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固定资产的折旧规则

时间:2023-08-06 10:52:47

导语:在固定资产的折旧规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固定资产的折旧规则

第1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折旧,折旧方法,分类

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所采用的不同方法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当期的利润,选择合理的折旧法可以使纳税人实现折旧抵税的作用。本文对我国固定资产折旧中常用的几种方法进行分析,为企业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提供参考。

一、折旧方法的分类

一般来说,在普遍使用的几种折旧方法中,假若某种方法对企业而言是合理的,或是符合所得税法要求的,就可选用这种方法。折旧的方法是经国家确认的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所应遵循的规则,通常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法,一类是加速折旧法。财政部结合我国企业现状和实际要求,在单一的折旧方法基础上,增加了加速折旧法,允许企业多种折旧方法并存。

企业可采用的折旧方法一般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行驶里程法、加速折旧法等。加速折旧法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加速折旧法特点是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早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其递减的速度逐年加快,从而相对加快折旧的速度,目的是使固定资产成本在预计使用寿命期内加快得到补偿。

二、折旧方法选择的依据

结合我国实际,财政部规定企业可选择的折旧方法一般有即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4种。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会计折旧方法。不同的固定资产,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但是按照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种资产,一旦选择了某种方法,就不可以随意变更,如确实需要变更,应按会计政策变更处理。如果企业为某一固定资产选择的折旧方法与税法所规定的折旧方法不一致,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应进行纳税调整。根据企业的现状,我国对实行加速折旧方法的固定资产范围也作了限定,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技术进步快的电子生产企业、船舶工业企业、生产“母机”的机械企业、飞机和汽车制造企业、化工和医药生产企业以及其他经财政部批准的行业企业,其机器设备可以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加速计提折旧。

三、不同折旧方法的区别

1.平均年限法

平均年限法又称直线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平均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期内的一种方法。直线法的使用基于以下条件才成立:(1)利息因素可以忽略不计,或投资成本假定为零;(2)整个资产使用年限内修理和维修费用是固定不变的;(3)资产的效率最后一年与最初一年是相同的;(4)整个使用年限内使用资产所取得的收入(或现金流量)是固定不变的。

优点是比较适合各个时期使用程度和使用效率大致相同的固定资产,(由于直线法通俗易懂,核算简便,同时根据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固定资产在有效使用期内各年度或月份提取的折旧额相等,使企业产品成本稳定并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缺点是只着重于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长短,不考虑固定资产使用的强度和效率。如果某一年使用率高,生产的产品产量增多,那么单位产品分摊的折旧费用势必降低,产品单位成本就下降:反之,则上升。所以用平均年限法分摊固定资产成本,会给人以投入资本总额的收益率在不断提高的假象。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也是直线法的一种,只不过是按照固定资产所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来计算每期的折旧额。实质上,工作量法是平均年限法的补充和延伸。根据规定,企业专业车队的客、货运汽车、大型设备以及大型建筑施工机械可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工作量法假定折旧是一项变动的,而不是固定的费用,即假定资产价值的降低不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是由于使用的缘故。

按照这一原理,某项资产在年度内没有使用,就不应计列折旧费用,原因是资产的服务价值并没有降低。即使折旧是确定资产预期使用年限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其折旧是可以预见的,并且资产的大概使用状况是可以估计的,就可以使用以经营活动为依据的折旧方法,使用这种折旧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按每个服务单位分配投入价值,对服务价值降低的计量则是次要的。

工作量法优点是假定资产价值的降低不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是由于使用的缘故。对于许多种资产来讲,工作量法这一假定是合理的,特别是在有形磨损比经济折旧更为重要的情况下。工作量法缺点整个服务价值的降低事实上并不是均匀的、未能考虑到修理和维修费用的递增,以及操作效率或收入的递减等因素等。

3. 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余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加速折旧法的一种,是假设固定资产的服务潜力在前期消耗较大,在后期消耗较少,为此,在使用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从而相对加速折旧。

它的基本规则是:以固定资产使用年数倒数的2倍作为它的年折旧率,以每年年初的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作为每年折旧的计算基数,在初期和中期时不考虑净残值对折旧的影响,为了防止净残值被提前一起折旧,因此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最后两年中,折旧计算方法改为平均年限法,即在最后两年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除以2作为最后两年的应计提的折旧。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务中,如果不顾固定资产净残值估计的实际情况,机械地照搬上述原则,则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应用可能会走入误区,并将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末期折旧计算的不当和错误。

4.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来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为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的年数,分母为预计使用寿命的逐年数字之和。

年数总和法有以下特点:初期使用提供的经济效益较高,因此,折旧费用也应较高,符合收支配比原则;因当今科技发展快,采用此方法可以使资产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回,避免了无形损耗对固定资产的损失,可以加快固定资产的更新能力和提高企业技术水平;随着资产的使用,其相应的维护、修理也会逐年增加,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以使成本在使用寿命内比较均衡。

第2篇

ERP沙盘模拟课程蕴含了市场营销、生产运作管理、会计学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其中尤其以“会计学”的专业知识难度较大,如学生专业基础不够扎实的情况下,在沙盘模拟中编制财务报表较为困难。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模拟经营的第1~3年,学生自主编制出“账实相符”,并且满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恒等式的规范财务报表,往往需要30~50分钟时间,占用了大量的课时,导致课程教学效率低下。指导教师在教学和帮助学生进行平账时,如可从以下几个常见问题入手解决财务报表编制的问题,既提高了学生对财务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又避免了强行平账。本文以金蝶手工沙盘规则作为标准。

1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确认;而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学生在沙盘模拟过程中,对权责发生制的概念理解不够准确,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常常犯错误。例如,沙盘模拟中多数市场销售订单都是有一定账期的,即企业交货后应在几个季度后付款,如果企业在3Q交货,而应收账款账期为2Q,则本年度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而学生在编制本经营年度的财务报表时,经常由于没有现金流入,而不将此订单的销售额记为收入,导致在编制损益表时少记了收入,这样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所有者权益项目合计必然不准确,经常导致本年末资产总额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10M以上的差额。分析此类问题发生的原因,学生普遍混淆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误以为指导老师给付了模拟币(即沙盘中的现金)才是收入,而销售发生得到应收账款时,只通过摆放模拟币的方式记录了应收账款这项资产的增加,忽略了收入的增加。对学生来说,准确地确认收入,一方面需理解权责发生制这个基本的会计知识点,另一方面编制损益表时要以年初获得的市场销售订单的登记信息为依据,本年已交货的订单即按订单上记载的销售额记录收入,未交货的市场订单在实际交货的年度确认销售收入,既遵循了权责发生制的基础,又能有效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2折旧问题

折旧是指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后续计量时,折旧额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会计学等课程中,往往只掌握了折旧额的计算方法,如直线法等,并没有理解折旧的内涵,在沙盘模拟中经常出现错误,导致无法正确编制财务报表。①计提折旧不涉及现金的增减变化。在实际教学中,即使在对沙盘规则进行讲解时强调这一点,学生还是经常出现错误。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在年末计提折旧时,学生不从作为固定资产的生产线账面价值扣减折旧额,而从企业的现金库中扣减,导致现金不足,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偏高,影响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准确性,且会造成原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零还要提折旧的情况出现,导致模拟经营与财务报表编制的混乱;②混淆折旧费与维修费的区别。在沙盘规则中,维修费是在使用了生产线企业所发生的维修费用,它是企业生产费用中对实际生产设备的维护和修理开支,如更换损坏零件、更换油等。而折旧是对固定资产因实物磨损、技术更新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固定资产价值减少的一种账务处理,它是会计准则强制性要求的,与企业实际发生的维修费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部分学生会出现把现金支付的维修费,作为折旧费处理,且维修费作为综合费用中的项目不直接体现在损益表中,导致在编制损益表时,折旧费用项目出现错误,同时因没有提取折旧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虚高,两者都会导致资产负债表出现“账不平”的现象;③在建工程与出售固定资产的折旧问题。与“企业会计准则”类似,沙盘规则中对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规则为,当年增加的固定资产,当年不计提折旧,从年月计提折旧。当年减少的固定资产,当年仍计提折旧,从下年起不计提折旧。一方面,学生为扩大生产规模,在新建生产线时,不理解在建工程与固定资产的区别,会出现在建生产线投资建设尚未完成,就计提折旧的错误,另外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不理解在建工程项目的含义,将在建工程记入固定资产价值中;另一方面,本年度已出售的生产线,年末盘面上不存在了,不计提折旧,将剩余账面价值放到企业现金库中,同样会因折旧费导致损益表错误,现金额偏高,造成资产负债表错误的情况出现。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应特别注重对折旧概念的讲解,使学生认识这一不属于现金流出,与固定资产价值紧密相关的特殊成本。另外,在模拟经营第2年开始,学生一般开始投资新生产线,此时需复习固定资产投资和折旧的规则,提示学生以上常见的错误,以起到预防和警示的作用。

3成本确认及计算

众所周知,在会计账务处理中,收入与成本是互相匹配的,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本期确认收入的同时必须结转相应的商品成本。而学生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会出现只确认收入而不结转成本的现象。例如,市场销售订单为第1季度交货,而销售的货物为上年结余的库存商品,部分学生会以为上年生产的货物不能记入当年的成本,究其原因,在于不理解确认销售的意义。生产过程中,生产成本转入存货的价值,作为资产存在,而商品销售时,须记存货成本减少和主营业务成本即销售成本增加,即作为存货的商品只有在销售时才作为主营业务成本记入损益表,而在生产流转过程中,不论形态和价值如何,都属于存货不影响当期利润。另外,在成本计算中也容易出现错误,如P2产品crystal,成本包括原材料M2、产成品beryl和加工费用,而加工费用因生产线不同而不同,手工线生产crystal加工费用为2M,半自动及其他生产线加工费用为1M,单位成本可能是4M或5M,在填写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中的成本时,需明确每个crystal产品由何种生产线生产。

4组间交易的处理

在沙盘规则中是允许各模拟企业或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交易的,例如买卖原材料和产品等。组间交易既增强了沙盘模拟的真实性、灵活性,也导致财务报表编制的复杂性,组间交易账务处理需要特别注意。以产品的交易为例,如A组将产品beryl销售给B组,售价4M,B组将beryl产品投入生产crystal,产完并在本年度售出。对于A组来说,可以将对B组出售的beryl销售额4M记入收入,生产成本2M记入销售成本,也可以将销售额减去生产成本的毛利润,如4M-2M=2M,直接记入营业外损益;同理,对于A组来说,即可将外购的beryl产品的成本4M记入销售成本,并将用外购beryl生产并销售的crystal产品正常记入销售收入,也可将此特殊的crystal产品的毛利润直接记入营业外损益,假设crystal产品的售价为10M,为自动化生产线生产,则此crystal产品的成本为6M(beryl外购成本4M+M2成本1M+加工费用1M),1个crystal的毛利为10M-6M=4M,而损益表中收入和成本项目避免对此crystal产品重复计算。而原材料的组间交易损益,记入营业外损益即可。涉及到营业外损益的情况,还有小组违反了比赛规则,如编制虚假财务报表,不按任务清单操作沙盘等,一方面应支付现金罚款,另一方面应记入营业外损益,减少当年利润。

5应收账款贴现的处理

沙盘规则中对应收账款可以随时贴现,同时应收账款贴现要支付贴现息,因为贴现息也经常导致财务报表编制的问题出现。一方面,学生将代表应收账款的模拟币交给指导老师后,换得等额的现金,需要将贴现息放置在盘面费用栏中的利息费用处,即将贴现息作为财务费用处理,这一点与会计准则规定也是一致的,学生经常忽略这一步骤,不支付贴现息,或者支付贴现息,不将其计入损益表中的利息费用,也会导致最终资产负债表账不平;另一方面,因为应收账款贴现属于融资行为,不影响企业的销售收入,部分学生会把扣减了贴现息后的应收账款作为销售收入,导致少记收入,影响当年损益,也是需要指导老师特别注意的常见错误。

6更换标识的问题

编制财务报表时,资产、负债和期间费用都在盘面上显示出来,一目了然,但是诸如研发费用、市场开拓的费用,在研发或开拓完成后需用盘面上的模拟币换成标识牌,但更换后容易导致记录本期费用错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在年末最终编制完成财务报表,且经指导老师审核无问题之后,在进行下一年度的广告竞标之前再更换相应的标识。

7所得税金的处理

按照税法或会计准则的规定,所得税只有在本年盈利,且弥补前5年的税前利润亏损后才需计算缴纳,沙盘规则也是同样的规定。但是学生还是经常在所得税费用方面出现错误。一种常见情况是,即使利润为负值,还按1/3的税率支付所得税,且所得税费用为负值,会导致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目合计值偏高。另外,一般来说所有小组在模拟经营前3年都会产生亏损,如第4年实现了盈利,即按当年净利润的1/3的税率支付所得税,忽略了弥补以前年度利润的亏损,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求学生查找以前年度的损益表,计算前5年内的亏损利润合计。授课老师在指导学生编制财务报表时,可参照上述几种常见问题依次进行排查,如不属于以上几种情况,需对照状态记录表、现金流量表重新推演盘面。这也要求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详细准确地记录每一经营年度的信息,作为编制报表的重要依据。

二总结

第3篇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193-01

一、问题的缘起

我国为了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于2013年开始全面实施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为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质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修订后的这些会计法律规范中均未将谨慎性原则作为基本指导原则,却在事业单位实际核算中广泛地应用了该原则。本文仅以固定资产的核算进行阐述。

谨慎性原则,也被称为稳健性原则,是指由于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的准确性易受会计环境的影响,为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会计人员应预计可能有的负债、损失和费用,悲观的预计资产和收入的增加,这样财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不会给财务报表使用者造成的盲目的乐观。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原因分析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革新性的固定资产折旧引入其中,要求财务人员按照规定确定本单位固定资产是否计提折旧,并采用“虚提”折旧的会计处理方法,要求固定资产在计提折旧时应当采用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方式进行,不必再像以往一样将折旧计入支出当中。

与此同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注意这里说的是一般而非必须,这就说明,在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在较特殊的情况下可以不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这为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留有余地,即隐喻的适用了谨慎性原则。

从事业单位发展全局来看,事业单位特别是经营性事业单位不采用固定资产加速计提折旧,则属于忽略了全局性的经济利益。由于财政资源是稀缺资源,这就需要在固定资产使用时实现最大的经济利益。事业单位特别是经营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虽然很难量化核算,但并不影响其日常活动的各种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事业单位特别是经营性事业单位采用固定资产加速计提折旧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并有利于促进固定资产的优化配置合理化,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

从会计核算角度而言,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将导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无法客观公正地反映其实际价值,给人以资产虚增的表象。而且对于有些长期高强度使用的固定资产,由于前期损耗极大,使固定资产的价值在短期内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也造成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使资产的管理者无法依此作出准确的判断与科学决策。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在持有和使用固定资产期间,不确定性因素的风险大量存在,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将无法消解这种风险。基于此,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采用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实务中直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

三、谨慎性原则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加速计提折旧应用的几点建议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会计处理,应视持有的不同目的具体分析。

首先,经营性的事业单位或一般事业单位持有的经营性固定资产,单独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核算体系。也就是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和一般事业单位在现行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体系基础上,进行彻底清查,区分事业单位经营性固定资产和非经营性固定资产,并合理确定各类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继而确定可加速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

其次,在经营性的事业单位或一般事业单位持有的经营性固定资产核算中,取消“维修基金”、“固定基金”科目,开设”累计折旧”科目的同时,可加速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合理确定加速计提折旧的计提方法,并且该方法一经采用不可轻易更改。同时,应加强该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最后,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栏应将“累计折旧”单独列示,并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体现出哪些固定资产采用了加速计提折旧的方法及其他相关信息。

事业单位在逐步趋于企业化管理的同时,固定资产的核算也应向企业会计制度靠拢,对必须要有的折旧,特别是加速折旧的核算应得以相应的重视。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目的不同

企业一般是以盈利为目的,固定资产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要素,在使用过程中其实物形态会逐步磨损,最终因磨损到一定程度或者因为技术进步等原因而报废。企业通过计提固定资产,实现其价值随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转移到成本费用中去,并通过一定的价值形式得到补偿。事业单位大多具有非盈利性,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相关财务制度的规定确定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于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采取“虚提”折旧的创新性处理方法,(“虚提”折旧,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不同

由于企、事业单位性质不同和固定资产管理方式的不同,企、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不同:

1.企业除以下情况外,应对所有固定资产(包括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2)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2.事业单位应当对除下列各项资产以外的其他固定资产(包括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1)文物和陈列品;(2)动植物;(3)图书、档案;(4)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如没有相关文件注明价值、且没有活跃交易市场、不能可靠取得公允价值的,应当按照名义金额计量,名义金额即为人民币1元)。

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不同

企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我国会计准则中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合法。其中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合法又可叫做加速折旧法。该方法主要是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为企业带来多的利润时多计提折旧,使用后期随着设备的老化、技术落后为企业带来利润时减少时折旧也应该减少,从而加速投资回收的同时减少内在风险。

事业单位一般采用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四、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额不同

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等于固定资产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准备的,在计提减值准备后,在剩余的使用寿命内根据调整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即固定资产账面余额扣减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后的金额)和预计净残值重新计算折旧额。对于企业因更新改造等原因而调整固定资产价值的,应当根据调整后价值,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和净残值,按选用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应折旧额为其成本,计提固定资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因改建、扩建或修缮等原因而延长其使用年限的,应当按照重新确定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及重新确定的折旧年限,重新计算折旧额。

五、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核算不同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记账基础为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的记账基础一般为收付实现制,因记账基础的不同,企、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核算处理方法存在着不同。

企业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在本期增加的固定资产本期不提折旧而是从下月开始;本期减少的固定资产本期仍然计提折旧,对于企业一些已经可以使用或者进入可以使用状态时(没有办理决算手续的)的固定资产,必须按照估计价值计提折旧;当交付使用后再按实际成本对原来估计价值进行调节,但原来计提的折旧不需调整。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论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

计提的折旧应当记入“累计折旧”科目,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比如计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其他业务成本等。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借: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额)

管理费用(管理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或未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额)

销售费用(销售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额)

其他业务成本(经营租出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额)

贷:累计折旧

事业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无论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可以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规范管理。

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第5篇

正是因为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政府会计改革时更要目标明确,做到有的放矢。政府会计体系不够完善,不能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等信息,这些缺陷说明预算会计在政府会计中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若想完善预算会计理论,我们可以借鉴国际政府会计改革中的经验和方法,进而完善政府会计体系。就政府会计准则中的固定资产相关内容来看,很多都参照了企业会计准则,同样包括总则、确认、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处置、披露等六章,并行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以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和《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指导思想,建立了更加完善合规的新固定资产准则。固定资产的相关准则中之所以引用权责发生制,是因为权责发生制能够更好地反应政府公共部门的绩效情况,也是政府会计信息完整性的保障。在美国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的文献中也有关于政府受托责任和运营绩效的绩效评价。可见权责发生制对于政府会计来讲势在必行。因此,建立一个能够系统、全面地反映政府绩效的信息报告系统极其重要。政府会计首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这主要借鉴了经合组织(OECD)发达国家,特别是新西兰等国家在政府会计改革中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成功经验,此制度能够合理衡量政府工作成本与绩效、政府收入与费用的匹配等情况,使政府财务信息能够准确地反映政府真实数据,有助于促进财政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满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有助于打造绩效型、服务型政府。

二、政府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固定资产的比较

此次政府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中一共新增了四项新准则,在固定资产相关规定方面,政府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有很大不同。(一)固定资产购置比较。《政府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政府会计主体为满足自身开展业务活动或其他活动需要而控制的、使用年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一般包括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1]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使用年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如图书、家具、用具、装具、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应当确认其为固定资产。而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保障性住房、自然资源资产等适用其他相关政府会计准则。对于固定资产购置的规定,尽管政府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政府会计准则在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特点。政府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计量,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相同。此外,二者外购固定资产成本的构成、融资租赁和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规定也完全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政府会计准则对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扩建及修缮后的固定资产及已交付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的规定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和阐述,对固定资产的成本计量作出更为详细的说明,这相对于企业会计准则而言更为全面。政府会计准则中对捐赠和置换取得的固定资产的规定比企业会计准则具体详细,但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也有更多的说明。[2](二)固定资产使用比较。政府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都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了阐述,内容基本一致,但在折旧概念中企业会计准则会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和使用寿命,一经确定不得更改,而政府会计准则并未作出规定。二者对不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所规定的范围也不同,政府会计准则中不计提的折旧包括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在对资产使用寿命的因素中政府会计参考了企业会计的内容,但在折旧方法中政府会计并没有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政府会计准则对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和改、扩建、修缮原因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处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复核在政府会计准则中并未提及。(三)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政府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对出售、转让、报废固定资产或者毁损的处理都是用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将盘亏造成的损失也都计入当期损益。政府会计对报经批准对外捐赠、无偿调出固定资产另有明确规定,报经批准以固定资产对外进行的投资也是企业会计没有明确规定的。在企业会计中有持有待售固定资产和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明确规定。

三、《政府会计准则3号——固定资产》的理论内涵和实施的影响

在《政府会计准则3号——固定资产》中,对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进行了明确规定,这对政府会计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不断完善的体制使得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更加具体、完整。(一)关于固定资产的理论内涵。1.更加明确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及披露。在新准则颁布前,行政和事业单位关于固定资产的相关规定主要专注于固定资产的会计记录和计量,仅对固定资产的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的问题做了相关规定。而新准则对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都有明确的规定,使得固定资产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尤其在确认方面,规定固定资产由规则导向转换为原则导向。尽管政府会计主体不同,但依然能够执行统一的固定资产确认基础,在本质上规范了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借鉴了企业会计准则的实践经验,明确规定了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服务潜力很可能实现或者经济利益流入政府会计主体,而且该固定资产的成本可以可靠地计量,则可以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3]2.全面实行折旧规定。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政府会计准则同样采用了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相关制度: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按月计提折旧,依据固定资产的用途进行资本化或费用化处理,采用“实提”折旧方法,使固定资产的价值更加客观地在账面得到反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单位内部成本费用以及资产管理水平,提高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实用性。但考虑到刚刚实行的权责发生制,为了让政府会计人员很好地接受新的制度,在实施中适当简化了折旧相关的会计处理,不考虑折旧时的净残值问题,使得政府会计人员的核算工作难度降低。政府会计准则规定应当根据各自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使用状况来选择折旧方式和计提时点。为了减少折旧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准则采用加速折旧法,也可以依据自身资产的使用情况对不同的资产制定不同的折旧方法,以便于财会人员依据多种方式进行财务计算,从而合理使用和清算固定资产。依据固定资产的不同特点进行计提折旧,比如消耗较多的生产设备,在全天工作状态下可能会有磨损过多的现象,这就需要合理估计折旧的年限,确保每一个设备计提折旧的合理性,减少折旧带来的损耗。相对来讲,办公设备损耗不大且可长期合理使用并不影响工作效率的情况下折旧时点也可加大,这样的方式也能够节约费用的支出。(二)固定资产准则实施的影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就提出要将权责发生制应用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中,以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完成从收付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的过渡阶段,力争于2020年实现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出台的预期目标就是规范政府各部门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以及相关会计信息的披露等问题,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统一政府会计人员在固定资产计量方面的会计核算工作,提升会计的信息质量,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实反映各个阶段国有资产的现状,为今后进一步实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奠定基础,为政府会计的改革迈出重要的一步。[4]1.能够督促政府会计人员对新制度进行学习和应用。由于新的准则中有很多制度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因而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政府的财务会计由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使会计操作更加灵活,资产、负债等科目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更多,因而政府需要利用培训、考核等使财会人员操作规范,避免中饱私囊的行为,实行严格的内审控制和互相牵制的原则使职责分明,财务人员也需要对新准则中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业务处理进行详细的学习和运用。《准则》中对资产有了新的定义,也扩大了非流动资产的核算范围,这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及其配置优化方式要有一个新的认知,通过相关学习以确保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做到有效地防止资产流失,避免低效率的使用。建立完整的资产管理制度,保证资产管理人员的职务相互分离,明确各自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事业单位中的会计人员应该凭借发生的具体经济业务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积极学习新准则的相关要求,尤其是改革后的权责发生制,及时准确地反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运营状况,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和有效性。2.新准则明晰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新准则在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完善和修改,结合了政府会计主体本身的特点,陈列出各种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及对应的会计处理方法。比如明晰利息资本化的问题,在以前的事业单位准则中仅将在建设期间内使用的专项借款计入在建工程成本,然而在实际操作时,却因为在建造过程中所借款项产生的利息问题未明确进行核算项目而模糊计量。但现行会计准则中明确了利息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的问题,统一了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令会计核算工作更加清晰明了。[5]政府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规定使资产核算有理可依,有章可循。机关单位要认真盘点资产数量,做好资产的相关管理和清查等工作,采取一些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特点的措施进行盘查。在资产清查时,不仅要有相关人员同时到场,还可以采取不定期抽查等方法来进行检查。这样能够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现状和使用情况,实现固定资产的高效利用与合理分配。

综上所述,2016年7月颁布的《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主要明确了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的相关问题,规范了固定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等相关政策,完善了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统一了折旧的核算和政府会计的记账方式,彻底贯彻落实了权责发生制在我国各行业的应用,并结合政府会计自身的特点,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和提高,使得政府在管理国有资产方面更为严谨合规。

作者:梁毕明 尹慧敏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黄东坡.新旧准则中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差异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45-46.

[2]李建伟.论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3,(2):138.

[3]肖锐.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理论框架改革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3.

第6篇

(1)固定资产的编码设置:在建立表格之前,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编号,可以方便查询和日常管理。编码应当注意:①尽量简单。可以直接用流水号作为编码。②唯一性。每件资产都应有唯一的专用编码,保证不重码,只有采用唯一编码才能分别跟踪每件资产。减少的固定资产使用过的编码也不得重复使用,以方便档案信息管理。③编码尽量统一采用数字,不要混入字母、汉字和特殊字符,以便在利用计算机输入数据时,不必在文字与数字键盘之间切换,提高速度。

(2)核算表格设置及操作:固定资产核算的主要业务包括:增加、减少、折旧等。日常核算、管理需要建立一套明细账(卡片),增加、减少、折旧都在一个Excel工作簿上进行。

利用Excel处理,可以根据需要分别设立“固定资产明细”、“固定资产减少”“固定资产卡片”及“报表”四个主要表格。其中,“固定资产明细”相当于固定资产明细账,用于记录需要计提折旧和已提足折旧的在用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减少”用于记录报废、对外捐赠、无偿调出等减少资产的档案记录。“固定资产卡片”相当于每件资产的卡片,便于查询明细和打印签贴。“报表”用于分类汇总、分配资产折旧费用,汇总资产的原值、累计折旧等数据,制作固定资产汇总报表。

第一,“固定资产明细”表:①表格设置: 依次建立以下字段:行次(A列)、编号(B列)、入账日期(C列)、入账凭证号(D列)、资产名称(E列)、规格型号(F列)、类别(G列)、用途(H列)、原值(I列)、残值率(J列)、预计使用年限(K列)、已提折旧月份(L列)、每月折旧(M列)、本月折旧(N列)、累计折旧(O列)、净值(P列)、使用部门(Q列)、存放地点(R列)、折旧科目(S列)、备注(T列)。也可以根据医院管理需要,增加或减少字段,表中首列为“行次”作用是,由于经常需要进行排序等操作,打乱原始数据排列顺序,按“行次”排序就可以恢复原始顺序。

②相关计算公式:每月折旧:Excel提供了直线法、双倍递减余额法、年数总和法等各种折旧方法的函数,在这里不必使用专门的函数。以最常用的直线法为例:

每月折旧=原值×(1-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12

在表中反映在M列,公式为:=I2*(1-J2)/K2/12

已提折旧月份:判断一项资产是否已经提足折旧,本月是否应当计提,可以通过比较已提折旧月份是否小于预计使用月数,来判断是否应当继续提取折旧。从计算方法上看,采用的是:

已提折旧月份=[YEAR(折旧日期)-YEAR(入账日期)]×12+MONTH(折旧日期)-MONTH(入账日期)-1

其含义是:把折旧日与入账日的年份差乘以12,加上对月日期的月份差,再根据实际月份调整,计算结果为连同折旧计算月份在内的月份差,所以还应扣除1个月,才是已计提月数。

例如,某项固定资产入账日期2004年8月10日,计提折旧日期2007年2月28日,则:

已提折旧月份=[YEAR(2007年2月28日)-YEAR (2004年8月10日)]×12+[MONTH(2007年2月28日)-MONTH (2004年8月10日)]-1=(2007-2004)×12+(2-8)-1=29

如果是当月购入的固定资产,则已提折旧月份计算结果为-1。可以据此来判断是否为当月增加的资产。

例中,已提折旧月份在L列,公式为:

=(YEAR(报表!$B$1)-YEAR(固定资产明细!C2))*12+MONTH(报表!$B$1)-MONTH(固定资产明细!C2)-1

本月折旧:按照“当月增加当月不提,当月减少当月照提”的规则,根据已提折旧月份判断是否应计提折旧。

条件1: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不应提折旧。按上述计算已提折旧月份的公式,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已提折旧月份为-1,只有它≥0之后才计提折旧。

条件2:已提折旧月份小于预计使用年限×12,即未提足折旧,才继续提取折旧。

则公式为:=IF(AND(已提折旧月份>=0,已提折旧月份

其含义:如果满足上述两条件,则本月折旧=每月折旧,否则本月折旧=0。

例中,本月折旧在N列,公式为:=IF(AND($L2>=0,$L2

累计折旧:则累计折旧公式应该为:=(已提折旧月份+1)×月折旧

计提折旧,总有一些四舍五入的差异,考虑到计算误差、错误等问题,实际累计折旧数据与以上计算结果会有差异。因此,应当在计提完本月折旧后,复制本月折旧列的数据,利用‘选择性粘贴-数值-加“命令,将本月折旧额累计到累计折旧上。

例中,累计折旧在O列,没有公式。

净值:计算公式:=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

例中,净值为P列,公式为:=I2-O2

③原始数据录入:建立数据表后,就可以把账簿数据录入表中。其中,月折旧、本月折旧、净值等字段可以计算得到,不必录入。需要注意的是,累计折旧是历史数据,必须按账簿数据录入。如果发现以前计提折旧有错误,最好在录入前编制凭证调整准确。每列只要在第一条记录输入公式,利用单元格右下角的智能柄下拉复制,就可以编制好所有公式。折旧日期应当统一引用“报表”中的折旧日期,即B1单元格,以方便维护。

第二,“固定资产减少”表:需要新建一个“固定资产减少”表,专门用来存放减少的固定资产记录,如出售、报废、对外捐赠、无偿调出等。

实际操作中,只要从“固定资产明细表”中剪切减少的固定资产,使用“编辑-选择性粘贴-数值”,复制到“固定资产减少表”中,删除每月折旧、本月折旧等,加上减少日期、减少凭证号、减少原因等字段即可,这样减少不少的工作量。

第三,报表:在医院日常财务管理中,往往需要一份或几份综合报表,提供当月固定资产原值、折旧的总额,并作明细分类。包括:①类别汇总:房屋建筑物、医疗设备、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②按折旧费支出科目汇总:医疗支出、药品支出、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等。③按使用科室汇总:可以在成本核算中将折旧核算具体到使用科室。

汇总处理的方法可以利用SUMIF函数汇总。

第四,固定资产卡片:卡片可以按要求做成固定格式,并且加上一些修饰,利用VLOOKUP函数来实现查找和引用。

日常操作

第7篇

一、 新、原制度中固定资产核算的差异比较

1、单位价值方面的变化

2、明确了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

新制度规定,医院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并且对于应用软件和图书做了专项说明。与原制度相比,新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有了更加明细的说明,便于医院财务人员进行固定资产相关账务处理。

3、取消了“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增设 “累计折旧”科目

原制度规定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一定比率提取修购基金记入支出,即对固定资产不提取折旧,按账面价值的一定比率提取修购基金,并通过“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进行核算。与原制度相比,新制度取消了“专业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增设了“累计折旧”,新制度中累计折旧是作为“固定资产”项目下的一个备抵项目,反应固定资产价值的转移情况,固定资产原值减去累计折旧就是该项固定资产的净值,固定资产净值更加真实的反应医院的固定资产价值信息。

4、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后续支出处理更加合理

新制度对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的会计处理做出了明确规定,新制度认为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应分两种不同情况进行会计处理,即如果是资本性支出,应计入固定资产的价值,否则应计入当期损益科目,这样使得医院的成本费用与收入更加配比。而原制度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处理没有明确规定,容易造成后续支出会计处理不规范,从而影响医院固定资产信息的真实性。

5、新制度增设“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新制度借鉴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引入“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该科目体现了会计的谨慎性和真实性原则。原制度中,固定资产反映的是固定资产的原值,不计提折旧也不计提减值准备,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用过程中的损耗或者长期闲置等原因,必然会导致医院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随之降低,甚至是低于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医院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严重失真,对医院管理决策人员形成一定的误导。

二、 新制度的亮点

1、改变了以往固定资产的摊销模式,确定了固定资产的补偿机制。

新制度打破了原有的严格遵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固定思维,提出医院的固定资产参照企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资产补偿机制,要求医院通过成本补偿尺度,从收入中收回固定资产价值。这样,既能反映医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其损耗程度,又能反映其实际价值。

2、引入谨慎原则

新《医院会计制度》基于谨慎原则,要求医院不仅要求对资产进行折旧或摊销,甚至对一些资产要求计提减值准备。

新制度引入“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并且要求医院应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对于长期闲置的固定资产、价值大幅下跌的资产或损耗比较严重的资产进行可回收金额的有效估计,并将其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进行比较,确认该项固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若确认发生减值的,借记“其他支出——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确认的减值准备应当作为相关资产的备抵项目,减少期末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保证医院有关固定资产信息的准确性。

三、 新旧制度衔接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一)结转“固定资产”科目金额

新制度设置了“固定资产”科目,由于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原账中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实物资产,将有一部分要按照新制度转为低值易耗品。转账时,应当根据重新确定的固定资产目录,结合固定资产的清理状态,对原账中“固定资产”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

1、对于达不到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库存物资”科目;对于已领用出库的,还应同时将其成本一次性摊销,同时做好相关实物资产的登记管理工作,在新账中,借记“事业基金”科目,贷记“库存物资”科目。

2、对于符合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因出售、报废、毁损等原因已转入清理但尚未从原账核销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连同相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借记新账中“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原账中“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借记原账中“固定基金”科目,贷记新账中“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新旧转账时已转入清理但尚未清理完毕的固定资产,在执行新制度后发生的相关清理费用以及取得的清理收入等,通过新账中“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

3、对于符合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且未转入清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固定资产”科目。

(二)追溯确认待冲基金。

按照新制度规定,医院为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所使用的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应当确认为待冲基金,并在计提资产折旧、摊销等时予以冲减。医院应当将执行新制度前所有在账固定资产(新旧转账时转入“固定资产清理”、“库存物资”科目的固定资产以及图书除外)、无形资产账面余额中由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金额追溯确认为待冲基金。对于除房屋及建筑物、无形资产以外的确实难以追溯的固定资产,至少应当按照以下范围追溯确认待冲基金:1999年1月1日以后以固定资产入账并且执行新制度前仍在账的资产。

按 照上述要求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账面余额中由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金额追溯确认为待冲基金时,在新账中,借记“事业基金”科目,贷记“待冲基金”科目。

(三)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第8篇

1.固定资产保管责任落实不到位,对于资产的调拨和报废缺乏监督。固定资产在采购入库后,直接发放给资产的使用者或保管者,对于后期的跟踪检查制度落实不到位,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单位没有制定完善和详细的责任追究制度来对资产使用进行约束和监督,对资产管理缺乏严格的使用保管制度,责任不落实,造成财产损坏、丢失等问题无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对于一些大型的资产设备即使将责任进行了落实,但有些部门的资产保管者也只是临时指派,没有真正达到专人负责、动态监管的效果;对于办公设备以及桌椅板凳等小额固定资产的管理更是混乱,由于交通运输系统下属事业单位较多,单位之间的人员调动比较频繁,资产在部门单位之间的流动也很频繁,绝大部分的调拨设备无相关调拨手续,下级事业单位在接收到资产后未及时向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申报,导致该资产不能得到有效监督,因此就造成资产使用状况不实、存量不清等问题,给资产管理工作造成了被动。甚至个别单位随意出租、出借资产,报废或达不到标准的固定资产不及时进行申报处理,部分资产在失去监管后报废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财务管理部门,直接导致账面价值虚高。

2.系统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弊端,固定资产的核算已经不能满足账务处理的需要。现行的会计制度没有明确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否计提折旧,事实上大多数部门都没有计提,这就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资源价值的变化情况无法得以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从而导致不能科学合理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等弊端。同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一样,交通运输部门在购置固定资产时,也是将全部支出列人当期支出,同时增加固定资产科目和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如果不计提折旧的话账面价值不能真实揭示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而无法体现出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无法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客观评价依据,无法为固定资产的出售或报废提供准确评估信息,甚至一些陈旧待报废资产的账面价值远远高于新购置的价值,这个问题在软件、电子信息类和一些生命周期短、价值损耗大的资产中都能得到很好地体现。根据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无法准确界定区分固定资产修理还是固定资产改良。固定资产改良支出,是指为了扩大固定资产规模或提高固定资产性能而发生的支出,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但是其增加后的金额不应超过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是指为恢复固定资产的性能,对其进行部分或全部的修理,应当直接计入当期费用。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当中,这类问题多发生在房屋建筑类固定资产上,部分办公用房年久失修,在维护修理过程中财务人员很难界定固定资产是修理还是改良,即使能够界定是改良,也很难确认拆除部分的价值。通常的会计做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均作为维修费用列入当期费用,这样就无法反映资产整个使用周期的真实价值,进而导致实际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给固定资产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为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防止资产的闲置浪费,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监督,改进其管理的薄弱环节,做到合理调度、落实责任、统一政策

1.加强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防止固定资产流失。在当前日益发展的智能化、信息化时代,各项管理工作仅靠传统的手工管理已远不适应工作要求,加之交通运输部门固定资产规模庞大,种类繁多,不借助于信息化技术,要有效对单位所属资产进行管理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应当合理利用财政部门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使固定资产从需求、购入、使用直至报废都处于多部门、多角度的严密监控和管理之下。对于上级无偿调拨的资产,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要实行重点监督管理,凡是涉及到资产调拨的必须要由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协调,资产接收方不得单独办理接受上级调拨资产的手续,手续办理完毕后应当将调拨通知单及时交给财务部门,通知单内容应当涵盖资产的名称、性能、价格等基本特征,财务部门要据此及时入账,同时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资产接收部门三方要合理监督,确保固定资产管理不留死角。

2.提高职工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科学合理的配置资产。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前提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因此必须要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强化管理意识,这样不仅能消除固定资产管理上的混乱,更能有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其最大的使用效益。要在系统内部加强工作人员的固定资产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明确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调拨、报废、对外处置的操作流程,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科室和有关个人,明确责任人和使用人的责任范围。同时还要根据工作的需要合理的配置资产,在收到采购申请后,首先要考虑利用现有的固定资产在本系统之间调拨。在设备的购置过程中,要注重资产的性价比,不能单纯注重价格而忽视品质,对于公路建设养护以及治超检测等专业技术性强、使用周期长的大型设备,应当会同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合理论证,尽可能采购技术参数比较高的设备,以免设备过早的被淘汰,在设备采购和交付时应当聘请专业人员以及使用人员对设备的性能进行严格测试。

3.加强固定资产的内控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账,在卡片账上明确资产的使用人、存放地、购买日期、使用寿命、资产价值等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参照卡片账的内容,制作管理标签贴在固定资产上,这样固定资产无论调拨到哪个部门都有据可查。对于交通运输系统中涉及到的贵重资产、危险资产、有保密等特殊要求的资产,应当派专人保管、专人使用,并规定严格的接触限制条件和审批程序。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三方应当定期对账,发现账实不符的,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同时单位应当安排内部审计部门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和账务处理情况进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对于出现的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4.规范固定资产核算,尝试使用新的会计准则。2013年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相关财务制度的规定确定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按照本制度规定处理;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不设置本制度规定的“累计折旧”科目,在进行账务处理时不考虑本制度其他科目说明中涉及的“累计折旧”科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较少的事业单位可以不提取修购基金,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位不提取修购基金。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较少的事业单位,可以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而不计提修购基金,规则虽然有点模棱两可但是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可以尝试着对一些使用周期较短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而对于固定资产的后期改良可以参照企业的会计准则,在改造完毕后重新评估资产的价值,并以评估价值重新入账,不过这种会计处理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它还需要财政部门的认可。

第9篇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现状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于增加取得(外购、自行建造、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根据各实际支出资金的列支渠道,分别借记“事业支出”、“专用基金――修购基金”、“专款支出”、“结转自筹基建”账户等,贷记“银行存款”。同时,在列支时必须做增加固定资产的会计分录,即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对于因报废、毁损、转让等原因减少固定资产的情况,先做注销账务处理,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收到残值变价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发生清理费用时,则做相反分录。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同时规定: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相对应,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随其使用而改变。但考虑到事业单位的特殊性,为弥补不计提折旧可能造成的固定资产维修和更新能力不足问题,现行财务规则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按照事业收入和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专门用于固定资产的修缮和购置。期末在所编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只反映固定资产原值,净资产中只反映固定基金数额,不提供固定资产新旧程度等会计信息。可以看出,现行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总体比较简单,因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而存在诸多问题。

(一)无法反映固定资产新旧程度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相对应,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随其使用而改变。实际情况是,许多事业单位(如高校、科研、医院等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种类多、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更新速度快,它们虽然在形态上仍然保持完整,性能上也能达到当初设计的水平,但是由于技术进步,更新换代产品不断涌现,使这一类固定资产的技术寿命大大缩短,使用价值也相对降低。随着这一类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无形损耗显得尤为突出。

(二)无法客观真实反映事业单位所耗成本现行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购置时直接确认为支出,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账面上固定资产价值始终是其购买时的原始价格,无法反映固定资产新旧程度和实际价值。另外由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核算成本,使得事业单位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各部门购置固定资产时只考虑本部门的需要,极少考虑资产的运行效率,购置后资产利用率低,直接导致资产闲置和资金浪费。因此只有通过计提折旧、核算资产成本方式,才能进一步挖掘资产的使用效率。

(三)不利于时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考核现行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在固定资产核算中不计提折旧,固定基金也由于固定资产未计提折旧而虚高(即净资产虚高),专用基金中修购基金的提取并未引起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任何变化,却使净资产中既包含了固定基金,又包含了固定资产的修购基金,不适当地夸大了事业单位的净资产。这些信息的不真实和缺失不利于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另外,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虽然规定了经营性业务要进行成本核算,但许多事业单位的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事业活动)业务通常混杂,费用难以合理分开确认,易导致成本核算不明晰。同时,非经营性(事业活动)业务由于不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对作为政府主体投入预算资金所购人取得的固定资产也就没有相应的收入与费用配比反映,在财务报告中缺少该国有资产运作全过程的相关信息,因此公众亦不可能直接从财务报告信息中得以了解。这不仅不利于强化政府的受托责任,同时也不利于提高事业单位工作效率并对其进行业绩考核。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不仅需要对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进行成本核算与分析,也要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考核。关于完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要对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进行成本核算与分析,在核算中需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基础,使会计信息能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耗费状况,促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改变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只重收支不重资产使用等现象,满足绩效考核评价的需要。

(二)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从长期来看,将固定资产予以资本化,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其使用过程中分期核算其耗费的成本,不仅有助于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实际情况,也有利于形成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良性循环,便于考核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履行职能绩效。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应采取如下做法:

(1)按固定资产大类计提折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及其他固定资产六大类,各类固定资产性能、用途、使用年限均有差别,应按固定资产大类进行折旧,即固定资产折旧计提采用分类折旧率,并按月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文物文化资产除外),在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内系统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文物和陈列品其价值一般不发生损耗,所以不对其计提折旧。

(2)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可分为: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法。对科技含量高、技术进步快、腐蚀性大、损耗快的专用设备、一般设备等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法;图书类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其折旧年限较难确定,也可不提折旧直接计入成本;交通运输工具参照工作量法;教学用房等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可采用年限平均法。

(3)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科目设置及核算。取消“固定基金”科目,相应设置“累计折旧”科目,用于核算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该科目下应当按照对应固定资产类别或项目以及用途(如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备抵科目,与“固定资产”相结合分别反映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原值,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固定资产的减项单独列示,可得出固定资产净值信息。另外相应设置“资产折耗”科目,核算当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该科目下应当按照对应固定资产用途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折旧费用的明细核算。该科目期末结账后应无余额。对于增加取得(外购、自行建造、接受捐赠等)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根据各实际支出资金的列支渠道,分别错急“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等。同时为了按收付实现制反映当期相关的预算收支,需另设置预算会计科目以进行预算收支科目的平行记录。在固定资产列支时,借记“预算支出”等科目,贷记“预算结余”等科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按照应当计提的折旧金额,借记“资产折耗”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固定资产处置、盘亏、毁损等原因减少固定资产时,按照所处置固定资产的净值,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等有关科目,按照已提取的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照固定资产账面余额,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三)考虑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问题如科研、高校教学、广电传媒等事业单位,其拥有的部分固定资产属于高技术专业设备,科技含量高'技术进步快,淘汰更新快,在采取加速折旧仍不能及时完整地反映其实际无形损耗的情况下,则考虑对其计提减值准备。为此需相应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固定资产减值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资产折耗”,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借记“资产折耗”,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