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时间:2023-08-04 17:19:29

导语:在初中语文教学探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第1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中语境创造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为学生营造与语文文本内容相适应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语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

1.朗读创造语境的作用。

语文首先是一种语言工具,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作用,在锻炼学生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语境,特别是散文和诗歌作品的课堂中,教师应该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和语调进行朗读,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特定情境中,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更容易使其体会到文本的意境和主题,引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探究兴趣,营造符合文本的或悲或喜、抑雅致抑深沉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例如,《沁园春•雪》教学时,应该由教师范读,为学生描述出壮美的北国风光景色,然后选出几名学生进行有感情的个别朗读,最后全班学生各自大声朗读,体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诗人胸怀天下的志向。

2.表演创造语境的作用。

文学是艺术表演创作的源泉,反过来又能促进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部分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有丰富的表演性特征,语文教师可以结合不同教材文本开展戏剧表演情境教学。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表演创作,能够尽快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氛围中,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例如,《威尼斯商人》《变色龙》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让学生在绘声绘色地表演中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人物的性格、故事的冲突,继而引发其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3.多媒体创造语境的作用。

音乐和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也是创造语境的重要手段,人在艺术形态的渲染下可以产生各样的情绪和心境,教师结合教学任务和文本内容,播放适当的音乐背景、舞蹈、图画等形式,在合适的语境中增加教学实效性。例如,教学《雨说》时,可以播放钢琴曲《雨中漫步》,诗歌《望江南》《渔家傲》课堂中,教师可以播放古琴、古筝曲,烘托美好、怡然的气氛。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图文并茂、声形结合,可以配合影视资料,对语文文本的背景或者事件进行生动立体的阐释,与教材内容相互印证,增强作品的语境感染力。例如《杨修之死》《智取生辰纲》等小说类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水浒传》片段,让视剧中精彩的画面和情节加深学生的理解力和感受力。

4.教育机智创造语境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学设计变成教学实况可能遇到各种问题,这些突发状况不符合教师事先的预料,因此教师要善于积累教学经验,能够见机行事,将突发或者意外事件转化为合理的教学语境,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语境创造的作用

1.词语语境的作用。

语文是关于语言和文字学科,语文教学中离不开对词语的分析,某些情况下,关键性的词语对全文理解往往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正确体会词语的内涵,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对词语的把握来感受语境。例如,《沁园春•雪》课堂中,教师可以点拨学生划出词中的画龙点睛字眼,如“惟“”顿“”须”“惜”等点睛词语增添了词的气势和风度,指引学生学好这些动词,帮助学生欣赏和感受这首词的。

2.上下文语境的作用。

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教学和考试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注意文本上下文的结构,通过上下文关系创造语境,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教材文意,让学生从整体到细节更好地分析文章。例如,在《背影》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学生分析散文中关于父亲几次背影的细节,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深刻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感情及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增强学生对自己父母的理解和感恩。

3.文体语境的作用。

语文学科有多种多样的文体,初中生尤其是初三学生已经接触了众多文章风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文体角度构建语境,突出文章主题和立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人物背景语境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对人物背景的把握有助于全篇文章的理解。初中语文课堂中要将人物语境的作用发挥出来,让学生深刻分析文本。例如,在讲《贝多芬传》时,教师应该在课前向学生讲解贝多芬生活的时代背景,介绍贝多芬的经历,从而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贝多芬在音乐上的造诣,还能够学习到贝多芬面对不公平命运时的坚强。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补充语境创造的作用

1.作者语境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讲授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做好学法指导,注重课前预先工作。首先需要了解作者的状况,因为同一主题和体裁的文章在不同人笔下往往大相径庭,读者要高度重视作者语境的重要性。具体包括作者经历、写作风格、写作目的、思想特征等,还要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动机、地点、时间、社会环境等,继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兴趣,推动其产生进一步研究的好奇心和推动力。例如《范进中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利用文献、网络资源等查找作者背景,了解作者多年科举考试不顺遂的经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六十岁的范进中举后的失心疯的举动。

2.读者语境的作用。

初中学生的语文知识和理解能力有很大差异,语文阅读过程中的认知状况和主观感受也各自不同,因此教师要注重个性化教学,能够将读者语境和文章的情境结合在一起,发挥学生对文本的自我体验和感悟,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作品思想、情感有机结合,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例如,《致女儿的信》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和发言,表述自己作为女儿或者儿子对父母之爱的感受,回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滴,从而更深刻的体会作者对女儿的期望和关爱。

3.背景语境的作用。

第2篇

关键词:设问;情感;人文

一、设问教学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立情景,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在学习中努力地发现情景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就是设问教学法。教师应利用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将设计的问题有效地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得出的结论为教学的依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创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循序渐进,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热情和兴趣。

如何进行设问教学法呢?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从中设计出引导学生解决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的探究和分析。对于问题较为偏难的情况,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对问题的讨论和研究,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和讨论,充分地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并对问题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老师对结果进行认真的评价,通过设问教学的过程,让学生把教学中的问题彻底吃透,提高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行设问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设计的问题分为不同的层次,根据从简到难,步步深入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情况出发,设置符合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的问题,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热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利用自己所具备的能力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创造给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尤其要努力引导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投入到设问教学中来,鼓励他们积极的发言,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并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给予肯定,让学生体会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让学习不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信心。

进行设问教学法时,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如,在教学中,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授课水准,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语言过于生硬,表情严肃,缺乏幽默感,就无法激起学生对设计的问题情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达不到设问教学的目的。此外,学生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时,教师要有能够控制课堂的能力,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防止因为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教学目标发生偏离。设问教学法是一项根据课本内容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的综合性教学方法,它能够在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很好地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情感教学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品质,利用情感方式,通过丰富的感彩,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营造出浓厚的情感气氛,充分体现出文章内容的“美”,用情感来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描绘的场景之中,体验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所要抒发的情怀。例如,在学习《背影》这一课时,老师引用一首催人泪下,符合文章题材的歌曲《父亲》,带领学生进入文章的阅读,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让学生感受父子情深,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根据文章对父亲的背影、父亲的动作、父亲的 语言、儿子的眼泪的描写,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一段话: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通过情感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伟大的父爱,去体会亲情,达到本课所要体现的教学主旨。

三、注重人文性教学

现代语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人文性的特点,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强调分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习惯将文章分解开来,分别对文章的字、词、句进行枯燥的语法分析,单纯重视理解性和概括性的教学,将文章的整体意境给破坏了,忽视学生对文章欣赏能力的培养,学生逐渐失去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2)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被某些老师误解成为思想品德的教育,向学生生搬硬套地传授思想道德观念,而不是从学生的情感出发;(3)在采取人文性教学时,老师过分重视文章的思想意境,而脱离了现实生活和文章原本要表达的实际意思,使整体的教学思路发生了偏移。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进行语文人文性教学时,要以语言的思想文化为起点,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性,让学生体验每篇文章所蕴含的感彩,使学生将文章的鉴赏,当做是一种抒发感情的方式,真正感受到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怀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充满终身学习的动力。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学习的目标,精选一些具有阅读意义和特色的文章,并对文章的内涵和主旨,展开讨论学习,使学生在反复品味文章的过程中,吸收优秀的文化营养,提升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认识到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形成适合自己的,同时具有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结语

总之,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探究,把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利用设问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注重情感教学和人文教学的把握,整体推进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农尚仁.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 优化 策略

一、初中语文朗读的问题和现状

(一)教师不重视朗读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讲课,不注重朗读。即便是让学生进行了朗读,也仅仅只是流于形式和表面,其起不到应该有的效果。教师在朗读的过程中,没有让学生明确朗读的目标,其次,每一种朗读都有不同的目的,有的是为了明确课文的含义,有的是为了体会文中的优美词句。但是很多教师为了完成课堂任务,仅仅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进行朗读,没有进行指导,也没有帮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这种没有目标的阅读不能起到效果。而且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教师也仅仅只是进行了文言文语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朗读的重要性。

(二)学生没有兴趣

一些学生对语文学科本身没有兴趣,甚至感觉乏味和枯燥,因此也不想进行朗读。而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不进行朗读,就会缺乏语感。即便是教师要求朗读,很多学生也仅仅只是抱着敷衍和应付的心态,根本不重视。这样不但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积极性,更会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

(三)朗读的方式不够多样化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当中,大部分是采用的齐读的方法,如果在齐读的时候,学生没有跟上拍子,那么教师便会停下来批评他。这样的方式会压制学生的个性,同时也显得过于单调。课文朗读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分角色读、男女读、比赛读、开火车读等等,很少有教师真正的运用了这些朗读的方法。甚至还有一些教师,仅仅指定成绩好的学生来朗读,这就使得其他学生失去了朗读的机会。

(四)朗读评价很单一

朗读不会被列入语文考试成绩当中,所以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在学生朗读完毕以后,教师仅仅只是象征性的说几个概括的词语,“很好,不错。”或者是“声音有点小”等等,这使得朗读评价过于单一。

二、初中语文教学朗读优化的探究

(一)采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

多样化的朗读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注重朗读的方式和内容,在上课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朗读。上面已经提过,朗读课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分角色读、男女读、比赛读、开火车读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接力读、配音读、小组读。必须根据课文的不同形式来选择合理的朗读方式,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的《茶馆》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不同的角色来朗读,A同学朗读王立发的台词,B同学朗读松二爷的台词,C同学朗读常四爷的台词。在朗读完毕以后,教师要让学生对各个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通过朗读一些同学很快就能明白,王立发懂得讨人欢心,深谙生存之道,常四爷则是一个及时行乐的人。他们都是封建社会的悲剧缩影。

(二)注重朗读的层次性

在朗读之前要确定朗读的基调,读出文章的节奏感。并且要求学生吐字清楚、发音准确。一部分课文的节奏感非常强,所以读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停顿,这样才能读出节奏上的美感。如果吐字清楚、停顿合理,但是缺乏节奏感,也同样会使朗读缺乏韵味。此外,还要读出画面的美感,这就需要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客观事物和主观感受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在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画面中,充分体验文字中的意境美。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的《使至塞上》这一课时,要充分抓住文中的景物特点,文中有这样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里面的意象有“大漠、孤烟、落日”,朗读时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的场景,这样读出来的效果就会非常好。因此只有融入了真实情感,才能使朗读更加有韵味。

(三)教师要带头领读

教师的领读起着示范的作用,好的领读会给学生极大的鼓舞。教师不能借助录音机或者多媒体设备播放语音,从而代替自己朗读,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及。因为教师深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带动学生,同学生进行交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而且课文中情感的表达同样离不开朗读。因此,教师需要不断的提升自我,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这样才能起到一定作用。

(四)加强对教师朗读技巧的训练

教师的能力和技巧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过关,那么就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甚至还有可能对学生造成误导。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学校应该建立相关的培训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并且不定期举办一些交流会或者语文朗读活动,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参加,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能力,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五)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合理的评价

在朗读之后,教师还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但这里的评价并非简单的几句话,而是要通过评价充分的激励学生、找出错误。评价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是开放性原则,在新课堂的背景下,对朗读的评价也应该是开放性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个方面。第二,指导性原则,教师要明白评价朗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所以在评价当中应该有具体的朗读指导,并且对本次朗读的缺点和优点进行总结。第三是激励性原则,不能一味的批评学生,指责学生,而应该先肯定学生的进步,然后再指出不足之处。第四是个性原则,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学习状况都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否定学生,因为这样会阻碍他们的发展。

三、总结与体会

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的设计关于朗读的训练课程,细心的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指导。因为通过朗读,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才敏.论初中语文朗读式阅读教学法[J].语数外学习:八年级(中旬),2013(9):5-5.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涵义;策略

一、前言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第一次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单元,这是语文教材改革发展史上的一项突破性的进展。然而,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更是其中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它能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创设问题情境以及学习空间,但另一方面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依旧艰难,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还没有找到良好的策略促进综合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效果的更好实现。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涵义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语文学科作为依托,以学生探究、自主、协作的学习方式为基础,以实验、观察、调查、交流等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其他众学科、社会现实中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通过自主活动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语文学习方法。它有两个特点,第一: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在教学手段上重视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性为其基本特性,以实践性、自主性、综合性、丰富性、广泛性为必备特性。它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团结合作、自主探究精神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综合性学习效果的策略分析

1.教师要科学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

作为教师必须要科学的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明确其“精神探险”的实践意义。对此,教师要充分研究新教材对于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意图,明确其特点和目标取向,确定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到用正确、科学的教学观来指导自身的教学。另外,教师在指导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来确定选题、确定活动内容,促进学生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有效进行“精神探险”。只有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才可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得到全面提高,进而真正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

2.科学选择学习课题

在选择课题时必须要坚持可行性、探究性、学科交叉性这几个基本要求。首先,选择的课题要具有可行性。部分课题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可能会流于空泛。例如,在《感受自然》这节课中,刚开始我把课题定位于感受四季,但是学生们很快就反映说目前正值夏季,对于其他季节的感觉已经被淡忘掉了,这就是可行性缺失的问题。所以后来为了增强课题的可行性,我把课题定为“说说自己找到的夏天吧!”,于是各种各样的答案就出现了:有人发现天亮的更早了;有人发现知了叫的很响亮;又有人发现树叶都绿了;还有人发现冰棍在这个季节更受欢迎了,等等。在这样的课题定位下,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挖掘出多面的夏天,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所以课题选择必须要坚持可行性原则。

其次,选择的课题要具有探究性。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任何课题,如果在前人已经取得研究定论的基础上再去探究,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教师在选择课题时必须要紧抓探究性的基本要求。例如,假设要学生以作画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心中的秋天,如果大家都以“无边落木萧萧下”“红枫、”等来表达就没什么意义了。此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秋天有什么样的内涵呢?”,在此基础上,有学生画出一幅非常棒的图画,在已经没有一片叶子的枯枝上,一只大红苹果快压折了树枝,借以表达秋天不屈的生命力。学生只有在探究富有内涵的秋天时,才得以作出如此精彩的图画。

再次,课题选择要兼顾学科交叉性。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之一就是综合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揉入数学、社会、自然、艺术等学科知识,以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例如,在上文所提到的《感受自然》这一课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全班分为三个小组,文学小组、自然小组和漫画小组。文学小组可以采用配乐朗诵的方式,并且学生可以自己弹奏古筝、吹笛子。自然小组可以采用摄影的方式,漫画小组可以采用作画的方式,这样的综合性活动集文学、自然、音乐、美术、摄影于一体,让学生在享受乐趣的同时接受了知识。

3.积极引导学生收集和利用课外资源

语文的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教科书、工具书、报刊之外,电视、电影、广播、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社会生活等也一样可以作为语文的课程资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审视、去整理、去收集。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去领略的雄才大略和高瞻远瞩的气势,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北国冬天的壮丽景色。又例如,有位老师在讲授《欧阳修追字》一文时,向学生问道,谁知道“推敲”二字的由来?有学生举手回答说“老师,关于推敲二字还有一个小故事呢”。于是这位同学就讲了贾岛将“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改为“敲”的故事,即“推敲”一词的来历。这位老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恰当的利用课堂讲学中所出现的契机,促进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运用。

4.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

实践是课本知识实现内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获得切实的感性知识,还可以让学生系统检查书本知识的真实性。它能够促进知识的内化,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训练和提高。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到沟通课堂内外,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实现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的有效综合利用。当然,所谓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并不是简单的走出课堂,像春游、集体活动等之类的实践,而是需要教师做出充分准备的,并结合当前语文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践活动。

5.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它也是学生主观性得以最大发挥的根本标志。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发展学生主观能动性,并借以培养其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愉悦感,对此,第一,教师要客观评价学生,坚持积极评价为主,多方引导为辅,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形成。第二,倡导学生之间的积极合作与帮助,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第三,提倡“存同求异” ,以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四、结语

综合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以及更好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如何才能促进综合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效果的更好实现。

参考文献:

[1]杜聪明:挖掘农村优势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J],知识窗(教师版),2011年06期

[2]陈广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合作能力的意义与培养策略[J],教师,2011年20期

[3]杨伟:有效开发教学资源 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J],新课程(上),2011年06期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影视资源 重要作用 存在问题 有效策略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242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而语文课程资源包括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资源以及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各类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课外学习资源,而且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影视资源引入语文教学中,突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更能将语文教学带入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注入生机与活力,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整体教学效益。我结合具体的教学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的具体运用浅谈如下几点。

一、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只有激起学生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热情,学生才能想学、爱学,才能主动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如此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影视资源引入语文教学中,改变以往语文教学的单调与枯燥,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枯燥而静止的文字,而是生动的画面,逼真的场景,动听的音乐,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教学情境,所带给学生的不再是单一而枯燥的感官刺激,而是多种感官上的冲击,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自然可以唤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热情,使学生更加关注于新知的学习,激起学生参与语文探究活动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二)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中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基础知识薄弱,往往难以理解文本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其理解只能浮于文字表面,这一直是制约阅读教学的一大瓶颈。影视资源的引入使得学生的阅读变得更加立体、更加直观,将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深层情感、意境等转换成直接可感的画面与图像,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与文中人物进行直接接触,这样更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解读文字,体会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深层含义,进而实现对文本的全方位、立体解读。

二、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存在的问题

影视资源的运用使得原本枯燥而单调的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直观形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广大教师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非常重视影视资源的运用,但是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并未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教材脱节

影视资源直观形象,富有画面感与动态感,这正是学生所喜爱的重要内容与形式。但许多教师在运用时却只将重点放在学生兴趣点的激发上,而忽视了影视资源与具体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与教材脱节,尽管学生兴趣盎然,热情高涨,但由于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而无法将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集中于文本的探究上,而只能是表面上的热闹,却无实质性的效果。

(二)过分地依赖

影视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中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而使得部分教师将它的作用夸大,过分地依赖于影视资源,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影视资源的运用上,而排斥其他教学方法与手段。影视资源的播放占用了很长的时间,将语文课上成了欣赏课。过分的依赖只能使得教学偏离正常的教学轨道,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不利于语文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益的整体提高。

三、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的有效策略

(一)坚持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新课改更加关注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传统教学只重语言学科的工具性,影视资源以画面、场景等来传递信息,更能传递出文字与语言所不能描述的,而是需要用心来体会与感悟的内在本质的含义,在突出人文性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但传统语文的工具性与影视资源的人文性这二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能顾此失彼,而是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因此,在运用影视资源时,要着眼于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语文学科服务,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素养、技能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确立教学的重难点,找到问题的切入点,这样才能选取最佳的影视资源,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富有活力与魅力的,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语文教学。

(二)坚持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新课改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是学习的共同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教学的主导。在运用影视资源时也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要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全程参与到影视资源的选取与交流中来,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生在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使语文教学活动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展开,实现学生、教师与文本的互动,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动态课堂、有效教学。教师要在认真分析与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找到与教学内容最贴切的影视资源,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将影视资源作为文本教学的有效补充,在师生之间构成思维的互动,这样才能借助影视资源这一平台在师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选取影视材料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视角来寻找文本与影视资源的最佳切入点;课堂教学中也不能只是机械地来播放影视资源,而是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与交流讨论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将从影视资源中所获取的体验与感受表达出来,通过交流与讨论来达成共识,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的主体探究活动。

总之,将影视资源引入语文教学中,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与语文的学科特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要高度重视,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善于总结,这样才能实现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合理运用,才能将语文教学带入全新的境界,才能激起学生主动而快乐学习的激情,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快乐学习与主动探究,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陈艳平,郝秀莲.浅析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4(10).

[2]薛婷.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成才之路,2015(11).

第6篇

一、加强审美修养,提升感悟传统文化的能力

一个人的审美修养能力,与个人的综合素养水平密切相关。若是个人的审美修养水平较高,对于文化知识的体悟能力则较强。若是个人的审美水平较弱,所理解的知识文化在程度上则有所减弱。鉴于此,作为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提高在这方面的认识,着重加强学生在审美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们感悟传统文化的能力。一般来说,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一些写意性的特点,这对于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可能时常流于表面,做不到深入的理解其中的基本内涵。因此,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中最为诗意感性的“唐诗宋词”,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古诗词的诵读,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感,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反复的诵读过程,学生不仅能够积累相关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能够便于对于诗词的理解,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水平。一般来说,古代诗词有着独特的音韵,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可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细细体味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意境,其中的传统文化的思想也能够得到继承与发扬。另外,若是配上适合的音乐,学生随着情境的深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审美情感。

二、增加阅读教学环节,诵读传统文化经典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伟大的英雄事迹基本上都记载在传统的文化经典当中。可以说,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与品质的重要载体,起到重要的传承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中,通过经典篇章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伟大民族的精神和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因此,作为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师来说,应当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中,以加强诵读传统文化经典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精神境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得优秀的文化经典能够触及到学生的心灵,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宣传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初中?Z文教师还应当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经典的研读活动。具体来说,课前阶段,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把相关阅读篇目进行布置,组织学生形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式的阅读。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就篇章的某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自主的解决问题,便于学生加深对于具体篇章的理解,进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水平和思想道德境界。在课后,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当给学生布置与篇章阅读有关的作业,可以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报告等。通过整个过程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对传统经典文化形成由初步感知到整体把握,再到深层理解的程度。

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加深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鉴于此,学校和相关教师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的文化活动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具体来说,可以充分运用语文综合活动,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专题,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从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还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渗透传统文化观念。比如,学校也可以开设诗文诵读班,让学生积极地诵读古典文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可见,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扬。

第7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探究的源泉。富有探索性与艺术性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我们要精心设计问题,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从而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枯燥单一的提问只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注重问题本身的价值性与呈现方式,使学生置身于最佳的问题情境中,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思维状态。

(一)问题本身的价值

具有探索性,能够引发全体学生思考,能够促进学生素养提高的问题才是成功的。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要避免回答是否、对错的判断性问题,要考虑问题本身的价值。

1.探索性。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才能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引向深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才能让学生在充分动脑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要对问题进入深入挖掘。

2.启发性。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这样才能使思维受阻、遇到困难的学生找准思考的方向,理清思维的思路,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探究,以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全体性。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但在以往的教学中问题过于单一,这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出不同的问题,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全体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二)问题的呈现方式

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赋予问题以丰富的形式,以多样的形式来呈现问题,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而且语文学科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初中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他们热爱生活,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来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教学产生亲切感,从而主动参与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来。

2.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特点,所以,以多媒体呈现问题,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寓问题于生动故事中。故事更能打动人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故事与问题相结合,更是能让学生在听故事中顺利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动机。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所学到的全是现成的“死”知识,根本就没有探究活动,更谈不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探究的机会与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教学的最高准则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敢于提问;要让学生打破固有思维定势的限制,使学生由单一思维转向多向思维。当我们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时,我们不能仅以让学生解决问题为目标,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提问,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我们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提出问题。同时,我们要善于用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思维,使学生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

(二)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出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放权并不等于放流,而是让教师与学生组成学习的共同体,让教师以平等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因此,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必要时给予学生指导,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从而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8篇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融洽、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基础[1]。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加其对教师的信任度,从而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第一步。其次,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通过进行一些相关的小游戏或活动来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教学氛围。比如,教师可通过播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录音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或主旨思想,降低知识难度。一方面,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更快地理解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又活跃了课堂氛围,实现教学互动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学生的主题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是衡量一门课程教学效率的高低是最为直接也是最主要的标准。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则意味着教师应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注重对其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可通过灵活设计教学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方案设计的个性化。比如教学内容为小说时,教师可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小说基本要素以及作者创作意图的教学上;而教学内容为诗歌时,教学重点内容则为学生进行诗歌朗诵的教学上,让学生通过朗诵深入体会其中的感情基调、是人情感的变化等;而教学内容为散文时,则应将重点放在文中某些物象的分析与探究上。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学重点进行适当调整,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设计教学方案,为教学效率的提高打好基础。

三、注重人文性教学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分数过于强调,导致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2]:(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将生字、生词、句子从文章中分解出来进行单纯的语法讲解,对概括性和理解性教学比较重视,导致文章整体性被破坏,语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降;(2)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单纯视为思想品德教育,将思想道德观念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忽视了对其感情的关注;(3)在人文教学中,教师对文章本身的思想意境过于重视,而与现实生活与文章原本所想表达的思想相脱离,导致教学思路整体发生偏离。为避免出现以上问题,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语言思想文化作为起点,将人文性贯穿于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中所抒发的真实感情。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其明确学习目标,开展学习讨论活动,提升其文化素养,发掘自身学习语文的潜能,从而形成适合自身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以达到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方式多元化

教学方式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彻底改变原来单一乏味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代之以多元化教学方式[3]。鼓励学生课堂积极发言、参与讨论,增强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可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其对知识及时加以理解、吸收。

第9篇

1、提升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并把它概括为可操作的语文教学模式,以在语文教学研究中诊断教学过程,预测教学效果,评价分析教学活动,指导和改进语文教学实践,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并为多样化教学和教学艺术开辟道路。

2、在构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改善语文学习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真正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

3、在构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中,形成教师良好的教学品质,改善语文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艺术,增强教育效果,形成具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特色。

4、在构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中,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基本规律,概括出“语文课堂教学理论框架”。

我们集体备课时,改变了以往的重备课本和教参,而轻学生和教法的现状。在学习和借鉴其它学校新作法的基础下,尝试着改变原来的教案模式,而是将教案与学案相结合,形成目前正在使用的导学案。

对于导学案的使用,我们一般是提前一两天便发给学生,让他们能在课前预习好并完成。

导学案中的内容既包括“自主学习”部分,要求学生自我独立完成;也有与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同时旁边还有“备注”。这是便于学生和备课组老师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添加一些信息或内容。

这一备课模式的实践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课前预习更有方向性和可操作性,因为以前我们同样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但那项工作布置的太笼统,不好检查操作,学生的预习也就流于形式,这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所以采用导学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的预习变得有的放矢。提高预习效率。另一方面导学案的科学编制和合理使用,需要教师在深入文本,掌握学情的情况下,巧妙设计教学环节,精选问题练习,揣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在课前对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批改。这既可以对学生的预习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便于课堂中的重难点突破,从而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当然,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也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由开始的内容冗杂、面面俱到到目前的深入文本、重难点突出、贴近学情、选题精炼。这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首先是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从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声音中调动兴趣,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学习的效率,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竞争学习中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心。真正做到“兵教兵,兵练兵”,这同样也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