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19:15
导语:在银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在分析银行业大数据需求和现状的基础上,基于电信行业大数据的特点和应用,梳理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主要需求,结合需求设计提出16项具体的场景化应用,最后介绍了部分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场景化应用实际案例。
关键词:大数据;银行业;电信行业;场景化;行业应用;电信运营商
1银行业大数据业务需求及现状
1.1银行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32万亿,同比增长15.8%;本外币负债总额为215万亿,同比增长16.0%,资产和负债规模稳步增长;商业银行全年实现净利润16490亿元,同比增长3.54%,整体行业发展良好。随着互联网、移动手机的普及,传统银行的业务形态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逐步重塑银行业态,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支付等新兴渠道正在快速替代传统的柜员服务,目前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电子交易占比已超过80%;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于传统银行业造成巨大冲击,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借贷等业务快速扩展,传统银行业面临管道化危险。因此,银行业面临迫切的转型需求,即从原来的账务性、交易性处理转向经济生活全场景化的服务。面对压力,银行业积极探索通过创新驱动业务增长和市场发展。作为金融服务业的一个分支,银行业创新的本质在于更好地吸引和服务客户,提升综合竞争力。其中,数据作为金融行业的核心资产,是服务好客户的前提和保障,而大数据的出现则为银行业充分利用数据手段提升客户服务效能、拉动业务增长提供了有效途径。在这种背景下,银行业也成为大数据应用最为广泛和深入的行业之一。
1.2银行业大数据业务需求及现状
从应用维度来看,银行业对于大数据业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客户精准识别画像、产品精准营销以及金融风险防范。从应用领域来看,银行业对于大数据的业务需求分布于零售业务、公司业务、资本市场业务、交易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财富管理业务和风险管理。从银行业实际需求来看,银行业对于大数据业务的需求集中在应用、平台和数据3个维度。现阶段国内外银行业都在积极探索使用大数据创新业务模式,拉动银行业务快速增长。如建设银行已经实现在实时数据仓库上对客户经理做实时的数据提供和交付,并设计6类数据应用模式,包括挖掘类、数据实验室、机器查询、仪表盘、固定报表、自动查询等。中国银行则通过打造中银开放平台,将中国银行的大数据整合开发为1000多个标准的API接口,在将其应用于自身业务开展的同时,探索面向外部合作伙伴提供API接口服务。银行业在积极探索大数据应用的同时,也面临如下问题和挑战。a)随着客户交易行为越来越线上化以及第三方支付与店商的合作,银行对客户交易行为的了解相比以前减弱了,银行业急需通过多维度数据资源补全客户行为画像。b)由其行业特点所决定,银行业大数据需要使用个人类数据较多,如何获得数据拥有者的许可和信任,即合法合规利用大数据优化现有业务模式,也是银行业在开展大数据业务时不可忽视的问题。c)银行业积累了较强的数据研发能力,基本都已建完备的数据平台。但银行业细分业务场景繁多,如何将大数据与细分业务流程融合,寻求大数据业务合理的切入点,是目前银行业大数据应用的核心问题。
2电信行业大数据特点及应用现状
2.1电信行业大数据的4V特征
按照业界常用的方法,从体量(Volume)、速度(Velocity)、价值密度(Value)和多样性(Variety)4个维度分析电信行业大数据。a)体量:电信行业大数据具有体量大和覆盖广的特点。截至2016年底,全国移动通信用户累计达到13.278亿户,全国宽带用户累计达到2.76亿户。同时电信行业用户覆盖国内各级自然行政区域及国外漫游区域,数据采集基本不受地理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b)速度:电信行业在多年处理用户信息消费的过程中,通过计费、管理、服务等平台的多维度建设,已经建成可以快速处理海量用户数据的计算分析平台,能够快速地对外提供数据加工和挖掘服务。c)价值密度:大数据以低价值密度为主要特征,电信行业具有相对优质和高价值密度的数据资源。以国内电信运营商为例,截至2016年12月31日,国内已100%实现电话用户的实名登记。此外,电信运营商以号码为唯一的ID来整合各类数据,其刻画客户的完整性是一般企业难以企及的,因为号码就是业务本身,而且还有终端ID作为移动通信网业务属性而存在。d)多样性:从数据来源区分,电信运营商数据来源涵盖B域(Businesssupportsys),O域(Operationsup⁃portsys),M域(Managementsupportsys)。从数据类型区分,电信运营商数据分类包括消费、位置、终端、网络行为等多个维度,而且维度间存在强关联。
2.2电信行业大数据在细分行业应用情况
电信行业大数据因其数据质量高、数据应用经验丰富已经在许多细分行业得到深入应用,如表1所示,此处结合电信行业数据类型,对部分目前使用电信行业大数据较多的行业进行了分析。
3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场景化应用
3.1应用思路
在为银行业设计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时,应该立足电信行业已具备的大数据能力,通过深入了解银行业务应用场景,寻求电信行业大数据与银行业务流程的结合点,完成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应用。
3.2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主要应用
按照上述思路,电信行业在银行业的主要应用可分为6类,分别是精准营销获客、用户特质描绘、消费信用评估、欺诈识别防范、智能投顾辅助和业务运营优化。a)精准营销获客:利用电信行业积累的用户消费、信息等数据,结合营销产品和计划,通过电信行业设定的用户标签筛选重点目标客户群体,然后开展精准触达营销。b)用户特质描绘:利用电信行业用户标签,完善银行业已有用户画像库,为后续开展针对和营销提供数据参考基础。c)消费信用评估:将用户在电信领域的消费、投诉等历史记录,作为银行业客户消费信用评估的重要参考维度,辅助银行开展互联网借贷等新业务,或者直接通过API接口比对验证用户在电信侧的相关数据。d)欺诈识别防范: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3个环节的欺诈识别预防。利用电信行业用户位置、朋友圈等有效数据,合理设计场景,辅助识别金融欺诈行为,避免银行客户损失。e)智能投顾辅助:依托电信行业完整的用户画像,为银行业开展智能化投资理财提供用户分群参考。f)业务运营优化:利用电信行业的位置数据以及积累的PoI数据库等信息,辅助银行业开展日常业务运营优化,如网点选址、市场分析等。
3.3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通用场景化应用
基于上述6类应用场景,本文对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划分,在充分研究银行业务场景需求和用户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共设计提出16项银行需求较为急迫的通用场景化应用,对场景化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
4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场景化应用案例
4.1银行客户征信
4.1.1应用场景银行在信用卡用户开卡、银行账户开立或者金融借贷发生时,利用电信行业大数据,判断用户提供的部分初始信息是否准确,进行金融业务的事前风险防范。
4.1.2应用方案数据传递:通过API接口传递数据,传输协议使用SOAP。银行客户通过调用接口完成数据征信。
4.2银行电子交易风控
4.2.1应用场景在电子银行交易过程中,存在用户交易确认短信被不法分子以非法手段截取的欺诈场景,如植入木马、复制SIM卡等。通过引入电信运营商的位置大数据服务,可在银行电子银行交易过程中实时比对用户登录电子银行、用户接收短信以及用户操作U盾等交易环节的位置数据,然后通过比对各交易环节位置数据,通过位置差值触发和阻断可疑交易。该思路同样适用于手机银行登录、手机银行交易等。
4.2.2应用方案引入电信运营商大数据服务以后的电子银行交易流程,通过运营商处位置和银行获取的用户交易位置进行比对,在发现距离超限后,银行实时阻断和挂起交易,减少欺诈的发生。
4.3利用电信行业大数据完成银行客户精准分群
4.3.1应用场景某银行希望对其部分有潜在理财需求的客户进行电话营销前,进行精准分群,针对不同属性的客户提供针对性的理财产品,并设计个性化的营销方案,进而提高电话营销的成功率。
4.3.2应用方案基于客户应用场景,在进行客户分群时共使用个性化定制标签34个,包括近3~6个月出账收入、触媒偏好、在网时长、终端类型、访问特定类型网站情况等,数据类型涵盖用户身份属性、终端基本属性、位置状态、上网行为、兴趣偏好等。最终,通过使用上述标签对银行提供的客户样本进行分析,完成客户精准分群如表5所示。按照营销产品属性,将样本用户分为4类,分别是关注商务应用类网站、关注炒股类APP、接听客服电话超过30s和关注××银行APP,针对分群后的不同用户,建议银行采用不同的营销方案,如针对接听客服电话超过30s的客户,建议通过外呼的方式进行产品销售。
4.4利用电信行业大数据风控模型帮助银行开展贷前授信评估
4.4.1应用场景
银行在提供小额信贷、消费贷等面向个人的灵活类型借贷时,需要通过一系列风控模型对借贷人进行信用评估。电信行业大数据可帮助银行从移动号码维度出发,对借贷人进行信用评估。
4.4.2应用方案
参考银行业借贷业务场景,贷前审核分为身份核实、授信额度信用评估两部分,由于个人信贷额度一般较小,因此对用户还款意愿的评估比还款能力的评估更为重要。提炼电信行业侧与用户小额借贷等个人借贷行为相关联通信信息行为属性,构建风控模型,经过模型能力训练,部署至实际数据生产环境,在借贷业务场景下调用模型接口,为银行提供风控参考。
5结束语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数据已经成为银行业保持业务增长的重要手段。聚焦融合行业特色的场景化应用,电信行业大数据可有效助力银行业大数据应用,帮助银行业创造更多价值。通过跟踪银行业实际业务需求和新业务发展,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应用将不断深入,应用场景将不断丰富,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场景化应用将同时推动2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庞引明,张绍华,宋俊典.互联网金融与大数据分析[J].中国信息化,2016(10).
[2]郑东盟.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优化经营管理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5).
[3]孙妮,康守松,刘晓峰.数据资产视角下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7(2):79-81.
[4]张晋.移动运营商在大数据方面的应用及策略[J].中国新通信,2016,18(11):93-93.
[5]陈涛,鲁萌,陈彦名.运营商大数据技术应用研究[J].电信科学,2017(1):130-134.
[6]廖慧,李娜,王蓉.大数据时代下电信运营商应用模式研究[J].电信技术,2016(3):8-12.
[7]穆致君,何阳,杨丹.运营商的大数据业务发展模式分析[J].现代电信科技,2016,46(1):8-12.
[8]陈科帆,周洪成.电信运营商大数据资源变现模式及策略研究[J].移动通信,2016(1):63-67.
[9]吕良成.电信运营商大数据资源应用及变现探析[J].通讯世界,2016(13):75-76.
[10]范济安,李卫,魏进武.电信运营商的大数据发展战略[J].信息通信技术,2015(6):5-12.
[11]魏进武,靳淑娴,张基恒,等.大数据关键技术及运营商落地建议[J].邮电设计技术,2015(5):9-12.
[12]王熙.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加速大数据应用落地,运营商试水大数据经营[J].通信世界,2015(1):34-34.
[13]杨虎,易丹辉,肖宏伟.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4):3-5.
[14]余韦.基于电信大数据的位置类应用服务策略[J].移动通信,2015(24):77-81.
[15]张雅.电信企业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及发展策略研究[J].经营者,2015(2).
[16]胡为艳,艾民,周光彬,等.基于大数据的信令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视技术,2016,40(1):95-101.
[17]施恋林.大数据征信助力运营商转型[J].中国电信业,2016(12):46-46.
[18]黄志凌.大数据思维与数据挖掘能力正成为大型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J].征信,2016(6):1-7.
[19]蒋耀萱.大数据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5(16):85-87.
[20]孙畅.大数据背景下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商情,2016(29).
[21]汤雅妃,魏进武,张云勇.基于大数据的信令监测系统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4(7):47-52.
[22]桑宏伟,刘占强,曾毅,等.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移动分组网络安全及IP性能的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6(1):32-38.
[23]邵许生.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6(20).
关键词:期货;银期合作;前景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期货市场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期货业已经成为最具潜力的行业之一,将迎来大众投资的时代。面对未来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客户需求,期货公司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与银行合作是必然的选择。随着银期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产品不断创新,银期合作前景将更加广阔。
一、期货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期货市场在经历了盲目发展、规范整顿阶段后,已日渐成熟,步入了稳步发展的新时期。尤其是近年来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全球衍生品市场迅猛发展的影响下,我国的期货市场实现巨大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期货交易量和交易额迅速增长,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国期货交易量31.33亿手,总成交金额308.6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22%和135.61%;二是品种创新步伐不断加快,2010年国内上市交易的期货品种达到22种,而且中金所正式推出股指期货新品种;三是期货市场的基础制度和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市场风险监控制度和体系不断完善,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提升――期货保证金安全监管体系的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期货公司财务安全体系的建设和保证金监控中心的运行,三级监管体系、风险预警监测系统、客户保证金封闭运行等制度、办法相继建立,为期货市场的规范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四是国内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和一家金融期货交易所致力于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和提升,取得了长足进步;五是期货经纪公司的治理水平、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期货公司的数量达到了177家;六是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证监会已批准6家期货公司在港设立分支机构,国内外期货市场双向互动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开放,在国家政策推动、资本市场内在和谐发展要求和期货市场内在发展动力的推动下,中国期货市场将实现突破性的发展。《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的施行、股指期货的上市和未来更多商品期货品种的推出,将会促进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的发展,将大大推动期货市场知识的宣传普及,引导更多的人正确认识期货市场,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如此,将进一步打通商品期货与金融市场的通道,推动商品期货市场资金结构和投资者结构的完善;同时,市场体系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制度创新将成为市场发展新动力。随着期货市场风险防范能力和运行效率的提高,市场功能进一步深化,少数期货公司将先行向“打造成有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方向迈进。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将走向新的阶段,将会更加精彩。
二、银期合作的意义及现状
期货公司的发展对推动期货市场的壮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集中程度的不断提高,期货公司优胜劣汰趋势日益明显。在个性化需求越来越突出的今天,为客户服务的水准、广度、深度将是期货公司竞争的重点,与银行合作是一项必然的选择。
(一)银期合作的意义。银期合作将给银行业和期货业带来“双赢”的局面,合作形式的多样化有助于银行和期货行业的同步发展,促进市场创新,使客户享受到多方面、深入化的服务,不仅降低了各自的经营成本,而且拓展了各自的经营领域,对双方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1、对银行来说,由于传统的存贷业务利润在不断降低,因此与基金、证券、保险以及期货等行业的合作和交流动力大增,这有助于银行业的业务创新,增加收入来源。银行进入期货市场,短期来看,不但可以拓展储户和客户来源,还可通过多元化服务扩大中间业务。长期来看,银期合作将成为银行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一环。而且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壮大,商品期货、期权、金融期货等产品将不断增加,银行在管理业务风险和市场风险方面有参与期货交易的需求。此外,银期双方在业务融合、人员交流、实践探索等方面扩大合作,有利于银行快速了解期货市场交易规则,为客户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为未来业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对于期货公司和期货市场而言,扩大与银行业的业务合作的作用和影响更加深远。首先,银行是最具实力的潜在机构投资者,银行一旦参与期货市场的交易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期货市场的繁荣,而且期货公司可以借助银行的网络和资源,实现客户服务的提升和经纪业务的快速扩张;其次,期货公司与银行合作可以保证客户资金的安全,从根本上杜绝了期货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的发生,进一步加强期货公司的规范性操作,提高期货公司的社会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户参与期货投资;第三,期货公司的竞争相当激烈,如何在有限的市场份额内抢占更多的比例是期货公司奋斗的一贯目标,与银行合作将促使期货公司提高管理水平,只有在规模上和技术上保持领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银期合作现状。银期合作是期货公司业务发展的新方向,银行对期货业重视程度也日渐提高,在五大银行相继成为期货资金的结算银行后,对银期合作都投入了相当的资源,推出了各种产品与服务,促进了期货市场的发展。目前,银行与期货业主要的合作有结算服务、银期转账、保证金封闭运行管理、标准仓单质押贷款等业务。除此之外,银期双方在期货客户的开发培育和期货基金等业务创新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沟通与合作。期货业由小到大的快速发展,入市资金的几何式膨胀都使得银行在与期货的合作中尝到了甜头,各家银行对期货业重视程度日渐提高。主要表现在:加大产品与服务的推广力度;了解期货业需求,度身定制产品与服务;合作进行产品创新、理论探讨;整合行内资源,提供全面服务;积极参加期货业的活动,加深银期双方的了解,等等。
三、银期合作前景分析
不论从期货业自身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还是银行对期货业务的关注程度来看,银期合作的前景都将更加广阔,而且在银期双方技术手段、业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利条件下,银期合作的方式将逐步趋向多样性,合作层次更加深化。
(一)在传统产品服务方面,可以完善现有产品与服务,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业务管理水平
1、银期转账。进一步优化银期转账系统,增加银行端多种交易方式发起功能,比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银行渠道;增加期货端发起签约银期转账功能和银行移动POS签约银期转账功能;增加银证期直通功能,实现客户期货资金账户和证券资金账户之间的跨系统转账等,进一步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2、完善保证金封闭运行管理。除了服务的提供者外,银行还同时必须扮演着保证金监管者的角色。通过信息报送系统的不断完善,实现对期货保证金账户余额、交易情况的每日报送,提高监管效率。
3、协助期货公司资金管理。为期货经纪公司度身定做个性化网银产品,支持期货经纪公司通过网上银行出入资金,减少单据传递等环节,提高资金划拨速度。同时提供集团资金管理功能,有助于期货公司总部统筹管理营业部资金,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4、银期联合开发客户。期货公司可充分利用银行网点资源和期货公司的专业优势,方便客户,共同开发新客户,实现银期客户资源共享,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例如,银行先进的科技系统可以帮助期货公司拓宽服务平台,利用银行的产品优势为重大客户提供财富、风险管理和融资的便利。
(二)在提供业务创新服务方面。银行和期货公司在产品与服务的业务创新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尝试,受政策的限制,有些业务在近期还不能开展,只能搞理论研究。从前瞻性的角度出发,现在做一些有目的的尝试,一旦将来政策允许,可以大大缩短业务开展的时间。目前,银行在创新方面的主要内容有:
1、标准仓单质押贷款。随着人们对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等基本功能的认知程度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然而,这些企业在通过套期保值交易平稳其生产经营的同时,由于手中暂时闲置的标准仓单占压资金而面临短期流动资金短缺的新问题,从而对银行提出了标准仓单质押融资的强烈市场需求。开展标准仓单质押贷款业务,在拓宽银行利润增长点的同时,既可有效解决现货企业短期流动资金紧缺的问题,还能起到间接支持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以规避现货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作用。
2、期货信托产品(期货基金)。目前,中国期货市场投资主体是以散户为主,机构投资者太少,市场的系统风险过高。有了期货投资基金这样的机构投资者参与期货市场的投资,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垄断和操纵价格的机会,促进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降低期货市场的系统风险。随着今后新期货品种的相继推出,市场规模会逐渐扩大,需要更多的资金参与,而期货投资基金可以有效地扩大市场规模。银行在期货基金组建、发行、委托管理等方面可为期货公司提供全方位服务。
3、股指期货结算。股指期货成为中金所第一个上市的金融期货品种,于2010年正式推出,这对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一旦政策允许,商业银行可以成为中金所特别结算会员,为交易会员提供期货交易结算业务。一方面可以实现期货市场的风险分层管理,增强整个期货市场的风险防范能力;另一方面期货公司还可以选择银行作为其结算会员,实现结算业务外包,提高交易效益和专业化水平。
此外,商业银行是大量金融资产的持有者,这些人民币资产和外币资产迫切需要相应的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来进行保值规避风险。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可充当全面结算会员即做市商,全方位参与期货市场,对发展国债期货、利率期货、外汇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至关重要,为市场提供更大的流动性、更强的支撑力量。
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强等因素的影响,地方金融风险持续暴露,企业资金链断裂、逃废银行债务、破产倒闭等一系列问题频发,对地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国高度重视区域性金融风险防控工作,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先后出台了多种政策措施维护金融稳定,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 地方金融风险现状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仍处在下行区间,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稳增长、调结构的任务依然艰巨。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较慢、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过剩产能较多的地区,地方金融风险较为突出,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防止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地方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债务风险。过度负债是多数企业出现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为追求规模效应,企业盲目扩张,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或不惜进行高息融资投入生产经营,缺乏深入调研及前景分析。若市场前景较好,企业决策正确,可以持续经营获得可观效益;若市场行情萎靡,企业自身经营已十分困难,更无法维持高额的信贷本利。一旦出现欠息、逾期等信贷不良记录,则很容易引发银行抽贷、压贷,企业资金链断裂等债务危机。
(2)担保圈风险。企业间互保、联保曾经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抓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一担保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发展的弊端。在地方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中,互保、联保仍然是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一旦某企业出现信贷危机,其担保及被担保的企业均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将会使地方金融风险集聚发生。
(3)民间融资风险。相比较于严格的银行信贷审批流程,许多中小微企业选择程序简单、形式灵活的民间融资形式,民间借贷、非法集资等现象依然处在高发期。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法律约束,民间融资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企业卷入民间借贷纠纷或非法集资案件中,不但自身难以逃脱,与其有业务往来或者担保关系的企业都会受到牵连。在民间借贷风险陆续显现,存量风险不断释放的大环境下,地方金融风险形式依然严峻。
(4)恶意逃废债务风险。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尤其是银企关系紧张、银行信贷投放力度缩小的情况下,许多失信企业行为人即使具有偿债能力,依然采用非正当手段拒绝履行偿债义务,导致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债权发生重大损失,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
(5)互联网金融风险。众所周知,互联网金融近几年呈现出了飞速发展的态势。互联?W金融作为创新型金融服务新形式,在弥补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满足多元化市场新需求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风险。除传统金融风险外,还具有一些新的风险因素,比如技术风险等等。地方政府如果不能有效排查辖区内互联网金融发展规模,做好行业监管,也会引发严重的地方金融风险。
2 地方金融风险成因
地方金融风险的发生,既离不开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与各经济主体自身存在的问题息息相关。综合金融风险发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环境的影响。一是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目前世界经济已进入了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时期,经济总体复苏,但市场波动幅度较大。二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国经济发展还存在较多的困难和挑战,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是受宏观政策影响,地方金融机构不断收缩银根。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去除过剩产能的影响下,许多传统企业遇到较大的市场冲击。
(2)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盲目扩大经营范围、追求规模效益、忽视主营业务发展、缺乏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经营理念,是导致企业资金链紧张、破产倒闭的主要原因。这种粗放型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在经济快速增长、信贷压力不断增加的形势下,极易引发资金链断裂,从而影响担保圈企业经营发展,进而引发地方金融风险。
(3)金融机构审慎原则缺失。在经济大环境较好,行业发展前景可观时,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对发展较好的企业过度授信,贷款条件、审批流程等较为宽松。一旦行业发展前景低迷,银行又不断增加信贷审批条件,甚至选择抽贷、压贷收缩银根,加剧了企业风险暴露速度。
(4)失信行为导致银企互不信任。当前,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失信行为频繁发生,多地政府出台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整治办法,仍然不能遏制此类现象的发生。在此环境下,一旦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无法按时还本还息,银行就会怀疑其还款能力和资信,加大对其信贷条件的审查力度,缩小信贷规模,甚至抽贷、压贷;企业如果不能在银行方面获得资金支持,则会转向其他借贷主体,尤其是民间借贷,加剧风险的发生。
(5)政府监管责任缺位。地方政府在维护当地金融生态环境,防控地方金融风险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部分地方政府预警机制不健全,对全市金融风险环境不能深入了解掌握的现象。一旦出现风险,政府只能做善后处置工作,而不能防患于未然。另外,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不能将社会信用信息汇总后告知各相关部门单位,信息不对称引发更多的失信行为。
3 地方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为促进地方金融经济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增强企业发展信心,重建银企间相互信任新局面,政银企三方主体均应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明确自身职责,通力合作,在新常态下寻找发展过程中的新平衡。
(1)加强经营管理,优化转型升级。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保持稳健发展步伐。一是要突出主营业务,不盲目扩张。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掌握了重要的行业技术,对主营业务发展前景及发展模式非常了解。盲目扩张或投资其他业务,不利于企业持续经营;二是要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加强公司治理。科学的经营发展理念对企业十分重要,要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聘请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规范公司治理。三是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引进专业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低碳经济 银行金融 探讨
从1970年至今,传统金融行业的发展模式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与此同时,新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和特点的金融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众多包含着可持续意味的发展模式中,低碳经济就是其中一种。时至今日,由于全球性的温室效应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低碳经济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推广。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银行金融业本身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此同时,银行金融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低碳经济中关于如何发展银行业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在发展中积极为低碳经济做出贡献,首先就要清楚银行金融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约束条件。
一、低碳经济下银行所存在的约束条件
1.银行机构对低碳经济的认识普遍不足。因为低碳经济从理论的提出到发展时间比较短,所以在我国很多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对于低碳经济以及低碳金融在开展业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仍然存在着很多的疑惑与理解上的问题。对于低碳金融的立项、审批、实施、管理以及相关的业务规则和利润的理解程度比较低,同时低碳经济相应的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员又严重稀缺,所以要想短时间从传统的发展模式过渡到低碳模式无疑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2.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与银行金融的发展理念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低碳经济所强调的是可持续,要求在低碳环保的环境下进行经济活动,这样就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社会成本,同时对于企业追求最大利益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是,一来发展低碳经济投入了相应的成本必然会降低银行金融的自身利益;二来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没有强有力的国家政策相辅助,不仅没有配套的风险补偿,必要的税收减免和担保措施也很不完善,这样就导致了银行金融业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经济成本。
3.低碳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本身存在一定风险。就目前来说,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还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同时,各国对于所签订的相关协议在若干年后是否依然有效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另外,关于低碳经济的认证程序和标准本身也不够完善,相关的监管部门以及管理水平、监管技术都存在着很多的风险。
二、低碳经济下银行金融的发展建议
低碳经济意味着传统的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要发生改变;对于银行金融业而言,未来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低碳。针对上述所列举出来的银行金融业中对低碳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各种因素,现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1.提高相关人员对低碳经济认识的程度。社会环境对于低碳经济的认同程度和低碳经济所确实能给银行金融带来的市场和利润空间决定着银行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态度;而要想银行金融对低碳经济进行更加积极的配合和建设,首先就反过来让银行金融对低碳经济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低碳经济之所以会受到广泛的认同和推广,不仅是因为低碳经济是环保的、可持续的经济模式,还是能够有效带动银行金融业务的开展和走向可持续的经济模式。所以,要在银行金融业中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就要提高相关人士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将低碳经济的理念植入银行金融业的发展理念以及文化中去。在加强相关人士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的时候,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外国银行金融在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主动培训,通过这两方面的配合,让银行金融整个行业对低碳经济有充分的认识。在这样的认识程度下,低碳经济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益就会变得显而易见。
2.将低碳经济信贷的力度加大。在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如果只是一味加大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但是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却做得不到位,就会导致低碳经济只是概念上的东西而不能产生实际性的效益。所以,在进行低碳经济的意识培养的同时,也要将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融入银行金融计划特别是中长期计划中去。在将传统的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过程中,银行金融可以加大对低碳项目的投放力度,通过这样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相关政策可以作为引导作用,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来提高相关部门对于低碳项目的热情。另一方面,银行的业务部门也要对低碳业务做进一步的研究,对那些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项目或者低碳行业进行相关的预测和判断,如果风险可以控制,应该适量增加对这些项目的信贷投放。一般来说,银行金融可以对以下低碳行业进行重点考虑:核能、风能、薄膜电池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行业;节能电机等节能减排行业;发展新能源所需要用到的电网以及智能电网等基础性设施项目。
3.加强对低碳经济中的经营风险的管理。低碳经济发展至今,虽然其前景可观,但是目前的低碳项目本身的盈利性却不太强,同时在低碳技术上、成本控制上的水平不足,导致了很多低碳项目本身的利益没有吸引力,增加了这些项目等的经营风险。所以,在加大对低碳经济项目的投资力度的同时,也要从管理上降低这些项目的经营风险,使这一类项目的风险不稳定性降低,提高项目的利润。在进行低碳项目的选择时,尽可能选择那些经济强度高、外部担保好的项目;同时,在进行此类项目的投资时,还可以考虑分期资金投入、银团贷款等方式进行来降低风险。另一方面,也要从制度上对此类项目的投资程序进行必要的规范。
4.进行低碳经济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的人才是使低碳经济和相关业务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低碳经济在服务的专业性上的要求比较高,往往需要银行在进行组织的建设时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进行这方面业务的培训。因为低碳经济本身不仅涉及经济上的知识,还涉及自然保护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目前我国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培养出这些方面融合的综合性人才,即使银行本身想要进行低碳业务的发展,也会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在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低碳经济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一方面,国家可以创造这方面的专业来进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银行本身也要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或者聘请一些环保和环境方面的专业人士来做相关的顾问;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目前专业人才短缺的局面。
三、结束语
低碳经济对于银行金融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由于相关技术、人才和经验上的不足,使得银行金融业的运营风险增加,另一方面也为银行金融业的发展找到了新的方向。在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只有把握住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银行金融业对于建设低碳经济的重要角色,才能让银行金融业在变化的环境中始终处于先进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杨春林.金融支持海西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J].福建金融,2010(11).
[2]张雨薇.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0(08).
[3]毕玉江,殷晓飞.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机遇与对策[J].生态经济,2011(09).
[4]高岩,王卉彤.发展低碳经济对商业银行创新的推动力[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04).
关键词:大学生;信贷产品;产品设计
2004年9月,广东发展银行(GCB)和金诚信用联名发行了首张大学生信用卡,至2005年十月,招行在全国同步推出国内首张全国发行双币大学生信用卡“YOUNG卡”,2009年6月底,“YOUNG卡”已暂停申请,取而代之的是父母信用卡附属卡。近几年来,互联网金融兴起丰富了大学生信贷产品,但是其风险有待市场检验。大学生做为低收入群体之一消费潜力巨大,对此金融机构针对大学生开发更多科学合理的信贷产品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信贷消费的积极意义
(一)扩大我国内部需求
2015年,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数达4018.1万人,据2013年中国教育报刊社的《大学生蓝皮书》,大学生人均年消费达11347元,以此计算,大学生每年消费超过400亿元,随着天猫、京东等大型购物网站分期付款业务的开通以及大学生信贷产品的开发,大学生消费潜力不容忽视。此外,大学生在校期间消费意识和观念将会保留至毕业、就业之后,是我国未来消费主打力量。
(二)培养大学生理财意识,提高个人信用度和个人财产安全
大学生做为受过高等教育群体,既要学好专业知识,也要逐渐培养一定理财意识,信贷产品作为新世纪创新产品可以激发大学生理财思想从而形成一定理财意识。大学生通过使用信贷产品,可以使个人信用从理论走向实际。信用卡的使用避免携带大量现金情况,提高个人财产安全。
二、大学生信贷消费的结构与途径
(一)大学生消费结构
由于大多数大学生并未具备一定理财意识,多名学者认为其消费结构缺乏合理性,盲目消费现象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以天猫代表的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开发“双十一”狂欢购物节后,大学生中不少剁手党在双十一当天疯狂扫货,节后大学校园排队取快递现象比比皆是。大学生除了生活必需品和学习用品外,其他方面消费比例也较高。例如电子产品消费、恋爱消费、社交消费、娱乐活动消费等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林梅,琚迎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90后”本科生消费结构通过问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主要消费支出项目依然是基本生活费,占消费总支出35.9%,零食消费次之,占9.7%,两者合计占总消费支出超过40%,是大学生主要消费流向。占据大学生消费总支出第三位是大学生的形象消费,比例为7.5%。此外,通讯费、交通费、恋爱消费、娱乐消费分别所占比例在3%—6%之间,而社交消费比例超过6%,占6.8%。
(二)大学生信贷消费问题
1.大学生信用卡实际使用比例不高。一些银行为了提高信用卡业务业绩,为客户赠送诱人礼品或消费折扣等优惠,且多数大学生存在着贪小便宜心理,因此大学生办理信用卡也就自然而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信用卡销售人员为了完成个人销售任务,通过关系并提供适当费用给办卡客户,从而完成个人销售任务。基于这两种情况而持有信用卡的大学生,他们在得到好处之后长期不使用,有的甚至丢弃,最后形成信用卡实际使用比例低、银行业绩虚假等不良现象。
2.信用卡发行门槛低,业务风险高。信贷机构为了吸引大学生,占领市场份额,纷纷降低了信用卡申请条件、审批、额度限制等要求,出现了一人持有多卡和持卡人非本人申请的泛滥现象,这为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银行在开展信用卡业务时,并未全面考虑大学生不理性消费行为以及还款能力调查。有的大学生不了解信用卡情况,使用信用卡透支消费后,由于资金紧张等原因直接丢弃信用卡,这不仅提高银行业务风险,且给个人在银行留下不良记录。
3.信用卡诱发大学生盲目消费。大部分大学生做为“90后”,生理、心理、文化教育和家庭背景决定了其消费观念。“90后”后群体对创新电子产品诱惑几乎没有抵抗能力,他们是新世纪新消费观念倡导者。范银银,于梦男对重庆科技学院大学生电子产品消费消和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拥有率100%,其次是笔记本电脑,拥有率80.5%,33%大学生使用苹果手机,17.5%使用三星手机,可以看出大学生消费电子产品主要目标是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而且不乏高端产品。大学生消费倾向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在没有独立经济收入情况下,信用卡出现促使了大学生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行为。
三、大学生信贷产品设计的必要性与优化对策
(一)大学生信贷产品设计的必要性
1、大学生消费需求分析。很多大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收入较低,他们受来自城镇同学影响,也具有较高消费欲望。张妍妍通过问卷调查得出:62.9%大学生认为只要产品设计合理会选择信贷产品;27.1%大学生属于观测周围情况再定,即随着大学生信贷产品规模扩大,超过90%大学生会选择使用信贷产品。2.1%大学生强烈要求推出创新信贷产品,仅7.9%大学生不会选择信贷产品。
2、大学生信贷产品供给分析。目前我国针对大学生推出的个人信贷产品主要有四种:个人助学贷款、大学生信用卡、大学生创业贷款以及互联网金融针信贷产品。个人助学贷款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和商业性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属于国家政策性贷款,用于学生在校期间学费支付及部分生活费支持;商业性助学贷款需要抵押担保且适用人群有限,最低额度为2000元,最高额度为50万元。互联网金融信贷产品不仅在年轻人掀起热潮,而且划分出更细大学生市场,针对大学生的信贷平台或者产品相继推出。融360金融搜索平台整理出了“名校贷”、“我来贷”、“潮贷”是三款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信贷产品,这三款信贷产品月利率均在1%左右,贷款额度最高丝袜产品为50000元。
3、信贷产品市场潜力分析。大学生消费观念超前,是未来消费的主打力量,信贷机构只有全面了解了大学生消费行为和信贷产品需求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长期来看,大学生作为新型信贷产品的潜在客户,只要产品设计符合大学生的需求,大多数将成为该企业的忠实“粉丝”,也将为企业未来经营收益奠定坚实基础。
(二)大学生信贷产品优化对策
1.确定合理贷款额度。银行推出的大学生信用卡授信额度较低,例如目前针对本科生最高授信额度是建设银行发行的龙卡大学生卡,额度为1000元,显然不能满足大学生时尚等高端消费需求。单一授信额度信用卡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消费需求,同时银行也无法获取更可观的业务收益。对此,银行首先通过市场调查充分了解大学生消费观念和倾向,根据持卡人的信誉、学历、家庭经济状况等情况发行不同授信额度的信用卡。其次,银行要严格对大学生信用进行评级,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实行差异化授信额度。最后,银行可以通过客户的消费记录和信誉等级来决定是否变动信用卡授信额度。
2.合理延长信用卡还款期限。作为信贷产品重要要素之一,贷款期限是指客户还清所有贷款期限。互联网金融产品贷款期限较长,且可供选择还款期限,一般可分为12期、24期、36期,可以满足在一定时间内还款能力不同的客户。大学生信用卡还款期限一般在一个月之内,短暂的还款期限给大学生还款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学习上也会受到影响,有的甚至为了还款申请其他其他信贷贷款,造成恶性循环,最终沦为“卡奴”。因此,大学生信用卡应该适当延长还款期限或者开通分期付款业务,降低学生压力,提高信用卡使用率。
3.科学调整贷款利率。利率通俗来说是信贷产品的价格,其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是否决定申请贷款,同时也决定银行利润率。大学生信用卡免息期(50天左右)较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客户还款意识和银行利息收益,适当缩减免息期,提高客户还款积极性降低银行业务风险。互联网金融信贷产品刚刚兴起,未形成规模,信贷额度较低,薄利多销的原则显然不适合大学生信贷市场。因此,虽然年利率约10%的互联网金融信贷产品比银行非信用贷款(年利率约5%)高出近一倍,但也合情合理。互联网金融产品可以适当上浮贷款利率,一方面提高放贷积极性,减少不必要贷款;另一方面提高业务收益。
作者:何展 李富昌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林梅,琚迎.“90后”大学生消费结构的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4(2)
[2]范银银,于梦男.当代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消费和使用状况调查--以重庆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5(7)
[4]金露露,李游.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分期购物平台风险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5]学报,2015,17-93
[6]吴晓明,邹明剑.创新大学生创业信贷稳定增长机制[J].金融实践,2013,0054-0001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国际监管;金融危机
一、全球金融衍生品发展现状
金融衍生品市场从其产生到现在40年的时间里,市场规模不断膨胀,创新日益活跃,各类机构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已经在金融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危机爆发前,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维持了长达十年的上升态势。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金融期货的名义本金在2007年二季度达到历史最高值31.7万亿美元,而金融期权的名义本金也在同年第三季度达到64.5万亿美元的高峰。危机过后,场内市场出现的一定程度的萎缩。金融危机爆发后,场内金融衍生品交易规模虽然出现了一定的萎缩,但是远不及场外市场的萎缩程度。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以及各国出台的一系列救市计划,金融市场逐渐复苏,场内衍生品市场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金融危机前,场外衍生品由于其灵活性备受投资者青睐,扩张十分迅速。在2007年上半年其涨幅达到最高水平,其名义规模从2004年底的220万亿美元迅速扩张至516万亿美元。在名义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OTC市场的市值在2007年到2008年也有很大的涨幅,从2007年6月的11.12万亿美元到达2008年底的最高峰35.28万亿美元,涨幅高达217.27%。金融危机爆发后,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遭受重创。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08年底场外衍生品名义本金降至598.15万亿美元,出现了199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场外衍生品市场交易规模开始企稳反弹,大部分场外衍生品的交易规模均出现反弹,但信用违约互换交易规模继续缩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2011年6月,场外衍生品名义本金增至706.88万亿美元,高于2008年6月的672.56万亿美元。2012年前半年的值为638.93万亿美元。虽然名义本金创出新高,但是市值与峰值相比相差甚远。
二、全球金融衍生品监管之路
(一)金融危机前金融衍生品监管情况
金融危机前期,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全球金融市场和整体经济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使得作为危机导火索的信用衍生品市场遭受重创,其他衍生品业务也不同程度的萎缩。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不力对金融危机的爆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行政监管立法不足。金融危机之前,全球总体上都形成了以政府监管为核心、以行业自律监管和交易主体内部控制为补充的三级监管体制。由于行政监管立法不足,对衍生品市场监管体制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诸多缺陷。美国对衍生品市场实行的是“双层多头”的监管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不同监管机构之间有着不同的监管目标与方法,机构互相之间会产生监管上的冲突;机构性监管可能存在监管的真空地带以及重叠部分。此外,监管法律法规的改革可能跟不上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快节奏。最后,一些监管措施的推出往往要经过各级机构、各种会议的传达和表决,在推出时往往错过了最佳时机,因此缺乏效率。而政府对于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一直本着放松与豁免的原则。
2.自律监管强制力约束力不足。自律监管在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律组织制定的文件对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其提出的原则和措施对各个国家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其建议也很难转化为具有强制执行力的监管措施。而且,作为场外衍生品市场最为重要的自律组织的ISDA主要由少量的大交易商控制,他们制定的ISDA主协议维护的是交易商的利益,尤其是在交易商和终端用户的协议中表现更为明显。
3.交易所内部监管缺陷。交易主体内部控制是衍生品市场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但是在立法存在缺陷、外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受制于资本本身的趋利性和交易主体的利润驱动本质,交易主体内部控制机制很容易失灵。
(二)金融危机过后全球对衍生品监管的改革情况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在反思发达经济体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模式的同时,相继加快了金融监管改革的进程,一轮大规模的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在全球范围内逐次展开。
本轮危机以来,二十国集团(G20)取代七国集团(G7)成为国际经济金融治理的最重要平台。2009年9月,G20匹兹堡峰会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场外衍生品市场的重要举措,重点强调要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评级公司和对冲基金的全面监管。2009年4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银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评估的监管指引》,确立了衍生品价格评估机制、风险控制和报告制度。巴塞尔Ⅲ相比以前的两个版本,监管要求和监管标准进一步提高,按照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并重、资本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并行的总体要求,体现了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的监管新思维,确立了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新标杆。2010年5月,由国际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和国际证监会组织了《实施2004年CPSS-IOSCO场
外衍生品中央交易对手建议的指引》,推行中央清算制度是其中之重,尤其是在危机中导致系统性风险爆发和扩散的CDS市场已开始实施中央清算制。2010年10月25日,金融稳定委员会发表了《执行OTC衍生品市场改革》的报告,提出了21项建议,涵盖场外衍生品标准化、交易所电子平台交易、中央交易对手集中清算以及向交易信息库报告四个方面内容,目的在于加强OTC衍生品市场的功能、透明度和监管监督。
除了国际监管组织积极进行改革外,各国也加快了金融改革的步伐。美国在危机后陆续在2008年了《金融规制改革方案》、2009年6月的《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并于2010年7月15日通过最终版本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新法案将之前缺乏监管的场外衍生品市场纳入监管视野,要求大部分衍生品须在交易所内通过第三方清算进行交易。欧洲对于衍生品的改革更多基于细节上的规范,2009年7月3日欧盟的《咨询性文件:加强OTC衍生品市场抗风险能力的可能性措施》,提出了加强衍生品市场安全和效率的各种方法。2010年2月11日公布的草案《关于效率、安全和稳健的衍生品市场:未来政策行动》、2010年6月14日的《对衍生品和市场基础设施的公开咨询》以及2010年9月15日的《使欧洲衍生品市场更加安全和透明》,均从多个角度对衍生品监管进行了规范。英国也于2009年12月出台了《关于场外衍生品市场的改革方案》,并于2010年7月26日了《金融监管的新方法:评判、集中和稳定》,提出消费者保护和市场管理局有责任监管OTC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并建议将CCPS的监管权移交给英格兰银行。
参考文献
[1]李晓郭.中国的衍生金融交易监管分析[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8(10)
[2]雷良海,魏遥.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J].世界经济研究.2009(1)
[3]李健男.论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组织机制一全球金融集体安全机制构建思考之一[J].现代法学.2010(4)
[4]项小军.信用衍生产品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分析[J].企业导报.
2010(3)
21世纪以来,各国的文化、经济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商业运作模式、技术水平、组织形式以及业务内容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正面临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社会资金的实际供给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日益增长的国民财富和投资渠道的匮乏等一系列问题,而要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建立以金融机构为支撑的中介机构。
【关键词】
金融资产;问题;对策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顺应形势,取得长远发展,就要深入把握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并根据金融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公司发展模式,更新发展理念,实现企业转型,推动企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现状及其转型发展趋势
1.1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现状。1999年,亚洲爆发大范围的金融危机,为了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中央部成立了信达、长城、中国华融以及东方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于促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减免国有企业债务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华融累积处理高达6800亿元的不良资产,对于工行的改革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它最大限度的帮助国有企业实现亏转盈的逆转,帮助我国金融机构摆脱金融危机的威胁,维护了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
1.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目前,以中国华融为中心的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顺应时代潮流,在创新发展以及商业转型的浪潮中实现了多元化、国际化、市场化和综合化的逆转,已基本形成金融控股公司和综合金融经营模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结构框架。例如中国华融,现在已基本实现了股份制改革,现拥有华融金融租赁、华融证券、华融期货、华融渝富股权投资基金、华融湘江银行以及华融信托等金融服务机构,实现了经营的综合化和多元化。同时,它在坚持发展不良资产经营管理的主营业务下,还适当发展信托、基金、证券、银行、期货、租赁、置业以及投资等业务,实现了经营形式的多元化,而且现已初步建立起综合性强的金融服务体系,它的分支机构和业务平台遍及全国各地,充分发挥了“一体两翼”的协同效应,为客户提供了全面综合的金融服务,推动了资产管理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
2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存在的问题
2.1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环境不乐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是它的发展缺乏稳定乐观的环境作为支撑,所以进一步限制了资产管理公司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新兴行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并未在社会范围内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所以社会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并没有预期中高,而且一段时期内金融业表现出极强的“边缘化”倾向。第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信用环境缺乏可信度,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逃废债现象的发生,加大了资产处置的难度和风险。第三,资产管理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撑,所以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难以展开有力的法律手段,缺乏足够的制度保障和管理。第四,资产管理企业缺乏强有力的市场体系,同时员工业务水平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员工无法准确预测和把握金融市场行情,由此导致资产管理公司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优势。
2.2资产管理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压力大。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后起之秀,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为了掌握竞争的主动优势,它面临着极大的压力。这种发展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产管理公司在接受和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没有展开充分、细致的调查研究,而且其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法律文件和法律手续的不完善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压力。第二,在“债转股”的过程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缺乏完善的管理措施和手段,所以导致项目实施状况的差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个别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水平有限,不具备债转股的相关条件,只是享受政策上的连带福利;其次,某些债股权企业受自身认识水平的局限,片面重视减债,而忽视了转制,导致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最后,债转股企业的法人股未上市交易,所以不能直接进行转股业务。
2.3未来改革与发展的定位和主业可持续性不确定。资产管理公司在发展改革的进程中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所以难以将公司经营管理体制与市场处置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资产管理公司经营的主体业务即不良资产处置,但是受经济周期的限制,不良资产也有其独特的市场运行规律,所以,资产管理公司要获得长远发展,就要创新思维,转变盈利模式,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主业。同时,资产管理公司要在业务和改革上实现突破,就要逐渐摆脱定式思维的束缚。最后,资产管理公司要想建设高效稳定的职工队伍,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必须明确企业改革和发展方向,明确企业的市场定位。
3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措施与发展途径
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在较大范围内呈现出波动态势,而银行业在发展业务时,也会较大程度的受到市场波动影响,进而滋生出大量的不良资产,阻碍整个金融系统的发展。由此可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顺应时展需求,适应金融改革的现实需要,就必须积极探索,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之路。而要实现改革,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进一步建立并完善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建立并完善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健全、完善的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置不良资产,而且对于之前的遗留问题也能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第二,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发展目标定为管理、处置和收购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它能最大限度的规避金融风险,而且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全国总资产的保值。所以,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建立,能为现资银行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3.2逐步扩大商业性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范围。金融机构要逐渐拓宽不良资产的处理范围,就要适时扩大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范围,以便于在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中掌握战略主动权。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接受有关机构的委托代为处置不良资产,积极配合有关机构工作、调查高管层的刑事及民事责任,依法收购及其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按照法定程度接管和并购陷入危机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依法进行债券的管理和回收等。在这个过程中,资产管理公司要转变发展策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不良资产的处置及定价上,最大限度的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优势。
3.3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制度。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变经营发展策略,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激励与约束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资产管理公司要预防员工产生道德风险,避免不良资产的随意处置,就必须不断健全和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不良资产评估体系,加深公司对不良资产的全面了解。其次,除了建立完善的市场评估体系外,公司还要规范考核指标,建立起绩效考核体系,对员工进行奖励和惩处。再次,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最后,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按照规定,相关部门要及时披露公司的资产回收、处置情况以及公司经营现状,以便于推动资产管理公司的良好运行,防范道德风险的频繁发生。
3.4培育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资产管理公司要获得长远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培养出处置不良资产的核心技能,以便于在今后的业务发展中掌握战略优势。第二,资产管理公司要加强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同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资产处置方法,并且不断创新,推陈出新,形成独具特色的不良资产处置技能。第三,资产管理公司要不断钻研业务,加深对企业控股市场的了解,逐渐深入到企业债转股业务治理中。第四,资产管理公司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竞争,所以企业要广泛吸纳和培育人才,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4 总结
总而言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断拓宽改革发展进程,促进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对国有企业的生产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实现改革和发展,就必须以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为根本着眼点,不断拓宽和创新业务范围和模式,建立起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同时,企业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广泛吸纳优秀人才,使其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推动资产管理公司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申希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前景分析[J].上海金融,2003,(9):22-24.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athematical finance, through using interview method,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analysis, method of literatu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ounds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Yu'ebao and the influence of it on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dustry and discusses the risk characteristics of Yu'ebao. 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by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Yu'ebao, combined with the related policies of Internet fin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it is forecasted that Yu'ebao has a good development prospect.
关键词: 余额宝;风险特征;影响;金融业Key words: Yu'ebao;risk characteristics;influence;financial industry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0-0040-060 引言余额宝作为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公司宝推出的,与天弘基金公司旗下“增利宝”货币基金相对接的一款旨在化解沉淀资金僵局的余额增值服务,自2013年6月13日正式上线后就迅速发展。上线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规模就突破了100亿元,客户数突破400万。2013年11月14日余额宝的规模更是突破1000亿元,用户数接近3000万。至2015年3月31日余额宝规模已达7117.24亿元,创造了基金史上的新纪录。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正在逐步影响人民的理财方式,对现有的金融体系带来了鲢鱼效应,更是为普惠金融体系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1 余额宝发展现状问卷调查分析1.1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信度,即可靠性,是指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即有效性,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影响着问卷的结果的有效性。在此我们使用SPSS 21.0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对问卷进行Cronbach检验,以检测问卷的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琢系数为0.9以及其标准化后的系数为0.744可知,问卷具有较强的内在一致性,故可靠性较强。
对于问卷的效度检验,通过对问卷所有变量进行KMO与Bartlet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KMO值=0.977>0.5,且Bartlett检验后P值=0.000<0.05,故问卷有效性很强,说明问卷的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十分吻合。
1.2 问卷设计思路及基本情况调查为了更好地了解大众对余额宝的使用情况及对余额宝的意见与建议,笔者于2015年3月在长株潭地区对余额宝的推广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问卷调查。
①问卷设计。按照问卷设计的目的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顺序性原则、简明性原则、匹配性原则,结合此研究的内容与目的,进行问卷的设计。
②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采取网络平台与实地访问同时进行的方式,实地考察发放问卷150份,通过问卷星这个网络平台发放问卷200份,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50份,共回收315份,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301份,问卷有效率86%。
③问卷调查对象。在被调查者中,女性人数多于男性人数:男性为138人,占总人数的45.84%;女性为163人,占总人数的54.15%。其中,83.72%的被访者年龄在18-30岁之间,年龄在30-40岁与40-50岁之间的被访者分别占到7.64%与4.65%。
1.3 余额宝推广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①余额宝推广率较高。根据调查问卷搜集的数据显示,使用了余额宝的被访者达到了45.51%,与未使用余额宝的被访者比例54.49%相差不到10%,这些惊人的数据显示出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逐渐在金融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强烈地冲击了传统理财模式,迅速在网民中传播使用。具体的余额宝使用人数比例如图1所示。
②余额宝的使用人群集中于年轻人。由于超过半数的被访者为学生,有169人,占受访总人数的56.15%,如图2所示。
并且83.72%的被访者年龄在18-30岁之间,故我们研究余额宝的使用情况与年龄段是否有密切的关系,假设余额宝的使用情况与年龄没有关系,对它们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显示,取显著性水平=0.05,而Pearson值=11.782,对应的P值=0.019<0.05,故拒绝原假设,卡方检验结果显著,余额宝的使用情况与年龄高度相关。进一步由余额宝使用情况与年龄段进行的交叉表分析的结果制成的条形图3可知,18-30岁的年轻人使用余额宝的人数最多。说明年轻人对余额宝的接受度更大,余额宝的使用人群主要集中于年轻人。
③是否使用余额宝的原因调查分析。由图1结果显示可知,45.51%的受访者使用余额宝,与未使用余额宝的被访者相差不到10%。对数据进行多重响应分析,得出图4所示的结果,可总结出余额宝被人们选择的重要原因是流动性强、风险小、收益高、方便快捷等。这恰好反映了现代人更倾向于便捷的生活方式,也同时反映了余额宝出现的必然性。
对未使用余额宝的被访者进行进一步的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多重响应分析,发现因为不了解而不使用余额宝的人数达到了总未使用者的54.27%;其余的26.22%的未使用者认为收益与银行收益差不多,而认为无多余钱投入和感到不放心且存在风险的人数分别占比23.78%和20.12%,这说明未使用者对余额宝业务存在较一致的顾虑。由于大多数人对余额宝的不甚了解,故对风险和收益产生顾虑,导致他们未使用或者不愿使用余额宝。结果如图5所示。
④使用者对余额宝的满意程度较高。我们采用了李克特量表的形式,对使用者对余额宝的便捷程度、收益情况、用户体验以及纠纷解决机制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对数据进行整理后我们发现,使用者对调查的各个变量的满意程度为满意以上的均超过了46%,这说明使用者对余额宝的满意程度总体较高,反映出余额宝现有的总体的运营模式让使用者感到恰到好处。其中满意度最高的为余额宝的便捷程度,有78.84%的使用者认为余额宝很大程度上给自己提供了便捷;而满意程度最低的为收益情况,这表现出使用者对收益略低存在着些许的不满,反映出他们认为收益水平还应该有适当提升的心声。
⑤余额宝的使用者对余额宝的发展充满信心。经过调查发现,当假设“余额宝收益下降以及其他类似理财产品出现时,是否会影响对余额宝的投资”时,36.5%的使用者表示会继续坚持对余额宝的投资,表明了相当看好余额宝,且十分信任此业务。仅有11.68%的使用者表示会将余额宝内资金全部转出。结果如表5所示。
余额宝业务运用了网络金融,收益比银行的活期存款收益高,这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于余额宝的未来,37.96%的使用者坚定地认为“余额宝会与银行齐头并进,共同分享市场”,另外28.47%的使用者认为“银行会受到很大冲击,长时间内余额宝等类似产品会占领大量市场份额”。这些支持余额宝的声音逐渐成为主流,说明余额宝广受支持,也同样表现出了使用者对余额宝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表6)2 余额宝对金融体系的影响2.1 余额宝对银行储蓄的影响余额宝的出现对传统商业银行来说无疑不是一个挑战,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余额宝规模就达到了7117亿元,商业银行存款虽在持续增长,但同比增长率还是有大幅度下降。图6为2001到2014年十年间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存款变化。
从图6可以看出银行存款在2012年新增人民币存款为108100亿元,2013年又新增125600亿元,而此时的余额宝才刚刚开始新起,对银行的影响也并不是很明显,截至2014年,银行新增存款为94800亿元,相对2013年的新增存款下降30800亿元,而这一年的时间里面,余额宝的规模从2013年的1853亿元迅猛增长到2014年的5789亿元,可见余额宝的吸金能力之强大。图7为余额宝2013到2015年第一季度的规模增长条形图。
再来反观近两年来余额宝购买量的变化和银行存款规模的变化,可以得到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在短期内并不会很大,但长期以来必将对商业银行的存款造成一定的威胁。通过网上搜集得到的数据显示,2013年末即余额宝问世半个月时,商业银行存款总额为104.38万亿元,截至2014年9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12.66万亿元,相比银行上个季度末锐减了9500亿元,当时就为各大新闻报道称“这是自1999年以来银行季度存款第一次出现锐减”。反观余额宝,余额宝刚出不久时天弘基金官网就公布数据支付宝备付金总规模只有几百亿,而余额宝的规模为1853亿元;到2014年第一季度余额宝规模迅速增长达5411亿元,第二季度余额宝的扩张开始放缓,总规模达5741亿元,第三季度的规模相比二季度末下降了6.8%,规模达5349亿元,到第四季度余额宝规模又开始回升达5789亿元,相对第三季度增长了440亿元。图8为余额宝2014年四个季度内余额宝的规模变化图。
从一开始的银行认为余额宝的出现不足为惧到现在余额宝成为了银行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这一过程,余额宝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从2013年到2015年两年多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余额宝等类似理财产品对银行存款还是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安全性更值得大家信赖,人们普遍习惯利用互联网来进行金钱交易,因此大量的金钱流出银行,这时银行的存款业务就会减少,甚至被互联网金融取代,所以,从长期来看,对银行存款分流还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而之所以银行业内人士开始会认为余额宝对银行不会产生很大影响是因为余额宝作为互联网产品,本身是存在危险的,但又由于高收益,导致人们会投放资金,但只是放一小部分资金进余额宝,这对银行来说造不成任何威胁,但是随着余额宝推广时间的延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余额宝,余额宝的购买量开始大幅度增加,银行存款虽然持续增长,但同比增长率出现下跌。
2.2 余额宝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尽管导致银行存款分流的原因是多元的,例如企业并购重组及境外项目投资等都会分流存款,但是大量理财产品、委托理财及互联网金融的火爆吸引了不少个人和企业存款。而余额宝的出现之所以会导致银行大量存款流失,主要是因为它的高收益低风险,而且余额宝吸收的是小额闲散资金,门槛低,使用又方便,再加上推广时间的延长,人们对余额宝的了解程度更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将钱转移到高收益使用又方便的余额宝中去。图9为余额宝存款利息与银行存款利息的对比。
通过这个余额宝利息PK银行存款利息对比图可以看到,余额宝利息盈利能力可以跟银行3年定期存款的利息相比。如果现在余额宝利息大概不变,并且是10万元级别的特大额存款的话,每天的利息叠加,3年后的余额宝利息总收入应该是远大于银行3年定期存款的利息。跟银行存款活期利息想比,余额宝利息是其的12倍多。一年以内的银行定期存款,每天利息比余额宝少了4毛多,一年利息相当于少了将近150元。面对这样的诱惑,人们自然会选择低风险高利息的余额宝,从而减少银行存款。2.3 余额宝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余额宝作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最成功的产品代表,自推出以来就为各式各样的“宝宝”类理财产品起到了模范作用,腾讯的“佣金宝”,上海银行的“快线宝”、百度钱包等“宝宝产品”满天飞。图10是第一季度互联网宝宝规模(对接的货币基金规模)排名前十的名单。
而2014-2015年互联网宝宝规模(对接的货币基金规模)的总体变化趋势如图11所示。
从不同系别的宝宝规模来看,虽然第三方支付系宝宝数量不多,仅14只,但是在规模上占据绝对优势。2015年一季度末,第三方支付系互联网宝宝规模为8150.92亿元,环比增长15.6%,其中87.3%由余额宝贡献。一季度基金系宝宝规模下降最为明显,由4620.09亿元下降至1558.78亿元,降幅达到66.3%。虽然代销系宝宝的规模最小,但一季度增幅最为明显,截至一季度末,代销系宝宝规模为1072.32亿元,环比大增45.5%。银行系宝宝最为淡定,规模维持在3000亿元上下。如图12所示。
另据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除夕当天,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0.1亿个,QQ红包收发总量为6.37亿个,支付宝红包收发总量为2.4亿个,微博方面则有1541万微博网友分享了由央视春晚及39位明星与商家送出的1.01亿个红包。从数据上看,微信红包收发总量大约是支付宝红包收发总量的4倍,然而红包大战背后是移动金融的大规模爆发,与2013年的余额宝相比,2014年的互联网金融将移动金融变成了兵家必争之地。从移动金融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在2014年互联网金融产生了新的裂变,并与中国经济“新常态”遥相呼应,对中国金融的深度改革,即打破垄断、形成适度的竞争结构,发挥了重要的牵引作用,成为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结构性变革的战略力量。
3 余额宝的风险特征分析余额宝作为阿里巴巴旗下的一款理财产品,拥有广大的用户群体,虽然余额宝发展至今没有出现任何大的纰漏,但是也存在很多风险。
3.1 国家政策风险3.1.1 货币基金制度不完善按照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管理规定,支付宝余额可以购买协议存款,能否购买基金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由于监管方面的限制,第三方支付公司不能代销基金,因此名义上来说,这个货币基金是由天弘基金直销的,支付宝在整个链条上的角色只是支付工具。余额宝借助天弘基金实现基金销售功能的做法,实际是在打擦边球。因此从监管层面上来说,余额宝并不合法,但照目前情况看,监管部门没有叫停余额宝,但一旦监管部门发难,余额宝有可能会被限制或叫停。
3.1.2 货币利率政策PayPal 货币基金在 2011 年无奈选择将货币基金清盘的最终原因是美国实行零利率政策。2008 年金融海啸之后,由于次贷危机,美国本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美国以实行零利率政策作为刺激经济的利率工具,目前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借贷成本,以期活跃金融市场。而且 PayPal 货币基金在推出的前几年也曾像余额宝一样万种瞩目,辉煌一时,最终也由于国家出台的利率政策,失去了主要的收益来源,不得不以清盘告终。同时,由于我国经济未来发展前景和国际经济局势不可预知,并不排除中国在未来遇到类似的金融困境中不会施行类似的经济政策,所以国家出台的相关经济政策也是余额宝风险存在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3.1.3 金融制度法规不完善目前的我国的金融立法构架多基于传统金融业务,而我国的网络金融也还处于初级阶段,还缺乏相应的法规,如电子合同的有效性认证、交易者身份确认、在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许可等方面都尚无完备而明确的法律规定。现阶段也还没有专门对应网络金融理财产品的部门监管,而其他的监管部门也可能由于之前没有监管过这种行业而产生监管疏忽的风险。因此,利用互联网接受或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也容易陷入各种纠纷,会面临在义务与权利等方面的法律风险,结果使交易者在面对关于交易的行为及其结果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成本,甚至影响其未来的健康发展。
3.2 市场风险3.2.1 货币市场不稳定余额宝其实属于货币基金,而收益的不可预测性是货币型基金的主要特点,余额宝也是如此,货币基金市场收益好坏支持着余额宝的每日收益,若货币市场不景气,余额宝的年化收益率也会逐渐下降。央行2015年10月24日启动今年以来第5次降息和第4次全面降准,伴随着市场利率的持续下滑,部分货币基金收益率以“破3”,转而进入“2时代”,其中关注度最高的莫过于理财消费两不误的余额宝。余额宝作为业内货币基金的代表,2013年上线伊始,七日年化收益率就超过4%,最辉煌时甚至在2014年初达到6.76%,接近7%。但是今年开始,余额宝开始走下坡路,6月中旬“破4”,国庆前后“破3”,据天弘基金的2015年二、三季度报告显示,余额宝的基金规模首次出现连续两个季度下降,规模共缩水千亿多。虽然余额宝现在2.889%的年化收益率相比于同样存取灵活的银行活期存款利率来说占有绝对优势,但大幅缩水的基金规模还是难以掩饰余额宝收益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购买货币基金的风险比直接购买股票的风险要小,主要是由于基金是分散投资,不会出现受单只股票价格巨幅波动而遭受很大损失的情况。因此,基金的波动情况会和整个市场基本接近,基金能够有效分散的其实是非系统性风险,但却不能分散系统性风险。货币型基金的收益并不是固定的,相反货币基金的每日收益率波动较大,尤其是受利率等宏观因素影响。余额宝也是如此,如果货币市场表现不好,货币性基金收益也会随之下降,余额宝的收益不能由天弘证券公司主观决定,还是归结为货币市场对资金的需求程度。
3.2.2 流动性风险2014 年 1 月,支付宝推出的最新规定表示,余额宝用户支付宝的资金转入资金规模,单笔单日不得超过 5 万,单月不得超过 20 万。在此之前,该产品在转出至支付宝的额度方面并无这种限制。原来,由于余额宝赎回模式类似 T+0 货币基金,之所以会设定这种转入支付宝的限额,主要原因是余额宝规模不断增大,所需的垫付资金量相应的成倍增加。随要随取固然方便,但是余额宝方面因此却要承受着巨额的垫资成本,正常来说,货币基金需要T+2日才能赎回到账,但为了方便网络用户的体验,余额宝的赎回时间是T+0,但是在后台结算仍然需要 T+1 才行,这中间往往需要基金公司垫付一定数额的资金,从而产生后台成本,余额宝规模不断膨胀,垫资成本也随之不断增加。按照100亿元货币基金需要5%,即5亿元的垫资准备计算,这就意味着天弘基金需要为数千亿的余额宝资金准备上百亿元的流动资金,回过头来看,天弘基金是否能承受住这一压力呢?
3.2.3 技术风险支付宝等支付机构中的的风险控制的组成部分及业务操作过程基本全部都是由独立开发的软件系统以及程序,因此,现今最为严重的技术类风险就是互联网信息系统的技术水平以及管理严密性所引发的风险。这部分风险一方面来自于电脑系统程序以及内部被破坏等不定原因,另一方面来自内部终端系统受到病毒感染或者外部网络上受到的各种黑客组织的攻击所引发的风险。根据对欧美多家使用互联网经营的公司企业的长时间调查发现,高技术水平黑客的攻击频率正以每年数十倍的速度不断增加,而系统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的瘫痪停运对金融业造成的损失最大。支付宝于2014年1月对外宣称,近期互联网客户端以及手机App客户端均出现的“余额宝刷钱插件”,其原因是一种新型恶意划款插件木马的出现,则这种情况下用户要求赔偿,而第三方支付机构要求其必须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一账户当次划款人不是用户本人才可得到相应的赔偿。而这种木马植入型插件可以任意改变手机或者电脑上余额宝的显示金额。这种插件非法取得用户的信息,从而得到进入余额宝的必要条件,如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绑定银行卡的手机号码等。这种木马病毒通过互联网能迅速的进行传播,无论广域局域网还是程序系统,一旦被植入木马,将迅速成为非法人员的傀儡。以现今我国的计算机科技水平高度,很难分辨是否是用户还是他人划出的当次款项,难以举证的话,用户将只能承担所有的损失,得不到任何保险赔偿。
4 余额宝风险防范的措施建议针对余额宝的风险特征,提出以下一些防范措施和建议:
4.1 加强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法律监管余额宝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应该受到国家各方面金融法律法规的监督,以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但与传统金融产品不同的是,余额宝是一种线上产品,针对这种新型的互联网金融,经济法也应顺应经济的发展,金融监管机构应不断加快立法进程,加强互联网金融准入监管,成立多层次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加强行业自律,为余额宝等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成立专门机构对余额宝类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设立、管理、具体业务功能的实现及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应用等进行研究,为其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和指导,并利用网络等先进计算机技术进行非现场监管。另外,可以积极与国外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开展交流与合作,借鉴其先进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
4.2 加强预防资金大量赎回造成的流动性风险针对余额宝的流动性风险,天宏公司已经充分利用支付宝的大数据平台,分析支付宝用户的支付规律,对资金流动性进行了提前估算,但是由于余额宝的用户性质以及余额宝本身随时赎回的性质,极有可能引发大面积的赎回,一旦发生这样的大型资金赎回时,余额宝和天宏基金将难以做到有如此多的储备资金来面对。根据以往的资金赎回方式,基金公司可以将T+0和T+1赎回结合起来做,即规定每天能进行T+0的赎回额度,一旦赎回量超过该额度,就只能是T+1到账,也就是说可以有一半的赎回量要走T+1到账的渠道,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天内有大额度的赎回量的情况发生。
4.3 加强余额宝技术风险监管余额宝是以互联网作为平台,那就必定会涉及技术安全隐患。对余额宝而言,防范由技术缺乏引起的安全风险可以从经营者即支付宝公司和天弘基金公司、方面着手,支付宝公司,作为余额宝基金背后强大的支付平台,应不断更新出高效、准确的支付工具,使余额宝的经营与管理更具有时效性。利用技术变革的优势,加快大数据的产业研究和应用,以及选择与稳定可靠的电信运营商进行合作,降低余额宝依靠互联网进行交易的风险。另外,技术不足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专业人才的匮乏,公司应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独立开发以及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系统,降低余额宝的技术安全风险。
天弘基金公司可以通过建立大型共享型互联网金融数据库,建立针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风险评价和预警制度,加大对风险的防控力度,有效防范余额宝的支付风险,提高客户资金的安全性。加强客户信息保密,维护消费者信息安全。另外,天弘基金公司应不断发展、完善组织架构,吸收更多的专业人才,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自身的技术核心竞争优势。
5 结语余额宝的产生,一方面让数以千万从来没接触过理财的人萌发了理财意识;二是激活了金融行业的技术与创新;第三是推动了市场利率化的进程,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关系到众多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整个金融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乃至社会的稳定。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只有相互融合,各取所长,才能实现二者的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1]邱勋。“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启示[J].新金融,2013(09)。
[2]王莹。余额宝的流动性、收益性及风险分析[J].中国商贸,2013(12)。
[3]李庆治。“余额宝”又一次“改变”了银行[J].国际金融,2013(08)。
[4]李晓璐。“余额宝”发展与完善的思考[N].电子商务,2014:197-198.
[5]乔海曙,李颖。余额宝的鲇鱼效应、存款利率市场化及其应对[J].当代财经,2014(8)。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贸易顺差;对策分析
一、我国目前对外贸易状况
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在逐年提高。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我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
据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净增3387.8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这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速连续5年保持在20%以上。
二、形成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
第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工资增长是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出口的高速增长一般受两个因素主导,一是需求的持续快速扩大,二是供给能力和竞争力的持续提升。由于世界经济波动没有给中国出口带来太大的影响,因而中国的出口受需求主导的成分较少,受供给和竞争力主导的成分更多。一种观点认为廉价劳动力是中国的出口竞争力所在,是中国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这种观点实际上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低工资率往往被低的劳动生产率所抵消。在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关键还在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与此同时,中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使得劳动资的提高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使得中国在劳动成本方面的优势越加明显。而生产率增长大于工资增长的这部分剩余,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动力,更是中国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这一动力还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
第二,进口增幅下降是因为中国宏观经济过热得到了有效遏制。中国的进口总额从2002年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加速增长期。这种增长一度被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结果。虽然出口的高速增长掩盖了大家对“入世”冲击的过分担心。但是这种关于“入世”冲击的阴影始终存在,也始终有中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出现贸易逆差的担忧。大家在关注“入世”冲击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另一个引起进口高速增长的因素――中国的内在需求。实际上,主导中国进口的,主要是中国经济自身的需求。人们往往记住了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因此,将2002年的进口增长提速很自然地归因于“入世”效应。但是,我们需要强调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经济从2002年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中国经济重新活跃引发了大量的进口需求,正是这些需求导致了进口的大幅度增长。这种状况在2003年和2004年看得特别明显。矿物和原材料的进口增长占据了进口增长的主要成分。而矿物和原材料的进口增长正是中国这一轮投资推动型经济增长的结果。今年以来,中国的投资增长明显放缓,因而进口增幅也随之大幅度下降。
第三,人民币升值预期也对贸易顺差的扩大推波助澜。人民币升值预期是另外一个影响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会导致对人民币的需求和外汇的流入。贸易项为外汇流入提供了两个渠道,一是提前出口和延期进口,二是构造一些不真实的出口行为。这两种行为都会导致贸易顺差的扩大。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对贸易顺差火上加油,它不仅驱使一些企业开展提前错后操作,加快出口而放慢进口;而且今年迄今的贸易顺差中肯定有一部分是国际游资在人民币升值预期驱动下通过高报出口价格、低报进口价格方式而内流贸易顺差将是一定时期内的常态
第四,贸易顺差是我国积极利用外资政策和特有贸易结构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由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以外商投资企业为进出口主体的贸易结构。这种特殊的贸易结构,是我国对外贸易保持高顺差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国良好的工业配套能力和大量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加工贸易是一种增值的贸易形式,必然产生贸易顺差。2006年,我国保税区、保税仓库进出口逆差600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设备进出口逆差278亿美元,一般贸易顺差831亿美元。而加工贸易顺差高达1889亿美元,超过了我国全部贸易顺差总额,成为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中的最主要因素。 由于加工贸易实行保税政策,对外资投入加工贸易具有较大吸引力。2006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630亿美元,已经连续3年保持在600亿美元以上,这些资金近七成投入到了制造业中。由于国内市场有限,外商投资企业自身存在巨大的出口需求,其出口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六成左右,而且呈逐年增加态势。这成为推动我国外贸顺差高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我国国内宏观经济走势与主要贸易伙伴不同步。今年我国GDP增长速度虽然可望保持在9%以上,超过此前的普遍预期,但2002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周期上升态势可能已经发生了转折;而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内经济仍然处于高增长期,甚至日本也出现了强有力的自主性增长势头。正因为国内经济降温,内需不振,进口需求委靡,出口增幅则因货物纷纷转向海外市场而迅速提升,两项作用共同促使今年上半年中国贸易顺差急剧扩大。
三、 巨额贸易顺差的影响及消减之道
近年来,我国的贸易顺差在逐年增高,尽管通过内需来降温,巨大的贸易顺差激化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争端,尤其是与美国、欧盟之间的贸易争端。按照我方统计口径,今年全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可望达到1000亿美元,对欧贸易顺差可望达到600亿美元;按美方统计将会更高。中美纺织品争端久拖不决,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贸易顺差的不断增高,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而国内经济则要求人民币汇率施加向下调整,两种作用交互占据上风,一方面,贸易顺差增长及外贸依存度上升,经常项目结构性的失衡,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在增加。200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70%,按照目前的进出口和GDP增长速度计算,我国经济增长对贸易顺差的依赖性还将进一步加大。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也加剧了贸易摩擦。2005年以来,已有12个国家对我国发起了33起反倾销调查,其中大案增多,涉及金额上升约20%,这使我国外部贸易环境总体趋紧,形势不容乐观。贸易顺差的增高也使经常项目已成为境外短期资金流入境内的一个主要渠道。除了以往惯用的进出口伪报、提前错后收付款、利用海外应收账款科目及离岸银行业务等常规渠道,目前境外资金还通过服务贸易渠道入境。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增加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还对中国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带来了阻力。
我国如此巨大的贸易顺差、如此之高的外贸依存度不可能持久,有秩序削减势在必行。在长期内,我们有秩序削减贸易顺差、降低外贸依存度的出路在于扩大内需,尤其是提高国内消费需求;在短期内,可供选择的策略通常有扩大进口(特别是战略资源和资本设备进口)和对外投资两条途径。
笔者认为,解决贸易顺差,不但要在外贸领域做工作,也要在其他领域动脑筋,不但要在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上下功夫,也要在扩大进口、增加内需上做文章。首先,要大力发展国内消费市场,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刺激内需,改善国内消费不振的局面。其次,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通过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的产品目录,对“两高一资”等产品的加工贸易进行政策调整。第三,对利用外资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由“招商引资”转为“选商择资”、“养商育资”等。第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合理引导升值预期。此外,在调整出口结构和扩大进口方面作一些具体的工作,特别是要促使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放松高精技术及其产品对我国的出口限制,使进出口结构更趋优化,缓解顺差上升过快的压力。
消减贸易顺差,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削减贸易顺差并不认为需要遏制出口贸易增长,应适当增加进口贸易增长,妥善处理好扩大进口和扩大内需。在目前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还很高的情况下,出口贸易增加依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扩大进口贸易要选择好时机。在战略资源进口和建立储备方面应盲目就于高价位。扩大资本设备进口应当限于必要和尖端设备和技术,不应损害国内技术装备产业的发展。在扩大对外投资中,应当注意约束企业经理们借机扩大自己“王国”的冲动,避免我国对外投资沦为制造大堆烂账和资本外逃“黑洞”的。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麦花.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与前景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3:55.
[2]张燕林,郑礼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6,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