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特性

时间:2023-08-06 10:52:54

导语:在科研的特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研的特性

第1篇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 特点 激励因素 激励措施

知识型员工是科研院所的核心资源,承担着主要的工作职责,在科研院所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彼得・德鲁克认为,知识型员工属于“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知识型员工比从事物质生产的员工更注重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更注重自己的尊严和自我实现的价值。

知识型员工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传统型员工,在于他们是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通过不断的产品设计、服务创新为个人和企业求得发展。在知识技术全球化的今天,创造性成为知识型员工工作的主要特征。如果采取与传统员工相同的“大锅饭”式管理办法无疑会束缚知识型员工个性的张扬,因此企业对知识型员工采取个性化的管理办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知识型员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工作中,独立性比较强,追求被尊重和自我实现,力求得到管理者的认可和赏识,喜欢挑战自我,挑战更重要的工作。

彼得・德鲁克说:“知识型员工不能被有效管理,除非他们比组织内的任何其他人更知道他们的特殊性,否则他们根本没用。”为此,必须充分了解及掌握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激励知识型员工。

总的来说,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性、创新性、自傲性、成就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1、独立性

知识型员工拥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他们不喜欢上司把要做的每一件事的计划与措施都安排得非常明确,这样会让知识型员工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被上司认可,缺少自主性。一般来说,知识型员工更倾向于独立自主,这种特性表现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方面的灵活性以及组织气氛的宽松性。知识型员工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甚至无法忍受上司的遥控指挥,而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

2、创新性

创新是知识型员工最重要的特征。库珀解释说:“知识型员工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有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不断使产品和服务得以更新。

3、自傲性

专业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输渠道的多样化改变了组织的权力结构,职位并不是决定权力有无的惟一因素。知识型员工由于具有某种特殊技能,往往可以对其上司、同僚和下属产生影响;也由于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和知识本身的不完善性使得知识型员工并不崇尚任何权威,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他自己,从而比较自傲。

4、流动性

在信息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与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表现在技术的竞争上。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知识型员工的竞争,这一大环境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宏观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可能。信息经济对传统的雇佣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本雇佣劳动”这个定律开始受到质疑。因为在信息经济时代,资本不再是稀缺要素,知识取代了它的位置,长期保持雇佣关系的可能性不断降低。

5、成就性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实现自身价值,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知识型员工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6、复杂性

复杂性主要指的是劳动的复杂性。首先,劳动过程复杂。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依靠大脑而不是体力,以无形的劳动过程为主,而且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和任何场所。加之工作并没有确定流程和步骤,其他人很难知道应该怎样做,固定的劳动规则并不存在。因此,对劳动过程的监督既没意义,也不可能。其次,劳动考核复杂。在科技型企业,员工的独立自主性并不等同于员工之间不需要配合,相反,团队之间、员工的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通过跨越组织界限以便获得知识的综合优势。因此,劳动成果多是团队智慧和努力的结晶,这使得个人的绩效评估难度加大。最后,劳动成果复杂。成果本身有时也是很难度量的。比如,一个市场营销人员的业绩就难以量化,原因不仅在于营销效果的滞后性,也在于影响营销业绩因素的多样性。

二、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分析

国外对知识型员工激励进行了广泛研究,而国内则是更多地引用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很少针对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知识型员工激励进行研究。目前对知识型员工激励比较流行的系统研究主要是管理学家玛汉・坦姆仆提出的“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模型。

1、玛汉・坦姆仆模型

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后认为,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前四个因素依次为个体成长(33.74%)、工作自主(30.51%)、业务成就(28.69%)和金钱财富(7.0%)。

从玛汉・坦姆仆的研究发现,金钱财富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作用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显著,知识型员工更加重视能够促进他们不断发展的、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他们要求给予自,使之能够以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并完成团队交给他们的任务;与成长、自主和成就相比,金钱的边际价值已经退居相对次要的地位。

2、国外的调查研究

1996年,美国国家学院及雇主协会对5500名毕业生的调查后列出了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名列前四位的激励因素分别是:对工作的兴趣、运用技能的机会、个人发展和感觉他们做的事是重要的。报酬仅仅列在第九位。

3、国内的调查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的彭剑峰老师等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中报酬列第一位,这与国外的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有很大的区别,这是由我国的经济状况、福利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等决定的。

三、如何激励知识型员工

综合以上分析,科研院所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应该采用员工的成长以及物质激励相结合的综合激励模式。

管理学家赫兹伯格认为,人类有两种不同的类型需要――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它们之间彼此是独立的,但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劳动保护。这类因素处理不好会引发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好可预防和消除这种不满。但它不能起激励作用,只能起到保护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

激励因素是能够促使员工产生满意感的因素。激励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良好的业绩而得到的奖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

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不仅要注重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用一些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根据知识员工激励因素的分析,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我们认为科研院所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实施激励时,应注意区别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第二,当前中国知识型员工的生活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较低,所以工资和奖金不仅仅是保健因素,如果运用得当,也能表现出显著的激励作用。第三,应注意激励深度问题。第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科研院所员工的工作大多是复杂的脑力劳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没有固定的程序和规则,其他人很难知道其具体的工作进展及复杂程度,因此难以对工作的规程进行监控。知识型员工还表现出与其它传统员工完全不同的个性特征。一般人都有独立的要求,能力越强,这种独立自主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也越浓厚。针对这些特点,结合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具体可采用如下一些激励知识员工的方法。

1、建立多层面的报酬体系

就报酬本身而言,多层次完全超出了薪资的范畴,包括奖金、股权、分红、实物分配、福利待遇、信息分享、职权等多方面。管理者在实施物质激励时,必须注意公平性,避免平均主义,让工作与薪金挂钩,使员工的贡献收益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密联系在一起。

2、推行弹性工作制

由于知识员工具有自主性,他们不愿受制于一些刻板的工作形式,如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固定的工作场所,而更喜欢独自工作的自由和刺激,以及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况且知识员工从事的是思维性的工作,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可能会限制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应制定弹性工作制,在核心工作时间与工作地点之外,允许知识型员工调整自己的工作时间及地点,以把个人需要和工作要求之间的矛盾降至最小。

3、工作富有挑战性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组织和社会的认可。他们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克服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因此,可以通过工作轮换和加强工作的丰富性使工作富有挑战性。当知识型员工觉得现有工作已不再具有挑战性时,管理者就可以把他轮换到同一水平、技术相近的另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岗位上去,这样,由岗位轮换所带来的新的工作内容可以减少知识型员工的枯燥感,使其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双重职业途径激励法

在知识型员工当中,一部分人希望通过努力晋升为管理者;另一部分人却只想在专业上获得提升。因此,组织应该采用双重职业途径的方法,来满足不同价值观员工的需求,但必须使每个层次上的报酬都将是可比的。

5、实现无缝沟通

沟通对于激励知识型员工具有重要的意义。管理层通过知识型员工的业绩反馈来强化知识型员工的积极行为,这就是强化激励作用;管理层通过知识员工目标完成状况的反馈来激励员工向组织目标前进,这就是目标激励作用。沟通有利于知识型员工的情绪表达。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讲,工作群体是表达自己的挫折感和满足感的主要社交场所。因此,沟通提供了一种释放情感的表达机制,并满足了员工的社交需要。同时,良好的沟通环境还可以起到员工知识共享、信息交流互补的作用。员工在沟通中既是知识和信息的提供者,又是知识和信息的吸收者,他们彼此学习,互相提高。

6、鼓励创新

要提供一个知识型员工可以发挥才能和理想、个人被尊重以及鼓励创新的工作环境。创新本来就是冒险,如果不予鼓励,则没有人敢创新。企业应该允许失败,而且要认为失败并非丢脸的事;也允许一些模糊的空间,让员工在一时说不清楚的情形下放手创新。企业还要创造一个学习型组织的环境,同时投资于基本设备,供个人及团队学习,让大家运用及交流,以产生强大的发酵作用。

四、如何持续有效的激励知识型员工

无论什么样的激励方法和手段都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激励手段的效果都会边际递减,激励手段需要随着员工需求的发展变化。那么如何能一直有效地激励员工呢?

1、从不同层面建立组织的激励系统

科研院所可以从三个层面建立激励系统,如下图:

(1)建立组织层面的激励系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建立绩效管理系统;表彰和奖励优秀员工;树立工作标杆;允许员工持股;完善后备干部计划;健全晋升系统;设置工作多样化。

(2)团队层面的激励,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团队目标设立,建立参照系;形成团队自我激励文化;授权和支持;参与和头脑风暴;工作链上的感激;建立团队家庭;分享失败和耻辱。

(3)人际层面的激励,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鼓励表现差的员工,在他们把事情做对时,加以赞赏;在适当的时候,尽快向员工致谢而不附带任何条件;不应只注重成果,同时要为员工的任何工作进展给以鼓励;告诉员工他们的工作非常出色,并及时、尽量宣传你的员工的成就;发现员工的表现有所改善,立刻给予赞赏;肯定团队个别人员的卓越表现,郑重表示感谢;表彰协同工作的行为;理解产生工作错误的必然性。

2、不断分析知识员工的需求,变换激励手段

要一直有效激励员工,需不断分析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变换激励手段,如下图所示。

3、避免激励“雷区”

以下一些做法将会对知识型员工工作积极性产生很大负面影响,需要避免:没有授权;严格管理与控制;负激励多于正激励;经过考验才能信任;没有愿景;不鼓励创新。

第2篇

2014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在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延安小学挂牌。与北师大联姻以来,延安小学打破自身发展“瓶颈”,通过专家指导、集中培训、合作交流等方式,不断更新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完善教师培养体系,把培养优秀教师作为打造名校重中之重的工作;此外,延安小学还依托北师大优质资源,从校园文化、校园特色等方面提升自己,以此促进学校长远稳定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进弋江区的教育强区建设,促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快速发展,2014年4月,弋江区人民政府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达成合作办学协议,决定在弋江区开展“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验区合作项目”。根据双方合作协议,在弋江区现有学校中,选取一所小学、一所初中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实验学校”进行打造。根据和芜湖市弋江区人民政府的合作办学协议,经过北师大调研,延安小学有幸作为其中一所小学与北师大“联姻”。

芜湖市延安小学创办于1965年春。虽然已有40多的历史,但学校的知名度并不高。所以,许多家长尽量选择让孩子上相对较远,但更有名气的学校。2010年,学校因城市拆迁搬入利民路小学“借地办学”后,很多人甚至误以为两校已经合并;近年来,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又比较多,生源流动性比较大。面对逆境中的种种困难,延安小学已经很难依靠自身实力突破发展“瓶颈”。而与北师大的“联姻”,为学校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

根据双方协议,延安小学要力争在一年内,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和规划,形成具有北师大教育特色的教学教科研工作体系和校园文化,学校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办学特色初步形成;三年内,学校办学取得显著成果,教师专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在全市形成知名品牌,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全市前列,涌现出一批在全市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五年内,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省一流,办学特色全省知名,办学综合水平在全省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

双方合作的内容还包括:北师大教育培训中心对弋江区教育教学现状进行评估,并就弋江区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修订意见,形成可行性推进方案和时间表;系统实施区教育管理干部、校长、教师专业化发展专业培训工程,打造建设教育强区必备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全区教师的专业化和教育管理干部的管理水平,培养一批全市知名的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等。

“联姻”后,为了给学校提供更加详细的、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支持,进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北师大委派大批专家和学者,对延安小学的校园管理、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科学细致的评估,评估组的专家、领导们听取汇报,分头进行座谈提问、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多角度、多方位地了解了延安小学的发展历程和办学现状。同时,还察看学校的课外活动――腰鼓队和韵律操队训练,进行学生座谈和教师调查问卷及心理测试。延安小学校长刁玉梅还详细介绍了学校文化建设、管理体制、活动开展、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成果、政府支持、开放办学等方面的情况。评估小组在肯定学校优势的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不足,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建议。

第3篇

【关键词】可转换债券;后门融资假说;公司特征;增发;配股

一、引言

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可转债)是一种公司债券,它赋予持有人在发债后一定时间内,依据自身的意志,选择是否按约定的条件将持有的债券转换为发行公司的股票或者其他公司股票的权利。可转债是介于债券与股票之间,兼有债性和股性的混合金融工具。在国际上,可转债市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的可转债市场也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然而,什么样的公司热衷于发行可转债?即可转债发行公司具有哪些特征。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可转债的发行,国外较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可概括为四大假说:资产替代假说(The Asset Substitution Hypothesis)、评估风险假说(The Estimation Risk Hypothesis)、后门融资假说(The Back Door Equity Financing Hypothesis)与阶段性融资假说(The Sequential-Financing Hypothesis)。

而这四大假说对其所对应的可转债发行公司的特征各有解释,分别为:

资产替代假说认为:(1)小型的、实物资产有限而成长机会较多的年轻型企业,财务杠杆较高的,很可能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将更有可能以可转债代替债券进行融资。(2)与股票发行企业相比,可转债发行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差,且波动性更高。

评估风险假说认为:(1)有大量新资产或实物资产较少的企业,拥有明显投资期权特征的企业,以及小型的、年轻型的企业更可能发行可转债,而非企业债券。(2)与股票发行企业相比,可转债发行企业具有更低的财务杠杆水平,而现金流的波动性却更高。

后门融资假说认为:(1)以可转债融资的多为年轻的且规模较小的企业,其研发费支出、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较高,发展前景较好。(2)与股票发行企业相比,可转债发行企业的财务困境成本更高。(3)为了降低其违约风险,可转债发行企业会增强其盈利能力。

阶段性融资假说认为:(1)大型企业同样可能发行可转债,特别是专业性强、股权分散的大型企业比股权集中的小型企业更偏好发行可转债。(2)发行企业在可转债的存续期间内将不会有别的融资行为。

(二)国内研究现状

可转换债券对中国证券市场而言是一种新型的衍生金融工具,由于它同时具有股权、债权和期权性质,使得对它的研究要比传统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复杂得多。目前,国内学者对可转换债券的研究有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成果:

杨如彦等(2002)对可转债的性质、定价方法、风险收益特征以及转债在投资组合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探讨,从资本结构优化角度分析了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

王一平等(2005)[8]从准入门槛、条款设计以及发行转债后上市公司的行为选择等几个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转债发行动机进行了考察,他们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之所以通过可转债融资,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通过配股和增发进行融资存在诸多限制,而发行转债可以克服这些限制从而实现大规模融资的目的;公司在转债条款设计上和发行转债后的行为选择上表现出了明显的股权融资倾向;转债实际上只是被上市公司当作一种延迟的股权融资方式。

何佳、夏晖(2005)[9]对Stein(1992)的模型进行了扩展,从控股股东角度出发,考察在有控制权利益的情形下,企业对包括股票、普通债券以及可转换债券在内的不同融资工具的选择。他们认为,控制权利益的存在使得好企业有内在动力发行可转换债券,Stein所构建的融资的有效分离均衡模型(the efficient separating equilibrium)不是唯一的。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已不仅仅是间接股票融资的目的,更主要的是市场上各类企业的控股股东和外部投资者相互博弈的结果。控股股东追求控制权利益的行为会给市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企业融资的成本,加剧了市场波动和投机行为,对此有必要加以控制。在有控制权利益的情形下,当融资额较大,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较小时,企业更偏好于发行可转债。

徐子尧、牟德富(2010)对我国上市公司2002-2008年发行的可转债的主要条款,如转股价格、赎回条款、回售条款、特别向下修正条款等进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可转债契约设计多偏向于股性,也就是说大多数公司发行可转债是希望投资者能将其转换为公司股权,而不是到期赎回,可转债实际上只是被上市公司当作一种延迟的股权融资方式。

综上所述,国外的四大假说对可转债发行企业的特征看法不一,但是综合一下可以看出,前三大假说都认为可转债发行企业与股权融资企业相比更年轻、规模更小,且财务困境高,现金流波动较大。但是,国内的研究大多将研究重点放在可转债的发行动机、公告效应、定价机制及条款设置上,对于可转债发行企业的特征却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总结。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因此,可转债是递延的股权融资工具更符合我国的国情。所以,本文将在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下,联系后门融资假说的经济含义,通过对比可转债发行企业与股权发行企业,系统的总结一下可转债发行企业的公司特征。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在2004年至2008年以可转债、增发、配股进行融资的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剔除了金融行业和数据缺失的样本后,共获得403个观测值,其中实施股权融资的样本365个(增发319个、配股46个),实施可转债融资的样本38个。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逻辑斯蒂(logisti)回归方法,通过与采用增发、配股方式融资的公司相比较,研究可转债融资公司的特征。

1、多变量分析。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进一步检验可转债的公司特征。本文使用的软件为SPSS16.0。

(三)变量定义

衡量企业年龄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各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可转债发行公司的总资产中位数为22.163亿元,而股权融资公司的总资产的中位数为21.66亿元,前者大于后者,说明可转债发行公司的规模更大。而后门融资假说的认为,与股权融资企业相比,可转债发行企业规模更小。即统计结果与预测正相反。

可转债样本的CLEV与LEV的中位数分别为0.982和0.526,小于股权融资样本的中位数1.132和0.580,说明前者的违约风险要小于后者。

在总资产增长率与主营业务增长率指标上,可转债发行公司的AGR中位数是0.227,大于股权融资样本的AGR中位数0.190,说明前者的总资产增长速度要高于后者。而前者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为0.227,小于后者的0.298,即可转债发行公司的营业收入的增速要小于股权融资公司。

在资本支出水平上,可转债发行公司与股权融资公司CPA的中位数分别为与0.579和0.445,即前者大于后者。无形资产占用水平上,可转债发行公司ITA的中位数为0.010,小于股权融资公司0.016。这两个指标的结果都很好的验证了后门融资假说的预测。

为减少违约风险,可转债发行企业比股权融资企业应具有更高的获利能力。表2的数据表明,可转债公司的ROE与CROA的中位数大于股权融资公司。

后门融资假说认为,相对股权融资而言,可转债发行前股市相对看淡。因为,股市低迷时期,以股权融资所筹集到的资金较少。若以可转债融资,可以在股价上涨到转股价格后选择转股,此时筹集的资金要大大的多于以股权筹资。表2表明,可转债发行公司的CRSM的中位数为0.009,小于股权融资公司的0.040,与预测结果相符。

发行规模QTB衡量逆向选择成本的高低,证券发行量与逆向选择成本呈正相关关系。表2数据表明,可转债发行公司QTB的中位数1.433小于股权融资公司的1.777,与后门融资假说的预测相反。我国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可转债普遍被认为是递延的股权融资,而且可转债面临着转股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对于我国发行可转债的公司而言,可转债是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其发行规模往往较小。

Gross和Hart(1980)提出控制权收益概念。他们认为控股股东的收益包括两部分,即现金流价值和控制权价值,前者按照控股股东所持股份分配,后者则为控股股东专有。由于控制权收益的存在,控股股东有通过融资结构安排以确保对企业控制权及相应的控制权收益的动机。因此,若控股股东所占股份较低时,将倾向于债券融资,反之亦然。由此可以推测,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发行可转债成负相关关系。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可转债发行企业第一大持股比例(FS)大于股权融资样本公司,两者的中位数分别为0.516和0.371,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SFS)却显著小于股权融资样本公司,结果正好与预测相反。

(二)多变量Logit回归分析

为了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我们以是否采用可转债融资为因变量,以各解释变量为自变量进行了逻辑回归。为了避免共线性,在回归时,本文将可能存在共线性的变量置于不同的模型中。回归结果见表3。

表3数据表明,LNASSET与后门融资假说的预测显著相反。这与表2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正好一致。说明可转债融资公司的规模较股权融资公司的规模更大。对这一结果的合理解释是:我国上市公司都有严重的融资饥渴症,但是融资渠道狭窄,而大公司实力强,具有融资的绝对优势,因此,可转债发行公司的规模较大也就不足为奇。

CLEV的回归结果与后门融资假说的预测相反,而LEV的回归结果则与后门融资假说预测一致,但是两者的回归结果都不显著。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可转债融资公司的违约风险高于股权融资企业。

AGR和MORG的符号与后门融资假说的预测一致,但是结果并不显著。即可转债发行企业的成长机会与股权融资公司的成长机会差异并不显著。

CPA的回归结果显著支持后门融资假说,与描述性统计结果一致,即可转债融资企业的资本支出较股权融资企业更多。但是ITA的结果却与预测结果相反,即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较大。我认为这与前面已经验证的资产规模的结果相对应。可转债发行公司都是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公司发展较为成熟,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较大也就是正常现象。

虽然ROE和CROA的回归结果并不显著,但是却基本与描述性统计结果相一致。即我们认为,为降低违约风险,可转债发行公司要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

由CRSM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可转债发行公告前,股市相对看淡。因而,上市公司都倾向于选择以可转债为融资工具。

QTB的实证结果与后门融资假说显著相反,这主要是由可转债的债性导致的。因为可转债毕竟是一种债券,它具有一定的债性,存在一定的违约风险,而且其转股的限制条款较多,能否顺利转股还要取决于一定的市场环境,因此其发行规模小于股权融资的规模是可以理解的。

FS的回归结果说明第一大持股比例越高,越倾向于发行可转债,而SFS的回归结果则正好相反。正如何佳、夏晖(2005)所言,企业发行可转债是市场上各类企业的控股股东和外部投资者相互博弈的结果,在有控制权利益的情形下,好企业的控股股东为最大化自身利益有发行可转债(或股票)的内在动力,尤其在融资额较大时更是如此。

上市公司年限AGE的实证结果说明,选择可转债融资的企业较年轻,这与后门融资假说的理论相一致。

五、结论

(1)国外的实践表明,可转债融资适用于企业资产规模较小、风险较大且有很好发展前景的新兴企业,但通过前文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在我国,较股权融资企业,可转债发行公司规模更大、更年轻、违约风险高,而成长机会差异不大;(2)资本支出、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更高;(3)为了降低其违约风险,其盈利能力更强;(4)发行公告前,股市相对处于低迷时期;(5)发行规模较小。另外,中国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而上述的实证结果恰好证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越倾向于发行可转债,以谋求更大的控制权利益。

我们可以看出,国外与国内相比,可转债发行企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外的可转债适用于小企业,而在中国,可转债却由于准入门槛较高,被当做了大型企业可以大额圈钱的融资工具。因而,我们认为,政府应该逐步放宽可转债的准入限制,以使更多的上市公司能够进入可转债市场。这样,不仅有利于可转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又有利于新兴企业通过可转债筹到所急需的资金,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Myers,S.C.and Majluf,M.S.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monics,1984,13:187-221.

[2]Stein,J.Convertible bonds as backdoor equity financ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2,32:3-21.

[3]Pitcher,C.Raising capital with convertible securities,Michigan Business Studies 21/2[M].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MI.1955.

[4]Brigham,F.E.An analysis of convertible debentures:theory and some empirical evidence[J].Jounral of Finance,1966,21:635-654.

[5]Hoffmeister,J.R.Use of convertible debt in the early1970’s:a reevaluation of corporate motives[J].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1977,17:23-32.

[6]Billingsley,R.S.and Smith,D.M.Why Do firms issue convertible debt[J].Financial Management,1996,25:93-99.

[7]Essig,S.C onvertible securities and capital structure determinants[D].PhD Dissertation.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University of Chicago.1991.

[8]何佳,夏晖.有控制权利益的企业融资工具选择[J].经济研究,2005(4):6-76.

[9]王一平,何亮.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动机探析[J].特区经济,2005(1):67-68.

[10]何媛媛.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问题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55-81.

[11]刘春,刘娥平,孙亮.可转换债券能制约公司的无效投资行为吗?――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20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于融资视角的企业恶性增资行为研究” (编号:10YJA630142)。

作者简介:

第4篇

(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四川 乐山 614000)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起源和应用,论述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改变等重要特征。从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发展为翻转课堂教学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水平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论述了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可行性。

关键词 翻转课堂;角色变化;自主学习;可行性

1翻转课堂的起源

翻转课堂又称为反转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在上课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进而实现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的两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 Bergmann) 和亚伦·萨姆斯( Aaron Sams) 提出了翻转课堂理念,并且在教学中采用了这一模式,发现用这种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远比传统方式的效果好得多。他们的实践探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先在美国,进而在全世界迅速推广开来,世界各地的教师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翻转课堂在国内也引起了空前的重视,有学者探讨了翻转教学的特征及实践问题,张金磊在对国外教学实践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2],曾明星研究了翻转课堂在软件设计类课程中教学的模式研究和应用实践[3]。

2翻转课堂的重要特征

通常的教学过程是先由教师讲授知识,然后学生通过练习、作业等来理解、掌握知识(即知识内化)两阶段组成。讲授知识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由学生在课中、课后通过作业、练习来实现。在翻转课堂上这种教学模式完全颠覆了,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在课前进行新知识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中经过老师的帮助及同学协作实现知识内化。随着教学过程的翻转,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环节也产生了较大变化,要素环节在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中的主要变化如下表。

2.1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变成了学习的指导者与促进者,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其角色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当学生需要教师提供帮助和支持时,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这样教师就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知识交互中心转变成了学生方便地利用、获取资源、进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支持者角色。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系统的中心,他们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完成实际的学习任务来实现知识内化。这就要求教师使用全新的教学策略,运用全新的教学策略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不应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干预,只是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情境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学生在完成一定量的学习任务后,教师要及时检查、评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的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也为教师调整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总之,教师角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应不断学习新教学技能来满足新角色的需要。

2.2学生角色的转变

随着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显著特点就是学生可以自主进行知识建构和延伸。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工具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在网络资源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处于一个完整的个性化学习支持环境中,学生可以完全实现主化的异步学习,即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当然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并不是孤立地进行学习,他们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所形成学习环境中,根据学习内容反复地与同学、教师进行交互,最终实现知识内化。因此,翻转课堂是一个构建知识的课堂,学生是这个课堂的主体。

2.3课内教学时间分配

翻转课堂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由于教师、学生角色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课堂教学时间的重新分配:教师减少在课堂中的讲授时间,将原来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转移到课外,以多种教学资源的形式异步呈现,保证教学的信息量。在此基础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把大量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用于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活动,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互,最终达成学习目的。

3翻转课堂实施的可行性

3.1基于网络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首先,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翻转课堂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互联网接入成为高校最基本的“标配”,教育教学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很高,学校与企业、社会等在信息计算等领域进行有各种层次的合作,为相关的工作创造了非常适宜的工作环境。其次,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和普及,多数教师能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顺利完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也为相关教学资源开发和订制了较为完善的技术平台。部分教师还可以说是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完全具备开发教学资源的条件和基础。与之相匹配的是,普通高校学生普遍用有个人电脑,而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用有个人电脑的比例更高(从我校的实际来看,在校生中80%以上的学生有个人电脑,互联网接入每间宿舍)完全能满足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所应具备条件要求。

3.2学生具备信息技术的水平

学生在课前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学习后,自主完成相关练习,还可延伸至互联网中查找资料、总结。进入到正式的课堂教学阶段,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相当信息素养的基础。而如前文所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环境的高速发展,学生从小就生长在这个环境中,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掌握了较多的现代信息技术,并能较好地应用。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较系统地进行了相关信息技术基础和技能的教育,初步具有了依靠信息技术环境,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在进入大学后已具有了相当水平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相关的技术工具,操作电脑运用各种多媒体信息资源。总的来说,现在的大学生已经较好地具备了实施翻转课堂所必备的信息技术工具应用能力。

3.3学生具有相当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课后自主完成练习,这一切安排都是建立在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基础上。常宝英研究表明,大学生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约占64.13%,被动完成学习任务的占22.34%,有13.53%的学生要视情况而定[4]。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具有了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约束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教师的要求,也还有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不足,但通过与其它同学的交互和教师的引导,也可以完成绝大数知识的学习。同时我们还清楚认识到,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经验积累,自主学习的文化能力会不断提高。当前世界上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表明,不仅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满足翻转课堂教学的需要,中小学生的相关学习能力也能满足要求需要。教师在设计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时,应注意自主性是翻转课堂的根本属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所设计的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下转第255页)(上接第207页)的自主性,并贯穿于整个课堂设计整个过程。可以从选择性指导开始,慢慢演变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4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各种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成熟,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和资源保障。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具有完全适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保证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序、有效实施。这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思想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教师的建议式学习,能使学习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个性化教育。总之,翻转课堂作为不同于传统课堂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因,其价值和作用会在今后更加显现,也一定会为现代教育带来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The Flipped Classroom Defined[EB/OL].blogs.kqed.org/mindshift/2011/09 /the-flipped-classroom-defined /.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2):46-51.

[3]曾明星,周清平,蔡国民,等.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203-208.

第5篇

本文从人居环境发展的时·空特性入手,研究和思考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中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的把握,以及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新思路。

关键词:人居环境时空特性时代性地域性 弹性空间

中图分类号:B845.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关于时·空特性的思考

众所周知,建筑的地域性和时代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仅是在建筑领域,其他如:形式、符号、文化等很多领域中都存在时间和空间上演进性和差异性。 空间和环境类科学在这方面就体现的更加明晰。这是由研究对象‘空间’ 本身的时空特性所决定的。

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来看:由于时间演进和地域差异的特性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发展都在其自身的发展框架上展现出一定的时空差异性。这种时空差异性,以时间演进性差异为主流。地域性差异为次枝和延续,且不断影响和推进着时间性差异的的演进。

同样,人居环境科学作为‘人类生存空间、环境’这一课题的前沿,同样具有鲜明的时·空特性。即:人居环境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吴良镛先生曾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对道萨比亚斯的道氏学说进行了这样的评价:“必须指出,道氏的理论主 据西方国家的现象与经验,其对战后第三时间人口稠密、资源进展、发展迅速、经济贫穷的国家,如亚洲发展中国家等,涉及不多。因此,我们在借鉴道氏理论的同时,应该积极从中国实际的问题,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具体道路。此外,道氏理论由于体系庞大,往往难以抓住问题的核心,并留有一些机械的线性思维的痕迹,这种认识上的时代局限可能与道氏的早逝有关。”

吴良镛先生提到的这种学术上和实践上的时代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是空间环境类科学发展(建筑、城市规划、人居环境)必然存在的特性。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不可能是与时·空演进完全同步的,也不可能是永远滞后或者超前的。所以在空间环境类科学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上,没有任何一个理论或者创作是永久性先进和绝对完美的。只能说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的有限空间内是正确和科学的。

一个科学的学科研究,一定要有时间上(时代性)的继承、发展,也要有空间上(地域性)的继承与发展。才可以更好、更准确的解决问题。而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一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现在我们的人居环境并不是很尽如人意,因为我们的一些片面、不合理的、盲目的行为,已经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如何才能做到,尽可能合理、正确的解决现今的人居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时·空特性对于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人居环境理论理论概况

第一位系统的提出人类聚居概念的是希腊学者道萨比亚斯,吴良镛先生对道氏理论特点有精炼的总结:

对时代及其所面临的任务的认识。道萨比亚斯所在的那一时·空背景下所面临的时代任务就是指:逐渐加速的城市化革命。

考虑问题的整体观和系统观。道萨比亚斯认为:城市发展问题的错综复杂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人们总是试图把某些部分孤立起来单独考虑,而从未想到从整体入手考虑我的生活系统。”因此,注意到病状,却不研究产生病状的原因。他认为,应该吧人类聚居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将它作为完整的对象来考虑,否则,就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能理解失误的复杂性,从而片面、简单的理解和处理问题,结果则事与愿违。

3.在建筑与城市科学总,较早的有意识的运用交叉学科的观点,入多学科理论方法,从事城市研究。拓宽了城市规划研究范畴。道萨比亚斯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文化、社会、技术等各个方面,系统的、综合的加以研究。

4.初步建筑里其理论框架。 这一点十分重要,也对学科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理论系统框架的建立,就如同种下了一颗充满活力的种子。是学科发展和延续的种子,当然这颗种子可能结出‘大小’、‘颜色’不相同的新果实,但对整个学科体系和理念的而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后继学者能更清晰和明确学科的研究思维和核心理念,从而能够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通过对人居环境理论形成过程来看,人类的探索研究并不是总是和时空的演变同步的,这几位先驱的很多观点不仅在当时的规划领域和人居环境的研究和探索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是在时·空演进到的今天也给与我们很多启发和研究价值。所有先进的理论思想,是来源于人类智慧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客观因素全面、准确的分析的综合结果。是对时代特征和发展动向敏锐把握。

但人居环境理论的发展是多元的,在同一大时代背景下,理论和实践在时·空的维度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的。理论指导实践,但理论的产生,由于研究条件和范围的限制,以及研究者自身的局限性,造成理论的发展在具有先进性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时空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对优秀学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时要综合考虑时·空演进的差异性。

3.研究环境‘时空特性’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以及关于‘弹性空间’理论的提出

时间的演进性是客观存在,不可逆转的。但空间的差异性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却因为有时间和人类活动的演进性,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现在空间维度上的多样性和调节性已经因为我们的一些不恰当的发展和改造遭到了破坏,有些破坏是连锁性的,且短时间内无法修复和改变。所以保护空间的差异性是研究和建设人居环境所必须遵从的前提。然而空间的多样性(差异性)是要在空间的演进过程中进行保护和发展的。而空间的演进性的动力主要是是源于时间演进中的人类活动。所以传承和发展时代价值,保护和优化地域特色。 就成了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工作。

而地域特色本身就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时代特征在特定的空间地域范围内的消化与沉淀。是每个时代中最优价值、最符合当地人居环境发展的精华的积淀。继承是肯定的,发展也是肯定的。而且在注重地域特色的同时,人居环境的发展在空间维度上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那就是关于弹性空间和资源可持续问题的考虑。

也就是说,在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在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

尽量不犯不易于修复的错误,给子孙后代留有充足的空间资源和生存资源。这就是弹性空间设置和资源可持续工作的必要性。

弹性空间是指在人居环境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要预留具有可塑性强,可更新再生的,易于生态恢复的空间领域。对这一领域要有意识的保护和‘留空’。以适应人居环境发展的需要,以及空间和生态的再生。

资源可持续这一论题,我们已经早有觉醒,但迄今为止,我们还没哟取得实质性的成果,是需要我们在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综合的,系统考虑和分析资源紧张与可持续的问题。

当今人居环境已经发展成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有机系统。其存在的问题是综合性的;,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综合性的和复杂性的;其问题形成的过程也具有时·空演进性,存在是时间上和地域上的差异性。所以,面对综合、复杂、具有时·空特性的问题,我们就要用历史和发展的的眼光去探求人居环境发展演进的时代脉搏和发展动向。用综合,有机,系统,弹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才能够避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付出巨大的实践代价,甚至难以挽回的自然和资源的代价。

时代性和地域性对人居环境发展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注重人居环境发展的时·空特性,才可以更准确、更优化的处理人居环境现存的问题,以及更加合理和有机的引导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特高压 变压器 突发短路试验 IEC 60076

中图分类号:TM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013-04

Abstract:As the global energy problem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vere, the ultra-high voltage (UHV) AC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will get a large number of applications. The UHV transformer,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equipment of the transmission system, its quality and reliabilit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afe and stable operation of power system. At present, the ability to withstand short circuit of the UHV transformer still need have the aid of calculation and simulation. Based on transformer short-circuit test requirements, the technical scheme and the minimum test system requirement of the UHV transformer short-circuit test were analyzed respectively, and the equipment investment scale was put forward approximately.

Key Words:Ultra high voltage; Transformer; Short-circuit withstand testing; IEC 60076

S着用电负荷的不断增加,电力系统输电规模越来越大。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以输送容量大、送电距离长、线路损耗低、占用土地少等特点,在远距离大容量输电领域获得青睐[1]。截至2016年9月,商业运营目的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投运4项,在建3项,全部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1 000 kV等级特高压输电技术。可以预见,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的不断推进,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

特高压变压器作为输电线路的重要设备之一,其质量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2]。目前,特高压变压器的抗短路电流能力还需依赖仿真验证的方式。

专门用于检验变压器承受短路故障能力的试验项目为突发短路试验,是利用试验系统产生的短路电流来考核变压器的动稳定性,是对变压器综合技术能力和工艺水平的考核[3,4]。目前,我国开展大型电力变压器突发短路试验的机构主要有沈阳变压器研究所和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沈阳变压器研究所最高可对220 kV等级变压器开展短路试验,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最高可对500 kV等级变压器开展短路试验。国际上,KEMA和CESI目前最高可对500 kV等级变压器开展短路试验,远期KEMA可对750 kV等级变压器开展试验[4,5]。总之,世界范围内尚无任何机构具备1 000 kV特高压变压器的突发短路试验能力。

该文从变压器突发短路试验要求出发,对1 000 kV等级特高压变压器开展短路试验的技术方案及最小系统需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大致的设备投资规模。

1 变压器突发短路试验

标准IEC 60076-5中,明确规定了双绕组变压器进行短路试验时的非对称电流峰值和对称电流均方根值。而对于多绕组变压器和自耦变压器,需要根据对所有可能出现故障情况下短路电动力计算结果的分析来选择试验工况[3]。而该文的重点是试验系统的需求分析,因此仅以双绕组变压器为例进行分析。

1.1 标准要求

由标准IEC 60076-5可知,变压器短路试验的对称电流均方根值It需满足下式,

其中,S为系统短路视在容量,US为系统标称电压,Is为系统侧短路电流,ZS为系统短路阻抗,Sr为试品变压器的额定容量,Ur为施压绕组的额定电压,Uk为折算到施压绕组侧的短路阻抗百分数,Zt为折算到施压绕组的试品变压器短路阻抗,I为施压绕组在额定容量下的短路电流值,Ut为额定短路电流下施压绕组上承受的电压,U2为加到施压绕组上的试验电压,Zr为折算到U2侧的系统短路阻抗,It为U2试验电压下绕组的对称电流均方根值。

正常情况下,It应该等于I。当试验系统容量有限时,可以取最大允许负偏差来放宽要求。标准规定试验电流峰值偏离规定值应不大于5%,而对称电流偏离规定值应不大于10%。即使考虑到大型电力变压器使用场合中,系统感抗与电阻之比要大于该变压器的对应值[6],相应的峰值系数会较大,但是90%对称电流试验条件下生成95%的峰值电流仍然较难。因此,对称电流也最多取5%的负偏差,式(5)中0.95・I为满足标准要求的It最小允许值。

1.2 试验方法

短路试验可采用两种方法[6,7]。

(1)先短路法:将被试变压器的一侧绕组(一般为靠近铁芯的绕组)预先短接,另一侧绕组通过选相合闸开关接到电源。当合闸开关闭合时,变压器产生试验的短路电流。也称为“对预先短路的变压器施加电压的短路试验”。

使用先短路法,在合闸开关接通前,变压器不受电压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试验能力,可将系统电压提高。根据最大功率传输原理,当系统阻抗和试品阻抗相等,并且系统电压为2倍的试品绕组在短路时承受电压,系统容量的利用率最高。即需同时满足下式(7)和(8)。也就是说,在系统容量固定情况下,满足上述条件时,系统可以试验的变压器容量最大。此时,系统容量为试品试验容量的4倍。

(2)后短路法:即变压器一次绕组施加励磁电压,二次绕组利用短路装置进行短路的方式。也称为“对预先励磁变压器进行短接的短路试验”。这种方式更接近实际运行状态。

后短路法在形成短路之前,变压器要受到外施电压的作用。为避免变压器在短路前承受过高电压,标准规定外施电压不应超过绕组额定电压的1.15倍。后短路法情况下,需求的试验系统容量比先短路法要大得多。

由于容量限制,后短路法多数被用于中小型变压器的短路试验。而大型电力变压器的短路试验只能采用先短路法。

2 特高压变压器的突发短路试验

1 000 kV等级变压器的主要技术参数为:高压绕组额定电压为1 050/1.732 kV;高压-中压绕组短路阻抗百分数为18%;1 000 kV侧系统短路电流为63 kA[8, 9]。因此,将上述参数代入式(1)(2)(3),可得下列等式:

式(11)即为试验需要产生的对称电流均方根值。

2.1 变压器规格

目前,1 000 kV等级变压器共有3个容量规格,具体如表1所示[10]。由表1可知,特高压变压器最小容量规格为400 MVA。

2.2 试验方案

特高压变压器突发短路试验方案如图1所示,m台短路发电机与n台试验变压器一次侧并联联接;试验变压器二次侧采用中间接地、反向级联的Cascade接线方式;试品变压器放置于绝缘平台之上,以解决试验时中性点对地绝缘水平不够的问题。

短路发电机采用哈电集团生产的6 500 MVA冲击发电机,具体参数:超瞬变电抗Xd"为30 mΩ;负序电抗X2为30 mΩ;额定电压为14 kV。

试验变压器可根据需要定制,该文在双重考虑了制造能力和成本的情况下,预设其参数为:中压侧短路阻抗40 mΩ;中压侧电压14 kV;高压侧电压由联接方式调节,最高可至1 050/1.732 kV;高压侧绝缘水平为1 000 kV等级。

中压侧回路采用多根同轴电缆并联的方式,阻抗XL1为7 mΩ;高压侧回路阻抗XL2为500 mΩ。

2.3 最小试验系统需求

由上可知,该试验系统的内部阻抗为

当m=9,n=22时满足式(16)。即1 500 MVA特高压断路器短路试验的最小系统要求为:9台6 500 MVA短路发电机+22台短路阻抗为40 mΩ的高压试验变压器。

2.4 投资规模

根据类似工程经验,1套6 500 MVA短路发电机系统约需1.2亿元;1套发电机回路及相关设备约需4 000万元;1台短路阻抗为40 mΩ的百万伏级高压试验变压器约需3 000万元;变压器试验回路、绝缘平台及测控和保护系统约需8 000万元;设备相应的安装、调试等费用约为前述费用的15%。

因此,不考虑基建施工费用的情况下,针对特高压变压器开展短路试验的设备投资规模见表2。

3 结语

(1)虽然特高压变压器都为多绕组和自耦式结构,但在计算短路试验系统容量需求时,可以按照双绕组变压器进行考虑。

(2)采用先短路法,系统电压为2倍的试品绕组在短路时承受电压,并且系统阻抗和试品阻抗相等时,试验系统容量利用率最高。

(3)中间点接地,反向级联的Cascade接线方式,虽然需要将试品变压器放置于绝缘平台上,但是可以大大降低试验变压器的绝缘水平,进而节约投资。

(4)进行特高压变压器的短路试验,需要非常巨大的系统短路容量。若突发短路试验全覆盖目前的特高压变压器规格,仅设备投资就需约27亿元。

参考文献

[1] 刘振亚.特高压交直流电网[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2] 胡启凡.变压器试验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3]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IEC 60076-5:Power transformers-Ability to withstand short circuit[Z].2006.

[4] R P P Smeets,R Bruil.Transformers Short-circuit Withstand Testing and Classification: Experiences and Developments[C]//The 21st Conference of Electric Power Supply Industry,Bangkok,Thailand.2016.

[5] Y.G.Shakaryan,Y.A.Dementyev.Shortcurrent Testing Laboratories.Short-Circuit Performance of Power Transformers, Transformer Testing Experi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2013,2(3):120-127.

[6] ⒉涛,赵三严.变压器突发短路试验方法[J].变压器,1989,26(7):8-12.

[7] 陈奎.变压器短路试验方法及发展[J].变压器,2000,37(1):

49-54.

[8] 伍志荣,陈江波,李v.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1000kV变压器选型及试验[J].高电压技术,2007,33(11):10-14.

第7篇

>> 新时期科技情报信息工作的发展思路 新时期科技情报信息工作的研究 新时期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科技情报信息咨询服务 情报信息 企业安保部门情报信息工作的研究 论《试飞研究》的情报信息价值 基于网络的现代体育图书情报信息特征与供给\利用 图书馆情报信息服务的创新发展 基于IDOL的竞争情报信息系统 高校保卫情报信息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基于涉烟情报信息系统创新的市场监管对策研究 海关情报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模式研究 高校图书馆情报信息服务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医学情报信息服务管理工作特征探讨 信息化背景下禁毒情报信息的搜集和分析 情报信息系统概念模型建模方法研究 水文情报信息管理系统研究设计 浅谈博客作为竞争情报信息源的可靠牲 浅谈情报信息在现代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 2 ] ⒑2ǎ肖尤丹,靳宗振.日本科技法制与我国借鉴[J].中国软科学,2013 (8):27-30.

[ 3 ] 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野村综合研究所简介[EB/OL].[2015-12-18]..

[ 6 ] 日本文部科学省.平成23年科学技术白书:第2部第3章第3节[EB/OL].[2015-12-18]..

[ 8 ] 冯晓青.美、日、韩知识产权战略之探讨[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105(6):159-160.

[ 9 ] 杜一平.日本行政评价制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9):27-28.

[10] 日本文部科学省.平成21年科学技术白书:第2部第3章第3节[EB/OL].[2015-12-14]..

第8篇

关键词:壳聚糖;锰氧化物;汞;吸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246-02

一、前言

作为世界最大的汞生产、使用和排放国家,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汞污染问题[1]。人若长期暴露于含汞环境中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如呼吸障碍、胸闷,严重时会致癌[2]。因此,含汞废水排放前必须进行有效处理。

吸附法是目前去除水体重金属离子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常用的水体汞离子吸附剂包括活性炭[3]、铁磁性材料[4]、聚合物[5]等。

壳聚糖包含氨基及羟基自由基,这些基团可以提供活性吸附部位[6]。而且,壳聚糖廉价易得且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因此,本文旨在制备一种锰氧化物修饰壳聚糖复合物吸附剂并考察其吸附汞离子的动力学特性。

二、实验

1.实验材料。化学试剂,如Hg(NO3)2・H2O、氯化锰等均购自沪试。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或以上。实验用水为超纯水。

2.锰氧化物修饰壳聚糖的制备。称量10g壳聚糖置于100mL,2.5mol/L的氯化锰溶液中,室温下浸泡10h。然后将悬浮液转移至6.0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在室温下反应10h以得到锰氧化物修饰壳聚糖复合物。所得样品用超纯水清洗数次后,在100℃的烘箱中烘干过夜。

3.吸附动力学实验。将分析纯Hg(NO3)2・H2O溶于1L二次蒸馏水中,制得1000mg/L的储备液,密封并低温存储备用。实验前将溶液稀释至所需浓度。所有的吸附实验都在室温下进行。步骤:将20mg吸附剂置入100mL上述储备液的稀释溶液中。把装有吸附剂和吸附质的锥形瓶置入空气浴摇床中摇8h。在不同时间间隔内取上述吸附混合液5毫升,混合溶液经45μm的滤膜过滤,滤液中汞离子的浓度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AFS-2202a,北京万拓仪器有限公司)。

本实验采用准一阶和准二阶动力学方程对吸附过程进行模拟。

准一阶动力学方程:ln(qe-q)=lnqe-K1t (1)

准二阶动力学方程:t/q=1/(K2qe2)+t/qe (2)

式中:q代表t时间内的汞吸附量;qe代表吸附平衡时的汞吸附量;K1和K2分别为准一阶和准二阶动力学方程的吸附速率常数。

三、结果与讨论

图1表示不同时间下,汞的吸附效率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汞离子刚开始的吸附非常迅速,然后趋缓并在120分钟左右达到吸附平衡。最大吸附容量相对应于19.5和48.6mg/L的初始汞浓度分别为36.0和54.7mg/g。

汞浓度:48.9mg/L(红色圆圈),19.6mg/L(黑色方形);吸附剂负荷:0.5g/L;pH=4;转速:180rpm;温度:25±1°C

根据图1所得的吸附动力学曲线,我们对其进行了吸附动力学拟合,如图2所示。图2(A)和(B)分别表示准一阶和准二阶拟合。从图中可以看出,动力学实验数据用准一阶方程拟合时,相关系数分别为0.821和0.984;而用准二阶方程拟合的相关系数均超过99%。由此可见:实验数据更符合准二阶拟合。两种拟合方式所得的动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

(A)准一阶;(B)准二阶。吸附剂负荷:0.5g/L;pH=4;转速:180rpm;温度:25±1°C

除了对所得材料的吸附动力学进行研究之外,我们也考察了溶液酸碱度、吸附剂用量及反应温度等条件改变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在溶液pH为4时,汞的吸附效果最好,最近吸附剂用量为20毫克,室温条件下的吸附性能最佳。

四、结论

本实验所制备的锰氧化物修饰壳聚糖相具有较高的水体汞离子吸附性能。吸附在120min可达到平衡。其吸附动力学更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模型。

参考文献:

[1]F.Di Natale,A.Erto,A.Lancia,D.Musmarra,Mercury adsorption on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in aqueous solutions containing nitrates and chlorides[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1,(15):192.

[2]H.Y.Jeong,B.Klaue,J.D.Blum,K.F.Hayes,Sorption of Mercuric Ion by Synthetic Nanocrystalline Mackinawite (Fe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7,(41).

[3]J.Fang,Z.M.Gu,D.C.Gang,C.X.Liu,E.S.Ilton,B.L.Deng,Cr(VI)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Activated Carbon Coated with Quaternized Poly(4-vinylpyridine)[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7,41(13).

[4]A.P.Davis,V,Bhatnagar,Adsorption of Cadmium and Humic Acid onto Hematite[J].Chemosphere,1995,30(2).

第9篇

关键词:银行理财顾客;感知利益;感知风险;顾客特征;产品模式创新;感知价值;顾客满意;理财产品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1-0092-06

根据《2010—2015年中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银行理财产品已稳居理财市场的第一位。当前,银行采用仅关注于感知风险的《商业银行理财客户风险评估问卷基本模板》对顾客进行识别,并以此为依据为顾客提供相应的理财产品。但顾客的购买决策是利益与风险双向权衡的结果,片面关注于感知风险所提供的产品模式无法完全切合顾客的需求。寻求识别银行理财顾客的科学方法,分析不同类型顾客特征,进行满足顾客全面需求的产品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基础及模型构建

(一)BFCPV权衡因素与购买意愿关系模型

顾客在进行购买决策时,会同时考虑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是银行理财顾客感知价值(BFCPV)的关键权衡因素。Heinonen(2004)提出感知价值是顾客通过权衡感知利益与感知成本后所形成的总体评价[1]。Yavas(2007)提出顾客在进行购买决策时,最直接的考虑因素就是感知利益[2]。Chen和Hu(2010)认为感知利益对于感知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且顾客从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还会感知到风险。感知风险对于感知价值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Boris et al.,2004)。同时,银行理财顾客可以通过感知价值得出是否满意的评价(Kotler,2001)。感知价值对于顾客满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Shamdasani et al.,2008)。并且,感知价值的两个关键权衡因素也会对顾客满意产生直接影响。Dimitriadis(2010)提出银行理财顾客的感知利益对于顾客满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4]。Floh et al.(2006)提出感知风险对顾客满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5]。

此外,银行理财顾客的购买意愿是多因素综合影响作用的结果。Wu et al.(2007)提出感知价值会对购买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6]。Cronin et al.(2000)提出作为感知价值的权衡因素——感知利益,对于购买意愿具有正向的影响效应[7]。但银行理财顾客的感知风险与购买意愿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Keen et a1.,2004;Kim和Toh,2006;Kim et al.,2007)。同时,顾客满意同样是决定购买意愿的关键因素,对其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Chen,2008)。感知价值还会通过顾客满意间接影响购买意愿[8]。综上,可以得出以下研究假设(如表1所示)。

在研究假设的基础上,对银行理财顾客的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进行维度界定。以Lapierre(2000)的研究结论作为依据,将银行理财顾客的感知利益划分为感知产品利益、感知服务利益和感知关系利益3个维度。在Stone和Gronhaug(1993)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银行理财顾客的独有特征,将感知风险界定为感知财务风险、感知信誉风险、感知心理风险、感知社会风险、感知知识风险和感知时间风险6个维度。综上,构建出“BFCPV权衡因素与购买意愿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二)BFCPV权衡因素与购买意愿关系模型结果检验

本研究将调研对象确定为购买过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顾客。共发放1 4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010份。问卷数据结果表明信度与效度分析结果理想。同时,构建的“BFCPV权衡因素与购买意愿关系模型”与样本数据拟合良好,具有整体结构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对模型的路径关系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H1至H8成立,但H9不成立。

二、基于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权衡的顾客识别模型构建及识别结果

(一)基于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权衡的顾客识别模型

Reichheld和Frederick(1996)提出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是顾客购买意愿的驱动器[9]。以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为依据可以对银行理财顾客进行识别,故提出如下假设。建立顾客识别模型,如图2所示。

H10:以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为依据,可以将银行理财顾客划分为感知高利益—高风险型、感知低利益—高风险型、感知低利益—低风险型、感知高利益—低风险型4类顾客群体。

(二)基于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权衡的顾客识别模型分布情况

本研究量表采用7分量表,总体感知利益与总体感知风险皆由3个问项构成,取值为3~21分。以中位数12为分界点,对1 010个样本做散点图(如图3所示)。识别结果表明H10成立。图3中每个点都代表1个得分,点的颜色越深表示落在该得分上的样本数量越多。第一象限为213人,第二象限仅为81人,第三象限为208人,第四象限为508人。

三、基于识别模型的银行理财顾客群体特征分析

由于第二象限感知低利益—高风险型顾客群体的分布数量过少无法进行结构方程检验,因而仅就其余3类顾客群体进行“BFCPV权衡因素与购买意愿关系模型”的检验与分析,同时进行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对于购买意愿的综合影响作用及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构成维度重要性的比较分析。

(一)不同类型顾客群体的“BFCPV权衡因素与购买意愿关系模型”检验

对感知高利益—高风险型、感知低利益—低风险型和感知高利益—低风险型顾客群体分别进行“BFCPV权衡因素与购买意愿关系模型”的检验与分析。检验结果皆表明H1至H8成立,但H9不成立。标准化路径系数如表2所示。

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对购买意愿的综合影响作用包含了直接与间接影响。根据上述的路径系数,计算出不同类型顾客群体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对于购买意愿的综合影响作用,由表3可知,仅感知高利益—高风险型顾客群体的感知风险对于购买意愿的影响作用强于感知利益,其余3类顾客群体的感知利益对于购买意愿的影响作用皆明显大于感知风险。

(二)不同类型顾客群体的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构成维度的重要性

对不同类型顾客群体的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构成维度的重要程度进行汇总,通过表4可以看出,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各构成维度对于不同类型顾客群体的重要程度存在差异。各构成维度的重要程度直接关系到顾客在购买决策中对于某个维度的关注程度。

(三)不同类型顾客群体的人口统计特征与购买理财产品特征

1. 人口统计特征。顾客在评价过程中会受到人口统计特征的影响。人口统计特征与顾客对于产品的认知与购买密切相关。因性别、年龄、职业、年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状况的不同,顾客对于理财产品的认知与评价也可能有所差异。现将4类顾客群体的人口统计特征进行归纳,如表5所示。

2. 购买理财产品特征。对于某个事物的熟悉程度会影响顾客的态度与行为(Mitra et al.,1999)。经验能强化行为意愿(Bagozzi和Warshaw,1990)。Eckford和Stanton(2004)认为以往的购买经历会对理财产品的购买决策产生影响[10]。因而,将以往的购买经历作为背景变量分析是有必要的。设置理财产品的购买次数、累计购买金额、选择的银行类型以及选择的其他理财工具来描述理财顾客的购买特征。现将4类顾客群体的购买理财产品特征进行归纳,如表6所示。

综上对4类顾客群体的人口统计特征与购买理财产品特征进行分析可知,感知高利益—高风险型顾客群体男女比例差别不大,多为41—55岁的公司职员与其他职业者,以2万元~5万元的低收入人群为主。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大中专及以下学历为主。多为已婚且子女未成家的顾客。理财产品购买经验不多,多为购买1~3次的顾客。理财产品累计购买金额15万元以下的顾客占到了大多数,且大多选择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购买理财产品。除理财产品外,选择存款储蓄和房产作为理财工具的顾客占了较大比例。

感知低利益—高风险型顾客群体多为56—60岁以及60岁以上,从事其他职业者和公司职员的中老年女性顾客,多为7万元~10万元与1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人群。受教育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以大中专和本科学历为主,多为已婚且子女未成家的顾客。理财产品购买经验不多,购买3次以下、累计购买金额5万元~10万元的顾客占到了大多数,且大多选择从股份制银行购买理财产品。除理财产品外,选择房产和黄金作为理财工具的顾客占了较大比例。

感知低利益—低风险型顾客群体多为26—40岁的年轻男性顾客,以公司职员和公务员居多,多为7万元以上的高收入人群。受教育程度很高,以硕士学历以上为主,多为未婚和已婚且子女未成家的顾客。购买理财产品5次以下、累计购买金额15万元以下的顾客占到了大多数,且大多选择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购买理财产品。除理财产品外,选择股票和外汇作为理财工具的占了较大比例。

感知高利益—低风险型顾客群体多为46—60岁的中年女性顾客,以公司职员和退休人员居多,多为5万元~7万元的中高收入人群。受教育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以大中专和本科学历为主,多为已婚且子女已成家的顾客。购买理财产品6次以上、累计购买金额15万元以上的顾客占到了大多数,且大多选择从国有银行购买理财产品。除理财产品外,选择存款储蓄和房产作为理财工具的顾客占了较大比例。

四、不同类型银行理财顾客群体的产品模式创新

针对4类顾客群体的特征进行相应的理财产品模式创新。产品模式创新包括基本产品模式创新和附加服务模式创新两个部分。

(一)感知高利益—高风险型顾客群体的产品模式创新

1. 基本产品模式创新。此类顾客群体多为工薪阶层,子女尚未独立。不仅要考虑家庭消费,还要考虑子女教育和孝敬父母的问题,承担了较大的经济负担与压力,因担心理财产品为其带来损失,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感知风险。这与其经济积累有限,投资经验不足及认知水平不高存在一定关系。此类顾客群体除将一部分资产存入定期储蓄账户以备不时之需之外,可预留约相当于半年收入的金额存入银行活期账户。此类顾客群体的感知风险对于购买意愿的综合影响作用要强于感知利益。因而,应对感知风险更为关注。

基本产品模式创新包括三部分:第一,保险型理财产品。向其推荐此款具有长期而稳定现金收益的产品。第二,债券型理财产品。属于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能规避财务风险并获得高于储蓄的收益。第三,基金型理财产品。适合工薪阶层长期投资,不会影响日常生活的现金流,能获得稳定的长期收益。选择这种已获多数顾客接受的产品,可降低此类顾客群体的感知信誉风险水平。

2. 附加服务模式创新。在感知利益的构成维度中,应特别关注对于较高水平感知利益发挥了较少作用的关系利益。从感知风险看,应特别关注导致感知风险处于较高水平的信誉风险和心理风险。

附加服务模式创新包括六部分:第一,顾问式营销。可通过专人顾问式营销提供咨询服务及个性化的理财产品方案提升关系利益。第二,详尽明示风险及风险承担方式。实事求是地向顾客推荐理财产品。除签署能明确银行与顾客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合同之外,进行更充分、明确的风险提示,以降低感知信誉风险和感知心理风险水平。第三,普及宣讲理财知识。顾客学历水平不高,购买经验不足。应组织理财知识的现场普及宣讲等形式,提示投资理财风险。帮助顾客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完善投资理财知识,以降低感知知识风险水平。第四,简化购买程序。此年龄段顾客群体的家庭琐事较多,且大多为上班族,担心购买理财产品会投入过多时间,应尽可能简化购买程序,提升服务效率,缩减顾客的等待时间。第五,随时沟通并及时告知理财产品的信息。尽可能细致周到的讲解,缩减顾客学习理财产品相关知识的时间,并及时告知理财产品的相关信息。第六,隐私保护。感知社会风险在较高水平的感知风险中处于最不重要的位置,但仍不能忽视,应加强隐私保护。

(二)感知低利益—高风险型顾客群体的分布原因及应对策略

由于第二象限的人数非常少,仅为81人,只占到样本总数的8.0%,因而,有必要对此情况进行分析。银行理财顾客只有在充分了解所购买产品的相关属性以及购买决策可能带来的后果之后,才会作出购买决定。感知到较低利益水平和较高风险水平的顾客,再作出购买理财产品购买决策的可能性很小。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知结果,主要是由于与此类顾客偏好的更具增值能力以及基本没有风险的固定资产投资相比,理财产品的利益水平相对较低而风险水平较高。顾客认为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不可小视,更倾向于盈利空间更大的投资。其购买理财产品只是一种偶然行为,未来购买理财产品的可能性很小。针对此类顾客群体,银行不必投入太多精力关注。挽留此类顾客群体所要付出的代价,往往多于其为银行所带来的效益。可以采取不尽力争取,但也不放弃的态度。

(三)感知低利益—低风险型顾客群体的产品模式创新

1. 基本产品模式创新。调研中发现此类高收入人群大多为公司管理人员和政府官员,积累的资产主要靠自身努力奋斗而来,而不是遗产继承。其拥有更多自己的独到见解,愿意参与投资决策。由于拥有过度自信,很难以开放的心态接受银行的理财建议。同时,学历水平较高,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且此类顾客群体较年轻,处于事业上升期,收入增加较快,对资产增值的要求高于保值的要求,愿为高额投资回报承担高风险。

产品模式创新包括五部分:第一,与股票挂钩的结构型理财产品。特别适合此类风险承受能力强、对金融市场判断力比较强的顾客群体。第二,QDⅡ型理财产品。风险水平较高,适合对外汇、国外资本市场有较深认识的此类顾客群体。第三,保险型理财产品。此类顾客群体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应适当增加保险额度,维护家庭财产安全。第四,基金型理财产品。此类顾客群体工作繁忙,适合购买此类长期投资且收益高的基金型产品。第五,外汇型理财产品。资金投入很大,风险和收益水平较高,能够满足此类顾客群体的购买需求。

2. 附加服务模式创新。此类顾客群体的感知利益对于购买意愿的影响作用要强于感知风险,因而应更关注感知利益。除感知产品利益之外,较低水平的感知利益中处于次要地位的是服务利益,说明此类顾客群体并没有感知到让其完全满意的服务水平。从感知风险看,感知时间风险最有可能导致感知风险水平的提升,应给予特别关注。

附加服务模式创新包括四部分:第一,尊贵待遇。其对服务很挑剔,应让其享受高质量的尊贵服务。第二,突出服务的信赖感与归属感。应让其感知到更多关系利益,产生信赖与归属感。选择有销售经验的理财顾问进行细致讲解,进行及时的电话提醒与新产品信息告知服务等。提供专人专项理财服务,争取将其转化为优质顾客。第三,独立与隐密的交易空间。顾客多为社会精英,拥有较多财富但空闲时间较少。应设立有专人接待的理财服务区,以减少等待时间,满足其重视隐私的要求,提供独立的隐私空间处理理财交易。第四,3A理财服务。提供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方式(Anyway)的服务,提升服务效率。

(四)感知高利益—低风险型顾客群体的产品模式创新

1. 基本产品模式创新。此类顾客群体多处于社会中层,已经退休或面临退休,希望保证本金安全,获取稳定的收益保障。要特别注意投资的稳健性及对未来生活的保障,为其提供适度收益水平的低风险理财产品并注重投资的多元化组合。

基本产品模式创新包括四部分:第一,债券型理财产品。投资期限长且具有一定流动性,能获得持续分红,且资金具有一定流动性,能保证此类顾客群体用于医疗或其他支出的需要。第二,基金型理财产品。基本上没有风险,收益固定。此年龄层次的顾客群体可以适度选择此类型理财产品。第三,保险型理财产品。稳定收益,基本上没什么风险。可以在为此类顾客群体带来一定收益的同时提供生活保障。第四,结构型理财产品。具有保本条款,一般可获得高于定期存款的稳定收益,适合此类顾客群体的特征。

2. 附加服务模式创新。此类顾客群体以退休人员最多,购买决策往往要经过反复思索与斟酌。大多选择熟悉的银行、熟悉的理财顾问购买产品。较高水平的感知利益中感知服务利益处于最不重要的位置,应提升服务利益,还应特别关注可能造成感知风险水平提升的感知财务风险和感知社会风险。

附加服务模式创新包括三部分:第一,跟踪式服务。此类顾客群体对于银行服务的要求比较高。应及时了解顾客期望,跟踪反馈意见,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制定家庭理财规划。第二,隐私保护。关注感知社会风险。由于此类顾客群体年龄偏长,拥有了一定社会尊重与认同感,应注重对此类顾客群体的隐私保护,经过顾客同意,确定沟通方式,避免信息外漏。第三,面对面沟通及更多的人文关怀。用非货币工具创造此类顾客群体的正面情绪,如记住顾客名字、在重大节日或生日进行短信和电话祝福等。

五、研究结论

在文献回顾和调研访谈的基础上,构建“BFCPV权衡因素与购买意愿关系模型”和“基于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权衡的顾客识别模型”。通过对“BFCPV权衡因素与购买意愿关系模型”的检验,发现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是影响顾客感知价值与购买意愿的关键因素。可根据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对银行理财顾客进行识别。根据“基于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权衡的顾客识别模型”,可将银行理财顾客划分为感知高利益—高风险型、感知低利益—高风险型、感知低利益—低风险型、感知高利益—低风险型4类顾客群体。不同类型顾客群体的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对于购买意愿的综合影响程度、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构成维度重要程度以及不同类型银行理财顾客群体的人口统计特征和购买理财产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应针对不同类型顾客群体特征进行相应的理财基本产品及附加服务创新模式定制。

参考文献:

[1]J.Paul Peter,Lawrence X.Tarpey,Sr..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Consumer Decision Strategies[J].Th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75,2(1):29-37.

[2]Kristina Heinonen.Reconceptualizing Customer Perceived value:The Value of Time and Place[J].Managing Service Quality,2004,14(2/3):205-215.

[3]Yavas U.Benkenstein,M..Service Quality Assessment:A Comparison of Turkish and German Bank Customers[J].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7,14(2):161-168.

[4]Po-Tsang Chen,Hsin-Hui Hu.How Determinant Attributes of Service Quality Influence Customer-perceived Valu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0,22(4):535-551.

[5]Sergios Dimitriadis.Testing Perceived Relational Benefits as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Driv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2010,28(4):297-313.

[6]Floh,Trcihlmaier.What Keeps the E-Banking Customer loyal? A Multigroup Analysis of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onsumer Characteristics on E-lovalty in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J].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06,7(2):97-110.

[7]Hsiu-Ling Wu,Chien-Hsun Chen,Fang-Ying Shiu.The Impa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Bank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Chinese Transitional Economy[J].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2007,34(5):401-414.

[8]Cronin,J.J.,Brady,M.K.,Hult,G.T..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Quality,Value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on Consumer Behavioral Intentions in Service Enviroments[J].Journal of Retailing,2000,76(2):193-218.

[9]Philipp E. Boksberger,Lisa Melsen.Perceived Value: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Definitions,Concepts and Measures for the Service Industry[J].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2011,25(3):22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