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

时间:2023-08-04 17:19:27

导语:在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了这么长时间,相关的新课程理念也宣传了很久,在此背景下,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什么变化么?就笔者所观察而言,似乎没有多大变化。为此,有必要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该如何走的问题作些思考。笔者在此冒昧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教学目标设置上要做到简明扼要

人们常说:“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可是结果就不那么如人意,于是有人提出要给语文“瘦身”“减肥”…… 那么如何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呢?如何在规定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就需要我们有的放矢地设定简明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航标”,让教学显得有序而有效。有了它,教师的教才有方向,学生的学才有动力。在我看来,简明的教学目标,就是不能贪多求全,目标不能太大,更不要提空洞含糊的要求。首先我们要立足文本特点,分析文本的教学价值,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符合新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水平,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成,使教学目标在细节处落实,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落实在每个学生身上。最后,教师要在教学总目标基础上,明确每一节课应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我认为一堂课,只要能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就是一堂好的课。

二、教学内容取舍上要做到简约凝练

有诗云:“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语文课应该教些什么?崔峦老师曾告诫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咬定’语文的‘本真’不放松,要注意克服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教学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如果教学面面俱到,只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等要素,学会取舍,简约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文学科的课文不等于教学内容,我们不是“教课文”而是“教语文”,很多时候,需要教师钻进文本,更要跳出文本,对“课文”进行“二度开发”,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应当选择最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教学,合理剪裁。根据教材的体裁、语言特点、段落结果、表达方法等不同,进行有效的“取舍”。有的适合个性朗读、读中品味;有的适合品字读句、深化内涵;有的适合内化语言、提升认识;有的适合挖掘空白、读写实践……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不要面面俱到,要选择适合该文本的教学手段,即学会取舍,学会重组。

三、教学环节安排上要做到简练高效

崔峦老师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课堂似乎开始追求精致,追求完美,追求滴水不漏的环节设计,追求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注重步步紧逼的教学引导,一切都在精心“预设”之中,使得教学成了流水线式的操作,只有按部就班,少了动态生成,更少了几份精彩。

而我认为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教学环节应简约一些,简约的最高境界绝不是简单,简约是一种境界,背后是大气、智慧、深刻,这样的课堂往往带给学生余音袅袅,智慧碰撞。简化的语文教学是有足够底气的语文教学,决不是看似什么都训练了而实质上什么都没有落实的语文。比如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要注重写字指导,强化基本能力,重视词语教学,让教学扎实有效,注重学生对文本整体概括能力的训练与指导,及时补白,链接课程资源,适时练笔,拓展实践等。

四、教学方法应用上要做到简便灵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便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教师教学就是要力求“化繁为简”,语文教学更应如此。

第2篇

一、要把合作探究引入课堂,努力提高教学的互动性能

新课程理念强调建立一种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要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完成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执教者要充分发挥组织者、主导者、合作者和推动者的作用。对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强化三个方面的工作要点:

首先,要把好教学关口前移关。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努力把一些基础性学习内容掌握在自我预习之中,只是把一些重难点的内容带进课堂,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其次,要把好探究问题的设计关。这是课堂合作教学的正确方向和有力引擎,既要把教学目标有机渗透其中,又要注意题目之间的关联性、梯度性和逻辑性。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教学中,笔者为学生的课堂阅读和合作探究设计的题目是这样的:

1.在故事的开端环节,黛玉初见荣国府看到了什么?(即环境描写)

2.在故事的发展环节,黛玉先后会见了那几拨人?给她分别留下了什么印象?

3.在故事的结尾处,简写了一件什么事?

整体说来,这样的设计是以“黛玉进贾府”一事为中心,沿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条分缕析、步步推进,有平铺直叙之感。再次,在系列题的有力引导下,学生开展了以学习小组为单元的自主学习活动,此时此刻,教师要努力把好合作探究中的指导关。既不能包办一切、“自问自答”,更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否则就会陷入虚于应对的白忙之中,甚至适得其反。

二、要把分层教学引入课堂,努力提高教学的生动性能

有权威人士指出:在学校教育中,评价课堂教学质效的根本标准,不在于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究竟如何,也不是取决于中等以上的学生层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而是取决于那些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个性差异的客观实际,积极开展以“全面推进、整体发展”为追求的分层教学活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首先,在教学设计中要加以充分考虑。执教者在编写教案、设计教学流程的时候,就要尽量考虑不同层面的学生差异情况,为学生设计不同要求的学习任务目标,尽量促使他们在自己的发展区域之内,通过努力之后能够实现学习目标。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在教育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教习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人格、情操和价值观的养成。但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已经将语文的教化作用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考试工具”的教学模式,使得语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为解决这个尴尬的问题,笔者以为在语文课堂之外可以开展多样的语文活动,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平台。比如玉溪地区某校在语文课堂之外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并在家长和学生的支持与参与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开拓的几个方向

1.转变教学观念,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共鸣,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的局面,语文课堂缺乏烟火气。笔者了解到初中语文教学在方法上一直是注入式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和枯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急剧下降,学生语文能力十分有限,语文教学质量跟不上现代社会需要的步伐。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走出此番困境,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强调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尤其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的能力。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共鸣,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更加具象地教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发表自己的情感态度。2.转变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默契,在优化教学效果的同时提升师生间的感情初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和学生的默契,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增加有关提升学生情感智商的课程。而课外活动课成为了目前很多教师青睐的课程。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语文课外活动强调的是社会实用性。而传统的语文必修课课堂教学内容显得狭窄、陈旧,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其次,课外活动课是开放的、自主的,其教学内容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它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着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最后,语文课外活动课能够补充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能够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大幅提高,进一步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更有利于教师在优化教学成果时提升师生间的感情。比如“新闻会现场掌控”“广告语征集”“错别字纠察活动”“手抄报班级比赛”等语文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教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也增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和突况的应变能力训练。玉溪地区的很多初中学生反映,自从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课以来,自己才深知语文的有趣和实用,之前对语文的偏见和排斥都随着课外活动的开展消散了。3.转变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相通点,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增强学生间的友谊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相结合,学会对比、自省,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增加同学之间的友谊。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化解矛盾,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下充分提升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二、创新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几点尝试

1.开展个人或是团体的“小小话剧场”活动语文能力的培养首要是表达,“小小话剧场”活动的开展既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中国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在新的教学模式尝试下引导学生学会情感判断,随着话剧的结束学生也能实际感受到情感的变化,从而修正自己的情感态度。2.开设“课堂角色临时扮演”活动学生的三分之二时间都是和学校、教师待在一起的,从学生最熟悉的场景和角色下手,让学生在认可的场景里恣情发挥。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教师或是学校的难处,还会让教师在观赏的过程中反观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不足、弥补不足。3.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现象在很多地区长期存在,尤其是农村教育的局限性导致了家长对学校的过分依赖。所以学校利用语文课外活动课的机会举行“家长开放日”,既可以让家长深切体会学生在学校的真实情况和学习压力,也可以促进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教育学生端正情感目标、践行情感态度,最终提升自己的情感智商。笔者觉得,不管课程怎样改怎样变,语文教育的初衷不会改变。自古以来,语文就是教习人们先做人、再做事。那么如何教育学生端正情感态度,正确看待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语文课外活动教育起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伟娟.“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语文教学之友,2011.

[2]张杰.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

第4篇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情感 人文性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已打破了原先“语文的工具性”观念,将由注重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逐步地转入了对文本内容的阅读和感悟,培养学生将自己所具有的独特情感态度和文化底蕴融入到所学的文本内容之中,并予以丰富与发展,从而凸显语文教学所不应缺少的人文价值意义。这种人文性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必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运用不当,势必适得其反。

1. 重新审视语文课堂教学: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为语文学习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突出了时代特征,但“课堂表演秀”却应运而生。

语文教学中关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的争论,几十年来似乎从未停止过;尽管《语文新课程标准》已对此“一锤定音”,但由于传统语文教育观念的制约,特别是纯“工具论”将之视为与其他非人文学科并列的“应用性学科”,忽视了语文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和它对于人的精神世界构建的价值,导致了语文学科教学的技术化倾向仍然相当明显。这种工具性也就束缚了学生的新鲜思维发展,限制了学生的鲜明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种工具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仅仅是对人文知识的生吞活剥,并非是传承发展。

新课程教学实施以来,一方面,考试内容与命题方式的“不思进取”成了“技术化课堂”的“青春永驻”;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的逐渐成熟、推广和“固化”在给课堂吹来一阵清风之后,但又使相当一部分课堂落入了新的窠臼,在某些冠以“新课程标本”的语文课堂上,教学过程完全等同于非生命载体对文本百分之百的还原过程;本来应该生动活泼、充满生命力和探索精神的语文学习过程变成了简单的传输、传递、接受的过程,甚至畸变为一种注入式、灌输式的僵化、机械的活动。语文课堂没有通过教与学的活动过程获得新的生命力,语文教学仅仅沦为知识的简单转移或搬运过程。而这些课堂在“多媒体”、“表层互动”的“包装”下,颇有几分隐蔽性-姑妄称为“新技术化语文课堂”。此种“新瓶旧酒”的语文教学除了必然导致语文教学质量的滑坡,学生语文素养的下降之外,对语文教师的创造精神和人文情怀也是一种无声的打击和戕害。

2. 值得反思教学的人文性:语文课堂应是关注生活,具有情真意切,蕴涵丰富文化底蕴与生命容量的精神大餐,而学生应该是此大餐的享用者。

语言文字作为“思想腾飞的翅膀”,总是强烈地跳动着生命的脉搏;她是极富弹性和张力的,因为有思想的溶剂渗透其中,她不再是一件外套,而变成一个跃动着血肉的生命;她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每一个波澜都是生命的跃动;她是生命的轨迹,她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由此我常想:语文课的“天然优势”是什么,它凭什么能比理科课程更吸引人?想来想去,重要的只有一点就是真情。

于是,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可用朗诵传达感动,用创造去升华感动。笔者认为这是一名教师力所能及的卑微工作中最有价值和美感的事情!笔者曾记得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谈到自己童年的学习经历时,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六十年前她的国文老师贮满情思的眼睛――“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种感情感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感动了”。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这种真情实感,一方面可为课堂教学的情趣增添砝码,另一方面可为学生的情感态度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谈到课堂,笔者认为应该是有生命的。语文教师最有资格赋予他的课堂一种充满智慧与灵性、充满热情与美感的气质!如果说课堂是教师思想存在的主要方式的话,他只有借助于课堂这个载体,才能实现自由思想“振翅冲天”的和超越。而如何让一节课具有“飞翔”的动机和能力,除去情感之外,容量和视野也非常重要。我常对学生讲这样的话:没有见过风景的人,会把盆景当作风景,也不应只停留在一处。对于教学而言,这句话我觉得同样适用―而它恰恰最有赖于教师“脑内存”的容量和品质。

3. 理解课堂教学的真谛:尊重学生个体的自主发展,让真情流淌在生命的每个角落,用文化之美感受每个跳动的灵魂。

传统的教学观中有一句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对于语文课的“水”,我以为大概有两个特殊性:一是澎湃着生活的声音,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看来不仅水源不愁,且多为鲜活之水;二是这水固然可以成为“自来水”,但似乎更有赖于教师的加工,譬如:加热(使其具有情感热度);调色调味(令其更可口,更易“消化”);贴上自己的“商标”(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直至形成“品牌”(成为“名师”,桃李满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古希腊学者在三千年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学需要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确立生命意识,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学生更应该从课堂的教学中将自己的个性与真情融入到文本之中,并随文中的人物而有所理解感悟。这样,学生通过与教材文本的比照,自身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所不可缺少的。

语文的课堂教学应该紧紧地围绕教材文本作拓展延伸,充分地挖掘作品中所富有的人性与文化之美。这种挖掘应该是不带有任何的功利主义与拿来主义,而应该让学生通过对文本教材中人文精神的理解感悟来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看法。这也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5篇

(一)树立以人为本,体现“三个一切”的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学理念。具体地讲,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时,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二)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三)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在“教学建议”中要求:“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我认为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应该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尝试――发现”为基础方法,组织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如引导学生利用书信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用书信与他人沟通,解决矛盾,增进友谊),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解决自己关注的问题(吸烟的危害、合理膳食、参与自己喜欢的课外学习活动等)。

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还应该引领学生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以充实他们的生活;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展调查研究、多做实践活动,以引进社会上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指导学生适度、科学地接触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四)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曾看到一则《赵州桥》的课件,该课件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赵州桥的地理环境,全貌。却没有用于解决课文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难点“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内容。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地把据文章的主旨,头脑中只是一些赵州桥的外观及周围环境的零碎画面。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五)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而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应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他们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感的积累。

第6篇

关键词:提问策略;初中语文;语文教学

一、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概述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注意、把握住语文的教学重点、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实现学与教的双向交流。课堂中的问题提出可以给学生带来外部刺激,有效阻止了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并且问题的提出还让学生长时间保持注意力来进行问题的分析;当学生对于学习有需要才能激发他们进行学习,所以,老师需要在课堂上巧妙地进行提问,让新信息与原有经验、原有知识产生矛盾,从而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产生一种需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是通过教学的难点以及重点来进行设计的,所以,老师需要始终围绕难点以及重点来设计出问题,并在问题提出后从旁指引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课堂的提问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面对同学和老师的时候能够组织语言来进行看法、意见的表达,这不仅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的灵活性和准确性,还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课堂的提问可以指导学生了解某个问题或者某个知识点的程度,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某个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有效性的措施

1.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问题的提出直接决定着语文课堂整体的成败,当提出的问题适当时,就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积极调动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真正意义上对语文课堂进行学习质量的提升;当提出的问题不适当时,会造成一种老师自问自答的状况,所以,老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必须要难易适中。例如,老师在进行《最后一课》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对课文中所有人物、人物形象、整体内容做一个初步认识,完成之后老师需要对结尾描写进行详细的探讨,而问题的提出可以问:“文章采取这种方式的结尾是为什么?”或者“写粉笔字应该是一件比较轻松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本文的作者要使出全身的力气来写?”等。虽然这些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不易回答出来,但是这样可以更好地对学生来进行思考的引导,还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更好的理解,对思维进行更好的训练。

2.提出问题的曲线性

在我国课堂提问中,一般都是采取直接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的缺点是不能长时间进行,因为时间一长学生会对提问比较轻视,甚至会产生一种阻碍作用,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这就需要老师改变提问的方式,采取曲线式。例如,老师在进行《小桔灯》的教学时,问题这样可以提出:“小姑娘一开始就知道爸爸到了那里,但是却没有说出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小姑娘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小姑娘机智、乐观的特点更好地理解,此外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

3.采取鼓励的教学方式

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总会不够全面,如果出现这种状况老师不可以马上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更正,需要老师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虑,并和教材内容联系在一起。在实际课堂中,因为语文的开放性,老师提出的问题会有多种答案,所

以,老师不可以让唯一的答案来固定学生,而是需要老师通过鼓励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启发,从多方面对一个问题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146-01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堂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由此可见,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对教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以及学习的学习方式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以新课标为指引,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对教师的认识是教学中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唯一的主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者;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促进学生开发课程的引导者;不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样的定位就是把学生看成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教师应以尊重、理解、相信学生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关系的转变

在过去的课堂中,教师代表权威、知识和真理,是教育过程的主宰,教学关系是单一的。学生在这种教学关系中完全处于被“雕饰”、被改造的地位。人们对“教学”一词定义在“教”上,而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教学成了一种被动的、强制的单向灌输式活动。而现代教育理念质疑和挑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构建这一培养模式的教与学的关系,要求教育者在从事“教”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遵循“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的原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重新调整教学关系。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相对失去一些“尊严”和“地位”,但这恰好是让学生变成学习主人的过程,收取的效益强十倍甚至更多。在新型的教学关系中,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导与主体是矛盾的统一: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而教师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自主的基础之上。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忽略了“教”,学生就会走弯路;忽略了“学”,教则面对学习主体而缺席。在教与学中,学生是有意识、有个性、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是被动、消极的接受者。

三、教学过程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兼顾学生整体发展水平。小学生因为自身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以及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导致在语文学习中的能力水平出现明显差异。传统的“一刀切”模式通常会顾此失彼,无法得到这一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以分层模式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是兼顾学生差异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让学生认识到分层教学的科学意义,结合自身学习能力基础,选准层级;另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分层的实际状况,差异性制定教学目标,开展师生互动,布置课后练习,以及开展考试考核,让学生的差异性兼顾融入到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力基础,制定与他们最近发展区域相吻合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在教学互动中还专门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相应的探究和提问内容,在作业布置中科学区分难度、容量,并且在考核中运用AB卷形式,保护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四、教学手段的转变

第8篇

一、改变课堂模式调节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释放表达欲

以往指令型课堂模式,老师俨然一副学者、教授模样,课堂中的权威、领导者,让学生被受服从、沉默、带来的种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现在转换到创生型,课堂模式,旨在重塑课程主体,充分释放教学主体,尤其是学习主体的灵性、智慧得已自主创新,使课程重心从学生内容本位转向人的本位,转向个体生命本位,从而释放学生的表达欲。

譬如,我在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就采用创生型课堂模式,把全班66名学生,按“互补性、互质性、互择性、互动性”原则,分成11个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配制一块展示板,实施课堂自主合作学习,我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实践中中来,做到不到关键不说话,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阅读,各小组讨论交流,把问题回答到展示板上进行组与组的评比,然后由几个代表发表自己的看法,实在无法定论的问题,我作适时的点拔,其中有一个关于文中描写醉翁亭山间四时之景的语句,我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四季的诗词,顿时整个教室呈现一个充满竞争,个性张扬的热闹场面,学生发言导常响亮,像是喊出来的,这无一例外体现了学生发言的热情和自信,还有的学生对此作点评,课堂洋溢着学习的快乐, 消弭了师生人格尊卑的藩篱,释放了学生的心智,使学生在广阔的阅读空间漫游,变求知的困苦为求索的乐趣,变学习的负累为生命的享受。

二、老师转换好角色,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是一项艺术而不是一项技术。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分解文字进行阅读,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堆砌文字进行写作,而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欣赏与感受。教师应转换自己的角色,充分调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 环节之中,让学生的智力、智能和智慧得到充分 的发挥提高。

阅读教学时,努力实施真正的阅读,真正的阅读不仅能体会、理解和把握文本思想内容 ,还能有效地训练阅读的感知力、鉴赏力、理解力,从而提高阅读的创造力,能真正实现阅读行为的人文价值。例如,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采用感悟式教学,先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进入人物内心世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积累去感悟文本中的形象,情感和语感,引导时,我只抓住文中四处人物语言描写的句子,并把“曰”字前加了修饰语的句子作为范例,让学生表演“大惊”状,然后向学生提问:“鲁肃为什么会大惊?”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因为时间不长,吕蒙才略大长,所以感到很惊讶。”也有学生举手回答道:“非吴下阿蒙”中“非复”二字告诉我们,吕蒙变化大进步快。接着让学生仿照课文的方法,在文中其它三处“曰“字前,依次加上一个恰当的修饰语来体现说话者的语气、表情,话音刚落,全体学生都被卷入到文本的阅读之中。通过讨论交流,归纳为:“权谓蒙曰”的“曰”字前加语重心长,第二处“曰 ”前加“生气”,最后一处“曰”字前加“自豪”,同时都说出了各自的理由。这样学生走进文体自主地、自由地阅读,收到了好的效果。

三、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策略,注重教学流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跨入21世纪,语文教育教学面对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新的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将全方位地触动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策略,促使教师不得不摒弃传统的旧式的观念,树立终身教育、大众教育、学习化社会、主体的思想,因材施教,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9篇

语文教学形成了以“双基”为中心的语文教学目标,其核心就是高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经过长时间的大讨论,大家都意识到恢复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是十分必要的。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在这一表述中“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分别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概括起来就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前两点是着眼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后一点主要是着眼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包括一些示范课和优质课,人文性已大大超过了工具性,甚至在一些课堂上出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维独现的情形。教师既不讲字词句章,也不讲修辞逻辑,文言文不重视重点虚实词的落实,现代文不从语言入手分析结构思路、思想内容,而只是围绕课文主旨设置几个貌似人文性很强的题目让学生去讨论。而学生由于没有充分理解文本,讨论时往往远离文本,脱离语言,言不及义,空而无物;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又没有给出合情合理的评价,最后只得草草收场。

有的老师既不懂人文思想的具体内涵,又不懂得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是具体的、是蕴含在具体语言文字中的,而是大量搬用诸如“文化精神”“文化使命”“生命教育”“悲悯情怀”“终极关心”“精神家园”一些词语来吓唬学生,甚至把“环境保护”和“法制教育”也当做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泛人文教育”的倾向十分明显,貌似丰富,实质虚空,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要求并未真正落实。

二、中职语文课堂应关注规范性,防止开放性过度倾向

现在,国家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就课堂教学模式而言,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没有一个“放之所有课堂而皆准”的教学模式。然而,今天的课堂特别是一些示范课、观摩课已经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无和程度的高低和课堂的“开放度”作为评价标准。于是各种形式主义就堂而皇之的走进了语文课堂:热热闹闹的无序合作,简简单单的浅层探究,毫无理由的一概肯定各种现象,有开放性过度倾向。

我们认为,中职语文课堂的开放是必要的,但规范有序的“开放”更为扎实有效,意义也更为深远。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努力。首先,要夯实基础。所有的合作探究都必须建立在理解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否则就会随意合作,盲目探究,就会弄出一些啼笑皆非的结论或观点。正如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所说的“不能忽视对必要的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其次,有效的合作探究必须建立在师生个体独立艰苦研究的基础上。师生双方都必须在课前大量占有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这样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学生的发言才能靠船下篙,教师课上的评价才会适切中肯,有理有据。第三,师生双方都应充分了解“自主、合作、探究”是方式方法,而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学会正确的表达”“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直至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第四,语文课堂要有个性,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一切教学活动。所以要充分了解学生,要理解具体文本,根据这些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模式。不是每一堂课都一定得有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不能为表演而合作和探究,有时甚至“满堂灌”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三、中职语文教学应注重传统教学手段的传承,防止多媒体开发过度倾向

语文课堂上适当的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可以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多样化,呈现集成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增加课堂的容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有效记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对学生学习语文有着很好的帮助,但有的老师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技术流开始盛行。备课无纸化,教案下载化,诵读录音化,板书无字化,文本影像化,情境画面化,有多媒体开发过度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