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45:45
导语:在欧姆定律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课程实施以来,湖北省宜昌市物理教师在市教科院熊春玲老师的主持下,吸取目标评价教学、建构主义学习、探究式教学、活动单导学等教学经验,总结出“目标导学、学法导引、自主评价”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由于这个教学模式的推行和实施,老师们的课堂教学结构日趋成熟稳定.
为了把课程改革引向深入,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所在的长阳县,广大物理教师在实施市教科院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在县研训中心刘开双老师的带领下,结合我县的实际,经过创新发展,总结探索出“三环六步导学”教学模式.并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推行教学模式.经教学实践证明,该模式简洁易行,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教学模式的解读
“三环六步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想是,一节课由不同类型和形式的学习活动单元及过程组成,让学生在目标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下,自主合作学习,探究、体验、领悟学习内容,展示、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通过讲授、指导、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2.1“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框架
[TP1CW36.TIF,BP#]
该模式体现创设情境、目标(或问题)引导、任务驱动、学生自学、活动探究、交流讨论、自主评价、师生互动、应用反馈等多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图1).
2.2“三环”的涵义
“三环”是指 “目标导引、活动探究、评价应用 ” 三个环节.教学过程运用三个环节交替递进,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目标不明、方法不清、评价滞后的问题.这三个环节的构想在笔者所在区域得以广泛实践.
2.2.1目标导引
我们到超市购物,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漫无目的地闲逛,如果有目标,购物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活动也是如此,若是学生对学习目标是模糊的,学习效果就会打折扣.所以学习目标不单是教学设计的一个要素,不仅是教师要明白,也应该让学生明白,让学习活动有的放矢.一个好的学习目标的要[LL]素应该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预期达到的学习水平和要求.这样的学习目标不仅让学生明确了学什么,而且让学生明确怎么学,知道可以通过哪种学习方式达到目标,就能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也能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评价活动.
2.2.2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是在学习目标的导引下进行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方法的总称.通过问题引导、学法指导,一步i引导学生按具体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达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对于每一个学习活动,教学内容、方式是具体的,需要到达的水平和要求是明确的,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目标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下,自主合作学习,探究、体验、领悟学习内容.
2.2.3评价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习活动结束时,都安排相应的学生自主评价,及时检查评价学习效果.在一节新课结束后,也要安排课堂小结、当堂演练、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情况.通过及时评价、形成性评价使自主评价紧随教学活动的展开而展开,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2.3“六步”的涵义
“六步”是指对于某一课时或某个学习活动采取的六个基本步骤,即“情景问题探究评价应用反馈”.“六i”是基于“以学定教”提出的一种范式,对于某个教学内容,并非要面面俱到,可以是全部,也可以侧重其中的部分步骤.
2.3.1情境
新课程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的途径很多,如利用实验创设,联系社会生活现象和素材创设,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通过实践体验创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等.情境创设的作用是巨大的,能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兴趣,唤起主动学习的欲望,矫正前概念的偏差,做好思维铺垫,活跃课堂氛围.情境可以在引入课题时创设,也可以在每个学习活动单元过程中进行创设.
2.3.2问题
探究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针对学习目标而设计的一个个学习活动单元,是围绕问题展开的,为解决这些问题,根据问题的特征而预设了多样化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对有的问题,可采取自主学习解决;有的问题,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有的问题,可采用实验法;还有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
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还要突破预设的束缚,灵活加以处理.总之,问题的设计是关键,问题设计得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就会有效驱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3.3探究
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广义地讲,学生或通过自己的活动,或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方式的主动学习,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都是探究过程.所以,如上所述,针对具体问题而采取的自学指导、合作探究、理论推理、实验探究,以及精讲点拨、师生对话、演示操作、小组讨论、体验、展示等学习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建构形成自己理解的知识和方法而采取的探究活动,这是教学过程的重头戏.
2.3.4评价
新课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这里的评价可以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及时评价,对自学效果的检查,也可以是对整堂课的学习情况的检测,还包括老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的口头点评、学生互评和学生对课堂收获的自我总结.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同时,通过学生之间开展自主评价活动,从而使学生学会评价.
2.3.5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指在一定情境下展示和表达学生所理解的知识,这个步骤贯穿于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课外实践和测验考试之中,所以在上述“三环”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当堂演练、拓展延伸等环节,既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也可初步检验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2.3.6反馈
反馈指教师利用课堂观察、自主评价、当堂演练、拓展训练和形成评价等环节,与学习目标中的水平和要求对照,提供反馈信息,发现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 上的差异,采取措施,修正教学素材或过程,修正偏差,进而进行释疑解难、变式训练,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综上所述,“三环六步学导”教学模式以学习活动为中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目的,不仅学会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学会学习,充分体现了“双主”――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使主导性和主体性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能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评价能力.
3“三环六步导学”教学模式课例
本文以人教版第十七章第二节《欧姆定律》为例,依据“三环六步导学”教学模式,具体地介绍.
3.1目标导引
(1)通过看书、讨论,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适用的条件.
(2)通过阅读例题、老师讲授、同步练习,学会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及一般方法.
3.2活动探究
情景上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并表述出来.
活动1:阅读课本78页,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活动2:讨论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因果关系.
活动3:阅读课本78、79页的例题1和例题2,思考用公式进行计算的一般步骤和规范要求.
[BP(]活动4:例题讲析
例3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 R′,使灯泡正常发光,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它的电流值是0.6 A.已知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20 Ω,求灯泡两端的电压.[BP)]
活动4:例题讲析,点拨电阻与电压、电流无关,欧姆定律的[HJ1.45mm]另一个适用条件是同一时刻(同一状态).
例1加在某一电阻器两端的电压为5 V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5 A,则该电阻器的电阻应是多大?如果两端的电压增加[JP3]到20 V,此时这个电阻器的电阻值是多大?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大?
3.3评价应用
3.3.1自主评价
评价1:请你口头表达欧姆定律的内容.
评价2:请你说出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评价3: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提示区分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符号)
评价4: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评价5:下列关于欧姆定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C.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D.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电流、电压无关
评价6:归纳用欧姆定律公式进行计算的一般步骤.
3.3.2当堂演练
(1)关于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小
B.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
C.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也越大
D.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越小,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
(2)一条镍铬合金线的两端加上4 V电压时,通过的电流是0.2 A,则它的电阻是[CD#3]Ω.若合金线的两端电压增至16 V时,它的电阻是[CD#3]Ω,这时若要用电流表测量它的电流,应选用量程为[CD#3]A的电流表.
(3)关于欧姆定律,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相同电压下,导体的电流和电阻成反比
B.对同一个导体,导体中的电流和电压成正比
C.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所以电流只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D.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关,也与导体的电阻有关
[TP1CW37.TIF,Y#]
(4)在探究电阻两端的电压跟通过电阻的电流的关系时,小东选用了甲、乙两个定值电阻R甲、R乙分别做实验,他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如图2所示的图像,请根据图像比较电阻R甲与R乙的大小,R甲[CD#3]R乙.(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3.3拓展延伸
我国刑法规定,从2011年5月1日起,驾驶员醉酒后驾车要负刑事责任.目前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呼气式酒精测试仪,对驾驶员进行现场检测.
关键词: 电学 思维 发散 类比
电学教学,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本身的传授,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思维的对象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序列的完整网络和有机整体,教师应让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对物理事物立体的、完整的认识。因此在注意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时,必须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获得关于物理事物本质属性的外部表现材料。这就要进行观察和实验。根据思维材料的不同,可将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分为发散思维、类比思维、等效替代思维的培养。
1.发散思维是以多端性、变通性、独特性为特征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能够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从横向纵向进行比较。发散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克服思维定势,避免思维僵化和单一,进而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认知,灵活多样地解题,在求知过程中获得创新和突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指导学生编解程序题,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鼓励学生勤思善问,敢于质疑。开展这种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不划框框,不定模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意见,把学生的思路搞活。例如:为让学生自行归纳、总结电学众多概念,可从“220V,40W”灯泡起题,面对实物让学生逐题编题。学生会提出灯泡上那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灯泡上标记“220V,40W”的意义是什么?灯泡断丝后将灯丝重新搭连,再接入原电路,亮度有何变化?等问题。这样以一只灯泡为主线鼓励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点互相连上,看谁编得多,编得合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掌握一定的深度,然后逐题解答。在教学方法上要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当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中学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是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出新时期需要的开创性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2.电学教学中类比思维方法也贯穿始终
类比思维方法是将两个以上事物进行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类似之处,然后据此推出它们在其它地方的类似之处,或综合它们的特征进行类比。类比思维方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在科学史上不少重要的科学假说都是通过类比推理建立起来的。在物理教学中常采用类比方法,可使学生加强对不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如简单电路教学中,由小灯光、电源、开关构成最简单电路,小灯泡类比为水轮机,开关类比为阀门,电源相当于水泵,电流相当于水流,用水压是形成水流的原因类比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电压这一较抽象的概念。又如引入电流热效应的概念时,联系用“热得快”烧水,不一会儿水就烧开了的实验,引导学生回忆电动机做功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提出问题:用“热得快”烧水,是电能转化为什么能?通过类比,学生会得出是电能转化为内能,从而引入电流的热效应的概念。教育学家瓦赫捷罗夫说得好:“类比像闪电一样,可以照亮学生所学学科的黑暗角落。”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运用类比法进行教学。
物理学中部分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功率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自然引入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也采用了类比科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才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思维的基本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是相互联系的,综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分析又是以某种综合的成果为指导的。在认识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交替进行的。例如:在学习电流的规律过程中,先要学习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在掌握了这三个基本概念后,再学习欧姆定律,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第一次综合;接着把欧姆定律应用到串、并联电路中,然后演绎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特征,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的第
二次综合。经过这样的分析和综合,学生才能对电路的部分和整体及各种因素的制约关系有较完整的认识。
3.在电学科学探究中渗透了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电动机提升重物的高度来量度电功的多少。又如测量电流的热效应的实验中,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加热质量相同的同种液体,通过液体温度的升高情况判断通电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在学习《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时,教材在本节课引入中通过实验给出了等效的概念,将电阻R 、R 接到电压为U的电路中,如电流为I,用一个电阻R替换这两个电阻,仍接到这个电压为U的电路中,如电流不变,则对电流而言,这个电阻R产生的效果与原来两个电阻产生的效果相同,把电阻R叫做R 、R 的等效电阻。等效的概念和等效的方法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他们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的方法和培养的一些物理思想会在恰当的场合被激活,发挥比知识内容更重要的作用。又如应用欧姆定律测导体电阻的实验中,只有一个电压表或电流表以及一个已知电阻时,也应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用已知电阻与待测电阻串联时,用电压表分别测出它们的电压,应用欧姆定律算出已知电阻的电流,由串联电路的特点,可等效为待测电阻的电流,由待测电阻的电压即可算出它电阻的大小。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立自强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各级各类学校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先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大胆革新,推出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其中探究式课堂教学很受尊崇和关注。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舞台,不是教师表演的讲堂;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导师,不是灌输的讲师;学生是个性成长的主体,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在做中学,最好是如何学会学习,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三、“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科学探究,得出结论,建立概念。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是要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激发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激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为学习知识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后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在“欧姆定律”这节课的教学时,“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播放音乐剧《梁祝》片断,提示观察要点,灯光的强弱和声音的大小是通过改变电流的大小来实现的,电流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是何关系?
2.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
结合所学知识,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而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阻碍电流的一种性质,采用谈话―讨论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猜测“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3.学生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探究方法:由猜想知道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有关,那么如何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呢?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的两个问题:
(1)前面学过的哪些实验课题与该实验课题类似?举例说明。
(2)你所列举的实验中用到的物理探究方法是什么?
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在此让学生明确“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应保持电阻不变”的思想,那么设计实验电路的时候应考虑:a.怎样测量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定值电阻中的电流I呢?b.怎样保持导体的电阻R不变呢?c.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呢?
师生共同讨论,对各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评估,教师点拨、整合思维,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以确定出实验的最佳方案,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出课本上的电路图。
利用串联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U,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I。
(3)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在此让学生明确“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时,应保持电压不变”的思想。那么实验探究时应考虑:a.怎样改变导体电阻R的大小?b.怎样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呢?
4.学生分级实验与搜集证据
(1)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按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并记录所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一中:
结论: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更换定值电阻,利用滑动变阻器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记录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二中:
结论: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5.欧姆定律
根据上述两个探究课题所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把它们综合到一起:一段电路中的电流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著名的欧姆定律。
注意:欧姆定律中的电流(I)、电压(U)、电阻(R)应该指的是同一段导体在同一时刻的值。
四、“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思考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科学探究。教学目标既是探究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探究活动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探究的课题要生动具体,符合学生的实际,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问题的难度,深度、广度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探究的问题要有利于激发兴趣,引起悬念,揭示矛盾,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新动机。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是探究教学计划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探究过程的参与者、调控者。“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式课堂模式不是万能的,我们要避免使用不当而影响教学效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经过优化组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尝试应用。
参考文献:
[1]廖伯琴.物理新课程研究系列[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根据物理学本身的特点,可把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概括为三要素:一是要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二是要重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三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物理的学习小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物理现象观察法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中物理要求学生具有的观察能力主要是:有目的地观察,明了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的条件。观察物理现象应该做到:
1.激发主动性
学生应激发自己对物理现象观察和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主动性和自觉性,助力物理意识。
2.明确观察目的
要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观察中心,观察条件和范围。
3.准确记录
观察时,要准确记录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全结论,写出观察报告。
二、物理实验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不仅要了解它提供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掌握实验的构思方法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物理实验可分为;观察实验、验证实验、探索性实验、模拟实验和思想实验等。实验学习应该注意:
1 .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要一丝不苟地进行实验,实事求是地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现象变化和细节。
2.构思方法技巧
实验构思的主要方法有:(1)放大与扩展;(2)间接观察后再作推论;(3)模拟类比(4)思想实验(理想实验) 如:伽俐略的斜面实验中,在水平面上依次铺上毛巾、棉布、木板、玻璃板,测量其小车滑行的距离,再得出结论:平而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根据实验事实推理;若平面完全光滑,小车将运动到无穷远,即一直运动下去不会停下来,由此总结出“惯性定律”。
3.实验要求
进行物理实验时,要了解物理实验的目的,会正常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和进行简单的误差分析。
三、物理概念学习法一个物理概念,它是某类型物理现象的概括;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之一。学习物理概念应该注意:
1.归纳概括
就是将物理进行分类比较,将同一类型的物理现象的共性找出来,概括并能说明这一类型的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例如;“质量”概念,各个物体的物质组成不同,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就是物体的共性,即质量,与物体的形状,所处的状态,地理位置和温度无关。
2.实例联系
抽象概念的理解是困难的,如果把“概念”放在实例中去记忆,去理解,就要简单得多,也就要容易区分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找出共同特征。如“蒸发”概念,对应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且需吸热,就能够很快地对“蒸发”概念理解透彻。
3.内涵与外延
不能将物理概念任意外推,如果这样就会导致概念与事实不相容的矛盾。例如:“惯性”这个概念,它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保持其原来的运动状态性质,物质运动静止,不是因为物体是否受力,而是物体具有“惯性”。受力与否,是决定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与否的必要条件。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科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之所以错误,就是没有概括出物体运动的本质特征。
四、物理定律学习法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是物理课中的基础知识,物理定律是通过归纳大量事实和实验中认识的客观规律后形成的科学结论。如牛顿第一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等。学习物理定律应该注意:
1.准确理解物理定律的物理意义
知道物理定律的内容,理解其实质,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能联想一个实例。
2.明确物理定律的适用条件
物理定律是客观规律的总结,但它并不一定在任何条件下都成立。因此,不能忽视物理定律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热平衡方程“Q吸=Q放”的成立条件是:系统与外界无热交换。若系统与外界有热交换,则只能在不计一切热损失的条件下才能成立。
3.弄清各物理量间的相互联系
弄清各物理量间的相互联系,透彻理解各概念;知道定律的建立(或帐号)过程,重视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把前后概念连贯起来,从而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4.建立物理定律所对应的模型
对每一个物理定律,都应记住它所对应的模型或典型范例。要了解它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等。如:“反射定律”的典型范例是平面镜成像。
5.记住物理定律所对应的典型实验
物理定律的基础是物理实验,应将物理定律与相应的典型实验对应起来,有利于对物理定律的理解和深化。如:“阿基米德原理”所对应的典型实验就是“排液法”测浮力,“欧姆定律”所对应的典型实例就是研究“电压与电流强度的关系”实验。
五、物理公式学习法物理公式(含物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物理学成熟的重要标志.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使物理现象从经验升华到科学。物理公式一般可分为三大类:
1.定义式
它是对一类问题的概括性表达式。表示某一物理概念的意义。使用这类公式,不能简单地从数学角度看,而应透过数学表达式这个现象,去领会它的物理实质。如密度p=m/V,绝不能认为密度与质量M成正比,与体积V成反比,密度是物质自身的特性,由物质的种类决定,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同理,电阻的定义R=U/I也是如此,电阻R由组成电阻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来决定。
2.物理定律、规律、原理表达式
它揭示了这一类物理现象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所遵循的法则,使用时,要特别注意这类表达式的运用范围和条件。例如:液体压强公式P=≥gh,它表达了液体在内部各处产生的压强所遵循的规律,它的适用范围是:静止液体,应特别注意的是,h是从液体上表面往卜测量的深度,而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高度。
3.计算式
一、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
1.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
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叫串联电路.它的基本特征是整个电路只有一条回路,没有“分支点”.电流的方向是,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出,通过用电器流回电源的负极.那么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猜想:
(1)串联电路中电流通过用电器后可能越来越小;
(2)串联电路中电流通过用电器后可能越来越大;
(3)串联电路中电流大小通过用电器后可能不变.
如何设计和进行实验验证呢?
(1)按图1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若测A处电流就把该处接线断开,把电流表串联接入A处,选择合适的量程,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闭合开关S,测出A处的电流为IA.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测出B、C处的电流分别为IB、IC,并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一中.
表一
(2)换上不同规格的小灯泡或改变电源电压,至少测量3组数据.若实验次数太少,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
根据测得的多组实验数据分析,即可得出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表达式为:IA=IB=IC(或I1=I2,I1、I2分别表示为通过灯泡L1、L2的电流).
2.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在电路的两点间所组成的电路叫并联电路.它的基本特征是由两条及以上支路组成,有“分支点”.每条支路都和干路形成回路,有几条支路,就有几条回路.那么在并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大小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再猜想:
(1)干路上的电流与各支路上的电流可能相等;
(2)干路上的电流可能等于各支路上的电流之和.
如何设计和进行实验验证呢?
(1)按图2所示电路连接好电路.在电路中的A、B、C处先后串联接入电流表,选择合适的量程,测出各处的电流大小分别为IA、IB、IC,并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同表一,略).
(2)换上不同规格的小灯泡或改变电源电压,再测量几组数据.
根据测得的多组实验数据分析,即可得出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表达式为:IA
=IB+IC(或I=I1+I2).
二、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特点
1.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
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和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把电压类比为水压(水位差),猜想: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可能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
如何设计和进行实验验证呢?
(1)按图3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先将电压表并联在L1的两端(即连接在A、B两点间),选择合适的量程,注意电压表“+”“-”接线柱接法正确.闭合开关S,测出L1两端的电压为U1.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测出L2两端的电压为U2和A、C两点间的电压为U,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二中.
表二
(2)换上不同规格的灯泡或改变电源电压,再测几组数据.
分析测得的实验数据,即可得出串联电路中的电压特点: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表达式为:U=U1+U2.
2.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压
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跟总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猜想: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可能跟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如何设计和进行实验验证呢?
(1)按图4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先将电压表并联在L1的两端,测出L1两端的电压U1.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测出L2两端的电压U2和A、B两点间的电压U,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基本同表二,略).
(2)换上不同规格的灯泡或改变电源电压,再测几组数据.
分析测得的实验数据,即可得出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特点: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表达式为:U=U1=U2.
三、串联分压与并联分流特点
1.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
如图5所示,电阻R1和R2串联,设电路中的电流为I,R1两端的电压为U1,R2两端的电压为U2,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为U.
因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故通过R1和R2的电流相同,都为I.由欧姆定律得I=■=■,故■=■,这个公式称为分压公式.即在串联电路中,各个电阻分配的电压跟它们的阻值成正比.此规律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获得.
例1 一只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8V,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20Ω,现将该小灯泡接在12V的电源上,为使其正常发光,应
联一个 Ω的电阻.
分析 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8V,而电源电压为12V,高于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压,故不能直接接到电源上.我们应该想到串联电路具有分压作用,用一个电阻和小灯泡串联,分担多余的电压,就可以保证小灯泡正常工作.串联一个阻值多大的电阻呢?直接利用分压公式进行计算,也可以利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特点进行计算.
解答 方法一:应串联一个电阻R,它应分担的电压为UR=U-UL=12V-8V=4V,
利用分压公式,得:■=■,
故R=■RL=■×20Ω=10Ω.
方法二:小灯泡的额定电压UL=8V,串联电阻分担的电压为UR=U-UL=12V-8V=4V,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是I=■=■
=0.4A,而串联电路中通过每个用电器的电流相等,故应串联一个阻值为R=■=■=10Ω的电阻.
2.并联电路的分流作用
如图6所示,电阻R1和R2并联在电压为U的电路中,设通过R1支路的电流为I1,通过R2支路的电流为I2.
因为并联电路中总电压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故U=U1=U2.由欧姆定律得I1R1=I2R2,故■=■,这个公式称为分流公式.即并联电路支路中的电流跟它们的阻值成反比.此规律同样可以通过实验探究获得.
例2 一只量程为500mA的电流表表头,它的内阻只有0.2Ω,若要把它的量程扩大为3A,该怎样做?
分析 电流表表头的量程和内阻一般都很小,直接使用只能测量较小的电流.若要测量较大的电流,必须将表头和一个电阻并联.我们知道,并联电路有分流作用,通过与一个电阻并联,可以分走多余的电流,从而确保电流表表头的安全.我们使用的双量程电流表,就是将同一个表头和不同的电阻并联,从而扩大为不同的量程.
一、电磁学教材的整体结构
电磁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电磁学的研究范围是电磁现象的规律及其应用.其具体内容包括静电现象、电流现象、磁现象,电磁辐射和电磁场等.为了便于研究,把电现象和磁现象分开处理,实际上,这两种现象总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透彻分析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才能使孤立的、分散的教学变成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对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真分析教材.
1.电磁学的两种研究方式
整个电磁学的研究可分为以“场”和“路”两个途径进行,这两种方式均在高中教材里体现出来.只有明确它们各自的特征及相互联系,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场的方法是研究电磁学的一般方法.场是物质,是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特殊方式.中学物理的电磁学部分完全可用场的概念统帅起来,静电尝恒定电尝恒定磁尝静磁尝似稳电磁尝迅变电磁场等,组成一个关于场的系统,该系统包括中学物理电学部分的各章内容.
“路”是“场”的一种特殊情况.中学教材以“路”为线的大骨架可理顺为:静电路、直流电路、磁路、交流电路、振荡电路等.
“场”和“路”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麦克斯韦方程是电磁场的普遍规律,是以“场”为基础的.“场”是电磁运动的实质,因此可以说“场”是实质,“路”是方法.
2.物理知识规律物
理知识的规律体现为一系列物理基本概念、定律和原理的规律,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物理定律是在对物理现象做了反复观察和多次实验,掌握了充分可靠的事实之后,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的关系,并把这些关系用定律的形式表达出来.物理定律的形成,也是在物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物理定律并不是绝对准确的,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物理定律总是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因此其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册第一章“电潮重要的物理规律是库仑定律.库仑定律的实验是在空气中做的,其结果跟在真空中相差很小.其适用范围只适用于点电荷,即带电体的几何线度比它们之间的距离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
“恒定电流”一章中重要的物理规律有欧姆定律、电阻定律和焦耳定律.欧姆定律是在金属导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金属导电、电解液导电适用,但对气体导电是不适用的.欧姆定律的运用有对应关系.电阻是电路的物理性质,适用于温度不变时的金属导体.
“磁场”这一章阐明了磁与电现象的统一性,用研究电场的方法进行类比,可以较好地解决磁场和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电磁感应”这一章,重要的物理规律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在这部分知识中,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将各知识点串起来的主线.本章以电流、磁场为基础,它揭示了电与磁相互联系和转化的重要方面,是进一步研究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基础.电磁感应的重点和核心是感应电动势.运用楞次定律不仅可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能量是守恒的.
“电磁振荡和电磁波”一章是在电场和磁场的基础上结合电磁感应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提出电磁振荡形成统一的电磁场,对场的认识又上升了一步.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总结了电磁场的规律,同时也把波动理论从机械波推进到电磁波而对物质的波动性的认识提高了一步.
3.通过电磁场在各方面表现的物质属性,使学生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的观点
电现象和磁现象总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大量实验证明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每个带电粒子都被电场包围着.电场的基本特性就是对位于场中的其它电荷有力的作用.运动电荷的周围除了电场外还存在着另一种唱—磁场.磁体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磁场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磁场的基本特性就是对处于其中的电流有磁场力的作用.现在,科学实验和广泛的生产实践完全肯定了场的观点,并证明电磁场可以脱离电荷和电流而独立存在,电磁场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运动的电荷(电流)产生磁场,磁场对其它运动的电荷(电流)有磁场力的作用.所有磁现象都可以归结为运动电荷(电流)之间是通过磁场而发生作用的.麦克斯韦用场的观点分析了电磁现象,得出结论:任何变化的磁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任何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按照这个理论,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总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场,这就是电磁场.电磁场由近及远的传播就形成电磁波.
从场的观点来阐述路.电荷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产生电流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可自由移动的电荷;二是存在电场.导体中电流的方向总是沿着电场的方向,从高电势处指向低电势处.导体中的电流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特例,即导体中形成电流时,它的本身要形成电场又要提供自由电荷.当导体中电势差不存在时,电流也随之而终止.
二、以“学科体系的系统性”贯穿始终,使知识学习与智能训练融合于一体
1.场的客观存在及其物质性是电学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第一章“电潮是学好电磁学的基础和关键.电场强度、电势、磁尝磁感应强度是反映电、磁场是物质的实质性概念.电场线,磁感线是形象地描述场分布的一种手段.要进行比较,找出两种力线的共性和区别以加强对场的理解.
2.电磁场的重要特性是对在其中的电荷、运动的电荷、电流有力的作用.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场和受场作用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比如,场不是力,电势不是能等.场中不同位置场的强弱不同,可用受场力者受场力的大小(方向)跟其特征物理量的比值来描述场的强弱程度.在电场中用电场力做功,说明场具有能量.通常说“电荷的电势能”是指电荷与电场共同具有的电势能,离开了电场就谈不上电荷的电势能了.
3.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潮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通过演示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把各种实验做好,不仅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也是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加强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验观察和现象分析中来发展思维能力.从物理学的特点与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的要求来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使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在使学生真正掌握科学知识体系上.
一、改变教学模式,激活学生思维
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一直是传统实验教学所固有的教学模式,实验时,学生总是在教师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的具体指导下完成实验学习,致使实验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主,学生思维得到束缚,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中的“欧姆定律”:“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1)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是什么?(2)采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学过的实验还有哪些用此方法?(3)如何设计实验方案:①实验需要的器材?②如何设计实验步骤?③如何设计表格记录数据?④如何用图像法分析数据并归纳得出实验结论?老师要让各组学生讨论出每组的实验方案并指出实验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指出各个器材在实验中的用途,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出最好的实验方案,对于每组同学的方案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指出对方的不足或错误及如何改进。这样的实验课堂,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可以打破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用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奇妙关系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大大激活学生思维,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垫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动手实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实验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对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加强学生的动手练习,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打下基础。例如,教学“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教师要先从小处入手,让学生讨论电路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连接方法和使用特征,引导学生通过欧姆定律的估算法,确保实验时选择合适的量程,并让学生对比欧姆定律的实验电路图找出两实验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电学实验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抛开课本,不必完全按照课本所要求的实验方法来动手操作,对促使学生进行实验创新有一定的益处。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实验原理,掌握电学方面的物理知识,又可以通过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会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继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自主设计实验步骤,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传统实验教学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给出的实验步骤往往是固定和单一的,致使学生习惯在教材中寻找实验方法,按照步骤一点点进行实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给学生提供更多思维发展的空间,在不违反实验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让学生来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 “探究物体质量和其体积之间关系”的实验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哪些物质作为实验的对象”、“实验时我们需要哪些工具”、“为了更好地探究物体质量和其体积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步骤”等。学生根据教师循序渐进的问题会逐步思考实验所需的对象、工具以及步骤等,从而对实验得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这样,学生在实验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思考添加一些步骤或工具等,完成探索物体质量和体积之间关系的实验。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深化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引导学生初步完成实验设计,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落实创新教育有积极作用。
四、拓展课外实验探究,延伸学生创新精神
以“电动势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课题为例。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在物理课组织学生发现学习。由于引导的知识是日常生活中极为熟悉的,学生会更有兴趣和热情参与到主动发现学习中。
在课堂开始,提出以下问题:
①一节干电池1.5V,1号电池到9号电池都是1.5V,1.5V指什么?
②干电池“旧”了后,还可以在电子钟内继续使用,但电子钟后面也写明1.5V,为什么?
在这里,我们先组织学生讨论猜想1.5V的意义。最后,学生大致有两个猜想:
猜想A:1.5V是电池两端电压。
猜想B:1.5V是干电池中一个不变量,反映干电池的属性之一。
接下来,组织学生实验。实验现象:干电池两端电压(称路端电压)是会变化的,电源外电路电阻大时,接近1.5V;外电阻小时,比1.5V少很多。结果是猜想A错,1.5V不是指电池的两端电压。
重新组织学生在实验结论基础上,再次去猜想假设。这时,学生思维比之前更加活跃。
有一部分学生提出想法A:电子钟的电阻比较大,因此,“旧”电池用于电子钟时,干电池的两端电压还是较大,所以能给电子钟供电。
有一部分学生提出想法B:用新电池可以造一个旧电池。找一个黑箱,黑箱内接一个旧电池和一个大电阻串联,对外供电。
有一部分学生提出想法C:1.5V是一个不变量,干电池路端电压变化,增加部分或减少部分,是电池内部分担了。
在相互讨论过程中,最后剩下三种想法。对三部分不同想法的学生分开处理。
想法A的学生:先用多用电表测量电子钟的电阻R1和小灯泡的电阻R2,得出结论R1>R2。引导学生用一个“旧”干电池和滑动变阻器串联简化等效。滑动变阻器较大时,代表电子钟;滑动变阻器较小时,代表小灯泡。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和流过电流。最后,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滑动变阻器值很大时,两端电压接近于1.4 V,电流小;滑动变阻器值很小时,两端电压非常小。结论是:旧电池能在电子钟里继续使用,因为电子钟的电阻大,路端电压与1.5 V比较接近。另外,可以跟学生讲明,用这样简单的电路来代替较复杂的电路,这是物理建模过程。
想法B的学生:提供所需器材和材料。学生做了一个这样的黑箱,在内部,用滑动变阻器代替电阻R3与新电池串联,对外供电。实验发现:R3很小,黑箱表现为一个新电池;R3为几欧时,与旧电池一模一样。结论是:新电池和旧电池的“1.5V”是一样的,是不变的。不过,旧电池的电阻大于新电池的电阻。
想法C的学生:首先跟学生探讨测量干电池内的电压是非常困难的。为了实验方便,用铅蓄电池代替干电池,用两个电压表分别测蓄电池内电压和路端电压。用一个滑动变阻器作为外电路,可以改变外电阻大小。最后实验现象:外电压减少,内电压就增加;外电压增加,内电压就减少;并且外电压和内电压之和是不变的等于2V(类似于干电池1.5V。)实验结论是:蓄电池2V是不变。通过分析,最后结论是:干电池的1.5V是不变的,1.5V反映了干电池的一个特性。
布置学生课外阅读课本《电动势》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两节。分成8个学习小组解决几个问题:①干电池1.5V反映了干电池的什么特性。②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为什么旧电池能在电子钟上继续使用。到第二节,抽一个学习小组到讲台上讲解。
第二节课上,抽到一个学习小组。这个学习小组,通过板书讲解内容大致如下:
在干电池中1.5V是通过化学反应(非静电力)把1C正电荷从负极搬至正极做功1.5 J使其电势能增加1.5 J,1.5 V=1.5 J/C,这个数值由电源本身非静电力性质决定,命名电动势E=1.5 V。并且指出了不同型号干电池虽然大小不同,但是化学反应(非静电力)是一样的,因此它们电动势都是1.5 V;另外,铅蓄电池非静电力不同,所以电动势E不同。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基本方法 应用
物理教学方法,可以说不计其数,它的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完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关于教学方法的分类,根据物理教学理论和有关资料,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实际上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教师素质等选择教学方法,万变不离其宗。作为自然科学的物理学,有其自身特点,任何方法都由基本方法组成。那么,什么是物理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呢?物理教学基本方法在教学中起到什么作用呢?下面我谈谈“中学物理教学方法与应用”,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教学方法的含义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它应该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制约。教学方法一般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的方式、程序、手段和技术,表现出教学行为的外部特征。从教学方法的功能和选择方面来看,教学方法应该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智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学习环境,影响教材选择和内容安排,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现代物理教学分类
在我国一般将教学方法分为五类: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说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参观、观察等。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主要是欣赏法。5.以引导探索为主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和活动法。现代教学法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注意培养学生智能,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强调教与学的统一,强调自学能力的提高,重视教学的情感因素。
三、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中学物理教学的任何方法都由基本方法组成,归纳起来,这些基本方法(也可称之为基本技能)包括讲述与讲解、谈话与提问、实验与观察、自学与讨论、练习与考查。
1.讲述与讲解
讲述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叙述、描绘物理现象和过程的讲解方式。讲述应词句清晰、条理分明、生动确切,要有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与启发性。例如:讲到“光的反射定律”时,应讲: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同在一个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讲: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同在一个平面上。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既犯科学性错误,又犯逻辑性错误。因为先有入射光线,然后才有反射光线。例如:教师介绍某一项科技成果或一些新的信息资料的教学活动时,要用讲述法。讲述中可以运用各种教具和多媒体课件,讲解时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解释和论述物理规律。讲述法的主要特点是科学论证。讲解要深浅得当,思路清楚,合乎逻辑,启发思维,讲解中常配合穿插提问的方式。问题要有启发性,明确具体,不能过于容易。例如:讲到“光在均匀介质中是直线转播”时,首先,提出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接着,教师启发:“为什么光照在不透明物体身上时,身后留下影子?”从而得出直线传播的结论。教师的板书和图示在讲解中要配合得当,适当重复。总之,语言的艺术应该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技能。
2.谈话与提问
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谈话与提问表达,这种方式叫做谈话与提问法。采用这种方法,所列问题必须清楚,注意教材的重难点。问题应该让全体学生思考,使回答问题变成全班同学的集体活动。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要灵活掌握,随机应变。例如:初三物理第二册,当讲到“欧姆定律”这节课时,重点是欧姆定律及计算,难点是理解公式I=U/R中电压、电流、电阻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提问:“从公式I=U/R来看,电流I跟电压U成什么关系?”学生可能会从概念含义和数学习惯中得出,电流跟电压成正比,跟电阻成反比(刚好欧姆定律的概念)。教师此时不忙于回答,又根据公式继续提出:“根据欧姆定律变形公式R=U/I,电阻跟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正反比,对吗?”然后,引导学生回到上节课所讲述的电阻概念,再强调“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得出结论:“电阻跟电压和电流是没有关系的。”讨论和说话、提问有所不同,讨论的问题常常由学生提出,还可以分组进行。这样的问题选择更加重要,不能太容易,也不宜太深,要有一个核心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实验与观察
实验与观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特点。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要尽量完成教材安排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由于各区域的教学装配不同,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学比较落后,实验器材严重不足,环境不同,往往实验效果不明显,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因地制宜,自制教具做实验,用简单的材料,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理论与生活、生产实践密切联系,生动有趣。例如:当我讲授初三物理第二册“摩擦起电”那节课时,有两个很重要的实验:(1)用玻璃跟丝绸摩擦;(2)橡胶跟毛皮摩擦,去靠进纸屑和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纸屑被吸起,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但该实验很难使玻璃棒、橡胶棒带上电,实验很难成功。如果我们把实验变换一下,用两张薄的塑料膜跟棉布摩擦以后,使其靠近纸屑和验电器的金属球,纸屑被吸起,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得很明显,实验效果显而易见。又如,在美国,中国的一个“魔舰”教具,曾引起整个教育界的兴趣与讨论。学生的实验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我们要确保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有人认为实验是一人一组好,也有人认为两人一组好。我们认为两人一组不但使学生有较多动手机会,而且有讨论和互帮互学的机会,所以这样的安排更恰当一些。
4.自学与讨论
前面曾经提到讨论的问题,学生的分组讨论或大班讨论,教师只引导,最后做小结,这是一种自学的方式。最后的总结一定要做好,可以让学生先小结,教师再补充和重述。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一生的学习至关重要,自学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自学。教师应该把指导学生把自学作为重要的备课内容,把“学会怎样学习”作为重要目标,养成自学的习惯,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课外书籍、广泛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力。
5.练习与考
练习与考查既能巩固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又能加深记忆,也是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检验。物理练习和考,不但包括做习题、思考题,还包括实验与观察。现在应试教育正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提倡安排一些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有联系与考查的意义。可以由老师提出课题,也可以由学生组织课题。如学过光速以后,可以提出:“闪电和雷声同时发出,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铃声?”学过保险丝,我们可以提出:“能不能用铜丝代替保险丝?”这样能使学生把课堂的知识融入生活,激起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应该既踏实严谨,又生动活泼,才能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教学方法上,“教要有法,但无定法”是对现代教育法基本方法的高度概括。此语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同一课题可以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教案。教学设计要既切合教学内容和教材实际,又切合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实际。只有把基本方法综合应用,在运用中随机应变,才能适合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才能指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对物理教学来说,重视物理实验就是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