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

时间:2023-08-06 10:52:46

导语:在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

第1篇

关键词:绿化苗木;生产现状;供需余缺分析;市场前景;江苏金坛

绿化苗木的生产是发展林业的前提,其供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林业生态建设及园林绿化的速度和质量[1,2]。绿化苗木的生产与供应除了受林木资源、气候条件、社会因素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之外,还涉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及城市建设等多个行业发展的需要,往往绿化苗木生产的超前性与当前生态造林、城乡绿化等规划的滞后性相悖而不能同步,如何解决苗木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绿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难题之一[3]。因此,做好近期的绿化苗木供需形势分析与预测是缓解当前种苗供需矛盾的主要措施[4]。

1金坛市自然概况

金坛市地处江苏省南部,位于北纬31°33′42″~31°53′22″,东经119°17′45″~119°44′59″,为宁、沪、杭三角地带之中枢。境内水陆交通方便,沿江高速公路东西穿越,扬溧高速公路横跨南北。金坛市地处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沛,年日照1 862.3h,无霜期220d。全年平均气温15.4℃左右,个别年份极端低温在-10℃以下,相对湿度在8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 181.4mm。区域内西部为丘陵山区,茅山山脉绵旦南北,掌状丘陵岗地起伏东西,大致可分为低山丘陵区和黄土缓岗区两部分。东部为高亢平原,适合种植花卉苗木;中部为低洼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西部为丘陵岗地,适宜栽植乡土树种,适合发展生态林业。

2绿化苗木生产现状

2000年以后金坛市对山区造林、生态林、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农田林网以及镇村绿化的种苗有较大需求,森林覆盖率每年递增1.2%以上。2005年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城乡道路绿化规格档次,境内高速公路每侧的绿化宽度为50m,省级一级公路每侧绿化宽度达到20m,市(县)、镇公路每侧绿化宽度为10m。绿化乔灌结合、常绿与落叶树种相结合、观叶与观花树相结合,初步形成一年四季常绿、一年四季有花的生态绿化格局。山区造林和生态林营造对树种需求发生变化,从以前偏重用材性树种,到目前树种多元化,国外引进树种有湿地松、火炬松,乡土树种有榉树、朴树、乌桕、枫香、女贞、红果冬青等,防火树种木荷,经济林主要有良种茶、葡萄、桃、梨等;速生丰产林、农田林网主要树种是杨树、水杉、中山杉、落羽杉等。现在绿化品种发展到236种及变种、栽培种,分属于82科,177属。目前金坛市绿化造林树种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的基础上,新增加96个品种。引进乔木目前栽植繁育成功的有大叶樟、金合欢、北美鹅掌楸、中山杉、栾树、红花玉兰、金丝垂柳、紫叶李、红枫、无患子、多花紫薇等;竹类有金镶玉竹、早园竹、茶杆竹、乌哺鸡竹、佛肚竹等;灌木类有红叶小檗、红花继木、红叶石楠、火棘、金钟、连翘、金叶女贞等;藤本有藤本月季、凌霄、木香等。目前全市风景绿化苗圃面积7 052hm2。

3种苗供需余缺分析

金坛市全年总产苗量1.6亿株左右,2010年新增苗木845万株。预测总量供应充足,大部分树种尤其是绿化乔木类供大于求,小部分树种例如山区生态造林树种榉树、朴树、乌桕等苗木短缺;经济林中的白茶苗以及时令水果、部分灌木、色块、地被类种苗可能供应不足。经分析,2010年春季全市种苗供应总量将大于需求总量。其中城乡绿化树种(如香樟、女贞等)供应有余,部分生态造林、稀有园林树种的种子供应欠缺;用于城镇绿化的大中规格苗木、部分经济林苗木供应有余,用于生态造林的容器苗、乡村绿化的乡土树种苗木供应不足。

4种苗市场前景分析

目前种苗市场大规格风景绿化苗(一般胸径在20cm以上)紧俏,中小规格的苗木滞销。随着大中规格苗木的增加,从事小苗培育的育苗农户因苗木难于销售而逐步退出苗木产业,造成小规格苗木无人繁育。近几年来,除了榉树、朴树、乌桕之外,其他城乡绿化树种的中小规格苗木,例如雪松、香樟、杜英、含笑类、青桐、马褂木、广玉兰、白玉兰、七叶树、大叶女贞及一些灌木类常见苗木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目前金坛市苗木保有量为5亿株,生产能力已经过剩。规模较大、经济实力雄厚的经营户将风景绿化苗木场改成休闲度假山庄(农庄):一是城郊结合型。如白龙山庄在不影响苗木经营的前提下,在原来苗木场基础上进行扩建,开挖鱼池、新建餐馆及休闲场所,采用现有的生态资源,利用地处城郊的区域优势,发展节假日垂钓、休闲、观光旅游。二是乡村观光型。利用山区苗圃地资源和鸟类品种较

多的优势,再人工饲养孔雀,为节假日儿童游乐提供了方便,形成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孔雀园,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今后种苗生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5参考文献

[1] 徐华龙.建设大苗基地 培育大苗市场——朗溪县绿化苗木生产经营的思考[j].安徽林业科技,2009(3):26-27,30.

[2] 张雯雯.绿化苗木发展迎来黄金期[j].农家致富,2009(18):17.

[3] 田少会,祝万新,韩健.河南省绿化苗木产业发展优势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201,203.

第2篇

本文从青海省门源县的自然环境实际现状出发,围绕门源县生态农业发展前景及当地特色的生态果蔬园、蔬菜大棚及私人承包人参果经济作物,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单位,阐述了门源县特色农业的发展潜力、优势以及开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且提出相应措施,以此实现门源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特色农业;经济作物;生态;发展前景

1.自然环境与产业发展现状

门源县境内地势复杂,平均海拔2866米,高差悬殊,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中间是低地,构成了气候湿润、水分充沛的门源盆地。门源盆地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典型的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等高原寒温湿润性气候特征。春季多风雪,夏季多雨,秋季时间短而温和,冬季寒冷漫长。由于冬半年受来自西伯利亚干冷气候影响,气候比较寒冷干燥。而夏半年受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气候则显得凉爽湿润。

并且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有雪豹、麝、猞猁等受到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还有水獭、天鹅、雪鸡、兰马鸡等珍贵动物,另外还有虫草、大黄、雪莲等六十多种珍贵的野生植物。而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不仅仅是工业,农业也逐渐从传统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多层次多角度多反面地利用好农业资源从而达到预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铁路、公路等交通的逐渐便利,信息传输能力的加强,尤其是互联网的盛行,保障了门源县发展特色农业的可行性。门源县由于地处相对比较偏远,农业形式较为单一,发展特色农业将会有利于改善其较为单一的农业结构,也有利于门源县对外形象的改善。门源县的主要农业形式是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其中小油菜的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几十万亩,盛开的花海在国际上也是负有盛名的。除此之外还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果蔬园、蔬菜大棚及私人承包人参果经济作物。这些特色农业的发展将会为门源县经济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支持。

2.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是以当地的整体资源优势为特点,依据独特的农业资源,为追求区域内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佳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围绕市场的需求来突出地域特色,并且还将各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加以配备。以当地的特色农业资源为建设目标,做成一条符合市场和逻辑的产业链,有合适的规模,良好的效益,高配置的体系以及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2.1油菜花观光农业门源县的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其中小油菜的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几十万亩,盛开的花海在国际上也是负有盛名的,极具观赏性的美丽花田也被网络媒体评选为“全球十大花海之一”。县政府也观测到其中的巨大潜力,于几年前便开始办起了“油菜花节”。本县的油菜花节于每年的7月18日—25日举办,可以想象,在辽阔的原野上青草繁茂,底下牛羊成群,在景色秀丽的古城台举办男女老少齐聚城台,共观美景。这样的景观有利于旅游农业的发展,本身门源的油菜花已经具有了很大的名气,另外需要做好周边产品的完善和基础建设的完善,比如便利的交通工具、可得到的居住环境和较安全完善的制度。当然,这些建设都需要能保障长期的资金支持和技术的可能。而建设完成走上正轨的油菜花田将会给门源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特色的生态果蔬园、蔬菜大棚发展特色的生态蔬果园和蔬菜大棚也是发展特色农业的良好选择。以门源县的“青鲁缘”高原冷凉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为例子,这是一个以山东援建为主的项目,省、州、县配套建设的门源县“菜篮子”工程,是集惠民和公益于一体的民生工程,总投资达近三千万元。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门源县政府部门根据客观条件加以创新,将室外种植和室内种植相结合,进行有机种植。依托于门源县所特有的大面积钙含量丰富的黑土,发挥其本地高原冰冷的气候特点,还有优质的水资源等等环境优势,采取合作社与基地、个体户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不断加大产业的投资生产,最终做大了这个品牌特色。并且结合了旅游观光形成了蔬菜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一体化产业链的现代高原冷凉蔬菜农业生态基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使自然资源的使用率最大化,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收入,增加了经济创收,同时也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的效益。这个项目的成功,也为之后的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2.3人参果致富路“人参果”是一种存在于神话故事里的作物。而在门源,当地人把“鹅绒委陵菜”称蕨麻,也叫人参果。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作物,口感清爽,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补血、改善营养不良等,人参果算是门源的一大特色,很多家庭都会在春耕时节人参果采挖的季节前去田地间开采人参果,现挖现卖,带来大量的经济收入。门源的水土适合人参果这种富有传奇色彩的产物的种植生产,私人承包种植人参果就成为了发展门源特色农业的一大商机,通过技术的改良,塑料大棚的种植等等提高种植的效益,不同于野生生长的人参果,提高其亩产、产量,增大其种植效益,可以将人参果作为有价值的有特色的农业产品销往周边地区甚至全国范围。也能为门源发展色农业提供良好的启发。

3.特色农业新建设

特色农业的发展和门源县的新建设,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互相推进互相影响。最终的问题都是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门源县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为当地农民和政府带来经济上的创收,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生态发展的可能性。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也需要注重生态、人文环境的完整性,需要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结合起来,创新管理体系,合理化规模,维护好生态环境,做好正确的规划和设计。以建设特色农业为依托,以点带线、以点带面、点线面结合的发展方式,通过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来确保特色农业的合理发展,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的完善,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门源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协和。

参考文献院

[1]吴晓燕,吴记峰.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特色、问题与前景探讨[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52-58.

第3篇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基地建设;效益

中图分类号 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73-02

依据《河南省林业厅关于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见》和《河南省林业厅关于编制县级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2年―2015年)》的通知要求,结合马道林场森林资源状况,引导职工和家属在经营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拓展林区发展空间,增加职工收入,使广大职工和家属认识到发展林下经济不仅是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的要求,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的必然要求,也是不砍树能致富、实现绿色增长的有效途径,更是山区、林区新的致富门路,促进贫困地区增收的重要手段。同时,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河南省国有泌阳马道林场涌现出了一批有经济头脑的职工在发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林下经济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也为大规模发展林下经济提供参考。

随着林副产品价格的不断提高,规模化种植、养殖和森林旅游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传统林业经营模式已满足不了林场职工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于是,不断有一些职工在林下进行种植、养殖等林下经济发展[1]。

1 发展林下经济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维护生态安全为前提,以促进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林业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森林和林荫空间资源优势,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生态受保护,林农得实惠”的目标,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规划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协同推进,确保职工得实惠;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利用,确保生态资源得保护;坚持科学规划,分类实施,确保符合当地实际;坚持科技支撑,示范引导,确保提高综合效益;坚持龙头带动,合作共赢,确保职工广泛参与。

1.3 发展目标

一是发展规模。林下经济面积由目前的520 hm2发展到2015年的6 293.33 hm2,年产值达到193万元,年增长率25%。二是社会效益。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的职工达到260户,年增加就业人数150人,户均年增收2 500元。三是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职工来自林下经济的收入占总收入的20%。

2 建设任务

根据总体布局,科学规划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不同类型的建设任务。

2.1 林下种植

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小气候环境,在郁闭的林下选择“林―菌”种植模式,在幼林区林下选择“林―药”种植模式。

2.2 林下养殖

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杂草多和空间大的特点选择“林―禽”养殖模式,利用林下杂草多、空间大和野果多的特点选择“林―畜”养殖模式[2]。

2.3 森林景观利用

在铜山湖国家森林公园这块金字招牌原开发基础上,充分利用泌阳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行森林旅游开发。2013年在转山林区铜山湖南岸以景区门票及食宿、游乐产品收入、农家乐为主建立铜山湖森林旅游基地,规模333.33 hm2,年产值50万元。2015年在原岩生植物园基础上建成以休闲度假(以提供休闲食宿、疗养服务收入为主)、生态服务(以提供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服务收入为主)为主的休闲、科普旅游基地,规模66.67 hm2,年产值10万元。

3 示范基地建设

3.1 林下种植产业基地

依托泌阳县食用菌产业这根链条,充分利用林区丰富的麻栎、马尾松和土地资源,2012―2015年在义和寨、黑石山、马道、庙街4个林区建成4个规模33.33 hm2的林菌种植基地;在转山、义和寨、庙街、条山4个林区建成4个规模33.33 hm2林药种植基地。基地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480万元,安排就业人数640人。

3.2 市场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物流和信息网络体系,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组建专业的行业协会,为林下种养户提供市场信息、种植技术、产品营销等一系列服务,逐步形成于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配套服务平台体系[4]。建立豫南山区示范旅游基地。

4 效益测算

投资估算:2012―2015年林下经济建设根据规划预计投资5 444万元。资金来源:根据规划项目预计总投资5 444万元,其中项目投资3 812万元,占70%,县级财政扶持1 632万元,占30%。

5 效益预测与分析

5.1 经济效益分析

林下经济建设是一项富场富职工的工作,项目建成后,既可锻炼职工,又能有效改变林场职工收入低的历史[3]。到期预计年产值193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5.2 社会效益分析

林下经济建设工作的实施,标志着林业结构调整工作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是基础林业发展的重要机遇。项目建成后能有效提高职工护林的积极性,具有一定社会效益。

5.3 生态效益分析

林下经济建设项目建成后可有效改变林木生长环境,林下种植改变土壤结构,林下养殖产生的粪便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了林地生产力,改变了林木生长环境,为发展高效林业、碳汇林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6 参考文献

[1] 尹伟娜.浅析林下经济发展模式[J].现代农村科技,2011(24):67.

[2] 王虎,夏自谦,冯达.河北省林下经济产业规划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7041-7043.

第4篇

体育休闲旅游对邯郸市经济的影响

(一)体育休闲旅游对邯郸市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邯郸市经济增长。体育休闲旅游业经济作用不可小视,是一种相对比较高的消费模式,其发展、更新速度要高于其他消费,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为满足人们追求刺激和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兴经济行业。体育界的赛事也同时是旅游者的盛会,值得说的是有影响力的重大体育赛事,都是激发旅游动机的强大吸引物。这几年来邯郸市也看到了发展体育休闲旅游所蕴藏的巨大经济潜在动力,先后开发了一些体育休闲旅游产品。除了体育休闲旅游的直接收入可观外,由直接收入衍生出的间接收入和诱导收入也影响着邯郸市的GDP,推动了邯郸市的经济增长。

2.扩大了邯郸市劳动力就业的机会。体育休闲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岗位层次众多,它要满足体育休闲旅游者在体育休闲旅游活动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相应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许多服务岗位的工作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家庭妇女和尚不具备技术专长的青年即可胜任。在旅游接待工作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为许多工作都必须靠员工手工操作,而且需要面对客人提供富有人情味的直接服务。邯郸市是人口大市,体育休闲旅游资源丰富,大力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业,是保障社会稳定,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是邯郸市经济旅游收入之外的重要目的,对实现中原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邯郸市经济发展不平衡,还有一些国家级的贫困县,许多体育休闲旅游胜地都在偏远的山区。随着旅游地的开发,贫困地经济收入增加,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就业率扩大,居民有了较稳定的经济来源。经济的增长,税收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又改善了投资环境,有助于当地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当地人的生活,使当地人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体育休闲旅游对邯郸市经济的消极影响

1.引起当地物价上涨。旅游者的收入水平是相对比较高的,而体育休闲旅游者本身更是属于高消费的阶层。他们有很强的消费能力,能以相对比较高的价格来购买食、宿、行中所需要的物品。所以难免会引起旅游地的物价上涨。作为发展中地区的邯郸市,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在全国处于劣势,这势必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

2.造成产业结构失衡。体育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会扩大对土地的需求,旅游设施的建设会导致对土地需求的扩大和土地价格的上升。此外,从事旅游服务业的收入比务农的收入要高,大量的劳动力就会放弃耕作农田而去从事旅游服务业,而另外因建饭店、旅馆等也会占用耕地,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严重损害了农业的正常生产。邯郸市是人口大市,保证人的吃饭问题是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发展体育休闲旅游可能致使产业结构发生不利的变化。

3.影响经济稳定。体育休闲旅游是一项综合性和依托性极强的产业,体育休闲旅游的高度依托性决定了体育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要受交通、电力、通讯等相关行业的严重制约,这是体育休闲旅游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一旦这些因素发生不利变化,将会导致体育休闲旅游需求大幅下降,甚至整个经济都将受挫,严重影响经济的稳定。

邯郸市体育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邯郸市体育休闲旅游的资源

体育休闲旅游人才资源。体育休闲旅游人才是体育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和体育休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需要懂经营、懂管理、懂法律、懂体育、懂旅游的复合型体育经济人才。在体育休闲旅游人才的培养上,应加大旅游教育和培训力度,目前邯郸市有些高校已率先开设了休闲旅游及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举办了短期的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业务的培训,根据邯郸市体育休闲旅游的特色,加强专业结构设置的研究,为邯郸市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旅游及体育休闲旅游管理人才奠定了基础。

特色文化体育休闲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可以丰富体育休闲旅游的内涵。邯郸市是仰韶文化的故乡。夏商周三代文明,邯郸市独领。西汉魏晋,邯郸市依然举足轻重。唐至北宋,反映了邯郸市在我国古代文明中最后的辉煌。众多的历史遗迹、文化名城,为邯郸市开发特色文化体育休闲旅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游客能够参与具有浓厚邯郸市文化特色的造型展示、乐舞表演、古战场打斗、古代游戏等体育休闲旅游活动。

(二)发展邯郸市体育休闲旅游经济的基础

消费观念的变化。随着邯郸市居民收入的增加,体育消费水平提高较快,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模式在过去的10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出体育休闲、旅游的次数呈上升趋势。而体育休闲旅游恰好迎合了新兴的大众需求,以其改善体质、健身强体、融入自然、放松身心的强大功能,从一开始就备受欢迎,为邯郸市的旅游产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市场需求增加。这几年来,邯郸市旅游业发展迅猛,假日旅游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据统计邯郸市这几年来假日旅游场景火爆。就参与活动内容来看,旅游者更青睐于一些能够促进身体健康,释放紧张情绪的体育休闲旅游项目。

(三)邯郸市体育休闲旅游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邯郸市各级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体育休闲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与开发投入、开发力度和深度不够;缺乏成熟的市场经济的产业运作模式,体育休闲旅游资源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邯郸市地大物博,体育休闲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大部分资源处于起步阶段,以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为切入点,实现邯郸市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有较大的发掘潜在动力。邯郸市各地专题旅游活动丰富多彩,与体育巧妙结合、联姻发展,不仅投资少、见效快、利润大、创汇多,而且显示出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及双赢效果,也为邯郸市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使邯郸市体育休闲旅游经济由长时间的驻足不前逐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邯郸市体育休闲旅游经济的前景分析

(一)影响邯郸市体育休闲旅游经济的因素

政府因素。政府对体育休闲旅游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体育休闲旅游经济的壮大程度。政府重视,体育休闲旅游业从政策、资金、人才、资源开发以及市场开发等各个方面都会得到大力扶持,体育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就会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体育休闲旅游经济就会得到较大发展。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决定着旅游市场的发育程度。体育休闲旅游业是一种高消费的休闲产业,只有邯郸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有了进行锻炼和旅游的愿望和需要、时间和资金的保障能力,体育休闲旅游才能提到人们的议事日程上来,体育休闲旅游经济才能成为邯郸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因素。社会的安全程度是体育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邯郸市各地民众对旅游者的亲和程度、包容程度,体育休闲旅游方面的领导、管理、技术指导、安全保卫、理念导向、资源开发、综合接待、全面服务的程度,都直接关系到体育休闲旅游者的愉悦和信心程度,各类体育休闲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领导和管理人才等更是体育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旅游自身因素。邯郸市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业,应当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与众不同的民俗和风情、历史与文化,便捷的交通和通讯以及较强的综合接待能力等。此外,邯郸市体育休闲旅游业是否有后劲,能否可持续发展是影响邯郸市体育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二)邯郸市体育休闲旅游经济存在问题及发展优势

未来几年邯郸市体育休闲旅游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对体育休闲旅游提出更高的要求;行业竞争日益加大;外出打工人员数量持续增加等。

第5篇

一、研究背景与项目意义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的美称,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又有了非常迅猛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对旅游业的形式多样化、多元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传统形式旅游的状况。而这种传统旅游形式存在着很多弊端。

从整体发展态势看,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烟威地区旅游发展的大趋势良好,近年来烟威旅游效益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数量和效益持续走高。据威海市统计局报告, 旅游业实现了逆势上扬。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870.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8.57亿元,分别增长15.9%和18.7%,其中国内游客1838.6万人次,旅游收入177.6亿元,分别增长15.9%和19.0%;国外游客32.27万人次,增长11.9%,旅游外汇收入16082万美元,增长17.1%。数据表明威海旅游的发展趋势良好,在威海的旅游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的前提下,威海旅游业一定会高速增长,为威海经济的超常规跳跃式的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力。威海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与之相关产业的发展。威海的环保产业因旅游而大放异彩,成绩显赫,累计投资达70亿元,推动了环保的发展;在农业方面,观光农业的出现实现了对传统农业概念的再认识,例如荣成市(威海下属县级市)投资2000万元建设的绿岛湖观光农业区既拉动了农业的发展又改善了自然环境。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烟威地区的旅游业绩出现了下滑的趋势,据统计,在2008年以来,来威海旅游的人数下降2个百分点,旅游收入下降了3个百分点;在威海的景区中,有些景区景观有些过时,不能满足游客旅游品位的提升。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威海旅游业应该抓住这种时机,进行改革,创新新的旅游景观,满足不同旅游客户的口味。

二、RPEE模式的提出

现如今全球的旅游行为随着社会、经济以及思想的发展正在发生变化,由传统的群体观光向更加自由的专题旅游发展,强调在整个行为中的个性化成分,追求人文融入和思想体验。笔者通过对比研究传统旅游与生态旅游的特点,一种新型的生态旅游模式应运而生,即RPEE模式。

RPEE模式,英文Role-playing ecological experience的缩写,即角色扮演生态体验旅游模式。模式的灵感来自于生态旅游与RPG游戏的结合,指旅游者在自然景观的观景行为中,找到自我角色定位,并按照角色逻辑进行体验式互动游览,使游客的整个游览过程与特定游戏背景相结合,从而增添自然生态旅游的趣味性。与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传统形式旅游相比,它具有以下四大优点:其一,旅游的对象没有受到损害,保护了自然景观;其二,维护了当地人民生活;其三,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这种旅游模式具有极强的互动性,游客可以在这里实现梦想,在游乐中完全的融入场景忘记自我。

RPEE由于其特定的模式,不论在景区的旅游淡季还是旺季都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在淡季,远途游客减少,其可以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利用周末或闲暇日到景区参与游戏。开展的地点以自然风光秀美,兼有美好传说或深远历史背景的景区为宜,方便游览与特定游戏背景的设定。RPEE的目标人群是以青年尤其是学生为主,这种组队参与的形式与散客游览不会冲突,这就保证了在旅游旺季不会因为组队参与人员的限制而影响了景区的收入。

三、RPEE模式应用

1.以威海成山头景区为例具体实施方案

结合成山头的人文特征,立足于秦皇东渡驾临此地急于寻找长生不老药,从而留下了“秦桥遗迹”、“秦代立石”、“射鲛台”、“天无尽头”等历史遗迹,我们将背景设定到了秦汉时期。秦朝初期,中国出现大一统局面,终于天下太平,百姓休养生息。秦始皇为得永生,来到成山头,炼制不老仙丹。百姓听闻此事,也都来到此地,寻求仙丹。故事由此开始。玩家以小组形式参加游戏一队有5组,每组8人,一次游戏限入5组,每小时放入一队。8名玩家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两名巡捕,两名怪盗,两名秀才,以及两名采药人。为了游客的安全与景区的保护,每组内会安排1名工作人员,负责在游戏过程中向队员提供指导与警告,主要任务是在游戏开始前对玩家进行游戏规则的讲解,以防玩家出现破坏生态景区的行为。同时,工作人员还要向玩家普及生态旅游知识,这些信息将会作为考题出现在赛事大会上。

成山头中近日捕猎猖獗,猎人所捕的猎物皆是西霞口的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不光如此,猎人还会沿途采摘多种濒危植物,换取钱财。其行为极其恶劣,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官方张贴出了猎人的悬赏通缉令,上面写明猎人的特征,望诸位前去逮捕。玩家的目的之一就是抓住猎人,释放被捕动物回归自然,获得药牌,同时可以获得官方提供的悬赏游戏币。

成山头中有一家药铺和一家当铺,通过交换或者在赛诗大会上赢取的游戏币都可以在这里使用。玩家可以用游戏币去购买药牌,也可以将游戏币存入当铺,赚取利息。成山头每年都会举行赛诗大会,城内秀才都会趁此机会前往参加,展示才艺。赛诗会上所出题目都是关于生态旅游与成山头的历史知识,秀才答对题就可获得加分。不同分值可代表不同数量的游戏币。拿到游戏币就可以去药铺购买药牌。累积分数最高者还可获得免费食券。

百姓在成山头中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寻找药牌。寻找到不同的药牌(规定好),就可炼制成仙丹。因此,玩家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寻找药牌。成山头四面环林,自然资源及其丰富,许多药牌就藏在其中。藏宝图以及锦囊中会有寻找药牌的线索,因此,这些也是玩家寻物的重点。成山头中的药铺也有药牌出售,玩家可以通过在赛诗大会上赚取的游戏币和私下交换来购买。收集到药牌后,玩家携带药牌去往“天尽头”参加修仙仪式。

2.案例可行性分析

(1)成山头自然资源及其丰富,其森林覆盖率达87%,是天然的生态旅游中心。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多处秦代历史遗迹又给成山头增加了一份神秘性,极其适合 “RPEE”生态旅游模式的开发条件。

(2)“RPEE”模式新奇,较传统的单一的“赏景式”生态旅游更具吸引力,使游客变被动为主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开始生态体验。

(3)初期,“RPEE”的实施受众群体为学生。根据我们的调查,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新事物接受能力。同时,现在的主要学生群体为“80后”,他们具有超前的消费意识,这一点不同与以往。“70后”将更多精力集中与赚取金钱,而“80后”则更注重生活质量与享受。抓住该特点,就抓住了未来的消费中坚力量。开发“RPEE”模式势必会带给商家较高的经济收益。

(4) 由于这是有种全新的旅游模式,在现阶段中国旅游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可能会引导中国旅游模式的改革,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5)这种模式的市场潜力巨大,可以为景区带来许多合作伙伴,形成新的生态旅游开发联盟,可以结合时代和游客的口味变化进行更新和升级。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1.“RPEE”模式作为一个全新概念的提出,有许多不足亟需改进。如根据客流量在不同时段的不同分组情况不同,如何避免散客与组团游戏的游客发生冲突等等。淡旺季区分管理尤为重要,淡季相对增加组队,旺季相对减少,视情况而定。

2.在“RPEE”模式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问题。由于无法做到全程有工作人员在场,游客自主性程度较高,在游玩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自身安全,遵守景区相关规章制度,减少不安全因素,在相对危险地区景区派相关工作人员重点看护。

3.由于景区场地较大,区内有较多商家提供娱乐设施,并且有旅客与商家的互动游戏,难以统一管理,可能会出现不正当竞争等伤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完善对商家的管理统一进行收费需要注意。

4.做好宣传工作拓展客源是成功的关键。虽然我们的设想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和分析,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可行性。但是如果没有做好的前期的宣传,客源只能被限制到周边各市,不利于增长景区长期稳定的收入。应该分景区,结合特色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多方面宣传。

五、结束语

现价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旅游地人数在不断增加,我国的旅游市场巨大,利润丰厚,再者相关的旅游业配套行业的发展将为中国经济带来一个不错的增长点。而在传统旅游的旅游模式中,新的旅游模式――生态旅游提出将为旅游业带来新的活力,RPEE在威海地区的实施,将成为中国生态旅游的先驱。

参考文献:

[1]《烟台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李国强,2008.8.22.

第6篇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经济环境,服务业在台湾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服务业不仅是台湾的第一大产业,而且也是近年来台湾当局重点推动发展的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台湾服务业的未来决定了台湾经济的未来。

走出阴霾:服务业整体景气回暖

服务业是台湾经济的主导产业。1988年,台湾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了50%,标志着台湾开始进入所谓的服务经济社会。

20世纪80到90年代,台湾服务业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服务业占GDP比重由1981年的48.81%增加到2001年的69.36%,服务业已经成为台湾绝对的主导产业。从服务业占GDP比重看,这一指标已与发达国家(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当。近10年,台湾服务业占GDP比重保持在68%上下。2011年,台湾服务业产值达新台币9.36万亿元,较上年增长3.02%,占GDP比重为68.71%。

服务业是推动台湾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推动台湾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1986年至2000年的15年间,服务业的贡献率年均为5.52%,远高于第二产业的1.66%,而农业对经济的增长基本没有贡献,显示台湾经济的增长对服务业的极强依赖。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击,2009年台湾服务业呈现负增长(-0.5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0.35%,但这两项指标仍优于工业(2009年台湾工业增长率为-4.1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33%)。之后两年,台湾服务业整体回暖,2010年台湾服务业增长率5.4%,2011年为3.02%;2010年台湾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3.63%,2011年为1.93%。

服务业是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长期以来,台湾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一直保持较低的失业率。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前的20多年时间里,台湾平均每年失业率仅有1.88%。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产业的升级,台湾“结构性失业”日益严重,服务业就成为缓解台湾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服务业就业人口开始超过50%。2011年,台湾平均就业人数为1,071万人:其中,工业部门平均就业人数为389万人,占总就业的36.34%;服务业部门就业人数持续增长,达628万人,占58.60%:农业部门平均就业人数为54万人,占5.06%。

据台湾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服务业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至2011年底服务业企业登记数量为99.4万家,较上年同期增加1.99%,占全部企业数量的79.9%。2011年服务业营业额累计达新台币20.85万亿元,年增4.88%,占全部企业营业总额的54.87%。同年,服务业企业平均每家营业额约为新台币2098万元,较上年同期的2040万元提高2.84%。由此可见,2011年台湾服务业企业数量及营业额同步呈现止跌回升态势。

检视成效:服务业发展遭遇瓶颈

虽然服务业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但目前却遭遇了专业人才的瓶颈。随着台湾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岛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渐趋成熟,包括运输仓储及通信业、金融及保险业、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在内的生产业已经成为台湾现代服务业的重中之重。为了适应产业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台湾制造业对外部服务业的支持需求越来越强烈,各类服务活动与功能的区隔也越来越紧密,从而推动台湾服务业向专业性、整合性方向发展,并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品质。其中,服务范围包括仓储、物流、中介、广告和市场研究、信息咨询、法律、会展、税务、审计、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劳动力培训、工程和产品维修及售后服务等多种形式,为制造业提供了更专业、更有效、更精致的服务。人力资源是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服务品质最重要的基础。近年来,台湾服务业发展的人才瓶颈日益突显。相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台湾服务业从业人员对于服务的意识较为缺乏,服务品质有待提升。同时,台湾服务业普遍存在专业人才难觅、员工流动率偏高、人才教育培训较难等问题。

服务业空间集聚现象凸显,但企业经营效率有待提升。台湾服务业以城市或科学园区为中心的空间集聚现象日益明显,以台北都会区为最。台北已成为金融、网络服务、专业咨询、市场中介、教育培训等行业汇聚的中心,各类服务业在此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畅通、人力资源丰富、行业之间相互支持的优势,从而实现提升经营绩效、进行全球化布局的目标。此外,如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都会区域也聚集了一定规模的现代服务业企业,但专业化的重心略有不同。然而,服务业大都集中在都市地区,使得同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从而导致企业规模偏小、业务量不足、经营成长空间受限。因经营规模偏小,多数企业采取独资经营的模式,企业研发创新的投入不足,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现代化、专业化发展,也阻碍经营效率的提高。

服务业虽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但出口竞争力渐趋弱化。受台湾制造业代工经营模式的影响,台湾代工厂商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虽高,但却未能同步带动岛内其他相关服务业如行销企划、广告、市场调查、全球物流渠道、顾客服务、公关、专利权法律服务等的同步成长。加之台湾制造业几次的大规模外移,而以满足内需为主的台湾服务业市场规模不断萎缩,要求现代服务业提升其国际化水平,跟随制造业步伐而实现全球化布局,使服务业成为台湾对海外投资的主力军。

据统计,截至2012年1月,台湾对外投资累计金额达1823.17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对外投资占比59.23%;服务业当中,金融服务业所占比重最高,占海外投资比重45.24%,批发及零售业位居其次,占7.73%。然而,随着近年来台湾在全球贸易地位的逐渐下降,服务业在全球出口市场的份额也逐渐降低。据WTO的统计,2006年和2007年的台湾服务贸易出口额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26位,而且台湾服务贸易出口全球市场占有率在2007年首次跌破1%。台湾服务业出口值的全球排名从2000年的19名下滑至2010年的24名,位居新加坡(8名)、香港(11名)以及韩国(14名)之后,显示台湾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相对薄弱。

发展历程:当局的推动功不可没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服务产业的迅猛发展与台湾当局的积极推动密不可分。

当台湾经济逐步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过渡时,台湾当局于1986年推出“推动策略业发展方案”,选择那些产业关联度大、市场潜力雄厚、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附加值高的服务行业,如超级市场、速食餐厅、连锁商店、商品及包装设计、征信及保全服务业、顾问服务业、资讯服务业、文化服务业以及机械设备租赁等14项战略性行业作为重点扶持行业。为加速台湾服务业发展并满足扩大内需的需要,台湾财经当局于1988年推出“服务业发展推动方案”,选定工商服务、资讯服务、工程顾问、现代化商业、休闲娱乐业、环境服务、医疗卫生等7大类为“重点发展服务业”。

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台湾当局寄希望于服务业的全面发展以再创台湾“经济奇迹”,于2004年9月推出台湾“服务业发展纲领及行动方案”。该方案包括人才培训、法规松绑、建立有利服务业发展的机制、统合相关部门功能、投资奖励、国际化、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业及拟定旗舰计划等发展策略,以及推动金融、流通、通讯媒体、医疗保健及照顾、人才培训、人力派遣及物业管理、观光及休闲运动、文化创意、设计、资讯、研发、环保、工程顾问等12项服务业发展措施。

为迅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台湾当局于2009年7月推出“服务业发展方案”,计划到2012年:服务业名目GDP达新台币11万亿元,每年平均增加12万就业机会,服务出口达全球比重1.2%。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的相关策略主要包括:一是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二是加强研发创新,三是创造差异化服务,四是加强人才培育与引进,五是健全服务业统计,六是发展新兴服务业。2009年10月,为提升服务业出口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台湾“总统府财经咨询小组”建议将国际医疗、国际物流、音乐及数位内容、会展、美食国际化、都市更新、WiMAX、华文电子商务、教育、金融服务等10项服务业作为未来重点发展项目。

2010年,台湾当局核定了观光、健康照护、文化创意、精致农业、绿能及生技等六大新兴产业方案。无论是六大新兴产业还是十大重点服务业的发展方案,均旨在进一步优化台湾产业结构,加速台湾经济转型升级,同时将进一步加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度,提高产业附加价值。必经之路:扩大两岸服务业合作

如前所述,台湾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呈现弱化趋势,台湾当局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服务业发展,但由于开拓国际市场不力,台湾服务业仍增长乏力,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台湾服务业没有以大陆市场作为支撑。

扩大两岸服务业合作,是提升台湾服务业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首先,扩大两岸服务业合作将为台湾服务业开辟广阔的市场。现阶段,台湾很多服务行业都出现过度发展、市场饱和的情况,台湾的金融、工商、物流、教育、医疗等服务业也都面临着类似问题,都有前往大陆寻找和扩大市场的迫切需求。另外,扩大两岸服务业合作将有利于台湾建立区域中心。依托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把台湾打造成亚太服务中心是台湾当局长期以来的一项重要经济发展战略。早在20世纪90~-i'-t,台湾当局就提出了雄心勃勃的“亚太营运中心”计划,进入20世纪后,台湾当局又提出要把台湾建设成为全球或区域运筹中心。不管是从世界经济合作的趋势,还是从两岸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扩大两岸服务业合作都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随着两岸政经环境的改变,台湾服务业投资大陆必将成为新的热点,这是台湾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两岸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ECFA框架下,两岸服务业的合作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从2003年起,大陆取代美国、日本,成为台湾的最大贸易伙伴,并成为台湾的第一大出口地、贸易顺差的来源地及最大的投资地。根据商务部统计,至2010年底,两岸贸易总额累计达11,089,45亿美元,其湾对大陆进口金额累计2,019.98亿美元,出口金额累计9,069.57亿美元。2011年,两岸贸易总额突破1,600亿美元,同比增长10.1%。截至2011年12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5,772个,实际利用台资542亿美元。由于受两岸关系因素影响,台湾当局长期限制服务业机构来大陆投资,台商投资大陆服务业比重一直很低。根据台湾有关部门统计,2011年核准到大陆投资金额达143.77亿美元,其中工业占73%,服务业仅占27%。两岸服务业合作的滞后状态与庞大的贸易投资量也不相适应,同时与台湾以服务业为主的对外投资结构不相适应。迄今为止,台湾对大陆服务业的开放,如在通讦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等许多方面仍未达到其入世承诺水平。随着ECFA的签署与落实,两岸服务业合作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ECFA附件四规定了两岸服务贸易早期收获部门及开放措施,但是两岸服务业的相互开放,还需要相应的投资开放以及具体的配套措施。

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大陆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台湾服务提供者在大陆地区管理暂行办法》、《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管理办法》和《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补充规定,积极配合落实ECFA。ECFA生效以后,台湾当局也于2011年3月公布《第二阶段大陆地区人民赴台投资业别项目》,其中包括制造业25项、服务业8项及公共建设9项。至此,台湾对陆资开放的服务业项目,约占其服务业细类326项的42%。2012年3月,台湾当局再次公布《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业别项目》修正案,新增开放部分业别项目核准陆资赴台投资,包括制造业115项、服务业23项及公共建设23项,并修正部分已开放陆资投资制造业项目的限制条件。可见,随着ECFA的后续推进,两岸服务业合作将不断扩大和深化。廖

参考文献

1 曾文利、李非,台湾服务业竞争力与发展前景分析,开发研究,2009(2)

第7篇

摘要:本文概述了在长白山地区发展林下经济的现实意义,总结了长白山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及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下经济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长白山;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林下经济是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经营模式,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萌空间的高效、可持续的林业产业经济。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自2010年以来,中央多次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发展林下经济。为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国务院和国家林业局分别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全国集体林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对促进林下经济快速、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其林地面积为585万hm2,单位蓄积量为128m3,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随着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自2015年起,长白山国有重点林区已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发展循环经济,还可以促进技术推广和科技创新,提高林地综合效益,是实现长白山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长白山地区开展林下经营的时间相对较晚且集约化程度低,致使其发展相对迟缓。因此,本文对长白山地区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长白山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1长白山林下经济现状

1.1林下种植

林下种植是指利用林地空间和林萌优势,在林冠下种植林药、林菌、林菜和林果等经济植物。其中,林药主要有人参、天麻、五味子、龙胆草和黄芪等药材,林菌主要为木耳和香菇等食用菌,林菜主要有山芹菜、荠菜、刺龙芽及蕨菜、猴腿等蕨类植物,林果主要以松籽、核桃等干果为主。2013年,通化市红松果林累积营造面积约2.4万hm2,实现产值2.7亿元;以核桃、榛子为主的坚果林培育面积达到3.8万hm2,实现产值1.1亿元。位于抚松县的万良人参交易市场是亚洲最大的人参交易集散地,被誉为“中国人参之都”,2013年其人参产业增加值为172亿元,预计2020年可达到550亿元。

1.2林下养殖

由于林地具有空间大、昆虫杂草多等特点,因此,林下养殖的范围也相对较广,主要包括林下家禽养殖、家畜养殖、林蜂养殖、林蛙养殖及野生动物繁育饲养等。长白山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林蛙之乡”,位于永吉县星星哨水库,是“吉蛙”有机研发基地和种源保护基地。2014年林蛙放养面积已达20多万hm2,年回捕量1.8亿只,年创收可达6亿元[12]。在家畜养殖方面,珲春市延边黄牛的养殖面积达1000hm2,发展数为10.8万头,可实现年产值0.82亿元。

1.3林下产品采集加工

林下产品主要包括山野菜、食用菌、坚果、鲜果及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加工。2013年,通化市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的产值为2.5亿元。其中,山野菜产值为1.6亿元,食用菌产值为0.5亿元,坚果、鲜果及其他采集加工的产值为0.4亿元。

1.4森林景观

利用长白山不仅自然景观丰富,还拥有悠久的历史人文景观。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长白山旅游区内四级以上单体旅游资源达13处,其中,天池、锦江峡谷和高山花园更是被评为五级单体旅游资源。由于长白山是朝鲜族同胞的聚集地,所形成的朝鲜族风俗已经成为长白山景观一道亮丽风景线。自1982年长白山正式进行旅游开发以来,景区客流量日益增加,1996年接待游客数量达18万人次,2001年超过30万人次,2009年突破100万人次,2015年达到215万人次,全区实现旅游收入达29.7亿元。

2长白山林下经济存在问题

2.1生产经营方式粗放

目前,长白山林下经济生产方式仍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处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初级阶段。虽然出现了一些多种林下经济的集约经营模式,部分建立了示范基地,但仍难以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的发展态势。大部分地方林下种植、养殖和森林旅游处在自发组织状态,由农民承包山林后自发发展,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基础条件差及生产成本高等现象。

2.2林区劳动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林区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使得林下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力供应紧张。2012年,我国林业劳动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2.5%,农户比10年前减少了7%。由于环境的限制,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等劳动力不能完全被技术所替代,林下经济发展仍需要大量人工作业。然而,目前长白山地区多地林下经济发展存在劳动力严重不足的现象。

2.3信息技术匮乏

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发展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承包户由于市场信息匮乏,生产技术落后,导致其对于种植的品种、数量以及采用的种植技术都缺乏系统的规划,种植的林下产品多存在投机成分,一旦市场供应远远大于需求,则会导致产品价格暴跌,既降低效益又浪费人力。另外,绝大多数承包户仍采用传统种植和养殖方法,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识和利用不足,致使种养产品成本大、产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2.4资金投入不够

目前,林区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导致林产品加工能力较弱,产品销售成本高。只有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然而,由于银行贷款的金融手续繁杂,后续资金投入风险大,融资困难,从而导致林地承包户很难有能力进行规模化基础设施建设或进一步扩大规模,致使一些先进的生产方式很难推广,制约着林下经济的发展。

3长白山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3.1加快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通过建立一批能够带动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加快林下经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过程。根据长白山地区独特的森林资源,重点开发以下产业:以人参为主的林药种植加工产业,以木耳和香菇为主的林菌种植加工产业,以山野菜为主的林菜采集加工产业,以红松果林为主的林果采集加工产业,以林蛙为主的林下养殖加工产业等,建立一系列具有长白山特色的林下产品产业基地,形成长白山地区独有的产业竞争优势。

3.2提高政府扶持力度

为了促进长白山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林下经济产业的投资力度,完善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制定一系列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融投资体系和信贷政策,为林下产业长远发展提供保证;建立健全相关仲裁调解配套制度,解决各种林地承包纠纷;鼓励相关人才进入林区,提高当地生产技术水平。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示范户,带动长白山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3.3普及现代生产技术加快

林下经济产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积极组织搭建龙头企业、示范户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协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林下经济发展机制。依托网络通信,快速准确掌握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确保承包户的切身利益。另外,中小企业可利用网络营销交易快速、成本低廉、交流便捷的优势,开辟林下产品销售线上平台与线下交易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林下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培林,房海灵.中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14,42(6):35-39.

[2]袁军,石斌,谭晓风.林下经济与经济林产业的发展[J].经济林研究,2015,33(2):163-166.

[3]张连刚,支玲,王见.林下经济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3,33(6):562-567.

[4]朴春杰,宿其连,韩永胜,等.汪清县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J].吉林林业科技,2014,43(5):50-53,60.

[5]谢方福.林权制度改革下长白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3):204,206.

[6]杜凤国,张淑媛,王戈戎,等.吉林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0):183-184,262.

[7]孙伟,朱志,丁相君.长白山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探讨[J].吉林林业科技,2013,42(4):33-36,52.

[8]王昆,白帆,黄利亚.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评价[J].林业科学,2010,46(1):1-8.

[9]翟英.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经济价值及恢复措施[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5):103-105.

[10]李晓东,方立军.在“休闲时代”大背景下,发展长白山森林休闲特色旅游的探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24(12):1659-1703.

[11]马晓斌,韩士军,刘银玲,等.通化市林下经济发展调查与分析[J].绿色科技,2014,(12):20-22.

[12]宋玉清,张艳梅.白山市林蛙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人参研究,2016,(2):59-61.

[13]李镇,刘利,金国彪.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28(6):24-25.

[14]钟爱斌,王岫春,刘银玲,等.通化市林下经济发展初探[J].绿色科技,2013,(11):84-85.

[15]温艳玲,施溯筠.长白山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研究[J].吉林地质,2003,22(1):69-74.

[16]孙道玮,陈田,姜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5):97-99.

[17]冯保新,冯博,陈建军,等.关于长白山林区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吉林林业科技,2016,45(4):49-51,62.

[18]张茵,许学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初探[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1):100-104.

[19]曹玉昆,雷礼纲,张瑾瑾.我国林下经济集约经营现状及建议[J].世界林业研究,2014,27(6):60-64.

第8篇

(一)广东是非洲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渠道广东不仅具有全国领先的经济规模,更是一个外向型经济特色相当明显的区域。发达的交通网络、毗邻港澳的地域优势,构成了发展对外经贸的优越条件。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是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10年,广东进出口总额、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实际利用外资水平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6.4%、27.1%、19.2%,并保持稳步较快增长。广东的外向型经济主要体现在珠三角区域较高的市场开放度。珠三角是广东外商投资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之一。2010年,该区域实际外商投资为183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为7513亿美元,其中,深圳、东莞和广州三个城市进出口值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72.8%。在经济的外向性特征方面,珠三角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悠久历史所形成的国际生产销售网络,以及对外开放的商业文化,将促使珠三角经济未来的对外开放程度更高。而在对外交流合作的态度方面,珠三角具有外向型经济传统,无论地方政府或是企业,对于对外交流合作都相当开放和支持。这些外向型经济特征无疑为非洲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便利通道。目前,珠三角的家用电器、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建材、造纸、中药等一批传统产业发展已经相当成熟,部分行业已开始了对外投资,或转移到国内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地区;而一些现代的服务行业和高科技的、先进的制造业行业,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已开始了迅猛的发展。因此,广东需要寻求新的合作方向,向劳动力、资源密集型区域转移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并开展与其他区域的技术合作,这是广东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南非成为“广东制造”的重要新兴市场广东与非洲的经贸关系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进入非洲市场的初期,广东以出口传统工业制成品为主。2004年,广东的机电产品在非洲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出口额占广东对非洲出口的六成以上,其中原电池、摩托车、录像机、电扇、彩电等出口额均超过千万美元;而广东的传统大宗出口商品在非洲也拥有比较广阔的市场,其中纺织服装制品、鞋类、塑料制品、家用陶瓷、箱包等商品出口额也超过千万美元。直至2012年,广东出口非洲的产品已广泛深入到家用电器、电子产品、五金建材、礼品及赠品、家居用品、流行服饰配件、服装及面料、太阳能及节能产品等新兴行业领域。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广东制造业产品在南非市场的占有量不断增加。与南非当地有实力的企业联合、打造自身专业优势,是促成广东企业顺利进驻南非市场必不可少的条件。近年来非洲大陆与广东合作水平持续升温,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粤企开始前往南非投资经商。数据显示,南非已经成为“广东制造”的重要新兴市场和粤企“走出去”的理想选择。

(三)广东市场对南非原材料需求旺盛南非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出口大国之一,煤炭、铁矿、锰矿等都是南非位列前五的主要出口产品。近年来,矿产资源是南非对外出口增长最快的产品,2003~2010年,南非出口锰矿年均增长率近90%、铁矿年均增长率高于40%。而煤炭是南非出口产值最高的产品,2003~2010年,南非出口煤炭年均价值3408百万美元,远高于矿产、原油等其他出口产品。据悉,亚洲是南非出口煤炭的主要市场,仅2012年3月,南非对中国单月出口煤炭量达130万吨,同期增长35%。广东产业市场规模庞大、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因此对原材料及贵金属市场都具有稳步上升的刚性需求。以钻石市场为例,广东是我国重要的钻石加工基地。近年来,广东逐步形成了综合型的钻石镶嵌和钻石加工的产业集群优势。如位于广州番禺和从化地区的沙湾珠宝产业园、钻汇珠宝采购中心和从化旗杆钻石生产基地等特色园区。同时,广东又是我国对钻石需求最大的市场之一。欧盟、南非是广东重要的钻石来源地,但由于欧盟进口市场乏力,近年,南非钻石进口市场比重逐步加大。作为当今世界的第五大钻石生产国,南非向广东出口钻石近年快速增长。广东与南非的钻石贸易也是双方贸易互补性的重要内容。

二、合作前景与对策

(一)合作前景分析2006年的《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提出,中非双方的经济合作以贸易、投资为主,涉及金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合作等多个领域。2012年,第五届中非合作论坛,再次确定了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包括投融资领域合作、技术援助合作、职业培训、医疗卫生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民间团体交流合作、学术研究合作、军备建设、安全合作等。中国对非洲全方位合作的政策定位,对两地经贸合作的方向产生重要影响,也为广东与南非未来的产业合作指明了方向。首先,广东与南非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贸易往来仍将占重要地位。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等机电产品是南非进口的主要商品之一,其中包括自动数据处理设备、推土机、发动机等机械设备,手机、电话、变压器、发电机等电气设备。广东与南非在机电产品领域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此外,双方在汽车零部件、五金、塑料制品等传统领域的贸易也具有较大的合作空间。其次,两地矿产资源、新能源上的合作潜力巨大。随着传统能源的日渐衰竭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新能源合作将成为未来的主流发展趋势。2011年,南非进一步修订了能源发展战略,计划在国内外市场投入120亿美元,同时投资新能源发电技术。此外,南非将提高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应用比例。

对广东而言,随着未来经济发展对能源和矿产资源需求的急剧增长,为了保证可靠的资源供给和可持续利用,在开拓南非资源市场的同时,还将加强新能源开发上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可见,未来资源类开发项目将成为双方投资合作的优先领域。再次,基础设施工程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目前,非洲不少区域性基础设施项目都被纳入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例如,东非经济共同体的铁路系统建设规划、东非地区的通讯工程,都是促进地区发展的重要项目。而南非各省不乏鼓励投资的措施,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求大。因此,广东企业在帮助南非建设铁路等基础设施方面有很大空间,而南非的地区性基础设施网络项目,将成为珠三角企业寻求国际投资项目的关注点。目前,南非与外资合作的行业主要有:电信和信息技术,能源和石化,机电产品、汽车和零配件等,此外还包括贵金属、医药用品、航天器、食品、饮料和烟草,交通及交通设备,采矿,化工、塑料和橡胶制品,饭店、休闲和赌博,金属制品等其它部门。在南非对外国投资优先名单中,中国企业已广泛进入金属冶炼、采矿、生物燃料、汽车、电信、化工等重点领域。可见,广东与南非未来的合作潜力将不仅限于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发、教育、初级产品加工和医药卫生等传统领域,而且在信息通讯、生物技术、旅游服务、金融服务和生态环境,空间技术和航天等新兴产业也有合作机会。

第9篇

[关键词]高校旅游产品消费市场

一、前言

高校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种旅游产品,广义的高校旅游是指以高校为载体,在校园内进行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狭义的高校旅游仅指以观光游览大学校园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本文所指的高校旅游为前者。

随着高校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这项新兴的特色旅游产品,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旅游客体的理论研究,而对于高校旅游客源市场的案例研究在国内外都极少。

为了调查目前高校旅游产品的实际消费情况,本文采取街头随机拦截的方式,对沈阳城市常住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共计1155人,其中:听说过高校旅游的有812人,对其进行了有关高校旅游认知与态度的调查;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有201人,本文对这部分高校旅游者的结构特征与旅游行为特征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7份,问卷回收率为98%。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旅游产品开发应该如何满足市场需求的建议。

本文对于高校旅游市场开发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对高校旅游的认知

(1)感知度。在1155名调查对象中,听说过“高校旅游”的调查对象占样本总数的70.3%,这表明“高校旅游”在沈阳城市常住居民中的知名度较高。

(2)对“高校旅游”概念的认知。在感知到高校旅游的812名调查对象中,95%认为高校旅游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园观光;仅有5%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旅游可以包括修学旅游、体育旅游及事件旅游。这说明,目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虽然对于高校旅游的感知程度较高,但在认知上还有很大局限,仅把高校旅游理解为狭义的高校观光游。

2.消费市场规模

在所调查的1155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中,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对象为201人(指广义的高校旅游),占调查对象总数的17.4%,用沈阳城市常住居民总数*17.4%可以近似估算目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对高校旅游产品的消费规模。

3.消费者结构

本文按照人口统计学及旅游行为的主要特征指标,对有效回收的197份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性别。男、女比为1.3∶1,男性略高于女性,主要是因为很多高校旅游者是利用到高校出差开会的闲暇时间游览高校的,而男性在这方面的机会略多于女性。

(2)年龄。20岁~25岁年龄段的游客最多(41.9%),其中多为大学在校生,他们到访高校的主要原因是:①探访同学、朋友;②与其它高校同学联谊;③以访学和考研为主要目的,到其它高校进修,在上述过程中顺便游览高校。16~19岁年龄段的旅游者次之(30.2%),其中高中学生居多,他们高校游的主要动机是了解高校、为高考填报志愿做准备。上述两个年龄段构成了高校游客的主体,其它年龄段的游客所占比例较小、且较分散。

(3)职业。在各职业类型的高校旅游者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体的48.8%,这与年龄结构的统计较一致。列第二位的是企业管理者,占18.6%,其高校旅游的主要原因是:①与高校有业务往来顺便游览高校;②到高校招聘人才,参观高校;③知名企业家到高校讲学,游览高校;④到高校进修学习,游览高校。其它职业类型占总体的比例较为分散,没有体现出较多的规律性。

(4)学历。高中以下学历占旅游者总体的11.6%,高中及同等学历30.2%,大专及本科学历55.8%,本科以上学历2.3%。上述数据显示,大专及本科学历、高中及同等学历的游客占绝大部分,这与上面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所表现出的结果较一致。

(5)月收入。除去学生无固定收入的因素,月收入1500~2500元中等收入水平的高校旅游者所占比例接近半数,达44.4%;2500元以上的旅游者占6.2%。

(6)旅游经验。通常,近三年来旅游次数在4次以上的旅游者被认为是旅游经验较丰富的旅游者。根据调查,近三年来旅游次数在4次以上的高校旅游者占总体的79.1%,说明高校旅游者的旅游经验较丰富。

4.消费行为特征

(1)动机。绝大多数高校旅游者到访高校都有其他目的,高校旅游只是附属行为。在197名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对象中:直接以观光游览为目的造访高校的,仅占7%;另外93%的旅游者造访高校都有不同的原因,游览高校只是闲暇时的附属行为,造访高校的主要目的包括:①工作或学习需要(23.3%)、②探亲访友(34.9%)、③日常休闲(11.6%)、④其他目的(23.3%),包括:参加同学或孩子的毕业典礼、送新生入校,等等。

观光和体验大学生活是高校游的最主要旅游动机。高校旅游各种动机所占比例如下:①观光、感受大学氛围(36%);②了解和体验大学生活(25%);③欣赏科研资源,学习科学知识(11%);④日常休闲,锻炼身体(8%);⑤圆自己的大学梦、名校情结(10%);⑥其他(10%)。

(2)旅游方式。在197名高校旅游者中,没有人参加旅游团,全部以散客的形式进行高校旅游(散客组成:个人、家庭成员、朋友、其他)。

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①客观原因:目前沈阳市旅行社中开展高校旅游业务的较少;少数有此项业务的旅行社未把高校旅游作为重点推广产品,缺乏宣传推销,很多市民不知道旅行社的这个旅游项目;少数旅行社对高校旅游的线路设计不科学,游览内容少而空洞,造成人们不愿参团。②旅游者主观原因:大部分旅游者认为自己去高校旅游有以下优点:自己旅游在时间安排上比较灵活;有孩子或亲友在高校读书或工作,可以安排参观游览高校;自己旅游比较省钱。

(3)消费结构。197名高校旅游者都是以散客形式进入高校的,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对于个人出入高校管理比较松散,高校大多可以自由出入,所以这些旅游者在购买门票上的消费为零;53.5%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有饮食消费,但金额都不大;在住宿、乘坐校内交通工具两项上没有游客参与,消费为零;没有游客参与旅游购物,消费为零;23.3%的旅游者参加过校园的各种文体活动,例如校园歌曲大赛、校园文化节等,但没有金钱消费;没有人在游览过程中聘请过校园导游,在导游消费方面为零。

综上所述,游客在高校旅游过程中的金钱消费几乎为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①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未开展高校旅游,因此不能为游客主动提供交通、导游、旅游购物等服务;②少数开展高校旅游的高校,其旅游开发程度不高,例如几乎没有学校进行旅游购物及校园交通的开发,使游客不愿消费或消费无门。

(4)到访时间。在一年中,78.9%的高校旅游发生在5、7、8、10月。在一周中,高校旅游没有特别明显的高峰,但周末游客稍多(约占一周游客总数的35%)。上述现象的出现与学生旅游者所占比例较大有一定关联,因为学生的闲暇主要集中在寒暑假、五.一、十.一和周末。

(5)游览时间。有72.3%的高校旅游者在高校的停留时间在4小时以下;13.3%在4~8小时;8.7%在8~12小时;停留时间在12小时以上的只占5.7%。可以看出,大部分游客在高校的停留时间都较短,而且以观光游览为主要目的,对学校没有更深层次地了解。(6)重游率及重游目的。有65%的旅游者游览过多所高校,他们认为不同类型与档次的学校之间在校园景观及氛围等方面差异明显,会使其产生游览不同高校的欲望。

但是,同一所高校的重游率较低,只有5%的旅游者重复游览过同一所高校,重游原因主要有:探访同学或朋友顺便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高校附近居民在闲暇时间到高校健身、休闲。

(7)各种高校旅游产品的消费比例。观光型、体验型与求知型旅游产品较受欢迎,详见本文2.4.1部分对旅游动机的统计分析。特色突出的高校入游率较高。根据调查分析,特色突出的高校吸引了多数旅游者。特色高校主要包括:①国内的一流重点大学(例如北大、清华)。56%的高校旅游者游览过一流重点大学,34.5%游览过重点大学,9.5%游览过一般大学(指省、市级各类普通高校)。可见,一般情况下,高校的等级越高、知名度越大,旅游者对其的旅游需求也越强烈。②79%的高校旅游者游览过各种专业类院校,例如音乐、美术、农业、电影、体育及建筑类大学等。自然景观、园林小品、教学及科研设施类的高校旅游资源吸引力较大

在高校旅游过程中,消费各种高校旅游资源的旅游者比例如下:自然景观,26%;园林小品,26%;教学及科研设施,25%;校园生活,8%;科普讲座,6%人;体育设施,3%;旅游商品和纪念品,1.3%;校园文化,0.6%;其它,3%。

(8)满意度评价。11%的游客对高校旅游感到很满意,35%比较满意,54%不满意。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高校旅游者对自己的旅游经历感到不满意,主要原因如下:①感兴趣的许多地点不允许进入,例如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一般不向校外人士开放;②高校未建设有效的旅游解说系统,使游客在游览中缺乏引导,旅游期望得不到满足;③高校内缺乏合适的住宿地点;④缺少旅游购物场所及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例如校徽、特种纪念品等。

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进行旅游开发,高校旅游者的旅游行为都是自发进行的,因此学校内没有供游客消费的各种旅游产品,也没有为外来游客设置相应的旅游服务,例如导游讲解、旅游纪念品销售、组织游客参与学生的某些文体活动等。因此游客只能自己在校园内凭着感觉游览,游览效率和效果都不会好。

三、关于高校旅游产品开发的若干建议

根据本文对高校旅游产品消费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高校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注重以下环节:

1.条件适合的高校要主动开发高校旅游产品。目前,普通市民对高校旅游的兴趣较大,而且已有17.4%的调查对象有过高校旅游行为。但由于管理难度大等多种原因,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正式向社会推出旅游产品。这种需求与供给间的矛盾既使旅游者在自发游览高校的过程中得不到旅游期望的满足,又使高校的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在被动接待旅游者的过程中受到了不良影响。因此,条件适合的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旅游开发与接待部门,化被动为主动,对到访学校的各类游客进行疏导与管理,以实现高校旅游产品的良性开发。

2.高校在销售旅游产品时应该重视与旅行社的合作。目前高校旅游者主要是以散客的形式游览高校,由于其在到访时间上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不利于高校对旅游者的规范管理。因此,高校在销售旅游产品时,要充分利用旅行社的分销渠道,把高校旅游推向市场,实现高校旅游的规模化与规范化。

3.根据不同类型客源市场的需求偏好,开发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例如,邀请学生的亲友参加与学生相关的节庆活动;召开高水平学术会议,以吸引更多的公务、会议型旅游者;举办校庆活动,邀请校友、政府人员、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吸引高校节庆旅游者;将体育馆、运动场等体育设施向外界出租,吸引健身、休闲型旅游者。

4.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特点,联合多所高校,设计出特色突出的高校旅游线路。

参考文献:

[1]石云霞:发展高校旅游优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2

[2]阎红霞:高校校园旅游经济的客源市场开发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2006.2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