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3-08-03 16:45:43

导语:在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

第1篇

(二)项目建设内容具有隐蔽性信息化建设项目中软件研发部分因其主要是软件工程师智力成果的体现,工作量和研发成果的质量没有统一考量标准,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如何公允的确定软件研发的价值具有较大难度。(三)项目建设成果确认具有用户主导性信息化建设项目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用户的需求和满意成度,因软件平台在研发前主要以需求为主,具体表现形式、详细功能等方面存在模糊性,最终研发成果、质量和技术要求是否达到合同约定,界定起来比较困难,对软件整体价值考量存在一定影响。二、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审计依据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在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方面国家及部队均没有统一的审计参考标准,对具体审计事项的认定存在不确定性。如工程建设项目国家有统一的清单计价规范、定额标准,并且有及时更新的信息指导价格,审计工作开展起来依据充分,结果明确,争议较少;信息化建设项目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或相关指导文件,再加上信息化建设项目随着用户需求的推动,不断的在更新新内容、研发新设备,相关规定制度始终处于落后状态,审计工作开展起来难度较大、争议较多。

(二)审计对象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信息化建设项目承建商或集成商为追求最大利益,往往存在高报预算、拆分报价等问题,同时对相关硬件设备实行信息封闭,因目前在信息化建设项目缺少统一的具有指导性的价格作参考,内部审计人员在核定软硬件价格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三)项目建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信息化建设项目往往存在重经费争取,轻建设管理的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对硬件的配备、软件平台的整合是否达到合同约定的状态缺乏全程的跟进;特别是在软件研发上,一般承建商交付的为研发完成的软件,具体软件研发投入力量、消耗工时全凭对方提供,建设方无法进行实时监督,存在较大的漏洞。信息化建设项目具体效果如何经常需要项目或平台运行一个期间后才能全面评估,在竣工验收阶段,竣工验收仅能表明项目建设能够初步运行,并不能真正反映整个项目系统完全满足用户需求,常常在验收完成后的运行阶段又出现很多问题。

(四)审计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主要以内部审计人员为主导,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专业性不足。目前内部审计人员多从财务岗位转岗至审计岗位,常规的财务知识掌握比较全面,但缺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业知识,开展审计工作专业性不强。二是缺少针对性的培训。内部审计培训中,财务及基建采购等方面培训内容较多,信息化审计方面的培训内容较少,一定程度的迟滞了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的发展进程。三是审计培训的方式缺乏创新,成本较高。目前消防部队审计培训多以就地培训为主,培训的时间、人员、内容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且培训的成本较高,无法实现审计培训的经常性,培训量和成效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审计对策(一)加强信息化审计制度体系建设一是完善工作程序规程。工作程序是开展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主要解决如何开展工作、怎样组织工作的问题。目前消防部队在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工作方面已先后出台了一些规定,初步解决了审计工作的组织开展等问题,但在具体的程序上还需进一步完善。如在实时开展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中,在前期论证、预算编制、招标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实施、竣工验收及结(决算)审计等环节,还应当进一步明确审计部门开展工作的具体程序和组织方法,规范审计工作开展。二是建立质量管理规程。在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的具体实施中,要从规避风险、提高质量方面入手去设计质量管理规程,重点解决每个环节具体审计内容、资料报送时限及内容、初步审核与复核、征求意见及意见反馈、争议解决方式、审计结果质量要求、所有环节的格式文本等方面,利用规范的要求防止审计出现随意性或审计遗漏;另外要在质量管理规程中设定人员职责和岗位分工,并对工作复核、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明确要求,用制度防范风险,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三是建立分类别审计操作规程。因不同信息化建设项目各自具有其特点和专业性,要结合不同类型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立完善分类别审计操作规程。对不同的类型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要根据其特点确定具有针对性的审计重点、审计方式方法、审计工作要求等内容,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审计署关于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以及《省“十二五”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金审工程”为依托,以全面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能力为着力点,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的深度融合,推动市审计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总体目标

巩固和扩大金审工程一期、二期的建设成果,加大OA管理系统的应用力度,完善和拓展系统功能;大力推广金审工程二期技术,深化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和联网审计应用;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重点、分阶段启动金审工程三期建设任务,完善“市政府(公共)资金监督平台”和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联网审计系统,加快市级审计数据中心建设和重大资金、项目联网审计系统开发部署的步伐,进一步提升审计关注经济安全、促进公共财政管理和公共产品服务的能力,发挥审计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三、基本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大局,以信息化提升审计监督能力和实现审计方式转变为核心任务,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后三年全市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各项任务。

坚持总体规划、分级实施、分期建设的原则。在我市现有金审工程一期和二期建设应用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总体规划全市金审工程三期建设任务,分层次、分阶段安排项目,整体推进我市审计信息化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我市审计信息化发展水平。

坚持运用为主、重在实效、确保安全的原则。加强金审工程各类系统的推广应用,重视各类系统、各项技术在审计信息化过程中的效果和作用,提升审计监督能力。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实行安全保密和信息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确保审计信息和系统安全。

四、重点任务和目标

1.加强审计队伍信息化素质建设。把人才培养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头号工程和第一要务,全力抓好各级各类培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运用技能。

继续组织和参加AO认证培训。对各级审计机关新进人员实行AO认证培训,到2015年,保持全部人员80%、业务人员100%通过AO认证培训考试的比例。

继续开展和扩大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到2015年,1975年以后出生的审计业务人员100%通过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考试。各级审计机关新进业务人员100%通过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考试。

积极探索计算机运用高端人才的培训。科学研判审计发展趋势,加快审计前沿和高端人才的培训、培养,积极组织开展计算机审计理论研究人才、审计项目组织人才、信息系统审计人才、计算机电子数据审计人才以及软件应用能手、系统构建能手、数据分析能手等培训,为审计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到2015年,市局拥有国际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等资格的高端人才不少于18人,力争达到22-25人;金坛、溧阳、武进和新北每局不少于2人,力争达到4人;天宁、钟楼、戚区每局确保1人,力争达到2人。

积极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加审计署、省审计厅和其他相关部门、机构组织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SQL语言深化应用、信息安全管理等计算机运用和管理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根据署、省组织情况,确保每期有5人参训。

2.推广计算机技术应用,全面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能力。

继续推广现场审计系统(AO)在各专业审计中的深入运用。在保持AO系统在财政、税务、部门预算、经济责任等项目中广泛运用的基础上,深化、拓展AO软件在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项目中的运用,确保“两个100%”目标的真正实现;充分利用和深度挖掘AO软件提供的各种模块和功能,切实提高利用AO查证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进一步推进联网审计系统的开发、部署和应用。市局在目前已实施社保、公积金两大联网系统的基础上,启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项目管理系统”部署工作,选择重点突破,边建边推;同时,积极关注市级财政信息化建设进度,加快与财政系统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的对接步伐,为全面开展财政联网审计做好准备;2015年,实现我市“联网监督平台”与省厅“数字式审计分析平台”的对接和地税系统联网审计数据的交互,从而实现市、县审计机关地税系统的联网审计。金坛、溧阳、武进审计局,一方面要继续利用“区县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开展财政联网审计;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加强部门协调,积极部署地方社保基金的联网审计。

进一步拓展和探索信息系统审计。以掌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流程为前提,以检查信息系统合法性、合规性为基础,以审核系统有效性、经济性、安全性和效益性为重点,进一步扩大信息系统审计的范围,积极研究和探索开展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绩效审计,深化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市局每年至少完成2个信息系统审计项目,金坛、溧阳、武进和新北区审计局每年至少完成1个有代表性的信息系统审计项目;其他区审计局根据项目情况也要积极探索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到2015年,全市消除信息系统审计空白。

加强计算机审计方法和AO应用实例的征集评选工作。按照审计署和省厅的要求,继续开展计算机审计方法和AO应用实例的征集工作,进一步提高审计方法和应用实例的质量,充实和完善社保、公积金联网审计方法体系和审计模型。

推广应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审计监督手段,积极利用GP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开展审计工作;采取技术服务外包或自行配置设备等方法,积极引进网络安全扫描技术在信息系统审计中运用,提高审计实效,防范审计风险。

3.加快数据中心建设,加强审计数据资源管理和利用,不断提升全市审计系统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

加强审计数据资源建设和利用。参照审计署、省厅方案并结合我市实际,2015年,市局完成审计数据中心建设:在现有平台上完善社保、公积金数据库;集中近三年中所有被审计对象的数据;对接省厅数字式分析平台和地税联网审计系统,集中管理全市地税审计数据。充分利用开展各类专业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等机会,广泛收集交通、房管、国土资源、民政、卫生、公安、计生等部门的财政和业务数据。探索市、县共建方式,推进县级社保基金联网审计,集中管理县级社保数据。

推进审计机关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以建设和推行数字化审计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平台的综合分析功能和数据中心资源,推广以在线审计、远程审计为特征的联网审计方式。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采取“统一平台分析”、“统一审计模型”的联网审计方法,提高审计作业的标准化、规范化。

4.探索创新审计管理和质量控制数字化,全面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管理和决策水平。

探索和创建审计管理数字化模式,实现审计机关管理全流程数字化。逐步建立对审计项目计划编制、资源配置、执行调控、组织管理、审计信息、成果统计、结果跟踪、审计公告、项目归档、成果利用等全流程管理环节的数字化,不断提高审计管理质量和水平。

探索和创建审计质量控制数字化模式,逐步建立对审计项目方案、审计记录与取证、项目审理、审计报告与审计决定、审计业务质量检查等全过程质量控制数字化,不断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和水平。

探索和创建审计决策支持数字化模式,逐步建立年度计划执行、审计项目实施和成果信息、审计质量控制和管理信息等审计决策支持信息的数字化,为领导提供更加全面、直观、便捷的审计决策信息,不断提高审计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探索和创建审计发现重大问题专家网上会审模式。利用现有远程视频审计培训系统,完善视频会议、审计会商和网上培训等各类网上应用。利用审计会商系统,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组织相关审计机关和相关行业的专家进行异地审计会商,提高对重大问题审计决策的准确性。

5.不断完善网络和安全等基础设施,为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依托电子政务网络,为全市审计机关的业务协同、资源共享提供网络设施和安全保障。

充分利用因特网、局域网为审计人员提供广泛获取各类信息的渠道。建设和完善审计机关网站,市局统一制作网站平台,建设辖市区局网站集群,增强门户网站功能,依托门户网站,增设“内审人员管理系统”、“审计学会管理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等模块,使其成为信息公开、与公众沟通、展示审计成果的重要渠道和载体。

五、保障措施和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审计机关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审计信息化工作,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审计管理人员、审计业务人员要进一步提高在不断发展的信息化环境下“失去指挥的资格”、“失去任职的资格”、“失去审计的资格”的风险意识,激发学习掌握信息技术、使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大力推动审计机关信息化进程。

2.统筹规划,加强指导。为全面提升审计监督能力和转变审计方式,市局在“金审工程”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框架内,结合我市实际,统筹兼顾、整合资源,构建后三年全市审计信息化建设规划或意见。各辖市、区审计机关要严格按照规划的要求,通过分解任务,制定年度计划等措施,循序推进本地区的审计信息化。市局采取上下联动、业务协同、相互促进等方式,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的指导,保障全市审计信息化工作全面协调、整体推进。

3.注重投入,讲求实效。按照“金审工程”建设的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积极争取审计信息化建设经费,保证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要坚持必须、合理、节约的原则,科学安排各项投入,避免重复投资和低水平建设;要严格执行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制度,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优质、高效、廉洁地完成信息化工程建设。

4.总结经验,加强研究。各级审计机关要认真总结以往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推广的经验,充分发挥我市现有基础扎实、应用成果突出、人才储备丰富的特色,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审计理论、审计方式、技术应用的研究和创新,系统归纳、总结梳理重点专业审计的计算机审计思路,逐步形成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指导审计工作实践。

第3篇

在这种发展的大形势下,xx审计局信息化建设,可以说顺应了信息化时代的新潮流。回顾我局信息化的发展,还得从从2003年说起。

当时碰到的几件具体事对我们审计人员触动很大。一件是2003年对县人民医院的审计中,该单位的财务核算全部实行了计算机记帐,而我们不仅没有相应的审计软件,就连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人也没有,只好一遍一遍地要求财务人员给他们打印有关的会计资料,不仅工作效率非常低,而且事事受制于人,审计质量明显受到影响。第二件是对县地税系统审计中,由于地税局上下已经联网,有关重要资料全都存在计算机内,而审计人员由于不懂计算机审计技术,无法进入网络系统获取重要数据,只能对会计报表、帐簿进行外围审计,审不深、查不透,束手无策。第三件是2003年6月,县委、县政府将全县重点工程项目的审计任务交给我们,由于工作项目多、投资额大、技术复杂,仅靠传统的手工审计方法,根本无法按时完成任务。

痛之深则思之切。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经济信息化成为时代主流,过去以算盘、帐簿为主要工具的审计方法已完全适应不了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适逢全国审计系统开始部署审计信息化——金审工程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从2004年1月开始,我们着手展开金审工程建设。现在回想起来,在那种条件下,下决心搞金审工程建设的一幕幕,至今仍历历在目。

硬件完工了,但接下来的问题是技术问题。为了尽快发挥局域网的功能,在市审计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先后走访了全省审计信息化建设先进县——怀化麻阳县和益阳市审计局,充分利用他们的技术和经验。在软件的配置上,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积极引进国家审计署开发的ao、oa系统软件,为管理审计业务和实施现场审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审计法规、审计对象、审计文书等资料库,便于各业务股室资源共享、成果互用,互相探讨、互相交流。

第4篇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信息化;问题;办法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一、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简介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是涉及管理、绩效、经营、效益等多方面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审计,既涉及财务管理,又涉及工程建设管理,既审查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的来源运作,对财务核算、会计基础工作的真实性、合规性作出评价,又要对工程建设过程进行审计,查找工程建设项目各个管理流程的衔接部位、缺失部位、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及建议并作出评价。传统的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由于是事后审计,已经暴露出了明显的先天不足,针对建设项目具有周期长、投资额大、控制环节多以及审计力量不足等特点,按照提前介入、全程跟踪、突出重点的审计思路,根据不同的建设时期,确定不同的审计工作重点,采取适当的审计方法,把建设项目审计工作做在项目开始之时,贯穿于可行性研究、立项、设计、施工、竣工决算等建设全过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已成为今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发展方向。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审计方法,前移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监督关口,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需要借助计算机审计。审计机关人员紧缺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十分突出,就要求审计机关转变审计方式、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实现审计信息化。

二、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注重硬件投入,忽略配套建设。随着金审工程的开展,各级审计机关不断加大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尤其是硬件的配置不断更新,设备越买越贵,但是设备的利用程度及使用效益不高。高配置没有带来高效益,问题的根源在于部分审计人员没有真正思考怎样在利用现有设备基础上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开展审计。没有真正把审计信息化建设作为改进审计管理方式方法的前提和基础来抓,结果导致审计信息化建设建立在效益低下基础上。

2.计算机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准则尚不完善。随着审计信息化进程加快,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信息化所处的法律环境也日渐暴露出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滞后的缺陷。审计人员在审计执法过程中,在某些方面无法可依,如:审计人员获得的信息资料比被审计单位拥有的信息资料少,信息不对称,审计人员处于劣势。目前审计人员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电子数据或者访问接口,就经常会遇到阻力,主要原因是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来约束被审计单位,这就给审计的安全性、科学性、审计证据的可靠性等方面都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3.复合型人才缺乏。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审计人员知识更新滞后的矛盾。部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仅停留在办公自动化的阶段,缺乏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等手段。缺乏足够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制约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之一。

4.受被审计对象信息化程度及数据接口等外部环境的制约。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审计对象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还有很多被审计单位的基建账采用手工记帐方式,绝大部分的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会议纪要、合同等仍然采用文本形式。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程度成为制约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外因。

三、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信息化解决的办法

1.推动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政府投资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管理。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搭建信息平台,使审计机关能通过网络高效、全面地掌握本地区政府投资项目情况,为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覆盖率的提高、竣工决算必审制打下基础,并实现项目全过程监督和管理;搭建了强化内部管理的便捷通道,方便建设单位自主申报、主管部门便捷查阅,政府机关通过系统全面了解掌握建设项目及审计情况;系统平台方便审计机关及时掌控建设单位、中介机构等单位的相关信息,进行实时监控,方便职能部门获取想要的信息,实现系统信息的有效利用;提高行政效率和审计工作效率,申报单位依托网络完成项目申报省时省力,审计人员打开电脑就能了解到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完成初步的审前调查,使审计准备工作更快捷和有效,为最终实现政府投资项目联网审计打下基础。

2.建立健全政府投资信息化审计的法律和准则。目前开展政府投资信息化审计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有效的法律保证,在现有审计法规的基础上,应尽快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投资项目信息化审计的法规。在法律法规上明确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有权审查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功能与安全措施,有权利用网络和审计软件进行审计。建立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标准和准则,如建立业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的准则,计算机审计的技术标准,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和功能或应用程序审计以及网络审计等准则等。

第5篇

保障人力资源和信息化建设是开展工程审计的必要条件。

1.强化审计队伍建设,这是审计工作人力资源的保障如果没有专业人员审计人员,我们的工作就无法开展。专业审计人员履职的能力,又决定了审计质量的高低,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关系着内部审计形象,更关系着内部审计事业的生死存亡。因此,人员保障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油气田企业投资与基建工程类型繁多,专业性强,管理复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业务素质,不仅要掌握基建工程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拓宽知识领域,掌握企业内部预决算管理、生产工艺流程、企业管理、决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审计队伍建设尤为重要。首先,要选调懂得工程设计、概算、计划、工程施工管理、审计管理的专业人员充实到工程审计岗位。这是辽河油田审计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其次,要强化后续教育和培训,鼓励审计人员取得岗位资格证书,为内审人员搭建培训教育、理论研究、经验交流、信息宣传的平台,着力提升内审人员的理论水平、知识水平、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2.加强信息化建设随着内部审计领域的拓展、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增加,以及内部审计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效率化的要求的提出,单纯的传统手工审计作业是满足不了工作要求的。为此,不断加大信息化审计经费投入,研发了物资采购管理审计软件、审计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建立审计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审计资源信息共享。信息齐全、便于查询,系统共享,留有痕迹。这一系统的使用,不仅为审计系统提供了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而且满足二级审计机构及相关业务人员获取信息的需要,便于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充分共享,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差错,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进一步适应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3.加大硬件投入正所谓“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做好油田内部的审计工作,近年来,油田公司不断投入重资,为审计部门增添了数码相机、摄像机、管线寻踪仪、测厚仪、混凝土回弹仪、激光测距仪、全占仪等审计现代化设备,使工作量的核实工作,更加简便、准确。在油田公司审计处设置两台大型服务器,满足审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此外,油田公司还给审计工作配备工作用车,各二级单位在审计用车上也都给予保证,做到审计用车随用随到,满足了工程、合同、物资采购事前、事中及过程审计现场勘查、市场调查的工作需要。这些都是做好审计工作“物”的保障。

二、强化内部控制,规范审计行为

强化内部控制,规范审计行为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打铁还须自身硬”。审计工作在监督别人的同时,也受被审计单位的监督。审计质量不过硬难以使被审计单位信服。因此,我们注重审计内部的控制和约束,不断增强审计人员的履职能力。我们制定了《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办法》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人员在工程、合同、物资采购、财务审计中违反程序、存在漏审和违规违纪等问题,都提出了严厉的处理方式。同时,对审计工作规定了时限要求。在处理具体业务方面:一是严格分工业务不交叉;二是分派工作量;三是实行业务内部主、副审配合制度。四是层层审查;五是轮岗回避制度;六是复审制度,及外聘中介审查制度。通过审计人员行为规范性制度建设,有效地增强审计人员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第6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及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县级审计机关面临的审计环境、审计对象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县级审计的发展问题引起了审计署及安徽省审计厅的高度关注。为此,省审计厅连续两年将县级审计发展趋势列为科研重点,着力推进县级审计机关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现仅就县级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本文认为:县级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

一、县级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进入20 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会计电算化普及,尤其是财政、税务等部门开始大面积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各项管理。2002年5月,审计署正式启动 “金审工程”标志着全国审计机关大规模信息化建设的开始,并于今年七月印发了《地方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指导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信息化工作。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利用现代化科技、节约审计人力及资源、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等方面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从审计署到地市级以上审计机关的审计信息化工作已经全面展开,而县级审计机关则相对滞后。许多县级审计机关因资金、人员及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从未涉足,也无能力涉足计算机辅助审计及审计信息化管理等领域,近年来,审计署一直要求把“人、法、技”建设作为审计机关最为关键的也是当务之急的基础性工作,而作为最基层的县级审计机关这种基础性工作因其滞后而显得尤为迫切。

二、县级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电算化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改变了会计信息存贮方法、核算形式及内部控制方式,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必须要了解和审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功能及其内部控制,以证实其会计事项处理的合法性、结果的正确性及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也把信息化建设当作大事来抓,各地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已逐步实现电算化,并纳入会计核算中心进行核算。审计人员若不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将无法获得被审计单位财务资料,更不会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工作,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必须转变审计方式,提升审计手段,不断扩大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积极尝试计算机辅助审计。

2、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审计人员素质,解决县级审计机关事多、人少局面的有效途径。

当前,一般县级审计机关绝大多数人数在10 —20人之间,在“精简机构,压缩编制”的大前提下,大幅增加县级审计机关人员编制,大量引进急需人才均不现实,县级审计机关事多人少的矛盾,不可能通过扩张式增加审计人员来解决,而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通过适当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逐步实现办公网络化、自动化,做到审计资源共享,利用计算机审计,达到完善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在强力推进审计信息化过程中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进一步促进了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使广大审计人员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工作效率。

3、审计信息化是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保证

随着审计工作影响的不断扩大,审计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的呼声越来越高,审计署今年制订规划,逐步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这样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越来越在意,审计风险不断加大,这就对我们审计工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结论必须越来越准确。而与之同时,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信息量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复杂,信息处理手段越来越高超,相应地要求审计信息化建设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要求审计人员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手段,从事审计工作,并且通过审计信息化建设节约人力资源,更加有利于完善审计复核审理制度,建立审计二级复核机制。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4、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构筑反腐倡廉体系的有效环节

审计信息化将使审计工作发生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通过联网审计可以对老百姓关注的热点事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可以进行经常性的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方面的作用,同时,审计信息化建设可以更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更进一步完善审计内控机制,推动审计机关党风廉政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县级审计机关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增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

自1999 年起以来,审计署就把审计机关的“人、法、技”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和审计人员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目前,县级审计机关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审计手段仍以手工审计为主,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对如何运用审计信息化手段,如何更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以适应和促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等问题上,依然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存在着畏难情绪。因此,县级审计机关在审计信息化建设问题上,首要问题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实现审计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2、加大对计算机设施的投入,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要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加大对计算机、复印、打印等设备的投入,夯实硬件基础,同时,加快局域网建设步伐,建立审计数据库,实现审计资源互通共享。但目前的情况是,县级审计机关用于购置计算机等专项拨款不仅数额小,而且发展也不平衡,难以满足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针对这一现状,首先县级审计机关应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多方筹集审计信息化建设资金。同时,建议省审计厅可否比照全省司法系统争取省级财政专项拨款,确保县级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最基本需求。

其次,加大对县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信息网络技术及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水平。

3、建议充分发挥市级审计机关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枢纽作用,增加对县级审计机关的指导力度。

因为县级审计机关受人员限制,计算机方面的人才较少,在沿海一些较发达地区实行计算机辅助较早的地区,基本上实行“1 拖N”方案,即系统设置在地市级审计机关,县级审计机关部署远程终端,以便减少县级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和管理成本,建议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能够做到地市级与县级审计机关的网络对接,尽量减少县级审计机关在人力及资金方面的成本,做到资源共享,增强市级审计机关对县级审计机关在业务、技术等各方面的指导力度,提高县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信息化工作水平。

第7篇

一、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优势分析

(一)高校自身意识不断加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我国信息化水平也在飞速发展,高校作为社会一个较为特殊的主体,对于信息化的认识正在逐步加深。近年来,正是由于高校自身对于信息化意识的不断加强,高校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已到达一个高度,与之相对应的高校审计信息化还十分滞后,各高校也意识了这一点,正在逐步改善这种情况。正确的主观认识会推动正确的社会实践,高校对于审计信息化意识的不断提升,无疑是高校进行审计信息化的一个优势条件。

(二)硬件设施达到一定水平 硬件设施是高校审计信息化的基石。硬件设施包括校园网络以及相关计算机设备的配置。校园网络是高校信息化平台最底层的基础设施,没有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信息不能流动,就不可能形成信息空间。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更无从说起。自20世纪90年代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高校的校园网在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覆盖率达到85.32%,学校无线网覆盖学校公共区域的比例达到15.82%。计算机设备的配置方面,目前高校的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基本上都配备了计算机,审计人员的日常办公也都在逐步的实现计算机化和自动化。由此可见,高校审计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建设以及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二、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劣势分析

(一)审计信息共享程度低 目前,高校审计部门的确都配备相应的计算机,但针对高校审计的成熟软件仍缺乏,即使有些高校已经开展了计算机审计,但基本处在利用单机版审计工具软件进行工程审计和财务审计的阶段,完整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尚未建立,各个电脑上的数据仍然是如同单机版。审计流程上的各类审计信息仍是离散的,不同的审计人员所采集的信息都在不同的计算机上,无法实现审计信息的共享,这将不利于审计成果的管理和进一步利用,甚至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此外,在审计过程中,需要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内部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审计委托函以及审计报告需要这些部门的传达或批复,而目前这些批复是以纸质形式下达,审计信息的输入和加工滞后,延长了审计时间,影响了审计结果的时效性,并且由于高校内部审计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共享,也造成了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的浪费。

(二)缺乏复合型审计人才 目前,高校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复合型审计人才。一方面,大部分年龄较长的审计人员虽然有丰富的财务、会计、审计知识和经验,但由于历史、客观的原因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到计算机,造成知识结构上的欠缺。另一方面,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由于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仅仅掌握了较浅层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技能,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检测技能,不能有效地分析系统结构。因此要真正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需依赖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协助,计算机技术人员虽然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比较熟悉,但不熟悉会计、审计知识,不知道要审什么、该怎样审,这样就造成审计人员独立性减弱、审计结果偏差等后果。因此,同时熟悉掌握会计、审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的缺乏制约着高校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三、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机遇分析

(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目前,信息技术的支持和高速发展使高校审计信息化成为可能。在信息技术应用于审计之前,审计人员必须把被审单位的数据打印成纸质凭证然后进行审计。但信息系统中的原始数据是未经过加工和整理过的,导致面对枯燥和重复的打印凭证,审计人员用传统的方法很难达到审计目的。现在,虽然高校审计部门采用了相应的财务审计软件,但由于和会计信息系统或管理信息系统没有标准的接口,审计所需数据无法从被审对象系统转移到审计业务系统中。但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标准接口的规范,高校审计人员在高校审计信息化的最终道路上,一定可以在审计系统中通过电子数据交换导入存有被审对象数据的文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高校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二)相关政策的支持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审计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2002 年5 月,审计署正式启动“金审工程”,标志着大规模信息化建设的开始。《审计署2008 至2012 年信息化发展规划》中表明要探索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以探索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为核心,加大适应信息化需要的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质量和水平,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和保障。高校内部审计作为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其信息化建设也应当成为而且会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子系统。2010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加强审计工作列入“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篇章,审计的要求愈来越高,审计的任务更加艰巨,审计工作者任重道远。为促进审计的“三个服务”目标,国家审计署着重提出“五大建设”目标,“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已经跻身其中。这一系列的国家政策方针的推出,标志着国家有意支持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而高校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必然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四、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威胁分析

(一)相关法规和准则不够完善 审计必须依法进行,为规范我国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已建立了相应的准则和规范。审计署于1996年12月了《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99年2月颁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国务院办公厅于2001年11月16日颁布《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88号文),但针对于网络经济和计算机应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有些甚至还是完全空白。比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计算机犯罪适用的法律的有关立法还很欠缺。这给依法开展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带来很大的障碍。尽管我国审计署和中注协都已颁发了一些有关计算机审计的准则和规范,但是这些准则和规范还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结构性。而且,完全针对高校审计信息化的法规和准则并没有,己有的那些规范还比较概括、笼统,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对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的高校审计人员来说,显然还缺乏具体的指南。

(二)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 伴随着客观形势和当前国家公共财政的改革,在高校表面“暴富”的同时,其内部审计和内在财务监控却相对薄弱,外部财务监管依然实行单一的“点对点”封闭行政监督。部分高校在结合廉政建设和风险管理要求以及自身审计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要求,在已有的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开始进行系统规划和探索。然而,在对已有成果进行正面的评价的同时,也发现这类高校审计信息化软件或系统的研究较多停留在数据采集、财务收支审计、审计信息化的文本管理层面,没有开发出一套通用的、适合大多高校(至少是某一省市的全部高校)的审计信息化软件。也就是说,当前高校有关审计信息化研究较多的是“单打独斗”,其成果应用辐射面以及资源整合的效果并不高。相关外部监管部门更是没有相应的统一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1]蒋东兴、宓、郭清顺:《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年第15期。

第8篇

内审信息化是指内部审计凭借计算机技术,全面深入改善审计组织管理、审计技术手段和关注重点,对信息系统和审计信息作出评价的全过程。内审信息化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过程,即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二是指内部审计部门以组织的信息系统为对象,以风险评估或内部控制检查为手段,对该系统所产生会计信息的真实、合规性作出确认,或通过优化组织信息管理,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即通常所说的信息系统审计。

一、人民银行内审信息化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审计的不断深入,近年来人民银行内审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进,经过多年的探索,人民银行内审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银行内审司先后制定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国人民银行信息技术审计暂行办法(试行)》、《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不断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相应的制度、办法。从2001年起,人民银行每年都开展信息技术审计,先后完成了网络管理与安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电子化设备管理、业务系统等20余种信息技术审计项目,有效提高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

从现状看,人民银行内审信息化系统建设结构比较简单,主要包括总行层面的系统建设与分支机构层面的系统建设两个层次。从内容上讲,总行层面已建成内部审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简称CAMS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简称CAAS系统);在分支行层面,各分支行自行开发了各类审计管理系统和自行运用本土化的多种辅助审计工具。

(一)人民银行内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

2009年,人民银行内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CAMS)平台正式上线,包括业务管理子系统(以下简称后台系统)和?F场工作子系统(以下简称前台系统)两部分。系统对各级内审部门的审计项目信息进行规范、统一存储,促进内审人力资源的统一使用和管理,为现场审计工作提供便捷的辅助工具,促进审计工作的标准化,深化审计成果利用。2012年完成系统升级到2.0版,该系统依托于人民银行内联网,改为前后台融合,新增部分管理模块。从功能上看,该系统更偏向于集审计文档管理、学习培训、审计依据于一体的审计支持平台,提高内审综合办公事务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促进审计经验与知识共享,强化了整改落实情况的追踪。

(二)人民银行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

2012年,人民银行CAAS系统正式上线运行。人民银行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CAAS)是指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部署在人民银行业务网,用于对人民银行各类业务系统电子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处理,为现场审计提供线索的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实施、数据分析、审计日志、审计建模及管理、综合查询、疑点和问题管理等功能。通过运用该系统计算机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有利于降低抽样风险,内审人员可以利用辅助审计系统定期运行审计模型,对不断更新的业务数据实时进行监测。系统上线后,各分支机构以此为依托,开展了国库TCBS会计核算及系统运行审计试点,作为人民银行系统首个全行性计算机辅助审计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果。

(三)分支行层面系统开发和辅助工具应用的现状

多年来,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围绕内部审计信息化不断探索,形成了既包括区域性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成果,也涵盖对审计辅助手段的转化与应用的基层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格局。以西安分行辖区为例,多年来,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不断探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成功开发了诸多内部审计管理和现场辅助审计软件。如后续跟踪审计系统、现场审计系统、质量评估系统、货币金银业务辅助审计系统、财务预算管理辅助审计系统等。这些软件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人民银行内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在各级人民银行的不断努力下,内审信息化建设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审计能力、强化审计管理、加强风险监测等方面取得初始的成效,但是同外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相比存在差距,与人民银行业务信息化日益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与信息技术和审计需求深度融合还存在一定差距,内审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内审信息化建设没有形成统一的架构

与外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比较,国家审计署1998年提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并于2002年、2006年分别启动“金审”(中国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项目)一期、二期工程。一期是重点推广AO(现场审计实施)软件,试点联网审计。二期工程重点推广联网审计,试点审计信息系统。目前,该工程已通过竣工验收,研发的审计系统在中央本级和地方审计机关推广应用,提高了计算机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的效能。从目前的现状看,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架构。审计系统软件开发主要是总行层面的软件系统建设与分支机构层面软件系统建设两个层面,且两个层面脱节,系统软件开发各自为政。各分支机构信息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复开发,二是系统开发的深度、实用性参差不齐;三是各个系统由不同的开发单位开发,应用平台不同,开发语言不同,数据库不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数据化接口;四是自行开发的系统大多数为单机版,难以通过一个成熟的平台共享开发成果。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手段落后于其他业务系统信息化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人民银行总行层面共开发并运营9大类业务近50个应用系统(见表1),再加上各分支机构自行开发的系统,各类业务系统名目众多,数据规模大、情况复杂,内部控制更多的是依赖程序设定的实时控制。作为内部审计部门,还没有开发出全国通用的、相对应的内部审计软件,未能实现重要业务和风险点信息化审计全覆盖,内部审计手段、方式基本上仍停留在原始对纸质凭证、报表、账簿的事后审计。一方面纸质凭证日益减少,传统审计采集的数据覆盖率越来越小,数据可靠性、安全性受到严峻考验,不利于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一方面审计检查缺乏对各类业务、各类数据处理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已不能适应央行各项业务快速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三)内审软件系统的功能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内审软件系统在数据采集、项目管理、过程控制、辅助审计、成果利用等方面还未完全实现资料电子化、传递自动化、过程智能化、成果分类化,系统的风险提示、分析、预警功能不明显等。例如CAMS系统在审计分析、追踪反馈方面的功能较为欠缺,难以满足当前审计管理信息化较高层次的需求。CAAS系统应用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一是数据的收集程度较低,目前主要适用于国库业务,可用范围较为局限。二是CAAS系统分析性能不够,10G以上的数据分析不出来。三是系统还不够智能,对原始数据的系统筛选不够精确。在实践中,通过系统筛选出来的“审计线索”数量巨大,经人工逐笔核对验证后,真正成为“问题”的比例非常小。

三、人民银行内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思路

我们认为,加快内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软件是关键。应抓住重点,自上而下、逐步推进建立“大数据”下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系统。大数据,顾名思义就是大量的数据或说海量的数据,具有4V(大量、高速、多样、价值)的特点。审计系统应通过对各类海量数据的收集、理解、挖掘、分析,完成复杂的审计任务,并找出风险隐患,更好地发挥审计职能作用。

应自下而上进行大数据审计系统开发需求的摸底调查,统一基本概念,基于CAMS、CAAS系统已有成果,固化系统稳定内容,拓展CAAS系统功能,整合分支机构自行开发系统资源,统筹规划,进行以“大数据”信息化建设为重心的“人民银行内审业务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构建一个门户网站、两个系统平台、四个层次、两组互联。如图1所示:

(一)一个门户网站

人民银行内审业务管理系统。建立统一的系统门户管理,为用户使用系统提供统一入口,设置分支机构名称、用户口令进入,根据登录角色来呈现相应的功能界面。

(二)两个系统平台

1.内审综合管理子系统。在原有的CAMS系统功能下,整合分支行自行开发的后续跟踪审计系统、质量评估系统等功能,设置审计依据管理、审计流程管理、审计成果管理、审计事务管理四个功能模块。其中,审计依据管理,整合中国人民银行内审电子依据手册,将人民银行业务及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纳入该模块,内容按业务类别进行三级分类,便于审计人员的查?、运用。审计流程管理,按照立项阶段、实施阶段、后续阶段各个环节从审计立项、审计方案到结论性文本审计报告、结论、整改通知等进行过程控制管理。审计成果管理,对审计的各类问题按类别、按对象进行归纳整理,建立审计问题销号台账,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进行考核、监督。审计事务管理,包括对内审各类统计表、审计案例、优秀项目等事务的管理。

2.内审信息监测子系统。主要是建立与人民银行各业务系统相通连接,收集、分析数据、监测、报告、预警为一体的实时监控网络系统。一是层面上,实现大数据下内部审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模式,加快计算机辅助审计在更多业务领域应用,整合CAAS系统、分支行开发的财务、固定资产、货币金银业务辅助审计系统的功能。二是思路上,构建大数据系统审计分析平台,在业务应用系统各个环节嵌入“黑匣子”--审计实时监测专用模块,在不具备任何修改数据权限的前提下,能够让内审人员对业务系统的运行情况及资金安全情况及时了解。同时,设立被审计部门业务接口数据共享等功能,完成前台数据采集。通过采集数据挖掘和分析,分析数据离散程度,发现偏差数据,锁定审计疑点,查错纠弊,规范管理,实现远程非现场实时监督。三是功能上,从简单的问题发现到实现精准分析、成果转化、服务决策、价值增值等目标。以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高效、准确为基础,实现审计职能从监督到服务的转变,审计方式从事后现场确认到实时非现场监控的转变。

(三)四个层次

接口层负责从人民银行各系统如支付结算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综合管理系统等接入各类业务信息。基础层对接口层的数据进行采集后加工,并按主题存放。如对于“内审综合管理子系统”输入的数据,按照“审计依据管理、审计流程管理、审计成果管理、审计事务管理”四个模块进行归类。多维层为基础层的多维度汇总分析、流程作业等,形成多维的分析信息。应用层即运用多维层汇总、分析结果,完成总量分析、筛选疑点、定位核实、风险预警、报告生成、整改落实、成果转化等多项应用。

(四)两组互联

内审业务管理系统与人民银行各业务系统、业务网进行接口联接。

第9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市场结构的改变,企业为了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不得不扩大规模,而扩张的企业业务领域以及管理范围成为了新时期企业经营管理的新难题。由于企业经营范围大,业务跨度大,经营场所相对分散,组织结构散乱,如何提高内部监控管理力度,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健康运行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新挑战。内部审计作为确保企业经济行为、经营活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这样的挑战下必须要与时俱进,而内部审计的信息化便是社会、企业飞速发展对内部审计部门的新要求。通过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改革,才能领审计工作真正适应市场、企业的发展步伐,才能真正的发挥监管的重要作用。

一、对集团内部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的认识

现代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管理,“效益”同样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定位。如何通过有效的内部监督、内部审计、内部管理,令企业工作效率提升的同时降低经营成本。基于这一点,信息化的内部审计系统应运而生,并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优势。

审计部门所获取的情报、信息、指令以及资料被统称为审计信息,这种信息是在审计工作中产生的,审计单位可以通过这些对单位财政、财务、经济活动进行了解、监督,并通过审计发现一些非法的经济活动、经济问题。

内部审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信息管理系统是指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审计信息进行系统化的收集、加工、反馈,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完善内控体系的新型审计模式。其主要由一下环节构成。

1.信息的收集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业务考核、监督、管理,依照实际需要从企业的各个部门收集、获取审计信息,这一过程便是信息的收集。内部审计部门需要注意应当收集系统、真实、适用的信息,且信息具有明显的同质性。

2.信息的加工整理

在企业各部门所收集的信息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审计信息,真正的审计信息需要在这些“信息原料”中进行找寻和加工,将不真实的信息剔除,进一步提升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同时将冗余信息进行压缩整理,令模糊的不精确的信息变得清晰。并且在加工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审计部门还可以总结出更多有价值的新信息,这些都会提高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3.信息的输出

这里的信息是内部审计组织将审计系统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后得出的审计结果。而信息的输出则是将这一结果魇涓信息的使用者,其输出主要内容为审计决策、计划信息、审计结果、政策以及审计案件等。

4.信息的反馈

审计结果出来后需要比较实际服务对象、审计实际情况以及审计结果,并将比较后的结果输送会审计信息系统,这种信息的输送即信息的反馈,这种信息反馈会对审计信息再输出造成一定影响。

二、信息化审计的优势

1.提高审计工作的环境适应性

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电算化正在普及。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大量的经济业务通过网络进行实现了贸易无纸化。这些变化对审计的对象范围,线索以及审计程序造成很大影响。迫使审计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化。

2.提高审计自身发展潜力

审计信息化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因为利用计算机不仅使抽样技术更科学,还能对某些重要项目进行详细审计,这就在大大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审计风险。

3.增加国际竞争力

加入WTO后,我国的审计行业。尤其是社会审计机构面临着激烈竞争。审计市场竞争的关键主要在于俩个方面:一是业务范围二是职业成本。目前,发达国家的会计事务所在信息化方面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我国还有一定的差距。如对信息系统的审计还鲜有触及。因此,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尽快实现审计信息化。

三、实际问题

目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所遇到的突出问题可以总结为四点:首先同外部相对比,内部审计工作相关责任人以及领导的个人独立性相对较差,如此弱化了内部审计工作力度;其次很多企业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认识上存在极大的偏差,审计人员的转而又素养以及业务水平相对较低。另外,我国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相关制度并不健全还存在较大的漏洞,相关企业守法意识低、执法部门执法不严,这些都是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缓慢,信息化建设受阻的主要因素。最后,国家针对信息化审计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指导人员。四、内部审计信息化原则

1.客观

各地有各地的情况,每个审计机关也都有各自的情况。搞审计信息化要从客观实际和现实需求出发,当前最总要的是要防止贪大求全和“一窝蜂”。要做人力、物力和财力范围内的事,做到立足现实和长远打算相结合。

2.应用

走审计信息化之路、目的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更好的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只有充分将其应用到审计实践中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否则搞再多的软硬件设施、装备都是摆设。

3.开放

金审工程的成果目前正在全面推广,这是审计信息化工作的统一要求,要鼓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信息化工作不只是高层审计机关的事,应当是开放性的,各地工作中形成的好的成果,都应大力推广。

4.全员参与

审计信息化涉及全部审计人员,在这场审计技术变革中,没有人可以作壁上观,否则就将失去审计的资格。

四、如何优化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1.深化信息化审计理念

从理念上应当加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教育,增加宣传范围,提高现代企业对信息化审计的认识。我国开展信息化审计的时间相对较短,无论是专业技术人员还是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都需要逐步的适应这一转变过程。并且,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还应当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而不是盲目以来计算机,只有在审计工作中有针对行动利用信息技术才能真生实现内部审计的信息化。

2.提高审计队伍的信息化适应水平

人才队伍建设是每一项工作和改革顺利推进的基础,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需要从两个方面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首先应当加大信息技术人才引进力度。通过良好的政策、待遇等将专业的技术人才吸引过来,用以充实队伍,并营造适宜专业人才以及高级人才发展的工作空间,确保可以留住这些人才。其次,对原有审计队伍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通过定期的信息化审计技术培训,提高原有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培养出复合型的审计队伍。最后提高审计干部队伍的信息化水平。通过将一些具有一定计算机技术基础的干部抽调到实际的审计项目中,参与信息化审计工作,在实践中逐步的掌握信息化审计技术。而这些骨干回到原有队伍中可以带动其他干部,从而全面性的提升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

3.协调内部审计创新和信息化建设

很多审计机关对于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审计创新方面,简单的将审计创新认为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工作。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认为任何工作都需要通过计算机进行,并将这种方式作为内部考核的一种形式,很多审计部门人员过分依赖计算机,曲解了信息化审计的含义。基于这一点,应当从认识上改变审计部这部分人群对信息化审计的理解,通过考核方式的转变扭转这种错误的认识。审计部门可以依照专业处所的信息化程度及其管辖区域信息化特点、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差异等,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安排考核,并对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而不是片面性的施压进行计算机应用考核。改变原有的压力政策为动力政策,更好的推进单位审计工作的信息化转变。

五、结束语

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不单单是技术问题,其对审计方式、审计程序、审计管理以及审计质量都有着较大的影响。甚至给审计人员的思方式以及素养要求都带来了影响。换言之,审计工作的信息哈是对审计技术以及审计模式的革新,二者互为前提、相互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审计工作转型的重要前提,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内部风险控制水平。因此申及部门必须将信息化改造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极大内部审计信息化改造力度,将其纳入审计转型以及发展的工作日程,统一规划部署,全面推M内部审计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