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业经济管理学专业分析

时间:2023-08-06 10:52:52

导语:在农业经济管理学专业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业经济管理学专业分析

第1篇

关键词:管理学;农业;经济管理;学科

经济技术的发展也同时带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针对农业管理而言,它又属于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的复杂性强的工作,基于农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于农业经济要求更高。因此,农业经济管理在充分融合管理学科发展的内容基础上,才能使更多科学技术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从而进一步为农业经济更好地服务。

1以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业生产

1.1促进农业生产的合理化

对此要求将经济学与管理学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生产销售和农业市场分析来指导农业生产,进而科学研究农业产品的流通以及市场的衔接,从细节之间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基于农业经济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同时,并能实现农业学科自身的成熟及丰富,进而达到助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

1.2彻底实现“三农”矛盾问题的正确处理

“三农”问题是当前比较突出的首要问题,怎样结合农业、农村及农民实现此三者的协调发展,推进农业建设的城市化和现代化,是目前农业经济建设管理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首要问题。基于此,必须以农业经济理论当作主要支点,迎合区域内农业市场生产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农业市场化、现代化和专业化之间的关系,并予以正确处理。再者,通过加速农业生产组织体系及运行模式的优化和发展,正确对待处理“三农”问题,彻底实现农民管理、合作经营以及股份制管理的综合实施,推动农业管理迈向多元化。

2以政策研究带动农业经济应用

2.1发挥出大规模的农业发展模式的应用价值

基于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怎样使农业经营发展在既定的规定下更加规范化,属于一项基础性的内容。对此要求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农业经济扶贫政策,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足够的资料,同时结合农民主体与社会参与的科学性分配,促成市场运作当中的新格局,不断对农业管理中深加工、销售和物流间的指导管理进行完善,从而行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管理经营产业链,借助政策来带动农业经济管理的进步,推动整体行业的发展[1]。

2.2决策支持助推农业经济发展

当前有很多附属机构都在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各种决策支持,包括国务院办事处、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理研究司等,它的参与更加倾向于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与农民收入、扶贫开发等诸多问题的调查。

3引入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科科学进步

3.1侧重环境问题,可持续促进学科进步

基于学科建设的具体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刻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并且在农业规模的适度控制以及对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应用当中,推进农业经济的社会转型,引导农业经济学科的管理工作不断向着更加高层次的方向前进。

第2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产业化;信息化

农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到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经济的发展管理更是会对国家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体的自身利益。为了确保农业经济向着健康方向发展,需要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全面了解、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让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由于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适应,导致管理力度严重不足,且执行力也明显不足,使得无法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并严重制约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2)我国农业管理体制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且缺乏系统性、完善性,导致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农业的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不能更好的适应农业社会的结构调整。而在这种欠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很多经济活动也丧失了原有的活力,管理执行力严重不足,严重阻碍到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3)长期以来,农业在我国都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不断流失,加之原有的农业经济体系存在的诸多不适应,导致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阻碍[1]。另外,在农业管理上,由于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缺乏,并存在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足,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无法真正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在执行力方面,由于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较为单一,且经验不足,也导致执政能力严重不足。

2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近些年来,我国的传统农业得到了不断的改革与发展,而社会经济也迅速的发展起来,使得农业经济管理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而农业经济的管理理念,要真正渗透于农业经济中,还需要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并在农业生产各环节,包括种植、深加工等,提高对农业产品质量的以及生产中环境保护的重视度,让农业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2)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下,其信息技术在各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农业经济管理也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技术,让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当前,农业经济信息化规模开始不断得以拓展,并逐渐渗透于农业经济各环节中,而要将农业成果转变成农业生产力,还需要发挥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进而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并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而农业管理实现信息化,不仅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方面的信息,而且可以为农业经济以及生产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农业科技得到不断的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持续性发展。3)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农业经济管理不断向着产业化发展,除了可以加快农业产品的基础建设步伐,而且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3]。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可以通过与其他产业利益联结的形式,让产业化机制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并让其标准化的生产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让更多的农民主动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体系中来,以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效益。

3结束语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相信通过不断的调整及规划,可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徐春园 张雪威 徐晴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孙雪妮,姜佑静,孙宝珠.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南方农机,2016(12):83.

第3篇

论文 关键词:农林 经济 管理  就业需求  课程体系  改革

论文摘要:从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变化入手, 总结 了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课程已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需要。针对目前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 发展 高等 教育 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业经济和农业 企业 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农业和 农村 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试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 理学 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变化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 金融 财会、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四大类型即企业、教育科研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其近20年就业方向变化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科研单位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原因在于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愈加规范,竞争也日趋激烈,行政单位必须参加公务员 考试 ,事业单位也实行统一招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学历层次日益提高,导致进入教育科研单位的门槛提高,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而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学位的要求不高,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更多就业于各类企业。

(二)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

从199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由于就业政策和就业领域的变化,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2为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经管学院近5年就业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一个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近2年就业率下降明显。虽然与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对比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对比经管学院平均就业率而言明显较低。

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及选学课程意愿的调查

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选择能快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就能就业或对就业帮助较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

(一)专业方向的选择意愿

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就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2003级开始,让学生在大三实行明确的专业方向选择,具体方向为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近4届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情况如表3。

从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的情况来看,除04级学生在两个专业方向选择基本持平外,其余几届学生大部分选择了企业管理方向。经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选择专业方向更多考虑的是市场就业需要。

(二)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

为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农林 经济 管理教研室对三、四年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这一选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管 理学 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其中,管理类课程占到60%,而经济类课程只占20%。

“在对就业最有用的专业课程”这一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 会计 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法。管理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学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上的一些漏洞和问题。

三、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授予学生的学位从早期的农学学士到中期的经济学学士以及现在的管理学学士,体现了 教育 界对这一专业认识的不断变化过程。最初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强调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在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前,国家更多需要具备较强经济学知识的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各级政府的农业经济部门成为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但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 企业 逐渐成为接纳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微观管理能力的学生。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变化,近年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课程,但与一般的管理专业相比,从课程体系来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较大差距。

(二)“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也由原来的宏观型、理论研究型逐步转变为通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当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也是全国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通病),具体体现在:(1)在教学方式中,专业课程的讲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听式”,而强调实务操作、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较少;(2)在教学计划中,原有的专业课程实习较少,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三门课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考核的方式较为传统,很难从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出发来进行。

(三)课程体系的“专”和“宽”的问题

由于农林济管理学科自身的宏观性和宽泛性,以及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 发展 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较多其它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会计类课程;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农业保险学等 金融 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等贸易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加了知识面,拓展了知识结构,但受到学时限制,使得这些“宽”与“专”相互竞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始终是现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不断微调,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体系构成等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民众的 科学 文化素质,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目的除上述外还包含着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就业竞争力。如果大学是“工厂”,培养的学生就是“产品”,评价这个“工厂”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产品”是否受社会欢迎。社会欢迎就意味着学生就业竞争力强,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应时时把握学生就业需求目标,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实现就业而服务。

(二)把握好专业的“共性”和“个性”

从“共性”的角度来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通用型课程应是其主体,这是“共性”问题。但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有自己的“个性”问题,需要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来体现这种“个性”,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细化专业方向的划分

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全国绝大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专业方向的划分,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也划分了“ 农村 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方向。前者偏重于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是为学生继续深造服务的方向;后者偏重于实践,是为学生就业而服务的方向。但这种划分可以更加细化,如“企业管理”方向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农业企业管理”、“涉农企业管理”等。这样,一方面体现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增加与工商管理的差异竞争优势,增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4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展望

农业是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依附的基础条件,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农业经济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也是将我国农业发展推向于国际化、全球化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力,而要想迈开这一步,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能力,科学的管理模式,实践论证的经验学,再加上能够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创新精神。而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仍存在一些对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的问题需要亟待解决。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1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相关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一直以来我国所实行的经济体系都是以原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这种经济管理体系的适应性比较弱,对现阶段农业市场发展以及社会结构发展很难适应,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经济管理的指导水平,进而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影响。经济管理机制作为农业发展中规范生产、经营模式的关键,一旦在这方面存在不完善的现象,就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经营等方面存在不协调的问题。1.2农业经济管理重视度不够。虽然农业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各地政府所重视的对象,并且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与经营效益,不断出台各种新规与政策,以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并对相应的经济管理提出不断优化与创新的要求。而这些政策、规定、要求只是流于一种口头传达的形式,在实际农业经济管理中,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并没有正确的理解与重视。这主要是由于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中仍存有传统的管理理念,仅适用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在社会进步、经济进步的同时也需要管理理念的进步,认为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并无太大关系,只要提高生产力度就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其不然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3管理人员没有较强的执政能力。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实现是建立在相关管理人员的执行能力基础上的,而由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相关管理人员对工作的重视度不高,在管理方面的执行能力比较差。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相关专业知识掌握较少,对管理理念认识不足,管理知识体系过于陈旧,管理制度没有有效落实,制约农业经济发展,这些都是管理人员执行能力不高、行政管理意识不强的主要体现,以此,加强管理人员执政能力非常重要。

2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2.1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管理已经进入到我国各个领域中,并在各领域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果,在信息化管理下,能够促进各行业生产规范、经营科学、效益提升,当然,将信息化管理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也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举措。信息化管理是农业经济观未来发展的走向,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注重信息化管理的应用,进而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为未来发展奠定科学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使得管理制度更为完善,还能够促进农业技术更加先进,将农业科技成果逐渐引入到农业生产力中,作为重要的应用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经济管理在信息化的作用下,管理水平也会得到明显的进步,可见,信息化管理在农业经济管理与经济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更需要管理人员正确的意识到,引进信息化管理是满足时展的需要,更是满足农业经济管理与社会结构、经济市场、全球化进程的需要。2.2管理产业化。农业发展是我国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结构,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实现专门的农业产品基地,提高相应的建设规划水平,并以国家相关部门所出台的相关政策最为基础,创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随之也成立了许多服务中介组织,基于利益政策的基础上,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提高了农业市场化。农产品基地逐渐增多,生产变得标准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有更多的农民加入到企业中,不但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农民的收入。2.3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为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需求,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其必要条件,使其跟上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扫清农业经济发展路上的障碍,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和国家也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国家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加大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要不断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适当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增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等等,最终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3农村财务管理模式措施

近年来农村因为财务方面管理不规范导致明显与其发展农业经济不想融合,所以我们要尽快实施规范化管理,提高财务处理方面的知识与规范化财务管理组织形式、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都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而相应的发生变化,农村财务管理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必须加强规范化管理,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财务上的质量。首先,要把财务管理公开来看:统一规定具体日期为公开日;其次,则到问题应随时公开;二是要要求公开的地点要求各个村在交通重要的地方或者人多的地方设立固定的公开栏;三是规范各个步骤及公开步骤每笔经济都要经负责人严格把关来负责,一定要按照事先说的好的规章制度来办事,不能询私舞弊,根据对征用农村占地及补偿费用支付、管理和使用情况来进行深入的调查,检查出哪里存在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其次,是审计集体资金的工作是有质量上的保证要针对有些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的地方,农村各部门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来尽快更改对财务方面的资金管理要进行专项审计,找出不规范的地方,急结好的经理来推广给大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与此同时所有财务上的制度都要符合法律上的规定。最后,严格解决村级费用的问题明确专项资金管理的条例,规定由谁来设置村户头,拨付到哪里都要有人来统一管理,不能交别人代管对资金一定要严格采取有效规范的管理,这样不但能保证资金的安全还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能够在有限的数量里发挥到最大的功效。

结束语

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农民的自身利益,文章主要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为农业经济管理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合理化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崔晓琳.美国、加拿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世界农业,2016(8).

[2]刘喜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5(24).

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农业经济管理

引言:现如今,电子商务的相关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交易渠道的增多,农产品线上交易趋势逐渐明显,许多农产品都不再担心销路的问题,农民的收益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另外,农业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许多科技元素被吸纳了进来,例如:信息交流平台的搭建,可以极大限度增强农业信息的交流,帮助农民接收到更多先进知识,助力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属于一项系统且全面的工作,是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主要是指借助科学的管理学知识以及经济学原理实现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有效管控与分配。农业经济管理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促使农业得以健康、平稳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随着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农业经济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的要求也变得相对严格。通过调查发现,农业经济管理急需推行和落实信息化建设,虽然投入力度逐渐加大,但是依然存在薄弱的地方,需要继续完善。

二、农业经济管理在电子商务时代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针对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来说,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趋向理想化的目标,但是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信息化的作用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应用的范围相对较窄。即使部分农民收益得到了大幅度的上涨,但是依旧存在可以上升的空间。目前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多数农民缺少信息化的意识,对市场信息不能够充分合理利用,把控不到位,响应不及时等。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较大弊端,建设不够全面,需要采用合理措施尽快解决,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一)培养信息化意识

从前文的介绍中,我们大体可以了解到信息化建设对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为了解决目前农业生产信息化意识淡薄的问题,需要采用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培养信息化意识,提升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具体方法如下:首先相关政府部门需要注重信息化宣传,强化全民的信息化意识,将信息化的重要性推广出去,让民众可以有初步的认识和大体的了解,了解到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意义,转变大众思想,为后续工作的推广与落实奠定基础[1]。当农民群体具备了相关的意识和基础知识之外,就需要开展针对性较强的专项培训,帮助农民群众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作用,更加全面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知识。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真实效果,还可以结合现有条件对农民朋友进行计算机技能培训,让大家熟悉网络和灵活运用,彻底解决信息化能力低的问题,促使信息化建设平稳推进和顺利发展。

(二)健全基础设施

想要完全实现农业的信息化建设,还需要配套基础设施,保证基础设施的完善,这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保障。具体措施如下:首先需要对网络基础设施进行完善,确保网络使用环境的安全性。通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网络覆盖面积少的问题,为农业信息化的实现提供可靠保障。

(三)完善结构体系

除了上述措施外,还要想办法完善结构体系,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只有确保体系结构的完善,才能持续推广信息化管理技术,将其和农业经济管理不断融合,确保良好的使用效果,追求理想的状态。信息化管理想要实现大跨度的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需要整合现有的资源和结合社会环境背景,打造良好的服务系统,服务系统的完善可以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树立品牌效应,彻底解决信息滞后对经济造成的影响问题,实现市场需求与生产之间的协调,缓解两者间的矛盾[2]。除此之外,完善政府监管体系,政府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把握住正确的经济发展方向,确保服务体系构建和信息化建设的平稳进行,及时对市场信息进行更新,发挥政府监管的最大职能效应。另外,网络体系的健全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增加网络覆盖率的方法来解决。站在信息传播的角度进行分析,需要结合现实情况,采用多种传播技术和手段,实现网络与传统媒介的有效融合,提升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四)培养专业性人才

第6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16-02

一、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源起

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指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计划建设5 000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2和2013年分两批开展原有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审遴选工作。现2 659门国家精品课即使全部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2014和2015年还有近2 500门课程可以跻身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行列,是高等院校精品课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

目前,黑龙江高校精品课建设在全国仍处于平均线以下水平,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 659门中,黑龙江省仅有76门,占全国的3%。特别是在农林经济管理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尚未取得0的突破,农林经济管理类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处于空白,与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培养优秀农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东北农业大学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其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而且关系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学习热情,对实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这门课程对其他涉农专业学生的作用也很突出,有利于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但是由于教学计划和学时数的限制,学校只将农业经济学课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为必修课,在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设为选修课,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开展自主学习模式下“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经济学课程的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使农业经济学课程完成以教师为服务对象,到以高校学生与教师为服务对象并兼顾社会学习者的转变。不仅可以鼓励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还可以借助各方优势,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建设丰富多样的网络课程资源,涉农专业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农业经济学课程,通过习题训练等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作为社会学习者的农户、农业企业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资源了解一些相关应用知识,如农产品期货买卖、农业合作社等,使课程特色鲜明、实用性更强,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

二、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考

(一)完善课程全程教学录像资源

全程教学录像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要指标,教学录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载体,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录像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关键。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要求,教学录像要按教学单元录制,声音和画面要同步,字幕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规范字,采用mp4格式。目前农业经济学18个教学单元,在课程教学录像内容方面,应注重农业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系统化,同时,面向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把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加入讲课内容中,增强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增加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内容,尽可能使用实际数据和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如结合黑龙江省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涉农部分,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专业期刊、专业网站,鼓励学生阅读学术专著,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并注意向学生介绍各种不同学术观点以及尚无定论有待探索的问题,特别是具有理论前沿性的观点,以打破学生过去长期形成的唯一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善于发现新问题,使其创造性潜能尽量地发挥出来。

(二)修改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辅助材料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对教材的要求是选用国内或国际一流同类院校的经典教材或规划教材,目前,与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教材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作为农业院校经济管理学院最为重要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农业经济学教材建设明显相对滞后。现在使用最多的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3部教材,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内容更新慢,侧重于某些农业经济问题现象的描述和经验总结,缺乏从经济学视角解释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等问题,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对教材要进行修改完善,在已有规划教材基础上加入两部分内容,使农业经济学授课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为基本理论知识,即用经济学基础知识解释农业经济问题,一部分为介绍国外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最后一部分以专题的形式讨论农业经济基本理论。

教学辅助材料内容涵盖课程的教案、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课程指导、电子教材、作业习题、试题库、典型案例,重点难点、前沿专题等内容,以学生阅读为对象,这些内容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适应性和易用性等特征,结合课程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

(三)创建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网上互动

通过创建农业经济学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网络互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不再局限于某一时间,某一地点,而是以其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良好的交互、快捷的通信方式,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提供可能。农业经济学网络资源系统应包括以下活动:自主学习、资源共享、师生交流、信息公告,在线批阅、后台管理等功能。主讲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上传、下载教学资源,以达到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多方位资源共享的目的。通过建立教学网络互动动系统,提供了一个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线向教师提问,把课堂延伸到互动网络平台,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答疑。由于交流信息的公开,可以避免问题的重复,节约了教学资源。此外,由于网络的特性,师生不受空间的限制,在时间分配上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在农业经济学网站中设置信息公告部分,用于及时向学生传递课程信息,如交作业的时间、考试的时间和地点、课程安排的调整等信息。通过教学网络互动系统,学生可及时地将作业上传,而教师也可以及时进行批阅,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节约师生信息传递的时间。

(四)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考评

为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引导学生适应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将对教学考核方式进行创新。由现在单一闭卷笔试模式转变为多元化考试模式,分散成绩的构成,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努力探索口试、案例分析、实践报告、论文、闭卷、开卷、半开卷、问题情境等多种考试形式,既考核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综合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

三、 结束语

通过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更新和优化教学资源。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对能反映现有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进行更新和优化,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和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二是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更新完善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内容,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是丰富和完善的教学内容。经过建设,形成能够涵盖农业经济学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特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四是融入最新的实践教学成果。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不断更新,融入最新的教学成果,前沿、热点问题等内容,充分反映课程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2011.10.

第7篇

关键词: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发展历程;目标;对策

中国林业的发展一直都是中国经济发展领域里的重要分支之一,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林业经济管理的发展也向着可持续、循环经济的科学化方向拓展。探究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从林业学科发展至今,它也面临着现代经济形势下林业经济运营模式,管理模式等的变革挑战。如何适应现行林业的快速发展,是林业经济管理学首要的目标。针对以上问题,下面具体阐述一下。

1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1.1世界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现状

随着林业经济管理学的不断规范,以及科学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应用到了林业。各个国家对林业的发展制定了相关政策,这就是产生林业经济学的起因。由于林业产业产生的利益分布不均,在林场主和森林工业资本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人们为了能够从林业产业当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开始着手对林业资源展开调查。林业经济管理学是林业学科的重要分支,很多研究人员都开始从事研究林业经济的问题,这为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在中国,由于历史的特殊性,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不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近年来。由于对资源的滥采滥伐以及不合理利用,导致现在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由生态环境破坏而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灾害与次生灾害。随后的林业经济管理学也融入了生态系统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体系,这就是世界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现状。

1.2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情况

中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是始建于1959年,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全国10多所林业高校布点,并且30多年来为我国的林业建设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大量的林业经济管理学人才。中国在经济建设的初期,林业经济发展的速度空前加快。但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林业经济问题,在建设初期,我国并没有独立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有的只是针对性地对农业经济中的一部分林业经济问题的相关研究。当时我国缺少专业的人才来解决林业建设中所出现的各种管理问题与经济问题,所以当时的林业迫切要求开设林业经济管理方向的科学研究。同时我国在林业发展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国形成了独立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在初期,我国开始对林业展开研究,我国首先向其它林业上相对发达的国家借鉴学习,在通过对苏联林业经济体系的研究后,我国形成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各高校加大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近年来,我国在林业经济管理学方向的研究上颇有建树,以及渐渐地形成了我国独有的林业经济管理体系。

2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学科建设与目的

林业领域的相关学科种类繁多,林业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和影响,经济科学与环境、资源、生态等学科的交叉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这其中有林业经营管理学和林业经济学等学科。森林产业的产值巨大,林场主,客户,林业衍生产品等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个体系还与另外两个体系发生了影响关系,分别是生态系统和环境协调发展系统。林业本身就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在对森林资源进行开采的同时也是对生态环境的开采。有人说,开采生态资源就是破坏生态。这句话并不正确。在开采森林资源的同时做到合理开采,种植树木,协调好林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林业经济管理学在这里就起到了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林业经济管理学这一学科应运而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科学的发展让林业经济发展得到了深化,发挥了它最大的作用,也是的利益最大化,资源再生最大化。林业经济管理学就是这个学科领域的重要学科,林业的生态环境建设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这就是林业经济管理学这一学科成立的重要目的。

3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未来发展的对策

3.1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国内经济形势的特殊情况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所面临的挑战是来自于林业的快速发展。所有经济形势的实践都需要理论的指导,和人才的供给。建立完善健全的人才体系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木材和林产品贸易是一个专题,对外贸易的出口,产品质量的把关,都需要相关人才的管理。林区经济发展是一个相对难以把控的领域,林业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宏观管理要求也较为严谨。林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这就对管理者有着多知识领域的要求。管理模式往往需要开拓创新,同时从业人员基础的理论知识要相当扎实,能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且实现再创造。林业经济管理学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3.2科学团队的建设。

理论研究产生科学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研究需要一个健全的科学团队。一个分工明确的理论团队,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将各自的研究成果分享并加以分析,往往能够产生新的理论,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林业经济管理学是林业经济的理论指导,也是联通生态环境与林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是可持续的,高效能的,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科学团队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完善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理论体系,建设健全学科理论研究。我国的林业科学研究在应用到实际当中有一定的困难,科学的团队能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能够研究出现代化的设备,投入到生产当中,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做到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不污染环境,不造成资源的浪费。

3.3建立现代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

第8篇

关键词:青岛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10-1

青岛市休闲农业资源的分布情况概述如下:

1 青岛市各区市休闲农业分布基本情况

近几年,青岛市的休闲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农业旅游示范点34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11家、市级14家,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近400万人次,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

2 分布特征

2.1 非均质扇形放射性分布

根据青岛市七区五市的地理分布特点,休闲农业点呈现非均质扇形放射性分布,可以将它们分为扇形一、二、三、四、五区:

以青岛市市南区为中心,依次向外延伸,首先是以崂山区、四方区和市北区为半环状扇形一区,主要以崂山区为主,崂山区作为近期政府主要的投资对象,休闲农业的发展势头良好,近几年着力打造了四个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地,在整个青岛市是首屈一指的,打造出乡村旅游的特色品牌,不仅促进了城乡旅游的协调发展,而且还增强了区域旅游的竞争力。其次是以李沧区和黄岛区组成的扇形二区,李沧区较黄岛区发展较快,这与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李沧属于青岛市市内四区之一,距离政府的直接管辖及投资较近,黄岛则与市区隔海相望,给其发展造成了压力,交通的不便利也是主要因素之一。但黄岛地区作为青岛的开发区,其发展潜力还是相当大的,海湾大桥以及海底隧道的投入使用将快速拉动开发区的发展,而黄岛地区以渔村休闲为特色的发展模式,为该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甘水湾休闲渔业民俗村就是休闲渔业发展的成功典范,成为黄岛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领头羊。第三是以城阳区和胶南市组成的扇形三区,这一区是青岛市休闲农业分布的主打区,分布点最多,但大多是零零星星的,分布极不均匀,不具章法,这是由于青岛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处于发展初期这一形势决定的,政府现大力鼓励休闲农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由此形成的布局散漫也是在所难免的。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政府出台各种对于休闲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利及约制的条件,对该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道是由即墨市和胶州市组成的扇形四区,此区相对于三区休闲农业点的分布数量减少,主要原因还是地理位置离市区较远,乡村旅游者要安排足够长的时间来此旅游,路上的时间将占很大比重,这给旅游者的出行带来不便,相应的也不利于休闲农业经营者的经营,再就是这些地方的休闲旅游点知名度不高,品牌的效应达不到。因此,加强旅游地的知名度也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必须条件。

最外面一道屏障是由莱西市和平度市组成的扇形五区,平度市以大泽山的葡萄和马家沟的芹菜出名,第一是其品牌的力量较大,其次食品类属于人们的民生生活范畴,自然而然的也就被人们所关注。莱西则主要是打造旅游胜地,莱西市姜山湿地自然生态观光园旅游项目二期工程已正式启动。据悉,莱西市在今后五年内将投资70多亿元,联动开发月湖、莱西湖、姜山湖、青山湖、龙泉湖,姜山湖湿地项目起到一个枢纽作用,通过它使五湖联动,五湖相连后,莱西市将打造成“湖河相连、绿水环绕、湖城河一体”的生态型湖滨城市,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胶东水城”。

2.2 近郊集中

处于城市近郊的景区具有空间位置上的集中性,如上表统计的崂山区、城阳区,区内景点呈现相对集中的趋势。这些地区本来所占土地面积就有限,相比远郊的县级市来讲,土地的价值也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与土地的级差地租有关,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因而同量资本投入生产条件不同而面积相同的土地,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收益也不同。

2.3 远郊分散

处于胶州、胶南、平度、莱西、即墨等远郊地带的休闲农业产业呈现零星分散的现状,多数景点处于孤立状态,与周边景点空间距离比较远。这种分布特征在休闲农业的发展初期是必然的,很多乡村旅游点是经营者自发投资经营的,这就缺少整体上的布局规划,未形成统一的经营理念。再加上政府对个体经营者后期的追加资金不足,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休闲农业的经营地可谓是遍地开花。而分布的零散也给旅游者带来些许不便,从一旅游地到另一旅游地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从而影响旅游地的经营。所以,良好的科学的规划是科学发展休闲农业不可或缺的条件,在发展休闲农业这一新兴产业的理念上,我们应该遵循科学发展观,即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按照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来发展休闲生态农业。

3 总体布局

第9篇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15202

《管理学原理》是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好《管理学原理》对其打好专业基础,养成良好学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本人长期从事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常常思考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什么要开设管理学课程?”、“管理学课程老师讲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管理学课程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如何评价学的效果?”等问题,积累了一些心得和体会,现将其总结出来,供同志们参考!

1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必要性思考

1.1《管理学原理》课程主要面向的专业类型

《管理学原理》课程面向的专业主要包括经济学学科门类和管理学学科门类。经济学学科门类包括0201经济学类、0202财政学类、0203金融学类、0204经济与贸易类。管理学学科门类包括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类、1202工商管理类、1203农业经济管理类、1204公共管理类、1205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1206物流管理与工程类、1207工业工程类、1208电子商务类、1209旅游管理类。

1.2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必要性

《管理学原理》在经济类专业中的地位。哲学教给学生如何认识问题,经济学教给学生如何解析问题,管理学教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认识问题、解析问题的基础上有必要解决问题,《管理学原理》正是教给学生解决经济运行中一般操控和综合操控问题的方法。

《管理学原理》在管理类专业中的地位。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是:管理学原理吸收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法学、数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精华,加上管理学的核心知识,从而形成专门管理的管理技术和基本理论(管理学原理),在此基础上应用于专业管理学(工业管理学、农业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商业管理学、行业管理学)、职能管理学(管理预测学、管理决策学、管理计划学、管理控制学)、综合管理学(管理体制学、管理方法学、管理艺术学)、基础管理学(管理哲学、管理历史学)。从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可以看出,《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专业综合管理课程、部门管理课程、要素管理课程、过程管理课程的基础。

1.3《管理学原理》的前置课程和后置课程

前置课程:哲学、经济学基础、经济应用数学。理由:哲学、经济学基础是认识问题、解析问题,是管理学解决问题的基础。经济应用数学是管理学的分析工具。

后置课程:综合性的管理课程,如企业战略管理、商务策划管理;行业管理课程,如工业管理、商务管理、旅游管理;要素管理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过程管理课程,如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理由:《管理学原理》是一般的管理原理、技术和方法,是综合性的管理课程、行业管理课程、要素管理课程、过程管理课程的基础。

2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思考

2.1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

《管理学原理》是揭示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课程。是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能力和一般管理能力的任务。教学是64学时,4学分。

课程目标。《管理学原理》的知识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般的计划知识、决策知识、组织设计和人事管理知识、领导和沟通知识、激励知识、控制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学原理》的知识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般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设计协调能力、领导与沟通能力、激励能力、控制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管理学原理》的素质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政治文化素质、较强的一般管理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

2.2课程内容

《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可以总结为“一条主线”、“两大理论前提”、“三大管理基础”、“七大管理能力”。“一条主线”是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能力为主线;“两大理论前提”是指管理、管理学脉络理论前提和管理理论形成与演变理论前提;“三大管理基础”是指管理的环境、管理的原理、管理的方法;“七大管理能力”是指管理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设计和协调能力、领导与沟通能力、激励能力、控制和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

2.3课时分配

3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实施与改革思考

3.1教学对象的分析

学生专业属性的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有的是文科生、有的是理科生,文科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理科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专业本身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

学生知识架构的分析。大一学生具有较好的数理化或史地生理论素养,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经济学基础、高等数学、计算机课程的滞后或平行开设,造成前置课程的知识不足;90后耐心不足。

学习管理学课程可能出现的困难分析。思维方式转换困难。同学们高中阶段多为形象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一下子转到较为复杂的抽象思维必定出现理解的困难。这表现为感觉《管理学原理》枯燥、单调、乏味。同时,知识底蕴、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造成对管理学理论理解的困难。

3.2教学方法的思考

《管理学原理》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推理引证法、案例分析法、问题讨论教学法、课堂宣讲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推理引证法又叫逻辑推理论证法。归纳法和演绎法是两种重要的逻辑分析法。归纳是指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的推理方法;演绎是指由一般到个别、由一般原理到个别结论的推理方法。引证法是引用经典的言论、科学原理、尽人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来直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引用的东西,用来作讲道理的依据。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用推理引证法介绍量、本、利分析法,先从基本概念出发,推导出产量成本函数和产量收入函数,再进一步推导出保本点的公式、目标利润产量公式、产品定价公式等。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教给受训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对“美国联合邮包公司的科学管理”进行案例分析,让同学们分析出联合邮包公司是如何进行动作-时间研究制定劳动定额,如何应用标准化原理,如何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开,如何科学培养第一流的工人。问题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用问题讨论教学法讨论“谁能拯救红塔?”、讨论褚时健要不要复出?同学们踊跃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既理解了管理的职能,又深刻认识了管理者的素质和技能,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宣讲教学法是结合课程知识围绕一个专题,学生上讲台宣讲。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课堂中组织“沟通宣讲会”,让学生上讲台讲沟通理论,讲沟通故事,谈沟通经历,演沟通情景剧,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沟通能力。项目教学法作为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工作要主动,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的计划章节组织学生撰写“开店计划书”,既让学生掌握了制定计划的技巧,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创业意识。

3.3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我们主要在教学手段、教学措施、学生实践方面进行创新。在教学手段创新方面,我们大力开展多媒体教学,我们制作课程录像、开发精品课程让学生课后观摩,我们建立《管理学原理》课程QQ群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在教学措施创新方面,我们可以配备管理游戏道具寓教于乐,我们可以请企业家进校园现身说法讲管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活动策划中用管理。在学生实践创新方面,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管理认知实训基地,见证管理活动。如我们带领学生参观湖北新三友机床有限公司,见证铁块如何变成数控机床的流程,并认识其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机制。又如我们带领同学参观武汉量贩店和沃尔玛,了解其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事管理。

4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的思考

4.1建立多元化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教学过程考核保障体系。形成学生期中教学信息反馈、期末学生评教评学、督导评价、同行评价、企业人员评价的教学过程评价考核体系。

4.2建立系统化的《管理学原理》课程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