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19:17
导语:在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设问关键词 明方向
例1 从“神一”到“神十”,每一次发射都进一步优化,每一次飞行都有完善改进,每一次空间试验都有新的收获。越是伟大的工程,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就越多。神十在轨飞行15天,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神十与天宫一号对接完成之后的任务将是打造太空实验室,为探月工程第二阶段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位航天人说:“我在中学读书时就立志投身航天事业,至今无怨无悔!”还有航天人说:“我们团队中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他们科学求实、勇于登攀、团结协作、淡泊名利、默默奉献。”
“神一”到“神十”的过程,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
解析 在本题解答过程中,部分同学答成了唯物论的内容,部分同学除了回答发展观外,还答了辩证法的其他内容:矛盾观、联系观等,这些都充分说明:有些同学对哲学主观题的答题方向(知识范围)存在把握不准的状况。
答案 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神一”到“神十”的过程,每一次优化、完善、改进和新的收获,体现了这一点。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神一”到“神十”的过程,遇到艰难险阻,终于获得了成功。
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神十”为探月工程第二阶段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点拨 抓设问关键词,能够让我们清楚答题方向。出题人的意图和要求通过问题体现,在书写答案之前,我们应该注重对问题的分析。所谓“慢审设问快答题”,对问题删繁就简进行认真分析,通过关键词确定答题所需知识点、题目类型、材料要求、题目分值等信息。本题设问关键词:辩证发展观(知识范围),过程(材料要求),如何体现(问题类型)。
二、材料关键词 定答案
例2 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山人,面对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最近10年以及未来20年,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发展的加速,中山进入战略机遇期,同时也进入了“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矛盾凸显期。怎样减少现代化转型的阵痛,中山人不断进行着探索,他们现正以更高的热情进行着建设“两个适宜”的美好家园、构建和谐中山的具体实践。很多工作都没有先例可循,可贵的是,中山历届党委政府都本着对中山父老乡亲和中山长远发展负责的精神,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尽最大可能避免走弯路,闯出了一条适合中山自己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为中山人生活质量、生存价值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创造了良好条件。(注:“两个适宜”是指适宜创业和适宜居住)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中山人在建设“两个适宜”的美好家园过程中体现了哪些哲学思想?
解析 此题不少同学犯了理论与材料“两张皮”的典型错误。集中表现在:第一,在回答哲学主观题时,常常脱离材料,只是把书本的原理和方法论简单列举,而把材料提供的信息扔在一边,不能对材料进行有效分析。其二,大篇幅引用材料,解释材料,却不见哲学原理和方法论,不能指出材料所说明的哲学道理。
答案 ①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的观点。中山人面对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把握发展大局,适时提出建设“两个适宜”的美好家园的目标。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中山人着眼于事物的整体,用综合性思维方式认识和处理事物,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中山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闯出一条适合中山自己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
④矛盾具有普遍性。中山人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发展形势。指出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发展的加速,中山进入战略机遇期,同时也进入了矛盾凸显期。
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为了构建和谐中山,中山人在很多工作都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以更高的热情进行着建设“两个适宜”的美好家园的具体实践。
点拨 本题首先通过抓设问关键词:哲学思想(知识范围,需要同学们按照“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顺序检查和排列原理)、两个适宜(根据材料要求,按顺序逐句分析题目材料,进一步明确知识点),本题的解题重心在于把握材料,把握材料时通过抓关键词(有效信息),然后将有效信息回归教材,把有效信息与教材上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最后通过“原理内容+方法论要求+材料分析”去答题即可。材料主要强调建设“两个适宜”美好家园的全过程,分析了提出背景、工作思路、具体措施,在材料中,关键词分别为:面对(客观实际)、矛盾凸显期(矛盾普遍性)、价值取向(价值观导向)、闯出(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推进(整体与局部联系)
1. 有人把市场经济形象地称为“候鸟经济”,资本总是“飞向”成本低、收益高的地区。毗邻广东的江西某地,在调查中发现,本地的工业电价低于珠三角地区30%、水价至少低0.5元/m3,具有综合成本优势。当地政府通过对企业迁移现象的分析,预见到广东企业会向周边地区辐射。于是,该地有计划地出台一系列措施,比如以“一站式”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多广东企业到本地安家落户。
分析上述材料,说明该地是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经济的。
2. 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3年10月,某省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该省省委认真听取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该省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
关键词:高考试题;分析;考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85-01
现在对于高三的学生和老师来说已经进入了第三轮复习,到了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学生在拼命的做题,老师在绞尽脑汗的做题,想提高成绩的对策。可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原因是什么呢?我想还是方法的问题,我已带了四届的高三,对高考复习提出以下不成熟的建议,供大家批评指正。
1要研究高考试题,给我们复习提供方向
作为高三的老师大家都知道,到复习阶段学校给我们定了很多试卷,可是这些卷子的质量大多数都不好,学生做多只会把学生引向歧途。老师做多了会失去复习正确方向,那么路在何方呢?我认为最好的路只有一条那就历年的高考真题。因为我们用的人教版教材,所以我现在对近三年来人教版新课标高考政治真题做如下分析:
1.12010年的高考试题分析。
2010年政治人教版新课标高考试题选择题共计12道题,其中四道经济生活常识的试题,三道政治常识的试题,一道文化生活的试题,四道哲学生活常识的试题。12,题是到计算题,这道题相对来说比较难把汇率,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关税综合进行考查难不小。13题主要考查的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知识。14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知识。15题考查的是科学发展观、宏观调控的知识。16题考查了我国的外交政策国家利益等知识。17题考查依法行政、行政监督等知识。18题考查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19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文化的作用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区别和联系等知识。20题主要考查了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关系。21题考查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对深化认识的理解。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等知识。22题考查价值观的相关知识。23题考查联系的相关知识主要考点是人为事物的联系和自在事物联系的区别和联系。
主观题我们来看38题的第一问让学生分析煤炭行业实行重组的意义这道题直接考查的是书本上企业兼并重组的意义。38题第二问综合考查了政府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综合能力。39题第一问是一道辨析题,考查的是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的知识。第二小问涉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第三问涉及文化产业的内容,可以从文化经济这两个角度去回答,最后考了哲学生活的方法论很简单。
1.22011年高考试题分析。
2011年的政治试题选择题同样也是12道题。其中涉及到经济生活常识的试题由四道,涉及政治生活常识的试题只有三道,涉及哲学生活的有5道题这也是历年来最高的。文化生活选择题没有考。先看到第一个经济常识的选择题,12题一个计算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因素。13题考查了影响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14题考查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月饼消费为背景。15题考查了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原因用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知识。16题考查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这一知识点。17题考查了社会主义民主、对人民负责的知识。18题考查了党的相关知识,涉及到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党的领导方式派的的知识。19题主要考查联系的观点、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多样性。20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要求理解认识的反复性的内涵和原因。21题考查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等知识。22题考查学生对意识本质的理解涉及意识的能动性的理解。23题考查了矛盾分析的方法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矛盾的特殊性。
主观题38题第一小问主要考了人大代表职责、人大的职能,以及人大的作用。38题的第二小问涉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知识。39题第一问考查文化生活的内容,妈祖文化为什么能凝聚华侨的用,这一问很难要求也比较高答对很不易。第二小问考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第三小问考了文化生活的内容,综合性强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答完整很难。
1.32012高考试题分析。
12题经济常识题主要考查了纸币的优点货币的职能的知识。13题主要考了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14题主要考查企业的兼并与重组的知识。15题以热点时政为背景考察对外贸易的内容,以及对反倾销、反补贴内容的理解。16题以社会公平为主线,涉及公民的权利等知识。17题考查了政协的职能,这是个冷点。18题涉及国际政治经济的内容考的内容很杂很多。19题考了人的认识,涉及认识论的内容。20题考查了实现人身价值的相关知识,具体小的知识点很多。21题是文化生活常识的选择题,涉及文化的多样性的知识,侧重于对书本知识的理解。22题以自然科技材料为背景,考查对哲学常识的理解和判断。23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及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理解。
主观题我们看38题的第一问,让学生根据材料概括出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常识解决问题。主要考查了国民收入分配个知识点,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小问让学生应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要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这道题看着容易做起来难,要做到书本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39题第一问考了文化生活中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第二问考了辩证的否定观,第三问考了哲学中的方法论。
2针对高考试题,提出复习建议
通过分析近三年的人教版政治试题,我认为在复习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基本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等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核心骨干知识,这一点要常抓不懈。
2.2放弃题海,有的放矢。作为高三的学生来说做题时必不可少的,但是要做高质量的试题,一些商业化高考研究机构出的试题质量太差最好不做。作为老师要研究高考试题,自己心里要知道高考靠什么怎么考,然后给学生指明复习重难点,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同时不要忘记一些冷点。
2.3时政的复习不能脱离书本。高三复习阶段老师都要给学生复习时事政治,复习时要通过讲解时政来复习巩固书本上的知识点切忌书本与时政两张皮。
[关键词] 审题 讲评 实效 中学政治
1 学生主观题得分不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1 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分析答卷可以看出,考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的缺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中的知识不熟悉;二是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有的考生不重视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的复习,在考试时单凭自己的“感觉”去回答问题,导致盲目调用知识,没有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答题,而是使用文学化、生活化的语言答题,导致使用专业术语不规范,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误。
1.2 审题不清,答错答题的范围,即答非所问。例如,题目要求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来回答,有些学生却用政治常识甚至哲学常识的知识来回答;题目要求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来回答,有些学生却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来回答。
1.3 张冠李戴,答案前后不对应。这在哲学试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前面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后面却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与其相对应;前面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后面却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与其相对应等等。
1.4 逻辑混乱,层次不清。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
1.5 观点与材料脱节。出现只答观点,没有联系材料,或只写材料没有运用观点,或先罗列观点再罗列材料,没有观点与材料一一对应。
1.6 答题不规范,书写潦草,没有分点分段作答,难以评判。
2 规范化答题的一般步骤
下面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在外地陶瓷厂打工六七年、已经成为技术员和管理者的小林,发现家乡S县优质瓷土资源丰富,生产的陶瓷工艺品富有乡土气息和文化韵味,但工艺落后、产品单一、销售不畅,几个陶瓷工艺品厂举步维艰。心系家乡的他十分着急,搜集了以下资料:
资料一:中国的陶瓷产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浓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消费者,其生产与销售将会迎来一个黄金时代。但是,各类艺术瓷盘、仿古花瓶、茶具、青花瓷等工艺品,市场上货源十分充足,而许多人需要的中国传统人物形象、少数民族人像产品却少而又少。
资料二:S县党委、政府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优化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创业项目和信息服务,从行政审批、土地使用、贷款贴息、税费等方面依据国家政策给予优惠。经过认真思考和规划,小林认为“泥土变黄金”的神话在今天是可以实现的。于是2008年初他主动返乡自主创业,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并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整合当地的小瓷器厂,成立陶瓷工艺品有限公司,借鉴国外生产技术开发新产品,招聘当地有经验的员工和部分返乡人员,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1)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当地党委和政府为什么要支持返乡人员创业。(10分)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小林创业的有利条件。(12分)
(3)运用矛盾同一性的有关知识,分析小林是否能够将“泥土”变“黄金”。(12分)
(4)从文化创新的不同途径,为小林今后的工艺品开发生产提出两条建议。(8分)
以问题(1)为例,回顾政治主观题的解题技巧:
[解题思路]主要采用审题――破题――答题法。
2.1 步骤一:审题要清
2.1.1 先审问题。在审问题时要做到以下四审。
2.1.1.1 审范围:弄清回答该题所依据的知识范围是属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还是生活与哲学(该题属于政治生活)。
2.1.1.2 审主体:主体不同,则答案不同,经济生活主体通常是国家(政府)、企业(经营者)、消费者;政治生活主体通常是公民、国家机关(主要是政府)、党、民族、国际组织;生活与哲学主体通常具体的哲学观点(该题主体是党和政府)。
2.1.1.3 审设问,即问题的指向,就是让我们回答什么问题,即定题型,问题通常有三种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具体细化到常见几种题型:①现象类、②启示类、③体现类、④原因(依据类)、⑤意义(影响类)、⑥措施类、⑦认识(评价)类,不同的题型,设问形式不同,答题策略也不同。
现象类设问形式:上述材料反映什么经济(政治)现象?答题策略:对材料进行全面分析,整体把握;在文字材料中找出所包含的全部经济或政治问题;把图表、数据转换为学科术语;浓缩材料、直接概括。
启示类设问形式:上述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答题策略:从材料、设问的关键词和材料呈现的措施中去感悟;不答原理,只答方法;答题格式:方法论+材料。
体现类设问形式: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原理(观点)?答题策略:若一个材料体现多个原理,要从多角度回答,若多个材料体现一个原理,要找找共同点;答题格式:原理+材料中的做法。
原因类(依据类)设问形式:这样做的原因(依据)是什么?或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答题策略:答案各要点必须与设问的对象之间有因果关系;答题格式:客观必然性(理论依据+现实依据)+意义。
意义类(影响类)设问形式是分析什么意义、影响。答题策略:角度要多、面要广、点要多。
措施类(做法类)设问形式:我们应怎样做?或请你对此提出合理性建议。答题策略:从材料中找方法(或材料呈现的是负面现象,就指出其反向的做法,若材料呈现正确做法,只需对这种做法加以概括、总结);从课本知识中找方法;从时政热点找方法。
认识(评价)类设问形式:谈谈你对什么观点或上述材料的知识。答题策略:把问题分解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该题属于第④类 原因、依据类)。
2.1.1.4 审分值:一般来说,分值能提醒我们答案要点的多少,分值高意味着要点多,(该题10分)分值较大,要点可能多。
审问题完后审材料,这样不但节时高效,还能抓住材料主干。
2.1.2 审材料
审完问题后,我们应带着设问来审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与设问有关的重要信息,有效信息,审材料一般应找出材料中心思想和设问有关的关键词、关键句子(该题倒是不用背景材料也可以,只要扣紧题目、支持返乡人员创业这个有效信息就可以)。
2.2 步骤二:破题要准
即在审题基础上,把问题、材料、理论三者准确对应,确定答题思路和方法。
破问题:在审设问前提下最终确认到我们回答什么,这一点弄清了,方向才能立能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该题属于“为什么”类型)。
立方向:在研读问题与材料过程中,努力搜索与之有关的理论知识、调动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网络,确立答题的基本思路与方向,最好先列好简要提纲。
该题搜索到的有关理论知识是政府和党的有关知识,政府:性质、职能、原则;党:性质、宗旨、指导思想。
2.3 步骤三:答题(组织答案)
2.3.1 要扣问题(题型)
(1)答题要点要力争每句话都呈现题型特点,使答案更显合理;(2)答题要点,要主次轻重分先后来答,主要的、重要的答在前边,次要的、一般的答在后面;(3)回答问题,不要重复、嗦,要把问题点到要害处。
2.3.2 扣题目、扣材料
观点与材料要紧密结合,且要一一对应,不能写到观点完再写到材料,该题不用结合材料,但要结合题目“支持返乡人员创业”。
例如该题是“为什么”类,客观必然性、理论依据、现实依据(表述方式……要求……需要……等)所以是:(1)党性质、宗旨的要求,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需要。(2)政府性质,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履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意义:有利于农村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2.3.3 用词要准确。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要使用政治术语。政治术语指:学科术语(书本语言);时政术语(时代语言)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材料术语(材料语言)。该题主要用到学科术语和时政术语。
2.3.4 书写要工整、句子要完整、逻辑要严密、表述要规范、要分点、分段作答。
2.4 步骤四:查漏补缺
问题(1)【答案要点】①支持返乡人员创业,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要求,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3分)②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4分)③有利于农村发展、社会和谐稳定。(3分)
依据解题技巧分析问题(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小林创业的有利条件。
范围:经济生活
主体:小林
题型:为什么(依据)
答题时要注意材料术语的使用,材料术语上升到学科术语。如该题若把材料术语“小林是技术员和管理者优质瓷土资源丰富,吸引国内外众多消费者,但是……产品少而又少,国家政策给予优惠,提供返乡创业环境”写上去可以得8分。
能把材料术语再上升到学科术语,就能得满分12分。如“小林是技术员和管理者”上升到“小林拥有管理经验和相关技术,有利于生产、经营等”。
问题(2)【答案要点】①小林拥有管理经验和相关技术,有利于生产和经营(或:小林具备相关技术。并重视技术引进与开发,具备必要的生产技术)。②人像等陶瓷工艺品市场供给不足,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消费需求。③当地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为返乡人员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每点4分,共12分。若回答“当地有优质的瓷土资源、必要的劳动力资源和一定的资金保证,具备必要的生产资源”,亦可作为一个要点酌情给分。)
问题(3) 运用矛盾同一性的有关知识,分析是否就能够将“泥土”变“黄金”?
范围:生活与哲学
主体:矛盾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注意1:(1)相互依存,共处于统一体中;
(2)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中,同一性的知识点、观点与材料要紧密结合。
注意2:答题要完整,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将“泥土”变为“黄金”,否则,就不能够将“泥土”变为“黄金”。
问题(3)【答案要点】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分)小林在创业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遵循市场规律,不断开拓创新,就能将“泥土”变为“黄金”。(5分)否则“泥土”不能变成“黄金”。(3分)
问题4:从文化创新的不同途径为小林今后的工艺品开发生产提出两条建议。
范围:《文化生活》,文化创新的途径。
文化创新的途径:根本途径:立足于实践。
重要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问题(4)【答案要点】①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家乡陶瓷产品的乡土气息和文化韵味,并根据时代进步和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吸收、借鉴不同民族文化和国外先进技术,不断创新产品和经营,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在创业过程中加强学习,提高素质,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通过实践探索创新。(以上三点,回答其中两点即可,每点4分,共8分。)
3 再次强调、归纳
3.1 政治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看什么――看设问;(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思;(3)联: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4)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5)答:有序组织答案。(6)思: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
一、用正确的教学理念引领教学过程
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我加压、鼓足干劲、科学备考。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夯实基础、提高能力、训练思维,增强高三政治复习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团结协作、和谐备考。
教育是爱心事业,尤其是高三学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鼓励。每次上课,我都争取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讲台上,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面对学生,这样,有些学生会“爱屋及乌”,由于对老师的喜欢而产生对学科的偏爱。
二、注重知识把握的有效性
1.把书读厚。在一轮复习中,要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把所有的考点梳理一遍。根据《考纲》的考点逐个扩充内容,对每一个考点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典型例题”“热点应用”“易错点”的环节回忆或者默写,做到“把书读厚”,逐个考点过关,做到“捡遗拾漏”。并做到二次默写,二次检查,直到学生把基础知识识记牢固为止。
需要注意的是,将要复习的内容细分成几部分,不宜一下教给学生太多内容,否则难度太大,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把书读薄。在二轮复习中,对于已经熟悉掌握的考点可以标明已经掌握的符号(例如“√”),对于不太熟悉的考点标好不太熟悉的符号(例如“?”),对于没有掌握的考点标好没掌握的符号(例如×)。这样,我们对自己的考点掌握情况就一目了然了。在对考点各个击破以后,还必须把各个考点整合成知识面,具体包括:单元知识整合法,主线拓展归纳法,主体行为分类法。以各知识点为依据,以点扩面,以点接面,融会贯通。这样学生才会对知识有整体把握。
同时,根据要求,大胆取舍。凡是《考试说明》中不作要求的,不管该知识点你认为如何重要,不管它在老教材中的地位如何重要,也不管这些观点在你头脑中如何根深蒂固,我们在备课时都必须坚决舍弃,否则只会徒增学生压力。
3.关注时政热点。把握时代脉搏,注重政治敏锐性。学生由于课程安排紧张,往往学科素养不高,缺乏政治敏锐性,运用知识不灵活。近几年的政治高考往往迎着社会热点上,以现实问题为载体,设置一些新情景、新材料,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立意问题,所以,必须对热点问题予以高度关注。
(1)全面把握和深刻认识热点问题,热点专题不能太多太泛,而是要精。要把握那些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体现人类追求,影响较大,与所学学科内容有着必然联系的内容。例如:对“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贯彻,怎样贯彻。
(2)运用学科知识对热点问题进行恰当分析。要体会和领悟热点问题在知识上最有意义的切入角度,做到教材与问题有机结合,对每一热点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三个角度进行全面深入分析,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发生在我们周边似乎是小事,却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找出这些热点背景材料,通过一定的切入角度,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评价,例如猪肉涨价,股票、银行利率调整,传统节日放假与传统文化的继承等。
三、教学方法要实现突破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三学生迫切需要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师再“一言堂”,就只能使课堂更沉闷,学生懒于思考,无法提高动脑动手能力,更无效率可言。
学生在学习这种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再好的教师只能是这一过程的“宾”,而不是“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安排都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切围绕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落实扎实、练习有效、效率高、动手动口。具体说来,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由学生上台讲、错题评分演示、学生总结方法等。
教学模式灵活多样。到了高三,一节复习课的知识容量显然要比高一、二大得多,因此,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节约时间,往往把学生当做储物罐一味往里塞,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的学生存在思维习惯不良,审题方法欠缺,答案不规范等问题。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盲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没有必要对知识点进行面面俱到的讲解,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尽可能考虑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讲练结合。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练习必须灵活多样,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练习内容更注重层次性、适度性。练习讲求适度,既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又有一定的灵活性。
讲评时,不仅告知学生答案,更重要的是指出问题症结,启迪答题思路,从而起到加深理解、培养能力的作用。要善用资源,加强考后分析。讲评后要求学生对练习进行再思考,逐步深化、巩固。这要求老师认真组织纠正错误工作,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建立错误试题本,尽量做到少犯同类的错误。
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实效。收集网上信息,充实课堂信息量。对此,我经常上网找时事政治,搜集一些以时事政治为背景的材料分析题,使学生紧跟时代的足音,从容迎接高考。
对于一些需要总结、归纳的知识,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既节省时间,又有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便于识记。
关键词: 高考政治 主观题 解题技巧
全国高考政治主观题试题分值比重相对高些,题目所给材料具有时政性、信息量大、综合性强的特点,因此主观题选拔功能突出,既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更突出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现实问题的分析、论证和解决的能力,既尊重个性,又体现开放性,要在政治科目中取得高分,提高政治主观题的解题技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高中政治教学及复习备考训练中,对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审题审设问,找出考点
政治主观题的特点是:围绕一定的背景材料,设计若干问题。高中政治主观题设问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针对性题型。从微观的角度,考点限制性强,指向性明确。在设问中已经明确提出考查的知识模块及该范畴中的某个知识点。这类题目难度值比较低,针对大部分考生,类似送分题,让绝大多数考生可以拿到基本分值。只要掌握基础知识,那么原理分数就可以轻松拿到手,再扣上材料点对点分析,拿高分并不困难。如2016新课标二卷39题第1问(1)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12分)题目直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考生可以快速切题答题。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实现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然后扣上材料分析。
二是综合性题型,这是宏观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大综合和小综合。小综合题型,难度值有一定的提高,需要学生具备对模块知识的整合能力。在设问当中提出了某一模块的考点中的某一单元或者某一主体,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一卷政治试题38题第一问(1)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12分)像此类题型,学生在平时的复习当中一定要构建对整本书的提纲,从而在解题时快速获取信息。
大综合的要求则更高,选拔功能更强,这类题目开放性强的设问,需要学生对材料信息有较强的提取能力和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发现考点,并回归课文中的原理。题目的问题当中只告诉了学生某一模块,却没有指出该模块中具体的哪一考点。如2015年福建高考文综试题第39题第(2)问,联系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简要分析福建自贸区建设应如何依法推进。题目中没有具体涉及哪个主体应该怎么推进福建自贸区的建设,这就需要学生回归材料,根据材料中出现的“党、人大、国务院、社会各界”等关键词,提取必修二中每个主体对应的知识点展开组织答案。
二、构建模块思维导图,提取知识
政治主观题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不到位,混淆考点,导致审题不清,答错答题的范围,盲目提取知识答题。在一轮特别是二轮的复习中,构建模块知识思维导图尤为重要。特别是采用全国卷中,政治科目考试范围不再考查选修知识,重点突出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本必修模块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既要有对单元的实施框架又要有对四本教材的梳理。
《经济生活》主要有四个单元,概括起来是:一是货币、价格、消费;二是生产、劳动和经营,包括三个主体,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是收入与分配,讲述国家的财政收入、支出及财政的巨大作用,分析个人的收入分配制度级分配的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四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介绍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市场和计划,以及当前的小康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及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等知识。在本书基础上,还应重视对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主体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政治生活》包括公民、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即国家制度,党的相关内容、当代国际社会及国际关系部分。像38题第1问,当代国际社会,看到题目马上想到当代国际社会包括国际关系、国家利益、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中国的外交政策,从而分点对应材料扣题分析。
《文化生活》主要描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发展及创新,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第三单元主要围绕中华文化,讲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及包容性的特点,分析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最后一个单元主要是介绍当代文化的建设问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当前文化市场中出现的落后和腐朽文化现象,如何应对的问题。
《生活与哲学》简单说主要在讲马哲,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作为本书的开篇,介绍了哲学的关系问题,包括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世界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他们的共性,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和时代的关系,哲学来源于时代,既是时代的总结和升华,又是时代变革的先导。第二单元开始围绕马哲展开,马哲可以分为两个角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又分为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展开。唯物论必然离不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的讨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认识论主要讲人的认识的来源,即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又讨论了其中正确的认识、真理的相关内容;辩证法提出了四个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角度,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又要有创新精神。其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分析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的区分。第四单元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及人的人生价值观的创造与实现。
从以上知识体系分析会发现,有些主体是有交叉的,如同样是政府,可以是经济生活中的国家财政角度,也可以是政治生活中的政府职能角度。同样是个人,在经济中有个人的消费、就业问题,在政治生活中是公民的政治参与,还可以是文化生活中个人对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所以,一旦混淆了考点,就容易导致整题失分,在平时的训练与复习当中,不仅要巩固基础考点,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只有知识扎实灵活,思路清晰明确,才能事半功倍。
三、分清试题题型,注重语言表述
第一,原因类,包括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样做的依据、合理性等。如2016I卷38题第(1)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12分)2016II卷39题(2)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10分)解答时可在原理前面加上“有利于”,从而转化角度,特别是意义类的,有利于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有利于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有利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可以从理论的角度也可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措施类,包括启示类。这是政治学科中最常见的试题类型。通常此类题目会限定主体,如国家、企业或者个人,或者唯物论、认识论的角度等,此类设问,如39(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0分)思考的角度要多元化。解答此类题目,最先要抓住与此考点的相关知识,迅速而简洁得罗列纲要,钩玄提要,并在理论前加上“要……”“坚持……”等,强调做法。
第三,评析类,包括谈谈对某种现象、观点的看法,或者“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等,较好区分,而有的试题中的观点有时候迷惑性较强,正误夹杂在一起,合理性与不合理因素并存。解答评析题切忌着急下笔,而应当先理清题目的思路,确认命题中的对错,这是解题的前提,然后回归课文原理。接着指出命题中的正确部分是什么,并说明理由,同时辨析题中的错误部分在哪里,说出理由。最后,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四、规范答题,原理加扣题分析
首先,确定要点,要有逻辑性,分点表述,每一点中的关键词、关键意思是什么,反对不分段落整体罗列,把要点序号化。
其次,回归教材,采用政治教材中的专业术语答题,只有将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也可以在分析、把握材料内涵时进行。在明确题意后更需要应用书本知识加深对试题的理解并扣题分析,按照材料和知识点的逻辑顺序,精心组织答案。
【关键词】准确理解 注重方法 综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86-01
2012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卷总体难度不大,知识点布局相对合理,尤其是对重要知识点考查比较到位,主观性试题涉及《经济生活》考点主要有:汇率变动及其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企业经营成功的要素,我国财政的作用,市场调节的作用等;涉及《政治生活》主要考查以下考点: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政府的工作原则、政府的职能、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等;《文化生活》主要涉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生活与哲学》主要涉及: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等。虽然试题总体难度不大,但试题的灵活性很强,综合性很高,想得高分不很容易,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准确理解,灵活运用
高考政治主观题主要考查政治科的主干知识,尤其是与时事热点有密切联系的主干知识。这就要求考生全面把握主干知识,做到了然于胸。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又特别强调能力考查,在答题时考生必须做到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才能扣准考题,高效作答。
先看2012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T34(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针对上述影响提出两类企业各自应采取的对策”。
首先,由于试题涉及的主体是“企业”,因此能够自然想到“企业经营成功的要素”这一知识点。但直接写出三大要素只能得到部分分数,必须结合材料细化知识、活用考点,才能分析到位。对于“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联系材料后可以将战略落实到企业的战略定位,将企业转型为“对外投资型企业”;对于“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要充分理解信誉和形象要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来树立,便可写出“增强品牌意识”。
其次,对于“出口贸易型企业”,根据材料一的结论比较容易分析出对其影响的因素主要是价格上升,进而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从而不利于商品出口。其中,“价格上升”是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出这一点就可以基本确定所需运用的考点是“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但将“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的三点内容和盘托出很难得分,因为答题必须结合材料,这样就必然要求将所用知识点灵活处理。对于“调节生产”这点不能仅仅说出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这种措施只会减少影响,但取法避免人民币汇率变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结合材料,比较一下“出口贸易型企业”和“对外投资型企业”,就可以想到“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等形式,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一措施可以转化风险,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这点也不可泛泛而谈,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角度进行深层分析,便可得出结论如下: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对于“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这点,要着重在“高质量”三个字上下功夫,因为出口贸易已经堵了出路,只能通过提高质量解决问题,再联系第四单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于是便有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二、注重方法,全面分析
在解题过程中,很多考生容易出现简单作答,蜻蜓点水的情况。其实简答题不能顾名思义,以为就是“简单作答”,否则就会出现答题的片面性。认真结合材料分析,按照解题方法缜密思考,可以避免这样的失误。
再看2012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T35(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如何用好微博”。本题的得分率可能不会很高,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解题的正确方法,解题中分析不够全面。此题属于“措施”类设问,“措施”类设问能直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中最常用的一种设问方式。但此类设问又是灵活多样的,从设问的方式看,既可以是直接的,即让学生直接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对策,也可以是间接的,即让学生给有关主体针对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
“措施”类设问的解答,可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以下四个角度是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一是审清设问,明确角度。二是联系课本寻答案。三是落实主体寻答案。四是联系材料寻答案。在解答本题时,审清设问,明确角度很容易做到,但从试题设问看,很难直接找到相应的课本知识,只有通过结合材料,审清题意,针对性地获取材料信息,弄清主体后才能落笔。再读材料发现,本题中使用微博的是政府和公民,于是围绕政府便可想到:宗旨和工作原则、职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自觉接受监督等;围绕公民可想到: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三大原则等,至此答案全面得出。
三、注重综合,触类旁通
高考命题强调能力立意,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上述要求,我们必须在复习中引导学生综合把握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可能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而通过获取和解读信息对知识进行筛选,再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索问题。
最后主要以2012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T37、T35为例,说明知识的综合性。T35(1)“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评析材料中网民的观点”。解答本题时,首先要考虑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等观点,评析观点时使用最多的是矛盾观,这样就要求再次缩小范围,重点对比“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三个原理或方法论。当试题涉及“解决问题”时一般使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本题设问是“评析”,于是舍去;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方法论的原理依据范畴更大,针对性不强,也可排除;恰好试题涉及的是“分析问题”,最后确定运用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上述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单元内部,这是一种范围较小的综合。
T37(3)“端午节即将到来,请你设计一个有助于吸引中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的主题活动,并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活动的意义”。此题主要涉及《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的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第二单元的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等。上述内容显然体现了模块的内部综合,这对学生的要求极高。
还有一种最大的综合就是模块之间的综合,以T37(2)“针对人们把传统节日当作普通假日来过的现象,综合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整合知识,形成知识锁链,达到触类旁通,增强解题的全面性,提高解题实效性。
参考文献:
一、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设计
作为初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做好理论知识准备工作,可以说是确保案例教学法能够被充分融入政治教学中的前提。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要以理论知识为前提,用理论知识为分析初中政治理论做支撑,提升教学分析的说服力。在正式应用案例教学法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例如,在教授“国家主人广泛的权利”时,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之后,通篇阅读该章节中的所有内容,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内容,并借助观看法制新闻和上网查阅资料的方式来搜集相关资料,确保学生能够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有充分了解。在完成理论准备工作后,教师就可以按照自己搜集到的同课程有关的案例,结合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设计案例教学方案,并确保自己设计的案例内容包含了学生所要学习的所有知识点。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些案例来设计教学分析,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表现的分析,了解学生的自学程序和每个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难点,从而进一步完善政治教学方案。
二、展开政治案例教学组织
在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政治教学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对这些政治案例进行讨论,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以及凸显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在案例教学中,初中生可以借助问题讨论的方式,对案例教学问题展开独立性的分析与思考,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模式。为了确保此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在案例教学中顺利施行,教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结合学生对初中政治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设置教学案例的讨论问题,以此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发表自己的观念,且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在课堂教学期间营造出轻松愉悦的问题讨论氛围,让学生可以不借助上台发言就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在案例教学中设置课堂讨论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使自身的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都能够由此得到较大的提升。在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出大约二十分钟的自由讨论时间。当自由讨论工作结束后,每??小组可以派代表综合性地阐述本小组成员的观念,而小组内其他同学也可以对该观念进行适当的补充。而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时,也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观念有条理地表述出来。此外,教师在组织学生对教学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需要简要记录每个学生的表现,采用适当的方式表扬在该教学环节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激励每个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念。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则可以采用较为温和的方式来指出他的问题,以此来确保每个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积极性都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延伸策略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教学方法
1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现状
①高中政治老师大多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由老师单方面的进行灌输知识,学生进行笔记抄写,课堂全程受老师的控制,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老师了学生的学习感受,也忽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充分的调动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②老师以教材为基础,让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背诵记忆,再加入案例进行分析,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课堂氛围十分枯燥、乏味。③高中政治知识点多并且复杂,学生掌握起来困难并且吃力,在考试时不能很好的运用知识点,分析问题的角度无法掌握。
2备好课,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老师在课前备好课是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前提。教师要深入研究高中政治教材,熟悉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抓住高中政治教学难点和重点,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易错点、易混点,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3传统教学向创新教学转变,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进行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以老师为主体教学,整堂课由老师掌控,学生单方面的进行知识的灌输,学习的积极性受挫。教师应转变老旧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进行教学,将课堂教学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的形式学生可以锻炼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也有一个通过自己思考和同学交流的过程,思维、想象、动脑等均得到充分的锻炼。比如老师可以提出:“从经济生活角度出发,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学生发表自己看法:消费者角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企业角度,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转变发展方式。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分析和补充。这个问题学生回答的还差一个方面,老师可以进行补充:政府方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老师教学思路,也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发现自己的问题不足之处,使政治教学效果更明显,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进行。
4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
高效的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老师可以播放视频、图画、动画等,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高中必修一第二单元《生产与消费》,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2016双十一淘宝成交额1207亿》的视频,视频内容是当下热点事件,可以调动学生好奇心和注意力,与教学内容也十分相符。在生活中发现政治,在政治中贯穿生活,从视频中学生可以深刻的感受到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出现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增加多媒体与教学之间的动态联系,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回归教材补充笔记,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疑问,老师及时进行分析、评价、解疑,再进行及时的练习巩固,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课前准备的习题,分层次、分难度的进行及时训练,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更好地实现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科学性。高中政治中虽然还存在部分困难和问题,可是通过老师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更新理念,摆在教学教学观念,为实现高中政治课堂有效性进行不断地反思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行为,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教学质量、教学能力,更好地实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转变角色,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贯彻“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理念,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想法、看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老师要转变教学模式,不束缚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创新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共同创建一个和谐、民主的互动课堂。
参考文献
[1]姚兰芝,《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年9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党建方法;教育;协调
作者简介:周涛(1965-),男,陕西商州人,华北电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良杰(1977-),女,山东临沂人,华北电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北京?102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华北电力大学教学改革基金项目、华北电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党建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129-01
课堂教学特别是业务课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学生停留时间长等特点。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党员作用和党建工作效应,既是一个未开发的新领域,也是一道容易出偏差的难题。融党建工作于大学课堂教学工作中,可使党建工作效应最大化和实效化,同时也能更好地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实现知识与品行双收获。当然,也要特别注意避免业务课程政治化的问题。通过选择合适的方式,找准结合点,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现党员先锋作用。由此,在业务课程教学中达到“教”与“育”的协调统一,真正实现既教书更育人的根本目标。
一、基本思路
1.把握业务课程教学根本目标
毋庸讳言,业务课的主要任务是教授业务知识并提高学生业务能力。因此,必须明确这一课程的根本目标。任何教学内容与方法都必须围绕这一根本目标,否则就是舍本求末,也必然违背了业务课堂教学目标的的初衷。但在把握住这一根本目标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则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与途径,进行优化选择。
2.明确党建工作在教学中的辅助定位
既然条条道路通罗马,就需要选择一条最优的路途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党建工作当然也是一条可以选择的途径。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党建工作在业务课堂教学中是一种辅助定位,不能冲淡课堂业务教学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样一种定位,党建工作就可以适时适度的开展和运用,以起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作用。同时党建工作也可以借助业务知识入耳入脑,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现这一条路径的根本原则是:以业务带党建,以党建促业务。
3.发挥党建工作育人优势
党建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基本方法。但目前党建工作基本上在课余时间开展,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课堂业务教学这个主阵地。而且许多人对业务课堂开展党建工作心存疑虑,有害怕重蹈政治最大化并冲击业务教学的心理。实际上,如果能把握好党建工作在课堂教学中的适度定位,就可以在业务课堂中开展党建工作。而党建工作的先进性及带头优势,可以使学生更积极、更好地掌握业务课程知识。
二、具体方法
1.结合辩证的方法
业务课堂内“灌输”是一种常用的讲授方法。每一个知识点一定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而且都有其正确的范围,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为此,在教授某个知识点时,就可以既讲正面正确的,也讲反面不正确的,正反对比,利用党在思想建设中“真理多跨一步就变成谬误”的道理,来辩证分析具体的知识点。这种课堂教学法会使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更清晰明白知识点本身及其适用范围。辩证的思维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党建的辩证观点通过业务课堂的“灌输”也会达到最优效果,也是最根本的党的思想建设之途。
2.结合历史的方法
业务知识都是历史中经验的总结与科学的概括。从历史过程的角度看待知识的发展,可更好地使学生理清知识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也可以从中学会基本思路,给学生以思维的训练。利用党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促使学生动态地历史看待问题。任何事情都是逐步完善的过程,这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发展理解,也能造就其举一反三的基本能力。而党建的历史观点通过业务课堂的“灌输”也会达到最优效果,激发学生以后的创造能力。由此也体现了党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3.结合实践的方法
实践出真知,业务知识点只有结合实践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党建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一种根本的方法。业务知识点要结合实践的事例,知识点的应用就“活”了起来,学生印象深刻。如果有条件,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实践,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这里的“实践”一是真正去实践“知识点”;二是没有条件可以模拟演练,如走上讲台讲述等都是广义的“实践”。“实践”应是业务课堂的重要环节,是一种提升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同时,实践观的锻炼也是学生党建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4.带头作用的方法
业务课堂中要让党员和积极分子发挥榜样的力量、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发挥先锋带头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方法要改革,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进行讨论式教学,要多互动,在互动中发挥党员及积极分子的作用,由此带动整个课堂气氛,达到比学赶帮超,实现最优教学效果。这也是党建工作中“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