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艺术创作特点

时间:2023-08-04 17:19:33

导语:在艺术创作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艺术创作特点

第1篇

关键词:水彩画艺术;肌理创作;技术性;艺术性

0 前言

艺术是一门创新性的科学,同样的,科学也是一门创新性的艺术。如果我们从艺术的角度探讨科学,一般会强调科学的艺术技巧;如果我们研究艺术的科学性,同样会从艺术的应用价值入手,艺术和科学就像一束并蒂莲,同时出现才显得美好,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将这种形式和技巧上的内容进行确切的划分,就像本文的水彩肌理,肌理是一种包含艺术和技术的水彩画绘画效果,我们可以在随机变化的肌理中感受艺术性,也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寻找肌理的规律,我们对水彩画肌理进行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希望在水彩画艺术创作中完成艺术性的追求。水彩画创作的基本要求是标新立异,这些新的变化中包括绘画技巧、绘画观念、绘画材料以及绘画题材的变化,而且有时一种变化还会引起另一种或一系列的变化,甚至一种风格的转变,本文将通过水彩画创作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来研究水彩画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特点

1 水彩画中肌理的内涵

1.1 水彩肌理的含义

肌理是所有客观存在物质的表面形式,它能体现物质材料表面的质感,显示物质的属性,换言之,肌理是人们认识物质的前提,任何物质都有自己的肌理形态,并且这种肌理形式可以被视知觉所感知。画面肌理是人为的肌理效果,在美术创作时,将特殊材质的物体运用特殊方法处理让画面有一种组织肌理,而水彩肌理是画家借助水彩工具、运用水彩绘画技巧在纸本上产生的纹理效果。

水彩画的肌理是一种人工肌理,包含了作者的主观意愿,是一种对物像的美的追求。水彩肌理是水彩在创作过程中借助各种笔触、色彩、水的晕染等艺术语言产生的特殊水彩效果,是创作者根据画面的需要而主动创作的,当然,这种主观创作还需要建立在对模仿物像的肌理形态的了解,是借助特殊技法对原有肌理的概括和提炼。如果没有对原物的了解且不借助外物随意的创作肌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显得画面脏而凌乱;相反,恰当地运用肌理表现技巧,就可以轻松地使画面出现质感效果,富有趣味性的变化使画面具有可读性,同时能激发创作者的灵感,有利于后续的创作。

1.2 水彩肌理的分类

根据制作工具和绘制方法以及肌理在水彩纸表面的平整程度,可以将肌理分为视觉肌理、触觉肌理、特殊肌理、笔墨肌理、具象肌理、意象肌理、抽象肌理。视觉肌理是指眼睛能明显看见变化的纹理和质地,但触摸时画面是平整的。触觉肌理是既能看到又能触摸到凹凸有致的触感。笔墨肌理是将笔、纸、颜料、水四种媒介通过不同的运笔方法产生的肌理效果。特殊肌理特殊在不借助画笔,通过其他特殊技法产生的肌理。具象肌理是水彩肌理和物像纹理十分契合,还原度极高的肌理。相反,不注重物像肌理,只是追求水、彩的美感,这种肌理称为抽象肌理。意象肌理介于具象和抽象之g,是一种更注重心理感受上的肌理。

2 水彩画肌理创作的技术性

水彩画是一种水和彩之间互动的艺术,水色间的交融展现美感,同时水色间的交融具有一致性,水即是色,色即是水,这种艺术境界被称作海天成一色,在追求这种境界的肌理创作过程中体现了很强的技术性,下面是几个体现技术性的元素。着色是体现技术性的一个重要元素,分为采用滴、喷、泼技法的不接触着色,和通过纸、笔接触的硬着色。水一直是体现技术性的关键,如何让水在色彩中作用,不仅要仔细水在添加环节的度,还要仔细水和彩在调和时的度。与水同等重要的是色,色的技术性体现在层次上,肌理是一种质感,所以色彩要有层次,这要求润色的时间掌握,就像烹饪一样,火候很重要。还有一个体现技术性的元素就是水彩画的载体――纸本,纸张本身就有纹理质感,创作时可以借助纸张原有的肌理的便利,也要避免原有肌理给创作带来不利影响。水彩肌理创作环节中的技术性复杂却有规律可循,关键是要用心钻研,能在进行水彩画创作时一气呵成。

3 水彩画肌理创作的艺术性

水彩画肌理创作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水彩肌理的表现形式内容上,而非具体内容上,形式内容上可以分为具象形式、意象形式和抽象形式。具象形式是指对自然物体的具体表现,但必须是以艺术性的手法做出的具象表达,例如我们绘制一个历史久远的头盔,头盔的整体形似是我们能看的具体内容,可是它的年代感以及头盔的纹理、光泽是需要艺术性的加工的,我们观察时更多关注的是头盔的肌理特征带来的沧桑感,头盔只是一个体现肌理的物像而已,所以,这种历史的、具象的肌理创作是水彩肌理创作中最具艺术性的表现形式。意象是一种写意性的表现手法,水彩画创作中总会有对未来或虚幻对象的肌理创作,没有具体物像给予模仿的借鉴,只有通过写意手法完成神韵上的相似,所以这不仅是对水彩画创作构思提出极高的要求,更是水彩肌理创作的重要考验。水彩艺术家张晓刚的《融》无法让人从画面中看出具体内容,但我们可以从水彩交融中展开想象、感悟作者的情感。抽象表现是水彩肌理创作中最具表现力、最敏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不要求肌理与物像的肌理具有相似性,而是强调水、彩在绘画技巧和绘画工具的作用下的美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樊惠刚的《净界》,整幅画面只有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它想表达的是一种抽离出来的灵魂世界,以及画面中水彩肌理营造的美感,所以说,抽象形式是水彩画肌理创作最具艺术性的表达形式。

4 结语

当前多元性、艺术性、综合性的绘画已成为艺术发展的主流,水彩画之所以还能在画坛中自成体系,全来自水彩画在肌理创作过程中对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双重要求。肌理不仅丰富了水彩的创作形式、拓展了水彩的创作技巧和方法,更能体现创作者的个性特点和艺术情感,肌理是艺术创作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画面中最多变的元素,肌理既能营造气氛和意境,又能使画面更有趣味性和可读性,肌理是水彩画的精髓,我们从水彩画创作中的艺术性和技术性角度研究它,不仅便于我们发现肌理美,也便于我们寻找规律再次创作美。

参考文献:

[1] 田超.试谈水彩画技法肌理语言的产生极其审美意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5(4):55-58.

[2] 蒋聘煌.从自身特点、技法肌理与人文地理看水彩画的创新[J].艺术教育,2011(5):115-116.

[3] 陈均.论肌理在水彩创作中的价值与意义[J].怀化学院学报,2011,30(7):90-91.

第2篇

关键词 :儿童歌曲 歌曲创作 艺术特点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歌曲是音乐创作的一种体裁,它具有音乐旋律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特点。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其年龄对象、形象生动、情感纯真、活泼童趣是儿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儿童歌曲对于儿童美感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来对儿童歌曲创作的体验和感悟,拟就儿童歌曲《心连心手拉手》(苏韶芬词 彭超 陶波曲)①的创作为例,对儿童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旋律发展、节奏设计、乐段安排四个维度的艺术特点谈一些看法。

一、儿童歌曲创作中主题动机的选材特点

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是表达乐思内容的最小单位,也被称为乐汇。是体现清晰的性格面貌、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更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的基础。为此,歌曲创作的成功与否及风格突显,往往取决于主题动机的选材。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捕捉特点鲜明、富有儿童个性的动机音型作为创作的基础,是创作一首儿童歌曲成功的关键。

《心连心手拉手》是一首活泼、欢快、极富特点的童声二部合唱歌曲。全曲为二段体结构,共二十四小节,F大调,4/4拍。在该歌曲创作时,作者紧紧抓住活泼、欢快这一基本情绪为主线,在主题动机的选择与应用上,采用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开头,同音重复并以二度级进和下行四度跳进到主三和弦的五音,构成该歌曲极富动感和充满朝气的儿童音乐特点。随着旋律的不断重复与推进发展,儿童的心境表达更为突出。由于第一乐句的主导动机(5 5·5 5 5)是以主调主和弦为起句而成,因此在第二乐句动机的发展中形成下属和弦向属和弦、主和弦三音的模进重复,而且在音程跳进安排上紧紧围绕第一主导动机乐句来发展进行。在全曲二十四小节中,重复交替出现歌曲的动机音型,并且以音程的跳进手法,为主导动机的音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

在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是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著名作曲家龚耀年就儿童歌曲主题的发展手法谈道:“旋律的发展还应根据内容需要和结构特点(如乐思的启示、发展、对置、变形……)来考虑如何将主题深化、有层次有规律地展开。”“决不能东拼西凑,试图在一首歌内把什么手法都用上,应该使材料尽量节省、手法力求精练。”②

《心连心手拉手》的主导动机创作是依托在F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上,并且经过旋律的模进重复手法的应用,结合音程三、四、六度跳进支撑音型发展,使旋律与歌词的语意十分贴切地表现出来,让歌曲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活。笔者在创作该歌曲作品时,注意到主、属、下属和弦的分解应用,尽可能考虑到以和声功能和多声部思维的创作基本手法,简单明了地将旋律主导动机音型,通过sol、la、fa、re、do这些骨干音,变化重复形成一个主导动机发展连环圈,让动机音型在对比中有新意,在色彩的变换中突显儿童特点。简洁、明快的旋律发展把天真无邪、童趣稚嫩的儿童形象,较为生动地表达出来。

三、儿童歌曲创作中节奏的设计与变化

要创作好一首儿童歌曲,对节奏的设计与变化应有考究,还必须有独特的个性变化。笔者在创作《心连心手拉手》时,就十分注意到节奏的个性化设计,从作品的节奏分析来看,其主导动机的展开和旋律的模进变化,似乎给人感觉到简单,但仔细推敲不难看出,它却有着细微的节奏对比变化。如:

4/4××·××× |××× ×-|××·××× |××× ×-|

阳光和大地手拉手, 星星和夜空手 拉手,

××·×××| ××× ×-|××·××× |0×××-|  青山和绿水手拉 手, 江河和大海手拉手。

从谱例的节奏设计中可以看到: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带休止的切分节奏为支撑整个作品的基本节奏框架,那么,它的节奏特点在于积极向上、动感极强,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应用也是更好地突出歌词的语意内涵,更夸张地强调“手拉手”的节奏重音。

四、儿童歌曲创作中乐段的巧妙安排

乐段的安排在儿童歌曲创作中尤为重要。儿童歌曲在创作中,乐段的安排应该是以歌词的段落设计为基准。由于儿童歌曲是以儿童为对象来创作的,诚然,在乐段的设计上应给予巧妙的安排。

《心连心手拉手》这首作品从歌词的句式、段落上分析,它为二段体结构形式。一般的句式结构为起、承、转、合四句式的单段体构成。该作品的第一段也就是这一类的设置,由四个句子组成,每一个句子为对称式方整性结构。笔者在处理第一乐段时,刻意在第八小节的第三拍上落在调式的主音上,形成终止式段落感,产生极其稳定的音乐效果。由于歌词作者力图从写意的手法去突出表现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谐关系,因此笔者在乐段的安排上巧妙地进行了设置,更能够准确地传递出人世间的真情所在。特别是第二段将这种亲近、和谐的意境更好地表现和升华,笔者有心让该段落的词语重复进行,并巧妙安排在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式,产生出对比与变化的音响质感。

综上所言,儿童歌曲的创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只要坚持不懈,勤于思考,深入儿童的生活,不断探究儿童歌曲创作的艺术特点,掌握更新的儿童歌曲表现手法,即能创作出更多的适合儿童的优秀歌曲。

注释 :

①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心连心手拉手.儿童音乐,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2005年第2期,第9页.

②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2页.

参考文献 :

[1]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方智诺编著.歌曲分析与写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齐易,张文川著.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第3篇

童趣性即儿童的兴趣、情趣。它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启迪儿童参与愿望的重要因素。所谓兴趣是指探究或从事某种事物和活动时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又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的,在儿童艺术舞蹈活动中如何突出趣味性呢?首先应注意选材的趣味性,其次应讲究舞蹈语汇的趣味性。

童知性是儿童在习舞过程中把握感知事物。在儿童艺术活动中“知识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点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舞蹈重所表现出的儿童感知事物的方式、特点,二是舞蹈艺术本身内涵的知识性因素。我认为儿童舞蹈中的知识性的内容是以“爱”的方式,“模仿”的方式,和舞蹈艺术本身所包含的地域性文化,民族民间习俗等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心理素质、知识结构。

童幻性则是体现儿童的自我世界的璀璨绚丽,是儿童行为在思维领域中的艺术化反映。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儿童舞蹈艺术的最显著的标志,因为幻想(又称憧憬)往往是儿童心灵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儿童幻想题材的舞蹈艺术中,他们可以象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可以在地穴中作统领蚂蚁的大王,可以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儿童幻想过程中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现和对于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正是儿童舞蹈艺术形象的依托,是构成儿童舞蹈艺术特色的基础。在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幻想既是沟通儿童与万物交流的桥梁,又是产生夸张、变形、谐趣、幽默等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

童乐性是指儿童舞蹈活动主体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非自觉性与儿童活动的游戏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感到有兴趣,有意思,立刻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乐此不疲。儿童舞蹈中的童乐性是以情节内容的通俗性、直观性和动作技巧简单易学、轻松自如的灵活性为表现形式的。儿童舞蹈活动自娱的性质,同时反映着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地位。

每一个优秀的儿童舞蹈往往都是具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童乐性于一身的,它们或可有所偏重,但决不能没有,否则该舞决无儿童特色可言。以上四点应是我们从事儿童舞蹈创作过程中的基本出发点。

正确把握儿童舞蹈创作的社会功能。作为儿童舞蹈工作者,创作儿童舞蹈不仅要体现儿童身心特征而且更要包含作者自身对儿童的热爱,对时代的追求,对未来的希望的深刻思想内涵。要大力提倡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深化儿童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的思想认识,陶冶儿童的艺术情操,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儿童舞蹈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对少儿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

2、挖掘儿童艺术潜力,为培育一代新人打下扎实的基础;

3、促进儿童的形体健美,增强儿童的视听反映能力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

4、增强孩子们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

5、培育他们独立思维,不断上进的自信心和工作毅力。

第4篇

【关键词】电视剧;艺术生产主体;群体特征;创作趋势

从文字到影像的符码转换过程,是电视剧艺术生产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主要依赖导演创作和表演创作。作为电视剧艺术生产主体,导演和演员在电视剧市场中占据了中心位置,“导演中心制”和“演员中心制”孰优孰劣暂且不论,但这两种说法共同印证了二者的重要性。本文将研究范围限定为2015年收视率排名前100名的国产电视剧[1],以其中涉及的107位导演、158位主要男演员和150位主要女演员作为研究对象,从电视剧导演和表演创作现状出发,对中国电视剧艺术生产主体特征与创作趋势进行了描绘与探析,以期管窥当下中国电视剧艺术生产的潮流与趋势。

一、电视剧导演创作趋势分析

导演是电视剧艺术生产活动的主导者,是影响电视剧作品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电视剧导演的工作核心是将“纸上的故事”变成“荧屏上的故事”,这一符码转换的过程是电视剧艺术生产的重心所在。为了做到点面结合,本研究从涉及的107位电视剧导演中甄选出了15位活跃导演(王小列、孔笙、刘俊杰、刘猛、李骏、李雪、吴锦源、张新建、林玉芬、郑晓龙、姚晓峰、夏晓昀、钱雁秋、郭靖宇、康洪雷)进行个案分析,以期对当下中国电视剧导演创作趋势加以梳理和总结,个案的选择除了出于对作品收视率的考量,还兼顾了导演的个人影响力。

(一)年龄结构呈现梯队化趋势

目前活跃于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导演以50后和60后为主,70后导演逐渐增多,80后年轻导演数量相对较少。当下中国电视剧导演群体在年龄结构上呈现梯队化趋势,创作经验丰富的中年导演最受电视剧市场青睐,这与电视剧市场生产制作的风险控制有一定关系。与年轻导演相比,中年导演群体其导演技法相对成熟,创作水平相对稳定,对于电视剧投资方来说,选用中年导演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保证作品质量。除了年富力强的中年导演之外,还有一些60岁以上的资深导演仍旧坚持在电视剧创作一线,其职业精神值得赞赏,前文提到的15位活跃电视剧导演中,女导演林玉芬已逾68岁,郑晓龙导演已逾64岁,刘俊杰导演已逾60岁,这些资深导演创作经验丰富,导演手法纯熟,屡屡推出一些收视和口碑俱佳的精品力作。与此同时,也应看到这种年龄结构背后隐含的危机,因此应不断优化电视剧导演群体年龄结构,大力培养年轻导演群体,加快导演队伍的新老更替,这对于中国电视剧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尤为重要。

(二)题材选择呈现类型化趋势

题材是决定电视剧导演创作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位导演都有自己相对熟悉和擅长的题材领域。出于对某些特定题材的钟爱,许多导演会主动选择能发挥自身优势的题材,并在创作生涯中不断强化这种题材偏好,最终形成极具导演个人风格的特定标签。例如,康洪雷、刘猛导演专攻军旅题材,林玉芬导演对于仙侠题材得心应手,郭靖宇导演对于传奇剧情有独钟,钱雁秋导演对于悬疑推理剧驾轻就熟,姚晓峰导演钟爱创作现代都市剧……一方面,许多导演自身希望专注于某些特定题材电视剧创作,主动强化这种题材偏好;另一方面,当前电视剧市场逐渐细分,为降低投资风险、提升投资收益,使得导演被动强化自身题材偏好,不得不专注于某些特定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当然,也有不少导演不断进行自我突破,视野范围不局限于某些特定的题材领域。郑晓龙导演的作品题材类型十分丰富,涵盖了家庭伦理剧、古装历史剧、医疗剧、抗战剧、警匪剧等诸多题材领域,从业多年来不断求新求变,追求自我突破。

(三)视听效果呈现风格化趋势

当下中国电视剧市场较为活跃的导演,大都经历过多部作品的反复磨砺,有着相当丰富的导演创作经验,并在长期创作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在视听效果上,中国电视剧导演创作呈现一种风格化趋势。近几年来,“山影团队”异军突起,核心成员孔笙、李雪、侯鸿亮等导演陆续打造了一批如《琅琊榜》《伪装者》《北京无战事》等收视和口碑俱佳的精品剧目,形成了相对独特的导演风格,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剧市场夺得一席之地。再如,曾经缔造无数收视奇迹的电视剧导演郑晓龙,在成功执导“现象级”电视剧《后宫甄执》之后,携原班人马打造了同样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芈月传》,这两部作品进一步延续和强化其个人独特的导演风格。李雪、姚晓峰、王小列等多位摄影师出身的电视剧导演,他们的作品对于视听效果格外考究,画面精致唯美,追求一种电影级的视听体验。与前几年相比,当下中国电视剧的整体品质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故事内容更加充盈,制作水平更加精良,视听效果也更加震撼。

(四)生产制作呈现大片化趋势

中国电视剧的市场化进程不断提速,产业列车已驶入快车道,电视剧的生产成本逐年提升,5000万元至1亿元的单部投资金额已成为当下中国电视剧市场的最新标配。在生产制作方面,中国电视剧呈现出一种大片化趋势,这种大投资和大制作正在不断地挑战电视剧导演的能力。进入制播分离阶段之后,中国电视剧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各家电视剧生产机构竞相加大生产投入。资本的逐利天性迫使电视剧导演不得不考虑作品的商业回报问题,能否处理好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关系,这对于许多电视剧导演来说是一个挑战。部分导演团队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不惜降低艺术水准,以流水线、快餐化的方式进行艺术生产,但还是有一些优秀导演坚守文化自觉,较好地处理了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电视剧作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创作出一些收视和口碑俱佳的精品力作,如郑晓龙执导的“年度剧王”《芈月传》,导演孔笙、李雪联袂打造的“爆款电视剧”《琅琊榜》。

二、电视剧表演创作趋势分析

导演是隐匿在作品背后的生产主体,而演员则是显露在作品最前端的生产主体。作为电视剧艺术生产活动的执行者,演员离观众的距离最近,演员群体特征与观众审美需求的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分析电视剧演员这一生产主体的群体特征,可以从侧面感知当前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本研究从涉及的158位男演员和150位女演员中甄选出了15位活跃男演员(王凯、朱亚文、刘恺威、李雪健、佟大为、张子健、张丰毅、林永健、胡歌、钟汉良、黄轩、黄晓明、韩童生、靳东、霍建华)和15位女演员(马伊P、王丽坤、王晓晨、刘涛、闫学晶、孙俪、李小冉、陈乔恩、杨紫、杨蓉、范冰冰、赵丽颖、赵薇、秦海璐、唐嫣)进行个案分析,以期对当下中国电视剧表演创作趋势进行描述和总结。

(一)演员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

当前中国电视剧荧屏活跃演员群体呈现年轻化的态势,80后演员已成行业主力,90后新人层出不穷,60后、70后演员的比例开始下降。演员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更新换代速度很快,每年都有源源不断的年轻演员亮相电视剧荧屏,同时也有不少演员逐渐淡出观众的视野。随着欣赏水平的提升,观众对于演员演技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只有高颜值的年轻演员往往只能昙花一现,很难得到持续关注,无法在演技上征服观众内心,逐渐被市场淘汰出局。当然,也有一些高颜值的演员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精进自身演技,寻求外在与内在的平衡。近些年佳作频出的胡歌,随着演技的提升和经验的积累,逐步跻身一线男演员行列,在《琅琊榜》《伪装者》等作品中对于角色的拿捏恰到好处,自身的戏路也进一步得到拓宽。经验的积累对于演技的提升尤为重要,年轻演员在面对一些陌生角色时,仍会显现出一种较为青涩的表演状态,表演经验的积累可以提升演员的表演技巧。赵薇、刘涛、李小冉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通过多部作品的不断磨练,逐渐丰富了自身的荧屏形象,提升了在观众心中的认可度。

(二)演员队伍呈现专业化趋势

演员队伍越来越专业化,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已经逐渐成为演员行业的主力军。当前活跃于中国电视剧荧屏之上的演员当中,大部分都是科班出身,主要来自于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等专业院校。经过专业系统的表演训练,加之丰富多样的表演经历,专业演员对于表演的认知相对较深,其所塑造的角色也更加丰满立体。演技的提升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通过日积月累的锤炼演技才能日趋成熟,才能塑造出打动人心的角色,为观众所铭记。如近些年来活跃在观众视野中的孙俪,在演艺生涯初期凭借《玉观音》《一米阳光》等电视剧崭露头角,在经历了《血色浪漫》《甜蜜蜜》、《新上海滩》等电视剧的磨砺之后,凭借《后宫甄执》《芈月传》等电视剧成为演艺界炙手可热的女演员,迎来了其演艺生涯的巅峰时期。孙俪的职业成长轨迹其实是整个演员行业的一个缩影,前辈如李雪健、陈宝国、韩童生等“老戏骨”在此之前也都经历了厚积薄发的漫长积累过程,最终成为观众心目中的优秀演员。

(三)荧屏形象呈现类型化趋势

大多数演员在长期表演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相对固化的荧屏形象,呈现出一种类型化趋势。尽管扮演角色的身份不同、地位迥异,但属于该演员的特有气质还是会自然散发出来,使角色特点突出、色彩鲜明,并且深深印在观众心中,这种独特气质甚至影响到观众对演员的个人认知。例如,唐嫣自出道以来一直保持少女系的表演风格,在其出演的各部偶像剧中均以天真单纯的邻家女孩形象示人,无论是饰演《千金女贼》中身世坎坷却善良勇敢、努力生活的蒋心,还是挑战《何以笙箫默》中率直爽朗为爱情执着付出的赵默笙,唐嫣都使角色散发出她自己特有的青春气息,这种气息深入人心,观众们一提起唐嫣,就会立刻联想到其青春甜美的荧屏形象,正是凭借这些特点在演艺圈中开辟出一片天地。闫学晶、朱亚文、林永健等演员都是凭借自己或朴实、或粗犷、或细腻的个人气质,在观众心目中树立了踏实能干的乡村妇女形象、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和爱耍小聪明的市井小人物形象。演员们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或多或少散发着自身固有的气息,使观众可以快速抓住角色定位,也使演员自身特有的气质深入人心。

(四)表演风格呈现多样化趋势

单独来看,每个演员都有其相对固化的荧屏形象,也有其较为独特的表演风格,但从整体来看,整个演员群体的表演风格却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目前活跃于电视剧荧屏的演员性格不同、气质迥异,经过多部作品的打磨历练之后,基本上每个成熟演员都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表演风格。例如,演员李雪健入行以来,在荧幕上塑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每一个角色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渴望》中的好人宋大成,《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宋江,《历史的天空》中的司令员杨庭辉,《搭错车》中的哑巴父亲,《新上海滩》中的黑帮老大冯敬尧,还有《嘿,老头》中的倔强老人刘二铁以及《少帅》中混合多面体的等,这些亦正亦邪、性格复杂的人物角色,李雪健都演绎得惟妙惟肖。当前的中国电视剧市场十分繁盛,具有较高的兼容度,鼓励多种多样的表演风格存在,使得电视剧荧屏更加丰富多元,表演风格上的这种多元化趋势有助于实现国产剧的百花齐放。

注释:

[1]本文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第5篇

【关键词】 数字媒体技术 艺术创作 影响

一、引言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新时代的产物,为社会生活交流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传播平台,在艺术设计创作中,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使艺术创作获得更加持久的生命力。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创作紧密的结合,创新了艺术创作形式,缩短了传统的艺术观念与商品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艺术的亲和力。

二、 数字媒体技术的含义

数字媒体技术是以信息科学为主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于媒体、教育、娱乐、广告等多个行业的信息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结合了计算机图形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媒体交互、数字音频处理技术等多项技术,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完成对文字、图像、音频等信息的处理,将分散单一的信息组合转换成具备一定观赏性的艺术作品进行传播,是一种兼具操作和实践的应用技术。

三、数字媒体技术的特点及现状

数字媒体技术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比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以网络和计算机为平台,操作更为方便,由于减少了传统传播下手工制作的步骤,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传播的便捷高效性,使得数字媒体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交互性更高,使得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共享的最大化。数字媒体技术也是一种能够呈现模拟画面,构建虚拟世界的技术,这让很多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的设想、构思,能够获得一个具象化的途径。数字媒体技术还是一门具备较强综合性的技术,能够将图形、音频等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多彩的数字影像。

四、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促使艺术作品突破旧有的单一传播渠道,以一种更好的形式被大众所接受,要保持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更为国际化的平台作为支撑,还需要打造好本土化的文化内涵。不再是单纯的抄袭,艺术创作者应该发挥文化产业的特点,同时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创造出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不能是简单的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将艺术创作变成流水线上平凡的产品。

五、数字媒体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1、丰富艺术形式,拓宽表现形式。传统技术下的艺术创作,很多虚幻、天马行空的艺术概念受限于传统技术而无法得到实现,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这些在过去看似虚无缥缈的想法达以实现。在电影中,各种现实与虚幻,空间和时间的折叠,都能够借助计算机,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融合更多的艺术效果,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场景。

数字媒体带来的多媒体影像处理技术,打破过去受限的表现形式,运用计算机程序将虚幻的场景、角色同现实有序的结合起来,能够更为直观的营造出虚幻的意境。虚拟设计实现的可能性,大大拓宽了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思维,能够更加自由的完成各种不受束缚的艺术创作,这无疑增强了艺术作品的设计感和可观赏性。

2、提高艺术创作的效率。艺术创作是个漫长的过程,但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先冗长的人力输出逐渐被计算机取代,数字媒体技术也在不断缩短工作周期。原先需要一整个大团队耗时完成的任务,在现在有了数字媒体技术加入后,可能小团队且耗时不多便能得到解决。

3、增加艺术传播的互动性。艺术的传播在过去存在单一、不灵便的缺点,数字媒体技术有效的改变了这种传统的媒介传播形式,增强了艺术创作的互动性,使艺术创作成为一种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可以与受众进行互动的一种艺术形态。数字媒体技术使艺术创作者能够利用数字化的语言形式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不受空间限制的双向交流,这都有助于现代艺术的传播和推广。

4、创新艺术创作。数字媒体技术融合了多领域多学科的技术内容,现代艺术创作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就是将艺术表现形式与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有效的结合起来,既体现了艺术感,又变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艺术创作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艺术形式之间相互独立的情况,突破了不同艺术类别之间的界限,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结合各种艺术形式的优点,创作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新形态。

5、对艺术创作的挑战。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存在两面性,在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时,面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可移植性与艺术创作的原创性之间的矛盾,数字媒体技术世界化与艺术创作本土化的矛盾,技术的刻板与艺术感性的矛盾,都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做出合理的调整,集众家之所长,融入文化内涵,最终达成艺术创作的新高度。

六、结言

科技的发展,使得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渗透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媒体技术无疑对促进艺术创作的突破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艺术作品具备自身的艺术性的同时,结合了商品属性。归根到底,艺术作品的商品性无法替代其自身的艺术性,艺术性作为艺术作品的作品属性,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与时俱进,运用最新技术帮助作品创作无可厚非,但只有深入研究以及了解了艺术的本质之后,才能够自由驾驭,使得科学技术真正为艺术创作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洪勤学,阮如艳.浅谈数字艺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 (02)

第6篇

一、艺术创作生产的概述

(一)艺术创作生产的概念

现代社会,人们将艺术创作定义为艺术家们在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的指导下,以一定的形式将自己所看到或者所体会到的现实生活情景,通过提炼、组合等方式进行再创造的艺术活动。从这一概念中可以看出,艺术创作生产更多的是艺术家进行的活动,而且进行艺术创作也并不是没有目的的,更多的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

(二)艺术创作生产的意义

首先,艺术创作生产能够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也需要人民大众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多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此人民群众才是现代社会艺术创作生产的主体和受体,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要充分反映人们的需求。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在物质方面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也更加富足,此时就更需要用优秀的艺术作品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实现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

其次,艺术创作生产能够丰富社会主义文化。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每个阶段都有体现了这一时期特点的艺术文化,在现代社会也不例外,艺术创作也应当在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引导下进行。另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创作生产能够更为充分地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同时艺术创作在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也受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影响,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影响下,艺术创作生产必定会更具力量和创造力,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最后,艺术创作生产是对中国历史艺术文化的继承。

艺术的发展也需要继承,只有在继承中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艺术创作生产也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艺术发展史,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的艺术呈现多样化特征,另外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普遍存在,而这些不同正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只有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艺术创作生产。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概述

(一)公共文化体系的概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在构建过程中的一个系统化,并能够彰显一定规律的模式。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是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种经济学的方式进行分析,是指由政府部门推出的、反映社会公众需求,并能够为现代化服务的一些文化产品或者服务;另一种是从管理方面进行的分析,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包括政府部门推出的文化产品,还包括进行文化管理的活动。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意义

首先,公共文化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解决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定会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这也是解决当前面临困难的重要手段。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进而使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进行努力。

其次,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证人民群众基本权利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随着我国对公众文化服务建设的逐渐重视,由政府部门推广的文化产品也开始向农村群体或者弱势群体倾斜,让这些群体能够更多地享受到公共文化的福利,也体现了我国对社会普通大众的关注,更是对其基本文化权利进行保障的要求。

最后,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需要。

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体现就是具有体现了这个国家特色的文化。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如果没有及时构建起一国自身的文化服务体系,在不久的将来,其必定会在国外文化的影响下出现问题,所以其必须针对当前形势构建起体现一国特色的文化服务体系,并不断地将其发展丰富,这既是保证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一个国家的形象表征。

三、艺术创作生产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

(一)艺术创作生产丰富公共文化服务

艺术创作生产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脉络,在艺术创作生产中,必定会充分体现出时代文化的特点,从我国现代社会艺术创作生产历程来看,在创作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时代特色,重点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以及反映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这都是我们当前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加强的内容。

另外,前面已经提到艺术是文化的一种体现,从古至今皆是如此。在古代,中国一直将艺术作为文化的主要内容来进行表述,现代社会也是如此,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必定也是我国当代文化的内容,能够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现的建设提供帮助,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二)公共文化服务指引艺术创作生产

公共文化服务与艺术创作生产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对艺术创作生产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就是,我们社会在进行艺术创作生产的过程中并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即使以这种方式创作出了艺术产品,也很难被社会所认可。那么,什么样的艺术产生才是我们社会需要的呢?这就需要从社会中寻找答案。

当前我国进行公共文化服务是体现了时代特色且符合人们生活需要的,因此,所有的文化活动都应该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艺术创作生产也不例外,所以说艺术创作生产要按照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进行,比如要能够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从这一方面看,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向决定了艺术创作生产的方向,也就是说公共文化服务为艺术创作生产提供了指引性的作用。

四、我国当前艺术创作生产的基本经验和现实挑战

(一)我国当前艺术创作生产的基本经验

我国逐渐重视艺术创作生产活动总的来说是从改革开放以后进行的,取得的经验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坚定了正确的发展道路。艺术创作生产要始终牢牢把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三贴近”原则,坚持党的艺术路线、方针和政策,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艺术创作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是高度重视艺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实施精品战略。再次是遵循艺术发展规律,正确处理继承、借鉴、创新的关系。要充分认识艺术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深化对艺术创作生产规律的研究,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吸收借鉴国外艺术创作生产的经验,结合时展推动艺术生产的创新与变革。最后是实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在艺术创作生产中的作用。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艺术创作生产发展繁荣的动力,必须调整改革原有的文化体制机制使之与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实现艺术创作生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我国当前艺术创作生产面临的挑战

我国艺术创作生产虽然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当前的形势下,也有许多挑战需要面对。首先是艺术创作的艺术性还有待加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在当前还远远高于对于艺术的追求,因此许多的艺术创作作品中或多或少都体现着物质的特性,并不是完全的艺术性体现。其次是艺术事业与产业发展仍存在矛盾。随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艺术创作生产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步凸显,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衡化问题更加突出,艺术产业发展中政府、市场、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亟待理顺,中西艺术交流中“西强我弱”的格局亟待改变。

五、进行艺术创作生产,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路径

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在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艺术创作生产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方式在实现路径方面也应当是多样的,要多措并举。

(一)做好传统艺术的继承工作

历史艺术产品也是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也有许多精髓部分,因此,我们在艺术创作生产的过程中要做好继承工作,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历史中优秀的艺术产品在现代社会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二)采用多种措施做好艺术创作生产

针对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艺术创作生产工作也不应单一地进行,应当根据具体的社会实践进行创作生产。首先要加强对艺术创作生产的引导;其次是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再次是建立健全文化改革创新机制;最后是完善艺术产品评价激励机制。

第7篇

(1)形象性。

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对于不同的艺术门类来说,艺术形象这种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来说,往往是在再现生活形象中渗透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之中。而另一些艺术门类,则更善于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些艺术门类中主客观的统一,则表现为客观因素消溶在主观因素之中。

第二,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艺术欣赏中,首先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中外艺术,更是有许多这方面的轶事轶闻,充分显示出艺术形象必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才能真正感染人和打动人。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作讲演时,曾经将两幅画来进行对比。其中一幅是法国19世纪画家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另一幅则是当时上海英美烟草公司的商业广告画月份牌《时装美女》。虽然这幅时装美女画画得很细,在色彩和线条上颇费了些工夫,但这幅画只是一个广告,简直不能标作艺术品。而米勒的《拾穗者》整个色调是柔和的,构图是平稳的,没有任何刺激视觉的色彩和动态,图中三个弯腰拾穗的农妇正在紧张地劳动,整个画面朴实、自然,但鲁迅先生却认为这幅画很美。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正是这二者的有机统一,才使得艺术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19世纪末叶,当法国文学会为纪念大文豪巴尔扎克,委托法国雕塑家罗丹为巴尔扎克创作雕像时,罗丹抱着崇敬的心情,决心以雕像来再现大文学家的英灵。为此,罗丹不但阅读了许多有关资料,亲自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采访,还找到几个外貌酷似大文豪的模特儿,甚至专程去找到当年为巴尔扎克制衣的老裁缝,从那里找到巴尔扎克准确的身材尺寸作参考。经过这样艰苦的努力,几年间易稿竟达40多次,罗丹终于找到了创作的灵感,选择了巴尔扎克习惯在深夜写作时穿着睡袍漫步构思,来作为雕像的外形轮廓。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正因为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于一身,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中外文艺理论对这个问题也早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艺术形象必须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与此同时,艺术形象又必须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这是由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千差万别的个性之中,个性总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现。一切事物都是在带有偶然性的个别现象中,体现出带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来。因而,许多艺术家在总结创造艺术形象的经验时,总是把能否从生活中捕捉到这种具有独特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当作富有成败意义的关键。

艺术形象的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所谓艺术典型,就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 Q 这一人物形象,就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根本上讲,二者都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具有共同的实质。但是,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又具有更强烈的个性与更广泛的共性。也就是说,艺术典型更加独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艺术形象的凝炼与升化。典型性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对艺术形象提出的更高要求,客观存在是对整个形象的要求,也是对形象中的人物、环境、情节、细节、情感等因素的要求。所以,只有那些优秀的作家、艺术家,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具有不朽生命力的典型形象来,这些典型必定具有个性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往往又都非常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来。

(2)主体性。

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而,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第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对社会生活的这种依赖关系,首先表现在艺术家往往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尤其是艺术创作的内容,更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但与此同时,艺术创作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作家、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创作主体,艺术作品就无法产生。所以我们说,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更离不开创作主体,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对于艺术生产这一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创作更是艺术作为创作主体的对象化过程。而且,比起物质生产劳动,艺术生产中的这种主体性更加鲜明、更加突出。艺术创作中的这种主体性,集中表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正是艺术创作的这种能动性,使得艺术成为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辩证统一。

第8篇

    艺术创作必须有先进的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这样才能使作品体现出艺术价值。美术是艺术理论的重要研究对象,可以为创作者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并指导学术创造的合理应用。伴随着艺术价值的转变,美术研究已逐步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创作者应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个人的艺术水平,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2.中学美术教学的现状和引发的思考

    近年来,虽然中学美术教学一直在不断改革创新,但很多美术课堂仍受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的束缚,教师过于依赖课本教学,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过于注重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忽视对自己的创造性培养,从而使学生在美术课上表现出不积极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我认识到:没有探索精神的艺术教学将严重阻碍学生的整体素质,对新课程的落实也会有不利影响。艺术教学并不是单纯地给学生传授一点艺术知识或绘画技术,必须让学生朝自己的个性方面发展,同时,注重发展艺术创造力,激发创新精神,提高学习质量,使他们经历一个积极的创新发展过程,真正欣赏艺术的魅力,积极探索。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3.1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

    如果老师的课堂教学没有足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就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也就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精心设计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并且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培养出创新能力。

    3.2创造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

    在美术教学过程当中,为了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际达到最佳状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行创造性思考。并注重学生探究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和谐环境,活跃气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敢想就应该勇敢地说、勇敢地尝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3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经常教导学生独立思考,要求他们改变原来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这不仅要求教师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学生,还要教会每个学生善于观察、勇于表达,敢于标新立异,培养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专长。老师要教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数据,并得出进行艺术创造的结论,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个性。

    3.4关注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在课堂上我发现有些学生喜欢和大家分享他们的作品,也有同学比较内向,不敢把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为了实现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应通过各种方法来促进所有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各自的意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允许多种审美观的存在。坚持在课堂上相互合作,坚持让学生参与活动获得实践经验,不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分享知识的学习习惯,还使学生在表述思想的课堂交流中提高自己得出结论的能力,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在课堂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在实践学习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艺术创作个性。

    4.艺术理论起支撑作用

    艺术事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内容,能提高物质生活质量,提倡学生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第一要宣传文化的先进意义,使人感受到艺术创作是一种有趣的运动,是一条重要的宣传先进文化的途径,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意识,间接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水平。实际影响是积极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则取决于自身,主要指导作用有如下几方面。

    4.1思想指导

    美术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需要先进的思想为指导,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性进行个性创造。然而,创作的前提是要具备一种独特的思想精神,艺术创作不是简单的图形组合或者复制雕刻,而要经过仔细的规划,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深刻理解艺术的理论内涵,规范指导艺术创作活动。

    4.2选择指导

    任何艺术活动都是以实际题材为导向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以发挥最佳效果。艺术理论对主题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根据实际理论选材,激发了学生的个人灵感,才能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体现更好的艺术价值。

    4.3创作指导

    哲学提出先进的思想理念是以实践活动为前提的,艺术创作必须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独立创作,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美术理论是艺术界的指导原则,是艺术创作者的指导思想。在进行美术创作时,理论知识对美术作品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对美术的创作起到指导性作用。只有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创作,才不会脱离艺术主体,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

第9篇

关键词:当代;绘画艺术;创作语言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82-01

一、独到的造型艺术语言

造型艺术语言的线条有力,汇聚了独有的造型创造与审美品位,线条自身的力度与整体感更为突出,不注重线条粗细、起落笔以及浓淡的变化,采用线条来掌握事物的形态,突出景物造型装饰感,能表现出曲直相间的独有韵味,有丰富的活力。在画面艺术的形体塑造方卖弄,将自然人文景观与绘画造型距离拉开。将想象的与现实中的景物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采用独有的审美与品位去理解、认识,之后,再寻找理想的表达方式,去探寻更为生动与得体的满足感。从绘画艺术创作语言来来年,语言自身的立场与规律出发,选取人文自然景观,这是逆向思维模式。在进入到绘画艺术创作的时候,不会诱惑而感觉到不知所措,需要用心去经营绘画艺术创作的细节,之后,再安排画面自身的秩序。绘画艺术创作实际上是对绘画艺术创作造型语言的表现,展现绘画艺术造型形式规律,这样做的目的是是为了更好表达造型艺术语言,而自然人文景观只是一个媒介。改造型艺术的语言的基点是点和面,线和面之间的相互联系。点是相对于比较小的面积,而线是空间造型的外廓,面则为线与线之间构成的空间造型。点线面为画面造型的简单概述,其能代表人文自然景观的原有的造型,也能通过光线的明暗对比,也提升为概括为绘画艺术创作语言,在绘画创作中能实现自由运用与组织。对形状来讲,注重平面图形,强调视觉感受与立体因素内的生动图形。从线结构方面来说,对平面图形加以组织,采用方圆、大小、粗细与完整等的对比,让其串联成趣,进而形成节奏,并具有独到的审美意义。采用简单的形式去表达感情,经由点、线与面的节奏感与随意性,让自然人文景观成为冲击力的造型,进而在感情上与心理上冲击。注重形与线条的规范化与条理化,让画面更有装饰性特点。比如丁绍光的《版纳风情》可以发现,作者表达浓郁的自然景观的民族气息,富有很大的激情,这幅画采用满构图的方式,在画面的下方有几个傣族少女的形象,而有的女子扭动身躯,展现女人柔美的体态。

二、丰富的色彩艺术语言

采用色彩语言方面具备独到之处,在表达主观感受与意念,表达审美观点。将自然色彩转换成主观色彩来进行强化,来摆脱对自然本身的色彩的依旧,并且发挥其主观感情与意愿,采用唯美浪漫主义来表达色彩。采用色彩的设计意识与个性化的色彩去感受,注重画面色调气氛,强调画面的色彩气氛,在色彩上设计意识与个性色彩感受,进而注重画面色彩的氛围,强调色彩的象征性与浪漫性。对色彩的感觉来讲,表现更为敏锐,从观察与记忆自然的美丽色彩,探索传统绘画艺术作品色彩特点与西方绘画艺术的上的色彩表现。在绘画大师色彩方面,需要遵守形状,并且色彩也随着形状的变化而出现新的变化,特别是党形状出现变化的话,色彩也会随之进行变化。在真正理想色彩的探寻方面,并不是单一的模仿,而是需要勇于冲破色彩的客观限制,强调意象内的冷静、修长与统一的色彩境界。例如丁绍光《月光》中,其探寻到了色彩因素与色彩关系,整幅画表现蓝色额基调,采用小块单纯的艳色来搭配低蓝色,让画面能产生一种紧张感。在大面积的蓝调也能很好表现母子依赖的心理特点,纯度较低的蓝色则带给人的抑郁与伤感。

三、装饰性的艺术语言

装饰性的构图艺术语言,是真正去演绎这样的风格,生动自然,再加上西方现当代绘画艺术作品构图方式来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采用散点透视,形成现代与传统的绘画透视风格。在传统绘画艺术内,能发现以大观小,当代绘画装饰性语言突破焦点透视,在画面内能自由飞来飞去。艺术家要想成为万物的主宰,在画面上形成天地和我同在的境界,将房屋、河流、山村都在一幅画面内,形成新的天地,进抒发内心的情怀。实际上,西方艺术是源自希腊,强调进行科学的解剖、色彩与透视。西方采用古典主义透视法,从艺术上来讲是科学的,能有效帮助画家,解决好三维度空间方面的理解。但是这也有不科学的地方,是将艺术家降成光学仪器,表现看到的世界,不能准确表达内心世界。在二十世纪初,西方现代绘画运动表达其内在的世界,已经突破对科学透视法。西方艺术的特色之处还在于对颜色的全面处理,古典主义强调灰、白、黑的对比,野兽派和现代艺术强调灰色和纯色的对比。当代绘画艺术创作语言是将上面两者的优点有机结合在一起,将绘画艺术更体现东方与西方结合的影子。例如在丁绍光的《和平鸽》中采用夸张的意识与感觉来表达少女与和平鸽,表达美好理想,画面注重形式美与结构美,采用美的法则与规律,构图自由与灵活,打破时空局限,并且采用独到的造型艺术语言来创造美好的形象,表达对生命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