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45:44
导语:在雕塑的艺术特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民族元素;景观雕塑;广西南宁;运用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里的环境美化,于是城市景观雕塑被人们广泛运用到城市景观中。城市景观雕塑作为人们的一种精神文化需求,在城市中吸引着大众的目光,丰富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在城市形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种标志性的存在。通过将一些具有特色的民族元素运用在城市景观雕塑艺术中,更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如在广西南宁市的城市景观雕塑设计中,就有壮锦、绣球、铜鼓、干栏式建筑的苗寨;有相应的图案纹样、色彩和器物;有五象广场、民族广场、金湖广场、民生广场等广场景观设计;还有道路两旁的景观小品设计和公共设施等,处处都体现了广西地区壮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元素,展现出南宁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其独特的城市形象。1
民族元素在城市景观雕塑艺术中的重要意义
民族元素从广义上讲,是指百姓民间的一些生活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工艺,从具体上讲,就是指这种生活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工艺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延伸出来一些特定的概念和符号。广西地区比较知名的民族元素有很多,包括有芦笙、瑶锦、铜鼓、壮锦、风雨桥和刘三姐等,这些都代表了广西当地的文化风格和历史传统。如果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能够合理使用民族元素,按照当地的民族风格,有意识地进行考究和设计,充分发挥当地的民俗和民风,就会形成相对规范并具有民族特色的规模建筑。
城市的景观雕塑建筑是一个城市形象中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面貌和城市文化底蕴。因为民族元素通常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生成的标志和符号,所以,人们可以透过这些标志和符号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他们的民族特色。就广西地区而言,这里的少数民族艺术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相对独特的民族特征,把它们运用到城市景观艺术创作中,这对城市景观雕塑艺术的创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彰显广西民族的文化内涵,也有助于增强民族团聚力和凝聚力。所以,把少数民族元素运用到城市雕塑艺术的创作中,不仅是对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新时代特色城市的发展需求。2
民族元素在城市景观雕塑艺术中的实际运用
具有民族元素的城市景观雕塑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会随着城市地位的发展提升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逐步渗透到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城市景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城市固态的形象体现,是历史的丰碑与文明的窗口,不仅要与城市总体建筑格调和生活环境相适应,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还要适当引入一些创新概念,体现新时展的特征。2.1城市景观雕塑中民族元素的艺术特征
2.1_1象征性与适应性。构思和想象是艺术里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通过象征性,对想象能力的发挥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将不同空间、时间的事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把象征性的艺术手段运用到城市景观雕塑艺术中,可以拓展艺术创作的思路,因为象征性的艺术表达,可以将城市景观雕塑作品与美学和艺术更完美的融合。适应性是指城市景观雕塑的设计要与特定的空间状态和特征相符合,这种适应性对城市景观雕塑创作人员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把设计制约因素转变为积极的创作因素。
2.1.2观赏性与装饰性。城市景观雕塑的观赏性是雕塑本身的一大功能,城市景观雕塑因其有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营造出相应的文化氛围,满足公众的观赏需求,使人获得视觉上的愉悦,进而可以放松身心,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装饰性雕塑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把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美好追求都显示出来,体现了人们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追求。
2.1.3装置性与互动性。城市景观装置性雕塑是借鉴天然或物品造型,将它们科学地组合装配起来,以便可以对空间造型艺术进行有效的创作。装置性的城市雕塑可以营造出浓厚的环境氛围,借助整体环境,向大众有效地传递景观作品的艺术性。城市景观雕塑的互动性是指让人们一起参与进来,以便可以有完整的整体艺术造型。在互动性雕塑的设计中,往往采用比较熟悉的物品,有强烈的亲和力,对人们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使人们主动触摸和游玩,形成互动的关系。
2.2城市景观雕塑中民族元素运用的原则
2.2.1协调性原则。城市景观雕塑的创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雕塑作品的立意要来源于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再借助周边环境和创作实体的承载,将城市景观雕塑的实际创作意义充分发挥出来。以广西南宁市的城市景观雕塑作品《欢乐五象》为例,《欢乐五象》位于南宁市五象湖公园内,以“五象传说”的神话故事为创作主题,分上下2个部分进行创作,雕塑的上部分采用抽象的形式和动感的曲线,塑造流动与起伏的环境空间,下部分是通过写实的手法,创作出2头大象和3只小象戏水的场景,整个作品与周围环境遥相呼应,成功将城市景观雕塑与自然的空间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将城市环境与历史文化统一起来。在创作城市景观雕塑时,要充分考虑城市景观雕塑本身的功能性布局,要求创作者对当地的民族元素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注重民族元素与城市环境的协调统一。在现有的民族元素里,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认知信息都较为丰富和生动,人们可以通过它们展开无限的想象。当这些当地特色的民族元素被创作者运用到城市景观雕塑艺术中,人们很快就可以产生共鸣,因为这些雕塑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对历史文化的接受倾向。但这不表示创作者创作雕塑时,可以直接挪用民族元素或对它们进行简单拼接,而是需要在充分理解当地民族元素的前提下,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体系的民族元素进行规律性、目的性的排列组合,让它富有新的含义,诠释出更新的精神面貌与艺术观念。
2.2.2尊重历史原则。城市景观雕塑在创作过程中,要依据地区事实,把真正的历史事件或是传说中的故事情节,经过创作者的创意思考,采用景观雕塑的创作方式,统一呈现出来。城市景观雕塑必须坚守尊重历史原则,合理地对当地历史元素、特色符号加以利用和创作。在设计创意上,要充分尊重客观的历史事实,找到明确的依据和出处,这样才能创作出情节真实且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观雕塑。在我国广西地区,有很多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故事,都蕴含了丰富而且生动的民族元素,这些民族特色为当地的城市景观雕塑的创作带来了很多原始素材和创作灵感。把这些真实的历史故事运用到城市景观雕塑的创作中,会让人们由此联想到某个特定的时代和某种特别的传统文化,加深了人们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了解。例如,在南宁市邕江边有这样一组景观雕塑群,主要塑造了南宁市本地的传统饮食文化,雕塑中的百姓身着当地古代特色服饰,栩栩如生。当地的美食元素也被运用到创作中,向人们展示出传统南宁市民祥和的生活状态和生活习惯。
2.2.3本土化原则。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十分强烈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它是在当地人们长期的传承中积淀下来的审美追求,也是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逐步演变成广西地区标志性的民族元素和特色标志。例如,铜鼓就是广西南宁地区较为出众且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元素之一,铜鼓造型生动,上面的图案和纹样都具有地方特色,体现了广西地区深厚的文化内涵。当城市景观雕塑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会增加当地人们的自豪感,在城市景观雕塑创作中,可以根据这种地域性的民族元素,结合实际,创作出本土化的城市景观雕塑。
2.2.4融合性原则。在进行城市景观雕塑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要具备独特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理念,带有创新意识,可以将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当下的文化意识状态结合起来,进行有机合理地分解和重组,从而达到抽象意识与文化语言相融合。例如,在南宁市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城市景观雕塑中,有意识地展现出广西地区特有的东盟元素,在景区中轴线入口的位置,两旁鲜红的《书法篆刻》雕塑作品群充满了文化艺术气息和城市人文气息,雕刻的10个印章上,分别刻写了第1~1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主题,这组景观雕塑作品群就是以中国特色的书法形式――篆刻为创作语言,在城市景观雕塑中合理利用了广西地区的民族元素,让民族元素与城市景观雕塑有机结合。
景观雕塑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具体作用如下:
(1)用以表现园林主题
很强的表现力和生动的形态语言是雕塑的特征,因此,园林表达主题往往是通过景观雕塑来表现。
(2)组织园林景观
由于景观雕塑三维空间的艺术特性,可供人们全方位观赏,是景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景观设计手法之一。现代园林中,优美的环境被许多具有艺术魅力的雕塑艺术品注入人文因素,往往多数景观乃至全园的主景便是雕塑本身。环境的组织景观、美化环境、烘托气氛方面主要是靠这些雕塑来支撑的。
(3)点缀装饰环境
一些具有幽默风趣、或夸张、或颜色鲜艳、或抽象的雕塑小品常在园林景观中用来点缀环境。
(4)其它作用
园林中常设一些服务性设施,运用雕塑的表现手法,不仅拥有优美的造型,同时也满足其使用功能。景观雕塑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整个专业设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风景园林专业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一批能具有审美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相结合的设计师。一个专业的设计师除了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而通过研习绘画、雕塑等代表性的造型艺术形式来提高一个设计师的艺术修养无疑是一个好途径。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营造具有艺术氛围的宜人环境空间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景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空间中的设计要素,又在城市景观中占有画龙点睛的地位,所以面向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开设景观雕塑设计课程,使学生了解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并且能够建立从雕塑本身的设计制作与雕塑外环境的设计2个方面来考虑问题的设计意识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作为年轻的、应用型专业的景观雕塑,其教学体系的建构既要符合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而景观雕塑的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是重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交叉性特色浓厚的专业,它们还需要吸取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掌握设计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主要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基础、设计表达、形式美法则、赏析、制图、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内容。专业实践层面的学习是指教学与市场应用相对接部分的教学内容。该部分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主要途径。主要涉及环境艺术和景观雕塑设计考察调研、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课题以及到专业设计公司实践实习等内容。
二景观雕塑在风景园林的应用
1人文主题的雕塑
园林景观在主题选择上,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定文化、信仰、精神、概念为主题的雕塑艺术现代园林景观,不包含特定历史与地域因素,属于人文主题雕塑现代园林景观。
2历史主题的雕塑
园林景观很多城市的象征代表,往往是这个地方曾经的伟人,以及一些历史事件,会以个体形式的主题雕塑来表现。景观雕塑现代园林的策划主旨带有纪念性、历史性,并由多件纪念重大事件、英雄人物的雕塑艺术组成时,雕塑艺术现代园林就可以被称为历史主题雕塑艺术现代园林。肖像雕塑艺术和抽象雕塑艺术是历史主题雕塑2种情况。根据现代园林的特色特征,通过良好的策划,在某种特殊的安排形式下,集中不具备相同主体性的抽象雕塑艺术可以在一个现代园林里表现出某种主题性的观念与意义。
3地域主题的雕塑
园林景观地域主题雕塑艺术现代园林是为了反映自然特色、地域文化。此类艺术现代园林内雕塑要求,是为了反映该地区的总体规划与旅游策划发展结合,为了能展示出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大的区域、大城市,其人口数量多、文化特色呈现多元化趋势,所以当地雕塑艺术现代园林景观表现主题的要求与大自然和谐相融,而小的地区则需要准确地定位和更为鲜明地反映人文内涵。
三结论
雕塑艺术在城市建设中随处可见,很多雕塑都是城市地标性建筑。甘孜州幼儿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认识到雕塑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挖掘雕塑艺术价值。漂亮的雕塑作品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因为幼儿园的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卡通立体的形象,甘孜州幼儿园五个高原特色的卡通动物形象正好符合孩子们的这一特点,能一下子吸引孩子的眼球,还能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对雕塑艺术的认知,如俊美的羚羊是美的化身,身姿优美、体态轻盈,给人以美的体验。优秀的雕塑作品不仅能美化校园,成为校园的亮点,提升校园风貌建设的品位,还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起到育人的作用,使置身幼儿园中的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飞奔的骏马,时时提醒着“不待扬鞭自奋蹄”。优良的雕塑艺术已成为幼儿园人的精神支柱之一。
二、充分发挥藏族雕塑艺术的特点
早在两万多年前,勤劳勇敢的藏民族就在广袤的高原大地上扎根、繁衍。通过翻阅资料和参观藏博馆,我们看到新旧石器时代的工具、石器、饰品,看到精美的阿西土陶和石刻作品,还有藏民族精细生动的木雕作品;在寺院,我们看到神圣庄严的佛像,美轮美奂的酥油花。对这些作品我们惊叹雕工们的精湛技艺,透过这些雕塑艺术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了藏民族雕塑在选材、造型、用色等方面的特点。在设计幼儿园雕塑中我们充分发挥藏民族雕塑艺术的特点,并大胆创新加入现代元素、卡通元素,使幼儿园的雕塑别具一格,辨识率极高。
三、牢固把握藏民族元素雕塑设计的原则
步入名校,我们常会感叹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且每个学校各不相同,这正是不同的校园文化传递的极具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和价值内涵。如北京大学的华表、石碑、名人纪念碑无不彰显着历史的厚重感与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又如清华大学的雕塑“碑”“道”“和合之舟”等不仅有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还有外国艺术家的作品,体现着兼容并蓄的大气、科技兴邦的勇气。因此,甘孜州幼儿园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多方收集资料,深入挖掘本民族、本地区、本园的特点,在雕塑作品上力求“精美而不失民族气息”“独特而不失卡通气息”,要用独特的雕塑语言形成自己校园的人文景观,要体现自身文化历史和价值取向,在设计中甘孜州幼儿园把握了一些重要原则。(一)整体性原则。校园雕塑艺术设计与幼儿园中的建筑物、楼道、围墙、山水、树木、花草等其他景观相互呼应,有机融合,同时与幼儿园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恰到好处地体现本地、本园人文风情和悠久的历史脉络。如甘孜州幼儿园的前大门和后大门坡道的历史浮雕墙,分别采用40、50、60、80、90年代的照片,展现出幼儿园的变迁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雕塑的色彩和造型均与校园内其他建筑和造型相呼应。(二)文化性原则。藏民族在发展的历程中,不仅传承发扬着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同时还积极汲取汉族与其他民族、甚至国外的优秀文化。因此在雕塑作品的设计中幼儿园尽可能多方考虑、恰当融合,使之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气息。如甘孜州幼儿园的五个动物雕塑(藏羚羊、雄鹰、藏獒、骏马、牦牛)是校园文化总体设计思路下的产物,其文化气息和教育价值深厚。五个动物不仅蕴含着坚韧、勇敢、奉献、拼搏等优秀的品质、在藏区也流传着许多它们的民间故事;五个动物分别对应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艺术领域、科学领域、语言领域、健康领域、社会领域),将雕塑艺术作品与幼儿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三)以人为本原则。幼儿园的雕塑作品不仅仅是为了美化校园,或者博取孩子们的开心一笑,而是要注重雕塑与幼儿、教职工、家长之间的互动,让雕塑活起来,与人感应,产生良好效应。如甘孜州幼儿园的历史浮雕墙引发教师思考:作为甘孜州幼教人,我们如何续写州幼教的历史,该为州幼教做些什么,引导孩子们知晓以前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一代代的孩子依然健康长大,而今各方面的条件如此优越,自己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同时这些兼具现代卡通特色和藏民族元素的雕塑还能陶冶情趣、提高师生审美与艺术欣赏力。(四)民族特色原则。校园文化雕塑学校都有,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雕塑气派、华丽,现代感十足。民族地区的校园雕塑也走这样的设计思路显然是不行的,我们要吸取民族地区的精华,充分利用藏族雕塑艺术的特点,让雕塑独一无二,散发出特有的魅力。甘孜州幼儿园的雕塑在造型设计上吸取了藏民族图案,如祥云、吉祥图案的变形、排列、重组等等。色彩方面,大门处的立体园徽色彩醒目具有很强的识别性,承载园徽的基座为深灰大理石,显得庄重沉稳;园内雕塑则色彩鲜明、丰富与园内建筑色彩融为一体。造型方面,五个具有藏民族元素的卡通动物身着藏服,神态各异,如藏羚羊头戴仿绿松石的珠串,仿佛在翩翩起舞,藏獒则豪放地弹着三弦琴,骏马则跳起欢乐的锅庄,牦牛聆听,雄鹰俯瞰。
四、凸显藏民族元素雕塑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优秀的雕塑艺术是人们百看不厌的立体艺术,它不但能充分调动人的感官细胞,而且能够彰显幼儿园的核心价值观、育儿观,引导教职工团结向上、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引导幼儿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文化对话与沟通功能。优秀的雕塑作品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幼儿园中的每一个人,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拉近了时空的距离,拉近了历史与现在的距离。让我们仿佛触摸到幼儿园发展的历程,触摸到藏民族发展的历程,实现了师生与优秀藏民族文化的历史对话。(三)审美教育功能。寓意深刻的雕塑作品能够激励教职工奉献进取,激励孩子们勇于挑战、健康成长。同时优美的雕塑艺术能非常有力地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培养表达美、展现美的能力。精心设计并充满藏民族文化气息的校园雕塑丰富了校园景观,营造了文化氛围,提高了师生的精神境界,从而提升了幼儿园的品位和实力,对幼儿园长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刘琪琳 单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宋瑞波.浅析雕塑艺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1,(7).
关键词:城市 雕塑 公共 融合
城市公共雕塑是地方文明现代化程度的标志,是提高城市空间品质,文化民生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在营造文化景观,在形成特色方面,是一个很好的着力点,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底蕴。譬如,北京、上海這样国际化城市,除了闻名遐迩的大型城市雕塑外,商业娱乐中心、公园、社区大大小小的公共环境也有不少成功代表自己区域形象的公共雕塑作品,提升城市的国际文化形象。
正因如此,政府为体现自己的政绩要修建大型雕塑。但是对于艺术好与坏他们并没有什么判断力,他们的判断准则往往是艺术家的名望。而且实际上名望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东西,也与作品好坏无直接联系。但有一点事肯定的——当低俗的艺术家(客观上在城市雕塑中,艺术家应该有道德自律,普及艺术素质教育)与低俗的权与利一拍即合的时候,就会出现低俗的公共艺术作品。而且雕塑的好坏还与政府的关注程度有关,关注程度高,作品质量和效果就相对好,反之则不然。
二三线城市和旅游景区這种现象尤为普遍,承包商对于艺术好坏没有什么明确的分辨力(可能根本不在乎好坏),造成艺术水平参差不齐,人文景观,文化创意不足反而影响城市特色发展。笔者认为城市雕塑由于其必然的公共性,更应主动地与“社会大众”产生深刻的内在联系。作为公共艺术,应该强调大众在文化层面的一些审美和一些文化趋向。
1.现代中国城市雕塑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和价值
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概念来自西方,中国自古以来所谓的“公共雕塑”…相比西方寥寥无几,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也是像邵大箴、钱绍武、黄津芳、叶毓山、吴为山、姜杰、田世信、吕品昌這些早年留学西方,解放后创作完成的有中国特色的以“社会本体”和“政治本体”的雕塑。
从根源来讲,考古发现无论雕塑作品种类、形式,大小一直都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发展,相关的理论论断和精彩评述很多,這里就不细述了。所以说雕塑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在艺术范畴内,雕塑作为小众艺术中的小众,历久弥新也有必然的价值。雕塑的优势在于实体型的沉默,空间的实际体验和材质的触感,這种物态的实在性优势笔者以为就是纪念性,所以说纪念性就是雕塑所要表达的最基本的主题。也是东西方雕塑最基本和最根本的共通之处。由于雕塑纪念性的意义,有雕塑落成的地方自然形成人们纪念活动的公共场域,进而发展成公共场所,形成公共空间。根据“公共”意义反过来也丰富着拓展了雕塑的形式,发展出更有公共性和和参与性的雕塑。
2.中国现代城市雕塑
中国古代素有“塑列画苑”的说法,就是這种“塑绘不分”,以及将“雕”和“塑”分列为两个行当等等情况,说明在中国古代还没有形成关于“雕塑是什么”的知识,雕塑的门类边界是不清晰的。相对的,西方已有完备成体系化的发展实践和理论实践。中国在儒释道的思想下形成的重书画,轻雕刻观念和状态。那么索性在中国不搞雕塑了,但是根据人类的通性和实践证明也是不行的。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民众的视野也不断开阔,人类在基本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更注重审美和品位,更注重思想文化的提高,所以中国化的雕塑要跟得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文化思想要求。
3.东西方雕塑的区别
西方由于海洋文化和地理条件因素,生产优秀石料,雕塑更注重空间深度塑造,人文性强。而中国无论是佛教雕刻、纪念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受到儒家哲学尊天命和崇自然的影响,中国的艺术表现出了庄严、雄厚、典雅、单薄、崇高以及古朴等风格特征。如同印象派深受日本的浮世绘的影响,西方的印象派从东方的浮世绘這种艺术形式中研究发展出艺术新的火花,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推动世界艺术的发展。笔者人为文化艺术就是一个相互学习借鉴融合和发展进步的过程。同样中国雕塑也是要学习研究吸收不同文化,佛教雕塑的发展就是一个学习发展自化的例子,吸收新鲜多元先进文化和思想,洋为中用,学以致用(雕塑艺术虽然是小众化的“纯艺术”,但是也符合人类宏观文化发展的规律。接触不同文化,学习其思想,研究分析,去粗取精,学以致用)。
4.当代城市雕塑
4.1城市雕塑因地制宜
当代城市雕塑应该根据自己本土的历史或者现代的文化,做有别他人,能代表自己文化身份的雕塑,成为城市的名片。不同地域的人由于自然环境——阳光,雨水,土地等地理气候条件——物产不同,形成的人文环境也不同。举例来说,中国地域辽阔,光纬度就跨度很大,雨水日照,地理条件迥异,随之带来的很多的人文差异:北方豪迈浩邈,南方隽永绵密,人文迥异,而且虽然同样是北方,但山西淳朴敦厚,而陕西则更显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所以要因地制宜,因地制人,因人制雕塑。
4.2城市雕塑普遍存在的问题
概括来讲,雕塑的组织,选题,制作都是会比较普遍出现问题的环节。选题上,采用照搬或者模仿的方式,选择实施简便,公众没有异议的成功样式,是最简便的方式。比如九十年代的“黄河母亲”雕塑受到专家和民众的一致好评,随后便出现了无数的以“母亲”或者“母与子”为主题的雕塑插图,缺乏创意创新和本土化的“语言”,没有自己城市的特色。除此之外,在选题上,政府也会组织文化艺术相关专家选几个城市关键词或者主题,选几个国内外知名雕塑家或者举办雕塑比赛选出政府和大众满意的雕塑。
雕塑制作决定最终作品的品质。雕塑制作中出现的问题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专业设备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放大,翻制以及后期打磨,组装,安放等环节出问题,或者索性粗制滥造,最终效果大打折扣;另一种是工厂批量化生产,一般是资金有限,它只关心赚钱,不管艺术品质,根据一种简单易行的样式,批量生产。比如抽象雕塑,它以动势、能量、力度、架构、质感、重量来纪念生命的存在与张扬。這是普遍借鉴应用的形式,只要必要的几何元素,空间稍加变化就冒充抽象雕塑。這些雕塑多出现在一般的学校,公司,社区等等。所以要根据城市具体城市形象和底蕴(地理情况,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决定雕塑的问题。雕塑不在于数量的多少,重在质量,更重在公共价值和意义。
4.3城市雕塑专业机构和作用
而且对于城市建造雕塑的问题,不单单是当地政府的问题,还有像全国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這样的,由建设部、文化部、中国美协相关机构组成,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推动地方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和指导机构建设,负责全国年度城市雕塑建设上报和优秀建设项目的评选,审批,组织城市雕塑建设重大课题的申报和研究,交流,推广先进城市雕塑建设经验,编辑出版有关城市雕塑建设的书刊,针对城市的需要,开展城市雕塑规划、方案征集和评审等方面的技术咨询服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等。
5.城市公共雕塑的公众性
公共雕塑作为一项公共事业,不但要满足民众的审美文化需要,更应该主动地与“社会大众”产生深刻的内在联系。无论官员还是艺术家,千万不要轻视受众的审美能力,不要认为别人的品位都比你低,社会教育水平不断在提高,老百姓的视野也不断在开阔,也许大家都在进步,作为权利所有者和艺术创作者也要进步。具体来讲,无论项目大小都要接受公众的品评,开放公众参与,提出民众自己的设计想法,加深参与性。尤其是社区、公共休闲场所等区域面积不大日常生活的地方,设计创作者应充分考虑公众真正需要的,把公众拉到具体的设计和制作中去,增加民众生活幸福感,做有存在和纪念意义的雕塑。
這样公共化的雕塑,可以是建筑环境内外的雕塑小品,装点生活角落,增加生活工作情趣,充分利用和挖掘建筑空间。這些方式尤其适合二三线城市,由于城市面积不大,不可能像大型城市为大型城市雕塑提供充足的空间。政府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中小型公共雕塑上,社区、学校,公园等等,可以是艺术家设计,民众参与完成的,雕塑作品本身就提供公共休闲娱乐功能,能坐能玩。对于建筑雕塑化,尤其是公共建筑(体育馆、美术馆、图书馆、歌剧院等等)的雕塑化,使得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庞大醒目的雕塑,也不乏是有纪念意义的雕塑。
关键词:哈尔滨;城市;景观雕塑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quality of urban landscape sculpture. The urban landscape sculpture in Harbin as a platform, summarize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provide some reference suggestions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landscape sculpture in Harbin. Key words: Harbin; city; landscape sculpture
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景观雕塑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缩影,是城市文化的积淀,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现代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钢筋水泥的狭小的室内环境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清晰自然环境的追求,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室外公共环境的好坏。在人造的第二自然中,自然配置的园林植物是比不可少的造景要素,而在绿地丛林掩映中,硬质铺装衬托下的景观雕塑更成为室外公共环境中的点睛之作。这些城市景观雕展示着城市的文化、风貌及地域性;塑凝聚着场地的灵性,也赋有教育、审美及互动的功能。哈尔滨斯大林公园内的城市景观雕塑曾引起全国轰动,是哈尔滨城雕艺术的辉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淹没,因“原地踏步”而居于各城市之后。本文将探讨哈尔滨城市景观雕塑的现状及发展,为哈尔滨城市景观雕塑更好地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1、城市景观雕塑的概念及发展
城市雕塑是指“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道路、广场、绿地、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公共建筑物及其他活动场地建设的室外雕塑”。景观雕塑是以公共景观为平台的一种雕塑形式,是设立在户外公共环境中,能唤起人们视觉与心灵美感,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雕塑艺术作品。景观雕塑也称之为“公共雕塑”、“环境雕塑”,相对于城市雕塑来说,更注重雕塑与环境的融合。
城市景观雕塑起源于欧洲,发展于欧洲。早期古代城市雕塑多体现纪念性和祭祀性。古埃及时期的金字塔是法老们的陵寝,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至上。古希腊时期的雕塑多表达对希腊神话人物的崇敬;古罗马时期的雕塑注重对宗教形式的宣扬,对帝王权利的尊崇。古代美洲的城市雕塑主要通过玛雅艺术、印加艺术的形式体现,表现宗教和神灵等内容。古代亚洲的城市雕塑景观则更强调民族特色。
在进入20世纪以后,城市景观雕塑有了更大程度的发展,不再是单独的关注雕塑本身,而是逐渐意识到雕塑与建筑,雕塑与景观之间的融合关系,把雕塑融入城市景观之中成为城市景观雕塑发展的主流。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城市雕塑景观相继出现,成为城市的象征,是城市的名片。
2.城市景观雕塑的类型
城市景观雕塑要与建筑物、绿地、水体、街道、硬质铺装等融为一体,共同构筑城市综合景观。其分类形式较多,可以按在城市环境中的位置分为滨水景观雕塑、山体景观雕塑、广场景观雕塑、街道景观雕塑和建筑景观雕塑。按外在形式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按使用材料分为石雕、铜雕、陶瓷雕塑和木雕等。按功能分为纪念性雕塑、标志性雕塑、园林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展览性雕塑和实用性雕塑等。
3.哈尔滨市城市景观雕塑的发展历程
哈尔滨是一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具有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依照大的脉络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以2005年为历史临界点,2005年之前是从无到有的无序发展;2005年之后是有章可循的良性发展。根据发展历程将其细分为六个时期:
(1)启蒙期(1897-1944年):哈尔滨是全国最早有城市雕塑的城市,多见于建筑装饰雕塑、园林雕塑和陵墓雕塑。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显示哈尔滨独特的人文风情和建筑风格,处于雏形阶段。
(2)发展期(1945-1963年)。修建于1958年的防洪纪念塔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多年来经久不衰,一直以来都是哈尔滨市的地标性雕塑,引起人们对哈尔滨历史的无限遐想。同时在斯大林沿江一带的雕塑景观也开始发展,使哈尔滨的城市景观雕塑跃居全国领先地位。
(3)停滞期(1964-1975年)。因国情的特殊性,此时哈尔滨市的景观雕塑破坏严重,处于一种停滞或倒退的状态。
(4)恢复期(1976-1985年)。斯大林沿江一带的白色水泥雕塑,富有生活气息,使城市雕塑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这些曾是哈尔滨的辉煌,至今看到这些雕塑仍能引起引起心灵的回应,是一个时代的符号。
(5)恢复发展期(1986-2005年)。1986年后哈尔滨城市雕塑发展迅速,在材质、主题、形式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如中央大街上以“铜马车”为代表的一系列铜质雕塑,增添商业街道的氛围,增强人们的互动性。为了展现丰富的植物材料,出现了五色草立体绿雕,弥补城市雕塑景观材质的多样性,如黄河路的北方园艺一条街。香坊区(原动力区)的乐松广场上的两座红色巨型钢结构雕塑,建成之初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6)有序发展期(2005年-至今)。2005年之前,哈尔滨的城市景观雕塑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城市,即使曾经占有领先地位的斯大林沿江一带的景观雕塑,也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淹没在一片无序与茫然中。缺乏整体规划,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序列性;雕塑主题缺乏文化性,不能体现哈尔滨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使景观雕塑失去了生命力。2005年之后,哈尔滨城市规划局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设计研究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公共艺术研究所,共同编制《哈尔滨城市雕塑布局规划》。将哈尔滨市城市景观雕塑框架规划为两环、三点、四带、五轴、六园的布局形式。使哈尔滨的城市景观雕塑规划有了纲领可循,有了条文所限,有了文化定位。哈尔滨群力新区是哈尔滨市近几年努力打造的一个新区,这里的城市景观雕塑不仅有新意,更具有文化特色。
4.哈尔滨城市景观雕塑发展的建议
(1)大力挖掘文化气息
基于哈尔滨市多样文化的碰撞、交融,深刻挖掘其欧陆文化、侨民文化、铁路文化、金源文化、冰雪文化、啤酒文化、音乐之城、宗教文化、国际贸易文化、工业、科技文化等精品特色,形成了一个中西文化交融、古今文化兼容、生态人文文化并蓄的多元化复合型的城市景观雕塑。
(2)注重多样雕塑材料的应用
注重选择多样的雕塑材料,基于常用的石材、水泥、玻璃钢、铜等材质的基础上,多用植物和冰雪等雕塑材料,并利用阳光、雨、风、雾、水等给与雕塑融合,营造意境。植物不仅具有观赏性,更具有生态性和时空性。植物随着季节的推移,生长、变化、消融,与自然融为一体,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冰雪是哈尔滨的特色,因此用冰雪营造的景观雕塑更有其独特性和艺术性。
(3)塑造多视点美感的形体
雕塑是一个赋予生命的有机体,因此在设计制作城市景观雕塑时,应注重其形体的美感和艺术感,学习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圆融”雕塑的动态美感,将不同的体态扭转、相叠,从不同角度欣赏其相互融和的共生关系。
(4)增强公众的互动参与
城市景观雕塑是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服务大众为目的,只有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与接受,实现景观雕塑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景观雕塑的艺术价值。因此在设计城市景观雕塑时要在高度、观赏距离、环境融合等多方面去考虑,带动人们的互动参与。
总之,哈尔滨的城市景观雕塑,在基于板块、轴线、河道的基础上,有机整合道路、建筑、绿化、水体的关系,着力打造重点区域,使具有艺术气息的城市雕塑更好地积淀哈尔滨自己的文化底蕴,反映、展现城市特色风貌。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雕塑;海口市;城市文化
海口作为国际旅游岛的省会城市,应当体现出独特的城市魅力和优秀旅游城市的特色文化。但在现实过程中,海口的城市文化建设已成为市政建设所面临的一个瓶颈。通过对海口市传统城市雕塑的调查我们了解到,海口城市雕塑建设与发展已远远无法满足国际旅游岛的发展需要。如何能够弥补海口城市雕塑建设的不足与发展的滞后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国际旅游岛的发展与未来。
一、海口城市雕塑的现状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城市,更是集中展示社会文明发展的博物馆。城市雕塑从艺术形态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变迁,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国家兴则城市兴,城市兴则雕塑兴”。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城市雕塑,可以说是一座城市的画龙点睛之笔。比如,广州的五羊,珠海的渔女,深圳的拓荒牛。然而,面对海口市的城市雕塑调查现状,我们真的感受到海口的城市文化稀少,城市雕塑也屈指可数。在笔者前期所做课题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海口约有几十座小型景观雕塑和几座的较大室外雕塑,真正算得上大型室外雕塑只有一座,即海口市一中门前三角地带的‘阳光岛’雕塑。但对于这唯一的一座大型雕塑,基本上也无人问津,没有游客愿去看几眼,拍个照什么的。海口的万绿园是个市民和游客喜欢去的地方,但那里的雕塑却很少也很不够档次。有一些诸如“腾飞”“放飞”“涛声”等小型雕塑,且都出自一人,海口的本土青年雕塑家陈学博。所以有人说海口是“文化沙漠“也是有一定根据的。
回首海南的城市雕塑建设,也曾有过一阵热潮。自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也出现过一些优秀的雕塑作品:琼海红色娘子军雕像充分表现了一代巾帼英雄的精神气概;以海南黎族民间爱情传说为表现主题的鹿回头成为三亚的标志。省会城市海口至今仍没有一座能反映城市内涵的雕塑作品。在10年11月海南省召开的城市雕塑规划建设推进工作座谈会上时任副省长姜斯宪曾这样说到:“海南的城市雕塑无论从艺术品质、数量、资金投入等方面都与先进省市有很大差距,已经远不能反映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不利于塑造国际旅游岛形象。
作为城市文化的构成部分,城市雕塑代表着这个地区的文化水准和精神风貌。城市雕塑是美化城市、体现城市文化内涵的艺术品。海口的雕塑本就不多,再加上市民对这些艺术品缺少维护与保养意识,有些人甚至故意损坏这些市区的小型雕塑作品,使这些艺术品发挥不了本有的功能。“截肢”的小孩、“光头”的少女,被破损的雕塑日益增多,让本身就屈指可数的城市雕塑千疮百孔。由此可见,雕塑建设过后的管理与维护也是眼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海口的城市雕塑还存在诸如:城市雕塑作品立意不高,思想性与艺术性平平,缺乏太多有感染力、有生命力的作品问世;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格格不入,有些雕塑造型呆板,缺乏外在美与内涵,缺乏新意,有的虽精雕细琢,但却是毫无生命力与创造力的雕塑作品;缺乏有深度有影响力的大型雕塑作品,雕塑创作群众参与度、关注度不够等问题。
二、城市雕塑建设与发展的意义
1.彰显旅游城市魅力,塑造城市形象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是城市得以延续的重要内容。在欧洲许多国家,城市雕塑都是该国城市人文景观的重点,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如巴黎、雅典、罗马、米兰等,都以其独特的城市风格和雕塑,在旅游方面,给国民收入带来可观的一笔。海口的城市雕塑建设不仅可以增加海口的旅游资源,同时还能提升国际旅游岛城市的形象魅力。
2.更新文化观念,建设文化海口
由于某些历史原因,一直以来海南被扣上“文化沙漠”的帽子。海南省副省长谭力曾指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在其中赋予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特殊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作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灵魂。”海口城市雕塑的建设其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打造海口良好的文化氛围,让雕塑艺术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文化观念,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建设具有特色的海南城市文化绿洲。
3.增添特色景观,打造旅游品牌
一直以来,海南的著名景点都集中在岛屿l的东部与南部。海口市作为北部的省会城市,其旅游资源匮乏,旅游景点单一,也毫无品牌优势。因此,通过海口城市雕塑景点建设,形成独特的城市人文景观。届时,政府可以将“城市雕塑展”作为一项旅游品牌加以利用,刺激海口市旅游业的发展。
三、对海口城市雕塑发展提出的一些建议
1.政府应加快城市雕塑专项规划
面对海口市现在城市雕塑存在的问题,笔者感觉到城市雕塑建设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担起其职责,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城市雕塑建设。及时编制我市城市雕塑专项规划,融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制订近期实施计划。进一步加快海口市城市雕塑建设的步伐。
2.积极培养与引进青年雕塑艺术家
海南的文化艺术氛围不浓,除了历史的因素以外,还需要我们政府的积极扶持。在本土雕塑艺术家资源匮乏的时期,我们应积极培养和引进一些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潜质的年轻雕塑艺术家,为海口乃至整个海南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城市雕塑与旅游产业相结合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海南城市雕塑景观发展有了难得的机遇。如果说以前的城市雕塑是可有可无的,但在一个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中,雕塑却是旅游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通过培育新新的城市雕塑,让外面来的游客通过城市雕塑感受到海口的美,吸引游客的目光,让雕塑成为游客的目的地。
4.城市雕塑应雅俗共赏
城市雕塑是用来公开展示的艺术品,是城市景观,不能只让个别人喜欢,艺术家与设计师在发挥自己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同时,兼顾大众的审美观点和情趣,尽量做到雅俗共赏。艺术家应将海口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海洋文化、时尚文化结合在一起,运用好本土雕塑元素构成海口的多元文化魅力。
5.加强城市雕塑的管理与监督
在建设好城市雕塑景点过后,保护与管理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只开发不管理就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有关职能部门应对城市雕塑作一次普查,摸清家底,合理划分,区别对待在此基础上,制订和落实有效的管理保护措施,包括落实维护经费和责任部门,定期进行整修、维护。
参考支献:
[1]岳钦.《海口非常缺少城市雕塑》[N].南国都市报,2009年8月21日.
[2]李利君.《海南:用雕塑来凝聚国际旅游岛的历史和文化》[N].人民网海南祝窗,2010年11月11日.
[3]魏月蘅.《甩掉“文化沙漠”的帽子――关于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对话》[N].光明日报2010年10月13日09版.
关键词:雕塑设计;黄河风情线;地域性文化;城市文化
当下的中国地域文化格局中,甘肃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确有归属类别不明确的困惑,尽管少数民族人数所占比重不大,导致文化类型归宿地不明确,但这恰恰说明甘肃非物质文化多元一体的地域特征。明清时期,随着中央政权对西部统治的最终确定,中国汉文化圈趋于定型,那么甘肃文化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也更多地表现出汉文化的趋同性。
兰州地处黄河上游,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百里黄河风情线的建设实施,和以《黄河母亲》为代表的优秀城市雕塑均享誉海内外,早已成为兰州城市名片之一。为了进一步整合兰州文化主题,将代表兰州主题文化的“黄河精神”通过文化的形式为城市景观轴线注入灵魂,提升黄河风情线文化品质,从而突出兰州作为“黄河明珠”的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特色,营造富有特色和内涵的城市标志性景观,并以雕塑艺术的形式“为黄河立传、为黄土传神”,使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成为全国独具特色、风采的文化长廊,使兰州市的建设在总体上立于先进城市之列,必须进行城市雕塑体系建设的规划与实施。
一、城市雕塑设计需要文化定位
雕塑属于人文景观,而文化性又是人文景观的本质,一座城市的文化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城市精神和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文化的载体来看,城市文化体系构成有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商业文化、人文景观文化等。此外城市雕塑是体现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承载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民族风情和时代追求,是城市重要的文化景观设施。“物乎重于气”,雕塑艺术的文化气韵,对于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弘扬城市文化传统、提升市民总体素质等尤为重要。
1.地域性文化定位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大都遗存有大量精美的雕塑,这不但是一个城市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和文化艺术爱好者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也是恒久展示一个城市地域特色和魅力的文化品牌。
诚如梁思成先生所言:“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小品则是景观设计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进行城市雕塑设计时,应着重考虑城市中地域性文化的影响,以期形成独具风貌的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雕塑环境,避免各个城市大同小异。而特定的雕塑总是位于一定的地域,在此地域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地域性文化,这是一个大文化,以甘肃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为例,在它的地域文化层次上,包括兰州的地域文化、甘肃省地处的汉文化以及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等等,这些文化为该地域的人们所共有。
2.雕塑特定环境文化定位
城市雕塑必然有一个放置的地点,或为道路旁、或为草坪中、或为广场上等,绝大部分是公共空间,所以它不是为某一特定阶层准备的沙龙文化,而是街头的大众文化。因此从景观营造的角度看,雕塑设计必须和周边小环境保持协调统一。另外从文化继承的角度看,雕塑设计又必须继承以往文化的风格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应有所创新。那么如何让雕塑融入现有的地域环境之中,是雕塑创造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雕塑特定环境文化与城市雕塑建设是直接相关的。如兰州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矗立着一尊“黄河母亲”雕塑,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整个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和特定环境文化,也体现了我们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
二、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划
1.地域性文化定位下规划目标
兰州作为著名的山水城市,也是“与黄河最亲近”的城市。黄河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她的广褒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所以兰州的城市文化发展,必然基于黄河文化的背景。而规划雕塑长廊,则将雕塑等物质景观作为载体,以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历史文化为大背景,以西北黄土地和自强不息的“甘肃精神”“兰州精神”为基础和根基,以黄河文化内涵为“主线”,以甘肃各地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丝绸之路文化为两条“辅线”,系统地归纳出黄河主题雕塑长廊的文化主题与内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将黄河风情线上各种景观要素进行优化整理、补充提升,规划设计一条以雕塑景观为重点,通过雕塑将黄河文明浓缩为集锦,以绿地景观为依托的“景观长廊”“文化长廊”和“生态长廊”,令黄河更可读、可游、可驻、可亲。使之成为全国最具规模和精品化品牌效应的黄河文化主题景区,成为各地游客尤其是海外华人来华的主要终端目标之一。
2.规划主题构思
规划拟把兰州精神与黄河文化结合,编制主题文化规划,为兰州打造文化主轴,以黄河文化为风情线注入灵魂,让百里黄河风情线成为兰州这座“黄河明珠”城市最靓丽的地段,这五个文化主题分别是:九曲不回、生命之源、高天厚土、河汇百流、飞天锦绣等。
九曲不回区:此段文化主题主要表现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华夏儿女生生不息、不断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表达黄河儿女们为了实现美好理想和愿望所谱写的传奇诗篇。
生命之源区:此段雕塑主题围绕彩陶文化、丝路文化,展现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颂扬黄河及陇原大地作为华夏文明和黄河文明发祥之源的深厚内涵。
高天厚土区:此段雕塑以“黄河母亲”雕塑为中心,文化主题突出黄土与黄河的紧密结合,讴歌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表达中华儿女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眷恋和感恩之情,成为国人和海外游子寄托爱国情怀的精神圣地。
河汇百流区:此段以黄河文化为主题,表现黄河文化的包容宽广和博大精深,以“丝路花雨”等为次主题,结合兰州的历史文化要素,表现兰州作为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汇点的包容性,颂扬黄河文化及黄河儿女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和宽容性。
飞天锦绣区:此段主要表现新世纪黄河明珠的美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华夏儿女和谐美好的生活画卷以及陇原儿女对未来美好生活和祖国富强的憧憬与向往。
三、人文始祖园主题雕塑的建设
1.地域性文化定位
甘肃作为伏羲、女娲的故里,在省会兰州建设华夏人文始祖园,符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要求,符合甘肃省建设“全国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的总要求,不仅对于传承华夏文明、弘扬黄河文化具有历史意义,同时对兰州市、甘肃省打造“黄河文明之都、华夏文化圣地”文化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文始祖园主题雕塑的建设也受到古丝绸之路留下的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的影响,在此地域性文化定位下希望其成为黄河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甘肃最大文化雕塑、兰州新的城市地标,成为“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一个重要节点。
2.设计构思
人文始祖园位于兰州黄河风情线“生命之源区”,“源”作为生命之源段的主题雕塑,寓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孕育了华夏儿女和民族文化。所以其主题雕塑设计构思就利用现有的“生命之源”雕塑,该雕塑尺度较大、形式严谨,如伏羲女娲主题雕塑为一铸铜雕像,高19.5m,基部直径4.2m,材质为军用锡锌铜,总重约60t,故较为适合作为此地段主题雕塑。
3.具体建设
华夏人文始祖园项目建筑总占地面积5289m2,总建筑面积10451m2,主要由伏羲女娲雕像和基座承台两部分组成,地面总高度为36.95m。其中伏羲女娲雕塑深刻把握中国文明精髓,设计时将文化精神融入历史发展生生不息长河之中。伏羲雕像以创造八卦立意,呈半蹲姿势,身体雄浑凝重,双目炯炯,俯察大地,演绎八卦;女娲雕像以“补天”传说立意,呈站立姿势,体态行云流水,形象端庄优美,仰望宇宙,抬手补天。伏羲与女娲造型组成“S”形,整体雕塑体现了男性阳刚与女性之柔美,阴阳协调,天人合一,极具律动感和曲线美,喻示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延续,而基座承台主题为黄河文化博物馆,呈金字塔形,按中华传统建筑“坛”的形制建造,稳重雄厚,方正大气,总共四层,其中地上三层,高17.45m;地下一层,高6m。地上部分在契合雕塑形态的基础上,为了高效利用内部空间还设置青铜器馆、彩陶馆以及文化长廊、3D球幕影院、4D环幕影院、贵宾接待室、游客接待中心等功能区,极大地宣传和展示兰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承台将按照功能需要,深度打造周边环境,南侧建造永久性文化演出场所,承台南部设置观看台,将引进大型主题文化演艺;北侧主入口处设置音乐喷泉,并建设大型地下停车场,尽力为游客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等。
四、小结
在城市景观雕塑设计中,应合理地挖掘我们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瑰宝,同时应将地域性文化遗产作为设计载体来实现和传达具体的雕塑设计理念。因此在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划与建设时,也应该充分吸收甘肃悠久的传统地域文化的内涵,通过对黄河文化及兰州地域历史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升华,紧紧围绕“情系母亲河”这一主脉,将兰州精神融入其中,将城市精神融入城市文化,将城市文化注入城市轴线,从而塑造城市的灵魂,创造出既有地域文化特色,又具有生命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王国荣 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李明华 兰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赖远纯.雕塑与环境[N].美术报,2000
2 孙振华.城市公共雕塑与城市文化[J]. 雕塑,2005(3)
3 李晖.宝鸡市历史文化的载体[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4 徐辉.谈标志性城市雕塑创造的文化思考方向[会议论文].广州城市公共艺术,2006
5 林雪源.关于当代公共性艺术中环境雕塑的思考[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3
6 刘开渠.城市雕塑也是精神文明的标志[J].文艺研究,1982(4)
(1)学校性质与办学特色
学校性质是进行校园雕塑设计的第一手资料,是进行研究与设计最先应该考量依据。我国高等院校,按照学校性质可分为综合类院校和专业类院校两类,其中专业类学校又可分为医科学院,师范院校,艺术院校,军事院校,农林院校等。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位于图书馆北侧,屹立着《机械学》、《电力学》等校园雕塑作品,突出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学校性质与校园办学特色。当校园性质相同时,我们应寻找其办学特色与品牌,探索其校园雕塑设计,形成本校特有的校园文化特色。这种特色有时是以校训,人文精神地域特色等表现出来。比如,植根于大西北的陕西文化,西安交通大学一陕西前文化为素材设计的浮雕《秦统一》;第四军医大学突出其校园历史风云设计的校园雕塑《华山抢险战斗集体》,等等。
(2)区域格局分布特点
鲁斯•本尼迪克在书中曾讲到:“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们出生之同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历和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的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参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就是他的不可能性。”鲁斯•本尼迪克的话告诉我们:地域文化是与生俱来伴随一个人的成长。一座城市,一所学校也是如此,地域文化也深深影响着它们的兴与衰。区域格局也就是地理位置安排,地域分布特色。通过考究,我们知道有的校园设立在名胜景区内,有些建设在古迹遗址上,有的建立在“红”土地上。陕西高校的延安大学就坐落在革命圣地延安,是主席亲自命名的一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坐落在唐兴庆宫遗址的南面,深受中华几千年地域文化氛围的熏陶。植根于陕西地域文化之下的陕西各高校,被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滋养、熏陶着,他们有着独天得厚的优势发展他们的特色校园雕塑。陕西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发地之一,西安是十三朝故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挖掘,其文化价值都是深远的。
(3)陕西地域传统文化的提炼与升华
每一地区,都有其特色文脉,将历史文化提炼与升华,将其融合于校园雕塑设计中。陕西是三秦文化聚集地,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三秦文化是陕西地域文化,是中国特色文脉。陕西高校坐落于这几千年文化古城中,深受历史文化熏陶。西安交通大学以传统文化为题创作了《统一华夏》、《钟》、《鼎》等雕塑作品;以陕西地域文化为母题的《遗梦俗尘》等。西北大学历史历史人物为题创作《孔子》雕塑,孔子雕塑面朝文博学院,犹如孔子与学生们交谈畅聊之感。
二、陕西高校校园雕塑实例分析
(1)西安交通大学(老校区)校园雕塑实例分析
西安交通大学是1956年内迁西安。西安交通大学是是一所理工为特色的综合类研究型大学,涵盖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20个学院(部)。考量西安交通大学校园雕塑设计面对的受众与审美情趣,西安交通大学校园雕塑以具象为主,抽象为辅。简单、朴素的造型语言语意传达给受众,将雕塑融入于人们生活中,形成雕塑与人的亲密对话,继承了现代雕塑倡导的互动性。西安交通大学充分挖掘陕西地域赋予的文脉,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发明为题设计的雕塑《司南》、《活字印刷》、《火药》、《造纸术》,人们嬉戏其间,充分让人们不经意之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地理位置优势建设的校园雕塑《白居易故居——故居》,西安交大学者经过研究,这里是白居易来到长安后的“第一故居“,他在这里养着竹子。白居易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唐代诗人,16岁时就写下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以本校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初始建校》、《迁校》、《展望未来》等;以教学特色为主题的《机械学》、《电力学》等;陕西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统一华夏》、《钟》、《鼎》等等。
(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老校区)实例分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土木建筑类学科为特色,以理工学科为主题,兼有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综合类在西安美院的校园里沐浴阳光。有高有矮,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狮头,猴头,人头,还有说不上来的头,都睁着大眼,昂扬着头,形态各异,排着队站立在那里,像是一片林子,很是壮观。拴马桩来自于民间,承载着历史,是综合运用圆雕、浮雕、线刻手法,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西安美院里的一道亮丽的民俗文化风景线。拴马桩的旁边,还有一大堆石磨盘,石磨铺成的小路给人一种历史的久远感。
(3)校园雕塑习作走进西美雕塑系,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雕塑系学生随意摆放
在外面的雕塑习作有躺的有坐的,有完整的,也有残缺的。特别是校园内随处可见的雕塑作品,处处体现了一种艺术氛围。值得我们借鉴。
三、小结
在西方受古典艺术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一直以来环境雕塑都是装饰和美化空间的主要手段。早在古希腊,以弗所的阿丹密斯神庙,将建筑柱式下部三分之一处都用华丽的浮雕加以装饰,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的雕塑更是西方古典艺术高不可及的范本。文艺复兴时期,无论是多拉太罗、米开朗琪罗,还是贝尼尼,他们的雕塑作品都以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和装饰性,成为世界艺术的宝贵财富。在罗马城,雕塑在装饰城市园林和广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著名的“四河喷泉”更是环境雕塑风格发展的重要代表。现代环境雕塑将中国传统与西方艺术相结合,题材和形式以装饰手法居多。能配合建筑、景观、园林等空间环境,运用简化、提炼、对比、重复、变形等手法,达到装饰美化的作用。无论是动物、人物,还是抽象形体,在限定的场所环境中有序地组合,塑造出富于韵律和节奏的艺术作品,在与环境结合过程中充分表现着装饰性与艺术性。
环境雕塑调节心理,提升人们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城市公共空间与环境,是构成城市形象的主体,城市居民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从事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因此城市公共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人们起到一种感染与熏陶的作用。人作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与城市中的建筑、道路、植物、景观、水体等环境要素发生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城市公共环境的面貌对人的综合感官产生重要影响,诸多国内外著名的城市问题专家、社会学者和心理学专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指出,在解决城市生活的心理冲突和社会问题时,应当使用适度的心理调适手段。其中用城市公共政策调适社会公众心理是非常必要的。城市公共政策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城市绿化美化和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规模发展。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环境雕塑其主要作用是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以满足人的心理美感需求。它要求作品更富有美感和丰富多彩、赏心悦目,强调装饰的一面。同时作品还应当富于艺术感染力,有较强的视觉性,强调艺术的一面。环境雕塑造成空间环境的形态和环境色彩的变化,给人们带来视觉的愉悦,使人们能够抒解心中的压抑感,放松身心。特别是环境雕塑打破了建筑与植物等造型的单调感,使空间环境变得丰富、更富有层次感和美感,对人们因拥挤和繁忙而产生的焦躁和紧张的情绪,起到了很好的缓解作用。雕塑本身作为艺术品,在体现造型的同时传递了其艺术感染力,对城市居民的艺术水准起到了提升的作用。理解城市雕塑的过程也是提高市民修养和陶冶情操的过程,把环境雕塑市民化、生活化、大众化后,巧妙地将雕塑与其他空间环境要素有机结合,从而赋予城市新的内涵,提升了市民的品位与格调。
传承和延续城市历史和人文精神
任何一座城市,有着它自身的发展过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精神。任何一座城市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城市,必然是因为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和凝练了其独特的人文思想和文化。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具有公共形象功能的艺术品,常常能够直观地表达城市的形象和特征,传达区域环境和文化的信息。城市雕塑可以它特有的形象,给城市的来访者或城市的居民以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往往超越了对与雕塑同在的建筑或周边环境的记忆,成为认识和识别某一地区或城市的代表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