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老龄化问题研究

时间:2023-08-04 17:19:29

导语:在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老龄化问题研究

第1篇

关键词:老龄化;对策;郑州市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161-02

一、郑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按照现代人口学理论,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1]。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在1999年已跨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2]。就郑州市的情况来看,郑州市作为中原城市群第一大市,2009年底总人口752.1万,城镇人口476.9万,农村人口275.2万,城镇化率为63.4%。65岁以上人口66.9万,占郑州市总人口的8.9%,已处于老龄化社会。

1.老年人口规模大。20世纪中后期,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普遍推行,使得人口出生率下降,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同时改革开放也促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日益增多。2009年底,郑州市65岁以上老年人66.9万,占河南省老年人口总数的7.9%。郑州市人口老龄化关系到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2.老龄化程度高。郑州市2009年底65岁及以上老人占全市总人口8.9%,人口老龄化高于河南省0.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

3.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逐渐加快。郑州市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呈不断加快趋势。65岁及以上老人在1980―2000年每年递增2.4%,2000―2009年为3.8%,增速达1.4个百分点。数字表明,郑州市老年人口不但在绝对量上呈上升趋势,更主要的是增长速度的逐渐加快。在未来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郑州市老龄化率将保持着很高的速度递增。

二、郑州市人口老龄化成因

1.出生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工作以来,郑州市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导致少儿人口减少,老年人口增加,引发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这是决定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1970年人口出生率达3.5%,1982年降低至2%,2000年降低为1.4%,2009年降低到0.94%。按照目前生育水平发展下去,人口老龄化将会进一步加剧。

2.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20世纪50年代,郑州市人口死亡率较高,在1%以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医疗水平逐步提高,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郑州市人口死亡率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上,每年都在7‰以下,1990年人口死亡率为6.3‰,2000年为6‰,2009年为6.2‰;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持续上升,1990年为69.8岁,2000年为72.4岁,2009年为75.2岁。人口寿命的延长,使老年人口规模扩大,人口年龄金字塔出现顶部扩张,从而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三、郑州市老龄人口生活状况分析

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主要可以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简称“六老”)入手分析,郑州市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几个类型[3]。

1.“六老”有着落,且基本满意者。这部分老人情况如下:生活费基本充足且不再负担子女晚辈的生活费用;有较充分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一个较好的学习和娱乐的环境条件,生活活动热情度高。这一生活等级类型的老人约占老年人群体的1%或2%,且绝大部分分布在退休干部和国企退休工人群体中。

2.“六老”虽有一定的着落,但不大如意。这一类型的老人,其情形比较复杂,虽自身的生活费基本有着落,但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或有子女晚辈的经济负担,或有种种思想负担,子媳姑婿不和,子女晚辈招灾惹祸引发的精神刺激等。这一类生活质量等级的老人数量较多,约占老年人口的85%左右[4]。

3.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费用仅靠社会保障来源。这类老年群体的基本特点是:物质生活比较清苦,基本解决温饱;经济寄托单一,只求安宁走完人生历程;这一状况的老年人口除了无子女老人之外,还有虽有子女但不生活在一起。这一部分老人约占老年人口的10%左右。

4.托老所中的老人。这部分老人是指在各社区办的敬老院,民政部门办的福利院和一些慈善机构办的养老院以及一些带商业服务性质的养老院中生活的老人。由养老院雇佣的临时工照料,子女抽不出时间侍奉或者不愿意侍奉,隔性到托老所探望。这类老人占老年人口数量的1%左右,但从目前托老所的发展态势看,这类托老所不仅越来越多,而且会越办越好[5]。

5.贫困无助的老年人。这部分老年人虽然占不到老年人口的2%,但确实存在。因其子女不愿赡养老人、甚至还虐待老人,老人生活贫困直至终老。

四、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

1.老龄人口的社会功能和成本。老年人在几十年的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是宝贵的社会资源。特别是中老年人,大部分还具有相当强的劳动力,不仅能从事简单的劳动,其中一部分老年人还能从事复杂程度较高的劳动。

2.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生活影响。老年人口比重的日益增大将会给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文化教育、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首先,改变了人口抚养比。人口老龄化正在改变老年人口和少儿人口的抚养比构成,由于两者的赡养(抚养)费的来源不同,由于老年人口和少儿人口的消费水平不一样,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6]。其次,导致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将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消极影响。社会保障费用大量增加,将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

3.人口老龄化对其他方面的影响。首先,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人口老龄化一方面赋予社会公共管理新的内容,向社会公共管理提出更多政治要求;另一方面,老年人群体的利益诉求和老年人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和价值取向差异所引发的矛盾,必然反映到政治生活中来 [7]。其次,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重大而深远。老年人的科技传承活动,思想教育活动、老文艺工作者的传、帮、带活动,老年人的宗教思想等,无不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随着老年人群体扩大,这种影响的层面和深度也将日益扩大[8]。

五、郑州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1.用科学的态度正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能回避和改变的人口发展过程。20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人口数量多带来的问题,21世纪最严重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9]。把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从而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人口老龄化问题同人口数量问题一样,具有一定的潜伏性和巨大的惯性。

2.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承受人口老龄化的物质力量。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当本地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时,他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已达到5 000美元,而郑州市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 000多美元情况下出现的[10]。这说明,郑州市经济发展滞后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因此,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壮大经济实力,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多种经济形态和多种就业形式的出现,保障制度及资金筹集办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1]。但保障的覆盖面仍然有限,个体营业者、失业者、农村人口和城镇居民等,仍不能享受保障。因此,不仅要建立国有经济单位劳动者和个体劳动者的养老保障制度,还要建立各种非国有经济单位劳动者和个体劳动者的养老保障制度。

4.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机构。郑州市目前的养老模式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

目前,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都依靠家庭照料生活,在家里安度晚年。但是随着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家庭养老的危机日益严重 [12]。家庭养老危机不仅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和身心健康,也影响在职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应该发展多形式的养老机构,使养老服务社会化。如兴办各种形式的养老院、老年人之家、托老所、老年人社区服务站等。

5.加快发展老龄产业。老龄产业是为老年人口提品或服务,满足老龄人口衣、食、住、行、用、娱等各方面需求的行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老龄产业的发展,即是满足日益扩大的老年人口需求 [13]。

参考文献:

[1]诸凤英.浅析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4):18-21.

[2]普建中.论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J].创造,2007,(3):36-39.

[3]贾金玲.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社会风险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8,(7):227-230.

[4]王献芝.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的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1):65-69.

[5]刘笠萍.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征及对策[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73-78.

[6]孙花菊.河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3):93-102.

[7]黄兰.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1):153-156.

[8]雷继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为老服务体系的探讨[J].襄樊学院学报,2009,(9):37-41.

[9]智利霞,赵淑英.试析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6):21-22.

[10]张柏琴,高孝成.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分析与预测[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3):23-26.

[11]李萍.人口老龄化与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思想政治教学,2009,(8):74-77.

第2篇

关键词:石景山区;老年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5954(2012)06-54-04

引言

国际上通常把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依此标准,石景山区已于2000年步入老龄社会。2010年石景山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61.6万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已达到13.5%,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已经达到9.6%。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老年人口规模和比率不断扩大,老龄化程度加深、速度加快。“十二五”时期是石景山区实现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CRD)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进传统工业石景山向绿色生态石景山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的战略机遇期。正确认识老年人口现状及特点,积极、主动、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和养老需求,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石景山区老年人口现状及变化特点

(一)老年人口大幅增加,增速明显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石景山区常住人口61.6万人, 60岁及以上人口8.3万人,所占比例达到13.5%;65岁及以上人口6.0万人,所占比例达到9.6%。

2000年至2010年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37709人增加到59511人,平均每年增加2180人,年均增速达到了4.7%,较常住人口年均增速的2.3%高出了2.4个百分点(见表1)。

(二)老年人口区域分布不平衡

从绝对数看,八角街道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为11676人,占全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19.6%,而广宁街道老年人口数为1792人,仅占全区老年人口的3.0%,各街道老年人口区域分布状况十分不平衡。从相对数看,各街道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不平衡,其中,老山街道老年人口为5628人,占所在街道常住人口比例最高,占比为13.2%,其次是金顶街、广宁和八角街道,老年人口占比分别为11.5%、10.3%和10.0%,而五里坨街道老年人口为2089人,占所在街道常住人口比例最低,仅为6.9%。

从老年人口密度看,石景山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密度为705人/平方千米,各街道也出现了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其中,金顶街和八角街道老年人口密度分别为2163和2131人/平方千米,是老年人口密度最大的两个街道;而五里坨街道老年人口密度只有84人/平方千米,各街道差距非常悬殊(见表2)。

(三)高龄老年人增长趋势明显

将全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按年龄分成7个年龄组,其中,65~69岁人口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27.7%,较五普时的47.3%减少了19.6个百分点,下降比例明显;而75~79岁和80~84岁年龄组所占比例分别为23.9%和12.1%,较五普时分别提高了9.4和6.3个百分点,其他高龄年龄组较五普期间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可见,老年人口中的高龄人口占比较五普时增长明显,而仅65~69岁年龄段人口较五普时减少明显,表明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已非常明显(见图1、表3)。

(四)老年人口女性数量大于男性,80岁以下老年人所占比例高达87.4%

图2显示:无论在哪个年龄组,女性老年人数量都大于男性老年人数量。此外,80岁以下低龄老年人所占比例达到87.4%,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占12.6%。

(五)老年人口整体文化程度不高

图3显示:初中文化程度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27.6%,其次是小学文化程度,达到25.9%,高中文化程度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是17.9%,而未上过学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也有10.6%,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石景山区老年人的整体文化程度不高。

(六)两成老年人身体状况不佳

全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35%的身体状况为健康;45%的人处于基本健康;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人为14%;不健康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为6%。可以看出,石景山区有20%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不佳,需特别关爱。

(七)87.1%的老年人口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

六普数据显示,石景山区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的老年人最多,占到了87.1%,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占到9.2%,主要生活来源为劳动收入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各占1.6%,其他为0.4%。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的比例高,说明老年人经济上的独立程度高。由于不同的收入来源具有不同的经济稳定性,离退休金、养老金的稳定性要好于家庭其他成员的供养。

二、石景山区老年人口需求现状问卷调查

2011年8月,石景山区相关政府部门对石景山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总样本量为1500份,最终有效问卷1368份。调查显示,石景山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健康需求

有相当大比例的老年人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对照顾服务和医疗服务有强烈的需求。大部分老年人希望所在社区能够提供相关服务,尤其是医疗照顾和保健服务。15.6%的老年人部分生活能够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12.5%的老年人感觉身体状况不好;56.9%的老年人感觉身体一般。据此推算,全区目前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超过1.2万人。

(二)参与社会需求

不能把老年人只看作是被社会扶养的对象,应该充分挖掘老年人的潜能。调查显示,近59%的老年人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33%的老年人会根据活动情况决定是否参与。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愿意提供聊天解闷的帮助,五分之一的老年人愿意帮助其他老年人解决纠纷,十分之一的老年人愿意为其他老年人提供家务、照料或者医疗帮助。

(三)养老担心及养老意愿

有18.8%的老年人担心没有生活费来源,有33.7%的老年人担心生病时没有钱治病,有38.7%的老年人担心养老金不够养老,有9.2%的老年人最担心的是生病时没人照料。

老年人所倾向的经济保障方式主要是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自己储蓄养老。56%的老年人倾向于把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作为首要的经济保障方式,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把储蓄养老作为自己首要的经济保障方式。

(四)养老方式需求

大部分老年人(75%)倾向于居家养老,因为家中条件适合日常生活。14%的老年人倾向于社区居家养老,希望社区和社会提供入户服务和居家养老的支持。11%的老年人倾向于机构养老,原因是子女工作忙不方便照顾,机构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服务。

高龄老年人更愿意与子女同住。在低龄老年人中,有40.3%的人愿意与子女同住,而在高龄老年人中,则有近60.0%的人愿意与子女同住。

婚姻状况也是影响老年人是否愿意与子女同住的重要因素。在居住意愿上,丧偶老年人中有近60%的人愿意与子女同住,而已婚有偶老年人中只有38.7%的人愿意与子女同住。随着健康状况的下降,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意愿也在增强。

三、石景山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随着老龄化形势的快速推进和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多,目前石景山区养老服务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社会化养老压力加大

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发展趋势使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能力开始受到日趋严峻的挑战,目前已形成“4-2-1”的“倒金字塔”家庭结构,一对夫妇要供养4个老年人和1个孩子,不论是家庭收入,还是时间和精力,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许多独生子女父母过早地步入“空巢”生活轨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基础变得日益脆弱。

(二)医疗保障压力加深

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弱,是一个患病率较高的群体。据有关部门推算,老年人的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是其他人员的3~5倍。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医疗保障资金需求迅速膨胀,老年人的医疗保险费用总支出占全部人口医保费用总支出的比例不断攀升。老年人一旦生病住院,康复所需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如何解决老年人的陪护问题,也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三)养老金支出压力加强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养老金支出的压力将会日益加重。一方面养老标准越来越高。为了不断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近年来政府逐步提高了社会养老金标准,今后为了更好地解决“老有所养”问题,养老金支出的总量还会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城镇离退休职工大量增加,随着退休人员的大量新增,养老金支付的群体将不断扩大,财政负担会越来越重。

(四)为老服务压力加重

一是机构养老服务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国际标准为平均每百名老年人有养老床位5张。《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要求每百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3.8张。按“十二五”末全区老年人口10万人推算,石景山区需要建设养老机构床位数3800张,但实际仍有近千张床位缺口。

二是社区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职业类别不同,文化程度各异,这就决定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是多元、多层的。但目前社会为老服务网络尚不健全,老年人活动场所相对较少,公益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从居家养老服务券结算金额看,就餐服务占65%,家政服务占28%,生活照料服务占1%,精神慰藉服务占1%,而医疗服务则为0。这与调研显示的老年人最迫切需要的服务为医疗服务大相径庭,原因并非老年人没有这方面需求,而是缺乏专业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商。

四、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对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一)养老服务具有针对性

老年人是一个异质性很大的群体,不同的老年人可能会有不同的需求。随着新一代老年人的教育水平及经济能力的提高,预计他们将有更多不同的需要。他们会主动提出需要,对服务种类、模式、素质均有更多不同的要求。相关部门应加强服务设计并对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状况进行调查评估,使养老服务更具针对性。

(二)养老服务向社区化、综合化发展

传统上,家庭是照顾老年人的核心。但是,随着工业化和都市化的推进,大大削弱了家庭照顾老年人的能力。虽然养老机构可让老年人得到全面的照顾,但调查显示老年人还是愿意留在家中养老。因此,养老服务的发展要以社区照顾为基础,即尽量为家庭提供协助,使老年人在自己的家里及熟悉的小区中得到照顾,安度晚年。养老服务应该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跨专业的服务,以便能让老年人留在家中或熟悉的环境下接受服务。这就需要把当前的一些服务项目进行整合。

(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家庭、单位、社会密切协作的综合服务支撑体系

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社会养老服务的公益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界限,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充分发挥专业化社会组织的力量,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实现合作共赢。

(四)加快养老设施和机构的建设

目前多数社区都有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之家等提供老年人娱乐的场所,但由于疏于管理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又由于缺乏资金,很多老年活动中心只有单一的娱乐项目,很多服务项目只是流于形式。所以,重塑老年活动中心形象,关键在于服务项目必须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以娱乐为主走向健康交往与体现老年人价值为主。

(五)加强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积极扩大养老服务队伍,吸纳一大批愿意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让他们经过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后进入养老服务队伍,并通过倡议、发动、引导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建立“劳务储蓄”制度等方式,实行服务队伍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同时,重视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建设,通过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加强培训上岗、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等措施,使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高素质人才迅速增加,服务质量不断改进。

■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9月23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省略。

[2]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2011年10月20日北京民政网站bjmzj.省略。

[3]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石景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石政发〔2011〕9号,2011年3月。

[4]邬沧萍,《社会老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5]杜鹏,《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高级公务员读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年。

[6]姜向群,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探讨,《人口学刊》,2004年第5期。

[7]郭蕾,北京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和保障需求调查报告,《北京市经济社会统计报告(上册)》,同心出版社,2011。

[8]安慧,北京老年人口特征分析,《北京市经济社会统计报告(上册)》,同心出版社,2011。

第3篇

关键词:老龄化 医疗旅游市场 发展现状及问题

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66-02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单纯的观光、休闲、娱乐等旅游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旅游项目逐渐向多样化、复杂化发展。伴随着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医疗水平及医疗质量,从而引发大量有医疗需求的人加入医疗旅游大军,引发医疗旅游热潮。同时,老龄化人群增多,人们对健康、养生、疗养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以健康为旅游动机的旅游产品也将成为旅游行业转型的新宠。因此,本文在老龄化这个当今热点问题下,研究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开发现状及问题具有深远意义。

一、医疗旅游概念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医疗旅游是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修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是以康健为动机,由医疗保健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最早期从欧美等医疗条件好的发达国家兴起,在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医疗旅游在我国也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二、山东省开发医疗旅游的条件

(一)区位优势

山东省地处东部沿海,临近天津、北京,连接江苏、上海,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要地。从旅游业的眼光来看,山东省三面环海,地处环渤海旅游圈,与韩国、日本等国联系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二)旅游资源丰富

山东省旅游资源丰富,以“一山一水一圣人”和“黄金海岸”两条主题旅游线路贯穿了众多旅游景区(点),有“三孔”“东岳泰山”等世界级知名的旅游资源,有国家级资源百余处,吸引了省内外甚至是国内外大批旅游者。山东省的济南、泰安、曲阜、青岛等城市都是国家旅游城市,除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较为先进的旅游服务设施,能够符合医疗服务需要。同时,符合疗养和有医疗作用的山岳、温泉、海滨等旅游资源在山东省覆盖面较大,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旅游基础设施,可以开展医疗旅游活动。

(三)医疗技术有保障

山东省是中药材资源的主产地,境内有许多珍贵的中草药植物,丰富的药材奠定了开展医疗旅游的物质基础;山东共有医院1490家,其中三甲及以上医院83所,中医院11所。医疗技术发达,拥有高端技术人才和医疗设备,有国内知名专科专家。山东省立医院、齐鲁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在中医医疗方面各有所长,在国内传统中医治疗中对慢性疾病、保健滋养等方面,山东省的中医技术也略有成果,能够满足医疗旅游者就医的技术水平。

山东省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道家学说在此地也大有发展,儒家道家有很多典籍学说记载了修身养性的方法和内容,能够为游客提供疗养修身项目,提供疗养基地。

(四)交通和接待条件满足需求

山东省交通便利,水陆空连接的网络交通线给医疗旅游创造了可行条件,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285多公里,居全国首位;公路、铁路、水运旅客运载量达到20亿人次。国内外航空运输线路245条,方便出行。同时,山东省旅游接待能力也是发展医疗旅游的优势条件,省内旅行社居国内首位,星级酒店904家居全国第三位,强大而又良好的接待能力,能够满足接待医疗旅游游客的需求。

(五)老龄化的客源市场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人数最多的国家。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就达到1.67亿,此后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每年以100万老年人人口速度增长。2010年老龄化增长数量达到800万,预计5年内,老年人人口将突破2亿。中国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重,但老年人人口数量的增多也为开发医疗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

三、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开发的现状

2014年12月,山东省政府下发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14】31号文件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发挥山东省医疗保健资源优势,开发特色医疗、保健、疗养、美容等旅游与医疗项目,建设融合儒家道家文化的保健旅游场所,培养中医药健康疗养基地,开展儒家修学、保健养生等内容的旅游活动。

近年来,山东各地都在推进旅游行业升级和改革,积极开展医疗旅游市场,原黄金海岸旅游路线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了以青岛为中心的多个海滨城市组合的旅游模式,为海滨疗养保健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泰山、临沂、聊城开展温泉养生旅游有声有色,曲阜及潍坊等地开展民俗文化修生养性的旅游活动。

虽然山东各地医疗旅游活动有所开展,但是山东医疗旅游起步较晚,相对于我国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医疗技术和医疗旅游的条件还不是很完善,发展医疗旅游也仅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规模较小,旅游市场没有形成,仅是局限性的保健而已,具有地方医疗特色的旅游资源尚未开发或者未充分开发,不能满足医疗旅游者个性化需求。

四、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山东省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多次强调促进旅游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医疗旅游,但并没有具体行而有效的方针政策。医疗旅游这种新型产业是以两者融合的角度出现的,涉及部门、领域就比较复杂,两者融合起来,缺少管理部门来监督,缺少医疗旅游行业规范及准入标准,也没有完全搭建好医疗业和旅游业协调合作的平台,缺少对医疗旅游行业发展的资金支持。

(二)“医”与“游”的结合不够

医疗旅游是“医”与“游”结合的新型旅游模式,是为了旅游行业改革而进行的产品升级,医疗旅游要达到“医”与“游”一加一大于或者至少等于二的效果。但目前,我省开发的医疗旅游,“医”和“游”层面不统一,产业链短,辐射面较窄且平行分离,两者没有很好的融合,看到“医”没有明显的“游”或者“游”中“医”的层面仅局限于养生休闲,开发路径过于狭窄。

(三)医疗标准和技术相对较低

山东省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有规模、有影响的医

疗机构不足,能开展高端医疗服务的机构更是有限,缺乏有特色和竞争力的诊疗项目。省内开展的医疗旅游多以中医疗养、修身养性为主,缺少高端医疗服务及技术。JCI是世界公认的医疗最高标准,我国有15家医疗机构通过了认证。目前,山东省医院没有一家进行国际JCI认证,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低,技术和水平有局限。

(四)医疗旅游服务机构的缺乏

医疗旅游除了需要一定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支撑以外,还需要具有医疗和旅游两种技能的人员进行导游服务。目前,山东省没有一家医疗旅游机构来专门从事医疗旅游接待服务,大多数旅游机构还主要从事老的旅游方式进行宣传,缺乏医疗旅游信息平台及推广桥梁。

(五)医疗旅游队伍薄弱

介于医疗旅游的特殊性,其对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既需要有良好的导游能力,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医疗基础知识。目前,我省大多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及专业水平相对较低,更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来培养队伍的医疗知识,欠缺业务知识和素养的从业人员队伍基本上没法与旅游者在疗养或者医疗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医疗旅游队伍的薄弱是山东省发展医疗旅游的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浩,魏卫.医疗旅游的兴起与发展[J].旅游纵览,2011,07.

第4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104-01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发展变化的一个长期趋势,中国将在21世纪中叶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人口老龄化对处于改革进程之中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就养老保险制度自身而言,赡养率的不断提高,要么使工资替代率下降,要么使缴费率提高,在养老保险金刚性的条件下,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后果是缴费率的提高。从经济增长和养老保险的关系上看,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最终会反映在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上。

在人口老龄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下,政府应立足当前,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劳动者尽可能地纳入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还要加快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争取为劳动者提供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同时,在考虑养老保险制度应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时,不仅需要从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入手做出相应地调整,而且还要对相关的政策措施进行综合地考虑和调整。

1.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首先,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为了使城镇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参保缓解养老保险的压力,我们首先要保证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合理的、单位能够承受得起的费率标准;第二是要建立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的参保意识,加大执法力度,对恶意欠费逃费的单位要依法从重处理,以起到警示的作用;第三是要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加强养老保险的信息化建设,设计强制性的、但灵活的、可携带的养老保险,以方便劳动力流动和养老保险的转轨接续。

其次,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减轻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负担。扩大就业,抑制职工的提前退休现象的出现,提高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首先能够延长劳动者就业年限,增加个人养老保险金缴费年限从而提高其退休后的养老金收入;第二,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第三,可以缩短退休人员享受养老保险的年限,缓解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支付压力。

再次,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养老保险制度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养老保险基金必须有效地进行投资运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否则,利率调整、通货膨胀等经济原因会使基金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贬值,直接影响保障对象的利益,也会给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带来困难。实现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不但有利于扩大保险资金的来源,维护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运行,而且使之有能力给参保者提供更高的保障水平,进而提高劳动者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增强社会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信心,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最后,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建立科学的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基金审计制度和基金绩效评价制度,将审核程序和结果公开,增强投资运行的透明度,便于社会公众进行监督,以降低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风险。

2.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构建多元化、多主体、责任共担的养老保障体系是缓解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压力的一条途径。

(1)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

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发展需要而建立的旨在使本企业职工在退休之后的一定时期内能按年度获得一定数额养老金的退休收入保障制度。这种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退休者的养老金水平,是对国家法定基本养老保障的一种有效补充。

尽管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在短期内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言,无论从企业年金的规模还是从其覆盖面来看,企业年金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要充分发挥企业年金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补充作用,我认为还需要在三个方面作改进:

第一,适度降低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负担。当前企业承担的基本养老保险责任较重、基本养老保险收费水平比较高,大约在20%左右,有的地方高达25%,较高的基本养老保险收费率,势必挤占企业年金发展的空间。只有基本养老保险收费率制定在适度的合理的水平上,企业年金才能在各地区各类型企业中发展起来。

第二,适度降低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替代率。适当地降低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替代率,降低退休者对基本养老保险金的依赖程度,可以为企业年金的发展创造一定的空间。

第三、为企业年金提供统一的税收优惠。目前,企业年金缴费可列入成本比从3%-12.5%不等,大部分省份定为4%,使得优惠政策较低地区的部分企业持观望等待态度,期望本地的税收优惠政策能调整至更有利的水平上,从而对当前企业年金发展不利。

总之,作为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缓解基本养老保险财政危机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方式,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必须得到重视。企业年金作用的进一步发挥,需要与基本养老保险相互协调,逐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水平和收费水平,为企业年金的发展提供空间,并以此减轻人口老龄化对基本养老保险的冲击。

(2)提倡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作为养老保障体系第三层次的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在国家宏观指导和给予一定政策性优惠条件下,实行个人自愿原则,个人自我积累的养老金。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通过在银行储蓄和参加商业人寿保险积累一定数量的养老金,以提高自己的老年生活质量。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储蓄强度取决于个人对经济和未来生活的预期和理财规划,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劳动者财富的快速增加,个人素质和自我保障意识的不断提高,其必然也会成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扩大养老保险经费来源,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分散养老保险的风险;提高离退休职工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龄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社会养老负担不断加重的情况下,具有重大的意义。

3.加大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

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年龄结构是决定养老保险的两个主要因素。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尽管养老保险制度自身的调整和改革是必要的,但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将是抵消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不利影响的根本途径。

未来适龄劳动人口会因为人口老龄化而逐渐缩减,以技术进步来替代劳动力将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必要措施。技术进步通常被认为来源于研发的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政府应增加对研发的直接投入,并采用鼓励企业、大专院校进行研发投入的政策,以促进技术进步,抵消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政府也应积极采取措施,大幅度提高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投资在GDP中的比重,特别对落后地区进行适当的财政倾斜,尽快提高落后地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通过这些措施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促进技术进步。“尽管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劳动力人口会不断缩减,但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会使得这些劳动力更聪明,更具生产力,由此等于增加了劳动力供给”。

参考文献:

[1]常根发.人口老龄化冲击下的我国养老机制及其再造.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5):12-20.

第5篇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经济 协调发展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标志着经济与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中国而言,人口老龄化出现于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形之下,即未富先老,这和经济的发展并不协调。因此,如何保持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人口老龄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人口老龄化会改变人口的年龄结构,影响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于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明确人口老龄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对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1]。人口老龄化和经济一样都具有全面性、公平性与持续性等特征,其中,全面性指的是经济的发展务必要全面,避免片面、局部、单一的发展,尤其要预防只顾发展经济而忽视全面发展人口、社会的局面出现;公平性指的是不仅要在同代人之间实现横向的机会与权利公平,还要在当代与未来多代人之间实现纵向的公平,这一点在老龄社会里显得至关重要;持续性指的是人口老龄化和经济之间有一致的持续性,人口老龄化在不断发展,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来支撑,老龄社会就很难良性运行。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与经济之间是辩证的关系,两者并非截然对立,只要深入研究老年科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就能实现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一)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承受能力

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本质在于发展经济,不断提高国家经济承受能力,以此作为解决人口老龄化产生的社会问题的后盾,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中国发展经济要重点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要提升经济增长质量,解决好经济增长效益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在保持经济以较大速度增长的同时凸显效益,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努力创造资本与技术优势,提高发展资本密集型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水平,为产业升级奠定基础,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提升劳动力素质水平,因为经济增长要伴随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接受教育的程度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所以要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并重点对劳动者加强继续教育,尤其要培养其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水平,且如果老年人的知识与技能水平较高,他们在就业、保健、消费等方面就具备显著优势,这对减轻人口老龄化压力、协调发展经济有利。

(二)发展老龄产业,缓解人口的老龄化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还在持续加深,发展老龄产业的迫切性愈加显著,对缓解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老龄产业发展宗旨在于满足老年人日益增加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提高其生活水平。老年队伍在持续扩大,老年人消费总额在GDP中占据的比重也逐渐递增,且老龄产业是比重较高的第三产业,它的繁荣对调节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份额有明显的作用[2]。在众多第三产业中,旅游业的潜力被认为是最大的,所以各地区要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等环境优势,针对老年人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即银色旅游。可以提供符合老年人需求的老年旅游套餐,让他们在旅游期间吃当地的饭菜、住当地的民宅,使他们在感到温馨的同时降低旅游成本,从而吸引更多老年人旅游,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

(三)利用老年资源,变人口压力为动力

国家应加快开发并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让更多劳动力尚在的老年人参与发展经济,发挥出老年人的劳动潜力。对老年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不但能帮助解决缺乏劳动力的问题,还能增创国家财富,将一些消费人口转化成生产人口,从而把人口老龄化的压力转变成推动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要加强研究老年学,大力发展老年教育,让老龄化更健康。人口老龄化在中国还属于新事物,所以在老龄政策的制定、老龄工作的开展、老年教育的发展、老龄工作者的培训、代际关系的处理、健康老龄化的实现等方面都急需老年学的指导。所以只有加强研究老年学,才能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进一步完善老年事业发展预警机制

一方面,要制定完善老年事业发展预警机制的相关指标体系,包括政府投入、老年人生活水平、养老金收支平衡等内容;另一方面,要建立监测样本点,通过分层整群抽样,依据一级(东、中、西部)、二级(城、乡)、三级(好、中、差)开展三级分层工作,将社区作为基本单位,在省内最少抽取约20类样本社区或样本村作为监测老年事业发展的基本样本点,并合理建立评价与反馈机制。预警监测的结果不仅要面向全社会公布,还要及时反馈给地方权力部门,以便及时调整政策,为健康发展老年事业保驾护航。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老年人是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给予其关注、关爱。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只有正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这一事实,并围绕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这一中心,不断发挥党和政府具备的主导作用,凭借全社会的力量统筹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从而实现积极老龄化、和谐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目的,才能有效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第6篇

关键词:老龄社会 养老问题 思考

有研究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78亿,近年来,老年人口比重将从13.26%逐渐增长至16.00%,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会正式进入老龄社会,对于老年人群首要解决的问题为呼吁社会对养老机构的帮助和照顾。因此本文中针对老龄社会中养老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并做了相关综述,具体如下文。

一、老龄人群面临的主要问题

老龄化社会的体系:人口老龄化社会属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而我国近年来仍属于发展中阶段,因此对于科学全面的认识老龄化社会问题相当重要。我国老龄化人口的比重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为我国经济社会综合飞速发展,一方面为生育政策的改变。就现状来看,我国对老龄化相关知识仍较为局限,且部分人群将老龄人群视为社会负担,忽略了老龄化属于社会一种正常状态,因此应加强社会、家庭、个人对老龄化社会的看法。我国在面对老龄人员社会保障水平、养老服务体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等现象时,还未做到完善,因此现如今老龄政策体现仍处于碎片化。

老龄化社会进展的不平衡:现有研究统计,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家庭已超过50%,大城市达到70%,相比之下,农村空巢老人比例明显高于城市空巢老人比例,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劳动人口大量涌进城镇,导致城乡人口的变动,且也造成农村空巢老人比例上升。研究统计,东中西部地区老龄人群比例差异仍明显,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为东部地区,总而言之,应加强农村老年人群的经济效益管理。

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缺乏:经相关研究统计,我国养老机构共有4.2万个,床位有381万张,同时我国功能患者约为3300万人,养老机构看护人员为1000万人,相比之下,老年人和看护比例为1:3,比例明显失调,使部分老年人无法得到相应完善的护理。同时本次研究,对老年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进行探查,发现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均较低,经3万人持有养老护理资格证书,大部分看护仅为专职养老护理人员,因此使老年人无法得到相应的有效护理,相应的老年病医生更是缺乏。

二、老龄化社会的演进

2008年老龄化概念已提出,但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从最初的提出发展至进行,逐渐应用于广大人群。近年来联合国提出,年龄≥60岁老年人占总人群的7%,则可判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口老龄化标准,其主要用意在于改进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等。与人口老龄化相比,健康老龄化强调的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改变过程,更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贸易水平以及综合素质。

早期联合国针对“健康老龄化”便提出了照料、参与、独立、自我实现等原则,以保障、健康、参与作为三大支柱,不仅强调老年人群不会带给社会负担,其更是社会和家庭的财富,从而激发老年人技术、智力、体能等方面潜能,在实现老年人健康基础上,做到老有所为,尽可能为社会提供自身一份微薄之力。

随着对老龄化社会知识的研究深入,有学者不断提出新概念,更有学者认为老龄化的提出忽略了人口平均寿命时间,过于强调人身心的衰老,因此近年来形成了“人口长寿化”概念,且通过结合我国国情,有专家提出和谐老龄化、保障老龄化的概念。

三、对于社会管理的国际经验

重视养老专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在德国,政府将老年人专科护理人员分为老年护理助理和老年护理人员,其中护理人员资格证主要是指通过专业培训,且不断提供职业水平人员。中专职业培训主要针对失业者、家庭妇女、应届高中毕业生等10年基础教育人群,通过1.5年专业知识学习基础,加上重点培训职业能力,从而考取老年护士助理资格证,同时通过临床3年考试和学习,可获得老年护理人员资格证。同时德国大学还设有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且部分人群已完成硕士、学士的进修。

在澳大利亚,其将养老护理人员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养老注册护士、养老登记护士、养老护理助手。其中养老注册护理人员需完成大学三年的进修学习,且获得相关学士学位证书,并能够在澳洲护士局注册,能够独立完成老年人的护理工作;养老登记护理人员主要是指在技校完成的18个月非全职学习,可完成医院患者或养老院的日常护理工作;养老护理助手主要是指在养老院或职业技术学院完成6~8周以护理为主的相关培训,待考核成绩通过后,才可进入养老机构。

四、结语

通过结合个人、家庭、社会,建立养老保障系统:对于国家养老保障体系可从不同层面分析,其主要和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相关,属于国家长治久安和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因此在养老保障体系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我国农村、城市、中西部地区差异,再结合我国儒家传统思想、人口流动、家庭结构变迁、宏观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针对特殊老年人群,比如低生活保障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给予相应特别的关注。将家庭、社会、国家等因素全部纳入养老保障系统中,从而解决老龄化到老的相关问题,重点强调部门合作,同时加强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参考文献:

[1]姚余栋,王赓宇.养老金融:应对超老龄社会之道[J].银行家,2016,(04).

[2]杨国才.少数民族老龄社会与养老政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

[3]陈永昌.中国养老面临的问题及以房养老的可行性[J].北方经贸,2014,(11).

[4]建立养老机构准入制度 推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J].社会福利,2012,(04).

[5]岳瑛.试析中国特色老龄社会中老年教育功能的拓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03).

第7篇

尊敬的王汉斌副委员长、尊敬的彭佩云副委员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今天的中国正站在创新的历史起点,迈向创新的发展阶段,内外部环境在变化,机遇和风险在变化,困难与挑战在变化。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加深认识和做出反应非常重要。应对人口的老龄化是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是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也是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亟待解决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国家爱晚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主办的活动恰逢其时,很有意义。在此我谨代表广州市委、市政府对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欢迎,对各位专家、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老龄化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有研究显示,截至2013年,世界上有73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国则已步入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行列。本世纪之初,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不断扩大,对经济社会各领域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面对老龄人口浪潮,立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现实国情,站在国家的高度和时代的前沿,深入研究、积极总结,以丰富的理念成果推动各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实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是一项长期的国家战略。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广州市也对建设老龄社会服务体系、发展老龄产业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广州是民政部、国家发改委确立的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42个试点;今年8月,广州成立了养老服务产业专家委员会,为养老服务业的重大决策提供政策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开展跟踪研究,参与和组织项目规划研究和论证;10月,市民政局、统计局了2013年广州市老龄人口和老龄产业数据手册,这是广州首部关于老龄产业统计的白皮书,填补了广州老龄人口和老龄事业信息统计的空白。此外,广州还实施了面向老年群体打造的“10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等一系列老年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

这次论坛在广州召开,希望与会人员和嘉宾朋友畅所欲言,围绕养老产业、养老模式等重要问题,开展深度讨论,并为广州市委市政府更加有效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建言献策。最后预祝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第8篇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的发展也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在人口控制的问题上取得了卓效可喜的成绩。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的统计,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现在1.8%左右,这种生育率的下降让我国13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整整4年。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人口的发展也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

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总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按国际通用标准,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便可以称为“老龄化社会”。美国《纽约时报》指出,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太快,从而飞速经过了这个原来西方社会可以建立起一个中产阶级的时间段。联合国的统计数据也表明,我国的老龄化速度是全球最快的。根据我国老龄协会提供的数据,我国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并持续20余年。到2l世纪中期,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能超过4亿,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则会达到3亿左右。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不仅速度是全球最快的,而且这种人口老化趋势也超过了国家经济社会的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我国社会的人口是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低、综合国力不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前提下进入老龄化的。这种情况与发达国家老龄化是截然相反的,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完成之后经济达到高度的发展水平之下才出现。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着区域失衡的特点。我国各地区老龄化程度自西向东呈阶梯上升,地区间差距较大。东部沿海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超过8%,其中上海达就到11.46%。而西部地区老年人口比例均在5%以下,部分地区仍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老龄化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问题,同时它也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那么,13亿人口大国的养老问题该如何应对?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以及众多人口学学者都提出通过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来缓解这股银色浪潮的汹汹来势。但是,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却面临着资金严重短缺、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我国养老保障的短缺金额到2010年将达1100亿美元,而未来30年内将会出现3.7万亿的资金缺口。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在研究报告《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中指出,即使在我国的城市也有近一半的劳动力人口享受不到公共养老体系的保障。全国职工有近3/4的人没有任何退休保障。报告还指出,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基金的运作是拆东墙补西墙的现收现付制,即是用现在工人的税来养活目前的退休人员,不做任何基金积累。虽然,目前我国正努力促使“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换,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养老基金仍然存在巨大的收支缺口。到2004年,我国全国养老保险欠费达到了450多亿元,在全国范围内,许多省市都面临着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情况,甚至是积累亏空。加之农村养老问题也日益提高到政策议程上来,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2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

根据西方人口学理论,只有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才会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也取决于上述两种因素。其中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双向和分段的,死亡率初期的下降会导致人口年轻化,而后期下降则会促进老龄化。但是生育率的下降则会直接促使人口的老化。所以,生育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决定因素。对于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动的根本原因,许多西方人口学家则认为是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现代化所导致。所以,人口的老龄化可以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同样也是受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动的影响。其中生育率的下降则是我国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而这种生育率的下降正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自从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以来,我国人口生育率便大幅下降。根据《2002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主要统计数据》可知,我国2002年的出生率为12.86‰,比1973年的出生率下降了15.21‰,而我国少年人口比重也急剧下降,从39.7%下降到24.9%。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的老龄化并不完全是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因为即使没有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人口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老化。但是计划生育政策却是中国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提早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

3新时期人口政策调整的思路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人口总和以及生育率都被控制到了更替水平以下。然而,就在我们进入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我们也步入了人口老龄化时代。因此,我们在积极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以外,还应该重新审视只注重控制人口数量计划生育政策,必须对计划生育政策做出调整,为其注入新的内容,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1“控制人口数量”与“优化人口年龄结构”两手抓

经过30多年的人口控制工作,我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已降低到了1.8,显著低于人口更替水平,这宣告我国人口的成功转型。尽管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惯性等因素作用,人口总数还将继续增长一段时间,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预示着人口增长速度将继续放缓。因此,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前提下,我国人口政策应该逐步重视“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笔者认为,正确处理“人口数量”以及“人口年龄结构”之间的矛盾,是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所在。具体的做法是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在人口生育率过低的地区有计划的放松可生育二胎的范围。目前,我国的生育率转变在农村地区还是不充分、不彻底,生育率水平普遍比较高;另一方面,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生育率水平却过低,如北京和上海,总和生育率已经降低到1.0以下。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在生育率高的地区仍然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而在生育率低的区域可以适当放松,刺激生育率回升,以达到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的目的。2004年上海市推行了《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新条例扩宽了可以生育二胎的人群范围。条例推行之后,上海并没有出现申请生育二胎的,市民的生育意愿也并未因此改变。相关调查表明,上海市民生育观念上逐步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市民在生育问题上都会全面考虑事业发展、经济负担等因素。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桂世勋教授认为,新的政策是在人口数量控制和缓解老龄化之间找出平衡点,这有利于调节人口结构。根据上海的调整情况,我们可以预示,通过调整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来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是可行性的。

3.2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

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的结果会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是劳动力来源的基地,在总体人口中处于核心地位。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多寡及其在总人口所占比重的大小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关键因素。因此,为了缓解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短缺的形势,国家的人口政策重心应逐步转向以提高人口素质为主,必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支出,鼓励全社会各种力量投资办学,并从政策上予以倾斜。通过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来丰富劳动力资源,增强单位劳动力创造财富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出生人口素质,重视出生缺陷和残疾人口问题,降低新生婴儿的死亡率。这对保证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3.3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既要以儿童、老人为出发点,同时也必须关注成年人问题

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政策对象进行调整的。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长期以来以婴幼儿、老人为主要出发点,较为重视儿童成长和老年人问题。但是,从人口发展是动态的,今天的成年人群体也就是明天的老人群体。因此,出于对问题前瞻性的考虑,现时我们也应该重视成年人的问题。特别是在如今失业现象严重、下岗人口增多的情况下,我们尤其应该把人口充分就业、劳动力充分利用作为制定人口政策的出发点,把增加就业人口规模作为政策目标,保护劳动年龄人口的个人利益。

我国人口老龄化热潮既是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也是具有其深刻的历史和制度根源。解决老龄化问题,既靠我们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也要求我们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客观地对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进行调整,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摘要:近20年,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普遍,许多国家都在探讨其解决途径。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却又其自身的历史和制度根源。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基础上,分析了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根据分析的内容,总结了三点政策调整的思路。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政策调整

2005年1月6日是国家有关当局所确定的“13亿人口日”。当天零点后,在北京妇产医院出生的第一个婴儿幸运地成为我国的第13亿个公民。虽然,这两种命名都是象征性的,但是“13亿”这一标志却意味着我国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性高度,同时,它也意味着中国的人口发展将面临更加艰巨、更加复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顾宝昌.综论人口态势——与实践的对话[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3周皓.低生育率条件下的中国人口控制[J].人口与经济,2000(5)

4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第9篇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长期以来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在于中国人口的数量控制上,快速增长的人口给社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这些原因,长期以来的人口政策都是偏重于数量控制的,然而,近些年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着强烈的改变,中国正逐渐面临一个新的挑战。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我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二、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我国经济发达不平衡,人口老龄化的提前来临无疑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和强大的压力,人的预期寿命的延长,意味着个人养老费用占据其一生收入更大的比重;家庭要为养老支付更多的财富,社会要为养老提供更多的资源这些都意味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及经济资源配置格局的改变。具体来说,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主要有以下影响:

(一)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将导致劳动力不足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力的供给方面。劳动力的供给一般是由总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多少来决定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人口老龄化发展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下降。在人口老龄化的初期阶段,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的幅度较大,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当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幅度大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的幅度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就会立即下降。

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缩减就意味着可就业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资源不足就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资料和技术设备的,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影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来说,由于在现阶段劳动力资源还很丰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2015年前)中国面对的将是劳动力过剩而不是劳动力不足。但是从2015年开始,随着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影响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模式也有一定的影响

养老问题是社会面临的最主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老有所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保障,二是生活照料。从经济保障方面来看,我国城乡供养模式呈现相反的态势。城市老人以社会养老为主,农村老人则以家庭养老为。与家人共同生活,便于子女供养,照料老人,也是我国老年人比较认同的生活方式。根据上海市的调查,超过95%的老年人对子女赡养和生活照料状况表示满意,同时有96%的老年人倾向于在家养老。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三)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的社会保障成本产生了重大影响

推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选择社会保障模式时,必须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用于老年人口的养老支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收入水平的变动有密切关系,但与老年人口规模及比重的关系更密切。据调查,贫困农民在脱贫后又返贫的,有60%是因病,在疾病、灾害等方面完善社会保障、商业保险,将为农村的共同富裕,尤其是为农村老人的生活保障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撑。

三、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相关对策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带来诸多问题和挑战,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关系到老年人的自身,而且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应该给与高度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带来的挑战,需要做到适应人口老龄化直达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及早研究和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扎实地推进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尤其是加快建立和健全老年经济供养体系,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和老年社区照料网络体系。

总之,在老龄问题日益多样化和严峻化的中国,成功的老龄化战略的实施,将是老龄观念和老龄事业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尝试。老人不只是被关怀照顾的对象,也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同样,健康老龄化也不只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而如何使老年人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性力量才是解决老龄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口老龄化热潮既是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也是具有其深刻的历史和制度根源。解决老龄化问题,既靠我们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也要求我们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客观地对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进行调整,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桂新.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几点战略思考[J].学习月刊,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