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课堂同步训练

时间:2023-08-06 10:52:37

导语:在新课堂同步训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课堂同步训练

第1篇

本学期,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相比上一学期,感觉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有所进步。

鉴于上一学期期末考试中出现的,书本知识不懂查找,或根本不知道相关知识点在哪里的情况,我在本学期采取了督划、助归纳、背诵、小测的形式。课堂上,每讲一个知识点,都要求学生当场在课本上划下来,对于可能出现的问答题,要求学生在要点边上标注序号,并将可能出现的问法,要学生在旁边写明。并在课下,让组长检查学生书本的标注情况。而每一堂课上的知识点,都要求学生在下一节课之前要背诵下来,并且,在下一节课的课前几分钟,全班小测。小测的情况,当天公布,没过关的,隔天或下一节课之前,找组长背诵。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结构的了解,也使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解答和组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方便学生在开卷考试时,能快速地查找到相关知识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边教边练的形式。本学期,学生人手一本《新课堂同步训练》。当我详细讲解完知识点,并结合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之后,便会引导大家看《新课堂同步训练》中相关知识点的题目,当场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还注重学生分析、组织的能力的培养。本学期的知识点,经常会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来考,而在平常的练习中,我会有意识地将分析的机会留给学生,并将该案例的处理权力交由学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当一回法官。这既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而老师需要适时地引导、补充,纠正,在这一过程中,既是与学生一起解题,更是帮助学生又一次地复习知识。

完成了一学年的教学,在摸索中,我学到了不少知识。首先,我懂得了,要将枯燥的知识讲得生动,需要鲜活的事例;其次,要想课堂上学生有活力,需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再者,要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知识,还需适时地引导和回归课本,等等。一年下来,我学习了,我进步了;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继续争取进步。

第2篇

关键词:阅读;结合;感情

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结合实际教学条件和设备,使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有机结合并发挥积极、良好的作用呢?通过探讨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路。

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要和谐,紧抓基础环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因素。上好一堂课,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将主导和主体极端化,我们只有将主导和主体保持和谐一致,方能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教师的主导之功,重点在引导、转化、提高、教育方面。教学上主要表现在抓“听、说、读、写”四个点。这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美文教学配音乐,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兴趣;课前三分钟演讲,丰富积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诗文教学对意境字句的讲解,陶冶诗歌情趣,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和洞察力;平日上课多交流,训练学生的思维深度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二、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同步,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教学中,要注重实现四个转变

1.实现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知识能力全面提高”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以讲授课本知识为主,漠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新时期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学生要把所学知识巧用于实践才是关键所在,而原有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就要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树立培养新型人才的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创新教学方法。如,在转变学生思维方式、提高其综合能力方面多做文章,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实现由“教师一讲到底”向“学生参与的开放乐观,积极思考的方式”转变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听得多、记得多、写得多,客观上就形成了“满堂灌”的模式,教师不分对错、好坏讲一通,学生最后被动接受,至于学生理解不理解无从知道,这已完全背离了教书育人的初衷。课堂教学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其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而教师就要在课堂上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培养学生共同参与意识、自主意识、创造意识及合作精神。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愿意发言、想发言,彻底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3.实现由课堂“安静、沉闷、呆板式”教育向“气氛活跃、充满情趣”的模式转变

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也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依据。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正确选择和巧妙运用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实际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以掌握教学主动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旧式教学中的“静、闷、呆”向新式教学的“灵、活、情”转变。

4.实现“学法、教法同步并进”的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法和学法同步,具体体现在备课与预习、讲解与听课、提问与回答、作业与讲评、总结与复习指导等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下完成教学任务。

实践证明,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切实地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使“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得以和谐共进,才能有效地促进新课改目标任务的完成,才能有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也才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我相信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们只要巧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和谐共处,注重基础,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程序,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做到有爱心、细心、诚心,那么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高效历史课堂;历史教师;新课程改革;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280-0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如何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我的认识就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学习,不断成长。结合本次学习及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谈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构建高效教学模式的一些浅显收获及设想。

1 一个前提——唤起学生学习希望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唤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希望是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教学的前提,它是指面向全体学生,确立不同层次的希望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完成希望目标的信心,营造一个充满希望的课堂氛围,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结合历史这一门学科的特点,我认为要唤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希望,可从兴趣入手,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上找到突破口。所谓历史情结,指的是学生学习历史时浓厚的兴趣、特有的热情和持久的动力。

2 一种方法——创设和谐氛围相互激励学习

教学中我们常为寻找一种方法而苦恼。创设和谐氛围相互激励学习是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它是指在课常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引发学生思维,导出学习疑点,通过自我激励、师生激励和生生激励,促进信息多向交流与合作,通过质疑释疑获取新知识。具体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努力。

2.1 问题引导法:我们要做到让学生带者疑问和思考进入历史。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功于‘如何’。”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问题的发现,成于问题的解决。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抓住教材重点、难点,从“题眼”处切入、设疑,启发学生排疑破难,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创见,从自发走向自觉。

2.2 直观吸引法:我们历史课堂教学中常运用实物、图表、简笔画、道具及多媒体演示等直观教具来启发学生思维,通过“示范”效应,引导学生抢答,缩短思考和领悟时间,使抽象复杂的历史概念和结论具体化、浅显化的过程被学生及时表述出来,从而认识历史现象和规律。

2.3 形式激发法: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外,还可尝试采取一些其它的教学形式,例如辩论课、讨论课等,让学生之间相互开放,发挥其思路开阔、敏捷灵活、热情奔放、充满好奇、勇于探索的优势,以群体的智慧、合作的方式、集体的创造力,在撞击中相互启迪,交相开拓,优势互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语言感染法: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形象的语言来再现历史场面,挖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的丰富情感材料,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样,我们也可借助多媒体视频来辅助教学。

除了历史活动课,我们可以开展历史学科课外活动,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是历史课的另外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是历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在历史学科的重要表现。课堂、书本上学到的历史知识和道理,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得到印证、启发和补充,通过人体多种感官能得到更生动、更鲜活、更深刻的体验,从而铭刻于心,融进血肉。如生在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情操的教育,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同时,不断丰富学生的视野。

3 一种策略——分层训练导学

分层训练是希望教育课堂教学的策略,它是指根据希望目标的层次性及三个层次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水平,实行帮助探究、启发探究、自主发挥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训练。落实到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分以下三个层次来进行。

3.1 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那些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偏低、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我们应把立足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强化上,结合同步探究练习、反馈同步探究的练习内容,细化、强化基础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年代的教学,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并且注意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训练以达到“温故而知新”。

3.2 指导学生自学方法: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基础知识掌握较好,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学生,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组织学生自主自学,在自学中提出问题、分析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在旁边适时点拨、恰当引伸。

3.3 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班级中那些有能力、有潜力的学生,教师可适当指导他们进行相关课外书籍的阅读,让他们查阅资料,广泛了解历史知识。在历史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围绕课堂学习内容,选择一些书籍、文章,常读常新,接触各种观点,体会各种说法,进行比较鉴别,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对于那些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这无疑是开拓思路、更新知识的必需。

4 一个目的——体验成功

第4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内分层教学必要性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72

众所周知,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除了要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还要针对学生的基础差异,分层检测教学。通过课堂内分层检测教学训练,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解难度不同的思想品德题,成为真正能动的学习主体,达到和谐共进、教学相长的境界。

一、 思想品德课堂内分层检测教学的含义

思想品德课堂内分层检测教学是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和课改方向,针对学生现有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知识基础等差异,在备课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而分层次制订出不同的课堂内检测习题,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检测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教学对象的全体性、教学程度的针对性、教学效果的同步性。

二、实施思想品德课堂内分层检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三学生,会出现很明显的两极分化,他们不仅在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上有差异,知识基础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群参差不齐的学生,那么,如何对各层次的学生开展同步教学,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课堂内分层检测教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机遇和可能性,也适应了中考“基础性”“选择性”“发展性”的理念,适应了高中学校分层选拔的需要。

三、思想品德课堂内分层检测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 学生分层

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等因素,可按2.5∶5∶2.5的比例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即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各层次的学生合理搭配,建立学习互助小组。

(二)备课分层设计检测三个不同层次训练习题

对学生进行分组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检测训练题。如确定哪些题目是所有学生都应掌握的,哪些题目是优等生应掌握的,哪些题目是学困生应掌握的。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检测”内容,探索“检测”策略,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易学又易错的知识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

二是活用教材,重视教材。在课本教学上狠下工夫,减少复习资料,不搞题海战术,注重基础性、变式性、探究性、实践性,注意循序渐进,同时注意收集趣题。

三是根据课程标准确定当节课的难易度,围绕本节课的主干知识,适量、适度地命题。

四是为了使课内检测变得更有趣,布置各学习小组合作命题,让学生也过一把当“考官”的瘾。

通过以上四种途径设计“检测训练题”,确保在实际的课堂内检测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三) 课堂内分层检测

一节课45分钟,保持授课30分钟,检测授课效果15分钟。课堂内测试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类似测验的形式当堂独立完成,这样才能较好地检查学生对新知掌握的真实情况。学生在训练当中,教师要巡视,可以鼓励、提醒学生有生疏之处可参考黑板上的板书,尽量不要抄袭别人,避免学生将不懂的问题掩盖起来。同时检测训练题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主要是基础题,是每一位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从中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下一节课的教学思路。选做题主要是难度较大的题,由学生有选择地去完成。检测时间到,就全收全改,学生互批,教师面批。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及时、真实、主动、耐心”,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这样,可以增进师生的感情,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思想品德课堂内分层检测教学模式的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果

学生非常清楚地知道,只有上课认真听讲,才能掌握当天的课堂知识,之后的课堂测试才不会出问题。所以课堂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检测乐此不疲。

(二)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在课堂中的学习状况

每次做完测试,学生立即会得到自己的成绩,找到存在的问题。这样他们可以立即纠错,不把问题带回家。

(三)限时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语音室 教学策略

在具体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在语音室中进行灵活多样的视听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把语音实验室应该成为我们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主战场之一,本文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1 提高听力训练的积极性

非智力因素是中学生发展的基础之一。能否学好外语,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也是重要的因素,这对于语音室的教学尤为重要。因为在“听说”训练里,听力占了主要部分,如果在一定时间里,一味地给学生单项听力训练,势必让学生感到疲劳,产生乏味、厌倦的消极心理。因此,教师要恰当地安排好听、说、写等各个环节的内容,做到动静结合,以唤起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性,减少疲劳,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交流、交际活动来提高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例如可以教唱英文歌曲,学生互问互答,扮演角色,发表评论等。

2 模仿能力的培养

模仿是学生在充分听的过程中,形成读说能力的必要环节。模仿能力的形成不在于学生能跟随耳机传来的声音“随声附和”或“鹦鹉学舌”,而是要求学生能用最快速度把握所听材料的音、调、语气,并用声音形式准确表达出来。一般安排两类训练,一类是练习反应速度方面的。首先准备适当集中的材料,材料内容不能过少;其次最好以集体模仿的形式(可集中用A机放音),便于学生在竞争气氛中提高模仿速度,教师则可通过监听特别是自动监听功能掌握整体的模仿情况。另一类则为练习模仿的准确性,一般来讲从单音入手,再向较为复杂的句子过渡。应该注意的问题是:重点性。语音材料,特别是句子的模仿,有许多需注意的地方,就一次训练而言,若面面具到效果反而不好,因此要确定每次训练的模仿重点而兼顾其他。针对性。教师应监听学生的模仿情况,并利用对讲功能予以必要指导,这是学生准确模仿必不可少的。

3 用音像媒体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题

引入新课题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在这一环节设计一个好的语言情景对学生的兴趣投入非常重要。传统课堂教学(包括传统语音教学模式)中,只能用一般的文字或声音材料来引入,这对学生语言机能的激活和开发是不利的。选择和应用合理的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以初中Traffic Accident为例,我们在备课中自制课件时,先准备了一些有关交通知识的录像并配以英语解说:有上下班交通高峰的情景,有高速公路上车辆飞驶的情景,有司机违章受到交警处罚的情景,有发生交通事故的情景等等,构成一个特定的氛围。学生通过听、视、感,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融入到这个语言环境中去,自然地接触到里面的语法、单词(包括本课的新单词),同时也很好地完成了新课的引入,而且又为讨论pre-reading中的两个问题作好了铺垫。在通过视觉影像讨论问题的同时,还可以自然地引出生词并进行单词的教学。

4 音像结合,培养听读能力

电教媒体的使用能提高信息强度,增加信息的可见度和可闻性,还能加大信息通过容量,提高传输速度,更能发挥其调动和启发作用,变单纯听觉教学为多种感官参与的教学。掌握语言是听、说、读、写、看五位一体相结合的综合过程,英语教学只有综合运用了多种感官媒体,才有可能多方兼顾。我们利用语音室和其他电教媒体组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就能同时兼顾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最终高质量地完成英语课堂教学。

5 重视个性化教学

第6篇

一、教育思想:变“以英语为本”为“以人为本”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偏重认知活动而忽视了情感活动,只重视开发智商而忽视了开商,致使学生心理障碍严重,耐挫能力低下,严重地阻碍着智力因素的发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兴趣训练、好奇感训练、情感训练、毅力训练、性格训练、注意力训练等诸方面的心理素质的基础训练。这样做,在语言方面,能够激励他们大胆进行语言实践,不害羞、不怕犯错误,勇于矫正错误,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英语教学,如果能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以小组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原则,那么,学生便可在与同伴合作活动中训练自己结伴交友、关心他人、群体组织、协商调解、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而这一切正是二十一世纪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开放型、合作型、竞争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育目标:变“以掌握知识为主”为“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目的做了如下阐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的能力,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说明,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设计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原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项扩大为五项。关于情感、策略、文化等目标要求,在我国也是第一次纳入教学大纲之中,我们必须花大气力进行探索研究。新课程标准对每项要求均列出了具体细目,以便于我们具体操作和评估。

总之,新课程标准关于内容与目标的设计,突出了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策略和文化素质的综合发展。

三、教学原则: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性学科,英语是学生自己练会的,而不是教师讲会的。由此可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是构建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应该遵循的最根本的一条原则,是素质教育的生命线,是灵魂。没有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就没有素质教育,也就没有成功的英语教学。

那么,应该如何贯彻落实这条原则呢?我认为,首先应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小组活动为主要的活动方式。

四、课堂模式: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

要遵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活动为主线,以小组活动为主要方式”的教学原则,构建“以学定教”的导学式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操作程序:

1、复习阶段――营造语境、以旧引新。通过值日生报告、自由谈话、角色表演或歌曲游戏等创设英语环境,营造英语氛围,激活学生的情趣,提升他们的情商,使其尽快进入角色,全身心投入语言实践和思维活动中去;同时通过复习与当课相关的语言现象导出新课内容。

2、呈现阶段――目标设疑、直观呈现。针对当课应完成的单词、短语和句型等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素质教育的综合目标,通过实物、模型、图画、动作、表情、手势等直观手段把线形的、抽象的、新的语言现象变成立体的、形象的多维图像呈现给学生,激活学生右脑形象思维器官,完成新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输入过程。

3、操练阶段――指导操练、解疑点拨。运用全班、半班、男女、分行、分排、小组、对子、个人等多种活动方式,其中以小组活动为主,指挥学生进行模仿、替换、转换等有控制的机械操练,以获得语言技能;同时,对重要的语言规则和规律,精讲解疑,点拨升华,以发展学生联想、归纳、演绎等抽象思维能力。

4、实践阶段――创设情境、设计话题。根据当课所接触的语言项目和应完成的语言功能,结合可能实施的素质教育目标,设计相关的开放型话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辩论,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他们的灵感思维和交际运用能力。

第7篇

关键词:高一英语;新课程;成绩;问题;策略

我们高一年级英语组对于高一新课程教学来说,还处于摸索阶段。说实话,在刚开始认识一个“新事物”时,大家都是懵懵懂懂的,没有一个确切的思路,都在摸着石子过河。但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思想,尽量以新的理念进行教学,加强互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我们完成了必修模块(1)的教学。在接触新课程的这段日子以来,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果,也遇到许多困惑与困难。

一、英语教学中的疑惑

新课程培训,不断促进了我们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帮助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教育理念,并逐渐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行为。从暑假到现在,我们高一英语组教师经过暑假一个月的学习培训,并通过开学期间市教研室专家的视导整改,领悟新课程理念,努力将之付诸于行动。更令人欣喜的是全市的高一英语新课程教学观摩在我校举行,让全体一年级英语教师从思想到行动都有了冲击和改变。

对比以往的教学,我们现在不再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地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激励学生思考,我们更多的时候是集中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有创造性的活动,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习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作为高一英语备课组长,我尽量带头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给学生以具体形象的情境感受和手段,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中、感悟中获取新的知识。

高中英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新理念。有了新理念,才能在教学进程中贯彻新课程,才能不断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而改变理念非一朝一夕所能立竿见影,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模式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一下子改变不容易。我们在进行模块必修(1)的教学时,虽然时时提醒自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在语法教学时,我们使用了“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探究,但学生还是得不到自己的发现,就还不得不进行讲授教学。在这方面,作为新课程下的教师,还有很多要思索和改变的东西,而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发现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还没意识自己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还只是一部分的学生活跃起来,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还没自主思考,在思考、学习、讨论的时间里不知道怎么办,这也是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大障碍。

在教材处理方面。新课程也要求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的教学。因此,对教材进行重组以适应我们学生的发展需要是非常必要的。模块必修(1)当中的五个单元:Friendship;English around the world;Travel journal;Earthquakes;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由于是新教材,所以要花很多工夫理解教材,在教材处理上没有以前的借鉴,所以在这方面有难度。另一方面,我们要对这五个主题下的知识进行学习。我们面对困难,不断思索:该如何整合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以适应学生发展需要、提高实际效果?

初、高中英语学习的不衔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英语学习尤其如此。我们在学习模块必修(1)发现很多学生已经忘了初中学过的知识了,特别是单词。中考后的假期学生根本没有继续接触英语。这给英语学习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另外,初中的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而我们教师和学生因为没有教材也没有得到解决。再者,由于高中英语教师对初中英语教材不是很熟悉,也没有学习过,这对高中英语教学也是不利的。以后我们在这方面还要下工夫,做好初、高中的自然衔接。

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方面。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基本的英语语言素养,也就是都具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课程特别强调合作,探究学习。在模块必修一的教学中,这已经充分体现出来了。

二、面向问题的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高一英语组准备在模块必修(2)的教学中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我们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只有具备新的理念才有助于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接受挑战,抓住机遇。同时也要在课堂内外影响学生改变观念,这种影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我们很多教师容易忽视的。

其次要继续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讨论一单元的所有内容,分课时,特别是针对学生进行备课。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单元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对一些不适应我们学生的内容进行替换,重置,简化等,特别是有选择地进行口语、听力部分的训练,同时对一些感到疑惑的问题进行讨论。仔细阅读教研室下发新课程指导意见,在指导意见下,指导学生突出重点,简化不作要求,或没作要求的内容。

再次在探究,合作学习方面。模块必修(1)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英语组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小组互助、讨论、合作学习。同时,也强调个体的不同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针对听力和阅读。我们将采取一些措施,一方面,继续让学生做《英语周报》报的阅读训练;另一方面,我们也想寻找一些和一个单元主题同话题的阅读练习,加强阅读技巧的训练。就听力而言,学生用书的听力对我们学生来讲太难了,我们打算把它作为阅读材料,这样不会切断单元的连贯性,也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运用《英语周报》的听力和《高一英语同步听力》,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平时有空的话,到网上找一些简易的听力材料给学生当泛听。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按照市、县主管部门要求,积极组织课改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手段,改革单一评价模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稳妥地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争做全县课程改革的头雁。

二、课改组织机构

课改组长:*

副组长:*、*、*、*

成员:*、*、*、*、*、*、*、教研组长

三、目标任务

1、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体例结构、特点、使用策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校本研究,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3、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科任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一支粉笔“满堂灌”的现象,积极探索教师的角色意识,当好课堂的“导读”,而不是“演员”,研究课堂教学结构、流程,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4、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潜能,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5、开展形成科学的评价观,评价机制,建立一套适合*中学情的评价体系。

四、措施方法

1、大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任何改革,先要过思想关,即是思想观念要先行,这是改革的保障。我们组织的三级培训,第一级即上层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省、市参加骨干培训,第二级即组织全体教师的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第三级是由学校组织培训,定时间反复强化学习,特别是观摩实验区的示范课例。通过三级培训,要使全体教师彻底转为思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此外,学习培训分阶段推进,即分批分期选送科任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课程研讨活动等;分批培训教师,即还在担任老教材教学任务的教师也要让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跟踪培训;对起始年级的教师,在后续阶段仍要进行教材培训,真正实现综合培训、全员培训的目标,

2、落实集体备课活动,各科、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年级组跟踪监督。各备课组要有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时度安排表、活动安排表。备课组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次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备课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探索课改的新路子,备课组还应定期开展看课、说话、评课活动,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3、健全课改相关制度。推进课改还应从制度方面进行约束,我们决定研究制订课改学习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让教师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指向课程改革,让*中学师生能在最短的时限内融入课乞讨的洪流。

4、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经常进行课堂听课、研讨、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杜绝老套的教学方法行为,运用新教材采用老教法的作法。

5、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业生的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它决不是教师教学生听,或者学生专注听教师讲的单向传输。课堂的互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地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构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课堂的结构模式也将发生彻底的改变,不再是以教论学,而是以学论教。教师出色地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学与教的统一。

变革教法还表现在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上,很多教师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的思维,因为过去的教材的处理有固定的模式,易操作、简单,不需动脑筋,如:语文的课堂教学重视课文的肢解、分析,总离不开“字、词、句、段,语、修、逻、文”,数学课堂教学从“概念——定理——公式——例题——浩如烟海的习题训练”的固定模式。而“课改”的课堂教学重视精神性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来感悟体验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没有定式,非常灵活,不易把握,特别是备课要求高、难度大,尤其如“问题探究”,教师不能只凭自己过去的经验,更要深入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置凝提问的“估计”,过去备课有一本“教参”便可高枕无忧,现在备课要阅读大量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此外,还要通过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删选、加工、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释疑、答疑。“课改”课堂教学的这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来说将意味着不轻松,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锤练自己,加快自己对这种课堂教学的“磨合”、适应,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为学生制作出丰盛、营养丰富的“课堂大餐”。

6、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非易事,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时操作不当,即使我们在课堂上留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但学生却感到无所事事,无所适从。这样学生非但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反而成为课堂学习的冷漠的旁观者,学生在课堂肯定是收效甚微。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课堂学习呢?其一:体验学习。在课堂上要设法引导学生置身于教材学业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教材情境中来感悟、来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动机,来唤起他们解决问题欲望,不断地升华学业生思想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如:数学课引导学生学习圆的知识,首先让学生置身于教材情境,生活中哪些圆的现象,圆对人类有何作用,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萌生探求圆的奥秘的欲望。其二,“对话学习:就是让学生多与教材对话,多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在课堂上多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在群体交流中,各个学习体体思维不断碰撞,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7、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校有市教科院立项的“创新教育”研究课题。我们要在各学科中大力研究、实验,不惜花费财力、精力、人力投入实验研究,用坚强组织领导,充足的科研经费,扎实的实验研究,优秀的实验成果向市教科院汇报结题,在全市占据市示范学校的地位。

8、注重资料的整合和成果的总结、转化。各学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收集一手资料,适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在课改方面有在全县仍至全市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特别是要推出一批课改名师、论文、材料等优秀成果。

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个别教师不愿改,不敢的情况发生,从思想上武装教师的头脑。对学生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养成训练,切忌随遇而安,畏难情绪。

2、课程评价的缺位现象。课程评价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学校要制订适应课改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教师也应当用科学、发展的观念评价学生,多元评价、发展评价、过程评价是应当贯彻的评价原则。

3、杜绝“懒人”“懒思想”的现象,课程改革需要“孺子牛”、“痴人说梦”,不要传统的时间+汗水式的“懒人”,这其实是不愿动脑,不愿干事。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与时俱进,同时代同步,与思想同步,超前发展,,在课改中有所作为。

总之,推进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将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与时代同步,与课改同步,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管理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推进基础教育的革命,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合格人才。

新狮小学推进课程改革方案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教学改革,又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学习革命。它将影响、触动传统思维方式,它将进一步关注学习主体的发展,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必将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推动基础教育向前发展。我校积极贯彻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情,积极探索课改的路子,摸着石头过河,为了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按照市、县主管部门要求,积极组织课改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手段,改革单一评价模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稳妥地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争做全县课程改革的头雁。

二、课改组织机构

课改组长:郑刚

副组长:吴凡

成员:郑思庆、袁亿臣、张召健、董天辉、李玉琼、

邓德元、陈得胜、王凤英、伍智锋、段鹏程、陈晓初

三、目标任务

1、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体例结构、特点、使用策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校本研究,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3、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科任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一支粉笔“满堂灌”的现象,积极探索教师的角色意识,当好课堂的“导读”,而不是“演员”,研究课堂教学结构、流程,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4、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潜能,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5、开展形成科学的评价观,评价机制,建立一套适合*中学情的评价体系。

四、措施方法

1、大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任何改革,先要过思想关,即是思想观念要先行,这是改革的保障。我们组织的三级培训,第一级即上层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省、市参加骨干培训,第二级即组织全体教师的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第三级是由学校组织培训,定时间反复强化学习,特别是观摩实验区的示范课例。通过三级培训,要使全体教师彻底转为思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此外,学习培训分阶段推进,即分批分期选送科任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课程研讨活动等;分批培训教师,即还在担任老教材教学任务的教师也要让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跟踪培训;对起始年级的教师,在后续阶段仍要进行教材培训,真正实现综合培训、全员培训的目标,

2、落实集体备课活动,各科、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年级组跟踪监督。各备课组要有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时度安排表、活动安排表。备课组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次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备课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探索课改的新路子,备课组还应定期开展看课、说话、评课活动,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3、健全课改相关制度。推进课改还应从制度方面进行约束,我们决定研究制订课改学习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让教师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指向课程改革,让*中学师生能在最短的时限内融入课乞讨的洪流。

4、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经常进行课堂听课、研讨、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杜绝老套的教学方法行为,运用新教材采用老教法的作法。

5、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业生的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它决不是教师教学生听,或者学生专注听教师讲的单向传输。课堂的互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地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构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课堂的结构模式也将发生彻底的改变,不再是以教论学,而是以学论教。教师出色地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学与教的统一。

变革教法还表现在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上,很多教师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的思维,因为过去的教材的处理有固定的模式,易操作、简单,不需动脑筋,如:语文的课堂教学重视课文的肢解、分析,总离不开“字、词、句、段、篇”,数学课堂教学从“概念——公式——例题——浩如烟海的习题训练”的固定模式。而“课改”的课堂教学重视精神性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来感悟体验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没有定式,非常灵活,不易把握,特别是备课要求高、难度大,尤其如“问题探究”,教师不能只凭自己过去的经验,更要深入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置凝提问的“估计”,过去备课有一本“教参”便可高枕无忧,现在备课要阅读大量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此外,还要通过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删选、加工、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释疑、答疑。“课改”课堂教学的这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来说将意味着不轻松,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锤练自己,加快自己对这种课堂教学的“磨合”、适应,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为学生制作出丰盛、营养丰富的“课堂大餐”。

6、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非易事,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时操作不当,即使我们在课堂上留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但学生却感到无所事事,无所适从。这样学生非但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反而成为课堂学习的冷漠的旁观者,学生在课堂肯定是收效甚微。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课堂学习呢?其一:体验学习。在课堂上要设法引导学生置身于教材学业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教材情境中来感悟、来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动机,来唤起他们解决问题欲望,不断地升华学业生思想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如:数学课引导学生学习圆的知识,首先让学生置身于教材情境,生活中哪些圆的现象,圆对人类有何作用,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萌生探求圆的奥秘的欲望。其二,“对话学习:就是让学生多与教材对话,多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在课堂上多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在群体交流中,各个学习体思维不断碰撞,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7、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们要在各学科中大力研究、实验,不惜花费财力、精力、人力投入实验研究。

8、注重资料的整合和成果的总结、转化。各学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收集一手资料,适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在课改方面有在全县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特别是要推出一批课改名师、论文、材料等优秀成果。

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个别教师不愿改,不敢的情况发生,从思想上武装教师的头脑。对学生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养成训练,切忌随遇而安,畏难情绪。

2、课程评价的缺位现象。课程评价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学校要制订适应课改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教师也应当用科学、发展的观念评价学生,多元评价、发展评价、过程评价是应当贯彻的评价原则。

第9篇

一、教师转变观念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教师转变思想对学生的学习意义重大。

过去教师只是一味的讲课,学生听课,听多了难了学生容易厌烦疲劳,其效果也可想而知。所以教师绝不能满堂灌,更不能包办代替,应当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来学习,在实践中碰壁、探索,才能有真正的收获。新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就必须有课堂驾驭的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新教材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应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这样教师反而会觉得很轻松。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

旧教材体系中,应试教育的优势、特点、缺点,其实是合而为一的,那就是训练。刻苦的、重复的、机械的、年复一年的训练,直到这种训练成为你的本能。整齐划一的训练虽然是痛苦的,但成品率极高。而在新教材体系中,简单的模仿与机械的重复训练恰为所忌。它摒弃简单的模仿与机械的重复,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学习机会,展开数学探究。基于这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分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人,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一理论一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