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52:46
导语:在建筑一体化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Residential building integrated design abstract: solar energy, the solar energy application in building products and components, and do it with organic combin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one integrated mass.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application of active and passive solar energy technology has carried on the brief introduction and analysis for different building types, and focu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solar building design.
Key words: solar energy; Residential building; Integra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建造和使用太阳能住宅在冬季可减少部分采暖用煤,因而节省了燃料,减轻了对大气的污染。根据实际使用的结果推算,在中国北方地区,太阳能住宅建筑平均可节约燃煤量30kg/(m2·年)。因此,充分利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对于改善建筑的居住条件、提高室内温度、节约常规能源、改善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将太阳能被动式应用与主动式应用结合起来使用,与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这个系统将达到较好的节能和使用效果。
一、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所谓建筑与太阳能技术一体化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要通过‘相加’整合出一个崭新的答案。也就是说建筑应该从设计一开始的时候,就要将太阳能系统包含的所有内容作为建筑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加以考虑,巧妙地将太阳能系统的各个部件融入建筑之中“相加”设计,使太阳能系统成为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让太阳能系统成为建筑的附加构件。真正的太阳能技术与建筑一体化是指太阳能产品及构件在建筑上的应用,并做到与建筑设计进行有机的结合。
经过一体化设计的利用太阳能的建筑方案,具有以下优点:首先,由于经过综合考虑,建筑构件和设备全面协同,所以构造更为合理,有利于保证整体质量;第二,综合使用材料,从而降低了总造价,并减轻了建筑荷载;其三,建筑的使用功能与太阳能的利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功能的建筑构件,巧妙高效地利用了空间;第四,同步施工、一次安装到位,避免后期施工对用户生活造成的不便以及对建筑已有结构的损害;第五,如果采用集中使用安装,还有利于平衡负荷和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最后,经过一体化设计和统一安装的太阳能装置,在外观上可达到和谐的统一,特别是在集合住宅这类多用户使用的建筑中,改变了个体使用者各自为政的局面,易于形成良好的建筑视觉形象。
二、被动式太阳热能一体化设计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系统设计主要是依靠建筑物本身(房间的位置、建筑空间的合理布局、利用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的吸热性能等)来完成太阳能的集热、储热和散热功能。其设计基本思想就是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使日光、空气、热量仅在有益时进入建筑。其目的是通过控制阳光和空气在恰当的时间进入建筑并合理储存和分配热空气和冷空气,从而使能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并且增加人们的舒适度。
1.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
被动式太阳房集蓄热构件与建筑构件为一体,一次性投资少、运行费用低,但这种集热方式受昼夜温度波动较大。太阳能集、蓄热构件设计是被动式太阳能设计的核心,它包括直接得热系统和间接得热系统。直接得热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冬季让太阳辐射热直接从南面窗射入房间内部,用楼板层、墙及家具设备等作为吸热和储热体,当室温低于这些储热体表面温度时,这些物体就会像一个大的低温辐射器那样向室内供暖;间接的热系统有集热、蓄热墙和毗连日光间等形式,这种装置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设在墙体本身的集热、蓄热材料,集蓄太阳热能,使太阳能辐射热通过传导、辐射和对流,把热量送到室内。集热、蓄热墙又按其热量的传导、辐射和对流的不同,形成了多种形式,如实体式集热蓄热墙、快速集热墙、花格式集热墙、相变材料集热蓄热墙等。 夏季则通过构造措施隔绝太阳能辐射热进入室内。
按照太阳能在建筑中的获取方式,可以将被动式太阳能系统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直接得热式和间接得热式。
(1)直接受益式太阳能采暖系统
直接受益式指阳光直接透过南向窗户进入房间,室内构件(墙壁、地板、家具等)作为吸热和储热体将这些热量吸收,当室温低于这些构件表面温度时,这些构件就会像一个大的低温辐射器向室内的空气辐射热量,从而达到采暖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房间本身就是一个能量收集、贮存和分配的系统。
(2)集热蓄热墙式太阳能采暖系统
集热蓄热墙式的基本形式有特朗伯集热墙、水墙、附加阳光间和贮热屋顶式。
A.特朗伯墙式
特朗伯墙由透光玻璃、集热板、集热墙体(砖墙)组成。在集热墙体上、下部适当位置设置风口。其工作原理是: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到集热板上,集热板被加热,并有一部分热量蓄积在集热墙体内。当上下风口打开时,房间的冷空气由下风口进入集热板和墙体间的空腔,在空腔中受热上升,再由上风口回到房间。这种周而复始的热循环过程使室内温度得以提高。天热时,可以通过控制风口闸门启闭,来调节室内温度,使室内温度不致过高。而房屋的两侧面、背面及屋顶和底层地板则按照保温节能要求进行设计。
特朗伯墙式主要是通过建筑外维护结构的蓄热性进行采暖的方式,其工作原理是将集热墙向阳的一面涂以深色的选择性涂层加强吸热并减少辐射散热,在离集热墙外表面10cm左右装上玻璃或者透明塑料薄片,使该墙体成为集热和储热器,在夜间又成为放热体。储热墙通常为混凝上墙或实心砖墙,这些重质量的墙体热容大、惰性大,因此储热多、放热慢,墙体的温度波动相对于室外的温度波动有较长时间的延迟,有利于减缓夜间室内温度下降。储热墙的厚度因用途而异。
B.水墙式集热蓄热墙
水墙式集热蓄热墙简称水墙。作为蓄热材料的水通常置于屋内的一面墙中,称为“水墙”,水墙应该建在房间里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到的地方。用来建造这种“水墙”容器的材料一般为塑料或金属。水墙具有较好的蓄热能力,可保持一定时间热稳定性,造价低,很受欢迎,但主要问题是运行管理比较麻烦。
C.附加阳光间式
附加阳光间被动式太阳房是集热蓄热墙系统的一种发展,将玻璃与墙之间的空气夹层加宽,形成一个可以使用的空间——附加阳光间。这种系统其前部阳光间的工作原理和直接受益式系统相同,后部房间的采暖方式则雷同于集热蓄热墙式。附加阳光间式太阳房的工作原理是将作为集热部分的阳光间附加在建筑南向房间的外面,阳光间靠室外一侧全部设置玻璃,利用阳光间和房间之间的集热墙作为集热构件,冬季阳光进入附加阳光间后,集热墙将热量吸收并对阳光间内的冷空气进行低温辐射,温度升高后,空气因密度减小而升并由集热墙上部的开口进入室内,同时阳光间的底部形成了负压,室内的冷空气被吸入阳光间进行加热,这样阳光间内的空气和室内的空气因为对流而达到房间采暖的目的。
D.贮热屋顶式
贮热屋顶式太阳房兼有冬季采暖和夏季降温两种功能适合冬季不属寒冷,而夏季较热的地区。用装满水的密封塑料袋作为储热体,置于屋顶顶棚之上,其上设置可水平推拉开闭的保温盖板。冬季白天晴天时,将保温板敞开,让水袋充分吸收太阳辐射热,水袋所储热量,通过辐射和对流传至下面房间。夜间则关闭保温板,阻止向外的热损失。
2.被动式太阳能降温系统
相对于被动式采暖而言,被动式降温的策略相对多样和复杂。主要是利用热的对流,辐射和传导的原理,有效组织、利用和防止热。其设计思路可以归纳为提高建筑的散热、将进入室内的热能降低到最低。包括:利用对流组织自然通风,利用遮阳防止热辐射以及利用双层皮等特殊设计防止热传导。
提高建筑的散热最简单有效的应用就是自然通风。通风加速热量的散逸和水蒸汽蒸发,在同样温度下能给人凉爽之感,增加人的舒适度。本策略的前提是室外的温度低于室内的温度,否则室内会更热,所以在夏季炎热地区,有的甚至应该防止通风。而优秀的通风设计则能在自然风的基础上利用和加大风压,促进室内气流流动,从而将热空气排出建筑。
三、主动式太阳能集热装置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主动式太阳能在住宅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高效集热装置来收集获取太阳能,然后由风机或者盘管将热量送入住宅内用以采暖或是用以加热家庭需要的热水,同时住宅中设有一定的蓄热装置,用以保存太阳热能以备后用。一套完整的主动式太阳能系统是由太阳能集热器、储热装置、循环管路和一些辅助装置组成。
1.太阳能采暖系统
利用太阳能加热的系统,既可以为用户提供生活热水,又可以为住宅供暖。在低温建筑中冬季需要采暖,太阳能采暖系统是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实际上,太阳能采暖系统通常可以跟太阳能热水系统联合使用。在此情况下,一方面要适当增加太阳集热器的的采光面积:另一方面由于采暖是在寒冷季节才需要,因而要使用防冻或抗冻的真空管集热器。
2.太阳能空调系统
太阳能制冷,首先是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或机械能),再利用热能(或机械能)使系统达到并维持所需的低温。在建筑中应用的太阳能空调属于太阳能制冷的一种实例,太阳能空调就是不断地从建筑物内的空间取出热量,并转移到自然环境中,使建筑物内的温度低于周围环境的温度并维持这个低温。
3.太阳能光伏系统
太阳能光伏技术通过太阳电池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太阳电池可以联结成大功率的组件,组件又可以组成太阳能发电装置,可以供不同功率的应用。太阳能光伏系统一般包括电池组、储能、逆变和控制部分。建筑中的应用可分为独立光伏系统和并网光伏系统。太阳电池的应用,为建筑物提供照明等用电,如果太阳能完全能满足建筑物的能源需求,则可称为“零能房屋。”
四、太阳能集热装置与住宅屋顶的一体化
与坡屋顶组成一体的太阳能集热器,其主要特点是在做好防水处理的屋面上,铺设屋面与集热器共用的防渗漏的隔热保温层,在隔热保温层上放置太阳能集热部件,这种屋面由于综合使用材料,不但降低了成本,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能转换设施的价格也可以大大降低,有效地利用了屋面的复合功能。
五、太阳能集热装置与住宅墙面的一体化
对于集合住宅而言,外墙是与太阳光接触面积最大的外表面。单从太阳能利用角度而言,太阳能集热器可以结合集热墙设计,让整个墙体都成为集热器;或者作为附属构件依附于外墙表面。考虑到住宅立面,一般采用后一种方式与墙面结合。
墙体型太阳能集热器的基本结构,其实质是平板集热器的一种变型。本集热器由外到内分别由透光保温涂层、光热转化层、外墙支撑及导热层、集热管、发泡保温层、内墙支撑层、内墙涂抹层等部分组成。墙体集热器的工作原理为,阳光沿其一角度人射墙面,按有效投影截面获取的有效光能透过透光保温涂层,人射至光热转化层,在光热转化层内完全或选择性地转化为热。
六、太阳能光电装置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由设在建筑物屋面的太阳能光电池板组成的“太阳能屋顶”提供建筑所需要的部分或全部能量,且与电网并网。当阳光充足时,太阳能电池除满足全部能量需求外,多余的电能可输送给电网;当阴雨天气时,则由电网供电。这种光电转换装置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目前太阳能电池价格较高,效率较低,因此我国的太阳能光电建筑还处于研究试点阶段。
结束语
我国太阳能利用在建筑行业,特别是城市建筑中的一体化设计,还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发达国家可供借鉴的一体化设计方案在我国并不完全适合,因为国外利用太阳能的居住建筑大多数为独立或联排式低层住宅,而我国目前城市住宅建设的主流是多高层集合住宅。因此,在我国研究和推广符合国情的一体化设计建筑,尤其是被动式太阳能多高层住宅势在必行,这就为我们建筑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敖三妹.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结合技术进展.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6.
[2]贾洁.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辽宁建材,2006/04.
建筑和装修设计一体化指的是在建筑项目开发的时候,在系统的措施指引下,对各种技术手段和资源进行调配和利用,并将其贯穿在开发的整个过程中,但最后的设计结果是资源最优,让产品的性能达到最佳。一旦室内设计师想在建筑阶段中给予设计,这样可以在施工结束后将平面空间划分不好。比如图1a是建筑设计生产后的平面,从室内设计的方向出发,这种户型的平面有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入口太过开放,没有很多就餐的空间,客厅没有完整的墙面以及摆放家具的空间,各种空间布局产生大量浪费。因此,可以在入口处设立玄关,从而构成独立的就餐的空间;将厨房入口处房门的位置改为居中设置,这样就可以将橱柜的空间增多,把卫生间的门靠近卧室一点,这样就可以将墙面作为电视背景墙。
二、建筑和装修设计一体化道路的具体措施
1.建筑和装修设计一体化设计工作流程建筑和装修设计主要含有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结构设计、给排水设计、暖通设计等几个步骤。在设计的不同环节中,一体化设计工作流程为:
(1)建筑设计:设计说明书;总平面图和建筑设计图纸;透视图、鸟瞰图等模型
(2)室内设计:概念草图;效果图
(3)结构设计:阐述结构设计依据以及涉及的结构设计内容
(4)电气设计:拟制的电气系统、变配电系统内容
(5)给排水设计:供排水方式、消防系统方式说明
(6)暖通设计:冷热符合估算;采暖热源的选择;空调通风、排烟系统简述
(7)各个专业介入情况:室内设计介入,与建筑师一齐沟通讨论,完善方案
【关键词】BIPV系统、幕墙的材料及热工、社会效益
引 言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北京等大城市用地紧张、能源消耗量大、有大量已建建筑屋顶均空闲,屋顶急需解决夏季防热、防水维修,以及屋顶需要加建天台屋等需求进行研究。太阳能技术除被动技术外,还发展了主动技术,这主要表现在太阳能光热利用和太阳能光电利用两个方面。第一,太阳能光热利用主要是用于采暖和制冷,根据利用温度的高低分为高温利用、中温利用和低温利用。第二,太阳能光电技术主要是利用单晶硅或多晶硅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一般用于航天飞机、空间站或边远地区。太阳能建筑的光电利用,主要是用来实现太阳能照明和发电。太阳能从单纯的生活热水利用逐步发展成为绿色生态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太阳能的有效利用需要与系统的建筑节能设计、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等优化组合,才能实现建筑耗能的结构调整,提高利用太阳能的保证率,为建筑提供采暖、制冷和生活用水,营造低能耗、高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
1、光伏建筑一体化概况: 国外光伏与建筑的结合形式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建筑与光伏系统的结合,称为光伏附着设计(BAPV);另一种是建筑与光伏组件的结合,称为光伏和建筑的一体化集成设计(BIPV)要求光伏器件与建筑材料集成化。国内对光伏与建筑的结合形式还没有统一的划分。 1.1 BIPVBIP概念:光伏建筑一体化(Building Integated Photovoltaies,简称 BIPV)指在建筑护结构的表面安装光伏组件提供电力,同时作为建筑结构的功能部分,取代部分传统建筑结构如屋顶板、瓦、窗户、建筑立面、遮雨棚等,也可以做成光伏多功能建筑组件,实现更多的功能,如光伏光热系统、与照明结合、与建筑遮阳结合等。
1.2 BIPVBIP系统原理:BIPV 系统有独立发电和并网发电两种形式。独立发电系统就是光伏系统产生的电仅供自己使用;并网发电系统就是光伏系统与公共电网相连,光伏发电系统产生的电除自己使用外,还可向公共电网输出。独立发电和并网发电发电系统。
1.3 BIPV 主要形式:有光伏采光顶(天窗)、光伏屋顶、光伏幕墙、光伏遮阳板(分为有无遮光要求两种)屋顶光伏矩阵、墙面光伏矩阵等几种类型。 1.4 BIPVBIP优越性:(1) 光伏阵列一般安装在闲置的屋顶或墙面上,无需额外用地或增建其他设施。(2) 可原地发电、原地用电,节省电站送电网的投资。(3) 夏季,处于日照时,由于大量制冷设备的使用,形成电网用电高峰。而这时也是光伏阵列发电最多的时候。BIPV 系统除保证自身建筑用电外,还可以向电网供电,从而缓解高峰电力需求。(4) 由于光伏阵列安装在屋顶和墙壁等护结构上,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大大降低了室外综合温度,减少了墙体得热和室内空调冷负荷。(5) 绿色环保,清洁能源。(6) 用电需求与建筑面积利用最大化。 我国每年新增建筑幕墙为 2000 万平方米,若 5% 采用光伏幕墙, 则可装机容量约为 40MWp,可年发电约 0.5 5 亿 kWh。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建筑屋顶面积总计约 100 亿平方米, 若1 % 的屋顶采用光伏组件覆盖,则年发电约 150 亿 kWh。可见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其潜力十分巨大。
2、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工程实践 2.1工程现状条件及设计要求: 本项目位于北京西四环与玲珑路的交叉口,玲珑天地项目内,为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新办公楼屋顶加建光伏会所。新加屋顶光伏会所建筑面积160平米, 在办公楼9层顶的屋顶平台上加建的光伏会所。 要求进行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设计。
2.2工程做法概述:本工程为高层建筑屋顶加建项目,执行北京地区节能设计标准。本工程采用钢结构,具体构造为:1)原建筑为框架结构,在原屋面框架梁上增设钢柱子,钢柱子上设钢梁,构成维护结构的承载系统。2) 钢柱外侧通过墙壁檩条固定彩色压型夹心保温板。3) 屋面通过钢梁及檩条固定BIPV幕墙主次龙骨,龙骨上镶嵌玻璃,后打胶密封,做法同玻璃幕墙屋顶天窗。
3、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技术 3.1 BIPV主要由两部分构成:1) 为幕墙构造--实现建筑维护结构; 2) 电气系统--直流发电、汇流逆变及计量供电的功能。 3.2 BIPV原理详见右图: 3.3 构造体系组成 详见右图
1)建筑结构2) BIPV光伏组件 3) 幕墙框架体系 4) 幕墙转接系统
4、光伏软件计算:
采用PVSYST5.1版本软件对本工程进行模拟太阳能发电量计算:本工程采用的太阳能板尺寸为1650mmX950mm,单块板额定发电功率为发235W,本工程共80块,总量为235X80=18800W。屋面坡度为5%。光伏组件面积为179平米,PVSYST计算结果可见,北京地区,四至六月为太阳能发电效率最高,二月、三月、七至十月发电效率其次,十一月至一月发电量最少。全年发电量较高。
结语---光伏发电效益分析: 本光伏系统总装机容量为:18.8KW,预计年平均发电量约为18470kWh。,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减少火力发电所导致的环境污染,从而减少国家治理污染的支出,具有难以估量的间接收益。 (1)、经济效益分析: 25年内节电量为46.176万Kwh,25年内至少可节约电费约¥69万元;25年共节约一次性能源量:151.212吨;节约国家火电建设成本:14.67万元;节约25年火电运营成本:17.55万元;减少25年环境综合治理费用20.72万元。 (2)、环境效益分析: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0.021吨、二氧化硫0.185吨、氧化氮0.054吨;
关键词:住宅小区;建筑设计;功能布局;户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s aim is not just to provide for the residents living places, usually the daily life for residents to provide quality services, and apparently rational configuration and the optimized design community, thus forming the, business, scene integration has become the area's overall quality measure important symbol.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combined with a district building design example, with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higher levels of meet residents design requirements.
Keywords: residential district; Architecture design; The function layout; Door model the design
1. 项目概况
本小区基地位于南方某发达城市新城区,规划土地使用性质为居住用地,规划用地总面积为10公顷,其中可建设用地面积为10公顷。该基地地形平坦,基地内现有部分闲置建筑,多为一层砖混结构,建筑质量较差,规划予以拆迁。该基地四周均为规划的城市道路,东侧紧邻城市绿地,并有一河道从东侧经过,其余各册均为规划中的居住用地。小区内各高层建筑间距>13米,高层与多层建筑间距>9米,多层建筑(二级耐火等级)间距>6米。沿每幢高层住宅长边设消防道路,并设有不小于15X8的消防登高场地。开关站与住宅间距>12米,煤气调压站与住宅间距 >6米。
2. 设计理念
设计遵循高品质及现代化的整体构念,强调居、商以及景的一体化整合。从对用地现状环境特质的充分分析入手,结合地形的特点,合理安排用地分块及空间形态,功能及交通设计,形成有机秩序,层次丰富的空间序列,结合此本项目对建筑设计理念如下:(1)以人为本,以自然的生态为思考,以人文空间为参照点,塑造各具形态的居住空间。(2)关注小区公共空间的构合,以烘托小区的“大客厅”功能。(3)注意小区整体环境及空间序列组合及构成,围绕中心区和景观,交通轴线,通过建筑与景观,绿化的纵横穿插,住宅高低错落,景观节点的精心营造。配套设置的科学安排,人,车行系统的合理组织,绿化景观的巧妙梳理,为之提供了具有良好通顺,合理,宜人景色的均好性居住环境。
3. 总体功能布局
(1)突出重点:利用小区的入口商业步行街与中心景观广场的有机结合。利用它的存在形成景观,交通,建筑为一体的综合体,景观上塑造小区的中心广场。并在交通上聚合成小区的中心交通枢纽。建筑功能使用上自然形成了商业及人文的大集合,做为一小区景观节点的独具匠心的一笔是独一无二的。
(2)强调均好性:在以上大的空间塑造形成后,各小区及组团均围绕着它形成整体一致的建筑及景观,交通和摆布格局。在有利用各组团出入口不同地形的特点,亦考虑了交通的直入方式,以供不同的选择。这里,住宅底层采用局部架空,以做停车及绿化,各居住住户均可通过组团的直插路直入每户垂直交通处。
(3)充分利用基地的高差,设置地下停车库解决积水并与小区内的景观自然结合,使建筑及园林层次分明。创造出独特的小区景观。
(4)小区空间组织及特点:以入口处公共的中心广场为核心,由各半公共空间的连接渗透入各小区组团内部,形成有层次的序列空间。利用全架空层的空间特点,排除以往入户的宅前小路的做法,将三级路与绿化,完美的穿插,结合,形成了一动态的入户空间模式。利用自然场地的空间特点将低处做水体,高处做景亭等。
4. 建筑设计
住宅单体设计中贯彻“适用,经济,安全,美观,卫生,舒适”的建设方针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现代的家庭的居住行为方式为依据,综合考虑用地条件,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等因素,合理组织室内外空间,努力提高住宅功能质量和居住环境质量,创造一个符合人们生活,生理,心理,社会交往及精神需要的高质量居住空间环境。
4.1户型设计
注重户型的经济性,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户型面积。功能分区如下:
(1)内外分区:把住宅分成内区和外区,按照空间使用功能和私密程度的层次来区分,使住宅内部空间内外有别。
(2)动静分区:住宅设计将安静的空间与交往等活动和空间分区;
(3)洁污分区:洁污分区主要指把住宅的厨房,卫生间与起居,卧室之间进行分区,体现在用水与非用水的分区上,即干湿分区:而厨房,卫生间的污水,垃圾,烹调的油烟,气味等,在设计中也加以分离,以保证居室清洁卫生的要求。
(4)提高厨房,卫生间的功能质量:厨房设计中尽量适应其向现代化,标准化,系列化方向发展的趋 势,家庭炊事行为合理设计灶台,案台,洗条台,冰箱,排油烟机等的位置。卫生间设计满足便溺,洗浴,洗漱(化妆)和洗衣四种功能要求,分组分间布置,提高使用效率。
4.2建筑节能初步方案
规划布置 居住建筑的规划布置、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利于自然通风。建筑朝向居住建筑的朝向大部分朝南。建筑体型建筑体型尽量减少凹凸和变化以达到降低体型系数的目的。开窗面积建筑立面设计考虑到东、西、北向外墙的开窗面积,尽量控制窗墙比。围护结构保温形式。
4.3建筑围护结构保温形式和选材意向
(1)屋面平屋面(坡屋面)保温层拟选用≥35厚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XPS板);
(2)外墙 居住建筑外墙拟选用外保温构造措施外保温建筑构造的保温层拟选用30厚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板(XPS)。
(3)外门窗 居住建筑外门窗拟选用普通铝合金门窗或断热铝合金门窗,玻璃采用双层中空玻璃空气层厚度6mm。
4.4建筑风格
以现代法式建筑风格为社区设计理念,打造一个优美且舒适的城市新住区,纯净简洁而又富于变化的现代都市风格及轻巧别致的细节设计形成鲜明的建筑个性,以独特的形象特点,衬托出现代化新社区的地标形象。
4.5绿化景观规划
以中心景观为中心,连接各组团绿地,强调景观空间的贯通,流动,做到层次分明,“步移景异”。以创造人性化的中心绿地和强调空间景观节点设计为原则。首先从小区空间形态上进行合理规划,形成梯度景观渗透(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前绿地),最充分有效地利用用点环境优良的景观的资源。
在景观环境的营造上,结合绿地和硬质景观曲直变化,以及环境小品等人性化设计,创造一个绿色的小区“共享庭院”。小区组团绿地是中心绿地的有效延伸,直至每栋,每单元门口的庭院设计,始终体现一种简洁几何图案所表达的现代景观设计风格。空间景观节点例如小区主入口广场,中心绿地景观点等等的设计则更多的强调人性化的设计,从人的行为,人的尺度,人的情感上进行细致入微的思考,力求创造一个舒适,亲切的小区景观环境。
4.6城市道路景观及建筑轮廓线设计
在总平面上布置上采用局部退让,建筑转角和设置开放空间节点的方法丰富小区的临街空间界面。在各道路拐角处,利用转角的建筑体形,自然过渡城市道路空间。小区建筑体量均衡,整体性强,住户可充分看到东面的绿化。
4.7道路交通规划及停车
认真分析小区周边的交通环境,确定合理的主次入口,人车分流,打造安全,舒适,优质的小区环境。小区道路体系按要求分三级,一级为道路主骨8M宽,二级为入组团道路5M,三级则为宅间小路引入住户1.5M至2M,且道路系统呈外环内通的格式,以达到疏散的便利,方向明确的目的。停车主要采用两个途径,一是利用底层车库,主要解决住户自身的车位停放,二是利用道路边沿的露天车位停靠,主要解决社会车辆和弥补住户的停车不足。
5. 结语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居住小区已不能仅仅为居民提供居住场所,其还需考虑到居民的购物、娱乐等需求,而且还要兼顾到小区环境氛围考虑等。文章就在居住小区环境中合理配置和商业气息的设计,使其与小区居住、商业以及环境有机结合,提高小区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阐述,从而能够满足居民更高层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童辉.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研究[J].科学之友,2011,28(03):118~119.
[2] 徐平,周寒,程凤.浅议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J].经营管理者,2011,27(12):31~33.
【关键词】几何住宅;节能;一体化;建筑设计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也随之加快,在当前的建筑领域中各种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以及施工设备层出不穷,从而为现代的建筑工程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且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在城市中各种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些拔地而起的建筑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的需求,而且还提升了城市形象和缓解了城市空间压力。然而随着全球性的能源微机,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节能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生产的第一要素。并且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在当前社会的各个领域和行业中,都加大了对节能生产的研发力度。而建筑行业作为能源资源消耗大户,在建筑工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实现建筑节能更是迫在眉睫。随着人们的节能意识提高,在当前的建筑工程建设中建筑节能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为了实现建筑节能,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在致力建筑功能和质量的基础上,还应该从建筑外墙和门窗以及屋面等方面实现建筑节能。而为了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的效果,加大对集合住宅与节能一体化建筑设计的分析研究力度意义重大。本文从节能技术方面出发,对建筑节能的深入研究,然后对几何住宅与节能一体化建筑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同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而为我国早日全面实现建筑节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节能技术方面
(1)护结构系统。(2)太阳辐射的控制与改善。(3)自然通风与采光的利用。(4)可再生能源的利用。(5)高舒适度、低能耗的室内环境控制系统。(6)降低噪声的技术与构造系统。(7)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8)提供高舒适度的其他技术系统。
2.EPS外墙和屋面保温系统
原理:EPS是膨胀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简称, EPS外保温系统是由特种胶泥、板、玻璃纤维网格布和饰面涂层组成的集墙体保温和装饰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构造系统。
优点:自重轻、增加有效使用面积、无热桥、施工方法灵活、适应性强、更 换修饰方便、保护墙体、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外保温方式可在现有基础上节能50%-80%,每使用1吨绝热材料,可节约标准煤3吨/年,其节能效益是材料生产成本的10倍。
3.主动呼吸式玻璃幕墙
原理:呼吸幕墙是双层幕墙的趣称,发源地为德国,又称为热通道幕墙、双层幕墙、通风式幕墙,国外也称作主动式幕墙。随着技术的进步,双层幕墙衍变成了四种形式,代表了它的四个演化过程,分别是整体式、廊道式、通道式和箱体式双层幕墙,后者是目前较新的技术,也就是具备独立换气功能的呼吸幕墙,保温、隔热、节能、降噪、防尘。夹层可作为排出楼内废弃通道,保障室内空气清新。
4.铝窗及中央玻璃系统
原理,高档断桥隔热铝合金窗,双层中空Low-E玻璃,内充惰性气体,断热、保温、超高隔音性能,既保持室内光线明亮,又减少室内热负荷,降低空调费用。增加了密封性,保持室内的冬暖夏凉,更加环保节能,同时可有多种开启方式,增加居室的安全性。
5.多功能户外轴帘系统
保湿、隔音、遮阳、防盗 罩壳系统在玻璃窗和卷帘窗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强的空气绝缘层。中空 保温玻璃窗加装卷帘,保温性能将提高20%以上。
(1)用电机驱动的卷帘窗可以方便地实现无线严控。如果连接上阳光传感器,则卷帘窗将会根据设定光线的强度自动开启或者关闭。
(2)用电机驱动的卷帘窗可以通过可编程定时开关来控制卷帘窗的开关,这样即使您经常不在家/外出旅行,卷帘窗都能在设定的时间开启和闭合,营造主人在家的感觉。
(3)多个用电机驱动的卷帘窗可以借助一个群控器实现多窗同时开启或关闭。
6.柔和式天棚制冷采暖技术
原理:混凝土制冷采暖系统就是通过预埋在现浇混凝土楼板中的均布水管,依靠低温热水为热媒,以夏季送水温度为20℃、回水温度为22℃和冬季送水28℃、回水温度为26℃的2℃低温差先加热或制冷混凝土楼板,楼板再以辐射方式进行传热,自动调节室内温度。因为采用低温辐射方式传热,它的制冷和采暖效率大大高于空气对流传热方式,且无气流感和噪音。优点:
(1)设备负荷小,室内温度均匀,无噪声和风感,室内舒适度高。
(2)一套系统两季使用,冬天用低温热水供暖,夏天可低温冷水制冷,节省设备投资。
(3)省去了室内横七竖八的暖气管,为室内装修设计提供了方便,房间的净面积全部为有效使用面积,无形中提高了房屋面积的使用率。
7.中央空调
原理:中央空调是现代建筑中一种常见的电气设备,随着中央空调的应用,使得现代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而中央空调的原理是由一台主机通过风道过风或冷热水管接多个末端的方式来控制不同的房间以达到室内空气调节目的的空调。采用风管送风方式,用一台主机即可控制多个不同房间并且可引入新风,有效改善室内空气的质量,预防空调病的发生。
优点:
(1)整个家庭都处于舒适性条件下,避免其他分体机造成的直吹过冷和房内冷热不匀的人体不适现象。
(2)装饰性好,配合装修无任何外漏管线。
(3)操作简单,自动运行,无需维护。
(4)可根据各个房间的朝向、功能等增加或减少送风热量。
(5)可加新风和加湿,使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和卫生。
施工: 中央空调的设计和安装要与装修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舒适性和装饰效果。
关键词:可持续建筑;节能;设计
前言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揭开了建筑文明的新篇章,传统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负荷增加。“建筑”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走可持续发展和节能之路是必然的选择。
一. 可持续建筑概述
1.1概念
可持续建筑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规划的建筑,设计理念上涉及到建筑物、建筑材料、城市区域规模大小等等因素,及与其相关的经济性、功能性、人文性和生态性。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注重建筑的室内居住环境,以健康、舒适、舒心为主题,以节约能源为目标。
1.2原则与理念
1)可持续理念,设计上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能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影响;2)资源应用效率原则,对于输入建筑物的资源如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要有效地使用,力求做到循环利用或回归自然,总之,确保资源的利用率达到较高的层次;3)低碳理念,设计上注重新能源的利用率,例如,太阳能、自然风、光能等等,尽量减少传统能源的利用率,做到节能减排;4)防止污染原则,这里涉及到对建筑物的废物排放的设计理念,以利用可回收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为重要根本目的;5)和谐环境原则,降低环境负荷,从建筑物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出发,力求与环境相融合,且有利于居住者健康。
二. 可持续建筑与节能一体化设计思路分析
2.1控制体型系数
1)从面积水准角度看,统计数据表明,国内近年的住宅建筑套均面积有123,世界排名第三,如果将套均建筑面积设计上控制在80~120,在同样满足人们“住”的问题上,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和金钱;2)从节能角度看,夏热冬暖地区分为南区和北区,在建筑造型要求能够满足的同时必须严格控制体型系数。以北区为例,单元式、通廊式住宅的体型系数不宜超过0.35,塔式住宅的体型系数不宜超过0.40。严寒、寒冷地区建筑的体形系数应小于或等于0.40。
2.2延长建筑物寿命
建筑物寿命低下,必然导致拆除、重建,带来各方面投入的增加,所以,在设计上应从延长建筑物使用年限的角度着手考虑。1)从城市总体规划入手,减少甚至避免建筑物在正常使用年限内因规划调整而拆除。2)用居住水平发展的角度去设计,建筑物内部空间要有可塑性;外部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3)从居住业主的发展和需要出发,建筑物的寿命要融入人的气息,中国大多数人不喜欢频繁地迁居,因此在建筑物的寿命内,要考虑到业主老年时的需求。4)与建筑物的长寿命相匹配,在管线的布设上要便于更换与维护,设计上结构体与填充体最好相分离;在结构、墙体和保温的材料选择上应该把使用寿命作为选择的依据之一。
2.3保温隔热层厚度设计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为了夏热冬冷地区的节能目标的达成,对外墙传热系数和蓄热系数也做了规定,如表1所示:
按照表1中关于K和D的规定,结合一定的计算公式和材料本身的导热系数λ,可以计算出保温隔热材料的最小厚度值。具体在设计时注意点如下:1)如果墙体结构选用的是加气混凝土砌块,只要窗户和屋面等其他部分可以达到相关的节能标准或规定,外墙不需要进行特别的保温隔热施工措施便能够完成节能50%的目标;2)如果墙体结构选用的是粘土实心砖或者是混凝土砌块,需要分别将保温隔热层厚度增加至20.1mm和29.4mm以满足节能的目标,此外,这些传统材料既浪费了能源,又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应该尽量使用新材料来代替;3)实践证明,钢筋混凝土梁、柱是建筑物中最主要的“热桥”部位,其热阻相对较小,因此,其表层保温隔热层厚度应大于等于30.7mm,才能完成节能50%的节能目标。
2.4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
2.4.1自然通风和采光设计这是节能和健康的有效途径。通过窗的开启方式、竖向风道和设置负压等组织室内气流自然通风。
自然光是一种无能耗光源,在设计思路上要予以强化:1)建筑结构设计上要最大限度地布设采光口的数量和面积,选择上尽量遴选光透性强的玻璃,增加自然光的透射度;2)在室内结合自然光的强弱,分层次布设线路,做到自然光足够时不开灯,自然光弱时开小灯,没有自然光时开全灯,使自然光源能量的利用率达到最大。
2.4.2利用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水能、地热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的新能源,例如:1)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应列为首选,太阳能提供热水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成熟、经济可行。2)地热能也是很好的能源,就是在利用上要具备以下一些条件:利用水文地质勘查证明其是否可行;要有水文地质、暖通空调、地热设备等各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城镇有地下空间规划;政府有机构从立项、实施和效果进行管理等等。3)两栋邻近的超高层建筑将风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应用。
三. 结语
我国可持续建筑与节能一体化设计正处于发展时期,发展空间格外广阔。在具体的建筑工程设计上,应将我国国情和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尽量遴选各种节能的新技术、新材料,设计经济、合理的节能方案,确保把建筑能耗水平降至最低,真正做到建设节约型社会,有效地缓解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良好的发展,其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
参考文献:
[1]梁建红.可持续发展与建筑节约设计[J].职业时空,2010(1).
[2]叶耀先.科学理念与建筑可持续设计[J].住宅产业,2011(3).
关键词:建筑密度;计算;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
Abstract: Planning, architecture, landscape design has become a real estate project in the design stage of a trend, the drawing depth of expression, underground garage entrance, pedestrian evacuation exit, underground equipment room on the protruding portion and pedestrian evacuation exit, well, whether to include building density, should how to calculate building density is planning desig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personnel thoughtful.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above question spreads out discusses, in order to obtain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alculation of building density.
Key words: building density calculation; plann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egrated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世界经济整体形势趋于严峻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困境中推进,各行各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地产业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力军自然也颇受影响。因此,地产项目业已朝着设计精细化、各专业设计一体化方向发展,目的就是能使得各设计专业之间密切配合,减少冲突,提升设计项目的经济性,同时,这也能从设计的角度为全球、为社会的节能减排做出间接的贡献。
过去对地产项目整体上的设计流程一般是规划设计排在第一位,规划完毕后建筑设计再跟进,最后景观设计才在建筑设计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这样一个设计流程虽然在实际的地产项目操作中持续了多年,但其中也暴露出来了很多问题,在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中,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图纸深度要求总平面图中要体现地下设备用房、地下车库的人行疏散楼梯间,这些要不要算入建筑密度,此外还有地下车库出入口、地下设备用房的地上凸出部分、各种窗井、采光井等是否也要算入建筑密度。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中第5.0.10条,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计算公式为: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建筑用地总面积。《民用建筑设计术语标准》GB/T 50504―2009中第2.4.18条,建筑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占用地面积的百分比。
从上述定义描述中可以看出,《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与《民用建筑设计术语标准》对建筑密度的计算方法都是一致的,但这两种标准以及其他规划建筑的相关规范中都没有对“建筑基底面积”做出明确的界定。目前,关于建筑基底面积的具体测量计算方法国家还没有专门的规范。
在规划设计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当中,建筑密度是居住区重要的环境指标,属于必要指标。建筑密度表现和控制着规划地块的空地率(空地率=1-建筑密度,住宅用地单位定义为1),建筑密度大了,则空地率小;建筑密度小了,则空地率大。很明显,规划地块中,空地率越大,则为建筑环境质量的提高提供了越多的用地条件,但是空地率也不可能无限制的大,空地率与建筑密度之间必需有一个很好的结合点或者平衡比例,这样才能既保证了规划地块的合理经济利用,又能使搞好建筑环境设计、提高环境质量得到保证。
建筑密度作为规划设计中如此重要的一个技术经济指标,却缺乏相关专门规范,这对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都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为此,江苏盐城大丰市出台了《大丰市市区经营性建设用地容积率、建筑密度规划管理暂行办法》,我们可以向其学习也出台一部类似的暂行办法。
在规划、建筑、景观的一体化设计中,对建筑密度的计算我们遇到了这样几个问题:
1.地下车库车行出入口、人行疏散出口是否算入建筑密度
1)地下车库车行出入口
地下车库车行出入口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出入口处有顶盖的,一种是出入口处无顶盖的.
以往在规划设计中,地下车库出入口一般都不计入建筑密度,但显然是不合适的,尤其是对于有顶盖的地下车库入口,因为地下车库出入口处需要有围护结构且多数情况下有永久性顶盖,而不是“空地”。
对于有永久性顶盖的地下车库出入口,我们可以参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05第3.0.1条,“单层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应按其外墙勒脚以上结构水平面积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单层建筑物高度在2.20m及以上者应计算全面积;高度不足2.20m者应计算1/2面积。2. 利用坡屋顶内空间时净高超过2.10m的部位应计算全面积;净高在1.20m至2.10m的部位应计算1/2面积;净高不足1.20m的部位不应计算面积。”当地下车库出入口处的顶盖为水平顶盖时,参照上述的3.0.1条中的第1则执行计算建筑密度,当地下车库出入口处的顶盖为带有坡度的水平顶盖时,参照上述的3.0.1条中的第2则执行计算建筑密度。
对于无永久性顶盖的地下车库出入口,我们可以将其露天坡道水平投影的部分算入道路用地,而不算入建筑密度。
2)地下车库人行疏散出口
以往的规划设计中,地下车库的人行疏散出口在总平面图上是不体现的,自然也就谈不上将其基底面积算入建筑密度,但在规划、建筑、景观的一体化设计中,需要体现地下车库人行疏散出口,所以要将其算入建筑密度,参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05第3.0.17条,“有永久性顶盖的室外楼梯,应按建筑物自然层的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我们将地下车库人行疏散出口自然层的水平投影面积的1/2算入建筑密度。
2.地下设备用房的地上凸出部分及人行疏散出口
在以往的规划设计中,地下设备用房只是在总平面图上用虚线表示其地下部分的轮廓范围,而没有考虑其地上凸出部分及人行疏散出口,自然也就谈不上将其算入建筑密度,但在规划、建筑、景观的一体化设计中,地下设备用房的人行疏散出口需要体现,这样造成地下设备用房的地上凸出部分也需要体现,这样地下设备用房的地上凸出部分及人行疏散出口都需要算入建筑密度。
1)地下设备用房的地上凸出部分
对于地下设备用房的地上凸出部分,可以参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05第3.0.1条中第1则,“单层建筑物高度在2.20m及以上者应计算全面积;高度不足2.20m者应计算1/2面积”。凸出地面高度超过2.20米者将基底面积全算入建筑密度;凸出地面高度不足2.20m者将基底面积的1/2算入建筑密度。
2)地下设备用房的人行疏散出口
等同于地下车库人行疏散出口,将人行疏散出口自然层的水平投影面积的1/2算入建筑密度。
3.窗井
在以往的规划设计中,地下室、半地下室窗井在总平面图上是不体现的,自然也就谈不上将其算入建筑密度,但在规划、建筑、景观的一体化设计中,地下室、半地下室窗井需要体现。参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05第3.0.5条,“地下室、半地下室(车间、商店、车站、车库、仓库等),包括相应的有永久性顶盖的出人口,应按其外墙上口(不包括采光井、外墙防潮层及其保护墙)外边线所围水平面积计算。层高在2.20m及以上者应计算全面积;层高不足2.20m者应计算1/2面积”, 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采光井(即窗井)是不算入建筑面积的,但从我们对窗井最直观的印象,其应该算入建筑密度,这样以来就会产生一些矛盾,没有规范对窗井做出明确的规定是否将其算入建筑密度,可以参考的规范显然又有些不合适。具体是否将地下室、半地下室窗井算入建筑密度,确实需要相关部门进行讨论,做出一明确规定,不然无论对于规划设计人员还是规划管理人员,都很难做出选择,甚至会导致设计人员钻规范的空子,规划管理人员渎职腐败。
规划、建筑、景观的一体化设计使得图纸的深度越来越深、表达的内容越来越经济,高标准严要求的开发对一个设计公司的综合设计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如何确定地下车库车行出入口、人行疏散出口,地下设备用房的地上凸出部分及人行疏散出口,采光井等的建筑密度方面,总是参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不是长久之计,期望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及早出台有关建筑密度计算的规范法规,使得规划管理人员、规划设计人员都能有法可依,也使国家的城市建设朝着更规范更严谨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
[2]民用建筑设计术语标准GB/T 50504―2009
[3]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胡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6月
[4]窗井 设备吊装口 排水沟 集水坑图集03 07J306
关键词:设计施工一体化;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可以通过设计、施工的有效分工和合作,在设计、施工环节形成交叉、互动、互补、优化的工作机制,达到缩短工期、确保工程质量、降低投资、提高工程项目技术含量等目的。这一承包模式,在国外的应用非常普遍。但由于我国建筑业的市场环境、政策配套、企业实践等方面的原因,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模式推广缓慢,值得各方关注、研究并推动。
我国建筑业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现状
1. 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勘察设计企业多于施工企业
调查显示,实行总承包模式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企业中,勘察设计企业多于建筑施工企业。在16家大型勘察设计企业中,有10家企业有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案例,所占比重为62.5%;而在21家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中,只有8家企业有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案例,所占比重不足40%。
2. 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主要采用两类方式
调查显示,我国建筑企业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主要采用以下两类方式。
2.1 EP的设计施工一体化方式这是大多数国内企业在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方式。不同的企业在实际应用这种方式的过程中,又有不同的做法。
第一种是由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联合总承包的方式。这是目前国内大型工程总承包普遍采用的方式。对工程初步设计以后进行招标,由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组成联合体进行施工图设计及工程施工总承包,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
第二种是企业签订总承包合同后,通过招标,确定分包商进行设计或施工,将工程其他部分分包出去,由设计和施工单位共同制定设计、施工方案的一体化建造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总承包企业既可以是勘察设计企业,也可以是建筑施工企业。
2.2 大企业内部通过项目组织进行一体化建造设计与施工分别招标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方式,主要由既有设计能力又有施工能力的大型集团公司实现。通过整合集团内部的资源,在设计和施工招标前,共同参与施工图设计。一方面,设计和施工企业充分合作,在设计中标后,施工投标时会有一定的优先,通过优化施工图设计,带动施工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设计和施工环节在招投标前就进行充分合作,能最大限度实现融合,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 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建筑企业较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2007年对建筑业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在37家大型建筑企业(包括16家勘察设计企业和21家建筑施工企业)中,只有18家企业有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案例,所占比重不足50%。而且这些案例中,大部分仅仅是工程总承包设计、施工生产模式,还不是真正意义的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方式。在设计、施工分别招标模式中,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项目几乎没有。中小型建筑企业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更少。
设计施工一体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当前推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最主要的障碍在于,市场环境、管理政策不配套,企业组织不适应,没有相应的组织模式和经验,一体化施工能力不足等。
1. 现行管理体制和政策的局限
1.1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行业垄断和部门分割现象,我国建筑市场存在比较严格的政策性壁垒,各行业、各系统都建立了自己的基建队伍,承包企业按照工程专业类别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各部门政令不统一,分开进行市场准入,地方和行业保护主义严重。企业在国内承接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项目时,在许多地方会受到准入制度的限制。有的地方甚至出台政策变相抵制设计、施工一体化,如不允许设计和施工任务由同一单位承担等。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方式的培育和发展。
1. 2 设计、施工招投标分离
目前,我国大部分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是分别招标的,这种分阶段招标的管理方式,使设计与施工双方缺乏有效沟通,人为地在设计与施工环节之间设置了一条屏障,严重阻碍了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发展。
1.3 现行法规的制约
国外的工程项目建设,一般是由总承包商承包后,再根据不同的专业需要,将相关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分包给相关的专业承包商。总承包商不一定完全具备设计、施工能力,其专长在于管理、沟通和协调,能有效地在设计、施工等各方之间,建立一套一体化的运作机制,保证工程项目按时、优质完成。而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在促进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包括从建筑法、招投标法,以及各地政府主管机构细化的规章,都制约着这种模式的发展。例如,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具有总承包能力的企业在取得总承包任务之后,工程主体结构要自己独立完成,不能分包。这一规定对大型建筑企业开展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管理,积累管理经验形成了制约。
2. 企业内部管理和人力资源跟不上
2.1 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适应
国内的建筑企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大都是从原有的计划分工时代转制而来,都有所长也均有其短。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大多数建筑企业只擅长于设计、施工环节的一个方面,而对另一环节缺乏深入的了解(例如,设计企业的专业人员大都不熟悉施工现场,造成设计方案和施工过程经常脱节)。大部分建筑企业实行的是“总公司(一级法人)—分公司(二级法人)—项目部”的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母子公司管控体系。
2.2 缺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不但要求设计专业人员熟悉施工专业知识,施工专业人员掌握相应的设计专业知识,而且要求专业人员具备较高的经济管理和项目管理知识,能就设计、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合理沟通。建筑企业过去在向国外大型工程企业学习的过程中,过多地倾向技术而忽略了技术管理,造成在大量技术人才的团队中找不到真正的综合管理人才。
3. 市场发育程度低,业主认可度低
3.1 社会各界的认识不足
一是对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含义认识不足。我国社会各界,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社会上的学者等,都不同程度地对设计、施工一体化缺乏正确理解,对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真正含义认识不足。大都将设计、施工一体化混同于工程总承包。有的公司干脆将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等同于EPC。还有的业主认为,实行总承包模式的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就是简单的施工费加管理费,总承包一体化管理型公司是“皮包”公司等。
二是对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方式的效果认识不足。调查显示,目前各市场主体对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方式效果的认识不足,习惯延续传统模式运作,认为没有必要搞设计、施工一体化项目管理。设计、施工企业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的伙伴合作关系,由于管理体制、文化、市场诚信、管理能力和方法等问题,我国设计和施工单位之间在工程项目中难以实现联合经营、优势互补。
3.2业主认可程度低
在建筑企业推进设计、施工生产组织方式改革的过程中,大多数外资项目和民营项目的业主都认同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方式。但我国目前许多大项目都是政府投资或公有产权主体投资,业主只是代表政府或公有企业在行使项目管理职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业主,因此,投资主体和项目管理者的效益关系不紧密。不少以政府投资或国有投资为主的项目业主没有充分认识到设计、施工一体化在工程建设中所能发挥的显著效益。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一体化: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我国大都市建筑景观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36%,根据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标准,城市化的水平达到了30%以上,城市化进程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我国现在正在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我国家加入了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所以更多城市和地区顺应这个历史发展的潮流,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有更多的人涌进了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所以人们对于住房的需求也是不断的加大,因此在大都市里有更多的建筑物林立,并且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建筑物的建设数量也在不断的加快,并且城市的使用面积不断的减小,建筑物的密度不断的加大。街道的车水马龙,拥堵现象十分的严重,随着人们对于物质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情况下,更多的是追求精神的享受,因此人们对于居住条件和环境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但是就目前城市化的发展来看,城市建筑和景观处在了严重的不协调的情况中,这显然是和人们要求的生活环境是相悖的,而且也严重的阻碍了城市建筑功能的发挥和城市建筑景观的价值,因此合理的设计建筑景观,突破建筑物的边界,在建筑景观一体化的指导下,使得城市建筑和景观更加的协调,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居住和生活的需求。
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主要的策略
1、调整建筑边界形态
建筑的功能是形成建筑边界的内因,因此,突破建筑边界要从功能出发,利用外部和内部能的过渡,将建筑边界转换成可使用的场所,从而促成这一区域社会交往活动的发生。
具体的做法,可以从《交往与空间》这本书中得到启发。虽然该书主要是基于住宅案例的分析,然而盖尔在其中提出的柔性边界的概念和几点重要原则可供参考:其中包括室内的活动能自由地流动到室外,室外区域必须紧挨房间布置,入口的设计应在功能上和心理上方便人们通行,中间走廊、多余的门,尤其是室内外的高差都应避免,室内外应在同一水平面上,方便活动的内外流动。
在A办公园区项目中,如果按照建筑原有的做法,入口台阶便成了内外交流的阻碍。它使入口与建筑内部、建筑与内庭院、内庭院与外部环境之间人的活动和心理体验难以顺畅连通。因此,设计中将台阶整体外移至室外广场的边缘,在入口前留出短暂停留的空间。同时,两侧沿建筑增加平缓坡道,便于从主干道路直达建筑入口。这样,存在于建筑边界的阻碍就被消除了,人们可以很自然地进入室内,再进入庭院。这一区域经过调整,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既内又外、既公共又私密的一体化环境空间。
另一方面,将广场边缘的台阶拆分成高差较小的平台,按600mm高分成三段。从建筑内部到入口再到室外广场,空间得以自然延伸。同时,加强了建筑室内与内庭院的联系,尽可能地减少墙体的阻隔,内外无高差,硬质或半硬质铺装区域与外墙直接衔接。这样,建筑与景观边界的感觉被模糊,两者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交织融合的共生关系。正是在这种模糊感和复杂性中,人们体验到了一种整体和谐的人性化环境空间。
图1-a中央广场
图1-b 办公楼入口庭院
图1-c办公楼入口台阶
图1-d 内庭院
2、建筑元素与景观元素相结合
在建筑边界区域,通过建筑元素与景观元素的巧妙结合,创造出一些独特的形式。这种形式介于建筑和景观之间,既是建筑也是景观,两者是共生的关系。彼此之间在保持各自特质的基础上,交织融合,互相支持,塑造出一体化整体环境。
在B绿地家世界项目中,为了创造出新颖独特、现代大气的一体化广场环境,我们通过与建筑师反复协商,将办公楼主入口玻璃雨篷与广场水景合二为一。水沿着建筑雨篷侧面直接流入景观水池,成为水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水池边缘同时又是建筑入口坡道的边界。通过这种共生关系,重新定义了建筑与景观的一体化边界(图2)。
图2-a入口广场
图2-b入口广场
3、采用一体化细部设计
赛维在《建筑空间论》中指出:所有的空间只要视线被遮挡,不管是石砌墙还是成行的树木或护岸,都呈现出与建筑空间中所感到的同样的特征。因此,在建筑外环境中可以运用景观元素来构筑空间感,同时,采用一体化的细部设计,使建筑在景观中得以延伸。当然,这种延伸必须以人在其中的活动方式为主导,正如有机建筑寻求创造一种不但自身美观,而且能表现居住其中的人们有机的活动方式的空间。
在C项目中,为了在城市中心地段狭小场地中创造出豪华公寓的户外环境,同时与近在咫尺的商业办公楼协调统一,采用了将景观设计与建筑在细部上完全整合一体的设计策略。首先,在公寓入口处增加了入口门楼,其尺度、材料和细部做法与建筑一致;其次,运用特色水景墙体与地下车库出入口结合,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营造出高档住宅庭院氛围;同时,大型乔木、密植绿化与建筑墙体结合,建立起与高层建筑空间围合尺度一体化的绿化空间尺度(图3)。
图3-a公寓入口
图3-b水景墙
图3-c 绿化空间
4、完善和强化建筑规划空间格局
按照西蒙兹(Simonds )的观点,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内容,人们规划的是体验。因此,在设计中要将人的活动和体验作为衡量标准,将整体环境看作建筑与景观组合成的多维综合体,在其中建立空间体验和心理体验,以产生出令人难忘的场所特征和独特的场所感。
实践中常常是建筑规划设计基本完成后才开始景观设计,然而.为了达到建筑景观一体化,面对现有的建筑规划形态,我们必须寻找一条实际可操作的途径。因此,首要的工作在于对各种既定条件的解析,看看是否有改善的机会,尤其是在建筑边界区域寻找突破的可能。
D项目建筑规划有三个主要特点:①建筑完全对称,强调办公楼群的气势;②南北主入口广场抬高一层,设大台阶、大广场;③东西两侧绿化坡地,由地面逐渐下沉。与中央居场地下休息厅相接。为了达到一体化效果,景观设计的重点放在完善和强化这些特点上。
首先,采用了完全对称的格局,设计风格上以规则的几何形体重复阵列为主,进一步加强轴线对称的感觉;其次,通过大型跌落式水景,与大台阶结合,形成气势恢宏的一体化前广场;其三,在中央剧场地下休息厅前设小型户外休息广场,此处无高差,自由出入,同时,通过喷泉水景与绿化坡地相接,自然形成人们在室内外交流和休憩的连续场所(图4)。
图4-a南入口
图4-b跌落式水景
图4-c剧场休息厅下沉广场
在这里,人们可以轻松漫步,从城市进入广场,然后拾级而上抵达入口,或从绿化坡地缓缓而下经过庭院进入剧场。人们的活动由室外到室内,从环境到建筑,几乎没有障碍。许多开敞的、半开敞的,室外的、半室外半室内的场地,可供人们接触、交流,或开展各种活动。
5、突破传统的艺术限制,利用艺术新领域展现景观个性化设计
对于城市建筑景观设计来讲是一门艺术,所以它就和其他的所有的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当代的建筑景观的设计中不但要吸取当下最流行的时尚设计的元素,更多还是对现代艺术的丰富的表现形式中吸取丰富的设计源泉。所以建筑景观的设计者要突破传统的艺术得限制,在艺术层出不穷的今天,在纯艺术和其他艺术之间的界限已经相对模糊了,所以设计师们在充分的考虑到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多的是要吸收电视、电影、戏剧、音乐、建筑等等的创作手法,于当代的艺术相结合,保持建筑景观的设计与艺术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环境中的视觉享受了。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