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52:41
导语:在地理课学情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调查研究,分析学情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教与学内容的分析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高一新生可能来自不同初中,个体差异明显,而多数高一地理教师从高三循环下来,面对的新生与三年前接触的情况应该不同,因此教师不可仅凭自身经验去推测学情,而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可利用军训、入学教育及第一节地理课进行问卷调查、新生座谈会、课堂提问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地理的认识与态度、初中地理学习内容和掌握程度,寻找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好收看部分学生用过的初中地理课本,通过其笔记、学习痕迹了解初中教学状况,及时将所掌握情况综合分析,将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整理归纳。基于一般初中地理学科的“副科”地位,高一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地理学科地位的再认识,进而端正学习地理的态度,这是高初中地理学习有效衔接的前提。其次,地理课程是培养学生形成整体观念和空间观念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但初中专业地理教师较少,农村学校甚至没有,上课时不少教师让学生在课本上画一画,在考前突击背一背,应付考试,所以学习方法的改进是高初中地理有效衔接的必要途径。再次,初中地理基础不牢固,基本概念不清,地理素养不高,时隔一年后地理知识弱化甚至荒漠化,薄弱基础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信心,因此,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树立学习地理信心是高初中地理有效衔接的基本保障。
2.激发兴趣,优化学法
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直接动力和源泉,是发展智力的活跃因素,学生一旦对所学地理内容产生兴趣,则会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地理课就成功了一半。但初中地理识记内容较多,地理专业教师较少,以致学生在初中学习地理时大多机械记忆,部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不佳。因此,在高一地理课开始阶段,能否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激发起浓厚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对地理课甚至整个高中学习的成败与否至关重要。尤其要上好高中地理第一节课,笔者高中第一节地理课(见《地理教学》2012年15期P27),从学习地理的意义、新课标下地理学科的范围、学习地理的方法和要求等三方面展开,向学生说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不仅是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需要,也是文科生高考的需要,更是自身生活和终身发展的需要。第一课要着重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它们是新课程理念和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让学生初步明白现在的地理课程从纯粹的“科学世界”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借学生熟悉的实例启发其用地理眼光看待生活,生活就会增添一抹色彩,用地理的思维联系实际学习地理,地理就会显得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则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3.循序渐进,融合内容
循序渐进的教学,是一种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一定思维能力。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问题,更要考虑如何深入传统教育理论中合理的内核与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建构理论在高中教学上的实践问题。任何学是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甚多的渐进过程,因此,地理教学中应学习新课程理念,遵循认知规律,适应地理学科特点,不仅要研究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征,还要考虑高一地理课和分科后高二、高三地理课的不同要求,“低起点,小步子”,使学生实现思维的“平稳过渡”,减缓坡度,这样学生就不致于产生“断层”感。高中地理知识是初中地理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不是简单重复,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并不等于简单复习初中知识,也不是将初中知识生硬地穿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而应该根据学情、课标和教材内容要求,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学过,哪些知识虽学过但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分析学生学习该内容时所具备的与之相联系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以确定新课的起点,做好承上启下、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和融合。
【关键词】地理教学设计 原则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88-01
地理教学设计就是在地理教学过程具体实施之前,地理教师依据相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以现代教学理念为引导,以促进学生有效地理学习为目的,针对具体的地理教学内容,系统计划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的地理学习创设最优环境而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系统规划与安排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或程序。
一、地理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地理教学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要受老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确保地理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原则:
1.最近发展原则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一种是学生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学生在外人的帮助下,能够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1]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前,地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节的时候,学生根据初中时对气候的了解以及前面学过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结合课本内容能够理解全球气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是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然而,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这就必须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一知识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整体设计原则
地理教学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由地理教学目标、学生、地理教师、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媒体、地理教学反馈和地理教学环境等诸多子系统所组成。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树立整体观念来协调各个子系统,对地理教学设计进行整体设计,确保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和最优化。
如,在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节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老师要树立整体观,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课标对本节的要求,认真解读课标。然后,在课标的指导下分析教材,制定三维地理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最后,还要进行学情分析、教法分析等,在这些都完成之后,才正式进行地理教学过程设计,这就把握了地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3.学生主体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有别于传统的‘教师中心’的突出理念。地理新课标中每一条标准都是针对学生这个主体而言的,一切行为动词、教学建议、活动建议都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去设计”。[2]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时刻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课堂中来,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如,老师在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导入设计的时候,可以以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符合高一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原则。
4.交往互动原则
新课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设计包括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两个方面,师生之间对地理问题的共同探讨形成认知互动,教师的鼓励、学生的配合产生情感的有形互动,而情感的无形互动穿插于整个课堂教学设计 。”[3]在整个交往互动设计中,应把握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情感、意志、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
如老师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及应对措施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如海平面的上升、农业的产量及水循环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依据上述原则,提出地理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策略,从而确保地理教学设计的顺利进行。
1.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材分析
新一轮的基础地理课程改革是在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开展的,那么,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也要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准则,进行地理教材分析。因此,研读地理课程标准是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在教学设计之前,地理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等去解读课标,争取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对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应科学、合理的服务于地理教学设计。
2.细化教学目标,提高可操作性
有人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60%的时间用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不管科学与否,可以看出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多么重要。因此,为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要把地理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此外,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也做出了一定的规定,给出了相应的行为动词,这样,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编写和实施过程中,就大大提高了目标的可操作性。
3.结合学生认知,精选教学内容
地理学习内容是实现地理学习目标的载体,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要精选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地理教材,但又不同于地理教材。地理教师需要对地理教材进行选择、加工,然后才转化成地理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理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以及学习需要。
4.梳理教学环节,确保过程流畅
一个完整的地理教学设计由地理课标解读、学情分析、地理教学目标设计、重难点分析、地理教学方法设计、地理教学媒体设计、地理教学过程设计、地理教学评价设计等诸多要素所组成,每一个要素都是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不仅要仔细梳理这些教学环节,而且要做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以确保地理教学过程的流畅。
5.强调过程体验,落实教学评价
新课程倡导地理教学评价要注意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尤其要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实施。过程性评价把重心放在学生求知、思考探究的过程上,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各个阶段的进步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并对学生进行持续高效的指导。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评价时,要把过程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设计中,还要把它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从而把教学评价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晓明.地理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及遵循的原则[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10)
[2]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设计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1)
[3]公土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31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资源重组、双主体、探究
一、背景研究
1.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自2004年我省成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以来,高中地理新课改在我省已走过了三个年头。在近三年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虽然我们遇到来自教育现状和地区实情所带来的阻力,如:教育教学观念滞后、大班制教学长期存在、学生自主时间较少、家庭教育环节缺失、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低、以学校孤立教育为主、评价体系唯分数论……等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确实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推动力,近年来高中地理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师生观、教学观、教材观以及多元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渐进式或明显的变化。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无数高中地理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的改革活动中去,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实践和反思,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面貌。
2.高中地理课程定位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具有指向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的定位是:充分发挥地理学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为对象,以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变化机制和过程、地理成因和规律为方式,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由此可见,高中地理课程定位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指出了方向。
3.珠三角农村高中学生地理学情分析
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内,该地区不论在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珠三角农村地区更以多元化和复杂化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珠三角农村高中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却存在着令人担忧的学情状况。主要表现在:①由于多数农村初中地理教学长期达不到应有的对待,在师资、课时、评价等方面处于缺位状态,导致多数农村高一新生地理知识贫乏,地理素养和思维能力低下,有些学生连最基本的方向判定都不会;②受当前高考和招生形势的影响,高一学生往往提前进入偏科状态,对地理科的关注度低;③多数学生长期受小学、初中灌输式、强迫式等单向教学方式的影响,形成了被动式、等待式、接受式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④由于农村地区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缺乏或利用度低,致使农村学生普遍存在视野狭窄、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积累较少的问题;等等。这些学情状况既为我们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制造了障碍,也使我们明确了在农村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使我们的新课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新课改下珠三角农村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研究
1.紧扣课程标准,重组教学资源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教什么”这一既传统又常新的问题,与原有教学大纲在很大程度上固化教学内容不同,地理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方面非常精练,既体现了基础性和传承性,更突出应用性、发展性和灵活性。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极大的弹性,为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和教师的开放性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⑴建立新的教材观,合理使用教材
无论在过去的教学大纲时代还是在现在的课程标准时代,教材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地理课程标准实施之前,教材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只要完成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讲授、解答就等于完成了教学内容,形成老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地理课程标准实施之后,教材走下了神坛。地理课程标准所展示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关注其能否实现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学习,只要能够实现课程目标,理论上人人都可以成为教材的编写者。当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配合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地理教材只形成了“一标四本”的格局,即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和山东版四个版本。受初期编写时间的制约和编写者在课标解读上的差异,各版本教材间从内容、编写体例、知识结构、图文系统、学生活动设计、案例的选取等都有不少的差异,应该说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和不足。面对多样化的教材,地理教师必须建立新的教材观,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合理使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①立足“一本”,参考其它。受教学实情影响,虽然教师手中可能拥有多个版本的教材,但是学生手中通常只会有一个版本的教材。客观地说,各版本的编写组成员都是在深入研究了课程标准,参考了大量当前教育发达国家的主流高中地理教材,再结合本国实情编写出来的,总体水平是比较高的。所以,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资源准备度,我们应该以学生拥有的版本为主要教学依据,避免因过度使用其它版本教材内容而使学生无所适从。
②从教学实情出发,重组教材结构。课标虽然在学科知识体系方面并不强求其完整和系统性,但作为教师来讲,必须要在宏观上对学科知识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把握住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关系和变化,就这一点来讲,课标在知识体系方面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了,而是变得更难了。在知识结构方面,人教版较严谨,更关注知识的完整性;其它版本较灵活,更突出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实际使用中,应该结合两方面的优势,对教材结构进行必要的重组,既注重同一部门内各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利于学生学习;又能突显出大环境下不同部门地理要素之间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体现课标要求。
③围绕课程目标,调整和重组教材内容。各版本教材(尤其第二、三模块)在内容上的差异还是明显的,往往出现正文和补充案例互换的情况,这也说明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提供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调整和重组教材内容来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例如:对叙述拖拉,编排不精炼的内容应进行删减,如中图版教材第一模块的水资源部分,第二模块的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区位因素、地域联系部分等;对缺乏案例支撑的应相应增加,如中图版教材第二模块工业地域类型;对案例不典型的要置换或补充案例……等等。需要说明的是,调整教材内容不能随心所欲,应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原则。如一位青年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工业区位因素,在参考了多个版本及老教材之后设计了一节案例探究课,在备课组讨论时发现其设计的重点放在了案例自身的特点及发展上,偏离了她原来要突出工业区位因素的设想,并大大占用探究和拓展环节的时间,不仅达不到课标的要求,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种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受教材影响而偏离课标的问题在青年教师中比较容易出现,经过集体备课,该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探究工业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上,并增加了拓展环节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⑵组建主题教学资源库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在地理课程改革中被赋予广泛丰富的内涵,除地理教材外,还包括学校、社会、自然界以及师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等,凡是有利于地理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的一切教育资源,都属于地理教学资源的范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学情处于动态变化中,有必要经常对教学资源进行调整和重组,所以应该组建以主题形式为主的教学资源库。
主题教学资源库的组建形式与内容:①以新课标为依据,按照其要求设定主题,不拘于某一版本;②为便于使用,尤其是便于常规的课堂教学,直接采用文件夹分类的形式,体现主题资源使用的灵活性和实效性;③组织形式:可在各单元的基础上,分3-5个主题,每一主题下设下列文件夹:课件、设计、媒体、测评、资料等。
主题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教学针对性,而且可以更好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减轻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备课压力,提高备课效率和教学。如我们在设计《气团和锋》一节课时,搜集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和难易度差异度较大,因此我们只先确定了总的教学思路和目标要求,而在具体的环节设计和资源使用上则由教师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来组合,从课堂实践和教学反馈来看,在不增加教师劳动力的情况下,尽可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由于优质主题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既需要时间又需要丰富教学经验,因此应该动员区域内地理教师协同作战,组建规模化主题教学资源库,促进地理教学的发展。
2.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体现双主体性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双主体性上达成了共识,这反映了新课程理念正在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的双主体性既保证教师在教学方向上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性,使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实现三维课程目标。
关键词: 职业中专 地理教育 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职业中专的地理课不仅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更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职中地理是职中国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展开中国地图,都会被我国幅员辽阔的资源和美丽的大好河山吸引,这些能够激起我们建设祖国、热爱祖国的热情。地理知识给我们揭示了地球上的许多奥秘,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操,同时是生活的向导和指引。
但是在初中阶段教学中,地理学科被当做副科对待,无论是教育教学主管部门还是学校的教师、学生对地理都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升入职业中专后,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阻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课程的开展,这样的认识已经在职业中专学校中产生了消极影响,要想卓有成效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转变学生对地理学科定位的认识。让学生由消极对待变为积极重视地理学科,要实现这一转变我们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从兴趣入手,引导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改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既有认知,地理教学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可见,通过地理的学情分析,我们深刻认识到在职业中专的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下面我就多年来,在职业中专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探讨,希望能够对职中地理教育产生积极意义。
我们知道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依赖学习兴趣。学生对感兴趣的学科会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学习品质,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达到预期目标;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科目没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苦学、厌学、弃学等消极情绪,影响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职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尽管经历了多年的地理知识学习,但是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意义还是不清楚,这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学习地理的意义。这方面的工作可以从地理对人类的重要性谈起。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人类活动又无时无刻不作用于环境,利用不当时,就会出现生态平衡失调的现象。所以学好地理知识是新时代对每个公民的最起码要求,它能使我们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开阔胸怀。对学生开展这样的教育能够引起学生对当前地理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思考和重视,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本身并不是轻松的,需要学生付出足够多的努力,更需要有一股恒心和毅力,这个力量来源于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教师要对学生开展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学生才能够集中精力,排除干扰,实现高效学习。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本身是教师和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互动的交流学习活动。师生的互动是以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关系为基础。教师和学生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和交流。教师要想实现高效的教学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必须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对学生有亲疏厚薄之分,要因材施教,调动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快乐。我们只有尊重、爱护和关心学生,学生才能愉快地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师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另外,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要发挥自己的口才、知识、行为魅力,以一种和蔼可亲的口语赢得学生的尊重,每当上课时,都让学生以笑脸相迎,把对老师的爱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四、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学科特点相适应。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丰富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学习兴趣。
1.教师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地理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教学挂图、地理模型等。教师可以通过挂图展示和模型展示,让学生获得课本以外的知识和感受,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这样既直观,又富有空间想象力和地理事物的真实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课前由学科小组长召集听课老师,由讲课老师进行简要陈述
1.教学内容分析
在高中地理新课标中,《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的基本目标要求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一是学生要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分布图上,指出城市分布的情况,并归纳出城市分布的特点。二是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三是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其中教学重点是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分析,特别是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基于以上理解:对本条标准进行细化,可以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城市外部形态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
3.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和研究,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2.学情分析及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分两部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考虑到本章讨论的是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因此,作为基础知识,也为了温故新,本节教材把与日常生活结合比较紧密的“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放在本节的第一部分。这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对照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发现,本节教材并未对“城市形态”作专门的讨论,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补充这部份内容。考虑到课时关系,在补充这一内容时,不必进行过详细的分析,可在讨论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前,举一两个具体实例引导学生适当讨论即可。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学生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二、课堂观察的实施与结论
针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师生互动“高耗低效”的现象,确定本次观察的重点放在探讨如何提高师生互动效果方面。经过组内老师商量讨论,确定观察点分别为1.情境有效性与学习目标达成度;2.问题的有效性;3.师生互动的效果;4.课程目标达成度。在教学过程中分别有5位老师针对以上观察点进行了量表化的观察和记录。并在课后经过笔者与全体观课老师的交流,达成了如下共识。
1.总体来说,这节课是授课教师通过郑州市郑东新区规划图这个实际情景导入,引领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来完成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优点表现在,课堂情景设置还是比较成功的,授课人经验丰富且有朝气富有创造性,多媒体技术能力强,知识储备经验较为深厚,能够随时把日常生活学生们熟悉的地理事物融入到地理课题教学中,引导学生们关注社会生活实际,热爱家乡建设的积极性,这也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
3.需要改进的有,建议设置问题有一定的梯度,让不同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同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思考更充分些,给学生预留的时间应再长一些,增加一些学生追问和讨论的环节;授课人语言逻辑表达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上课时要融入到学生中间,尽可能关注更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课堂观察反思
1.注意学生学习情绪和反应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注意力大部分放在了讲课内容思路整理、语言准确流畅、和组织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展开方面,虽然潜意识里知道要多捕捉学生带有共性的反应,要环视整个班级、兼顾前后左右每个角落的学生。但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过多,有些学生在上课时表现欲不太强,再加上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思维能力参差不齐,实施起来仍有些力不从心,很难在短短40分钟的一节课堂上观察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反应。怎样才能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加入课堂观察研究活动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当观察老师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否在学习,如何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把这些情况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从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创设更合适的课堂情景,提高课堂的讲课效率。比如在讲授本节课中“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虽距离递减示意”时,把班级学生按照座位进行分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就利用这个时间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并倾听学生的讨论情况,通过观察发现,坐在第二排考墙角的学生于江涛用双手支着脸部两眼一直发呆,走到跟前才发现,原来是有点困了快睡着了。经过教师的提醒,该生就从困乏中走出来,马上很积极的投入到小组的讨论之中。我还观察还另一个小组有一叫朱笑扬的女生,该小组讨论非常热烈,但是她却几乎没有什么反应,经过询问才知道她对“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虽距离递减示意”这个图不理解,所以无法讨论。经过老师一番讲解后,该生露出开心的微笑,并愉快地加入讨论之中,并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2. 紧密联系现实地理事物,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要提高学生对课堂时空的使用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义和看法,如何将教学资料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在学生活动的深度、广度上做文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做到比较熟练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理这门课堂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结合日常生活向学生传达地理思想,改进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最终实现“会学地理”的目标。最后,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和综合复习,圆满完成生地会考任务。
二、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本学期主要是学习地理对我国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科技发展的影响。其中以地理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最为重要,特别是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和降水三个方面的影响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除地理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外,本章还需要掌握我国工农业的布局与发展,掌握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和不同地形区的常用交通运输方式。特别是要理解铁路、公路和水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意义。最后就是了解我国四大高技术产业区的分布及原因。
第二章沿海万里行
第三章陆疆万里行
第四章黄河万里行
第五章长江万里行
这四章属于中国地理中的分省地理,主要是介绍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工农业发展状况、交通运输、人文地理等。根据课标要求和潍坊市《2011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指导丛书》的规定,重点是掌握北京、辽宁、山东、上海、台湾、广东、香港、澳门、新疆、西藏、云南十二个省级行政的地理概况,其它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作为选学内容加以了解即可。
第六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本章内容主要是概述我国在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与地理有关的一些情况,包括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差异以及我国今后发展的方向等。本章的内容以了解为主,重点掌握的是一些重要的数据。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三个学期的教育教学,这三个班均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风和班风都比较好,绝大部分学生在地理一科的学习上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并且愿意积极主动的钻研地理知识,基本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善于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完成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学任务,进一步使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学会地理基本技能。
2、向学生传授中国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继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进行辩证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地区差异、因地制宜与发展潜力,人地协调发展等科学地理观点教育。
3、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种植业的南北差异、我国农业的发展、铁路干线、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旅游资源、区域地理的北方和南方地区是重点,工业的分布及原因、铁路干线的分布、区域地理是难点。
四、教学措施
1、进一步抓好地理课的课堂教学。
课前作好充分的备课准备,课中讲清讲透每个知识点,课后搞好教学辅导,做到认真细致、全面周到,重点突出、难点透彻。
2、认真钻研《20__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指导丛书》,领悟精神,并将其用于指导日常教学及后面的综合复习。
3、强化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重视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时事及乡土地理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方式的复习和试题训练,为学生的生地会考取优异的成绩得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4、切实搞好单元测试,分册测试,细致分析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重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讲解和训练,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则加强课后的辅导,做到不漏一个知识点,不漏一个学生。
5、教学中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6、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7、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9、教学中关注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共分五章: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本章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上承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下启中国地理区域部分。在前四章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本章将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地理的概况,认识各地区的地理差异,为学好分区地理打下基础。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在内,一共有34个。其中,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得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香港和澳门是刚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是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在我国各省级区域内部,在自然、人文或经济发展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地理单元。它们各有特色、异彩纷呈,如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那里自然条件优越,极具人才优势,经济发展更是独占第一;再如云南的西双版纳,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是典型的热带植物王国。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由于自然或人文方面的联系,我国有许多跨省界的区域。如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等,它们风格迥异,又各具特色。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中国,这只腾飞于世界的东方巨龙下以崭新的姿态翱翔于天宇、走向世界。
三、学生基本情况。
四、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五、具体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3、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4、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5、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6、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7、注意教学方法得当。
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8、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9、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四、具体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1、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2、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注意教学方法得当。
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6、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7、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8、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六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1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21-2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32-3
复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24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25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26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27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28
复习29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面向海洋的开发区-珠江三角洲210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211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21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岸地带213
复习114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115
期末总复习615~17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4本学期开学之日已是3月9日,所以算来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再去掉五一假期、清明节假期,屈指算来,八年级距离地理中考的时间也就13周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怎样高效复习完地理四册书的内容,确实需要精心计划,合理安排。
立足教材,夯实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万变不离其宗,不论什么测试题,都遵循课本知识,只要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夯实了,什么样的问题都能解决了。没有厚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能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要让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构建知识框架,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复习过程中必须重视读图、识图、用图,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下面制定具体的复习计划,以做到心中有数。
复习内容
第一周地球和地图
第二周陆地和海洋—世界气候-发展与合作
第三周亚洲-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
第四周东半球国家地区—极地地区
第五周中国疆域人口民族-自然灾害
第六周中国的自然资源-工业
第七周中国的地理差异-北京
第八周南方地区—中国在世界中
第九周综合练习模拟测试
第十周二轮复习专题一地球与地图
第十一周世界地理复习
第十二周中国地理复习
第十三周练兵备考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5一、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时间从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三周时间
考试题型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任何科目的试题都离不开基本知识,地理也不例外。因此本轮复习以书本为主,紧扣《课标》,狠抓地理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特别是要注意地图的复习,要求学生把教材中重要的地图、地理图片装进大脑,记在心中。考虑到现在会考地图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抓好地理概念、地理要素、地理现象的记忆,还要将这些知识点与地图充分结合起来,形成理解记忆,做到地图与知识点两者之间的转化非常娴熟,切实提高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
第二轮复习:时间从六月上旬至六月下旬两周时间
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对地理概念记忆更清晰,地理现象理解更透彻,阅图填图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轮复习。本轮复习主要以分析、理解、综合、提高为根本目的。通过精选近年来全国各地会考地理试题中出现的重点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训练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轮复习:时间从七月上旬至会考前夕一周时间
本轮复习主要是组织模拟考试,进行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通过模拟考试对学生进行考前培训,向学生传授中考临场作答技巧和作答注意事项,并进行迎考心理辅导,使学生尽快适应中考气氛,进行中考状态,避免在中考作答时出乱子。
二、注意事项
1.在第一轮复习中,首先要抓好学生背书、背图、背知识点。
其次在复习教学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整合地理基础知识为主,并穿插相关的考试试题加以巩固提高。注重课后对学生的检查督促,提高复习的效率。
2.在第二轮复习中,重点要加强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作答的准确性。
新形势下的课堂模式给我们解决了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从角色、观念上转变,更要做好课前、课中等方面工作的改变,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这就是高效课堂。也就说高效课堂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教学方法,更要注重学生的学法。如何打造高效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最适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呢?我认为目前推出的“图释四化”教学模式就是打造高效课堂最有效的方法。
一、“图释四化”教学模式课的具体内容
“图释四化”教学模式是指课堂教学中以图为突破点,采取教材内容图像化、图像内容问题化、要点内容习题化、基础知识网络化来处理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
1、“教材内容图像化”是指对教材内容进行图像化展示,选择母图,利用相关地图使形象内容更加系统化,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内容。如在讲《地图》这一节时,赵老师以“小狗给圣诞老人送礼物”为主线创设教学情景,把学校图作为母图,链接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使抽象内容形象化,系统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图像内容问题化”是指结合图像,设计基础问题和探究问题。此过程中,教师的讲授要结合导学案进行。教师课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学习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上课前要批阅学生做过的导学案,找出学生的问题,即进行学情分析。上课时,学生会的老师不讲,老师只讲学生的问题,讲重点、难点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
3、“要点内容习题化”是指把教学要点设计成习题形式。本组题目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考核,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进一步巩固课堂的学习成果。该部分内容可以通过“说题”的方式来完成;
4、“基础知识网络化”是指把基础知识设计成网络化。该思维导图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其中画图部分由学生到黑板前完成。思维导图中要展示重点,构建知识网络。学生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对相关内容进行充实,形成一棵“知识树”。如在讲《陆地和海洋》这一节节时,夏老师在引导学生复洲和大洋时,呈现《大洲大洋图》引导学生反复强化训练基础知识,同时把容易混淆的南美洲和非洲空缺,让学生自已填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上四个过程相互联系,又自成一体,使整个地理课堂教学重点突出;课堂中师生互动,学生的参与度高,教学效率明显提高。这是初中地理复习课的一种彰显教学个性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结合初中教学的特点,对于教材内容的重组,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创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的教学方法。
二、“图释四化”教学模式的课堂要求
1.教学环节转换不宜太快太勤。
2.教师提问后,一定要沉得住气,不要急着说出答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充分思考后回答问题
3.课堂上,教师的讲一般不要超过25分钟
4.一般不要提供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注意知识方法的生成。
5.教师要善于做一个聆听者
6.每节课应留几分钟的总结和检测时间
7.运用多媒体不易过多,不能用多媒体代替板书
8.做好课堂环节的衔接过渡
9.善于发现学生亮点,正确处理学生“误点”
10.把思考的第一时机留给学生
一、教材内容分析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意义,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三是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且本节学习为第三节内容的学习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高中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材料、归纳整理的能力,也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利用材料绘制图表并分析相关地理要素的能力,所以本节课安排“材料分析,理解归纳”、“网页浏览,资料整理”、“绘制图像,列表比较”、“角色扮演,自由辩论”等活动,利用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和对家乡发展的关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②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③?理解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④?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材料分析、理解归纳”理解并掌握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②通过“网页浏览,资料整理”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③通过“绘制图像、列表比较”理解并掌握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的异同;④通过“角色扮演,自由辩论”认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特征;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五、活动设计
【材料分析、理解归纳】
活动目的:理解并掌握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理解城市化的意义,认识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
活动设计:多媒体播放材料(打通镇1950年与现在的占地面积变化图以及人口、产业结构、经济水平等方面变化的文字材料),小组讨论:打通镇从1950年到现在在占地面积、人口多少、产业结构、经济水平等方面有哪些变化,结合教材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①什么是城市化?②城市化的特征有哪些?③城市化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及类型?
每年高考地理的大部分客观题和主观题均以图形和文字材料分析为切入点来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图文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活动中城镇的变化尤其是近几年的快速变化,学生是亲身经历的,这有助于学生利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了解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学生构建、记忆知识,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
【网页浏览,资料整理】
活动目的:认识城市化动力机制,培养学生阅读材料,从文字资料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浏览教师提供的网页,从中摘录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信息材料,整理记录,然后教师请最快找到这些信息的学生读出其整理的内容,并请其他学生补充。
网络中地理信息丰富多样,教师课前先浏览大量网络资源,从中精选出与教学内容关系较大的网页,提供给学生浏览,这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还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绘制图像,列表比较】
活动目的:理解并掌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异同,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训练学生用画图、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活动设计:用多媒体投影出日本、中国、印度、墨西哥四国在1950至2000年期间每10年城市人口比重表,要求学生画出这四个国家城市化趋势坐标图,分析日本与其他三个国家城市化的异同,列表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先小组内评比,然后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同时利用教材两段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逆城市化、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的含义及成因。
读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教学,在地理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阅读地理图像、在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外,还有必要指导学生绘制一些基本的图。该活动中绘制坐标图,用折线的方式反应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异同,能更直观、形象地表达地理事物,同时用列表比较的方法使复杂的地理问题简单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地理知识。
【角色扮演,自由辩论】
活动目的:认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训练学生大胆表达、交流、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活动设计:用多媒体投影出图表“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结合课本阅读资料“中国的城市化”,使学生获得关于我国城市化的新知识新信息,完成课本活动一的表格,思考以下问题:①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重要作用?②我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否协调一致?③在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进程应走什么样的道路?
先小组讨论,然后以“在我国西部地区应加快(减慢)城市化发展”为辩题进行辩论。
角色扮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情景,划分角色,围绕某一地理问题,由学生按角色要求进行资料分析、交流、讨论得出其扮演的角色的观点、态度,这一过程有助于训练学生大胆表达、交流、与人交往的能力。在这一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赞美,发现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中,真正体验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节教学活动的设计,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关键词 地理;自救与互救;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105-02
“地震的自救与互救”节选自人教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第三章第三节。本次说课为课前说课,将本次说课分为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六部分进行。
1 教材分析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灾害频繁。从整个教材内容编排看,第一章是从宏观层面介绍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第二章是从国情层面介绍我国的自然灾害;第三章是从应对层面介绍如何防灾和减灾。“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赋予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综观教材,对学生生活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无疑就是自然灾害的自救与互救能力了。因此,这将成为本节内容的讲授重点所在。基于近几年来发生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还有日本大地震带来的巨大影响,可以说,地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将以地震中的自救和互救为例,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 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文科班学生,通过一年多的高中地理学习,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另外,之前所学“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的塑造”对本课内容也有所涉及,为本节课的讲解奠定一定基础。世界上自然灾害每天都在发生,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遇到自然灾害的可能,频发的各类灾难,极大地刺伤了人类脆弱的心灵,面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究竟该如何应对,这就是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在各种各样自然灾害中,地震又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最突然和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新疆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接部位,是地震多发地区,震中也许就在身边。只有在了解地震的特点和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地震中的自救和互救技能,才能做到居安思危,临“震”不乱。基于教材及学情分析,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震自救互救知识作为本次说课的教学题材进行设计。
本课的知识主线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灾前准备――识别地震前兆和防震准备(以家庭或者个人为单位),准备是各类灾害自救与互救的物质基础;第二部分,灾中应急――避震(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体现);第三部分,灾后救助――震后自救与互救(具体方法和实施非常重要)。因此,通过“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现场演练――总结升华”的内容安排,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体验感悟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激发学生兴趣,避免课堂教学枯燥,以电影、视频动画生动地进行各个教学环节的展示,让学生从视、听、练中掌握地震自救与互救的技能,然后进行现场模拟演练,实现教学过程的升华。安排学生课下探究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和互救手段。
3 课标要求
1)以地震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与应急措施。
2)结合实际,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
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家庭防震避震方案内容、应急避震措施和震后自救与互救的方法。
2)能力目标:掌握地震后基本的自救与互救技能。
3)情感目标:①提高防灾意识,重视生命价值;②居安思危,在特定时刻,生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5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地震知识,懂得如何自救与互救。重点突破:采用情境教学法了解地震基本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判断视频材料中不同主人公地震逃生方式的对与错,对避险知识进行合作探究,通过体验感悟法切实提高学生面对地震时的避难逃生能力。
难点:如何创设有效情境,让缺乏临“震”经验的学生深刻体会应对地震灾害的有效措施,进而掌握地震的自救与互救技能。难点突破:先通过视频动画演示过程,然后进行现场模拟演练,让学生从中学会应急逃生能力,增强关注安全、珍爱生命的意识。
6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地震是土地爷一生气、一跺脚,地就震了”的小故事引入新课。(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科学的眼光看待地震。)
温故知新,自主学习 回顾地震的概念,地震带在世界和我国的分布范围,指出新疆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接部位,是地震多发地区。近几年我国境内发生多起7级以上地震,事实表明,中小学生是地震灾害中容易受伤的群体。(设计意图:学校是人口密集区,防灾工作尤为重要,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讨论,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
视频演示,合作探究 观看电影《唐山大地震》视频片段,启发演示,学生自己总结震前前兆,如何做好震前准备。明白了震前前兆,该怎么办?(设计意图:启发式引导,探讨研究,突出重点,点明地震自救互救的三个环节。)
体验感悟,现场演练 由地震波的知识引出避震的“黄金12秒”,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做好避震的瞬间抉择――是“跑”还是“躲”?阅读《室内避震要点》,进一步掌握“躲”的技巧。演示各种场景中的避震活动,检验学生的避震能力。(过渡:震中很短暂,震后方显真本事,震后的自救与互救更为重要。)教师讲解如何处理外伤,演示震后自救Flash,让学生判断对错,通过体验感悟法切实提高学生面对地震时的避难逃生能力。点明在震后被困情况下应“保存体力、坚定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关注安全、珍爱生命的意识。
课堂互动:进行现场模拟演练,SOS求救信号演示。(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掌握避震、震后自救互救要点。)
总结升华 用杞人忧天的故事进行课堂总结,点明人人都要树立忧患意识,板书归纳,明确地震自救与互救技能。(设计意图:首尾呼应,明确主题,强化防灾意识。)
随堂练习 Flash判断震中避震、震后自救的对错,“争分夺秒”知识抢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