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

时间:2023-08-04 17:19:25

导语:在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

第1篇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对于双创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这对广大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民办高校中,由于其管理体制的灵活性,在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中比普通高校更具优势。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把创新与创业相结合,能够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以至成功。在当前的双创环境下对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意义重大。

2.当前我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现状

2.1对创新和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我国的民办高校中,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措施并不完善,一般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创新训练以及就业指导,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创新及创业意识进行培养,部分民办高校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才展开一些相关的表层训练,其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在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没有形成严格的管理体制,也没有成立专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部门,无法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没有意识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管、教、学三者的重要作用。还有一些民办高校没有对双创型人才形成正确的理解,把创业理解为单独成立公司,其实对学生展开的创业教育可以为其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2.2双创型人才培养方式单一,没有针对性

通过笔者对当前我国部分民办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查发现,其培养模式创新性不够,没有根据我国就业环境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培养方式,对国外理论完全照搬,或者只是开设一些就业指导课程、创业讲座等,使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理论阶层。在创业实践中,很多民办高校只是提供社团活动的方式供学生参与,没有根据学校的教育层次、当前就业现状、不同学生的专业等对学生展开双创教育,使得学校在双创教育中的针对性不强。

3.对当前双创环境下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3.1制定战略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向

民办高校应该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结合当前双创环境的要求,制定学校双创人才培养的长期目标,并结合这一目标,完善学校发展的中期与短期目标,保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层次合理。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作为导向性文件,把对战略实施计划的制定和完善作为核心任务,始终指导着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3.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民办高校应该在新生入学后,便对广大学生展开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动手能力强、综合知识掌握牢固的学生,充分发掘他们的创新意识;然后,积极开展多样化订单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轮岗实训中要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在此所提及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形式的多样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企业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进行班级划分,有针对性地培养,甚至可以把企业对员工的岗前培训在学校中进行,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开展校企合作,促进实训

体系的多样化在当前的双创环境下,广大民办高校应该充分发掘校企合作的优势,促使这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新型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应该面向市场需求,始终把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除了包含民办高校,还应该重视企业的作用,通过政府的作用,建立综合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校企合作重要性的发挥,合理优化教师队伍,积极邀请企业中的双创人才与学生交流。加强市场调研,在校企合作中注重细节的制定,充分掌握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并加强对实训基地的投资建设。

3.4完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建设

在当代人才培养中,评价作为检验人才的标准,其标准的制定直接关系到人才的质量,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中,要充分结合学校、企业及行业三方面的评价意见,力促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

4.结语

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013-1

一、探索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能够符合社会要求,并能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责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类社会也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同时,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情况令人担忧,就业率逐年下降。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变向就业的一种方式,而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有待加强,大学生创业潜力巨大,需要学校积极引导。

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不适合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我国高校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历史比较短,经验不足。因此,对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进行探索十分必要。

二、“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大会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创业教育理念在我国开始被关注。而高等教育创业型教育理念在我国最早提出是在1999年,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很晚。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不利于“双创型”人才的培育。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距。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召开了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后,中国高校才逐渐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目前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做了许多努力。比如,积极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许多学校专门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等等。

尽管这些年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国外高校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一)没有真正意识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目前,许多高校忙于扩建扩招,学校自身资源有限,没有将足够的资金和精力用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许多老师习惯于原来的教学方式,没有意识到创新教学方式的必要性,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停滞不前。此外,大学生只是忙于考试,而意识不到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只关心能否通过考试,能否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学校、教师、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忽视严重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水平。

(二)适当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形成。近些年,创新创业教育慢慢受到重视,但人才培养现状仍未真正改变。首先,虽然社会、学校制定实施了许多利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制度,但是这些政策、制度往往彼此孤立存在,没有形成一套利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合理体系。其次,虽然国家、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双创”能力举办了许多类似于“挑战杯”的创业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并没有发挥出多大作用,学生们并未了解比赛的真正意义,只是盲目的搜集资料,并未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形成明确的目标导向。虽然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创业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导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提高缓慢。首先,学校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情况纳入对教师考核的体系中去,高校教师的薪酬增减以及职位的提升没有与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挂钩,所以现有的考核体系不能对教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形成激励作用。然后,学生方面,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往往是考查学生对老师教授内容的掌握程度,并没有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考评,极大减弱了学生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积极性。

(四)现有教师队伍水平与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不匹配。在中国,高校教师往往具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他们却缺乏创业与公司经营的实际经验。中国高校教师队伍更加注重学术水平的提高,但缺乏创业经历和公司经营经验。而国外的许多高校教师往往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大有有过创业和投资的经历,对企业的各项工作非常熟悉。所以师资队伍水平制约了我国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发展。

(五)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可选择性不大,没有形成权威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体系。国外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经验丰富,已经开发成了一些非常权威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标准,但是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社会重视度不够,我国至今没有形成权威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体系,这一状况影响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第3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民办高校;机遇挑战

1 问题的提出

《2016安利全球创业报告》于2016年12月16日,《报告》中显示:中国人的创业意愿强烈高达86%,而全球和亚洲的平均水平分别为77%和80%。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12月28日首次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我国有89.9%的在校大学生考虑过创业,18.2%的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向。

有如此高的创业意愿,自然与国家的鼓励政策密切相关,同时也说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态势。但问题是面对青年如此高涨的创业热情,人们自然会问: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顺势而为,提供名符其实以及货真价实的创新创业教育?这是让很多人关切的一个问题,也是笔者近两年一直关注的一个课题。

2 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

在国外,创业教育首先在私立高校兴起。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第一门创业课程――《新创业管理》。此后,创业教育倍受关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创业教育作为21世纪青年的第三本护照,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并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趋势。2013年7月,美国商务部《创新与创业型大学:聚焦高等教育创新和创业》报告,明确大学创新创业的五大核心领域,即:促进学生创新和创业、鼓励教师创新和创业、支持大学专利成果转换、促进校企合作、参与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英国的统计数据表明,近十年来有1/3的生产率增长来自于创新创业。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初,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入试点阶段(1998-2002年),其标志是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在全国率先进行创业教育试点。

二是,创业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对接阶段(2002-2008年),其标志是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发展。

三是,支持国家双创战略、双创教育的全面实践阶段(2008-2012年),其标志是教育部在2012年推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要求,首次定义创业教育,并提出在创业教育组织中做到三个“纳入”,即:纳入学校整体的改革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纳入质量的年度报告。

四是,扎实推进双创教育深度发展的实践阶段(2012年至今),其标志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的,创新教育改革成为高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双创教育进入深度发展的实践阶段。

目前,高校“双创”呈现“三游”之态,即上游――实施推进双创教育改革;中游――实施开展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游――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民办高校积极参加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且成绩不俗。

3 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报告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达到学生认可的比例还不到20%。这说明高校创业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陈旧,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尤其是民办高校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的理念没有更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方式不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体现不了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按照“必要、集约、最佳”的要求,根据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知识的对应关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调整,进而形成脉络清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度不深,与专业教育仍存在“两张皮”现象。从学生层面看,一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致不高;从教师层面看,一些民办高校的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自身无关,对创新创业的课程不熟悉;从学校层面看,个别高层领导还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意义和必要性,更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样是民办高校的责任。

三是,师资队伍创新能力不强。民办高校年轻教师占比较大,他们虽然具有创新冲动和创业热情,但他们缺乏实践经验,不熟悉业务流程,更不懂企业经营管理规律,因此,指导创新创业的能力匮乏。

四是,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薄弱。很多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场地不足,校企合作的程度不够深厚,工学结合不够紧密,对创新实践环节的设计存在较大缺陷,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创造性不强,严重影响民办高校的信誉度。因此,要加强实践环节,修订创新创业实践大纲,调整和压缩演示性与验证性实验比例,增设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提高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践比重。

4 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四对关系

民办高校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随着应用型转型的大势而转型,当务之急是处理好创新创业与立德树人、创业与创新、“双师型”与“双创型”教师队伍、课堂教学和实践创新的四对关系。

4.1 创新创业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的主要责任是育人,创业教育的中心是育人,而不是育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坚持创新创业的价值引领,养报国之心、肓创业之才,着力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甘于奉献的接班人。

4.2 创业与创新的关系

创业的本质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的资源整合、创新和快速行动。创业的基础和前提是创新,而创新的延伸是创业。要坚持创新、创业、创意三位一体,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意能力。创业教育专家布罗克豪斯在《企业家精神与家族企业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教一个人成为创业者,就如同教一个人成为艺术家一样。”高超的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创新创业教育亦应如此。

4.3 “双师型”与“双创型”师资的关系

勿容置疑,“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但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双创型”师资的短缺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制约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此,民办高校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应切实加强“双创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否则,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

4.4 课堂教学和实践创新的关系

创新创业的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践,最大的价值也在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指导与服务平衡发展,实现知识传授与实践应用的良好结合。河北美术学院、河北科技学院等民办高校团学组织建立创新创业项目社团,鼓励学生从大二、大三进课题组、进实验室,鼓励教学与科研、课程与课题相结合,让学生更多参与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让更多学生在双创教育中受惠。

5 结语

民办高校要抓住双创机遇,错位发展,以创新求异的思维,大力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处理好创新创业与立德树人、创业与创新、“双师型”与“双创型”、课堂教学与实践创新的关系,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进而培育特异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

第4篇

关键词 创新创业 教学平台 课程改革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02

Abstract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ublic venture, the highly innovative national strategy", is a comprehensive task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and new opportunities.In this paper,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ducation of "four in one" mechanism of path analysis,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cre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platform; curriculum reform; talent training

1 “双创”背景下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的意义

“双创”战略的实施,为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带来了时代机遇,也带来了时代的挑战。“双创”背景有利于学生个体拓宽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高校教育者在了解“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教育理念与制度的同时,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组织制度模式,通过“双创”时代的特征,确保学生能更好找准自身的定位,从不同视角理解复杂问题,进而更好地学会独立思考,实现能力提升与价值创造,最终实现创造力的提升。

就现状而言,“双创”国家战略的实施,深处全球化激烈竞争中的中国,对人才的创新教育也随之提出了新要求。(1)应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应定位于服务国家社会经济与科教文化发展的需求,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2)转变人才培养思路,着力于培养创新教育型人才。面对“双创”背景的挑战,综合型高校有必要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主动研发相关的培养计划和项目,鼓励学生自主创造和独立研究,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

2 西南科技大学“四位一体”创新教育成效与特点

2.1 西南科技大学“四位一体”创新教育的成效

为有效推动学生创新教育,西南科技大学主要集中开展“四位一体”式创新教育体系,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切实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基于创业实训视角,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该校创新教育思想观念的有效转变,有效改革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强化大学生专业性、综合型实践训练,从而夯实该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基于学术科研视角,为加强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研究生两级设立两级“创新基金”;基于多样化实践视角,学校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包括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无线电侧向锦标竞赛等;基于资源整合视角,学校创建多样、多量的创新创业平台,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集合多方位视角,以“理论、实训、实践、实战”四位融合,共同作用于学生创新教育。

综合“四位一体”式创新教育体系近年创新教育成果,西南科技大学创新教学成效颇丰:截止目前,学校已有40个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个项目成功入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基金”共资助项目1000余项,资助经费近40万元,且已有多项成果运用至生产环节;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竞赛奖励8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98项、省级奖励489项;学校创业超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外实践基地等平台,每年为在校学生提供2000余人实践机会。西南科技大学创新教育“四位一体”实践教育机制,为其学生创新实践显著成效奠定了夯实基础,为其学生创新实践显著成效提供了环境支持。

2.2西南科技大学“四位一体”创新教育的特点

西南科技大学开展大学生“四位一体”创新教育过程中,具有综合型大学的鲜明特点:(1)高效整合资源。学校在落实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采取项目化的管理运营模式,这大大提升了其资源的调配与利用率;同时,在资源匹配的过程中将学生兴趣导向与校方审核把关密切结合,提升了项目运营的效率与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让真正对学术科研感兴趣的同学得到了更多的锻炼。(2)注重人才培训。以研究生创新基金为例:2014年资助学生139人,2015年增至141人;两年间,在我校创新基金支撑下,发表SCI、EI收录论文78篇、申请专利25项。从学生参与创新基金成效来看,学生们除学术成果外,学术兴趣、思维方式上也获得诸多收获,从而更加坚定了从事学术研究的信念,并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3)注重社会成效。近五年来,学生获得学科竞赛省级及以上奖项2000余项目,孵化创业企51家等。我校创新教育不仅获得学术、兴趣的实际成效,更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成效。

3 “双创”背景下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形成路径

总结来说,西南科技大学创新教育的“四位一体”机制形成主要着重把握四个环节:打造特色创新教育课程、构建创新教育专业实践体系、改革创新教育成效评估体系、优化创新教育组织架构。具体而言,即为多方整合资源后,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通过“教学―实践―评估―优化”循环路径,不断提升学生创新教育实效性(如图1所示)。

3.1 打造特色创新教育课程

创新教育课程的规划,体现了高校对学生教育、培养的方向,从源头上把握创新教育发展脉络。特色创新教育课程应当满足独立性和综合型:(1)满足独立性,综合型高校中学科繁多,院系间专业特色分明,特色教育课程必须深入挖掘创新教育课程专业性、科研性,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2)满足综合型,21世纪是高科技、高融合世纪,单一学科的发展已不复存在,加强学科与学科间交叉教学,从而形成不同学科间互补、融合的发展优势,推动我国综合型、全能型人才建设。

3.2 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生创新教育的能力保障,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模拟。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型高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奠定基础能力训练基础,打造综合素质培养核心,坚持创新精神教育主线。通过形成“基础实训―专业实训―生产实训―创新实训”创新教育实训环节,最终形成一体式开放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中,学生通过四个实训环节中,可快速、系统掌握本专业实践操作,同时通过学校创新教育,掌握丰富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创新能力。

3.3 优化创新教育组织架构

综合型高校中,创新教育的组织架构涉及多方面、多管理层:学校层,综合型高校应充分整合自身实力、充分接洽社会,从而统领学生在校内外的创新教育工作开展;学院层面,成立创新教育工作中心,充分结合学院教学资源、导师资源、教学管理人员等全方位调动学院创新教育工作中心;学生层,形成创新教育相关的实践协会,从学生间形成积极的调动力。

3.4 改革创新教育考评标准体系

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不能停留于精神嘉奖,更应当切实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加入创新教育队伍中;调动学生自我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创新教育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推动综合型大学创新教育实效性提升。综合型高校中,创新教育的考核标准必须聚焦于科学、精准地评价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综合素质,建立双向式沟通型考核的信息反馈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教育评估体系的效用。

4 推动“双创”背景下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的对策建议

4.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科学地布局培养课程体系是成功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在创新教育上要更加注重课程设置本身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在满足创新教育目标的前提之下,更好地与专业课程里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进行充分融合,为培养综合型、专业型、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为国家、社会输送合格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与此同时,搭建起由基础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及第二课堂教学所组成的“三元式”高校课程体系;从而优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类综合培训+科研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4.2 创新校企联合平台,夯实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加速推进教学活动和企业制造生产实践相结合,采取“合作教育”的形式:将制造认知、制造实习等实际操作课程放到企业生产前线来开展,建立一整套包含产品认识、技术认识、文化认识等的实践课程教育模式,切实推进学校教育和实际生产之间的结合;通过建设创新实践教育基地等方法,将具体行业和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纳入学校课程设计的模块和项目中,实现产学研用的循环发展。

4.3 探索企业介入机制,创新科技竞赛实训机制

充分利用好社会广泛的资源,拓展高校的创新教育平台。借助省部共建这一重要契合点,提升以高校为中心,结合政府、与高校合作的企业及科研单位所进行的创新、培养、实践平台,促进高校与地方企业多方面融合发展。鼓励企业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科技竞赛和校内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方面的社团发展中。

4.4 构建有效管理机制,推进综合资源高效整合

积极聘请校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以及引进社会上成功的创业者或团队为高校学生举办学术讲座和实践类专题研究报告,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拓展自身学术空间的同时,强化学生头脑中的实践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水平。鼓励高校教师专注实施“卓越课堂教学计划”;给予外出进修培训和调研学习的教师一定的资金补助,支持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之上积极地探索教学模式的优化提升,为学生搭建起多元化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付文娟,孟悌清.美国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特征及启示――以美国本科生创新教育为例[J]. 人民论坛,2014.20:253-255.

[2] 陆岸.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再思考――以“第二课堂”学生工作手段创新为视角[J].河北法学,2014.9:110-116.

[3] 杜占元.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 促进质量提升和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4-7.

[4] 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28-32.

第5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66-03

从2014年起,国务院总理在各种场合又提出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双创(本文给的简称)国家经济发展新理念。新双创是对于“双创”教育的一种传承和发展,也存在很多新的变化:双创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高等院校的学生,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对象是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13多亿人民;双创教育强调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人才的培养,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调在目前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条件下形成全民积极创新和创业的新态势。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大众创业,教育先行;万众创新,文化先行。作为创新创业新理念得以顺利实现的排头兵,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高等教育各个环节应该如何通过革新教育观念,不断改革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合格人才?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与内涵

同志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开幕式上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当年11月,他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着力支持大众创业,使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培育经济新动力,打造经济新的发动机;期间在杭州会见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中致辞提出:要努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年12月,总理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向中高端迈进,关键是要发挥13多亿中国人的智慧,把人的积极性更加充分地调动起来。在2015年3月,李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要把新双创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

李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主要内涵是:通过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从而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同时,通过万众创新,创造出更多的新产品、新市场和新技术,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大众创业,必然会增加更多的市场主体,从而增加市场的活力、竞争力和动力。

二、高等教育如何呼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理念

创业的成功需要有创新人才的保证,如果没有创新的教育,就不可能培养出创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缺少新双创基本素质、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的创业青年,如果进行盲目创业,尽管创业热情高涨,也必然会出现“全民炼铁,尽是废钢”的谁也不愿意看到的悲剧场面。

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责就是为国家和社会不断输送高层次专门人才,有责任也有义务大力响应国家大的经济战略谋划,不断推进双创教育。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都要与国家经济发展大战略相呼应,培养一大批具有创业素质、创业能力和创造精神,且有能力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为了适应新双创的国家发展理念,使得培养出的人才成为新双创浪潮的重要力量,同时为高校外社会大众新双创提供原动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的以下各个环节都需要逐步调整: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理念、能力的合格人才,与本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密切相关。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分工明确、培养职能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具有新双创能力人才的关键。

要想培养出适应新双创要求的人才,需要具有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包括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两方面,通过内培外引建立一支“以专业教师队伍为主、专业和兼职相辅相成”的新双创师资队伍。

校内专任的本专业教师需要加强工程实践的历练和培训,可以和相关企业合作,有计划地选送本专业的教师,尤其是新入职的年轻老师,可以委派到相关企业工作一至两年,以积累工程实践经验。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本专业的兼职教师,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报酬,要求他们承担部分专业课教学。同时担任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部分的指导教师。

(二)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就是创新教育的本质内涵;以开发和提高创业“基本素质、意识和精神”,形成初步的创业能力以及掌握创业基本技能的教育活动,乃创业教育的主体思想。为了培养具有上述两方面素质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从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向重视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大的转变,积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勇于探索和敢于实践,以培养出适应国家战略发展和经济社会新双创模式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在教学方法上,针对国家新双创战略,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主”的落后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问题引导式、案例式、研究式等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探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与研究活动。同时,开设一些“开放度高、探索性强、研究性新”的综合性实验课和实践性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新双创意识、技能和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修订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团队合作科研活动和独立科研探索的机会,使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业素质、能力,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内容之一。

(三)优化培养机制,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切合新双创理念的培养方案,培养出满足国家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借助在线网络课程资源,加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为新双创的顺利实施奠定厚实的人文社科知识基础;拓宽专业知识口径和夯实专业知识基础,通过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结构,提高人文底蕴、科学素养和专业适应能力;通过新入学的积极引导,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确自我发展短、长期规划,设置新双创模块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开展新双创教育。同时,可以借助目前已经完成建设的大量网络课程资源,针对新入学的大学生,多开设一些和创业创新教育相关的基础性课程,给他们传授创业技能、理论、知识及方法。

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集中体现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和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是完成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高等教育要从根本上适应国家新经济战略发展理念下的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充分重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革新:积极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实行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分层化和分段化。

为了为高校外的社会大众提供新双创所具备的知识基础,高校需要借助目前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借助“互联网+教育”的东风,加强建设类似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课和慕课等网络课程,不断开放校内优质课程资源的社会化。

(四)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企业需要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一定是要有较高创新能力的实干家而不是理论家。能力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创造性实践,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新双创人才的培养,主要借助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能力,以及为以后创业储备必要的综合素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应加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

1.高校要注重校内实践实验基地和平台建设,建设一批能够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多层次、高质量的校内基地;与此同时,还应注重和各种企事业单位积极合作,建立一批有别于校内实践实验基础培养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高校各种专业高科技和高水平人才荟萃,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可为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提升科研力量,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大学生到合作企业中去学习、去锻炼和实践,能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对所学知识才能有更深刻、更真切的理解,这样,既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又巩固了理论知识。这样会在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之间形成互惠互利的双赢合作机制。

2.丰富多彩的创新型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如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工程案例和最新科研成果适时适当地融入教学;教师可以把教材中有关的学术论点、当前动态、争论性问题等,通过启发式、研讨式教学过程,向本专业大学生作引导性的讲解和介绍,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相互的争论;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学校的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和学术竞赛,在校园内形成重视科技创新,人人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高的最终人才培养目标。

(五)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强化交流与合作

国家、社会、高校企事业单位需要共同努力,为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创新和创业大环境。在美国,为培养新双创人才提供了多渠道的教研经费来源,有各种类型的基金会,包括高校研究所在内的各种科研人员,可以向以上各类基金会申请自己感兴趣和具有一定工程实际意义的项目。另外,对于项目研制过程失败的宽容、通过信息公开让各个项目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等,这些理念保护了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为其不断创新和取得突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舞台。

要树立交流和协作意识,通过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借助国家留学基金委提供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等平台,加强与国外相关高校之间的师资交流,通过一些科研项目合作等形式推进国际合作研究,同时在一些发展较落后领域加大吸引国际顶尖科技人才的工作力度,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合理流动提供广泛的机遇和平台。这些合作交流工作,对于“万众创新、人人创新”局面的形成提供更好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天津经济》课题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J].天津经济,2015,(5):28-35.

[2]邢善萍.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J].山东高等教育,2014,(4):25-31.

[3]林卉,赵长胜,胡召玲,孙华生.测绘学科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学实践研究,2010,(1):197-198.

第6篇

关键词:双创;大学生;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25-02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自主创业之路也是异常艰难。现如今“双创”的口号不断被提及,大学生创业的大背景也正在一点点的发生着有利的变化,但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根本所在还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以人为本,提高就业率,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高校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是顺应大学生就业新趋势的需要。

一、“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双创”背景解读

1.“双创”含义

“双创”是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缩写,是国务院总理在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号召。而后又被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双创”又再次受到重视。

2.“双创”意义

2015年6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成功的吸引了群众的注意力。在这次会议之后,决定鼓励地方设立创业基金,对众创空间等办公用房、网络等给予优惠;对小微企业、孵化机构等给予税收支持;创新投贷联动、股权众筹等融资方式;取消妨碍人才自由流动、自由组合的户籍、学历等限制,为创业创新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创业创新的主题是企业和个人,诚如总理所言“高手在民间,破茧就可以出蚕,市场活力的激发需要政府去清障搭台。”“双创”的提出,就是政府为人民群众的就业之路扫清障碍,搭建平台。“双创”的整体作用可变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让市场主体能够便利注册,证照合一;二是要为创业搭台,包括提供租金低廉的众创空间,用好政府引导资金;三是进一步减税免费,使创业者能够轻装前进。“双创”的提出,正是政府通过自身的调控来促进就业的手段。而这一口号更适用于现今面临就业问题,高学历,高能力和缺少资金的大学生。

(二)“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

“双创”的提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除了政府,我国国内的许多高校也都纷纷创立的自己的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而且许多高校内也设立创业能力培训课程,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各种前提都在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创业似乎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大学生大多涉世未深,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明显不足,虽有完善的理论支持,但是实践经验不充足也让大学生的创业往往夭折。由此也可见到,现在大学生的创业理论能力较高,但是实践经验并不充足。

二、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探究

(一)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

1.缺乏市场经验

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虽然学到了许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却缺少社会经验。虽然一些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融入社会参加了实习工作,但是与许多创业的人相比,社会经验都明显的缺乏。缺乏社会经验,就不能够很好的把握市场的信息,了解商业活动中所透露出的各种讯号,就更加无法对所选择创业方面的市场行情做好理性和正确的分析,容易盲从,容易误判。此外大学生也缺乏基本的创业常识,注册,贷款等各种手续过程出现问题,也会导致大学生创业的失败。

2.创业方式单一

大学生创业,多采用合伙人的方式。这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创业者的压力,但是在决策时容易合伙人之间容易出现分歧。此外,大学生创业多选择的是与自身相关的专业,如网络,软件等,对于小型餐饮等投入资金少的行业关注较少。但这些往往被人忽视的小投资行业却是创业优势较高的行业。

(二)创业教育环节薄弱

1.创业教育面临困境

如今的许多大学都已经加入了创业的课程。但是,组织创业设计大赛,开展创业课程等方式,对于普及创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效果显著,但是对实际创业工作的开展作用却不明显。学校开展的课程,是适用于学校大多数人的。但是,实际的创业确实因人而异的,个体不同,创业所选择的行业和种类也会不同,无法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创业教育的作用就不能最大化的发挥。

2.缺乏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大学教师虽然年长与大学学生,有着很多的工作经验。但大学教师毕业后的主要活动也是在大学校园之中,教授创业课程的教师本身也缺少创业的经验。所以在大学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社会经验师资队伍是非常紧缺的。

(三)资金限制

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通常是自身不多的零用钱积蓄和家里的资金支持。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有很好的创业项目,但受到资金不足的制约,只能延迟开展创业活动或者更换创业项目;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已经启动创业项目,但由于创业过程中资金的缺乏,导致抗风险能力减弱,竞争能力不强,最终可能会导致创业失败。

第7篇

关键词:“双创”;市场营销;教学改革

“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总理于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倡导提出,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应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及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从而将高等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国家战略层面。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学生重要培养项目之一,对于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市场要求,缓解就业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维护社会稳定和增加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深入剖析当前教育教学弊端基础上,提出改变僵化教育模式,适应“双创”要求的教育新思路,以期为高等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模式僵化

理论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政策为依据,紧密联系社会现实需求。然而,多数课程理论学时占90%以上,课堂教学片面强调老师的主导性和支配性,师生互动仅以少量案例讨论、问题回答或课后作业等辅助方式完成,从而无法实现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客观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理论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其课堂信息量虽有较大提升,但同时存在重点不突出、难以展现内容全貌等问题,加之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多数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游戏、电影等娱乐活动上,上课“低头族”随处可见,尽管一些高校采用无线网络信号关闭、上课集中上交手机等方式,但学生到课率和听课率均未得到显著提升。理论知识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中所需的扎实基本知识、开阔视野和灵活思维的培养,教育界和社会对于理论课教学模式的质疑声也不断增大,理论教学模式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强调应用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将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分析、解决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但这一过程并未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理论教学加上机操作模式。即在课堂教学后引入在线案例分析、软件模拟对抗(如MarkSimos)为主的实践教学,但多数存在教学案例数据陈旧、质量较低、无法涵盖课程目标和教学主题等问题,加之部分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对文科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软硬件建设和人员配备投入等严重不足,导致课堂实践固化为理论教学的一部分,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个性化、新颖性要求相去甚远。第二,集中实践教学模式。即在大二和大三期中或期末抽出两到三周时间,通过专家讲座、实地问卷调查、企业参观、企业实习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但实际操作出现了专家讲座理论性太强,学生兴趣不高、学生以问卷星等网络调查代替实地调查、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等问题,特别是高校在校企合作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合作方式、合作内容通常由企业确定,且不少企业对于“临时工”性质的短期学生实习仅安排产品推销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致使实践教学质量较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第三,“3.5+0.5”实践教学模式。即大学前三年半理论教学,毕业前半年校外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的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弊端在于:多数学生在最后半年忙于找工作、签协议、撰写毕业论文或考研复试调剂等工作,教学实践环节对其更像一种负担,无法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此外,大部分市场营销专任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从一所高校走向另一所高校”的经历决定了其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对创新创业缺乏切身体会,仅采用“拿来主义”、“照抄照搬”的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课程考试方式单一

课程考试是督促学生自觉学习、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考试课采用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方式。平时成绩考核依据包括出勤率、回答问题、期中考试等,通常占比为10%到3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或上机操作,通常占比为70%到90%。该考核方式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但多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察,学生通过考前突击即可轻松通过,无法达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另一种是考查课采用的自命题目撰写学术论文方式。该方法若能正确运用,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会有很大帮助,但多数学生选择考查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修学分,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万方、知网甚至百度文库等原文下载后复制粘贴交差,同样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帮助不大。

(四)“双创”项目扶持乏力

“双创”项目是学生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多数高校对“双创”项目扶持乏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缺乏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政策支持。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老师给予全程辅导,而对于如何计算指导老师工作量、学生实习学分确定等往往没有明确说明,致使学校各方和项目负责人缺乏有效的行动依据。其次,缺乏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经费多通过层层遴选由省教育厅等机构拨款,学校配套部分往往极其有限,导致不少项目因缺乏资金支持而胎死腹中或中途终止。再次,缺乏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场地支持。不少学校缺少创业园区或创业基地,甚至无法为“双创”项目提供稳定的活动场所,学生创新创业基本处于孤军奋战状态,其创业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二、“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丰富理论教学方法

首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传统理论教学基础上,增加诸如《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创业基础与技巧》、《网店运作事务》、《市场推广策划》等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课程,配套组织《成功与挫折》课外讲座、成功创业人员报告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新创业的科学内涵,打消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主观偏见或畏难心理。改变以往固定理论课时教学模式为“理论加创新思维”和“理论加创业训练”教学模式,将课堂理论和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其次,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除常规案例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外,教师可在每章内容或某个重要知识点讲解完后,将现实中发生的社会关注度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相关案例引入课堂,由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头脑风暴等方式对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可能的影响及对策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所谓立体化是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以校内已有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平台,调动学校和社会各方积极因素,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在大一至大四各阶段均设立与专业能力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各环节相互衔接、有机结合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具体来说,在大一基础课学习过程中设立基础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文献检索能力培养、专业知识认知、企业管理模拟、商务礼仪实训等内容;大二专业课初识过程设立专业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市场调查实训、营销模拟实训、商务谈判实训、推销技巧实训等内容;大三专业能力提升过程设立综合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营销策划、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内容;大四专业能力整合过程设立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该环节主要包括企业实习、创新创业能力模拟、毕业设计等环节。其次,加强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要充分认识实验室在创新创业教学中的基础作用,实现对实验室人力、物理和财力投入的常态化、制度化,确保对案例库、教学软硬件等进行及时更新,保证实验室的完备性和先进性;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导师进校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实现企业、老师和学生三方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同时利用学校在科研、人才方面的优势,定期为企业提供员工技能培训、产品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策划等服务,还可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合作力度,对于参加市场营销竞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由学校出面推荐给孵化基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再次,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高待遇等方式吸引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加入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国内外进修、高水平竞赛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三)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充分认识“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改革传统考试模式和考核方法。考试课程可将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照五五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闭卷考试应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重要考核目标,适当缩减选择和名词解释等客观题比例,增加案例分析和论述等主观题比例,回答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鼓励学生探索思考、求异求新。平时成绩除出勤率等考察依据外,还应增加实验模拟或课外实践环节成绩。以《市场调查与预测》为例,可在课程某一章或几章讲完之后,由学生按学号自由组合,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每组3~5人,任课老师结合市场营销领域的热点问题,设置若干个研究主题并提出具体要求,各小组根据研究兴趣自主选题,小组内部人员明确分工,资料收集人员、数据处理人员、文章撰写人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最后每个小组上交一份研究论文,并制作出PPT对本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等进行汇报,各小组之间依据对方调研过程及心得相互打分。考察课程则可完全按照课外实践环节给予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最终成绩。相对于概念的死记硬背,该考核方式不仅能培养小组成员间的彼此协作和创新能力,还可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培养其创造力和多向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加强项目扶持力度

首先,尽快完善创新创业项目相关政策。打破课堂教学限制,在学生完成相应理论课程学分的情况下,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改革学校教师考评制度,将教师参与指导创新创业项目数量或成功率作为年终工作量计算和职称评审的考核指标之一,提高教师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其次,由学校单独设立或与企业联合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获批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对运营良好的创新创业团队寻找社会对接平台,提高项目的市场转化率和社会贡献。再次,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稳定的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定期组织经验丰富“双师型”老师对创新创业项目给予一对一辅导,提高项目的成功率。三、结束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推陈出新,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昱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 学 院

参考文献:

[1]周小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市场营销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观察,2015,4(25)

[2]赵政华,王乐,徐海江.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6)

[3]姜锦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在线,2015(12)

[4]刘春山,陈思羽,杨海,等.以就业为导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6(7)

[5]李立春,丁波.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经济师,2012(7)

[6]张艳.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4)

第8篇

关键词:《机械创新设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教学模式;中国制造2025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11.242

2015国务院先后印发《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这两大举措相互促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重点之一就是要提高国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由大而强,将会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更多机会。高职教育连接产业和教育,在创新创业中担任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双创背景和国家政策推动下,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应以创新为重点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机械创新设计》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本文通过探索“三融三改”教学模式,促进课程与双创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新途径,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对于完善整个课程体系以及提高学生的双创意识和能力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国制造2025”的顺利实施。

1当前《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与市场脱轨

由于政府缺少对校企合作针对性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企业出于商业机密或安全方面的考虑,很多学校校企合作并不彻底;同时多数教师缺乏生产一线的实际经验,学生对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知之甚少,无法做到学校和企业无缝对接。而本课程设计首要确定的是主题,所有的理论设计和操作实践都以主题为方向。多数任课教师对市场的敏锐性已经淡化,仅凭经验和搜集信息来确定主题常脱离市场,所开展实践往往没有实际意义。

1.2理论与实践脱节

多数高校以机械设计课程代替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机械设计课程内容以介绍手册使用、计算公式为主,课程设计机械化。开设有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高校中,课程内容重视基础知识等,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践锻炼;涉及实践的高校,多使用传统验证型实验室,学生只是对已有知识进行验证,实验是成熟的、不变的,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与发散,或以虚拟实验,模块化实验代替设计实践,无法预测和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成果无法验证。

1.3技术与创业脱离

大部分高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主流教育、融入专业课,大多以选修课或讲座的形式进行,没有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从而导致创新创业边缘化。本课程也同样缺少实践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技术创新无法真正应用到创业上,评价模式以针对课程内容的考试为主,学生缺乏对社会需求分析以及成果的可行性分析验证,导致很多成果没有价值,无法服务社会。

2“三融三改”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三融三改模式结构如图2.1所示。

2.1校企合作与课程相融合,改变教学内容

把工学结合作为课程选题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去企业参观实践,顶岗实习,让学生进入企业,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和需要,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加以选择提炼,发掘顺应市场主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开展设计创新与实践;或通过联系企业家进学校,邀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第二课堂”教师,教师下企业锻炼等方式,争取企业相关项目为课程的主题,成立由专业教师和学生組成设计创新小组,按企业标准进行项目设计与创新。通过发掘校企合作,使课程主题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更具有企业个性和职业特色。既培养学生的技能,提高动手动脑能力,也能提高敬业精神以及综合职业素质。

2.2创新工作室与课程相融合,改进教学方法

创新工作室是指在指导老师管理下供学生使用的机械创新产品设计、制作空间。创新工作室中备有全套的通用设备,如通用车床、铣床、3D打印机等。学生可以根据制定的主题,以团队作为学习单元,对知识进行选择、整合,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内容,随时对新的想法进行实验和验证,教师担当教学顾问的角色。在创新工作室中学生摆脱了纯粹空想和空对空的设计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拓展想象力,对学生自我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2.3竞赛与课程相融合,改革教学评价

将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引入《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组织学生以团队作为参赛单元,制定主题,设计流程,展示成果,通过学生互评,选出相对优异的70%由指导教师评估,指导教师选出优秀的40%交由企业评定,企业最终选出10%作为入选作品,经专家评价,选两到三个团队参加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获奖作品也可以进行校外创业。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跟踪观察进行过程性评价,并结合成果评估作为学生最终成绩。除去学生的自评、教师的评估,还包含企业、专家及校外机构对项目的评估,使得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得以参与其中,开拓学生视野、看齐行业标准,并获得合理和全面的评价。

3结语

第9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适应”“把握”“创新”“求变”并“引领”新常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中心与主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教育改革大趋势,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热点。各类教育组织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2015年,国家结合教育体系发展现状,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高校教育提出“双一流”建设要求。[1]国务院2015年36号文《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2018-2022年全国教育大会,都要求加快建设高水平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此外还有“六卓越一拔尖”计划中要求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类高校应准确把握教育改革方向,明确教育育人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知行并进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与各类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制定出符合国家建设要求、适合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战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双创”教育理念,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实践人才。

1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1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不足

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兴起,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设计师这一职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也是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期望的目标。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有艺术设计专业,历年报考艺术专业的学生人数逐年递增。但在学生临近毕业就业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高校都会存在的问题。[2]例如一些名牌大学依然存在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不高等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并非所有学生能够找到对口工作,大多数毕业生进入了房地产、软件开发、企业管理、事业单位等各行业。能找到与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占比只有20%左右(设计师、中小学美术教师或其他)。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入与认识,优势不足,竞争力欠缺,导致许多艺术设计类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难以继续从事本专业的设计工作,缺乏创业意识和能力。

1.2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就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艺术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各种艺术知识的讲授,也包括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设计生产能力的培养。从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来看,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只有教师足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具备优秀的创新创业知识及经验,才能取得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引导学生走上创新创业的道路。可见要培养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他们对创业的兴趣,就需要有专业的教师对其进行引导。艺术设计类教师因其专业的关系,都具备优秀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许多教师除了从事教学工作外,还会从事相关设计工作,例如接手一些设计项目等。[3]但他们并不是企业家,因此缺乏创业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部分教师只负责设计教学、设计研发、设计应用等,无法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课的开展。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也只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不清楚,无法对学生进行二者结合的教学。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双创”能力培训,真正落实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1.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完善

目前,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还在发展中,教学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仍然不够完善。部分高校为了响应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政策,在原有的课程上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却没有实现创新创业与学生本专业相结合,导致二者之间联系不足。此外,还有部分教师依然沿袭着以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与方法缺乏创意,传授内容模式化,没有因人施教、对班设计[4]。

2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一体化

2.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势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已成全球教育发展趋势,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理念、密西根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等。国内也多次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意味着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不能止步于传统模式上,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单纯的教育教学思路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型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取得进步的重要源泉,这就要求各类教育组织要转变思想观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重视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强调价值导向,协同协作,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进创新创业孵化。

2.2“三教融合”多元培养

“三教融合”多元培养即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综合素质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侧重专业发展的整体把握及创新思维开发。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双创”基本素质为目标,除专业教育中的创新精神,以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提升、企业(行业)环境模拟、实战项目开展;分层次地进行创新创业能力锻炼教育,本质是一种实用教育[5]。

2.3艺术创新与创新创业融合优势

认识创新思维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它可以发挥在不同领域的突破性价值。艺术类学生形象思维活跃,而进入大学后的专业教育开始注重发散思维的引导。通过思维意识重新组合,在创新思维中的求异求变是创新的基础与本质。重塑艺术本体,追求艺术创新。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打下基础,因此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很大的市场竞争优势。高校通过健全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强教师专业、“双创”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创业指导服务等。为社会培养一批设计骨干及创业精英,创新求变是推动教育发展新常态的关键。

3艺术设计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基本路径

3.1健全课程体系中的创新创业模块

作为十四五的新要求,高质量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创新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需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创新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是各高校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探索的方向。艺术类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还要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教育相辅相成,创新模式协同育人。同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下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建设,要注重课程的合理设置。部分高校艺术设计类院校的专业课程繁多,学时设置不合理,且授课内容大同小异,导致学生只能停留于专业的知识认知,课程内容重复讲授也浪费了部分时间。因此,高校应实事求是,改善教学计划,合理调度、优化课程安排,让学生在课堂之余能够腾出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创业。在专业课程内容上,高校应实行灵活的教学策略,例如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进行模拟实训。开展创新创业大讲堂,请企业代表、优秀毕业生设计师代表给学生分享创业经历。请业内人士分享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激发学生创业兴趣与热情。

3.2“创新创业平台”与“项目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属于实践性和创新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极强的实操能力,不同于传统理论性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院校是否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将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实践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1)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学创中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双创”竞赛。积累创业知识,借助平台开展实践并为学生提供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2)模拟企业项目,为学生提供岗位对接的项目实训,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3)为学生提供创业环境,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实地考察,实地训练。让学生感受创意创业的氛围,感受市场与消费者热情。高校需要积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帮助,以此实现艺术设计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3.3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技能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求高校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还要求每一位参与其中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有足够的重视及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激励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切实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融合。教师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技能便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对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教师应积极响应创新创业教育的号召,主动参与相关教育培训。[6]高校可以采取相关措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开设教师专业创业能力的教育培训,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其中并轮流发表心得,也可以聘请社会上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人士来校园开展专题讲座。不局于限形式,关注培训实际效果,教师培训后组织测试对其进行考核。通过让教师掌握创新创业教学的有效方法,引起每一位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鼓励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做到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