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教师德育

时间:2022-09-18 07:21:55

导语:在小学教师德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教师德育

第1篇

一、教师德育能力及重要性

教师德育能力是指教师有效进行德育,达成德育目标的能力。完善的德育知识,先进的德育观念,强烈的德育意识,合适的德育时机,多样的德育方法,优化的德育评价方式是教师提高德育能力的重要方面。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育人为本是教师执教的基本理念。德育不仅仅是专职德育教师的责任,也是各科教师都要承担的义务。檀传宝教授指出:“教师德育专业化是解决教育现实问题的需要,家长希望学校和教师重视、呵护、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使之成为品德优秀的一代新人。”①教师德育能力是保障学校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是社会的要求,也是人民的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德育能力,才能保障德育的顺利实施,提高德育实效性。

二、中小学教师德育能力弱化问题

教师的德育能力问题一直被忽视,教师德育能力弱化是我国学校德育实效性差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学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科教师理应都承担起德育责任,但是在实践中,中小学教师德育能力弱化问题日益凸显。教师德育能力弱化主要表现为教师德育知识欠缺,德育观念陈旧,德育意识淡薄,德育时机掌握不当,德育方法单一,德育评价方式传统。教师德育能力是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时代呼唤着教师德育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德育能力专业化。

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单纯的学科知识传授是教师习以为常的模式,过分注重智育也导致教师德育能力弱化。以语文学科为例,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德育素材,语文教师若能加以使用,便能实现语文学科德育。但由于没有丰富的德育知识作为保障,缺乏德育意识,教师挖掘不到语文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内容,也无法捕捉到适当的德育时机。教师德育能力的弱化,使语文课堂只是成为单纯的语言教学。人文性学科是学科德育的主要阵地,理科也可以进行德育,如物理学家、数学家的探索精神,他们严谨的求学态度,都是可以用来进行德育的素材。但是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是进行学科知识的教学,主要原因还是中小学教师德育能力弱化所致。

三、提高教师德育能力的对策

提高教师德育能力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等相关部门做好保障和培训工作。

1.教师要加强德育知识的学习。丰富的相关知识是形成基本能力的基础,只有具备完善的德育知识和德育理论,才能形成相应的德育能力。教师应该具备的德育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体性知识”,即德育的相关概念、内容、原则、规律等知识。如教师需要了解关于道德发展阶段以及道德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道尼和凯利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无论由专家还是由所有教师来承担,都须强调,任何关心儿童道德教育的人都应掌握皮亚杰和科尔伯格提出的发展阶段概念。”②二是“工具性知识”,即德育途径、德育模式等相关知识。如德育途径包括直接和间接途径,德育模式包括认识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模式、集体教育模式、社会学习模式等。本体性知识和工具性知识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完成德育。德育知识的积淀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先进的德育观念,完善的德育理论也是形成德育能力的基础。③

2.教师要改进德育观念,提高德育意识。教育的本质应该促进学生的成长,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国家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先进的德育观念,德育不仅是专门德育教师的任务,所有教师都应该承担起德育职责。个人想要获得真正的成功,得到社会的认可,必然是道德高尚的人。德育建设不光对个人,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德育中的生命教育、情感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要时刻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德育意识。赫尔巴特的著名论述“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已然得到认可。④现实是我国学校德育正面临很多难题,实效性差,(下转49页)(上接68页)无法很好地开展德育课等。青少年道德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德育的紧迫性也日益凸显,作为道德传授主要阵营的学校,应该在此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作为灵魂塑造者的人民教师,更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教师必须关注中小学生的道德成长,德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摆在眼前,教师必须加强德育意识,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3.教师要学会捕捉德育时机。合适的德育时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课堂教学为德育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时机,教材内容的学习同时也是德育的适当时机。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时,会有心灵的震荡,教师抓住这个时机进行德育是学生品德成长的关键点。捕捉恰当的教育时机,并考虑所处的情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有针对性地采取德育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4.教师要优化德育方法。马卡连柯指出:“任何的教育方法,甚至向暗示、解释、谈话和公众影响等认为最通行的方法,也不是绝对有益的。”⑤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在德育方式上,主要以灌输为主。这样的德育方式势必会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从而使学生产生反感。德育要求教师能够很好地掌握各种方法的设置。德育方法包括情感陶冶法、说服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等,教师要合理使用并优化德育方法。

第2篇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于教师德育能力结构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很大分歧。有学者把教师德育能力分为: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认识能力与践行能力,把握德育内容的能力,掌握德育规律、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的能力,德育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了解并正确评价德育对象的能力,控制德育环境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1]。也有学者将教师德育能力分为:德育设计能力,德育实施能力和德育评价能力[2]。

尽管教师德育能力结构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一些学者仍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林海亮、王凌霞指出,社会学知识是教师德育能力的基础知识[3],林海亮[4]亦指出教师的德育能力模型应该是综合性、立体性和可变性的素质模型。

借鉴以上研究成果,结合长远的教育目标和上海学校德育“十二五”规划以及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和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我们按原理的知识与临床的知识,一般领域的知识与特殊领域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分类法,从三个层次构建教师学科德育能力的模型:即通用德育能力,主题德育能力和学科德育能力。其中通用德育能力是基础,属于原理性知识和一般领域的知识;主题德育能力是跨学科的,而学科德育能力是分科的。这两者属于临床实践的知识和特殊领域的知识。

二、通用德育能力的建构

第一个层次,教师的通用德育能力是以教育过程的五大要素为纵向维度,即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教育环境;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这些基础理论为横向维度构成一个框架。

三、主题德育能力建构

德育可以围绕不同的主题的展开,而以主题为单位组织德育内容往往是综合性的,涉及多学科的。在教师进行了系统的德育理论与方法学习后,再结合不同的主题,进行教育实践。在这个层次上,教师需要掌握不同主题的相关知识和相应的的德育方法。(本文来自于《教师教育论坛》杂志。《教师教育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四、学科德育能力建构

在具备了通用德育能力和对不同主题的了解后,教师要结合自己任教的学科,恰当地、巧妙地将不同的德育主题融入学科教学。这一阶段主要需要提升教师的德育设计能力与实施能力。

五、小结

第3篇

关键词:良好师德;小学教育;未来发展

前言:古往今来,留下许多师德高尚的故事,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小学教学中,师德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基于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的情况,一个师德优良的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必然是积极的,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师德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是对师德的重视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几乎完整的延续至今,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起点,在这一阶段接受的教育是未来发展的基础,目前来看,我国对小学的文化教育是比较重视的,然而随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的提出,小学教学的内容也要适当的作出调整和变化,就德育方面而言,教师的师德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师德优良的教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反之则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师德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实现身教

教育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是言传,二是身教。我国目前在言传方面的教育已经十分成熟,重视讲解正是我国教育的突出特色,然而对身教方面的重视似乎不足。

就小学而言,一个教师的一举一动往往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师德优良的教师,可以在课堂讲解之外做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将积极的元素用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二)改变不良文化,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水平的衡量标准随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推行而出现改变,但文化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师德优良的教师可以在文化教育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用高尚的道德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则故事流传甚广,有一个纪律较差的班级,历任班主任都无法有效的管理,直到一位年长的老教师接任,在他第一次上课的时候,两名学生迟到了,老教师让他们回到座位上,向他们鞠了一躬,淡淡地说:下次不要再迟到了。迟到的两名学生深受感染,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而其他学生也受到影响,整个班级班风为之一新,学习效率也大为提高[1]。

老教师感化了淘气的学生,并改变了一个班级,充分体现了师德的力量。

(三)幫助学生养成好的性格

良好的性格对人生未来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在学校的日常活动中,可以将种种优秀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

著名的范美忠事件是中国教育界的一次耻辱,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当时范美忠正在课程上授课,意识到地震发生后,范美忠在任意一名学生都没有脱险之前自己逃生,事后不久,范美忠在天涯上发帖《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描述自己在地震时所做的一切以及过后的心路历程,在文中,范美忠写道: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女儿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人,哪怕是我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该文迅速掀起轩然大波,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师德”的讨论。

生命是可贵的,不分教师还是学生,但作为教师,在危险来临的一刹那,完全将学生的生命置于不顾,这恐怕是不合适的,范美忠事件为我国教育界和全体教师的未来工作敲了一记警钟,师德的重要性在这件事中不言而喻[2]。

三、如何培养师德

(一)严于律己

对自身严格要求,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必备素质。优良师德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已无需赘述,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小学教育的启蒙性作用,提升自身各方面水平对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知识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可以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之可以健康、全面的成长。

(二)关注学生的成长,做到因材施教、一视同仁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关注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的理论,在当前社会也依然适用,在小学教育中,小学生各自成长环境的不同会造成兴趣爱好的差异,班主任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爱好,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太了解的领域,在设法学习的同时,也应与相关教师进行沟通,做到以学生为本[3]。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各有差异,各自家庭也千差万别,小学是人生发展和教育的起步阶段,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极其重大的作用,一视同仁的对待所有学生,让学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既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是对师德的一种培养。

结语:

师德是每个教师都应自觉遵守的职业道德,小学又是人生教育的起步阶段,小学教师师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师德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果和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师优良的道德行为不仅可以使教学工作更好的完成,更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振杰.论教育电影与卓越小学教师师德培养[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6,06:112-115.

[2]乔彩丰.浅谈如何树立新时期的师德师风[J].才智,2016,03:12.

第4篇

一、领导高度重视,成立学习专班。

学校在接到县教育局关于转发《关于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专项活动的通知》的通知后,立即召开了学校领导班子会议。在会议上明确了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要以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中心,并切实地把这一中心思想贯穿到整个教育活动中去,才能在活动开展中,少走弯路,多出成效;少犯错误,多出经验。才能使活动为教师服务,为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这一大局服务。同时强调了开展此次教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者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师德师风状况关系学校教育工作状况和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就是为了更好的开展学校教育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教书育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在会上,决定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习监督小组,其他校领导深入到老师中间,组成学习小组。要求监督成员首先进行自查,认真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恩施州教育局的相关文件,向其他老师做出表率。

二、全体教师积极参与

在学校班子会议之后,学校又召开了全体教师会议。校长传达了县教育局通知的精神,并将全体教师分成了六个学习小组,由校领导任组长,集体学习,进行师德师风的教育活动。经过全体教师认真的讨论和学习,大家清楚和深刻地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是关系到教育工作成败的大事,是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充分讨论大家取得共识的基础上,我校要求每一位教师遵纪守法,依法执教,时刻做好表率,在学生面前树立“严师慈母”形象;在家长面前树立“最可信赖的人”形象;在社会上树立“最文明群体”形象,展示坦诚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注重过程,增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性

根据通知的精神,我校师德师风教育分为“学习教育、自查自纠、评议考核、整改提高、总结”五个阶段进行突破,并取得丰硕成果:

(一)学习教育阶段

学习教育活动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下发了有关学习材料,采取集中学习,个人思考与会议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教育的主要内容,除有关的政治理论外,重点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恩施州教育局的相关文件,并搜集教育系统个人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树立榜样,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履行岗位职责,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和作风。另外,我们还通过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广大教职工充分地交流经验,畅谈体会,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把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切实提高了他们加强思想、道德、作风建设的自觉性,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打好了思想基础。同时在这个阶段中,为了配合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我校开展了在全校范围内的教学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和校园环境的专项整顿工作,树立良好的校风校纪,创造良好的校容校貌,为整个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自查自纠阶段

自查自纠以个人为主,首先从教职工个人开始,再到各科组,最后到学校逐级进行。每位教职工都写出了书面自查材料,内容客观全面,认识深刻,既写出了成绩,又找出了不足和存在的问题,问题找的准,整改措施到位,起到了很好自我教育的作用。

(三)评议考核阶段

我校制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评估细则,建立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考核和奖惩机制,细化目标、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把师德师风考核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整改提高阶段

在前几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我校对自查的问题、评议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制定了整改措施,要求逐一落实,使师德师风建设逐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对师德师风高尚的教师大力宣传并给予奖励,对有损教师形象的人员,学校进行了批评教育,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整改提高阶段的主要工作:一是提出我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意见,这个意见从长远着眼,把师德师风建设同教学、教研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提出我校师德师风规范,使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作风建设有章可循,目标明确;三是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奖励办法,使师德师风成为教职工业务考核的一项刚性指标,体现到日常的考核当中去。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 素质教育 现状与根源 应对策略

新的《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在法律中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概念,对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是保障义务教育在新世纪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又是国家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教,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采取有效策略。

1 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正确理解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观念,摒弃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相符合的传统思想。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最核心的三点为切入点开展工作:1、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要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2、要坚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要在每一节课中自学觉落实进行创新精神培养。3、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2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原因有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当前的考试制度和教师评价机制有关。要搞素质教育,不能单方面靠基层教师努力,若上面还是按以前的老方式来组织考试和评价教师,也就是考试的指挥棒不变,那么,教师也不可能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口口声声说,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分数,在评价教师时就完全是以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标准,老师当然也只能按“评价标准”实施教育。

我认为,考试没有错,实施素质教育也要考试,但方式可以变,如考试可将闭卷式答题和开放性考查相结合,也可以像上海那样实行等级制。目前农村学校大部分采用以学生“优生率”、“合格率”、“平均分”等几率总分的高低来论“英雄”的做法。同一个学校,有的教师分数几率总分达85分,但别班为85.1分,那么别人当然是第一,你只能是第二。就因为这0.1分,在评优评职以及享受奖励性工资时要气死人,但实际上这0.1分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所以说对目前的考试制度和教师评价机制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和用人机制

实施素质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学校,体现在学生身上。“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教师会教,学生才能会学。教师乐教,学生才能乐于学,教师善教,学生才能学得好,才能把中小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和学历水平。二是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三是提升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如重庆市忠县教委实施的全县教师“岗位大练兵、教学大比武”,培养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对城乡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各级乡镇政府应尽一切可能创造更好的条件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从教,推行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制定能有改进和引导教师流动的政策:让农村教师和城里的教师互换岗位,一学年或三学年轮换一次{大幅度提高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津贴、补贴标准,催进城乡教师“同工同酬”;调整教师岗位编制,去“单位化”,将教师由“单位人”变为“系统人”,增强教师流动的灵活性。同时,教育部门应每年都宏观调控一些优秀的教师及大学生到农村去教学,并充分运用好大学生支教资源,这样也可以使农村教育得到一定的提升。

4 农村学校不等不靠。努力提高教育条件

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作基础,特别是办学条件的改善。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很多学校教师都认为农村条件差,不能实施素质教育,并以此为借口,推卸责任。“要干可以,等上面把办学条件改善后再来实施素质教育。”我国是人口多,底子薄的一个国家,属于穷国办大教育,要国家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来搞教育,在目前显然不现实。作为农村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发展规划,积极筹措资金,开源节流,一次办一件事,逐渐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光靠坐、等、要这种消极态度,是不能改善当前教育教学条件的。

第6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管理课堂管理课程管理人文精神

目前,实施素质教育既是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的要求,又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一改过去那种只要学生在统考中取得好成绩就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的片面认识,而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改变过去只上语文、数学两个主科,而忽视学生们德育、美育、体育的状况,按成绩排队,编座次,踢皮球,加班加点等“拔苗助长”的蠢事再也没人干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按教育规律和儿童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从小培养学生“会自我学习,会与不同的人一起共事,会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生存发展并作出贡献”的良好习惯已成为教师正确的指导思想。笔者结合“素质教育”的发展的核心思想,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1]: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实质是社会发展对教育、对人才的要求归根结底又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方法的运用和革新,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因此,素质教育首先应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工作的成败,教师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教师自己的工作效果,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与品格。小学,孩子学习的是知识,但更多的学习的是老师,只有素质高的老师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不愿或不会做的事,很难让学生会做;教师不具备的品质,也很难在学生身上培养出来。

大部分小学的条件一般都比较艰苦,这就更需要拥有一支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知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构建素质教育的模式的首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业务和研究素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提高师德修养

要坚持师德为首的观念,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制定切实有效的计划,创设一定的时间保障,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教师弘扬奉献精神,努力使教师积极参与素质教育。

2.提高业务水平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备“T”字型的知识结构,因此,学校要对教师强化技能训练,提倡一专多能。学校要采取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一是实施“教师学历提高工程”,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大专和本科自学考试;二是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工程”,通过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学习,或说课、上课、评课,或基本功比武,培养一批学校在各学科的带头人;三是启动“学校名师工程”,选拔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深造,参与校内外有关的教育研究活动,培养在市级、乃至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名教师。

3.提高研究能力

开展素质教育要改变小学教师教书匠的形象,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品位,使他们向学者型和科研型转变。具体做法可以不断组织理论学习,开展一些学科课题研究,要求教师从带着课题进课堂。建立学校科研网络,积极撰写理论文章,评比各种教科研先进等。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提高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他们都是活生生有感情的人,需要信任、关心、理解和帮助,他们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都隐藏着极大的创新潜力。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许,为学生营造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各抒己见,一定会有意外收获,取得最佳效果。

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儿童只有想象丰富,才能有创新。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大胆、敢于打破常规、发展学习的想象力。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个复杂的过程,常常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途经,才能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发散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目的。加强发散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要突出发散和逆向这两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发散思维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一题多解的发散,一因多果的发散,一题多法的发散等。而逆向思维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对一个事物的反面进行思考,获得新的认识。

三、加强人文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小学在加强人文精神时,要做到人文环境和信息一起抓,使学校管理整体化、系统化。

首先,要创建校园文化特色,重视校园资源的开发建设,充分发挥校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教育作用。

其次,要创建校园教育科研特色。加强教育科研,提供场所设备条件,营造浓厚的教研气氛,如开设教师阅览室、开办校刊天地,出版教师论文和教案集、举办各种教学成果专栏、组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开展教学基本功比赛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展示活动,激励和引导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知识技能[3]。

再次,创建校园文化特色,重视文体活动的组织、开展,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如组织教师球队、乐队、合唱队,开设教师之家,开展球赛,举办美术书法展,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人的情感在良好的环境和有益的活动中得到熏陶、激励、升华,使人们的工作得到协调,使学校整体素质得到优化,综合实力得到提高,从而推进学校管理工作科学化。学校管理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及个性发挥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集体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坚持以德育人,突出以生为本,以爱育人,启迪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管理,学会自律,学当主人。

四、家庭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贴近、更深入孩子的精神世界。这就使家庭教育能比较方便地把握、深入和影响孩子的精神世界,而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难以办到的。因此,做父母的必须树立“家庭素质教育”的观念,担负起自己的教育责任,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挫折教育等[4]。同时,家长不仅应对学校施行素质教育的计划、措施给予支持和配合,而且要积极参与,要与教师要尽可能地经常接触,互通情报,沟通思想,增进了解,融洽感情,共商措施,形成合力,形成家校齐抓共管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要全面衡量,不能唯分数论,而是要全面观察和衡量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现,对孩子参加学校班组或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取得的成绩应予以全面评价,给予孩子表扬或奖励。

教育部门的教育改革力度是大的,但如果没有家长的配合,实施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教师的素质要提高,而家长的素质更要提高,家庭教育已到了一个不能不重视的时候了。

总之,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脚踏实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动员社会力量为素质教育的大厦添砖加瓦,我相信,只要我们上下齐努力,小学的素质教育之花也必将越开越鲜艳。

[参考文献]

[1]严建文.农村小学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2011(5):8.

[2]吴秋君.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0(3):72~73.

[3]曹龙启,李秀永.注重农村初级小学的管理[J].中国农业

教育,2010(5):48.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专业素质;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58-01

当今时期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给小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小学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的实施者,小学语文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与优劣直接关系到语文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为了适应新时期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现代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符合时展的要求,才能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

一、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灵魂在于人格

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是未来教育非常强调的最终目的之一。故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这是整个教师素养的灵魂所在。小学语文教师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他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因此,评价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时应从思想品德、各科基础知识、语言表达、组织管理能力、模拟设计教学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身体素质等多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特别要增设写作能力的评价。这里的写作能力,主要指通过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能力,通过这些方面的综合评价,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一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人格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提是教师首先就应具备相应的素质。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基础中德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师德是核心,是灵魂。

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主体,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在学校语文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除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修养: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与高尚的审美情操;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教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与诙谐、优美的教学语言;敏锐的观察力与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健康、饱满的精神与优美的举止与风度。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审美修养是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职业品格。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自我提高与教改能力

目前,有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吃老本现象,教法也比较单一,只是教教基本知识,其他内容讲的太少,这样下去势必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跟上社会发展需要,并随时随地接受新的信息与新的知识,来逐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关键所在是能力。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是小学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正确”,就是要讲求科学性,字词句章,听说读写,知人论世,均不发生差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只浅层次地弄清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深层次地进而清楚文章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应该引导学生学什么等问题。正确深入地理解单元课文的量、序、度。即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全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选择和运用“听话和说话”、“写字”、“直接教学”、“合作学习与激发动机”、“阅读教学”等模式的能力,以提高教学效率。设计教学与管理教学的能力: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

第8篇

一、课题的提出、确定和假设

(一)提出与确定

xx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还要求全国青少年“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中国有着50XX年灿烂的文化传统,素以文明和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脊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社会伦理道德滑坡的情况比较严重,优秀的传统也被忽视,青少年更是深受其害,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多,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较差,德育效果欠佳等等,使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很大影响。

由此可见,利用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这一特有资源对青少年学生和家长乃至社会公民进行道德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的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丰富中小学德育内容,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教育青少年学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学会做一个现代的中国人的需要。

与其它德育工作一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必须全社会齐抓共管,方能取得最佳效果。经过了解和考察,结合我自治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经请示自治区教委领导同意,我们决定参与栾传大研究员组织的全国“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系统实验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由广西教育学会牵头,成立“广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组”,在我区部分中小学中进行实验研究。

(二)假设

从时代要求出发,将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相融合,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探究“三结合”传美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模式,继承中华美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品质;为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现代中国人打好道德素质基础,提高中小学德育整体水平,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二、实验对象与组织

(一)实验对象

主要对象是中小学生。同时也对中小学教师、家长和社区教育所辖单位的公民进行传美内容的教育。

(二)实验研究组织

本实验研究课题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宏观调控、各负其责的组织管理办法。自治区成立“广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组”,课题组成立领导小组(由自治区教育学会1名副会长任组长、教育厅基教处和学会秘书处各1名负责人任副组长)并设有办公室,在全国总课题组的指导下,负责制订本自治区的实验研究方案及工作规程、管理条例,提出实验研究的总体思路、模式,培训实验教师和指导人员,指导实验单位和实验校点的实验研究,控制实验进程,总结、交流实验研究经验,表彰先进等。

自治区课题组之下,成立了5个实验研究单位,其中有4个地级市,即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和北海市实验研究单位;l个少数民族乡镇,即龙胜瑶族自治县平等乡实验研究单位。5个实验研究单位也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市教委领导任组长,教科所和学会的同志任成员。由各实验研究单位确定实验校点,具体负责校点的实验研究管理和指导工作,交流本市实验研究经验。

各实验研究学校也成立了领导小组,校领导任组长、政教主任具体负责,确定本校研究的子课题和实验的重点德目内容,组织教师具体实施。

三、实验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实验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为内容。具体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警语名言500句》为主要实验教材,辅之以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部分材料。

我自治区各实验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具体选择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略)。

具体实验研究的方法、途径与步骤:

主要采取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调查法 根据传美教育的内容,设制各种调查表,通过召开座谈会、找学生个别谈话、进行问卷调查、走访家长和社区等多种形式按德目内容调查了解当时学生、家长的各种思想认识和表现,同时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为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传美教育打下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背景材料。

2.实验法 主要是自然实验法。通过传美知识的传授和多种形式、多渠道的传美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家长)道德认知,探索“三结合”传美教育的模式和运行机制。

3.比较法 主要是作纵横向比较。通过实验校实验前后和实验班与对比班在道德品质素质等方面状况的比较,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实验的效果。

4.行为训练法 即在实践中训练学生形成传统美德行为的方法。通过教学形式、实践活动形式等多种形式进行反复、长期训练。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手拉手”活动等等。

5.考核评价法 制订《传统美德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及学生素质个性发展评价表》等评价标准,通过自我评价、教师评价、集体评价、家庭评价和社区评价,使学生清楚自己在各个层次的表现及努力的方向,达到传美教育之目的。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从广西实际情况出发,在具体操作上,各实验单位普遍按照“一种模式”、“十一个结合”的做法来实施。

一种模式:即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三结合”区域传美教育模式。此模式主要是以学校为切入口,首先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传美教育,通过学校的传美教育,向家庭和社会辐射,带动和指导家庭、社区的传美教育,逐步形成“三结合”的传美教育网络,创建良好的学校、家庭、社区传美教育环境,提高学校传美教育的实效性,并达到深化传美教育的意义之目的,即:以传美教育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提高学生和家长、社区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使学校的传美教育得以升华。

十一个结合:

1.学校传美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的基础。我们以学校为主导,把传美教育辐射到家庭,在抓好学校传美教育的同时,对家长进行传美教育,让家长做好孩子的表率。创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发挥家庭美德教育功能,成立“传美教育家长委员会”,与学校一道共同抓好学生的传美教育。主要措施有:

(1)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采用专题讲座,播放学校传美教育录像片等方法向家长进行传美教育,提高家长的传美素质,在此基础上,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传美教育工作。

(2)举行“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活动。请家长到学校听传美课,参加传美活动,参观传美展览等等,家长与学生共同接受教育,并增强家长参与学校传美教育的自觉性。

(3)编辑传美教育资料。例如《美德》校刊、《传美教育家长报》等,发给家长学习,并要求反馈学习心得,学校将写得好的登出来,学生、家长互相促进。

(4)坚持家校联系制度。建立传美教育家校联系卡,例如,“孝敬卡”、“在家表现活动表”等,及时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有的实验学校还布置传美教育作业,例如平时主动协助家长料理家务外,假期连续当一周家长,写出当家体会,由家长评价等等。

(5)建立评选表彰优秀家长制度。评选“合格家长”和“优秀家长”,召开“教子有方经验交流会”、“传美教育优秀家长表彰会”等,让优秀家长传授经验,为家长戴红花。发奖状。

通过以上做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2.学校传美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检验学校传美教育的成果,又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因此,我们把学校的传美教育向社区辐射,以社区为依托,动员各方面力量与学校密切配合,加大传美教育力度,创设大的良好的育人氛围。在这方面我们也是采取由小区域逐步向大区域发展的办法。

首先是建立小区域的传美教育网络。即把与学校有密切关系和学校周边的单位动员起来,例如:与同学校挂钩的驻军、武警、派出所、机关单位和学校所在地的小区、街道、厂矿企业等共同成立“传美教育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学校、家长委员会和各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其职责为:协助学校搞好对学生的传美教育;对辖区内各单位的公民进行传美教育。在该委员会的统筹指导下,各小区形成了强有力的教育合力,构建了全方位的传美教育环境。强化了学校的教育环境,建立了良好的家庭环境,优化了社会教育环境。

在区域传美教育网络的建立中,我们还十分注意发挥区域在传美教育实验基地方面的作用,例如区域内部队、纪念场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3.传美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一是开设每两周1节的“传美课”。遵循现代教学原则,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取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热情,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道德形成发展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传美知识教育。例如不少实验学校依照激情——明理——导行的教学框架,采用五环式教学结构来上传美课。即:导入新课——主题教育(学习传美故事,明确道理)——深化理解(充实事例,论证观点)——一评价扩展(辩析是非,指导言行)——巩固延伸(课内巩固,课外延伸)。

二是进行学科渗透。利用中小学各科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美教育内容,与传美教育的德目挂钩,把传美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当中。渗透的形式有直接渗透、间接渗透和相机渗透等。

4.传美教育与“三会”相结合

实验学校把传美教育18个德目内容列为校会、团(队)会和班会的重要内容,每阶段突出一个德目内容,每次活动突出一个中心,既丰富了“三会”的内容,又使传美教育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例如:举行“爸爸妈妈我爱您”、“做礼仪好少年”中队会等。

5.传美教育与节日活动相结合

实验校根据节日的特点,结合传美教育内容,设计主题活动,使年年都过的节日内容变得丰富多采,且得到深化。例如在“三八”节、母亲节、“五一”劳动节中开展“当家一日,自理一日”,“我给妈妈唱支歌”、“我是爸妈小帮手”、“夸夸我的好妈妈、好爸爸”等主题活动,在“五四”青年节开展“立志勤学、求索攻坚、报效祖国”的主题活动等等。

6.传美教育与常规管理相结合

在传授传美知识,明白道理的同时,对照德目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文明礼仪训练、良好学习习惯训练等,学传美,见行动,做到人人懂传美,学传美,个个扬美德,有美德。以美德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例如用“整洁健身”规范学生的仪容仪表,用“求索攻坚”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等等。

7.传美教育与国内外重大时事教育相结合

传美教育必须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中,而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教育时机,抓住这些时机,把传美教育与时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震撼力量。例如:1998年抗洪期间,实验学校把传美教育与抗洪精神有机结合,提出“弘扬传统美德,光大抗洪精神”的口号,召开“慰问抗洪英雄”主题班会,举办“弘扬传统美德,光大抗洪精神”演讲比赛,开展“情系灾区,奉献爱心”等系列活动,师生都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代产生的精神力量。

8.传美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实验学校针对目前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的状况,选择相关的德目内容,采取上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相谈室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崇高的民族自尊心、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的耐挫能力,良好的心理调试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9.传美教育与校园建设相结合

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隐性育人功能。实验学校在十分注意美化、绿化、香化校园环境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创设传美教育的环境。例如,在校园和教室里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名言警句、名人画象;开辟传美教育宣传栏;校广播站定时播讲传美故事和名人名诗名句;建立校园传美教育阵地(广西师大附中的名人名言、诗词、题字碑林、桂林市育才小学的王半塘种植园等);开展班级、校际间的传美教育黑板报比赛,学生间的传美手抄报竞赛和传美知识抢答、竞赛;举行传美内容的文艺演出等等。以丰富形象的教育内容,优美的校园环境促使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10.传美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培养学生传统美德必须坚持知行一致,通过实践检验教育效果,在实践活动中训练学生传统美德的形成;把认知付诸于行动,内化为品质。实验校建立了传美教育基地,例如少年军校、农村联系点,扶贫学校等,结合有关德目内容,组织学生到基地军训、与农民“三同”、与扶贫校开展“手拉手”等活动,亲身体验军营、农村的生活,学习解放军、农民的爱国爱民、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等美德。

组织学生进行参观、社会考察等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高新技术开发区,了解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了解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与成就,机遇与挑战及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助人、环保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友爱、见义勇为、整洁健身等优良品质。

11.传美教育与师德建设相结合

教师的形象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学校的传美教育中,教师的品德修养水平对传美教育的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因而实验学校很注意在向学生进行传美教育之前和整个教育过程中抓好对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的传美教育,把它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

四、实验研究的结果

经过4年的实验研究,我们在科研目标、教育目标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在科研目标方面,在抓好学校小范围传美教育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传美教育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理论。

1.探索、形成了“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传统美德教育模式,以及构建了“5种研究方法”,“11个结合”的教育途径的传美教育运行机制,较好地处理了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其它德育之间的关系,学校传美教育与家庭、社区传美教育的关系。探索、建立了一套简便易行的传统美德教育评价测量方法。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提供了理论与资料。在研究的基础上,自治区课题组编辑出版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研究专辑》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集》2本书;市传美教育课题组编印了《探索的足迹》、《传美教育论文集》、《传美教育教案集》和《传美教育在闪光》等书12本;实验校课题组也编辑了《执着的实践,有益的探索》等专集50多本。

2.几年的实验研究工作,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实验人员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为我自治区培养了一大批德育研究骨干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全自治区实验人员共撰写论文500多篇,录制教学录像片60多部,且质量较高,获好名次的多,其中有60篇在公刊物上发表,38篇获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和全国总课题组优秀论文一等奖,120篇获2等奖,112篇获三等奖,12部录像片获优秀录像片一等奖,12部获二等奖,4部获三等奖;有18篇论文获自治区课题组优秀论文一等奖,47篇获二等奖,78篇获三等奖,11部录像片获优秀录像片一等奖,16部获二等奖,19部获三等奖。27个单位被总课题评为先进单位,52人被评为总课题组优秀工作者,56单位(含学校)被评为自治区课题组先进单位,120人评为自治区课题组优秀工作者。

(二)在教育目标方面,师生、家长的道德素质和学校的德育总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1.学生的道德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大大增强,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优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整个精神风貌的改变,从而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爱国、爱民、勤学、文明、懂礼、守纪、孝敬、团结、助人、诚实、勤劳、节俭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各实验校的汇报材料显示,从总体上说,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多了,对政治漠然的少了;勤奋学习的多了,厌学辍学的少了;文明礼貌的多了,打仗无礼的少了;尊师守纪的多了,违犯纪律的少了;热爱劳动的多了,怕苦怕累的少了;关心集体的多了,损坏公物的少了;孝敬父母的多了,娇惯任性的少了;互相帮助的多了,自私自利的少了;诚实守信的多了,弄虚作假的少了;勤俭节约的多了,挥霍浪费的少了……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例1:柳州市柳钢一中一年级8个班的484名学生刚入学时多数学生组织纪律、待人接物、尊敬师长、对学习和劳动的态度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实验仅一年后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例2:北海市就传统美德教育的16个德目内容对部分小学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情况进行了测评,其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例3:柳州市文惠路小学实验前不少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坏毛病,例如:在家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比穿名牌、吃好东西;不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校开展传美教育,学生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节约下来的零花钱支援灾区和手拉手学校的农村学生;在家主动做家务,生活逐浙学会了自理;尊敬老师和父母,学会为父母分忧解愁;学会了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学生的进步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参加实验的许多班级被评为校、市文明班级、优秀少先队中队。学生犯罪率、吸毒率为零。例如:柳州市实验校150多个班,有35个班评为市级先进集体,68个班评为校先进班级。又如:桂林市中山中学一年级1个实验班,实验前学生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习惯,班风、学风较差,实验仅1年多后,同学们学会了关心、学会了交往,人际关系有了明显改善,班集体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一个团结、活泼、积极向上的班集体逐步形成,全班同学操行合格率达到100%;辍学率、流失率、违法犯罪率均为零,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和优秀中队,1人评为市“三好”学生,15人评为校“三好”学生,1人评为校优秀学生干部,10人评为校学雷锋积极分子。

2.传美教育为学校提供了更具体、生动,形象的德育教育内容,推进了学校德育内容特色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建设,使学校的德育整体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促进了校风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参加实验的学校校貌有了很大改变,不少被评为市、自治区和全国先进学校。例如:桂林中学1999年评为自治区“优秀文明学校”和“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南宁市参加实验的学校大部分都是光荣榜上有名:市一职高成为自治区示范职高;南湖小学评为自治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二十六中评为自治区文明单位;十三中评为“讲文明树新风”先进单位;天桃实验学校和民乐小学评为市一级示范学校;市九中评为社区服务先进单位和“树广西新形象,创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四中团委评为南宁市“顶瓜瓜”团委等等。市九中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充实、巩固了学雷锋小组i80个,学习互助组235个,并组织了“青年志愿者”为五保户服务。仅半年时间全校学生做好事1067件。十三中成立社区基金会,资助2万多元给家长下岗的特困生继续就读。以上先进事迹均得到媒体的大力宣传。又如:北海市五中原来是一所比较薄弱的学校,生源也较差。该校参加实验后,把传美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旋律来抓,整个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学生道德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实验以来,每学年违纪、治安事故率由原来的8.7%递减1.2%,学校教学秩序井然,师生关系和谐,学生遵纪守法,立志勤,热心助人。仅1999——200o学年后涌现出优秀学生干部170多人,三好学生328人,文艺、体育、宣传、环保积极分子300多人,“弘扬美德”学雷锋积极分子100多名,获各种学科竞赛奖131人次。不少学校不仅抓好校内的传美教育,还把教育的成果推向了社会,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例如:桂林五中组织学生开展了大量的社会公益活动,比如当好小交警、到铁路。公路两旁和漓江边捡拾白色拉圾、擦洗护拦,扶贫献爱心,到福利院做好事、到劳教所帮助教育劳教人员等等,仅1998年、1999年全校师生共捐款近2万元,捐书籍4498本,衣物6112件,文具用品3035件。

3.实验班的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也受到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的教育和熏陶,特别是青年教师,提高了师德水平,人人抓德育,个个抓传美,教师中涌现出一大批自觉弘扬传统美德、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教书育人的典型。例如:南宁市有205名教师参加实验,其中有2人评为市先进工作者、2人评为市师德标兵、3人评为市学科带头人;29人评为市骨干教师。又如:桂林市崇善小学在传美实验研究中向教师进行“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教育,大力表彰本校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在全校教师中产生很好的影响,该校教师几年来敢于向全市人民承诺:全心全意投身教育,坚决不搞有偿课业辅导。

4.家长通过传美教育活动也大大提高了自身的道德素质,在家能给孩子起表率作用,对学校的教育活动和孩子的成长给予满腔热情的关注和支持。不少家长与孩于达到了沟通,家庭气氛和谐了,感情融洽了。据平等乡平等中心校对六年级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家长在传美教育中也受到很大教育。

五、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在分析了4年的传美教育的实验研究过程和诸多实验现象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本课题实验研究的选择与确立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所提出的实验研究宗旨、目标、内容、原则等既具有时代性、针对性、科学性,又具有可行性。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对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弘扬与发展、乃至对整个人类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实验研究证明,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学校德育的基础内容是正确、有效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坚持用批判继承的原则,去其糟粕,吸取精华,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保持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特色的指导方针是正确的。

3.进行“三结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丰富了学校德育内容,使师生和家长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行为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有效地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也促进了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教育的发展,使学校、家庭、社区的道德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精神文明建设程度有很大进步,值得推广。

4.实验研究过程中探讨、总结出的搞好学校传美教育和抓好“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传美教育”模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操作性,“五种研究方法”,“十一个结合的教育途径”等为今后大面积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提出了新鲜的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讨论

1.“三结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参与,否则将难以形成大区域的传美教育网络,收到预期的最佳教育效果。因此,得到政府的支持,是进行区域传美教育的基本保证。希望各级政府把区域传美教育纳入各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领导,分步实施。

2.实验研究过程中,有的单位对学校和家庭的传美教育研究得比较多,但对如何与社区的结合研究得不够,理论探讨有待加深。

第9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高效课堂 少教多学 情境激趣 疑问引导 平等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32-01

以学代教,少教多学,是实现高效教学的有效手段。我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们所展开的交际活动最主要的语言便是汉语。那么,只有让小学生学会学汉语,才能够促进他们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以少教多学来促进小学语文的高效发展,是每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从创设情境,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巧设疑问,引发小学生的主动思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得小学生敢说、敢做、敢想三个角度,讨论少教多学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实现“少教多学”,教师就必须要激起小学生学习兴趣。只有触发了小学生学习兴趣之一内在动机,才有可能使他们主动学习。因此,教师便可以利用具体的情境,再现故事发生场景,或者是将学生引入到与课文相近的情境之中,使小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刺激他们的感官与心灵感受,以此来引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开始之前,我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唐山大地震》的影片片段。在视频播放到电影中的女主角选择救自己的儿子,放弃女儿生命的一幕时,视频戛然而止。然后我问:“大家能够想象一下,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吗?”学生看视频正看得起劲,戛然而止的视频也能够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于是,学生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有的学生说:“那个小女孩是不是死了?”有的学生说:“后来是不是这个妈妈又后悔了?”有的学生说:“最后两个孩子都得救了吗?”等等。然后,我为学生讲了这个影片的后续情节。很多学生在听完之后,都沉默不语。显然,他们已经进入了情景之中。我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说:“大难来临之际,父母是最想保护孩子的。我们接着来读一读课文,看这对地震中的父子发生了哪些故事好吗?”

二、巧设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问题便是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主体意识不强,造成这个问题的最主要原因便是小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传授,习惯了以被动接受的方式来获取语文知识。在课堂之中,他们只要接受良好即可,并没有空间与时间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思考。因此,少教多学,便离不开以问题来引导小学生的主动思考。因此,教师必须要利用恰当的时机,巧设疑问。在提问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问题的难度,以“最近发展区”为依据,使问题的难度既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还能够让学生通过探究与思索找到问题答案。这主要是为了避免难度^高,打消学生的学习自信;难度过低,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在《草原》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以“文章是以什么顺序展开记叙的?”“整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草原的?”等问题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这些问题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时有着明确的方向,使其学会从整体的角度来阅读与思考。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小学生敢于自由发言

我国一直有“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师生观念,尤其是在过去,教师在课堂中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利。虽然自新课改以来,人们越来越强调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但是实际上,传统的师生观念并未发生彻底改变,教师依然“说一不二”,使得语文课堂“一人讲课,满堂安静”,这显然不利于发挥小学生的能动性,以“少教多学”来实现高效教学更是无从谈起。因此,要想实现少教多学,就必须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从不端架子,总是利用课下自由活动时间,与学生闲谈,使他们渐渐对我产生信任感,将我看作是一个平等的朋友。另外,在课堂之中,我也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不管他们对语文教学有着任何问题,都可以主动提出来。我还经常在班级中举办一些演讲,让学生自由的阐述他们在阅读中的感受。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讨论与交流中,才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文本的情感,读出深意。

总而言之,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以生为本”,并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教师必须要实现“少教多学”,创设具体教学情境,激起兴趣;巧设疑问,以问题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小学生有勇于发言与提问的勇气,从而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