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19:18
导语:在高效课堂研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效教学是高质量的教学,是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资源状态下追求最大的教学收获的教学,是综合利用各种策略与方法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而这种有效性的关键或基础,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是新课程实验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早在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研究即将到来的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要求,在一份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提出21世纪的教育必须围绕学生的4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或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来设计,即强调学生应“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发展”,4个学会的核心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人也曾形象的说:拥有了知识,只是拥有了过去,因为知识代表的历史,只有掌握了方法,才是教会学生真正的拥抱明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相对于传统课程的重大转变,“教会学生学习”因而也成为新课程所追求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也进一步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所有这些论述都为我们阐明一个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然而,如何把这种要求变为老师的教学行为,把这种理念化为老师的具体行动,是每个老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2关于数学学习原理的认识做为数学老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首先要研究数学学习的特征与规律,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它的独特性。
什么是数学学习?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数学学习可以认为是学生通过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引起的持久行为、能力和倾向变化的过程。
数学学习具有一般学习的所有特点,尤其是:以系统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容、方法、思想为主,是人类发现基础上的再发现;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按照一定的教材和规定的时间进行,为后继学习和社会实践奠定基础。
数学学习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看,数学学习就是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重建,数学认知结构是存在于学生头脑里的数学知识结构与认识结构而形成的心理结构,学生头脑里的数学知识结构是课程教材里的数学知识结构,和老师的数学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由于每个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理解、选择和组织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同样的数学知识结构在不同的人的头脑里,会形成不同的数学认知结构。
学生头脑里的认识结构是伴随着头脑里数学知识结构的形成而同时发展起来的思维动作结构,思维动作就是运用思维方法的思想活动方式。
学生头脑里的数学认知结构中,既有一般思维动作,又有数学的特殊思维动作。
一般思维动作主要是: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比、抽象与具体化、概括与专门化、分类与系统化等。
数学的特殊思维动作主要是:数学操作性思维动作、方法技巧性思维动作、思想观念性思维动作和策略定向性思维动作。
数学操作性思维动作有:归入概念、推出性质、作出判断、重新理解、模式识别。方法技巧性思维动作有:消元、降次、换元、配方、待定系数、反证、完全归纳等等。
思想观念性思维动作有: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映射与函数思想、极限思想、随机思想等。
策略定向性思维动作有:等价转化、化归、类比、归纳猜想等等。
数学学习需要较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抽象与概括都是一种思维方法。
抽象:将一些对象的某一共同属性同其他属性区分开来并分离出来;概括:把从部分对象抽象出来的某一属性推广到同类对象中去。
抽象与概括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伴侣,没有抽象就无法概括,没有概括就无需抽象(没有概括,抽象就失去了意义)。
数学较其他学科更为抽象和概括,特别其对象是抽象的思想材料,而且使用了高度概括的形式化语言,不仅对象的抽象具有层次性,而且研究的方法也具有抽象性。
数学的这些特点,十分容易使学生造成表面形式的理解,即只记住了形式符号,而不知道符号背后的实质,不能理解它代表的本质属性,或只能模仿而不能灵活运用。
这些都说明必须通过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才能既掌握数学结论的形式,又掌握形式背后的实质。数学学习需要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演绎、推理是人类的一种主要思维形式,是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
数学是一门建立在公理体系上的,一切结论都需要严格证明的科学。数学证明所采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是逻辑推理。
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反复地学习运用逻辑推理来证明或解答各种数学问题,并要求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这对于学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无疑是极有利的。
数学学学习需要必要的解题练习:数学学习是离不开解题练习的,并且练习要达到一定数量,才能学好数学。
首先,数学的抽象性特征决定了只有通过较多的解题练习,才能深刻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原理,才能把握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其次,数学的思想实验性特征,使得数学问题的解决没有什么固定的统一的模式可循,但问题与问题之间又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联系,只有通过大量的解题练习,才能为解题增加可供联想的储备,此谓“从解题中学会解题”;再者,数学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提高学生掌握一般思维方法和数学特殊思维方法的水平,而素质的提高和思维方法掌握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并且只能在长期大量的解题实践中才能提高。
3关于数学学习特征的认识根据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数学的学习需要在做中学,活动中学,创新中学。
数学学习的基本特征:一是模仿性,二是操作性,三是探究性,四是创造性。数学学习的模仿性:模仿学习就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去进行学习,它直接依赖于教师的示范。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符号的读写、学具的使用、运算步骤的顺序、解题过程的表达、数学方法的运用、学习习惯的养成等都含有模仿的成分。
模仿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模仿有两个层次:简单模仿和复杂模仿。简单模仿是一种机械性模仿,往往不是有意义学习。
拿学生按老师上课例题中的方法去解决同类问题来说,如果不知道来龙去脉、原理和实质而机械地套用,那么就属于简单模仿。
复杂模仿一般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复杂模仿经常伴有“尝试—错误”的过程,因为学生很少能一次就学会用某个模式去解决数学问题。
复杂模仿是看出方法与问题两方面实质性的联系以后,根据这些联系对方法加以灵活运用,虽然有模仿的成分,但含有对实质的理解,是在理解实质的基础上模仿。数学学习的操作性:数学操作学习指可以对数学学习效果产生强化作用的学习行为。
操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就是练习。
一般地,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在起始阶段往往不够全面、不够深刻,这就需要通过练习来强化和加深。
经常性的练习,不仅能起到巩固知识、保持记忆、减少遗忘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技能,培养能力,掌握思维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在新授知识点之后,往往要进行一系列的概念辨析等操作训练,同时再加上几道直接运用概念进行解题的简单训练,其目的也正是如此。
数学学习的探究性:关于探究学习,施瓦布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探究学习是指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这一定义同时强调了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的探究学习目的。探究学习,关键要把握其“从无到有”的探究特点。因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开放性。
由于数学是以理性思维见长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数学探究学习不同于实验性学科的探究学习,偏重于动手操作,也不同于一般理解的科学探究偏重于调查取证,而是一种以独立思考、深人钻研数学问题为主的思维探究活动。针对数学学科的某个主题由学生形成自己的问题或活动意向,或者由教师提出问颗,并创设探索所需的情境和途径之后,学生针对问题特点通过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等数学活动,形成自己的假设,并通过反思、观察和必要的数学实验活动检验假设,直至解决问题,在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建构起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关的方法、技能。
其中,不仅包括数学概念、命题的形成、归纳过程,而且包括解决数学问题的探索、监控、推广过程。
探究过程中,尽管分析、推理、演算等数学活动处于主导地位,但也常常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验性操作演示活动,这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训练操作技能,也不只是为了发现一些数学事实,而是为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丰富数学素养提供基本的经验基础。数学学习的创造性:创造性学习有两个特点:一是知识技能向新的问题情境迁移;二是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新问题。数学学习中的再创造,在于能够利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去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在于能够提出和发现新问题。
因此,如果模仿学习和操作学习是解决知与不知,会与不会的问题的话,那么,再创造性学习是解决怎样想,为什么这样想的问题。
创造性学习主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其基本模式是:问题情境—转换—寻求解法—求得解答。创造性学习始于问题情境,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接受信息,激发学生为实现问题目标而努力,吸引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问题的解决之中。转换是创造性学习关键的一步。
即把问题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和表述,在转换中弄清问题的实质,与已有的概念、原理、方法和问题联系起来,最终把问题转换成易于解决的或者较为熟悉的问题。寻求解法的过程实际是对一系列的内部心智活动进行选择和组织。
每一个心智活动都是根据条件或结论而形成的“产生式”,这些心智活动一个接着一个产生,经过选择从一个环节转化到另一个环节,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心智活动的集合。也就是由已知条件可推出哪些结论,要达到解题目标需要哪些条件,从而形成大量的产生式,选择适当的产生式构成一条解题的思想通道。所以在寻求解决方法时,不是简单地运用已有信息,更重要的是对信息进行加工,超越给定的信息之外,重新组合成新的信息。经过这样对问题的信息进行的加工,探索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进行了创造性学习,再经过积累、总结,学生就获得了创造性数学活动的经验,这种创造性学习获得的经验更容易用于其他的数学问题中去。
4关于怎样教会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思考学习方法问题是老师与学生老生常谈的问题,有宏观的,有微观的,有一般的,有特殊的。
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如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做笔记,如何小结等是宏观的方法,是一般的方法,适应于各学科的学习,适应于每个人的学习,同样适应于数学的学习。
但如何根据数学的特点,进行高中数学的学习问题,又是每个数学老师必须不断研究的问题。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与数学学习方法的特征,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策略之一:让学生学会基本方法指导中学生如何学习数学,是数学教师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必须熟悉多方面的学习方法,广览各种学习方法的精要所在,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主动地、独立地学习,达到新课程要求标准。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首先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基本方法有基本的环节、基本步骤构成,所以,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基本环节:
①制订计划,②课前预习,③认真听讲,④及时复习,⑤独立作业,⑥解决疑难,⑦系统小结,⑧课外学习。
本方法是武汉黎世法老师调查全国200名各科学习成绩平均90分以上的优秀中学生、原华中工学院的40名少年大学生及以高分考入武汉大学的60名大学生的学习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个学生只要能够按照这8个环节学习,步步落实到位,那么这个学生就将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成为班上的优秀学生。8个环节中的每个学习环节还需要老师作具体的指导,如怎样听课,如何预习,如何小结等,让学生明确完成一项数学学习任务,需要分步骤逐项完成,才能牢固掌握知识。
因为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因而完成一项数学学习任务,真正掌握知识,必须全面完成各个步骤。心理学上把认识过程一般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4个基本阶段。按照这4个阶段,可把数学的学习过程也分为4个阶段:预习,查出障碍;听课,破解障碍;复习,扫除障碍;作业,学会应用。
预习就是为了对一节课初步感知,听课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复习是为了巩固,作业就是把所学知识进行应用。
不论学习任何层次的知识,都需要掌握相应知识的四大要素,事实、事理、事用、事体,即:“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应用,怎样归类。与这四大要素相对应的4个步骤就是:感知、理解、应用、系统化。
具体来讲即就是:(1)感知(事实):对一般结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概念、定理、公式等所反映的各种属性有一个整体的反应。
感知是数学学习的开始、是基础,一切数学学习活动只有知道了“是什么”,才能进一步地探索“为什么?”从而才能理解和应用知识。
(2)理解(事理):为了对一个数学结论能够理解,必须明确它的原理,它的来龙去脉。理解是人们逐步认识事物的各种联系,弄清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过程。可见,只有通过理解,才会使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结论的解释等,都要弄懂搞明白,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事实的原理。
(3)应用(事用):应用是学习的继续和深入,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已掌握了数学知识,但还应将知识应用在问题的解决和分析当中,才能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习更有实效,并且通过实践训练掌握技能技巧,提高思维能力。
数学教材当中,对例题的总结,练习题的解答,及课外作业的完成过程,都是“事用”掌握的过程。
(4)系统化(事体):“事体”指的就是“知识体系”。数学学习材料之间具有种种联系,如果学生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就能达到由此及彼的作用。掌握“事体”有以下几个作用:知识结构严密化,记忆牢固,思维灵活多样,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因此通过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是十分重要的。
策略之二:让学生学会宏观方法数学的学习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所以,在掌握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学习的宏观方法,也就是任何数学知识的学习都遵循的方法:“温故知新”———让学生学会同化:数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有类属关系、总括关系、并列关系。这3种关系主要有数学内容的包摄水平和概括水平的高低来决定。包摄水平和概括水平高的处于总括地位,低的处于类属地位,水平相当的处于并列地位。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新旧知识间关系有的是类属关系,有的是总括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
建立在内容之间的关系基础上的数学学习形式,主要有两种:同化学习和顺应学习。
所谓同化学习,就是当新的数学内容输入以后,主体并不是消极地接受它们,而是利用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内容进行改造,使新内容纳入到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
在同化的过程中,主要是辨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并由原有的旧知识作为生长点或固着点,把新知识归属于原认知结构,同时使原认知结构得到分化、扩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而言,对与其是类属关系的新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同化,对与其是总括关系和并列关系的新知识的学习有一部分是同化。
一般来说,从学习新知识到练习中对新知识的保持是再认性同化,在其它知识中又遇见那个新知识时而对新知识的学习是再生性同化;在各种新问题中不断地遇到那个新知识以后对新知识的学习是概括性同化。“削足适履”———让学生学会顺应:数学新知识在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没有密切联系的适当知识,这时如果要把新知识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像同化学习那样通过与相关旧知识建立联系来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就比较困难。这时必须要对原有数学认知结构进行改组,使之与新知识内容相适应,从而把它纳入进去,这个过程叫作顺应。
如果说同化学习主要是新知识适应已有知识的过程,那么顺应学习主要是已有知识适应新知识的过程。简单地说,同化是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认同,顺应是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适应。
“悠然心会”———让学生学会个人体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是至关重要的。
个人体验有语言成分,也有非语言成分。
即就是有他说出来的,也有他心里想的,当完成某个数学新知识的建构时,其语言表征仅仅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外部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不能以外部形式表现出来的非语言表征,即就是有说出来的,也有说不出来的,在数学知识的建构活动中,常常先进行非语言编码,然后才进行语言编码。
在信息加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中,语言和非语言表征同样重要。这些语言的、非语言的编码或表征,使主体获得了客体丰富、复杂、多元的特征,这也就是主体所获得的“个人体验”,并由此在心理上达到对客体完整的意义建构。
所以,在数学的课堂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懂得要积极交流,积极发言,既要意会又要言传,说出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思考,说出自己的困惑,说自己的感悟,把一个思想变成多个思想,从而在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下,修正错误,完善认识,完成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全力以赴”———让学生学会智力参与:所谓“全力以赴”,就是主体将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和语言能力都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去。
由于数学学习活动的本质是思维构造,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尽管是再发现再创造的性质,但是对学习者本人还是处于第一次发现发明的地位,因而主体一定要有高水平的智力参与,这个创造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
即通常所说的“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新知识必须有一个理解或消化的过程”,这里的理解或消化,也是将教师所讲的纳入到自己适当的认知结构中去,这种纳入的过程必须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东西作出自己的解释,用自己的语言对其重新编码,也就是必须对新知识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应性作出自己的评价和调整,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从教师所讲的新知识在心理上获得确定的意义。
这时学生所学到的已不是教师所教的,而是已经经过了主体的思维构造。可见这种理解或消化实际上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质,如果没有主体高水平的智力参与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自知之明”———让学生学会自主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以智力参与为前提,又以个人体验为终结。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对处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学生而言,这种活动最初主要表现为外部活动,由主体自身的智力参与,使外部的活动过程内化为主体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并从中产生出主体的个人体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心理上获得客体的意义,这不是简单地在头脑里登记一下就完事,而是必须对客体主动进行感知,并在对输入的信息加工时进行积极的心理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不能完成的。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意会知识,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来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指不能言传的,意会知识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的,是情境性和个体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例如,无论你掌握了多么丰富的游泳的明确知识,但从来没有在水中折腾过,那么你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因为你脑中缺乏游泳的意会知识,游泳是在游泳的实践活动中才学会的。意会知识隐藏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只有通过亲身的活动体验才能学会和提高。
学习不仅要用大脑思考,而且要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语言表达,用手操作,即要亲身去经历,去感悟,这不仅仅是认知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必须让学生自己操作、自己考察、自己调查,自己探究、自己表达,自己经历、自己体验,一句话,让学生学会自主活动。
策略三: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微观方法就具体内容而言,数学的学习主要是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定理的学习,例题习题的学习,从微观的角度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会这些数学知识:
数学概念定义的学习方法:概念是数学的细胞,学高中数学,首先要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的定义方式有描述性的,有指明外延的,有概念加类差等方式。
一个数学概念需要记住名称,叙述出本质属性,体会出所涉及的范围,并应用概念准确进行判断。
这些问题老师没有要求,不给出学习方法,学生将很难有规律地进行学习。
如何学习数学概念呢?
①概念的形成,要在学生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某一数学概念。
首先要仔细阅读课文的内容,学会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的实例到抽象的数学定义,学会归纳特点,概括共性,抽象本质,自己给概念下定义;其次是认识概念的表示,数学概念的表示,一般有3种形式: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一个新概念的诞生,常常会伴随着新的名词术语,新的符号,记号,所以,要理解这些名词术语的含义,记住符号、记号的含义,会书写,能识别。
②概念的理解,要真正理解一个数学概念,要有一个过程。
首先要记住定义,能够用自己的理解把它表述出来,并能举出正反的实例加以说明;其次是能够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第三是对一些重点概念能够挖掘出它的性质,概念的性质是数学的方法技巧的载体。
③概念的应用,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某个概念,检测它的标准是:能否用它去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即就是要去完成相关的练习,把概念的性质变成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弄清与其它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明确它所蕴含的方法技巧。
一个数学概念的定义之中包含着许多重要的性质,这些性质就是解题的依据和方法,研究概念就要抠定义,或文字表述,或符号表示,或图形描绘,理解内涵是基础,能表示、会识别是关键,只有把握定义的本质属性,才能把概念变成方法,揭示它的内涵,挖掘它的性质,抽象它的模式,凸现它的思想,点化它的技巧,注解它的作用,选析它的考题,预测它的考情。
从定义中找方法,从定义中找规律,从定义中找关系,从定义中找根据。
数学公式定理的学习方法:公式定理是数学的基石,数学公式定理的学习首先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推导过程,证明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数学公式,一个数学定理,是如何被发现的,是如何进行证明的,常常是一部数学史,常常既有令人感动的故事,又有令人奋发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攀科学的高峰。
所以,只有了解它的历史,才能真正掌握它的思想和方法,只有研究它的推证方法,才能真正懂得运用它的诀窍,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方法很多,但课本却选取了有普遍应用性的两种方法,倒写相加法,退位相减法,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结论,而且要求学生懂得推导公式的方法。其次是研究它的结构特征,作用功能,适用范围,应用技巧,数学公式、定理,反映了数学对象的属性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以特殊的结构形式表现为一个具体的公式或定理,不同的结构形式决定了不同的作用功能。
例如,在三角函数中诱导公式的功能是化任意角三角函数为锐角三角函数,8个基本恒等式的功能是同角三角函数实现相互转化,正余弦定理的功能是实现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所以,数学公式定理的学习,就要从推导过程找方法,从结构特征找规律,从应用过程找技巧,从变化形式找思路。
公式具有抽象性,公式中的字母代表一定范围内的无穷多个数。有的学生在学习公式时,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而有的学生却要反来复去地体会,才能跳出千变万化的数字关系的泥堆。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学习公式过程需要的步骤,使学生能够迅速顺利地掌握公式。
我们介绍的数学公式的学习方法是:
①书写公式,记住公式中字母间的关系;
②懂得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推导过程;
③用数字验算公式,在公式具体化过程中体会公式中反映的规律;
④将公式进行各种变换,了解其不同的变化形式;
⑤将公式中的字母想象成抽象的框架,达到自如地应用公式。
一个定理包含条件和结论两部分,定理必须进行证明,证明过程是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而学习定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它解决各种问题。
下面我们归纳出数学定理的学习方法:
①背诵定理;
②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③理解定理的证明过程;
④应用定理证明有关问题;
⑤体会定理与有关定理和概念的内在关系。
数学例题习题的学习方法: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例题习题的学习,是解题学习,是让学生学会数学的解题方法与技巧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
学会解题,对学生而言,首先是方法的掌握,即课堂上的模仿性学习,根据老师的分析、讲解、板书,学会怎样确定解题思路,怎样书写解题过程,怎样分类讨论,怎样处理细节,明确数学方法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步骤,掌握数学技巧的操作要领与变形规律,明确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即“类型+方法”这是学习解题的第一层次,心有灵犀一点通;其次是方法的迁移,举一反三,能够将某一方法应用到解决同一类问题当中去,解决同类的问题,相似的问题,这是学习解题的第二层次,触类旁通;第三是方法的创新,拿到一道新的数学题后,能展开联想,能进行类比,能进行构造,从而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数学方法,这是学会数学解题的第三层次,即融会贯通;第四是方法的融合,即能进行一题多解,在掌握通性通法的基础上,寻求其他更简捷,更巧妙的解法,能进行一题多变,改变条件的叙述方式,或改变题设背景,或改变设问方式,或把相似的几个问题组合改造、引申演变成新的问题,从问题到方法,从技能到技巧,从方法到思想,即无师自通。
学会解题,必须学会分析数学题的具体步
骤:
①审题,搞清是什么;
②构思,搞清为什么;
③解答,搞清怎么办;
④检验,验证怎么样。
有的学生在解数学题时,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思考,那么我们可以给他介绍波利亚的解题过程自问法,使他学会思考,学会探索。
为进一步适应新的课堂改革需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评价观,以期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普集街中学决定邀请姚迎工作室专家一行、武功县教研室相关领导及专家、其他学校相关英语教师共同开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下的英语课堂改革研讨活动。现将活动具体事项安排如下:
一、活动时间、地点:10月18日(周三)下午2:00
武功县普集街中学多媒体教室
二、活动形式:微型课示范课、说课展示、专家点评、现场互动研讨
三、参与人员:姚迎工作室全体成员、武功县教研室相关领导及专家、普集街中学全体英语教师及其他没课的老师、武功县其他学校英语教师。
四、活动步骤:
1、观摩示范课:
省级教学能手谭伟鸽老师讲授《Lesson 16 Happy Thanksgiving》
省级教学能手文娟娟老师讲授《Lesson 15 A Present for Li Ming》
省级教学能手亢寒青老师讲授《Lesson 18 Li Ming’s Birthday》
(备注:授课教材均为八年级上册)
2、示范课说课:三位授课老师分别进行优质说课展示。
3、专家点评:专家就如何让初中英语核心素养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结合 三位老师示范课进行点评说明。
4、互动研讨:专家与参与教师就初中英语核心素养的课堂改革展开研讨互 动。
五、活动要求:
1、参与活动的老师务必于当日下午1:40准时在普集街中学多媒体室李荣利老师处签到。
2、参与授课班级的英语老师请于下午1:50,将学生带至多媒体门外等候,协助授课老师发放资料,并协助授课老师组织学生有序就座。
3、参与活动的老师在活动结束后及时写好活动反思,并将电子版交至教研组长处。
六:工作人员安排
主持:宋青(副校长)
接待:鲁新党(教导处主任)、张雅(教导处副主任)、朱云云、王潇
后勤保障:董耀斌(后勤主任)、赵卫峰
会场布置、教学楼及多媒体会标、照相:黄俊、朱云云
音响、话筒、多媒体投影、课件调试:赵长义、王潇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形式,直接影响着高中生物教学的质量。因此,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为推动高中生物教育的发展,实现教学工作的飞跃式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势在必行。而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那就必须要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讨论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方法,以期为广大高中生物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一、精心设置课堂导入,实现教学过渡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的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做好工作,精心设置课堂的导入环节,以精彩有效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这一章节中关于DNA的知识时,教师在课堂导入上可以以“奇”为主方向,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入课堂教学语境。比如教师可以以“天才和疯子到底有多远?”为主题,作为导入的内容,在此内容之上,融入DNA的相关知识。举例来说,有着音乐、数学天赋的人,他们的天赋其实是遗传物质给予的,而主要的遗传物质就是DNA,DNA上染色体的失序可以导致特殊天赋的产生,也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大多数一出生就患有“威廉斯综合征”的孩子,他们体内的7号染色体错排了20个基因。在全球每两万人当中,就有一人会出现这种情况。通过这样的材料导入,学生会更深刻的理解DNA的重要性。而且提高这样的问题和材料导入,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会被大大的激发,会对DNA的相关知识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在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主题,就更容易与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气氛,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与生活接轨,实现教学知识化与生活化的有效结合
有经验的高中生物教师都明白,教学没有效率,取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知识结构不“融洽”,学生面对于生活相差甚远的知识,一是无法产生学习兴趣,二是不能深刻的了解生物知识的本质。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必然是要加强生物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如在“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这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立足课本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对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现象进行思考。 如以日常生活中的大量的宣称可以力保青春永驻的化妆品和保健品广告位切入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细胞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永葆青春”的可能性。而按照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规律,人体细胞也是不断地在衰亡,这是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到目前为止我们人类还无法改变这一现实。这样学生可以学会运用生物科学,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理性的判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而这正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标准之一。
三、发挥学生想像力,组织进行探究式教学
生物科学在漫长的发展史中对人类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生物科学的出现使得人类对自身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而取得这些成果的关键就在于人类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可以说就是这种精神引导和推动了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而高中生物作为生物教育的重要阶段,负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神圣使命。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想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也就必须要强调对学生生物知识探究能力的培养。举例来说,在教学《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时,可以让学生发挥现象,讨论在太空失重中是否会造成染色体的转变和变异,如果会那是否代表着人类走向太空,走向宇宙的梦想会成为一把双刃剑?走向太空,生活在太空之外的某个星球,就可能造成染色体变异,进而造成人类的变异。在这样的问题讨论下,学生既可以对当前生物科技前沿,太空生物研究进行思考,加强学生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避开教材相对滞后性的弱点,也可以让学生对染色体变异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索,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四、与时俱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物科学观
生物科学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不言而喻,高中生物教育必须要立足生物发展的趋势,在教学中融入当前的生物科学研究前沿知识。当然对高中学生而言,其知识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尚待提高,如果在课堂上灌输太多的生物科技信息,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毕竟,高中生物还是属于基础性的生物科学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具体的、基础的知识掌握,而不是抽象性超前的知识掌握。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可以从思想意识层面进行生科技术的教育,如以“2010年,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等这些著名科学家在有关生物科学方面取得的成果为教学材料,既让学生了解当前生物科学的发展状况,也让学生从中增强危机意识,毕竟我国在生物科学研究方面还与世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五、结束语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实现高中生物教学质量飞跃性提高的前提和基础,高中生物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采取各种措施,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努力。在这过程中应该要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在符合一定的教学规律下,制定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语言输入”对于外语习得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就目前学生的外语学习环境而言,课堂还是小学生接受英语的主要渠道,因而,教师语言是英语课堂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学生的英语语言储备量还不够,加上受母语、语言知识、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所以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把握输出英语言语的量和质,即输入量、输入方式、难易程度、速率、时机(使用英语或如何使用英语的机会)等,使教师本人的语言输入达到最大有效值,让学生置身于易于产生言语感受的氛围,启迪英语言语思维,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收获,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的一种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课堂语言输入有效性的最大的出发点,还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输出,从输入到输出(实际的交际能力产生)还需要经过大量的辅助和措施,也就是说,输入和输出之间还要经过“内化”这一重要环节,如何有效地促“输入”为“内化”,正是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本文以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关于理想“输入”的四个特点为依据,拟从教师课堂语言输入策略的角度,对课堂语言输入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理论依据
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认为,学习习得语言通常是首先接触大量易懂的真实语言(输入语),并通过情景与上下文理解其意义。而理想的“输入”则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理想的输入语言是学习者可理解的,是语言习得的必备条件;不可理解的输入对学习者而言,无异于一种噪音。
(二)趣味性和相关性(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任何教学和学习,只有根植于情意基础时,才能产生最佳效益。输入的语言材料既要有趣,又要与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生活实际相关联,这样学习者就可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习得语言。
(三)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语法知识的记忆不能保证语言运用的正确,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接触目的语的动机,决定了语言习得必须要有一个大量语言实践的机会。
(四)足够的输入量(Input enough)假如目前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用I表示,那么语言输入的水平既不能远远超过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2或I+3,也不可低于或接近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0。最佳的语言输入只有稍高于I,即I+1,才会被学习者所接受,也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教学策略
(一)注意课堂用语的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
教师上课自我核对问题之:
①我的教案中写清楚了每个教学活动的指令了吗?
②我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使用规范清晰的英语课堂用语了吗?
③我尽量用简明易懂的英语强调了新教学的信息了吗?
④学生学会一些语句时,我尽可能多地用英语与学生交流了吗,我把说英语的机会让给尽可能多的学生了吗?
1、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尽量使用英语,指令应简单明了
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按照英语教学的原则,“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母语”,用英语来概括这个关系就是:“Speak English if possible, speak Chinese if necessary.”小学英语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不知老师所云的尴尬局面,比如有一位老师让学生重复录音内容时用了四次repeat一词,学生还是没能明白,教师语言超出了学生的语言储备量,学生毫无反应,大大降低了教师课堂语言输入的有效性,同时也挤占了学生语言实践的时间,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此时如果教师适当地用汉语稍解释,学生立刻就会明白应当做什么和怎么做了。将课堂指令语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比如PEP三年级教材中掌握数字的教学内容,于是我在那个教学段内,用Five, four, three, two, one五个数字对课堂进行调控,当你一边报数字,一边收拢五个伸出的手指头的时候,学生在你的指令下,很快就坐端正了,在这个过程中也很自然地巩固了对数字的掌握。
2、教师要认真准备对教学内容准确、到位的表达
新课程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备课时往往把重心放在了课时中的重点、难点,容易忽视讲解这些语言点时的细节,比如对一个语言点的处理,要尽量用学生能听得懂的句型和词汇讲解,教师要明确自己是否已经对所要输出英语言语的主要环节胸有成竹,功在课前,才会效在课内。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教师用英语上课,往往不是所学单词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新的情景把这些材料重新组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势必会开动脑筋积极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想象等一系列活动来理解所学知识,这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在一次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衔接研讨会上,这位老师用He looks very good.对good-looking这个新词做了解释之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Can you give me the same words?学生在她的启发下给出了nice, beautiful, pretty等等的回答,这是初中老师上的一堂课,我深受启发,该位老师在用纯英语授课的过程中,始终站在学生原有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将旧知识有效复现,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融合。听课回来后,我在自己的课堂上也有意识地进行了实践,发现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也能对PEP4 Book4 Unit5 Part A Let’s learn中出现的pretty进行英英解释,ice,good,very good,cool,wow,great等从他们口中说了出来,我欣喜万分。纯英语上课,对小学老师来讲,或许显得遥远,但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课堂语言,用心经营自己的语言,只有有了这种意识,才会有付诸实际的动力。
关键词:小组合作; 高中地理;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小组在完成合作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小组在通常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具备良好的优越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但是,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课教学中进行的随堂地理小组合作练习存在诸多问题,接下来就以实际论点进行分析:
(1)小组合作实施的比较盲目,大多注重形式化
由于现代化中学教育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小组团队合作精神,个别授课教师就从“课必合作”的一个方面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根本没有从教学内容的“老师教和学生学”这两方面进行必要的合作和讨论,只是老师一声令下,学生就展开自己的“热烈”讨论,老师的教学提纲和教学宗旨得不到根本体现,无法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使小组合作的方式流于形式。
(2)分组随意,分工不明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分组合作中学的知识,懂得团队协作。地理教学中,开展并实现合作学习的前提是有效合理的分组。但是在目前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的小组极不科学,往往是以以往的班级内部相处关系来分组,一般的情况是座位前后的4—6人组成一学习小组。虽然在实现了正常的座位秩序的同时,但是却忽略了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课程学习成绩配比关系,无法真正的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最优化的目标。有的学校由于人数太多或者太少的原因,造成小组内部人员无法实现每个学生的自我观点的讨论;或者小组成员过少导致讨论没有气氛,根本无法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性和有效性。许多教师在地理授课中虽然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但是却根本没有对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角色进行合理的分配,没有从根本上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规范进行培养,造成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不自觉与秩序的混乱。
(3)学生独立思考,时间不足
记得笔者曾经在做“地理外力作用”课题时,设计了12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开始之前,没有事先给与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缺少了自己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知识铺垫环节,导致整个小组讨论得出的结果肤浅、片面,流于表面答案。最后不得不更改教育模式,按照普通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讲解完成。
2、小组讨论法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策略
(1)明细分工,科学分组
分组讨论教学中,分组是讨论学习的基础。科学的分组是保证分组讨论学习成功的关键。高中地理分组教学,一般不宜多人分组,4人一组为宜,人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教学讨论操作。在分组的过程中,组员的选择也要有所考究,学习优秀的应该与学习成绩较差者分配为一组,学习成绩中等者为一组,这样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当然分组的组员人数也无需一成不变,应该根据实际讨论的问题变化而变化。比如讨论“修建水库利弊”可把全班分为两组,而讨论“流域内的水资源利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一般采用4人一组为宜。通过这样的教学分组,目的是希望各学习组员之间通过讨论学习,在增强自身知识的同时,体味互相帮助的人文思想。当然,建立小组后,各小组人员在小组中所承担的角色也应该明确分工,应该具有一定的规范性,防止个别学生出现“搭便车”现象,各小组人员的职责也应定期轮流。
(2)合理设计讨论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种兴趣,对于学生而言,解决问题,体味成功的喜悦,这是他们学习的动力。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点,在教学中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小组思考讨论,解决问题,让其体味到解题的快乐。所选的题目需要教师认真考究,不能太难,难则易折;不能太简单,易则无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紧扣教学主题与教学重点,可以以学生的周围生活环境为依托,引出讨论话题,将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地理教学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比如可以对地理概念与地图表的判断,城区工厂建设(与气候,人文环境相关的话题)等课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3.)积极引导,奖惩分明
小组合作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主体对象,小组学习并不是所谓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放羊式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其次,监督和指导小组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是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验收和检验。合作学习教学过程,是以教学问题为依托,通过让学生分组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教师主导,需要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能够被问题所吸引;其次,在教学小组讨论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的进程,严格控制教学小组学习进度,在小组讨论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如在讲讲解城市区域位课的小组讨论中,5分钟入主题,20分钟讨论合作,10分钟陈述讨论结果,10分钟点评;最后在小组学习讨论完成后,应该对各小组所得到的结论进行讨论,评判其中的错误,并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把讨论的主体融入到评论中去。一个成功的小组合作教学应该受到老师的积极推崇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因此,为了吸引学生更多更好的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可以设置一定的“游戏规则”。小组第一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小组最后一名应该有一些小小的惩罚,当然惩罚不能过重,否则将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小组学习产生反感。比如,第一名可以免除一次卫生扫除,最后一名则增加一次等小奖小惩。
3、结束语
小组讨论学习对教师而言,提高了教学难度,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好小组学习的各个环节,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摸索、多思考,不断总结。从小组建设、主题讨论、过程控制、总结评价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高中小组学习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枫.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32)
[2] 余文利.高中地理合作学习的三种常用方法简介[J]. 基础教育研究. 2008(06)
[3] 徐莉,夏晓梅.合作学习理论概述及意义分析[J]. 科技资讯. 2008(21)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法 思政课堂 应用研究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及发展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精心准备和组织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设计的方案,启发和引导学生就特定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法。 该定义概括了讨论式教学法包含的前提、内容、主体、载体、目标等几个因素,并分析了几个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讨论式教学法因其利于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的提高,在高校思政课堂逐渐应用。但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重讨论本身轻课堂选择、重教师选题轻学生参与、重讨论课堂轻前期准备、重讨论形式轻讨论成果。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堂应用中的不足
高校思政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内容的抽象性,对教学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讨论式教学法较适合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有利于引导和激发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现今高校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使得课堂效率的提升微乎其微,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重讨论本身轻课堂选择,任意课堂随意应用讨论法,殊不知有些课堂并不适用;重教师选题轻学生参与,讨论主题都由教师提出,忽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兴趣;重讨论课堂轻前期准备,讨论前缺乏前期相关知识学习,导致讨论过程没法深入开展,只停留问题表面;重讨论形式轻讨论成果,讨论的过程是为了激发思维,认清问题的本质,而不只是一次讨论。
三、讨论式教学法在思政课堂中的优化改进策略
1.讨论式教学法应遵循三个原则。差异化原则、广泛性原则、时间性原则。根据课程性质、课程进展、学生知识等因素,有所选择的加以应用。差异化原则指根据课程性质、学生专业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讨论式教学。思政课作为高校必修课,各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兴趣存在一定差异,在选择讨论式教学法时根据学生专业的差异,区别选择讨论主题,必要时刻为营造讨论氛围,可以安排观点发言人。第二,广泛性原则指尽可能的动员全班同学参与小组分工。各讨论主题的形成需要各个小组内部良好的分工合作。讨论初衷也是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类似头脑风暴的讨论中激发瞬间的思维碰撞,锻炼学生快速反应、思考、表达能力。小组内部要形成材料搜集、整理、观点陈述完整的分工,避免所有工作集中于陈述者一人。讨论式教学需要全班同学都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对于一些不善于讨论的学生,经常多给予帮助和指导,如让其选择适合的讨论题目,树立在众人面前表述观点的信心,逐步养成参与讨论的习惯。而要营造一种讨论的氛围,建立起一种师生平等的对话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时间性原则指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课时的选择。讨论式教学法对学生知识储备有一定要求,所以不大适合在课程的第一堂课应用。如果课堂中有一些思维活跃善于讨论的学生,课堂的时间控制也会是一个难题,所以最好在课时比较充裕的前提下应用,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讨论的兴致。
2.讨论实施注意前期、中期、后期的掌握。讨论实施过程的控制是实现讨论式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环节,只有充分准备,规范控制,及时反馈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讨论前期充分准备,储备讨论应有知识。前期准备包括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充分准备,讨论是一个不可预测的过程,随着讨论的深入会不断引发新的想法,教师要尽可能的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案,以备为学生提供及时的解答和讨论过程的控制。作为学生,做好相关知识的梳理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知识的储备直接关系讨论能否深入有效的展开。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检索信息,要求正式讨论前小组内部先进行一次资料的分享和补充,为正式讨论获得良好的效果打下基础。
第二,实施过程谨慎控制,不偏不倚激发讨论。讨论法教学的目的是提供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尽情表达的机会,讨论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打断学生,可以适当引导。教师要转变课堂主导的观念,还主动权于学生,在讨论式课堂中,教师担任的是辩论赛中的主持人,学生才是真正的辩手。教师在讨论中应当严守中立,避免自己主动参与讨论,克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教师应当认识到,真理是经得起质疑的。另外,宽松自由的讨论空间才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发言积极性,树立自信心,并在以后的讨论课教学中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讨论结束及时总结,检测反馈讨论结果。讨论结束,教师需做相应的总结,从理论支撑、观点表达、逻辑论证等几个方面展开,强调讨论重在论证过程是否严密,论据是否有利,而非讨论结果的对与错。同时,最容易忽视的一点是,讨论结果的进一步应用。提醒学生再一次根据讨论过程和教师的意见,查找相关资料和文献,补充自身讨论过程中的不足,进一步优化完善,强化讨论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辉、季诚钧:大学教学概论[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2]董志峰:《互动式教学: 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2(4)
[3]杨玉函:《“质疑 讨论式”课堂模式初探》[J] .《教育革新》,2013(6)
[4]曲明华:《“讨论式”教学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 .《基础教育》. 2014(2)
[5]吕谊明:《“启发―讨论”式教法的实践与探索》[J] .《课程教学》. 2014(2)
__算不上教育文化大省,__也不过是一家民营企业,但__做了一件本该教育主管部门做的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好事,为全国各地对教育改革和课堂教学革新感兴趣的同行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上午__教育研究院的专家作了报告,衡水中学和其他热衷教育教学改革的学校校长作了经验介绍,各个学校课堂改革的做法或称谓不同,但理念有相通之处,即学校的一切活动即教育,学生为自我教育的主体。下午来自郴州和图们的一线教师提供的高效课堂展示课,虽然说不上不尽善尽美,但课改的方向和思路与当前我校积极倡导的“四有”高效课堂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把课堂的话语权尽可能交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点拨提升几个环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效益真正“高”起来。
针对当前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低效,不少学校,特别是生源和师资不是特别好的学校,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改革课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山东昌乐二中等,在不断的摸索中,这些学校不同程度地走出了一条有着自己特色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影响力的路子。汤校长在学校社会影响和教育教学质量走低的2012年9月提出“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号召,本人牵头教务处、教科室制定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内涵质量提升”实施方案》,以“形成一个模式,造就一批名师,成就全体学生,提升办学质量和学校影响力”为目标,设计了如下实施步骤:
一、校本培训(__年2月)
建立三级培训网络,即校级、年级、教研组,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规律、方法的认知水平和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教学观念的转换;通过对高效课堂的行动策略、基本流程培训促进教学方法的转变。
二、初步实施(__年3月至4月)
在理念培训基础上,年级管理处和学科组按照培训要求,结合本年级、本学科特点开展模式研讨,在充分研讨基础上,所有教师都要上一节研讨课。
三、阶段验收(__年5月)
各年级评选出课改先锋教师若干名,学校为先锋教师颁发证书,并派先锋教师外出学习考察。
四、示范引领。(__年6—8月)
先锋教师学习考察后,借鉴先进教改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深入研究,为全体教师上示范课。全体教师撰写课改心得,并结集成册。
??? 五、 模式建立。(__年9月)
邀请学科专家指导先锋教师上示范课,在此基础上中心学科组深入研讨,编制导学案,初步形成各个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六、模式推广。(__年10—12月)
以老带新,在学科组内部全面推开模式课,邀请课改知名专家通过听课评课,及时发现问题,矫正提升。
按序时进度,目前已走到第四阶段。一路走来,有如下几方面感受:
1.学校领导层的共识和齐心协力的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打造高效课堂不能仅是几个热心人的事,只有领导层所有同志的认同、协同、呼应、响应,高效课堂这项关键工作才能做得更扎实、有效。诸如学校总体的
宣传氛围的营造,教务处、教科室的规划与设计,年级处的实施与推行,财务处的资金保障等。2.教师理念革新绝非一朝一夕,注定是一个新与旧、创新与保守持续不断的博弈过程。鉴于此,下一阶段,教师培训仍要花大气力,通过校本培训或邀请名家,特别是知名专家教授对教师进行课堂理念、课堂策略进行再培训。
3.高效课堂需要抓手和平台。眼下,我校高效课堂推进还缺少有力的抓手和影响更大的平台,还停留在学校内部部分年级和部分老师层面。为此,有两点设想:
一是以编制导学案为抓手。通过组织学科组核心教师集中时间参与编写《__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其他教师按照导学案设计进行课堂教学。或请教育局牵头联合几家有相同追求的兄弟学校共同编写《名校高效课堂导学案》。如此操作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形成一套质量较高的属于__中学或__高中教育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部分骨干教师通过编写导学案,使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其他教师通过使用质量高的导学案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是以高效课堂研讨会为平台。可以由__中学牵头组织__市四星级高中高效课堂研讨会或借助六校联谊的平台组织苏北同课异构课堂研讨,确立__中学高效课堂模式并加以推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扩大学校办学影响。
以创新管理模式促进教改工作深入推进
2009年,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在麟游县实施以来,该县把管理工作作为推进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助推器,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教改水平。
一是目标管理促发展。为全面推进高效课堂改革,该县确立了“行政驱动,多措并举;典型引路,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提出了“积极创建实验示范校,努力培植典型实验教师,全力推广有效教学模式”的工作重点,制定了《麟游县高效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和《麟游县“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课题带动战略工程实施方案》,修订了《麟游县中小学目标管理办法》,将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纳入学校综合考核,推动教改全面开展。
二是包抓蹲校促落实。该县实行局领导包片、机关干部包校、教研员蹲点包抓工作制度,加大常规教学过程检查力度,严格落实教学各环节,以精、严、细、实的管理促进课改水平提升。
三是结对帮扶促提升。按照地域条件,该县将23所中小学划分成东、中、西三个片,建立麟游县“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项目校“校际合作共同体”9个、学科基地校11所,实行强校帮扶薄弱校,形成以实验校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课改工作机制,促进片区各校共同进步。
以大学讨论促进教学观念大转变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该县坚持把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作为推进课改的催化剂,在全县深入开展“高效课堂理念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活动,不断激发教师课改热情和课改决心。
一是请进来送“珍宝”。该县曾先后多次邀请宝鸡市教研室、岐山麦禾营小学和凤翔横水一中有关领导多次来麟对全县教师进行教改知识培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2012年,又举办了“首届教学管理论坛”和“九成宫之春”全国课改名师报告会,邀请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杜郎口中学课改名师于娜来麟现场讲学,传经送宝,使广大教师的课改理念得到有效提升,促进了课改深入推进。
二是走出去取“真经”。三年来,该县组织教研员和实验校校长20人次参加了全国、省市“高效课堂”培训会6次,4次参加了宝鸡教育大讲堂,先后安排西街小学、酒房中心小学、招贤中学等学校领导和实验教师210人次分别前往横水中学、北郭中学、麦和营小学学习观摩。2012年5月,又派30多名管理人员及一线教师前往山东、南京等地外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汲取先进教育理念,促进课改实验出成绩、出成果,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榜样带动传真谛。在积极学习外地经验的同时,该县注重发挥“土专家”的引领作用。组织市、县级教改实验推导员为全县中小学校现场施教,解答疑惑,进行帮扶指导。他们来自一线的实践经验和体会具有较强的实用指导价值,不仅为教师注入了新的血液,而且有力推动了教改实验向纵深发展。
以实践活动促进教改水平大提升
教学改革教师是关键。该县把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作为推进教学改革的第一要务,在全体教师中广泛开展大练基本功活动,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是开展精品课展示活动。针对教改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该县先后召开片区、校级精品课展评40多次,组织20名省市级教学新秀、骨干在西街小学、两亭中学等校开展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高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诊断研讨,手把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不断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存在着抽象、遥远、观念内容多,具体、现实、实用性内容少的情况,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往往不能结合历史教育的特点,进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又以“灌输-考试”的基本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也只是以“识记-应试”的基本方法进行学习。教学评价也只重视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这种低效率、低能力的学习方式,促使高中历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为此,我校推动了深入的教学改革――“一案两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来说,“一案两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流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时间、空间、学习权利、评议权利、学习的过程等还给学生。实践证明,“一案两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好的教学模式并且有好的实施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就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以更好地发挥“一案两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高效功能。
1 如何有效地“导”
“一案两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流程”的展评课教学流程为主的,在这一流程中,编制“学案”是教师备课的主要环节,而“导学”则又是“学案”的目的所在,因而“导学”则又成了主要内容,成了整个“流程”的“抓手”。“导学”的方式又有很多,而以问题来实现“导学”则是最为常见的。在实际教学中,“导学”的方式与内容是多方面的,笔者感到存在问题最多的是“分析”(“导学”)。
分析式提问(“导学”)旨在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分析研究教材,以便得到新观点、新认识。如教材中有的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较好地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而是一步到位的分析,学生的思维难以形成渐进式发展,最终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真正的培养。这时教师在设置“导学”时应该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再如:在“导学”中还要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以理清问题来龙去脉,揭示问题(“导学”)的本质。例如:“”一节,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问题导入,这时学生会有多种答案,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答案会集中到“落后就要挨打”。这时教师以“中国落后在何处?英国先进在何处?”导入下一步讨论,然后让学生阅读“前的中国和世界”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国落后在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闭关锁国”使皇帝和多数大臣愚昧无知。英国先进在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军事强大。这时教师要接着提出问题:“上述中英力量对比状况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这样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分析,重组已知的知识,得出新结论。
2 如何深入地“研讨”问题
“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流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小组研讨。它是就“导学”中提出的问题,或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质疑进行研讨。如何进行研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因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研讨理解的不深入,组织教学也相对简单,一般只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们交流,然后组织学生以代表的形式展示给全体同学。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对研讨的思维过程及思维结果没有准确的把握,不能形成良好的研讨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分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研讨。一是在学生课前自学的基础上,以课堂研讨形式公布教师或学习小组设计的研讨问题;二是研讨、分析问题,学生自己形成独自的见解;三是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流思考所得,校正自己思考出现的错误或偏差;四是积极参加小组间的展示,以期获得成功或校正错误。在研讨中,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辨、质疑,对历史的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发展进程、内在规律作出新判断、新诠释,再通过分析、比较,使各种信息“聚焦”引起思维方式“大碰撞”,从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获得思维的成果。这一过程就可以使个体创造性思维演变为群体创造性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下一步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