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资产的相关知识

时间:2023-08-06 10:52:45

导语:在资产的相关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资产的相关知识

第1篇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 利益相关者; 知识产权融资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3-0056-03

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Ansoff是最早正式使用“利益相关者”一词的经济学家,他认为“要制定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冲突的索取权”。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Dill曾这样描述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影响:“我们原本只是认为利益相关者的观点会作为外因影响战略决策和管理过程,但现实的变化已经表明,管理正从利益相关者影响迈向利益相关者参与” (Dill,1975)。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课题、“一个逐渐被西方学术界认同并具有诱人学术前景的理论”、“一个具有巨大创新空间的理论”,其研究已逐渐突破了最初的范畴,被运用于许多迥然有别的领域之中,成为了一种十分有效的分析工具。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之一,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产业升级,实现自主创新和增加就业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据推测,发达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80%,而我国的却只有3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相当比例的知识产权由于资金的缺乏没能有效地转化成现实的商品。每年我国的专利技术大约有2万多项,但得能到资金支持并且转化成商品只有区区的10%左右。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注意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市场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政府的角色缺失,扶持力度有待加强;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交易体系不规范,交易市场诚信缺失;银行在知识产权融资业务的推行中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并严格地限制贷款的用途、期限、额度等条件;企业知识产权的建设不足,尚未充分挖掘自身的知识产权,科技资源的配置不合理等。

这些现象深刻说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益相关者动力不足,参与积极性不够,且缺乏合作精神。这一方面是因为对他们的利益需求和行为动因分析不够,激励政策不细致;另一方面是对知识产权融资的重要性及发展潜力认识不足;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融资要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其关键性因素就是构建内部关联与外部制度安排互相耦合的统一体系,破除信息、技术和投资风险阻碍,通过协商、增进共识、消除分歧、通力合作来解决问题。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活动中的利益相关者角色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体系的构建已经超出了个别利益相关者的能力范围,必须寻求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参与合作。可以说,这一融资体系的构建是一种多元主体参与合作,追求各自利益,实现共赢,形成良性互动、和谐关系的过程。

(一)企业主体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企业贷款融资的现状不容乐观,传统的银行信贷融资往往需要企业提供物质担保,但是处于起步和创业阶段的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缺少不动产等有形资产作为抵押资产进行担保,在其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资产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且正是这些无形资产决定着企业未来市场价值,因而,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知识产权融资活动的主体,为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进行知识产权融资的动机十分强烈。然而在“融资难”的大环境下,在知识产权估值难、处置难等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科技型中小企业以自身的力量去和银行博弈,自然成效甚微。因此在知识产权融资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初步阶段,企业主要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发挥主体作用,而一个成熟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将会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整体价值的实现与知识产权融资活动的顺利开展密不可分,而企业价值又与企业内部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息息相关,因而,知识产权融资行为与企业内部各利益相关者普遍联系紧密。企业的股东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融资具有最高的权力,同时也得到了高额回报,而高层管理人员带领企业不断进行知识产权融资管理与创新,获得了股东信任和员工爱戴,并使公司不断地发展。员工的利益也与企业发展状况的紧密联系,知识产权融资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增加企业价值、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也会给员工带来相关的利益流入并大大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知识产权融资活动中的主体,应与政府和银行共同努力,协调发展,在持续互动中建立合作、互惠关系,同时不断提高自身发展水平。一方面,企业要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完善治理结构,规范企业运作;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方向,有选择地申请贷款,提高贷款成功的几率。

(二)政府引导

政府在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中扮演着“幕后推手”的角色,在市场成熟初期,主要依靠政府发挥作用。因为与一般信贷风险相比,知识产权融资还存在法律风险、估值风险、经营风险、处置风险。因而知识产权融资市场往往自发性不高,需要借助于政府的引导作用。因此我国政府应充分借鉴西方经验,大刀阔斧地推出各种促进知识产权融资发展的有效激励政策,帮助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引导并推动各经济主体平衡发展。

为了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也进行了相关的政策鼓励,少量的财政资金担保或者贴息等。从1985年4月到2010年12月,仅专利一项,国家知识产权局累计受理了7 037 574件(数据来源:2010年国家知识产权统计年报)。截至2011年11月底,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并维持有效的发明专利共计684 163件,比2010年底增长21.1%,其中,国内(含港澳台)拥有342 466件,比2010年底增长32.8%,占总量的50.1%;国外拥有341 697件,比2010年底增长11.4%,占总量的49.9%,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超过国外(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专利统计简报,2011年第16期,总第115期,2011年12月14日)。这些数量激增的知识产权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条件。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经济转轨阶段,由知识产权引发的很多问题还难以完全依赖市场或者企业自身来解决。为了应对这种强烈的公共需求,为贯彻“服务型政府”理念,我国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开始建立,这一体系是集知识产权知识普及、知识产权信息查询、企业知识管理、知识产权培训为一体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是一个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知识产权战略工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强调的是知识产权政府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它贯穿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以及创造财富的全过程。

然而就目前来看,政府的扶持力度仍然不够,首先财政补贴只是象征意义上的,并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其次并没有简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程序;再次有些规则的制定未能很好地权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失;最后就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而言,由于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还处于摸索阶段,伴随而生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仍然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全社会和市场主体的逐渐增长的需求。

综上所述:知识产权融资要真正落实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还是知识产权市场的建立。要想真正优化知识产权交易市场,需要包括政府、银行、企业在内的多方努力,在这一新型市场的初步发展阶段,政府无疑扮演者领头羊的角色。

首先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形成的基础,是保证市场有序运作的基本要求。我国国家知识产权的战略给予知识产权市场化运作极大鼓励,这其中也包含了知识产权担保贷款,科技部、证监会为鼓励知识产权担保贷款,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文件,但是其中很多制度都存在瑕疵,很多法律问题尚不完善,甚至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都存在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设定一个专门的知识产权法典,把不同性质的问题纳入到不同的板块当中去,分门别类,条理清晰明了。

政府也需要为银行和企业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知识产权融资,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为银行提供风险补偿,引入保险和担保公司,健全评估机制,提高其准确性、专业性、公正性。通过这些方式来尽可能地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改善银行和企业对接不上的问题。

此外,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完善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与银行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促进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金融机构推动

金融机构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改进信贷管理制度,挖掘优质客户,进行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加大扶植力度,这不仅仅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客观需求,更是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

目前,从全国范围看,知识产权融资进展仍很缓慢。主要是因为知识产权估值制约着银行等金融机构相关业务的开展,银行无法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获取权威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社会信用体系相对滞后,对于银行而言,更需要研究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在法律上的依据,以及相关合同和具体操作的可行性。无论是估值还是变现,这些本应由市场自发完成的任务和承担的风险一下转由银行来承担,显然会大大打击银行质押贷款的积极性。

因此,为了降低违约的风险,银行抬高了申请门槛,加大了对企业资产资金流动性、业务收入的要求,对贷款的用途和期限作了限制要求。进一步地,银行还规定了授信额度,授信额度一般控制在知识产权的评估值的25%~30%左右。这就使得大部分急需资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而融到资的企业也承担着高额的融资成本。由此可以看出,在这样一个薄弱的知识产权融资市场中大量的专利、版权和商标被闲置;企业有技术也很难被发现;银行想放贷但缺少寻找高质量知识产权的有效途径,企业想借贷却又跟银行对接不上等诸多“沟通不畅”的问题。

因而,在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上,在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政府处在主要引导地位,而金融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主体在市场尚未成熟阶段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科技型中小企业应以不断提高自身治理,研发等水平为根本出发点;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应积极配合促进,努力推动知识产权交易市场逐步走向成熟。

(四)社会公众促进

尽管“知识产权”这个概念还没有在社会大众里引起足够广泛的认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一些社会群体较早地认识到知识产权融资的重要性,开始发动自身的力量努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的发展。比如,在政府扶持力度较弱的深圳,在一群律师和深圳无形资产评估师协会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计划已经基本成型。同样的,在网络不断普及的今天,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博士后杨延超也凭一己之力建立了中国首个知识产权交易网――知易网,充分利用网络来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为推动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作出了贡献。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公众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市场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促进作用的潜力也是不可估量的。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将企业知识产权融资中利益相关者按照权力、利益分为四大类。政府表现出较强的权力与利益,金融机构则具有相对较大的利益。各个利益团体在知识产权融资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从图1中可以更直观地认识到利益相关者与知识产权融资的关系。

结合分析和图表,可以得出结论: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活动的开展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自身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合作,而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和动因以及在促进知识产权融资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大相径庭,但彼此又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因此,完善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推动,社会公众促进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合作机制,是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知识产权证券化: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新途径[J].金融与经济,2013(3).

[2] 张文春.基于知识产权介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融资的机理分析[J].财会通讯,2011(10).

[3] 崔也光,赵迎.我国高新技术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13(3).

[4] 章洁倩.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管理:基于银行角度[J].科学管理研究,2013(2).

第2篇

摘 要 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新准则中关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变化,对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披露真实会计信息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资产减值旧准则在准备提取和冲回方面,企业有很大的自我调节余地,这实际上给予了公司粉饰会计报表的机会。新准则有效防止了利用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的手段。本文将主要研究新准则中资产减值的改进对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影响。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资产减值准则 盈余管理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企业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所以它的颁布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

一、新准则相对旧准则的优势

新准则进一步确定了资产减值的范围。新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范围作了详细的规定,适用的资产范围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的长期股权投资等。其他如存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和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等资产的减值适用其他相关具体准则的规定。

新准则明确了计提时间和判断依据。我国原有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时检查固定资产,合理预计固定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固定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然而,对于“定期”会计制度没有说明,这使企业在操作时有一定的随意性,同时企业之间缺乏可比性。相比之下,新准则对计提时间作了明确说明,规定在会计期末,企业应核查是否存在固定资产可能己经减值的迹象。如果资产不存在减值迹象,则既不必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也不必确认减值损失。资产只有在存在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要求估计其可收回金额。

新准则明确了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算方法。新准则明确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并详细规定了资产的公允价值、处置费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如何确定。这样的规定为资产减值的计量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应用指南,使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易于理解,且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性。

新准则提出资产组的概念。新减值准备准则规定:在单项资产减值准备难以确定时,应当按照相关资产组合确定资产减值。

综上可知,新准则的颁布降低了上市公司粉饰报表、操作利润的可能性。

二、新资产减值准则的不足之处

首先,部分确认条件不够明确。资产发生减值的情况千差万别,准则不可能列出判断资产减值的所有迹象,所以对于准则所列出的若干迹象来要求企业根据这些迹象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做出职业判断,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具备很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从这些迹象本身来看,有的过于笼统,比如判断资产减值的第一个条件是市价的跌幅明显高于预计的下跌,“明显高于”的界限就需要依据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法律、市场、技术的变化来判断,资料十分不易取得,对于无市价的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怎样处理,现行准则没有做出明确规定。

其次,资产减值计量标准有的不够明确。确认条件只是列举出可能发生减值的若干迹象,最终判断资产是否减值要判断其账面价值是否低于可收回金额(成本是否低于可变现价值),按账面价值成本低于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部分计提减值准备。所以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是减值的计量标准,它的确定非常重要。但现行准则只给出了可收回金额的定义,资产的销售价格和处置费用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如何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没有全面、系统地说明。这对某些可收回金额的计算难度大,不确定因素多的资产(如长期资产)在实务操作上带来很大困难。

最后,转回规定的不一致性容易导致盈余管理。新资产减值准则虽然规定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但该规定并未能完全封死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通道,因为新准则并未明确针对存货、短期投资等项目的减值准备能否冲回的问题。对流动资产如存货、短期投资、应收款项等的减值问题由其他的准则来规范,金融资产、递延税项资产和雇员福利资产以及特殊行业的资产也排除在准则适用范围之外,这些资产已计提的减值损失依然可以在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价值恢复的前提下予以转回。新资产减值准则只关掉了固定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转回操控利润的大门,企业仍然可以通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进行盈利操控,上市公司未来财务信息失真的现象仍然存在。

参考文献:

[1]郭云.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遏制.财会月刊.2006.9.

[2]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6.3.

[3]许华荣.资产减值可收回金额计量问题研究与分析.财会通讯.2007.1.

[4]罗群.盈余管理的识别及运用.审计与理财.2008(12):50-52.

[5]胡玲令.论价值管理视角下的盈余管理.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08):111-112.

[6]张婉婷,孙长江.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45-46.

[7]李丽萍.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时代金融.2008(11):142-143.

[8]张宗益,黄新建.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10):37-39.

第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影响;措施

一、概述

(一)新制度下固定资产定义。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指所拥有的单位价值在一千元以上且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实物资产,此外,单位价值虽未达到价值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大批量实物资产也应该划分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二)为真实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账面价值,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应按照资产使用年限计提折旧或摊销,将财务报表中应反映资产原值与折旧额。同时,新制度也对资产折旧所涉及的会计科目进行了详细规定。

二、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

(一)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采购入账管理的影响。新制度为了真实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入初始价值,规定当捐赠、投资所增加的固定资产如无相关合同、发票证明其原始价值时,应使用该固定资产在同类市场的价格作为会计入账价值,以便事业单位可以真实反映单位资产价值总额,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新制度也规定新购入固定资产应在剔除预计残值的基础上,根据资产预计使用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二)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科目使用的影响。新制度为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与企业会计准则相衔接,便于报表使用者使用事业单位会计数据,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科目下设置“累计折旧”、“累计摊销”两个资产备抵科目,以反映事业单位资产折旧价值。同时,新制度下固定资产相关会计科目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可以更加科学、系统地设置固定资产会计账簿,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本单位资产进行盘点、保管、对账提供方便。

(三)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的影响。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应在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上,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绩效考核,通过建立奖惩机制,以促使事业单位各科室及全体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观念。固定资产绩效考核还包括固定资产处置后损益金额,以评价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及使用部门对资产的日常管护成果,促使其养成保护国有资产的良好习惯。

三、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一)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清。目前,我国多数事业单位缺少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或工作人员对资产进行日常保管、统计、报废处置及回收管理,导致财务部门掌握的固定资产账簿记录与实物数量不一致。例如,个别单位在对办公电脑或笔记本电脑进行更新后,未能及时将更换的旧电脑或笔记本电脑进行回收、统一处置,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由于事业单位未设立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专门管理,促使事业单位未能完全摸清本单位固定资产家底,极易造成资产重复采购或个别工作人员侵占资产现象的发现,无法保证事业单位资产安全、完整。

(二)忽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在传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只重视固定资产采购申请及入账价值的确定,账簿只登记固定资产原值,未能根据固定资产的物理及内在损耗计提折旧,导致财务报表中反映的固定资产金额与其实际价值严重脱节,降低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例如,个别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账簿登记办公电脑若干台,但由于该批电脑已使用5年以上且由于资产管理不善,已无实际使用价值,导致该事业单位未及时对报废资产进行清理,虚增固定资产价值。

(三)固定资产用途转换界线不清。由于国家对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产权登记、权属划转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事业单位应严格区分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以适应不同性质资产所应遵循的法律规定。但由于个别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疏忽,使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未严格区别经营与非经营性质,在办理产权登记、Y产权属转移等过程中未能选择正确的法律条文,极易导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被恶意侵占,同时也给事业单位增加法律风险。

(四)固定资产管理没有使用现代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购入的不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组成部分的应用软件,应当作为无形资产核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应该使用更加先进的资产管理软件。但由于某些单位管理技术手段更新缓慢,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没有设置无形资产,而财务部门根据新制度作为无形资产核算,这样造成两部门对同一资产做出不同的分类,限于固定资产管理涉及部门的复杂性,相关的关系部门不够协调统一,固定资产的财和物两套管理系统各自孤立,各类别的固定资产存在差异,加上管理中存在数据处理不及时,造成固定资产账和实物账无法核对。

四、完善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提升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综合业务水平。一是建议事业单位聘请大学教授、财政部门工作人员就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固定资产管理等内容进行培训,并通过考试、竞答等方式巩固财务人员及资产管理人员学习成果。二是通过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业绩考核机制,给予资产管理人员精神与物质方面的奖励,以鼓励其严格按照新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规范。三是督促事业单位各部门积极配合财务或资产管理部门工作,将固定资产购置、存放地点、报废等情况及时与财务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以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二)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在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中,要强化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公共服务工作的保障和积极的推动作用,管理者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思想和意识上高度重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并落实到行动上,依据事业单位实际发展状况,建立和健全有关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规章,以此推动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得到良好的管理。

(三)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日常监督。一是事业单位应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固定资产采购申请、询价、审批、报废处置等流程设置风险控制点,以降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利用资产管理漏洞侵吞国有资产行为发生的机率。二是加强内部审计,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执行情况进行日常监督,保证事业单位各科室及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及资产管理办法,以督促事业单位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保证资产安全、完整。

(四)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议事业单位根据固定资产规格、型号及使用情况设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应包括资产购置、使用管理、报废处置等流程,制定详细的固定资产盘点制度,督促资产管理部门积极开展定期、不定期资产盘点,保证资产账实相符。同时,应对固定资产管理、财务及资产使用部门管理职责进行详细规定,避免各部门因制度漏洞互相推诿。

(五)加快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事业单位应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实行网络化管理,实现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使用部门网络一体化,使各部门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固定资产的流动性,避免固定资产重复购置、闲置,从而提高利用效率。为了适应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促使他们尽快转变思维模式,掌握和熟练新会计制度的内容。同时还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操作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第4篇

项目是各类与时间和空间有关的社会活动的泛称。清华大学吴之明教授和卢有杰教授曾经提出:项目管理也叫做事理学,就是把事情做好的科学。放眼周围,80%~90%的工作其实都是在用项目模式和项目制进行处理的。即便是生活,以项目形式出现的也可以达到60%~80%。

项目管理的地位和价值

项目管理是管理学的四大基本学科之一。由于项目管理是一个新兴、年轻的管理技术,现代化发展还不到70年,相比经济学和经济管理来说,相差一个数量级。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将项目管理作为三级学科予以研究,一直没有认识到项目管理的重要地位。实际上,项目管理与组织管理、经济管理、信息管理是管理学科的四大基本领域,其地位远远高于现在的认识程度。四大基本领域相互组合,构成了企业管理、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不同的管理分支。

项目管理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

项目管理对于区域的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工业、农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项目管理可以控制投资总方向、淘汰不良项目、减少整体发展失败几率、降低宏观政策风险。应用了项目管理技术,区域的发展将可以像巨型园区一样获得明确的发展日程、精确的投资范围、细致的开发步骤、准确的建设成果。

项目管理对于企业运营的影响

项目管理对于企业的运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的生存需要盈利,盈利也是企业运营的唯一目标。项目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纯花费的日常运营的比重,降低业务工作的亏损率。企业的经营活动实际上也是以各个项目为单元的,项目化的运营可以实现模块化的管理,从而实现独立模块的精细化管理。应用项目管理之后,企业的运营可以像船舶的水密舱一样,基本上可以杜绝一个业务问题造成的整体亏损,而且可以将质量和效益管理精确在每一个独立部分。

项目管理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转变。项目管理可以帮助各个产业重新评估发展前景、提高劳动技术含量、提高能源使用率,增强生存力。不仅在产业之内实现资源优化组合,还可以提高整体协同发展水平。

项目管理对于劳动就业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劳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长期的教育滞后、城乡差异和低端模式导致了劳动力的能力偏低、学生的实务能力欠缺、工作效率整体低下、技术含量偏低。项目管理是最基本的事务管理,也是最基本的工作管理技术。对于提高我国劳动力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具有无限的放大作用。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项目管理的功能、价值在于科学地进行管理,最大的效能就是提高效率,类似于1978年开始的承包责任制模式。项目管理是管理学领域的应用科学、工程科学和专业科学,也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软科学技术。所以,项目管理的应用,实际上就是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全球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项目管理非常重视。美国最先在曼哈顿工程中予以系统应用,保证了最快、最好、最安全地生产出了原子弹。随后,西方各国都在迅速普及和贯彻项目管理。日本在全面推广了项目管理以后,迅速成为世界生产效率第一强国。目前在项目管理领域之中,新技术贡献数量第一的国家已经不是美国,而是日本。目前美国的NASA、白宫、IBM、HP、通用、花旗,欧洲的NOKIA、空客,日本的丰田、索尼等大型机构,都将项目管理作为重要的管理技术和人才选拔技术。

国家战略、政策

在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中,中央明确提出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领域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技术管理和项目管理四大发展战略。将项目管理提高到人才培养的国家战略,这还是第一次。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大力推广项目管理技术。鲁布革水电站是第一个系统引进和应用项目管理技术的大项目。其后20多年,我国的建设、军工、制造和信息领域都大量应用了项目制管理模式。现在我国专门从事项目管理的人员不下2000万,取得专业资格的也达到了200万人左右,参与项目和与项目有工作关系的人员,至少在1亿~2亿以上。

世界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迄今只发展出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还没有项目学。而且,在我国,项目管理的培养只达到了硕士级别,还没有博士。目前,全世界的项目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其中美国一枝独秀,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紧跟其后。世界性的项目管理研究组织有10个左右,最大的是美国的项目管理协会(PMI)和欧洲的国家项目管理协会(IPMA)。美国项目管理协会于上个世纪80年代提炼编制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是第一个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其他机构其后提出的各知识体系,基本都是PMBOK的翻版或者是衍生本,总体结构基本没有太大的突破。PMBOK已经成为全球项目管理领域的圣经。学习PMBOK的人员达到了数百万,取得该体系和衍生体系的资格认证人员已经到了数十万。这数十万人员都是各个国家的管理精英和产业骨干,为所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作出了核心的贡献。

我国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我国目前从事专业项目管理研究的机构已经达到了数百个,其中陕西的双法项目管理协会和北京的建筑业协会项目管理委员会分别提出和编制了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这在我国的项目管理学科领域是不可低估的重大进展,目前能取得如此进展的发展中国家,只有我国一个。但是,以上两个知识体系,基本还是属于PMBOK的衍生产品,主体框架和运行思路仍然没有脱离PMBOK的范围,其思维水平和管理高度,也依然没有超越PMBOK。所以,PMBOK仍然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目前在我国,项目管理专业人员的资格认证有三种: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PMP,中国双法项目管理协会的IPMP,国家劳动部的项目管理师,其中PMP的数量占到了大多数。

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新时代,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技术成为了最核心的资产,人才也已经取代资本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由美国兴起、西方发达国家竞相贯彻的知识产权法制和战略,其实就是变相保护、占有、乃至掠夺技术和人才的方式和方法。自主知识产权已经成为我国迈入现代化国家门槛的重要障碍,而且很可能是最重要的障碍。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所得到的技术,就是没有生命力的技术。尤其是像项目管理这样的系统性软科学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思维、思路、模式、流程都掌握在别人手里,造成我国在使用这些软技术的时候,必须按照他人、甚至是竞争对手的规则出牌,其导致的隐患和造成的损失不言而喻。衍生品虽然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是由于整体的模式、方法都是以他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体系为基础,所以在应用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非常不利。因此,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科学管理技术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紧迫性

目前,项目管理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模块之一,项目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在我国,专业项目管理认证还需要参照外国的知识体系来运行。就是项目管理专业资格认证的考试,外国主导的考试都占据了大多数,每年的考试费用大部分都送给了外国。国家有关部门多年来一直想组织全国范围的项目管理知识竞赛和技能比赛,但是一直未能如愿,原因就是始终没有我国自己的评价基准。这对于我国的项目管理技术的发展,实在是不可估量的隐患和现实问题。管理体系都是以外国为准,则管理进程、组织机构、经济模式、法规制度就都是以外国的体系为基准,其危害性不言而喻,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国际仲裁,就已经失掉了根本的胜算。

功能目标

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应当首先满足以下功能:

1. 适应中国国情

2. 配合社会制度

3. 兼容其他体系

4. 具备先进理念

模式结构

先进、领先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应该达到以下的模式和结构:

1. 流程化模式

2. 标准化模式

3. 立体结构

4. 模块结构

等级范围

良好、高价值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应该适用以下等级和范围:

1. 投资方和实施方均能适用

2. 从决策到操作均能覆盖

3. 通用和专业领域均能兼顾

4. 行业和产业区分均能兼容

普及和推广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应该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范围、最高的级别和最低的层面予以普及和推广。只有全面彻底地在全部产业领域,最基层的工作人员之中进行普及,才可以在所有的工作、业务之中获得推广,才可以真正获得国家、产业和系统的回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从广大人民开始,要形成全民共同富裕,全国共同发展,全社会共同进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应该以最简单、最通用、最实用、最有效的方式出现,应该在各个方面,从社会各个范围予以推广和普及。

教育和测评

项目管理的教育是产业化和管理学科的基础教育,是人员工作能力的基础部分。因此,大力发展项目管理教育是解决当前的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生产率、改善产业水平的重要途径。项目管理测评需要独立开展,成为教育和社会的连接纽带,彻底解决教育和应用的脱节问题。

经济和产业价值

项目管理的普及,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全面普及项目管理,GDP的增长将成倍提高,经济发展将飞速前进,日本、“四小龙”、美国的快速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成倍加快,功效将成倍增加,失误率将成数量级下降,能源消耗率也将飞速下降,产业效益最终将以最快的速度领先于世界。

国家和民族贡献

第5篇

关键词 财务会计 复习方法 指导 能力

《财务会计》是中等职校会计学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其内容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是历年来高职院校对口招生财会综合理论考试中占分比例最大的一门课程,而学生也反映财务会计的知识点多、业务多,特别是遇到综合业务题时账务处理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没有真正掌握相应知识点,而作为教师在复习时不单考虑“点”上的内容,更要顾及“线”和“面”,那么怎样才能复习好《财务会计》,如何贯彻“理解、掌握、运用”的教学思想,如何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进行复习,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应用不同的复习方法,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介绍相关的复习方法。

一、线段法

在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等业务题操作中,有时候答题要求就是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账务处理,学生会计分录就做不全,往往把其中的一笔或几笔漏掉了,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让学生看到这类和时间有关的业务核算,先画出线段图,在线段上按经济业

此时用线段法更能帮助学生清楚地把问题分析清楚,然后根据要求把答案正确地回答出来,实践证明线段在这些内容的分析运用上对学生的帮助很大。

二、比较法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法是财务会计复习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在实际教学与复习中,应注重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复习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求同比较

找出规律将相同的知识放在一起,使学生利用不同章节出现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归类理解理解、增强记忆。例如,让学生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这分散在不同章节中的内容进行类比,加以分析,不难发现都是计入 “资产减值损失”账户的借方,都是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这种求同比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对于在复习课中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非常有效,只要记住了一个知识点,就可能带出一串知识点,可见通过求同还能够帮助学生强化记忆。

(二)求异比较

在会计教学实践中,求异比较大量、广泛的存在着,使用频率也远远超过求同比较。比较教学法是一种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的教学法,是一种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教学法。

例如,学生复习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年数总和法与双倍余额递减法时,让他们仔细看书本上用表格列示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通过对数据的直观观察,可以发现:1.“变”,前者每年的折旧率变即在递减;后者每年计提折旧的基数变即净值递减;2.“不变”,前者是每年计提折旧的基数不变,而后者是最后两年外每年的折旧率不变(最后两年是直线法);3.净残值的扣除时间不同,前者是先扣除净残值,后者是在最后到期前两年扣除。通过求异比较,可以让学生提纲挈领抓住这两种方法的本质,才不会在用这两种折旧方法时把相应的计算公式混淆,实践证明此方法是很有效的,,找准关键对于有些内容的比较,求同是为了简化事物的次要矛盾,依此类推;存异是为了找准关键、突出难点。

三、综合复习法

综合复习法就是把分散在书本各章节的知识点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整理,便于记忆,学生可以由点到线到面进行复习即扩散复习,也可以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即串联复习。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减少复习时间,提高复习的质量。

(一)扩散复习法

从个别识点出发,扩散性地引出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知识,使书本相关知识得以重新整理,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商业汇票,在资产一章中是应收票据,在负债一章中是应付票据,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商业汇票的核算作为一个课题,站在不同的会计主体立场上的帐务处理分别是怎样进行的,把这类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后学生遇到这类业务处理起来才得心应手,不会把两个会计主体的相关分录混淆起来。

(二)串联复习法

该方法涉及的知识面广,往往通过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业务题为载体,把相关知识综合起来复习。

例如:甲公司2007年9月30日,为购买生产线向银行借款200万元,期限2年,年利率6%,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买价款100万元,增值税17万,另支付保险费等3万,该生产线交付本企业安装车间进行安装,另用本公司产品一批成本80万,计税价格100万元,增值税率17%,同时另用本企业材料计划成本20000元,增值税3400元,材料成本差异率—1%,安装工人工资10000元,2007年11月20日安装结束投入车间使用,预计使用5年,净残值10万元,采用年数据综合法计提折旧,2009年9月30日,将该生产线出售,支付清理费用6万元,取得变价收入115万元全部存入银行。

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个里面涉及的知识点,分析后发现在计划成本核算法下面发出材料的核算在“存货”这一章,建工程领用本企业库存商品在“流动负债”这一章,长期借款的核算在“长期负债”这一章,固定资产增加核算、折旧的计提以及清理在“固定资产”这一章,而且把学生容易出错的环节如借款利息处理,涉及资本化的部分应计入固定资产的价值,以及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时间当月增加当月不提,下月提折旧,当月减少当月照提折旧 ,当折旧年度和会计年度不一致时候,会计年度应计提折旧额的计算。通过分析,我们让学生发现了这么复杂的原来由分散在不同章节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的,解题时把它分解为若干个基本的知识点去解决,不就能化难为易了,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把书中有联系的相关知识点由此及彼,系统复习。

总之,我们在复习时要注重复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独立复习的能力,同时复习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合适的复习方法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财务会计》的知识点全面的梳理掌握,减少他们对书本内容一知半解的无奈与困惑,只有学生基本知识点掌握透彻,思路清晰了,才能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课前抓好教材与学情的研究

1.研究《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高考大纲,每一位高三教师都应该在复习课之前认真研究,以便更好地把握高考方向,确定重难点,联系热点。如对于中国近代的问题,通过研究《考试说明》我们可以准确地确立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阶段背景、特征及其历史影响为本专题的重难点,以便于在复习过程中讲深讲透相关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

2.研究教材。高考试题是以教材为依据的。复习课前要充分研究教材,整合教材相关知识。复习过程中讲究条理性,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把握知识的整体性。所以,我在结合《考试说明》研究教材过程中,注重通览教材,把握好教材中的知识哪些是主要和较为重要的;哪些是属于一般过程;哪些又是属于辅的;哪些知识有前后联系,怎样处理,如何整合等都做到心中有数。如这部分内容与必修一的、,与必修三的维新思想、,与选修一的维新变法运动等都是相关联的内容。

为了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一个整体把握,通过整合教材及知识点,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复习。并重点探究中国近代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历史作用,而不同时期的表现则相对简略,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更好的把握重点知识。

3.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本部分内容是学生高一所学内容,现在高三复习这些内容,这中间有一年多的时间,学生对这些知识接触不多,其中大多数学生已经遗忘了很多知识。为了更好地复习,先了解有多少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复习预习,掌握了多少,疑难点在哪里?这些我们要通过课前和部分学生进行交流,然后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于确定课堂知识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4.诚心求教于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是从事多年高三历史教学的老教师。他们对高考的研究,教材前后知识的迁移整合,以及高考重点、热点的把握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向他们求教,和他们探讨,让我对许多知识点有了更好的理解升华。在复习中的许多重点、热点知识,讲解得更透彻,分析更到位,联系更广泛,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得到这些有经验教师的帮助,我对自己的高三复习课充满信心。

二、课堂注重讲与练的结合

高三复习课的时间相对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实现既要巩固掌握大量信息,又要发展学科能力的目标培养学生能力素质?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讲与练的结合,讲中有练,练中有讲。

1.讲。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教师在复习课上所讲内容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应该是前后知识的联系深化,有关知识的规律和认识,以此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做更深入的探讨、理解和掌握运用。例如,在探讨中国产生发展和之间的联系时,首先,让学生分析产生的历史条件;然后,教师分析中国于19世纪60、70年代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导致了其“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那么,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性特点。当然,这都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其次,组织学生讨论:19世纪末随着的初步发展,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中国民主革命,但无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都失败了,都没有完成中国民主革命任务,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为什么?通过前面的分析,以及学生的讨论,很快得出资产阶级没有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由于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这一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和洋务派主持的也没有成功的原因。依据刚才的结论,学生很快总结出这也是由于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通过这样的讲练结合,讨论评价以及分析归纳,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把握以及运用规律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知识结构。

2.练。高三复习课中的练非常重要。练,不仅要有量,更要有质。所以,在练习的设置选择上要针对重点、热点知识;同时关注理论方法、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等教学目标,以便在练习过程中,围绕目标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再作精讲分析。例如,授课过程中讲到中国最早产生于广州、上海、天津等沿海地区时,提问:为什么最早产生于沿海地区?学生可以回答:是因为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都集中于沿海地区,最早使这些地区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为中国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我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分析,因为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市场、劳动力以及科学技术等要素。同时,提醒学生这也是中国产生的一大特点,扩充学生的信息量。此外,针对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学生课后思考:1840年至1919年,中国近代工业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地位。从思维角度提示学生:(1)历程可以从外商企业、洋务企业、企业的顺序解决;(2)历史地位要侧重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角度。有了这些提示学生可以更准确地思考,及时巩固重点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动手,勤于动脑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后加强对教与学的反思

复习课的课前备课和课堂操作固然很重要。但课后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及时总结反思,才能及时对课堂教学的不足进行有效的补救。而且,在不断的总结反思中我们还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例如,通过这节复习课的反思,我进一步认识到年轻教师要上好高三历史复习课,还应多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结合《考试说明》研究教材,整合教材相关知识,处理相关知识之间的迁移和联系;

2.如何处理课堂容量和知识深化程度;

3.如何解决教材基础知识,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

4.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第7篇

关键词:空间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承前启后,是之前《基础会计》的延续,又是后续课程包括《财务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的重要前提。课程目的性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专业基础。《会计基础》课程应该培养的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专业知识,而《财务会计》课程则应该在专业素养方面为学生在职场打开晋升通道;另一方面,会计专业的学生都会走考级考证的道路,而中级甚至更高级的考试会在学生毕业后。《财务会计》课程应该为今后的考证考级至少是中级会计师考试,打下坚实基础。

《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所需课时最多的一门课程。就课程本身来说,一方面,它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多,包括了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经济要素;另一方面,它是一个精密复杂的逻辑系统,各模块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前后融会贯通。就教学目的来说,这门课程既要教给学生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技巧,又要使学生能够独立处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还要使学生具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二、传统教法与改革现状

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基本遵循教师讲授理论基础―例题演示―学生练习的程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下,学生被动接受相关知识,往往觉得能看懂例题,但动手的时候就不知从何下手,如果课后没有加强练习,授课效果就浮于表面。会计专业学专学精的唯一途径除了多写多练别无他法,而高职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过程中不愿意动手练习,所以知识熟练内化的程度总是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大范围铺开,但是在会计专业运用却并不彻底,效果不理想,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学生分组不合理。在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分组应该是4人/组,但是因为实际的班级设置一般都超过了40人,甚至是50人以上,又不能配备2人以上的指导老师,分组流于形式,或者不能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二是工作任务设置不合理。现行教材以工作任务来驱动教学时设置的工作任务就是传统的账务处理例题。而现实的工作中是没有文字性介绍的,会计人员要依靠原始凭证来识别经济业务,而且工作任务在设置上往往只起到了导入的作用,并没有涵盖岗位所需的大部分知识点;三是咨讯阶段缺失。教师布置好工作任务后只有小部分学生主动咨询相关知识,大部分学生只等着老师讲解,给出答案,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有依赖性;四是评价机制不合理。项目教学法下的考核方法仍然沿用期末考试成绩+实训成绩+平时成绩的构成方式,学生只要考好了期末考试,学习过程并不重要;五是信息反馈渠道单一。教师对于教法学情的反馈分析在课堂上跟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不一定能马上消化,需要用文字表述出来,让学生慢慢理解。

三、改革思路

针对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我们对《财务会计》课程进行了解构重构及整体设计。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将课程进行了解构,分为应收预付结算会计岗、存货核算会计岗、固定资产核算会计岗、无形资产核算会计岗、其他长期资产核算会计岗、金融资产核算会计岗、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会计岗、负债核算会计岗、所有者权益核算会计岗和收入费用及利润核算会计岗,再将知识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了重构,建立了对应的十一个业务核算模块。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账务处理能力为核心,课程内容的难度设计对接学生正在面对的会计证考试和初级会计师考试。

具体课程执行时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运用大学城空间的各项功能来设计模块内容。认为课程设计应在充分分析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来进行,大学城空间的各项功能也应该以服务课程、方便好用为原则来使用。

由于高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强,因此仍沿用最直观的方式―工作任务来驱动课程。交给学生一个精心设计的工作任务,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涵盖了相关模块的知识点,学生在执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相关知识以5分钟学习卡册的形式列示到课程资源中,学生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自然会主动获取相关知识。教师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好关:一是课程设计思路要清楚,做到整门课程清楚明了,学生能够跟着老师的设计思路往下走,不至于错乱;二是工作任务设计到位,工作任务一方面能引导学生走入学习过程,另外一方面也是学生对于学习目标的直观体会,所以工作任务的设计既要贴合于实际工作岗位,也应涵盖岗位相关的知识点;三是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可以运用团队竞争等教学方法,也可以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学生参与进来了,课程改革才是有意义的;四是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是激励机制的重要方面,是学生积极性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我们以团队成绩来进行考核,能够把团队里每一个不愿意拖后腿的学生都调动起来,另一方面,利用试题库进行单元小考,防止“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四、具体课程设计方案

选用三本教材配合教学:一本单项实训,一本教材,一本练习册。利用单项实训中的原始凭证来设计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原始凭证识别经济业务,通过教材和大学城空间来获得完成任务所需知识,课后再通来练习来内化提高。

大学城空间建设方案:一是以工作任务引导教学过程,以原始凭证驱动教学任务。我们模拟了一家钢铁制造企业:东方股份有限公司,以该企业的具体业务为内容来设计教学情境。比如说应收账款业务,给出了东方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笔销售业务中会计人员会涉及的包括销售发票、运输发票、转账支票、托收凭证在内的原始凭证,业务涵盖了应收账款业务中所有知识点,包括定义,确认时点、商业折扣、现金折扣、销售折等等,要求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逐渐主动掌握相关知识。二是微课资源:我们用五分种学习微课资源的形式补给学生相关知识点。微课资源分为三种:一种是简单的知识内容,只作介绍即可;一种是涉及计算和账务处理的知识,在知识介绍后附有演示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完成并采用微博方式进行互动;一种是难度较深内容,我们设计了视频教学,进行了详细讲解。三是学生团队的建立。要求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参与到课程中来,设计了团队组建方式,学生按要求建立团队,并提交团队名称、图标等相关内容,学习过程以团队方式互动及提交作业。四是课堂互动方式采用腾讯微博,一方面课堂作业以学生团队的方式用腾讯微博提交,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与用微博、私信、大学城留言等方式与教师交流,及时得到解答。五是学生考核方式:一方面,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采用团队考核的形式,我们建立了团队学习进程临控图,以考勤、任务完成的正确性及速度作为考核对象,分组计分;另一方面,我们拟利用大学城空间的在线考试自测系统,建立课程试题库,进行单元测验,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评分。六是教案,采用表格式教案,体现工作任务驱动方式。以一个教学情境设计一个教案,以原始凭证的给出来布置教学任务,以五分钟教学资源的形式给出了相关知识点的知识介绍及例题演练甚至是视频教学。七是及时撰写教学日志,并按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写出教学心得,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

五、执行现状及效果

因为《财务会计》课程课时较多,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执行时分成了上、下两个学期进行,目前,我们已在大学城空间建设了《财务会计》(上)的教学资源,空间网址为:http:///SpaceShow/index.aspx?uid=445834,已建立好应收预付结算岗、存货核算会计岗、固定资产核算会计岗、无形资产核算会计岗和投资性房地产核算会计岗五个岗位的相关内容。本届会计专业学生3个班155人,共分成了27组参加学习。建设内容包括电子教案24份,教学日志15份,教学课件48份,教学心得10份,微课资源150个。

在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反馈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1)教学设计。以存货核算会计岗为例,传统教材是按存货取得、计价和发出这样的时间顺序来设置教学情境,而不同存货取得方式不同,包括了自制、外购等方式,存货计价涉及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就很混乱。我们采用了存货品种,即原材料、周转材料、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来设置教学情境。在原材料这一教学情境中,用表格式教案来引导教学过程。先用原始凭证模拟企业收发原材料的具体情况,提出工作任务,要求学生用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两种方法核算原材料的收发计量,学生在使用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时自然也就理顺了取得、计价、发出的时间关系。再用微课资源补充学生执行任务所需知识点,把需要衍生解释的内容放入微课资源中进行介绍。例如,取得存货时货物、结算单据和价款支付在时间上不一致应该如何具体处理,我们就根据四种不同情况做了四个微课资源。微课资源以任务来贯穿,有教案为依托,结合到教学思路中,不再显得单一零散。(2)教学评价。我们以团队的形式来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评价。平时成绩分成三个部分:考勤、课堂作业(以腾讯微博方式现场提交)、手工作业;考勤影响团队总分,很好地提高了到课率,达到95%;课堂作业以腾讯微博方式现场提交,记入团队分,按分值排名,不定期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手工作业则要求每个人提交,记入团队分,以此提高了学生的手工账动手能力。(3)教学反馈:每一次课及时撰写教师心得及日志,并发表于大学城空间的对应版块,对课程重点难点及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深入剖析,对作业中的频发问题进行讲解,及时反馈沟通。

第8篇

物联网产业可以像吉利一样,通过产权交易,迅速掌握有关的核心技术主导权、专利权,同时获得将这些知识产权迅速市场化的环境和条件。

几天来,吉利斥资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100%股权以及相关资产的新闻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而据相关报道,沃尔沃净资产超过15亿美元、品牌价值接近百亿美元,并且拥有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这意味着吉利用于收购沃尔沃无形资产的资金不会超过3亿美元。

吉利这宗买卖之所以划算,首先就体现在所获得的“无形资产”上,它们包括沃尔沃自有知识产权的商标、专利2450项; 福特公司无偿转让给沃尔沃公司的发动机、平台、模具等技术专利及有关权利1500项,100多个网址和200多个设计专利; 福特无偿提供广泛许可给沃尔沃公司的发动机技术45项,安全技术20项,沃尔沃专门使用技术40项及其他专利; 福特无偿提供有限许可给沃尔沃公司的混合动力技术专利230项等等。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官方网站可以了解到: 近20年内(1991年~2010年3月25日),沃尔沃提出的专利国际申请达1493件。此外,近20年间,沃尔沃在全球各国申请的专利数量更达到10158件。而且后十年内申请专利的总量是前十年申请专利总量的两倍。

何其划算!

这让我们不由想到此前引起广泛关注的中国并不主导物联网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问题。中国对物联网的重视众人皆知,但知识产权的困局也客观存在。那么,吉利的算盘是不是可以给物联网产业一点启示呢?

客观地说,在汽车产业,我国以前同样没有相关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主导权。但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发展,我国不仅跨入了世界汽车生产大国的行列,而且拥有了很多这一领域的技术。目前,吉利仅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数量已达716项(国家知识产权局2010年3月31日数据)。在此背景下,其成功收购了沃尔沃及其知识产权,预示着我国也必将获得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的主导地位。

实际上,我国物联网产业同样可以通过产权交易,实现低成本的知识产权贸易,迅速掌握有关的核心技术主导权、专利权,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而通过企业并购来实现低成本的知识产权贸易,案例并不鲜见,例如美国思科公司的众多收购案、我国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等等。这些并购,不仅能够获得相应的知识产权,更能够同时获得将这些知识产权迅速市场化的环境和条件。

而目前在全球物联网产业中,核心知识产权并非像有些媒体渲染的那样“掌握在极少数企业手中”。有数据显示: 1997年至今,世界各国有关物联网中RFID技术的专利国际申请有14500余项,虽然来自美国企业和个人的申请数量占到一半以上,但从总体上看,专利申请数量的分布十分零散。这一分散状况完全可以为中国企业所用。在物联网产业中,我国并不乏资金、技术实力强大的企业,完全有能力实施这样的战略。

第9篇

当前知识管理体系推广还在初期阶段,依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具体表现在:一是目前公司的知识归集都是采取统一规模化的收集,未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导致知识归集时效性较差,而且无法灵活滚动修编,大量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知识不能随时随地归集起来,无法发挥价值。同时由于知识管理与日常工作分离,员工往往认为知识管理是额外工作,所以在贡献知识上缺乏正确认识和参与的动力,导致知识管理的推广存在一定阻力。二是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若想获取到知识必须登录知识管理系统查询,知识的获取和利用效率不高,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查找到相关知识和相应专家。

本文希望通过对知识管理和业务流程关系的研究,挖掘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的融合点,探讨知识“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的归集及利用方式,提升知识的归集及利用效率和效果,促进知识管理体系在公司的推广。

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的关系

学者罗伯茨・比尔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得到正确的知识,并传递给正确的员工,以提供竞争优势。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要实现知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知识创建、知识评价、知识分类、知识应用、知识维护及知识使用反馈,使每个企业员工在最大程度上分享知识、贡献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知识资源的利用率。

业务流程的管理一般通过图形化的过程模型,从大量数据中提炼出业务逻辑的方法、监督和控制节点,对商业伙伴、内部合作、员工作业等活动进行协同与优化,使信息的流动无障碍并自动化。

知识管理尤其是知识流动与业务流程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相融合,能够有效地打破业务流程各环节间的壁垒,促进信息和知识的流动,提升业务流程运作效率,同时激发知识管理的生命力。

业务流程是公司知识产生的源泉,亦是知识积累的载体。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在业务流程执行的过程中产生,并沉淀在业务系统中,其中相对完整的文档化材料可以及时补充进入知识管理体系,而分散在各个环节的信息以及个人经验也可以经过整合及显性化处理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纳入到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并在分享中实现知识的转让。另一方面,知识需要在业务流程中释放其价值。员工在日常工作的很多环节都需要知识支持,但是目前他们还未意识到知识管理对其工作的价值。只有帮助员工在最需要的时候方便快捷获取到所需知识,才能使知识管理成为业务发展和员工个人能力提升的助力,使知识管理体系深入人心,成为员工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司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的融合方法

要将公司知识管理与业务有效融合,需要开展几方面工作:建立清晰、完整的业务流程模型库;建立完善的知识分类体系;构建知识与业务流程的关联模型;通过系统集成实现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的有效融合。

梳理业务流程,建立公司流程模型

目前公司各关键业务域已经建立了标准流程体系,仅资产和生产2个业务领域的业务流程就超过了280个。本文将从这些业务流程中选取生产缺陷管理流程进行实例分析。

建立完善的知识分类体系

知识分类的维度不唯一,一般来说知识分类可以按照知识业务属性、内容类型等多个维度划分。从公司的角度看,可以综合几种维度,形成知识类型矩阵。公司在知识管理体系建设中主要从2个维度进行划分,构建了知识分类矩阵。

(1)知识资产架构维度。根据公司的主要业务领域将知识分为规划建设、安全生产、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9大领域,每个领域下又分一级业务、二级业务直至业务事项。

(2)知识类型维度。从内容类型角度知识可以分为制度流程、标准、政策法规、最佳实践、报告总结、培训材料、模版表单、建设方案、作业指导书等9个维度,每个类型有其特有的知识属性特征。

构建公司知识与业务流程的关联模型

公司知识管理和业务流程的有效融合(见图1),将形成知识的良性循环。首先业务流程中积累的大量知识将通过有效的管理流程和技术手段归集起来,然后对每个知识对象都要明确其知识类型,成为知识资产的一部分,进而为推荐知识奠定科学的基础。最后确定流程中的关键环节,明确该节点需要的具体知识对象,并对其进行合理分类,当业务人员进行知识检索或推荐相关知识时能够提供最佳的匹配结果,为业务人员执行业务流程提供知识支持。

实现公司知识与业务流程的集成需要建立知识和业务流程的关联方法,主要包括:业务流程的知识供求关系图、知识对象类型匹配图、业务流程的知识应用图。

(1)业务流程的知识供需关系图(见图2)。对业务流程模型进行扩展,将知识对象加入其中,用来描述为执行一个特定的流程环节,需要的具体知识对象或知识类型是什么,或者是当一个功能执行后,产生了什么样的新知识或已有知识的具体增量。

(2)具体知识对象的类型匹配图(见图3)。当业务流程关键环节相关的知识输入和输出对象确认后,要明确其类型归属,依据划分的知识分类体系将具体的知识对象定位在某一类别下,纳入整体知识管理体系中,这样可对知识对象进行规范化的统一管理,为知识的查询和推荐奠定基础。

(3)业务流程的知识应用图(见图4)。当明确了业务流程的知识对象后,以知识类型属性和关键字关联度为中介构建关键环节的知识获取逻辑,当用户需要某一具体知识时,只需提供知识对象的相关关键字,则可快速匹配相应知识列表,为该环节提供知识支持。同时还将依托于专家名册,在业务人员执行业务流程的过程中,通过相关查询或智能推荐技术为员工的知识需求匹配相应的专业人员,支持其与专家直接沟通获取所需信息。

通过系统集成实现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的有效融合

目前各关键业务领域的业务流程已固化到相应的业务系统,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也已上线,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的结合可通过系统集成的方式实现。具体可通过对业务系统的改造,在关键的业务流程节点中增加知识/专家查询、相关知识及专家智能推荐,以及问题及百科词条推送等功能,不仅提升员工在处理业务流程时获取知识的效率,同时也可以让员工在业务流程中随时将个人经验转化为显性知识,发挥其价值。通过融合形成知识“获取―存储―分享―利用”良性循环,使公司知识管理体系更具生命力。

公司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融合实例设计

生产缺陷管理流程是电网生产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业务流程,涉及到输电、变电、系统运行相关的多个部门,需要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业务知识。目前缺陷管理业务流程的执行主要依托于生产管理系统,经过多年的知识沉淀,在一些关键环节已形成了一些结构化的知识资产,如缺陷表象库、标准缺陷库以及处理措施等,固化在生产系统中成为业务流程的关键组成部分。但是已经形成的知识不能完全满足业务需求,无论是原因分析还是措施方案都只侧重“是什么”即缺陷的表象描述及针对表象的具体措施,而没有说明“为什么是这样”如对缺陷原因、措施及工单选择判断的经验总结,因此一些员工在判断缺陷原因或提出措施时由于缺乏经验而出现“拿不准”的问题,而老员工拥有的相关经验只是以隐性的形态存于脑海中,没办法有效进行知识转移。

经过对缺陷管理流程的深入分析和调研,利用前述知识管理和业务流程给融合方法,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第一,明确缺陷管理业务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填报缺陷信息、生产工作计划编制、组织消缺、工作验收。

第二,分析缺陷管理业务流程关键环节的知识供需关系(见图5)。经过对缺陷管理流程的分析,判断出关键环节的知识产出,将这些知识在各个环节进行归集,最终形成一份消缺案例。在填报缺陷环节可产生缺陷表象的判断依据,缺陷描述和图片;在生产计划编制环节需要提出消缺措施及相应的选择依据,同时需要能在明确措施后选择出最恰当的工单;组织消缺环节需要具体操作消缺动作的指引和相关注意事项,并填写对注意事项的补充;工作验收环节,需要说明判断缺陷完全消除的依据并进行问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