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45:44
导语:在老年医学范畴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 目的 了解干休所卫生所综合卫生干预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 通过干休所卫生所对居住在本干休所的老干部们进行综合卫生干预(普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知识、开展健康教育、生活、饮食、运动、行为、情绪等干预,药物使用的干预等)。结果 老干部在接受综合卫生干预后,100%的知晓率,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防跌措施、心情愉悦等方面得到改善。结论 干休所卫生所综合卫生干预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控制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卫生干预
部队干休所老干部们目前普遍进入“双高期”,某干休所老干部年龄最小78岁,最大89岁,平均年龄83.6岁,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在老干部身上普遍存在。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是一种全身性骨量及骨组织的结构改变,伴有骨脆性增加及易导致骨折的疾病”[1]。军队干休所卫生所综合卫生干预,做好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预防工作可极大地提高老干部们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特点
(1)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性激素在骨生成和维持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可间接合成蛋白,促使骨内胶原形成。(2)随着年龄增长,钙调节激素及甲状旁腺素的分泌失调,导致骨代谢紊乱。(3)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胃纳差、进食少,以致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全和营养不良,特别是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有促进骨细胞的活性作用。(4)随着年龄增长,户外活动减少,也是老干部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2 综合卫生干预措施
2.1 普及卫生常识,开展健康教育
聘请老年病科专家授课、干休所卫生所医务人员经常性进行骨质疏松症预防普及教育,做到老干部们人人知晓,人人预防。
2.2 指导鼓励老干部们适度运动和晒太阳
适度运动有益于肌肉和骨骼的健康,促进肌肉的张力和弹性,增强骨骼的耐受力,增加骨骼的血流量,使骨骼营养良好,推迟骨骼的老化。老年人运动要掌握运动量,过多过少都不宜,且要注意安全,运动时间应选择在光线充足的时段,对运动场地要求平坦,塑胶场地最佳,鞋亦应柔软舒适。鼓励冬日多晒太阳。
2.3 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吸烟能增加血液酸性,使骨质溶解。饮酒过多、过频可导致溶骨的内分泌激素增加,使钙从尿中丢失。人人做到不吸烟、不饮白酒或每年偶尔极少量饮白酒。
2.4 建议倡导注意合理营养
钙是骨骼维持强度的必要要素,富钙食品有助于钙代谢,充足的蛋白质有助于骨基质形成[2]。如牛奶、鸡蛋、豆制品、鱼虾等合理搭配,保证富钙食品的摄入。
2.5 强调落实好防跌倒措施
老干部们的骨骼因为退行性疏松而变得脆弱,防止跌倒是预防骨质疏松症引起骨折的重要措施,家庭行无门槛、低门槛改造,干休所公共活动区一律无门槛、防滑地面,教育老干部养成“先观,后慢行”的习惯。
2.6 指导选择药物对因干预
维生素D和钙缺乏症,补充钙和适量的维生素D;肾小管酸中毒,应用碳酸氢钠纠酸;原发性甲状旁腺亢进,切除病变甲状腺;抑制骨转化率升高的治疗,选用降钙素等[3]。
2.7 大力宣扬乐观畅达,促进家庭和谐
心境乐观畅达,家庭和谐,子女孝顺,能使老干部们动作、思维敏捷起来,有助于神经反应和平衡功能的加强,从而减少骨折发生。切实为老干部们家庭排忧解难也纳入了我们医疗工作的范畴。
3 结果
某干休所,自1996年建所,14年,通过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综合卫生干预常抓不懈,无一例因骨质疏松症导致骨折。
4 讨论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有“无声杀手”之称,2006年全国50岁以上人群约有6944万人患有此病[4]。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不仅影响着老干部们的生活质量,且严重威胁着老干部们的身心健康,亦减轻了部队和家庭的负担。
本文结果表明,综合卫生干预后,老干部们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100%,饮食情况得到改善,适度运动得到加强,防跌措施得到落实,促进家庭和谐,营造愉悦的生活氛围,改变单一医疗上单一药物干预的理念,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调动老干部们及家人的积极因素,能更有效地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提高老干部们的生活质量,降低或消除骨折发生率,有助于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确实贯彻落实了“预防为主”、“治未病”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成蓓,曾尔亢.老年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40-343.
2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9.
[中图分类号] R256.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c)-104-02
震颤麻痹是发生于中年以上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笔者采用葛根素静脉滴注及西药辅以推拿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26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
所有病例均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第五版神经学中《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1],中医学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中的证候诊断部分进行辨证分型。
1.2一般资料
自2003年1月~2007年1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4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64.2±9.8)岁,病史最长2年,最短3个月,平均半年;对照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65.4±10.6)岁,平均病程半年,治疗组中医辨证分为两期、两型:①早期,患者症状较轻,无或轻度功能障碍,能够保持站立姿势,日常生活尚能自理;②晚期,患者症状较重,出现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③气血两虚型:病情轻,病程短,肢体颤抖不明显,头昏多汗,动作呆滞,色淡无华,舌质淡脉沉弱;肝肾阴虚型:年龄大,病情重,肢体抖动,肌肉僵硬,关节活动僵直,或肢体麻木,腰膝酸软,双目干涩,面色暗晦,舌红苔少脉弦细。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及中医辨证分型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根据病情选用美多巴片125 mg,每日2次,口服,连用1周;然后改为美多巴片250 mg每日2次,口服,连用1个月,也可酌情选用安坦、金刚烷胺等,对出现副反应者对症处理。
2.2治疗组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2.2.1中药针剂使用5%的葡萄糖250 mg加葛根素针400 mg,静脉滴注1次/d(有糖尿病者使用生理盐水),14 d为1个疗程,停药2 d后,行第2疗程,共治疗1个月。
2.2.2推拿治疗本病治疗以补为主、平补平泻相结合手法,重在益气行血,养血和血,育阴滋液,揉筋止痉,滑利关节。手法选择揉、摩、推、按、滚、擦、击、叩、抖、摇及梳理等。采用多部位按顺序治疗,具体过程:①患者坐位,医者先以轻柔手法按揉风池、风府,拿五经,掌根震击百会,举背震击大椎及腰阳关,然后由上而下直擦背部督脉3~5次,意在通关启闭,发动正气,调畅经络。②医者由上而下以单手拇指推桥弓穴,先左后右每侧各推30次,然后揉太阳,分推坎宫,掐揉头维、四神聪及百会,梳理舞蹈震颤控制区,最后以扫散法沿足少阳胆经由前至后进行操作,上述各部(穴)操作1~3 min。③患者暴露治疗部位,医者依次横擦其前胸、肩背、背部,以透热为度,然后拿捏肩井,按揉极泉。④医者由腋至腕直擦患者三阴经线并拿捏上肢,搓抹手指,掐揉甲根,属气血两虚者加揉胃俞、血海、足三里,肝肾阴虚者重擦督脉,揉命门、涌泉、至阴等,每次治疗时间为30 min,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治疗期间患者应加强饮食营养,适当活动,保持情志舒畅。
2.3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随访1年无明显发作者;好转:症状减轻,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进步:症状稍减轻,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不明显;无变化:症状无改善;恶化:病情加重。
2.4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3结果
3.1临床疗效
2组患者经治疗后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为69.1%,经统计学处理 P
表1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疗效比较(例)
与对照组比较,*P
3.2不良反应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结果均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有3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4讨论
震颤麻痹又叫帕金森综合征,病因尚未清楚,其基本病理改变为多巴胺代谢异常,乙酰胆碱能神经相对占优势,表现为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慌张步态等症状。现代医学主要以药物补充脑内多巴胺的不足和抑制乙酰胆碱能神经相对优势,从而调整二者的平衡,达到缓解病情目的,或以定向手术破坏丘脑核及苍白球来改善临床症状,且其毒副作用越来越大,以致出现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副反应,患者及家属难以接受。祖国医学对本病认识很早,《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证治准绳》指出:“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经持,风之象也。”从对症状的描述上,把本病归于“内风”“颤证”范畴,关于其病情,已经注意到壮年鲜有,中年以后始有,老年尤多。清代名医高鼓峰进一步分析到老年“大抵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也。”另有医家还认为气血虚损,亏乏,不能上充髓海,元神失养,使得对脏腑筋脉的正常活动不能任持,亦发为本病,表现为肢体颤震,筋惕肉跳诸证,治疗上针对病机特点,既要息风除颤,又须育阴养血,通过培补气血津液化源和加强其输布濡养作用,达到“治风先活治血,血行风自灭”目的。葛根为豆科属植物,其味甘,其性凉,入脾胃经,可解肌退热祛风,发表透疹,升阳止泻,生津止渴。葛根素是从葛根中提取的一种有效成分,仍具葛根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①葛根素有温和改善脑循环的作用,能增加微血管运动的振幅,提高局部微血流量[3]。②葛根素能对抗东莨菪碱所致的学习记忆获得。③葛根素有广泛的β受体阻滞作用。本研究表明,葛根素治疗震颤麻痹,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其抗胆碱作用β受体阻滞作用及增加脑供血或改善脑循环作用有关。推拿治疗本病的原理在于通过多部位、多手法的操作,补脾胃以增补气血化源,养肝肾以填精益髓,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输布,滋阴柔筋熄风除颤,气血周流上养元神,从而标本兼治,依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推拿可从信息、能量和物质三方面进行调治,按摩有关头部经穴产生的生物电信息,可以作用于丘脑系统,从而对脑机能发挥良性作用;颈、胸、背部手法操作可使血流加速,尤其是促使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液供应,加强脑组织的气血灌注,改善脑黑质纹状体的供氧量,调动脑功能的正常发挥。此外,推拿还可以增加中枢5-羟色胺含量,降低外周血中乙酰胆碱、组织胺的含量,进而调整多巴胺能神经与已酰碱能神经平衡,从总体上改善病情。
总之,葛根素联合推拿及配合西药治疗震颤麻痹相得益彰,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1(4):39.
[3]段重高.葛根素对金黄地鼠脑循环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1991,7(9):516.
关键词:冠心病;房颤;稳心颗粒;丹红注射液
中图分类号:R541.7R289.5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3.009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3027302
心房颤动是一种以心房不协调活动而导致心房机械功能恶化为特征的快速心律失常。在基层医疗单位,由于条件设备及患者经济情况限制,药物治疗常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诸多抗心律失常药物既可以减少原有的心律失常,又可引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自CAST试验结果公布以来,有关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副反应引起人们的日益关注。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房颤,疗效较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标准:选择2011年6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患者, ①冠心病阵发性房颤,窦性心律≥60次/分;②自觉有心悸、心慌、常伴有胸闷、胸痛、气短者;③心电图有阵发性房颤、STT改变。排除标准:除外持续性及持久性房颤,甲亢等其他疾病和药物所引起的房颤,除外心动过缓,Ⅱ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选择符合以上条件病例共6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及临床症状、心律失常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稳心颗粒,每次2袋,3次/日,丹红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150 mL,静滴,1次/日。对照组胺碘酮0.2 g/次,3 次/日,口服,1周后改为每次0.2 g,2次/日;2周后改为每次0.2 g,1次/日。两组均予抗凝、抗血小板、扩冠、稳定斑块等基础治疗,两组均治疗(3~4)周,随访1年。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以稳心颗粒,每次2袋,3次/日维持治疗,对照组胺碘酮每次0.2 g,1次/日维持。
1.3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和快速性房颤发生频度,治疗前后均检查血常规、甲状腺功能、心电图、24 h 动态心电图及胸片、肝肾功能等。
1.4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原有症状大部分消失,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维持时间1年以上。有效:原有症状减轻,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维持时间3个月以上,但不足1年。无效:原有症状无缓解,心电图检查仍为阵发性房颤,或转为持续性房颤。
1.5统计学处理数据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为双侧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
2.3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未发现甲亢、肺纤维化、恶性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亦无变化。
3讨论
房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其防治一直是心律失常研究领域的难点之一。房颤常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为冠心病患者最常见心律失常之一[1]。冠心病患者因缺血、缺氧等使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可导致依赖能量的离子通道异常,致使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分类、浓度亦发生改变,导致心律失常。长期慢性心肌缺血导致心房肌纤维化是房颤得以维持的一个重要因素。冠状动脉外科研究(CASS) 结果表明,心房颤动是冠心病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合并心房颤动的冠心病患者死亡风险较无心房颤动的冠心病患者增加1倍[2]。目前,药物是治疗房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影响了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透性,在抗心律失常的同时,有可能导致新的心律失常发生,药物治疗的主要危险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毒性[3]。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权衡利弊。胺碘酮属于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多通道阻滞功能,通过阻断 Na+、K+、Ca2+通道,减慢蒲肯野纤维、窦房结、房室间的传导速度,有效抑制心肌复极化,延长心房肌、心室肌、传导系统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等达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但胺碘酮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亦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室速等,甚至窦性停搏[4]。另外,胺碘酮的肺毒性、神经精神反应、诱发甲状腺功能紊乱、消化系统损害亦不容忽视。
房颤属于中医学“心悸”范畴,其病机多由气阴亏虚,心脉瘀阻所致。稳心颗粒由党参、黄精、琥珀、三七、甘松组成,其中党参、黄精益气养阴,三七活血通脉,可提高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状态。甘松具有调节多离子通道、膜抑制剂和延长动作电位的作用,可阻断折返激动,从而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琥珀安神定悸,可更好地缓解临床症状。诸药合用,共奏养阴益气、定悸复脉之功效[5]。有研究表明,稳心颗粒是一种新型的心房选择性钠通道阻滞剂,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作用表现为延长P波时限,并终止和预防乙酰胆碱介导的心律失常[6]。丹红注射液为丹参、红花等提取物制成的中药注射剂,主要成分有丹参酮、丹参酚酸及红花黄色素、红花酚苷等。丹红注射液有保护血管内皮、抗炎、降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等作用[7]。
本观察表明,稳心颗粒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房颤,具有较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减少快速房颤发生次数、缓解症状、预防房颤复发,有利于基础心脏病的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望改善长期预后。所用药物副反应少,且能避免抗心律失常西药可能导致的副反应。
参考文献:
[1]张毅,范平,郭伟明,等.心律失常中西医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372.
[2]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协作组,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26(4):260270.
[3]陈新.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08.
[4]唐方明,包浔娜,何星球,等.胺碘酮治疗冠心病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7,5(5):352354.
[5]张金祝.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5):726727.
[6]Burashnikov A,Petroski A,Hu D,et al.Atrialselective inhibition of sodium channel current by Wenxin keli is effective in suppressing atrial fibrillation[J].Heart Rhythm,2012,9:125131.
[7]魏君,张长合.丹红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及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0):23342335.
关键词 处方点评 社区医疗 临床药师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4-0020-02
1 开展处方点评的背景
我国老年人口正持续增多,老年患者人数也成比例的增加。老年人往往同时患多种疾病,需要多种药物同时治疗,其中1/4的老年患者同时服用4~6种药物,由此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也大幅增加。据资料表明有近1/7的患者死亡是由不合理用药导致的,老年人因不合理用药而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5%~20%。不仅导致了药源性疾病的增加,同时也造成了老年人生命质量的下降[1]。医疗机构尤其是社区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日常药品管理,督促合理使用药物,减少药品的不良反应使用,真正成为百姓健康的第一道安全防线。做好处方点评工作是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其中药剂师和临床药师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床位160张,大多是老年病患者。住院的老年患者身体素质较差,伴随疾病多,治疗周期长,脏器功能减退,在药物治疗上尤其要注意合理用药。为保证医疗安全,进一步提高社区医疗水平,我们在中心内部开展了处方点评的试点工作。根据我国《处方管理办法》,我们对本中心就诊和住院的老年患者处方由药剂科药师进行点评。点评内容包括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用药剂量、用法的正确性、剂型选择与给药途径的合理性、是否重复给药、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等。并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反馈,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社区医生的临床用药水平。
2 处方点评的具体做法
我们在进行处方点评的过程中,特别结合社区老年病的特点和用药水平,处方点评尽可能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做到有根有据,以达到教育人、规范服务的目的。
2.1 查看病史
对老年患者的既往史、用药史、过敏史、肝肾功能情况等有比较完整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处方点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2 查看患者的各项检查报告
查看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时期的血尿常规,生化检验报告,B超检查报告等,便于对老年患者健康状况进行动态观察。如老年患者血清肌酐值升高,提示肾脏功能减退,容易发生某些药物蓄积中毒,便于医生合理掌握药物用量。
2.3 查看老年患者临时和长期医嘱
对住院患者来说,处方点评往往将临时医嘱漏掉,这会导致某些治疗细节的忽略。因此我们在做处方点评时,在查阅长期医嘱的同时特别注意临时医嘱的合理性,查看药物使用是否恰当,停药是否及时,疗效是否达到预期等。
2.4 查看联合用药情况
临床研究表明,不良反应的发生大多属于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原因,只有少数药物的副作用,属于药效学方面的原因[2]。老年患者使用多种药物时会发生药物的相互作用,导致药效降低、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行处方点评的时候,需要密切注意联合用药情况。
2.5 查看存在的配伍禁忌情况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减退,治疗依从性差,使用的药物品种多,很可能导致药物配伍禁忌。在做处方点评的时候需要多留心,及时发现配伍禁忌,进行必要的干预。
3 处方点评发现的问题
通过处方点评,我们发现了一些临床用药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为今后有针对性加强监管提供了依据。
3.1 随意使用与疾病无关的药物
由于老年患者合理用药意识淡薄,跟着广告走或者道听途说点名要医师开药是很常见的事情。不但增加了临床医师的精神负担,而且容易造成药物资源的浪费。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还可能造成医患矛盾。
3.2 社区医生对药理作用了解不够
目前少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往往凭经验开药,不是药量不合理就是用法不当,如在给予口服降脂药物治疗时,习惯早晨给药1次,而降脂药在睡前服用疗效较好,可起到在夜间控制游离脂肪酸的作用[3];服降糖药特别要注意用药的时间,并按时进食,防止低血糖发生[4];在服用缓、控释剂时,不能将药物掰开减半使用,因为嚼服或者掰开使用,会破坏缓释膜[5];药物剂量不恰当,社区医师习惯开给老年患者每天服用阿司匹林片50mg,实际上阿司匹林75~150 mg为阻断血小板凝聚的最佳剂量[6]。
3.3 用药缺少个体化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病种以高血压、糖尿病等非传染性慢性病为主,由于病种相似,所以处方时经常采用协定方,忽视每个患者的病情的特殊性,因此治疗上应体现个性化。还有是患者在上级医院就诊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社区医生往往不做检查就照方开药,忽视了必要的检查和药物调整,造成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4 对深化处方点评工作的建议
4.1 社区也需要配备临床药师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工作繁重,临床药剂人员又相对较少,而且大都学历不高。近几年二、三级医院开始设立临床药师,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作要求,使临床药学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短板。因此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剂人员队伍建设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指订政策吸引高层次药剂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适时配备临床药师,充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剂人员队伍。
4.2 进一步加大社区医师、药师的培训力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剂师工作比较单一,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不利于医师、药剂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一个方面药学人员需要重视自我素质的养成,不断更新知识,做个学习的有心人,多阅读一些医药刊物,浏览药学、医学等专业性较强的网站,了解最新的医药知识。另一方面各级领导要关心社区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举办各种讲座,不断提高社区医师、药剂师的能力和水平。
4.3 发挥二、三级医院专家的指导作用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均建立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可利用医疗资源整合的契机,加大二、三级医院专家对社区业务指导的力度。组织专家业务查房,进行用药指导;举办专家讲座,对处方进行点评;使社区临床药学服务上一个新水平。
4.4 大力开展合理用药的卫生宣传
健康教育是通过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的改变不良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7]。加强社区宣传,强调合理用药的必要性及正确用药的意义[8],可以帮助居民养成合理用药理念,自觉参与合理用药行动中来。
4.5 不断完善处方点评的制度
现在各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处方点评方法不太一样,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出台统一的处方点评格式,建立处方点评的统一规范,进入一个标准化的点评过程。为了体现处方点评的严肃性,建议将处方点评结果纳入绩效考核的范畴,奖优罚劣,以便推动处方点评更好地开展。
处方点评制度,对提高社区用药水平,保证医疗安全,减少卫生资源浪费具有重要的意义。处方点评的开展需要政府、医师、药剂师、患者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处方点评一定能在更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对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必将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参考文献
[1] 丁鹰. 老年人的合理用药[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2(19):1739-1740.
[2]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20.
[3] 冯克燕.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的特征及一般用药原则[J].实用老年医学,2000,14(4):171-173.
[4] 蹇在金.老年人用药五大原则[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2(8):510-512.
[5] 吴琼.硝苯地平控释片拜心通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1997,17(2):183-185.
[6] 路建红,陈国军,董长林.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评价[J].武警医学,2004,25(30):220.
[7] 黄敬亭.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5.
【关键词】 老年风湿病; 并发症; 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 R5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5-0147-02
doi:10.14033/ki.cfmr.2015.25.071
风湿病是多发于老年群体中的一种十分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随着社会老龄化现象的严重,老年风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抗风湿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及激素等进行治疗[1]。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各项生理机能的衰退,且时常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或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使得临床上对老年风湿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遇到了一定的难度[2]。近年来,伴随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兴起,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风湿病并发症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本研究以老年风湿病并发症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对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风湿病并发症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进行了观察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老年风湿病并发症患者84例进行研究,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其中对照组42例患者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39~68岁,平均(57.32±4.27)岁;关节肿胀超过42 d的患者有10例,晨僵1 h以上且症状超过6周的患者有9例,类风湿因子呈阳性的患者有18例,关节变形的患者有5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37~69岁,平均(56.82±5.13)岁;关节肿胀超过42 d的患者有11例,晨僵1 h以上且症状超过6周的患者有9例,类风湿因子呈阳性的患者有16例,关节变形的患者有6例。以上所有的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本实验,签署了同意书,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症状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所有患者予以常规的西医疗法治疗。以臀部肌肉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注射曲安奈德(国药准字H31022279,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华联制药厂),以20 d作为间隔进行相同剂量的注射,注射剂量为40 mg/次,注射液选取醋酸曲安缩松(国药准字H13024160,石家庄四药股份有限公司)。对于有风湿病的患者可以予以抗生素行对症治疗。根据每个患者具体的病情,医护人员予以1~3个疗程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疗法进行治疗。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薏苡仁汤加减治疗。薏苡仁汤的具体药材配方与用量如下:12 g川芎,30 g薏苡仁,15 g葛根,10 g桂枝,15 g白芍,12 g木瓜,10 g羌独活,6 g甘草,9 g川乌,0.5 g油炸马钱子。加减配方如下:如寒证强烈则先煎9 g川乌与9 g制附子,另添5 g细辛;如热证强烈则添加30 g石膏与5 g知母并去川乌;如痛感强烈则添加12 g乳香与12 g制没药。1剂/d,2次/d。一个疗程为21 d,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1)显效:患者的风湿病及并发症病情显著好转或基本得到治愈;(2)有效:患者的风湿病及并发症已得到明显有效的控制,但并未治愈,仍需要更进一步的治疗;(3)无效:患者的风湿病及并发症无任何变化,部分患者症状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治疗显效31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显效
14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风湿病的病理表现一般分为三种,分别是风湿性身体功能丧失、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如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会给患者和其家属带来严重的精神压力和生活负担。
从西医学角度考虑,风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患者会出现血管的炎性改变,有的患者还会伴有肌肉关节病变等变化,导致血管狭窄,从而形成血栓,进而出现血管闭塞的现象[3]。经过临床上大量的研究,相关学者认为风湿病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遗传、凝血功能异常和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常规的西医治疗主要是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是治疗效果并不让人满意。对于患者毛细血管的病变部位,供血情况不能被完全改善,患者的脏器发生严重受损,严重的患肢体甚至出现缺血性坏死等现象。相关研究报道表明,大量、长期的应用激素会产生很多副作用,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4]。
在中医学领域研究讲,风湿病属于“痹病”范畴,病因是由于患者机体的正气不足,机体内部产生毒热、痰液混浊、机体受到风寒湿气,导致人体营气和卫气不能正常的保护机体,正邪相争,最终使机体的经络、肌肤、四肢等不能得到正常的调养,出现肢体肿胀、疼痛、僵直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危及脏腑[5]。采取中医治疗,主要是以患者表现出的临床证候为依据,实施辨证治疗,寒痹、热脐、寒热错杂是该类疾病的主要证侯。具体解释如下:(1)寒痹:患者表现出肢体活动后症状加重,关节肿痛或晨僵,疼痛处固定,且部分患者会伴随局部怕冷或全身怕冷的现象,若天气阴寒则痛感会更强烈,若天气晴好温暖或患处遇热则痛感会减弱,并伴随有舌质淡或呈暗红色、舌苔白腻、脉浮紧或沉缓等现象;(2)热脐:患者局部关节发热、肿痛等症状,一旦遭遇寒冷,患处的疼痛感变弱,同时伴有口干、舌苔黄燥等症状;(3)寒热错杂证:患者既会表现出寒证症候也会表现出热证证候,造成患者体内寒热混杂的情况[6]。
据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显效14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患者中治疗显效31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6%,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风湿病并发症的临床疗效十分显著,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彬,兰红勤.旷惠桃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7):112-118.
[2]魏锦,袁国华,黄慈波,等.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3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23(1):27-29.
[3]张跃武,于世良.老年风湿病的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2011,4(12):899-900.
[4]肖向金,丁文涛,林赣州.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11):132-135.
[5]李兰庭,何泽军.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疾病血管炎性表现3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1,35(2):255-256.
什么是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是个概念,更多是指工作30年养2套房,退休后出售一套房产以改善老年生活的理财规划,如同欧洲老年农户出售土地、日本老人出售黄金用以改善养老生活一样,不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属于商业行为。
老有所养的概念由养老金、老年医疗服务、老年居住与护理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养老金是保障养老日常开支的,具有保值性、生存性的现金流,不能解决养老的一切问题。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要大于青年人,亟待国家开发老年医学、老年门诊和保健型老年公寓,给老年人一个合理的医疗服务。70岁以前的健康老人,拥有一套房产可以解决住有所居的问题;对于70岁以后陆续失去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来说,住有所居还应当包括家政服务和健康护理。
纳入社会保障范畴考虑的以房养老,是指仅有一套住房的养老安排,属于准公共品,需要在房产权限、房产价格、长寿风险等方面得到法律和政策的支持,才能实现房产保值和增值的目标,并非完全的商业行为。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其发起的主要原因均有所不同。以美国为例,在其人均寿命73岁以前,因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好,以房养老主要出自低收入雇员、军人、移民等养老金不足的家庭;在人均寿命超过78岁以后,以房养老的安排更多的用于置换老年服务。在美国大城市处处可见高大的老年公寓,是由政府、商家和老年人共同建设的。在中国的今天,需要准确界定以房养老的定义和定位,区分纯商业行为和准商业行为,否则将可能陷入“商家做不起,老百姓不敢做”的尴尬境地。目前中国最需要以房养老的是“有房产、缺资金”的高龄失能老年人群,他们的子女年龄偏大,如果依赖养老金生活,则无力扶住失能老人渡过难关。这个人群无须政府全面赡养,仅需要给予政策和一定的资金支持。
养老金撑不住护理费
青岛某高龄退休女教师已80多岁,有三个子女均在本市,老人患脑溢血后处于卧床状态,需要全日护理。老人退休金3000元左右,每月医保之外用药需要1500多元。几年前,老伴离世前将他们的三室一厅房产过户给了儿子,儿子和儿媳向父亲和两个姐姐承诺,一定会很好的照顾老母亲。届时老人的几个子女均已60多岁,月养老金不足2000元,照顾全瘫老人力不从心,请人护理需要吃住在家中,并付最低3500元工资,一家人为此犯了难。在法官调解时,三姐弟为老人住在谁家没有争议,但为如何支付日趋渐长的护理费未达成协议,只能靠法官来判决。
案例分析:(1)该老人和其子女均有养老金,衣食住行有保障。但是,养老金仅是养老日常开支的现金流,不能解决老年护理费用。基于生活成本计算,家庭雇用1个护理者的费用约等于1.5人的基本工资(对于2人工作养1个孩子的家庭而言)。(2)该家庭显然是付不起这笔护理费的,已经过户给儿子的房产本是该老人可以置换老年服务的资产,在传统观念和现实困境之间,这个家庭必须做出新的选择。例如,将三室房产置换为城郊的两室,剩余房款作为老人购买服务的专款。
本案例很具有代表性,近年来各地民事法庭积累了很多类似案件。它反映出一个社会问题:第一,伴随高龄老人日益增多,护理需求日益加大;第二,老年护理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缺乏体系建设和产业支持,仍然依赖家庭生产,家庭从能力、财力和人力等方面均显不足;第三,伴随劳动人口的减少和老年服务现代化的趋势,服务老年的人工成本将越来越高,大多数老年人用货币购买老年服务的能力明显不足;反之,老人拥有自住房的比例很高,有调查显示人均达到70.3平方米。
以房养老的切入点
解决日常开支的养老金是国家义务,需要界定政府责任、个人责任,并依法培育养老金公共服务体系和养老基金市场投资保值机制。中国亟待发展公平的、统一的、方便的、可持续的二元结构的养老金计划,制定“全覆盖、保基本”的国民基础养老金计划,无论国家老龄化程度如何,均需要确保老年人吃饭穿衣和看病无忧虑;同时,以减免和延期征税建立雇主和个人的养老储蓄计划,强化受托人制度建设和培育养老基金投资保值机制,用以改善老年生活。但是,养老金不可能覆盖失能老人的护理费用。
目前,城市居民日常开支占到基本养老金的76.02%,农村居民占到96.44%(见表1)。基于4:2:1三代家庭,甚至1:4:2:1四代家庭的发展,伴随独生子女一代人进入中年以后(2030年前后),由家庭护理失能老人的功能逐渐弱化,失能老人家庭用什么置换青年一代的服务,是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中国老年服务需求大于发达国家。如果以60岁作为老人,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2.02亿,超过总人口的14%,说明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社会。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23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将达到3750万,高龄老年人口、失能老年人口迅速增加。2010年中国人均寿命达到74.83岁,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人均健康寿命为66岁,60岁以上老人身体健康的约占43%(发达国家为70岁,健康老人比例在60%以上),目前有1.15亿老人在不同程度上需要护理。老年人口健康水平不高是未富先老的表现之一,客观上增加了老年护理的需求。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养心汤,中西医结合,疗效
【中图分类号】 R972+.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37-01
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发病率逐年升高,对患者的生理健康威胁巨大,因此研究其治疗方式有一定临床意义。为此,2007年2月~2009年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了25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并与常规西药治疗组做了一个对照比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2月~2009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符合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的患者50例,年龄在40~75岁,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包括男16例、女9例,年龄(61.4±5.7)岁;对照组包括男15例、女10例,年龄(60.8±5.2)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①对照组:给予扩冠、抗血小板、抗凝及调脂等药物常规治疗。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用中药养心汤加减:黄芪、夜交藤、炒酸枣仁、龙齿各30 g,人参、茯苓、茯神、合欢花、当归、炒柏子仁各15 g,半夏、川芎各12 g,五味子、远志各10 g,甘草6 g,肉桂3 g,朱砂(冲)2 g。1剂/d,水煎,po,B.i.d.。1mo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时评定疗效。
1.3 效果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疾病疗效判定标准和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1]设定显效、有效、无效或恶化,以显效和有效统计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处理,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4.00%,具有显著差异(χ2=3.9474,P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或恶化总有效率观察组259(36.00)13(52.00)3(12.00)22(88.00)对照组256(24.00)10(40.00)9(36.00)16(64.00)χ2值0.85710.72463.94743.9474P值>0.05>0.05
3 讨论
目前国内西医对于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2]、基因治疗[3]及介入治疗[4]等,这些方法均具有一定效果,但多存在再狭窄、亚急性血栓形成等一系列并发症,而加上医护人员操作水平良莠不齐的问题,这些方法在基层普遍推广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的,但是传统医学在该病治疗上积累了很多丰富经验,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中医“胸痹”范畴[5],而出自明朝医家王肯堂之《证治准绳》的养心汤对胸痹的治疗就是一大代表,有效而且方便。笔者在西医常规治疗法的基础上联用养心汤加减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结果(见表1)发现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中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佳。推测原因可能是由黄芪、茯神、五味子、茯苓、人参、川芎、柏子仁、当归、半夏、酸枣仁、远志、肉桂、生姜、甘草、大枣等组成的养心汤[6]发挥了很大作用,该方可益气、活血化瘀、豁痰行气,使得者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从而使不稳定性心绞痛得到有效地控制。此外,在研究中笔者并未发现两组患者有明显的不良反应。这些结果都说明了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佳,而且也安全,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3.
[2]胡大一,孙艺红.冠心病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和展望[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26(02) :88-91.
[3]李宏,李卫.冠心病基因治疗的新进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 :53-54.
[4]霍勇,王日胜.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与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 2005,19(03) :118-120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治疗偏头痛患者共80例,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均符合1990年国际偏头痛会议的标准[1]。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排出癫痫、高血压等疾病。其中男34例,女46例,年龄18~50龄,平均年龄34.7岁。病情半年~6年,平均2.5年。有偏头痛家庭病史22例。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两组在各方面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应用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9980015)10mg/次,每晚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山西康欣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2945)1.0/次,3次/天。治疗周期为1个月,1个月后对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分析。
1.3 疗效标准:参照《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2]中的计分法,依据患者头痛发作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逐行进行评分,并计算总分,分值越高,说明偏头痛情况越严重。①治愈:疗程结束时及停药1个月后偏头痛无发作;②显效:治疗后总积分减少50%以上;③有效:治疗后总积分减少21%~50%;④无效:治疗后总积分减少20%及以下。以前3者合计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并应用ⅹ2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
2.结果
经治疗显示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数(%)
治疗组(n=40) 8(20) 19(47.5) 11(27.5) 2(5.0) 95.0
对照组(n=40) 4(10) 10(25) 16(40) 10(25) 75.0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氟桂利嗪为Ca2+拮抗剂[4],能够降低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使Ca2+内流减少,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尤其是本药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血管收缩可抑制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等介质,从而改善血管痉挛,对普通型和典型偏头痛有效。
偏头痛属中医学“头风”“偏头风”等范畴,益气活络,疏风通络法是目前中医学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主要成分:天麻蜜环菌提取物、黄芪、当归提取物。天麻蜜环菌提取物与天麻有相同的功效,具有息风止痉,平肝潜阳,同时又镇静、催眠和抗惊厥,提高耐低氧的能力;降低脑血管阻力,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循环[5]。其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流,减少血栓形成的作用。黄芪,补气生血,降血糖,镇静镇痛,调节造血功能。黄芪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是黄芪多糖,黄芪多糖能有效降低血浆纤维蛋白的含量,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当归有活血养阴,补血治虚,活血通筋之功效。现代医学证明,其提取物可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并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阿魏酸钠作为当归提取物中有效的单体成分,是内皮素(ET)受体拮抗剂,能抑制血栓素A2形成[6]。三药合用起到益气活络,镇静,镇痛的作用。氟桂利嗪胶囊和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均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小板释放缩血管因子(如5~羟色胺等),改善血管痉挛,从而进一步改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此联合用药方法治疗此疾病效果明显,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并可让患者头痛发生的频率有所降低,治疗显示效果明显高于单独应用氟桂利嗪治疗,治疗期间也未发现副作用。
参考文献
[1] 阎海.偏头痛诊治大成[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141.
[1] Yan sea.Migraine make a diagnosis and give treatment dacheng[M].Beijing:macmillan press,1996:141.
[2] 孙增华,杨玉金.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2):110.
[2] SunZengHua,YangYuJin.Migraine diagnosis,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opinions standard[J].J neurosurg,1995,12(2):110.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14.
[3] Eds.hypertension practical medicine[M].Beijing,page 12.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5:2714.
[4] 孙瑞天.药理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66.
[4] SunRui day.Pharmacology first edition[M].Beijing:peoples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press,2003:166.
[5] 郭顺星,徐锦堂.蜜环菌的化学成分及应用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1996,23(4):239-240.
[5] Dijke,ecknd.effects of armillaria mellea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J].Microbiology bulletin,1996,(4):239-240.
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0-0088-0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以进行性的记忆和行为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与衰老显著相关,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攀升,病情呈进行性加重。AD 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根据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以近记忆障碍和人格改变常为首发最明显症状,其情绪不稳,思维缓慢,对周围人较冷淡。到达重度时,记忆力、思维及其他认知功能皆严重受损,常伴有高级皮层功能受损,如失语、失认和失用及非认知性精神症状。
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病阶段与年龄有着一定的联系,在65岁及以上的AD患者占人群中的54%,值得注意的是,在8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AD患病率超过了50%[1]。而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人类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痴呆已经成为一种对人民健康危害严重的疾病[2]。有调查显示,目前AD已经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2010年全球由AD造成的经济支出为6040亿美元,远高于人们治疗癌症和心脏病的经济支出[3]。
1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11阿尔茨海默病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普遍认为AD为多因素影响的综合征,已有研究提示[4-8],AD 可能由以下病因引起:①年龄增长;②家族史;③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缺乏锻炼、与社会交流少;④低教育水平;⑤脑血管疾病史、头部创伤史、糖尿病、冠心病、愤怒情志。AD 通常起病隐匿,为进行性病程,逐渐加重,起病到死亡病程约 6~10 年,但也有些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症状发展缓慢,病程可持续约 15 年以上。患者的年龄和家族史为最大致病危险因素。
AD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可能在AD的发生和进程中起一定作用发病机制主要集中在:神经元活动/代谢低下、神经元应激和损伤、炎症以及遗传等几方面的因素。其中大部分研究都着围绕着Aβ展开,Aβ是构成老年斑的重要组成成分,目前已有大量证据显示该蛋白可能是AD重要的发病因子。1992年Hardy提出“淀粉蛋白级联假说(amyloid β-protein,Aβ)”,将Aβ正式定位在AD发病过程的中心和关键位置上。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系与神经生物学系蔡艳研究认为:(1)AD时过量产生的Aβ最初可能来源于失营养神经突起中的轴突成分;(2)β-位点APP剪切酶-1(β-siteAPP cleavage enzyme-1,BACE-1)可能参与调节失营养性轴突产生过量Aβ;(3)神经元的代谢功能降低可能是引起BACE-1上调进而形成老年斑的上游机制之一[9]。此外,转基因技术已证实脑内Aβ的沉积能够诱导以磷酸化的tau蛋白为主要成分的NFT的形成[10]。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目前较多学者认为Aβ沉积是AD发病的中心环节。
12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121古代医家对AD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最早记载见于《内经》,如《素问・王常政大论》云“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善忘。”《灵枢・大惑论》阐述了健忘的病因病机:“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盖心肺虚而胃肠实,营卫留于下,则肾中之精气,不能时时上交于心,故健忘。隋代以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代表,认为健忘属虚劳范畴,五劳六极均可出现健忘,在脏为心肾虚衰,在气血精津液为精血亏虚。唐・孙思邀认为虚劳可致健忘,“六极”之血极和精极,以及七伤为健忘发病之因,后者为其首倡。两宋时期对健忘病因病机的认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以《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为代表,认为心虚、肾虚、心劳、精极、血极、脉极皆令人健忘,而心虚(心阳虚及心气血亏虚)为最主要因素,且详细阐明健忘归因于心的机理。金元时期对健忘论述较少,承隋唐之说,多认为健忘常由精血亏耗所致。然该时期创痰浊致忘新说,对健忘病因病机进行了补充。危亦林认为痰迷心包,清窍被蒙,可致健忘,加味猪苓汤专为“痰迷心包,健忘失事,言语如凝”设,开健忘从痰论治之先河。朱丹溪亦云:“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明清时期对健忘病因病机的认识出现了2种不同的趋势:一为对历代认识的阐发、丰富和总结,如认为健忘与遗传因素有关,智慧生于心肾之交,对心肾之交的进一步分析等。一为接受西方医学脑主记忆的观点,结合中医对肾精和脑髓、心和神明、心和肾之间关系的认识,逐渐发展成一种新的发病学说―肾精髓脑学说。此学说再经后世发展,成为现代医家论述老年性痴呆发病机理的主要学说之一。
122现代中医对AD病因病机的认识现代医家参照古人对健忘等病证的认识,结合自身经验,发展了老年性痴呆病因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因虚致呆;②因痰致呆;③七情致呆;④其它:如禀赋不足、中毒、外伤、酗酒等。本病病机错综复杂,许多学者对此各抒己见,以颜德馨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认为痰癖阻窍是发病的关键,西医之“淀粉样蛋白沉积”“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是痰癖的微观体现;周超凡、陈桂铭等学者则从中医理论出发,发展对健忘的认识,认为肾精亏虚是健忘发生的根本原因。更多学者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虚实夹杂的病机认识。
2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
21西医治疗由于 AD 目前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得到充分阐明,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作用于不同的神经递质系统,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活动,减轻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延缓痴呆的进一步发展。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①增加脑内乙酰胆碱(Ach)浓度的药物,如他克林,安理申,艾斯能,加兰他敏等;②改善脑血液循环和脑细胞代谢的药物(脑复康、都可喜、喜得镇);③抗氧化剂,如司来吉兰、维生素 E、褪黑素、银杏提取物;④免疫治疗[11],分为主动免疫治疗和被动免疫治疗,通过延缓和清除脑组织中的 Aβ沉积,改善 AD 的临床症状;⑤雌激素替代治疗[12~13],研究显示其对绝经期女性治疗更为有效;⑥防止微管相关蛋白(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药物;⑦其他治疗,包括针灸治疗[14]、心理治疗、社会干预等。但这些方法对 AD 的治疗非常有限,均不能阻止和逆转疾病的发展。因此,找出新的治疗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22中医治疗
221单味中药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周霞从中医经典古籍入手,对历代重要医籍有关健忘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经统计学处理,共得方剂296首,涉及药物217味,其中隋唐前32首,两宋时期121首,金元时期25首,明清时期118首。药物出现总频次为3767味次。分析高频药类分布规律及高频药物选用规律得:总3767味次中,补益药为2595味次,为6889%,非补益药1172味次,为3111%。补益药中补阴药为1298味次,为5008%,超过半数,益气药紧随其后。提示补益是其重中之重,兼以益气温阳补血。非补益药中安神、清热、开窍药位居前三,且累积频率为5444%,其中清热药主要为清虚热之品。故补益之外,安神、清虚热、开窍为主要治疗手段。活血药和理气药居第四第五。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总排列,高频药物为远志、人参、茯苓、石菖蒲、山药、茯神、熟地、肉桂、炙甘草、麦门冬、五味子、牛膝、白术、生地、柏子仁、肉从蓉、天门冬。
222中药复方研究日本对古代名方如黄连解毒汤、当归芍药散、钩藤散、抑肝散、八味地黄丸、济生肾气丸等古方均有研究,其中当归芍药散、钩藤散研究最多。国内对开心散进行研究者较多,主要集中在开心散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成目前临床上分上。黑龙江张博、黄树明总结了开心散的主要作用机制:①改善行为学表现,提高记忆力;②影响 Aβ产生和分解;③增强神经突触可塑性;④保护神经元;⑤抗氧化;⑥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⑦调节脑内 NO 含量。中国医学科学院尚伟芬等用药理研究指导植化分离,寻找中药复方开心散有效部位(KXS),并说明KXS是开心散方剂中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其益智作用可能是通过直接作用于中枢学习记忆的生理过程。
223针灸治疗研究针灸治疗AD具有肯定的疗效[15~16],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朱晶,国海东,邵水金对针灸治疗AD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主要为以下方面:①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②保护神经元;③提高神经营养因子含量;④调节海马蛋白激酶活性,改善细胞内信号通路;⑤抑制脑组织炎性反应;⑥调节异常蛋白质的水平;⑦上调自噬活性水平。但是针灸治疗AD中取穴不一,治疗方法多样,在临床治疗中针灸虽然可以改善症状,但一些生化指标差异并不能与动物实验疗效一样显著,需通过进一步的验证和探索,选取更为特异的生化指标。
3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药治疗的研究展望
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到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AD已是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老年人死亡的第三大病因。由于AD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所以目前仍缺乏理想的药物。目前,临床治疗药物大多是针对AD某一特定病理环节进行干预,只能尽量减轻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延缓痴呆的进一步发展,对AD的治疗很难取得满意效果,且有不良反应大、费用昂贵、社会经济负担大等不足。
中医药治疗AD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整体调理、综合施治的优点,且毒副作用少,适宜长期服用,同时在保健预防及调畅情志等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中医药通过提高记忆力、影响 Aβ产生和分解、增强神经突触可塑性、保护神经元、抗氧化等多途径达到治疗AD的作用,相信随着对中医药治疗AD机制的深入研究,中医药通过多种途径改善AD临床症状和病理变的机制将会更加清晰,并能为临床治疗AD等神经退行性变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但目前中医药治疗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辨证分型还不够全面,不能客观地反映本病的证治规律,并且剂型种类较单一,阻碍了临床广泛应用等。在这些方面,尚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另外由于AD病理机制复杂,目前AD模型的设计尚不能完全模拟其症状和病理改变,且在临床治疗中中医药虽然可以改善症状,但一些生化指标差异并不显著,需通过进一步的验证和探索,选取更为特异的生化指标。参考文献:
[1]闫国立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9):1903
[2]刘爽,张玉莲,周震老年性痴呆流行病学研究现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0(30):1455-1457
[3]高丽霞,卢丽萍,汤亚男,等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6):16-18
[4]汪春运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治疗机制[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9,30(3):128-131
[5]陈会然,马立志,陈琛,等阿尔茨海默病行为和精神症状特点及治疗进展[J].河北医药,2011,33(17):2665-2666
[6]闫国立,詹向红,李伟,等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9):1903-1904
[7]曾凡,易旭,王鑫,等血管危险因素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3,39(6):335-339
[8]崔宇,吴群红,郝艳华,等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6):3000-3002
[9]蔡艳阿尔茨海默病脑内老年斑形成及机制探讨[D].中南大学,2010
[10]盛树力老年性痴呆及相关疾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79,290-309
[11]官志忠,齐晓岚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8,37(1):11-14
[12]Miller MM,Monjan AA,Buckholtz NS,et al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 for the potential treatment or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J].Ann N Y Acad Sci,2001,949(77):223-230
[13]刘睿婷,吕秋军抗阿尔茨海默病的多靶向药物研究进展[J].药学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报,2009,44(3):258-263
[14]包永欣,吕冠华针刺对痴呆小鼠记忆障碍和胆碱神经递质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7):23-29
[15]郭小溪,金红姝,霍丽,等针灸治疗老年性痴呆的Meta分析[J].中国针灸,2008,28(2):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