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

时间:2023-08-06 10:52:51

导语: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

第1篇

1 传统CT增强护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与病人沟通不够。做CT前预约时给病人一份预约单,上面有CT检查前准备,如:空腹,服药等。同时预约单背面附有注射碘造影剂的告知同意书。护士与病人沟通不够,病人文化素质有限,根本不懂如何做好CT增强前的准备,在做CT增强检查当天就出现多种问题,导致登记人员与病人或家属之间出现各种纠纷隐患。

1.2人性化护理服务不够。过分强调规范化,失去了以人为本的前提,对于做CT增强的病人,检查前必须由护士来做皮试、静脉注射60%泛影葡胺1ml观察15~20min病人无头晕、恶心、心慌、皮肤瘙痒及荨麻疹即可做增强CT。碘造影皮试先用2ml注射器静脉注射,CT平扫后再用头皮针静脉注射非离子碘造影剂100ml,这样造成了病人两次静脉穿刺的痛苦,这种操作模式失去了以人为本的前提,造成了病人不必要的两次痛苦,而且造成护理人员重复操作的流程,不符合现代护理发展的进程。

1.3缺乏必要的健康宣教知识。传统的CT扫描结束后护士很少与病人沟通,缺少必要的健康宣教知识,多数病人按压静脉穿刺部位时间短,造成病人皮下血肿、疼痛。同时也未告知病人检查后要大量饮水,可正常进食等。增强后若有外渗如何正确处理。

2 措施

2.1创造条件,满足病人的需求

2.1.1设立导医,提供方便CT室窗口设立导医人员迎接病人。导医人员负责收取病人手中的预约单,告知病人预约号,让病人坐下耐心等候,同时讲解一下CT检查过程,解答病人的疑问等,同时为病人提供一些其他帮助。让来医院就诊的每一位病人及家属在进入影像CT增强检查前有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等,导医的设立切实解除了病人及家属就医时的焦虑和不安,加强了护患的沟通和理解,拉近了护患的距离,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2.1.2护患沟通,做好CT检查病人的心理护理。 CT室护士,对于行CT增强扫描病人操作前详细告知,可以有效地打消病人顾虑,使病人尽量配合检查。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首先应建立与病人之间的良好沟通。通过加强护患沟通,使医患之间出现了相互理解的氛围,促使医疗工作得到保证,从而保护病人的根本利益 。登记人员时要详细做好病人CT增强的风险告知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碘造影剂不良反应分轻、中、重三类,其主要症状为:一类轻度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发热、面红、打喷嚏、咳嗽、局部荨麻疹。二类中度为全身出现荨麻疹、眼睑水肿、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三类重度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搏骤停,大小便失禁等。进行CT增强扫描前的准备,首先做碘过敏试验,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减轻他们的陌生感,动作轻松,缩短操作时间,有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1.3提高业务水平,减少病人痛苦。 近年提倡使用静脉留置针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护理,减少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更能体现人性化服务,使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提高。严格无菌操作,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消毒范围应大于5cm,保留封管前用0.9%氯化钠注射液20ml将管内对比剂推入体内;注药前应耐心告诉病人注药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全身轻微发热的反应,以减少病人的恐惧或身体运动造成的伪影;拔出留置针者,至少按压10min。以防发生皮下淤血;因对比剂皮试阴性也有发生过敏反应的潜在危险,所以检查室要备齐如抢救车、氧气、吸痰器、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抢救药品和物品。

2.1.4加强健康宣教。病人做完CT增强检查后,及时与病人沟通。告知病人正确及时按压针眼,以免造成皮下淤血。协助病人下检查床,协助穿衣服,告知病人大量饮水,可以进食,在诊室外观察20min,防止出现延迟性反应。若CT增强后有静脉外渗的病人,立即停止注药,更换注射部位,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冷敷,一般24h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土豆切片外敷可收到散瘀、解毒之功效。加强观察,对已外渗者应及时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正确的方法处理。若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完全可避免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以减少病人的痛苦。

3 小结

在CT增强扫描中,护理干预起着重要作用。CT室护理人员必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扫描前详细告知检查注意事项、目的、大致时间等,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病人的负性情绪。同时,注射造影剂时,密切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心理干预,使CT增强扫描顺利完成,获得理想的CT图像。对药液外渗的病人,及时做好相关处理。深刻理解病人的疾苦,用爱和真诚来陪伴病人,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在护理服务中融入友情,融入家庭生活,融入个性化需求,做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 刘启华,王玉玲,吴秀媛,等.人性化护理品牌服务的探索与实践.护理管理杂志,2004,4(12):41-42.

第2篇

关键词 CT 增强 不良反应 护理

资料与方法

我院自2001年10月新引进美国通用公司(GE)Hispeed DXI型螺旋CT机以来,共行CT增强扫描人数245例,占总数的2.01%。增强扫描的患者中用非离子造影剂欧乃派克110例,优维显80例,无1例发生异常反应;55例患者使用泛影葡胺注射液。245例患者中有1例试敏反应阳性,9例发生变态反应,约占0.05%,轻度反应8例,中度反应1例。

扫描前的准备:认真审查患者申请单,明确扫描部位,做好碘过敏试验,常规用30%泛影葡胺1ml静脉注射,阴性者方可接受检查。要详细询问患者当前的症状,做好应用造影剂的解释工作,使患者配合。在冬季造影剂可加温至30℃,以提高临床耐受性和减低黏稠度。碘试敏阴性的患者,运用造影剂前需要患者家属签字后方可进行。用药前做好查对工作,如发现有药物变质、过期、有杂质的绝对不能使用,及时更换注射药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检查前的心理护理:不良的心理反应有紧张、恐惧、焦虑的心理状态[1]。由于紧张导致不良的生理反应,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皮肤的改变,可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试验结果的观察。因此要做到主动热情接待病人,增加病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使其情绪稳定,了解检查的程序,配合好检查。通过病人家属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社会及家庭生活背景,并进行针对性的疏导和帮助。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相关禁忌证,并制定完善的抢救措施,防止发生意外。

检查时的护理:①选择粗、直、富有弹性的血管,穿刺点以靠近心脏为好。为了方便扫描,笔者常选用患者上臂桡静脉或肘静脉为穿刺部位,在注射前5~10分钟,缓慢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mg防止变态反应[2],再接注射器推注5ml造影剂,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漏、溢漏现象,如果无异常再按常规注射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②对行螺旋CT扫描者一定要掌握好注射速度和剂量。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应放慢注射速度。

变态反应的观察及处理:①轻度过敏的患者8例,有的出现面色潮红、打喷嚏,有的恶心头晕、全身发热,并有少量散在荨麻疹,患者会出现紧张、恐惧感。嘱患者做深呼吸运动,并继续做好解释工作。恶心症状很快消失,一般不需做特殊处理,有荨麻疹者可给予扑尔敏口服,一般荨麻疹在30分钟左右消失。②中度过敏患者1例,患者除恶心呕吐外,出现心慌、结膜充血、眼睑水肿、支气管痉挛、发音困难、呛咳等,出现上述症状时立即终止注射,吸氧,并建立一组静脉通路,输入0.9%生理盐水,地塞米松5mg入壶,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mg,同时观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变化,并对症治疗给予抗过敏药如扑尔敏(口服),做好患者心理疏导,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经过治疗,症状在1小时左右消失,观察2小时,患者完全恢复正常。

结果

根据临床增强扫描经验总结,扫描前注射地塞米松使碘过敏反应明显降低,选择静脉穿刺成功率达95%,无明显并发症。经过我们抢救的碘过敏反应的患者,都能很快好转、恢复。由于对本例中度过敏患者的抢救及时,处置适当,患者完全恢复正常后放心离院。

讨论

CT增强扫描是用注射器通过静脉快速注入CT造影剂后,利用病变组织与相邻正常组织间的吸收差别,从而更清楚地显示病变,不仅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而且对鉴别及定性诊断颇有帮助[3]。做好CT增强扫描的观察及护理工作,是保证增强扫描顺利进行并获得满意结果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护理心理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269-289.

第3篇

人工肝脏(简称人工肝)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Sorrentino 证明了新鲜的肝组织匀浆能代谢酮体、巴比妥和氨,首次提出“人工肝脏”概念,是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暂时或部分替代肝脏功能的方法,从而协助治疗肝脏功能不全或相关疾病[1]。人工肝传统分为非生物型、生物型、组合型三类。血浆置换的常用人工肝技术,经典方法是将血液抽出,分离血浆和细胞成分,弃出血浆,而把细胞成分及补充的白蛋白、血浆、平衡液等回输体内,为肝细胞再生赢得时间,现将我科自2004年1月—2005年6月人工肝治疗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7例,均为男性,年龄40—59岁,均为慢性重型肝炎。根据病情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1-2次,每次置换2000-3000ml。

2 方法

应用血液净化装置,选用血浆分离器及合适管路及肝素化生理盐水1000ml-1500ml预冲。设定参数:血流量60-100ml/min。血浆置换量:2000-3000ml。血浆分离速度:25-30 ml/min。建立体外循环通路。每次治疗时间2-6小时。

3 护理

3.1治疗前一般护理

3.1.1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陌生、紧张、恐惧心理,根据不同的文化层次和生活背景,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人工肝的历史、方法、目的、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措施,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1.2注意周围血管状态的评估 人工肝依赖通畅、稳定的体外循环通路,治疗前仔细观察患者的外周血管情况,选择充盈显露、血流情况佳的血管行静脉置管,可保证治疗过程平稳,减少病人痛苦。

3.2不良反应的护理及观察

3.2.1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人工肝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血浆、肝素、异种细胞代谢产物均可引起过敏反应,临床表现有畏寒、腹痛、发热、荨麻疹、皮肤瘙痒、喉头水肿等,治疗中应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病人主诉,出现过敏时给非那根25毫克肌注,必要时使用地塞米松10毫克肌注,本组有5例出现荨麻疹,1例畏寒,对症处理后缓解。

3.2.2感染 重症肝炎病人肝功能失去代谢,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并发感染,治疗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十分必要。治疗后严密观察病人体温变化,检测血常规,病房保证空气流通,并用温式清扫法减少空气中细菌密度,严格探视制度,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前后用浸泡过消毒液的湿毛巾擦手,注意口腔及皮肤护理。 3.2.3出血 重症肝炎患者出血倾向明显,加之治疗中使用肝素,易加重出血,治疗中严密观察有无皮下出血,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回病房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穿刺肢体的血运、温度、有无血肿,观察病人有无呕血、便血、皮肤粘膜、牙龈有无出血。

3.2.4电解质紊乱 人工肝治疗时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钙等情况发生,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重视患者主诉,严格记录出入量,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3.2.5舒适的护理 人工肝治疗时间长,每次2-6小时。要求病人不能随意改变,病人会感受腰背部酸痛不适。治疗中可帮助病人按摩不适部位。轻度变化,及时满足病人的需求。

3.3手术结束后回到病房,应仔细交接班,认真执行医嘱,严格按操作规程静脉留置针的护理等操作。强调饮食护理,应反复告知患者少食多餐,忌高脂肪、粗糙有刺激性的食物。以避免引发肝昏迷及消化道出血,逐步增加热量、蛋白、维生素的补充,以保证机体需要。

4 效果评价

经人工肝治疗后,7例病人乏力、腹胀等中毒症状明显减轻,5例病人腹水明显减少。精神好转,疑血酶原时间缩短,黄疸减退明显,无一例因护理不当导致出血、感染等情况发生。

5 小结

人工肝是医学体系中重要的器官支持疗法,由于肝脏在人体代谢的中枢地位、复杂性及肝病的多发性,使得人工肝支持比其他任何人工器官更具有发展潜力和挑战性。护理工作对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4篇

【关键词】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并发症;护理;安全管理

目前,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FFA)已成为诊断眼底病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发病机制、解剖及病理研究的重要检查项目,可以为提高眼底病的诊断提供有效依据[1]。但是在眼底血管造影中可能因注射造影剂而发生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影响。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共对635例患者进行了FFA检查,本文对并发症的护理及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研究635例接受FFA患者中,男382例(60.16%),女253例(39.84%),平均年龄患者年龄(6~85)岁。其中6-20~岁25例,20-50~岁285例,50岁以上320例(各年龄段的总数630人,与总数不一致)。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85例,中心性浆液性病变132例,黄斑部病变176例,其他眼底病42例。

1.2方法:20%荧光素钠3 ml/支。用0.2 ml荧光素钠加生理盐水至5ml,,在肘正中静脉缓慢注射做预备试验,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恶心、呕吐、头晕、胸闷、心悸、出冷汗等不良反应。若患者无不适反应,即可将剩余2.75 ml(应该剩余2.8)l荧光素4 s内注射完毕。注射完毕拔针,一手按压针眼,一手摸患者脉搏,观察脉搏速率、节律、强弱等情况,以避免因快速静脉推注而导致心脏不适等症状及不良反应发生。然后医生用照相机快速连续拍摄。

2结果

本组6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造影检查,有76例占11.49%出现不良反应,占11.49%,其中推药后发生眩晕、恶心,呕吐58例,占9.13%推药后发生眩晕、恶心,呕吐,及时停止拍摄嘱患者深呼吸、放松、喝开水后饮水后,症状自行缓解;有15例出现全身荨麻疹,占2.36%出现全身荨麻疹;有3例出现呼吸困难者,3例占0.47%出现呼吸困难,立即平卧给氧后缓解。所有病例未发生休克等严重并不良反应。

3讨论

3.1自60年代起,FFA就被用于眼底血管造影。但是该检查具有一定的风险。尽管荧光素钠至今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安全的染料药物对比剂[2],但注射后也可能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荧光素钠注射液的药品说明书明确指出可能发生荨麻疹、呼吸困难、哮喘发作、血压下降、休克等过敏反应。因此FFA是眼科具有潜在风险的检查之一,如何改进工作以减少和避免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保障医疗护理安全一直是眼科领域的重要课题。

3.2预防相关性副反应的护理对此十分重要。(1)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体机能状态,对患者在造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初步估计,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体质等因素采取最佳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全面提高适应能力,达到减少或减轻躯体性、心理性应激,使机体处于最佳适应状态,避免不良后果发生。(2)严格检查荧光素钠注射液的治疗,推注药液时不宜太快,必要时造影前给予抗过敏药等。(3)勿在饥饿、劳累、疲倦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进行造影。

4护理安全管理要点

4.1检查前护理

4.1.1重视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签造影检查同意书。造影检查前,了解病人全身情况,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糖尿病等全身病史[3]。常规检查生命体征,测眼压,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及过去史,明确有哮喘史和过敏史性疾病者禁做;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禁做。告知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极个别可能会引起休克死亡的危险。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检查中和检查后潜在的风险,让患者及家属充分理解和配合。必须告知签造影检查同意书后再进行检查,同样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发生。给患者讲解荧光造影检查的意义以及操作过程中怎样配合的注意事项。造影时因是连续拍片,除要求患者眼球固视外,还须保持被动,持续时间约20min左右,故对患者的体力消耗较大,为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嘱其进食后再行检查,切勿空腹行其检查。

4.1.2心理护理。眼病患者思想负担较重,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悲观等不良心理。加之对此检查陌生和对暗室环境的不适应,而荧光素钠留在眼底血管内高浓度、高清晰仅几分钟,如果过度紧张,配合不佳将使造影检查失败。因此,耐心细致的做好安慰解释工作,使患者了解造影的目的、方法、配合要求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置。以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心理,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以最佳状态完成检查。

4.1.3检查前特殊的准备:造影时需充分扩瞳,病人滴扩瞳剂前需测眼压,以排除高眼压防止诱发青光眼的发生。眼部滴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2-3次。将瞳孔扩至7-8mm充分扩大瞳孔,有利于眼底病变检查。d. e.用5ml注射器抽吸稀释好的药液和20%荧光素钠原液,于无菌盘内备用。

4.2检查时护理检查前护理。a.造影前护士要了解病人全身情况,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糖尿病等全身病史[3]。以防发生意外。b. 给患者讲解荧光造影检查的意义以及操作过程中怎样配合的注意事项。并实行告之义务,使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造影可能发生的风险等,经签字同意后方可准备检查。c. 眼部散瞳。 造影时需充分扩瞳,病人滴扩瞳剂前需测眼压,以排除高眼压防止诱发青光眼的发生。眼部滴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2-3次。将瞳孔扩至7-8mm,充分扩大瞳孔,有利于眼底病变检查。d. 造影时因是连续拍片,除要求患者眼球固视外,还须保持被动,持续时间约20min左右,故对患者的体力消耗较大,为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嘱其进食后再行检查,切勿空腹行其检查。e. 用5ml注射器抽吸稀释好的药液和20%荧光素钠原液,于无菌盘内备用。

4.2.1造影中的配合。a. 造影环境 营造舒适的造影环境。冷暖夏冷,空气流通,对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心情放松,精力集中的配合造影十分重要。b. 摆放 引导患者进入造影室,协助摆好。

4.2.2眼睛固视:眼底血管造影时对眼底连续多像限、多角度拍片。因此,患者的眼球能随指令转动、固视对拍片质量及眼底病变的诊断、治疗尤为重要。故注射造影剂前耐心指导患者,训练眼球随指令转动如向上、下、左、右等方向转动,并保持固视2~3s。

4.2.3静脉注药: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是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在眼内血循环时所发出的荧光利用特殊的滤光片,记录眼底不同时间部位的动态变化。故对静脉通道的建立及药物推注的时间均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为确保造影质量及造影的顺利进行,减轻患者的痛苦及不必要的紧张恐惧,需仔细选择静脉血管,通常选肘正中,头臂或贵要静脉,做到“一针见血”,先注入造影剂稀释液,观察3min若患者无明显不适,确定无药液渗漏后,更换成造影剂,于3~5s内推完, 推注药液与计时必须同时开始,以提高诊断正确率。局部按压至少5min,以防其出血或药液外渗。荧光素钠为高碱性药物,无毒性,应防止外渗,注射部位外渗可引起局部剧烈疼痛。因此,一旦药液不慎渗漏24h内局部冷敷,24h后改为热敷。若局部红肿明显伴疼痛可行理疗,以促进药物吸收,防止静脉炎或皮下组织坏死。

4.3造影后护理

4.3.1交待事项:造影检查完毕后,让患者休息至少20min,继续监测生命体征无异常后方可离开。告之因造影剂的作用视物可呈红绿色,皮肤粘膜发黄无需紧张。因局部滴扩瞳药后,瞳孔扩大可出现畏光视物不清,故避免强光照射,回去时可戴太阳镜以减少日光的刺激。加之视物不清嘱其注意行走安全。并嘱24h内多饮白开水,以加速造影剂从尿液的排出。

4.3.2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①恶心多发生于推注荧光素10s后,持续约10s缓解,嘱病人深呼吸、放松,症状自行缓解。呕吐多发生于推注荧光素10s后,让患者多饮水,吐后继续造影。②皮肤搔痒及荨麻疹多发生于造影结束后10s至4h,处理一般给与肌注非那根,口服扑尔敏或息斯敏,一般用药后皮肤搔痒减轻,皮疹减退,24h皮疹全部消失。③出现短暂心悸、胸闷、气促症状,经及时给氧、平卧处理后缓解。④眼压观察 扩瞳剂为复方托呲咔胺滴眼液,通常6~8h瞳孔方可恢复正常。偶见扩瞳后诱发急性青光眼的发生。因此,在此期间指导患者注意观察有否出现头痛、眼球持续胀痛,甚至恶心呕吐等,出现高眼压症状时,应及时就诊行紧急降压处理。

4.6安全管理

4.6.1重视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签造影检查同意书。造影检查前,常规检查生命体征,测眼压,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及过去史,明确有哮喘史和过敏史性疾病者禁做;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禁做。告知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极个别可能会引起休克死亡的危险。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检查中和检查后潜在的风险,让患者及家属充分理解和配合。必须告知签造影检查同意书后再进行检查,同样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发生。

4.6.2建立造影检查登记册。检查前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血压、脉搏、有无过敏史,临床诊断等一般资料及使用药物情况做好详细记录,便于检查后作不良反应的对照。造影检查后的诊断也应记录,便于和临床诊断结合和复查时做参考。

4.6.3技能和安全防范意识。娴熟的技术操作是检查成功的基础,因室内光线较暗,给静脉穿刺和推注带来难度,为保证造影剂全部进入血液,要求护士静脉穿刺必须一针见血,推注药液与计时必须同时开始,以提高诊断正确率。强化医护人员防范药物过敏的意识及急救意识,加强医务人员操作技能培训,便于紧急情况时医务人员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避免慌乱,尽一切努力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80

第5篇

慢性扁桃体炎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疾病。对于频繁发作,又难以治愈的病人,采取的治疗方案是行扁桃体摘除术。小儿14岁前,由于咽部淋巴组织有肥大的生理倾向,在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反复刺激下,容易引起慢性扁桃体炎,如不及时治疗可形成病灶,诱发肾炎、关节炎、心肌炎、甚至全身多系统疾病。成人慢性扁桃体炎多由反复急性扁桃体炎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引起,也可以继发于急性传染病如白喉、麻疹、流感等病毒性疾病。

1 临床资料

2007年6~12月,我院完成扁桃体摘除术62例,其中14~40岁38例,5~11岁24例。小儿单纯性扁桃体摘除术8例,合并腺样体摘除术16例。在以上的病例中,有1例18岁的病人由于紧张发生休克前期反应,处理及时并能顺利完成手术。不同年龄扁桃体摘除术的特点见表1。

2 护理方法

2.1 小儿的心理护理:着重于术前的心理护理,动作要轻柔、言语要和谒可亲。

2.2 成人的心理护理:着重于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心理护理。(1)术前应去病房探访病人,了解一般情况,例如他们喜欢什么音乐、家庭情况、个人经济状况、最近想些什么等。告知他们手术没有他们想的那么复杂,介绍手术成功的例子、主刀医生以及自己和手术室的情况,告知他们术中要注意的问题,如何配合等,以增强病人对手术的信心。(2)手术当天,主动接待病人,态度热诚、和蔼;并根据术前访问的结果,准备好他们喜欢听的柔和抒情的轻音乐,以减轻手术带给病人的压力。(3)手术中经常对他说:“你不用担心,我就在你的身边。”并鼓励他:“对了,这样做得很好。”这都是使病人更好地配合手术的关键措施。

3 麻醉的安全护理

3.1 小儿的护理

3.1.1 手术前:核对患儿、检查患儿是否空腹状态,口腔有无牙齿松动与配带金银首饰等。先按4~8mg/kg氯胺酮肌肉注射,待患儿睡觉后才能接进手术室。

3.1.2 常规建立静脉通道:我院使用的是小儿套管针接上三通开关接头,由于小儿是空腹状态,所以我们选择的补液是5%糖盐水。

3.1.3 备好品及气管内插管用品,将患儿的头部移到手术床的头板上,协助麻醉师推及插管,妥善放好各种管道并保持吸引管畅通。

3.1.4 :患儿采用平卧位,头后仰垂头位 ,用约束带或绷带固定患儿的手脚 ,以防患儿从床上掉下。在眼角膜处涂上四环素眼膏,避免术中布类磨擦损伤眼角膜。

3.1.5 用五官科开口器牵开口腔:要注意开口器前端给石蜡油,以防止金属硬物损伤口腔黏膜。开口器末端接上冷光源,借助冷光源的光实施手术。

3.1.6 手术中:先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15 ml加入少量1%盐酸肾上腺素,用7号长针头在扁桃体周围作局部浸润注射,目的减少术中出血,并术前给予静脉推注立止血针剂。发生术中出血时,可用纱球压迫止血,如果压迫止血失败,要准备双极镊子或射频仪止血,但要避免烧伤病人,所以要控制好双极或射频仪使用频率。

3.1.7 手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手术后,要吸净口腔及咽喉部痰液及血液,待麻醉清醒,有自主呼吸,血氧饱和度正常,才能拔除气管插管,并护送患儿回病房。

3.2 成人的护理

3.2.1 手术当天:核对病人,检查病人是否空腹状态,口腔有无牙齿松动,有无配带金银首饰等。目的是为术中出现特殊情况时,可用其他麻醉及使用其他仪器做好准备。

3.2.2 :采用端坐位,必要时可用绷带把病人的手固定。再次告诉病人术中要注意的问题,如“为了确保你的安全,有什么不舒服先不要用口说,但是可以用手势告诉我们,医生会立即停下来,问你有什么不舒服,以免引起意外的损伤。”

3.2.3 术中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由于病人是局部麻醉,可能麻醉并不彻底,容易受外界影响及疼痛的刺激,50%病人出现烦躁不安和不能继续配合手术,严重者出现休克情况,所以护士在这里发现异常及时告诉手术医生及麻醉师。发现休克前期,我们要立即停止手术,将病人平卧于车床或手术台上,吸氧及建立静脉通道,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后,方可继续手术。

3.2.4 术中出血:同样可用纱球压迫止血,也可用双极镊子或射频仪止血。

3.2.5 手术结束后:护送病人步行出手术室,嘱回去可进食冰冻食物预防术后出血,告诉术后的注意事项,并祝他早日康复出院。

第6篇

关键词:循证护理;中医护理学;临床实践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是指护士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结合护士的专业技能和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意愿,三者结合,制订出适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护理计划,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1]。其为先进的护理理念,现就循证护理理念对中医护理实践的发展作用与同行进行探讨。()

1.循证护理促进中医整体护理发展,加快中医护理实践走向科学化、专业化道路

循证护理以真实、可靠的科学证据为基础,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并与自然、社会有密切关系。中医护理人员必须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在护理工作中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全面进行分析评估、不仅要考虑病症进行对症处理,而且要考虑疾病发生的原因、脏腑及经络的病理变化,全面分析评估施行护理。例:口腔溃疡,中医认为主要为心火亢盛,心火亢盛会移热于小肠而出现小肠实热症状,表现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心胸烦闷等症状。在口腔局部采用银花甘草液漱口或涂西瓜霜进行对症处理的同时,要注意饮食及情志方面的全面调理,中医的整体护理实践也是遵循这一原则。

另外,中医护理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实施辨证施护。“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疾病的具体证候,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的方法。具体体现为“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例如:胃脘痛一病,为脾胃虚寒型。治疗当温中健脾,宜服黄芪建中汤或理中丸类。护理中要注意腹部保暖,可局部热敷,饮食宜温热熟软,易于消化,并应少量多餐;若临床辨证为肝气犯胃型,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主,可用柴胡疏肝散或舒肝丸等。护理重在调节人的情志,要开导病人,避免郁怒,使其肝气条达。上述同是胃脘痛,因其“证”不同,故护理方法也不同,表现出同病异护的特点。与此相反,有时不同的疾病,如小儿麻疹和丹痧,这两个不同的时行疾病,在病程后期,都会出现邪去津伤之证,护理时表现出异病同护的特点[2]。由此可见,辨证施护体现了中医护理的科学方法并与循证护理指导思想相统一。

中医护理自身特色和优势已普遍得到国内外护理同仁的肯定和认同。将祖国传统医学的护理理论及经验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开发应用,并付诸实践检验,是中医护理事业得以向前发展的源泉。循证护理的开展,为其不断自我完善理论体系与技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不断发现旧理论、旧经验、旧技术与现代护理科学的矛盾,用新的实践替代原有的实践,并吸收当代最新的科技成果为我所用,不断发扬创新,从而加快中医护理工作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2.循证护理利于中医护理实践模式的转变

当前,中医护理工作仍主要以经验型护理为主,表现为:在应用护理程序时,尽管依照护理程序步骤展开工作,但仍无法跳出被动性接受工作的方法;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时,习惯于以经验替代科学的决策,评判性分析思维能力较差;制定护理计划过于简单机械化,习惯于照搬现有的护理诊断与措施,逐条组成单一的护理方案,缺乏个性化及针对性。在中医护理工作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辨证施护的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在分析判断疾病的本质时存在辨证依据不足的现象或辨证施护准确但收效甚微等等。如何克服这单一护理工作方法所存在的不足,是有待我们研究改进的问题。

而循证护理强调实证指导实践,以制定护理决策,对转变现行中医护理工作方法具有积极的影响。循证护理一是重视准确运用科学的证据去管理临床实践活动,不仅凭经验及直觉决定护理行为。护士主动了解病人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针对临床实际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辨证,并自觉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寻求科学有效的护理手段,准确施护,做到护理工作有据可依,具备科学性和规范性,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二是重视调动护士学习新知识及技能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循证护理实践过程中,学会善于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及技能的更新,提高发现、解决及处理病人实际存在健康问题的能力,开阔思路,以临床实际护理效果为出发点,不断总结经验及科学论证,寻求既满足人的健康需求又有中医特色的工作方法,推动护理工作向前发展及模式转变。

3.循证护理利于中医护理科研工作满足临床需要

循证护理的开展关键在于护理人员能够应用现有的最好的护理实证来制定出改善病人的状况以及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多层面的健康需求。根据1992年AHCPR对临床实证的分类,护理实证分为以下4类:一类实证:通过系统文献回顾或研究趋势分析,获得的多项随机控制实验性科研结果;二类实证:通过至少一项随机控制的实验性科研获得的实证;三类实证:通过类实验性科研获得的实证;四类实证:通过定性研究或描述性研究获得的实证,或来源于护理专家的临床经验,或专家组的报告[3]。中医护理工作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且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黄帝内经》就记载了大量的养身保健及防病治病的理论、技术和经验,至今在临床上仍为护士解决实际护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例如脾阳不振证型脘腹痛病情轻者,用花椒20g,吴茱萸15g,研末水调敷脐,12h换药1次;便秘者(急下)用大黄粉6g水调敷脐[4],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缓解病人的症状,且方法简单,疗效独特,安全无副作用,应用范围值得我们临床加以研究,整理并提高。

随着EBN的引用,越来越多的护理理论与护理技术操作期待研究证据。要找出解决它们的新方法,就必须以可信赖的科研成果来解释和支持。因此,护理科研应从护理应用学科的角度出发,以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突破口,在继承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广泛开展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着重从护理理论的科学依据及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安全性、舒适性入手,选择最适合于临床研究的课题并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文献数据库中公开的研究路径进行设计,融合循证护理理念,加快对祖国传统护理的学术思想与技术专长的挖掘及研究成果的转化,使中医护理工作在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健康需求[5]。新晨:

参考文献

[1]冯先琼,成翼娟,李继平,等.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1-3

[2]张宝忠.中医护理学基础[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3

[3]李小寒.循证护理资源的获取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3,1:65

第7篇

【关键词】 输血 ;护理

【中国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001-02

输血(全血和血液制品)是目前临床各科常用的重要治疗方法。随着近代血液免疫学、血库检验技术及血液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进展,输血治疗较为安全,确能有效地挽救众多的垂危患者的生命,但少数病例(1%-2%) 仍可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大量输血引起的垂危患者的并发症,有时可危及生命。故输血的护理在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收集了100名患者的输血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显示出输血护理的重要性。

1 输血的分类及优缺点

1.1全血的优缺点:一般只有血容量不足或有进行性出血的急性大量失血的人可以考虑输部分全血。全血能同时提供血液携氧能力和补充血容量。临床适用全血的情况并不多见。全血的主要缺点有:①大量输全血可使循环超负荷。因为全血中的血浆可扩充血容量,所以血容量不足的病人输血量过大或速度过快可发生急性肺水肿。②由于全血中细胞碎片多,血浆内含乳酸、钠、钾、氨等成分含量高,故全血输入越多,病人的代谢超负荷,易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导致肺水肿,严重者可至死。③输全血比任何血液成分更容易产生同种免疫不良反应多。因为人的血型十分复杂,同种异体输血,尤其是输全血,将有大量的抗原进入受血者的体内,产生相应抗体,导致输血不良反应或输血无效。④大量输注全血。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枸橼酸中毒等。⑤输注新鲜全血容易传播梅毒(如未经4。C冰箱保存72小时后起到灭活作用)。

1.2成份血的优缺点:成份血的主要优点:1、它可以一血多用、节约了宝贵的血液资源,成份血的血液成份纯度高、疗效快,可根据病人情况缺什么补什么,针对性的治疗。2、成份血可减少非溶血反应的发生。3、减少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有选择地输注必须的成份血。

1.3自身输血的优点:自身输血就是当病人需要输血时,输入病人自己预先储存或失血回收的血液。其优点有:①可避免经异体输血导致的相关疾病传播,如梅毒、疟疾等;②可避免同种异体输血产生的同种免疫反应,如非溶血性发热、荨麻疹反应等。③反复放血可刺激红细胞再生,使病人手术造血速度比手术前加快。④自身输血可缓解血源紧张。但这种输血患者在自身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才能输。⑤减少血液并发症。

2 临床资料

2.1观察对象:本文病例均来源于攀枝花市盐边县人民医院2008年12月初至2010年5月底100例输血患者,系采用了输注全血、成份血、自身输血的方法。其中男48例、女52例。年龄10-71岁,平均年龄34.5±13.7岁。

2.2输血原因:产后大出血32例:宫外孕20例、腹腔大出血10例、上消化道出血15例、其它疾病23例(贫血、外伤性出血等)。

3 护理措施

3.1输血前的护理:(1)输血前的准备:①按医嘱要救核对医师填写的输血申请单,采取血标本送血库做血型鉴定与交叉相溶试验。抽血时再次询问患者姓名、床号和以往血型鉴定结果。②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说明抽血鉴定的重要意义,以取得病人的合作。③取血时必须经2人核对受血者姓名、床号、病历号、血型,供血者姓名、编号、血型及交叉相溶试验结果,二是核对血液库存日期及有关效期。三是检查血液有无变质污染。④血取出后不能震荡及加温,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再输注。⑤输血前再次经两人核对受、供血者的血型、交叉相溶试验结果以及病人姓名、床号后方可输注。⑥本组患者中有70例输注成份血,28例输注全血,2例输注自身血。在放取全血制剂时,将输血申请单以及血液袋标签都进行了认真核对,供血者编号、患者姓名、床号ABO血型以及Rh血型是否相符,绝不能有一点马虎,交叉试验即将受血者的血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交叉配血(即副交叉),没有红细胞凝集或丛聚现象发生,即表示二者间存在有相容相,可以输血,以上各项都逐条核对无误后才进行输血。⑦向患者说明输血的原因以及输注的量,告诉患者若有潮红、寒颤、头痛、恶心、呼吸困难等时,要立即报告护理人员。(2) 严格无菌操作:此组病人用碘酒、酒精常规消毒皮肤。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在6cm-8cm 范围内消毒皮肤。(3)建立静脉通道:为减少输血的反应,可先由通道滴入等渗盐水(内含地塞米松2-5mg ) 约100-200ml,然后再次核对姓名、床号、血型等,以确保绝对正确无误后将血袋接上,切记绝对不能将任何药物(包括抗生素、麻醉剂、肌肉松弛剂等)加入血液中,也不能由与输血同一条静脉管道注射药物,以免因加入的药物不同的渗透压及酸减度等会伤害红细胞膜,造成溶血.若因血过度粘稠,为加速血液流速,仅可用0.9%的无菌等渗盐水50ml左右稍加冲洗。(4) 需要加温输血时的操作方法:一般输血不需加温,如输血量较大,可加温输血的肢体以消除静脉痉挛,一般况下不必加温。若有特殊情况,如:大量输血超过5袋、输血速度大于50ml/min、持续30分钟以上、新生儿溶血病需要换血、病人体内有强冷凝集素、儿童的输注大于15ml/kg/小时,则可遵医嘱给血液加温。加温血液必须专人负责操作并作严密观察。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①将血袋置于35-38。C水浴中,轻轻摇动血袋,并不断测试水温使其保持温度的恒定,15分钟左右取出备用;②加温的血液控制在32。C,不得超过38。C,以免造成红细胞损伤或破坏而引起急性溶血反应;③加温过的血液需尽快输注,未能输注不得再入冰箱保存;④有条件时应采用血液加温器给血液加温。

3.2输血中的护理:(1)调节输血速度:输血的速度一般可根据患者本身的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输血速度为5-10ml/min,有4例患者发生急性大量出血,输血速度达到50-100ml/min。有3名为年老体弱患者及5名有肺动脉障碍者输血速度宜慢1-2ml/min。输血时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开始前15分钟要慢(2ml/min),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要根据需要调节速度,不论是什么情况,一袋血必须在4小时内输完,如室温高,可适当加快滴速,防止时间过长,血液发生变质。(2)输血中防治并发症的护理:输血中应加强护理,我们应频繁巡视病房防止溶 血、发热、过敏、循环过度负荷等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处理。本组有3例发生了发热反应,被及时发现,立即停止了输血,并通知医师,抽取患 新鲜血液送检血型,再重复交叉试验,检查有无溶血现象,因体温过高给予了物理降温,效果满意。2例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由于反应轻微,减慢了输血速度,通知医师后按医嘱处方给药后减轻,同时安慰患者,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结果也比较满意。

3.3输血后的护理:大部份患者输血安然无恙,但如发生枸橼酸积集、高血钾、血氨增高、出血反应、输血引起传染病、血液的细菌性污染容易给患者带来输血后的合并症。本组1例枸橼酸积集,由于血液保养中含有枸橼酸盐,大量输血或受者肝功能不全时,不能及时被清除而造成堆集。另外枸橼酸钠可与机体中钙螯合而导致低血钙出现肌肉抽搐后,及时按每输血1000ml应静脉补充10%葡萄糖酸钙10ml,控制了症状及病情的发展,效果较好。

4结果

病人经过输血后血容量明显增加,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等指标较输血前明显升高,输血及时挽救了病人生命。输血后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本组输血患者共100例,其中9例发生了输血反应,发生率为9%。

5讨论

在输血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反应和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生命,其死亡率可达0.5%-1%,必须严密防止。在收集的100例输血患者中出现了3例发热反应,它的原因是保存血液或输血用具被致热原污染。有时也可由于在多次输血后病人血液中产生血小板凝集素或白细胞凝集素所致,临床表现最常见,往往先有冷或寒颤,继以高热,伴有皮肤潮红、头痛等症状,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发热持续1-2小时后缓解,体温逐渐下降。防治原则为除去致热原,严格掌握无菌技术和消毒技术。减慢输血速度,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可用解热镇痛如口服乙酰水杨酸0.5g,有寒颤时,肌肉注射异丙嗪25mg或杜冷丁50mg。过敏反应尚不很明确,其可能为献血者对牛奶、蛋类或花粉等物质过敏所致,故有此类过敏的患者不能作献血者,另外可能因多次输血后,体内产生过敏性抗体所致,少数情况可能是对一种蛋白质过敏所致,患者主要表现为荨麻疹,重者可发生哮喘、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等。防治原则应原则应首先中止输血治疗,并保持静脉输液畅通,可用抗过敏药如苯海拉明25mg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肌肉或静脉注射。需再次输血时应选用洗涤红细胞成份输血,避免输注血浆及其它成份血。临床上因非溶血反应较常见,其预防措施有几种,首先要采用有生产单位名称和批准文号及在有效期内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输血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其次是反复发生输血发热反应的病人再次输血时要选用少白细胞的血液成份(白细胞数要小于5×108),必要时可使用床边白细胞过滤器进行输血。

通过临床观察,在输血的过程中,每一种输血反应都可能发生,都有可能危急生命。故输血护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当病房患者需要输血时,应将每一环节都逐一完成,一个人同时去抽几个患者的血样本,最易将姓名、床号或样本相互混肴,这是十分危险的;核对时最好两人以上共同核对,万万不可粗心大意,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师后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对所有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者,立即作实验室检查,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并将输血有关化验单存入病历,尤其是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输血同意书应放入病历永久保存。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提高输血护理质量,首先要加强输血前的检验工作及输血过程的监测是重中之重,通过护理工作者对输血过程的严密监控下将会大大减少输血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减少患者因输带来的不必要伤害。

参考文献

[1] 郑以洲: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学研究,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5.18(5)300-303

[2] 范有斌:宗音,临床用血问答,中国临床医生,2000.28.38

[3] 华长江、殷广福:主编,《新编袖珍临床分册毓丛书-输血》,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24-23

第8篇

关键词:血液透析 首次使用综合症 护理 生物相容性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12-02

首次使用综合征(FUS)是指因使用新透析器而产生的一组综合症状,临床上可分为两型。A型在透析后几分钟可以发生,突出特点是呼吸困难,在瘘部位或全身有发热感,可突然心跳骤停甚至死亡。轻者仅有瘙痒,荨麻疹,咳嗽,流泪和流涕,也可有腹肌痉挛和/或腹泻。B型是非特异性的,比A型常见但症状轻,主要表现为胸背痛[1]。病因尚不清,与透析膜生物相容性和消毒剂等因素有关。为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FUS,把2000年12月至2006年1月期间发生的7例FUS的防治和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在2000年12月至2006年1月期间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中,有201例经历首次使用透析器时,在排除药物、食物和有可查性过敏源的因素后,有7例病人发生不同程度的透析器FUS,其中女3例,男4例,平均年龄在42±2.5岁。7例患者中原发病肾小球肾炎3例,高血压肾病1例,糖尿病2例,多囊肾1例。7例患者均有皮肤瘙痒,其中2例患者在透析10分钟后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4例患者在透析30分钟后出现胸痛和肩背痛,1例患者在透析5分钟出现呼吸困难/头昏、冷汗、血压下降和烦躁不安,有濒死感。透析器类型有:聚砜膜Frensenius F60,F6,血仿膜H1280;聚芳砜膜LST120;醋酸纤维素膜FBU150。

1.2 治疗措施。血透病人发生FUS后,减低血流泵速,呼吸困难者给氧气吸入,静脉给予地塞米松和抗组胺药物,减轻过敏反应[2],对严重反应病人应立即停止透析,丢弃体外循环血液。必要时给予肾上腺素,积极做好抢救准备。

1.3 预防方法。

1.3.1 新透析器及管路常规冲洗2000ml,密闭循环15-20min,透析液温度37.5-38度,超滤率600ml/h,用1500-2000ml生理盐水冲洗管路接口,以减少清除环氧乙烷残留。

1.3.2 新透析器先按复用净化程序,膜内外灌注3%双氧水放置40分钟,然后使用消毒程序灌注伦那林24小时后使用。

1.3.3 对于急诊病人或未能提前准备病人,我们采取少量自体血液循环15-30分钟,使其血清蛋白膜包裹透析器表面处理。

1.3.4 改用放射线消毒的透析器或生物相容性高的合成膜透析器。

2 结果

7例FUS病人经及时治疗后临床症状都减轻或消失,其中1例为严重的胸闷、呼吸困难,有濒死感;立即停止透析,丢弃透析器和管道内的血液,用抗组胺类药物、糖皮质激素配合扩容,患者等待4小时后更换其他类型透析器继续治疗。另外3例患者,更换微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所有透析器都进行了预处理,其后6例患者均未再发生FUS,一例患者症状减轻。

3 护理

3.1 透析治疗前病人评估。

3.1.1 了解病人一般治疗状况,重点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对使用降压药病人要询问病人日常的基础血压,最近1次的用药时间、剂量。认真询问透析治疗中的反应,如病人上机后有无胸闷、憋气,透析结束后腰背痛。

3.1.2 病人观察。观察病人的营养、水肿状况,皮肤粘膜的颜色、有无出血。对难以纠正贫血,要认真询问病人治疗状况,排除其他贫血原因,要警惕病人血/膜急性反应。

3.2 透析治疗护理。

3.2.1 上机前认真核查透析机器各项参数,常规测量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体重并记录。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透析治疗护理操作,认真观察机器运转及病人情况。

透析5-30分钟后病人,如出现打喷嚏,流涕,咳嗽,头晕、胸闷、背痛、呼吸困难,应警惕是否是FUS,要降低血流量,迅速通知医生,守护在病人身旁,安抚病人并配合医生治疗。

3.2.2 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呕吐病人防止窒息,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病人有严重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瘘部位或全身有发热感,,要立即停止透析,体外循环血液不得回输,积极抗休克治疗,做好抢救准备。

3.3 透析结束后护理。FUS为血透急性并发症,及时处理后,一般不会有特殊意外发生。生命体征平稳,让病人时间休息稍长即可。

3.4 心理护理。有FUS经历的病人,大多数会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护士要耐心听取其主诉,向病人解释,告诉病人我们的治疗经验和方法,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以良好的身心状态配合治疗。

4 讨论

FUS是维持性血透患者血/膜的反应。A型约2/3病人血液中抗环氧乙烷IgE抗体水平增高,一般认为与使用环氧乙烷消毒剂的透析器有关;通常在透析开始5-20分钟内发生,症状较重者必须停止透析;临床上发病率仅为0.04‰[3]。B型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补体活化产物,此型临床表现较轻,通过透析器使用前预处理,抗过敏治疗能缓解症状,可继续完成治疗。本组1例病人在使用膜透析器时发生FUS,在醋酸纤维素膜换用血仿膜H1280透析器后未发生,证实与透析膜材料过敏有关。

透析病人的血/膜反应是影响透析质量和生存率的因素之一。血/膜反应的主要后果是激活补体,补体活化后释放过敏毒素(C3a、C5a),导致平滑肌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过敏反应,形成膜攻击物,沉着在RBC表面上使其溶解[1],活化的补体成分诱导激活中性粒细胞等,并促使活化的粒细胞黏附至血管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后释放细胞因子[4]。因此,临床上一定要选用适合病人个体的生物相容性的透析器。在新透析器使用前一定要进行预处理,使用过程中要加强观察,尤其是有透析器FUS的病人,可改用非环氧乙烷消毒的高生物相容性透析器。FUS的护理关键在于预防,密切观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防止反应进一步加重。发生过FUS的病人要进行科室备案,告诫病人在更换透析中心治疗时报告医生,防止FUS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质刚,主编.血液净化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P144,P34

[2]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P151

第9篇

2存在问题

2.1体温

(1)绘制不规范,自涂改,点不圆,叉正,20.6%(320/1550)的体温单订/rJ刮痕迹(2)没有按常规加洲体温,发热病人及手术后病人体温力l1测不符合常规要求,8AM、8IM漏洲较多。(3)大、小便记录与护理记录不符,如:护理记录卜有“4天未大便”、体温单却写着“大便1次/d”,护理录L有“留置管”、体温单上却写着“小便4次/d”。(4)体温绘制数值与四洲本原始记录不符占11.6%(180/1550),部分病历体温单绘有T、r、R数值,四测本无记录,有编造数值的嫌疑。(5)药物皮试阳性,在体温单药物过敏栏未记录的有12()份,占7.7%。

2.2医嘱单

(1)护_f=签名不规范,部分护士签名字迹潦草,难以辨认。(2)临时医嘱代签现象普遍,如水前备皮、留置胃管及尿管、肌注术前针等均为处理医嘱的主班护士签名,约物皮试也多为主班护士签名。

2.3护记录

(1)重点小突出,记录医疗相关的内容多,护理问题记录少。有的将医嘱内容全僦抄:写病情栏内,如“切口砂袋力l1压6h后去除,平卧6h后半卧位,BI、P、q1h洲6次平稳后改Bid测”。有的记录属I丢生的职责范围,如“今FI换药饮,切u愈合良好”等。其原因一足没有针对人的护理题实施有关护理;二足由于工作忙,没有时进行详细记录,能简写就简写;另外护I:认为一些日常T作不是什么重要内容没有必要写J。(2)雷I叫交班报告。护理记录应足护I将观察到的病人的丰婴症状、体征以及采取的护措施、效果的记录,小是需要卜一班护.L观察或完成的工作。部分护L埘此概急清,护理记录中出现“请下班继续观察病情变化”、“请于5PM给予20%H儒醇25O静推”等内容。(3)语言描述不准确,上观判断多。如:“体差”、“丧情痛”、“精神好”、“未梢循环”、“尢恐惧心理”、“血高”、“病人发热”等,可能与护士埘书写内容理解不清,文字书写基础较有关。(4)医学术语使用小当。女¨“自由”、“硬膜下麻醉”、“全身兀明显外伤”、“术中剖一女婴”等。(5)缺乏连贯性。如病人“呕吐,遵医嘱肌注胃复安”后无效果评价记录;入院时,右侧肢体活动受限,垒出院无相关护理措施及效果记录;“排尿困难,病人拒上尿管”后无病人是否排尿记录;“留置尿管通畅”之前兀何时上尿管记录。(6)病情观察不细致,缺乏专科特点。如:脑出血、脑梗死病人尢浯言、肢体运动感觉情况记录;腮腺炎、麻疹病人没有腮腺肿痛、皮疹捎长情况记录;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无瞳孑L、出汗等相关情况记录。可能是由于护士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对病人的1要症状、体征观察不细致,譬敏护理记录缺乏专科特所致(580份,占37.4%)。(7)与病历中其他记录不符。①与医疗记录不符:医疗记录肢体瘫痪,护理记录兀记载;医疗记录新乍儿畸形,护理记录新生儿正常。⑦与体温单矛盾:体温单显示脉搏短促,护理记录“脉搏平稳”。③护理记录本身前后矛盾:如“诉痛疼,安静入睡”、“深昏迷,双侧瞳孔对光反射灵敏”。④与实际情况不符,如新生儿“出10天,步入病房”。(8)时间顺序颠倒,共15份。如:8AM的护理记录中出现“8AMT40~C遵医嘱肌注安痛定2ml半小时后T38.9℃”。(9)其他:楣栏不拿,字迹潦草,有错别字,护士签名不规范,缺护.十签名等。

2.4手术护理记录部分医院无洗手护上,器械查对只有巡回护J的签名;离室时间和意识情况、生命休征与病房护记录小符。

3对策

3.1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及定化素质堵养笔者调查的5家医院护队伍均以中々护:}:为主,由:史原阳还台部分只经过短期培训的几学历护L作往临一线。他仃J的知水平已不能满址疗事、的发展及痫人的需蚤,要通过“一基”训练、专题训:座、护理查聘、々科知识J啬圳、外出进修等=JI=_;式小断提高其专业知识水甲,提高病情观察及判断处问题的能力,提高文字书写水半,以证},l理义{5}5写的规范性、准确性。

3.2加强法律知识的学jJ和墒洲,范护理行为,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经常组织护婵人员学有火的法律法规,治疗护理规范及常规,增强法律意识。护士站在法律的矗度重护理文书的书,格按照生部规定住护十的职责范l嗣全面、实、客观、及时、准确地做好护理记录。不做观描述Lj评论,以样观数据为基础,并突出本专、l特点川。培养事求足的作,“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字迹]整,修改方法符台范要求,行南记录者本人签,临时阪嘱要南执行者答,以便驯1月确,防范护忠纠纷的发生。

3.3制定护文}5书:规范l干H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根据河南省护理学会护删义}5l5巧顷鞋检控标准,制定符合夺院戎际情况的护理文书朽写范,对护理是}5忙的内窬、恪式、要求做出统。的规定,使护上实际工作中有章循,管者榆评比时仃据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