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体育文化特征

时间:2023-08-04 17:19:23

导语:在体育文化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体育文化特征

第1篇

摘要:我国传统的庐陵文化,不仅历史非常的悠久,同时自然风光在庐陵文化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就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也创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创新性

一、引言

庐陵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景,同时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庐陵文化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不断的提高。庐陵文化不仅自身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同时其文化的内涵也非常的丰富。另外,庐陵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不仅完整的保存下来,同时其在促进吉安市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自身的经济价值。

二、庐陵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

传统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截至目前依然生存在现代社会中的已经所剩无几,而在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来自永新的盾牌舞、吉安县的鲤鱼灯、青原区的喊船、峡江县的打蚌壳等庐陵民俗体育文化项目。而这一方面反映出了庐陵民间民俗体育项目的生存和发展现状,同时也为深入研究和分析庐陵民俗体育项目生存和发展现状提供了新的契机。经过深入的调查发现,导致庐陵民俗体育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很多年轻人都通过外出打工的方式,改善了自身的生活水平,随着健身项目异化现象的不断加剧,很多年轻人对原本的民俗体育活动项目的热衷程度也呈现出逐渐淡化的发展趋势,而这也就导致了民俗体育文化项目出现了严重的继承人断层现象;(2)传统民俗体育在西方现代体育发展潮流的冲击下,导致话很多传统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展出现了举步维艰的现象;(3)地方政府对于传统民俗体育项目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这些传统体育民俗体育项目在群众中开展的难度与日俱增;(4)虽然民间武术作为庐陵传统民俗体育项目盛行至今,没到逢年过节,只要是年满十八岁的男青年都要去在庄堂习武,以达到促进其技艺提高的目的,但是由于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在民间村落的年轻人已所剩无几,使得庄堂武术在逐渐的成为了历史,而这也是导致很多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民间传统武术失传的主要因素;(5)虽然国家已经颁布和实施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具有大方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加以保护,但是由于其传承的前景非常的暗淡,政府相关部门往往也只能采取加压的方式,积极的进行民俗体育项目的宣传,才使其可以维持现在的生存现状。经过分析和发现,庐陵民俗体育文化项目的发展已经受到了现代体育项目的严重影响,面对这一现状,庐陵体育项目必须积极的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在现代体育项目的夹缝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三、庐陵民俗体育的特点

(一)区域与地域性特征

庐陵位于我国江西省的中部山区,这一区域不仅山脉遍布、水系发达,同时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当地居民的居住也十分的分散,而这也就形成了其与众不同的区域文化。像著名的永新盾牌舞、新干竹马舞等,都是这种区域文化最好的体现,而这种具有民俗性质的体育项目,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充满了观赏性。

(二)群众与群体性特征

人民群众是庐陵民俗体育重要的来源之一。在庐陵地区的悠久历史文化中,最著名的就是庐陵人民为纪念元朝统治而形成的安福中秋烧塔这一传统民俗。每年的这一天,村落中的男女老少都会在桌子上摆上柚子、月饼、点上香烛、燃放鞭炮,同时通过舞蹈活动展示人们心中的欢乐心情。这些或的开展,不仅体现出了庐陵地区独有的民俗庆祝方式,同时在你来我往的过程中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

(三)图腾崇拜与祭祀性特征

在庐陵民俗体育中图腾是另一个重要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在唐朝时期,万安地区出现了大旱,很多老百姓的生活都难以为继,而老百姓就根据万安地区流传的一个古老的传说,创造出了民间舞蹈麒麟狮象灯来向老天爷秋雨,没想到第二年这一地区果然风调雨顺。从此与会,这一民间舞蹈就在万安地区流传了下来。虽然麒麟狮象舞是一种娱神祭祀的舞蹈,但是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一种民俗气息,娱乐效果非常的显著,而这也说明了庐陵民俗体育具有较强的娱乐性。

四、庐陵民俗体育文化创新性探讨

第2篇

【关键词】定向运动 体育文化 特征

一、定向运动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1.从定向运动的产生过程来看,其文化的产生是一种军事需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广阔而崎岖不平的土地上覆盖着一望无际的森林,散布着无数的湖泊,城镇、村庄稀疏散落,人们的交通主要是依靠那些隐现在林中湖畔的弯弯曲曲的小路。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生活,理所当然地要比别的地方更需要地图和指北针,否则,要想穿越那莽莽林海是十分困难的。正因为如此,那些经常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山林中行动的人们——军队,便成了开展定向运动的先驱。他们深知,如果不具备在山林地辨别方向、选择道路和越野行进的能力,就不能完成保卫国家的重任。而开展定向运动的基本器材——地图,原是为保障军队的行动而测制的。军人利用它进行体育竞赛的雏型最早在瑞典(1888年)和挪威(I895年)出现。

2.从定向运动的发展过程来看,其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20世纪初,定向运动一度在挪威销声匿迹,后来才在瑞典逐步受到重视。1919年 3月25日,一次影响深远的定向比赛(有 217人参加)在斯德哥尔摩南部Nacka的林中举行。它的组织模式与规格标志着定向运动作为一个独立的体育项目,结束了它在准备时期的长期探索。因此,时任瑞典斯德哥尔摩体育联合会主席的吉兰特(Ernst Killander)便被人们视作现代“定向运动之父”。

3.从定向运动的变革来看,借助媒体进行体育文化传播是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定向运动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如定向运动是个人体验型项目,现代媒体一直很难将这项运动以直观形式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定向运动的发展缺乏商业化的推动。定向运动已将自己“迷失在森林中”,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体育发展的要求,在欧洲以外地区,定向运动的发展缓慢。通过1996年开始的PWT赛事的创新,高科技在定向运动中的应用等一系列事件拉开了定向运动变革的帷幕。

4.定向运动在中国的传播发展需要进行体育教育继承和延续体育文化。定向运动在中国的传播最早始于台湾和香港。定向运动在国内的起步,始于部分部队官兵的自我摸索。1999年国家做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以后,定向运动以体育项目形式走进了大学体育课堂。在定向运动进入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标志着定向运动在中国即将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二、定向运动的文化特征

1.定向运动文化内涵特征的体现

定向运动与其他项目相区别的独有特征为:“运用准确读图、指北针操作、路线选择策略评估、在压力下集中注意力、快速决策和在自然地形中奔跑等技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寻找并沿着最佳路线穿越未知地带。”在定向运动中,只规定了一些必须到访的点,至于两点间有多少条路线,哪一条最近,途中是否有障碍物,选择哪一条路线既省时间又省体力,哪一条最适合自己此刻的体能、技能和智力状态等都需要参与者自己作出判断,并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决策。可见,定向运动的内涵特征主要体现在借助地图和指北针导航,在奔跑中进行清晰思考并作出果断决策。人的一生每时每刻都好像在参加定向运动,时时在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如人生设计、制定长远奋斗目标和实施个人发展规划等,都是一种人生的定向。定向运动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训练,更重要的是一种心智训练,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验和生命的投资。

2.定向运动文化外延特征的体现

(1)定向运动是一项竞技体育项目。它不仅仅是体力的竞争,也是智力和技巧方面的竞争,奔跑的速度靠体力,方向的判断和路线的选择正确与否,要靠地图与指北针的运用以及大脑的分析判断,是智力的较量。定向运动就是这样一个带有强烈的对抗竞争性的体育运动。

(2)定向运动是一项大众体育项目。它是一项必须掌握的技能,从普及地形学的角度看,普及全民识图和用途知识,可以培养人们在野外活动和陌生城市中的自我生存能力。

(3)定向运动是一项颇具商业价值的体育项目。它是一项适应性强、参加人群广泛、绿色环保的项目。对于消费者来说,只要一张定向地图,一个指北针,就可以参加了。

总之,定向运动作为一项个人体验型项目,参与性极强,除了亲身体验,旁人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挑战、刺激和乐趣。

三、在不同体育形态下定向运动的体育文化表现

1.竞技体育下定向运动的文化描述

体育文化有着一种趋于竞赛活动的“本能”。任何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民间活动,还是国际活动,无论是青少年的活动,还是中老年的活动,都有一种相互比试、较量、角逐的趋势,最终形成竞赛。这一点是任何艺术活动所不具备的。这种“本能”,可能是人类所具有的那种竞争、挑战的天性所决定的。这是体育文化的特点,也是体育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定向运动就是这样一个带有强烈的对抗竞争性的体育运动。它是人类在与自然融合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身心潜能,向自身挑战的体育运动,也是追求竞技体育超越自我生理极限,强调参与和勇敢精神,追求在跨越生理和心理障碍时所获得的愉悦感。

2.休闲时代赋予定向运动的文化表现

社会体育是以人为本,以不断满足人们身体与精神的享受和发展需要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提高国民的体制与健康水平,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完善发展是社会体育的宗旨。而要提高每个国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最直接、最基本的途径是扩大社会体育参与。社会体育参与的程度可以充分反应对人的基本态度,也可以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时期的到来,一个休闲时代正在向我们扑面而来。休闲时代将更加注重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更加注重人的自身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定向运动,作为放松身心、自我娱乐、融洽关系、发展友谊、维护健康、挑战自我的积极、有趣、有益的休闲方式,必将促使该项目的蓬勃发展,正好满足了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的需要,使人们逐步离开传统的体育场馆,走向荒野,纵情于山水之间,向大自然寻求人类生存的本质意义。同时,它更大程度地体现了人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愿望。这正是中国体育文化的“天人合一”,即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的精神。

3.与体育产业相关的定向运动文化启示

体育产业是一种利用体育自身功能及辐射作用创造价值的产业,是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和经济部门的总和。在经济与体育较为发达的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世界定向运动的变革,定向运动及其魅力的展现和商业价值的迅速提升,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它的怀抱。定向运动已走上大众化的道路,国内定向运动的快速发展期也即将来临,它将为定向运动的学习者、和爱好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选择。你可以成为职业定向运动员、职业定向地图制图员,也可以从事定向运动设备器材的研发与生产,或者媒体的专职定向记者、解说员,你还可以组织自己的定向运动俱乐部,推广定向运动、组织自己的赛事、组织野外拓展和团队培训活动、组织各种定向旅游活动,带领广大的定向爱好者融入到大自然中。

参考文献

[1]王翔,彭万辉,张新安,汤万辉.定向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0.

第3篇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的和谐,中国哲学向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互助合作。

体育(physicaleducation,缩写PE或P.E.),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摘 要 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文化是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校历史上是最广泛,最有活力和最有创造力的一种文化。本文根据见过60年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文化发展进程,提出了对体育教育文化的探究,并使其高师体育文化得到最优化。从而使高等师范院校形成一种“以文化人、以人化文”的发展理念。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发展进程 体育文化 发展理念

一、前言

高等师范院校是一个文化教育的单位,它包含着校园文化的物质和精神活动。高等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不仅是现代高等与现代教育的融合,还是社会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广大师生都或多或少的收到了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文化影响: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良好的高师院校体育文化气氛能够起到锻炼身心,培养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的作用;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良好的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文化气氛还能够起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体育观念和审美情趣的作用。所以说加强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高师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二、高师体育文化发展的特征

(一)师范性

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具有一个特殊的性质―师范性。这个师范性就规定了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性质、目标、课程体系、任务和教育方式等。在我们的高等师范教育过程中,只有强调其师范性,才能提高师范院校的办学水平,更好的完成基础教育培养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合格教师这个任务。我们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增强体制和职业训练的双重任务,这是他们日后担任中学教师这样的事实决定的。我们的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要有前瞻性,要立足于对未来中等教育所需要教师的要求来进行,培养他们较强的体育认识、能力和素质。

(二)教化性

师范院校的体育方针制约着师范体育,它要为特定的教育目的服务,有着很强的目的性、而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给学生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技能技巧才能积极有效的参加体育活动。同时它还能够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挑战、超越自我的勇气。这种教育形式与课堂教育不同,它是通过统一的规则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学校体育文化的教育,并逐渐内化为意识和习惯。体育文化的效应会使学生自觉地形成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公平的意思,并产生令人奋发向上的力量。

(三)导向性

高等师范院校的各种体育活动项目具有较强的凝聚性。学生能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感受到成员之间的向心力,从而增强集体乃至整个学校的凝聚力。高等院校汇聚了各种人才,他们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潮流有着较强的敏感性,所以高校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因此能够迅速搜集和传播体育文化的各种信息,并且反映着体育的动态和体育科技发展水平。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文化的活动丰富多样,这些活动内容能够对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形成基本的技能技巧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影响高师院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因素分析以及发展策略

(一)影响高师体育文化发展的因素

首先,高师校园体育管理制度的限制。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生体育活动的个性发展潜力在各种传统校园管理体制下,较大地受到了传统体育教学及其考试评分制度的束缚,同时还有不好学校的课余体育活动都是表面形式,学生的自主建立体育活动经验少。其次,高师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落后。现在的许多高等师范院校尤其是我国的校园体育文化构建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教育职业兴趣和体育知识与精神。但是,目前的实际状况是我们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对高等师范体育文化的认知偏差较大,从而忽视了对师范生精神上和职业操守上的重视。最后,高师院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落后。我们不仅应当重视学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层面建设,还要重视学校体育文化的物质建设。

(二)高师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1.高师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制定自己的规章制度,并依据国家制定的学校体育法规,保证师范院校体育活动行为准则实施的有效性。所有的高师院校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建立健全的高等师范院校体育规章制度。与此同时,高等师范院校制定自身的体育规章制度根本上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发展,本着以人为本力争使高校制度更加人性化。因为体育市一中从人的角度,从人的生命健康的角度去关心人的身心发展和优化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对人的生存发展的一种基本关怀。

2.高师体育精神文化的发展策略

要加强高等师范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健康体育文化观念的认识,我们的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文化要摆脱原有的以竞技体育文化观念为中心的建设观念模式,要建立多元健康的高师体育文化观念,积极开展各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高等师范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加强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生的体育诚信观念教育,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体育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好高师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建设高品位的高师院校体育文化,使其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并着眼于长远发展,用现代的体育思想加强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强调高等师范院校的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史华南.校园文化学[M].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83.

第5篇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红山玉器是红山文化最突出的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的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红山玉器丰富的文化内涵。红山玉器独特的造型设计和精湛的雕琢技艺,在我国玉器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对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及相关问题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发掘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从玉器造型特征中汲取营养服务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更进一步深刻认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造型动因

中图分类号:K87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012-04

收稿日期:2014年12月10日

作者简介:吕富华,女,1978年生,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吕昕娱,女,1963年生,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专门史、历史文献学。

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我国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距今6500~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大、小凌河流域。红山玉器是红山文化最突出的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山文化玉器的出现,真实地传递了远在五六千年前,辽河流域部落的生活习俗、图腾崇拜和艺术美感等。从考古调查或发掘的红山文化资料可知,红山玉器无论是造型特征,还是雕琢工艺以及用玉制度都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是东北地区史前玉器雕琢和使用进入鼎盛阶段的主要标志。本文拟对红山文化玉器的创造基础、造型题材、造型特征及造型动因等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以便进一步探讨红山玉器的文化意蕴和中华文明起源问题。

一、红山文化玉器的创造基础及造型题材

对红山文化玉器种类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按造型题材分为动物形和一般佩饰两大类。另一种认为依造型题材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分为装饰类、仿工具类、动物类、特殊类四种。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离不开玉器的造型题材这一基本要素。红山玉器最常见的是各种动物形玉器,具体造型有玉龙、玉猪龙、玉鸮、玉鸟、玉龟、玉鱼、玉蚕等。佩饰形玉器中以勾云形佩饰、玉箍形器最为惹人注目,此外,还有玉环、玉珠、玉玦、玉璧等小型佩饰。追求神似,讲究和谐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一个突出特征。红山文化玉器之所以种类繁多,造型独特,是有其一定的创造基础和历史渊源的。

红山文化玉器和南方良渚文化玉器已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代表史前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红山玉器的创造基础是受自然环境、主题观念即“唯玉为葬”思想和细石器制作技术的影响。首先,红山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为红山先民玉器的创造特别是在造型和纹饰上带来了灵感。在这一时段存在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红山前期文化遗址中,都出土有大量的原始农具、捕鱼用具、动物遗骨和木炭,表明当时的西辽河流域一带,在农耕兼营狩猎的聚落周围,分布着广阔的森林草原和面积足够的水域。①这种暖湿的气候适合于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如此众多的动植物,为日后红山先民进行器物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基于这种条件,红山文化玉器中便产生了很多动物性玉器。同时在这种温湿的森林中盛产鸟鸮,为红山先民创造逼真的玉鸮、玉鸟带来了灵感。又由于红山文化时期,农牧渔猎经济并存,渔猎经济这时也非常活跃,故红山文化玉器中有大量玉龟和玉鱼的造型。另外红山文化动物性玉器如兽面形玉、玉猪龙、双猪首璜、双猪首环形器等,也都是红山先民受其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基于真实动物的启发而创作的。其次,红山文化时期,红山先民在“唯玉为葬”思想观念的影响下,②将玉器从日常实用器皿中独立出来,成为祭祀祖先的宝物。红山文化早期玉器的装饰性功能较强,但到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的装饰功能明显淡化,作为神器或法器使用的特殊功能显著增强。由于红山文化晚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山地、丘陵等地貌的影响,干旱困扰农业生产,祈求雨量充沛和农业丰收成为宗教典礼的中心内容,出现了很多祭祀性建筑,其位置多在山梁顶部,形制或方或圆,明显有祭祀天地之意,这时可推断,玉器的使用功能可能是祭司主持祭祀活动中所用的沟通天地的神器或法器,祭司死后,玉器成为主要随葬品,具有标志墓主人等级、地位、身份等特殊功能。红山文化有的墓葬中,随葬品几乎都是玉器,其他物品如陶器和石器几乎绝迹。因此可以看出,红山文化墓葬中大量玉器的存在,说明红山玉器已经超越了实用器物而是用于祭祀、丧葬中的礼器或法器。正如张星德先生所说:红山文化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非日常实用器物,而应当属于礼器。③可见,玉器在红山先民心目中的位置要高于具有实用价值的其他物品如陶器、石器。正是这种“唯玉为葬”的思想,从而推动红山文化玉器从装饰品发展成为礼仪品。再次,北方细石器制作传统为红山玉器的制作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正如郭大顺先生所说:“细石器传统为玉器的被发现和制作提供了可能的条件”。④西辽河地区的红山诸文化中,据考古学家发掘可知,都存在“细石器”这种类型的器物,尤其在红山文化中更为丰富,红山先民在具有鲜艳色彩,质地坚硬的石材上制作各类细石器,这主要与当时的渔猎经济有密切关系,这些细石器主要用于射猎和刮削兽类皮肉,带有明显的渔猎经济色彩。丰富的渔猎经济一方面带动细石器的发展,同时也对细石器的制作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红山先民不断探索对坚硬石材的锻造方法,逐渐改良雕刻工具。所以,红山文化玉器独特而精湛的雕刻技艺是得益于北方这种固有的细石器制作传统。

从目前已知的红山文化玉器看,其题材主要有三个来源:一部分是来源于红山先民们的生产生活,人们日常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皿,如斧、棒、斜口陶器等;另一部分是来源于自然界的生物,如猪、鸟、鸮、龟、鱼、蚕等;还有一部分是来源于对天、地、日、月等自然现象的认识,具体表现为玉器造型除写实的动物类、工具类外,其余多以方形、长方形、圆角方形、圆形等几何形状为基本轮廓,比如玉璧、双联璧、三联璧、勾云形器及玉猪龙等玉器的外廓形制,这种创意可视为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理念的肇端。

二、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动因

众所周知,社会多年积累的文化传统是人类创造和发明的基础。我们在分析红山文化各类玉器的造型时,仅仅凭借直观而又单纯的形态进行比较是不够的,必须与当时社会的共同文化传统联系起来。以下根据考古调查或发掘资料,并结合相关民族学材料,对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动因进行简要分析。主要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红山文化装饰类造型的玉器是因古人对玉质材料产生审美情感,故将其雕琢成器以装饰和美化生活的。⑤红山先民由治石发展到治玉以后,最终的动机不外乎是美化和装饰自己。在西辽河、大凌河流域,早于红山文化的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与红山文化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承继发展关系。从兴隆洼遗址⑥和查海遗址⑦出土的玉器看,兴隆洼先民能够将玉琢磨成形,并且已经掌握了抛光、钻孔等技术,但兴隆洼玉器数量较少,造型简单,玉器形体偏小,器类单一,雕琢工艺略显原始,具有早期玉器的原始特征。然而却被后来的红山文化所承继下来,同时红山文化也较好地吸收了东北其他地区突出的玉雕成果,如玉璧,在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的玉器中至今尚未发现,而红山文化晚期玉璧却成为典型器类之一。兴隆洼文化主要器类有玦、匕形器、管、锛、斧等。根据其随葬位置可以判断,玦是佩戴在双耳上的;匕形器可以作为身体上的一种挂饰或衣服上的缀饰,有时也可作项饰;管是一种项饰,这三种器类可以归为装饰品。赵宝沟文化玉器只出土一件算珠形玉玦,⑧亦可为装饰品。红山文化继承了兴隆洼文化制玉传统,在此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红山文化器类增多,雕琢工艺更加精良。红山先民不仅对玉质材料产生了美感,同时对玉器的形式美和表现美也有了刻意的追求。

第二,具有动物类造型的红山文化玉器是万物有灵论思想观念的反映。红山文化玉器的各种动物类造型都来源于红山先民们的思想意识之中,红山先民们创造这种动物类玉器的思想基础是万物有灵论。在原始人的思维中,自然界所存在的一切都具有神秘属性。动物都有灵性。为了避免灾难,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借某种神力保护自己,以便获取更多食物,于是产生了动物崇拜。而动物崇拜有三种形式:其一,对动物的直接崇拜;其二,将它们作为神显现于其中的物神而间接崇拜;其三,作为图腾或该部落祖先的化身来崇拜。有的学者还认为有第四种形式,即作为巫师完成宗教使命的助手来崇拜。⑨红山先民继承了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时期雕琢玉器的技术,依据各种动物不同的特征,以及自身不同的精神需要,将他们所崇拜的动物雕琢成器,作为图腾来崇拜,并依据万物有灵论的思想意识,将这些图腾拟人化,按自身模样来塑造他们,从而使自身与这些拟人化了的动物图腾之间的距离拉近,并希望这些动物图腾能给予自己安全感和某些神奇的力量,成为自身的保护神。据爱德华?泰勒著,边树声翻译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记载,在乔治群岛上,人们把某些苍鹭、翠鸟和啄木鸟认为是神圣的动物,并用祭祀的肉来喂它们,同时确信,在这些鸟的身上体现着神,神以它们的形象飞来吃供奉的食物并借助啼声来喧号预言。因此把这些神圣的动物作为神来崇拜。此书还记载,每一个萨摩亚人都有单独的护身神,这种神具有鳗、鲨、狗、龟等动物的形象。新西兰人的“阿图阿”是某种神或祖先的灵魂,也常以动物的形象出现。可见,在世界各地原始部落中,龟、鸟、鱼等各种动物被当作神、或本部落的图腾而加以崇拜是极为普遍的。而红山文化动物类造型的玉器主要有玉龟、玉鸟、玉鸮、玉鱼、玉蚕、玉猪龙等,由此可以推断,红山文化动物类造型的玉器制作其真正动因应该是,作为图腾崇拜及供奉的各种灵物精心雕琢而成的,并不是出于装饰目的。总之,从红山文化动物类玉器的使用方式上看,它具有礼器或法器的功能。

第三,红山文化工具类和特殊类造型的玉器均是为满足当时宗教典礼的特殊需要雕琢而成的。在红山文化玉器群中,特殊类和动物类玉器占据主导地位,装饰类、工具类、人物类所占地位并不突出。工具类玉器与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石质或陶质生产工具造型相近,所以可以推断这类玉器是在模仿实用工具的基础上雕琢而成的。那斯台出土的玉斧与红山文化典型石斧造型相仿,该遗址出土的玉纺瓜与同出的陶纺瓜造型相近,其不同在于玉纺瓜的形体偏小,雕琢更为精致。红山文化特殊类玉器造型多样,如勾云形器、箍形器、单璧、双联璧、三联璧等,这些特殊类玉器不仅形态多样,而且寓意深刻。这就充分反映出红山文化与本地区文化和同时期不同地区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关系,同时也强烈地表现出红山先民对玉的独特理解和首创精神。不同器形的特殊类玉器,其造型动因和使用功能存在明显差异,但其社会文化背景却是相同的,都是为满足当时宗教典礼的特殊需要而雕琢成的。

三、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特征

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表现形式,玉器的造型纹饰展示了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玉料、精湛的技艺、多样的造型、别样的纹饰以及富有时代特征的审美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出了红山先民较强的形式感、丰富的想象力和社会风尚,这些都构成了红山文化玉器的基本造型特征。

红山文化玉器属东北玉系统,质地为阳起石——透闪石类软玉,有一小部分是蛇纹石一类的彩石玉,⑩软玉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真玉,它的硬度在中国古代仅次于金刚石,加工琢磨难度很大。但红山匠人在制作玉器时已能够依据器物的造型特点,熟练地运用切割、琢磨、隐起、钻孔、抛光、圆雕、浮雕、透雕镂空、两面雕等多种技法来加工玉石,使之成为形态各异、生动形象的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具有精湛的技艺,突出体现在钻孔和镂空技术,二者在表现器物造型时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比如,用对钻的圆孔来表现动物的眼睛,主要有玉鱼、兽面形牌饰、带齿类兽形器等,眼睛的圆孔依据器形,有大有小。此外在玉环、玉镯、玉玦、玉璧(单孔、双孔、三孔)、玉龙、玉猪龙、三孔器等玉器上打钻直径相对较大的圆孔,在玉箍形器上打制较深的孔洞等。透雕镂空技术主要用于勾云形器,镂空的部位呈圆弧勾形。此外,镂空技术还运用于带齿类兽形器眼睛上部及器体两侧。

红山文化玉器在造型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红山玉器种类繁多,造型独特,主要是运用了具象写实、抽象夸张或具象和抽象相结合等多种构图方法来雕琢不同题材的玉器。充分反映出红山先民所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用具象写实的构图方法雕琢的玉器主要以动物类和仿工具类题材的玉器为主,包括玉鸟、玉鸮、玉龟、玉鱼、玉蚕、以及玉斧、玉棒、玉钩形器、玉纺瓜等。用具象和抽象相结合的构图方法,把动物的首部与抽象的几何形体相结合进行写实,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玉龙,其中包括蜷体玉猪龙和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玉龙为代表的C形玉龙。这两种玉龙都是具象的猪首与抽象的圆体相结合。用抽象的构图方法雕琢的玉器,主要包括玉璧(单孔、双孔、三孔)、勾云形器以及带齿类兽形器等,这些器物在构图方面都具有极强的抽象性。还有,红山玉器因使用功能的不同而各自有不同特点。一种是造型以圆形构图为主,以美观、实用为目的一类玉器,主要包括玉环、玉珠、玉玦等装饰类玉器;另一种是玉箍形器,它是红山文化玉器中独具特色的器物,从它的出土位置看,认为是一种与宗教祭祀有关的礼器,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

红山文化玉器纹饰也具有别样性的特点。在纹饰刻划和布局上独具特色,有通体光素无纹饰、半光素半施纹、关键部位施纹等多种形式。光素无纹饰的器物如玉箍形器、玉璧、双联壁、三联壁、玉环、玉镯、菱形饰及玉斧、玉纺瓜、玉珠等通体磨光;半光素半施纹的玉器以玉龙为主,在头部施纹刻划,龙体则通体磨光。用这种方法刻划的玉龙、玉猪龙的形态,显得沉稳而刚健、肥硕而饱满;关键部位施纹主要用于刻划动物形玉器,也就是为了表现这类器物的形态特征在特定部位进行繁简不一、粗细不等、深浅不同的纹饰刻划,玉鸟表现出展翅欲飞的形态,小玉龟栩栩如生,兽面形牌饰、抽象的带齿类兽形器则表现出神秘而庄重的形态。

从审美的角度看,红山文化玉器不仅运用了多种构图形式和雕琢技法,而且讲究玉材色泽与器形的统一,注重器体造型与刻划纹饰的和谐、均衡、对称等比例关系。三星他拉玉龙就体现了现代审美的理念,玉龙的头颈和躯干恰好位于现代审美理论的所谓黄金分割线上。11

从总体上看,红山玉器独特的造型设计和精湛的雕琢技艺使之具有具象生动、抽象神秘、粗犷豪放、自然质朴的特点。

红山玉器尤其是礼器形玉器在造型方面还突出地体现了先民的“尚圆意识”。红山文化器物中有大量的圆形玉璧及玉联壁。特别是红山文化的三孔玉器,更是以三个连续的圆孔突出显示了“圆”的设计思想在先民头脑中的重要地位。不仅仅是放在墓葬中的随葬玉器的设计重“圆的思想”,就连放置在墓葬外围的筒形器也是圆的,祭坛的设计更是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史前文化的设计而采用了圆形。这些现象无不反映了红山先民心中潜藏的“圆”的审美意识。圆昭示出流畅、运动、活泼、宛转、和谐、完美等特征,中国古人在审美活动中追求一种圆满具象的体验,追求圆融无碍、流转不息的生命境界。圆是运转无穷,生生不息的表现,体现了绵延不已、循环往复的宇宙精神和生命特征。12 正因如此,红山先民普遍运用“圆”的思想设计理念,其尚圆意识不仅局限于标准的圆环上,还体现在玉玦形的器物上。它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兴隆洼文化中玉玦的设计,典型特征就是圆环之上有一个断口,以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C形玉猪龙为代表的红山玉玦形类器物,大致呈一个完整的圆环又有了一个缺口的形状。这种圆环上有空缺与完整的圆环相比,既有它圆润的效果,又蕴藏着开放、广博的内涵,在造型上更显得舒展,同时,给人以更为开阔的想象空间。

综上所述,红山文化玉器的内涵丰富,造型特征鲜明,在我国玉器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红山玉器是在当时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发展和形成的,也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形态简笔勾勒,大写意,不求形似,但求神似,讲究和谐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突出特点。红山玉器的具体造型不仅对后世产生审美影响,而且还影响到了很多思想理念。红山玉器具有温泽润湿的质地、精妙绝伦的工艺、龙飞凤舞的造型、狞厉中的神秘,充分展现了数千年前红山先民们的伟大创造。通过对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及相关问题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发掘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加充分认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作用。

注 释:

①田广林.中国东北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M].北京:中华书局,2004.4.

②郭大顺.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与辽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认识[J].文物,1997(8).

③张星德.红山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④郭大顺.玉器的起源与与渔猎文化[J].北方文物,1996(4).

⑤刘国祥.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研究[J].考古,1998(5).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5(10);兴隆洼聚落遗址发掘简报[N].中国文物报,1992-12-13;杨虎,刘国祥.兴隆洼聚落遗址发掘再获硕果[N].中国文物报,1993-12-26.

⑦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阜新县查海遗址1987~1990年三次发掘[J].文物,1994(11);辛岩.查海遗址发掘又获新成果[J].中国文物报,1994-5-1;辛岩.查海遗址发掘在获重大成果[N].中国文物报,1995-3-19.

⑧任式楠.兴隆洼文化的发现及其意义[J].考古,1994(8).

⑨于明.红山文化[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⑩闻广.中国古玉的研究.科技考古论丛.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11 张乃仁,田光林,王惠德.辽海奇观——辽河流域的古代文明[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第6篇

[关键词] 特色产品 整体形象 区域文化 个性

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风俗习惯、传统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内容。从符号的交互作用出发,文化有一系列竞争的形象组成,它们用重要的标记和符号通过媒介进行传播。不同的区域文化塑造不同品位的人,不同品位的人创造出不同的社会价值,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社会兴衰。当区域文化经过挖掘、整合、归纳、成型,被群众所认可,进而深入人心之后,它就会树立起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能动性影响和作用,而这正为区域特产产业的在塑造品牌形象上提供独特的文化背景。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对区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科学利用,区域文化为推动区域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区域文化与特产品牌具备依存关系

在如今,虽然设计呈现一种全球化的趋势,但设计的民族风格和人文特色在多元化发展中却增强了,究其原因,随着生产的发展,设计的产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的需要,而是越来越多地考虑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个性文化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特色产品的品牌形象设计较之于一般性企业产品尤其要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正是基于深厚的区域文化提炼与创新,才能表现出独特的内涵和视觉特征。文化与形象的不断补给提炼出品牌形象,才能使区域下特色产品的个性品牌形象塑造出来并持续发展。创造企业和产品“合身”的个性设计,只有了解了这个地域的文化所赋予产品的深层价值,设计师才可能创造所求的个性品牌。

区域文化与个性设计需要对话,需要融合。在现代这样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中,怎样应用这种传统的美,怎样才能在保留的前提下做出更符合现今审美水平的设计,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过于直接、肤浅的继承必然会让设计呈现一种没有活力、跟不上时代脚步的状态。贝聿铭先生是世界公认的建筑大师,不论是过去的中国的香山饭店还是刚刚开放的苏州博物馆,运用江南水乡的青砖灰瓦白墙色调,赋予现代建筑强烈的中国文化情怀。大师们自身所具备的文化能量,所挖掘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情致,使我们感到亲切。

对于今天得现代设计师来说,对区域特色产品品牌的文化性设计要更善于形象思维,更注重微观体现。区域文化在产品品牌的传播媒界中的体现要愉快,这样才能准确体现特色产品及其品牌的文化主调。通过对现代生活环境的理解,适应现代紧张工作之余的轻松需求,使得生活在激烈竞争中、生活在快节奏中的大众消费者享受自主文化得个性品牌产品的内心深处的愉悦,使区域特色文化的个性产品品牌具备的价值不仅仅是物质的需求层次。

二、区域特色产品的个性文化根源

表面上,区域文化是一种流淌于文字底下,散布在街景市集之中的古旧风气。事实上,区域文化也是一个完整的血肉之躯,是传延至今的优秀神经脉络。在大的国际主义设计环境下对区域设计要追寻地域文化,并不是对区域文化的肤浅理解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区域文化的精髓融入进去,然后把这些精髓以现代的设计风格传递给受众。我们对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敬仰,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中国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设计中。对消费者来说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功能,它们需要让人赏心悦目的形式购买包含其中的人文价值、精神关怀和自我意识。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这是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增加产品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尤其是对待我们身边被我们漠视的“土特产”。

任何事物存在和发展都有它的“根”,人的精神领域事实上都保留这样一块“根”的领地,在物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日益国际化,在快餐文化的厌倦后,人们又开始寻求物质的精神家园,这恰恰是文化的特色经济、特色产品和品牌重新被追逐,并且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对外开放,拓宽了招商引资的领域,推进了企业软硬件环境建设步伐,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一大批特色个性地域产品品牌孕生并初放活力。

三、个性品牌形象设计的文化整体创新

个性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辨证与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很好地结合,也会产生相互矛盾的情况。单从设计性的个体来分析,其情感与形式的结合处于一个适当的结合点上,是辨证与统一的关系,是事物的两面性在起主导作用,如果从事物的统一性来分析,一个具有美感的商业品牌的诞生,可能成为某一地区或全球的亮点,完整的融合到现代消费中去,既具有个性的形式美,同时又是整体环境中一个元素与组成部分,两者相得益彰,整体设计的美感体现如果没有个性的体现,整体也就没了生命力,事实上这种个性最大程度的差异来自特征文化的独到体现,就设计而言,就是利用设计手段、设计方式来表征文化的主体元素。

所有优秀的品牌设计,都是在商业社会中,根据实际的情况,不断的进行调整和改造,从而来提炼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在现实社会中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而现代的社会中,产品同质、个性缺乏的产品多,如缺少的更是设计如何在应用中丰富地域文化的特色和现代设计灵活性的完美集合,品牌的整体设计个性化要求把特色文化与品牌的系统设计巧妙的衔接起来。

个性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品牌形象的创新。把品牌文化形象转变为有竞争力的商品,创新设计的整合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创新设计是建立品牌竞争力的第一步,整合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商品的质量感、品位、形象、周期、市场与经济效益,也是当今世界各国企业都十分重视的品牌形象创新整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品牌设计的发展速度飞快,初期以学习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技术和风格,进行消化和仿制,是以复制和借鉴的特点方式实现的。但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建立企业形象的灵魂。我国地域特产企业应加快自身的创新设计,建立符合地域特产产业发展的品牌形象,用有利的设计表达方式和符合我国地域特色文化的设计理念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国际市场。

四、特色品牌形象文化的图形建立

设计的创新,不仅要有新颖的形态,还要有新的理念。品牌的形态是塑造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通过标志形态的尺度、形状、比例及其相互之间的构成关系营造出特定的形象,使消费者在产生某种心理体验中建立起特定的品牌形象印象,在逐步通过对使用价值的理解,以及全面感受产品的品牌特色价值。

标志是品牌信息的载体基础,也是消费者识别产品的重要依据。为了避免和其他品牌相混淆,也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形态的构思上尽量要新颖独特。设计构思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去考虑:

1.强化品牌的差异性优势和特点;重视符合特定文化需求的受众群体,选择合适的图形去表达个性特征。

2.每一个品牌都具有不同的地域性;它可能包括品牌的历史背景,产品或服务背后的文化根源,市场的范围和对象差异等。标志不仅可用显著的地域特征语言去感动特定范围的消费受众,而且独特的地域文化也是塑造独特形象的根本。

3.融入现代化、国际化的设计手法。国际的竞争在产品同质化时代,在参与国际化的竞争中,独特的差异性的文化和地域属性往往是其产生竞争力的重点,在其标志形象上一方面考虑吸取国际上流行的设计精华去适应现代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利于传播个性区域文化的现代设计手段更好表现其差异化。

在现代设计中的图形本身是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符号形象,是视觉传达过程中较直接、较准确的传达媒体,作为传达思想的媒体,它在沟通人们与文化、信息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设计就是由设计者准确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与企业、产品、文化、地域特征等元素,汇集成为指导自己思想的符号,成为自身与受众共同认可的符号,把图形符号与文字结合在一起,重新构成新的概念,并赋予它特定的含义;企业标志由图形、色彩、字体组成完整的LOGO形象,企业在最初会花很大精力考虑直观、综合反映地域文化特征的企业名称,在考虑其综合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的目标中,国际设计理念往往会将文化直接表征的文字作首要考虑。在图形设计中,符号学的运用,影响着图形设计的表形性思维的表述。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平面图形设计的信息传达更加科学准确,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在现代品牌塑造中充分使用先进的图形设计能力,依靠文化的魅力,产生强竞争里的个性品牌才有可能。

五、地域品牌形象中文化个性化成为必然

创造地域品牌是区域经济及企业制胜的法宝和出路。地域产业品牌是一般企业产品的名称,也是产品品质、服务品质的标志。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品牌成为企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标识,体现出其背后所代表的深层内涵。越是知名度高的品牌,给企业带来的无形资产就越大。象贵州的茅台酒、西湖的龙井茶等这些世界著名地域品牌都代表着良好的产品品质,其强烈的地域文化吸引力使得受众在使用产品的同时在享受地域产品带来的人文、历史、风俗等附加值。

所谓地域品牌需要个性化就在于打破传统思维的“传统路径”, 在理念系统的提炼企业文化方面,对外要立足于传播角度,坚持突出个性,突出特点的原则;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新思路,构思出别具一格的品牌新形象,通过对企业有效资源的整合与提升,通过对企业内外联系沟通,建立一种有社会价值观、文化观、品牌形象观的形象;形成以企业理念为核心,视觉传达为手段,行为识别为方法的企业整体印象。在整个系统中,用VI系统形象的统一视觉语言来传播企业文化和理念,通过视觉载体形成企业综合的品牌价值印象,有利于企业良性发展;通过对现代品牌战略的思考和市场调查研究,有针对性的通过品牌的设计,改变企业形象资源分散、无整体系统、无文化感、无地域信息的状况;通过提炼塑造以地域文化为核心的整体设计规划,明确品牌形象设计对本区域产业有效营销发展的关系意义。

现在看来,一个区域文化的独有特征对一个企业经济的发展壮大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思考的意义。不同的地域的品牌形象通过一些很细微的构思,站在异样的角度去设计思考整体设计所特有的具体内容形态,通过具体的视觉设计来展示产品的形态、文化及地理情况等等,很形象、生动的展示品牌设计与地域环境的关系,很自然的让消费者体会到视觉上的统一感及地域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细微的个性美,如此构建地域品牌更为人所接受。

参考文献:

[1]查常平主编:《人文艺术》.贵州人民出版社

[2]艾米莉・斯鲁贝・波茨(美):《品牌设计(以优秀的设计赢得市场) 》

[3]凯瑟琳・麦克德莫特著:《20世纪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

[4]《实效的CI》中国CI发展探索,原文发表于中国CI论坛

第7篇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 形态 特征 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的建设反映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校园文化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一种精神文化的统一。从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1 高职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

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自身的思想观点、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促进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校园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校园形象、提高校园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精神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高职校的文化品位主要校园建设来展开。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

2 高职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态分层和特征

第一是物质文化形态及其特征,此层为表层显性部分,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在标志,有外观性、实用性,给人以感受性。第二是制度文化及其特征,是学校为顺利开展各项体育工作所制定的管理制度,是体育教学、娱乐、竞赛等活动中要求教师或学生遵守的规程、行动准则和文化体系,它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权威性、概括性和规范性等基本特征。第三是行为文化及其特征,行为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表现,是体育本身构成的文化,它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特征。它有功利性、自主性、流行性、群体性、多样性、表演性。第四是精神文化形态及其特征,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最高层次,是校园的向心力凝聚力,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影响和规范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决定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质的形成,并成为激励学生向上的精神力量,因此,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具有教育性、导向性和感染性等特征。

3 校园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工作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它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在教育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着熏陶作用。它对改变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传承和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挖掘学生潜能、启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的广阔天地,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群体文化,也是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轨的助动力。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大舞台,有了校园体育文化,就营造出教育的氛围,增添了学校的活力,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一种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传授给学生修身养性、保持健康的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拼搏中,锻炼了意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体育及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人们顽强拼搏的精神、永攀高峰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弘扬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社会风尚,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体育对振奋学生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展示学生的形象、提升学校的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4 校园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从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不仅密切相关,而且对素质教育起着巨大的作用,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可以极大地推进素质教育。

4.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信息密集的社会群体。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导向性、教育性、感染性,因此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运用学校的各种传媒,宣传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体育比赛中克服困难、挑战极限、为国争光的事迹,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体育比赛和竞争较量,有利于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行为习惯,加强道德修养。另外,体育活动的群体性特征,为培养大学生的群体意识、发扬团队精神提供了条件,通过群体比赛,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4.2增强学生体质,维护学生健康。

高职学生是未来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国家建设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只有具有强健的体魄,才能以充沛的精力去建设祖国。校园体育活动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通过体育教学和各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既能增强学生体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利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劳动效率和生活质量。

4.3 开发、增强学生智力。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学生智力开发提供了条件。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利示范法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比赛利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流畅性和灵活性。由此可见,校园体育活动是一种增强智力的有效手段,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4 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当今社会处于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积极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体育运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体力、智力和能力的竞争,是最富有竞争性的领域。体育运动以其竞争的魅力吸引着学生的参与,成为学生认真学习、公平竞争、不断进取的最好课堂和演练场。在运动场上,学生在体育规则的约束下,成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每个人不怕艰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必须用自己真实的才能展现出高超的技巧,表现自己超人的“本领”,才能赢得人们的认可和赞美。体育运动把人生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成功、失败、挫折、欢乐、惊喜和痛苦等情感融注于短短的瞬间,使人们一次又一次地经受各种意志的考验、心理的冲击,体验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在这一个过程中,人们懂得了如何去克服惰性、战胜自己,如何去为理想拼搏进取。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是一个不满足现实、追求发展、不断创新的特殊群体,进取的行动表现在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学问的掌握上,而体育运动正是培养他们进取精神的催化剂,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正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

4.5 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对人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不仅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同时还直接是关系到能力素质的提高,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带来成功的关键之一,学生通过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促进自身各种心理素质的不断发展和个性的日趋完善,把自己锻炼得更加勇敢、坚强、机智、果断、开朗和热情,这也是其他活动形式所不及的。

4.6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意志力、抗挫折能力、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体育行为尤其是体育游戏和体育竞赛,实际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每个人在体育运动中有一定的位置,或真实或模似地扮演一不定期的角色,无形中充当了社会角色的扮演,因此,有人把体育课堂称之为“社会课堂”,在这个“课堂”中,学生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所以,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可以学习掌握社会规范和良好的社会公德、责任感,形成健康人格,成为一个遵守社会公德、担负社会责任的合格人才,并使自己的意志力、抗挫折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4.7培养学生健康的审判观念与审美能力。

在多姿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中,各个运动项目、各种身体练习、体育竞赛和表演,以及体育雕塑、体育建筑、体育场地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4.8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体育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如集体主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敬业笃学精神、竞争开拓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博学创新精神等等,把体育精神与校风、学风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校风、学风的有机成分。这样,当大学生投身于多姿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沉浸于充满生机和精神氛围时,他们就会形成积极进取的心境、发奋努力的情感,使心态得到优化,情操得到陶冶,校风、学风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行为指南。

参考文献:

[1]马红玲.校园体育文化和课余体育活动[J]. 山西财经文学学报,2002.2.

[2]成守充.校园“小群体”体育文化范围初探[J]. 四川体育科学1995,(3):49-52.

第8篇

关键词:中西方体育文化; 文化特征;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2-0124-03

以中西体育文化差异比较为基础,研究中国传统体育发展的问题,是目前体育界运用得最多的理论和方法。本文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的相关论断和方法论提出质疑。

1 对中西体育文化特征差异的质疑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表现在:(1)中国传统体育根源于农耕文化,西方现代竞技体育根源于工业文化,这两种文化有本质的区别;(2)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静,以群体为本位,主张内敛,强调情感;西方体育文化主动,以个体为本位,主张竞争、强调理性,这两种文化具有明显不同的文化特征[1]。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静,西方体育文化主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情感,西方体育文化强调理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强调群体,西方体育文化强调个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强调内敛,西方体育文化强调竞争,这两种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2]。如果拿目前的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进行比较,确实能体现出两种文化的差异,表现出如上特征。那是因为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阶段,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较显著。但是如果把目前的中国传统体育与公元1350年(即西方近代史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运动改革)以前的西方体育相比,我们又会发现东西方体育文化之间存在着多么惊人的相似之处。

1.1 中西方体育都曾是依附宗教文化的体育

在中国农业社会里,宗教的思想禁锢着人们的思维,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也依附宗教且根深蒂固。现在我们认为很多具有独立文化形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摆手舞”、“茅古斯舞”、“划龙舟”、“东巴跳”、“绕三灵”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远古只是作为该民族图腾崇拜、祭奠祖先时进行宗教祭祀活动的一种仪式。而作为早期奥林匹克体育起源,克里特文明中的体育活动,如“斗牛”、“角力”、“舞蹈”、“跳跃”、“赛马”、“标枪”等体育竞技活动也同样仅仅是献祭、祈祷、涤罪等祭礼中的一种活动形式[3]。因此,现在被认为具有独立文化形态的中西方体育,在远古都是依附于宗教的一种祭祀礼仪和活动形式。

1.2 中西方体育都曾是强调群体本位的体育

中同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就是主张群体本位。在这种哲学理念和社会关系中,个人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存在,个人依附于群体,群体主宰着个人。儒家伦理对人生的目的和任务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个人的修身只是作为手段而存在,个体只是作为群体的附属物而存在,国家的治理和天下的太平才是最终的目的。

古希腊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国家优先于个人,个人从属于国家。亚里士多德根据希腊城邦生活的经验指出:“城邦,在本性上则先于个人和家庭。”这种城邦(即国家或社会)至上的集体主义原则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柏拉图主张消除私有财产制度,甚至是消灭家庭,他认为私有观念是一切争端、仇恨、贪婪的起源[6][58-6]因此,现在既具有独立文化形态,又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西方体育,在远古都是强调群体本位的体育。而那种认为中国体育文化自古强调群体本位,西方体育文化自古强调个人本位是没有依据的。

1.3 中西方体育都曾是非理性的体育

当我们对一种文化的特征进行分析时,一般把政教合一的社会政治结构、人身依附的人际关系、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文化精神作为文化非理性特征的判断依据。如果我们把“五四”运动以前的中国社会和中世纪以前的西方希腊一罗马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进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是全面的而不是个别方面。在经济方面,二者都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在社会方面,二者都呈现出等级社会的阵态,在这种等级社会中,财产和能力不是区分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准,血统和身份对个人来说更为重要。在政治方面,由于二者社会共同的等级结构,因此在政治方面都表现出金字塔式的官僚统治结构,每上一级都以超越的姿态凌驾于被统治者之上,每下一级对上级都形成一种依附。在这种政治和社会结构中,二者都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教体制。在文化精神方面,柏拉图主张实行财产公有制;主张人们应该把所有与自己的父亲年龄相仿的人当作自己的父亲,把所有与自己儿子年龄相仿的人都当作自己的儿子[6]28-37。这种主张与孔子的《礼运・大同篇》所主张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7]的毫无区别,二者都表现出情感至上、缺乏理性的文化特征。

具体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中国社会和中世纪以前的西方希腊一罗马社会的中西体育文化,不管是中国传统体育,还是西方体育都不是以提高自身运动水平、发展自身素质、提升健康水平为目的,而是作为服务于军事战争的工具或稳定社会的宗教仪式。这种依附于宗教、国家、社会的价值理念和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人性的独立,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用积极的科学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是格格不入的。因此,现在既具有独立文化形态,又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西方体育,在远古都是非理性的体育。而那种认为中国体育文化自古感性至上,西方体育文化自古理性至上是没有依据的。

1.4 中西方体育文化都曾是内敛的体育

中世纪以后的西方体育文化宣扬的是竞争,宣扬的是个性的张扬;而中世纪以前的西方体育文化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极其相似,都是一种内敛的体育文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从文化结构上理解,应该是依附于宗教、感性至上、强调群体,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育文化。而公元前2000年前后,早期的克里特文明的体育活动,虽然在活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甚至出现初期的竞技性倾向,但是基本浸渍在宗教文化之中,体育竞技活动只是献祭、祈祷、涤罪等祭礼中的一种活动形式。此时的体育活动以游戏主题、风俗习惯主题、宗教主题为主,诸如“站立性摔跤”、“角力”、“拳击”、“赛马”、“掷标枪”、“掷铁饼”、“跳跃”、“格斗”、“射箭”等运动形式都表现出明显的娱乐性、传承性、神秘性、神圣性等。而初期的竞技性倾向也由于公元前1600年、1500年、1400年、1380年的4次大地震和火山爆发等自然灾难及社会的变迁,发展十分缓慢。直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改革以后,西方体育文化的个性张扬、敢于竞争的文化特质才表现得十分突出。因此,现在既具有独立文化形态,又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西方体育,在远古都是特性内敛的体育。而那种认为中国体育文化自古强调内敛,西方体育文化自古强调竞争是没有依据的。

2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中运用方法论的质疑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一书,通过对西方的文化没落进行分析,提出了“世界历史中的比较形态方法”的理论与方法8[3]。斯宾格勒的比较形态方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文化就像田间的一棵植株一样,都有一个从发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8]39。任何两种文化,不管相隔的时间多远,只要都处在生存中的同一时期,就有共同的特征。因此,各种文化只有处在相同的生存时期才能比较,否则是不能比较的[8]777。目前,许多体育学者对中西体育文化进行比较时。都是把中西体育文化当成相同的生存时期来进行比较。那么,中西体育文化是处在相同的生存时期吗?如果是,则得出的结论才有可能正确;如果不是,则由于方法论的错误,结论也就令人质疑了。

马克思[9]。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而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实际上也就是文明时代的三大文化形态理论。第一大社会就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与这一社会相适应的文化是农业文化;第二大社会就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工业社会,与这一社会相适应的文化是工业文化;第三大社会就是以“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为基础的后工业社会,与这一社会相适应的文化是后工业文化。具体来说,农业文化就是以自然经济为其经济基础的,以集权政治为其政治结构的,以情感主义、群体本位、道德至上、天人合一等为其价值取向的一套有机的文化体系;工业文化就是以商品经济为其经济基础的,以民主政治为其政治结构的,以理性主义、个人本位、法律至上、天人相分等为其价值取向的一套有机的文化体系;而后工业文化则是对工业文化竞争的,尤其是在价值观上对工业文化形成反拨的一套文化体系,比如重新强调非理性主义、社群主义、道德责任和天人和谐等等,当然这些与农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有着本质的不同[10]。体育是一种文化,那么体育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或者说处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中,也会明显的带有特定的文化形态的特征。

第9篇

关键词:汉水上游;民俗体育;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185-02

汉水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途经陕西省安康市,进入湖北省后称汉江汇入长江。汉水上游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它的表现形式多为原生态,如汉中民众每逢节庆就有舞龙舞狮,安康的端午赛龙舟及女子采茶舞,等等。当今这些民俗体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对人们的生活继续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如何把握这些民间民俗体育资源,进行深层挖掘,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并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应,是时展的要求。因而本文提出一些对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开发的策略构想,以期产生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分类

1. 从民俗学的角度划分

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将汉水上游地区开展的民俗体育项目分为:生产劳动类民俗体育、休闲娱乐类民俗体育、健身养生类民俗体育、婚俗文化中的民俗体育、节令岁时的民俗体育和历史典故类民俗体育。见下表:

表1 民俗学分类

2. 从体育学的角度划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需求,体育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保持强身健体的功能外,还朝着竞技化、休闲娱乐化的方向发展。从体育学角度将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分为:力量类、技巧类、休闲娱乐类和健身养生类。见下表:

表2 体育学分类

二、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开发策略构想

1. 利用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竞技性与健身性特征,提高当地民众的健康水平

竞争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里所说的竞技性主要是指民俗体育活动中所包含的争胜心理与竞赛行为而言。一般来说,民俗体育中普遍含有程度不一的竞争心理。汉水上游民间流传的这些体育项目都有各自的竞赛规则,能用比赛分出胜负,有很强的竞争性。在开展这些项目时都有肢体参与运动,有的项目对体力的要求还很高,如龙舟竞渡、舞龙、舞狮、赶毛、高跷等,都有激烈的争斗场面和大负荷的体力消耗。有的项目体力消耗较小,如毽球、垂钓、抓子、跳绳、打陀螺、放风筝等。无论体力消耗大或小的项目,都是本地区人们长期开展的传统体育健身项目,这些项目普遍具有运动方式,方法简单,道具要求不高,且适宜于不同季节、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其健身效果极强。广泛开展民俗体育运动,能够提高汉水上游地区民众的健康水平。

2. 利用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娱乐性与观赏性特征,丰富当地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汉水上游地区的民俗体育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赢得了这一区域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当地人们在民俗体育活动中自由抒感,享受美好生活的乐趣。如放风筝、秧歌舞、采茶舞、垂钓等,都是当地人民对自己熟悉的农耕、采茶、养鱼等生产劳动的模拟,既富有生活体验、又具有象征性,这些民俗体育活动是人们自娱自乐、沟通情感、增强群体凝聚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汉水上游地区的民俗体育已经成为当地人们娱乐活动的重要内容和休闲娱乐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如抖空竹、扭秧歌、踢毽子、毽球、花样跳绳、打陀螺、抓子、扎猛子、赶毛、推杠子、打陀螺等体育娱乐项目。这些民俗体育在其活动过程中还具有浓厚的观赏性特征,人们在观赏民俗体育活动时,通过感官把这些富有情趣的民俗体育活动的形式转化为优美的审美价值,使观赏者愉悦身心,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如汉中、安康流传的采茶舞,除了体现采茶劳动的动作特点外,还具有舞动的美,体现了水乡女子柔美的特点,给人以视觉美的享受。再如安康、汉中民间的舞龙是寓技巧表演性、游戏娱乐性、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民俗体育活动。这些民俗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人们所喜欢的文化娱乐活动,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享受民族文化的乐趣。

3. 挖掘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促进体育旅游的开展

位于汉水上游地区的汉中、安康两地均有着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汉中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石门栈道系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隧道。汉中是汉王朝的发祥地,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完成统一大业,建立汉王朝。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汉中,六出岐山,鞠躬尽瘁,死后葬于勉县定军山下。安康作为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因其地理和历史原由,璀璨斑斓、异彩纷呈的安康历史文化不仅与华夏文化有着极强的同一性,又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征,这便是既有三秦文化、中原文化,又有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基因,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便形成了当今的汉水文化。受这些历史文化典故的影响,当地形成了丰富的民俗体育,如民间舞龙体育活动,早在汉朝时期已经出现了其最初的形象和轮廓,并有明确的记载。据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记载:汉代中有舞龙求雨的祭祀活动,除了在祭祀活动中,舞龙还广泛存在于汉代盛行的“百戏”中。端午赛龙舟运动已成为安康很有影响的文化体育活动,每年吸引大批的游客前来观看,还有清明放孔明灯、游走迷魂阵、栈道游、登山(定军山、天台山和秦岭各附属山脉)、漂流、点兵点将、环湖游,等等,这些民俗体育运动均蕴含着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对现代人有很强的吸引力,人们通过体育旅游更好地接受当地历史文化的熏陶,就会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4. 开发汉水上游地区特色民俗体育,打造民俗体育文化品牌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是民俗体育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很好说明。由于汉水上游地区具有秦巴山区与汉中盆地合为一体的特点,地理环境复杂,人员居住较分散,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涉及项目种类繁多,不同类的项目风格不同,各有特色。比如结合本地区拥有的长江最大支流汉江这一资源,由于是汉江的始发地,水质清澈,江面宽阔,流速缓慢,非常适合开展水上项目。现在广泛开展的漂流、游泳、水上游戏、采伐捕鱼、凤舟运动、龙舟运动、江边垂钓等运动。就既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又具有健身娱乐性、竞技性、民俗文化性、社会性等特征,结合节庆假日定期开展此类运动,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其影响力,就能使这些特色的民俗传统体育运动成为汉水上游地区的体育文化品牌,有利于提高当地的社会知名度,为加快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铁新.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

[2]张智颖.陕北民间传统体育特征与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5).

[3]占玉珍,王俊奇.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4).

[4]盛昌繁,潘华.我国民俗体育的特征及其开发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5]章容.民俗体育进入学校体育的意义及途径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