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金融危机带来的后果

时间:2023-08-04 17:19:19

导语:在金融危机带来的后果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金融危机带来的后果

第1篇

【关键词】 公允价值;经济后果;利益博弈

一、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政策的两难选择

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使公允价值成了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成了金融界与会计界在危机拯救中的一个争议热点。金融界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在次贷危机中造成了顺周期效应,认为该准则关于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金融危机中起到了发生器与助推器作用。会计界则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与金融危机无关,它只是跟随市场,并非领导市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作证时指出:“如果废除了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那么将没有人知道这些公司的资产按市值计价到底是多少”。

面对越来越大的对公允价值质疑声音,在美国参众两院表决通过的救援法案中,赋予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权利。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投票通过放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决定。

金融界和会计界对于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分歧在于二者的会计目标定位不同。金融界的主张立足会计调控论,要求“怎样是对经济有利的,会计就应怎样反映”――会计应选择“按有利于经济运行的会计制度”进行反映。会计界的主张属于会计反映论,要求“现实是怎样的,会计就应怎样反映”――会计应选择“按反映现实的会计制度”进行反映。体现在金融危机拯救行动中,会计界立足会计反映论,选择捍卫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其目前采取的主要行动是优化非活跃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计量。金融界立足会计调控论,将会计作为一项金融调控手段或金融危机拯救工具,选择终止公允价值计量。两种观点的角力体现了公允价值计价会计政策的两难选择,其实质是会计政策的选择产生的经济后果形成的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本质特征

(一)会计政策的选择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安排

会计政策选择也称会计选择,是在既定的可选择域内(一般由各国的会计准则、相关经济法规等组成的会计规范体系所限定),根据特定主体的经营管理目标,对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分析,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至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即指企业利害集团(包括股东、债权人和企业管理当局等)选择会计目标和会计准则的行为。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实质上是会计报告的编制者与会计报告相关利益集团合作博弈达到均衡的过程,已出台的会计准则大都是各方利益均衡与妥协的产物。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导致企业利害关系集团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所以企业各相关利益集团都很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订和选择问题。从企业会计政策及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会计政策在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却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制度安排。

(二)经济后果观揭示出会计政策的选择本质是不同利益相关者在会计和政治两方面达到的微妙平衡

为了形成一致会计政策的契约安排,各利益主体双方或多方之间存在一个博弈的过程,即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的过程。威廉姆R.斯科特(William R.Scott)在其《财务会计理论》中对经济后果产生的根源进行了阐明,提出对经济后果的定义:不论有效市场的含义如何,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瓦茨和齐默尔曼早期的实证会计研究表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受簿记成本、契约成本、政府管制成本和政治成本等因素影响,同时各相关利益集团都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参与会计政策的选择,企业管理当局往往通过借助于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与博弈实现对于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由此可见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实质上是会计报告的编制者与会计报告相关利益集团合作博弈达到均衡的过程。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导致企业利害关系集团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所以相关各方利益集团都很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订和选择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后果作为会计规则制定中一个实质性问题开始在美国突显出来。企业各利益相关者通过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不断交涉和博弈,以寻求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经济后果。从实现方式上讲,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往往借助企业政策选择最终体现出来。一直以来会计准则制定者假设会计效果是中立,即使不是中性,也不为其后果向公众负责。经济后果问题的提出改变了这种看法,认为会计不是绝对中立的,可能会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带来不同的经济后果。由于经济后果的存在使会计政策选择备受关注,进而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这使得准则的制定复杂化,因为其要求在会计和政治两方面达到微妙的平衡。

三、金融危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政策选择的博弈分析

(一)利益冲突――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政策选择的博弈基础

金融危机爆发的元凶之所以被认定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政策,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政策导致了相关利益集团的冲突,即以银行为代表金融企业管理者的利益集团与银行的投资者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二者的冲突源自于两权分离订立契约的委托关系,这份契约便形成了以银行的投资者为委托人,银行等金融企业的管理者为人的委托关系。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政策要求投资银行的所有证券进行公允价值计价,而且对所有的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公允市价估价,对由于价值波动所引起的未实现的利得与损失也要包括在报告净利润中,公允价值计量将完全消除银行管理者进行利得交易的能力,执行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后果是提升会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使得银行的管理者看到的不仅是利得波动会增加,同时管理者操纵利润的能力将被大大削弱,这样二者的利益发生冲突也就自然而然了。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目前存在的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偏离,以及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行为具有必然性。在资本市场下假定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对会计政策做出选择或提出建议时,都是为尽可能维护自身利益以达到其预期效用。信息经济学认为:在商品交易中一些人可能比其他人具有信息优势,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一般认为该经济机制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显然,会计政策选择主体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人拥有不易直接被委托人观察的私人信息。以管理者和投资者为例,管理者对企业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比投资者具有信息优势,此时管理者可能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扭曲和操纵提供给投资者的信息,将信息优势转化成利益。很多研究表明存在管理者利用信息优势掠夺投资者和债权人财产的现象。与此对应,投资者、债权人由于担心信息的可靠性而选择谨慎的投资方式,这将使得资本市场无法正常运行。一方面,管理者的信息优势及监督成本的存在使其在会计政策选择上存在自由性,管理者可以通过政策选择获得优势利益,另一方面,管理者可以拒绝政策的实行来保护自己的即得利益。如果存在一项会计政策使得当期报告净收益降低从而影响管理者的报酬,虽然管理者努力程度不变,由于契约的刚性提高奖金比率的要求一般难以达到。此时尽管会计政策的选择有助于提高财务报表的决策有用性,管理者往往也会干预会计政策的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政策的选择对于银行的管理者而言又何况不是如此呢?

(二)金融危机经济后果条件下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政策的博弈分析

由于监督成本的存在,管理者作为信息优势方,具有对经济后果产生影响是否进行充分披露的选择权;同样投资者期望管理者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依据威廉姆.R.斯科特在财务会计理论中实证分析:由于管理者应致力于降低未来契约签订的成本,避免竞争加剧及吸引潜在投资者等原因,可以将管理者偏好假设为,存在有利经济后果时管理者偏好于充分披露,存在不利经济后果时管理者偏好于不充分披露。通过分析发现,只要管理者充分披露时投资者获得高效用的概率偏大,管理者不充分披露时投资者获得低效用的概率偏大。

当出现金融危机这种极为不利的经济后果时,银行管理者会反对披露这一对己不利的经济后果,由于公允价值这一会计政策的使用会提升会计决策的有用性,使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后果得以充分披露,投资者则会持赞同态度,赞同充分披露,支持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由于这两者之间不会就披露问题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所以双方的冲突可以看作一种非合作博弈。假设在此情形下,管理者选择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充分披露时,若投资者选择购买,则投资者能达到的效用比投资者选择拒绝购买的效用更低,即投资者会认为该银行金融机构不具有投资价值。所以,当遭遇金融危机时,银行管理者若选择公允价值计价进行充分披露,而投资者拒绝购买,此时的银行管理者获得的效用也最低。若银行管理者不采纳公允价值计量进行歪曲披露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后果,则投资者选择购买的损失程度更大。博弈的最终预测结果只能是:银行管理者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充分披露与银行投资者的拒绝购买。这个博弈最终走入“囚徒的困境”,这种情况的出现对资本市场具有损害性,会打击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造成资本市场的低效率运转,阻碍经济发展。

然而幸运的是,FASB作为准则制定部门在考量了各方利益的基础上采纳了达成一些妥协的公允价值计量原则,这些妥协是相对于完全公允价值的最初目标而言的。由于计量的难度,负债被排除在外;公允价值只适用于正在交易或是准备交易的证券;为了进一步减少波动性,准备交易证券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不计入净利润,而在其他综合收益中反映。也许,上述的妥协是为了减少管理层的反对,或者是银行的管理者在这个妥协的结果中能够获得满意的效用。然而当金融危机爆发后,这样一个博弈之后的妥协结果又会使得银行的管理者的效用大大降低,因此才出现了文章开始处的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议。

基于会计与环境的共生互动关系,当经济环境产生突变经济危机爆发时,过去各方利益集团通过博弈达成的平衡势必被打破又重新回到博弈的起点,回到非合作博弈的“囚徒困境”,而这样的博弈是低效率的。因此,美国政府作为一方利益集团为了维护政府的利益和政治形象,减少政治成本,同时为了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在SEC的督使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9年4月2日出台了放宽按公允价值计价(以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给予金融机构在资产计价方面更大的灵活性。此准则的放宽意味着新一轮的博弈达到了暂时的近似均衡。

四、金融危机下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政策选择的启示

一是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一个会计适应突变环境、反作用于环境的过程,是一种基于经济后果的社会各利益集团博弈的过程和会计准则逐步完善的必要过程。会计政策制定和选择的有限理性,在现实中表现为市场主体钻营、牟利和准则制定机构防范、堵塞的反复博弈过程。这样,经过多次博弈之后,会计准则的制定也会达到一种螺旋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是公允价值计价的会计政策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原罪之争,虽然是利益相关者经济和政治利益博弈斗争的过程,但也是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反思的过程,虽然公允价值计量称不上是金融危机爆发的诱因或助推器,但也应该看到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完善之处。虽然公允价值计量能提升信息的相关性,但也有其天然的缺点,比如由于缺乏可供参考的市场价格和计量技术上的原因,不活跃市场中的主体交易价格的公允价值较难合理确定;当市场处于急剧变化时,“以市值计价”存在放大风险的作用,当市场存在泡沫时会给投资者传达过于乐观的信息,反之则过于悲观等等;这些缺陷都是会计准则制定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的完善会受到各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博弈的影响,但是提供公允、相关有用的会计信息始终是会计界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否则会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本。所以,金融危机之后的公允价值计量政策应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是自身完成蜕变的过程,但绝不是终止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何力军.会计准则制定的利益博弈与经济后果[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8(8).

第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经济;资产管理

2007年美国房价下跌引发了次贷危机并且慢慢转化为金融危机,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且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全球经济急剧衰退。而此次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一、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次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给全球经济当然也包括我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给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造成了直接的打击。我国最近几年的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增长率,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原因之一是因为美国等发达国家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对象,而金融危机造成了这些国家经济的下滑和衰退,使其对外需求下降,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

2.对我国的企业发展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国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进而减少了进口量,我国的出口量也随之减少,造成了很多出口加工企业订单减少,存货增多,资金严重短缺,很多中小企业因此破产或面临破产的威胁。金融危机也已经影响到了一些原材料期货市场的资金供求和美元的货币价值,从而造成了很多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我国的原材料大都依赖于进口,对于一些依靠加工进口原材料为生的的企业来说,价格的剧烈波动对其的影响显而易见。

3.对我国的投资以及投机市场也有很大的的影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存在太多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的因素,再加上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异常紧张,势必会影响国内和国际投资者对我国的投资,也会造成很多在我国已经投放的资金撤离国内市场。

4.对我国的消费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整体下滑,企业效益不佳,个人收入降低等原因,再加上我国消费者对于未来经济形势的顾虑,造成了整体消费水平的下降,特别是住房和汽车等的大额消费降低。

二、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带来的机遇

经济是一把双刃剑,这次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1.对改变我国主要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带来了机遇。长期以来,我国主要靠出口和投资的高速增长来拉动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金融危机使国外需求降低,国内消费水平下降,投资大量减少,这样的环境中以往的增长模式难以见效,我国必须扩大国内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对我国淘汰旧的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带来了机遇。我国的经济结构一直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国家也已经采取措施进行调整,金融危机的到来打乱了正常的调整步伐,而那些受到金融危机重创的产业恰恰是需要调整的旧的产业,金融危机的冲击给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

3.对于企业进行并购和创新技术,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带来了机遇。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很多国内和国外的优势企业股票严重缩水,经营困难,面临倒闭破产,我国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机遇,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并购,利用其先进的技术提高自己产品的竞争力。

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我国虽不能独善其身,却也在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下,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其所带来的直接冲击,我们更要从此次金融危机的引发原因等方面得出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和教训。

第一,要对房地产业的风险做充分的分析和重视。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严重后果提醒我们,房地产价格全面下跌所带来的危害与其他行业相比要严重的多,在我国房地产方面的投资和贷款也占很大的比例,因此,国家应该把稳定房地产市场作为宏观调控的目的之一。

第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还是应该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并且加强监管的力度。美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的监管缺失或监管漏洞也是引发危机的原因之一,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发挥金融创新分散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效率的同时,要加强相应的监管力度,做相应的风险分析,制定合理的应对政策。

第三,适当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出口企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除了转型别无选择,中央也提出要把中国的“出口拉动型”经济转变为“内需拉动型”经济,还必须提高国内需求的增长,以此带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各个企业也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创造好的品牌。

总的说来,这次金融危机虽然给我过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同时带来了更大的机遇,而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和基本面总体运行良好,我国应从这次的金融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深化改革,加强监管,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使我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第3篇

1、前车之鉴

金融创新在短期内确实可以积聚大量的财富,会给人以巨大的诱惑,华尔街的神话证实了这一点,但高风险也会与之相伴。假如金融创新不能评估和不可控,假如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逐利,那么,这种创新活动带来的一定是金融市场的泡沫、危机和灾难。本轮始发于美国的金融风暴是次贷危机蔓延的结果,是次贷危机与美国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金融衍生品的产物。美国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并通过粉饰包装使其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不断叠加,信用链条拉长,市场泡沫不断吹大,使得市场主体不再去关注资产的质量,而是考虑在购买了衍生产品之后,如何通过打包、分拆和证券化处理,再将衍生出来的新产品卖给下家。其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借鉴美国金融危机血的教训,我们有必要对金融创新进行重新审视,既要看到其对金融发展起到推进器的作用,又要对其令人防不胜防的放大风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把金融创新的风险置于可控范围内。使我们金融企业发展变得更为健康,融资功能更为强健。

2、盲目创新是风险,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虽说一国没有强大的金融,就不会有强大的经济。但我们不要忘了当今这场金融游戏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这场游戏也使我们看到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掠夺他国财富,再现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在政治与经济领域不断掀起金融战役的手段与结果。它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我们金融产品创新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能为了追求眼前既得利益而创新,它必须要围绕实体经济服务而创新。因为脱离实体的虚拟的金融创新,其信用是难以把握和测控的,它必将为事后积聚大量的风险。譬如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就是为了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当前金融危机情况下,我国许多中小企业是首当其冲受害者,更显其要害是融资困难,并可由此引起诸多问题困扰,将会引起我国失业率大幅上升。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将会起到提纲挈领、正中要的作用。因为中小企业可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员,而就业人员增加就可以增加下游产品消费需求,下游需求旺盛起来必然会引起上游产品消费需求同步增长,从而理顺产业链,使经济活络起来,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所以说金融产品创新必须要与时俱进,与整体经济发展相联系,它不需要空洞的包装,虚幻的赢利,是要与实体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会创造富有生命力的经久不衰的经济增长体系。

3、亚洲金融危机警示之要义

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迅速扩散至整个东南亚并波及世界,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这次金融危机在半年时间之内以席卷国家之多、危害之大、损失之惨令世人瞠目结舌,在事后的总结中,人们认为危机的发生绝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其外部原因,是国际投资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资撤离。据统计,危机期间撤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高达400亿美元。但是,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经验,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从深层次的层面我们可以认为是现代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它只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制来防范金融危机。但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经济的矛盾性。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近20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包括经济结构未作适时有效的调整;国际收支赤字增大,外债增多;银行贷款过分宽松。

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给民众带来的困苦是众所周知的,也是资本逐利行为所造成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少数金融寡头不计后果地劫掠他国财富所诱发的触目惊心的一幕,而当今源发于美国的全世界金融危机比之上世纪亚洲金融危机是更有甚者而无不及,它们追求暴利,但各有不同谋取方式。同样那些始作俑者也终将逃脱不了玩火自焚、殃及自身的下场。他们席卷了泰国财富,又把目标对准了香港和俄罗斯的时候,命运之神并没有眷顾他们,以索罗斯为首的金融大鳄们最后还是败将下来。不过俄罗斯国债信用掉期也应当引起我们关注,当前我国握有大量美国国债会不会同样存在隐忧呢?虽不能同日而语,这种担忧总是存在的。所以说我国财富储备应当多元化,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本文以为收贮大宗商品是最佳选择之一,不仅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且又可以避免经济过热时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影响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溯源探因

1、金融杠杆无限制放大

人们追求财富的梦想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如果超出现实和不择手段地追求,往往会给别人或自己带来祸害。过去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毫不顾市场环境地扩大生产,引起商品相对过剩,结果所生产的产品没办法销售,经营难以为继,最终导致大量失业,社会购买力大量下降,社会形成混乱,造成了恶性循环。这种趋利心理不被理性思维所占据,它就会周而复始地出现经济危机。不过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市场会变得更为理性,产品过剩没有那么严重,对经济破坏程度没有那么强。当人们慢慢醒悟过来的时候(也就是说经济危机所造成的震荡幅度越来越小的时候),社会更高层的危机就出现了,它的杀伤力绝对胜过产品过剩所造成的经济危机,这就是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是对孪生兄弟,都是逐利求财不择手段的后果,都是造成了社会经济混乱,市场萎缩,流通堵塞,工厂开工不足,失业率急剧上升。近年来,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传统上以赚取佣金收入为主、对资本金要求很低的投资银行,大量介入次贷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目前,投资银行从事的业务中很多与衍生品相关,而衍生金融产品又具有众所周知的杠杆效应,它起到资本放大作用,可以放大收益和风险,交易主体只需交少量保证金,就可以完成高回报大额交易。“钱不够就借”,投资银行实际上悄然变成了追逐高风险、高回报,使用高财务杠杆化的“对冲基金”。高杠杆倍率使得投资银行对融资依赖增强,在市场较为宽松时,尚可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来填补交易的资金缺口,而一旦信贷紧缩,自身财务状况恶化,评级公司降低其评级使融资成本上升,便可能造成投资银行无法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高盛、摩根斯坦利等著名美国投资银行及其交易对手出现的流动性危机,都是源于高财务杠杆倍率支配下的过度投机行为。美国投资银行平均表内杠杆倍率为30倍,表外杠杆倍率为20倍,总体高达50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杠杆倍率则高达62.5∶1.这种投机取巧的经营作风弥漫了整个华尔街,才导致了今日之后果。

2、信用过度资产化所带来的危害

信用因华尔街的假账而动摇,对财富创造的信仰因CEO的贪婪而堕落。从本质上来讲,次贷危机的根源就是金融企业不顾触犯金融道德风险,非理性放大金融杠杆,令金融风险无限积聚,使泡沫破裂的灾难性后果超出了金融体系所能承受的临界点,进而引发银行危机、信用违约危机、债务危机、美元危机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而这一系列危机的背后凸显的则是美国出现了整体性的信用坍塌。国家信用是金融体制的最后依托。联邦政府多年来对于两房疏于监管,无形中纵容了风险的不断膨胀,而事发后又将“风险社会化”,其所触犯的“道德风险”则从价值层面上对国家信用造成严重冲击。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表明,国家信用是建立在金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一旦遭遇金融风暴,很有可能连国家信用一起毁掉。“信用危机”也是人类社会最难防范的危机。其他任何危机无论轻重大小,往往都有“特异性”、“变异性”、“周期性”等蛛丝马迹可寻,人们可以通过采取有“预见性”、“防范性”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而“信用危机”的爆发既无先兆,更无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因而也相对难以防范和化解。所以在极度投机氛围的华尔街里,没有什么不可以买卖,包括良心,甚至是灵魂都可以出售,这种早已透支了的信用资产,也已极度证劵化了,它早已潜伏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为金融风暴的到来积累了大量的筹码。

3、集成因素

当今政府关心的是社会有效需求,企业关心的是满足消费者需求,设计师们是要创造新的需求,消费者所关心的是如何获得更多消费的权利。离开消费,世界将找不到重心。消费的概念内涵丰富多彩,包括了物质的,也包括非物质的;包括实体的,也包括虚拟的。现代人的购物清单似乎不再因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而变得无所不包。“社会中受自利动机支配的行为逻辑,使得人的多样化需要的满足不再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爱情、理想甚至生命这些生活中最可珍贵的事物,都统统受到金钱的支配”。拥有财富,人们才能够有能力选择他想过的生活。拥有更多的财富,才能够有更多的现实权利,而这种权利又多半是一种消费的自由。现实世界的诱惑是那么快速地变化,通过实物经济的积累,财富的增长似乎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变化得更快的消费需要。随着经济内在的增长因素的被耗尽,实体经济创造财富的速度在持续下降。泰勒的现代化标准生产、日本的精益生产、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欠发达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供应等使财富在过去的100年中被高速创造出来。进入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廉价资源的过度开发、半导体技术发展渐近极限、重大创新普遍减少,下一个财富制造机器又在哪里呢?在实体经济内生性动力逐渐减弱的过程中,通过投资和膨胀消费的方法来刺激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是最简单、最便利的工具。但财富显然将被迫放慢自己的膨胀速度。

金融体系到底创造多少财富是一个大问题。金融体系调动和调制出巨额的资本,它的风险抵押品却主要是社会和国家,而所获得的收益的大部分却流入银行和各类投资机构的腰包。如此,便不难理解金融投资机构内在的扩大信贷款和追逐风险的冲动,重复抵押它并不具有的信誉,创造和包装越来越大的风险,无法遏制地追求更多的超额利润。这就是金融机构最本质的生存法则。随着产业资本的日益萎缩,世界经济越来越为银行和投资机构所左右。实体经济虽是基础,但它却变成俄罗斯套娃中最里面的那一个。

第4篇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引入、取消、再引入的曲折过程。而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会计备受质疑,美国议会甚至要求SEC暂停使用公允价值。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梳理,对争论爆发的原因、公允价值在应用中的问题以及公允价值的最新发展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人们不仅在微观的层面上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具体应用产生怀疑,而且在宏观层面上,还对公允价值所产生的顺周期效应提出批评。会计历来都具有经济后果,这就促使我们不仅要在技术层面上探讨公允价值如何估计,还要在战略层面上思考如何规避公允价值可能带来的系统风险。

二、争论爆发的原因

人们之所以将目光聚焦在公允价值上,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公允价值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传染效应;二是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

海等(2010)从传染效应的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遭遇批判的原因。政商两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群起而攻之不外乎是由于采用了公允价值会计,导致证券资产的减值信息迅速向银行资本金和实物资产传递,进而市场也就陷入了恐慌,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但是以此种思路探寻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不免有舍本逐末之嫌。

郑鸣等(2009),黄世忠(2009),王守海等(2009),刘红忠等(2011)对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进行了研究,一致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之所以成为争论的焦点,原因在于银行以公允价值计价的资产和利润呈现出顺周期的特征。不可否认,公允价值会计的确具有顺周期性。但于永生(2009)、李文泓(2009 )认为顺周期效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公允价值会计不是直接诱因。G20(2009)也已经认识到,从危机前的金融体系状况来看,此次危机与过去的多次危机并无本质差别。此外,海等(2010 )认为投资者心理恐慌也可能是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世界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性也是金融危机爆发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分析,以公允价值会计可能导致的金融市场传染效应和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作为否定公允价值会计的理由并不充分。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只是美国金融体系很小的一个方面,单纯地进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修订并不能减轻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不能阻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三、公允价值在应用中的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公允价值并不是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然而,任何会计方法的采用,都有潜在的缺陷。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公允价值会计存在着以下几种缺陷:

郑鸣等(2009)、黄世忠(2009)、蒋燕辉(2009)、海等(2010)指出由于国际金融动荡,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使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严重丧失了会计的一贯性。应考虑当“很难发生的突发事件”(比如金融危机)发生使得“有序的交易市场”假设不能满足时,可以暂时放弃公允价值,选择一些替代的计量方式。

蒋燕辉(2009)、海等(2010)认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严重降低或化解了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王建玲等(2008)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调整额缺乏增量价值相关性;周明春,刘西红(2009)在对比了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优缺点后,提出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缺乏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公允价值并不易推广应用。

实际上,公允价值应当是在一个完全健康的市场环境下使用的,这个有效的市场必须具备灵活的调控机制和健全的政策体系。由于公允价值会计涉及众多复杂的问题,中国应首先检测将公允价值全面用于信息披露是否可行,再考虑是否将公允价值会计全面用于会计核算。

四、公允价值的最新发展

在改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信息披露方面,徐晟(2009)、王守海等(2009)、葛家澍(2009,2010)、郝振平等(2010)鼓励更多的表外披露,充分发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性较高的优点,并注意提高其信息质量。

在应对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方面,潘秀丽(2011)认为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当通过限制使用计量选择权、提供金融资产计量操作指引等措施来减少转换过程中有可能面临的问题。黄世忠(2009)指出会计层面的对策本质上属于权宜之计,而监管层面的对策具有标本兼治的性质。

在会计理论的构建方面,任世驰等(2010)认为公允价值与按“目标导向”路径构建的当代会计理论存在冲突和矛盾。必须基于公允价值基础重构科学的会计理论,并以该理论指导公允价值会计实践。

历史上每一次金融危机和大的经济波动都会带来会计的改革与进步,此次金融危机也不例外。会计学术界在回击外界对公允价值不“公允”的质疑的同时,承认公允价值存在的缺陷,并对微观的会计处理以及信息披露等和宏观上的顺周期效应做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立基于公允价值基础的科学的会计理论任重而道远。

五、结论

本文对与近期公允价值论战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回顾梳理。总的来看,政商两界对公允价值的种种责难大都经不起推敲,指责公允价值为危机爆发的罪魁祸首更是完全站不住脚。但不可否认,会计准则的执行具有经济后果,公允价值导致的市场波动性和顺周期效应是其主要缺陷。此次金融危机以极端的方式暴露出公允价值的缺陷,虽然使公允价值遭受质疑,但也为公允价值的发展完善提供了契机。未来公允价值会计在技术层面上应该向估值科学化、披露全面化的方向发展;在战略层面上则需要完善监管体系,在会计与金融之间构筑一道“防火墙”,从制度安排上建立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旭东,逯东.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源起、争论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9(10):18-23.

[2] 黄世忠.金融危机触发的公允价值论战[J].中国金融,2009(15):35-37.

第5篇

摘要:本文拟从道德风险的性质和风险源的视觉,阐述企业道德风险与企业管理行为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在分析现有激励机制存在缺陷的同时,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导致企业道德风险的非伦理管理行为的原因,以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道德风险治理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企业道德风险;管理行为;风险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4012505

第6篇

2008年的严冬带给保险企业的寒意是近年少有的。年初,南方部分地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不期而至。春末夏初,“5・12”大地震又瞬间发生。进入下半年以后,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大、资本市场持续低迷,我国经济、保险企业开始感到越来越浓的寒意。就当前看,金融危机涟漪效应远未结束,保险企业在2009年发展面临的形势将非常复杂、非常严峻。

保险业在2009年困难增多、压力加大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放缓给业务发展带来的压力。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外贸出口降低、市场需求收缩、工业生产减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回落。与此同时,资本市场持续下跌,大部分投资者的财富出现大幅缩水。受此影响,广大群众的保险消费能力和意愿有所下降,将会给我们的业务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

二是资本市场走低、央行连续降息给保险资金运用带来的压力。一方面,在全球经济衰退、国内经济减速和其他诸多不确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股票市场的波动性仍会较大,权益类投资获利的难度将会很大。另一方面,随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债券利率也随之降低,因而固定收益类投资也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由此造成稳定和提高保险投资收益十分困难,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大为增加。

三是国际金融危机加深给风险防范带来的压力。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保险公司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仍然很多。由于投资收益率下降,分红率也将会相应下降,可能会低于客户的心理预期,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的金融信任危机传导,退保风险可能加大。受股价降低、资产减值的影响,偿付能力压力加大,经营风险进一步增加,

但是,发展要看大趋势,形势要看基本面。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中国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

一是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和国内连续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确保我国经济保持一定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刺激消费、保障民生的政策将引发新的保险需求,尤其是在国务院最新颁布的“金融30条”里,对保险业提出了“发挥保险保障和融资功能”的明确要求。这些都说明保险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问题。

二是进入降息通道后,银行的存款利率已经降到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以下,这有利于保险新单销售,有利于保险回归保障。

第7篇

在普通法的治国体系下,美国涌现了无数“立法企业家”,也即创新规则、制度的企业家。金融领域则是立法企业家最活跃的领域,金融企业家创造出了很多金融产品、组织形态与规则。正是这些创新,推动美国成为全球金融中心。

光靠实体经济、甚至哪怕有一些金融人才,再甚至哪怕有灵活的法律,也成不了金融中心。真正支持金融中心的力量是法律制度,一种独特的治国思路,一种鼓励人们创新规则、制度的制度框架。没有这样的制度框架,金融企业家就不能自由地进行创新,而没有创新,就无法成为全球金融的前沿,就无法高效聚集金融资源,也就不可能真正吸引一流金融企业家。

而这也意味着,成为金融中心固然很荣耀,但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潜在的巨大金融风险。

这是由创新的本质决定的:创新是面向不确定的未来的,而人的理性是十分有限的,几乎很难精确地计算未来的不确定性。这就注定了创新不可能个个成功。创新者不可能事先就精确地计算到一项创新的规则、制度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可能出现的风险。即便金融企业家计算到了这种风险,相关交易者也可能不具有这种能力而掉入金融企业家的陷阱。当然,创新者与相关交易者也有可能陷入集体行动困境:明知有风险,却无法找到解决之道。

凡此种种凑在一起,可能产生这样一种情形:一项金融产品、制度或者其他领域的创新,短期内虽然给交易双方带来巨大的创新溢价,却损害着他们当下看不见的长远收益,或者给其他市场参与者、给整个社会带来越来越明显的负的外部性。

更进一步而言,即便是金融领域的自我监管体系,依照法律建立起来的外部监管体系,或者普通法的司法监管体系,本身也都存在缺陷,其运作也受到人的理性之局限性的约束,有的时候还会受到激情――即利益的干扰。监管体系的这一固有弱点意味着,那些具有看不见的负面后果的创新,在蔓延的过程中可能未被完全有效地阻止,结果导致了危机。

确实可以说,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体系内在地具有酿成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机制。如果把现代政府对宏观经济施加控制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危机的可能性就更高了。因为,现代国家普遍通过中央银行垄断钞票的发行权,在政治压力下,中央银行总是倾向于多发钞票,多发钞票会造成经济繁荣,但多发的钞票也必然导致资源配置扭曲,价格上涨。到一定时机,市场的逻辑要求恢复资源的正确配置,便会引发衰退,甚至演变成萧条。应当说,本轮金融危机,或者说历史上每一次较大规模的金融与经济危机,都既有创新积累的风险释放的因素,也有周期性因素。

换一个角度看,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本身是市场清算企业家、创新者的错误的过程。市场会毫不留情地惩罚犯错误者,不论他是因为什么原因犯的错误。

第8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金融稳定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2-0039-04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周期性的扩张与收缩,必然伴随着金融周期性扩张与收缩。在不同的波动阶段,经济总量与经济波动的互动效果就是所谓的周期效应。当经济总量与经济波动同方向变动时,说明存在顺周期效应,反之则存在反周期效应。公允价值,作为价值总量的重要衡量工具,对经济金融领域的资产本身价值属性的信息含量进行均衡与反应,受市场传导机制的牵连和对价值波动的先天敏感,当资产价值受到市场形势和经济波动的影响而呈现上升的情况时,利益当局运用公允价值对所驾驭的部分金融资产确认客观的投资收益,或少计提减值准备,造成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隐含信息的上行表现;反之则为下行表现。一旦这种上行信息或下行信息向金融市场传播,助推金融市场价值增量向更好或更坏情况变化时,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随即产生。

二、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进展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有关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研究日渐增多。较之危机前巴斯(Barfla,2004)“加剧财务报表波动性的三种来源”和欧洲央行(ECB,2004)“经济不景气下公允价值弱化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等研究观点相比,新近有关研究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文章更具有针对性。主要表现在:帕兰登等人(Plantin et al,2007)基于市价变动会计,通过比较历史成本计量和市价变动计量认为,虽然市价变动会计在信息反映上是有效的,但在发掘现行市价的信息含量时,却增加了额外的干扰因素,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价值波动;艾伦(Alien,2008)等通过研究认为,市价变动会计具有潜在的传染效应并可能引发顺周期效应;而威廉森(Wallison,2008)、马瑟尔特(Matherat,2008)则对艾伦的观点进一步明确,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具有鲜明的顺周期效应特征,表现在经济萧条时造成资产价格的非理性下跌,而经济繁荣时造成资产价格的过度膨胀。

同时,随着金融数据的不断产生,部分机构、人员基于数理模型对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08年10月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IMF,2008),采用真实数据,通过模拟法,对5家美国和欧洲大型银行集团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在正常、低谷和高峰等三种不同经济周期中是否会产生顺周期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模拟结果显示,在正常、低估和高峰这三种不同经济周期,公允价值会计均会引起银行净资产的大幅波动。然而,劳克斯和卢兹(Laux and Leuz,2009)基于美国证监会(sEC)向国会提交的银行倒闭潮与公允价值会计无关的研究报告认为,当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观点缺乏说服力,许多观点是经不起未来检验的,亟需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更多的经济分析。

基于研究文献综述,当前对公允价值会计具有顺周期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是否存在的问题上,虽然一些研究成果开始涉足顺周期效应经济后果的影响程度,但是有关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产生机理及对金融稳定影响的研究成果依旧偏少。为有效揭示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运行机理,本文立足于因素分析和产生的经济后果研究,为进一步防范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提出改进措施。

三、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运行机理――基于因素分析视角

在充分、公开的市场环境下,信息持有者和需求者在价值利益均衡的决策与博弈过程中,对资产所蕴含信息量的认知程度是无差别的,同时,公允价值计量除了反映信息的方式不同外,其所反映的客观事实与历史成本计量毫无区别可言。在讨论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时,离不开对市场环境的总体状况和具体要素变动的分析。顺周期效应突出地表现在市场向两个极端发展的过程中,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也必须着眼于此。

(一)机理描述与因素介绍

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尤其是市价变动会计的顺周期特征)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更为明显。金融市场波动下,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主要表现为:在经济周期的复苏和繁荣阶段,由于市场活动较为活跃,流动性趋好背景下的金融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上升,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顺势趋好,预期所产生的利益较为可观,而且企业效益提高导致可供分配利润上升。企业、投资者受预期收益率攀升的影响而追加投资,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通过疏通资金渠道,进一步解决资金困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投资活动最终引起管理者、工人及所有者乃至社会公众的收入水平高速增长,从而向上修正预期收入,导致当前消费增加,“高涨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使得国民经济进一步扩张,在成熟效应和加速器作用下,下一轮的国民收入和生产规模将迅速增加”。反之,经济周期的恶化阶段,会引起国民收入和生产规模迅速减少。

因此,在经济周期性的背景下,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所具备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本身、所需计量资产的价值波动、企业和投资者的预期与活动、金融监管等。为全面揭示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文章将从要素分析人手,逐步研究引起这一效应的内在动因。

(二)因素分析

1.公允价值会计本身。2006年9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颁布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l57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如下:“公允价值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因销售资产而收到的或转让负债而付出的价格”,我国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该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大体一致。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本身存在显著的缺陷,即公允价值会计的形成具有虚拟性、不充分性和易波动性。(1)sFASl57概念中所说的“有序交易”是先于计量日而存在的虚拟交易,继续推定可得到:公允价值据得以形成的市场参与者是虚拟的当事人。公允价值的取得要站在市场参与者的角度,以最可能的买者和卖者的虚拟交易所

得出的最可能的交易价格,人们用公允价值来计量某项资产或负债,并不代表在真实的交易中销售了资产或转让了负债。(2)“熟悉情况”与“自愿交换”在信息失衡状况下极易涌于形式。公允价值会计的“公允”必须具备公平性、信息对秘性和自愿性,即交易活动的进行是在买卖双方完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交易的信息量得不到保证,公允价值会计无法满足“公允”,同时交易就带有强迫性质,价值本身与计量反映完全脱节。(3)在会计主体所有的资产组合中,金融资产价格变动所带来的收益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同时会计主体在周期性的资产对价支出水平也不尽相同。以公允价值会计为主要计量属性的条件下,持有资产的价值信息含量和质量也会随着市场状况发生变化,因此所客观推导或反映出的财务信息也就有顺周期的特征。因此,笔者认为,背离市场周期性的波动环境,由于会计职能的客观反应性,使得公允价值会计在对资产的客观计量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先天性的顺周期特征。

2.所需计量资产的价值波动。价值波动是反映社会环境变换的利器,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是有效解决资产价值波动的重要计量手段,通过减值准备的计提,资产的内生价值创造动力与市场的价值认同趋于一致,为国民经济及金融环境的持续稳定奠定了基础。现有的会计准则规定,当出现如下情况之一时,金融资产应确认减值损失:(1)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限制低于账面余额。(2)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出现了暂时性下降。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债务人遭受财务困难,其本身不能履行债务合约的概率较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的现象也更为普遍。因此,金融资产减值变得更为容易,在平衡信息容量和信息需求的过程中,需要确认更多的账面亏损。反之,在经济繁荣时期则会产生如下的结果:一是金融资产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或市场价格会逐步回升,当期确认的资产减值逐渐减少或者消失;二是由于会计准则规定以前年度确认的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可以转回,经济危机后萧条阶段确认的减值损失将转回经济复苏和繁荣阶段的利润,使得会计收益越发高涨。

3.主体预期与交易活动。(1)主体预期的周期波动。从心理学和行为生命周期理论角度考虑,人们在进行决策时,总是面临当前决定还是推迟到将来某一个时间点进行决策行动。在非理性的决策者看来,由于未来不预期干扰因素的存在,现行利益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丧失殆尽或转化为其对立面,为确保价值的快速转化和收益分配的坚挺,投资决策者对于当期出现的收益机会进行抉择利用是其最佳选择。这种选择活动带来的结果就是“投资活动――收益沉淀――信心高涨――投资活动……”,一旦利益机会恶化,会计主体的预期与信心将会持续回落,其行为表现就是阻止价值进一步减少。金融危机中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充当了利益机会的“量化者”和部分虚拟利益的“创造者”,当利益机会出现时,通过公允价值会计的计量特性,会计主体的预期与活动更趋向于“确认收益――利益增加――信心高涨――投资活动――确认收益……”;一旦出现破坏经济金融稳定的因素,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又是利益的“扼杀者”,这时会计主体的预期与活动则与上述周期正好相反。(2)交易活动与价格形成。公允价值会计所假定的交易是从资产持有或债务担负的各方市场参与者来考虑的。公平市场假设和交易活动假设下,公允价值是所有市场参与者相互博弈所形成的一个价格,其结果为大多数的市场参与者所承认与接收。但是“假定”非“现实”,所有市场参与者所决定的价格并非来自于现实交易。因此,在不完全的市场条件下,非理性的会计主体是存在的,不稳定的预期与活动成为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潜在影响因素。

4.金融服务与监管环境。从金融服务与监管的角度来看,银行信贷存在周期性,而且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下,这种内在周期性进一步加剧,使经济周期更为明显。在经济增长时期,金融服务机构利润及其资本增长会促使其信用的过度扩张,为以后程度更深的、更持久的经济衰退留下祸害,这引起了许多银行及其监管机构担心:公允价值计量在经济衰退期可能会导致资本监管要求更为严格,对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延缓了经济的复苏。如果信用风险的上升与资产价格下降二者同时发生,则完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银行会面临着双重压力,即一方面是资本监管施加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因资产价格下降而带来的利润下降的压力。

(三)有关运行机理结论

通过以上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因素分析,本文认为:(1)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是诸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将金融危机的源头和动力直指公允价值会计本身是缺乏说服力的;(2)在经济环境既定的条件下,顺周期效应的产生更多的是主体对利益追求的不理智,以及在利益疏导与危机遏制过程中的主观偏向造成,因为公允价值计量只是当局衡量资产波动及其对经济金融影响情况的工具或手段;(3)任何有关解决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问题的措施,都不应该只关注公允价值会计本身的改革,而应该进一步扩充治理的范围。

四、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经济后果――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会计活动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从公允价值会计本质和顺周期效应的因素分析,顺周期本身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公允价值会计从初期计量的账表加工到最终助推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其本身计量下的金融资产所引发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剧烈变动,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防范等具有一定的影响,而这些正是金融稳定状态赖以保持的基础。

经济后果一:金融机构风险传染的扩张。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机构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不同于其他生产金融领域,金融机构通过存贷吸储等经营行为,使自身具有较高的负债率,同时外在的利润追逐使其本身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并没有完全的配比,造成了金融机构风险免疫力不强的缺陷。在寻求资产、负债自由组合的过程中,通过资产转移和资本本身的价值驱动,部分金融机构通过银行同业拆借、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提供咨询、经纪及进行买卖等进一步扩充经营范围,使金融机构间的关联度进一步加强,收入风险的波及范围进一步扩大。其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当市场处于下行周期时,为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部分金融机构会以低于基本面的价格出售资产,这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金融机构谨慎性地采用公允价值计提损失,同时过分预感同一类型资产存在贬值,随即会以更低的价格出售这些资产;二是业务维持下的网络内金融机构对潜在市场发展的信心不足和过度恐慌,加速了金融风险向其他领域的蔓延。最终的结果是信用市场可配用的金融资源自然蒸发。

经济后果二:会计信息披露与市场公平的破坏。会计信息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判断具有干扰作用,并对区域内的财务资源配置方向和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当信息持有者力求寻租时,这种干扰和影响就表现为对市场交易行为的蒙蔽

性。公允价值会计指导下的会计信息所涉及的深层次内容包罗万象,同时又受管制安排的影响,信息披露制度能否自我实施取决于博弈参与人是否有积极性选择符合设计目标的战略(孙丽颖,杜兴强,2008)。同时,由于公允价值的会计数据与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联系比现行成本下的要小得多,当金融危机发生并不断深化时,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初始拥有者为保持利益的确定性,在积极治理和挽救自身颓势的同时,放大其自身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对未来现金流的准确判断,使信息输出对使用者具有一定的误导性。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不能忽视这些主观表述的会计信息。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由于交易双方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完美无缺的会计信息是不存在的,当危机处于初始状态,寻租活动使得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披露有失“公允”,整个市场的不良状况被不合理地掩盖,交易双方处于不对等的地位,其结果就是公平市场交易不复存在。

经济后果三:税收的不稳定性。在税收中公允价值需遵循税收制度规定,企业发生有关交易事项时,要按照公允价格计算缴纳税款,公允价格首选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若无市价,按照组成计税价格或者税务机关核定价格作为计税价格。虽然会计制度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防止会计主体利用公允价值确认交换收益,任意调整会计报表而采用账面价值作为计量方法,回避公允价值,但在我国的税收政策中,为了保障国家财政收入,没有因为会计制度的修改而改变,仍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税收制度坚持“移动确认”的标准,只要资产移动就视为资产销售,按照公允价作为计税的依据,计算缴纳流转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及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实施,当公允价值会计价值总量和实施规定频繁发生变化时,所得税税收即会进一步加大不确定性,同时纳税、征税和稽税的难度与复杂性进一步加大。

当然,经济后果涉及面宽而广,对于微观层次,诸如经济利益体的博弈、契约平衡的失效等问题,本文不再赘述。

五、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应对措施

历经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全球经济已进入复苏阶段。回顾公允价值发展的历次阶段,每一次金融局势动荡都是公允价值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刻。2009年,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GDP增长达到8.7%,率先带领了世界经济复苏,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金融市场仍然存在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仍然存在诱发的可能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制定有关措施,避免金融上行或下行时公允价值会计的不科学反映。

1.公允价值会计的适度选择性。公允价值会计的思想理念本身是科学的,但是经济形势与金融业务发展要求金融工具必须不断得以创新,随之公允价值会计也必须进一步发展、完善。未来公允价值的发展必须要在可操作性和全面性之间做出权衡,同时在信息披露过程中需解决好公允价值会计披露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问题。2010年5月11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应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金融负债》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是IASB替代《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IAS39)项目的组成部分,建议将应用公允价值选择权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负债,其公允价值变动全额计入损益,同时将变动总额中报告主体自身信用风险影响的部分转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其实,这不是解决公允价值会计运用问题的惟一途径,透视根源,计量属性代表了表达群体利益的一种观点。在财务会计中,我们需正视公允价值会计的优势,但是在未来财务会计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也需要得到持续的发展,也就是说,公允价值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需综合运用,这是由主体持有的资产特征和公开市场的活跃程度决定的,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和选择。

2.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预警机制建议,风险预警系统是防止危机产生和治理危机扩张的“警报器”,是抵御风险和整治局面的有效手段。会计制度设计,尤其是具体账务核算规定,本身对发觉有关风险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为克服这一问题,强调在财务分析说明或表外信息中进行分析反映。依附于创新性金融工具本身,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诱因及其本身所带来的风险是否需要进行预警?答案是肯定的。金融稳定视角下,公允价值会计周期效应的预警,应该依托区域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同时在微观层面不断完善预警的分析机制和风险的疏导机制。限于文章篇幅,有关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问题在此不做论述。对于预警的分析机制,会计准则机构应该进一步强化风险分析责任的独立性,将风险分析与计量属性进行适度耦合,在风险预警基础上进行计量模式的选择。

3.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经济决定金融,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金融稳定的重要前提,也是解决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有效途径。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会对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在诱发国际短期资本的过度投机、导致金融风险的同时,对公允价值的制度稳定性产生冲击。坚持在公允价值计量的环境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进一步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持续、快速发展。同时,继续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完善价格信息传导下的公允价值会计制度和利率市场化改革。

4.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不能忽视常规性金融监管,这些监管措施为稳定金融局势、创造公允价值会计运用环境等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同时我们必须有所侧重,应该认识到:金融与证券的监管部门应当加大对衍生金融工具不断翻新的控制力度,要有效打击和控制纯粹的投机性和冒险性衍生产品的创造;对于资产证券化必须附带严格审查和监督程序,力争公允价值会计运用的真实“公允”。

参考文献:

[1]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J].会计研究,2010(2)

[2]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J].会计研究,2009(5)

[3]王海,公允价值的演进逻辑与经济后果研究[J].会计研究,2007(8)

[4]王自力,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关系论[J].金融研究,2005(5)

[5]徐晟,金融稳定性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优化――基于动态减值准备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9(5)

第9篇

在当今时代,企业领导者都亟需回答一个被忽视了很久的问题――企业在社会中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

多年来,无论你同意与否,人们都想当然地认为,上市公司唯一的追求就是不断增加股东价值,一次次实现更高的业绩目标。这样一种关于企业角色的狭隘观念,已经把我们引入了一条死胡同,这也是我们应该从当前危机中吸取的主要教训之一。

单纯逐利的弊端

企业对利润无止境的追逐是难以持久的,我们往往被回报率蒙蔽了眼睛。10%、15%,或者20%,甚至25%,而把一个真理抛之脑后,这栋纸牌搭成的大厦终究有一个极限,逾越之后必然就是崩溃。不久前,我们刚刚逾越了这个极限,其残酷的后果已经摆在面前。

单纯追逐利润的增长方式,还带来另一种令人担忧的后果,它侵蚀了企业和其他相关方的合作纽带――供应商、雇员、客户以及所在的社区,这些都会为企业带来财富,而其中有些^会感到其合法利益经常被企业所忽视。

当前的危机让人们看得越来越清楚,我们曾忽视了这样的现实,不同的行业、企业以及利益相关者集团都是相辅相成的,忽视了这一点非常危险。我们看到,短短几个星期,危机就从金融界蔓延到工业界,从华尔街蔓延到上海和马赛。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在脆弱的大环境中,即使最繁荣的行业也摇摇欲坠――这不啻为一记警钟,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只有团结互助才能共渡难关。

其实,常识也告诉我们,任何有机体都无法在没有养分的环境或者不毛之地欣欣向荣地生长。同样,保护所在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也就是其生态系统,符合企业自身的利益。

当然,企业必须为股东创造价值,因为如果没有股东的投资,也就没有任何经济发展可言。但是,通过自身的投资,企业还必须为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和财富。长远来看,企业所在的环境健康发展,对于企业自身的成功同样至关重要。这就是企业必须承担社会功能的基本理由。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是否应该赢利。如果一个经理人不知道企业长期成功的基本前提就是满意的利润水平,那么他只能把企业引入绝境。同时,我们也必须扪心自问,如何确保长期稳定的赢利,如何将利润进行投资的时候,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利益。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找到恰当的方法,以有效地解决难以避免的冲突,合理权衡效率和安全之间、短期和长期之间、个人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

巩固产业生态链

过去近40年中,管理和权衡这些矛盾冲突,是达能追求企业成功和社会进步两大承诺中的重要一环,这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公司的DNA。

达能的人力资源政策同样受到这种承诺的指导,体现在诸多领域的开创性项目,比如培训、参与国际工会以及分享利润。同时,这些做法和我们不断提高效率的努力并行不悖。当然,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必须在提供就业方面作出艰难的决定,企业必须有时间和资源来负责任地处理该决定带来的后果,减少对社会和人员的影响。

当我们和达能之外的伙伴打交道的时候,追求企业成功和社会进步的两大承诺,就体现在环保措施以及社会性项目中。无论是与供应商或分包商合作,还是在其他我们提供岗位的领域,我们都会在日常工作中考虑如何推动商业生态系统中的经济和社会进步。

我们设立了一系列的机制来支持世界各地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中,这些发展项目一不小心就会偏离其预定的轨道,但我们坚信,这种支持机制必须得以拓展,以加强系统性和长期性。我们亦提请股东设立一个专门致力于发展和巩固该生态系统的基金。

该基金将完全由达能出资,初始金额为1亿欧元,加上达能每年净收益的1%。它将为我们世界各地的子公司所提出的有意义的项目提供资金,比如,提高当地供应商技能的项目,支持相关行业,比如食品分销微型企业的创业,或者为达能工厂附近的社区提供就业技能的培训。该基金目的不在于为达能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项目供资。它设立的初衷是,增强我们所在的这个相互依存的社会中各个经济部门的活力。 我们必将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力所能及的领域开拓思路,恢复企业在经济以及整个社会中应有的地位,这也是我作为一名企业的领导者责无旁贷的崇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