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

时间:2023-08-04 17:19:17

导语: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

第1篇

相关分析法以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主要用于测定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规律性。将其应用到课程相关性分析中,可从大量的、有噪声的、随机的课程教学所得数据中,使用成熟的数据处理模型,提取出隐含且有用的信息,以便于研究两个变量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直接量化两门课程间的相关性。相关分析法计算过程中,通常以计算相关系数R(又称皮氏积矩相关系数,计算式如式1)来判定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其绝对值在0.8以上表明高度相关,必要时对R进行显著性检验。最终结果|R|≤1。当R>0时为正相关,即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一致;当R<0时为负相关,即两个变量变化趋势相反;当R=1是为完全相关,R=-1时为完全负相关,R=0则不相关。一般来说,0.3≤|R|<0.5称为低度相关,0.5≤|R|<0.8称为显著相关,≥0.8则为高度相关。课程相关性分析实践中,一般会选择学习成绩为变量x或y来考察两门课程的相关程度。

二、相关性分析

统计学》、《基础会计学》和《资产评估》两课程间的相关性分析主要采用相关分析法进行研究,即对课程成绩进行单因子相关分析,通过计算两两课程间的相关系数来确定的大小,判断出是低度相关、显著相关还是高度相关。分析采用的软件是SPSS,其变量因子是课程考试成绩,分析的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数据、相关分析过程的实现和结果研究。(一)数据导入在SPSS中提供了多种导入数据的方式,常用的有导入文本文件中的数据和导入数据库中的数据。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因此选择由数据库导入数据的方式。在菜单栏中选择FileOpenDatabaseNewQuery,把Access数据库中的数据导入到SPSS中,部分数据如图。(二)相关分析过程的实现数据导入完成后,进行相关分析。在菜单栏中选择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进行两变量相关分析,将弹出对话框左边的备选源变量通过箭头按钮输入到Variables选项框中。相关性分析的参数含义解释如下:(1)CorrelationCoefficients选项区内可选择计算相关系数的种类,课程相关分析的变量是连续型变量,故选择Pearson相关系数,即r系数。(2)testofsignificant选项内可选择显著性检验的类型,课程的相关分析中,事先并不清楚课程变量之间的差异方向,故选择Two-tailed。参数设置完成后,点击OK,SPSS自动进入分析并输出分析结果,具体结果相见表1。(三)相关性结果分析R系数是课程相关性紧密程度的统计指标。当R大于0.5时,则认为两课程显著相关;当R大于0.8时,则认为两课程高度相关。由表1数据可知:(1)《统计学》与《基础会计学》和《资产评估》均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569和0.532。(2)《基础会计学》与《资产评估》两课程高度相关,R值达0.861。

三、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 脑梗死;高同型半胱氨酸;相关性

目前, 我国每年脑梗死引起死亡的患者逐年增加, 临床研究发现,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关系密切, 猜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极可能是引发脑梗死的一大因素。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 嵩县人民医院对收治的脑梗死患者进行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相关性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本院收治的65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 并随机选取同期我院65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51例, 女14例;年龄32~78岁, 平均年龄(47.3±3.5)岁。对照组男49例, 女16例;年龄33~81岁, 平均年龄(49.1±3.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其他临床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甲状腺功能异常、急性感染、Alzheimer病、严重营养不良、肝肾功能不全、酗酒、恶性肿瘤、器官移植患者、服用甲氨蝶呤、左旋多巴、考来烯胺、抗癫痫药物、茶碱及避孕药物。

1. 2 方法

1. 2. 1 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 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2 ml置于2%依地酸钠抗凝管中, 常温离心5 min, 分离血浆, 得100 μl血浆标本, 在零下20℃下保存待测[1]。利用英国 DREW DS30监测仪及其配套试剂监测血浆标本中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1. 2. 2 叶酸水平检测 取上述血浆标本, 利用瑞士罗氏公司 E170型及电化学发光法监测血浆标本中叶酸水平。

1. 3 临床标准[2] 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处于5~15 μmol/L正常;轻度增高15.1~30 μmol/L;中度增高30.1~100 μmol/L;重度增高>100 μmol/L。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布比较 观察组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男性18.9 μmol/L, 女性13.9 μmol/L, 两性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观察组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多重逐步回归分析 将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作为因变量, 将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叶酸、体重指数等作为自变量, 进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 当α=0.05时, 性别、年龄及叶酸水平与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现相关性, 见表1。

3 讨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代谢中间产物, 其在体内代谢途径主要有:①胱硫醚酶催化, 转硫基生成半胱氨酸;②蛋氨酶合成酶催化作用下, 甲基化生成蛋氨酶;③以上两个代谢路径遇阻时, 高同型半胱氨酸在氨基酰-tRNA合成酶作用下, 生成同型半胱氨酸硫内脂[3]。高同型半胱氨酸在人体血浆中以游离的高同型半胱氨酸、高同型半胱氨酸的二硫化物及二硫键结合的高同型半胱氨酸三种方式存在。

本文研究脑梗死患者与高同型半胱氨酸之间的相关性, 运用多重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相关性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高同型半胱氨酸与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病及体重指数等无明显的相关性, 而与性别、年龄和叶酸水平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在高同型半胱氨酸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中, 可以得出, 标准化之后叶酸回归系数最大, 与叶酸水平呈负相关, 这说明叶酸影响最大, 叶酸缺乏可能是引起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主要原因。以往研究指出, 遗传和营养是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主要因素, 高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相关酶基因因存在人种和地域的差异而呈现多态性分布。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年龄呈正相关, 这与国外报道类似, 具体原因尚未明了, 临床分析这种与年龄的正相关性可能与营养饮食有关, 叶酸多分布在绿叶植物中, 不稳定, 老年人因肠胃功能及口腔情况较差, 不喜爱烹调、加热过久或者腌制的食品, 从而降低了绿叶植物的摄入量, 降低了叶酸的摄入量, 最终使得高同型半胱氨酸与年龄呈现正相关性。另外, 研究发现, 脑梗死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性别也存在相关性, 男性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女性, 临床分析这可能与雌激素分泌有关, 另外, 也认为其与患者吸烟、酗酒等生活方式有关, 具体原因尚待进一步探究。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男性脑梗死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女性, 且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年龄呈正相关, 与叶酸水平呈负相关, 这为临床脑梗死预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提供了依据,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永杰.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相关因素研究.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8(7):459.

第3篇

【关键词】 超声;心外膜脂肪层厚度;相关性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7.047

颈总动脉位置表浅, 可方便检测, 回声跟踪(ET)技术为无创血管功能超声检查方法[1]。本文选取93例拟诊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 分析超声检查冠心病患者EAT与颈部血管弹性相关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93例拟诊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 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A组(15例, 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或单支病变狭窄程度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用超声检查, 观察其收缩压、舒张压、谷氨酸( GLU)、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检测超声参数IMT、β、Ep、AC、PWV-β、EAT、AI, 分析EAT与颈部血管弹性相关性。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P

2 结果

2. 1 四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GLU、TC、TG、HDL-C、LDL-C水平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四组超声参数检测IMT、β、Ep、AC、PWVβ、EAT对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经Pearson相关分析, 病变累及冠状动脉支数增加时IMT、β、Ep、PWVβ、EAT明显上升, 为正相关性(r=0.58、0.41、0.52、0.57、0.45), AC值降低为负相关性(r=-0.46), AI则无显著改变;EAT与颈总动脉IMT、β、Ep、PWVβ为正相关性(r=0.52、0.51、0.47、0.49), 与AC为负相关性(r=-0.46)。

3 讨论

超声心动图检测的EFT与MRI检测到的EFT存在明显相关性, 与CT、MRI 检测的腹部脂肪量也存在明显相关性, CT、MRI对于估测内脏脂肪量具有“金标准”作用[2], 但CT、MRI均具有较高费用, CT因需暴露在大量射线下, 使得人体受到损害[3], 超声心动图相比较其他方法具有较高简便性、准确性、安全性, 在测量时具有较高重复性, 因此应用价值较高。经本文研究可知, 经超声检测, 病变累及冠状动脉支数增加时IMT、β、Ep、PWVβ、EAT明显上升, 为正相关性, AC值降低为负相关性;EAT与颈总动脉IMT、β、Ep、PWVβ为正相关性, 与AC为负相关性(r=-0.46)。

综上所述, 超声下EAT与颈总动脉弹性指标变化可以对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合理预测,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毓雯.高频超声评价颈动脉管壁形态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0(8):607-610.

[2] 王秋燕, 李萍.心外膜脂肪与心血管疾病.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2, 20(10):937-940.

第4篇

【摘要】 目的: 介绍应用多重对应分析方法实现对大样本分类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旨在对大样本疾病信息采集资料的临床和基础科研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统计学分析方法。方法:应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中Data Reduction菜单的Optimal Scaling过程对大样本分类变量进行多重对应分析,以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结果:慢性胃炎的4种病理组织诊断与8种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对慢性胃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为慢性胃炎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结论:对于中医研究中常见的无序多分类或二分类变量,要同时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用多重对应分析在结果的直观性和可解释性方面优于对数线性模型。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易于实现多个变量间的多重对应分析。

【关键词】 多重对应分析; 相关性分析; 大样本; 分类变量

长期以来,中医的辨证分型纷繁多样,难以统一,同时病理组织检查是许多疾病诊断及治疗的重要依据。如何理清中医证型和病理诊断之间关系是许多临床和基础科研工作者遇到的难题。本研究介绍应用多重对应分析方法实现对中医大样本证型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分析,以期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和帮助,为中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为大样本疾病信息资料的临床和基础科研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统计学分析方法。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三期) 中医诊断学建设项目(编号:S30302)。为2001年3月~2008年3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曙光医院、岳阳医院及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消化科门诊且经内窥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的患者1068例。以调查表的形式获得包括基本情况、胃镜及病理组织学诊断、中医主症、食欲食量、全身情况、舌脉象、其他情况等7个部分的内容,共80个变量。所有变量经过命名及量化处理,有程度差异的变量分别赋值1、2、3、4,以示轻重程度从无到重度。对于难以分清程度差异的变量根据有无分别赋值1、0。本研究借用其中病理诊断与中医主要证型的部分实验数据。

1.2 统计学方法

调查表所得数据采用EipData3.1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双遍录入和核对,建立相关数据库。应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中Data Reduction菜单的Optimal Scaling过程对中医主要证型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多重对应分析,以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

2 分析步骤及结果

其分析步骤如下:

Analyze"Data Reduction"Optimal Scaling

Define

Variables框:HP、肠化生、病理萎缩、慢性炎症

选中以上4个变量:Define Range

Maximum框:4 Continue 取值范围在1~4之间

Variables框:主证

选中以上变量:Define Range

Maximum框:8 Continue 取值范围在1~8之间

OK

结果见图1。

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以脾胃湿热证多见,依次可见肝胃郁热、脾胃气虚等证,与脾胃虚寒证无明显关联。慢性炎症类胃炎患者中医证型以湿浊中阻证多见,次之可见脾虚湿阻证、脾胃气虚证、肝气郁结证,较少出现脾胃虚寒证。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以虚证为主,以脾胃气虚证多见,次见脾胃虚寒证,较少出现湿浊中阻、脾胃湿热等实证。肠化生类胃炎患者中医证型以肝胃郁热、湿浊中阻证多见,次之见肝气郁结、脾胃气虚等证。

图1 分析结果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大样本的临床病例资料,经统计学多重对应分析方法分析显示,中医证型与西医病理组织诊断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这有助于了解疾病不同病情阶段的中西医诊断之间的内在相关性,有利于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式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和帮助。如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可以以病理组织的不同特点及舌脉象特征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依据;对于病理组织检查尚未明确的患者,可以结合中医的辨证结果及其他检查初步制定诊疗方案。也可为中西医结合探讨该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寻求理论及临床实践中的结合点,同时为疾病的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领域的研究很多变量多为无序多分类或二分类变量,同时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可用的方法有对数线性模型和多重对应分析两种,从结果的直观性和可解释性上讲,多重对应分析要更好些。多重对应分析是多维图示分析技术的一种,是了解多维数据间联系的一种强有力的方法,该分析方法既有频数的分析,也有各变量间的关系图示。其分析结果主要采用反映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对应分析图来表示。该图形中的每个散点代表了某个变量的一个水平,有较紧密关系的水平其散点将紧密地靠近一起,从而在结果的解释上非常的直观。在解释该图形时遵从的原则是:落在由原点(0,0)出发接近相同方位及图形相同区域的同一变量的不同类别具有类似的性质;落在原点出发接近相同方向及图形相同区域的不同变量的类别间可能有联系。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易于实现多个变量间的多重对应分析。但在变量较多时可能会掩盖真实联系,同时使得图形一片混乱,难以看清(根据此次实际操作经验,每次最多选入的变量不能超过13个,否则真的是一片混乱,无法处理了)。此时需要用户根据经验和分析结果进行耐心的筛选,以得到最优结果。这对使用者的分析水平和职业道德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IgA肾病;牛津病理分类法;Lee分级法;适用性

IgA肾病[1]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中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中有大约近2/5的患者在发病10后继续发展成为末期肾病。IgA肾病的病理表现呈现多样性,但国内外对于IgA肾病如何分级没有统一的意见。目前国内应用较普遍的方法是Lee分类法,而牛津病理分类方法经2009年公布后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2]。本次研究中则对两种分级方法的相关性和适用性做出比较,并分析临床各项指标与两种分分级方法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60例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来院治疗的IgA肾病患者的组织切片样本,本组研究患者均经过肾活检检查,并确诊为原发性IgA肾病。其中男性患者135例,女性患者125例,男女比例1.08:1.0,年龄12~74岁,平均年龄36.5±10.6岁。IgA肾病采用免疫荧光检查确诊,确诊依据为系膜区免疫荧光沉积,且亮度≥2,研究排除乙型肝炎性肾炎、外过敏性肾炎等继发性的IgA肾病。

1.2一般方法

1.2.1病理切片制作[3]

将本组所有患者的肾脏组织进行常规处理,其中冰冻切片直接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组织切片的IgA,而石蜡切片分别进行染色处理。

1.2.2组织学评分[4]

同一份病理切片均由1名病理医师和肾内科医师阅片处理,并分别根据牛津病理分类标准和Lee分级方法对肾组织切片进行评分对比。分别比较分析两种方法与肾小球滤过率及24h尿蛋白定量间的相关性。

1.3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均采用SSP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Pearson对相关性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当P<0.05,则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种方法相关性分析

Lee分级法与牛津病理学分类法比较呈现正相关性,两种方法的相关系数r=0.74(P<0.001)。

2.2两种方法与病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研究表明牛津病理分类法和Lee分级法均与(eGFR)肾小球滤过率呈现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1=-0.456,r2=-0.432(两种方法P<0.001);而两种方法与(24-Upro) 24h尿蛋白定量均不具有相关性(P>0.05)。

3 讨论

目前广泛认为Lee分级方法能够有效反应肾病的病理改变情况,与临床预后的各项指标相关,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5]。本次研究显示牛津病理分类方法与Lee分级法具有正相关性,表明牛津病理分类法对IgA肾病的分型有临床适用性意义,同时牛津分类系统在其制定过程中更加严密科学,充分强调了该方法的可再现性,具有能将不同医师、不同中心所得出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的基础,不仅具有传统评价标准的优点,同时还增加了包括间质纤维化、内皮细胞增生、肾小管萎缩等多项评价标准[6],这有助于更加全面的对病理资料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牛津病理分型方法能够反映当前病理变化,为病情判断提供依据,说明对于IgA肾病牛津病理分类方法具有临床适用性。

参考文献:

[1]黄兰,李英健,刘艳红,赵亚娟,胡桂才,朱菊平.IgA肾病牛津病理分类方法与Lee分级法的临床适用性比较[J].重庆医学,2013,10:1108-1110.

[2]曾玉纯,徐安平,付莎,冯敏.牛津病理分类方法在IgA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新医学,2013,10:689-693.

[3]冼丽英,叶伟标,尹有群,卢义生.IgA肾病牛津病理分型方法与Lee分级方法的比较及其临床病理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06:821-827.

[4]黄兰,赵亚娟,刘艳红,刘俊英,郭风玲,胡桂才.原发性IgA肾病病理分级方法比较[J].河北医学,2014,04:633-635.

第6篇

【关键词】 血小板; 胃癌;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73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8-0169-01

有资料表明血小板升高与恶性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特别是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能对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1]。本文回顾性分析21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血小板升高和胃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12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212例胃癌患者,年龄37~69岁,平均47.8岁,均与该病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合。胃上部癌80例,胃中部癌62例,胃下部癌70例。姑息性手术61例和根治性手术161例,

1.2 方法

手术前进行血液检测,标准PLT为300×109/L,小于上述数据即为正常,反之升高。

1.3 随访

采取随访方式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跟踪观察,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以及复诊,随访终止时间为患者死亡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者相关性采取BC(bivariate correlatio)方法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2例胃癌患者手术前检查血小板升高的有57例,占26.9%;手术治疗后血小板正常患者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8.2%、49.5%、41.0%;手术治疗后血小板升高患者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9.7%、39.2%、20.3%。两组患者数据相对比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胃癌处于进展期时,会伴随着血小板的升高,促使肿瘤细胞的侵入深度加剧,能加剧肿瘤细胞的转移[1-2]。有资料显示胃癌患者病情的加重与体内血小板浓度的升高有着很大的联系,且血小板升高已经成为影响预后不良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3]。本文通过对21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发现血小板升高的发生率为26.9%,这可能与TNM分期中的Ⅱ期患者的人数多少有关,通过使用单因素的分析方法对该因素分析发现血小板的升高和胃癌的侵润深度、TNM分期、远处转移以及肿瘤直径有关。

血小板的升高与肿瘤的生长以及转移有着很紧密的联系,有资料显示肿瘤生长会导致某些细胞分泌的介素升高,而这种介素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会刺激相关细胞合成分泌血小板,使得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升高[2-3]。同时肿瘤细胞的转移是通过血液的流动来实现的,而血液中含有的血小板其表面具有一定黏附性,会黏附许多分子(如免疫球蛋白、选择素族等),这些黏附的分子具有一定特异性配体,会使得肿瘤细胞与这些配体相互结合,这样血小板就间接与肿瘤细胞完成结合并被激活,生成肿瘤栓子,不仅降低了血液免疫细胞的杀伤力,还肿瘤细胞黏附在血管相关皮细胞提供了着床。综上所述,血小板与胃癌导致的诸多临床病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血小板的正常与否可以作为胃癌预后的一个判断标准。

参考文献

[1]丁学伟,王晓娜,王宝贵,等.血小板升高与胃癌预后的关系[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9(6):422-424.

[2]严志,郑国荣.血小板反应素蛋白家族在进展期胃癌中的异常表达及意义[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9(1):13-16.

第7篇

【关键词】 膜式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术(TCT);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筛查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ThinPrep cytology test (TCT) in screening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lesion.Methods Examinination results of 3 580 cases who were received TCT in health examination in Hangzhou sanatorium ,Nanjing Military Command from March to July,2007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cases with abnormal result were followed up and confirmed by histopathologic examination.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Results The results of TCT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were 190 cases with abnormal epithelial cells among 3 580 cases(5.31%),including 102 cases of ASC-US (2.85%),5 cases of ASC-H (0.14%),69 cases of LSIL(1.93%)and 14 cases of HSIL(0.39%).167 cases were received further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by colpomicroscope.The diagnose accordance rate of cyt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as 76.1%.32.9% people with ASC-US were confirmed for CIN.The correlativ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risk ratio for detecting CIN in groups with abnormal epithelial cells confirmed by TCT was dramatical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mmon cases(P

【Key words】 ThinPrep cytology test;Cervical intraepithelia neoplasm;Screening

宫颈上皮内病变是女性最常见的疾患之一,其不断演变最终将发展为宫颈癌。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手段和首选方法。现回顾性分析本院应用新柏氏膜式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技术对3 58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宫颈病变筛查的结果,并通过随访其中上皮细胞异常者,对照分析其细胞学与组织学结果,探讨该技术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3~7月间我院妇科健康体检中

3 580例TCT检查结果,并对上皮细胞异常者进行随访以获得组织学病理结果,年龄25~73岁,平均(42.11±0.62)岁,中位数43岁。

1.2液基标本的采集及处理充分暴露宫颈,用塑料毛刷取样器采集宫颈外口及宫颈管处的脱落细胞,将采集的细胞洗入盛有ThinPrep保存液的小瓶中,经ThinPrep 2000系统程序化处理制成直径2 cm的薄片,95%乙醇固定,巴氏法染色,送浙江省肿瘤医院细胞病理室由专家阅片。

1.3细胞学诊断方法采用TBS系统(The Bethesda System)报告,宫颈病变的范围包括良性细胞改变及宫颈上皮内病变。宫颈上皮内病变根据程度可分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意义不明确(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atypical squamous cells,cannot exclude 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ASC-H),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非典型腺上皮细胞(atypical glandular of undermined significance,AGC)和腺癌。

1.4统计学处理结果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处理,RR使用Cochran's and Mantel-Haenszel统计分析,P

2结果

2.1液基细胞学筛查结果3 580例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中有宫颈上皮内病变190例,占5.31%,包括ASC-US102例(2.85%),ASC-H 5例(0.14%),LSIL 69例(1.93%),HSIL 14例(0.39%)。

2.2组织学病理结果通过对TCT结果为ASC-US及以上者进行随访获得,结果(表1)。

2.3细胞学结果与组织学病理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因细胞学对ASC-US的诊断缺乏可重复性和一致性,计算细胞学与组织学诊断符合率时指定细胞学阳性诊断为ASC-US以上病变,不包括ASC-US。细胞学诊断SIL(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88例,病理组织学诊断CIN(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67例,两者的诊断符合率为76.1%。细胞学与组织学结果的相关性分析提示TCT结果异常者检出CIN的风险(RR)远高于普通人群(表2)。

组间比较得出,TCT提示ASC-US组与LSIL组检出CINⅡ、CINⅢ/CIS的RR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6、0.76),TCT提示ASC-US组与HSIL组检出CINⅠ的RR值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组间比较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宫颈癌前病变至发展成宫颈癌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大约是5~10年。因此宫颈癌是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关键是进行筛查,及时发现早期宫颈癌,及时恰当的处理,治愈率接近100%。在发达国家其发生率明显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对宫颈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宫颈癌筛查方法和制片技术上的更新和突破使宫颈癌的早防早治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新技术之一TCT目前在临床上被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跟以往的常规巴氏涂片比,它不但极大地提高了标本满意度,而且制成的涂片均匀薄层,薄片中的细胞结构和背景清晰,有利于正确诊断。本研究3 580例TCT结果中宫颈上皮内病变发生率5.31%,低于国内一些文献报道[1-2],可能是由于他们的观察对象多为门诊病人而非健康体检人员,但高于传统巴氏涂片[3],且细胞学与组织学诊断总体符合率高,为76.1%,可见TCT技术能较好地提高异常细胞的检出率,适用于临床宫颈病变的筛查。

ASC-US是宫颈细胞学TBS分类法中提出的诊断术

语[4],是一类描述性诊断,其诊断标准为细胞的异常较反应性改变更明显但未达到鳞状上皮内病变(SIL)的程度,可以是增生活跃的良性改变或潜在恶性改变,不能对其进行明确分类而命名。角化不良细胞、不典型化生细胞、不典型修复细胞、与萎缩有关的不典型鳞状上皮均包含在ASC-US内。ASC-US一直是宫颈病变诊断治疗的难点。国外文献报道ASC-US的诊断在TCT检查中占5%左右[5],国内多数文献报道5.71%~7.23%[2],本文2.85%的诊断率与北京协和医院的报道相近(2.13%)[6]。国外有文献报道对ASC-US行活检,其中15%~50%为CIN,5%~10%为中重度CIN,有些甚至为浸润癌[7],本结果与之相近。本研究有组织学对照的79例ASC-US结果中,18例CINⅠ,5例CINⅡ,3例CINⅢ/CIS,共占32.9%。同时经相关性分析发现ASC-US组与LSIL组检出CINⅡ、CINⅢ/CIS的RR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6、0.76),因此我们认为应该重视被诊断为ASC-US的患者,目前已有众多研究表明高危型HPV检测的阴性预测值达99%[8],可以有效分流病人,所以建议对ASC-US/LSIL应首先进行高危型HPV检测,HPV(+)再进行阴道镜检查,HPV(-)则可继续按正常人群方案筛查。

综合以上分析,TCT技术用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可明显提高标本质量,提高宫颈病变检出率,且与病理组织学对照的诊断符合率高,对细胞学诊断为ASC-US者应给予重视,及时进行高危型HPV检测,必要时阴道镜检查。

参考文献

[1]张晓群,黄龙,肖春卫.TBS系统在宫颈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1):96-97.

[2]李隆玉,乔志强,张敏芳,等.多种检测方法在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评估[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10):964-967.

[3]曹振朗,萱,刘永利,等.塑料刷取样涂片法应用于宫颈癌病变检测的研究[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6(12):1333-1335.

[4]黄受方.新版《子宫颈细胞学Bethesda报告系统》读后感[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3):161-163.

[5]Davey DD,Woodhouse S,Styer P,et al.Atypical epithelialcells and specimen adequacy: current laboratory practices ofparticipants in the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interlabor-

atory comparison program in cervicovaginal cytology[J].ArchPathol Lab Med,2000,124(2):203-211.

[6]李彩娟,郎景和,程雪梅,等.宫颈细胞学检查和组织学病理对照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6,35(8):8-11.

[7]Ettler HC,Joseph MG,Downing PA,et al.Atypical squamous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A cytohistological study ina colposcopy clinic[J].Diagn Cytopathol,1999,21(3):211-216.

第8篇

【关键词】高脂血症 血尿酸 血糖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61-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方式的改变,高脂血症的发病率正逐年成上升的趋势。随之高脂血症引起一系列相应疾病的发生。有大量的资料研究表明,高血脂症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猝死的危险因素;此外,高脂血症也是促进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高脂血症还可导致高尿酸血症、脂肪肝、肝硬化、胰腺炎周围血管疾病。而高尿酸血症和高血糖病易引起痛风病和糖尿病的发生,所以必须高度重视高脂血症的危害,积极的预防和治疗。通过对我院的健康体检人群的血脂,血尿酸和血糖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对高脂血症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血尿酸和血糖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来研究高脂血症对高血尿酸症和高血糖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0年度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健康体检人群进行研究,其中高脂血症553例,正常血脂647例;男736例,女464例;年龄24~73岁;平均年龄为45.8岁。

1.2 标本的采集和检测方法 体检者3天前普通进食,禁食12h,抽静脉血3ml于真空分离胶管自然凝固,及时分离血清检测。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和血糖由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为仪器配套试剂进行检测,并进行室内质控的检测,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1.3 诊断标准 血脂根据全国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1997 年公布的血脂测定新参考值[1]判断: TC≥5.2mmol/L, TG>1.7mmol/L为升高;根据本室的测定方法,尿酸的正常范围为90~420mol/L,>420mol/L为高尿酸血症;血糖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标准[2]: 血糖≥6.11 mmol/L 为高血糖。

1.4 统计处理 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

2 结果

2.1 高脂血症组和对照组的相关疾病检出率的比较

高脂血症组高尿酸血症和高血糖的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表1 高脂血症组和对照组的相关疾病检出率的比较

2.2 不同血尿酸水平组糖脂水平的比较

两组不同血尿酸水平的比较,高尿酸血症组的尿酸水平较正常尿酸组显著升高(P 0. 01);高尿酸组的甘油三酯水平高于对照组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血尿酸水平组糖脂水平的比较

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 尿酸水平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 γ=0.317 );而与血清总胆固醇、血糖无明显的相关性。

3 讨论

随著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和饮食方式的改变,高脂血症人群的发生率越来越多的存在,随之可能引发相关疾病的发生的。本研究结果中发现:高脂血症组高血尿酸、高血糖的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尿酸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并推测可能是由于:1、遗传代谢缺陷所致[3];2、胰岛素抵抗引起;3、脂肪酸合成增加;4、高血脂致肾功能排泄功能下降。虽然血尿酸与血脂密切相关的机制未明了,但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结果证实血尿酸水平增高与血脂代谢异常密切相关[4]。本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组其甘油三酯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并成正相关;而两组间胆固醇、血糖并无明显差异,具体原因不详,具体原因有待研究。而对于高血脂症与高血糖的关系,本研究也发现高脂血症组血糖水平高于对照组,说明高血脂与高血糖的存在相应的联系。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高脂血症也是促进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5]。因为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极为重要的致病危险因素,同样对引起高尿酸血症和高血糖病有相关性的影响,而高尿酸血症和高血糖是诱发痛风和糖尿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减少高脂血症的发生,对痛风和相应的糖尿病的发生的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 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7, 25( 3) : 169- 172.

[2] Report of the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J].Diabetes care, 2002,25 (suppl 1): S5- 20.

[3]Sagg iani F, Pilati S, Targ her G, et al. Serum uric acid and related factors in 500 hospitalized subjects [ J] . Metabo lism,1996; 45( 12) : 1557- 1561.

第9篇

[关键词] 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血常规;白细胞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8-0064-03

新生儿支气管感染在临床比较多见,细菌及病毒均为发生支气管感染的较为常见的病原体,感染初期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发展至败血症或重症肺炎病情变得相当凶险,患儿死亡率较高,细菌感染的确诊目前主要依赖细菌培养,但细菌培养周期较长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对212例临床确诊支气管感染的新生儿CRP及血常规的检测做了回顾性分析,旨在研究CRP联合血常规在新生儿支气管感染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所有临床资料均来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我院儿科诊治患者212例,细菌感染组156例,均经细菌培养确诊,其中男83例,女73例,平均日龄(15.3±3.4)d,平均体重(5.3±1.8)kg,其中重症细菌感染患儿49例,普通细菌感染107例;病毒感染新生儿组56例,经PCR确诊,其中男30例,女26例,平均日龄(11.2±3.5)d,平均体重(5.6±1.4)kg,并选取同期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124例(新生儿黄疸64例、吸入性肺炎39例,新生儿窒息21例)为对照组,男64例,女60例,平均日龄(13.9±3.8)d,平均体重(5.7±2.3)kg,所有研究对象的选择注意排除早产儿及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患儿,三组在性别构成、平均日龄及体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于使用药物治疗前清晨空腹取血,分别检测CRP及血常规。治疗1周后于清晨空腹取血复查CRP及血常规。CRP采用散射比浊法,仪器为国赛特定蛋白分析仪,试剂由深圳国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正常范围为0~6 mmol/L,血常规采用迈瑞3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试剂由厂家配套提供,白细胞(WBC)正常值为(4~1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正常范围为0.55-0.70,淋巴细胞比例(LYM)正常范围为0.20~0.40。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中CRP及血常规检查的差异,另比较观察组中病情不同严重程度患儿CRP及血常规检查的差异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对研究数据分析处理,均值以(x±s)表示,三组均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按检验水准α=0.05,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对照组CRP、WBC、NEUT、LYM比较

见表1,三组间CRP、WBC、NUET、LYM比较经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两两比较经q检验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细菌感染组中病情不同严重程度CRP、WBC、NEUT比较

见表2,重症感染组与普通感染组CRP、WBC经q检验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NEUT重症感染组与普通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细菌感染组中两组患儿CRP与WBC计数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r = 0.539,P < 0.05),CRP与NETU无相关性(P > 0.05)。

2.3细菌感染组中治疗前后CRP、WBC比较

见表3,细菌感染组治疗前后CRP、WBC经t检验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新生儿免疫力低下,机体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防御功能尚未健全,易受病原体感染引发支气管感染疾病,在我国,新生儿支气管感染疾病发生率为1%~10%,死亡率占15%~50%[1],病情严重程度多与患儿免疫防御能力及病原体种类、毒力相关,其中细菌、病毒是感染性疾病中常见的病原体,感染性疾病初期表现的临床症状、体征多不明显、不典型,与临床常见的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新生儿黄疸、吸入性肺炎等有一定的相似性,易与其他疾病混淆,给疾病早期的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性[2]。新生儿支气管感染疾病尤其是细菌感染,病情发展较为迅速,病毒性感染及细菌性感染临床症状区别不大,但治疗处理方式及药物的选择均有较大的差异,早期明确病原体性质是选择有效抗生素抑制病情进一步恶化的关键。

C反应蛋白由Tillet和Francis1930年首次发现于肺炎患者血清中,可与肺炎球菌荚膜C多糖物质形成复合物[3],现今认为是在机体受到创伤或炎症造成组织损伤时,由白介素-6调控,肝脏合成释放入血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属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4],在临床的应用较早也较为广泛,在正常情况下机体血清浓度水平很低(

CRP在细菌感染中上升幅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10],在细菌感染出现全身症状的重症感染组CRP、WBC均高于普通感染组,均表现中性粒细胞增多,相关性分析显示CRP与WBC呈正相关,但与中性粒细胞比例无相关性。近年研究资料显示[11-14],CRP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对补体有很强的激活作用,能促进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单核细胞表面组织因子的表达。病情得到良好控制后,CRP能快速下降,CRP半衰期为4~6 h,在治疗有效的情况下,CRP血清浓度3~7 d可恢复正常[15-17],在我们的研究中,细菌感染组治疗一周后,CRP与WBC均出现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统计学有显著性意义,CRP在血清中稳定,不受年龄、性别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对病情有良好的监测作用[18]。

综上所述,CRP联合血常规监测对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病情监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建飞,王军,张利,等. 新生儿感染中IL-8和C-反应蛋白的检测价值[J]. 小儿急救医学,2004,11(4):224-226.

[2] 韦凯鲁. C反应蛋白水平在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诊治的临床价值[J].广东医学,2011,32(3):360-362.

[3] 张晓燕,盛英. 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对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J]. 浙江医学,2007,25(7):423-425.

[4] 肖燕青,黄滨,李菊香,等. 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以及C 反应蛋白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 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 32(4):437-440.

[5] 焦爱萍. 小儿肺炎血清C反应蛋白动态测定及其意义[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8):1389-1391.

[6] 林志芳,贾冰. 白细胞和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在小儿支原体肺炎中的临床意义[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4):849-851.

[7] 王英侠,宁依群,吴芳丽. 血清C反应蛋白在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7,22(11):127.

[8] Dupuy AM,Terrier N,Senecal L,et al. Is C-reactive pro-rein a marker of inflammation[J]. Nephrologie,2003,24(7):337-341.

[9] 章哲,叶金花. CRP指导抗生素治疗新生儿细菌感染的临床意义[J].临床医学,2006,26(1):63-64.

[10] C halmers JD,Singanayagam A,H ill AT. C-reactive protein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severit y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 A m J M ed,2008,121:219- 225.

[11] 夏尤佳,沈朝斌,戴强援. C反应蛋白与小儿呼吸道感染关系的Meta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2008,26(6):535-539.

[12] 黎清交,曾素萍,黎昌茂等. 白细胞、C反应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检测在小儿肺炎中的运用[J]. 山东医药,2010,50(9):65-68.

[13] 范月,张扬文,胡俊艳,等. 细菌性肺炎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 中国医药科学,2011, 1(12):86.

[14] 杨琦炜. 小儿支气管肺炎与外周血小板计数变化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7):76.

[15] 刘玉秀. 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当代医学,2011,17(9):65-66.

[16] 廖秀琴,王霞,彭守秀. 支气管肺炎患儿C反应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 中国医学创新,2010,7(4):16-17.

[17] 蔡木发,易伟莲,吴显劲,等. 感染性疾病PCT与CRP相关性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5):697-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