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52:38
导语:在社会实践的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八种趋势
应当说明的是,所有这八种趋势都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由于我们的着眼点是如何防范、消除那些影响和谐社会的失谐因素,因此我们的简要分析可能会更多地涉及这一方面。
第一,当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引领着社会的信息化、符码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提供了使失谐因素被激活的结构性条件,从而更易形成社会矛盾、更易引发社会动荡。这种发展趋势完全改变了传统上的时空内涵和形式,在地理限制几乎终结的同时,对时间限制的突破也达到了极致,社会事件更为频繁地从特定时空形式以及组织实体中抽脱出来,社会关系日益与“面对面的互动情势”相分离。一方面,社会事件所受到的各种有形的、可见的、实体性的制约和限制,正在迅速地被弱化。另一方面,一些不可触及的远距离事件甚至虚拟过程却越来越与我们的生活形成直接的牵扯。总体上看,当代社会生活更趋向迅速流变、动荡不居。我们在理论上将这种状况描述为“轻盈”、“灵动”、“流畅”,等等。在这种趋势下,社会现象往往是“无形无像无痕”的,一些难以察觉的迹象可以快速扩散蔓延,发展成为重大的社会事件,因而这一过程也更难以预料、捕捉和把握。其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是,各种失谐因素极易得到激活,形成社会矛盾甚至导致社会动荡。
第二,当代社会“去集体化”和“去组织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对社会分化过程形成了更强的催化作用。今天的现代性已经远远超越了以大规模集体行动和大型组织过程来锻造历史的那个伟大时期。从许多方面看,这促使社会内部的分离趋势得到了明显增强。正如一些社会学家认为的,这种变化一方面为“个人自由、自我实现、民主化、去中心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减少了工作场所和社会中的等级制度”,但同时,企业“规模不断压缩、长期雇员不断裁减”、“劳动力的使用变得随机化,社会分化也会逐步加深”。在中国,自改革以来,社会组织模式的改造和重组在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去集体化”、“去组织化”在近30年中也一直在持续。尽管这种“去集体化”、“去组织化”既是现代性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社会改革的一种必经过程,但在客观上,这一趋势毕竟在许多方面造成了个人与集体和组织的分离,助推了社会的离散趋势,从而对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起了较强的增效作用。
第三,劳动与资本的传统关系的破裂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两极化趋势,导致了新的二元化现象。资本的自由度在全球范围达到了空前未有的水平,劳动的束缚度却由于多种因素而有增无减。因此,资本的自由化与劳动的屈服,颠覆了古典现代性时期形成的相互依赖关系,这对于传统的劳资盟约造成了极大的动摇。同时,由于资本对劳动的雇佣越来越趋于流动性、临时性和随机性,劳动的自我组织性也因之大大被削弱了,在与资本的对峙过程中,劳动的协商、抗议和抵制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已经丧失。在中国,这一过程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劳动的过剩供给在一个较长时期中仍将持续,同时,劳动对资本的依赖远远超过了资本对劳动的需求,使得劳动要素对资本的吸引力进一步下降,也使得资本的“违约”更加频繁,劳资关系因而也更容易出现紧张和激化,甚至造成相互对峙的局面。更重要的在于,由于资本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抽象的非物质性劳动过程(如思想、符号以及象征和意义系统)来获得高额利润,这种情形直接导致了劳动世界本身的两极分化。出现在高新产业与下游产业、核心技术部门与边缘生产部门、高级白领与熟练工人、稳定就业与临时就业等等区分,典型地表现了劳动本身的深刻裂痕,也表现了新一轮的社会二元化趋势。
第四,有形劳动的社会地位急剧下滑,失去了过去的轴心地位,形成了社会分层的消极动力。社会劳动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成为了一种基本趋向,这种体系性变化对有形劳动产生了很强的排斥力。有形劳动传统社会地位的丧失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形成和固化。在我国,这一趋势的发展特别体现在传统工业和农业的衰落过程。这些行业对于信息化、符码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技术发展趋势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十分有限,因而其从业群体及人员基本上可以说是“经济体系中最为廉价、最可变更、最可任意处理的部分”。这些群体和人员在社会劳动体系中的弱势地位是根本性的,这种弱势地位会继续对他们的其他社会地位带来传导性影响,最终形成了他们在社会分层、收入分配、资源和机会占有等方面的被动处境。当然,合理的政治、政策和制度安排能够使这一过程产生的矛盾得到改善或者缓解,反之,则会使这类矛盾进一步恶化。从目前看,上述弱势群体在就业、教育、社会流动、福利和保障方面都处于极为不利的处境,其弱势地位在不断地被固化,从而进一步成为远离主流社会的边缘化部分。
第五,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使社会风险不断扩大和加深,对经济与社会的安全基础都形成了极大的销蚀。这一点尤其表现在虚拟经济的膨胀与升级。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60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约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而且,电子商务、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套利行为的普遍化仍在推动虚拟经济规模的继续膨胀。这种趋势对经济安全与社会安全都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虚拟经济使资本与劳动的相互依赖关系更为弱化,其所造成的趋势使资本的食利性、寄生性更为凸显和普遍化,这对整个社会生活和价值体系的负面影响是空前的。另一方面,由于虚拟资本的超时空转移、支付和兑换,使不同形态资本的运作进一步脱离了有形转移的限制,这就使得虚拟经济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波动性极易发展为失控,从而使经济和社会风险转变为事实。
第六,财富分配和风险分配所带来的双重社会压力,使得社会矛盾的根源更为深刻、表现更为复杂。在古典阶段,社会分配的核心问题主要集中在收入和财富的分配方面,在后古典阶段,社会分配的重心则转移到了对于风险的分配。财富分配的压力逐渐让位于风险分配的压力,是西方现代性经历的一种演变进程。正如有的社会学家所指出的:“古典现代性阶段的理想是平等,而高级现代性阶段的理想则是安全”。借助这样的比较,可以看出现代性在我国社会的一种特殊情势,即古典阶段的社会问题与后古典阶段的社会问题的复杂扭结与重叠,这迫使我们目前不得不同时面对着财富分配和风险分配的双重社会压力。对后一种社会压力,我们的关注和研究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风险化趋势的迅速发展,这造成了在社会福利、保障、保险的理解和对策方面的局限性。我们认为,对于我国所面对的这种财富分配和风险分配的双重社会压力加强认识和研究,建立起关于社会分配的内涵和性质的动态性观念,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社会福利、保障、保险的研究中存在的不适应,能够使我们提供的政策和对策建议更为积极、现实和具有预见性。
第七,生活世界与系统世界的不平衡关系为世俗事物的神圣化添加了助力,对社会信念和价值观造成了深度腐蚀。我们已经看到,社会生活中神圣事物的世俗化和世俗事物的神圣化趋向,也即“神圣与世俗的置换替补”的趋向,越来越明显。以往的市井俗物反而显示出自己吸引力,不断填补着失去旧神圣后出现的空缺,形成了一场新的造神运动。世俗事物的神圣化成为了一种主导性趋势。这种价值替代和神圣重建趋势的发展,对人们的主观心理和日常行为都造成了更为深刻的影响。在我国,相对于市场化经济和国家行政这两大系统对社会生活世界的渗透趋强,第三部门即社会领域自身的发展明显滞后,导致了生活世界本身具有的共同意义和价值的建塑功能严重萎缩。生活世界与系统世界的这种失衡,使得对神圣事物魅力的祛除再度升级,并助推了新一轮的世俗事物的神圣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逐渐习惯于用利益博弈模式来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而疏于培育价值认同、相互信任、资源共享的意愿和能力,因而公共精神和分享生活的兴趣日益流失,这对于社会合作过程权利义务的履行都形成了破坏性影响。而且,由于对特定现象或事物的价值评价越来越带有明显的实用性、随机性和流变性特征,如果理想与现实、崇高与实用、道德与功利、未来可能与当下兑现的追求面对分裂和对峙,需要在两者之间作出取舍,那么人们往往选择后者比选择前者更容易。
第八,社会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古典现代性与现时现代性、旧式现代性与新型现代性,以及全球变迁与本土社会转型,各种因素和传统之间的关系更加盘根错节,这种影响仍在不断助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复杂症候。如社会生活体系中的“错位”;生活性状的“只要暂时、不求永久”;社会关系的“弱结合”趋势;政治型塑力量的转变,等等。
这些代表性的趋势,就是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刻时代背景和它必须认真应对的问题。
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社会影响
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造成了当代社会的不同于过去的特点、构架,造成了旧式现代性的衰落、新型现代性的兴起,更使得现代社会和谐的“问题性”方面突了出来,具有了新的时代含义。
第一,这种结构性巨变,造成了当代社会的不同于过去的特点。社会学家们对此作了种种的描述:法国的理论家提到“不稳定性”,德国的理论家提到“不可靠性”和“风险社会”,意大利的理论家提到“不确切性”,英国的理论家提到“不安全性”——但是所有这些,都考虑到了在全世界、以各种形式、在不同名义下经历的人类困境这一相同的方面。与此类似,我们中国理论家则常常提到“非协调性”、“突发性”等。这些特点告诉我们,当代社会和谐不同于传统和谐之处,是与世界性的人类困境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这种结构性巨变,也造成了当代社会不同于过去的构架。古典现代阶段的社会实践过程有其特定的构架,表现出一种刚性而固定的结构特性,社会的各个领域曾经边界分明、线条清晰,当时社会的利益结构、关系结构、权力结构,以及阶级和阶层、群体和组织、行业或部门,还有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都显露出这一刚性而固定的特性。而今我们发现,这种传统的结构特性正在被销蚀,社会实践的各个结构领域越来越流变、柔软并具有弹性,它们自身的中心、边界和等级不断地扩展、收缩和相互交叠。在这些变化着的结构领域之间的地带,大致分辨得出一些若隐若现的网域在不停地形成和消失。以往实践过程中筑成起了一个个停靠点,似乎正在一点点地被溶解掉。
第三,这种结构性巨变,还造成了旧式现代性的衰落、新型现代性的兴起。20世纪后期、特别是80年代末以来,古典时代的旧式现代性挥别了过去的辉煌,走向衰落,表现之一是它的两难困境、它的不可克服的鸿沟依然随处可见:富裕与贫困、发达与落后、繁华与凋敝、兴盛与破败等等。在这组巨壑汇成的背景之下,凸显出了对和谐的追求——这是古典现代性留给我们的未竟之业,也凸显出了“构建和谐”的时代意涵——这是一个需要付出持续的艰巨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这也标志着以克服旧式现代性缺陷为己任、以和谐协调为标志的新型现代性的不可抑制的兴起。
在当代中国,社会改革不断推动着社会转型的提速,生活本身、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活动方式、交往方式等等,都经历了急剧变迁,目前也走进了一个新的转折期。这个伟大的、充满生机的、既取得前所未有社会进步又付出沉重社会代价的过程,使我们能够从经验上更直接地体验到上述“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和它具有的两种力量,体验到我们必须面对社会实践发生了并且正在发生着结构性巨变的社会,也体验到社会矛盾多发期活跃期的必然性、构建和谐社会的艰巨性,以及采取建设性态度加以积极对待的必要性。
积极的建设性批判态度
关键词:中小学学生;社会实践;意义;途径
一、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他们通过学校的学习,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强烈的爱国情绪和为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他们的问题在于没有充分的社会经验去适应社会,正因如此才充分体现出了学校期间社会实践教育的重大意义,只有让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拥有充足的社会实践经验,才能培养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对于深化青少年进入社会前的思想和能力掌控,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1.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以德育人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实践教育,一方面,学生可以对党的教育方针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形成成熟可靠的问题解决能力。这能够让学生形成在我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心。
2.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方式
创新是21世纪的社会主旋律,对于学生来说,创新能力也是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创新教育是学校为适应新时代人才要求而必须进行的重要教育手段。学校的创新教育,既要做到为学生开拓知识面,更要做到提升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而能做到这两方面兼顾的就是社会实践教育。
3.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处于价值观的塑造期,正确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形成成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实践教育正能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的磨炼自身的意志,提升自己对社会认知,锻炼独立生存能力和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能力,这样才是新世纪合格的人才。
二、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的途径
1.勤工俭学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家庭条件不好的中学生,一般会在放假期间去打工来自行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用。勤工俭学是现在最受欢迎的社会实践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环节家庭经济压力,是一种简单的社会实践途径。但是,一般能接受中学生的勤工俭学岗位都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如发传单、饭店服务生、超市促销员等简单的岗位,这些岗位不需要专业知识,工作方式简单,而且不签订劳动合同,只能说是最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模式。虽然非常受学生的喜爱,但是所能起到的社会实践教育效果却十分有限。如果想要发挥勤工俭学的教育作用,教师就一定要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首先,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勤工俭学的目的和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勤工俭学和一般所说的打工赚钱之间的区别。其次,教师一定要告诉学生,勤工俭学是一种社会实践教育的方法,它可以扩大学生的社会阅历,锻炼他们的接人待物能力,培养独自生存能力,这些方面的所得要远远的大于经济方面的作用。
2.社会问题调研
社会问题调研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它还能够在侧面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知,真正的做到了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2005年《南风窗》杂志社创办的“调研中国”公益项目,是目前全国最权威的调研项目。通过对不同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社会性的调研得出报告书,结集出版,其中很多被政府相关部门吸纳,成为决策参考。相比之下,学校的社会问题调研在形式上虽然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不具备社会影响力,但是仍然可以起到锻炼学生的作用,是一种适合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方式。值得关注的是,在调研课题上教师一定要合理选择,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起到作用。近几年,社会调研已经成为一个被教育界广泛应用的社会实践教育方式,根据过往的实践经验证明,社会问题调研在提高中学生社会洞察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定要充分的重视,否则很难起到实际的效果。首先,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社会调研的目的,杜绝形式主义。其次,社会调研需要一定的经费,中小学生一般都存在没有调研经费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自行设置一些符合学生兴趣的调研课题,也可以将大量的已有调研数据拿来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数据整理工作,这样也同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于资料的收集、整理等能力。
3.寒暑假基层服务模式
在寒暑假,学校可以为学生安排适合学生发展的基层服务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寒暑假让学生走进乡村、基层社区,为最基层的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这样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阅历。但是,实际的基层服务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偏高,需要相关的专业类知识,如果不具备这些专业知识,便很难达到实际的效果。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益,学校应当在寒暑假为学生选择一些简单且能起到作用的实践项目。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为了避免在实践活动中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本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要发挥整体优势。改变传统的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模式,以班为单位来发挥整体的人力优势。二是采用“订单服务”模式。由学校组织,按不同的服务类型向有需求的基层地区发出通告,这样有需求的社区便会发出服务“订单”,这样才能更好的投入基层服务,才能派出对“订单”有兴趣的服务分队,完成具体的服务项目。三是创建“精品服务”精神。无论是哪种服务方式,都要让最喜欢此项服务的学生来组成服务小分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服务小分队的最大职能,让服务成为“精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社会实践经验,更能为其他学生赢得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
三、结语
(一)组织上的问题
目前大多医学专业院校或者综合院校医学专业在组织社会实践中根据策划立项、根据总结评优,忽略了具体实施过程的监管和控制,造成部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评价缺乏一个真正可以量化的科学指标体系和标准,使得评比结果失真的现象较多,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一些高校和个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认识上的问题
1.形式化日趋严重。部分医学生认为社会实践逐步流于形式,没有现实意义,这部分同学认为可以通过网络等当今信息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无须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真正做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2.认可度逐步降低。部分医学生认为可通过医学专业见实习可以取代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医学院校有专业见习和实习,不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实践能力。
3.重游玩之风盛行。部分医学生借社会实践之名游玩,他们片面的认为社会实践只是为了增强队员之间相互了解,增加对“实践旅游地”风土人情和悠久历史的了解等。当前,也存在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的强度要求和督促激励措施不够,高校和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理想等问题。
二、深化医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举措
医学生社会实践有其特殊的意义,它是医学专业实践的补充,不仅具有实现医学生的自我认知、提高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更是当今社会强化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认识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做奉献的过程是一个受教育和长才干的过程,对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有利于发展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这些情感和能力远远不是通过网络等现代媒体途径或是教科书可以获得的,社会实践则为他们打开一扇真正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窗口。高校及其各级团学组织应充分利用校内报刊、广播、网站、展板、橱窗等媒介的宣传作用,利用班会、团日活动和晚点等平台,运用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做奉献、受教育、长才干”的重要作用。要进行认真、细致的思想动员和培训,在实施中要注意和见实习的区别。医学生的社会实践应更侧重加强学生对医学社会性的认识、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和服务、加强对医德的培养。
(二)在稳固专业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式大学生应在高校确定的大主题下进行立项活动,坚定不移开展专业的送医送药送医学知识实践活动,开展医学科研为主与其他形式相结合的实践体系。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提高医学生对医学和医疗卫生事业价值的广泛认识,增进对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的全面了解,树立大卫生观和新健康观。此外,还应积极开展党史国情教育、文化宣传服务、就业创业实践和各类科研调查等各类实践,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爱党、爱国和爱社会的时代主旋律,使学生能真正接触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从根本上提高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保证社会实践教育的质量。
(三)在坚持实践育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模式
1.基地化建设。建立目的明确、数量稳定、专业对口和优势互补的社会实践基地,可以避免社会实践走马观花式或打游击式的开展,有利用发挥实践基地的桥梁作用,有利于发挥基地工作人员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提高了实践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实践的整体效果。医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要以社区医疗和乡镇医疗建设为依托,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加强与实践基地的联系,巩固与实践基地的合作,深化互利共赢关系。同时应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积极开辟新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推动实践活动的长效发展。
2.专业化倾向。目前医学生的实践主体大多是低年级学生,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且组织制度不甚完善,因此应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并亲自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组队明确方案时给予更加具体的指导,并结合部分课题开展科研实验或调查研究等;鼓励专业教师通过与立项的团队寻找对接,更好的将课题结合到医学生的社会实践中,既能提供专业指导、基金支持和资源平台,同时对也可一定程度上协助完成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更能很好的解决当前医学生与专业老师交流不够的问题,进而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社会实践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实践;多媒体
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是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涉及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应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重点去开展。然而当前中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过程中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对知识的感知大多停留在表面,学习知识不够深入。在这种环境背景下,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尤为必要。
一、社会实践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社会是学生另一个重要的学校和课堂,实践是另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途径。一个人知识的学习与成长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同志曾经说过:“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中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基础直接关系到他们人格的发展和今后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思想品德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只有将社会实践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才能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社会实践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
1.运用视听型实践与课程相结合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对于学生行为价值的教育,运用多媒体能够更直接更真实地呈现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看到实际发生的事物。通过视频、音频、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带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和多样的视角去感知思想品德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领学生用正确的行为观与价值观去思考问题。多媒体给思想品德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提高认识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讲到《知识让人生更美丽》这一课时,我播放边远山区学校现状以及渴望学习的孩子的宣传片,让学生了解同龄人的学习生活环境,并且与自己实际生活环境做出比较。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边远山区的贫困与教育的落后,体会到山区孩子学习的不易,也能激发学生对于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的珍惜。还可以开展捐赠书籍、衣物等公益活动,举办诗朗诵、征文写感想等活动,激发学生互帮互助的情感,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感悟为他人奉献自己的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行动上坚定社会主义思想品德信念。
2.在社会实践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
在开展实践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设计实践活动,并付诸行动。比如参与调查式、小组竞赛式等适合中学生的实践活动。
如讲到《法律的基本特征》这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旁听少年法庭,参加展览、讲座等,使学生了解法律。通过具体的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让学生理解法律的基本特征和法律效力,增强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也可以制定“小法官”评选和任免制度。以近期表现为依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庭”的机会和可能,不断拓宽学生整体参与的范围,扩大影响面。还可以让学生分组去设计参与模拟法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法律问题,以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实践形式设计法律流程,将模拟法庭展示出来,最后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拍成照片,写出感想,并以海报形式在全班展示。学生通过模拟法庭“审理”发生在身边的案件,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自己动手的成就感,锻炼行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使学生将知识具体化,并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
3.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教育
社实践的进行场所是社会这个大环境,因此安全问题也是社会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实践中要预防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安全教育力度,平时教学中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进行。掌握意外事故的自救常识,迅速冷静地处理意外危险,也是思想品德课程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主要素质。学校要采取安全措施,明确责任义务,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总体来说,社会实践和思想品德课程只有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作用,才能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具体的知识点教学,进而切实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以发展学生为前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社会实践课程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最重要和最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培养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7月下旬,我在酷热中迎来了我作为大学生的第一个暑假,一方面是要完成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使得自己的暑假能过得充实,希望自己在暑假中能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积累社会工作经验,更好地与人相处,提高实践能力,所以放假没过多久,我就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了暑期社会实践中。此次我实践的地方是一家私营企业---xx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84年,一直致力研发、生产防褥疮床垫、血压计、听诊器、颈椎牵引器、额戴反光镜、出诊箱、手术反光灯、氧气吸入器、担架等十余个品种各种规格的医疗器械产品。公司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和可靠的质量与信誉,曾多次在世行、红十字会评为荣誉单位,被推举为全国医疗器械专业技术委员会理事单位。在去这个公司实习之前,我自己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医疗器械生产方面的资料,对医疗器械产品及其市场需求和销售市场做了初步了解,为自己去公司顺利完成实习奠定基础。
二.实践内容
1. 初步了解公司
在为期15天的实践中,起初的两天时间我在公司有关人员的带领下对整个公司进行了参观,通过他们的介绍对公司的生产情况以及经营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我通过在生产车间的观察以及学习,初步掌握其生产流程,有时候还会动手操作一下,做一些简单的操作。公司的员工都很热情,在我有疑惑的时候都很亲切地为我解释,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2.手工劳动
在对公司的生产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接下来的3天,我还亲自投入到了生产中。但是由于对医疗器械的专业知识还是不了解的,所以只能做一些简单、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起初是帮忙做些检验工作,这是一项对细心和耐心要求都很高的工作,刚开始做起来的时候非常不习惯,常常是没做多久就坚持不住,长时间不停地检查一样东西让我觉得很无趣,可是渐渐地,看看其他一些员工一直一丝不苟地认真工作,让我觉得很惭愧,然后自己慢慢也就投入到工作中了。做了两天的检验工作之后我还实践了一天的产品包装工作。由于公司是生产医疗器械产品的,所以对卫生要求非常高,任何东西都需要消毒,保证绝对无尘。当我穿好工作服,带上手套、口罩等东西走进车间帮助包装时心里有些小小的紧张,不过在其他员工的帮助下,我还是顺利地完成了一天的产品包装工作,这3天的车间工作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3.营销部工作
接下来的10天时间我在该公司的营销部工作,成为了该公司营销部的一名实习营销员。营销部的工作看似轻松,实则比在生产间做事更加不容易,加之我对营销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所以公司分配给我的任务主要是联络方面的工作。当然做好这些工作也是不容易的。首先我要熟悉掌握营销部整个工作环节各项工作内容,为与其他部门顺利沟通做好桥梁,尤其是对运行部的各项操作环节的了解非常重要,平常这是两个联系比较紧密的部门。我的另一方面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网上外贸订单,这相对来说是一份压力比较大的工作,刚上手时非常生疏,甚至出过差,但是我并没有灰心,我不断向其他优秀的营销员学习请教,他们教给我一些技巧和方法,并且自己努力熟记公司各种产品细节之后,工作渐渐上手。这些外贸订单的工作的整个过程是要求自己全权负责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丢掉整个订单,因此整个过程我都非常地小心。除此之外,我还做了一些客户后期满意度追踪以及客户投诉接线方面的工作,简言之订单完成后致电客户询问一些服务满意度以及接听客户咨询电话等等。这些都要求我对公司产品非常了解,其次要求我有耐心和好的态度回答客户的各种疑问,对待客户对我们公司提出的建议等也要及时采纳并反馈至公司相关部门,使问题能够及时解决,最好还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存档。偶尔一两次我还做了一些简单的文件翻译工作,成功将自己的专业只是运用在了社会实践之中。
三.实践结果
8月15日,我顺利完成了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一些医疗器械生产方面的知识,会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操作,并且对很多医疗器械产品有了了解;在营销部的工作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增长了自己营销方面的知识,还收获了很多工作上经验和技巧:比如对相关的电脑操作更加熟悉,运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比如学会了快速正确地整理文件等等;最值得开心的是,丰富了我的社会交际经历,和营销部的同事们建立了良好的友谊;我的暑假也因此特别充实、有意义。
四.实践体会
1.收获
(1)凡事从小事做起,重视细节,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在公司实习的这对日子让我明白了事无巨细,一切从点滴做起的道理。刚开始进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带我参观生产间时,我发现从生产到包装,处处重视细节,整个过程不容许出一点差错,工人们工作也都十分认真,这样才使得公司的产品广受好评,也使得整个公司在整个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发张前途有了保证;
再拿我后期整理资料的工作来说,原本认为整理资料这种小事很容易,实际上这项工作是需要耐心和毅力的。堆叠成山的各种资料和密密麻麻的文字的确让人头疼,但这也是分重要的工作。按时间和内容分类整理的资料,能为领导者以及其他的员工提供详细的分析资料,方便大家查阅,能为每个阶段的生产提供周密的计划,进而提升全公司的生产能力和企业效率;另外,在接受相关部门检查和兄弟公司的参观时,齐全整齐的资料可以使管理特透明化,吸取更多优秀的经验。一个大公司能够一切从小事做起,点点滴滴绝没有半点马虎,这点是值得我学习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也要学习他们的这种良好习惯,重视细节,一步一个脚印,要知道,细节决定成败。
(2)虚心受教,处理好人际关系,齐心协力完成好任务。
从刚踏入公司的一无所知到学会简单的手工劳动,再到能够独立熟稔地完成一份网上外贸订单,除了自己的努力学习之外,与我虚心像资深员工请教是分布开的,遇到问题不耻下问,主动探究,才能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由此可见虚心受教的重要性。
记得我在整理电脑资料的时候遇到过一些麻烦,比如有的资料是需要修改的,但是还需要在电脑中重新输入,由于有时间限制,当时特别着急。还好公司的其他员工帮我的忙,大家一起齐心协力,积极配合,才能按时完成任务。在整个工作中,我看到了xx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职工的工作态度,他们积极认真,一丝不苟,更可贵的是团结合作,这些当然也要归功与公司的良好人际关系和科学的管理制度,一个公司,一个团队,只要大家同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相信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也要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团队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将来各种各样的挑战。
(3)心存耐心,遇事切忌急躁,心平气和地对待一切。
在这次的实践中,我还学到了一条任何工作都应当切记的规则,那就是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这要感谢后期的客户后期满意度追踪以及客户投诉接线方面的工作,这份工作让我有机会每天接触很多人,他们有的是电话询问公司产品的,这就需要我熟知公司的各个产品,并要耐心详细地为他们介绍,有时候也要做一些推荐;有的是购买产品之后存在疑问的客户来电,其中不乏想要换货的,甚至不问青红皂白就在电话里就大吵大闹的人,要做好这些接线工作就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良好的交谈技巧,首先我要让他们先平静下来,然后再联系相关负责人来处理……面对不同的情况,首先最重要的还是认真倾听,弄明白他们致电的目的后,针对不同的情况或是赞同或是劝阻或是介绍或是推荐等等,争取为每位客人提供最好的服务。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技巧和方法,使自己人际交流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4)用积极的态度和极大的热情对待工作。
在车间手工劳动的时候,在负责外贸订单的时候,在做接线工作的时候,面对疲惫,公司的员工总是面带微笑的,他们总是积极热情地面对。这种精神很让我感动,相信不论做何种工作,积极的态度都是很重要的,只有先从心里喜欢一份工作,从精神上重视一份工作,才有可能做好工作。在今后我大学学习和生活中,我会以他们为榜样,积极对待一切,保持上进。
2.不足
这次的社会实践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实践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为我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在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使我发现了自己的长处,锻炼我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让我深刻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些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将产生积极影响。当然,我在这次的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1) 责任心不够,做事不够认真。
在负责外贸订单的过程中,由于我的马虎,而犯了一些笑错误,值得庆幸的是,因为有同事的指导提早发现了这些错误并及时得到纠正,从而没有酿成大祸。我会牢记这些教训,今后不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负责,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
(2)耐心不足,缺少定性。
在做一些翻译文件工作时,因为专业知识不足,做起来还是有些吃力的,在遇到一些小困难的时候我甚至想过放弃,最终在朋友的鼓励下,我坚持到了最后,完成了翻译任务。在以后的学习里,我一方面要培养自己的耐心,学会坚持;另一方面,我也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才会更加顺利。
(3)缺少社会经验,有时处理问题不当。
一
社区义工是指公民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在社区等公共场所或相关社会福利机构中提供自愿服务的活动。社区义工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区义工逐渐制度化、专业化、系统化。并把社区义工与公民的成才就业挂钩,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切入点,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成为西方国家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成为西方公民自觉的行动指标。
社区义工的理念、形式、评价方式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效果的有效途径。社区义工了解社会、体验社会、服务社会、培养道德品格的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理念具有一致性;社区义工的形式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形式具有创新性,有利于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参与主体覆盖面问题;社区义工的评价方式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本体意义,能够突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效果。
(一)社区义工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理念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目的是通过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社区义工的理念也是要求公民在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了解社会、体验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公民的道德品格。如以义工精神闻名于世的美国,美国把社区义工当成是一种文化现象,美国大学大力提倡社区义工,把是否参加社区义工作为大学录取的重要参考指标,社区义工成为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标志。美国大学强调通过实践经验来刺激学生的学术成长,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看看自己究竟能为社会提供什么服务,或者面对社会的需求和挑战,自己还缺少什么本事和素质。甚至于美国大学把是否参与社区义工看成是衡量精英分子的准则,看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参与基层社会的生活,有多大的现实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通过社区义工发现社会,培养使命感,强化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正如美国耶鲁大学在解释耶鲁为什么能培养出许多总统和政治家时说的:“这里有最高水平的精英的教育,又有一个最贫困破落的城市,美国的一切社会问题都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是一般的象牙塔所无法相比的。”[1]因此社区义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在理念上是相同的,社区义工能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
(二)社区义工的形式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形式具有创新性,有利于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参与主体的覆盖面问题
社区义工是西方国家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是西方国家社会服务的文化象征,在西方国家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以美国的大学为例,在2006年,有330万16~24岁的在校美国大学生参与了义工活动,相当于美国适龄大学生的30.2%,在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过大学教育的美国青年参与义工的占了46%,而同年龄层未受过大学教育的美国青年参与义工的仅有21%,还不到受大学教育的美国青年参与义工活动的一半。[2]因此社区义工在美国大学有着广泛的参与性,学生参与的覆盖面相当广泛,这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参与主体的覆盖面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有利于解决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参与覆盖面不够广泛的问题。同时社区义工的形式也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也可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提供可供借鉴的方式。西方国家的社区义工服务范围广泛,涵盖了教育、环保、心理咨询、养老、宣传、社区教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如英国的社区服务志愿人员(CSV)计划,该计划专门为16~35岁的志愿服务者参加活动,要求所有的志愿人员都要直接为需要帮助的人服务,帮助无家可归者、年老体弱者、犯罪的青少年以及精神和生理不健全者。工作场所包括学校、医院、监狱等社区。再如加拿大的“卡蒂马维克”计划,其宗旨是帮助17~20岁的加拿大青年的个人成长;为加拿大社区提供各种服务;加强大众的环境意识;以及让加拿大青年更深人地了解自己的国家。活动形式包括旅行和服务、过集体家庭生活并承担家庭社会义务、学习实际工作技能等。以及通过在他们为社区提供服务时与各种不同的人一起工作,最后实现上述目标。[3]西方国家这种宽范围、有计划的社区义工服务不仅在参与覆盖面上提供了保证,而且还产生了非常明显的社会效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具有很强的借鉴性。
(三)社区义工的评价方式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本体意义,突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目的是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理论水平和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从本体意义的角度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教学评价标准应该坚持“人的内在尺度、物的尺度、历史尺度、美的尺度的统一,是主体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政治性与伦理性的统一,是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也是多样性与一致性的统一。”[4]在评价原则上应坚持发展性评价、综合性评价、质性评价、参与互动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原则,实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社区义工在评价方式上符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本体意义,能够突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效果。西方国家在社区义工的评价上充分坚持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社区义工注重人的价值尺度的定性评价和过程评价,把有没有对社会的奉献精神作为衡量精英人才的准则,因为西方国家认为有无偿奉献精神的人往往社会责任感会更强,更能与他人合作。同时又注重了定量评价和结果评价,美国大学在其入学考试时就充分考虑了学生在中学阶段是否参加了社区义工作为重要参考指标,美国一些大学把参与社区义工到一定时间给予折合成学分。对于特别突出的大学生则授予美国最高的社区服务奖“总统义工奖”,以此来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区义工。
二
社区义工的理念、形式、评价以及社会效应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它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笔者以所在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为典型个案,就社区义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机制建设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转变观念,全员动员,营造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义工的氛围
社区义工是国外主要的志愿服务形式,在国内也有不断普及的趋势。但整体而言,社区义工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也没有把社区义工作为主要的社会实践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全员动员,营造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义工的氛围。笔者所在的教学单位高度重视社区义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形式,通过校报宣传介绍国外社区义工发展情况引导大学生参与社区义工。每年在大学新生中定期召开大学生社区义工启动仪式,通过全员动员的方式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区义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领导和教师主动参与社区义工,通过教师的率先榜样带动大学生参与社区义工。从而在全院营造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义工的氛围。
(二)重视制度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社区义工保障体系
重视社区义工的制度建设,为规范大学生社区义工管理,学院相继制定了《大学生社区义工管理条例》和《大学生社区义工实施方案及学分评定办法》,明确社区义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形式的总体要求、工作原则、组织实施和基本管理模式,确定大学生社区义工的内容、申报程序、学分评定和工作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建立以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院党委副书记为组长,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负责人为主要责任人,学工部、教务部、后勤部、各二级教学部门学工负责人组成的大学生社区义工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全院的社区义工工作,建立了高效的大学生社区义工保障体系。
(三)明确主题,合理分类,确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适应的社区义工活动内容
社区义工是一个涉及范围比较广泛的志愿服务项目,内容涵盖社区工作的方方面面,假如组织不当,极易造成管理的失范。笔者所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确认社区义工的服务内容,以明确社区义工的实践主题,建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社区义工活动内容。具体把社区义工分为校内社区服务项目和校外社区服务项目。校内社区服务以培养大学生的劳动品质为主题,通过理论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5]其服务内容包括公寓小区公共场所清洁卫生、校园包干区清洁卫生、机房图书馆等公共服务区域清洁卫生、各类文化活动后勤服务、相关比赛后勤服务、相关接待前期准备工作、校园日常保卫巡逻助理、校园秩序维护等。校外社区服务以了解社会、奉献社会为主题,实现理论教育与专业实践、服务社会相结合。服务内容包括作为外语院校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义务外语教育教学服务、配合相关部门参加大型活动的演出及后勤服务、校外社区环保、心理咨询、养老、宣传、社区教化等。
(四)注重教学评价,构建社区义工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教学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学院注重社区义工的教学评价,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构建社区义工教学评价体系。确认社区义工的学分,大学期间完成40小时以上的社区义工,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1个学分,完不成规定学分的,该门课程将不能结业,根据教学安排,在学籍有效期内进行重修。明确社区义工的认可审核程序,参加社区义工服务的学生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提出申请,社区义工结束后,学生填写《大学生社区义工服务记录卡》,获得相关服务部门的鉴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根据学生的社区义工服务记录卡计算学分。确立社区义工作为评选各类先进的重要依据。学院把社区义工服务学时作为学生评选各类先进、奖学金、助学金、党员发展的重要依据,作为评定集体荣誉的重要指标。
参 考 文 献
[1][2]培养精英要从做义工开始[N].新京报,2006-10-29.
[3]国外志愿服务简介[EB/OL].深圳龙岗义工网yg.lg.省略/info/info2.asp.
然而,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表明会计数据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会计准则制定是一个政治化过程。在一个政治环境中,有关会计程序是中立性的传统观点,将不再成立;会计人员在一个混乱的环境下行使会计职能,他们被自利驱动,被各种反映不同政治程序的社会经济利益诉求所捕获。由于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政策选择,涉及复杂的利益冲突,从哲学上看,这些决策属于“道德实践活动”。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会计哲学和政治观点发生重要变化;会计实践发展变化更加复杂,明确界定的、有因果关系链的、结构良好的问题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大量新的复杂问题出现。在复杂的动态环境中,会计不再被视为一种独立于政治力量与社会利益的中立的、客观的职能,会计也不可能只关注经典框架下狭窄的职能,而不注意会计准则的社会和经济结果。尽管会计信息所处的相关新理论,例如,信息经济学、系统理论、控制理论、混沌理论数学等领域,及其哲学框架,在20世纪末期已经被考虑,但是会计教育却抵制了这些威胁,仍然将会计视为结构良好的技术规范,忽视了会计行为的政治化及其哲学立场。wwW.133229.coM
为适应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中国会计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根本性转变阎。通过中国会计学术界“外向求索”,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会计经验,建立中国会计体系哪;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背景下中国会计改革30年,不断修订和完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发展的因应性,决定了各国会计因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不同,而存在国家差别。会计研究都是以解决会计实务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基本出发点的哗。对中国会计发展而言,一方面,会计研究需要立足于中国经济和社会政治环境;另一方面,会计实务要求会计人员在充分理解、吸收西方会计经验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将它们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经济改革实践,以解决中国的现实社会经济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及资本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历经30年改革开放,正值中国社会双重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环境快速变化,不断涌现新的社会经济问题,以及中国特殊的社会与经济转型问题。针对新兴经济中的会计教育与会计研究及会计实务三者的关系,美国会计学会前任会长迈克尔。戴尔蒙德(michaela.diamond)特别提道,经济增长和繁荣的要求可能会使这些群体之间产生更多冲突,解决这一问题会变得更加困难和紧迫阴。中国会计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会计实务和会计研究人才,以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的重要使命。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会计教育迫切需要更深层次的变革。
二、知识社会的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
(一)知识革命对现代教育的挑战和冲击
20世纪70年代,由于新科学与高技术迅猛发展,世界的运行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信息革命和知识革命,推动了知识经济崛起和知识社会变迁。由于知识的穿透性和吸引力,这场革命迅速传播到全球,使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化不断加快,其间依赖程度增加,相互影响越来越复杂。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认为,这种变革的经济和社会越来越建立于知识之上,知识社会的基本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或劳动力,而且将来也会是知识,社会价值是由“生产力”和“创新”创造出来的,这两者都是知识在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因而,知识成为首要生产力,甚至伴随产生知识霸权,使知识成为民族国家在世界权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赌注schlechty认为,知识经济开发的不是机器的力量,而是大脑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学习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学习型经济”,是信息发展模式所特有的,它驱动知识爆炸式激增,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新学科知识门类涌现,并且分化和综合化趋势并存。夸美纽斯(johanna.comenius)要求“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教育宏愿变得渺茫,现代教育与学习方式因此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是最大的知识产业,对各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引发各国相继掀起教育改革和学习方式变革的热潮。实际上,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学习社会”、“终生学习”概念以来,教育如何培养学习社会的公民的终生学习能力,以适应变化莫测的知识经济社会,便成为全球教育改革关注的中心问题。
同时,信息技术革命也给现代教育带来巨大冲击:一方面,它摧毁了学校教育对知识的垄断地位网络提供全球性的、个人的、交互的、廉价的、永远在发展中的知识资源,给每个人能够获得所有信息的工具;并且打破了有关学习的神话,例如,学校是学习最好的地方,只有教学导致学习,以及同一种方式学习等。这不得不引起对学校教育定位的重新思考,最终使教师的作用发生非常必要的变化。另一方面,知识爆炸使信息充斥,产生“数据烟雾”问题,大量信息以极快的速度传递,需要依靠大脑和思维才能处理这些来自各个渠道的数据、观点以及信息交流。但是,正如尼尔·波斯特曼(neilpostman)所说,“对于应该如何选择信息或者如何评价信息,信息技术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智慧方面和道德方面的指导”。另外,知识经济的“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fundamentalism),决定了它既可以带来经济利益,但是市场固有的超道德性局限,会引起与其他社会价值观的冲突。这表明,社会生活的信息化,更需要知识社会的教育重在培养批判性思维,以人文精神、人类智慧来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而实现超越知识经济。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正如willarddaggett所说,“我们注意的是大学需要什么,而不是现实世界不断变化的需要”。也许正因为如此,拉塞克等认为,教育的内容对于这一使命的成功具有特殊重要性:一方面,它应当提供生活在一个带有科学的深刻印记的世界上所必需的知识和本领,另一方面,它还应当鼓励一些与这种科学相符的态度,以便在科学和道义之间、物质与精神之间恢复平衡。
(二)建构主义认识论与知识社会的学习革命及教育改革
自1980年代末以来,西方教育学界试图从新的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出发,对仍然误导教育的客观主义的认识论作深刻的反思。尽管建构主义的各范式之间本身存在分歧,但是所有的建构主义范式都采用超越主客二元论的方式来看待知识,主张知识是在动态互动中形成的,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建构,它开创了参照人脑的机制构建学习模型,是真正意义上对人的学习研究的开端;由此,学习理论和教育研究领域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一场彻底改变人类学习的理念与方式的革命已经兴起总序。这场学习革命与信息革命并行,是将现代有关人脑研究的令人惊异的发现与信息技术的力量相结合,其影响将甚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革命,将触及和引发教育、文化、人性的一系列革命,改变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学习方法乃至整个人生(导论)。这场深刻的学习革命,使有关学校教育与教育过程的看法发生重大的转变—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鲜明的服务性质,即新教育是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教育过程应该是认知和学习技能发展的源泉,这些认知功能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建构起来。人脑是学习的自然引擎,“基于脑的学习”被认为能够提供有关学习过程的最好决策的基础,因而,围绕脑的自然学习方式重新创设教育实践,可能是最简单和最为关键的教育变革。迄今为止,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尚未被发掘的领域,被冀盼着破解知识获得过程以实现真正的学习革命。国际教育改革专家麦克尔·富兰(michaelfullan)的研究认为,关于学习理念的知识创造,一包括最前沿的脑研究、认知科学等,必须成为教学和学校教育的中心。
斯特弗等说,“对于一个建构论的教育者来说,主要的挑战是使学生加人一系列的对话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角色从被加工的客体转化为对话关系的主体。教育主要通过相互间的互换,即通过协调对话参与者的行动而产生”。建构主义在教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在教育思想上强调认知主体的主动性,教育应该把主体性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教育为了改变学生,使学生在主体性学习活动中实现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活动目标,不是直接指向学生,而是要指向学生的活动。建构主义的中介行为的社会文化观,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维果斯基的观点。根据维果斯基理论的主要继承者之一阿莱克斯·柯祖林(alexkozulin)论述,维果斯基洞察到教育过程对学生认知发展作出根本性的贡献,他认为,在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专门化了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包括了符号工具和合作学习程序,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和工具要有成人中介在其中传递,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动力学习来源;真正的学习主体是包括学生、成人以及社会给予的符号工具在内的互动的整体。斯特弗等论述了文本的“对话功能”(dialogicfunction),在教学互动中的重要作用,拓展了维果斯基的观点,他们认为,文本作为有意义的符号集,具有两种功能:一种是明确单义功能,关注如何“充分地传达意义”‘第二种是“对话功能”,则考虑如何“产生新的意义”,第二种功能在于产生内部的多样化,对内化认知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当文本的对话功能在课堂话语中占据统治地位时,学生会把自己的话语和他人的话语作为思维的工具,并非简单地把它们当作可以接收、编码和储藏的信息;当单义的功能占支配地位时,出现相反的情形。对于建构论者来说,教育对话与实际应用环境尽可能地紧密结合;对教育过程的挑战不是在个体的头脑中存储事实、理论以及合理的探索程序,而是产生各种语境,使其中所形成的对话的价值和意义能被最充分地认识;或去创造各种条件,并使该条件下的对话能跟个人、共同体或国家当前的实际追求联系在一起。
三、知识社会的中国会计教育与学习和会计发展
(一)知识社会需要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对知识的不同看法,影响着人们对学习、教学的认识以及学校教育的发展。建构主义不再将知识看作是有关绝对现实的知识,而认为知识是发展的,知识具有建构性,和其他强调知识的社会性、知识的情境性、知识的复杂性、知识的默会性等全新知识观总序,使强调知识客观性的本质主义及其支配的中国现代教育模式中知识传授式教学和接受性学习遭受到质疑。具体地,以会计学科为例,会计实践发展变化更加复杂,而会计教育滞后于会计实践发展,仍然脱离现实地以明确定义的、简单化和结构良好的方式讲授会计学,这些预先设定的知识仅仅只能用于同初始学习时相似的情境中,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然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推动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下的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批能够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环境快速变化,特别是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经济与社会实践中现实问题的高素质会计人才。这些复杂的结构不良性问题,需要他们能够在新的问题解决情境中重组已有知识。显然,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下的会计课程体系改革,不能满足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
斯特弗等强调结构不良睦是普遍存在的。尽管在初级学习阶段,以及结构良好的问题中,按分科课程体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是有效的,但是存在着“简化倾向”,尤其是“分割化倾向”,使现实中相互高度依赖的概念要素被孤立地对待,而忽略了其相互作用的重要方面;这些课程内容通常只有在被纯化的、被限定的教育系统的氛围里,才能被理解和应用。他们认为,这种简单化妨碍了后来获得更高级的学习,或者导致错误的理解,因为即使在那些整体上结构良好性的知识领域,也有结构不良的方面,而且涉及到将知识应用到不受限制的、自然发生的情境或案例中的所有领域,都有着实质性的结构不良特点。因此,在人类社会从工业化社会经由信息社会向着鼓励知识创新、以培养知识创新人才为己任的知识社会转型之时‘总序’,为克服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教学,可能导致学习者不能独立地将获得的知识迁移到与初始教学条件不同的新情境之中的障碍,需要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促进认知弹性的发展,适应理解的需要或问题解决情境的需要。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会计教育和会计发展
在21世纪之交,学习革命风起云涌,教育过程为建构终生学习所需的认知功能的看法,为知识社会的教育变革指明了方向。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其教育计划及其实施都需要“教育想象”(educa-tionalimagination),这成为学校教育重新定位和教师作用转变可赖以的重要资源;在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而不是探究有严格的程式、处方或规则可供遵循的普适性教育规律。因而,本文旨在尝试性地探讨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希望为深人地开展中国会计教育改革实践的探索提供有益的思考。基于建构主义的会计教育,不仅旨在培养会计人员的终生学习能力以适应会计的扩展变化,而且最关键的是通过会计教育功能促进会计不断发展,在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笔者就两个问题提出个人敝见来结束本文:
第一,关于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及其发展。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强调了不同于客观性知识的有效性与社会约定性,认为知识是发展的,知识具有建构性。对会计学科而言,会计发展的因应性特点,决定了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是特定会计环境建构的产物。在建构主义者的视角下,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只是经验性的知识生成,有关课程知识体系的客观性和真理是相对的。会计作为一个社会系统,由于受到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会计系统是开放的,因此,会计发展研究需要系统地考察诸多环境因素的复杂影响。通过各国会计的比较研究,以及研究中国会计在不同的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发展脉络,有利于理解、掌握和揭示会计学科发展的规律,推动会计学科在经济现代化浪潮和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与时俱进地发展。会计教育对会计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使用教育功能,将会计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成果介绍引人会计教学,在会计教育、会计研究、会计实务三者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会计教育既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又能够关注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会计研究和会计实务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危机管理 和谐社会 政府
1.树立危机意识,掌握危机管理知识。提高危机管理的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知道,今天的危机已呈现常态化,今天的社会时刻都有危机发生的可能。因此,作为危机处理的主要指挥者和组织者,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认识到“危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危机不仅仅在资本主义社会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屡见不鲜,难以避免。”
2.建立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公共危机管理是各级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责任。就社会现实情况看,应对各种公共危机已不再是政府偶尔为之的任务,而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常态职能。这就要建立常设性的专门危机管理部门,统一指挥重大公共危机的应急管理工作。然而,我国有些地方的政府危机管理系统却缺乏专门、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当公共危机出现后,主要依赖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有关部门设立的临时机构来进行危机管理。这些临时机构,一方面缺乏对危机的预测、预警工作。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危机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应有的培训和处理危机事件的经验,必然影响危机处理的效果。
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在地方各级政府内部,成立一个专门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公共危机事件。
3.建立全过程的危机管理机制。有效地预防、回应、化解和消弭各种危机
根据危机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危机大致要经过危机的爆发、持续、消失三个阶段。政府完整的公共危机管理应该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防范预警、危机持续中的应对处理和危机结束时的善后总结三个过程。为此我国政府加强危机管理就必须在危机预防、预警、处理及善后等各个环节上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建立健全各方面的制度和机制,着力构建全过程的危机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危机预防预警机制。从危机管理的目的和效果来说,危机预防比危机处理更重要。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加强危机管理,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就是要加强危机预防,以减少和避免危机发生,并预见可能发生的危机。一是,各级政府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自我诊断,对发生在辖区内的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查找自身工作的薄弱环节,从源头上扼制危机的发生和扩大;二是,建立一个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捕捉、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对事态的发展和应对措施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建立危机应对处理机制。危机不可能绝对避免,一旦爆发危机,从政府角度来讲必须运用所有的资源开展危机救治,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快速、有效遏制危机的发展和升级,迅速解决危机,以尽快恢复社会秩序。其一,实行强制性干预,保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要对付危机,政府中枢决策系统就必须享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并且可以制定和执行带有强制性的政策。在危机状态下,出于维护公共利益和快速处置危机的需要,政府有必要依据有关法律规定,采取多方面非常态管理措施,使各级政府在危机状态下能依法行政,果断采取措施,及时化解危机;其二,建立危机管理的监控系统,密切关注危机的发展变化,及时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其三,探寻危机产生的根源。危机产生后,对社会和公众心理影响巨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危机产生根源的不确定或不明确,从而引起恐慌。探寻危机根源一方面可以暂时安抚公众心理情绪,保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的前提;其四,确保信息公开。危机事件所涉及的公共信息应该及时、公开、真实地披露,降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稳定公众的信心。
关键词:实践育人;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056-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党思想阵地建设的重要理论创新,是当今社会大力弘扬的主流价值观。在当前思想文化多样性的冲击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现实意义。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他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尤其是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价值观形成工作十分重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践教育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它与理论教育互为补充,是大学生深入社会基层、了解国情民生的重要渠道,是提升大学生知识能力、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转化作用,对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化作用,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承载作用,对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辐射作用,对大学生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提升作用。[2]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过程起重要的引领作用。引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培养创新精神、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以及塑造良好的个人品格;引领大学生正确把握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实践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关系
1.从价值层面看,实践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目的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增强青年学生的道德觉悟,明确青年学生价值观的目标、原则及评判标准,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实践育人在实践层面将理论基础转化成社会生产力,同时帮助青年学生产生对社会民生深刻的思想认识,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勇气。从根本上来说,实践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并服务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社会的发展进步,民族的繁荣富强。
2.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实践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紧密联系、互为补充的整体,二者从属于实践和认识的范畴。第一,加强实践育人既能有效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完善、体系发展,增强其吸引力和生命力。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践育人提供了正确方向指引和有效的力量动员,对实践育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实践教育更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真正促使广大青年学子将科学文化知识用于为人民服务和社会进步。
二、实践育人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存在的困境
1.对实践育人的重视程度不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有待提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实践育人并没有引起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以及社会力量的足够重视,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以社会实践为例,可窥一斑。当前社会实践的组织工作由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等部门联合发文,但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实践往往成为共青团一家之事,各种组织力量的聚合不强导致社会实践工作开展的公信力和效率严重受影响。其次,作为社会实践的主要参与者,许多青年学生往往避难就易,能够将其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很少。与此对比,家教、勤工助学、简单的调研活动等社会实践形式却大受欢迎。同时企事业单位对实践育人工作支持力度不够,许多单位考虑到生产经营和日常工作的潜在风险及效率损失,不能正面回应学生的社会实践诉求,实践效果也难尽如人意。
2.实践育人的内容有待进一步充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各种实践形式的育人深度不一。一般来说,集中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如专业性的生产实习,常规化的志愿服务,以及学校组织的勤工助学等由于具备统一的组织和明确的主题,往往效果比较明显,对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覆盖范围比较广泛。但学生分散开展的社会实践和校外兼职等效果有限,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和态度有明显差异。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很多组织者和学生认为,只要参加了实践活动就是理解和落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种错误观点的引导下,很多实践教育活动不深入,目的性不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合不够,针对性较差。
3.实践育人中指导力量较为薄弱,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队伍亟需壮大。指导力量薄弱、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不够是当前各个高校在实践育人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首先表现在理论教学力量的不足。在高校中,专门针对实践育人教育的课程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日常的教学中往往被边缘化。其次,指导教师的个人能力素质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起到重要影响。个别教师没有意识到将实践育人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结合的意义,在面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时敷衍了事,不能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有效帮扶,极大伤害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推动实践育人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1.建立完善的组织和考核机制,加强实践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体系建设。首先要理顺部门分工,建立专门机构,改变当前实践教育活动各主管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的现状。要统筹规划,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实践教育组织体系,提高在此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其次,要提高各方面对于实践育人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重视程度。政府职能部门要从战略高度重视重视此项工作,加强部门协调,提高宣传力度。高校作为育人主体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观念,不断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强化实践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实践教育组织的效率和质量。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积极搭建活动平台,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青年学生要强化主体参与意识,充分认识到参加实践活动对个人在夯实专业基础,提高思想境界,积累社会经验等方面的作用。避免消极应付,敷衍了事等错误认识形态。企事业单位要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积极为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机会、平台,加快推进实践基地建设,建立高效务实、安全有序的实践环境,为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资源整合、制度保障,充分调动校园和社会等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实践教育,全员参与实践教育的良好局面。[3]在良好的组织基础上,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实现实践育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将成果与奖励相挂钩,以此提高各方参与积极性。
2.丰富实践育人的形式和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在实践育人工作过程中,要避免实践形式单一化,通过丰富的实践内容和形式,真正做到“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要区分不同类型实践育人形式,制定具体工作规划,深入推动实践育人工作。”[4]通过实践教学夯实学生基础,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军事训练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军事安全意识,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志愿服务提高学生的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勤工助学提高学生的自立自强和诚信感恩意识;通过实地调研提高学生的社会治理参与意识,增强学生对国计民生的直观认知,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通过参加科技创新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同时帮助学生养成尊重科学、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同时,要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实践育人的各个环节,提高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5]
3.优化实践育人指导队伍,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要不断强化教师在实践育人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制定完善的实践育人参与机制,提高教师实践育人能力。第一,要加强对相关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其指导实践育人工作的能力。第二,要聘用实践经验丰富,有强烈奉献意识的专业人才,提高指导教师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要安排教师直接参与到学生实践活动中。尤其是要积极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团干部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避免单纯依靠“照本宣科”的理论说教和“遥控指挥”的外在形式参与。通过加强实践育人指导队伍建设,动员指导教师参与到实践育人过程中,真正实现“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结合互补,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互融”的目标,以适应青年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占成.: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史文苑(学术版),2014,(5).
[2]邓卓明,姜华.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