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19:11
导语:在如何实现低碳经济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低碳城市;前景;规划
低碳概念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在努力的目标和动力,从低碳概念被提出的那刻,便作为健康的代名词。中国是世界大国,也一直讲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指标,而低碳经济符合这一国情。所以,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低碳经济就成为了城市设计的理念和前提。现在就让我们分析低碳城市前景
当前国际上对于低碳城市的建设和规划有着相应的原则,如何建设低碳型城市,需要符合其顺时、因地、应变、简约的原则。顺时则是要根据当地的地势环境天气变化等多重因素来实行城市建设规划,建设符合的城市;因地则是要考虑当地所拥有的能源问题,大多数地方有着类似太阳能、风能能多种二次能源,要合理利用其优势;应变则是在建设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若遇到环境的变化,则需要改变发展战略,以保护环境为首要任务,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简约则是因为地球上大部分资源都是有限的,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好每一份资源,是未来城市规划的主题。所以,务必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不改变,是低碳概念的核心所在!
2.低碳城市的竞争
2.1 从2008年的保定与上海到目前的全国都在进行低碳城市的规划,我们可以看到似乎一夜之间全国都在实行这一概念,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城市努力争取的方向。这一行为也说明在资源紧缺,环境压力过大的当前,低碳城市的出现为大众指明了今后发展的方向。低碳城市不再是政府自己的事情,而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很多工厂和企业接受这一思想,为相应低碳城市的号召,自动减少碳的排放,为保护环境做出了有力的贡献。赣州的虔东实业集团在过去是耗能的主要企业之一,而目前企业为了支持低碳城市的建设规划,大大降低能源的消耗,在减少污染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我们不难发现节能减排对低碳城市建设的作用之大。在全国上下所有人的努力中,我国的低碳城市越来越多,相互打造属于自己的低碳品牌。
2.2低碳城市如何实现共同发展
低碳城市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这与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理念是有直接联系的,节能的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使得环境以经济共发展。节能是低碳的核心,绿色资源的开发,能源的高效利用,经济的迅速增长。所以,建设低碳城市,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是目前大多说城市的所共同努力的方向与目标,是城市化建设的追求和保障,是实现可持续发现的重要手段。
2.3低碳城市的建设规划任重而道远
低碳城市发展迅猛,但是由与很多城市在追求发展的过程却忽略了质量的重要性,低碳城市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缓慢的过程,一个需要改变的程序。在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知道思想,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有特色的低碳城市,这是一个长远的过程。
目前为止,我国面临着技术落后,消费改进不足,产业发展等多项问题,并且我国的低碳产业相对不足,无法参与低碳建设。技术水平相较于其他国家还有待提高,而国民的普及也没有做到全面,人们无法了解,也就成为了低碳发展的巨大障碍!
3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建设
在当前国际的严峻形势之下,低碳城市成为世界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节能减排,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保护环境变化,遏制温室效应的主要方案,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成为未来的趋势。
我国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再生资源消耗大,温室气体排放占世界能源的75%。为了贯彻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节能减排。很多城市都想发展低碳经济来提高自己的形象,低碳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节能减排,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普及公民的低碳只是,将低碳概念融入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3.1降低能耗是规划的关键
经计算可得,我国的单位GDP能耗为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这些数字让我们意识到低碳城市仍然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我国的建筑耗能现象严重,保温能力差,调查显示,我国的建筑能耗是全国总能耗的27.5%,事实证明了我国的建筑耗能浪费严重,从筑材料生产、施工及后期运行、拆除等各阶段,都需要改善。
如何才能改善这一状况呢?应当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城市的规划设计,坚持实施低碳环保的设计。第一,城市的功能判断是必不可缺的,确定城市的发展路线,全面贯彻国家的节能减排和两型社会的方针政策,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大力参与,有效提高自己的企业的能源节约,减少排放标准;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和电力等行业的规划准入条件。第二,对于高耗能的建筑,我们一定重视其改革和创新,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国家建筑节能的有关法律法规来实施,充分意识到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标准、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研究的重要性;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推广低能产业!
3.2优化规划方式,改善能源结构
就目前开看,我国占有庞大的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结构呈现“窝煤贫油少气”的模式。这样的消费结构模式严重影响着我国的能源情况与环境,煤炭为只要的使用能源,并且一直且仍旧会是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煤炭的弊端特别大,因为碳排放量大,对环境的破坏力也很大,而且其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十分不利于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正因为如此,我国必须改善能源结构,实施可持续发展,开发新型绿色能源,引进先进的情节技术,这都是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只有优化了能源结构,开发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提高利用率,减少煤炭的使用,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实现低碳城市发展。
3. 3改善规划手段,增强破汇能力
我国的消费模式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并不能在短时间能够完成全部的转变,煤炭的能源结构依然会在我国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这需要我们努力发掘绿色植物的碳汇潜力,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窒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积极扩大碳汇是成本较低的减碳途径。这样便要求,在建设低碳城市的同时,要将城市景观建设放在首要建设中,增加草坪和广场的用地面积是实现低碳环保的城市建设。丰富绿色自然环境,提高节能减排效益,促进低碳发展。
4.结束语
就目前形势来看,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发展的问题,而在城市建设规划发展中,低碳环保城市必定成为世界的主流。在未来的几年内,低碳城市也将会成为我国的主流城市,从而遍布大小型各个地区。我国城市也应该积极配合响应,抓住有利时机,并且向世界世界气候组织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申请成为“低碳城市”试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熊青青吴健生.10措施建设低碳城市[fJl城市住宅,2010,(01).
[2]罗宏斌.发展低碳城市与政府的应对之策[[J1湖南社会科学,2010,(03).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可以提高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吸引更多投资者,增强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金融创新可以提高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和再配置率。金融创新使金融业产值的增长更迅速,从而增加经济总量,促进经济发展。
二、低碳背景下金融创新发展现状和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目前正处于低碳背景下金融创新发展的起步阶段,市场还不成熟,规模也很有限。在这个低碳时代,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并没有树立低碳经济理念,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多企业和金融机构对碳金融及碳金融运行模式认识不足,对碳金融的交易规则和操作模式不清楚,对发展碳金融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我国法律也缺少对碳金融的政策保障。最终导致碳金融的商业价值流失。我国碳金融业务风险众多,比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气候和技术风险等。各种风险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越快,风险越多。
三、低碳背景下金融创新策略
(一)制定低碳经济金融创新相关政策
完善低碳经济金融相关法律,使低碳经济金融规范发展。政府在低碳经济金融创新中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各级部门应当为低碳金融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健全低碳经济金融体系。政府各部门还应当制定优惠政策,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政府应当加大对低碳金融排污的监管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针对减排制定一个可计算、可报告、可考核的减排目标。减排目标不能盲目制定,应当符合实际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的检测,完善检测系统。低碳经济金融相关法律政策要与政府监管相结合。
(二)加大低碳经济金融创新宣传力度
采取舆论宣传或网络宣传等方式,推动金融创新发展。通过制作低碳经济金融创新宣传册和建立金融创新网站,使人们都能认识到这是个低碳经济时代,了解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怎样发展低碳经济。
(三)培养低碳金融创新型人才
目前,我国低碳金融创新型人才极为匮乏。传统的金融人才普遍出现知识单一化现象。加强对低碳金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可以提高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金融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金融知识,还应当具备项目管理、环保、金融等知识。在现行高等金融教育中,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两方面改革。金融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以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四、结语
【关键词】低碳经济 政府职能变革 管理
研究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现实中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所以研究的理论多与时下热点问题有关,但是,有时会陷入一种误区,就是各类学者们在思考问题时会走入惯性思维的怪圈,因而对于问题看得不够透彻,无法进行深入的解析。2003年,“低碳经济”这一名词第一次被提出,自此,就一直被学者们带入怪圈中,将其固定于经济这一范畴之中,这直接导致了政府部门在实施政策时也将其限定于经济之中,忽略了社会这个整体与这一理念的联系。事实上,低碳经济是现在人们要面临的一项新任务,在走向后工业文明的过程中,低碳经济要求人们在实现社会发展之后也要注意大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作为管理机构,拥有治理权,占据主导地位,低碳经济理念的成功实现,必然要依靠政府正能量的发挥,这就需要政府进行职能变革。
一、政府职能的定位
怎样能把握住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实现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政府管理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要进行职能变革,计划出基本的职能定位,使政府的管理方式与手段能够尽快适应其要求,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点,职能的规划。低碳经济是一项长远的计划,具有全局性,所以想要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政府职能的规划是否明确是十分关键的。与此同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要求政府的主导作用力足够强大,制定出完善的经济发展计划,实现与其他经济发展策略的完美衔接,促进各区域和行业之间的合作、发展、共赢,因此,政府职能的规划要一直加强,不可削弱。
第二点,职能的组织。低碳经济的发展重点在于国家的能源结构是否能够合理调整,所以,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在能源消耗中占据的比重如何合理增加,是政府要加强注意的地方,需要研究并制定合理的战略计划,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节约资源这些行为要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扶持低碳产业,加强相关宣传,尽最大可能发挥政府的组织职能。
第三点,协调控制。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平衡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就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向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面对的各种内容更加复杂,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协调及控制的功能,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对于那些大型碳排放区域进行一定的管理以及调控,同时也要合理管控碳减排和其他诸如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等之间的协调发展,提高工作效率。
二、政府职能变革的方向
对于经济,政府一直以来都是以长期控制为主,而现在的低碳经济需要政府由控制转向协调,发挥协调者的作用,这是政府职能变革的重点内容,也是重新建立起政府形象的大好良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政府不能过多干预,以免造成管理上的冲突,要明确政府工作范围,有所为,有所不为,主要注重协调能力,在职责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管理,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在制定关于低碳经济的政策时,要把握好政府职能的边界,确定政府管理的方式,达到最终目标,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经济模式。
第一,各个区域形成适合当地民情的协调运营机制,加强宏观调配,合理地调整好产业结构,在环保、土地、资源等方面进行统筹,着重强调各个部门、区域以及地方政府的整体协作,共同实现经济发展。
第二,分工负责。明确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所管理的部分,保证权力与职责统一,地方政府也需要加强自身的责任感,积极与其他各地区政府展开协作,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出力,促进其产业发展及升级。
第三,从重点区域开始着手,分步骤来进行高碳产业的淘汰,逐步摒弃高碳的生产方式,重点培养低碳产业,加强能源结构的调整,使其能够尽快形成低碳经济需要的产业结构。
第四,政府需要发挥协调职能,这样能够加强低碳经济的可操作性。充分发挥政府和其他机构、公众等之间协调过后的成果,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这样才能确保相关政策落实到位。
三、如何实现政府职能的变革
想要实现政府职能的变革,就要通过合理规范的手段来制定出能够引导和宏观调控低碳经济的政策。这种政策不同于以往政府直接控制的管理方式,而是将政府的监督调控职责和合理规范的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实施这些手段来实现低碳的目标,而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在制定完相应政策之后,要对各个企业进行碳排放认证和分级制度,加强对碳排放的监测,避免出现政策的实施效率低但管理成本高的问题。
第二,规范市场管理模式。放眼望去,市场机制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因此,建立规范的市场管理模式非常有必要,在这方面来看,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其主要的方式就是完善运营模式,建立规范的市场管理模式。我国实际情况就是新的市场需要政府出面进行调控,重点培养一些产业,并且持续推广实施,达到低碳目标。
第三,行政管理水平需要提高。政府职能变革对于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全管理机制,实行严格的碳检测指标体制,强化行政问责。要量化节能减排的指标,比如空气污染指标、环境保护水平等等,将这些纳入考核指标当中,形成健全的行政管理机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低碳工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只有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在多国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政府管理部门必须进行适应性的变革,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郑家昊.论低碳经济理念下的政府职能模式[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关键词:低碳城市理念 城市规划 复合社区
一、引言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2009 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
二、低碳城市理念的概述
低碳城市的建设应当从技术应用、制度安排和理念认识三个层面加以推进。其中,技术应用是落实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如产业技术转型、新型能源应用、建筑节能等,关键是利用技术创新实现降低碳源的目标。制度安排是政策层面的机制保障,即通过公共政策的设计
来约束社会经济行为,建立一套适应低碳要求的规则(正式或非正式),以促进低碳的行动计划能够顺畅推进。理念认识则是思想层面的认知引导,主要通过宣传和学习引导城市居民形成低碳生活的理念,并自觉保持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技术应用、制度安排和理念认识三个层面相互关联,彼此间构成类似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关系。
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尤其是总体规划层而上的应用,主要是解决如何在城市空间布局方而引导、管制和减少碳排放;如何实现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化;如何在健康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引导土地利用模式和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低碳化,在城市空间规划和交通规划中考虑TOD模式;如何提高碳汇以提供适宜的环境和生存空间;如何结合城市功能分区对碳排放强度进行空间管制。在以上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形成适宜、低碳的城市空间形态,塑造低碳城市,进而改变城市经济活动、居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以城市为载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三、以“低碳城市”为价值导向,建设“复合社区”的城市规划目标
在规划实施中需要注重从降低碳排放和增加碳汇的角度,构建做到以下五个维度的平衡,从而实现保持紧凑的城市形态,并最终达到低碳化的建设目标。
1.功能上的多元复合
功能上的多元复合是“复合社区”的基本内涵。一方面规划要遵从级差地租的市场化导向,形成社区间主导功能的差异化,同时保障居住与就业的相对平衡;另一方面也要强调在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注重不同功能的多元混合,促使产业、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绿化等用
地在城市内部有机组合,从而增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提升社区活力。
2.适度规模
适度的社区规模有利于保持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紧凑度。过高或者过低的城市密度都会突破城市空间结构紧凑度与节能减排之间的门槛值。在无法获得最优化比值关系的前提下,将城市划分为适当人口规模的社区单元,以便根据不同社区的类型、人口规模和结构,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确定对应容积率和开发强度,这样无疑有利于保持适宜的空间紧凑度。
3.紧凑发展
紧凑发展是与规模相对应的开发强度和密度控制。在明确适度规模的前提下,对社区的开发强度和密度做出与之适应的规划控制,通过更密集化的土地利用方式和集中化的生活方式,实现城市的高效运营。需要特别指出,紧凑发展并不意味着均质化的高强度开发,规划应从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角度出发,根据区位条件、景观需求和交通禀赋,针对不同社区提出差异化的开发强度引导。
4.绿色出行
功能的复合以及职居平衡,可结构性地减少长距离通勤。而公共交通引导开发和慢行交通系统则是维系紧凑城市形态的重要规划手段。以轨道交通为主导、多元化交通出行方式为补充,并构筑连续且安全的慢行交通系统,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保持紧凑的城市形态,从而实现减少碳排的目标。通过构筑多层次、网络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凸显公共交通系统快速、便捷、大运量的出行优势;连续安全、衔接良好、意象鲜明的慢行交通体系既满足了城市居民日常通勤的需求,同时与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结合,满足游憩、健身、观光等特色需求。
5.网络生态
“复合社区”作为基本成长单元,其彼此间的联系,除了依赖于公共交通组织外,还要通过层级化的生态网络,锚固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对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的刚性约束,有效地增加碳汇。因此,低碳城市规划必须充分维系城市内部自然水系、森林、湿地等生态体系,确保其与周边区域生态网络的永久联系。同时要合理规划绿地系统,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公共绿地,保证绿地对周边社区服务的均好性,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极大地减少城市内部碳量。
四、结语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法国罗阿大区馆中展示的:“城市不是问题所在,城市正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城市规划的使命就是要以前瞻的视角和历史的责任感来解决城市问题。城市规划领域需要审时度势,以新的规划理念来指导城市空间转型的规划实践。我们要做到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融合,着力建设低碳之城,营造生态之城,创造智慧之城,构筑宜居之城,将“低碳·生态,智慧·宜居”的城市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中,以期解决城市未来发展中的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碳经济 风险投资 分析 预测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039-02
一、引言
“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正是因为“低碳产业”的可持续性优势,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一直以来,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CO2排放过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这比经济危机更为可怕。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低碳化是一条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12月3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继此之后,“低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低碳行业的公司企业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投资者见其发展迅猛频频将手中的资金投向该行业,其中不乏大型的机构投资者。
二、低碳经济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在《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一文中作者阐释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发展势态。并指出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确实进行预测和分析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措施。
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条件如何,怎样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研究综述》一文就中国如何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求长期和短期利益的均衡的角度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了分析,旨在引导中国低碳经济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同样是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一文跳出了低碳经济本身,将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联系起来,从环境金融的角度,总结了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经验,探讨了环境金融创新的各种途径,并针对我国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作者就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环境金融的创新提出了一些见解,对低碳经济和环境金融的相互促进做出了贡献。
在《中国的低碳经济选择和碳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面对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国必须尽快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碳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体系,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和碳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几大方面。作者支持目前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只能说是初露萌芽,发展相对滞后并存在诸多问题。
对低碳经济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和综述后,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如何科学地发展低碳经济,如何将低碳经济同其他行业合理的结合,如何引导投资者正确地投资于低碳行业,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是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通过对目前低碳行业风险投资的分析及预测,希望能科学地引导低碳行业的发展。
三、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现状分析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当前世界面临的一个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全球气候变暖,而其原因正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现在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已开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进程。工业正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而想要减少工业排放二氧化碳,发展低碳行业无疑是一种解决之道。低碳行业泛指任何以低碳排放或者致力于减少碳排放为特征的行业,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这个行业是符合保护自然的规律的,因此具有很光明的前途。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低碳行业产值不降反升,表明这个行业正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行业。图1是来自省略的2009年2月到2010年2月中国低碳能源行业创投市场月度投资规模,从图中可以看出投资者越来越多地关注低碳行业。
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未能达成成果,但低碳环保风潮已经在风投之间劲吹。正如前面对低碳行业的分析,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以此为中心衍生出较多的投资主线,主要包括:节能、减排、清洁能源领域。中国现在很多新的产业都跟这些领域有关。而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发展方向往这些领域方面靠拢。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风险投资再度热了起来;而比风投更热的,则是低碳经济。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对556家风投机构的调查显示,2009年VC对能源环保领域共投资了35亿元;VC投资的项目中,每10元钱中就有1.1元投向了能源环保领域。在很多的风投机构看来,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既属于产业政策扶植范畴、又对经济周期不敏感,这种低碳行业特殊的特性也是迎来风投广泛关注的原因。
历时3个月、访问了556家风险投资机构后,民建中央下属的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得出结论:2009年中国VC/PE市场募资、投资规模均逐步回升,迎来了复苏和发展。CVCRI指出,由于经济的复苏和创业板的推出,2009年下半年的投资热情增加。上半年投资案例数为229个,占总案例数的38.10%,投资总额为120亿元,占全年投资总额的40.43%;而下半年的投资案例数为372个,明显高于上半年,投资金额也占到了全年投资总额的59.57%。另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便是低碳能源环保行业的崛起。据CVCRI数据,2009年风投对能源环保的投资项目数为99项,总金额为34.99亿元;仅次于狭义IT行业的135项和43.29亿元,成为继传统行业、狭义IT行业之后的第三受宠行业。另外更加值得关注的就是556家风投机构将能源环保行业评为了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其次是医药保健和消费服务行业;而传统产业、狭义IT则甚至没有进入前十名。2009年度风险投资总额为315.34亿元。除此之外,不少风司也对低碳行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一军表示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而核心则在于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以我国过去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看,节能减排在技术、推广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长也在驱使着新能源的发展。
对于“两高六新”的公司,即具有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的公司,是风投关注的重点,而这些特点也是低碳行业所具备的。基于上述对低碳行业前景的分析,对于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无疑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但凡是投资都存在着风险,众多的投资者在投资低碳行业之前也会对该行业的众多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行业数据和公司相关的各方面指标选出最具发展潜力和盈利能力的公司进行投资。
在对低碳行业风险投资概况进行综述之后,从投资价值的角度将低碳行业和其他行业进行比较,图2是2009年统计的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分布情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低碳能源和环保列居首位。
四、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前景预测
前面通过对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数据和图表的分析,低碳经济模式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受到了投资者们的青睐。风险投资是众多投资方式的一种,风险投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权益投资,投资者们为了获得公司上市和退出时的高额收益,还要为初创期的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前面说到了低碳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优势,这一点是风险投资决策时的一个主要决策因素。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者涉足低碳领域,既促进了低碳行业的高速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为风险投资者提供了一片全新的投资领域。由于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不仅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在今后几年中政府必将会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这些政策也将为投资者的资金进入低碳领域敞开了大门。综上所述,在未来几年里,风险投资与低碳经济模式的结合将是投资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08EYA002)]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
2.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5)
3.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4.王遥,刘倩.中国的低碳经济选择和碳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投资研究,2010(2)
5.俞颖.我国风险投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基于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过程的分析[J].2008
如何实现江油李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笔者认为,必须塑造李白价值文化,坚持对李白文化传承和创新,打造李白文化软实力,提升江油李白文化国际影响力。李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不仅要体现在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归根结底要求通过对李白文化创新使得民众的文化消费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二、李白文化创新是旅游开发的推动力
2009年2月1日,国务院下发的4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新的战略地位和任务要求,这就是“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中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重大战略调整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战略调整的重中之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升级换代,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协调发展,把江油从“李白故里”建设成为“旅游强市”,是现阶段江油旅游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大而迫切的任务。如何解决人民群众持续增长且不断变化的旅游休闲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旅游生产力之间的基本矛盾,如何处理好李白文化旅游业发展“量”与“质”的关系,如何促进李白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等等问题,是当今和今后一段时期江油市李白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支点和动力是什么呢?加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在旅游发展中注入李白文化的元素,用适应人们价值观、生活观的文化提升旅游,用创新的李白文化包装旅游,也许是一个好的途径。
(一)李白文化创新是旅游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李白文化旅游中,人们的旅游行为服从着李白文化的牵引或指导,在其文化或精神的世界中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或渴求,甚至是灵魂的一次次体验或飞跃。文化部部长蔡武在20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也曾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文化消费,是一种文化鉴赏”。尽管旅游形式多种多样,旅游内容丰富多彩,但主要体现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品味文化内涵,感受文化魅力。旅游是“经济的文化产业”,手段是经济的,但内核是文化的。李白文化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更确切地说是现代人寻找李白文化体验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旅游消费本质上是对李白文化符号的消费,也就是法国学者鲍德里亚所说的,“财富和产品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经济系统被符号社会学系统取代”。旅游者通过对李白出生地的自然环境、建筑、节庆礼仪、餐饮住宿等外显形式的消费,获得内隐的文化所指,从中体验李白文化提供给人们不同于日常居住地的社会空间、身份的重新确认和文化认同。此外,从消费的角度来说,旅游消费的核心是李白文化符号,李白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核心就是李白文化符号的提供,因此整个旅游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也就是一种李白文化创意活动。可见,李白文化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活动,李白文化创新是旅游发展的客观要求。江油李白文化要想发扬光大,必须通过文化创新彰显江油的优势、突出江油的特色,使江油的李白文化差异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和最有效的释放。
(二)李白文化创新是新时期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低碳经济 必要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TDl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327-01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以资源浪费和枯竭、环境的恶化与破坏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必须走发展低碳经济之路,即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上的低碳经济之路,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以保障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源于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为基础,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实现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
在2009年8月出版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中,中国科学院对“低碳经济”是这样定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实质问题是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也可以说,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在当前的产业结构下,能源利用率低。
我国的开发方式比较粗放,而且能源利用率低。在传统工业的支撑下,我国经济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可以说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换来的。目前,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由于当前部分地区仍存在一些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中小企业,加之受到地方利益的保护,这些企业难以及时关停并转,致使部分地区仍存在突出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
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多是高能耗工业部门,经济的调整发展需要这些产业的基础性支持,因此,对能源的需求必将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从我国的能源结构来看,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虽然近些年的比重略有下降,但对煤炭的依赖程度无法产生根本性的转变。
3、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低碳技术创新步伐缓慢。
第一,技术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我国东部地区基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人才资源较有优势,而其他地区与东部相比创新能力较弱,重点是能源开发利用。第二,产业等领域技术更新缓慢,产能落后,使得整个产业体系薄弱,加上传统落后工艺在重点行业领域比重较高,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未来几十年内,基础建设以及工业生产将维持高排放的特点,这也加大了减排压力,增加了低碳模式的实现成本,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强化节能减排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一,源头控制。推进节能减排重要的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要改善能源的供应结构,减少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从源头上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
第二、过程控制。即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利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如引进先进技术、更新和改造落后生产工具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达到高效能、低排放的目的。
第三、事后控制。捕获、封存和积极利用排放的碳元素,即开发以降低大气中碳含量为根本特征的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以及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同时,还要大量植树造林。
2、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当前,我国能源资源结构表现为“富煤、贫油、少气”,这种资源禀赋特点决定我国在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炭为 主的局势在中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变。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经济发展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因此,我们要积极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降低碳排放量的一种重要措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大力提倡使用太阳能、生物燃气、地热等清洁能源,强化太阳能的研制、开发与利用。可通过相关法律法规逐步提高其使用比例,并进一步落实政府鼓励政策。积极将低碳能源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在发电行业中使用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重要逐步提高。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促进现有风力设备的更新换代,降低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挖掘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为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3、加大低碳技术创新力度,促进新能源开发,推动低碳技术国际间交流。
进一步发展碳采集和封存技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注意二次创新,加强国际间在低碳经济技术方面的开发与应用。在我国目前绝大部分的能源消耗来自于化石能源,而清洁能源很小一部分,其中以水力发电为主。因此,需要加大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核能等诸多新型的能源。同时,还应该加强科技创新,并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低碳技术以及能效提高技术的战略意义要充分重视起来,利用新型低碳经济技术的大力推广和应用,促进中国朝新型低碳经济发展。不仅如此,我国还应该注意进行不断的创新,使其他行业也不断应用低碳技术,从而促进整个国家的低碳化。
参考文献
(1) 王博: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文化应对。北方论丛,2010.5。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营销;饭店
1 我国饭店业走低碳经济之路的重要性
1.1 有效节约能源和自然资源
饭店是一个资源、能源浪费巨大的场所。据有关数据,饭店水、电、煤、气等能源消耗已占经营成本的3O%,一般占收入的8%-l6%;单位建筑面积平均用电量是城市居民用电量的l0倍,人均日耗水量是城市居民的5倍,一座建筑面积8万-10万平方米的大型饭店,每年消耗13万-l8万吨标准煤,不亚于一个大型工厂。饭店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还可有效节约能源和自然资源,降低饭店生产经营成本。
1.2 有效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饭店走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可有效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饭店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一座中等规模的饭店燃煤锅炉每年可向空中排放4200吨二氧化碳、7O吨烟尘、28吨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即使使用燃油锅炉,也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污染物;一座三星级酒店一年排放污水近10万吨。
1.3 饭店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人类的环保意识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到了8O年代末形成,9O年代人们进入绿色时代,21世纪进入低碳经济。人们在饭店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越来越关注资源与环境保护。低碳时代的到来给饭店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世界各国饭店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自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越来越多的世界优秀饭店将涌人中国市场,中国饭店业要想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顺应时代和行业发展的要求,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1.4 提升饭店在顾客心目中的地位
饭店走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环境保护、注重社会公益、注重绿色饭店形象的树立,是饭店及其经营者注重社会效益、注重饭店的社会责任、注重消费者健康、注重饭店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高尚的思想境界的体现。饭店也因此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受到消费者的偏爱。
2 实现饭店向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力实施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指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实现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利益的统一,市场主体根据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原则,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以及同其他市场主体交换产品价值来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管理过程。实际上,绿色营销是人类环境保护意识与市场营销观念相结合的一种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它要求企业在营销活动中,注重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以确保企业的永续性经营。大力实施饭店绿色营销战略是实现饭店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2.1 绿色营销观念的树立和培育
2.1.1 领导者绿色营销观念的树立和强化
领导者是饭店经营的主要决策人,绿色营销观念的培育对饭店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是领导者通过参加高校进修班、培训班、营销专家讲座等来培育其绿色营销理念;二是领导者要积极学习绿色营销、低碳经济方面的理论以及借鉴国外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饭店绿色营销经验;三是多参加国内外饭店交流活动,互相学习经验。
2.1.2 员工绿色观念的培育
绿色营销的实施涉及饭店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需要饭店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故此员工绿色营销观念的树立至关重要。如对饭店营销人员进行系统的绿色营销培训;在员工餐厅内、酒店墙上、职工浴室悬挂绿色宣传标语;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和店报等宣传绿色营销知识;举办环保知识竞赛;鼓励员工提出关于绿色环保的建议;在世界水日举行节水活动讨论会,探讨如何能更有效地节约用水。
2.1.3 对客人进行绿色消费宣传
顾客是绿色消费的主体,其绿色消费理念的树立相当重要。在客房安放环保卡;在客房卫生间放置环保标语牌;为每个客房配送店放环保报纸;举办绿色环保倡议书签名活动;饭店特制环保布袋,免费发给客人和市民,既进行了绿色环保宣传,又提升了饭店的绿色形象。
2.1.4 对供应商的“绿化”
企业有责任对供应商提出绿色环保要求,既可以减少能源、资源的浪费,又可保护环境。如要求供应商尽量减少包装物,每件包装物上均印上环保标语;要求供应商回收相应的污染物如废电池等;要求供应商提供低耗能、高效率的设施设备等。
2.2 开发和提供绿色产品
2.2.1 开发绿色食品
成立菜肴研讨小组,开发绿色、天然食品为主料的绿色菜肴;严禁购买珍稀野生动物;对购买的原料按照绿色标准严加检查;优先购买绿色无污染的蔬菜、水果和肉类等原料;不采购没有绿色标志的食品。
2.2.2 创造绿色客房
创造绿色客房可以有效节约资源和能源,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对客房恭桶、卫生间冲水装置进行节水改造;配置吸收式环保冰箱或无氟冰箱;使用沐浴液、洗发液、肥皂三合一液体盒;将客房六小件的包装盒由硬纸质盒包装改为软纸包装;床上用品一客一换洗;房间用品多用棉织品,少用一次性用品;使用高效节能灯取代传统白炽灯;对客房取电牌进行改进,使人员离开房间3O秒内即自动断电;对客房节水龙头、节水喷头进行改造等。
2.2.3 提供绿色交通
根据自身实力,使用节能清洁型的交通工具为客人、为自己服务。如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双能源汽车、天然气汽车、氢气动力车、太阳能汽车等。为客人提供免费自行车使用服务,鼓励客人在市内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关键词:消费需求;低碳设计;设计附加值
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演变。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上的新探索。低碳设计代表新设计趋势,其背后蕴涵高附加价值。其创造的高附加值是市场主体所追求最大价值,同时又呈现出附加值多样化的特点。
一、设计附加值
(1)附加价值概述
附加价值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新概念。商品附加价值是指在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中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即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需要的物,这些需要的性质如何,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与问题无关。由此观之,马克思所说的“物的有用性”包含了物对于人物质上的有用性和精神上的有用性两个方面。
(2)附加值的实现
附加价值以满足消费者精神上的有用性为前提。商品附加价值中包含着无法用数量计算的“美感”“优越感”“舒服感”以及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商品附加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具体物质形态体现是商品的商标、包装、声誉以及追加功能等,这些是用知识与智慧创造的价值。
商品的附加价值也是文化因素对于商品的渗透与融合而形成,它以技术进步为先决条件,体现着一个国家和地区人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审美水平以及传统习俗等。所以,附加价值被人们称之为“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等。只有当商品的附加价值和商品都加入市场运行,并得到社会的承认,商品初始的使用价值和新增的附加价值才会实现。
二、低碳设计如何创造高附加值
“产品附加值”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一的元素。高附加值的商品反映了消费者的主观爱好,符合时代消费风潮。设计不仅是艺术之物、生活之物,是时代人文精神的产物。产品背后的文化心理与文化精神,诞生新的价值观。价值的存在与否对于受众做出的反应以及行为方向,有着重要的作用。低碳设计的产生背后孕育着人类的新价值观。其无论是何种设计形态,都同当前消费形态紧密相联。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消费时代,设计呈现出消费层次上的多元化。低碳设计呈现的正是消费者价值观念的转变。低碳设计所谓的循环再利用与国人节约俭朴观念不谋而合。如今消费者对产品基本功能性以外的诉求,代表了新的消费趋势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环境的关怀,因此低碳设计能孕育高的附加价值。
三、消费文化的社会下,低碳设计创造的高附加价值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企业与设计师们必须领会低碳的概念,集中注意力评估产品。设计师在行使有限的权利,
同时也传递一些信息去改变大众。低碳设计是可持续观念的衍生。它所孕育的附加值得有多种类型,如情感附加值、历史附加值、社会附加值等。低碳设计所孕育的多元化附加值是消费者消费诉求的多样化的体现。
附加值的类型可以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低碳设计超越实用层面,富含高社会历史附加值。
大众意义上的低碳生活,是通过研究和发现最常见的材料的新特性和新用法,合理的设计是实现低碳生活的关键。实现低碳设计的手段之一是师法自然。Wasara设计公司环保餐具设计就是低碳理念产品。从制作的原材料上来说,每一款产品都是用芦苇纸浆、竹子和甘蔗渣为原料制成,完全符合环保的标准,用完之后,可以被完全将解。就如wasara.的理念:“earth toearth”。取之于大自然,最后也回归大自然。这种低碳设计的背后是对人类社会历史感的重新审视,随着人类的发展,地球的自然资源逐渐面临枯竭的威胁,利用回收材料制作成的餐具是对人类下一代的子孙的未来的生计考虑,是人类社会历史责任感通过低碳设计这一人类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是对环境压力做出的当代人的努力,低碳设计所以背负着高的社会历史价值。
(2)低碳设计的实现要有先进科技作为支撑,富含高科技附加值。
科技的发展,给设计领域提供了各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段,使设计观念产生巨大变革。如何实现低碳设计,是在提出低碳设计概念以后更现实的问题。
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建筑行业欣欣向荣,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对建筑实现低碳产生巨大影响。据统计,城市里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维持功能本身上,而交通汽车只占到30%。如果无有效的节能导向建筑发展必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难以承受之重。实现对建筑的低碳化趋势,势必将采用新的工艺和材料,这些新技术的运用对低碳设计起到推动作用。在挪威有环保办公楼Skagen OKOntor,在建造过程中充分利用沿海地区自然材资源,降低了整个建筑总的二氧化碳释放量。交叉层叠木板(CLT)墙壁和地板结构具有高效的碳吸收能力。CLT在减少二氧化碳上有显著的效果。建筑外立面和具有隔离效果的百叶窗表面都覆盖有黑檀木,它具有可持续性,低保养的特点,适合在海边气候条件下使用。这是低碳设计在新工艺、新材料上的深刻体现。可见低碳设计的实现需要科技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因此低碳设计是蕴涵高科技附加值的人类活动。
(3)低碳设计是对人类生产方式的反思,孕育社会伦理附加值。
生活方式既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是历史变革和转型的产物。当前全球所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导致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必然转变,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设计转变,是同人类的理想相一致的价值观和集体行为。
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低碳生活的理念就是提倡一种简约的生活方式,实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生活方式的影响,随之运应而生新的经济模式。低碳设计涉及了生活的多方面。如棉质衣服比化纤衣服排碳量少,一般消费者过去都没想到,而设计就是从生活的细节入手。生活方式的转变所引发的不仅是人类对低碳设计的需求,其背后更是生产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涉及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这些根本性转变都将导致相应低碳设计的发展,影响低碳经济和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因此低碳设计是对人类伦理观念和生活方式转变的实践。
四、结语
产品附加值是设计活动中最高层次的内容,是在造物活动中表现他能体验到的最符合他的符号本性的价值。这种对最高价值的追求使产品的设计与使用不断发展为新的方式。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产品使用功能和主观情感的诉求,同时满足人们对于产品个性化和艺术性的需求,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和美好。低碳设计是对一种符合全人类的价值观的设计潮流,是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源问题的根本,也是低碳设计能创造高附加值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设计》杂志,2009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