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52:35
导语:在语文好课堂的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我看来,初中语文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语言“粘”住学生,需要结合初中学生特定的年龄心理特征,在教学实践中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于耳” 首先是听懂,教师要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教学,避免语言中常见的语法错误,说话大声清晰,停顿恰当,有条有理,让学生能听懂。其次是乐听,语言要生动有趣,富有情感。初中生更乐于接受美的事物,教师运用富有美感的语言进行教学,更能引起初中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二是“于脑” 初中阶段,教师语言不能仅仅停留在小学阶段的简洁直白,更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符合初中生的心智发展需要。这样才能使得教学内容不仅仅停留在听的阶段,而是真正通过大脑的思考和分析,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是“于心” 初中语文课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课程。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语文教材的人文性的特征,通过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把教师要传达的知识和情感铭记于心。从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熏陶感染的作用。
语文教师的语言对学生产生影响,是通过教学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更加注重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艺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养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初中阶段语文学习中,学生还需要教师教授和引导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够强。语文教师要秉承“以人为本”的观念,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把握,实践好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一)立足于教师自身,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从教师这方面来说,就是要做好教学过程设计,用富有魅力的语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1.课堂导入中的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课程导入。在我看来,初中语文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初中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他们比起小学生更能够专注地学习,但比起高中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主性又还不够,他们更倾向于对感兴趣和热衷的事物的专注。然而,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一上课就进入课文学习,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没有被吸引,觉得课堂枯燥乏味,上课就容易走神,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初中语文教师要把握好课堂导入的语言艺术,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上好整堂语文课好做好铺垫。
2.课堂授课中的语言艺术
锤炼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思考的导言是一堂优秀初中语文课的第一步。除了导言,教师还要善于把握好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艺术,这样,才能让课堂散发语言的魅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初中语文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语言要准确生动,同时也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授课时可利用课文内容的关联性,采取联系和比较的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初中生对知识系统学习、比较学习的能力还不够。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进行示范教学。例如在上新课程的同时,联系旧知识,进行纵向的联系和比较,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更为系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也可以采取横向比较法,如相似或同样的主题,不同的作家创作出来,其内容侧重点和艺术风格就有很大的差异,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课堂提问,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3.课堂提问的语言艺术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不够,课堂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偶尔开小差的思绪拉回到课堂上来。初中语文的课堂提问不能仅仅是为了提问而提问,也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提问,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也可以获得其知识掌握程度的反馈,从而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的进度。初中语文教师锤炼好提问的语言艺术,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课堂总结中的语言艺术
初中生的学习概括能力还不够,需要教师的辅导帮助。初中语文课离不开总结这一环节。教师用精练、有概括性的语言进行课堂总结,能帮助学生理清整堂课的思路,分清重点难点,有效地进行复习。课堂总结还可以留下思考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为下节课做好准备。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段结束语“恋爱,多么诱人的字眼,就连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也经受不住爱情的诱惑,居然从套子里探出头来,要品尝一下恋爱的滋味了。像他这样的人会获得姑娘的爱吗?他的爱情结局将会怎样呢?”教师巧设悬念,让学生听完课后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激发学生下堂课的听课兴趣。
(二)立足于学生角度,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本身就拥有感染性的艺术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首要的就是仪表风度。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举止和表情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教师的仪表风貌还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时刻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发挥教师的朴素风格,争取给每个学生留下一个好印象。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可以将自己的备课内容很好地展示在课堂上,还能够通过自己富有美感的讲解,将这份感情传递给学生,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和学生的最终学习情况相关联的,教师要擅于用自己的方式来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技巧,帮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生的审美艺术水平。
二、实施课堂教学艺术的方式
1.发掘课堂上的艺术细胞
小学语文的教材基本上比较简单,课文主要是以示范性和教育性为主的文章。教师应该充分地发掘出这些课文中的艺术细胞,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需要做的,同时这也是提升语文课堂艺术性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的教学方式有很多,比如,多媒体的应用,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工具充分地利用起来,帮助学生从各方面来充分感受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学生的鉴赏力和自身的素质水平需要我们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培养和熏陶。
2.提升语言的功能
每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和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密切相关的。对于语文课堂而言,教师的语言使用情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对每个教师教学水平的衡量应该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定性。教师语文的学术性是必需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其语文的规范性和逻辑性等方面。
3.课堂提问的技巧
课堂上除了教师的讲课之外,还需要学生的配合和互动,如此才能最终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课文的具体难度,来制定每节课的提问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节课的内涵意义。学生在了解到了教师提问的重点之后,就可以将这些问题带到课文的分析和阅读过程中来了。带着问题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提升自己鉴赏力的过程,也是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过程。教师的问题不应该难度系数过大,应该较好地突出这节课的重点,这就是提问的技巧所在。
4.从生活中发掘语文的艺术性
关键词:把握 关系 提高 效率
实施有效教学,就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改变课堂教学的习惯做法,突出语文课堂的特点,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把握好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教学文本具有多元性或多向性的特点,而学生的需要和所要培养的能力则具有定向性。如我曾上过一节自定题目的课,叫做《走进苏轼》,即把苏轼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时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三首词是苏轼生命历程的情感记录,通过文本感知、交流探讨,师生一起感受、了解、认识这位文化名人,知人论事,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感悟。文本重组,密切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集中了文本中苏轼的情感力量,为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审美功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
二、把握好教案与课堂实施的关系
教案是运用文本并参照学生状况而预设的教学方案,实施是从学生那里发现新问题,或由学生提出新问题而改变预设方案,或临时局部生发的过程。任何一节课,一般都包括设想、设计、实施、实现四个环节。这些环节方向大体一致,但并不一定同步。单从“教”的角度而言,有时心想事成,有时事与愿违。
三、把握好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包括教育资源和学生心智,还有二者的动态统一,这些因素决定着教学实施的形式。以教材为载体的教育资源是相对稳定的因素,对形式的选择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的设想,设计阶段。作为人文科学的语文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必定多种多样,而形式的选择完全取决于内容的性质意义、教育价值及其实现的可能。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从改革课程内容和结构入手,要变革学习方式,就要从转变教育理念和开发教育资源开始,而不是相反,否则会产生新的形式主义。
四、把握好老师的教学个性与“一般”教学模式的关系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39-01
新课改积极推崇解放学生,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转移到学生手里,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将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充分体现出来。但纵观近几年的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课堂效率不高的情况,所以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做好课堂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进入高中以后,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与以往知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基于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学习需要,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完成了启蒙阶段的学习。然而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较大,对学生自己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战性。高中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性、生活性、复杂性以及综合性,高中生身心发展也日渐成熟,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知识文化积累。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及广度,让他们增强探究的意识及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究语文知识,是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优化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
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学习的真正主体是学生。以前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学生主体性认识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热情极难提高。新课改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发挥其主体性。当老师关注学生时,学生心里就会暗暗下决心,激励自己一定要好好表现,进而形成融洽的课堂氛围。这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求语文课堂形式应丰富多彩、贴近生活。比如,在课堂上采用演讲、话剧、辩论等形式,进一步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将学习与兴趣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自然而然地掌握语文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拓展与沉淀[2]。
3.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导学案
导学案并不仅限于教师使用,而应该是教师在课前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鼓励学生提前预习导学案中的内容,清楚教师将要讲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跟教师展开"平等"地交流。尤其是在教学文言文和古代诗词时,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对开展高效课堂意义重大。例如,教师在《一剪梅》和《今离别》的教学中,虽然这只是两首短诗歌,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要完全理解诗歌的意境亦非易事,甚至出现了有的同学连"红藕看残玉簟秋"中的"簟"字都有似曾相识而不懂其意的现象。但在导学案的帮助下,学生事先掌握了这些生字和生词,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对老师的课堂讲解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或者个人的见解。
4.引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常常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习过程。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便是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其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引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知识,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教师首先要做好小组的分组工作,注重学生间的差异性,将好、中、差生合理组合,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性格、感情等因素。教师可进行指导,鼓励他们认真去探究知识,鼓励他们善于坚持自己的观念,与人辩论,但也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同时,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必须及时察觉学生各自存在的学习优、缺点,从而使指导更有针对性[1]。
5.注重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如何真正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让学生开始密切接触网络。而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特征,在作业的布置方式上与时俱进,尽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又不失教育本质,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学生最终是要进入社会的[3]。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网络中寻找与学习有关的知识,满足自身的需要。这些是课后的学习任务,但是教师应该将它划入学习范畴当中,这样不仅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创建优雅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新课标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展示美丽的画面给学生的感官以综合刺激,再附以教师的谆谆诱导,学生会很自然、很轻松地融入到这种教学情境当中。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悠远的古琴音乐。在音乐的熏陶下,学生诵读这首词会别有一番滋味,体会着音乐中的韵律感,感受着词中蕴含的意境,在自由的氛围中发挥着自己无穷想象力,体验着词中无限的美。再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将精心选择的长江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堂情境中来,领会到词的壮丽和雄浑之美。总之,充满意境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先对将要进行的学习内容产生期待,使之积极主动地地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这种情境驱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总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让学生得到主动、生动的发展,让学生的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品质的目标。课改的立足点在于学生个体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作为教师,应该积极研究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将其真正融入教育对象之中,贯彻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而改善教学手段,寻找更多积极有效的方法,以此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翟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J].学周刊,2013,(6)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思考 感悟
高效课堂,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5分钟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育人目标,实现教育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优效果。我认为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果”,就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那么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呢?
一、认真备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要素
1.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目标,把握语文教学本质。
教师要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目标,准确把握好教学目的,全面挖掘教材中渗透的思想方法,发挥教学的创造性,使用好教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思考每个知识点主题图的含义,问题反映了什么样的内容,练习要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是否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定,教师还要讲哪些知识,语文教学内容分别要讲解怎样的语文思想方法等。
2.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特征,知道教学起点。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征,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教师编教案的时候就从学生特征入手,重视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学生在原来知识基础上进行知识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针对学生知识特点进行学生知识结构重新建构,发挥积极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深入了解学生,和学生紧密团结。
3.科学制定教学目标,让课堂有针对性教学目标,对准教学活动方向,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师应努力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不能运用一刀切教学目标,因为那会忽视学生个性差别。教师要为学生制定不一样的教学目标,分层制定教学目标。教师可为学生制定出上限目标、下限目标和发展目标。教师在教学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能力差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能力中等的学生要求掌握更多方法,能力强的学生要求运用多种算法,还要想出更多办法。教师要准确认识到学生的认知差异性,设计出有差异的教学目标,追求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4.设计练习和当堂达标的题目。
讲解之前先让学生练习,让学生暴露出更多错误和问题,让同学之间帮助解决,实现学生自己消化吸收学习。教师可以在讲解后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或者测试,帮助学生形成能力,实现知识和运用的联系。教师也可以设计当堂检测,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解题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5.教师培养学生学习情感影响学习效果。
教师追求教学的和谐性,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能提升学生学习注意力和兴趣爱好。学生是热爱生命的群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教师要对学生的正确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对于学生的错误反映,帮助学生找到原因,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该积极和学生交流,重视和优等生与学困生的沟通,听取每个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
6.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动手参与习惯的培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提供好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经过教学实践,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贯通。教师经过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语文知识,掌握语文知识。这样的动手操作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现学生感知并理解知识能力的提升,优化教学过程。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主人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
1.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1)课前讲故事。每一节语文课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我感觉这个环节尤为重要,因为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课前读课文,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收集资料,或查阅书籍、或引经据典,有条件的同学还上网查询……不仅锻炼他们的动脑能力,还增强动手能力及辨别思维能力。因为每次学生选择的话题都跟课本有关,在学生的激情引导下,同学们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接着,教师乘势上课,学生兴趣大增,每天都盼着上语文课。试想这样的状态能不高效吗?
(2)放手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生字词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学生争先恐后,都想自己被教师认定为“小老师”,为了这个角色,有的学生还在课前毛遂自荐,积极性极高。
2.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以此提高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让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在这之前,一般对上课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等,学生还可以向教师询问与上课有关的问题。总之,为了上好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大显身手,包括对教具的使用。最后,学生要把自己所讲的内容以提纲形式整理下来,相当于教师写教案。无比的热情、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使学生全力以赴,当他们走上讲台时,教态自然、语言流畅,俨然一位“小老师”,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认真倾听,也乐于表达,教学效果令人欣喜。一节课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了他们各方面能力,真正在乐学中提升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语文教学;创设情境;增大容量;思维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情境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多媒体不仅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还具有生动的视听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视听优势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教学,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感知。将多媒体生动、形象的图像和声音呈现在学生面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在情感上积极参与到课堂氛围中来,实现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初中课文《社戏》中描述了看社戏途中的水乡月夜景色,宁静优美,如果再加上优美的歌曲让学生感知,则让学生浮想联翩,让学生领悟到戏好、景好、人好、情更好,同时达到了更好的课堂效果。此种方式还可以运用到《天净沙·秋思》《桃花源记》等描写魅力景色的文章中去。
二、利用多媒体增大课堂信息容量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巨大信息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传播快、可视听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对于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学习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播放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一些影片、短片或者图片,让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这时再来理解文章中的感情就会多一些感触,这正是多媒体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带来的良好课堂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突破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促进学生更容易地理解语言课文,培养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知识难点,而对于思维能力发展不太成熟的初中学生来说,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充分利用多媒体,能够帮助学生剖析和重组语文知识,对于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针对一些描写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记录事物的性状、特征的课文,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相关的经验或者接触,学生有可能很难理解,有些教师甚至都可能都没有见过,如果仅靠教材的文字介绍或一两张课文中自带的黑白图片是很难向学生讲解清楚的,学生也很难理解。这时,如果教师借助多媒体将这个现象的发生过程、呈现状态等展示出来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了,这就给后面的课文讲解打好了基础。
总之,多媒体技术积极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来,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发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瑞华.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J].考试周刊,2009(28).
[2]郝春青.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目标教学
语文是学习和从事工作的基本工具,它不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本工具。因此,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在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研究表明,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目标仍然并大多数的老师所忽略。究其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教学目标的约束,这既与部分教师错误的思想观念有关,更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误解有关。因此,如何确立教学目标,并把教学目标顺利实现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
我们仔细研读新课标,不难发现,确立目标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本来就是新课改的应有之意。因此共同探讨如何夯实目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问题亟须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参与。
一、在每一堂课上确立鲜明的教学目标,并按目标要求进行教学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提出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以来,目标教学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所谓目标教学,是指确立教学目标后围绕目标实施教学并根据目标评价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过程。目标教学的称谓是我国为强调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而称之。
具体而言,目标教学具有五个特征:一是以单元作为控制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二是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三是以异步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师的教学只有尽可能适合每个学生的特征与需要,才有可能使不同的学生学会同样的教学内容,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四是以可控变量作为优化教学过程的着力点。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因素有些容易改变,有些则较难改变。教师要通过操作和调控那些较易改变的教学因素优化课堂教学。五是以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高效运行的保证。目标教学借助教学评价建立的自我反馈矫正系统,为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提供了监督保障机制。因此,在每一堂课上确立鲜明的教学目标,并按目标要求进行教学
转贴于 二、严格按照拟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1、“三个维度”要有机结合在一起,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标尺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三个方面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新课标强调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设置过程中就应力求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一是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明确“导向”的重点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教育;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多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善于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将课外学习引入课内,有计划,有意识地作出安排,做好引导。
2、协调好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每个个体在理解同一事物时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这方面的偏差,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想到老师心坎里去”。其次,学生与老师是教与学的关系,我们要杜绝一切填鸭式的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学生的思路往教学目标上领,才能不出现偏差。第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是合作关系,又是竞争关系,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是要让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听懂,搞明白,另一方面,也要在一定度上有所拔高,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实现教学目标
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理念为我们准确把握和设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提供了新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就要做到:
1、教师理解教材要深,要透 教师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这一点,对确定教学目标至关重要。教师首先要仔细钻研教材,在多方收集教材反复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做到透彻理解课文,才能获得对课文的深层次感受。
2、善于换位思考,从学生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认识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综合在一起,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讨论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时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著名教育学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认为,创设情境,激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贯穿要素,应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适时的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以便通过情意的体验和意志的发挥,形成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最优化的心理情意状态,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动力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三、充分讨论,让学生在大胆的尝试、探究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对教师而言,《大纲》强调“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而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甚至可以让学生去“标新立异”去“异想天开”,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四、借助多媒体教学,增强求知欲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以现代电子技术为手段的电化教学,把课文中的语言符号文字或其口头转述变成鲜明的视听形象,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例如《荷塘月色》的教学,经过图片、音乐、朗读等效果的处理,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更引起了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强烈欲望。
五、板书工整优美,创设审美情境
一、用好当下的教材
考试评价体系中阅读考查均为课外选材,这就容易导致教师在教材使用上随心所欲,甚至忽略不教,而代之以课外阅读训练。这种应试观念下的阅读教学方式,不仅加重了学生负担,而且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也微乎其微。解题式的阅读不是真阅读,想以训练来替代教材的做法也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追求高效的首要任务是“用好材教,教好教材”。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入选教材,编者作了大量旁批,教者往往以为学生能诵读理解而忽略不教。作为一首流传广泛的现代诗,对于初中生,还是有许多可提炼整合之处的。执教中,笔者并未忽略字词的积累,除了诗中词汇外,笔者还对“篙、蒿”与“斓、澜”加以比较,教会学生积累词汇的方法。毋庸置疑,课堂阅读教学中设置“字词认读”环节,将为学生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
诗歌是诗人感情的凝聚,诵读品味体会出情感往往是不该忽略的重点。所以笔者也将读出情感设定为首要目标。诗歌在情感表达上往往通过特定意象及意象的特征来传递情感,所以“诗歌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问答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的内容,也为进入诗歌情境,展开精彩小节的阅读埋下伏笔。如笔者与学生对第二节的互动就是一例:
生1:我从第2节中“新娘”感受到诗人对康桥的极度迷恋。这里用比喻把“金柳”比作“新娘”,新娘是美的、迷人的。
师:诗人为什么要选择“柳”这一意象呢?
生:“柳”与“留”谐音,流露诗人不愿离开,想留下来的情感。
师:那为什么是“金柳”而不用“银柳”或其他颜色的柳呢?
生:“金”切合的是夕阳这个特定环境,夕阳的光辉洒在柳叶上就像涂上一层金粉。
师:你说的真好。那又为什么把“金柳”在夕阳下的形象比作“新娘”,而不比作“老妪”呢?
生:“新娘”打扮是十分美丽的,这样比更能突出柳树在夕阳下的美,如果不美,或许诗人就不喜欢留恋她了吧。
师:“新娘”对应着“新郎”,也暗含着诗人对康桥的不舍。
师:这一节里“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句话该怎么来读?生:读。
师:“荡漾”应该表达出怎样的感情?能不能用手势表现出这种情感的起伏?”生齐读诗歌第二小节。
正是这样一步步深入诗歌,比较品析,学生的理解才能超越旁批。教材编著的篇目均是经典的,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执教者要用好教材,挖掘好教材中的“字词认读,朗读背诵,语意归纳,感情主旨,片段精读”等常态资源,将阅读引向深入。
二、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听说读写始终是语文课堂的常态。高效的阅读课堂中,学生要参与朗读,参与品析,参与讨论,参与听记,参与微写作。高效的课堂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课堂中学生要有自主讨论学习等多样的学习形式,要有充分的学习时间;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流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设计好任务,用问题来驱动课堂,实现高效。
笔者执教《再别康桥》就完全遵循这样的理念,整堂课的建构就以三大问题来统领,把诗歌教学推向深入:1、诗歌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在这么多唯美的诗节中,一定有打动你的那一节。请你完成这样的话题“我从……感受到……”3、请仿照本诗除第一、七小节外的任何一小节进行创作。写出自己离开生活了六年的小学时,你的心情,你的依恋。同时,将诗歌的朗读、品析,将追问与升发,将学生的参与讨论,甚至是学以致用的微写作融入课堂的教学之中,体现了在阅读课堂中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的特点。
三、注重语言能力的训练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语文的课堂,就是语言积累、感悟、运用的课堂。课堂上应该能够让学生围绕语言能力――利用学用句式、建构篇章、段落写作、读背文章、仿写改写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有了这样的语言实践,学生才能真正解读文本,练习语言,发展能力。在《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中笔者有意识地设计了如下环节,如能否将“轻轻的我走了”改成“我轻轻的走了”;追问“文学作品或其他诗歌中有没有这种为了爱,甘做一切的表达呢”;仿照课文形式写融入自我情感的诗句等,这样做都是想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训练场,练习语言,形成能力。
四、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基本技能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包括学生对文本的概括、复述、批注、品词析句、解说道理、欣赏文句、阐释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真正由课堂走向课外,才真正抓住自主学习的钥匙。作为诗歌,课堂中对诗句的欣赏品味,引导学生从词、句、修辞入手深入品读,在上述课例中有很多成功的运用,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