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

时间:2023-08-04 17:19:21

导语:在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

第1篇

摘 要 随着时展和进步,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充斥的当下,我国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提升认识,强化重视,做好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是每一个企业生存、发展与繁荣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做了以下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 企业 新闻宣传 工作 认识与思考

新闻宣传工作是企业宣传教育以及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对统一员工思想、团结人力、稳定人心、促进企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鉴于此,企业应注重新闻宣传工作,并在日常新闻宣传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循序渐进提升新闻宣传工作质量,推动企业发展。

一、转变理念,多途径丰富新闻宣传工作方式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理念与方式也应与时俱进,而不应一成不变,墨守成规。这就意味着,在新形势下,企业应转变新闻宣传工作理念,并多途径丰富新闻宣传工作方式,为新闻宣传工作诸如新鲜活力。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推动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朝着健康、和谐、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企业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巧用舆论引导法。舆论引导法是科学的新闻宣传方式,企业可借助内部媒体宣传平台对国家政策、法规、指令等进行积极的宣传。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媒体宣扬社会主旋律,渗透社会正能量。这种方式不仅能使职工知晓宣传工作内涵,还能帮助其树立科学的舆论观。

第二,感情引导法。也就是说,企业宣传人员要带着“感情”投入工作,用感情去温暖职工群众,熏陶群众,打好感情牌,做好对一线职工的关心、爱护、帮助等宣传报道,增强宣传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典型激励法。典型激励法是一种新型的新闻宣传手段,运用典型实例,充分发挥模范职工楷模作用是提高宣传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其能感染职工,激励职工。

第四,阵地推进法。通过微博、微信、电子屏幕、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进行阵地推进也是较有效的途径。

二、注重实效,完成体现群众利益的重点宣传

在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中,宣传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一直备受重视,只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宣传重点与难点,整个宣传工作便能顺利、高效进行。因此,企业新闻宣传工作要注重宣传实效,关注体现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宣传,并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突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高质量的新闻宣传工作奠定基础。要想达到以上目标和任务,企业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报道要具有针对性与高效性。企业新闻宣传报道要体现企业阶段发展的重点任务,即宣传工作要瞄准典型、瞄准重点、瞄准难点、瞄准热点。例如,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网页宣传、橱窗宣传、广播宣传、视频宣传,各个宣传的要有所侧重,提高其针对性。橱窗可抓精彩瞬间宣传,视频着重突出专题报道、网页抓动态宣传等。

第二,着重抓能体现群众切身利益的新闻宣传内容。在企业发展中,企业应将职工群众的利益实现上升到发展的战略地位,并鼓励新闻宣传工作者深入一线职工,关注一线职工疾苦。

三、追求创新,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时代品质

创新是新闻宣传工作的生命力,是能使其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源泉。因此,企业新闻宣传要追求创新,不断提升其新闻报道的时代品质。在理论上,企业新闻宣传人员要积极推动理念、形式与方法的创新。在实践上,新闻宣传工作人员更应关注能体现时代特色的新闻宣传报道的制作。具体来说,企业新闻宣传者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第一,坚持一定的新闻宣传工作原则。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策划”、“灵活排版”、“写法求新”、“栏目求新”等原则,在每个月的企业新闻期刊中,宣传报道均要做到有的放矢,并以新颖独特,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呈现,提高其宣传效果。

第二,新闻报道要贴近群众生活,增强可读性。新闻报道的内容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唯此,新闻宣传工作才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最终的新闻传播价值才更强。

第三,新闻宣传报道的形式要多元、创新。以往的新闻报道形式只是以单一的标准新闻形式出现,而如今,工作人员可通过开专栏、做访谈、做深度专题报道、写评论文等形式丰富新闻报道,以极大促进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增效。总之,企业新闻宣传报道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增强感染力和亲和力。

综上所述,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它一方面考验了企业发展的综合实力,推动了企业的长远、平稳发展。另一方面,新闻宣传工作也是党和国家意志的间接体现,是职工群众利益的承载体。而要想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价值与效用,丰富工作方式、体现群众利益、追求新闻创新尤为重要。但对于企业来说,要始终立足自身发展实况,采用科学的新闻宣传工作策略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唯此,新闻宣传才能更好服务于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炳赞.新形势下做好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途径[J].管理观察,2016(12).

[2] 吕伟堂.企业新闻策划的重视和运用之浅见[J].江苏陶瓷,2014(02).

第2篇

关键词:医院;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思考

医院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责任重大,医院宣传部门要利用自身优势,充分的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供正风尚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从而促进全院人员的职业素质。创新医院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方式方法,能够实现走一条思想和科学共同发展的双赢之路。

一、创新医院思想政治宣传的必要性

医院宣传人员要对医院进行准确的定位,有针对性的对医院进行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按照科学的发展观,以构建和谐医院为目标,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做好医院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能够让全社会对医院有清晰的认识,让医院在市场环境中具有竞争优势。医院工作者要关注医院内部人员的思想状况,根据出现的思想政治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使医院思想政治宣传切实的落实到全体员工上。目前,有很多对医院宣传人员的设置上存在着误区,有的是没有专职的思想政治宣传部门,是由职工或者领导兼职,这些人员没有从事过的经验,导致医院思想政治宣传效果不佳。有些医院在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上,仅是对正能量进行传播,与提高全体员工的政治觉悟的目标出现偏离,所做的宣传工作主要是介绍医院的专家团队、设备的先进性等医院的实力为主要内容,却没有正确的引导全体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上内容上使得医院对宣传手段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医院的宣传手段却与时代脱节,严重影响医院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医院思想政治宣传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变化,其地位越来越高。因此,要创新医院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促进改进医院自身宣传漏洞,不仅是医院政治上的需要,还能够提升医院全体人员的自身素质,促进医患和谐。

二、医院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在新时期,对义务人员进行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可以树立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医院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方法和途径的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一)提高政治素养

医院思想政治宣传人员对党的方针、理念、路线等要先于其他部门人员学好,只有先进行掌握,才能够更好的向医院全体职工做好宣传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的学习,让全体职工更好的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清晰的认识,贴于实际,增强全体职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重要主线

要把党的政治思想,作为医院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重要主题,求真务实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全体职工步入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探索多种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形式

医院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科学,因此要整合资源、精心策划,让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形式多样的工作形式。利用现代化手段,创新医院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方式方法的思考,能够更好的提升职工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思想政治宣传人员要激励和引导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创新性,营造正面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总结医院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经验,探索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新的方式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要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宣传教育工作。有很多新知识、新领域等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从而为改进工作形式奠定基础,提升工作质量,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推进政治宣传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社会的要求,只有在以往医院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经验中,总结出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新的方式与方法,才能够有所进步,使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融合,推动医院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政治优势和党的优良传统的传播,因此。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寻找新的方式方法,开拓新的思维。

目前,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是团结职工、共同克服困难的法宝,对思想工作进行适当的定位,能够从认识上给予一定的重视,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思想容易产生波动,而医院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旧的体制还在沿用,新的体制还不健全,因此,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找不到目标,导致思想上出现浮躁,行为上较为急躁,因此,要对旧的体制取其精华,去其糟泊,沿用较好的思想政治宣传体制,使其有机结合,树立全体员工的信息,振作他们的精神。

随着医院宣传工作扎实的发展,稳定的推进,能够激发职工的爱岗敬业的情操,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医院内部更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在院内逐渐形成团结进取的积极氛围,开拓具有创新性的工作环境。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不断的进行创新,经过实践后,形成多种宣传方式方法。思想政治要以多形式宣传策略,多层次的满足全体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医院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创新手段的不断出现,医院思想政治宣传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宣传人员要有前瞻性,加强化解矛盾、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探索中不断创新,寻找方法,来推进医院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娟.新时期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思考[J].青岛医药卫生,2012(02).

第3篇

关键词: 平行志愿 高校招生宣传 调查分析 招生宣传策略

招生宣传是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招生宣传工作是否到位、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生源的质量高低,而生源质量的高低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乃至高校能否可持续发展。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各省陆续推进实施平行志愿投档方式,由过去“志愿优先”调整为“分数优先”,对减少高分考生落榜、避免高校生源大小年、提高院校投档满足率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对于促进考生与学校之间的权利对等、教育公平、稳定高校生源质量等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平行志愿的实施对地方高校来说,带来的挑战却明显大于机遇:高分一志愿考生大量减少、优质生源大批流失等都直接影响了这类学校的生源质量,并继续强化了这些学校在高等教育竞争中的弱势格局。因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分析平行志愿背景下影响考生志愿填报的因素、信息获取的途径、易于接受的宣传方式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的招生宣传策略,为进一步提高招生宣传工作水平提供依据。

1.调查分析方法

对浙江师范大学2010级新生作网络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800份,回收有效问卷227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1.11%。问卷调查考生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考生基本情况构成比

2.结果与分析

2.1考生高考志愿填报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分析。见表2,调查结果显示,影响考生志愿填高校的因素按重要性程度依次为:①办学实力(76.31%)>②毕业生就业率(69.31%)>③专业设置(63.32%)>④学校声誉(54.47%)>⑤教学设施(50.11%)>⑥校园环境(41.00%)>⑦学校类型(40.11%)>⑧转专业政策(33.38%)>⑨奖助学金(29.85%)>⑩地理位置(26.24%)。这说明考生在选择高校时重点考虑的是学校的办学实力、专业设置,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大看重转专业政策、奖助学金等。通常我们认为对高校招生影响很大的“地理位置”在本次调查中排名却相对靠后,我们认为这与调查样本有关,我们的调查对象均为被我校录取的新生,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已经认可了我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实际上地理位置在考生志愿填报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以浙江省为例,从近几年投档情况看,从省会城市杭州的高校各批次投档分数线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与非省会城市高校差距逐渐拉大的现象中不难看出地理位置优势对考生志愿填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表2 考生高考志愿填报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非常重要”选项的比例)

2.2对考生影响最大、宣传最有效的招生宣传媒介(途径)。见表3,调查结果显示,对考生影响最大的、宣传最有效招生宣传媒介(途径)依次是:①网络(28.39%)>②电话咨询、班主任及亲友咨询(16.92%)>③刊物杂志(16.53%)>④电视(13.65%)>⑤报纸(12.78%)>⑥现场咨询会(11.73%)。可见,网络在招生宣传中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

表3 对考生影响最大、宣传最有效的招生宣传媒介(途径)

在分项调查中,网络方面考生最关注的是学校招生网(75.61%),其次是浙江教育考试网(43.06%),这说明考生通过院校招生网获取信息的意识越来越强,招生网已经逐渐成为考生获取招生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而浙江教育考试网作为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主办的全省官方招生信息网站,其权威性受到了考生的充分认可,而且它也是考生查询高考成绩与录取结果的唯一网络平台,对考生的影响力无疑是最广泛的。此外,电话咨询、班主任及亲友咨询方面,考生通过拨打学校招生咨询热线的比例最高;刊物杂志方面考生接触最多的是省教育考试院编的《招生计划》;电视方面以省台覆盖面最广;现场咨询会方面考生则比较倾向于学校派到各个中学的现场咨询点。

从分项分析结果来看,在招生宣传中要突出针对性,充分发挥主要途径(媒介)和同类途径(媒介)中的重点途径(媒介)的作用;尤其是要重视网络在招生宣传中的重要作用,要继续加大对招生网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为考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和服务;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开展招生宣传,发挥考生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引导作用;要重视电话咨询、在线答疑等点对点的招生咨询工作。

2.3考生最想从招生宣传资料中获得的各种信息。见表4,结果显示,考生最想了解的信息依次为学科专业情况(73.54%)、就业情况(73.18%)、师资力量(68.25%)、招生计划(56.72%)、学校概况(55.35%)、历年录取情况(48.61%)、校园文化(29.11%)和硕士点情况(15.54%),可见考生对专业和就业信息的需求明显高于对其它信息的需求。

表4 考生最想从招生宣传资料中获得的信息

2.4考生对高校派到中学的招生宣传咨询人员的作用的评价。在5点量表中,调查考生的作答均值为3.21,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说明考生对派到各中学的招生宣传咨询队伍开展现场咨询还是比较认可的,对考生的志愿填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咨询人员的总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要精心选拔、培训一批素质高、相对较稳定的优秀咨询人员队伍。

2.5第一志愿填报率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平行志愿的深入实施,第一志愿填报我校的考生比例在逐年下降,从被访者基本信息中发现2010年我校新生第一志愿率仅为47.8%(2009年为52.4%,2008年为60%)。不难看出,平行志愿的实施,对在办学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的地方高校来说,生源质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如分数高的考生往往会以较靠前的志愿冲击一些名牌大学,而将地方高校列为“稳一稳”、甚至“保一保”的院校,从而使地方高校高分考生流失、进档考生分数呈现扁平化趋势。这种趋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地方高校办学过程中业已树立起的品牌形象,从而影响下一年的招生。更为严峻的是,一旦这种局面得不到有效改变,平行志愿填报方式就会因“马太效应”继续强化这些学校的弱势格局。

3.平行志愿背景下高校招生宣传策略探讨

平行志愿投档办法的实施对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招生及招生宣传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与全新的挑战,因此,及时调整招生宣传策略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招生宣传策略,增强招生宣传效果。

3.1整体包装策略。招生宣传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是整个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生源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直接关系到学校生源质量、教育质量、人才质量和办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工作全局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全校上下必须统一思想,树立全校参与招生宣传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学校整体形象设计与宣传,通过对学校文化传统、发展成就、学科专业特色、名师名家、知名校友等宣传资源进行充分挖掘、精心策划和整体包装,正确把握考生和家长的心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招生宣传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和品牌号召力。

3.2宣传内容策略。通过前面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考生最关心的是学校的学科专业、就业信息、招生计划等,而我们的招生宣传材料往往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选择招生宣传内容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凸显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学科专业优势、人才培养质量特色和就业前景分析,增强宣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要从考生及家长的实际需求和困惑出发来安排设计招生宣传内容,既为家长和考生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政策与专业信息,又能恰当地引导考生正确评判高校和专业,以减少填报志愿的盲从性。

3.3宣传对象策略。招生宣传的主要对象首先是广大考生,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对他们志愿填报有着重要影响的父母、亲友、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等。实践表明,中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学生填报志愿时往往起着导向作用。我们可以在各中学聘请部分校长或教师担任学校招生宣传联络员,通过他们把学校招生信息传播给考生。平时要加强与中学的联系,建立生源基地,通过“送优秀学子报告会进中学”、向中学寄发喜报等形式,让中学领导和师生更多地了解高校,从而吸引更多的考生报考。

3.4宣传媒介策略。要充分利用传播媒介的宣传作用,按照全面性和重点性相结合的原则重点选择媒体进行招生宣传,深入分析各种媒介的优势、特点和覆盖面,深入分析招生宣传的目的和目标受众的需求,合理选择媒介,从而实现最佳的宣传效果。通过调查发现,网络以其随时访问、双向交互、多媒体展示等优点在招生宣传中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已经成为招生宣传的理想工具,要重点加强以招生网为主要平台、QQ、飞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为有效补充的全方位、立体化招生宣传平台。另外,省教育考试院下发的招生计划书籍(考生人手一册)也是考生认识和了解高校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以各省市发行的招生杂志为媒体进行宣传的力度。

3.5宣传时机策略。目前招生宣传工作最大的弊端,就是绝大部分高校都集中在高考前后很短一段时间内向考生传递大量的招生信息。事实上,面临决定一生重大转折的高考,考生本来压力就很大,密集的招生宣传材料不仅增加了考生的心理压力,而且很容易使考生、家长陷入“数据过剩、信息危机”的矛盾当中,宣传效果十分有限。因此,要把招生宣传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在时机策略选择上,要坚持常规宣传、重点时机宣传与节假日宣传相结合的原则。平时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体积极宣传学校,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度、知名度;临近高考前一两个月是招生宣传的“黄金时期”,应集中人力做好宣传。高考后,填报志愿前,是做好招生宣传工作的最后冲刺时期,通过组织“教师+优秀学生骨干”百人咨询团赴各中学开展招生宣传咨询,学校开通招生咨询电话等全力做好招生宣传咨询工作;此外,通过五一、暑假、国庆、寒假等假期组织生源回母校开展招生宣传活动,让考生、考生家长及考生所在中学真切感受到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与魅力所在。

3.6宣传队伍策略。招生宣传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舆论性工作,招生宣传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招生宣传的效果,因此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覆盖面广、专兼职结合的招生宣传队伍。要把那些人脉广、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的教工吸收到招生宣传队伍中来,固定区域,长期地与相关中学进行联系;要充分发挥校友(尤其是知名校友)的辐射影响效应,通过他们在社会、行业中的影响来开展招生宣传;还要充分利用优秀在校生资源,让他们回到母校“现身说法”开展招生宣传。此外,要通过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训与指导,使他们准确掌握招生信息和学校各专业的相关情况,熟悉招生政策和志愿填报技巧,以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自我形象做好招生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1]桑东平,姚丰华.生源竞争与高校招生宣传工作原则及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

[2]周宗诚,周宏弟,雷静.关于进一步改进我校招生宣传工作的调查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4).

[3]袁晖,程石,许旷宇,雷军.川北医学院招生宣传工作的调查与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2).

[4]朱毅峰.平行志愿背景下地方高校招生宣传策略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5]陈天云.高校招生宣传实施策略初探[J].管理观察,2008,(6).

第4篇

在全球刮起低碳风之际,高职学生低碳生活也备受瞩目。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所以了解高职学生的低碳意识和培养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尤为重要。

那么高职学生对低碳生活的了解程度是如何的呢?如图一和图二所示

(图一)

(图二)

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低碳知道一点,只有27%的学生知道较多或非常了解,甚至还有6%的学生不了解低碳生活。

从图2中可以看出,其中能够准确理解低碳含义的高职学生的比例为66.5%,但是还有近一半的学生对低碳还是不太清楚。

从这两个调查的结果,得出学生对低碳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体现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大学生作为一个文化程度高的知识群体,应该对低碳这个在当今社会比较重要的且出现频率高的词有较高的认知程度,可是调查出的结果并非如此。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个问题予以深思,并在校园里加大宣传力度和对高职学生这方面的教育程度。

2.对低碳生活渠道和途径的了解程度

大部分学生对低碳都知道一点,了解到相关知识的途径有很多,那么都是通过哪些渠道和途径了解到的呢?

(图三)

从图三看出,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杂志等媒体宣传的比例为79.6%,占调查主体的很大部分比例,可想而知其他方式的比例就很小。这说明电视、广播、互联网、杂志等媒体宣传在学生中具有强大的宣传作用,我们要保持这些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宣传力度,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其它方式的宣传力度,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宣传效果,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低碳,从而弥补很多同学在这方面知识的欠缺。

(图四)

在图四中可以清晰的看出,高职学生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和环保组织宣传来来接触低碳知识的,其中调查中选择新闻媒体的人数为263人,占了绝大部分,说明新闻媒体的影响作用是强大,要想更快、更好的宣传低碳知识,可以通过新闻媒体作为主要途径,但是不能单一化,我们也要改变一下其他途径的宣传方式,能够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从而让更多的人能够从多方面了解到低碳,树立更好的低碳意识和养成低碳行为。

3.高职学生心中的低碳对生活质量和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的分析

低碳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尤其是人们的生活理念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低碳经济对体育生活方式提出新挑战的催化剂。但它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低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消费量,实现低碳生活。

当代高职学生对于低碳经济下的生活质量是持怎样的态度呢?

(图五)

通过图五,可以看出,认为低碳肯定会提高生活质量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2%,认为肯定不会的占12%,认为可能会的占60%,不确定的占16%。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通过数据可以说明在大学生心中,对低碳是持认可的态度,只有极少部分的人认为低碳会降低生活质量,但也有一少部分的学生还不太清楚低碳生活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图六)

从图六可以看出,在高职学生心中认为低碳生活对气候会有很大作用的人占被调查者的19.7%,认为会有一定作用的占31.7%,认为有作用但是不是很明显的占43.7%,认为不会有作用的占4.9%。

从调查的数据看出,认为低碳生活对改善气候变暖有作用的学生还是占绝大多数的,只有极少数人认为不会有作用。

3.大学生低碳行为的自我判断的特征分析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个愿不愿意和大家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4个节:节电、节水、节油、节气,从这些点滴做起。

低碳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兴起。 那么在高职学生心中,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做到哪些低碳行为呢。

(图七)

从图七中可以知道,用电节约化的低碳行为的比例占的比较高,占了294个份额,提倡随循环占了257份额,远离一次性物品占了227个份额,巧用废弃物占了221个份额,拒绝塑料袋占了217个份额,植物常点缀占了184个份额,购物谨慎占了180个份额,志愿者占了166个份额。

从总体上看,各种低碳行为的差距不是很大,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还是可以做到较多的低碳行为的,说明他们从心理上觉的如果可行的话,他们所认为的这些低碳行为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这样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大家不仅有低碳的理念,还要付诸于行动,因此,加大宣传还是很有必要的,并且要利用学校的平台,进行更好的教育。

4.结论与建议

4.1从高职学生对低碳的了解程度来看,大部分同学对低碳是知道一点的,但是从对低碳含义的认知来看,有近一半的学生对低碳的含义还是不太清楚的,这就体现出大学对低碳的认知程度还需提高

4.2调查了高职学生了解低碳生活的渠道和途径,发现媒体宣传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但是其他方式的宣传也得创新改进,这样才能更全面的达到宣传效果。

第5篇

【论文摘要】宣传工作是治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扬典型、交流经验的重要渠道,是反映问题、引起上级关注及改进工作方式的有效途径,是展示工作动态的可视窗口和树立单位良好形象的坚实平台,对治黄工作意义重大。对此,笔者认为,作为黄河基层管理单位,要抓好宣传工作,必需从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对黄河基层单位来说,治黄是主业,经济建设通过多年运行也逐步深入人心,但对于宣传工作,很多人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特别是领导干部,认为它是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软任务,不似治黄工作和经营创收来得硬性和实在。但“宣传也是生产力”,做好此项工作,同样能给单位带来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有利影响。

抓好宣传工作,首先要从领导做起。一要成立专门的领导组织,及时协调处理宣传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要配备必要的宣传设施,解决宣传人员在收集材料、传输稿件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三要畅通信息渠道,为宣传人员参加各类会议提供方便,使他们及时了解领导的决策和单位的发展动向;四要定期召开宣传座谈会议,制定短期宣传计划,帮助宣传人员确定宣传重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宣传。这些是搞好宣传工作的基础。

二、开展培训,建设队伍

黄河基层单位的宣传人员大都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搞写作基本上是“白手起家”、“照猫画虎”,理论知识严重不足,实战能力不强,稿件质量不够理想。所以,要搞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就要从根本上抓起,从时间、经费上予以保障,采取送出去学习、请进来传授等方式,积极开展专门培训,着力提高宣传人员的新闻意识、采访能力、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用专业知识武装宣传人员,切实搞好宣传队伍建设。

由于写作水平是一个长期积累和逐步提高的过程,不会因参加几次培训班就立竿见影、妙笔生花,而且受个人工作性质、单位经济状况、职工家庭事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是每一个宣传人员都有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因此,笔者以为,最直接、最快的培训的方法和途径有二:一是开展自学,只要宣传人员乐于开卷,随时都有收获,日积月累,终有提高;二是“老手”帮带“新手”,尽管“老手”也不一定专业,但其从事写作的时间较长,拥有一定的写作经验,而且老师就在身边,便于随时请教,手把手传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三、健全制度,政策激励

基层单位的宣传人员大都是兼职,上班时间干业务,业余时间爬格子,要正确处理写作与工作、生活的关系,在宣传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和心血。同时,由于受写作水平的限制,上稿难度较大,常常会出现搁笔和歇笔现象,不利于宣传工作的开展。因此,为肯定宣传人员的工作,激发其写作热情,各单位宜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为宣传工作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政策激励分为政治激励和经济激励两大类。在政治方面,可通过评选“年度好新闻”、“优秀通讯员”、“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等方式,增强宣传人员的荣誉感,为搞好宣传提供动力,还可通过评选“宣传进步奖”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新手”参与到宣传工作中来,逐步壮大宣传队伍。在经济方面,可根据单位的经济状况予以一定的奖励,在奖励标准上,宜区分报刊、网络,主要媒体、次要媒体,以及办报、办刊、办网单位的不同级别,适当拉开奖励标准,以鼓励宣传人员向报纸刊物、有影响的主要媒体和高级别媒体投稿,以充分发挥宣传的作用,逐步提高写作质量。总的来说,激励应以政治为主、经济为辅,以确保宣传工作健康发展。

四、众手宣传,强化督促

在黄河基层单位,大都是办公室牵头宣传工作,办公室人员尤其是文秘人员承担着大部分的宣传任务,而办公室工作头绪繁杂,一肩担当宣传重任压力较大,宣传工作难免受到影响。因此,要充分发动各方面的力量,众手开展宣传。除政策激励外,促使众手搞宣传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是分解指标。各单位可根据多年的宣传经验,确定宣传总任务,然后参照各部门的宣传能力以及在宣传工作中承担的职责,本着“有能者多劳”、“为主者多劳”的原则,合理分解宣传指标,并要把指标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进行考核和落实,从而为众手宣传奠定基础。日常,可通过政务公开等方式公布情况、予以督促,进入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后,要不定期进行通报,以便各部门及时掌握宣传进度,调整宣传策略,加大宣传力度,以确保年终考核时圆满完成任务。

五、加强审核,严格把关

随着办公条件的改善,微机逐步普及,特别是宽带网的开通,为快速传输稿件提供了极大便利。但由于宣传人员对稿件的把握不够全面,对某些工作和数字的保密性认识不足,如果不经审核擅自对外投递,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影响。因此,在鼓励宣传人员积极开展工作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稿件的审核力度,这不仅是保护单位声誉的重要举措,更是保护宣传人员个人免受政治、经济损失的必要措施。审核稿件,一要区分不同稿件的性质,如论文、人物通讯、业务工作等,分别明确不同的审核人员,以从理论角度和稿件的政治性、真实性上予以指正和把关,确保稿件名符其实;二要实行审核签字制度,以切实增强审稿人员的责任心和审稿工作的质量;三要做到随送随审,随审随签,以提高审稿效率,保证稿件的时效性。

第6篇

关键词:诉讼;构建;纠纷解决方式;调解;仲裁

经过十余年的法律宣传,中国已经进入了“诉讼万能”的时代。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民事纠纷层出不穷。面对不断增长的民事纠纷,法院的人财物现状对“诉讼爆炸”无法应对;另一方面,传统的非诉讼解纷机制则逐渐边缘化,丧失纠纷主体的信任。一些民事纷争难以及时解决,民众涉法涉诉不断上升,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然而世界上众多国家法院之外的各种非诉讼解决方式被广泛探索应用,并与民事诉讼相得益彰,形成多种纠纷解决机制协调互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替代性解决纠纷机制(ADR)已经成为各国法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中国现时域下,面对国家唯诉讼论的宣传、法院案多人少的局面以及法律资源有限与人民期待较高的矛盾,诉讼与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有机结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已经成为缓解司法压力、更好地解决纠纷的必然路径。

一、形成“唯诉讼论”的原因

当前,从国家的宣传到百姓的实践,似乎只有通过诉讼才能解决纠纷。诸多因素导致群众形成了“唯诉讼论”观念,把诉讼作为解决纠纷的首选之策。在案多人少的局面下,大量矛盾聚集在法院,很多矛盾得不到彻底解决。

(一)经济、社会及观念因素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体制变革不断深化、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我国经济及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利益主体多样化、利益冲突复杂化、价值判断标准多元化的局面已经形成,社会已经进入矛盾多发期。当今社会由传统的重血缘、重人际的人情社会,逐渐向以经济利益为重要纽带的利益社会转变。传统的“和为贵”、“耻讼”的观念渐渐变淡,加之媒体宣传的“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权利”的观念登峰造极,使得人们传统的价值评判失效,用法律的是非逻辑代替了传统的辩证逻辑,用是与非的一元评价思维,代替了多种元素考量与权衡的传统纠纷解决思路。另外,社会心理日益浮躁,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鲜能影响当事人的行为模式。

(二)媒体宣传因素

当前一些媒体只片面地宣传“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权利”,没有弘扬传统的调解、撮合、容忍等矛盾解决及排解方法。片面宣传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方法,没有宣传诉讼是纠纷的最终解决途径。片面的宣传直接导致纠纷主体把诉讼作为定纷止争的首选或唯一手段。在很多当事人容忍度降低的心态下,直接将对方当事人诉至法院,使得矛盾升级,有些案件使诉讼由最终解决途径变为“上访的前奏”,把有限的司法资源投入到无限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中,浪费了国家司法资源,使公权力被迫介入市民社会后受到市民社会的反弹。

(四)制度及效力因素

很多矛盾本来可以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等途径得到解决,但是在血缘社会渐渐打破、人与人信任度和容忍度降低、公权力权威性降低的情况下,很多纠纷解决机关不愿给自己惹麻烦,将矛盾往外推。还有的机关做出调解后,当事人不服,继续。法院对原处理机关的处理结果未给予必要的认可,使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权威性及执行力受到质疑。这些做法导致当事人不愿意选择除法院以外的其他解决方式,使得本该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方式变成了“唯诉讼”解决。

二、构建多元性纠纷解决制度的必要性

诉讼与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有效互动、有机衔接,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在改革过程中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方式,是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有效分离的途径,是党和国家尊重人权、重视民意、保护公民自治权利的重要方式。

(一)有利于应对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出现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矛盾凸显期,矛盾表现的形式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基于物质利益产生的矛盾增多,婚姻家庭矛盾增多,群体性纠纷特别是由土地承包与流转、城市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问题引发的矛盾增多。这些问题或是用法律规范解决情理问题,或者法律方法解决政策问题,一旦处理不当,极易激化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乃至导致矛盾激化,引发冲突,发生或恶性事件。因此,实现对纠纷的法律调控与非法律调控、诉讼解决与诉讼外调解的联动与协调, 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有利于克服诉讼固有的局限性

法律具有局限性。法律以固化的条文处理动态的世事,有时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嫌,同时现实社会变化及价值判断标准多元,以一维的视角难免面临多维评价的尴尬。同时,选择诉讼还面临着周期长、执行难、稳定性差等风险,法律规范与社会规范的张力,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龃龉,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矛盾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诉讼作为纠纷解决手段的功能和效果。特别是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具有明显的不彻底性,难以达到案结事了的和谐状态。判决结果有时与当事人的预期相距甚远,有时会与当事人朴素的情理观念相矛盾,也彻底可能摧毁了纠纷主体之间维系彼此关系的纽带和互谅互让的美德。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纠纷不能得到彻底解决,有时还会加剧当事人之间的摩擦和不和,也增加了国家的维稳成本。

(三)有利于公民树立荣辱观念,加强内心自律

社会规范是我国传统上有效而权威的评价方式。人与人之间的评价、生活和工作环境对人的认可、信仰施加的自律以及道德在众多价值中的至高性,这些因素对人民遇到矛盾自行调节和外力调解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现时域下,一些人没有信仰,缺乏内心畏惧和自律,在面对法律规范要么合法要么非法的一元判断下,对社会规范漠然轻视。对法律规范的“赔礼道歉”、“返还原物”等责任承担方式,甚至对司法机关出具的“司法意见”等手段没有羞耻感和畏惧感,难以促使其履行自身义务,形成荣辱观念,也难以阻却其再次成为诉讼争端主体。构建多元性纠纷解决制度,可以借助全社会各种力量对社会矛盾调、控、疏、化,使全社会资源联动,对违法行为进行多角度否定评价,引导公民树立荣辱观念,使公民内心形成行为尺度,营造诚信自律的社会环境。

三、加快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在这个权利纷争明显增多、物流人流速度加快,人与人容忍度日渐降低、纠纷种类五花八门的时代,法院和法官面临空间压力,难以满足民众的司法需求,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效率和质量难以保证。另外,很多情况法院不能解决,但其他机关和当事人却期待法院来解决。在法院用法律不能彻底解决纠纷时,当情理和法律相龃龉时,百姓埋怨增多,涉法队伍不断膨胀,影响社会和谐。另一方面,人民调解无人信赖,调解、仲裁等机构无人选择,行政机关的居间调解得不到执行,社会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加快构建诉讼与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有机结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使诉讼与非诉讼方式有机结合,有效衔接,显得尤为重要。

(一)制度构建

目前我国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虽已经形成框架,但该框架非常松散。各部门配合不紧密,执行力衔接性不强。原来立法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打补丁,各规定不能有机结合,不能形成合力,使得纠纷直接涌向纠纷解决的最后途径——法院。因此,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必须予以重构,加大人民调解力度,邻里—单位—街道—社区—司法所,层层消化,积极化解,让矛盾从群众中来,消灭在群众中;建立适当的诉讼前置程序,充分利用行政资源和仲裁资源,利用法律、道德、利益等多元准则对矛盾进行化解;支持民间仲裁组织,形成市民社会纠纷自治,为解决纠纷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途径,形成对诉讼的有力补充;重视法院调解,调审分离、实行立案前调解、立案调解、庭前调解、庭中调解、庭后调解、执行调解等多种调解;诉讼过程中邀请民间组织、人大政协代表、陪审员等多种主体参与调解,整合社会资源,共同解决矛盾;适当设置效力承认制度,有些机关已经处理过的矛盾,可以适当认可,授予执行力,节约纠纷解决资源;各部门联动,相互配合,设立奖惩机制,充实调解机构和力量,国家予以支持和鼓励。通过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构,使纠纷解决资源更加紧密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合力,共化矛盾。

(二)宣传指引

随着法治思想深入人心,传统非讼思想受到批判,媒体、法学界不断向民众灌输诉讼万能,一味宣传诉讼才是解决纠纷的首选之策和不二之选,诉讼全能主义已悄然形成,诉讼外的纠纷解决方式被赋以否定性的评价。“一元钱”官司被广泛宣传,恶意购买假货索赔被贴上正义的标签。把法律视为终极的判定标准极易导致对情感、责任、道义等价值的漠视。当得知通过法律解决,比通过其他途径解决获利更多,当得知通过法律解决所尽义务更少,当得知可以通过毁灭或伪造证据,歪曲客观事实可以影响公权力对其行为的判断,很多人往往滥用诉讼来解决矛盾,利用诉讼本身的有限性来实现私利。其结果经常导致纠纷主体矛盾骤然升级,并将这种不良情绪带到裁判的作出和执行中。笔者在审理案件时,经常有当事人说“他没有必要把事情闹这么打,我又不是不履行义务”、“他也没和我商量啊”等等怨言。诉讼万能的宣传已将社会矛盾由多种途径解决引导为唯诉讼途径解决,将情理问题转变为法律问题,有小纠纷变成大矛盾。大量案件涌向法院导致司法资源被无端浪费。在大量案件面前,在效率与公平的张力之间,法院和法官面临极大困境。由于精力财力有限,审限程序要求严格,法律对道义、情感的判断标准的不自觉排斥,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的抵牾,法官难免挂一漏万,从而导致当事人对纠纷解决最后一道防线遭到质疑,使矛盾得不到彻底解决,国家公权力威信降低。

因此,法律的良心—法学家,法律的从业者—法律家等法律职业共同体和媒体应当进行正确的指引和宣传,不但要宣传法律作为解决纠纷手段的价值,还要明示法律的局限性和有限性,法院不是解决纠纷的唯一途径,对于家庭、婚姻、政策等领域的案件,法院也不是最佳解决途径,仅仅是解决途径的一种。唯此,才能给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提供更多的生存及发挥空间,也为法院和法官腾出更多的精力成为法律的专家,正义的最终守卫者,而不是疲于奔命的工具。

(三)利益引导

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到“从身份到契约”,从以情感为核心到以利益为纽带。在这种情况下,用法经济学派学说,通过对成本和收益的分配,引导纠纷主体通过多元的纠纷解决机制化解纠纷,从而对纠纷进行分流。从成本上,人民调解的成本最低。通过基层组织(纠纷主体单位、居委会、司法所、妇联、消协等)耐心工作,可以将矛盾化解,收获最大的利益。仲裁的费用可以适当提升,但是快捷便利等优势使当事人综合各种因素,进行选择。行政调解可以利用行政权力的权威性在具体事件中促成纠纷主体和解,通过公权力和私权利的互动和分配,使当事人自愿衡量成本,达成和解。诉讼的成本应当提高,提高诉讼费用,使当事人适当承担诉讼风险,在裁判过程中再将诉讼成本根据胜负情况分配给当事人。通过提高诉讼成本,分配诉讼费用,既能保证公民的合法权利得到法律的保护,又能使法院真正成为纠纷解决的最后一道防线。

(四)效力衔接

纠纷主体不愿选择代替性纠纷解决方式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代替性纠纷解决方式没有强制力和执行力。首先,人民调解的结果完全是依靠双方当事人意愿接受,完全没有强制力和执行力。其次,行政调解不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甚至连民事协议的效力也得不到确认。再次,劳动仲裁的仲裁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可能导致责任心不强,最后导致仲裁结果稳定性不高。另外,商事仲裁的结果有时得不到法院的执行,执行力变弱。这些情况导致纠纷主体直接将纠纷诉至法院。

作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各种方式目的一致,都是想将纠纷稳妥化解。不能“个人自扫门前雪”,推出矛盾,结案了事。因此各部门、各程序应有机衔接,形成通畅的纠纷解决路径。

第7篇

关键词:社区医院;党政工作;党政宣传;宣传作用

随着医疗改革不断深化和卫生事业迅猛发展,党政宣传工作在社区医院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宣传党和国家卫生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又是医院与社会密切联系的桥梁和枢纽。在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新的任务下,如何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方向和医院改革的需要,在宣传内容、宣传方法、宣传形式和宣传载体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有效开展党政工作宣传成为了社区医院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新形势下社区医院党政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强化医院党政宣传工作,不仅是为了满足富强民主的要求,也是满足文明和谐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途径。医院党政宣传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着重要的关系,党员干部核心作用发挥与否,与社会主义和谐医疗事业成败有着直接关系,只有强化医院党政宣传工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可以确保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加强与巩固党的执政能力,从政治上确保和谐医疗事业的全面建设。由此可以看出,强化医院党政宣传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还可以加快医疗卫生行业的改革,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新形势下医院党政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党政宣传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在部分社区医院领导看来,党政宣传部门作为一个行政部门,其工作并不能为医院创造直接经济效益,事实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医院医疗、护理等部门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缺少相应的宣传,造成社区医院的优势不能凸显,更无法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因此,社区医院党政宣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和医院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但是,现在大多数社区医院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没有树立新时期下的党政宣传意识,在党政宣传工作中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要,导致社区医院党政宣传工作流于形式,未能得到切实执行,导致宣传效果并不理想。

2.2 宣传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新时期形势下,社区医院宣传部门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对内可以开展党的思想教育,为医院各项改革服务,及时传递各种信息,宣传、表扬医德医风高尚,医疗技术精湛的先进人物,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热情;对外承担着宣传和树立社区医院形象的责任,维护和完善医院良好的公众形象,促进市民能对医院的了解,从而选择就医。这就要求宣传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这样才可以保证宣传工作的全面展开。但是,大部分医院缺乏对宣传工作的足够的重视,导致宣传部门人员均是兼职的,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员大多数都不是文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不是从医疗、护理专业转行过来的,就是由党务或行政部门的科员来兼职,甚至部分社区医院根本就没有设立宣传部门。造成党政宣传工作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大部份是边学边干,缺乏宣传工作的连续性、预见性和专业性。由于个别宣传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口头表达能力欠佳,文字写作能力又不强,难以承担艰巨的医院宣传工作任务,起码也是与新形势医院宣传工作的重任不相匹配。

2.3 宣传方式传统,宣传内容局限

新形势下对宣传工作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是社区医院党政宣传工作人员未能及时转变思想,与时俱进调整工作方式。继续沿用传统的工作方法,使用较空洞的理论辅导讲座和直向的正面灌输宣传等方法,对社区医院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难释疑少,造成宣传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且职工参与积极性不高,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传统党政宣传更多地关注医院管理工作,忽视了对社区医院医疗服务和技术的宣传,导致大众缺乏对医院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医院的综合竞争。

3.新时期下社区医院党政工作宣传工作的改进措施

3.1 明确党政工作重要性,树立宣传意识

在目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社区医院党政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疗的重要环节。社区医院应加大力度,加强党的队伍建设工作和宣传工作,强化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以身作则、爱岗敬业。创造良好的互助、竞争环境。

3.2 提高宣传队伍的综合素质,构建完善的宣传系统

社区医院的党政宣传,要想取得良好的成绩,就要注重宣传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由具有专业医疗知识的各部门医务人员与专门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员共同组成完善的宣传体系,加强宣传队伍的专业性,这就要求宣传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良好的理论素养,还要具备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宣传策划能力。同时,要想实现预期的宣传效果,一定要由专业人员展开规划,抓住先机。所以社区医院要建立起完善的宣传机构和宣传报道体系,提高宣传人员的素质,才能为党政宣传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

3.3 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内容

随着互联网新兴技术的应用和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颠覆了传统的宣传模式,改变了人们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此情况下,社区医院党政宣传部门不能沿用传统的宣传方式与途径,需要对网络平台与现代化媒体进行充分利用,寻找新的、有效的宣传方式,拓展宣传思路,为宣传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障。所以,医院可以设立自己的报刊,将一些本院研究与动态展示给大家;同时,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解答网友的一些问题,并把医院发生的事情与大家分享,让大家对医院有更多了解,拉近大众和医院的关系,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除了宣传方针、路线、政策之外,还要围绕新时期要求与医改主题,抓住社会关注要点,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建立特色医院,从各方面展开宣传,促使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3.4以人为本,让宣传工作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开展社区医院宣传工作,是社区服务更人性化,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渠道扩大社区医院在社会的影响力。将每位客人当成一位老朋友,根据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制定出体贴患者和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包括全程导医、体检、预约专家、预约居家医疗护理、健康咨询、紧急医疗援助、社区社团讲座等等。总之,越来越多方便、快捷的服务以及温馨的问候赢得越来越多市民良好的口碑,这种新型的社区医院宣传方式对在公众中的形象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4.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强化医院党政宣传工作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与要点。加大党政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党政工作宣传意识,丰富宣传手段,不仅可以加深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改革,还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贯彻奠定坚实的基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措施.[J]. 肖惠霞.《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0):40.

[2]论新形势下医院党政工作中的宣传意识[J]. 刘美.《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4,(17):148-148,167.

[3]新形势下医院党政工作中的宣传意识[J].李观明.《管理观察》,2014,(23):183-184.

[4]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卫生部门党政工作中的作用[J]. 宋忠雷.《东方企业文化》,2014,(13):18-18.

第8篇

[摘要]平行志愿投档给高校带来了加速等级分化、强化名牌效应、缩小自主选择生源空间等挑战。而高校在招生宣传过程中,同时还存在媒体定位不准确、宣传内容缺乏特色、后续招生宣传服务不到位、招生宣传人员缺乏专业培训等误区。文章提出,应科学构建招生宣传模式和多元化招生宣传途径,激发招生宣传团队全方位服务意识,正确定位招生宣传对象,合理利用招生宣传时机,为高校争取更多的优质生源。

[

关键词 ]平行志愿 高校招生宣传 实效性

[作者简介]周春娟(1979-),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招生工作。(江苏 南通226 0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0-0032-03

一、平行志愿投档方式给高校招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各省逐步采取了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将传统的“志愿优先”调整为“分数优先”,增加了考生选择高校的机会,降低了高分落榜及高校招录的风险,提高了院校投档满足率,促进了招考双方的权利对等,但对于核心竞争力优势不是很明显的地方高校来说,面临的挑战远大于机遇。

1.平行志愿投档加速了高校等级分化。平行志愿对“985”“211”这些名校来说更有利,但对于普通高校来说会出现投档分数线低、高分生源减少、录取分数区间呈扁平化等趋势,强化了高校的弱势格局,加速了高校的等级分化。

2.平行志愿投档强化了考生注重高校的名牌效应,淡化了专业意识。国内一些行业院校尽管综合排名落后于重点院校,但某些学科的研究水平确实是名列前茅的,平行志愿的实施将高校按级别分类,特色优势专业招不到具有这方面特长的考生,造成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

3.平行志愿投档进一步缩小了高校自主选择生源的空间。为保护考生利益,省招办一般要求高校的投档比例不大于105%,高校挑选考生的余地大大减少。高校的录取分数线高于省控线,在较多不服从考生出现的情况下,可能不会圆满完成招生计划,而要去征集院校平行志愿,从而对招录产生很大影响。

二、平行志愿背景下高校招生宣传工作存在的误区

1.招生宣传媒体定位不准确,宣传内容缺乏特色。随着高校生源竞争的日益激烈,地方高校会仿效一些名牌高校的做法,选择在大媒体上进行宣传,但是由于地方高校大部分是省内生源,媒体受众和生源地区不对称,往往达不到预期宣传效果。在招生宣传内容选择上,很多高校认识不到自己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不分主次,一味求全,无法给考生和家长留下深刻印象。

2.招生宣传时段集中,后续服务不到位。目前高校把志愿填报前的10天左右作为招生宣传的关键期,然而,面对高校传递的大量招生信息,考生和家长往往会陷入信息过剩的矛盾之中,使得这样的招生宣传往往收效甚微。而志愿填报过后,高校因忙于招生录取,对考生非常关注的录取信息往往懈于答复,后续服务的不到位使已形成的宣传效果荡然无存。

3.招生宣传队伍建设薄弱,宣传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招生宣传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招生宣传人员代表了高校的形象。由于人手紧张,每年都要抽调教师临时参与招生宣传,他们对招生政策、宣传的方法和口径、宣传中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问题等不熟悉,在面对考生咨询时不能准确解答,从而影响了招生宣传效果。

4.招生宣传效果缺乏有效评估,难以及时调整宣传方案。在招生宣传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地方高校把招生宣传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来做,往往重宣传轻总结,对于招生宣传的实际效果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估方式和途径。而招生宣传要取得成效,必须针对工作中的不足进行有的放矢地调整,评估机制不完善导致招生宣传方案调整不到位,宣传效果不明显。

三、平行志愿背景下高校提升招生宣传实效性的对策

1.科学构建招生宣传模式和全方位、多元化招生宣传途径。第一,合理选择权威招生宣传媒体,扩大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招生宣传要取得实效,媒体选择至关重要。应选择考生和家长容易接触到、且在他们心目中具有权威性的招生宣传媒体。首先,利用政府主办的媒体,如阳光高考平台、省招办网站,将高校办学特色、教学师资、专业前景、就业情况等备受关注的信息传递给考生及家长;其次,选择省招办下发的刊物作为招生宣传的重要渠道,利用刊物的权威性增加受众对信息的信任度,提高说服力;最后,高度重视网络咨询,依托省招办举办的网上志愿填报咨询方式,及时准确地回答考生提出的问题。

第二,积极主动参加各省市招生主管部门组织的高校招生咨询会。高考志愿填报是招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积极走出去参加省市招生主管部门举办的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会,抓紧这一年一度的最佳宣传时机,结合高校自身专业特色、就业亮点等,通过零距离的交流,为广大考生及家长提供全面准确的政策解答,回答考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让他们最直接地了解高校的招生信息,在充分展示高校良好形象的同时争取优质生源。

2.切实加强招生宣传队伍建设,激发全员全方位服务意识。第一,加强校内专兼职招生宣传队伍建设。首先,要求专门从事招生工作的专职人员熟练掌握与招生考试相关的招生政策和录取规则,熟悉学校的办学情况,掌握一定的统计学知识、数据库知识及网络知识,以对高校及考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招生工作。

其次,考生填报志愿期间聘用一些责任心强又懂招生工作的教师组成兼职队伍,对他们进行政策及业务培训,通过他们将高校的招生信息更快、更准地传递给考生,提高招生宣传质量。

最后,挑选一批优秀学生,补充到招生宣传队伍中,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学生可利用节假日和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回到母校,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就读中学的亲戚朋友,以便对考生进行正确指导。

第二,发挥人际传播效应,加强校外招生宣传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和中学之间应本着对高校有利、对考生有利、对中学有利的原则建立生源基地,加强三方之间的交流,为高校争取优质生源拓展渠道。高校通过生源基地中学挂牌、召开高中教师宣传队伍座谈会等形式,及时将中学往年的录取情况、考研情况等反馈给中学,吸引广大考生报考。为进一步深化合作,高校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签订互惠互利的协议,激发中学为高校输送优质生源的动力。另一方面,高校应充分调动校友及家长的人际优势,协助高校做好招生宣传。校友和家长是高校宝贵的外部资源,他们熟悉高校自身的情况,也关心学校的发展建设,高校可以通过当地的校友会以及颇为支持学校发展的家长,促进高校与校友、家长、考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进一步提高招生宣传的可信度,为争取优质生源拓宽途径。

3.科学定位招生宣传对象,增强招生宣传服务实效性。省属院校的绝大多数招生计划是针对本省的,录取批次大多位于本二批,录取分数位于本二批的平均水平,主体生源以二类重点中学的毕业生为主,高校招生宣传时应根据考生及家长的心理需求调整宣传策略,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招生宣传实效。

首先,针对不同分数的考生,宣传重点要有所不同。考生在选择高校时,一方面关心高校的名气、办学思想、专业实力、教学师资,关心大学4年的生活能否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关注高校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自己的分数能否被录取,填报存在多大的风险。基于考生关注的问题,高校面对各类考生宣传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应重点宣传高校优良的学风、人才培养的创造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科研师资的雄厚性以及优秀师生的典型事例,使他们坚信大学4年的生活能得到自我提升,坚定他们报考的决心。而成绩一般考生更大的关注点是报了这所院校能否被录取,对于这部分学生,招生宣传人员可以根据招生计划、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及招生经验给予其诚恳的建议,鼓励分数适合的考生积极报考,对于分数比较低的考生,也可以向其推荐其他合适的院校。

其次,针对不同地域的考生,宣传对象要有所侧重。在新生调查中发现,所在的区域对考生选择信息渠道、获得招生信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正确认识不同地域学生信息选择倾向和填报志愿的心理,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招生宣传策略。城市学生在网络信息的获取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有更多机会参加招生咨询会,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主要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因此对于城市考生,应在考生家长比较集中的咨询会上,充分把握宣传时机,加大对考生家长的宣传,争取家长的认可。而农村学生由于信息来源相对闭塞,很多中学教师对招生政策都不甚了解,所以应加强对中学老师招生政策宣传及录取流程解读,扩大招生宣传材料的寄送面。另外,对于农村考生关注的奖助学金设置、助学措施及就业情况等方面,高校招生宣传人员要着重介绍。

最后,高校要坚持关注考生及家长对信息的不同心理需求,把服务考生、服务家长作为高校招生宣传的根本宗旨。在与家长沟通时,建议家长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选择;在选择专业时,建议考生考虑自己的特长及兴趣爱好,为考生选择高校及专业提供富有建设性的参考意见。高校招生宣传人员在招生宣传过程中要急考生所急、想考生所想,多研究家长想什么、考生要问什么,提高招生宣传服务质量,为学校树立良好形象。

4.合理利用招生宣传时机,提高招生宣传服务质量。考生进入高三年级,很多家长开始有意识地了解高校及开设的相关专业,迫切希望得到高校的指导,所以,高校必须将招生宣传工作分阶段、分层次、分重点、有计划地融人全年的招生工作中。

一是坚持招生宣传工作常态化。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高校,应该将招生宣传作为一项常年常规工作来抓,保持宣传工作的连续性。在大规模招生宣传前,通过给中学寄送招生宣传资料、开通电话咨询和网上咨询等方式抢占招生宣传先机,必然会加深考生对高校的印象。

二是关键时机重点宣传。填报志愿前的一两个月到录取结束这一段时间,是考生和社会关注的集中期,抓住这一关键时机,集中人力物力开展招生宣传服务。志愿填报前,要向考生及家长解读招生政策,解答考生关注的问题,增加考生对高校的信任感;志愿填报时,突出宣传本校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及就业情况等,吸引考生积极报考;录取结束后,及时公布录取结果,这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开展招生宣传的关键期。

三是开放校园,零距离接触考生及家长。开放大学校园,让考生在咨询的同时参观教室、宿舍和食堂等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让他们亲身感受到高校“以人为本”和“育人为本”的良好管理和服务氛围,增强考生报考的信心,增进高校和考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为高校争取更多的优质生源。

[

参考文献]

[1]朱毅峰.平行志愿背景下地方高校招生宣传策略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 (4).

第9篇

关键词:传播政策 宣传 高校图书馆 形象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图文信息中心,是为教学与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的重要学术性机构。因此,高校图书馆宣传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念、思想和行为的引导性传播活动,也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行为。这既是图书馆塑造和提升自身形象与地位的必要手段,也是广大师生读者或用户了解图书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近年来,随着媒体和传播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读者的信息载体趋于多元化,传统传播工具的吸引力日益减退,要想让宣传工作有效果的到达各种受众目标那里变得困难。运用传播政策促进宣传工作的提高,让图书馆更好的服务教学科研。

一、高校图书馆宣传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对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历来并不十分重视自我宣传。随着宣传意识的增强,诸多不尽人意的状况逐渐有所缓解,如制作图书馆介绍、各种藏书目录、读者指南,既方便了读者,同时也宣传了图书馆的功能。尽管如此,在宣传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宣传过程中无法寻求到更多能从读者需求出发,符合读者关注兴趣和接受心理的有效方式,宣传无法深入人心,传播效果甚微;宣传的面不广,宣传的力度不深,师生对图书馆仍旧缺乏应有的了解,利用图书馆的意识淡薄,图书馆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仍不高,不知图书馆为谁服务。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宣传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师生读者的接受心理的变化,此外各种宣传手段没有得到很好的资源整合,单调的形式和缺乏互动的方式很难满足读者真正的需要。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有较高知识层次的大学生和科研工作者,而现有的宣传工作大多还停留在表面,很难让这样的读者直接获得想要的信息导航。

二、运用形象传播来提高宣传工作

形象传播的关键在于向受众群体(读者)提供某些稳定而独到的特点、利益和服务。图书馆的宣传工作就如同企业宣传自己的产品一样,读者往往根据图书馆的形象来选择服务,这也正是宣传工作的目的所在。具体的说就是要立足于构成形象传播的六个要素,即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使用者。

1.属性

所谓属性是指形象能给人带来的特定品质特征,这种特征是其它同类所不具备的。想要让图书馆形象深入人心,就要善于打破图书馆的传统观念,采用新型的传播工具来推销自我。将传统的宣传内容与现代传播途径结合。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采取不同的宣传策略和宣传途径,如对有高层次信息需求的读者,利用资料宣传、校报等大力宣传报道自己的馆藏特色、特色数据库建设情况、信息检索指南、教学辅导材料等,方便教师读者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2.利益

图书馆就是要在海量的信息与读者之间建立一座桥梁,让读者与所需信息紧紧相连。建设图书馆的形象是无法直接实现读者的需要, 因此形象还需要其服务传递读者实在的功能或情感上的满足, 这就是利益。多宣传藏书状况和服务能力,让更多的师生读者了解图书馆的客观价值和职能作用,同时,应主动加强与各学院、系之间的联系,多搞一些宣传、培训、专题讲座,这样就可以使图书馆与各学院、系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切实掌握读者的需要,使图书馆提供的各项服务让读者满意,获得所需的信息。

3.价值

通常价值有两方面的理解:一个是对顾客而言, 即形象在顾客心目中的价值;另一个是对形象拥有者而言, 即形象的市场价值。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传统服务已不能适应新社会的需求,个性化服务、深层次服务已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流。开展定题服务,课题的回溯检索,为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提供最新的文献情报信息;实行开架借阅,提高读者利用率,延长开馆时间,极大限度方便读者,让形象在读者心中形成价值。

4.文化

文化是形象的灵魂,是形象属性、利益和价值的内在根源。没有文化的内涵,形象属性、利益或价值便不复存在,因此,形象传播要在形象文化上“寻根”。要注重馆史沿革宣传,一代代的图书馆人用自己的辛勤努力去打造图书馆的形象。宣传图书馆的文化,与整个学校的文化结合起来,让形象文化鲜活起来。举办“回顾建馆以来最感人的故事”评选等活动;与新闻媒体联合录制纪录片、跟踪报道等节目,来宣传图书馆的文化内涵,扩大图书馆的影响。

5.个性

个性是形象属性、利益、价值、文化等因素对于使用者的特有亲和力。通过举办各种展览会、与发行商联合举办图示展销会等;开展捐书、旧书新用等活动;组织图书知识竞赛、联系一些作者与读者见面等,吸引读者参与,拉近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图书馆的魅力。

6.使用者

正是因为有了形象定位、有了形象文化内涵、有了消费者可以感知的利益与价值, 特定的形象往往形成了特定的受众群体。面对种类繁多的文献信息资源,新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注重对新生宣传工作。如开展图书馆基础知识教育,组织参观图书馆,介绍图书馆馆藏分布,规章制度,借阅使用方法,让使用者从开始就对图书馆产生良好的形象。

随着读者意识形态的变化,图书馆也需要不断调整宣传工作的思路,以适应新环境下的宣传工作,运用传播学的理论指导宣传工作的开展,更好的让读者与图书馆联结起来,实现图书馆的功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