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

时间:2023-08-04 17:19:32

导语:在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 网络成瘾研究综述 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 网络成瘾综述 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综述 青少年网络成瘾综述 网络成瘾的脑机制研究进展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成瘾认知行为疗法研究综述 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 网络成瘾者风险决策能力的脑机制研究 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心理机制研究 手机成瘾的研究综述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人格特征综述 网络成瘾 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 网络成瘾心理干预研究进展 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进展 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现状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现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Young KS .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 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 than 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11, 1996.

[3]Hall, Alex S,Parsons,Jeffrey.Internet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oct2001 vol,23 issue 4:312-328.

[4]R.A.Davis, A cognitive-behavior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7(2001):187-195.

[5]周荣,周倩. 网络上瘾现象、网络使用行为与传播经验之相关性初探.台北中华传播学会1997年会.

[6]Beard k w.Modification in the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Internet addicaiton.Cyberpsychology & Behbavior,2001,4(3)337-383.

[7]陈淑惠.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 中华心理学刊, 2003, 45( 3) : 279 -294.

[8]周治金,杨文娇. 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的初步编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年,20(11) 754-756.

[9]杨晓峰,郑雪.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量表编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2008,565-71.

[10]刘惠军,樊励方,国雪利.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 中国学校卫生2009,30(7) 597-599.

[11]陈秀红.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家庭干预研究―家庭功能理论视角.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12]Park SK (Park, Soo Kyung), Kim JY (Kim, Jae Yop), Cho CB (Cho, Choon Bum) 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ORRELATIONS WITH FAMILY FACTORS AMONG SOUTH KOREAN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43卷172期895-909.

[13]Kraut R, Kiesler S, Mukopadhy ay T, Scherlis W & Paterson M. Social impact of the Internet: what does it mean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8a, 41: 21 C 23.

[14]JU-YU YEN, CHENG-FANG YEN, CHENG-CHUNG CHEN, SUE-HUEI CHEN, and CHIH-HUNG KO. Family 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Substance Use Experience in Taiwanese Adolescents Cyber psychology Behavior, 2007,10(3)323-329.

[15]李涛,张兰君.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 2004, 27( 3) : 662-663.

[16]谢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16(3) 294-296.

[17]韦凡荣.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8]王军. 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格和人际交往特点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2008 ,31 (4) :989 - 991.

[19]丁勇. 大学生抑郁型性格类型与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 28 (2): 90-91.

[20]谭文芳. 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之关系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14(3) 245-247.

[21]Young KS. Rodgers R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1998.

[22]Petrie H, Gunn D.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ffect s of sex, age, depression, and introvers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London. 1998.

[23]傅晋斌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16,(1) 124-127.

[24]王立皓, 童杰辉.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 11( 2) . 94- 96.

[25]翟成蹊,陈舒音. 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探讨. 科技信息2007,24:104.

[26]梁宁建,吴明证.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幸福感关系研究.心理科学. 2006, 29( 2) : 294- 296.

第2篇

关键词:青少年网瘾、心理分析、应对策略

所谓网瘾,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和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美国精神病医生依凡・金伯格把这种新的心理障碍命名为“网瘾综合症”。美国心理学家杨格(Young)提出,要诊断一个人是否形成网瘾,通常是根据其在过去一年内,有无下列十种症状中的四种以上:一是上网时间全神贯注,下网以后还念念不忘网事;二是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足;三是无法控制用网;四是一旦减少时间上网就会明显地焦躁不安;五是一上网就能消除种种不愉快,精神亢奋;六是为了上网而荒废学业和事业;七是因上网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工作等;八是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九是对亲友掩盖自己频频上网的行为;十是下网后有孤独失落感。

一、青少年网瘾心理原因分析

人对事物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动机因素,对网络使用的不同需要会使青少年形成不同类型的网瘾现象。

(一)安全的需要。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变动期,在家长和老师带来的各种压力下,他们迫切需要多种途径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五光十色的网络世界正能让青少年暂时麻痹自己,忘记烦恼,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由于虚拟网络的仿真性,虚拟世界可以逼真地模拟现实生活,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在现实生活得不到的满足感。而且这种满足感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承担任何后果。在数字时代的虚拟社会里,由于网络空间的独特虚拟性质,让青少年暂时麻痹自己,忘记烦恼,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正好满足青少年寻求安全的心理需求。

(二)爱与归属的需要。

现实生活中外貌身高、家庭条件、才华等多方面的约束,导致部分青少年的情感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聊天、交友平台弥补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缺憾。由于网络的不记名性与虚拟性,使得人际交往能力差的青少年能够有交流,能够抒发自己的想法,反而让青少年觉得交到自己的“真心朋友”,转而把情感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去寻找爱的虚幻替身。

(三)自我实现的需要。

网络是一个不论出身和条件的虚拟空间,是青少年施展“才华”的大好平台,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加开放地呈现自我,甚至塑造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自我,以此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未成年人廉价的成就感。同时,网络游戏中重要的“诱”人手段就是升级,这类游戏带给玩家的刺激就是,只要你付出了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就能实现游戏角色级别的提高,这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找不到成就感的学生,通过游戏中逐级上升、鼓励胜利、迅速得到了成就感。但其结果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进一步荒费了学业。除此之外,青少年在网上的观点越是新奇怪异,得到的反响就越大,回应就越多,使他们可以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比如有的年轻人忍受不了“本我”的煎熬,迫不及待地想向别人暴露自己的隐私;有的人不愿意受制于人,希望体验统管他人的快乐。可见,网络能虚幻地帮助青少年找回失却的自信,获得他人尊重和认可。

二、青少年网瘾应对策略

(一)加强青少年网络心理的辅导

第一,营造青少年交流的环境。建立青少年交流的现实环境,让他们可以不需要借助虚拟的互联网来满流的需要,弱化网络交流的必须,强化技能的培养;第二,引导正确的上网动机。对青少年加强自我意识的引导,及时解决其自我同一性建立过程中出现的危机,树立正确的上网动机;第三,强化自我调节。矫治网络成瘾者首先要从培养其自我意识做起,有意识地锻炼和提高青少年自控力的意志品质,强化自我管理意识和应对现实生活的能力,加强自觉抵制互联网使用消极影响的能力,并建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学习生活计划,认清自己的现实需要和应解决的真正问题,做到合理安排时间,有限度地上网;第四,完善个性。个性完善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对网络成瘾具有抵制作用。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障碍者的矫正要通过发掘其自身力量得到恢复“富者更富”模型理论也说明,那些具有较多社会支持及性格外向的人可能更多地受益互联网使用。第五,心理医学治疗。“网络成瘾”属于一种心理障碍,是一种心理依赖行为,会产生耐受性、强迫行为和成瘾反应,并导致健康和学习等方面受到影响,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障碍己引起临床心理学的极大重视,给予临床心理学专业帮助是必要的。

(二)建立家庭的网瘾防治

第一,家长应加强对网络的学习和了解,丰富自身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第二,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第三,家长应履行监督义务,及时制止过多的网络使用;第四,家长应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避免网络依赖。

(三)学校建立多效的网瘾防治

第一,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目标;第二,教师要加快知识的更新,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教学,正面引导网络的使用;第三,建立师生交流,指导家长合理安排网络使用;第四,开展意志力教育和挫折教育,强化青少年心志;第五,通过德育教育,认识网络的利弊;第六,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帮助网瘾青少年。

(四)改善社会网络环境氛围

第一,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共同关注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第二,政府应创造良好的青少年活动条件;第三,加强对网络的监督管理,建设网络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何桂宏、赵晓兰:《论青少年网络心理问题及对策》,《教育探索》,2002年1月;

[2]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互联网成瘾》,《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第4期;

[3]陈明龙、陈先建:《青少年网络成瘾分析及对策浅论》,《兰州学刊》,2003年1月;

[4]曾梅华:《青少年网瘾综合症心理分析以及心理治疗探究》,《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11月(下);

[5]丛梅:《青少年网瘾的心理危机分析与社会矫正》,《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3期;

第3篇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成瘾 个案评估

一、引言

网络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罪恶、痛苦和灾难,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作为互联网消费的一个大群体――青少年,成为网络伤害的群体,一些青少年迷恋网络,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很多伤害。因此,关注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情况、引导青少年理性健康地上网成为当下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

近5年的文献中,缺少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分析评估。因此,有必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进行个案评估分析和纵向的深入探究。本文以自编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一名初中生进行调查,了解该初中生网络成瘾的真实状况,对照相关网瘾诊断标准进行评估,呈现背后原因,并对现实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进行反思。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初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化较明显,北京市目前把初中学校的建设作为重点,并且S公立中学近50年历史。考虑到研究的覆盖性和代表性,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市S中学初一年级,根据对抽样的某普通班进行“个人使用网络情况问卷调查”施测的结果,选取得分前5名的同学,再结合基本情况,最终确定成绩在近一年内波动很大且大幅下降的王麟①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问卷

调查问卷为台湾大学陈淑慧教授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全量表包含5个因素:强迫性上网行为,戒断行为与隐退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及健康问题,共26题,采用四级自评量表的形式。陈淑慧教授两次在台湾大学的实测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

2.访谈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未能对王麟进行全天跟踪观察,围绕王麟的网络使用表现、成因和未来打算,采用自编访谈提纲对该学生、其班主任和父亲访谈。

3.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

本研究采用总医院制订的我国首个《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5个标准),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2]。

(三)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收集材料的性质,本研究采用情境分析法,确立了王麟的网络使用现状、父母对王麟上网的看法、他人及王麟自身对其未来打算的描述线索。

三、研究结果

(一)问卷结果

问卷调查的26道题均有四个自评量级(极不符合、不符合、符合、非常符合)的选项。王麟选择“非常符合”的有11题,选“符合”的有9题,选“不符合”的有6题,选“极不符合”的有0题;满分是104分,王麟得分83分,可见其网瘾已经很严重。王麟在强迫症状(总分20)、退瘾症状(总分20)、耐受症状(总分16)、人际健康问题(总分25)和时间管理问题(总分20)五个维度方面的得分依次是:17分、16分、14分、19分、17分。

(二)访谈结果

1.王麟平时是如何使用网络的

研究采用访谈王麟及其班主任和父亲的方法,了解王麟平时使用网络的行为表现:

(1)班主任是这样描述的:

――“您知道王麟平时爱上网吗?”

班主任:“我一开始不知道,入学后他成绩就一直下滑,我就开始关注他,发现他课上会偷偷用手机上网,下课总跟同学谈论网游,谈得起劲的时候还会用手指和笔模仿网游人物打架,嘴里同时发出‘扑……哧’的声音。”

――“您觉得上网对他的影响大吗?”

班主任:“挺大的,最明显的是他成绩波动很大,而且一直在下滑。看他小学素质报告单,成绩很优异。现在都滑到班级中游水平了。还有就是他上课经常会打瞌睡,现在我们的作业负担不重,不晓得为什么,他夜里做什么去了。”

(2)王麟父亲是这样描述的:

――“王麟每天都上网吗?”

王麟父亲:“不是很清楚,也许周末上上吧。”

――“您是因为工作忙才不知道他上不上网吗?”

王麟父亲:“也不是的,我和他妈妈文化程度都不高,所以从他上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请了家庭教师教他做每天的作业,效果不错,他小学成绩一直很好的,很少要我们操心。我喜欢打牌,白天要做生意,只能晚上打牌,照顾不到他。”

――“那您知道他最近成绩下降吗?与他上网有关吗?”

王麟父亲:“这个,知道的,老师也找过我的。应该不是上网的原因,我回到家,没怎么看到他上网。可能是他打球的原因吧,他篮球打得好,小学就被选去校队了。我有想过不让他参加校队,再看看吧,还是不晓得怎么跟他开口,我们平时忙,很少照应得到他,他难得有个爱好,而且又打得好,不能磨灭了。我在想可能遗传我们父母的头脑,成绩好不到哪里去,干脆让他打打球,也挺好的。”

(3)王麟自己是这样描述的:

――你平时生活和学习怎么样?

王麟:“早上去学校上学,中午去网吧,然后下午再去上学。放学后先去学校篮球队练篮球,再跟N老师(家庭教师)做作业,然后就上网玩游戏。”

――然后你就一直玩游戏吗?几点睡觉呢?

王麟:“嗯。没有固定几点睡觉。反正又没有人管我。只要在爸爸妈妈早上回来之前关电脑就行了。”

――这样算算,你睡觉就很少了啊?

王麟:“是的。上课偷偷睡一会儿。”

――你有什么兴趣爱好?你觉得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王麟:“打篮球、CF(一种网游)。我是一个害羞的人,有点帅吧。”

――平时上网吗?如果上网,什么时候开始的?上网的时候什么感受?

王麟:“上啊!爸爸说作业做完了就可以上了。上网是五年级开始的。我喜欢上网,有意思,有很多朋友一起玩。”

――上网一般都做些什么呢?

王麟:“聊天,打游戏。不是所有网游都玩,有的没意思,是小孩子玩的,我都跟大学生一起玩。”

――(如果聊天)一般都跟谁聊天?

王麟:“跟网友和现实中的朋友聊天有啥区别?班上的同学,还有游戏里认识的哥哥。

――(如果游戏)通常玩什么游戏?扮演什么游戏角色?在游戏的过程中有什么感觉?

王麟:“CF。或者僵尸。时间过得很快,有的时候打着打着就到夜里了,没什么感觉,反正挺好的,比较有意思,有的人比我大好几岁,还没我升级升得快。”

――(如果看小说)平时在网上看什么小说?在哪些网站看?有什么感觉?

王麟:“不看。”

――当你不能上网的时候,你什么感受?有没有想过减少上网?

王麟:“无聊,无事可做,闲得发慌,就去打球。球打累了,还是回来上网。想过吧,姥姥经常说我眼睛盯着电脑会吃不消,要变近视眼。我不想变近视眼。”

――如果有,采取过哪些方法?效果怎么样?

王麟:“去打球。效果还行吧,上网比打球轻松。两个我都喜欢,交叉进行,眼睛也不会变近视眼。”

从其班主任、父亲和本人的访谈结果看,王麟的班主任开始意识到王麟学习成绩下降受网络影响,王麟的父亲还未发现也没想到儿子使用网络的情况已经超出他看到的范围。王麟平时跟父母交流得少,平时生活基本围绕网络,也有篮球运动。

2.父母是怎样看待王麟上网的

王麟的父母是怎么看待他上网的呢?我们采用对王麟及其父亲访谈的方法,了解这方面的表现:

(1)王麟父亲是这样描述的:

――“您反对王麟上网吗?”

王麟父亲:“不反对,只要他作业做好了就可以上。网络这个东西挺有用的,他平时有什么不会的,就可以查查。当时买电脑就是为了让他多学点知识。”

――“您知道王麟上网都做些什么呢?”

王麟父亲:“查资料吧。我也没怎么看到他上网,看到的时候他都在查不懂的问题。他姥姥有的时候跟我们说要让他少上会儿网,对着电脑不好。现在小孩子上学都辛苦,不可避免。”

(2)王麟自己是这样描述的:

――你父母对于你上网是什么看法和态度呢?

王麟:“只要我做完作业就可以自己玩了。”

――(如果发生过冲突)你一般会怎么处理?自己采取过什么措施呢?

王麟:“没有冲突。”

――(如果父母对在家上网的行为不干涉或者置之不理)当你在家上网的时候,你爸爸妈妈都忙什么呢?

王麟:“做生意,要么就出去吃饭,或者打牌。”

――除了上网,你平时跟父母的关系怎么样?你们一般是怎么沟通交流的?

王麟:“还行。(想了一会儿)我也不晓得,应该是好的吧。平时,他们送我上学的时候会跟我说说话,其他情况不怎么见到他们,我都跟姥姥在家。有事就打电话。”

――关于你上网的事情,你父母之间会有不同意见甚至冲突吗?如果有,那么他们会在你面前表现出来吗?

王麟:“不晓得。他们都觉得我上会儿网也可以,但是要把作业做好。”

――在别的方面,你父母之间因为什么事情而起冲突或争吵呢?如果有的话,那么一般会多久一次?

王麟:“我不知道,没见过他们吵吵。”

――当他们发生冲突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通常你会怎么做?

王麟:“可能会劝一劝吧,但是姥姥应该会劝的,那就不要我再劝了。”

――你觉得父母之间的冲突与你上网有什么联系?

王麟:“应该没有联系吧。”

谈及王麟的上网情况,王麟的父亲表示对王麟上网情况不了解,看到王麟上网都是在查资料。他还认为王麟学习下降是因为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篮球训练上。王麟说父亲对他的上网没有限制。可见,王麟父母因为太忙,没能很好地了解、关心儿子。

3.如何看王麟的未来

王麟和他身边其他人对于王麟未来的期许如何呢?与父辈相比较,网络的使用是否为他将来职业生活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班主任是这样期望的:

――“您觉得王麟未来会从事什么工作呢?”

班主任:“我对他的成绩下滑很痛心,也感到惋惜,了解到他家的情况,我还是要跟他父母好好沟通,找出原因。至于他今后从事什么,我觉得他很聪明,发展空间很大,我不能看着这么个好苗子浪费了。”

(2)王麟父亲是这样期望的:

――“您希望王麟未来会从事什么工作呢?”

王麟父亲:“我也希望他能读好书,将来有个好出息,别像我这样。可是,他现在的成绩让我有些失望了,可能也不怪他,遗传吧,我和他妈妈学历就不高。但是,我坚决不让他松懈,松懈和学不进是两码事。将来,要是他学不好,就好好打球吧,把球打出名。”

(3)王麟自己是这样描述的:

――“对于未来你有什么规划呢?(学业、工作、婚姻等方面)”

王麟:“是不是上大学就很好啊?大学肯定很自由吧。跟我一起玩游戏的,有好几个都是在上大学的哥哥,他们一直挂在网上,不用去上课,升级很快。我也想上大学。工作还没有想过。女朋友,不告诉你。”

对于未来的规划,班主任觉得王麟尚有发展空间,不能看着他浪费在网络上,对其期望很高。王麟的父亲对儿子的期望高,但是他实际花在儿子身上的时间太少了。王麟自己还没有明确正向的规划,受网游中结识的哥哥的影响。

四、讨论

(一)王麟是否是网瘾少年

单看问卷,王麟得分83分104分/2,约占104分的80%。在各个维度的得分均较高,特别在强迫症状、退瘾症状、耐受症状、时间管理问题上。由此可见,王麟有一定的网瘾,离重度网瘾还有一定的差距。

将访谈结果对照《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王麟上课用手机上网,业余时间几乎都花费在上网和篮球上,但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远大于篮球,篮球只是他用来调节自己不能近视的手段。王麟没有时间管理概念,每天做完作业就上网,经常上到夜里,每天耗费在网上的时间达到6小时,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年之久。此外,王麟对游戏有强烈的兴趣,加上缺少同伴和父母的关心,长期只能通过上网消磨时间,否则就会出现不适应、烦躁、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开小差等反应。另外,他知道自己为了上网只求完成作业导致成绩下降,却没有减少上网时间和次数。综上,王麟的表现已经达到《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的病程标准。

由此分析得出,王麟是一名网络成瘾少年。由于他处在初中一年级,尚有挽救时间和空间。

(二)王麟为什么会染上网瘾

1.互联网的特性

互联网提供了更宽松选择信息的环境,虚拟体验带给青少年不一样的刺激,能够实现很多现实社会规范不允许的事情。

2.青少年的生理

青少年由不成熟过渡到成熟期表现出“逆反心理”。王麟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过渡到成熟期的阶段,网络游戏正好填补了他缺失的父母关爱。其次,在青少年成长时期,男生比女生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一些不良行为的影响[3]。王麟对网游中认识的大学生哥哥极度崇拜,羡慕他们有大把的自由时间。

3.家庭因素

家庭氛围、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榜样作用、父母的文化水平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首先,父母只有在早上送王麟的途中才跟孩子有交流,导致亲子关系不正常,王麟变得“害羞”、内向。网络游戏很少需要交流,且身份虚拟,恰好给王麟提供了心灵寄托。其次,王麟父亲虽然严厉,但忽视对王麟的管教和关心,强调自己和王麟母亲学历低,只关注王麟的学习,导致王麟产生情感缺失,只能在网游中寻求寄托。再者,王麟的父母白天工作,晚上打牌,在孩子面前做出了错误示范,最终导致王麟网络成瘾。

4.学校因素

师生关系与学习成绩对网络使用和成瘾的影响较大。一方面,班主任观察到王麟的成绩下滑和平时表现,但没有合理指导,使得王麟继续向网络求助,导致滥用网络。另一方面,王麟学业表现越来越差,成绩由优异下滑到中等水平,学习上的挫折使他没有自信,得不到同学的尊重,为了获得成就感,就在游戏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形成恶性循环。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被关注和重视。父母是否参与赌博、家庭氛围是否和睦、家庭交流是否及时、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得当民主等都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文化水平、班级氛围、同伴关系、老师关注等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

(二)建议

政府和学校要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长久之计。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业发展,更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给孩子正面示范,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老师要做青少年的引导者,把培养健康向上的学生作为责任。

注释:

①为保护研究对象的权益,在本研究中出现的研究对象的名称是化名。

参考文献:

[1]宋,杨凤池.网络成瘾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11).

第4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育;创新;整合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是两个相区别又相关联的概念,心理健康应当归属于一种心理状态,而素质则应当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或特性,我们需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研究,将其视为一个整体的系统,通过整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环境等要素,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整合之下,更好地发挥其整体,从而达到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健全发展的目标和功效。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分析

(一)心理素质是青少年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

从心理素质的功能角度来看,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对于其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而言,属于内源性因素,它可以直接调节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状况,心理素质的这种内源性效应直接体现为:心理素质健全的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并且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而心理素|缺失的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具有自身的劣势。

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个体可以更好地抵御压力,可以正面地、积极地应对各种负性的生活性事件,也更容易汲取社会环境中所给予的支持力量,从而建构自身应对压力的积极的外在保护系统,并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心理素质的外显标志

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功能角度来看,心理健康状态是个体心理素质健全的外显标志。良好心理健康状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全程度,然而,这也并非完全一致的,例如:一些处于保护状态良好的“温室”个体,他们尽管外显出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然而,他们的心理素质未必健全。

(三)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并非是必然的对应关系

正如前面所说,处于“温室”保护效应下的个体,尽管外显出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然而,其心理素质未必健全,也未必心理素质的水平就高。同样,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受到外在环境或交互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导致个体心理素质健全却未必能够达到较高的心理健康程度。当然,心理素质健全的个体更有可能主动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理障碍,也具有自我康复的能力,具有“实现趋向”的主观选择和适应性。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在我国社会处于较大的变革时期,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剖析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成因,并加以有效的素质教育和整合创新,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个体社会化的理念困惑

在青少年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由自然实体向社会实体转变的过程,这也是人类个体的社会化发展过程,在这个关键性的社会化发展阶段,要注重对青少年的社会主流文化的培育,引导青少年掌握社会规范,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而现实中在这些方面的培育却存在缺憾,青少年社会化发展中的“价值观”、“社会自我行为规范”、“社会责任和使命感”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的研究。

(二)心理压力

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面临的主要压力源于学习适应、升学、就业、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交往压力”、“环境应激压力”等。具体表现为: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的期望过高、青少年个体的学习动力不足、应试传统教育下的升学压力、人际交往中的过度防卫或退缩性人格、同伴交往困惑等。

(三)不良情绪的困扰

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处于个体情绪波动较大的时期,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侵扰,难以自我摆脱,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焦虑、心理抑郁、受挫感强烈、极其敏感、自我强迫等。

(四)婚恋与性的心理困扰

青少年逐渐进入了性成熟的阶段,这包括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在现代西方性观念和性文化的入侵之下,发达的网络媒介成为了性传播的一条途径,青少年通过网络受到性好奇和性冲动的诱惑,而产生了性心理问题,这对于辨别能力较差的青少年而言,成为了极大的心理困扰。

(五)网络心理问题

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轻度的网络成瘾者导致智力受损、精神抑郁、双重人格、躯体适应不良等;重度的网络成瘾者导致暴力倾向、自毁等行为。

(六)职业心理问题

在青少年的职业心理成长时期,还表现出个体不够成熟的特性,他们缺乏对自身的职业合理规划,对职业的价值观念不强、职业能力较为薄弱等现象,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态势,青少年的职业心理问题日益突显,表现为职业选择面较为狭窄、职业价值取向单一化等问题。

三、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素质培育的整合创新路径探讨

我们要针对当前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素质培育相整合,采用不同的素质培育策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并从成功素质教育、情商素质教育、抗挫折素质教育等方面入手,生成青少年个体的良好心理健康状态,促进青少年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一)开展成功素质教育

对青少年开展成功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对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强化,为青少年的心灵成长指引健康的方向,对于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及优良身心素质的全面塑造大有裨益。

第5篇

【关键词】网络;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影响

互联网络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并引发了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的各种行为,包括信息交换、情感交流、人际交往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给青少年的成长打上了网络的印记。通过网络,青少年可以获得网络上的互动和满足,形成“网络同侪”,为此,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分析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交往概述

互联网发展出了新型的人际交往关系――网络人际交往,青少年是网络人际交往的活跃主体,这是基于网络虚拟空间之下而产生的一种交互状态,它具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网络交往形式:(1)网络聊天。这是网络交往的主要形式,在网络的聊天室虚拟环境之内,网络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特定的聊天室,参与交谈活动。(2)电子公告牌。也即BBS,它是一种继时的网络交往方式,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告牌,然而其功能得到极大的拓展和延伸,如:网络讨论区、电子邮箱、聊天室等。(3)网上论坛。它归属于继时网络交往方式,然而具有更为优化的、高度清晰的图文互动界面,可以更好地使参与者围绕特定的话题进行讨论和互动。(4)网络游戏。这是一种多人同时参与的在线互动游戏方式,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体验到现实社会中不曾有过的角色体验,在这个网络游戏环境中,参与者还可以融入自己的情感,在同步交流的游戏情境中分享游戏成功的喜悦。(5)个人主页。这也是反映网络主体个性化的界面,可以在个人主页中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行自己的手工设计和管理。

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有其区别于现实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情境线索较少。在网络环境之中,所有的人际关系互动都转变为了文字、影像、声音,这种特殊的、虚拟的人际交往缺少了情境的因素和线索,尽管在计算机网络上也采用一定的表情符号,进行情感的表达,然而,毕竟缺少情境化的特色和温暖的一面。(2)匿名性。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使交往者无法展示出真实的身份,这就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无须顾及对方的社会身份,可以袒露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容易在与网络中的陌生人交谈的时候吐露自己内心的隐私。(3)弹性的同步互动。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和互动可以有不同的互动方式,如: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即时的互动,也可以由使用者自主选择互动的时间,这样,可以减少立即响应的互动压力。

二、网络社会支持的特点分析

网络环境中的互动状态下,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相互支持,可以彼此通过网络媒介加强沟通,在网络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条件下,更好地传递个人的讯息,体现出自身的特点:

1、较好地减少了支持者和被支持者彼此之间的压力感

社会支持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存在负面影响,如:寻求支持者要承受自己软弱无能的压力,破坏自身的个人形象;提供支持者则会面对持久或过分的支持依赖,而使自己有限的资源枯竭。然而,网络社会支持则可以无须在现实生活中相遇,也不会造成接受支持者的心理压力,对于提供网络社会支持者而言,也可以无须面对自身精力和资源被耗竭的困境,从而可以避免人际交往之间的冲突。

2、可以使寻求社会支持者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

在网络环境之下,透过网络的开放性特点,可以使更多的人避免受到责任扩散的影响,而产生误判情境情况。同时,在网络上求助的支持者更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网络社会支持者由此也可以获得更为清晰的需求信息。在网络的联机状态下,人们获得网络社会支持的可能性是极为宽泛的。

三、网络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青少年是网络环境使用最为频繁的群体,由于互联网和青少年个体心理的复杂性特征,我们需要对网络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也产生出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1、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正向的关联

有学者将现代青少年称为“网络的一代”,他们运用互联网生成了新的学习方法和语言使用习惯,具有了新的价值观认知和理解,并在网络媒介的助力之下获得相应的社会技能,@现出整体健康的网络人际关系,也是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有益补充。聊天网络交往方式可以使青少年获得某种形式的情感慰藉和支持,并且随着互联网的使用,所获得的情感支持越多,自我开放的程度越大。还有相关研究表明,网络人际交往可以较好地给抑郁、孤独、敏感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提供网络社会支持,可以较好地改善和降低青少年的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更好地提升青少年的心理自尊和社会支持知觉体验。

研究学者通过对网络BBS的研究,指出网络社会支持可以扩大青少年的人际网络,通过在BBS里的相互交流和帮助,可以获得信息、情感和陪伴等方面的网络社会支持,并增进青少年个体对团队的意识。通过对网络游戏的研究,认为网络游戏也可以使青少年在并肩作战的在线聊天方式下,发展出信任度较高的团体意识。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更好地应对社会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可以在网络的在线讨论区和在线支持组之中,获得良好的心理支撑。

由上可见,网络社会支持可以给青少年带来积极的、正面的支持,可以突破地域、个人身份等的束缚,扩展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网络,促进形成新的人际关注、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负面的关联

与上面的研究结果相对,社会研究学者也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现象加强了关注,并指出部分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现象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人际交往的空间,然而,却妨碍了人们现实之间的接触和交往,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群体的互动交往中缺乏合作技巧,难以真正体会他人的心理感受,也无法真正从内心里体谅他人,对于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压力和冲突难以应对,难免陷入到现实的疏离感危机之中。

对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他们成为了网络的依赖者,严重者还会在网络中寻求赌博和情感支持,以达成现实无法满足的需求,依赖于网络人际关系的青少年还会导致出现社会孤立和社会焦虑心理状态,其主要内因在于利用网络来逃避现实的人际关系交往,是由于自身对于现实的不适应所导致的。

四、网络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探讨

从整体来看,青少年的网络社会支持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可以让青少年感受到来自于网络上的社会支持,然而还并没有绝对的强势地位和作用。从网络社会支持的心理维度来看,具体表现为:信息社会支持 〉友伴社会支持 〉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就不同学校类型来看,普通中学相对于职校生和大学生而言,更能够感知到网络社会支持。男生相对于女生而言,更能够感知到网络社会支持,尤其是理科学生在网络社会支持的感知明显高于文科学生,同时还存在年级上的差异性。另外,现实社会支持可以较好地实现对青少年的自尊、孤独心理的调节作用,而且随着网络使用环境的日益频繁,网络将成为青少年交往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鉴于互联网在青少年生活中的渗透和影响,我们要关注青少年中出现的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新型人际关系,要关注青少年的网络生活和网络感受,注重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交织影响,立足于现实,给予正确而合理的指导,从而更好地对青少年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学校层面而言,要创设丰富的、开放的教育环境

学校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成为重点,并且要创设丰富而开放的教育环境,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建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以学生的现实困惑和问题入手,积极地、针对性地、及时地实施网上咨询和辅导,更好地消除学生的网络情结和心理孤独等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网络心理。

学校还应当开展网络德育教育,采用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遵循网络道德规范和试颍帮助学生建构网络安全认知,更好地辨析网络中的信息。还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充实和丰富校园文化氛围,用健康的、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引领学生实现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的链接。

2、从家庭教育层面,要注重和谐健康的关爱教育

家庭要成为青少年温馨、和谐的港湾,父母不应当简单粗暴地打击孩子的网络使用,而是要清晰地了解到孩子的内心需求,积极跟孩子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并给予合理的择友建议,排遣孩子内心的烦忧,给予孩子和谐、健康的关爱教育。

3、从青少年个体来看,要注重自我教育

青少年还要培养自己良好的自制力,学会自己掌控时间,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和网络时间,要保持良好的交际心态,正确对待现实和网络中的问题,多渠道地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完善自我人格的健全建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社会化进程中,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引导青少年正确地、健康地使用网络,合理地获得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对于自身成长阶段中遭遇的问题和冲突,要保持健康的心态,并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生活融合的过程中,注重使网络人际关系成为现实人际关系的有益补充,更好地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给予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吴捷. 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 南开大学 2010

[2] 陈永涌. 藏族大学生乐观、社会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介与调节机制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3] 卞军凤. 青少年道德取向的差序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第6篇

关键词:道德推脱;攻击行为;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053-02 

目前,攻击行为已经普遍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之中,并且对青少年群体产生了极大的危害。青少年在遭遇矛盾事件时常常使用谩骂、打架、甚至使用武器等方式来解决。相关研究表明攻击行为频率较高的青少年在今后的生活中出现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比较大。以往的研究主要探讨家庭、朋辈、同伴交往等外在的环境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本文从个体内部机制的角度出发,总结道德推脱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途径。针对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一、影响攻击行为的内部因素 

Bandura于1986年提出了道德推脱这一概念,并且认为道德推脱是指个体内部产生的一些特定的认知倾向,这种认知倾向会降低个体对自己做出伤害性行为而产生不愉悦的情绪感受。同时也会降低对受害者的认同,通过各种途径而使自己的责任降低到最小[1]。道德推脱是个体内部心理认知的一种方式,它对个体的行为会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当个体无法使自己的行为和认知水平保持一致时,便会产生认知的失调,进而导致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当青少年在生活中出现矛盾时,就会更容易产生校园群殴、打架等暴力事件。人们为了逃避自己行为所带来的责任,就会削弱自己的道德认知,进而出现道德推脱的现象。道德推脱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内部机制。 

1.不道德行为认知的重建。通过将不道德的行为认知进行重新的定义,使不道德行为和有害的行为变成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行为。在社会频频发生的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和青少年犯罪事件中,对事后的访谈和询问的过程中他们对别人做出的伤害性事件都会有比较合理并且充分的理由。有学者对青少年罪犯进行研究发现其相对于行为正常的青少年具有较高的道德推脱水平。 

2.责任最小化。个体通过把自己的伤害他人行为的责任降到最低,从而逃脱对自己的谴责。通过责任最小化,把责任转移到其他人的身上或者把责任归因到集体成员中,降低自己在行为事件中所承担的责任。我国传统的教育观点会对该机制产生影响,如“子不教,父之过”这些传统教育观念会使青少年在做出伤害性事件时把责任推向他人,从而可能会促进青少年道德推脱水平的提升。 

3.责任归外化。个体通过降低对受害者的认同,把更多的责任归结于受害者,把自己的过错强加于受害者的身上,降低个体对伤害性事件的道德标准,进而消除自己的内疚感和愧疚。有些人在认知上会把一些人或者动物认为是卑贱的。比如网络上虐猫事件,他们认为他们生来就是应该被贬低的。通过使自己的内部道德标准降低,进而降低对特定人群不道德行为的自责和内疚[2]。 

二、道德推脱影响个体攻击的方式和途径 

1.道德推脱对攻击行为倾向的影响。Bandura探讨了关于道德推脱与青少年攻击倾向、罪错行为等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道德推脱对青少年的攻击倾向、罪错行为有正向预测的作用。并且道德推脱与青少年攻击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3]。Caprara等人的研究表明道德推脱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具有很大的预测作用[4]。 

张栋玲,王美芳在探讨道德推脱与初中生攻击行为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得出道德推脱不仅与主动性攻击有关,而且对反应性攻击也有显著的相关[5]。刘裕、唐薇以12至21岁的在校学生为被试,研究发现,道德推脱对问题行为的产生起着有调节的中介作用。男女生的外部问题行为虽然在青春早期没有明显差异,但在青春中期和晚期,男生的外部问题行为会明显高于女生[6]。并且他认为性别上的这种差异可能与传统的文化背景有关。在传统观念下男孩更多的被赋予一种勇敢,拼搏的含义;而女性则更多的被赋予一种温柔、贤惠的含义。 

杨继平、王兴超认为道德推脱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在年龄方面上也存在一些差异,具体表现为随着道德推脱的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得到提升。青少年中期的道德推脱水平会大于青少年初期的道德推脱水平[7]。青少年行为问题发生的频率与道德推脱水平的发展几乎趋于一致,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这可能是由于这个时期正处于青春期,是自我概念和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在看待外界事物时,有了自己的一种想法或者观念。当个体的看法和观点受到质疑或者打击的时候,他们不会改变自己的认知,反而会把责任推脱到他人身上,进而就会做出一些伤害他人的行为。 

2.道德推脱对攻击认知态度的影响。攻击行为的认知态度受到道德推脱水平的影响,据相关研究发现道德推脱水平较高的青少年在处理日常生活事件中会更多的选择一种攻击性的认知态度。并且这种认知态度会促使攻击行为的发生。在对15个国家的大中小学生的军事打击态度研究发现,支持对潜在敌人进行打击的学生的道德推脱得分要显著高于不支持者[8]。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个体在描述一个比较不清晰的场景时,更倾向于解释为他人会对自己有攻击的倾向。而这种认知态度就会导致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的倾向。 

3.道德推脱对青少年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网络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危害。网络的攻击和网络欺负行为等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在网络欺负行为的研究中发现,道德推脱可以预测个体的网络欺负行为,个体的道德推脱水平越高,其发生网络欺负的可能性越大。有研究中进一步指出网络欺负者在道德推脱的某些维度的水平会显著高于网络受欺负者。网络欺负者在欺负行为中会更多的表现为为自己辩护而很少能体会到受欺负者的感受。有研究发现中学生的道德推脱与网络过激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发现道德推脱在移情与网络过激行为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说明道德推脱可能是预测青少年网络攻击行为的有效变量[9]。 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青少年处于观念的接受期,是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内部价值观念对其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适当的教育和引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引导学生,从而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能力,从青少年内部机制出发,让青少年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抑制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解决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可以从以三个方面来着手。 

1.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推进学生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10]。近年来校园暴力行为、青少年犯罪事件不断发生,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同伴因素等外部因素对青少年攻击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个人的内部因素也是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道德推脱等内部心理机制会对个体行为的发生产生影响。我国从小学开始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课程。学生获得道德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从课本文字知识上获得的,没有相关的体验和真实情景的感受。因此可以设置相应的心理团体活动课程,把书本上的知识具体到现实情境中,通过自己的真实体验,真正的体会到道德的美丽之处。从具体出发切实深入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学生不仅成为了解道德知识的学习者,也成为道德内容的行动者。 

2.从隐性课程出发,创设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指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关于心理发展方面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11]。德育教育不仅可以通过课程讲授的方式让学生们获得,也可以通过创设积极的学校环境,从隐性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学校环境的创设中可以张贴一些关于道德的名言警句。身边发生的各种有关道德故事是对学生教育的最生动的教材。比如“最美人物”中张莉莉事件。可以通过班会、演讲、专题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上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提高相应的道德能力。 

3.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创设和谐的学校氛围。青少年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面对说教形式的讲授课程,不仅不能让学生们很好地进行学习,而且会激发他们潜在的叛逆行为。因此可以通过创新的教育方式,让他们从真实的情景出发,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教师和同伴的价值观念会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榜样。在德育的教育中我们应该从教师,班级等各个方面创建积极的班级氛围。一个班级、一所学校学生的学习态度、精神状态、价值观念是每一位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创造的,一旦形成便会对每个成员发生作用,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趋于一致。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会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进行内化,从积极的氛围中感受和谐的快乐,进而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倾向。 

参考文献: 

[1]Bandura,A.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perpetration of inhumanitie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999, 

3(3):193-209. 

[2]叶青青,李林青,许慧.道德推脱的心理机制、影响因素及中介作用[J].教育评论,2015(3):47-49. 

[3]刘美辰.中学生道德判断与攻击行为的关系:道德推脱的调节效应[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65. 

[4]高玲,王兴超,杨继平.罪犯社会地位感知与攻击行为: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14-118. 

[5]张栋玲,王美芳.初中生道德脱离与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2):1467-1472. 

[6]刘裕,唐薇,等.道德推脱对青少年外部问题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3(2):251-257. 

[7]杨继平,王兴超.道德推脱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学报,2012,44(8). 

[8]杨继平,王兴超,高玲.道德推脱的概念、测量及相关变量[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3):671-678. 

[9]杨继平,杨力,王兴超.移情、道德推脱对初中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7,37(4):122-128. 

第7篇

【关键词】手机成瘾;网络成瘾;干预研究

0 前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象日益加剧,成为继网络成瘾后一种新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对本校330名学生使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进行测量,手机成瘾者比例高达12%,与以往的研究相吻合。已有研究显示手机成瘾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学习成绩下降、身体健康损害、人际关系淡化、经济压力增加等。因此引导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手机,怎样对手机成瘾大学生进行干预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目前对于手机成瘾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界定方法。国外学者 Griffiths(1998)认为手机成瘾实质上是一种技术成瘾,是一种包含人机交互的行为成瘾。屠斌斌、章俊龙等人(2010)将其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成瘾感的心理和行为,包括手机关系成瘾、手机娱乐成瘾、手机信息搜集成瘾三种类型。韩登亮(2005)对手机成瘾的界定表述得比较完整,认为其界定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心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

造成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智能手机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娱乐休闲功能也越来越多,这是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客观原因;第二,大学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可供支配的时间更多,给过度使用手机提供了条件;另外与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与父母的关系都对手机成瘾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国内对手机成瘾的研究逐步增多,研究者们通过文献、实证研究等证实了手机成瘾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家庭成长环境以及来自外界的支持等方面存在紧密的相关,国外有关手机成瘾的研究主要探究了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有关手机成瘾干预的研究较少,杨宋华(2014)论证了使用体育锻炼方法对手机成瘾进行干预的可行性,韩雪(2014)证实了内观疗法对手机成瘾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1 网络成瘾干预研究

所谓网络成瘾是指无成瘾物质作用下,过度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明显的病态行为和认知适应不良的冲动控制障碍。本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瘾成为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迄今对网络成瘾的干预研究比较成熟。纵观现有的研究,有关网络成瘾的干预大致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进行概括。一是,从具体方法层面,研究显示药物治疗、团体心理咨询、体育活动、艺术治疗等都可以有效地改善网络成瘾,促进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二是,从组织结构层面,网络成瘾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香港地区香港青年协会的“智Net计划”,以基层、中层和深层的介入手法,及早识别潜藏上网危机的青少年,为不同程度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提供支援。各个高校以及中小学都设有心理健康中心,由有心理学背景的老师针对性地给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干预活动。研究者们在对网络成瘾不断的研究中,发现并逐步重视家庭的作用,提出了家庭治疗的方法,所谓家庭治疗是在学校或者是青少年服务机构的配合下,通过调整家庭关系、构建新的互动模式、改善家庭功能来解决网络成瘾者的心理问题及其消除不良家庭因素,从而促进个体与家庭的成长。

2 手机成瘾的干预研究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手机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电脑,同时手机成瘾和网络成瘾都是由于使用手机或网络不当使用造成的适应性不良。因此如何对手机成瘾进行干预可以借鉴现研究较成熟的网络成瘾干预方法,从个人、学校、家庭三方面提出以下措施:

1)个人方面

如何使用手机是个体行为,要正确使用手机,摆脱手机成瘾关键在于个人。首先要树立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职业理想定型的关键时期。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失去了学习的目标,精神空虚,将时间和精力寄托在手机上,造成手机成瘾。因此只有确定好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才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不至于寄情手机。其次多参加实践活动和体育活动。已有的研究显示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缓解手机成瘾现象,促进心理健康。同时研究者们发现大部分手机成瘾者的人际关系存在问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对手机的依赖,更能扩大大学生的交际范围和视野,让大学生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改善人际关系。再次保持积极的情绪。研究显示主观幸福感和手机成瘾之间有显著的相关,主观幸福感主要包含情感的平衡能力和生活满意度,保持积极情绪,合理宣泄和调节消极情绪,既可以提高生活满意度,也可以促进人际关系,有助于手机成瘾的缓解。

2)学校方面

手机成瘾已成为每个高校都存在的严峻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学校层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更好地帮助手机成瘾学生摆脱困境。首先学校可筛选出手机成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同学采取团体心理咨询、野外拓展训练等方式,帮助已经手机成瘾的学生摆脱成瘾。其次,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增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如何保持心理健康,远离手机成瘾。再次学校要做好预防工作,可采取讲座、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手机、正确使用手机,特别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做好预防工作,防范于未然。最后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限制手机在某些场合的使用,例如手机袋的使用,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将手机统一放入手机袋中,集中保管,可以有效地杜绝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创造无手机环境,提高课堂效率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另外从学校方面,可以配合或者主动联合社会青少年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学校师资力量的优势,借鉴香港“智Net计划”的做法,做好手机成瘾的预防、有针对性的干预和个案跟踪,引导全社会的青年正确使用手机。

3)家庭方面

已有研究证实童年心理虐待可以直接预测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 童年忽视通过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产生影响。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也证实了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家庭关系都存在问题。因此对大学生手机成瘾进行干预时也必须要考虑家庭的因素。首先作为父母要尊重子女,与子女平等交流,注重倾听,建立公平公开的交流方式;其次父母对子女的正当需求要给与尊重和支持,所谓支持不仅是指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有研究显示主观幸福感通过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影响着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同学、老师和家庭,其中来自家庭的支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止大学沉溺手机,缓解手机成瘾。

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不得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有关大学生手机成瘾,特别是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的研究日益增加,本文所探讨的方法如何实施,还需进一步践行。

【参考文献】

[1]赵赏.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及干预初探[D].复旦大学,2010.

[2]吴贤华.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人际关系特征及其综合干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第8篇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关注和认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积极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指出网络生存的常态化对人类自身遗传体质的潜在影响,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今天,上千万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和近千万接近成瘾者存在的事实,说明网络这一高科技产物在带给人类社会巨大财富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一挑战显然是信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网络的发现功能与网络成瘾的原因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游戏关系密切。而网络游戏是通过我们人性深处寻求交往与认同、刺激与娱乐、成就感以及追求自由与自尊的需求来实现的。网络之所以吸引人甚至令人上瘾,也正是因为它能带给人们变幻莫测的“崭新世界”。网络通过它全新的吸引力,使参与者的个性几近灭失。网络诱因中最大的动因也许是由于我们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理性和欲望的集合体。而发现或追求它本身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快乐感,当网络游戏带给人们的兴奋感渐成习惯、甚至无法被有效取代时,即可能成为不能自拔的网络成瘾者。适度的娱乐本身并不一定是件坏事。青少年偶尔迷恋于网聊、或沉醉于网络游戏,本都属于正常人性之范围。真正值得担心的是那种过分的向往和迷恋,因为它将违背人类身体发育和智力成长的基本规律。

每一次新技术革命,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我们人类对自身的再发现。同时也是对人类集体智慧和理性的考验。网络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蒙昧的,成人可以不考虑孩子的愿望和需求、甚至让孩子们盲目服从的时代行将结束。对于东方文化而言、其意义和影响也许是深远的。因此,重新认识幼稚与少年,重新认识网络时代,重新认识成人社会的价值观以及我们的教育看来已不容迟缓。因此,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思考,其意义不仅体现于对“网络迷恋者”这一特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关注,发现其普遍的教育学、社会学意义也许更大。

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三说”:(1)“多因说”,指学校、社会、家庭、网吧,各自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2)“产业责任说”,指的是作为新型产业的网络游戏开发商、运营商和终端经营者的网吧,应当承担起相应的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3)“三大缺失说”,则是由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博士提出,即:“父亲功能”的缺失,游戏缺失和同伴的缺失等,是青少年迷恋网络的重要原因。以上“三说”角度不同、各有道理。就青少年网络成瘾是“多因一果”这一判断来看,分歧较小。然而就青少年身体与心理成长的特点来看,应当说学校教育是诸多因素之中的重中之重。

诚然,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背后有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个关系密切的影响因素。然而,究竟什么是较有针对性的社会可控变量?究竟谁是管理边界更清晰、更易于把握的社会理性因素?值得深入探讨。

在社会调控方面,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通过提醒、明示、引导、供给、鼓励或禁止等政策措施来实现管理和调控的;家庭教育给予孩子的多限于以提供生存与情感支撑,传递诸如自保的、防范的、基本公德方面的常识等;而学校则是以传播认知理性(包括新知识)或价值理性,也即是通过启蒙与教化来实现管理和疏导的。就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言,学校教育所拥有的时空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和同步进行学生动员与教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难看出,在学校、社会与家庭三者之间,与学校及社会监管相关的资源,其公共理性、社会理性之边界更清晰,且可把握性更强。而在学校教育与社会引导(包括政府的发现与调控)两方面比较的话,学校教育是一线的、常态化、专门化的公共性资源,因此,其时效性、可行性也更强。相比之下家庭教育虽然也是常态的、责任伦理明确的单元,但其在社会理性方面的确定性较差。虽然,这一判断与传统的家庭理念有些出入,但就日益一体化、现代化的人类社会而言,做出这一宏观判断也许不无道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应当提及的是,2006年5月,由“团中央”、“少工委”、“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牵头,有关研究机构、各大网络媒体以及著名专家学者参与的“中国未成年人网脉框架工程性方案”正式出台。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促进未成年人文明健康上网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也应该看到,如果没有学校教育的配合,其长效性是值得担心的。

二、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

网络迷恋如同其它形式的“路径依赖”一样,也是一种生命运动的惯性。要改变它非得生发新的吸引力或助推力不可,这个“力”可以是外界环境要素的改变,也可以是自身认识的改变。自身认识的改变则主要取决于教育。以陶宏开教授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特别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界,尽管素质教育已倡导了多年,然而真正起作用的却仍然是“应试教育”为主的考试评价体系。教育理性、教育爱心与快乐教育的缺乏成为教育的“三大短板”。时下,教育的弊端与教育不快乐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究其原因,是因为应试教育和教育产业化风潮使得公共教育失去了公平、失去了大爱、失去了从容不迫与心平气和,也失去了教育应该有的担当。在今天的校园里,即便是一些兢兢业业的好老师也难免不被过分功利的环境所同化。我们的教育离开真诚与关爱已经很久了。娱乐的理性化是网络时代提出的特有的课题,如果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就难以得到缓解。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唯有正确的教育,才能为我们的问题和不幸,提供持久地解决方法。”

在有效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学校教育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主力。美国网络上瘾中心执行主任金伯利·杨博士提出“五招并施”治“网瘾”——“首先要让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了解青少年学生上网成瘾的危害,让他们在学校里更好地规范和管理学生的上网行为;其次,在健康教育计划中引入有关‘网络上瘾症’的内容,让学生能像防范酗酒危害一样预防网络上瘾;第三,一旦发现学生有网络上瘾的苗头,就应该多加疏导,并鼓励学生找专业的顾问解决问题;第四,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多参加校园团体和社会活动,避免与社会生活疏离;最后,应该围绕互联网这个主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让他们知道网络的益处和副作用”。以上“五招”的实施,无一不与学校教育的积极作为相关。也有的学者认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情况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边界,对于认识和预防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是非常必要的。

1.教育是理性选择之源。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类理性的养成愈来愈依赖于教育。无论教育过程、还是教育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公共教育的内在理性。网络内容健康与否的识别,文明健康上网等均属于理性选择和理性行为,理当诉诸于教育。这里的教育所指的主要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带有更强的社会公共理性。学校教育是每个孩童都必须经历的阶段,它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勿须多言。青少年成长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小学或中学渡过的。这一阶段,他们遇到怎样的学校、怎样的教育、怎样的老师对他们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教育的大爱或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更是举足轻重。其实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都有一个他们尊敬和爱戴的好老师。有相当多的例子可以证明,教育的激励或教师的关爱,在孩子成长中是多么重要。生在网络时代对网络没有兴趣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适度或过度使用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理性选择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成败,教育投入以及“教育产业化”的思潮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教育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理性,从容与爱心。关心孩子们的全面成长成了一种奢望。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更是使大多数受教育的孩子被抛在教育者的视野之外。部分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这种不健全教育所遗弃的结果。因而反思当下的教育,改变办学思路应当是今后教育健康发展,使更多的孩子“回归”校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基础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是占据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它担负着文明启蒙和理性的承继功能。每一代人都无法选择他们所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他们首先要被动地适应一切先在的生存文化系统,当然也包括网络生存或娱乐方式。如果教育不介入的话,他们就只能听信传言或随大流。教育引导对于孩童来说,应当是完整的,个体的知识感,道德感,是非感是在群体(学校)教育中实现的。

但是,我们的教育在其功能和机制,特别是应试取向等方面无法适应一个民族全面的进步和全社会进化的要求。尽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职责,然而不是通过更为有效的途径培养人才,而是由牺牲一代或几代人的“海选”来培养所谓的人才,应当说是严重的失职或不理性行为。不仅违背人类社会进化的多数准则,也严重忽略了未成年人“快乐成长”的原则。罗素说:“除了一些罕见的英雄事例之外,不论你选择哪一种人生准则,它都不应该与快乐不相容。”看来、让教育和学习成为一件伴随孩子成长的快乐事情,也应提到日程上。而这可以大大增强学校教育对于大多数孩子的吸引力,使更多的孩子乐于校园生活,当然对当下的学校教育的改进也需要有耐心。但是我们期待教育能守望公平、播撒爱心、传承智慧、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应当不算过分。

2.家庭教育功能的局限性。家庭,一般说来是提供感情与生存支撑的。在传播知识与理性方面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处于弱势地位。这主要是由于每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知识文化结构与精力配置都不可能完全适应不断变革与发展的社会和成长中的青少年,这是其一。其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家庭,大多数是从赤贫中走过来的,生存的艰辛已经够负担了,我们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其和谐状态与生存状况。其三,青少年从小学到中学约有70%以上的时间是在学校渡过的(除睡眠之外),高中更是达80%以上、甚至更多。其四,在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一些个案问题上,家庭教育难咎其职,比如家庭不和睦、教育不得法,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离心力,不出大的漏子已经是万幸的了。然而在青少年一味地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共性”问题上,大教育、大环境理当伴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家庭的理性与文明,快乐与和谐也会自然而然地提上日程。目前、对于大多数尚处于打理生计阶段的家庭,我们能指望它完成抚养、抚育、保持基本的和谐已经是较高的要求了。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家庭教育在大多数人的成长中,只能起到理性的补充作用。给社会提供健康合格的公民,应当更多的期待公共教育。应当说明的是:我们强调学校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极端重要性,并不等于说家庭教育可以无所作为。

家庭也应意识到,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提前,而青少年体力与智力成长的不平衡本身又明显地限制着他们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因而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理性地介入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真正使他们明白什么是健康、文明上网,特别是弄明白过度上网的不良预后等等,都可以使孩子的成长变得离我们的期望更近。

由以上讨论不难看出: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潜在的追随者步其后尘的最好方法,还是要指望教育这一公共产品的机制性变革与功能性改进。当然高质量的教育也必须置身于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背景之下。对此,政府也在不懈的努力之中。一个法制公平、社会正义、人们相对安居乐业的环境,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及其改进都是十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前提。

三、网络生存状态的观察与启示

网络生存的视听状态、运动状态、人际虚拟状态,乃至生理特殊化状态及其未来潜在的对人类体质遗传的影响,可能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话题。长期上网者身上出现的莫名其妙的病状已有报道,其影响也许不仅仅是当下的,极可能是长远的。网络化生存是未来不可逆转的一种选择(诸如:阅读、信息、娱乐等)。无数经验的和科学的证据告诉我们:运动不仅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必要条件,而且是长久进化的保证之一。值得担忧的是,如今的网络化生存是以指尖活动为特征的生存娱乐方式,一旦把握和引导不当,势必对人自身或其后代的身体素质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未成年人长期沉溺于网络,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对于个人的体力、智力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长时间迷恋网络,生活和睡眠规律被破坏,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负面的;一些过分沉迷者会与他所在的社会及群体格格不入,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尤其未成年人不仅是身体与智力成长期,也是社会价值建构、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缺课”会对其一生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互联网视听信息过多,一方面会使青少年产生信息接收疲劳——“认知疲劳”,从而加剧对简单游戏的迷恋,另一方面,还会使感觉处于懒散与麻木状态(嗅觉、触觉);对于少数极度沉迷的青少年而言,潜存着体质下降与体质遗传蜕化危险。所有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与关注。

四、网络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和专家们所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还只是端倪性的”。预期将会像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一样更大规模的进入千家万户,因而会有比现在更多的人使用网络,并且会依赖甚至喜欢网络,传统媒体将部分地被网络媒体所取代,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这个能即时、高效互动的媒体动态来看,网络成瘾的问题也许会更加普遍、甚至漫延至成年人,它将会带来一个更为普遍而深刻的社会变化;每一代人的成长都潜存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与不良嗜好成瘾问题的研究与跟踪,将是一个应当长期重视的事情。PC的电磁辐射,也应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从小上网、甚至有可能伴随其成长及至结婚生子,因此,更远的担忧也许是:常态化的网络生存会不会对人类的遗传基础发生实质性影响,进而对个体或民族的发展及进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应该提醒的是:已有的重度网络依赖者,实际造成的影响,可能不止是当下的、负面的病态及其相关治疗成本;他们作为一个新时代尝试者的亲身的体验或教训是否还应该给我们的政府与社会提示些其它的什么?这也有待于我们给予进一步的关注。

网络信息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的时代已经开始,今日的网络宽带为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提供了知识、信息与技术资源共享的平台,全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知识,信息与资源正在向我们聚拢而来,这将推动我们的学习与研究由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的开放;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人类的集体洞察力正在跨越千年。在我国,互联网的全部意义尚未充分显现出来,随着城乡差别、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及数字化鸿沟的缩小,互联网将会有更多人参与和使用,其“潜能”必将进一步得到释放。此刻,如果我们能有足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的话,何愁网络信息时代的未来会不如我们所愿呢。

参考文献

1.伯特兰·罗素.罗素回忆录.希望出版社,2006

2.钟志贤,杨蕾.论网络时代的学习能力.河南教育网,2005.03.11

3.华商报.近四成孩子不爱运动.第114期华商调查,2006.07.1

第9篇

【关键词】 因特网;行为,成瘾;综合预防;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63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5-0475-03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它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己经成为全社会面临的新课题。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青少年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思想还不稳定, 对外界的各种诱惑没有足够的抵御能力。网络交往的自由性、虚拟性、广泛性正好符合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太多的人沉溺于互联网己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心理顽症, 对社会生活秩序和网虫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危害[1]。

1 网络成瘾定义

网络成瘾 (internet addiction,IA)[2]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use,PIU)[3],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 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3]。

网络成瘾的概念最早由 Goldberg提出,后来Young[2]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1996年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 Mclean医院开设了计算机与网络成瘾症的诊所。1996年和1997年美国心理学年会对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专门的讨论。1998年《虚拟心理与行为》杂志创刊,对网络成瘾症的研究成果作了大量的介绍。由此,网络成瘾逐渐成为一个被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网络成瘾的类型有网络情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超载成瘾等,其中网络信息超载成瘾、网络游戏成瘾最常见[4]。网络成瘾的概念在受到关注的同时,也受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4]。一些反对者认为,成瘾是指有机体对某种药物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依赖, 适用于摄入某种化学物质或的行为,如吸毒。网络用户对网络的着迷不同于对化学物质的依赖,基于此,Davis主张以病态网络使用来取代网络成瘾的提法。也有人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和研究者夸大的说法,他们把人们在网上花很多时间看作是一种成瘾。除此之外,目前的研究尚无法确定网络过度使用是一种新的瘾症还是其他心理疾病的一种表征,或者患有某种心理疾病的人更容易使用网络过度[3]。

2 网络成瘾的危害性

2.1 影响身体健康 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病等。由于玩游戏时全神贯注,身体始终处于一种姿势,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屏,会导致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生物钟紊乱、睡眠节律紊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重减轻、进食过多,而活动过少导致肥胖、体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停止上网则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5]。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些问题均可严重妨碍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

2.2 认知障碍 网络成瘾者一旦停止上网便会产生上网的强烈渴望,难以控制对上网的需要或冲动,这种冲动使其不能从事别的活动,工作、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 导致心理错位和行动失调,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记忆力减退。由于长期的视觉形象思维, 导致逻辑思维活动迟钝。沉迷于虚拟世界,对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兴趣减少,与现实疏远, 为人冷漠,参与意识减弱,缺乏时间感[6]。

2.3 心智情商失常 网络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情感空间,和网友们可以尽情地沟通,享受无拘无束的愉悦。同时,网络也给他们造就了一个宣泄情绪、放纵冲动的场所。网络成瘾使得他们心理闭锁、情感迷失。网络成瘾者常常处于不敢面对现实的心理冲突之中,情绪低落、悲观、消极,情感自我迷失。常出现的情绪问题有忧郁症、躁郁症、焦虑等[7]。

2.4 自我认识障碍 网络成瘾者普遍不能约束自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容易迷失真实的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角色的混乱。网络虚拟空间的表现与现实生活中表现的强烈差异导致了沉溺者的双重人格,夸大了自己的次要性格向本我妥协,在互联网上一味追求快乐原则;但另一方面又受到环境的制约,因此产生焦虑。另外,出于好奇心而上网者容易导致异装癖、同性恋倾向等不健康人格。

2.5 逃避现实及社会适应困难 有的青少年在学习、工作中遇到了挫折,在互联网同步通信环境中宣泄自己的心理能量;有的存在人际交往的困难,为逃避现实,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与现实生活大相径庭的网络交际之中。如果他们能够及时得到专家的指导,互联网也许会对矫正他们的心态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将互联网当作逃避现实的唯一避难所,当作宣泄不良情绪的唯一渠道,甚至混淆、颠倒了网上网下的角色,就必然会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8]。

2.6 严重的学业困扰 学生沉溺于互联网带来了大量教育上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变差,学习成绩下降,并伴随显著的留级、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大多数教师认为,互联网并不能提高学习成绩,因为互联网上大量零散的信息与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无关,它们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没有太多帮助。

2.7 人际关系恶化 许多学生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不好与同学的关系,产生了一些烦恼,转而借助互联网的双向沟通功能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而这种虚拟的交往关系不稳定,难以向深层次发展,更不利于现实社会中所需要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9]。许多人沉溺于由虚拟性而衍生出的美好的人际关系中,更加深了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厌恶,几乎完全脱离现实人际交往,而这种实际人际交往的欠缺又使其更为全身心地投入到互联网交往中去,从而形成人际交往方面的恶性循环。

2.8 严重的心理冲突 一个人长期沉溺于一个精心构筑的虚幻世界中,那么其性格极易扭曲。有关青少年上网而导致心理、精神障碍甚至自杀事件常有报道,更多的网络成瘾者明知过度使用互联网是有害的,但是不能自拔,长期陷于严重的心理冲突之中,从而产生自轻自卑的心理,甚至导致自杀倾向或自杀行为的产生[10]。

2.9 意外人身危害 许多青少年通过互联网结交朋友,他们认为这些活动都是在计算机背后进行的,不像现实交往那样缺乏安全感,于是一些人大大放松警惕。事实上,虚拟的背后也往往隐藏着杀机,放松警惕性的青少年很容易受侵犯:美国宾州一名40岁男子通过聊天诱骗了1名15岁少女,历经4 d恐怖惊险后少女才获救;另一名20岁的姑娘艾米

因上网被人跟踪,后被枪杀[11]。

3 防治对策

3.1 网络成瘾的治疗技术 在对网络成瘾的行为研究中,国外主要有Young[12]提出的8种治疗网络成瘾的技术,有打破定势、借助外力制止、制定目标、制作提醒卡片、制作个人清单等。目前,认知行为疗法采取经典的行为成瘾(冲动性购物、病理性赌博)的治疗手段。

国内李三波[13]提出从6个方面进行治疗:一是让学生意识到成瘾行为的危害性;二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青少年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三是控制上网时间;四是教师要把学生上网的注意力引导到查资料、找信息上;五是家长要关心孩子上网的成果;六是网吧经营者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空间。程亮[14]认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矫治办法,一是行为矫正法,具体可以采用厌恶疗法(药物厌恶法与想象厌恶法)和系统脱敏法;二是认知疗法。马宁等建议对已上网成瘾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具体可以采用强化干预法、厌恶干预法、转移注意力法、替代和延迟满足法、团体辅导法。

3.2 网络成瘾的防治对策 为了降低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仅采取成瘾后治疗手段是不够的,应采取防治结合的对策。

3.2.1 关心孩子,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16] 父母作为青少年生活的管理者,与青少年相处时间较长,关系较为密切,应加强自己在青少年与互联网交互作用中的主导地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不要期望太高,以减轻子女的心理压力,并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理解与接纳,以缓解及消除其负性情绪。有报道显示,父母对待孩子高控制、低温暖,夫妻关系不和,青少年可能感觉焦虑而不被他们的同伴喜欢[17]。有研究表明,家庭缺少幸福感或父母管教子女的方法剧烈冲突的青少年,最容易变成互联网的俘虏。因此,作为与青少年共同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父母,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青少年因生活中缺少温情与关爱而沉溺于互联网。

3.2.2 丰富课余生活 采取形式多样、多彩缤纷的校园活动,如开展各种科技兴趣活动、英语交流及文艺沙龙活动,将使青少年充分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乐趣,使之不易被虚幻而颓废的网络世界吸引而成瘾。

3.2.3 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辅导机构 应及时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为在校青少年建立身心健康档案。对那些有社交恐怖倾向、孤独、抑郁、焦虑、对他人怀疑性强、缺乏自信等负性心理特征的青少年重点关注,开展心理辅导,防止负性心理特征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产生网络成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