、高效发展。近年来国家在农业发展中的财政投入在不断增加,机械直接和间接投入,在也不断地提升,这些和农业生产机械、种植机械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的种植效率和生产效率,进而提升了中国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土地流转实现了农业的特色化发展和规模化发展,将农民土地流转后,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集中管理和集中经营,形成农业种植特色,促进农业的规范化管理。在新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和时代和发展向相适应,努力的向国际上其他国际的经济实力靠拢。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影响其发展速度的就是农业、农村、农民,为了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需要在大力的进行农业发展,将三农问题解决,提升农业发展的经济实力。实施土地流转,将农业发展中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而将农业、农村等相关的问题解决,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农业发展实力,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虽然在新时期实施土地流转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这些问题将逐步的被解决,实现农业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卫柏,李中.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及其现实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1(22).

第2篇

关键词:海原县;农业经济;问题;措施

1海原县七营镇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1特色经济特色不明显,产销结构不完善

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发展出适合当地特色的农产品是促进当地农业经济进步的必要措施。在七营镇的农业发展中,枸杞、葵花、西瓜及养殖业都作为提高当地农户收入的必要手段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水资源短缺和市场信息的不够通畅和及时获得,农产品销售渠道不够通畅,导致农户在种植、养殖上容易盲目跟风。结果造成生产出的农产品销售困难,难以以商品的形式转化为货币,这样就严重打击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农户经济条件有限,难以承受农产品积压和低价销售所带来的损失,这样就对农户脱贫致富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消极作用。

1.2分散的家庭农业土地经营机制

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的施行,曾经极大的提高了当地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在解决温饱问题,实现粮食的的自给自足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效果,但是随着改革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分散的农业土地经营模式就难以适应市场化的农业经济。

1.3分散的土地经营机制,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

目前七营镇的土地所有制是的分散的土地所有权,全乡镇的土地所有权都分散在广大农户手中,这样分散的土地所有权,使得农户各自经营,盲目种植,种植规模小而全,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1.4分散随意的种植模式,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在当前的土地经营机制下,农户在解决基本的温饱之后,难以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这是由于小而全的种植模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市场经济需要规模性的农业生产,这就大大挫伤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在市场化的农业经济条件下,农户的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科技难以推广,都对七营镇的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滞后作用。

2推动七营镇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措施

2.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适应农业发展趋势

在当前七营镇农业经济发展中,个别农副产品出现滞销情况,这并不是这些农副产品过剩,而是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难以适应人们对农产品消费提高的需求,从而产生的相对过剩。要解决这种农副产品过剩现象,就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优质高效的水准,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的生态农业,生产出健康的农副产品。还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大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供适应市场需要的绿色健康食品。

2.2建立新型农业发展结构

2.2.1建立企业经营模式

在组建龙头企业的过程中,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我们必须做好。一是在项目选择上,根据各村不同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着眼于群众参与面大、资源支撑面广、受益面宽的品种;二是在产品结构上,把名优产品、新产品作为重点,科技含量要高、市场潜力要大,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尽量避免小而全,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形成专业批量生产;三是在组织形式上,提倡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四是在利益分配上,引导龙头企业通过预付定金、提供信用贷款、赊销种苗和饲料、对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或采取联营、、反利、股份分红等分红形式,处理好与农户的关系,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2.2.2加大农业投资

农业产业化具有集约型、高投入、高产出的特征,需要采取一定的配套政策措施加以扶持。特别是搞好产品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体系的建设。我们还要培养农民的投资意识,充分利用民间闲散资金,组建几个股份合作制龙头企业,在集体与农户、工商企业与村、户之间通过股份合作的关系,扩大资金规模,增强竞争力、分散风险,以达到利益相关、互利双盈的目的,使之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现状;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12

农业技术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措施。农业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和实施应用尤为重要。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能有效的促进和带动先进的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并减少农业成本支出,加大粮食产量,提高基层农业技术发展水平。而新的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挑战,本文通过对现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现阶段我国农村技术推广现状

一是现阶段我国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程度认识不够。导致推广和支持力度上的不足,技术推广部门并不能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也容易造成对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这样在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方面将面临巨大的困难,严重限制了生产效率和农业发展;二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程度低。现在农村信息仍然是广播的形式,制约了技术推广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缺少互联网或电子设备等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和便于进行技术交流的工具,人们无法了解更多的关于农业技术信息,也就造成了技术推广的滞后。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

支持力度不足,技术推广和设备等方面都出现严重匮乏的状况,往往只抓住某一个环节,不能将成套的农业技术实施于农业生产之中。同时缺乏技术推广的有效手段,导致在基层的技术推广中无法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推广体系,严重阻碍了基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2 技术推广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由于技术推广人员文化水平有限,同时对先进技术的了解并不是十分透彻,加之很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技术应用的实践经验,所以对提出的关于生产和技术问题,并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另外,政策的支持力度有限,也导致优秀人才不断的流失。这些都使得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增大,而且现有的技术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生产发展的要求。

2.3 农业技术推广并不符合农民生产需求

有关部门所做的技术推广和实际生产不相符,并不能解决生产问题。只是应上级要求到基层技术推广,并没有考虑到农民的切实需求。另外技术推广部门所推行的生产技术种类杂乱分散,很多时候并不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的使用技术。

3解决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的措施

3.1 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为了使更多的农户接受农业技术新技术,必须先建立起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为解决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各个环节遇到的问题并提供准确有效的建议。因此需要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调动技术推广人员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其也参与到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工作中来。根据基层的实际情况,不断拓宽农业技术道路。同时应增强提供技术服务的水平,让使用者无后顾之忧。加强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使所有参与者进入到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中,做到互相监督,互相促进。

3.2 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

加强对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培训,扩充推广人员的知识面,提高解决技术生产中相关问题的解答能力,这样才能使基层技术推广人员不断增多,组建具有强大专业素质的技术推广和服务团队,解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和问题。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对技术推广人员的磨砺,增加其实践经验。技术推广人员同时应结合实践进行积极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完善技术推广体系。此外技术推广人员要对农民生产提供指导和相关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生产能力,调动生产积极性。

3.3 农业技术推广要紧跟农民生产需求

技术推广人员可组织生产技术的培训,共同探讨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种有效的方式收集和了解农民的需求。同时技术推广人员也要通过走访和调查了解农民不同时期的具体需要,并有针对性地推广适合的生产技术,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4结语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并不是一朝一夕,它需要政府部门政策上的重视和扶持,需要技术推广人员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同时还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把各个方面综合起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体现农业技术推广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稳定快速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丁峰.P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与改革的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4,(10).

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我国非常重视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并将其视作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重要部分。在本文中,就中国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经济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建全。每年的农村会议及国家中央召开的会议,都多次强调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国家的一项重大任务。然而,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制度没有建立建全已经是一项遗留的历史的问题,其产生与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的发展,且无法满足及适应当前农业的发展。甚至于此,落后的农业现代化管理成为了农业向前发展的拦路虎,农业的进步与发展失去动力与活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农业经济管理在长期发展中并没有更上时代管理的步伐,其存在条件管理的落后,但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落后。例如,农产品常出现的质量问题、市场问题及再加工问题等等,根本原因是农业缺乏系统的管理,对农产品的产生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或是不重视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在其产生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技术评判标准,生产的流程不规范等等,同时仍然处于被动销售的状态,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及销售的手段多是停留在人工在市场被动销售,没有积极采取一些营销的手段或是增加销售的手段,如网上销售,或是加工成品的销售等等,这些都表明了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落后。农业经济管理技术手段落伍。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的第一动力。特别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的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然而,我国农业经济本身发展相对落后,同时农业多是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及小镇,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不能正确认识信息科学的用处,甚至没有接触过信息科学的发展。同时,农业的发展不均衡,缺乏必要的技术管理人员,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限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发展落后。国家重视农业的管理与发展,并对农业的发展投入了一定的人才与资金。但是,农业经济管理的好坏取决于领导农业管理发展的团队。管理者受教育水平及拥有的管理技术决定了农业管理发展的程度。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知识已经不只是农业这一学科,其中还包含了管理、法律、经济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对于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是管理者自身没有与时俱进,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自身的发展落后与农业现代化管理的发展,如何促进农业管理的发展的进步,如何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建立建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建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推进农业发展的前提。首先,过去的农业发展主要是以传统的农业为主,在农业的建设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废物等,并且是一昧的追求产量。这需要对农业发展的理念进行改革,向绿色、低碳、环保、循环发展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军。因此,目前需要解决农产品种类单一的问题,创新并开发出新的农产品品种,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策划多种营销手段,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方向的农业产业链。其次,需要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以创新型的技术提高农业的价值,真正在技术水平上提高农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市场中国占据重要的地位;最后,需要对加工后的农产品或是其他直销的产品进行严格的食品安全严查,保证其绿色、健康、无污染,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危害。这是农产品可以长期的根本。全面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推进农业发展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动化的农业发展将成为主流,而信息化的技术及设备则是核心。这需要在农业范围内大量传播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先进的技术及时获取有关于农业的信息,以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率。在过去,传统农业发展获取的信息主要是天气现象,谚语及先辈的经验等等。但是,在如今,传统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不适应与跨时代的农业发展,必须依靠智能的手段获取。国家应对农业管理的发展投入一定的信息技术的支持,尽可能在农业范围内普及计算机和网络。同时,为其配备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实施。充分发展农业科技。科技是农业得以发展的本源。第一是应对农业人员加以培训,使其充分掌握现代化的科技能力。同时需要培养新型的农民,使其了解信息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了解现代化的农业设备的应用,提高农耕和生产农产品的效率,这最终才能充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第二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的水利灌溉环境,并尽可能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的设施,节约水资源。充分发展农业科技,不仅事半功倍,还可以确保农业现代化持续进行。

三、总结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缓慢,在发展中会面临着许多限制因素。但是,我国对其是倍加重视,对农业投入一定的资金及人才。因此,农业现代建设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并不断总结经验,一定会发展质的变化,走到世界的前沿。

参考文献:

[1]郭永平.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问题与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15(9).

[2]薛振鹏.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4(12).

第5篇

[关键词] 农业结构调整 现状及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36-01

农业转变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生产新科学技术不能被有效利用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为了能够尽快缩短转变周期,就需要清楚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1.农业产品结构现状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我省农产品量有了很大提升。家庭承包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粮、油、棉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近几年来我省粮食产量一直在加速增长,且位于全国发展的前列,不仅解决了本省以往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还可以外调一部分粮食来支援外省。然而,在产品结构仍有一些问题存在:主要表现是现行的农业机构与市场需求机构不能够符合,不能满足农民对提高经济收入后对于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和专业化的需求。在种植业中,优质的品种与国外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社会对于需求产品多样化的提升,我省传统主要追求产量的生产模式,已不能够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仍保持传统的模式,就造成了单一产品过剩的现象,即低档和普通产品较多,高档和深加工产品较少。

2.农业技术结构现状

农业技术结构是指服务于农业各行业和各环节,各类农业科技资源、技术构成、技术配置的总和。目前,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我省的农业产品技术含量仍然比较落后,市场竞争力比较弱,农业科技水平还比较低。对于农业科技贡献率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仍有一些差距。同时,我国在现阶段农业结构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化学等生物技术发展较快,机械技术发展相对缓慢,其次是农业生产中领域技术发展迅速,产前和产后的技术发展滞后。三是种植业比较多,养殖业比较少,传统类农业多,高新技术型少。产量技术发展快,质量技术水平发展慢,开发应用技术多,治理和恢复性技术少。

3.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现状

我省农村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体系,如果这些资源可以被有效的利用,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都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我省人力资源的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文化水平较低,经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员所占比例较大,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较少,而且文盲现象也普遍存在。二是农业技术水平低。全省大部分农民劳动者由于文化水平有限,且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因此,农业技术素养偏低。三是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许多农民有着传统旧思想,小农意识比较严重,不具有发展的长远特征,因此不能对自身的文化层次和技术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二、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认清问题的根本和本质,从而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解决措施可以重点从以下几点做起:调整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农业技术结构和调整人力资源结构等 。

1.调整农业产品结构

首先要打破传统旧观念和小农思想,接受新的思想理念。由于我省大部分地区属于传统农业区,因此,传统思想比较牢固。农民文化水平有限,所以不能很好接受新事物,缺乏创新意识。对于耕作过程,也仅仅是为了生存,没有竞争意识,只会遵循传统耕作观念,安于现状,所以要想调整我国农业产品结构就要转变农民的观念,消除小农意识,使农民能够勇于担当产品调整结构的风险,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其次,对于农产品生产工作要推行标准化作业,规范化和标准化作业是调整我国农业产品结构必备的条件,也可以为进行食品工业化生产提供优质原材料。农产品需要通过加工得到增值,而加工食品想取得发展也需要越来越多的规格化和标准化的优质原材料。

2.调整农业技术结构

目前,农业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农业信息化技术,安全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要想使得农业技术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就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要将提高产品的产量作为主要研究目的向提高产量和品质并重的提下、以优质为主要的导向转变。随着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以及人们消费需求结构和层次的转变,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和营养的农产品则成为了农业结构需要调整的主要发展方向。二是要注重产中技术为重点向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技术研究转变。三是从一单项技术为重点的研究向配套技术研究进行转变。农业技术结构的调整不仅仅是有几个单项技术组成,需要建立农业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四是以单方面以农业科学为重点向农业科学与其他科学门类相融合作为重点的方向转变。农业结构的调整,不是单一农业作物优良品种和农业耕作制度的转变,而需要环境、资源、人口等综合因素的调整,必须同经济、环境、人口等科学有机的相结合。

3.调整农村人力资源结构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优势,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质,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调整,一是致力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树立起“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建设农村科技、教育、经营等多方面人才队伍,使农村可用人才的数量与技术水平与农业结构调整及转变方式相适应,从而切实对于人力资源结构进行调整。二是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好义务教育问题,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三是建立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协调发展机制,提高农村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以此来提升农民思想认识,培养出一批专业素质和水平都优秀的实用型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本文系2017年度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辽宁“互联网+”链接农业发展对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7lslktyb-109)的阶段性成果。

一、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结合研究

当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原本在农业领域分散的线下销售模式与原手工粗放式生产转向线上销售与智能化生产,信息、网络和高科技慢慢融入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包括产、供、销等多个环节,并且带动IT设备、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大数据信息服务等产业链条的全面升级。在互联网对农业信息传递功能方面,汪雷、汪卫霞(2010)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通过重点分析农业信息的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了我国农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滞碍的原因与机制[1]。严方(2006)、李志达(2011)、李亮(2013)对“互联网+农业”信息利用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2][3][4]。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农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调动企业、社会、政府的参与,拓展“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从而打开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对策建议研究

在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方面,朱链萍、张建华、王泽天(2015)等学者从定性层面做出了探讨,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支农”“互联网+耕地宝”的多种模式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5][6][7]。赵爱雪(2015)提出农业“互联网+”行动方向[8]。万宝瑞(2015)认为互联网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自然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首先应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其次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要注重物流、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建设;最后在提升农村信息水平和农民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将农村基层应用互联网与农业现代化连接起来,将信息化渗透到农业政务管理、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等各个环节[9]。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要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政策支持、顶层设计、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开发、电商平台等多个角度来探索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比较落后

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首先体现在信息技术方面,但是我国农村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普及率却不尽人意。首先,互联网技术并未彻底改造农业生产环节以提高生产率。其次,互联网技术并未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品质监督和管理过程。最后,互联网技术并没有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打通并整合成精炼而完善的产业链。

(二)农村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

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有限,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且农民对于“互联网+农业”潜在价值和发展前景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对于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互联网+农业”的相关配套服务发展滞后

完备的物流体系和金融支持是农村“互联网+农业”发展所必备的条件。而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发展所需的农村物流、金融服务等跟不上,如目前农村物流已经实现县城和乡镇全覆盖,但是绝大多数行政村还没有物流点,“最后一公里”问题严重,农民网上经营农产品销售面临发货难问题。金融服务上更落后,目前大多数银行只在县城有网点,在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农业银行,而且大多数网点并没有自动存取款的ATM机,金融服务跟不上,影响农民的网上交易。

三、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体系“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全面融入农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而不是互联网与农业的简单拼接,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顶层设计、分阶段推进。因此,必须从全国层面加强和完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制定“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从基础设施、专项应用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明确入手环节、支持重点、推进措施,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将互联网有机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对“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形成全国统筹布局、部门协同推进、各市分类指导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新体系。

(二)加强网络覆盖面,注重发展延伸

要发展农村互联网,首先,是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全面覆盖,考虑到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速度,传统互联网金融还需要发挥主力作用,要不断地投入,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培养、发展农村金融的主体,并且还要向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推进、延伸等,要更大程度地发挥传统金融的作用,增加其规模,有利于将来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过渡,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为将来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打下基础。

(三)利用互联网打通农业各个环节

农村基层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把自己本地区的优势与农村现代化建设连接起来,将互联网渗透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农业只有把金融、物流、销售各个环节都打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给予参与的农户以政策、资金的支持,以促进当地互联网行业和农业的相互协调发展,才会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作者:李宏畅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汪雷,汪卫霞.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现代农业信息传播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97-100.

严方.互联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管理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6.

李志达.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专家系统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6):135-136.

李亮.农业个性化门户服务模式研究与实现[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朱链萍.互联网金融优化农村支付环境路径选择[J].金融经济,2015(10):62-63.

张建华.互联网金融对农村信用社转型发展的启示[J].吉林金融研究,2015(4):43-45.

王泽天.互联网金融下的农村金融发展策略调整[J].吉林金融研究,2015(7):40-42+54.

第7篇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农村发展与农业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关系到社会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农业发展而言水利工程则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从我国当前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来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维护影响水利工程的长远发展。从水利工程管护的发展现状出发,详细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问题;措施

在我国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工程问题与管理问题是影响其健康发展两个主要方面。工程问题大致包含水利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管理问题则主要指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后长期运行管理与监管维护方面的问题。从我国水利建设现状来看,后者问题相对严重,由于落后的管理体制、资金落实等问题,管护问题较为普遍,因此研究水利工程建后管护问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存在的问题

当前水利建设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且管理体制发展较为落后,因此水利工程的建后管护存在严重问题,特别是管理体制落后导致的职权划分与落实等问题。

1.1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意识淡薄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并未在广大农村地区得到深入普及,这导致政府大力建设的水利工程不能在施工完成后得到完备的维护与管理,因此难以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管护意识淡薄体现在农田水利管护宣传的严重缺失,基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我国大部分农业工作者缺乏先进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和维护意识。与此同时水利管理机制本身也存在较大问题,广大农业工作者缺乏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的引导,其对公共基础设施缺乏基本的保护意识,因此导致小型农田的相关水利设施缺乏有效维护。

1.2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从农村基础设施长期建设管理方面看,落后的管理体制是造成小型农田水利建后维护问题的关键原因。管理体制落后、管理机制僵化以及缺乏专业的管理理念与人才队伍建设是其重要表现。我国农村管理机制的理论发展与建设起步较晚,设备落后、管理人员能力差、养护经费无着落或不足,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市、自治区的发展差距较大,并未形成统一有效的水利工程监管与维护机制。另外从管理体制建设方面来看,缺乏足够规模的管护资金,且基层政府管理体制建设存在较多问题、人才管理队伍建设不能一蹴而就等实际问题也许得到充分考虑。

1.3农田水利工程用水缺乏计量从水利工程的运行情况来看,缺乏科学的农业用水计量也是造成当前农业建设中小型农田水利管护问题的重要原因。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跨步较大,用水粗放且缺乏有效计量是当前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工作中的显著问题。一方面大部分的农业水利灌溉区缺乏计量设施,存在按照灌溉区面积计费、缺乏科学用水意识,另一方面,一些原定工程建设中具有计量设施的水利系统空置计量设备,并未能按照规定的收费收取方式运行。这些都严重损害农业工作者与管理维护人员的水利意识培养,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与管理机制的长期漏洞。

1.4管护技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从水利工程的长期管护机制来看,乡镇水利站、农村或片区用水合作组织等作为农业水利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其管理维护的技术服务体系方面的缺陷也是导致当前农业水利建后管护问题的重要原因。甚至部分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因无法维持基本的人员开支与管理资金运转而出租或变卖水利资产,在缺乏足够资金支持、职权落实不清晰、专业人才培养缺失等因素的限制下,完善先进的管护服务体系已成为农业水利建设发展的当务之急。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问题的解决措施

我国农业发展与现代化农村建设已进入崭新阶段,在这一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全面了解农业水利发展现状,并基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科学可行、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是解决农业水利问题的迫切举措。基于前文对其主要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下面将针对农业水利建设现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2.1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意识首先,提高水利管理部门与广大受益群众的农田水利管护意识是落实实际工作的重要思想前提。只有全面提升基层水利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才能保证先进管理理念与管理机制的有效落实。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意识淡薄首先体现在政府管理部门在工程施工阶段高度重视,而对工程的长期维护与运行监测缺乏先进的管理意识,甚至完全缺乏维护意识而任由水利运行放松监管。最后往往导致前期投入巨大的水利建设运行损耗过大,带来巨大的农业发展损失。另外,广大受益群众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群体,其在享受基础水利工程建设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效益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维护与监管职责。在水利设施运行出现问题的时候,首先基层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定期的设备检查与维护来及时解决技术问题,另外农民群体也可以对设备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映,进而实现长期的设备运行监督,充分发挥水利建设的利民效用。

2.2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水利工程是管护基层农业发展的重要工程,从工程的长期运行来考虑,健全工程管理体制是彻底解决农业水利问题的根本方法。进行水管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我国国情、水情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首先从权责划分与责任落实方面看,在前期获得巨大基金投入的农田水利建设由于政府、农村集体与受益农户三者的责任与职权划分存在长期漏洞,最后导致水利设施的无人监管与定期维护问题。从实际现状来考虑,小型农田水利的管护缺乏完善的管理条例与政策法规的保障,且我国各地区发展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地落实农业发展政策、发挥水利工程在农业建设中的保障作用是需要全面科学地考虑。要发挥水利政策的引导作用,首先要明确当地农业建设的实际困难,加强基层水利设备的长期监测与定期维护。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先进管理机制的关键,基层专业人才培养需不断加大。同时还需针对管理机制的漏洞,发展先进的管理理念、规范管理体系,并且加大管理技术的交流学习,注重灵活变通。

2.3因地制宜实施用水计量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在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别,按南北方的气候特征来看,南方雨量充足而北方干旱地区较多。北方干旱地区应完善“计水到户、供水到户、定价到户”的终端水价制度,基层供水单位引导农民的水利灌溉合作。而水量充足的南方地区适合两部制水价,可以将农业灌溉水费设为农业财政补贴范围,只收取计量水费部分。另外计量收费制度需得到不断完善,既要考虑水利建设的工程投入成本,又要考虑运输过程中的水资源损失。计量收费的超额收费实施需要全面考虑定额标准的科学制定,以节约水资源为基本宗旨,还要充分考虑到农户的经济负担问题。

2.4完善基层水利技术服务体系长期以来,乡镇水利站存在明显的编制少、资金投入少、运营支出较大且专业人才培养落后等显著问题。在政府精简管理部门与管理改革的作用下,小型农田水利的管理体系建设受到不可避免的影响。深入改革基层水利管理体制,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的多种工程管护模式;建立稳定可靠、使用高效的工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奖惩分明、科学考核的工程管理监督机制;加大乡镇水管站的运行资金支撑、加大专业设备与人才配给是完善农业水利技术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只有不断提升基层水利管理单位的工作效率与服务职能,不断深化基层水利管理体系建设,才能保障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作为水利管理的职责承担者,乡镇水利机构还应加大其在基础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的领头作用,例如防洪抗灾、水土保护等方面,并且为对水利灌溉有技术需求的农民提供及时的农业技术指导和水利维护的宣传与推广。

3结语

水利工程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广大农民而言,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收入、改善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本文从新形势下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后管护现状出发,深入研究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提升农田水利管护意识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管理体系建设、用水计量制度和基层水利技术服务体系,才能实现农业水利工程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韦明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与维护管理探究[J].技术与市场,2015(,10):125.

[2]付恩喜.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3,(2):110.

第8篇

关键词大中农场;发展方式;做法;存在问题;对策

大中农场发挥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优势,用足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业配置,着力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努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率先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1大中农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成功做法

1.1效益优先,推进农业“三化”建设

一是产业化。调整种植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扩大杂交制种稻面积逾133.33 hm2,适度种植玉米和蔬菜,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种子管理办法》,出台种子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努力将种子公司打造成能够引领农业提质增效的龙头企业[1]。积极实施“低档米做盘子,中档米做利润,高档米做品牌”的经营战略,优化水稻品种结构,保证优质稻种植面积,做大做强稻米加工业,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二是工业化。探建农业生产工业化标准体系,用工业技术手段管理农业,彻底改变农业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科学制订阶段任务和质量标准,规范过程管理。积极制订水稻生产技术规范管理办法,为农业生产工业化探路指航。三是生态化。稳步发展林业,优化林网、林带布局,扩大优质林木比例,提高活立木蓄积量,构筑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持年出栏生猪万头的养殖规模,在充分利用下脚粮的同时,将有机肥料回馈种植业,建立生态化的良性循环。减少化肥施用,控制农药使用[2-3],切实履行粮食安全的社会责任,逐步扩大有机稻面积,稳步发展有机农业。

1.2科技兴农,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一是不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计划投入80万元,引进徐稻5号等多个高产新品种,促进高产高效。深化秸秆全量还田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四字技术”和大小麦栽培“八字技术”,提高无纺布秧池隔离覆盖基质培育壮秧推广力度,示范推广杂交制种水稻机插稻高产栽培技术,实现降本增效。积极应用生物降解剂、生物菌肥、活力素等有效改善水稻品质[4],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注重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公司确定和实际生产密切相关的11个应用性科研课题,由各学科学术带头人领衔攻关,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完善符合本地自然资源禀赋特点的农业技术体系。年内计划投入258万元,为各类科技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将《科技进步奖励办法》转化成为科技兴业的催化剂。三是努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争取科研院所、高校的技术支持,在生产关键环节聘请专家做针对性指导,给技术人员讲课。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争取将农业科技中心打造成示范单位,进入省科研院所名录。认真调查研究病虫草害发生和发展规律,有效指导防治防除;提高中长期气象预报水平,搞好土壤肥水的监测,为生产科学决策及时提供可靠依据。

1.3强基固本,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抓好中心烘干线建设。积极实施“粮食不落地工程”,在已有3条粮食(种子)烘干线的基础上,精心组织,稳步推进投资1 100余万元的中心烘干线建设,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确保“三夏”顺利投入运行,切实提高农业应对日益频发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做好河道整治和泵站改造。计划投资1 013.5万元,用2~3年时间,对一级提水的3座泵站全面大修,对14座二级提水的泵站拆除重建,以提高装机效率,节约能源,保证泵站安全运行,满足水稻生产需要。投资1 504万元,疏浚河道10条,开挖土方总量106.4万m3,恢复河道的引排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三是加快更新农业机械。投资800余万元,购置约翰迪尔3 518收割机5台、久保田八行插秧机17台、东方红1 204拖拉机6台、挖掘机1台以及配套农具,通过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全程机械化水平,减少生产过程人工投入,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不够解放,观点比较落后;二是考核机制不太完善,农业投入不足,激励不力;三是竞争性不强,创新动力不足,管理机制传统。

3对策

一是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发展方式,思想先行。组织不同层面的管理人员开阔视野,理清发展思路,转变发展理念。二是创新发展动力机制。在农业单位实施规范的职工管理人员竞聘上岗,逐步营造能者上、庸者让的用人机制。对管理不力、实绩末位解聘。三是完善农业绩效考核办法。以单产提升不快的水稻生产为突破口,对单位面积投入用工、作业期限、质量要求制订刚性标准,通过完善的绩效考核提高各项管理措施的到位率,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精细化管理水平。

4参考文献

[1] 吴向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与实现机制[J].商业时代,2008(30):4-5.

[2] 马丽荣,王生林.加快转变甘肃农业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J].湖南农业科学,2009(7):157-160.

第9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13-02

生态农业最早在欧洲兴起,是为了应对石油农业对环境、资源产生的各种消极影响,强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追求人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近年来,生态农业以其高效、可持续的特点被世界各国确认为21世纪首选的农业发展路径。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历来被视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成效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提出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强调必须坚持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党的十报告中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就明确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向和战略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保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保障,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农业长期以来投入产出效率较低,又受石油农业的影响,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在当前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只有把发展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才能形成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体系。发展生态农业已成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巴彦淖尔市地处西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内蒙古经济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以及巴彦淖尔市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为巴彦淖尔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退化的农村生态环境等种种问题又对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想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市场化经营为动力的现代生态农业,真正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巴彦淖尔市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巴彦淖尔市生态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又受到环境、技术、资金、市场等多种因素制约,生态农业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生产经营方式仍然落后

巴彦淖尔市农田基本建设水平较低,目前仍有近2/3的耕地为中低产田,灌排设施老化,土壤肥力低下;农牧业生产的设施化、工程化、机械化措施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够,农业发展仍然受到水土流失、异常气候、盐渍化等多种威胁。巴彦淖尔市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仍然是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龙头企业较少,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全市现有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百多个,但其发展还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作用发挥不明显。规模化生产与土地使用权分散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困难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生产效益仍然偏低。

(二)农业生态环境呈逐年退化趋势

巴彦淖尔市地处西北地区,风大沙多,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自然植被稀疏,气候时空差别大,再加上近年来的过度开发利用,当地农业自然生态环境呈逐年退化趋势。风沙化、盐碱化和地力退化成为三大主要生态制约因素,直接影响农牧业生产。同时,农牧业高速发展产生的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日趋加重。当地农牧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存在着投资不足、措施不到位、治理达标率低等问题。

(三)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巴彦淖尔市制约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生产与加工发展不协调。当地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中,大型龙头企业少,中小企业多;企业加工能力的扩大往往以低水平的扩张方式进行,表现在精深加工少,粗初加工多,新产品研发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农畜产品加工业效益未能与产量同步提升。二是生态农业多功能开发不足。当地生态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产业化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中介服务组织,产业化各环节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一些特色名牌产品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农牧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综合功能还未得到有效开发,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

(四)生态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巴彦淖尔市目前还未形成完善的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尤其在科技创新、质量安全、市场流通、动植物防疫保护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使生态农业的发展规模受到影响,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五)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不完善

生态农业的发展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需要建立完善各项保障体系,才能有效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目前,巴彦淖尔市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不够,相关部门和广大农民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财政支农机制不规范,资金筹措与投入不足、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不够深入,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巴彦淖尔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生态农业理念

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广大农民真正树立起生态农业理念,感受到生态农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才能激发他们参与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才能使生态农业得到有效推广和普及。当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通过网络在线咨询、生态农业知识讲座、竞赛等多种形式,围绕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知识、建设中的典型经验和问题等内容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宣传和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干部群众和广大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在建设生态农业中的自觉性,为生态农业建设创建良好发展氛围。

(二)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生态农业扶持力度

政府应当加强对生态农业的组织与领导,形成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科学谋划、稳步推进,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要建立和健全稳定的财政支农体系,规范和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及财政支农资金及项目监督管理机制;不断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多方位、多元化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最后,要根据巴彦淖尔市经济发展、资源和环境现状等自身条件,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研究制定并实施各项优惠政策,包括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等,营造有利于巴彦淖尔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扶持环境,吸引个人、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积极投身巴彦淖尔市的生态农业建设。

(三)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服务体系

生态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农业生态技术的应用、完善的质量安全、市场流通和防疫保护等服务体系。巴彦淖尔市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当加强科技创新与服务,加快产学研合作,重点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增收效果明显的生态农产品;要加强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等科技培训,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有利支撑。其次要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强化监管手段,加快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能力,指导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并引导消费,保障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最后要健全市场流通体系,优化调整农畜产品贸易市场布局,规范农畜产品市场流通秩序,充分发挥农牧业产业带头人、批发大户和运输大户的作用,大力开拓生态农畜产品国际市场。充分体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

(四)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够使生态农业与现代市场更好地对接,促进农业生产进一步延伸、循环,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土地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改善,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巴彦淖尔市首先应当引导企业加入到生态农业领域,重点扶持和培育在当地已具有一定特色和基础的粮油、蔬菜、瓜果、绒毛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绿色产品品牌战略,增强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带动能力。同时围绕粮油、番茄、脱水蔬菜、瓜籽、乳制品、肉羊、绒纺等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逐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五)加强生态农业环境保护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巴彦淖尔市首先要加强河套平原农区的农牧业生产环境保护,降低种植业生产中的面源污染量,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加大农畜产品加工污染防治力度。同时要重视资源生态保护。巴彦淖尔市境内的乌拉特草原、乌兰布和沙区、阴山、乌梁素海等资源是河套农区重要的生态屏障,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资源生态保护力度,才能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环境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边疆.进一步搞好生态农业县建设[J].生态农业与合作经济,2002,8(1):22-25.

〔2〕金鉴明,卞有生,田兴敏.生态农业――21世纪的阳光产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3〕刘聪.长丰县生态农业发展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2.

〔4〕骆世明,卢永根.中国农业发展的生态合理化方向[J].山东农业,2006,1(3):4-6.

〔5〕童年成.内蒙古西部地区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