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19:24
导语:在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这是武汉市继获批国家光电子产业、国家生物产业和国家信息产业三个专业性基地后,获得的又一块含金量更高的国家级基地授牌,是国家对湖北科教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充分肯定,它是促进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它更是国家发改委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而采取的重大对策的组成部分。这也是中国的第七家国家级综合性产业基地,前6家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深圳、西安和湖南长株潭地区。
作为全国7个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武汉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承担着辐射武汉城市圈,黄石、襄樊高新区,乃至带动中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任。综合性基地代表着目前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最高水平,这一次武汉获批综合性基地,可以说就成为了国家创新能力的主力军,也进入了参与世界竞争的最前沿。
光电子是基地的最大特色,综合性特色也体现在专业性优势和特点上。与专业性产业基地相比,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在支撑带动作用和辐射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扩展:按照国家批复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规划,到2015年产值要占到武汉市整个工业产值40%以上,要成为武汉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核心区、拓展区、辐射区要带动武汉城市圈乃至全省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批复要求,综合性基地还要带动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它们不是专业性基地简单的叠加,而是在更高的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湖北省争取国家更大的支持,推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和很好的工作平台。
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做出部署,决定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地区,建设6个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24个行业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促进全国高技术产业集聚,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行业基地走向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短短一年时间,武汉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路途上实现了重要跨越。
三十年前,中国第一根光纤从武汉南望山拉出,华中重镇成为光电子产业前沿阵地。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武汉开启转化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探索征程。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东湖高新区成立并渐成规模,2001年,“中国光谷”在这片土地上诞生。2007年,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获国家发改委批复,集生物产品研发、生产、流通为一体的光谷生物生物城,产a分工明确,产业链完善,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近日,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获批使武汉再次成为焦点。八年一转身,此时的武汉已坐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信息产业基地三块重量级授牌,高新技术产业从一到多,形成聚集优势。
八年磨一剑,八年铸就了武汉高新技术产业从专一到综合的跨越,新的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不但为“两型社会”建设发挥示范效应,还将带动全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及首席经济评论员,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客座研究员,诺丁汉大学特约教授,并被授予剑桥大学圣体学院和牛津经济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1999年至2006年,他分别担任达沃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经济论坛”的特邀评委成员和国际传媒委员会的成员,并于2000年荣获英国勋爵位勋章(CBE)。2006年12月他又荣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科学(经济)博士荣誉教授的称号。
中国正迅速崛起成为经济超级大国,但它距离高收入国家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对中国自身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而言,这一不寻常的组合意味着什么?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一个超级大国的关键特征――你不能再指望继续“搭便车”。因此,中国首先要做的就是维持稳定、和平与合作的全球政治与经济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中国才能有信心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长期来看,中国可能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最重要参与者。要达到这个目标,中国首先需要创造一个能够支持国内经济发展的国内金融体系。在这个体系的帮助下,完善全球金融体系,使其支持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平稳运行。考虑到国内与全球金融的复杂互动,这其中最大的挑战则是保护前者(国内金融体系),使其免受后者(全球金融体系)无节制行为的影响。
要实现这一复杂的平衡,中国政府应该假定,长期而言(也许有一代人之久),中国的金融体系将不仅与全球金融完全整合,还可能发展成为它的中心之一。在这个漫长且错综复杂与充满危险的背景下,允许私人资本,尤其是外国直接投资与组合投资资本从中国流出。这是中国与全球金融完全整合过程中的重要一步。除此之外,中国作为20国集团(G20)金融业改革讨论的正式参与者,目睹了近期西方大国与中国在监管哲学层面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趋同,因此,大家应一道努力支持加强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与全球金融改革密切相关的是全球货币体系的改革。在这里,中国的挑战仍是需要协调两方面的利益:一方面是国内稳定,另一方面是对应的全球稳定。
在国内方面,中国需要增加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完善针对家庭的社保体系,以降低极高的预防性储蓄率。中国还需要研究出一项改革全球货币体系的战略,使其符合中国的利益,即在国内发展与全球稳定之间搞好协调。
在贸易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实体,这使中国成为英国与美国的天然继承者,希望维护基于规则的开放贸易体系。鉴于此,中国有必要在遵守该体系的所有规则与原则下,进一步在该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管多么有限,中国可以开始尝试在推动漫长的多哈回合贸易谈判并取得某种结果的国际行动上发挥一定的作用。其次,中国越来越需要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确保遵守这些规则也将符合其自身利益。此外,中国也将越来越需要保护它的对外直接投资。所以,它应该制订更强而有力的保护外国投资规则,这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最重要方向之一。作为全球贸易国,中国也有必要确保其加入的地区贸易安排与全球规则相符。
最后,也很可能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获取自然资源。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大多数原材料的最大进口国,而这种依赖必定还会增强。在此期间,中国在推高这些材料的价格上发挥了主要作用,这会使全球相对价格出现不利于中国及其他大宗商品进口国的变化,同时造福于大宗商品出口国。
作为一个资源使用国与新生的超级大国,中国该领域的政策最为重要。中国应当从自身强大利益出发,推动达成一份有关如何最好地获取并管理世界资源的全球协议。不过,中国眼下的利益较为狭隘:以最优惠的条件获取世界上的资源。它已相当理性地决定,用其廉价的资本与劳动力来达到这一目标。这种做法不仅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也符合其他国家消费者的利益。鉴于资源价格要在全球市场中得到确定,任何供给的增加都将造福所有人。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林业企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要不断创新企业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应该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通过企业的管理创新,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经济管理的快速发展,最终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林业企业经济发展中创新管理的必要性
1.通过管理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现阶段,人们对创新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和重视,企业要想提升竞争力,创新是最根本的途径。企业在创新的路途中,创新企业管理是最根本的。林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营模式主要以木材的采集、木材的加工、营林的生产和经营来进行运转的,属于综合性比较强的企业。但是从现阶段的林业企业的发展来看,不同的经营项目和生产内容选择的经营方式和生产的工具也具有很大的不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融合了传统的手工操作和现代化的集中化生产,生产水平层次多。因此,林业企业要进行管理创新,首先应该发展原有的林业产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从而推动企业的经济管理。
2.创新管理可以实现企业的人本管理
在现阶段,无论是在哪个行业,以人为本进行管理都备受人们的关注。现阶段,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观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进行人本管理是一个重点内容。目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人心,林业企业要想不断增强企业的活力,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林业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水平比较落后。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吸引更多的优秀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对人本管理提出更高的重视。首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制定详细的人才引进计划,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详细的计划进行人才的招聘。另外,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对人才的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职业能力,最好企业员工的职业规划,让员工将自身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1]。
3.管理创新可以落实企业的科学发展观
林业生产获得的经济效益一般是从两个方面来实现的,首先一个是通过生产创造,另外一个就是通过对林业资源的开采,我国很多行业和领域的发展都依赖于林业资源。在林业生产的过程中,首先是为了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而要想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最重要的就是增加资金、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另外,在林业生产的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的为了获取经济效益而不考虑生态环境。因此,林业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应该从传统的粗放造林的模式转变为精细化集约的造林模式,在林业资源的管理方面更加现代化和科学化,使我国林业管理的水平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提升,生态环境也因此得到了改善。
三、创新管理的实施措施
1.制度创新
林业企业在进行管理创新的时候,制度创新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而是制度创新的过程中,产权制度的创新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林业企业中,不仅需要为人们提供各种林产品,同时还具有营林的责任,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不断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实现林业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的完善林业的管理制度。在才创新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林业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另外,企业的经济成分也应该由传统的单一公有制向多种形式的所有制进行转变或者并存[2]。从我国的现阶段来看,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一部具体有效的法律制度,现有的林业法律还存在着一定缺陷和漏洞,大大制约着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完善林业的法律制度也是非常必要的。
2.技术创新
要想实现林业企业的管理创新,必须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在林业生产的过程中,必须要引进先进的技术,不断加大科技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对林业生产进行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管理。因此,在林业生产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加强资金的投入,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在林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应该结合林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和过程,在林业专业理论的基础上上,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考虑到以往生产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加大对各种先进技术的使用。在林业企业中,通过创新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林产品的质量,开发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独特的林产品,从而有效推动林业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3.文化创新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创新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创新是内在的源泉。因此,企业在建立企业文化的时候,应该根据时代的实际发展需求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始终保持企业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林业企业中,同时将所有员工的心凝聚在一起,通过人才优势的发挥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进行企业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制定林业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重视企业的内部管理,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来推动企业经济管理的快速发展。
一、南安市企业人才现状及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现状截至2015年5月,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增至146家,其中超5亿元的企业有21家,超10亿元的企业有4家。亿元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29亿元,同比增长20%,占我市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为69%,南安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1%,实现增加值160亿元,同比增长7%。南安紧紧围绕完成“十二五”规划,主动结合省、泉州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大局,认真落实泉州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实体立市,紧抓经济大盘、强力攻坚克难、推进创业创新、加强招商选资、加快城乡建设、注重民生保障,经济社会实现持续稳健发展。下阶段南安将正视困难和压力,进一步坚定信心,强化举措,奋力攻坚,盯指标、促增长,稳大盘、推创新,抓项目、扩投资,挖潜力、求突破,增效能、优环境,保民生、促和谐,力争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致力于推动产业、城市融合发展。直至今年1-5月份,南安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79.18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9.75亿元,同比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623.68亿元,比增10.9%。南安市保障有力支柱产业运行平稳,通过主动做好主导产业服务,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认真宣传贯彻省、泉州市和南安市各级扶持政策,重点帮扶成长型企业等措施,有力保障各支柱产业的平稳运行。据统计,截至5月份,石材陶瓷、鞋服轻纺、机械装备和光电信息产业均实现逆势增长,分别比增8.4%、15.7%、24.0%和22.3%,分别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60.51亿元、224.71亿元、141.46亿元和7.9亿元;兑现各级奖励资金2.16亿元,其中本级资金1.54亿元,上级资金0.62亿元;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家,总数达到765家,新增6家省级工业和信息化高成长型企业,入选企业数居泉州市前列。推进重点项目,全力落实跨越行动计划,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壮大工业总量,培育产业集群、增强发展后劲。截至5月31日,288个重点工业项目累计完成年度投资89.5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46.8%,超时序进度5.1个百分点;有265个项目实现开工建设,开工率达92%;有19个项目实现投产。南安市深入围绕“ 创新发展提升年” 开展活动,加强创新引导,通过大力实施技改项目推动企业转型升级,1-5月份,南安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12.82亿元,比增64.53%,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96.52%,完成泉州市下达我市目标任务(166亿元)的67.96%,投资额居泉州各县(市、区)首位。
2.人才现状南安市拥有机械装备企业1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7家、亿元企业83家、上市企业3家、场外交易市场挂牌企业3家,先后引进博士后31人次、各类高层次人才700多人。根据人才工作实际,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归为高层次人才,总计3.18万人,占31.4%,将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归为实用型技能人才,总计4.77万人,占47%。人才结构层次分布不均,高层次人才引进320多名,仅占0.33%,其中从事短期服务的专家、教授80多名,进站博士后15人次,紧缺急需引进高层次人才100多名。企业新兴产业高端科技人才紧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缺口大,高技能人才匮乏。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水暖厨卫行业、石材创意产业的高级技能人才、研发人才、设计人才明显稀缺,成为制约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一大障碍。实用型人才技能提升较慢。在“二次创业”进程中,南安市主要支柱产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局面,对实用型人才的技能水平也提出更高要求。通过调研,发现除了一些大型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的实用型人才技能水平还不够高,限制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延缓了企业转型升级进程。
二、人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才的集聚是推动和促进经济发展关键环节,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依赖于人才。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企业慢慢的从对土地、设备、资金的依赖,转向对人才的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已成为企业一项新的重要工作,列入了企业发展规划之中,高素质的人才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拥有一支能独立开发研制新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法宝。对人才的投入可带来收益递增,也促使决策更科学化,投入产出速度明显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前提之一。
三、人才队伍建设
南安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项目建设和招商选资为载体,以“回归创业”工程为平台,以产业、基地、市场联动为特色,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提质增量,构建具有南安市当地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南安市工业正以集群挺进的方式,释放出产业支撑的强劲力量,为适应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建立有利于各类科技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模式,以更开放的态度、更优惠的政策、更贴心的服务,为各类人才创业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使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迫切需要。
1.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大力引进人才顺应经济发展趋势,打造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来促进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包括以下几点:(1)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来考虑人才的扩充引进和培养,从紧缺人才、急需人才、领军人才、乡土人才等多方面引进全方位人才,把总体规划和分项实施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以顺应发展的要求,又要分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人才工作。要制定和落实吸引人才和促使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为人才引进打开方便之门,既积极引进国内的优秀人才,又努力引入国外智力。(2)加强人才资源统计与需求预测,不断完善统计方法,增加统计和需求预测工做的准确度和可信度;(3)根据人才的个性化、政策性和特殊性,对人才引进要因地制宜,把有限资源和条件用在刀刃上;(4)在引进高级人才的同时,不能忽视初中级人才的培养,既要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又要注意培养初中级人才,填充各个层次人才。(5)本地人才的培养也是本地经济发展的一股动力,要将使用本地人才与引进人才结合起来,注重本地人才潜力的发挥,给多方面人才以更多的施展才华、脱颖而出的机会。(6)在引进人才时,要以引进人才的素质为基本考评点,实时优化引进人才的结构。以人力资源的集聚、调整、开发来促进人才发展规划。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平台,发挥高层次人才效能,为企业提供信息平台,为人才提供展示平台,为企业、人才、政府提供沟通平台。认真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和《南安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争取用2~3年时间,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整的人才工作政策体系,搭建一批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工作平台,建设一支量大质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探索一套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机制,实现2016年底,人才资源总量超15万人目标。(2)产学研结合,组织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共同研究产业发展动态、行业先进技术、从中找出共性关键技术,解决个性技术难题,提升企业项目的可行性、经济性、实施性,进而提升南安市主导产业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各个主要产业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泉州市自动化技术研究院和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资源,引进产业高端人才。激励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来南安市设立分属机构,鼓励本地企业创建研究中心、企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专家工作站。(3)人才培养机制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更应加强本地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套引进人才带动本地人才素质提高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提升本地人才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总量,优化人才素质,最终完成区域性人力资源高地的建设。(4)在人才培养上,积极选才、努力做好人才储备,逐步建立发挥地方教育资源和外部教育资源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传、帮、带”的方法,建立人才梯队,要寻求乡土人才开发的新突破,逐步将培养目标和地方需求接轨,注重引才和育才的衔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尽快把人口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转化成人才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和科技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发展。(5)创新用人方式、制度和观念,要突破传统观念,建立人才共享平台,鼓励人才采取兼职、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服务,建立一套宽松而又完善的用人机制。与此同时,创新用人观念,注重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创新业绩,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用更客观、更具体的指标评判人才素质。(6)在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中,最终留住人才是关键。政府和企业必须营造良好环境,吸引、稳定人才,着力解决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及舆论宣传,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在全社会提高重才、引才、用才的社会意识,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大环境,再者通过健全政策体系、搭设服务平台、组建服务团队等方式,着力构建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服务型人才环境,留住人才,防止人才流失。
3.搭建政府、企业和人才沟通渠道搭建政府、企业和人才沟通渠道,为企业和人才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政府为企业和人才搭建一个信息沟通平台,主动与企业、人才进行沟通交流,结合实际情况通过现代化通信方式,与企业、人才建立常态化联系通道,做到信息共享,实时掌握企业、人才需求。从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加强企业和政府沟通。同时也要利用好行业协会的影响作用,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扶持力度,建立行业的公共服务与资源共享平台,政府就可以通过与行业协会的互动,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掌握企业和人才的实际需求,及时的调整人才政策和服务,让政府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能落到实处。
四、结论
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选择建立汽车快速更换动力电池的商业模式将是纯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最佳解决方案。
关键词:纯电动汽车;换电;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0.issn.1672-3309(s).2011.04.0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49―02
在世界政治经济动荡、石油短缺、原油价格走高的背景下,只有快速发展可替代能源,并减少对石油的需求才能使世界避免遭受更为严重的经济打击。
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高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2011年1月10日,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中国进口原油2.39亿吨,共花费约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1.4%。全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约为55%,再次破50%的警戒线。以铁矿石作参照,十多年来,中国钢铁产业由于过度依赖进口,铁矿石价格被国际三大矿石巨头垄断式的疯长,从2002年每吨不足20美元,涨到2010年每吨超过120美元,中国钢铁产业面对着需求旺盛的钢材市场,却发展受困。可以预见,世界原油价格的震荡向上,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影响将是巨大的。
2009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2010年保有汽车约7000万辆。如果达到世界汽车千人保有量128辆的平均水平,中国汽车保有量应该是1.56亿辆多一些。这些汽车消费的原油占中国原油消费比例将从大约占10%上升到20%。与此同时,大量的汽车,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污染源,对环境保护、交通通畅和城市秩序带来巨大压力。
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汽车产业转型规划的重中之重。然而,其在技术、成本、配套设施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大问题。
一、纯电动汽车的发展
1、纯电动汽车是最佳新能源车方向
按照国家发改委公告定义,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非常规的车用燃料指除汽油、柴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乙醇汽油、甲醇、二甲醚之外的燃料。
目前国际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流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中国国内主流汽车制造商结合自己的优势特点,主张或较早小规模化实践的也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因为,通过研发和应用混合动力电动车可以积累发展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的经验。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车被誉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未来。但在解决氢能源补给方面遇到与纯电动汽车一样的缺乏基础设施的问题,同时还面临在能源补给站储存氢燃料的安全问题的挑战。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同样被国内外专家寄予厚望,在应对石油短缺、发展低碳经济以及解决城市空气污染等方面都具备优势。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千多辆各类新能源车包括混合动力电动车、燃料电池电动车、各类纯电动汽车,其中有锂离子动力电池纯电动公交车、超级电容车、电池电容混合车、铅酸电池的观光电动车,经历了6个月的运营,通过车辆及基础设施投资对比、运营效果和成本比较,许多政府官员、企业家、工程师、投资人逐渐认为,现在发展纯电动汽车的条件逐步具备,纯电动汽车是当前新能源车发展的最佳方向。无独有偶,2011年2月,有新闻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提出财政预算案要结束清洁柴油汽车项目的政府投资,并要求削减氢燃料电池项目的投资,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锂离子动力电池电动车的研究推广中。
2、纯电动车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电动汽车的创造有比内燃机汽车更早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因中东战争爆发石油危机,世界各国政界又着手研究替代石油的其他能源。因此,从政治经济方面考虑,电动汽车出现了机遇。特别是近10年来,气候变暖、地球危机等环境保护问题成为各方关心的问题,开发生产零污染交通工具成为各国所追求的目标,电动汽车的无污染特点,使其成为当代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
纯电动汽车的三大核心部件是多源动力总成控制、驱动电机和动力电池。其中最关键的要数动力电池。通过各国的努力,采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动力电池的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已经有了长足发展。由于动力电池能量体积比低于汽柴油,配置与汽柴油相当的体积或者相当重量的动力电池,可以获得的车辆续驶里程只有汽柴油车辆的一半或者1/3。因此,纯电动汽车要能被市场和消费者接受,最大难关在于电池。
因为有了内燃机汽车作为标杆,开发纯电动汽车就出现了许多困难,比如对续驶里程的困惑等。然而,通过对比内燃机汽车与纯电动汽车在续驶里程、能源补给、成本、安全性、排放等指标,可以发现纯电动汽车的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也发现了更多吸引公众接受和发展的优点。
3、应改变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从政府引导消费习惯、生活理念开始,引导纯电动汽车消费市场,无论从环保还是从能源消费成本都对消费者有吸引力:第二,汽车厂商和技术人员要摆脱现有内燃机汽车的特性,设计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纯电动汽车产品。比如续驶里程在100千米,绝大部分在城市内活动的消费者每天的行程不超过100千米,完全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第三,政府要推动纯电动汽车能源补给设施的规模化、网络化建设。
二、换电商业模式要点
1、换电与换电商业模式
换电,是相对于充电而言,是纯电动汽车能源补给的一种模式。以手机电源为例,通常可以使用备用电池,采用换电池的方法替换电源,也可以通过充电器将手机与电源插座相连补充电源。几十年来,电动汽车的发展,电能补充始终是以充电的方式进行的,由于汽车比较庞大,考虑到电池联接安全性,又涉及到专用的换电设备设计和投资,给汽车换电池自然就不成为首选考虑。然而换电,有其必要和优势。其必要性在于:其一,基于动力电池的专业特性,需要专门的维护,以确保其安全、使用效果和寿命延长,因此专门的能源补给设施应该具备集中式的特性,而不是分散式充电桩;其二,整车充电时间过长,采用换电模式可以解决纯电动汽车能源补给效率问题。
换电商业模式的核心是车辆和电池的销售和所属权要分离。汽车厂在提供整车的时候,配置了合适的电池,并且确保该车辆的性能和安全。消费者只采购不带电池的裸车部分。由电池专业维护、充电、换电的运行商来购买电池,供给消费者使用并提供服务。
2、换电商业模式是纯电动车发展的解决方案
与充电模式相比较,换电模式有多方面的优势(见表1)。基于换电模式所具备的优势特性,将突破早期电动车发展的制约瓶颈,是纯电动车发展的最佳解决方案。但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处理好以下事项:整车厂要基于共同的电池箱标准:开放式的选择电池并接受运行商的集中管理。
三、展望
只有政府、整车厂、运行商共同参与创造新型的电动汽车商业模式,才可能真正做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电动汽车产品和服务系统,才可能更好地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以应对未来的石油危机以及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下。
参考文献:
[1]米歇尔・克雷尔,中东北非动荡石油将成奢侈品[N].中国能源报,201 1―03―07.
关键词:快速成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CAD/CAM
快速成型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才显著发展起来的新型制造技术,颠覆了传统制造观念,能够快速自动的借助三维实体建模软件将设计理念变为实物,突破时间、设备、工具、场地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能在最短时间设计与研制出符合设计者与用户需求的新产品,从而快速相应市场需求,促进企业产品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占据市场,是当今世界上新产品快速加工与制造的强有力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多个国民生产领域。
1 快速成型技术原理和特点
RP技术基本原理是先借助计算建模软件构建三维数据模型,再利用专门的切片软件进行分层切片,然后提取每一层截面的数据轮廓,利用数据技术控制激光器或喷嘴有选择性的制作一层层具有微小厚度的的片状实体,然后采用 粘结烧结等方法堆积成一个整体,从而得到设计实物,其制作过程实质是分层制造,逐层叠加,是一种生长制造,只有当激光技术、数控技术、机电技术、CAD/CAM技术、材料技术发展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的制造方法,带来了制造技术的变革[1]。
快速成型的最显著特点在于能够及时迅速的制造出复杂的实体零件,无需专用设备与工具,往往只需传统加工过程的三分之一时间和成本,大大提升企业在残酷的市场上竞争力,此外,以软件模型直接驱动打印设备,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此外软件模型功能强大,任意复杂形状的零件都可以绘制,突破了产品结构的限制,同时软件模型还具备可修改性,能及时根据市场和客户的反馈进行调整,非常适合于企业研发新产品,制作试样或小批量零件,结构复杂、传统加工方法不易加工的零件,也可以应用于加工快速反求(逆向工程)、快速制模、快速铸造等行业。
2 高职教育开设快速成型课程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一向强调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岗位技术要求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的培养方案,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必须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完善学科建设,推行双师双证,着力提升学生的高素质、高技能,培养市场急需、企业欢迎、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由于快速成型技术将传统去除制造法变革为增长制造法,为制造业带来全新的血液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传统制造业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也必须相应发生变革。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基于职业分析,根据职业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灵活设置专业,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2]。当前国家示范性骨干职业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注重内涵建设,立足行业发展,服务滨海新区"为办学指导思想,已经开设数控技术专业(快速成型方向),同时还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中开设快速成型技术和快速成型与逆向工程实训等课程,因此,结合我院现有师资、课程体系、实验实训条件,对我院现有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变革也是应运而生。
3 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岗位技术要求为主线来设计教学体系的培养方案。目前虽然快速成型技术在国际上其应用领域已经扩展到制造领域的全部行业,但国内的发展水平还只停留在产品开发。在工业设计领域,虽然现在的三维模型绘图软件功能已经非常强大,但设计者仍旧无法在短时间内,仅凭自己的想象和图形数据,全面考虑尺寸、结构、功能性、形状、实用性、可加工性等问题,得到最终优化结果。因此快速成型技术制作出的样品将能使用户直接评价产品外观和性能,使生产企业能够及时得到市场方面的反馈需求,以便及时调整产品。美国Stratasys公司是世界上快速成型技术创新引领者之一,它的客户中有营运设计、制造和安装实验室家具业务的Servco公司。凭借Stratasys的3D打印机,Servco的客户能够提前看到原型,因此说服和沟通更加简单,同时3D打印机还让企业能够更加灵活地调整设计,以满足客户的不同要求,因此可以快速开发令人振奋的新产品和涉足尚未开发的市场。快速成型技术是真正实现并行设计的强有力手段。这一特征意味着设计行业需要大量掌握快速成型技术的人才,对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完成三维软件模型的建立,还要掌握快速成型制造技术,完成产品实物的制造工作。
当前,我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国家重点专业,其课程体系内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以及专业方向课,主干课程有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公差配合及测量技术、冷冲模设计、塑料模设计、模制工艺与夹具、SolidWorks、UG,专业课程体系已经完善,根据市场需求,增设快速成型技术课程作为专业方向课,则能够使得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拓展到新产品开发、概念模型可视化,结构设计验证、功能测试等方面,从而充分迎合制造业市场需求。
一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快速成型技术课程成功开展,可以推广到模具专业,使其向快速制模方向发展,快速制模使模型或模具的制造时间缩短数倍甚至数十倍,将快速成型技术与传统的模具制造技术相结合,可以大大缩短模具制造的开发周期,提高生产率,是解决模具设计与制造薄弱环节的有效途径[3]。此外,借助快速成型技术甚至可以推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从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铸造方向快速铸造方向发展。快速铸造可以直接成型铸造用蜡模和可消失模、能直接成型砂型铸造用砂型或木模,还能直接成型精密铸造用的耐火型壳和蜡模铸造中的压型模具[4]。快速铸造技术能缩短铸造生产的周期,能提高生产效率,适合复杂零件的单件小批量生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快速成型技术中的快速铸造也将会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4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最重要的内容,因为一门课程若没有一支好的师资队伍,讲好课,提高教学质量、完成人才培养都是空中楼阁的。因此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和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
我院一向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层层落实到位,主抓培养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提高和培养,并且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经过多年资源积累和沉淀,我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拥有一支堪称精良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50余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0余人, 同时我院的师资建设还与市场接轨,从社会上聘用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目前已备有国内知名企业就职的高级职称专家近15人。同时我院还注重专职教师的水平提升,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和业务进修,大力培养一批既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作为中坚力量。近两年,我院派出多名教师到无锡工业园无锡易维模型设计制造有限公司进修学习逆向设计软件和快速成型技术,同时专程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我院开设快速成型设备操作培训课程,为开设快速成型技术课程和实训奠定师资基础,从而实现我院一贯坚持的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和调整专业方向,用"创新"、"特色"的理念进行专业建设;坚持依托市场需求办学,把培养"综合素质高,敬业精神好,动手能力强,上岗适应快"的学生作为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5 实践训练体系
运行良好、管理规范的实践训练体系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我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强调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目前现有万余平方的实训场所,有现代工业中心模具实训基地、现代工业中心数控技术基地、现代工业中心机械加工技术实训基地三个共享型基地;一个模具制造实训中心;模具设计实训中心。实训设备初具规模,现有加工中心、三坐标测量机、注塑机、逆向激光扫描仪,快速成型机等250多台机床设备及CAD/CAM软件,设备总价值6000多万元;实训基地内还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建有全国CAD技术应用培训网络南京中心常州培训基地、美国UGS公司授权UG-NX培训中心,常年举办UG、AutoCAD、钳工、车工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
此外,为了实现学生就业与市场无缝接轨,我院重视院外实习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尽可能争取与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我院与常州华威亚克模具有限公司、江苏常发集团、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梅特勒托利多电子衡器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业单位建立了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这些校外实训基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保障,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实施双证融通的教育政策使得我院学生本专业学生在国家、省市级CAD大赛中多次获奖,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完成我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学习的毕业生除了获得专科毕业证书外,还可获得以下资格证书:1)数字设计、数字制造软件中级证书(必取);2)快速成型与逆向工程操作中级证书(选取);3)数控设备操作中级证书(必取);4)钳工操作中级或高级(选取),其就业方向也从单一的从事新产品开发、数控程序编制、产品批量生产、机械设计等技术人员拓展到制造中的其他工作岗位中,就业渠道更为广泛。通过开设快速成型技术课程,必将为我院毕业生就业锦上添花,提供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
因此,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体系等方面来看,我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快速成型技术课程条件已经成熟,可以将传统模具设计方向转型或开设新产品开发应用方向,甚至推广到快速制模和快速铸造方向,这将为我院模具系人才培养创造新的天地。快速成型技术作为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先进制造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手段,在制造工业中高达67%的应用,已经引起工业领域的极大重视[5]。由于快速成型技术的巨大吸引力,不仅工业界对其十分重视,而且许多其他行业都纷纷致力于它的应用和推广,促使向更高精度与更优的材质性能方向发展,形成高效率、高质量、高精度的复制工艺体系。快速成型技术课程也将会在高职教育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冯娥.快速成型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J].机电工程技术,2010(39):129-131.
[2]王英博.快速成型技术及其应用的高职课程开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6):72-73.
[3]郭永生,周丰松,张轶斌.快速成型和快速模具在发动机进气管开发试制中的应用[J].新技术新工艺,2010(4):43-45.
[4]张锡联.快速成型技术在熔模精密铸造中的应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5):75-76.
关键词:港口发展 机遇 挑战 新形势 新方向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变革以及我国经济市场局面的变化,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进步的阶段。我国港口行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和深刻的变化,港口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本文针对我国港口发展的新形势与新方向进行研究,分析我国港口经济的战略意义,推动我国港口经济及市场经济体制长期稳定发展。
一、港口经济战略的重要意义
我国经济市场中,港口是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港口经济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是我国综合国力的完美体现,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我国港口经济正随着市场经济地变化发生深刻的改革,从港口下放、港口资源整合、政企分离到投资主体逐渐实现多元化,港口经济正在从经济基础组成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为此我们应该充分体会到港口经济的重要意义,并且不断提升港口海洋经济的战略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市场的不断改革深化,经济中心逐渐从农业文明发展到沿海地区,港口经济逐渐兴盛。据数据统计,全世界50%左右经济量集中在沿海地区300公里的地区,类似于欧洲、美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皆是如此,在我国改革开放过后,我国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这其中的发展规律,无一不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和制度的完善,技术进步中主要包括远洋运输技术、集装箱运输技术等,有效降低海洋运输成本,并且运输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各国经济实力与主要作用。为此,海洋运输技术是推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除此之外,世界信息化的进步也是推动海运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有效降低信息跨境流动的成本,提高运输效率。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后,逐渐融入进世界经济发展浪潮中来,港口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经济崛起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我国港口发展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我国港口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这给我国港口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一)市场经济格局的变化
世界经济与贸易格局的不断变化,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世界贸易、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我国外贸增速曾达到20%以上,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断发展的外贸经济推动我国港口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港口经济的发展又促进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在2012年以后,世界贸易增速明显低于世界经济增速,目前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增长速度很长时间会处于萎靡的状态,给港口经济带来巨大挑战。
(二)产业链转移
在中国比较优势发生转换后,曾经支撑港口经济的劳动密集型活动逐渐对外进行转移,有的转移至内陆,有的转移至境外,这对我国本土港口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阻碍。而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开始,进口速度显著缓慢,减缓我国港口经济的发展。
(三)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不但进出口速度放缓,我国产业结构也逐渐进行升级转换,这就意味着我国经济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提速,有效运行我国经济效率,这就对我国物流领域提出更严格的要求,需要我国物流运输实现快捷、高效的优势,同时港口管理应提升通关效率和管理体制。
(四)物流多式联运
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进步,我国海运船舶逐渐趋于大型化,为我国港口经济发展带来不可多得的机遇,有效降低港口运输的成本,目前我国集装箱式运输、油轮等越来越大,需要我国港口巷道设施随之扩大,物流多式联运为我国港口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五)信息化飞速发展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一批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技术进行深刻改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信息化的进步也给港口经济发展带来一定推动作用,对物流运输、港口管理、政企协调等工作产生深远意义。信息化不但是推动港口经济现代化、智能化的一项重要基础技术,更是港口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六)开放式经济体制的构建
我国改革开放后推进新的经济体制,为港口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机遇。港口是一个开放性的世界交流窗口,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贸易投资活动,其中主要竞争力体现在海关检疫、港口经济监管体制。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我国港口经济发展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相比,仍需要继续努力创造机会,提升发展空间。
三、我国港口发展的新方向
(一)推进港口集群化发展
深刻认识我过国经济新常态变化并服务于经济新常态,尤其是在引领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方面,不断规范港口监管体制,使港口经济发展领域优先做出努力和探索,在社会格局不断更新的前提下,我国航运全球联盟以经初见雏形,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推进港口智能化发展
深度掌握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打造智能化港口,推出优质港口,致力于将信息、物流、资金等充分结合,提高港口信息敏感度,要努力跟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推进港口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推进港口产业化发展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我国将港口经济发展作为港口主要依托对象,使产业链超越港口物流发展,将服务行业、制造业与港口充分结合,同时促进物流业同临港产业有机结合,形成真正的港口经济体制,与此同时依靠港口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我国海洋经济,使海洋经济与港口经济在未来社会经济市场中占有巨大发展空间。
四、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港口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港口经济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战略指导措施,促进港口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邵超峰,鞠美庭,楚春礼,胡翠娟.我国生态港口的建设思路与发展对策[J].生态学报,2008,(11).
关键词: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林业也得到了快速进步,林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但是,现阶段林业发展模式受到了极大影响,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较为单一,且容易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因而需要提出新的林业发展模式,比如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大岭山森林公园位于我国东莞市南部,珠江口的东北部,是珠江三角洲比较发展的地带,公园内森林资源丰富,园内具有很好的原始生态园区,并评为市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丰富,突出了景观学、生态学等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而大岭山森林公园的前身是大岭山林场,完成了从森林商品经营,到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生态经营的转变,这充分体现了东莞林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1我国林业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由于比较单一,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部门之间配合不到位、林业产品短缺和实际落实情况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而,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就十分必要。
1.1部门之间配合不到位
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已经存在很大的弊端,因而要想将林业发展模式转变为现在的多功能发展模式,不仅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并要完善发展计划,还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可以保障这种发展模式。但是由于不同部门的工作内容和人员构成差别较大,如果出现沟通不到位等情况,就会严重影响林业规划,并对未来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阻碍。
1.2林业产品单一
我国很多地区存在着森林面积较大,林业资源也十分丰富,但是还存在着林业产品单一的情况,一些地方主要以某一种单一的品种为主,这就会导致和民众的期望差别大,难以满足人们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进而会影响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这种林业产品单一的模式,还会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甚至影响当地的环境质量。因而需要完善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
1.3模式落实难度大
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因为实施的难度较大,不仅需要前期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同时还需要一个详细的实际落实计划,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的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实际落实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也缺乏专门的林业看护观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林业的快速发展。1.4生态方面的问题对于林业的发展,不仅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同时,通过林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的生态环境的改善,这样不仅符合国家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探究
目前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已经存在很大的弊端,不仅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违背。而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不仅符合现在时代的发展,同时也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1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概述
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现阶段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述,但是,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第一,多功能林业在设计过程中的考虑因素比较多,主要是指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从而可以不断提升和维持林业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等,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快速发展。第二,多功能林业的发展角度较为广阔,不仅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
2.2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目的
多功能林业的发展主要目的是为了推进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推动林业的发展深度,将林业融入到市场、融入到社会中,从而实现林业资源的多功能化,进一步突显出林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推动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3-4]。
3林业多功能模式的发展策略
3.1要以生态功能为主线
在进行林业整体规划过程中,林业多功能模式的发展要以生态功能为主线,不仅要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进步,大岭山森林公园在进行多功能森林模式发展过程中,要按照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为基本要求,同时根据东莞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进行重点的规划,但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森林资源的结构,避免出现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并且还要依靠这些植物的自然景观来建立景区,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尽可能多地丰富植物品种,鼓励企业进行林业资源的创新,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3.2构建“生态林业”,增强林业科学发展动力
依靠大岭山森林公园的独特生态优势,优先保护原始生态,完好保留市级自然保护区,使珍贵森林资源和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更有效地保护。同时注重推进科普教育,规划建成市级科研基地,让科技攻关和科普宣传得到更有力地开展。不断对公园园区进行改造和升级,提高公园的基础建设。而林业科学的发展根本就是生态林业,为了提高生态林业的发展速度,首先应该提高林区的水涵养建设和森林防火预警机制的建设,不断完善林区的消防设施,提高林区的日常巡视检查力度,同时,还要严厉打击征占林地的现象,不断提高林区的森林资源,从而促进生态林业的快速发展。
3.3构建文化林业,营造良好的科学发展观多功
能林业的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这种发展模式和其他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应该以遵循自然法则为基础,在进行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规划过程中,应该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不断完善人文景观。在林业的发展上,要做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间的关系,不能只重视自然景观,应该和人文景观和谐共存,只有当二者自然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林业也在不断进步,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我国社会的需求,而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可以实现经济社会与林业发展的和谐共存,在政府层面上,要做好经济发展和林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能只重视经济发展,应该和林业发展和谐共存,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发展的作用,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李志明 邓平原 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
参考文献:
[1]付玉杰.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探索[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08:93+69.
[2]朱秀玲,叶宇进.探究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J].中国林业产业,2016,06:39-40.
关键词:实体经济;快速发展;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又称本体经济,是有形存在着同时又具有重要作用的机构或者组织,与虚拟经济相反,是对社会财富进行创造的具体经济形态,是生产、销售精神产品与物质资料,并以此向社会提供服务与内容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主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能源、建筑业以及商业等相关物质产业部门与文化、体育、艺术以及教育等相关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部门。所以,实体经济和我国产业资本、商业资本有着密切联系的经济形态,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人们在社会中生存的基础。
一、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发展实体经济是确保我国经济发展与落实人民需求的需要
因为实体经济一般具有投入高、周期长、利润空间小的特点,所以,需要得到国家与社会的支持与重视。只有对实体经济进行引导、扶持与壮大,将国民经济这一根基树立起来,才会为发展虚拟经济提供相应物质基础,同时也为避免出现泡沫经济,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率奠定基础,只有这样,经济平稳发展、社会稳定和谐以及物价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只有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使一个国家经济质量得以提升,才会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方面有所突破与进展,为“稳中求进”发展社会经济奠定基础,进而改善民生,若实体经济生产活动处于停滞现象,人民就会失去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的经济基础。
2.发展实体经济是提升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在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只有将实体经济归于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将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打牢,进一步营造出勤劳创业、脚踏实地以及实业致富的经济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资本抗击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自从爆发国际金融危机,我国能够度过金融危机的原因,就是我国拥有一定实体经济基础,牢牢掌握工业化进程,金融危机中,我国受到最大冲击的行业是制造业,但是制造业只是减少了部分订单,一些中小企业开工不足或者停产,大多数企业都未与实体经济相脱离,其实体经济并未出现空心化,对国际金融危机所赋予的压力进行了有效化解。改革开放后,我国对比较优势进行了充分发挥,通过对丰富与廉价劳动力进行有效利用,在短期内就处于制造业大国地位,然而,随着不断增强的环境与能源资源约束,要想保持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一定要将发展实体经济重视起来,全民增强实体经济意识,不断优化实体经济内部优势资源,使之健康稳定成长。
二、推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1.吸引更多经济社会资源向实体经济转移,实现经济高效合理配置
要想使实体经济得以发展,就一定要将各市场要素尤其是人才与资金聚集到实体行业中。所以,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非常有利,比如:制定相关金融支持政策、财政优扶政策、人才培养政策以及税率调整政策等,使实体企业负担得以减轻,拓宽投融资渠道,开放市场准入,确保发展实体经济所需环境得以改善,使实体经济吸引力得以增强,使经营管理者与投资者投资实业能有前景、有回报、有信心与兴趣。
2.以调整结构使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得以推动
实体经济应该与经济结构调整进行有效结合,这种结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和全球经济结构变化进行有效结合。爆发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受到巨大冲击,造成很多发达国家发生很大的观念变化,其消费需求也有了很大变化,减少了国外进口,并出现了一些新消费热点,特别是对低污染与低能耗消费品需求有了很多新要求,此现象就需要我国在发展实体经济过程中一定要与国际市场形式变化相适应,并做出相应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②与国内市场新变化相适应,调整国内市场结构。随着不断转变的经济发展方式与市场需求,很多传统产业就不可避免产生萎缩现象。此外,随着不断提升的消费与生产力水平,使得很多新消费需求得以形成,这就需要我国市场要不断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需求。
3.将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结合
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培育国内市场核心竞争力,这是发展实体经济的永恒主题,同时也是我国实体竞争力得以不断提升的关键。在发展实体经济的进程中,不断推动科技创新,由传统制造模式逐步向新型创新模式转变,建设实体经济创新机制,最终形成开放式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有效结合产学研用的新型社会化创新机制。
4.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所谓推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并非不发展或者弱化虚拟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是要对实体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对实体经济基础地位予以巩固,避免出现虚拟与实体相脱离而导致的过度膨胀。只是因为实体经济在一个国家经济中处于实体地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所以,国内生产总值中,实体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而要想健康发展实体经济,同样少不了虚拟经济相扶持,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适应发展时,虚拟经济就为其创造宏观经营环境,同时为发展实体经济提供资金与相关筹资渠道,为创造与发展实体经济提供必备条件,使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得以增强。所以,在快速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也要对虚拟经济进行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