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52:54
导语:在银行行业的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 现状 , 对策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the bank on the net, combining the domestic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nk on the net, from a security mechanism, the principle of operation, management mode, bank supervision, training five aspects has analyzed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business of the bank on the net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adequate and comb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Keywords: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网上银行的概念
笔者认为网上银行是依托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高科技、高智能的“AAA”式银行,即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它是互联网上搭建的虚拟银行柜台,跨越了时空和地理的限制,用户可获得全天候、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银行虽然在因特网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网站,但是如果不能在线提供银行业务,那就不能算作是网上银行,充其量只能是银行在网上的一个宣传站点而已。
从功能方面来看,网上银行业务功能实现主要是在Internet上建立网上银行的服务器,Internet与银行核心业务处理和客户信息数据库连接在一起。
二、中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在安全上存在的问题
1、总体战略规划上。在总体战略规划上,只有全行的总体要求,没有完整的总体规划;只有同行业的追赶目标,没有制定出具体措施。在系统设计思想上,考虑业务交易方面的多,考虑客户服务方面的少;考虑业务处理功能方面的多,考虑管理支持功能方面的少;考虑网络化建设方面的多,考虑效益汇报的少。
2、系统结构上。一是系统不全面。以法国CALYON银行为例,该行电子化网络支撑系统分为三个主要系统:1、业务处理系统;2、客户服务通道系统;3、分析、管理、决策支撑系统。而农业银行只建立了一个综合业务系统,业务处理不全面,诸如国际结算、外汇买卖、消费信贷等主要业务还不能在系统内处理。二是网上只有纲没有目。
(二)在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1、分散管理模式下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在分散管理模式下,由于银行尚未完全脱离原有的业务发展框架,网上产品功能很大程度上局限于现有业务的网上实现,创新意识不强,缺少全行性网上业务的整体规划;其次,由于银行公司业务部门和个人业务部门各自管理网上企业银行和网上个人银行业务,对网上业务的作用、地位和前景认识可能不同,发展思路也会有所不同。
2、专门管理模式下存在的主要问题。专门管理模式虽然有助于全行网上业务的统筹规划,也能集中资源解决共性问题,但在当前的业务发展阶段下,大多银行仍将网上业务视为服务和巩固现有客户的手段,将网上业务视为辅助拓展手段,在这种环境中,网上银行部门在工作中需要与其他业务部门频繁沟通,一旦交流渠道不畅,就会影响业务发展。
(三)在银行监管上存在的问题
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必然涉及金融业务创新,必将涉及到现行金融管理政策的空白点或,主管部门对网上银行指导与监控还需与时俱进。由于网上银行是一个全新的银行业务领域,一方面其业务的开展牵涉到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各方当事人在进行货币交换、资金转移和商品流通时,无论是网络本身的差错还是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争执甚至法律诉讼,这些都巫需相关法律的出台和提供相应法律保证。现有的法律对网上银行业务涉及各方关系人的的权、责、利未有明确、清晰的法律界定,缺少对个人失信行为的有效惩罚机制,这也使网上银行业务的参与各方都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发展对策
(一)在安全机制方面。首先,商业银行要加强网络基础建设。要研究开发新型有效的网络安全措施,防止非法用户侵入银行主机系统和数据库。保证网上银行安全运营还需要运营商重视制定和完善网络安全规范,加强网络安全保护工作,发展安全产品和安全认证。要制定和完善网络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加强网络系统安全的监察管理,建立安全认证中心,以确保网络金融业务的安全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其次,商业银行需要加强银行系统的风险防范措施。商业银行要建立和完善灾难备份中心,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灾难备份应该成为银行业数据大集中后高度关注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有事先的灾难备份方案和恢复计划,就可能会减小损失。
(二)在经营理念方面。传统银行经营理念的核心是“以量胜出“和”产品驱动“,其标志是通过机构网点的扩张和批量化生产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以此来降低成本.然而在网络经济下,随着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迫使商业银行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充分体现“以质胜出”和“客户驱动”,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为实现这一转变,银行必须将客户关系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依靠发达的网络系统,了解分析、预测、引导甚至创造客户需求,从而获取金融服务附加值,从而真正实现由”产品导向”向“客户导向“的转变。
(三)在网上监管方面。网上银行监管有别于传统的银行监管。如前所述,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必然涉及金融业务创新,必将涉及到现行金融管理政策的空白点或,主管部门对网上银行指导与监控还需与时俱进。商业银行要完善现行的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商业银行要建立新的非现场稽核系统。其次,商业银行要完善网上银行的信息披礴制度。最后,商业银行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网上银行业务创新。
参考文献:
1,吕一林等著:《现代市场营销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陈一君著:《战略管理一理论与实务》,西南交大出版社,2006年版
关键词:企业网上银行 商业银行 现状 发展趋势
企业网上银行随银行传统柜面业务的不断发展正在逐步完善,由于企业客户群体相较个人客户来说,整体数量规模较小,在对公结算方面的应用更专业,所以被大众熟知的程度要低得多。
企业网上银行主要是是银行资金结算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指商业银行以互联网或专用网为接入方式,通过安全认证后为对公客户提供实时化的自助金融服务。作为一个面向客户的标准化产品渠道,企业网上银行加快了客户资金周转效率,突破了银行传统会计柜台业务地域、时间的限制,向企事业对公客户提供了除现金以外的几乎所有形式多样的在线金融服务,因此越来越被客户所青睐;企业网上银行作为商业银行会计柜台的一个延伸服务渠道,营运成本低廉,巩固和完善了传统银行业务,商业运行模式及赢利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其自身渠道的产出与投入比也越来越大。另外,企业网上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的业务融合,从而衍生出更多的金融创新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因此,企业网上银行日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发展重点。
一、企业网上银行近几年的发展概况
(一)概况
企业网上银行的起步相对较晚,初期是作为商业银行对企业客户提升服务水平的一种柜台延伸手段,换句话说是一个服务补充渠道。客户使用企业网上银行,需经签约认证后通过互联网或专线接入方式实现资金划转、查询等实时功能。各商业银行一般都是以宣讲全天候、足不出户等服务特点作为推介企业网银的营销卖点。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和多数的股份制银行均推出了各自富有特色的企业网上银行,不仅基本覆盖了传统会计柜台除现金以外的业务,而且还涉及到了自助贷款、票据业务、国际业务、缴税、报关、电子商务、现金池管理、企业理财等多项综合性金融领域,通过系统直连方式还可经专线或互联网实现企业财务软件系统、ERP系统与企业网上银行系统的无缝连接,客户直接通过财务系统或ERP系统的界面就可以享受账户查询、明细下载、转账付款、资金归集管理等服务。各商业银行中,工商银行的企业网银相对覆盖的产品较多,交通银行和农业银行其次,建设银行近几年也加快了产品与柜面的同步覆盖。各金融机构的企业网上银行在各自服务的客户中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查数据显示,工行网上银行及品牌“金融@家”的认知度最高,达到了86.4%,招商银行“一网通”和建设银行“e路通”的知名度也分别达到了64.8%和60.1% ;从企业网银的服务水平来看,用户对工行的网上银行满意度达到了84.2%的较高水平,其次是招行网上银行业务,建行位居第三。从企业网上银行安全性对比调查中,认为工行和招行的网上银行很安全的用户较多,分别达到了47.9%和42.3%。从企业网银系统构架,工商银行的企业网银相对来说略胜一筹,一个网银系统分层级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简单明了。建设银行则采用不同的客户推介不同的结算系统。中行和农行的企业网银近几年也在系统优化和产品种类做了大量的有效工作,力求与同业领先的工行缩小差距。
(二)优势
企业网上银行提升了各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服务的地域、时间等渠道的延伸使客户的忠诚度不断提高。针对大型集团公司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的资金管理需求,企业网上银行更显现出重要性,其跨区域全天候的资金归集、现金池、收支双线管理等应用功能,成为商业银行争夺和维护重点集团客户的必备手段。
企业网上银行基本的转帐、查询等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系统,依托人民银行的大小额系统或二代支付系统(超级网银),跨行实时转帐、实时查询等新功能逐渐成为吸引客户的新特色功能。为加强对授信客户的服务,一些商业银行将传统贷款的操作流程模式转移到企业网银上,实现信贷额度内自助借贷还款,例如工商银行的网贷通、招商银行的点金成长计划以及建设银行的E贷通等,这种传统资产业务与企业网银的结合,在贷款申请、支取和还款方面极大地方便了信用良好的企业客户,提升企业与银行的相互依存和忠诚度。另外,一些传统手续较为复杂的票据业务和国际业务也正在逐步迁移到企业网上银行,通过流程优化再造和系统联动使客户真正体会到网上银行的便捷,从而达到手工柜台业务的网络渠道分流。
在安全性方面,美国彼得S罗斯(Peter S Rose)在其《商业银行管理》在线银行的观点中强调让客户账户和资金安全是目前网上银行最大的问题,提出了采取密码、智能卡、指纹等进行多重身份验证。企业网上银行正是基于数字证书的电子签名和多重密码保护,并且网银系统的交易流程和角色权限控制沿用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流程管理,所以从目前的安全机制和防控措施来看,企业网上银行是相对安全的,至少从近几年的网上银行案件来看,因为企业网银行系统原因造成的客户资金风险还是少见。
(二)劣势
从目前各商业银行企业网银的功能来看,多数还停留在传统柜台业务的电子化搬迁上,即把银行柜台除现金外的各种银行服务、产品移到网上来供客户自助操作使用,从而造成各家银行企业网银的的主要功能,尤其是一些最基本、最常用的功能如查询、转账、代收付业务等基本一致。产品功能和服务存在着较大的“同质性”使得企业网银在同业竞争中日趋激烈,用布鲁斯.亨德森(Bruce Henderson)的竞争平衡理论中的反应模式理论可以较好揭示企业网银市场的竞争态势,具体表现就是各个商业银行企业网银由于传统功能同质性很强,那么就会通过价格浮动展开争夺,通过开发特色功能来吸引客户。
各商业银行的企业网上银行客户细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客户细分要针对不同的客户匹配对应的个性化和行业化功能。不同层级和规模的客户需求是不一致的,相同行业的客户具有需求的相似性。尽管工商银行按照不同客户层级将其企业网银
进行系统功能划分,但还远未达到真正按需选用的客户细分的要求。客户细分不但要按行业、按区域、按规模等可识别的差异性区分,而且还应当与客户自助开通对应的服务渠道、网上银行产品功能结合起来,借助自助方式达到更精确的细分,将企业网上银行原有的以银行为中心转换成以客户为中心。商业银行应当在企业网上银行面向客户的渠道、产品功能的自助互动开通方面都做得更充分彻底,例如通过签约成功企业网银后,客户可以自助开通短信提醒、理财投资功能、国际业务以及资金管理等一些特色服务。客户根据业务需求通过渠道自助互动,实际上也就把自己进行了一个合理的类型细分。
企业网上银行面临多语言和多操作系统的客户群体,还有待推出更多的版本或者可嵌入式客户端。例如除了WINDOWS外还有LINUX、MAC操作系统,WINDOWS除了简体中文版还有繁体中文版,除了英文版还应有日文版、韩文版、法语版、德语版等。
企业网银要加强针对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服务内容。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严格的说应归于企业网银的一部分,这部分也是目前和今后商业银行以及非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企业竞争的焦点,尤其是人民银行的跨行二代支付系统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垄断的支付结算格局被打破,谁早走一步,谁就可能占领先机。
二、外资银行企业网上银行值得借鉴之处
1、丰富的产品服务。从外资银行的网银发展的趋势看,凡是柜台网点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网上银行都有,凡是柜台网点没有提供的服务网上银行也应发挥优势向客户提供,所以外资企业网银的产品服务种类较多,涉及面较广,包括柜台网点没有提供的股票、期货、保险等。
2、简约通用。外资银行除了针对用户比较关心的网上银行产品功能、安全和收费下足功夫外,更越来越重视系统的通用和易操作性,例如香港汇丰银行如果遇某企业的财务软件与网银接口不一致,不会单方面要求客户与之匹配,也会根据客户的要求开发一个转换小程序方便其向网银交互各种数据,提高其企业网上银行的通用性。
3、价格优惠。外资银行的网上银行价格一般较柜台网点优惠,借以吸引客户使用。
4、高增长性。这几年外资银行的网上银行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2008年全球金融虽受到经济衰退和泡沫破灭冲击,但是网上银行的发展势头依然良好,每年交易额、交易量都有成倍的高速增长。
5、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外资银行注重企业网银与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结合,积极进军这些领域并设计和开发出许多新型金融产品。例如,汇丰银行和商业网站、软件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组成策略联盟,专门从事电子商务,并推出电子商务门户网站(B2B、B2C),供商业机构进行企业对企业、企业对消费者的交易,包括保险、房地产、采购及零售等网上交易。随着政府大力引导信息产业和公共服务电子化等客观有利因素支持,国外银行也积极与政府公众信息平台合作,加快发展电子政务,将网上银行的支付结算与政府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发展网上招标采购方案(i-shoppingsolution)与网上贸易方案(e-commercesolution),例如花旗银行属下的CitiCommerce。
但是,由于国外银行利用混业经营的优势,在网上银行中融入了很多金融创新,国内商业银行受制于监管业务模式不同,不能完全照搬。
三、企业网上银行发展趋势
国内一些专家人士把企业网上银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最基础的阶段是“依附主营业务的网上银行”——只是将除了现金存取款以外的银行传统柜面业务全面搬到网上开展,且实现方式尽量遵循现有业务的流程规定和制度?这一阶段的企业网上银行更像是自助式的会计柜面终端?
第二阶段可称之为“可定制的全面支撑的网上银行”——网上银行在利润率?渠道选择和客户行为方面都做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客户规模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客户对网上银行的依赖性更高,网上银行成为银行抢占市场、拓展客户、提升服务、创造收益的重要渠道;这一阶段的网上银行在互联网上仍旧只能提供基本功能,银行的电子银行策略尚不够明确?
在不久的将来,企业网上银行势必要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真正意义的电子化金融机构的网上银行”?这一阶段的网络银行有自己的客户群体,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系统?应用结构?程序和策略,令客户实现自助服务?产品选择和决策支持?这一阶段的网上银行建立的是“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一种真正贴身的服务,可大大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并因此加强银行的竞争力?
从这三个阶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的企业网上银行基本走完以交易为核心的第二阶段,伴随着网络、网络技术、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正在突破传统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向第三阶段迈进,就目前企业网银的具体业务发展趋势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望:
(一)企业网上银行的渠道立体化整合
立体化的渠道体系应该是一种全新的电子银行产品服务营销理念,是依托物理网点将企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WAP手机银行、短信通知银行等各具不同特色的系统进行整合,共同搭建一个营销和服务的大平台,渠道整合体现了电子银行立体化发展趋势,是电子银行无限拓展性的特点决定的。
(二)企业网上银行打造自己的电子商务支付平台
电子商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给电子银行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网上支付业务在短短几年内成几何倍数猛增,电子商务作为企业网银的一个组成部份,使得企业网银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人民银行的二代支付系统、WEB2.0的信息互动、第三方电子支付的从业资格牌照的发放,势必更进一步突破银行与非金融机构在金融支付业务竞争中的壁垒。面对第三方支付行业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各商业银行的企业网上银行借助自身行业优势和客户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使得传统的客户发展、盈利模式、竞争格局等传统规律不断被打破。
(三)无限量扩大规模,不断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
规模的无限扩大并不意味成本增加,企业网上银行不仅是一个超级强大的交易渠道,而且在销售、创新和市场细分中孕育着巨大的潜能和机会,并逐步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网上银行遵循网络经济规律不断发展完善,突破传统商业银行的服务方式,催生新的商业金融服务模式,真正实现从客户角度和市场角度的市场
细分,势必不断创新形成商业银行新的核心竞争力,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竞争格局。
(四)更高的安全保证
不再使用传统USBkey数字证书加密方式,而是采用指纹、虹膜等生理信息技术验证客户身份,或者IC卡组合实时的一次性动态密码和交易信息进行多重认证等安全简便的方法。
(五)成熟的网上银行立法保证
根据网上银行的实际情况,建立适用于网上银行操作运行的法律规范,严惩利用计算机在网银系统中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分子,完善对网上银行在法律制度上的安全保护。网上银行无国界,要加强与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金融司法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合作,解决好对跨国、跨境金融数据流的监管,制定共同打击网络金融犯罪和调控网络金融业风险责任承担的国际条约,来确保网络金融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捷 建设国际一流电子银行理论与实践 2011
[2]《金融时报》2010年12月23日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创新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产,以中间人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7月4日实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将中间业务定义为: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我国商业银行习惯把资产、负债业务以外的业务统称为中间业务,而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判定标准,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遍指称的中间业务实质上是指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巴塞尔委员会将表外业务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和负债业务关系紧密,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即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主要包括贷款承诺、担保、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银行业务等;广义的表外业务除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外,还包括结算、、咨询等金融服务类业务。而我国之所以长期使用“中间业务”这一概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范围狭窄,多以金融服务类业务为主,“或有类”业务发展缓慢造成的。
一、中间业务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
(1)提高银行业盈利水平的需要。随着近期央行多次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紧缩流动性,以及“十二五规划”将GDP增速放缓,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未来业绩增速面临较大压力,像过去那样靠国家投资带来需求,靠大企业、大项目的贷款,已不是长久之计,以后必须更多关注服务业、中小企业。这是一种理念的调整,既有外在环境倒逼的需要,更是银行业内在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近年来,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介入商业银行原有的业务领域,商业票据、企业债券的大量出现,挤占了银行的传统信贷市场,银行不再是经济活动中唯一的融资中介。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影响,利润增速放缓。因此,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将拓展中间业务及其创新摆到战略位置上是解决之道。中间业务以其风险小、空间大、收益高的特点,已成为西方国家银行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日趋激烈、传统业务利润越来越少的压力之下,唯有在抓好传统业务的同时,将积极发展中间业务、促进中间业务创新作为扩大盈利空间的重要途径。
(2)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需要。多数中间业务交易费用较低,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资本金,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之内,银行不必为此类活动提取风险准备金,大大降低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和风险。当前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金融监管,促使商业银行调险偏好,大力发展低风险业务。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按照上述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增加资本储备,而这样做又会加剧盈利瓶颈。为了达到资本比率要求,又不减少盈利,在商业银行“分子政策”与“分母政策”的两难抉择中,中间业务以其收入来源稳定可靠且无资本要求的优势,必然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选择方向。因此将中间业务创新提上日程,是商业银行锁定资产负债比例、倡导低风险业务经营策略的关键议题。
(3)利差敞口持续缩小和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近的挑战。长期以来,“息差为王”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不二选择,而央行多次加息中存贷款利率上调幅度的不对称性,体现了央行压缩存贷款利差,引导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思路。货币从紧政策稳步推进,银行盈利模式唯有在“差钱”中谋变。银行本身并不产生价值,服务实体经济才产生价值,因此对于银行业来说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快金融创新步伐至关重要。促进中间业务创新,增强服务能力和意识,也是为利率市场化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铺路。从国外实践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一个可能的结果是降低银行业的存贷利差,降低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上的盈利能力。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通过中间业务的创新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在净利润中的比重,从传统金融服务业向现代金融服务业转型,以创新促发展、创造全新的利润增长点,是今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努力方向。
(4)应对外资金融机构竞争,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承诺不断兑现,金融市场的开放逐步深入,对外资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限制将逐步取消,中国银行业在地域、业务种类、客户对象等各方面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中外银行竞争将更加激烈,而竞争的焦点将集中在风险小、收益高的中间业务上。面对国内、国际银行业激烈的竞争,尤其是面对产品众多、服务全面的全能制外资银行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创新业务,完善功能,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涉外经济活动迫切需要我国的商业银行能像西方商业银行那样,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多功能的金融服务。所以,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既是压力也是契机,不仅是我国银行业应对国际金融激烈竞争的需要,也必将在推动我国银行业内部改革和提高其金融服务的现代化水平的过程中,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概况与制约因素
(1)从业务种类来看:受传统经营思维模式以及严格分业经营指导原则的限制,当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汇兑结算、发行、兑付证券等传统的、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一些笔数多、金额小、收益低、存款留存时间短的代收代付项目占比高,占用了大量资源,增加了经营管理成本,而在利用银行信誉、金融信息、技术人才等自身优势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层次服务,与金融现代化相适应的产品较少,未能形成服务价值高、市场影响力大的品牌产品和特色业务。此外,中间业务收入主要依赖于对公业务,对私业务的收入占比比较小,也是其发展局限之一。
(2)从业务收入来看:中间业务的收入占比低,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一个最明显的特点。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存贷款利差。我国工、农、中、建四大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约在20%~30%,城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般不到10%,欠发达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占比一般在5%左右。而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汇丰、花旗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到70%。再从分类收入占比来看,支付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业务、担保业务的收入近乎占据了中间业务收入的90%,交易类、托管类和咨询顾问类业务发展明显滞后。
(3)从产品创新来看:在产品创新方面,对市场变动的反应不快,个性化创新能力不强,导致许多创新产品技术含量低、易被模仿,中间业务产品存在同质化竞争;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合理估计,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使创新产品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由于创新能力不足,银行无法设计出跨领域、综合性产品,很多创新仅仅局限于原有产品的整合与重组,或者“换汤不换药”,使中间业务长远发展的动力不足。
(4)从营销与管理来看:引导和创造需求的意识不强,产品研发存在自发性、随意性和分散性,使得不少产品在各城市商业银行之间重复开发、重复投资;产品准入前的调查分析工作不够,市场营销工作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导致部分产品推出后市场反应冷淡,市场认同度不高;缺乏统管的中间业务部门,中间业务的研发和管理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和协调,无法形成合力。营销与管理欠完善,致使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市场反应迟钝;造成银行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甚至在部门之间产生利益冲突。
(5)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方面,法律法规的完善跟不上中间业务创新的步伐,导致中间业务隐含潜在风险。相关金融法规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新领域、新情况、新发展未有详细规定,在某些领域存在空白点,缺乏稳定性和预见性;加之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信用机制不健全,给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带来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虽然银监会对于银行业积极创新业务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但在特定环境之下,监管层对中间业务的监管力度依然严厉。公开资料显示,银监会要求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在2011年底前从表外转至表内,这一条款使此前发行量巨大、为银行中间业务贡献较大的银信理财产品迅速消亡。作为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信用卡业务,也由于各银行以量取胜的发卡策略使监管层担心不良率增加而设定了较为严格的监管措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政策空间有限,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积极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途径与发展方向
考察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可以发现:以客户为本的经营理念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先决条件,产品创新是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动力,效益核算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基本保障。这无疑为尚处于起步成长阶段的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今后发展指明了思路。
(1)中间业务创新体系化建设:健全机构、加强管理。由于中间业务范围广、跨度大,管理较为复杂,可尝试建立专门的机构来组织、推动和协调中间业务的发展,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作效率,使中间业务形成系统化的金融服务。强化中间业务的专业管理,一要完善中间业务产品设计流程,引入产品质量检测机制,建立产品持续改进机制和后续评价机制;二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将开展中间业务的种类、数量和收益列为考核的主要指标,激发有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构建中间业务营销格局。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行业竞争力、树立企业形象为目标,在市场定位上充分利用本行已有的营业网点,从城市包围农村,按照先从市场需求、技术支持等环境较好的大城市开始,再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推进;在产品服务上准确把握同业竞争焦点及同业中间业务开展动态,加强同业协调、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在竞争策略上坚持出精品、创品牌,培育龙头业务和特色项目,扩大市场影响力,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在经营理念上将中间业务营销与资产、负债业务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联动营销、捆绑营销,依托各自的独特优势资源,提高中间业务产品的营销实效。
(3)加强中间业务的产品创新。中间业务创新是金融创新的主角,正是由于中间业务不断创新的结果,使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了几乎是有求必应的服务。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逐步放开,银行应以此为契机,在风险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开发针对外贸发展生力军的民营企业特点的外贸担保类创新产品,为其参与国际竞争、规避汇率风险提供理想的金融工具。如开发以动产、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为抵质押的信用产品以缓解抵质押不足的矛盾;推出有利于优化企业财务结构、降低财务成本、规避汇率和利率风险的衍生工具创新产品及产品组合。另一方面,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全意义上的现资银行的背景下,各商业银行可积极拓展对信贷服务对象的中间业务,如企业并购重组策划、企业上市包装、信用等级评定、资产评估、项目融资等高附加值的业务,为信贷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建立以咨询服务为核心的商业银行信息管理和咨询中心。
(4)加大科技投入,培养专业人才。这是实现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基础。根据中间业务范围广、操作技术性强的特点,尤其创新类金融产品是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和信誉为一体的知识密集型业务,要求强大的科技支撑作为后盾,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一方面,不仅要重视和加快商业银行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业信息化程度,建立全国性的银行间信息共享,形成上下畅通的信息网络;还要加强中间业务应用软件的开发研究,实现中间业务的产品研发与业务操作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中间业务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5)防范中间业务创新中的风险。中间业务由于品种多、差异大、自由度高、透明度较差,加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尚处在不断摸索之中,因此潜在风险敞口不容小视。银行机构自身要加强内部风险监控,坚持开拓创新与风险防范并重。一要做好风险分析和预测,严格操作程序的协调与制衡,对创新产品及时追踪检查,并依据一定的风险计量模型,实现对风险的数量化、连续性的监控。二要加强中间业务的信息披露,建立专门的中间业务报表制度,作为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补充;尤其应建立、强化各类有风险中间业务的报告制度,可通过增设或有负债报表,及时报告如信用类、交易类等可能转为表内负债、潜在风险敞口较大的中间业务的运营情况。这样一方面可确保中间业务各项风险指标在可控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也健全了中间业务风险敞口和银行整体损益情况的联动分析机制。
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拓展服务领域、改善盈利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选择。一方面,商业银行已经到了必须开发面向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的历史时期,综合化经营是生存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面向资本市场提供金融服务意味着必须有更多的收入来自服务性收费而非存贷利差。所以,通过中间业务创新,加快转变以批发性信贷业务为主导的传统经营模式和以利差收入为主导的传统盈利模式,实现成功转型,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孙广通,孙宗印.对商业银行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6(5).
[2]武思彦.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商业研究,2006(5).
[3]江西城市金融学会课题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增收渠道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8(8).
[4]于河.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及建议[J].消费导刊,2009(10).
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为吸引客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生存发展,争相推出各自的理财产品,然而目前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并不成熟,其中存在很多问题,这影响着个人的利益、银行的信誉和经济的发展,必须引起重视。本文就当前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不足,并思考解决方案及对策。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基本情况
个人理财业务的含义及内容。所谓的个人理财业务,是银行根据客户需求,根据客户自身经济状况和承受风险的能力,给予客户相应的理财产品咨询建议、规划管理的业务服务。客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证券、基金、外汇等理财产品,并从中获益,也就是俗话说的“钱生钱”。这是一种金融投资,投资者根据投入金额多少获取不同等级的收益,也要承担相应等级的风险。这就好比炒股,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当然,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相比股票来说就小得多了。
当前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1995年中国招商银行推出的一卡通业务,标志着我国首个个人理财产品的出现,随后个人理财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实行速度惊人。随着近几年来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理财产品和服务也越来越多样化,给人们更多的选择。各大银行更加注重服务意识,把理财产品作为一项优质服务用来吸引客户,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的形象。但理财产品伴随着一定的市场风险,也受到其他金融机构的挑战。2013年6月13日,马云旗下的支付宝网络有限公司推出余额宝,这款产品以其收益高,灵活性和稳定性强,风险低、无门槛要求等优势,为大众所热捧,一时让各大银行陷入恐慌,甚至联名抗议。
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业务针对的群体范围小,不能做到大众化。目前,很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的服务对象针对性强,只面向高端人群,理财产品金额最少在5万或10万,有的甚至要求达到20万或50万。这样,很多底层大众就享受不到这类产品服务,不利于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推广,服务范围狭小,客户人群基本固定,无法扩大发展。
投入不足,重视度不够。目前,银行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于信贷业务,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且收益不够乐观,所以很多银行对于这一业务的重视度程度不够高,把主要精力放在信贷方面,不肯投入更多的资金发展个人理财产品。这也是个人理财产品发展中遇到的一大难题。
专业理财人才匮乏。理财业务对于从业人员的个人能力要求非常高,他们不仅要有流利的口才,广泛的社交,还要博闻强识,把握市场动态,了解行情变化,对于潜在客户的发掘能力和高明的营销手段。能做到各方面都成功的人很少,所以这方面的人才还很匮乏。
过于注重业绩,忽视风险提示。为了提高个人业绩,很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服务人员只片面地强调收益性,而对于客户所要承担的风险却很少提及,甚至夸大理财产品的好处,淡化风险,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旦遇到突况,理财产品贬值,客户就要承担意外的风险,考虑到客户承受风险的能力不同,对不能接受损失的客户来说,将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降低银行的信用度,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对于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既然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那么该如何应对呢?下面本人就此提出几点浅薄的意见:
有层次的开发创新理财产品。要想改变目前客户范围狭小,业务服务门槛高的局面,银行应该思考对策。如根据经济能力制定不同层次的理财产品,推广业务范围,做到根据不同层次客户特点制定相应理财规划。对于高端客户,可制定长期理财计划,购买高收益的产品;对于中端客户,可根据客户目前经济状况、未来将要进行的经济活动的规划当前将要购买的理财产品;而对于相对经济收入少的客户,要考虑到风险概率,为其制定短期稳定且相对安全性高的理财产品,保证他们的投资稳中有升。
加大个人理财产品的投资,重视理财业务的推广。银行决策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个人理财业务的重要性,看到该业务发展的大好前景,及时把握商机,加大对个人理财产品的投资力度。个人理财业务服务完善了,可以做到客户与银行双赢,并为银行树立形象,招揽客户。虽然前期需要投资的金额较大,但后期所带来的效益却是乐观的,也是银行品牌推广的重要途径。
注重理财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开发有效的理财产品。专业的理财人才,不仅能为客户提供优质有效的理财服务,还因为他们对于市场动向的了解,广泛的知识结构将风险降到最小,促进银行收益的不断增加。人才培养是一个过程,也需要资金投入,银行可根据个人业务能力特点,选取优秀的人员进行重点培养,提高培育的成功率。
实事求是,为客户量身定制理财产品。为提高业绩一味规避风险,强调收益是不明智的选择,因为风险是实际存在的,基于这点,在做理财产品的介绍时,服务人员要根据客户自身情况,实事求是,量身定制,既讲明收益,也揭示风险,经客户自行考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关键词:理财业务 现状 创新 风险 建议
一、发展银行理财业务的重要性
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将客户关系管理、资金管理与投资组合管理等结合在一起,向客户提供的综合化、个性化服务产品。理财产品是资本市场的晴雨表,是商业银行向全能银行转变的第一步。麦肯锡公司在对2020年银行业预测时指出,“今后20年最具吸引力的将是理财 ”。
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以理财业务为核心的外资银行的全面竞争。一方面在于银行业务转型所带来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中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财时代,富裕居民以及高端富有人群扩大的同时,理财需求与理念得以提升,带来了巨大的外在推动力。内外双重推力,成就了中国高速增长的银行理财市场。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总体发展特点
据统计,2005年我国人民币产品才121只,外币产品566只;2006年理财产品实现了几345只,外币产品744只;2007年产品的发行数量和规模都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各大银行在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剧增,可以说见证了我国资本市场和理财市场的全面繁荣,充分体现了我国居民经济活动的活跃。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呈现了三个方面的整体特点:第一,人民币产品的投资价值显著高于外币产品;第二,股票、混合类产品的投资价值高于其他类别产品;第三,中资银行的人民币股票、混合类产品全面超过了外资银行,但是中资银行以数量取胜,外资银行更注重产品设计和适销对路,中资银行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指标明显落后于外资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不足之处
据近期数据显示,受次贷危机影响,国内理财市场面临的难题日益显现:理财产品出现了大面积的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现象,不仅中资银行暴露出产品设计方面的缺陷,外资银行的产品也表现出结构设计越来越复杂,产品的投资价值却越来越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以下问题:
1.银行理财产品多为较为初级的重复性产品,设计缺乏差异化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同质性很强,且真正适合理财服务的品种不多。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把握市场脉搏能力相对较弱,尚未成立一支专业化的团队系统深入地研究整个资本市场、理财市场和客户的产品需求,因此缺乏设计差异化并富有竞争力的理财产品。在许多理财产品开发中,银行只是运用网络优势、营销优势和政策优势,与合作方进行对接,是理财产品业务链中下游的关系,只是一个管道和平台,产品附加值极低,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他方,而银行只从中获得极低的费。
2.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由于国内银行市场化运作的时间较短,加之市场上金融工具相对缺乏,使得现阶段商业银行对复杂金融产品的对冲交易能力欠缺。很多银行在发售自己的理财产品时,并没有将产品结构拆开,自己到金融市场中独立操作,获取更大的利润,而是连同自己的存款以及结构产品打包一起与外资交易对手平盘。结果,不论我国商业银行推出何种理财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只相当于外资银行的零售终端而已。由于我们商业银行未能直接参与市场,组合衍生产品的能力与外资银行相比较弱,因此只能被动的接受外资行的报价。
3.理财产品的信息不对称,对产品风险的提示不够
虽然产品说明书中均对可能面临的风险作了比较详细的揭示,然而银行许多营业网点没有在明显的位置张贴风险提示公告,而且少部分营销人员只强调收益不强调风险的行为更会导致客户的不满,引发许多纠纷,对银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此外,许多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工作依旧不到位,产品售后服务跟不上,无法定期给客户发送理财产品对账单和公布理财产品净值,缺乏相应专业人士对产品进行分析,因此,当理财产品收益低于储蓄存款税后收益时,投资者存在普遍的不满情绪,投诉等情况经常出现。所以在鼓励银行产品创新的同时,也要做好投资者风险教育,投资者应当根据个人的风险偏好,理性选择相应产品。三、进一步深化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建议
银行理财业务经营发展过程实质应该是从过去的依靠物理网点资源转变为依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规模、质量、效益三方面动态协调和优化平衡的过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用创新思维构建银行的核心业务模式,因此,建议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经营观念,树立营销意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金融体制的变革,传统的金融结构在不断改变,金融服务的对象和内容已发生质的变化。过去那种银行与客户之间单纯的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关系已不适应新的金融形势。为此,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观念,努力开拓理财服务业务。
(二)科学设计理财产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理财业务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投资的信托产品的资金运用风险。对银行来说,产品出现任何问题,商业信誉都将受到严重的损害。无论是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还是产品存续期间的托管阶段,都应加强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这就要扎扎实实地提高自身的资产管理能力和投资盈利能力,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风险管理能力。
(三)理财业务应该向集成化、专业化发展
集成化是指一个理财产品通过对多种金融工具和技术的组合,构造复杂的结构性产品。专业化是指理财产品的开发基于专业的人才和技术平台,这就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商业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转变观念,从寻求政策保护过渡到建立核心的市场竞争能力,从中间商转变为生产商。
(四)加大创新力度,拓展理财业务品种,避免重复性产品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同质性很强,且真正适合理财服务的品种不多。所以笔者认为,首先,商业银行可以在不违反现有政策的前提下创新业务。这方面银行应是有潜力可挖的一是加强理财产品和服务的整合。近几年中资银行在零售产品的整合方面做了很多探索,重点仍是把信用卡构建成银行零售业务各子系统融会贯通,集存贷汇、消费、缴费、理财于一身的理财产品。二是加快理财新产品的创新。重点是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条件具备时创新更多的投资型理财品种。三是拓展“网络理财”。
【关键词】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商业性;矛盾;改革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026-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市场流通的放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从结构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过去单一的支持调控为基础到现在面对农副产品的市场供求灵活调整信贷投放的方向和力度,择优扶持,创新业务,高效发展。商业化气氛越来越浓厚,有同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机构在业务上短兵相接的趋势。特别是党的十以来,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了农村,农民,农村,农业成为了最关注的话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得机遇摆在我们眼前,我们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创新多元的业务,用先进高效的管理体制,用公平合理的激励的用人制度,用科学的银行营销手段面对未来的挑战,打造现代化的政策性银行。
在农发行改革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仍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贷款业务商业化改革与传统政策性及准政策性业务在操作和管理上的一系列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新业务的开展与老旧的业务审批流程、管理的矛盾
从2010年特别是2011年是农发行业务大发展的时期,其中一个县级支行2011年贷款业务就有5个多亿。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反映了不少问题,过去农发行的业务仅限于国家政策性的硬性任务,业务少,审批严,流程多,发放一笔贷款周期长;贷款发放后管理生硬死板,不利于企业适应现代自由开放的市场。在新的形势下,用过去的贷款发放流程和贷后管理方法根本无法支撑以后的业务扩张,每家企业从申请贷款到贷款发放利用都要用1个月的时间去走流程,这主要是计算机软件和相关的管理程序没有跟上商业贷款的步伐所造成的,依然延续着老的政策性贷款的申报,审批,贷后管理流程。对每一笔业务都要层层审批,考核,最后由省级分行决定是否执行,对于国家的重大决策而需执行的业务由总行牵头从上而下督促执行。这样的管理体制势必会影响农发行的办事效率,而且这样的集中管理体制来管理现代商业贷款可能会出现,道道设卡的尴尬局面。
(二)现行人才管理机制与农发行竞争力提升之间的矛盾
在业务不断扩张的今天,农发行员工总量没有得到适当的扩充,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日趋不合理。部分员工对现代银行管理、涉农企业财务、经营管理、业务营销、项目评估、信息技术、法律等知识不够熟悉,运用困难。另一方面就“利”而言,当前农发行仍然实行的是行员等级工资制,工资套改没有体现业绩,工资和费用管理采取计划管理,以岗定薪、按绩取酬、按劳分配的岗位收入分配制度并未完全建立,导致员工积极性的调动主要依赖行政手段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单一的手段。在管理上进行了等级划分的条件下还对员工进行了身份划分。在没有实行全员合同制管理的前提下,对新进员工又采取社会化管理,造成了今后干部的断层。这样一方面业务发展大量需要人力资源支撑,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又达不到这一要求。
(三)资金来源的政策性与业务发展的商业性之间的矛盾
由于政策、历史的原因,农发行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很差,其主要原因是农发行各类挂账占用贷款数额巨大,收购资金贷款沉淀严重。另外从农发行资金来源来看又严重不足。
农发行没有找到一个长期、有效、稳定的扩大资金来源的渠道,受政策性制约太大,而近几年来信贷投放却大大超越了政策性的范围,面对日益开放的金融市场由于资金来源受到过多的限制,业务上常常处于被动局面。但事实上另一方面,农发行的特点决定其功能主要是贯彻国家中长期产业政策、地区经济发展政策,贷款投向主要是一些社会效益好,但自身经济效益低,不能承担中长期贷款利息的项目,或是投资周期长、数额巨大、资金回笼慢的项目,而事实上商业银行为追求利润,不愿发放政策性贷款,而把资金贷给赢利高的项目。这样,农发行完成了政策使命但同时造成贷款占用期限的长期性。
(四)农发行政策性目标与银行性特点之间的矛盾
农发行是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其政策性不言而喻。但政策性并不能抹杀银行性,政策性并不代表可以亏损。政策性目标固然比赢利性目标重要,但赢利性是金融机构的约束因子,也是一个银行成功的标志,如果赢利性目标完全从属于政策性目标,就很难对政策性银行进行评价,政策性目标也难于实现。
农发行停留在被动地执行政策性的功能。多年来农业发展银行是国有粮棉企业的“法定、唯一的”资金供应者,实际上成了国有粮棉企业及其职工衣食父母。将资金投向了周期长、贷款风险保障程度差(基本上是信用贷款)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还款能力差的这类企业。近期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投放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商品流通等中长期贷款虽然有一定的抵押和相当大部分是地方财政承诺补贴还款,但因承贷企业大多是为贷款而近期成立的,其主体不明、产权不清晰等原因使其抗风险能力差;再加之这类贷款周期长,跨一两届政府任期存在不确定因素,这类贷款同样存在一定的风险。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和收回的商业性的矛盾加大了赢利的难度,结果是效率低下,不良资产负担沉重,难以实现自求资金平衡。
二、对农业发展银行进一步改革的几点建议
面对现有的种种矛盾和未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必须提上日程,而且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全力打造具有农发行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现代化的银行是非常重视品牌效应的,要尽可能大地把企业的形象打入老百姓的心中,这就要加大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窗口建设,加大企业在广告媒体上的宣传。我们农发行也应建设有自己特色的营业大厅,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客户服务部门;员工上班必须穿行服,佩带行徽,行标;广告宣传也要跟上,在城乡交通要道应树立醒目的广告牌,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宣传也应跟上,要让老百姓知道农业发展银行并不是一个仅限于农业、只限于政策的银行,而是一个现代化的全方位的银行;同时网络建设上也跟上,要突出农发行是信息化,电子化的现代化银行的特色;行风,行貌建设特别的青年文明团队的建设要加快跟进,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面貌展现给客户,展现给社会;另外要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要彻底抛弃过去政策性银行的优越性,要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要积极的和商业银行展开竞争,争夺市场,创新业务。最后加大员工技能的培训力度,实现全体员工能够顺畅轮岗,每个员工都是业务的多面手,巩固农发行机构精简,效率超高的银行业中的传统优势;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
农发行要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首先应对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区别管理,对于政策性业务的管理应该延续过去的集中,严谨,刚性的管理模式,确保国家农业宏观调控政策真正的落实。而对于商业性的业务,因朝着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方向发展,应下放权限于地方,因为只有本地方的机构更了解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其次,面对权限的下放,应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业务的开放,灵活并不等于乱发展业务,权限的放开并不等于无约无束,应从统计数据上做调查,应从管理模式上下功夫,加大考核力度,上级机关尽可能用数据审计考核来间接的引导业务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尽可能大的避免信贷风险,而又能最大限度的发展业务。第三,在合法严谨的框架下尽可能地简化业务流程,彻底抛弃一切业务层层审批的落后模式,要把客户的利益至于首位,要千方百计的帮助客户节约贷款成本,缩短 贷款时间,加深银企关系,在制度上明确客户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客户的损失就是我们银行的损失。第四,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要靠软件来支撑,政策下来了,要重在落实,电子业务软件和内部业务处理网络要随业务的发展,政策的改变而升级改进,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各项业务的高效展开。
(三)扩充信贷资金来源,加强资金流动性
资金来源过于依赖财政,依赖中央银行已成为农发行的软肋,要尽可能大的扩大资金来源的渠道,加强资金来源的稳定性。面对自身业务日益开放,过去主要的资金来源模式越来越不能支撑农发行未来的业务发展,我们应该把资金来源的重点从依靠财政,依靠人行转向依靠自身的优势吸引企事业单位存款,发行金融债券,海外融资等方式上来。由于现阶段,农发行不能办理个人储蓄业务,我们失去了一个主要的融资渠道,但我们自身的优势也很明显,贷款利率低,我们能吸引更多企业的注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优势,并加以改进,就目前状况来看,企业还不太愿意在农发行存有大量的资金,其主要原因就是结算不方便,网点太少,这些都是需要进行改革的。比如可以和邮政储蓄银行进行合作,利用他们的网点优势和我们的客户资源,最后达到双赢的结果!
(四)建立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农发行要在未来激烈的银行同业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进而发展强大必须要建立一整套能上能下,能出能进,有效激励的人才管理制度。这就需要从薪酬和干部提拔制度作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干部提拔上,农发行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可行的公平公正的方案,通过考试建立人才库,入库员工才有资格进行干部选拔考试,考试过关后通过民主测评竞选领导岗位。但进入领导岗位后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监督,考评,领导权限过大,往往一个自身的失误决策会影响全行利益,所以必须建立一套详细的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加强民主监督,强化打分制度,使民主打分不及格的领导退出领导岗位,让有能力的人才能及时填补空缺,发挥才能,使银行整体高效经营。这样的用人制度必须伴随更加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农发行的工资套改已经改了几次,但每次都没有改到点子上,没有突出“公平”两字,一味的拉大工资差距,当然,现代企业的工资改革拉大差距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也是突出人才价值的必然,但过于不公平的拉大差距不仅不会体现人才的价值,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反而会损害企业生命的核心“团队合作”,加剧干群矛盾,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应该积极推行按岗拿薪,按级别拿薪的分配制度。多劳多得,责任有多大拿的工资就有多高,差距的拉大更加公平更加透明。因为有的员工要胜任几个岗位的工作,而有的员工却只胜任一个岗位,更有的员工没事可做,如果照以往的按级别,按工龄拿工资是不公平的。实行按岗拿薪,胜任岗位多的同志付出更多,肩负的责任越大,如果出现差错扣工资的机遇也很大,所以理应拿更多的工资。对于领导也一样,高级别的领导拥有的权限更高所以负的职责就更大,理应拿更高的薪酬,而不必要搞所谓的“工资密封”制度,将领导工资神秘化,对普通员工的心理是一种伤害,对于工资费用的划分要用当今最先进的“切蛋糕”的分配方法,那就是切蛋糕的人必须后拿蛋糕,先拿蛋糕的人不能切分蛋糕,这样分配管理方法以相互制约的方式使分配做到了最大的公平!
(五)正确处理好政策性目标与商业化特征之间的矛盾
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主要职责和使命就是要配合国家粮棉油储备机构调节供给,稳定价格,确保农民收入,但政策性不能抹杀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的商业性,农业发展银行一样是企业一样需要盈利。特别是2010年湖南省分行成立了客户三处,主管商业性贷款,标志着我省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全面放开,从此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财政不予补贴的业务逐步增多,无论从银行整体的信贷管理,还是信贷员自身的素质都必须增强,要有商业化,市场化意识,对商业性贷款要有危机感,要保持高度的风险警惕性,同时也要敢于发放贷款,敢于寻找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项目,这是农业发展银行盈取利润,把银行做大做强的主要路线。在大力发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同时,一定要确保政策性任务的完成,因为农业发展银行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支持农业,扶植农业,改善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农业发展银行又是一个事业单位。应该大力响应政府的宏观政策,积极配合粮棉油储备机构,面对政策性贷款出现的风险,亏损要积极与财政部门配合及时做好剥离,挂帐,财政补贴工作,确保既要完成政策性支农任务也要确保银行的经营业绩优良,全方位来看,农业发展银行的定位是企事业单位。
我坚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只要迈出了坚定的改革步伐,积极面对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矛盾,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在不远的将来,农发行一定会成为银行系统的生力军。在稳固,改进传统的政策性支农业务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商业信贷业务,逐步建立以粮棉油收购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加工企业为一翼,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为另一翼的“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真正打造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银行。
参考文献:
[1]张精华:《德国市场经济体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何广文:《德国金融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3]陈道江、王利民:《制度演进:金融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分叉》[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
[4]吕无瑕:《金融混业经营问题探讨》[J],《理论探索》2008年第4期.
[5]邓兰松,边绪宝:《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变革与启示》[J],《济南金融》2004年第5期.
[6]高基生:《德国证券市场行政执法机制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第4期.
[7]李俊元、张秋艳:《德国金融业的基本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8]宣文俊:《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法律框架思考》[J],《法学》2005年第1期.
关键词:基因检测;医学检验;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O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2-0281-04
1引言
人类的各种疾病基本都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其中的遗传因素指的就是基因。人类了解生物的基因信息,读懂生物的基因密码的途径主要靠基因检测技术来实现,所谓基因检测技术就是通过血液、体液或者是细胞对基因进行检测的技术。现阶段比较普遍的基因检测有以DNA为检测对象的Gene test和以DNA、RNA、染色体、蛋白质等各种遗传物质为检测对象的Genetic test(s)。一般讨论的基因检测技术都是指专门针对DNA的Gene test基因检测技术。本文讨论的也是指专门针对DNA的基因检测技术。
2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
基因检测技术和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主要应用在致病基因携带者筛选、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食品物种基因判定、犯罪及血缘关系身份认定等领域[1],目前开展的最多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基因疾病诊断和疾病预防性基因体检
基因疾病诊断是指用基因检测技术检测可能引起遗传性疾病的突变基因。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基因检测是胎儿遗传性疾病检测、新生儿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某些常见病的辅助诊断。通过基因检测技术能够做出准确诊断的遗传性疾病现在已达到1 000多种。
基因检测可以诊断疾病,也可以预测疾病风险[2,4]。抽取被检个体的一小管血,就可以准确预知检测者未来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如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医学研究也证明,在可预防疾病的各种风险中,有20%与基因有关。像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癌症等困扰人类健康的这些主要疾病,也都与基因相关(5)。但因为基因疾病诊断除了有提前预知疾病风险的积极意义,还涉及检测者心理负担及家庭伦理等社会问题,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规范约束基因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
2.2DNA基因亲子鉴定和犯罪基因信息的认定
亲权鉴定方法在过去有过很多种,目前被认为最准确的就是DNA亲子鉴定。如果小孩的遗传位点和被测试男子的位点(至少1个)不一致,那么该男子便100%被排除和小孩有血缘关系,也就是他绝对不可能是孩子的父亲。如果孩子与其父母亲的位点都吻合,就能得出亲权关系大于99.99%的可能性,即证明他们之间的血缘亲子关系。同时DNA分析也为法医物证检验提供了科学、可靠和快捷的依据,作为最前沿的刑事生物技术手段,物证鉴定从个体排除过渡到可以作为同一认定的水平就是通过DNA分析完成的。在案件侦查过程中DNA检验可以为凶杀案、杀人案、致孕案等重大疑难案件的侦破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直至最终锁定罪犯。随着DNA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DNA标志系统的检测有望成为案件侦破的杀手锏。
2.3基因食品物种鉴定
食源性病原菌污染、农药及兽药残留,食品掺假等是目前食品安全中普遍被关注的问题,传统的经验判断、感官鉴别都会有一定的失误。通过基因来鉴别生物物种才是最具权威、科学性和准确性的方法[6]。鉴定食品物种可以采用基因检测技术快速准确地分析出食品中含有的全部动植物原料成分,不仅如此,该技术还能对同一种原料的不同品系进行精细区分,甚至可以追溯到特定的生物个体。在基因对食品物种鉴定过程中,基因检测技术具有独特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特异性好;②灵敏;③快捷。目前基因检测手段食品成分的物种鉴定,主要用于动物源性食品,植物源性食品,高附加值食品如燕窝,冬虫夏草等,特殊深加工食品如食用油等。
3基因检测技术在国内行业的发展现状
基因检测在我国的发展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正在越来越快速,其发展现状可以通过国内最大、最规范的几家基因公司的发展状况来反映。中国的基因公司数量众多,但实力强大的主流公司只有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安诺优达、达安基因、诺禾致源、百迈克、凡迪生物等,数量不超过十家[7]。在1999年,基因产业又添新成员――华大基因公司,该公司的核心人物全部来自人类基因组的中国部分。目前员工数量超过5 000人,最近几年公司的收入规模已经达到10亿元级别。该公司业务范围广泛,几乎囊括了其余公司的所有业务种类。而行业中其他各基因公司所涉及的业务范围都没有明显差异,他们主要靠的科技服务和医学服务的收入起家。华大基因公司业务涉及面广,主要包括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辅助生殖、单基因病、新生儿筛查、肿瘤个体化治疗、遗传性肿瘤筛查、心血管病筛查、血液病筛查等项目。无论从测序仪器还是人才储备来说,都是中国基因检测行业的老大。而同行中贝瑞和康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和科技服务,很少涉及其他领域,在中国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这个行业中只有华大基因的市场占有率高于贝瑞和康。
目前国内基因检测行业发展有如下特点。
3.1推出了自己的测序仪,逐步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世界测序仪市场很长时间是由Illumina和LifeTech这两家美国公司垄断的。2013年的测序仪市场份额的91%被这两家美国公司所占有。其中Illumina占比达到53%,LifeTech占比38%。而现在Illumina、LifeTech两家公司在市场上的的垄断情况正在被中国自己的测序仪逐步打破。美国基因检测仪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下称“CG”)于2013年3月被华大基因收购了。其中测序仪是由华大基因子公司华大制造负责生产制造,他们正在推出不同型号和不同用途的产品。目前基因检测设备的国产化问题已率先得到了解决,而且,该公司生产的基因检测设备比较便宜,价格仅仅是进口设备的1/3到1/6。目前测序仪全球分布的热点区主要在中国的深圳(主要是华大基因),南欧,西欧和美国。
华大基因测序仪BGISEQ-1000,BGISEQ-100已经上市,一定程度上削减了Illumina、LifeTech公司的份额。在国内,除华大基因外,诺禾致源公司也具备生产基因测序仪的资质。同时,也不乏有些公司合作生产适合中国市场的测序仪,其中就包括达安基因与LifeTech合作、贝瑞和康与Illumina合作等。这一系列举措使美国在国际测序仪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巨大挑战。
此外,国外公司对该产业上游包括的与基因测序相关试剂、耗材、软件等并没有形成垄断,国内厂家完全有实力生产其中的一些试剂、耗材。而与之相关的软件开发更是中国的强项。
3.2市场:从无创产前检测技术向肿瘤、心脑血管过渡
继无创产前测序竞争开展数年后,国内的多家基因公司开始进入肿瘤市场,除华大基因外,安诺优达、诺禾致源等体量较小的公司也开始布局肿瘤市场[8]。目前中国市场上涉及肿瘤种类最为全面的肿瘤套餐正由华大医学推向市场,该套餐的目标客户既包括健康人群、高危人群,也可辅助治疗、预后监控。
安诺优达与华大医学不同,该公司不追求肿瘤覆盖种类,在发展初期,安诺优达专攻乳腺癌、卵巢癌等,因为这是女性易发肿瘤,并力求把这几种肿瘤的检测、解读做精、做细,从而形成差异化竞争。
诺禾致源甚至放弃了无创产前市场而将所有精力集中于肿瘤测序。在无创产前市场位居第二的贝瑞和康在2014年7月公布“无创单基因疾病检测方法”,涉及到肿瘤领域,只是称“该方法对肿瘤检测领域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肿瘤测序方面尚不明朗。上市公司达安基因则于2012年推出了“TM15检测”,该产品定位于早期筛查,并未涉及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一个较为成熟的产品应该是心脑血管基因测序,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数量成递增趋势,该疾病的致死致残率并不低于肿瘤,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做到提前预防、早期发现是很有必要的。猝死预测是心脑血管基因测序包括的诸多产品之一,但目前各公司都未披露具体项目。
国内各公司中,种类较多、技术较为成熟的还是属于华大基因的心脑血管基因测序产品。
以心源性猝死为例,在国内首屈一指的当属华大基因子公司华大医学,该公司可对5种与心源性猝死疾病相关的54个基因进行解读。
4亟待推出灵活开放的监管政策
中国基因产业的监管滞后于产业和市场需求的发展。虽然各基因公司均在开展如无创产前业务等,但国家在2014年6月30日前没有审批任何临床类基因产品。
目前,国内唯一获得审批的临床类基因产品是华大基因的无创产前,深圳市将这一检测及器械纳入了医保范围。此外,2014年1月,国家食药监总局明确将基因测序仪等3个产品界定为医疗器械:基因分析仪为Ⅲ类医疗器械管理的产品、测序反应通用试剂盒(测序法)为Ⅰ类医疗器械管理的产品[9]。
卫计委在12月22日公布华大基因和达安基因为第一批高通量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单位,即将开展产前筛查与诊断专业试点。此前,个体化医学检测试点单位也在国家卫计委审核通过了,国家在2013年9月批准首批试点单位,从批准之日至今,国内共有三家具有国有背景的公司或机构获批: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和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
国内的监管方式中深圳市走在最前列。深圳市的做法是由民营检测机构检测并出具报告,医生依据独立报告进行诊断,这也是借鉴美国LDTs(CLIA)模式(实验室开发诊断试剂监管模式)。
目前,从测序技术和市场需求层面看,基因测序已经做好了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各项准备,广大消费者在此方面的需求也很强烈,值得一提的是测序技术在很多领域已得到科学的验证,如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新生儿筛查、肿瘤体检、肿瘤个体化治疗、心血管体检等。随着基因产业的不断发展,亟待出台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监管政策,其中,中科院院士杨焕明就强烈呼吁监管部门应该采取更加开放灵活的政策对待基因检测。
4.1无监管到叫停、再到试点申报
(1)2014年以前,我国基因检测行业基本被华大基因和贝瑞和康两家垄断,基因检测设备基本靠进口,基因检测服务主要是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而这一切均处于无监管状态[10]。
(2)2014年2月,CFDA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通知,宣布包括产前基因检测在内的所有医疗技术需要应用的检测仪器、诊断试剂和相关医用软件等产品,如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监护、治疗监测、健康状态评价和遗传性疾病的预测,需要经过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批注册,并经过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技术准入方可应用;已经应用的,必须立即停止[11,12]。
(3)2014年3月,基因检测被叫停一个月后,卫计委《关于开展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13]。通知要求已经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且符合申报规定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申请试点,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所在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交申报材料,同时明确申请试点的基因测序项目,如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遗传病诊断、肿瘤诊断与治疗、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等[14]。
4.2企业申报
(1)国内龙头企业的“两手准备”。基因检测行业中以贝瑞和康为例,目前国内企业通过CFDA认证,将基因检测技术合法化,有两种途径可以走:一是按照卫计委规定,申报临床试点。二是通过和Illumina合作(产品买断贴牌模式),向CFDA申请注册新型基因检测设备。二者只要有一项通过审核,均可合法进行包括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等基因检测业务。与国外公司合作的“快速通道”。目前行业中如华大基因,贝瑞和康,达安基因等这些领头企业,,都已经启动了报批和注册工作。与国外仪器生产商合作也是他们普遍采用的方法,通过授权或买断产品,到国内贴牌的模式。运用这种模式申报与审批相对比较快。如果进展顺利,国内这种仪器设备的正常审核时间约为1~1.5年,这种模式具体操作方法就是用国外的仪器及技术,但在申报CFDA时走的是国内的仪器设备通道。
(2)外企入驻中国市场。外企入驻中国市场也有两条途径。一种模式申报的是国内的产品,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合作贴牌模式。另一种途径是通过自主申报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为进口产品申报,首先该产品需要有FDA的批文,然后在中国国内走CFDA的进口申报程序,据了解,Illumina等外资公司也用这种方法在中国进行进口产品直接申报,但是所需时间会更长。
5结语
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的基因检测技术必将带来人类健康预防与疾病治疗的革命。然而,我国乃至全球基因检测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成本已跌破1 000美元,但对基因组的解读、临床大数据的积累才刚刚开始。技术在进步、政策在探索、市场在成长,我们需要给基因检测这一对人类生活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技术一些耐心和时间,长期关注,帮助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正荆,陶红富.基因检测技术国际专利文献统计分析[J].情报杂志,2009,12(28):40~42.
[2]刘林森.破译个人基因卖大钱[J].世界科学,2003(1):16~18.
[3]李晓云,高建,郑文岭.基于Web的基因检测服务现状分析[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0(12):108~111.
[4]许林东,张伟.基因检测服务在医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16(21):1888~1891.
[5]吴超群.基因与基因检测[J].中国优生优育,2007(1):14~18.
[6]陈颖.基因检测技术在食品物种鉴定中的应用[J].色谱,2011,7(29):594~600.
[7]陆宇.基因检测行业研究报告:推广策略影响基因公司未来发展[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10-24.
[8]陆宇.基因测序争夺进入细分领域 肿瘤市场或掀激烈比拼[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9-19.
[9]于小龙.基因测序重整上阵[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4,7(106):56~58.
[10]闻宜.我国基因检测行业的核心和现状[N].医疗器械创新网.2014-9-1.
[11]韩健.卫计委叫停基因测序的是与非[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4(214):22~23.
[12]夏清逸.基因测序开放试点申请 全球最大设备商来华“公关”[N].第一财经日报,2014-4-23.
关键词: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金融创新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2-0060-03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作为一种金融产品,是非常重要的投资理财渠道,也是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发展理财产品在西方国家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在我国的发展不足十年,随着我国居民储蓄水平的不断攀升和进出口带来的外汇储备的增多,商业银行理财市场以井喷之势迅速膨胀,成为我国投资专业化、集中化的投资理财力量。
一、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现状
根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特征,理财产品可以分为固定收益类、打新股类和结构类。固定收益率产品收益率大体固定,可以看做是储蓄存款的一种变型。打新股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针对中小投资者参与新股申购并不能中签的风险专门推出的,试图以巨额的资金保证中签的稳定性。结构性理财产品源于上世纪美国,它是将固定收益特征与衍生产品特征融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理财产品。它的风险比股票、基金低,收益比定期存款高,是介于股票、基金、定期存款之间的投资工具,可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求,是银行金融创新的重要工具。
但综观2008年的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普通类理财产品占90%以上的份额,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比重不足10%。2008年国际经济形势难以预测和各种挂钩边的走势难以判断的条件下,我国中资银行在年末基本上停止了结构性产品的发行。可见,中资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的发行还远不成熟,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创新空间,是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
(一)我国商业结构性理财产品品种繁多,但以普通类为主,复杂产品不多
结构性理财产品挂钩不同的衍生工具标的物,如汇率、利率、股票、基金、股票指数、黄金价格及特殊商品等。我国商业银行发行以股票、商品类等普通类为主,利率、汇率及相对复杂的产品不多。很多银行选取了更丰富、更紧跟市场热点的基础资产,如民生银行“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产品”,参与当代艺术版块投资;“非凡人生、品味生活”理财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分享全球铂金和咖啡的价值增长机会。中国银行的“日进斗金”理财计划挂钩了伦敦黄金交易所的黄金价格。北京银行的“心喜”个人理财产品与CPI挂钩。这些都表现了极强的产品创新理念。但面向高端的、复杂的理财产品不多,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水平和层次有待提高。
(二)中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以稳健性为主,保本收益类产品占很大比重
中资商业银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以保本或最低收益率为主,2008年保证收益和保本活动的占到76%,而非保本收益产品仅占23%。中资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以稳健为主,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后,基本上以保本为主,市场更趋于保守。保守的策略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不足,技术不强,降低了收益水平。受市场深幅调整和产品设计缺陷的影响,2008年共有34款零、负收益到期产品,鉴于国内投资者的风险厌恶态度,不少商业银行在产品设计中不仅加入了产品本金保本机制,有些产品还设计了保息条款,这一方面有利于理财产品的风险控制,但风险和收益是相对的,也必然限制了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
(三)各商业银行挂钩标的集中度较高,模仿程度高
中资银行的挂钩标的集中度高,产品雷同,生搬硬套和简单模仿现象还比较多,例如2009年3月4家银行发行了5款理财产品,其中与股票挂钩的主要有香港上市的中国概念股票,汇率则为美元兑港币和欧元兑美元汇率,均以美元为中心,商品现货价格为黄金价格,信用为四大商业银行的信用。又如基金挂钩类产品中,各家银行的产品中出现了多次的香港盈富基金、shares新华富时A50中国指数基金、恒生H股指数基金等。当然标的相同的设计反映出银行对宏观经济走势和各国政策调控的判断一致,并且同一挂钩标的理财产品设计也有差异,投资者可以仔细甄别理财产品的设计结构来选择理财产品。但过分类同的设计,难免会导致产品的过度竞争及到期后的“一荣俱荣”或者“一损俱损”的局面。
(四)从发行主体看,上市股份类银行显示了较强的创新能力
在我国的结构性理财市场上,5家国有控股银行显示了较强的实力,产品发行量大,2008年共发行1058款,占到总数的近1/4,但发行的类型比较单一,多集中于人民币普通类产品及其中的信用类与利率类产品,人民币产品占到70%,其次是美元及澳元产品,而其他币种的只占10%。期限也以短期为主,跨期1年以上的产品只占2.4%左右。因此,国有控股银行在理财市场的表现与其在中资银行相对占优的规模相比,显得过于保守。相反,上市股份类银行是最活跃、最具创新的主体。2008年11家股份制银行发行了2576款产品,占到整个发行量的58%。币种选择更加以人民币为主,高达82%,期限以小于3个月的为主。资产主要集中在信用和利率类产品,以信用类产品为例,北京银行(395款),招商银行(972)款产品期望收益率4.53%和4.22%,而且这些产品大多引入了担保机制,可以视为无风险的产品。而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发行则比较少,2008年仅有3家银行发行了结构性产品。
二、影响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的障碍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创新能力也大大增强,但与外资商业银行相比,“中资重量、外资重质”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中资商业银行在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中远落后于外资银行,2008年中资银行共发行了111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数仅占结构性理财产品21.02%,并且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品种、收益及期限上还存着较大的差距,其主要的原因既有我国的银行和监管体制上,也有银行自身的技术层面上的。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点:
(一)中资商业银行受制于分业经营,理财产品进入资本类产品的合规性问题没有解决
中资商业银行无法通过直接管道进入银行间市场以外的市场进行投资,使投资组合的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理财产品在资本市场不具备虚拟法人资格,进入资本市场只能借助信托平台。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的合作是通过信托合同,建立信托关系,明确银行、信托公司和投资者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银行借助信托平台,可以跨越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促进业务快速增长。但这种合作模式的法律定位不清、
管理效率低和风险控制问题成为一大瓶颈。国际理财市场的一个主流产品模式是基金模式,能够兼顾效率和公平,尽快确立理财产品的基金法人地位既符合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也解决了目前银信合作的法律的尴尬。
(二)我国商业银行尚不具备结构性衍生品交易平台和对冲技术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中重要的原因是金融衍生工具过多、过复杂。而我国的现实是我们缺乏结构性衍生品的生产能力。我国目前市场上的结构性衍生品都是同国外机构合作推出的。在结构性产品的投资过程中,商业银行只发挥中间商作用,向投资者收取手续费,向外资机构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外资机构则依靠风险对冲技术赚取优厚的利润。结构性理财产品是国际理财市场的主流产品,国内商业银行在衍生品生产能力的缺失,严重阻碍了银行理财产品向高端市场的演进,制约了银行投资管理能力的提高。当然,在目前我国基础衍生品交易平台尚不具备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合作是必然的过程,通过合作,商业银行可以了解和学习衍生品平台开发、建设过程,和国外银行投资管理的经验和技术,进行衍生品的开发和创新。
(三)商业银行在结构性产品发行中存在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在产品的设计中由于经验不足,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1 基础资产和支付条款的错配,主要有基础资产的单一化、支付条款的单一化和基础资产和支付条款的错配。如中行汇聚宝0703B理财产品,产品收益挂钩美国得克萨斯原油价格,但最终产品收益挂钩超过产品设定上限致使收益为零。2 发行时机和市场时机选取不当,产品设置的风险敞口过大。例如2008年“基金系”QDⅡ集体深度亏损的主要原因境外市场选取不当和敞口过大,缺少应有保本、保息条款。3 资金运作和投资组合的监控不力。普通类产品和部分“伪结构”产品由于资金运用方向和投资组合比例模糊不清,有些商业银行存在违反协议书的嫌疑,动用理财募集的资金到二级市场直接购买股票,存在着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
三、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发展的建议
(一)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优势,形成自身特色的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应有自身特色的产品模式,例如面向低端个人投资者的理财计划,被称为打包式理财产品,主要是一年以内的短期产品,也称为初级理财产品。其原理是通过短期的滚动发行,投资中长期产品,用长线产品收益弥补短期产品收益,从而获得长短期的价差收入。这种理财产品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的特点,但容易被模仿,缺乏核心技术,并且存在一定的风险敞口。外资投资银行创新的方向是面向高端客户发展高级理财产品,如指数挂钩复杂的结构产品,偏重于长期投资,指数产品可以申请专利,其他银行使用必须支付专利费,是货币市场衍生品创新的基础和依据。随着竞争的加剧,我国银行理财产品要向专业化、集中化发展。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和技术构造复杂的理财产品,培养专业的人才和技术平台,商业银行在这一过程中要转变观念,寻求创新突破,建立核心能力,从中间商变成生产商。要根据自身优势,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拳头性理财产品。
(二)通过组织创新,实现合规化经营
从短期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信托公司取得依托牌照,实现业务合规化经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投资风险;从中长期看,商业银行实现混业经营是发展趋势,商业银行通过设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提高投资和管理效率,实现规模效应。商业银行应该提高自身的监管水平,在投资者教育、信息披露透明化过程中达到国际水平。同时商业银行应该建立自身的理财平台,协调各市场主体的关系,包括与基金公司、依托投资公司的关系,促进理财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三)逐渐建立衍生品平台,培育和吸纳各类金融人才
摘 要 在银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我国商业银行将重心转向中间业务,个人理财业务逐步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核心。本文分析了在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业务 创新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现状
目前,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增长。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居民财富也得到快速增加,理财业务进一步发展。我国理财业务在我国的经济环境下,呈现了一定的特点。第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以发行以信贷、股票、商品类等普通类为主,利率、汇率及相对复杂的产品不多。第二,理财产品以稳健型为主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以稳健为主,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后,市场更趋于保守。从产品种类结构看,2009年商业银行在全部新发行理财产品中,信贷资产类、债券类和票据类等稳健型产品的数量已达到2/3强,成为银行理财市场的主力军,而新股申购类和综合投资类产品则出现明显萎缩。第三,商业银行的挂钩标的集中度高,产品雷同,生搬硬套和简单模仿现象还比较多。第四,股份制商业银行显示了较强的创新能力。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日益发展壮大,市场规模日渐扩大,个人理财逐渐成为各银行的竞争热点板块。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1.潜在的金融风险。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一般以银行信用保证本金安全,且预期收益率高于周期存款税后收益,产品具有流动性强、风险低等特点。推动人民币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获取债券市场、资本市场收益率大幅下降,这种套利差的风险就会自然产生,银行无法兑现理财产品高收益率的现象就可能发生。对于可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如果因为市场利率变化出现大规模赎回,就会影响银行的流动性,最资金头寸比较紧张的股份制银行影响会较大。
2.缺乏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财人员。个人理财业务要求理财人员全面了解个人理财业务的产品的种类和功能,还应该掌握证券、保险、基金、房地产等投资理财相关知识,具有准确分析国内外金融市场形式、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而真正能符合要求的理财人员数量较少。
3.市场营销观念滞后,缺乏主动出击创造市场的意识。尽管银行资金来源大部分是个人储蓄,但银行业务利润主要是来源于企业,银行做惯了对公的“批发式”业务,认为“零售式”的个人业务费时费力、利润低。因此,对银行而言,除了在负债业务上想方设法拉拢个人客户外,在资产业务上基本不存在对私业务。
4.金融体制、法规的限制较多。金融业分业经营体制限制了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拓展的空间,同时给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道路上一个无法逾越的制度障碍。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确定了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分业管理的体制,证券、信托、保险从商业银行经营中分离了出来,商业银行面向居民个人的服务领域也就是只能局限于商业银行储蓄及与之相关的代收代付、个人贷款等,从而制约了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领域的开拓。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拓展策略
目前国内个人理财业务市场已初步形成以四大国有银行和招商银行为领先、其他股份制银行积极介入、外资银行后发制人的格局。随着对外资银行业务经营全面开放,势必形成新的竞争格局。这预示着国内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也让人看到了这一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中资银行想要进一步拓宽个人理财业务,必须在各个方面改进和完善。
1.从经营观念出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金融体制的变革,传统的金融结构在不断改变,金融服务的对象和内容已发生质的变化。客户成为银行的“上帝”,银行工作人员要千方百计寻找客户尤其是优质客户,银行要吸收这部分资金,最好的措施是给个人提供对等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必须转变忽视对私服务的经营观念,努力开拓个人金融服务业务。
2.从理财产品出发。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细分不够,定位不清,没有树立“客户导向”的理念,这不利于理财市场的完善,也不利于银行自身理财业务的推广。国内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根据客户的地理、行为、心理、人口等把个人理财市场划分为很多方面,站在客户的角度,为客户量身定做,开发多种多样的理财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