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52:39
导语:在老年医学与保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美国老年医学现况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作者简介:杜文津,硕士,主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兼职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神经病学。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老年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嘲。虽然,老年医学已纳入医学生的学习课程,但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没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南不够完善。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出一套可行、有效的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的教育计划并大力实施。如在医学院校本科设置老年医学必修课程,老年医学研究要重点突出老年医学整体特色,在医学生每年度新生招录时设置针对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定向生;在青年医生中开展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加强系统规范的专科训练,完善老年医学资质认证制度等。另外,医学院校还应重视老年医学课程的设置,其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老年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如借鉴美国的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关键词] PBL;老年医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R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a)-0150-03
目前,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2011年底)已超过1.85亿,占总人口的13.7%,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加强对老年群体的健康保健、积极防治老年疾病成为每一名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提高老年医学教学水平,对于医学生了解及掌握老年病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界越来越重视从培养临床医生的角度对医学生进行实用性知识教育,教育方式也由“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向“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即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方式转变[1]。
1 老年医学及老年医学的临床教学现状
1.1 老年医学
1909年,美国Nascher医生首先提出老年病学的概念,1942年美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医学学会,宣告现代老年医学的诞生。自此,老年病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并成为现代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老年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寿命和人类衰老的原因、规律、特征、机制,探讨延缓衰老的对策及老年疾病的预防、治疗,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综合性学科。我国于1964年在北京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界全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术会议”,为我国现代老年医学的研究和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1.2 老年医学教学的重要性
机体的老化及退行性变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之复杂多变的疾病状态就是老年病科医生需要面对的问题[3]。我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长,由于老年患者疾病种类多、治疗特殊且困难,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同其他人群有很大的区别,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复杂问题,势必耗费巨大的医疗卫生资源,老年疾病防治成为我国现阶段卫生保健事业的焦点之一。因此,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培养合格的老年医学临床医师也成为各个医学院校需要面临的问题。
1.3 老年医学教学的特点与现状
老年医学综合性强,涉及基础、临床及技能等多方面,其内容复杂,在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目前,老年病学的临床教学大体上还是遵循学校的课程安排程序,先是基础医学,然后进入临床医学的学习[4]。教学模式多数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教学进程中教师的问题一般鲜有同学正面回答,没有问答则没有沟通,没有沟通则缺少思考,没有思考则难有提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之间则缺乏必要的联系,因此,普遍存在理论的学习与技能实践脱节、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的主动性、难以深入理解讲授的内容等问题。在实践性非常强的医科院校,这种教学模式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我国绝大部分医学院校,老年医学课程的开设多以考查课或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而且课时设置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重视程度不够,此外,老年病科实习或轮转时间过短等实际情况则导致学生无法全面掌握疾病管理的整个过程,这些因素都束缚了老年医学教学进程的稳定发展。
2 老年医学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1 老年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老年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知识及技能水平扎实、全面的优秀临床医师,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全面熟悉老年疾病的特点,掌握老年患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原则。目前,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突出,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优秀的老年医学临床医师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老年疾病种类繁多,老年患者个体的差异性及特殊性,对医师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及临床素质要求亦越来越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已很难适应现代老年医学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提高老年医学教学水平尤为重要。在当前这种形势下,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医学生对老年病学的重视及教师的教学水平,老年病教学有必要推进教学改革,实施“教育国际化”。
2.2 老年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方向——PBL
PBL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首次由美国医学教育改革先驱Ban′ows教授在1969年提出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是指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其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5] 。PBL教学法与我国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同,目前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2.3 PBL教学模式在临床教学中的优势
PBL教学不是强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现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6]。PBL教学模式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等环节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理解得更透彻,运用更灵活[7]。PBL教学通过教师课前将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及实践技能课程进行整合,在由8~10名同学组成的小组讨论中,提出一系列问题,同学在课后通过阅读参考书、查找文献而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在下一次课堂中展开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缓解了学习压力;在讨论问题的同时还能锻炼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此种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对教师的理论及实践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论是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还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因此,PBL教学法是一种更适合当前医学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
3 PBL教学模式在老年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3.1 PBL教学框架的设计
医学生最终的学习目标是认识疾病的本质,再运用本质性理论解决临床问题。PBL教学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有限次“迭代”的过程[8]。教师在PBL教学进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情景问题、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问题设计与PBL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有机体。教学进程是PBL教学的宏观层面,而问题设计则是PBL教学的微观层面。PBL教学过程首先是设计教学问题,其次选择合适的媒体,采用恰当的方式呈现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分析讨论问题,协作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9]。
3.2 PBL教学步骤的实施
下面提供典型的情景案例:一位78岁的男性患者就诊,诉“自测血压增高1个月”,作为老年病科医师,您的诊疗思维及方案是什么?
在教学进程中,针对上述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就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教师列出共同的问题,确定需要讨论的范畴,例如可以提出如下问题: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什么?高血压有何并发症?老年高血压有什么特点?患者有何基础疾病?血压最高是多少?患者需要进一步作什么检查?治疗方案如何?怎样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上述类似的问题可以提出很多,讨论后教师罗列出新的医学术语,同时将未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学生课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再次回到课堂上一起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及研究成果,从而掌握相关内容。最后,教学督查组针对整个教学进程得出结论并评价讨论小组的工作成绩。
3.3 PBL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质量监控是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0],如果没有与PBL教学模式相匹配的评价手段,不仅学生的积极性受挫,学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11]。任何评估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都是考察是否达到课程设计预期的目标,因此,在整个教学进程中,应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水平,实行考教分离,按照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建立并完善主、客观题库。同时,由教师准备典型案例,学生进行病例分析、诊断及鉴别诊断,并提出诊疗计划,教师就相关问题进行提问,最后针对病例展开讨论,进行点评。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要进行全面测评,其中包含理论知识、临床思维、实践技能以及沟通能力等,从各方面为学生评分,制订评分细则,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到合理辅导,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医学相关知识的全面了解及掌握对于医学生而言极为重要。在当前形势下,老年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PBL教学是以学习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12],此种教学模式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适合在老年医学教学中推行,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然而,PBL在教学实践中同样存在自身问题,因此,老年医学PBL教学模式尚有待于在教学进程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郝吉庆.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安徽医药,2011,15(1):129-130.
[2] 成蓓,曾尔亢.老年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
[3] 任延平,黄若文,韩亚利.基于全科医学理念开展老年病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6):661-664.
[4] 徐淼,李维卿,潘霄,等.基于转化医学和全科医学理念开展老年病学临床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2,12(5):884-886.
[5] 马慧娟,袁芳,武宇明.PBL教学的开展条件和模式探讨[J].才智,2009,9(7):93-94.
[6] 李晓丹,张少林.PBL:一种新型的医学教育模式[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4,27(1):88-90.
[7] 王振元.PBL教学法对医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80-81.
[8] 杨雪,孙杰,吴春雨,等.基于PBL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22-24.
[9] 王树树,陈钧,桑爱民.PBL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118-119.
[10] 王小燕,梁生旺,戴华芳,等.建立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1):83-84.
[11] 张成宁,季晓庆,夏强,等.打造与国际接轨的PBL医学教育评价系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25,42.
老年学由老年医学(或医学老年学)、老年生物学、老年心理学及老年社会学四大分支学科构成,老年医学是临床医学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它不只研究老年病,而且涉及人类衰老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老年医学教育的研究,因此用“医学老年学”更为合适。
(一)医学老年学的发展史
早在13世纪培根(R.Bocon)科学地研究了老年人的疾病,发表了《延年益寿与保持青春》一书,此后,对老年病的研究进展缓慢。直至1909年纳歇尔(Nascher)才对生命晚期疾病的医疗原则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强调了社会因素对老年病的影响,并首倡用Geriatrics’(老年医学或老年病学),我国自60年代始有少数学者研究,近20年发展迅速,中华医学会已在1981年建立了老年医学学会。
(二)医学老年学的任务
1.基础医学:基础医学研究衰老的机理、探索延缓衰老的方法以及老年期特殊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国际上已从器官水平,整体水平研究多年,但成果寥寥。目前已开始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进行基本原理的探讨。近年又因引入了分子生物学技术,使衰老医学生物学突飞猛进。老年医学实验家们面临的许多挑战中最为根本的一个是如何确定衰老发生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同步现象的调控机制在种系上的特性,这种特性导致不同种系间衰老速度的差别。
2.流行病学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和致残、致死的原因,以及促进长寿的有关因素,为开展老年病防治提供依据。
3、预防医学研究如何预防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如何保护病残老人的机能,建立预防老年病及抗衰老的手段。
4.建立良好的保障生命质量的环境环境因素应是广义的,包括老年人的情绪、生活、锻炼、营养、防治疾病,对外界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等等。
5.开展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传播康复医疗及护理技术。
总之,医学老年学的方向应是开展各种实验和医疗工作来提高人类生命的质量,使“老而不衰”,争取老年人活过百岁,充分享受大自然赐于人类的预期寿命:115-120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已是大势所趋医学老年学必将为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1995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对健康老年人标准又提出了新的建议10条(1982年曾提出标准5条)。
1.躯干无明显畸形,无明显驼背等不良体型,骨关节活动基本正常;
2.神经系统无偏瘫、老年性痴呆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检查基本正常;
3.心脏基本正常,无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陈旧性心肌梗死等);
4.无慢性肺部疾病,无明显肺功能不全;
5.无肝肾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恶性肿瘤及影响生活功能的严重器质性疾病;
6.有一定的视听功能;
7.无精神障碍,性格健全,情绪稳定;
8.能恰当地对待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
9.能适应环境,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10.具有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
(三)老年期疾病的特点
老年病指60岁以上老人患的疾病,不是老年人特有。
①症状及体征不典型老年人感受性降低,加之常常并发多种疾病,因而使患病后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容易漏、误诊,如老年人肺炎常无症状;或仅表现食欲差、全身无力、脱水;或突然意识障碍,而无呼吸系症状,因此要重视客观检查,尤其体温、脉搏、血压及意识的观察极为重要。
②多病性指同一老人常有两种以上疾病同时存在。如不少老人患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又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兼有肾功能损害这就使得症状不典型,造成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困难,需引起警惕。
③发病快病程短。由于老年人脏器储备功能低下,一旦应激,病情迅速恶化。
④易有意识障碍,这与老年人脑血管硬化。血压改变、感染、毒血症和电介质紊乱等有关。
⑤易引起水电解紊乱老年人脑呈萎缩状态,口渴中枢敏感性降低,饮水不多,因而轻微的原因即可引起水电平衡紊乱,应注意观察舌象,皮肤弹性以及尿量。
⑥易发生全身衰竭。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8
[摘要] 目的 研究神经内科住院的805例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今后更好的指导临床提供依据。 方法 从年龄分布、疾病诊断、用药情况、住院次数等方面回顾性研究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该科住院的老年住院病人(年龄≥65岁),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住院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女性住院高于男性;患者年龄分布集中在65~69岁和70~79岁。住院患者疾病诊断频次前10位是高血压、脑梗死、高血脂症、冠心病、糖尿病、脑供血不足、泌尿系感染、前庭周围性眩晕、肺部感染、帕金森氏病,除帕金森氏病外,女性发病率均较男性高。住院用药主要为脱水利尿药、抗血小板凝聚药、脑血管扩张药、抗凝及溶栓药等,多3个或3个以上系统联合用药。结论 该院神经内科主要收治疾病为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女性居多,大多数年龄分布在65~79岁,用药以多系统药物联合治疗为主,神经内科医师应加强老年医学知识专业化、系统化学习和掌握。
关键词 神经内科;住院;老年患者;特点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b)-0070-02
随着医学科学和先进的诊疗技术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慢性或重症疾病得以有效控制,使得医疗机构中住院患者的平均年龄逐年增长,老年患者的比例越来越高[1]。临床医师对老年医学知识的学习掌握就显得非常重要,神经内科也不例外,尤其是针对心脑血管病[2-3]。为探索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加强老年防治,更好地为其临床提供依据和保健服务,该研究回顾性研究该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该科住院的老年住院病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整理该科住院的805例患者,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73.75±7.34)岁,男385例(47.83%),女420例(52.17%)。
1.2 住院期间使用药物
脱水利尿药765例,抗血小板凝聚药743例,脑血管扩张药691例,抗凝及溶栓药539例(包括活血化瘀中成药),营养神经药403例,镇静催眠药325例,抗抑郁药219例,抗癫痫药187例,抗帕金森药187例,止痛药129例等。
1.3 方法
从年龄分布、疾病诊断、用药情况、住院次数等方面采用回顾性分析,数据采用百分制比例显示。
2 结果
2.1 年龄分布结果
两年来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数量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女性住院患者高于男性;患者年龄分布集中在65~69岁和70~79岁,≥80岁者相对较少。见表1。
2.2 住院疾病诊断频次
住院患者疾病诊断频次前10位从高到底依次是:高血压(55.40%)、脑梗死(45.09%)、高血脂症(27.08%)、冠心病(17.27%)、糖尿病(16.89%)、脑供血不足(15.16%)、泌尿系感染(11.93%)、前庭周围性眩晕(10.19%)、肺部感染(9.07%)、帕金森氏病(8.20%),上述疾病中除帕金森氏病外,女性发病率均较男性高,见表1。其他疾病诊断频次合计<10例患者为:面神经炎9例,枕神经痛8例,抑郁症8例,偏头痛7例,病毒性脑炎5例,血管相关性晕厥4例,痛风性关节炎4例,癔症3例,中毒性脑病3例,重症肌无力2例,精神分裂征2例,神经白塞氏病1例,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病1例,多系统萎缩1例等。
2.3 用药情况系统分析
用药情况系统分析表明:单个系统疾病用药9例(1.12%)。两个系统用药102例(12.67%),3个系统385例(47.83%),3个系统以上309例(38.39%)。3个或3个以上系统联合用药在临床较为普遍,值得临床医生在治疗决策上深思。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老年患者住院人数将不断增加。2010年度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报指出,截止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8亿。近十年,大医院住院患者中,老年患者占37.8%(≥65岁)。老年患者疾病具有其自身特点:慢性病多,病情重,病因复杂,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医患交流困难等[4]。该院神经内科近年来收治的住院患者大约6层为老年人,年龄>65岁的患者也呈上升趋势,其中老年女性患者占据大约60%,均与文献报道一致[5-6]。可能原因是女性退休较早,女性对自身关注度也较高,加之目前医保政策及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的扩大,总体就诊人次增加、女性雌激素对机体保护作用随年龄逐渐减弱等[3]。
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病以同时出现两种以上疾病为普遍,在该次具体诊断疾病频次中高血压、脑梗死、高血脂症、冠心病、糖尿病、脑供血不足、泌尿系感染、前庭周围性眩晕、肺部感染、帕金森氏病居前十位。可见,心脑血管疾病目前还是威胁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疾病,应该进一步加强老年医学保健及对这些疾病的规范化诊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该院神经内科医师使用药物治疗也和目前的诊疗指南具有一致性,主要运用抗血小板药、调脂药、抗凝药、溶栓药、降压药等药物联合治疗。研究还发现泌尿系感染在患者中常见,提示临床医生应该重视预防和,治疗,该病年龄越高患病率越高,老年人尿路感染患病率男女比为1:2(31:65),有文献报道65~75岁老年女性为20%,80岁以上则增加至20%~50%[7]。老年男性诊断疾病为前列腺增生98例(12.17%),说明在神经内科对男性老年患者前列腺增生的预防和处理是具有必要性的。
此外分析发现,患者使用抑酸护胃药物较多,421次(52.29%),原因为患者多合并多种疾病,特别是抗血小板药、调脂药、抗凝药等的使用,一定程度增加了胃肠功能的负担,使得护胃药使用频率增加,再者老年人自身胃肠功能低下,对药物的耐受性下降,容易出现胃肠不适,临床医生应结合实际予以相应药物处理。
综上所述,该院神经内科主要收治疾病为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患者中女性居多,大多数年龄分布在65~79岁,用药以多系统药物联合治疗为主。提示神经内科医师应加强老年医学知识专业化、系统化学习和掌握。
参考文献
[1] 李新华,邵文博.75岁及以上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分析[J].2009, 28(10):870-872.
[2] 廖日洪,姜川,袁春星,等.781例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特点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6(5):94.
[3] 廖日洪,仲崇翔,姜川,等.神经内科住院患者755例临床特点分析[J].临床医学,2014,34(2):29-30.
[4] 谢建英,郑筠,黄妍璇,等. 老年住院患者特点与医疗安全措施[J].中国病案,2006,7(5):44-45.
[5] 陈健峰.33388例老年病人住院情况统计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2, 19(2):144-146.
[6] 王雪君.安阳市2007—2009年老年人住院患者分性别疾病谱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8);77-78.
关键词: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临床特点;治疗
高血压是老年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损害,也是老年人的直接死因。其中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占老年高血压相当大的比例,本文对80例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和治疗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60岁以上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其中男68例,女12例;年龄61~82岁,其中65~85岁占90%,本组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者72例,病史最短8个月,最长20年,>10年者66例。
1.2 分析依据 本组病例血压测量方法,因老年人血压较不稳定易受情绪活动的影响,且24h血压变化大,受检者宜取不同反复测量血压,测量前须安静5min以上,测量右上臂血压3次,取后2次所测平均值,收缩压(SBP)≥140mmHg,舒张压(DBP)<90mmHg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结合主要临床表现及心脑肾受累程度,参照治疗期间的心电图、X线胸片、心超、CT等资料。
1.3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符合WHO/ISH的1999年的高血压治疗指南,将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定义为收缩压(SBP)≥140mmHg,舒张压(DBP)<90mmHg的高血压,最初升高的读数至少复查两次以上,每次取大于2个读数的平均值。
1.4 临床表现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以头晕、头痛为常见,本组有29例,其次为胸闷、气短21例,胸前区疼痛12例,无明显症状血压高者18例。
1.5 合并症及伴发症 本组有并发症64例,其中高血压心脏病27例,冠心病16例,心力衰竭2例,心律失常6例,脑出血2例,脑血栓11例;有伴发病48例,其中慢性支气管炎10例,肺气肿、肺心病5例,糖尿病15例,高脂血症18例。
1.6 治疗与转归 本组患者采用抗高血压常规治疗,以限钠,降体重为基础,针对高血压不同级别及危险层次,选用不同降压药。经2~4周治疗72例,血压不同程度下降,血压控制在130~139/85~89mmHg之间,未达基本正常者8例,死亡2例,均为脑出血。
2 讨论
2.1 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根据大量文献记载与本组观察结果显示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特点:(1)发病率高,危害性大[1];(2)血压波动大;(3)易产生性低血压(尤其在降压治疗和加用利尿剂时),恢复慢;(4)合并症和并发症多,同时存在多种心脑血管病危险因子机会大[2];(5)并发脑卒中多;(6)ISH伴脉压增大为特征[3]。
2.2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2.2.1 非药物治疗 是指改变生活方式,消除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肥胖、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左心室肥厚以及精神过度紧张等。此外应限盐、限酒、减轻超重,适当的运动,非药物措施作为基本的保健措施能够提高降压药的疗效,减少合并症的发生[4]。
2.2.2 药物治疗治疗原则 (1)有效降压,且全面兼顾心、脑、肾及血管保护等问题。(2)对老年高血压病人,个体化原则尤其重要。(3)起始量要小,降压速度要慢。避免影响生命器官的血流灌注而产生不良后果。(4)应用新药或增加剂量前后,均应测量坐位和立位血压以警惕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5)老年人易健忘,选择药物品种不宜过多,用药宜少而精。
2.2.3 降压药物的选择 选用降压药物治疗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用药[5];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选用利尿剂、长效CCB;合并房性心动过速和房颤选用β受体阻断剂、CCB;合并糖尿病选用ACEI、CCB;合并脂质代谢障碍选用β受体阻断剂;合并甲亢选用β受体阻断剂;合并原发性震颤选用非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合并前列腺肥大选用α1受体阻断剂。值得注意的是,开始降压治疗,应以基本药物的最低剂量开始,个体化调整剂量,尽可能选用长效制剂为宜。
2.2.4 联合用药问题 依据临床实践经验,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联合用药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联合用药方案的选择,应根据血压形成的机理和降压药物作用机理进行选择合适的搭配。联合用药治疗的优点是:减少各自药物的用量,从而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再者,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楼兰香,吴灿善.老年高血压119例临床分析.中华新医学,2000,2(1):61.
2 牟建军.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24h平均脉压与心功能的关系.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2:77-78.
3 华琦.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3(7):339-400.
关键词 老年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生存质量调查
为了探讨城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情况,为制定老年人保健措施提供依据,2006年9月~2006年11月我们对广州市越秀区2个社区的老年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式,对广州市越秀区2个社区60岁及以上的450名老年COPD患者进行调查。调查的450例中,60~64岁185例,65~69岁142例,70~74岁60例,>74岁63例,年龄最大83岁,男232例,女168例。
方 法 以入户访谈问卷调查方式,结合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检测进行调查,问卷为广州市卫生局统一编制的《居民健康调查表》,调查员为地段医院医务人员,调查前进行了统一培训。
生活质量评定标准 采用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流行病学组1994年10月拟定的标准建议统一设计。包括身体健康、生活习惯、日常生活能力、家庭和睦、居住条件、经济收入、营养状况、心理卫生、社会交往、生活满意度和体能检查等11项内容,总分33分,组织培训调查员按统一标准评分。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男女间生活质量得分的均数,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统计分析影响因素。
结 果 450例COPD患者中伴发高血压121例(27%),冠心病108例(24%),骨关节病184例(41%),脑血管疾病61例(13.5%),糖尿病36例(8%);前列腺疾病166例(37%),伴发其他疾病共79例(17.5%)。
城区老年COPD患者生活质量状况:450名患者的得分为20.45±2.156,男性得分为19.974±3.536,女性的得分为20.874±2.156,男女间的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见表1。
当今人类的身高一直呈上升趋势。据统计,近20年来,世界各国人的身高平均每10年增高1厘米。联邦德国波恩大学医院从6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这种“加速”现象,结果发现:身高增长最快的是联邦德国人,青年男子比父母增高6厘米,青年女子比父母增高约4厘米。其次是荷兰人、瑞士人。中国青少年每10年平均增高2厘米以上。
各国科学家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后,提出了许多原因,如:一、社会进步,配偶选择区域扩大,异地婚姻比重日益加大,血缘关系越远,孩子的生长也越高越快;二、医疗保健和营养改善,促进了生长发育;三、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紧张状态,脑垂体前叶功能旺盛,促使生长激素分泌量增加而长高;四、现代生活接触放射性元素机会增多(日光灯、电视机、人体透视等),对人体内分泌激素发生着重要作用。
人类生长不断“加速”的现象,不仅引起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的重视,更引起生理学家、临床医学和老年医学家的重视。美国学者调查研究了750名美国已故各界著名人物如总统、军事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演员、运动员等的身高与健康、自然寿命的关系。他们假设以1.73米为美国男子高矮的分界线,结果发现,矮的人比高的人健康与自然寿命增长11%,平均多生活9~10年。据认为,身长正常的人比身长高大的人能量消耗少,矮的人能量消耗更少。因为高个子体表面积大;体重相对重,能量消耗的也相对多。他们发现:身高每增加2.5厘米,就要多消耗5%的能量。就心脏负担而言,身长正常者比高个子心脏负担轻而小,矮个子心脏负担更是轻而小了。就好象盖大楼一样,楼房越高大,地基和非生产消耗就越多,其本身的负担也就越重。
苏联一些学者分别调查了不同地区7~17岁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状况,普遍发现高个子所患的慢性扁桃体炎、风湿、遗尿、心脏功能不好、精神变态等疾病,比中等身高的儿童,青少年多得多。身材过于高大,身高增长过快对人的寿命也是不利的,武汉地区老年医学考察队在1980年7月对100名90岁以上长寿老人考察后指出:他们的身高全是中等个子。
科学家认为,“代代高”对于人类自身的发展是弊多利少。美国学者萨马拉斯认为,现代生产生活最适宜的身高是1.67~1.68米。也有的学者认为最适宜的身高应控制在1.67~1.80米为好。据报道,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女青年择偶时,除了真诚相爱条件外,已经转向同等身高或身长稍矮一点的对象为伴侣了!我国学者孙关龙认为:我国在大力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应注意开展研究中国人的最佳高度,有意识地控制我国青少年的身高的加速增长。
【关键词】 奥氮平;利培酮;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1.001
Clinical comparison and investigation of curative effects by olanzapine and risper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Alzheimer’s disease MU Jing-wei. First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Liaoning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 Shenyang 1100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clinical effects by olanzapine and risper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Alzheimer’s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102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lanzapine group and risperidone group, with 51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lanzapine group received olanzapine tablets for treatment, and the risperidone group received risperidone tablets for treatment. Improvements of clinical symptoms were observed in 2, 4, and 8 weeks of treatment. 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dementia pathological behavior score (BE-HAVE) and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 were taken. Condition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olanzapine group had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2.2%, and the risperidone group had that as 90.2%. Their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scores in hostile suspicion, disturbance of thought, behavior disorders, anxiety-depression, and bigot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2, 4 and 8 weeks of treatment (P>0.05). The olanzapine group had lower PANSS score in 2 and 4 weeks of treatment than the risperidone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risperidone group had more cases with extrapyramidal side effects and nausea than the olanzapine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Both olanzapine and risperidone show good effect in treating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Alzheimer’s disease, while olanzapine provides quick onset, few adverse reactions, and good tolerance in patients. 【Key words】 Olanzapine; Risperidone; Alzheimer’s disease;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老年痴呆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出现持续性记忆障碍、思维障碍、失认、失语、视空间功能损害、执行能力障碍等症状的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认知功能下降、行为障碍和精神症状, 根据认知能力和身体机能恶化程度分为轻度痴呆期、中度痴呆期和重度痴呆期[1]。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老年痴呆的患病率增加, 西方国家65岁人群患轻度痴呆者为10%左右, 中重度痴呆者为5%左右[2]。痴呆老年人的医疗和照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很大负担, 是老年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临床治疗老年痴呆主要以改善认知功能和控制伴发精神症状为主, 控制精神症状常用药物主要有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脑代谢赋活药物和作用于神经递质的药物。奥氮平和利培酮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可缓解精神分裂症[3]。本文对比研究奥氮平、利培酮对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治疗的临床效果, 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方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102例老年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4例, 女48例, 年龄61~84岁, 平均年龄(73.2±3.6)岁。病程最短6个月, 最长4年, 所有患者均被诊断为老年痴呆, 诊断标准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老年痴呆诊断标准[4], 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 MMSE<17分, BE-HAVE≥8分。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未经任何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或停止服用抗精神病药物2周以上, 排除药物过敏者、严重躯体功能障碍者和其他精神疾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治疗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奥氮平组和利培酮组, 各51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奥氮平组给予奥氮平片(欧兰宁, 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10799, 5 mg/片)治疗, 起始剂量为1片/d, 饭前或饭后服均可, 根据临床状况调整加量, 剂量范围控制在5~20 mg/d, 超过10 mg/d的常规用药剂量, 应先进行临床评估。利培酮组服用利培酮片(卓菲, 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20050776, 1 mg/片)治疗, 起始剂量2片/d, 第2天增加至4片, 第3天增加至6片, 分2次服用, 此后维持此剂量不变。两组均治疗2、4、8周后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进行MMSE、BE-HAVE和PANSS评分, 并评定药物不良反应情况[5]。
1. 3 疗效判定标准[6] 痊愈:治疗后PANSS评分减分率>75%;显效:PANSS评分减分率>50%;有效:PANSS评分减分率>25%;无效:PANSS评分减分率<25%。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奥氮平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2%, 利培酮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治疗前后精神行为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2、4、8周敌对猜疑、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焦虑抑郁、偏执等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治疗前后PANSS总分比较 两组治疗2、4周后PANSS总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8周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 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奥氮平组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和恶心的例数少于利培酮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引起老年痴呆的病因比较复杂, 目前认为主要与炎症、神经递质缺陷和自由基损伤有关, 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精神行为症状在老年痴呆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75%~90%,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 除认知功能外, 精神行为症状的改善正逐渐受到临床工作的重视。目前已有多种抗精神异常药物用于治疗老年痴呆伴发的精神行为症状[7], 奥氮平和利培酮均属于经典的抗精神异常药物, 且在临床治疗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文对比了奥氮平、利培酮对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治疗的临床效果, 结果显示奥氮平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2%, 利培酮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8周敌对猜疑、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焦虑抑郁、偏执等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周后PANSS总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证实奥氮平起效更迅速。利培酮组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和恶心的例数多于奥氮平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奥氮平和利培酮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均疗效较好, 但奥氮平起效更迅速, 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患者耐受性更好, 临床可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平勋, 冯金河.奥氮平治疗老年性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效果观察.中国民康医学, 2014, 26(6):60-61.
[2] 汤哲, 孟琛.瑞典老年医学及老年痴呆研究现状.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999, 18(3):191.
[3] 闫明贵.奥氮平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疗效. 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3):1023.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4] 何卫亮, 王世楷.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痴呆精神行为障碍的对照研究.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20):147-148.
[5] 李洪涛.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4):213-214.
一、医院简介
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是一所以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为优势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等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是昆明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昆明医科大学、云南中医学院等10余所医学院校的教学、实习医院,第一批云南省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基地。2019年6月为配合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位于植物博物馆选址核心区的我院进行了搬迁,现过渡安置在三个院区,北院区(龙泉路871号)占地面积117亩、南院区(龙泉路672号附2号、龙泉路935号)占地面积42亩、东院区(光明路338号)占地面积50.4亩,三个院区合计占地面积209.4亩。
医院现有在职职工909人,床位1000张,临床科室31个,医技科室4个,职能科室16个。我院是云南省最具规模的老年医疗与康复机构之一,老年病科、呼吸内科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康复医学科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省院共建项目,老年护理专业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是昆明市0-6岁残障儿童抢救性康复机构。医院有昆明市老年综合评估技术中心、昆明市老年胃肠外科治疗技术中心、昆明市老年麻醉技术中心、昆明市老年骨关节病诊疗技术中心、昆明市吞咽障碍治疗中心等7个技术中心。
2020年全年诊疗人次:26.41万人次、出院人数27122人次,手术人数5913人次。
二、项目需求
(一)项目范围
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北院区、南院区、东院区)7*24小时服务。
(二)服务内容
1.治安维护;
2.消防安全;
3.监控值守;
4.日常巡视及隐患排查;
5.突发事件处置;
6.大型活动保障;
7.安全设施设备维护;
8.应急物资转运;
9.疫情常态化防控秩序维护;
10.绿化养护;
11.安保制度的持续改进;
12.安保台账资料维护。
三、调研程序
1.向社会公告项目;
2.有意向参与我院建设与发展的第三方机构下载填写调研表;
3.组织咨询座谈会
时间:2021年4月23日下午15:30、地点: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北院区多学科会诊中心、携带相关资料。
本公告有效期自2021年4月16日至2021年4月23日。
特此公告。
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
2021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