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城市建设背景

时间:2023-08-06 10:52:36

导语:在城市建设背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城市建设背景

第1篇

>> 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和发展问题研究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背景下郑州市高星级酒店如何提升竞争力 国家中心城市引燃郑州 谈“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人才观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武汉、郑州入选国家中心城市 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 国务院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把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为区域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标准化战略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关系分析 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服务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四川:双核带动 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体育城市建设之融合研究 郑州物流中心城市建设研究 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下的武汉市市属高校品牌建设研究 国家中心城市的全球比照 把武汉建设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思考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意义与推进对策 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下的重庆软实力发展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2]诗经[M].葛培岭,注译评.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265,218.

郑州市政务服务网.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2016-06-29)[2017-03-10]..

郑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古都郑州[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1-12.

大河报.附《将郑州列入“中国古都”倡议书》[EB/OL].(2003-12-01)[2017-03-25]..

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EB/OL].(2014-03-16)[2017-03-20].http:///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644805.htm.

第2篇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发展背景下,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集中地,在城市人口、工商业、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呈现高度聚集的特征。同时,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迫切地需要构建生态型城市与建筑。因此,本文以促进建筑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为目的,对城市与建筑规划设计进行了初步论述。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空间;空间肌理特征

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工商业、交通、基础设施等高度聚集,城市空间狭窄、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等问题不断显现出来。迫切地需要分析与讨论城市与建筑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空间,满足城市与建筑规划的纵深度。近些年来,尽管城市与建筑规划爆炸式增长,但是由于在论证、编制、出台和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管程序,许多的城市规划并没有引导城市走向理性发展的道路,反而使得城市发展陷入新一轮的大迁大建中。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正确发挥对城市发展与规划的指导作用。

1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规划就是一种空间地域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城市发展与建设活动(如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和规划指导。

建筑设计,通常情况下是指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以及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其目的是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

2 现代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城市规划

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地呈现新的变化。因而,中国现代城市在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且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其实,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其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而城市规划严格意义上讲,同样应当综合考虑城市建筑发展与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动态因素,才能有效地发挥整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实用性,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的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也是城市管理与建设的主要依据和核心引导。其主要控制指标包括以下内容:

2.1 用地性质控制: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城市规划的需要,对某一区域具体用地所规定的用途,例如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

2.2 用地范围控制:规划区域地块的使用范围是由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2.3 用地强度控制: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共同实现。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进行限定,可将地块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用地强度是城市空间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控制指标,其中绿化覆盖率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城市和建筑的关键内容。

2.4 建筑建造控制指标:对规划区域内的建筑物布置,以及建筑物之间的群体关系所做出的必要技术规定,包括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等,以及消防、抗震、卫生防疫、安全防护、防洪、交通等。其中,建筑后退一般要求建筑控制范围的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2.5 配套设施控制指标。配套设施控制是指对规划用地区域内的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提出定量配置要求,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公共卫生等公共设施,以及商业、服务业等生活服务设施。

3 影响城市规划实用性的相关因素及改善措施

由于城市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城市规程中必然遇到许多不可预见性因素。例如,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与市场环境。同时,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同样受制于政府决策。受到城市招商引资的影响,政府经常向开发商做出妥协,强制干预控制性详细规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有效性的发挥。因此,有必要根据经济、市场因素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调整,建立一个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控规指标体系,以满足城市规划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有效性的要求。并且,在法制层面上给予规划一定的权限,提高自身的权威性,进而减少政府干预。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城市规划的实用性,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内容:

3.1 结合建筑物周围环境,综合考虑如何设计建筑

城市规划区域内的建筑物的整体轮廓应当与周围环境相适宜,尤其在虚实对比、色彩处理方面。因为,与周围城市空间肌理特征相呼应的建筑物能够给人带来舒适的感觉,也更加能够满足合理设计城市空间的要求。

3.2 塑造独特风格,不变中求变化

虽然,我们要求规划区域内建筑物的整体结构等与周围环境相呼应,但是仍然需要具有一定的独特风格,才能足够吸引众人的注意,独树一帜。因此,建筑设计除了要考虑周围环境,还应当具有自己的风格与造型,尽量体现城市现代感。

3.3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建筑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中一个子系统,只有充分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才能够使建筑物满足使用者和城市发展的各种要求。在城市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情况下,建筑设计需要引进生态建设观念,打造绿色建筑物,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例如,采用太阳能装置提供供热,较少耗能量的生活用品。

4 总结

在城市空间狭窄,建筑群密集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筑建设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充分发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管理与指导作用。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十分注重绿地覆盖率,提高城市绿地的建设范围。同时,有必要将生态观念引进建筑设计当中,打造绿色建筑物,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爱兰. 加快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J]. 城市. 2008. (04).

第3篇

>> 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研究 对我国大城市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的思考 推动体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体育中心城市建设 国际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效应对北京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借鉴意义 基于世界城市目标的北京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研究 (下) 基于世界城市目标的北京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研究(上) 社区体育中心建设对城市更新的促进初探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背景及面临的挑战 悉尼国际体育中心 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后台中心城市 西安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实证研究 关于建设若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议 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律及对北京的启示 国际中心城市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 靖江体育中心 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设计 互联网时代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面临挑战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巩固奥运成果加快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R].课题报告集.2009,10:9.

[3] 国际体育产业概况及发展趋势[EB/OL].

[4] 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巩固奥运成果加快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R].课题报告集.2009,10:9.

第4篇

【关键词】文化景观 地域文化 城市建设 人文风俗

城市文化景观是城市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它不仅是一个艺术问题、审美问题和文化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它应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和实现城市功能的基础上,着力塑造城市整体形象和地域特色,重视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协调统一。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北省的城市景观建设应从本地区中优秀的民族文化、历史民俗中去寻找设计的灵感,体现本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将本地自然美感和人文风俗相结合,设计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文化景观。

快速发展中的河北,有着值得骄傲的历史传统和极其厚重的文化积淀。例如,秦皇岛的山海关、张家口的大境门、唐山的皮影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民俗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建设过程中,应紧紧抓住这些本地特色文化来做文章,将地域文化融入城市景观建设中去,将本地自然美感和人文风俗相结合,设计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文化景观。在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探索和继承其中蕴含的自然观念和人文精神,加强景观建设中地域文化内涵。这对于推动城市文化景观艺术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内涵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品质,保护与弘扬燕赵地方文化、实现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目标等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

那么,我们如何在进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同时,又不失掉原有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对现代城市文化景观建设进行合理表达呢?

第一,要尊重地域自然风俗和文化。

对于任何一个景观设计,都应该尊重当地自然地貌的独有特性,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在景观作品创作之初应做好调研工作,找到作品与公众情感的切入口,充分尊重地域特色及大众需要。可以说河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各民族大融合的积淀,这在全国各区域中应该是最高的。但各个地区风俗民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它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习惯、文化风尚和道德观念。如沧州的“正月十六溜百病”,是沧州及附近地区特有的一种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晚上,沧州城内大人、孩子纷纷走出家门溜达,企盼一年的好身体、好运气。还有保定老调,它作为一个特有的戏曲剧种,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唱腔质朴健朗,高亢而又清婉,是当地群众经常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因此,在这个多民族、多文化大融合背景条件下,设计者在建设过程中尽量多倾听当地居民的意见,注重公众的参与和沟通,注重当地的风土人情。因为这些景观是为这个城市、为他们而设计的,一件成功的设计应该同时也是当地人民满意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地域化和自然景观相和谐的创造性设计作品。

第二,对地域文化遗迹的修缮和保护。

优秀的历史遗迹是环境中宝贵的精神资源,要充分珍惜、保护,以实现地域文化特征的延续性。而对于文化古迹的保护,应有针对性地根据遗迹的类型采用不同的保护和修缮方式。特别是那些标志性景观建筑和文物古迹的古城墙、古桥、古寺庙等,它们都是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延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例如石家庄的大佛寺、曲阳的北岳庙、承德的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等,这些历史文化景观都给人以良好的视觉享受和人文美感。

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优秀的文化古迹并没有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而缺乏相应的修缮和保护,在日新月异的城乡建设中沦为新陈代谢的牺牲品。如张家口的堡子里,可以说是张家口市区的“原点”与“根”,是全国大中城市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建筑城堡之一,堪称北方民居博物馆。尽管如此,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堡子里却一直难为外人所知。而且,古城的许多建筑多陈旧甚至破败,建筑内部损坏严重,甚至已成为危险建筑。许多建筑中的居民也缺乏保护意识,使得周围环境嘈杂、无序,这都展示着这座古城的没落与衰败。这种情况在河北省还有很多,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对其修缮和保护,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迹得到更好传承与弘扬;并且,还要更广泛地进行宣传和教育,在全省形成保护优秀文化遗迹的文化自觉。

第三,实现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优化应用。

文化景观的建设必须以地域文化元素为载体,通过文化元素的所承载的信息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在物质和精神层次上美化城市生活。在景观设计中应用文化元素主要有直接、间接两种方式。

首先,文化元素的直接应用。作品本身就是以特有文化元素形式出现的,包括历史人物、民俗故事、神话传说等文化元素再现。如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内的《冲锋陷阵》雕像和解放纪念碑广场内的《解放者》雕像等就是对历史文化人物的直接引用,非常直观地表现英雄人物不朽的功绩和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还有邯郸的“邯郸学步”“胡服骑射”等景观雕塑采取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手法,直接再现了历史人物形象和场景。这种表现手法是当前文化景观建设中应用最为普遍的。在一些景观建筑上也同样有直接应用传统园林中的造型元素的例子,使空间具有一定的传统意象效果。例如把古代园林建筑中的亭,古建上的斗拱、柱式或者园林中的山石造型等元素应用在现代景观建设中。

其次,对文化元素的间接运用。并非所有的设计中的元素符号都是直观的,相反,许多设计也以含蓄的方式传达信息,而文化元素所蕴含的精神和内涵则沉淀在形式的背后。(转第页)

(接第页)如将传统的亭子、廊架结构等造型用现代技术材料重新演绎;在景观雕塑或者建筑构件中融入民间剪纸、皮影等文化符号。

第四,加强文化景观规划的可持续性。

发展城市文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在文化景观规划建设时,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观。但是,目前河北省的部分城市文化景观规划缺乏发展的可持续性。经常会出现文化景观要么过于集中,要么又过于分散;文化景观建设多以雕塑形式出现,形式单一。如廊坊的“文化艺术园”,文化景观建设就过于密集,而在该城市的其他区域却很少看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建设。景观设计多以雕塑形式出现,壁画、文化景观建筑稀少。因此,城市文化景观规划要带有地域特征,并且适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因为,每个城市应该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环境特色,经过整体合理规划的城市,本身就是一座独具匠心的艺术品。因此,将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应用在文化景观规划领域,建立区域景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于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保护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延续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

第五,文化景观建设应融入城市生活,体现以人为本。

城市地域文化景观与城市建筑相互依存、相互弥补,不仅体现在形式美和视觉构图方面,还需进一步考虑城市景观建设如何真正贴近、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等许多方面。如赋予城市文化景观适当的使用功能,拓展景观与人的交流渠道,或对某些城市设施和建筑部件进行艺术化处理,突破景观只能被欣赏和瞻仰而不许接近的单一模式,尽可能满足市民接近艺术品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总而言之,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引,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繁荣发展。河北省的城市文化景观建设,只有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沃土中,才可能具有“此区别于彼”的独特面貌;只有具有鲜明的地域审美特征,景观才有生命力,从而散发出公共艺术的独特魅力。只有顺应了人们的民族文化习俗,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才能使得城市景观凝聚成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使它成为城市地域文化的结晶,供城市中的人们享用和欣赏。正如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朱建宁所说:“充分了解本土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营造既符合国际一体化潮流又具有本土特性的景观作品,才是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注: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3年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SZ135021)

参考文献:

[1]俞孔坚.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景观:文化·生态·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史鹏,费建国.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J].科技资讯,2008(28).

[3]郭泳言.城市色彩环境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朱育帆.文化传承与“三置论”——尊重传统面向未来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论[J].中国园林,2007.

[5]赵慧宁.城市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第5篇

近年来,依托首都丰富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良好的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基础,北京生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9年,北京生产业实现增加值5878.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9.5%。

后金融危机时期,新的世界经济秩序面临重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转重组。北京明确提出建设世界城市,是对新时期北京发展的新谋划、新定位。这对北京生产业发展既提出了战略需求,又提供了宝贵机遇。同时,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中期,生产业具有带动制造业发展的功能,北京生产业应定位于服务全国,承担起带动全国工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职责。北京推动生产业大发展要从多方面突破:

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形成生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北京在进一步提升和壮大传统生产业领域的同时,也要积极加快新业态的培育和发展,包括从高技术产业分蘖而来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移动通信、数字内容等新业态,从制造业中分化出来的科技咨询,工业设计等新业态,高技术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的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新业态,形成北京生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第6篇

关键词:高星级酒店;竞争力;企业文化

一、星级酒店及竞争力概念

酒店在我国也被称为饭店、宾馆、旅馆、大厦等,本次研究将其称呼统一界定为“酒店”或“hotel”。我国在评判酒店等级时通常使用星级划分法,即通过不同的星级评定酒店的综合服务质量,一般星级越高代表酒店的档次越高。

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是否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下去的关键要素之一。企业文化对于竞争力的培育具有很大影响,因为企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预见能力。

二、郑州市高星级酒店竞争力提升的总体思路

酒店核心竞争力是对酒店的经营管理、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内部运营进行整合的能力。因此,只有将上述战略进行落实,才能真正起到提升和促进裕达国贸酒店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因此,郑州市高星级酒店竞争力提升的总体思路为:在保持和增强自己管理优势、品牌优势、社会知名度的基础上,打造独特的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改善激励机制,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热情,以完善的服务占领市场。

三、郑州市高星级酒店竞争力提升的具体策略

(一) 加强高星级酒店的人力资源建设

第一,酒店要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酒店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学校设立酒店所需人才的相关专业,将高星级酒店管理的模式与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科设置进行有机结合,多方面、多层次的对相关岗位人员进行培训。比如,可以在河南相关高校的相关专业和相关系部设立专业班,该班的学生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到课程的设置再到技能的强化和服务理念的培养,都可以根据酒店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置,这样能够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贴近于酒店的真实经营状态,学生毕业后进入酒店就不存在任何T槛。

第二,大力开展员工培训。一方面,对酒店中层以上管理者加强培训,使其成为多能型的人才,不仅具备日常工作能力、管理能力,还要培训多方面的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基层员工的工作能力培训,尽量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做到一专多能、一人多用。在具体做法上,酒店可以通过理论知识培训,可以相关开设酒店管理的院校进行合作,院校对酒店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使员工能掌握和深化关于工作岗位的理论知识。酒店还可以通过给员工调岗的工作方式,就是酒店内部在一段时期内给员工进行换岗工作,使员工能够掌握不同工作岗位的不同技能,成为多能型人才。

(二)打造高星级酒店特有的企业文化

第一,建立榜样制度。树立某一方面的榜样或者标兵,并进行宣传,从而使员工对某种精神感到重视。酒店可以通过评选酒店每月最佳员工、季度最佳员工、年度最佳员工等方式,评选酒店的优秀员工和技能标兵,这样能够使员工都有一个参考,知道自己与别人相比有哪些不足,从而激发员工的上进心,促进员工自身更好地发展,以此来更好地建立企业文化的发展。

第二,适当突出地方特色。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入住酒店的客人也是来自于天南地北,因此就会出现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而产生文化的差异。郑州高星级酒店应适当突出地域特色、生活习性特色和文化特色,比如在餐饮产品开发中,重点挖掘河南特色,加入豫菜菜系并可以对之进行改良,增加餐饮产品的附加值和吸引力;在客房装饰中能够将现代装饰与开封汴绣、洛阳唐三彩等河南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进行有效结合,这样也能够起到满足顾客在异地求新求异需要的作用,吸引顾客能够在自己的朋友圈为酒店进行口碑宣传,从而达到培养酒店忠诚客户的目的。

(三)完善高星级酒店的服务质量

第一,提供个性化服务。在现代酒店经营过程中,有许多酒店往往偏重于公关营销、市场客源拓展,但忽略了酒店内部服务质量管理的精细与创新。不管是餐厅的传菜员、客房的服务员,还是前厅的前台,他们从客人进入酒店开始就全程与客户进行交流,客人的需求也会在第一时间反馈给他们。为顾客提供零等待、零误差、全满意的服务才能使顾客以后再次光临。这种服务是全方位、全过程、多样化的服务,上到酒店经理,下到酒店服务人员都要参与进来,从顾客预订客房到离开酒店,对菜肴的味道,住宿的卫生舒适都要因人而异进行全面服务。

第二,建立严密的服务质量管理规章制度。高星级酒店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科学的、全面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要改变陈旧的观念。因此,一定要更好地加强服务质量管理的制度,管理者可以将“PDCA”循环更好地运用在实际中,在工作过程中进行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计划―实施―检查―控制”管理。

第三,建立准确、完整的客户档案,确保客户满意度。酒店可以根据客人预订与进店办理手续时提供的信息以及服务人员在客人住店时的观察,把客人的爱好、习惯、消费活动、旅游目的等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建立顾客档案库并通过计算机储存起来,尤其是重点建立和完善VIP宾客和常客的客史档案,以利于服务人员在下次服务时能够把客人的需求提前就准备完善,并且更能有针对性地提供特殊服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背景下,郑州市高星级酒店面临的市场环境是酒店数量的急剧增加,同时这种激烈竞争的环境也会导致酒店业经营效益的下降。本文提出的对策是要实现创新经营管理战略,改善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加强酒店独特的企业文化,增加品牌附加值。

参考文献: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城市规划,国家视角,人民视角

 

一.引言

生活在北京的普通市民大都有出行难,交通拥堵,生活不便,以及市民社会萎缩,社会联系疏离的感概。是什么造成了今天的境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北京近年来进入了一种加速的“超城市化”进程,但城市规划多为应变式的物质蓝图规划,难以适应和制约超城市突变中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是城市规划中的“国家视角”和“人民视角”的深刻冲突。

二、城市规划中的国家视角与人民视角

城市规划建设的“国家视角”是指在建设社会工程的过程中,国家的采取一种简单化、清晰化和标准化的方式,以便于国家对社会实施管理和控制等的一种宏大的极端现代主义视角。于此相反的是“人民视角”,面向人民日常生活,“以人为本”,强调过程、复杂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基于局部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演化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

表一、城市规划国家视角与人民视角的比较

 

 

国家视角

人民视角

对城市秩序的理解

注重视觉秩序

更重视功能秩序(经验秩序)

城市规划的目的

便于控制、管理,表现国家的权力

以人为本

对科技的态度

崇尚技术

技术的运用以人为尺度

城市美学

简单、功能单一、热爱几何图形

复杂化、多样化

街区形成方式

大规模规划设计和建设

渐进的零星的生成

城市与自然地关系

城市是自然的对立

城市是自然的一种形式

城市治理

第8篇

【关键词】建筑环境;设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实践

1、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进各高校必须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市场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而从某个角度而言,学生所受到的教育会对学生的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各高校必须对教学体系的建立及专业的合理设置引起重视,这样才能使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特色。本文主要就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作以下分析,以此为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2、特色专业建设概述

从某个角度而言,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而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都得到一定提高。因此,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就是指培养出具有特色人才专业,其最终要体现的是人才的特色。国家曾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人才指的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或专业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其是人力资源中具有高能力及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特色人才的基本含义应是人才在能力方面的特色,而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形成培养特色人才的能力。

3、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的特色及特征

3.1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色

通过对学校毕业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结合学校的师资特点、办学传统、工程及科研等方面的优势,本人认为该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应具备以下特色:

(1)具备对常规工程问题进行处理的基本能力。

(2)具备适应职业转型及拓展的通识能力。

(3)具备对复杂工程进行有效处理的综合能力。

(4)具备应用先进的技术及理念对工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创造性解决的创新能力。

3.2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征

(1)对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有较好的适应能力,能够进行自我学习与提高,懂得对知识进行重构,能够较好地对自身的角色进行有效变换,从事其他社会活动。

(2)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为立足点,沟通热能动力、经济、环境、机械、管理以及土木建筑等相关学科。

(3)具备良好的工程师素质,能够对建筑给排水、燃气、暖通、建筑消防以及建筑电气等相关专业的核心技术进行融合贯通,可满足城市与工厂热能动力供应、交通工具及建筑内的环控工程、建筑与市政公用设施工程、工农业生产环境控制工程等领域的要求,取得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资格。

4、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探讨

4.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1)在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之间是互为铺垫的,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对专业课进行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教学效率得到一定提高,应把所学知识的原理、特点、变化特性以及适用条件等方面作为讲解重点,而对于某些比较枯燥、繁琐的工程细节及相关的计算内容则应放到后续的课程设计及实习环节中,以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2)对于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等专业平台课,应分散在各门专业课中,以使各专业课中的相关内容实现有效整合,这样就可科学提炼出共性问题。此外,需注意的是,不能把专业平台课误看作专业基础课,许多院校对专业平台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存在与专业知识脱节的现象,因此,必须对此引起重视,如可把专业课和专业平台课程交替上或并行上,或者把专业平台课程放在专业课后,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对课程进行设置时,各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及地域特点等设立特色课程,以使自身具备一定的办学特色。

4.2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师资力量是高等院校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当学校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热爱教学工作、经验丰富等师资队伍时,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证,从而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各高等院校可从以下方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科学而合理的管理体系能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从而能使教师管理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和社会联合,对教师进行培养。如可安排专任教师对合作单位中开展产学研合作,并可聘请热力、燃气公司中的资深技术人员及优秀专家到学校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

(3)鼓励教师加强进修学习。各高等院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并对教师队伍进行充实的同时,也应鼓励教师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以使自身的学术水平、学历层次以及专业技能都得到一定提高。此外,学校还应派遣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以及重点科研机构等单位做访问学者,对于某些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应资助其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培训或深造。另一方面,还应鼓励中青年教师申请国(境)进修培训、教育部出国(境)培训项目经费等。

4.3加强实践教学

(1)增加专业实践教学的学习课时。对建筑环节与设备工程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实践教学环节引起重视,并必须落实到位。目前,许多院校都是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重点,而忽略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而相关调查显示,通过专业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得到一定增强,因此,学校应适当缩短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课时,适当增加专业实践教学的学习课时,以使学生通过专业实践队所学知识有一定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2)推行“4+X”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为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各高等院校应鼓励并组织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利用周末及寒暑假到暖通空调行业等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中进行X周的工程实习或课程设计等。此外,还可引导学生结合实习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以使毕业设计(论文)既能反映生产实践,又能对生产实践进行一定指导。这样通过“4+X”的培养模式,从而可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及自主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4.4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1)各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与相关企业加强合作,以使教学质量得到一定提高。和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应注意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以使他们毕业后成为学校的青年教师,从而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环境及实践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2)和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应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参与到企业工程项目课题的研究及相关工程实践训练中,以使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实践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得到一定增强,此外,这样还能使学生通过实践对本专业有更深刻的了解,这样就可有效提高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既能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一定满足,又能使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时更具目的性及方向性,从而可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

第9篇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部和北京市政府联合举办的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已于2013年10月21~23日在北京顺利召开,作为此次会议的参与者,我们特此发出以下“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

我们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快速变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社会、经济和政治规范不断重新定义。经济增长和就业、城市化和人口结构变化、科学和技术进步、文化多样性和公共安全仅仅只是社会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部分挑战。

我们确信,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要赋予我们城市和社区的公民、居民权利,我们必须努力为他们提供终生的学习机会。

我们相信,这样的学习机会是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方法,使他们能够预测和应对新的挑战,建设更美好、更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我们承认,终身学习的概念并不是新近出现的,它一直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深深植根于所有文化和文明当中。

我们坚持,终身学习会带来社会、经济和文化利益,无论是对个人的学习还是对社会,因此它应该是各个城市、地区、国家和国际社会的主要焦点。

我们知道,全世界多数人口目前居住在城市、城市地区,而且这种趋势正在加速。因此,城市和城市地区在国家和全球发展中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我们认识到,“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地区”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之一。这种理念在发达国家已经根深蒂固,目前正在发展中国家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地方当局开始认识到学习型城市、地区、社区本身蕴含着各种机遇。

我们承认,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在发展学习型社会愿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知道这种愿景只扎根在地区、城市和社区,因此,只能通过一个一个省、一个一个城市、一个一个社区来建设学习型社会。

我们知道,通过有效利用物质和智力资源,城市和城市地区能够在促进公共安全、经济增长、社会包容和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城市应该是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设计师和践行者。

我们承认,不同城市在文化和民族构成、文化遗产和社会结构方面存在差异。然而,一个学习型城市的许多特点是其它所有城市所共有的。学习型城市调配其资源,促进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包容性学习,重振家庭和社区学习活力,促进工作场所学习,推广运用现代学习技术,提高学习质量,培育终身学习文化。

我们设想,通过提高全民终身学习的质量,学习型城市能够提升个人能力、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经济和文化繁荣,并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承 诺

依据这个愿景,我们承诺,首先,发展城市终身学习是为了增强个人能力和社会凝聚力、促进经济和文化繁荣、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将采取措施和具体行动,加倍努力,让城市发展成为学习型城市。

1.增强个人能力和社会凝聚力

现代城市中,个人能力和社会凝聚力对市民的幸福至关重要。个人能力的提升能够增加个人进行选择的机会,并将这些机会转变成自己想要的行动和结果;而社会凝聚力能够增强参与意识、信任、互通和公民参与。

在发展学习型城市过程中,我们通过以下方式增强个人能力和社会凝聚力:

确保每个公民和居民有机会接受教育并获得基本技能;

鼓励并让每一个人能够积极参与所在城市的公共生活;

保障性别平等;

创造安全、支持、包容的城市社区。

2.加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尽管经济的发展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城市的经济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文化的繁荣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具有重大贡献。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生命的意义、价值、文化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社区内的互动。

在发展学习型城市过程中,我们将通过下列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刺激包容性可持续经济增长;

减少生活在贫困中的公民和居民比例;

为所有公民和居民创造就业机会;

积极支持科学、技术和创新;

确保文化活动的多样性;

积极参与休闲和体育锻炼。

3.促进可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我们城市社区未来的生存能力,我们必须采用可持续发展模式,利用自然资源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不能通过技术解决方案、政治制度或财政奖励来实现,它要求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进行根本性转变。全民终身学有助于实现这一变化。

在发展学习型城市过程中,我们将通过下列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减少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促进整个教育和学习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促进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包容性学习

包容性教育和学习是发展更具包容性社会的核心。终身学习体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确保所有的公民和居民的包容性,不论性别、社会背景、语言、种族或文化。不能平等获得学习机会,许多公民和居民仍将处在社会的边缘,而无法实现他们对所在社区的潜在贡献。

在发展学习型城市过程中,我们将通过下列方式促进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包容性学习:

推广接受儿童早期教育;

推广接受从小学到大专水平的正式教育;

推广接受和参与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提高终身学习体系的灵活性,以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满足不同水平的学习需求;

为边缘化群体提供支持体系,以确保接受终身学习。

5.重振家庭和社区学习活力

终身学习并不局限于教育或商业范畴,它融入到了整个城市的生活,小到当地社区和家庭层级。事实上,家庭,作为社区建立的基本单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学习场地。家庭和社区的学习,通过互动,能够建立社会资本,提高生活质量。

在发展学习型城市过程中,我们将通过以下方式重振家庭和社区学习活力:

建立和利用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空间;

确保社区教育和学习计划满足市民的真正需求;

鼓励公民和居民参与社区学习,特别关注有需要的家庭、弱势群体、少数民族和第三岁学习者;

将社区历史和文化视为独特、宝贵的资源。

6.促进工作场所学习

由于全球化、技术进步和知识型经济的增长,不断学习并不是每个人的追求,而是社会的迫切需要。所有的成年人都需要定期提升他们的技能、能力和知识;各种组织,包括私人组织和公共组织,要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成为学习型组织。

在发展学习型城市过程中,我们将通过下列方式促进工作场所学习:

帮助公共和私人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

确保所有员工有机会接受继续学习和教育;

鼓励雇主支持工作场所学习;

为失业青年和成年人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

7.推广应用现代学习技术

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特别是互联网,为学习和教育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信息和通信技术大大扩大了获取信息、互动、网络、解决共同关心问题、创收和参与社会的机会。现代城市必须有能力让所有公民和居民将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巨大潜力用于学习和自我提升。

在发展学习型城市过程中,我们将通过下列方式推广应用现代学习技术:

发展对学习中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有利的政策环境;

支持管理者、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使他们成为学习中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主要人员;

推广公民和居民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工具和学习计划;

开发高质量的电子学习资源;

创建实践社区,特别是依据开放教育资源和创造性共用许可创建实践社区。

8.提高学习质量

要增加学习参与者的数量,仅仅关注终身学习政策与实践还远远不够。在许多城市,参与教育和学习的人数与成功掌握相关便携式技能和能力的人数之间还存在差距。因此学习质量至关重要,特别是迫切需要培养技能、价值观和态度,这些将使人们克服宗教、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城市社区中和平共存,并找到人类共同的道德和伦理原则。

在发展学习型城市过程中,我们通过下列方式高度重视提高学习质量:

推动从重视教育到重视学习的观念转变,从简单获取信息到开发创造力和学习技能的转变;

增强共同道德意识、道德和文化价值观,促进差异容忍;

雇佣适当培训的管理人员、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培养学习者友好环境,学习者尽可能拥有他/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掌控权;

为有特殊需要的学习者提供支持,特别是为学习困难者提供支持。

9.培育终生学习文化

如今大部分人涉足各种学习环境。当学习的结果得到城市的认可、奖励和庆祝时,就会提高学习者的社会地位,并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习。这种学习动机应当获得支持,为其提供全面的信息和建议,帮助人们了解学习机会,并且知道非正规和非正式场合所获得的学习能力和结果。

在发展学习型城市过程中,我们将通过以下方式培育充满活力的终身学习文化:

了解通信媒体、图书馆、博物馆、宗教机构、体育文化中心、社区中心和公园作为学习空间的作用;

组织和支持公共事件,如终身学习周、学习节,鼓励和庆祝学习;

为所有公民提供足够的信息、指导和支持,激励他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学习;

发展各种学习形式的认可和奖励体系。

10.加强政治意志和承诺

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必须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志和承诺。因此,政客和管理者始终坚持必须使用政治资源才能实现全民终身学习愿景,我们的城市才能有显著、长足的进步。

在发展学习型城市过程中,我们将通过下列方式加强政治意志和承诺:

展示强大的政治领导和坚定的承诺,把我们的城市变成学习型城市;

制定和实施专用策略,促进所有公民和居民的终身学习;

对建设学习型城市进行实证研究,通告决策过程;

监管学习型城市的发展进程。

11.改善监管和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

在我们的城市,所有活动部门,包括公共管理、学校、大学、工商、卫生、通信媒体和公民社会组织,都是教育实体,因此也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利益相关者。要建设学习型城市,让终身学习成为现实,整合和连接所有学习场所非常重要。

在发展学习型城市过程中,我们将通过下列方式改善监管和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

建立部门间的协调机制,让政府机构、民间社会组织和私营部门都参与建设学习型城市;

发展部门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合作伙伴关系,以便共享资源,提高学习机会的可用性;

鼓励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优质的学习机会,让他们为建设学习型城市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12.提高资源调配和利用

已经提供全民终身学习的城市和社区,在公共卫生、减少犯罪、经济增长、提高民主参与方面已经看到显著改善。终身学习的这些更广泛益处为增加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投资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

在发展学习型城市过程中,我们将通过下列方式提高资源调配和利用:

鼓励政府、民间社会、私营部门和个人加大终身学习的金融投资;

有效利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学习资源,开发创新性筹资机制,支持全民终身学习;

注重公平,采取扶贫政策,为弱势群体提供特殊金融支持;

想出创新方式利用人力资源,鼓励公民和居民自愿贡献自己的才华、能力、知识和经验;

鼓励不同城市的组织之间进行思想、经验和最佳实践交流。

行动呼吁

全世界的很多城市和城市地区已经将自己定义为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地区,他们热衷于参与国际政策对话、行动研究、能力建设和同行学习并从中受益,并运用各种成功方法促进终身学习。为此:

1.我们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学习型城市的全球网络,支持和促进世界城市社区的终身学习实践。这个网络应该促进政策对话和各成员城市的同行学习,提供能力开发机会,开发出各种方式方法,监控和评估成员城市变成完全成熟的学习型城市的进展,并授予这些城市和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的身份,展示它们作为学习型城市的特殊进步和成就。

2.我们呼吁,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城市地区加入这个网络,在他们的城市开发和实施终身学习战略,为更加包容、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我们呼吁,国际和区域组织成为建立和扩大这个网络的活跃伙伴,建立现有城市网络之间的协同,包括国际教育城市协会(1AEC)、创意城市网络、健康城市联盟、宜居城市网络、帕斯卡(PASCAL)观察站等。

4.我们呼吁,各国当局鼓励地方当局在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地区,并支持地方当局参与国际同行学习活动。

5.我们呼吁,基金组织和私人企业参与国家和国际水平的运营,例如成为学习型城市全球网络的活动伙伴,借鉴智能城市、绿色城市计划等私营部门项目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