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52:55
导语:在发热患儿的护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发热;病因;护理
人体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时,机体会与病菌进行抗争,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体温的调节性升高,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热。在日常生活我们经常会见到婴幼儿生病发烧,但成年人却较为少见,这是因为婴幼儿自身的保护屏障尚未完全建立,所以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加之自身体温调节功能差 ,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 ,因此婴幼儿较成年人更易产生发热、高热的情况。如果一旦治疗不当、不及时 ,很可能会影响到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加强对小儿发热的常见病因的了解和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集本院收治的190例入院患儿病例,进行调查、分析、对比,并从中总结了一些小儿发热的常见病因及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0例患儿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小儿采用腋下测量,低热:腋温37.3℃~38.0℃,中等度热:腋温38.1℃~39.0℃,高热:腋温39.1℃~41℃,超高热:腋温41℃以上)其中低热62例,中等度热71例,高热41例,超高热16例;男童98例,女童92例;年龄在3个月~6岁间。
1.2方法 患儿入院时建立患儿情况登记表,同时建立患儿档案,追踪了解和观察患儿发热情况和治疗情况,并向患儿家属详细了解病程,向医生了解患儿的发热原因,如支气管炎、肺炎、麻疹、肠炎、胃炎、流脑等,并分类统计。
1.3发热原因总结 经过统计,登记的190例患儿中:上呼吸道感染78例,占41.1%,,肺炎54例,占28.4%,急性肠胃炎32例,占16.8%,肺结核15例,占7.8%,麻疹8例,占4.2%,乙脑1例,占0.5%,其它2例,占1.2%。
通过数据分析:小儿发热常见的病因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及急性肠胃炎、麻疹等,占引起小儿发热病因的大多数。在患儿的治疗过程中,掌握患儿发热的病因后进行治疗和护理,对患儿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2 发热护理建议
由于婴幼儿的生活认知和自理能力有限,所以在发热时更需要科学、细致、耐心的护理,在婴幼儿发热护理时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2.1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发热患儿的病情,定时测量和精确记录患儿体温,一般每4 h进行一次体温测量并记录。这有助于详细了解患儿的体温变化。但进行体温测量时要注意避免在患儿进食、哭闹、运动或过度保暖时测量,这些情况下会患儿体温会升高,造成测量不准确。一般应尽可能选择在患儿休息30 min后,饭后1 h后,患儿安静时为宜;如果患儿出现超高热或有高热惊厥趋势时则需加强体温检测,应每1~2 h测量 1 次。患儿在进行了退热处置后的1 h内需重复测量体温,并密切观察观察患儿热型、热度、尿量及有无体温骤降、大量出汗等情况,如有虚脱、昏迷、腹痛、腹泻、结膜充血、出血、关节痛、皮疹等表现时,应及时给予处置。
2.2饮食护理 发热时,人体的新陈代谢会加快,身体的消耗会大大增加,体内水分也会明显减少。所以,当患儿发热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份,多给患儿饮用温开水,促进其多排汗、排尿,通过体液的排出使身体降温排泄毒素。注意不要给患儿饮用冷开水,因为患儿发热时经常伴随有胃肠不适和咳嗽,饮用冷开水会加重这些症状。
发热时,体内的消化液分泌会减少,胃肠蠕动也会减慢,消化功能减弱,因此在患儿的饮食护理上要以易消化、清淡的流质食物为主,不宜食用油腻或辛辣的食物,同时注意平衡营养膳食,多添加一些营养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如芹菜、青菜、西蓝花、南瓜、西瓜、西红柿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水份,有利于患儿身体恢复。
临床上常见有些孩子爱吃肉类、零食、奶制品等食物,而对蔬菜望而远之,这类小儿较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扁桃体炎或化脓。所以在小儿的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注意不要一味的追求高营养,而应该注意营养均衡。
2.3身体护理 如果患儿的发热时间长,温度过高会使体内的营养物质及氧的消耗大大增加,影响神经系统功能。所以,患儿发热时要注意让患儿多休息,最好卧床休息。
高热的退热过程中患儿会大量排汗,护理时要及时的擦干汗液,更换衣物,保持患儿的清洁和舒适,衣服和被褥都不可过厚。可以用温毛巾擦试患儿皮肤,使皮肤的血管扩张,以利散热,但在擦拭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对流风。
发热时由于口腔唾液分泌的减少,患儿口腔粘膜会较干燥,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容易发酵,口腔细菌大量繁殖,可能会引起舌炎、牙龈炎等。所以,为保证患儿口腔的清洁,最好每日早晚和每次进食后都用盐水漱口。
2.4环境护理 患儿所处室内环境保持干净和整洁,注意室内通风,定时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可早晚各一次开窗30 min进行通风,尽量将室温维持在 18℃~22℃左右,让患儿感觉舒适为宜。
3 讨论
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快,各个器官的功能及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发育不成熟,特别是6个月以后的婴幼儿以及人工喂养的婴幼儿,由于缺乏母体的IgG抗体,所以极易感染病菌引起发热。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比率得提高,家庭成员对婴幼儿极为娇惯和宠爱,所以许多家长对儿童发热特别是高热都普遍存在着恐惧、焦急的心理,希望医护人员能尽快给孩子降温,如退热不及时还会引发医患纠纷,造成盲目使用退热药物问题;还有很多家长因为害怕小儿疼痛哭闹等原因,不愿意采集患儿血样进行血常规化验,殊不知这样做只会影响医生对患儿病因的判断,影响患儿的康复。针对这些情况,医护人员在小儿发热后,既要充分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更要向家长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让患儿家长配合医护人员依据患儿的病情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让患儿家长明白发热是一种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的代偿反应,并非所有的发热都要给予降温,大多数发热是否给退热药处理应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只有在高热对机体造成损害时才给予降温处理,如5 岁以下有发热惊厥史或有严重肺部、心血管等疾病的患儿。
本研究结果表明,儿科门诊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中,病因以上呼吸道感染、腹泻、肺炎等最为常见,了解小儿发热的病因,采取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能有效防止盲目用药和不当护理对小儿机体的损害,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陈文斌.诊断学[M]. 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
[2]张玉玲.小儿发热的健康教育[J].医学创新研究,2007,10(4):116
[3] 冯天行.小儿发热的中西医病因及治疗[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 19(1):106-107.
[关键词]正确;发热;护理
发热是许多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映,历来被视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但高热可引起机体代谢障碍和各系统功能紊乱,需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来避免机体的过度消耗和重要器官的损害[1]。本文就将怎样正确护理发热患儿谈几点体会,与同行共鹤。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100例,年龄1-6岁,体温38.5℃―39℃,在院外自行给予药物退热或进行头部冷敷、酒精擦浴,但部分患儿仍体温持续不退并呈上升趋势,甚至一些患儿出现惊厥、抽搐、双眼凝视、上翻、颈项强直,严重的患儿出现脉搏微弱、呼吸暂停等症状。
2.发热患儿的护理
2.1一般护理:观察体温变化,由于高热病人代谢增快、消耗多,同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减低,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而影响消化和吸收,故体质虚弱,应卧床休息,同时进行营养及液体的补充。
2.2降温:体温上升时四肢冰凉,皮肤苍白,干燥无汗,“鸡皮疙瘩”及寒战。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发生改变,使患儿体表皮肤血管收缩,排汗少,散热也少。应注意保温,若此时物理降温,往往效果不好,并加速上升速度,待四肢稍转暖后再行降温常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对于体温超过39℃时可选用退热药:小儿清热灵、对乙酰氨基酚栓、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等,药物降温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神经,使全身血管扩张及增加代谢活力,血容量增加,随着血液的输送,带来氧气、代谢产物、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增加吞噬细胞的作用,能消除微生物与其它异物,增加血液循环,从而加速代谢与感染炎物的清除,这时大量的体热被蒸发散热带出体外,退热药的用量不宜过大,要慎用,以免引起大量出汗,体温骤降,导致虚脱。用退热药时体温高,四肢温凉,应注意适当保暖及多饮热水。
高热期患儿体表皮肤血管由痉挛转为扩张,汗腺分泌增多,皮肤潮红且灼热,呼吸加快和出汗。高热的持续时间可因病情及治疗效果而已,可为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不等,此时可用物理降温,用30-50%酒精擦浴(温度32℃),或用32℃-34℃的温水擦浴,擦浴时应将冰袋置于前额上或立于头顶(放冰袋于头部以助降温,并防止擦浴时表皮血管收缩,血液集中到头部引起充血),热水袋放于足心处(使病人舒适并加速擦浴的反映)。体温降至39℃以下,可取下冰袋及热水袋。擦浴时禁擦胸前区、腹部、后项,脚心、手心部,这些部位对冷的刺激较敏感,冷刺激可引起反射性的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2]
2.3口腔护理唾液中含有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舌、口腔粘膜干燥,这时口腔内食物残渣发酵,有利于细菌繁殖,而引起舌炎、齿龈炎等。因此,必须做好口腔护理。
2.4皮肤的护理高热患儿,在退热过程中,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和更换衣被,以防着凉。
2.5观察在用物理或药物降温后,要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半小时测体温、呼吸一次,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
3.体会
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在患儿体温恢复中起关键作用。如在用降温药物的同时盲目的冷敷,则会导致许多不良后果。降温药的生理效应前以述,而冷敷时由于皮肤冷敏神经元比热敏神经元多,皮肤对冷刺激敏感使冷敏神经兴奋性增高而抑制散热,同时由于皮肤受冷后收缩与降低代谢活性,微血管通透性减少,甚至出现立毛反应及寒战,这样是散热障碍,与药物降温恰好相反,因此,必须注意正确的使用降温药物及温热敷,更好的护理好发热患儿,达到减轻患儿发热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手足口病;临床表现;护理;预防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至2011年6月,我科室收治患儿150例,其中男孩98例,女孩52例,年龄9个月~7周岁。表现为手部、足部、口唇、口腔黏膜、周围有数量不等直径在1~4mm之间的疱疹或丘疹,周围可有炎症所致红晕,疱内液体少。患儿多伴有发热症状。
1.2一般临床表现:(1)、发热:共有99例患儿有发热表现(66.0%)。无明显发热的患儿51例(34.0%),低热(体温38.5度以下)患儿91例(60.7%),高热(38.5度以上)8例(5.3%),发热时间多持续3~5天。(2)、皮疹:为圆或者椭圆形疱疹或丘疹、直径在1~4mm之间,疱内液体少周围可有炎性红晕。所有患儿手部、脚部有数量不等的疱疹,78例臀周围丘疱疹。(3)、口腔黏膜:患儿口腔黏膜表现出一系列病变,在口腔黏膜上有数量不等分布广泛的水疱,l~2d后破溃,可形成水疱伴发溃疡的现象;有范围较小的充血现象;严重者会影响患儿饮食。
1.3治疗 治疗方法:一般患儿主要为抗病毒和支持对症治疗:抗病毒予利巴韦林口服和阿昔洛韦软膏涂抹,并发感染患儿用头孢曲松钠或阿奇霉素进行抗感染,检测到心肌酶偏高的患儿给予果糖二磷酸钠、肌苷、维生素c支持治疗,口腔溃疡患儿给予口腔炎喷剂治疗,发热时间较长或体温过高给予物理降温、布洛芬缓释片等。
治疗结果:经治疗患儿120例5天内痊愈:体温正常,皮肤疱疹、丘疹干瘪消失,溃疡面愈合,饮食恢复。25例10天后痊愈,5例治疗10天以上。
2.临床表现与相应护理
2.1各主要症状发生率
除上述一般临床表现外,本科室收治患者有以下几种表现:发热:低热患者91人,高热患者8人,66%患者表现出发热症状;神经系统症状6例患儿躁不安、精神不振、头痛、嗜睡、呕吐、乏力表现;心血管系统症状有41例表现出末梢循环不良,皮肤出现花纹,血压不稳的心血管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4例出现呼吸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浅快,发绀,肺部有湿音或者痰鸣音。
2.2发热的观察与护理 体温每2小时检测1次,体温38.5℃以上者,给予物理及药物降温。物理降温:适宜的室温,以水擦拭或冰敷方式,必要时以酒精擦浴;药物:给予布洛芬缓释片口服,按患者年龄遵医嘱酌情用药;护理要点:患儿的面色、出汗等对患儿影响较大,一旦发现患儿有发热现象,应及时测量体温,给予对症治疗。观察患儿饮水量,及时补水。密切注意重症患儿的精神状态,防止休克发生。
2.3神经系统 本次报告中观察到6例患儿并发神经系统症状,表现:烦躁不安与精神不振多随病情变化,可交替出现;有嗜睡、头痛、呕吐、乏力表现。对高热、病程较长或并发感染的患儿因密切注意神经系统症状,及时报告治疗,防止颅内压的增高、脑水肿发生。
2.4心血管系统 对于表现出持续高热、呕吐、神经系统症状、末梢循环不良、血压不稳的重症患儿酌情给予心电监护,血检心肌酶。患儿心血系统症状表现为末梢循环不良,皮肤出现花纹,血压不稳。本次报告见41例患儿出现心血系统症状,一经发现立即报告。以吸氧(流量lL/min),必要时给予静脉滴注以扩容;应用山莨菪碱或多巴胺等药物;
2.5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咳痰,呼吸浅快,发绀,肺部有湿音或者痰鸣音。较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患者可出现下列症状:皮肤苍白、患者有湿冷感觉,双肺湿音明显,咳红色泡沫痰,表现出严重缺氧症状,胸部X线摄片大片浸润性阴影。一旦发现,立即上报,行动脉血气分析,吸氧(流量1L/min),必要时机械通气。本次报告可见4例呼吸系统症状,其中1例较严重。
3.感染的预防与隔离
3.1消毒隔离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注意保持病房内的空气流通,温度保持适宜,注意保温,一方面利于发热患儿降温,另一方面防止患儿体温过低。对专门收治手足口病的病房,进行紫外线定时消毒,对一般物品进行擦拭消毒。严防密切接触传播途径,患儿衣物、洗漱用品等私人用品使用消毒液消毒。有研究表明严格手卫生,可切断手足口病传播途径,有效避免手足口病的感染[1]。医护人员必须在严格双手消毒,保持必要安全距离,防止造成患儿交叉感染。患儿症状完全消失后允许出院,1~3d无复发,方可解除对其隔离。
3.2皮肤口腔
保持患者接触的床单、衣物等整洁、柔软和干燥。在外用阿昔洛韦软膏的基础上,酌情对疱疹破溃并发感染的患儿使用外用抗生素,对易并发感染重症患儿进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于足部、臀部有丘疹或疱疹的患者,需要保持患处周围清洁和干燥。避免外界对患处的碰触,防止接触导致破溃感染,使用适当力度和频率对患处进行清洁。口腔保持清洁,常用生理盐水漱口,对口腔出现溃疡的,可用冰硼散涂抹促进愈合。此外,需要给予患者易吸收和营养充足饮食,对于食欲减退或进食困难的患儿可以给予半流质饮食,以防止低营养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感染发生。
3.3隔离中的心理护理
本次报告中,可见患儿在进入病房后,由于环境变化和疱疹带来的疼痛,表现出恐惧、紧张、哭闹不止,甚至激烈抗拒治疗。有学者指出,对于隔离患者应该稳定情绪、加强沟通、提高认知[2],对于手足口病中隔离患儿同样适用。但是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中表现出,患儿对于护理中的言语技巧不敏感,对治疗缺乏必要了解的特点。一方面加大了护理难度,另一方面增加了患儿疼痛。对于手足口患儿的心理护理除一般儿童心理护理外,应该特别注意患儿有不良情绪对疱疹的触碰造成的影响。以适当的儿童喜爱的物品吸引其注意力,可以对疾病转归有直接的益处。
4.预防宣传
由于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高,传染性强,正确的健康教育可以有力控制传染。鉴于本病为肠道病毒感染,易经食物、经飞沫或密切接触而传播,因此指导家长对儿童饭前便后及时洗手,对患儿的玩具、衣物等易接触或含咬的物品及时清洁。对于有含咬物品习惯的儿童,在完全痊愈前后,应禁止与其他儿童共用贴身物品,尤其是奶嘴、奶瓶、餐巾等。由于本病无交叉免疫,因此无论患儿、正常儿童或是否有病史,在疾病爆发期都应尽量避免在患儿进出公共场所。
参考文献:
[1]刘爱萍,谢红艳,韩颖.手足口病病区的医院感染管理[J].护理学杂志,2009,24(11):19-20.
【关键词】门诊急诊输液;侯诊;护理干预
社区门诊是患者就诊的第一站,每天都有大批患者就诊,特别是急诊高热患儿。尽管门诊急诊输液室采取了优化就诊流程,改变就诊环境等一系列举措来缩短病人就诊时间,但患儿多,等候时间长仍是最突出问题,候诊时间有时长达30-60分钟,长时间的等候让患儿家属变得坐立不安,敏感多疑,加上患儿家属又缺乏发热和降温的相关知识,患儿在院内得不到及时的降温,稍有不慎即可触发护患矛盾。如何做好急诊高热患儿侯诊期间的护理干预,最大限度的消除家属的不安和焦虑情绪,创造公平和谐的就医环境,更好地提高患儿治疗效果,减少医患纠纷,我们从侯诊护理干预入手,进行了探讨性的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门诊部急诊输液室2009年06月至2010年08月输液患者160例,其中男85列,女75例,年龄3月—15岁,平均年龄8.2±1.6;观察组80例,男43例,女37例;对照组80例,男42例,女38例。
1.2 方法:
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法,按照患者挂号顺序,每天取前1-10号发热患儿为观察组,11-20号发热患儿为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采用常规流程就诊,按挂号顺序在急诊室门口侯诊,分诊护士主动接诊,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后,依次就诊,护士回答患儿及家属提出的问题。
干预组除做好以上工作外,还对侯诊发热患儿主动进行护理干预,及时公布就诊信息;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发放降温知识宣教单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实施心理护理等。
1.3 统计处理:
利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13.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组内降温前后临床资料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单因素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多样本间采用多行和多列的计数的检验方法。用P
2结果
2.1 2h后降温效果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输液2h后降温方面,观察组显效36例,有效37例,总有效率91.25,与对照线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二组2h后降温效果比较 [n(%)]
2.2 心理侯诊时间及时雨满意度比较
从表2、表3可以看出,观察组与对照组实际侯诊时间比较没有差异性,心理侯诊时间明显缩短;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1.25%,远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二组患者实际侯诊时间与心理侯诊时间比较[x±s]
3讨论
3.1 护理干预能够缓急病人焦虑情绪,缩短病人心理侯诊时间 林淑端等[1]通过300例专家门诊侯诊患者进行分组实验表明,侯诊时间超过1h后,有52%的患者有程度不同的焦虑,2h后有92.3%的患者有程度不同的焦虑,而在1h内,却只有31.03%的患者处于焦虑状态;Anon[2]据芝加哥郊区Mac Neal医院的调查结果发现,在对776名病人(或病人父母及其监护人)的电话采访中,49.9%的病人过多的估计了侯诊时间,27.8%的病人估计时间少于实际侯诊时间,22.3%的病人估计时间与实际侯诊时间相符,而在生活过得相对舒服的病人中,38.9%的人估算准确,24.5%的人估算偏高,38.9%的人估算偏低。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3.2 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P.Impicciatore[3] 报道意大利米兰“Mario Negri”药理学研究所妇幼卫生研究室对1237名有6个月~6岁儿童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34%的母亲在患儿刚发热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分别有8%和2%的母亲把肛温未达到38℃、腋温未达到37.2℃也认为是发热;姜玉娥,熊勇[4]等通过对58例高热惊厥患儿家长的问卷调查,发现只有56%的家长在患儿发热时给予降温措施,不知道正确处理方法的家长占90%;林英[5]研究证实发热患儿父母对发热知识不了解。
3.3 护理干预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通过对急诊输液患儿侯诊过程实施护理干预,将单纯的排号等候转变为护理服务,端庄稳生的职业形象,训练有素的言谈举止,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积极与患者沟通,解难释疑,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病人的不安和焦虑情绪。本文中,实施侯诊过程护理干预的患者家属满意度达到91.25%,远高于常规护理侯诊流程的对照组,证实患儿家属对侯诊过程护理干预的认同。
总之,社区急诊输液室实施侯诊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缓解病人及家属的焦虑情绪,缩短心理侯诊时间,提高对医院的满意度,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有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参考文献
[1]林淑端,陈丽珍等.侯诊患者焦虑情绪的护理干预[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16):55
[2] Anon(英).被心理作用夸大了的急诊侯诊时间[J].Am J Nurs,1997,97(2),10
[3] P. Impicciatore, S.Nnnnini,C. Pandofini.Mothers’ Knowledge of ,Attitudes toward,and Management of Fever in Preschool Children in Italy[J]. Preventive Medicine,1998,27(2):268-273
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自身调节体温能力差,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而发热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症状。但当小儿发热时,家长往往紧张不已,不知所措。为了使小儿尽快退热,有时采用一些不当方法,反而影响了治疗效果。笔者认为发热患儿家长的知识、心理状态以及行为对减少非正规治疗,降低并发症,促进小儿身心健康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我们于2006年2月~2007年8月,对300例发热患儿家长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随机抽样对300例愿意合作,能表达自己主观愿望的1~5岁的发热患儿家长进行调查。其中男138例,女162例,年龄21~65岁,平均47.8岁。职业:农民57例,工人103例,公务员34例,职员89例,教师15例,医务人员2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2例,高中及中专141例,大专以上77例。患儿所患疾病:疱疹性咽峡炎45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102例,急性白喉11例,急性支气管炎62例,急性肺炎41例,急性胃肠炎21例,细菌性痢疾5例,急性中耳炎13例。
1.2 方法:调查问卷参考有关文献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内容见表1。在家长候诊时、就诊后,护送患儿治疗或检查过程中现场询问、交流,填写调查表。由调查人员介绍调查目的和要求,对调查项目逐一解释并指导家长填写。调查表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100%。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患儿抵抗力差,起病急,发展快,加上患儿哭闹,不合作,不会主诉,需要及时诊治,如白喉、急性肺炎等。家长往往对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他们向工作人员询问,包括发烧时的饮食要求,如何降温,用药的不良反应等。护士接诊后除了为患儿做好治疗、护理外,还需要安抚焦躁、恐惧不安的家长。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有直接的影响[1],家长的心理状态好,就能给患儿很好的心理支持,使患儿配合治疗,反之则会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医疗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减轻患儿家长的焦虑,进行健康教育,是医护人员所必需面对的问题,而这种挑战在以往传统医学模式中,通常被忽略而又欠缺有效应对方式。本次调查显示,门诊发热患儿家长需要健康教育。
3.1 门诊发热患儿部分家长对发热知识欠缺,存在一些误区:其中有42.35%的家长凭主观经验护理发热的患儿,衣被包裹过于紧实,夏天禁忌开电扇、空调,室内温度过高,影响散热。21.38%的家长用碳酸饮料取代温开水,12.84%的患儿家长判断小儿发热程度仅凭手感,23.21%的家长不能正确读数体温表,9.8%的家长自购退烧药致体温不升,43.15%家长要求医生用抗生素输液,认为可以快速痊愈,9.08%的家长在小儿抽搐时将手指或筷子塞进其口中以防咬伤舌头,65.34%的家长认为寒战高热可用冰敷降温,并且冰敷的位置没有禁忌。护士针对这些误区,一一耐心讲解有关知识,纠正误区。
3.2 门诊发热患儿家长对发热知识需求较普遍:患儿发病急,体温升高快,哭闹不止,家长普遍存在焦躁、忧虑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排在前4位的依次为简单有效的物理降温法(61.32%),科学喂养,增加机体抵抗力(59.34%),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58.67%),合理使用抗生素(58.01%)。由于患儿体温增高,家长心痛不已,迫切要求安全有效降温,减轻患儿痛苦。其次是科学喂养,增加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避免发热。接诊护士在为患儿治疗、护理过程中,利用各种方式安慰家长,讲解发热的预防知识及病因,降温适应症及不良反应,对患儿发热时的衣着、环境、饮食、出汗后的护理,指导家长。健康教育可以是各种形式,如口头讲解、黑板报、CD循环放映,制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发放给家长等。
3.3 门诊发热患儿家长对非疾病知识信息需求较低:家长就诊时对接诊医生和护士姓名、医院有关情况等非发热知识需求低,分别为22.00%和29.34%。护士对家长行健康教育时,着重点应放在疾病知识方面。
3.4 丰富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实施有效健康教育。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发热健康教育内容广泛,涉及多个病种,护士必须具有丰富、广博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较强的交流、指导、沟通技巧,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娴熟的操作技术、通俗易懂的讲解能力,有针对性地,面对不同接受能力的家长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模式,有的放矢,把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目标策略;针对性护理;常规护理;呼吸道感染;护理工作满意度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病症,其发病率约为20%,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感染、病情长、久迁不愈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并有效控制病情,极易导致哮喘、心肌炎等,重者导致患儿生长发育缓慢、身体质量较差[1]。及时对症内科治疗意义重大,但同时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也很重要。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以患者为重点,通过护理措施的制定与完成,实现护理目标,其具有更强的专业性,有助于避免盲目、主观低效护理,提高护理质量,进而有助于患儿尽快康复,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本研究探讨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在RRTI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110例RRTI患儿,依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男35例,女20例,年龄1~14岁,平均(7.83±3.08)岁,病程5~10d,平均(7.36±1.18)d。研究组男34例,女21例,年龄1~14岁,平均(7.76±3.12)岁,病程5~12d,平均(7.29±1.14)d。对比两组性别、病程、年龄等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且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检查符合《儿科学》[2]中RRTI诊断标准者;②其他脏器功能正常者;③临床资料完整者;④无用药禁忌者;排除标准:①肝肾等严重系统功能障碍患儿;②非呼吸道感染类患儿。
1.3方法
保持患儿口腔清洁,观察患儿口腔黏膜充血情况。给予两组患者雾化吸入等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定时鼓励患儿饮用温开水。以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为主。遵医嘱使用退热、抗病毒、消炎药物,定时监测患儿体温,及时处理并发症。雾化治疗前向家属讲解雾化治疗流程和治疗目的,取得家属支持配合。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具体包括:①分析障碍因素,成立专项工作小组,依据患儿病情资料,通过查找文献、小组讨论明确RRTI患儿护理策略,为患儿家属讲解疾病基础知识及日常生活护理常识。②明确目标并制定计划,以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认可为宗旨,综合考虑患儿心理、病情及护理需要,制定针对性护理策略。③实施护理计划,具体内容包括:a.环境护理,患儿遭受病痛折磨,加之对治疗的恐惧,易产生负面情绪,配合度较低,进而影响疗效,护理人员应为其提供温馨、干净、清爽、舒适的病房环境,有助于缓解其负面情绪。同时病房可采用加湿器、洒水等方法保持空气湿度。b.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根据家属理解能力、文化水平,以一对一或讲座形式,向其讲解疾病发病原因、治疗方式及注意事项,纠正其错误认知。给予家属心理辅导,减轻其心理压力,提高其配合护理工作的积极性。c.发热护理,积极给予39℃以下发热患儿物理降温,必要时可遵医嘱予以退热药物。体温大于39℃患儿,可遵医嘱服用退热药物。d.随访调查,患儿病情好转并且稳定以后,方可出院。出院前嘱咐家属每天中午保证患儿午休、饭后适当活动、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多次饮用温开水、规律作息习惯等,如有不适,及时到医院复诊。出院后每周随访患儿,评估患儿病情、心理状况,了解患儿护理情况,评估护理目标完成度,并针对家属提出的护理问题及意见,改进护理内容。
1.4观察指标
①观察比较两组症状(咳嗽、发热、鼻塞、扁桃体肿大)消失时间;②观察比较两组护理工作满意度,自制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由患儿家属评价护士工作质量、工作态度等,非常满意≥80分,70≤满意≤79,不满意<70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sx±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咳嗽、发热、鼻塞、扁桃体肿大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工作满意度96.36%(53/55)高于对照组72.73%(40/55),差异显著(P<0.05),见表2。
【关键词】 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护理
手足口病是受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通常是由飞沫、唾液等经呼吸道进行传播,或是由污染物及手经口进行传播,也或是由粪便进行传播1。其临床表现为患儿发病较为突然,可引起手、足、口腔及臀部的疱疹或皮疹,也会引起发热,少数患儿还可能会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及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2。我院于2010年3月到6月共收治538例10个月—4岁的手足口病患儿,经科学合理的临床观察与细心的护理,患儿全部治愈出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次涉及资料为2010年3—6月份收治的538例患儿,及早发现病情变化65例,送广州治疗12例,转本院儿科及重症室有53例治疗,其中死亡9例、治愈44例。526例患儿中发热453例,体温为37.5℃—39.2℃,持续发热时间为1.5—3天;526例患儿均出现口腔黏膜疹,在发病初期有4mm水泡样的黏膜疹出现,且边缘充血。在发病2—3天后黏膜疹破溃成溃疡,致使疼痛加剧,造成患儿饮食困难,在2—3天后愈合;均出现皮疹,且以手掌、足底、肛周及臀部多见,也会偶发于肘部、膝部及躯干处,在发病的1—2内会有玫瑰色充血性疱疹或斑丘疹出现,呈椭圆或圆形,直径为2—4mm且数目不等;128例出现咳嗽、咳痰及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
2 临床观察
2.1 普通病例观察 普通病例其发病潜伏期通常为2—7d,患儿发热的热程也为2—7d不等,且体温越高,其热程也越长、病程也越重。在发病期间,患儿常有哭闹、流涕、咳嗽、烦躁、食欲不振及拒食等症状。患儿在发热时或在发热的1—2天后,其口腔黏膜会出现疱疹,该疱疹通常位于颊部、咽部、舌及口唇内侧,发病初为水泡或粟米样的斑丘疹,在破溃后成为溃疡,周围会有红晕,出现,且疼痛感较重。在口腔疱疹出现1—2天后患儿手足远端的部位诸如手指、手掌、足底会出现红色的小丘疹,且可转变成小疱疹,椭圆或圆型、米粒大小,皮纹与长经的走向一致,且周围有红晕,内有浑浊液体。此皮疹也可出现在肛周与臀部。
2.2 重症病例观察 少数的手足口病患儿可能会有脑脊髓炎、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出现。若神经系统受累则会表现出精神差、易惊、嗜睡、头痛、呕吐、肢体抖动等,同时可能会出现眼球震颤、供济失调、无力、急性或迟缓性瘫痪、惊厥、腱反射减弱或是消失等。危重病例甚至可能出现频繁抽搐、昏迷及脑疝等。患儿其呼吸系统多表现为呼吸浅促、困难且呼吸节律发生改变,口吐白沫、口唇紫绀或咳粉红色及血性泡沫痰。对患儿肺部进行听诊可闻痰鸣音或湿啰音。其循环系统则通常表现为皮肤发花、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指(趾)发绀等。心率则会减慢或是加快,脉搏减弱甚至会消失,血压则下降或升高。若患儿心脏受累则会出现心肌炎,会表现出乏力、心悸、胸痛、活动受限、呼吸困难、发绀、心电图改变及血压降低或升高等。若患儿中枢神经受累则通常会发生在2—4天内,且可继发于神经源性肺水中。急性肺水肿通常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伤致使突发性颅内压增高所引起,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及急性呼吸困难为其主要特征。在早期多表现为精神差、表情淡漠或烦哭、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继而则会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四肢末端发凉及泡沫样血行痰和肺出血;二氧化碳分压与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呼吸循环衰竭,且死亡率会会高达80%以上。同时外周血白细胞的计数会明显增高也或是显著下降;血糖会明显升高;在短期内胸片异常明显加重。
3 护 理
3.1 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儿及病毒携带者,因此,患儿一旦确诊或为疑似者则要求其住单人病房,同时对与其有密切接触者应进行7—10d的隔离观察。轻者可在室内进行活动,被陪护探视实施严格要求。应为隔离观察者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清洁、温湿度适宜,且应定期开窗通风,用进行一定的紫外线空气消毒,对地面、床头柜、椅子等应用优氯净溶液进行拖洗;患儿出院后对病房及观察室进行终末的消毒,对其使用过的桌椅、病床等设施与物品用一定浓度的优氯净进行彻底擦拭,将其用过的物品进行再清洁、灭菌处理。
3.2 病情变化的观察 今年手足口病具有病起更急、病情发展更快、病势更凶险的特点,在重症患儿中突发呼吸衰竭的患儿比例比往年显著增加。鉴于今年的特点该观察应包括以下方面:基本生命体征、意识、精神状态、有无易惊及肢体抖动、口周皮肤黏膜的颜色、肢端有无发凉及皮肤颜色,肺部呼吸音、心音、有无咳嗽、呼吸急促、喘憋及肺部有无湿啰音等,同时也要观察患儿咳痰时痰液的色质。若患儿心率大于140次/min、持续高热、呕吐、嗜睡、精神萎靡等则应警惕心肌炎或脑炎等并发症的出现3;对于呼吸急促、喘憋及肺部啰音患儿应重点监护,严防呼吸衰竭的发生,为预防呼吸衰竭可遵医嘱给予此类患儿低于30%浓度小量持续吸氧治疗。
3.3 对症护理
3.3.1 发热护理 该病通常为低、中、高度发热,低、中度发热无需进行特殊处理,保证患儿多饮水。若体温超过38.5℃则应按医嘱服用一定计量的退热剂。
3.3.2 饮食护理 患儿因溃疡疼痛及张口困难等会影响食欲,此时应给予其流质及半流质且营养丰富的易消化食物。保证患儿多饮水。进食后较大患儿须温水漱口,不会漱口的患儿多喂温开水,保持其口腔洁净4。
3.3.3 皮肤护理 在皮疹及水疱中会含有病毒,若皮疹破溃则可传播病毒,或是出现皮疹感染。此时则要求我们应保证患儿床铺干燥清洁,使患儿尽量穿软底鞋或不穿鞋,少运动。保证其皮疹及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出汗后应及时清洁皮肤,勿抓挠皮疹。着装方面应尽量使患儿穿柔软、宽大且经消毒的棉质衣服。
3.4 心理护理 根据患儿性格特点,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应使态度温和,多与患儿交谈或多表扬,使患儿尽快消除恐惧及陌生感,保证患儿的情绪稳定,使其配合治疗。因家长对该病的认识不够,在突起发病会过度紧张,但为避免传播又必须对患儿进行隔离观察治疗,此时医护人员应向家长做好细致耐心的解释工作,取得家长的合作。
参考文献
[1] 丁月荣,谢秀平.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2010,(4).
[2] 王巧娟.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要点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2).
【关键词】临床表现;预防及护理;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80-02
手足口病分五期:分别是手足口出诊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心肺功能衰竭期、恢复期
1 临床资料:
5个案例介绍如下:
1.患儿张某某、男、2岁、以“发热,口腔疱疹1天,肢体抖动1次”入院。入院 最高体温达39.2°C,患儿精神食纳差,肢体抖动约半分钟。化验结果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心肌酶升高。2.患儿焦某某、男、1岁、以“发热、出疱疹、易激箬、肢体抖动半天”入院。最高体温达38.8°C,患儿口腔、手心、脚心疱疹,同时患儿精神食纳状况差,易激箬,间断出现肢体抖动。3.患儿管某某、男、3岁、以“发热、皮疹3天,加重伴呕吐1天”入院。入院最高体温达39°C,伴有颈部不自觉抽动,以及非喷射性呕吐。精神萎靡,食纳差,呕吐约4到5次,伴易惊,以及双下肢不自觉抽动,行走不稳。4.患儿李某某、女、4岁、以“发热、手心及咽部疱疹2天”入院。最高体温达40°C,同时出现伴精神差,有肢体抖动。化验结果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5.患儿宋某某、男1岁、以“发热3天、手、足口部皮疹2天”入院。最高体温达39.5°C,急性发热病容,精神差,肢体抖动,入院第二日晚,患儿心率增快至170次每分,精神萎靡。
1.1上述是重症患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有:
1.1.1 呼吸系统的表现: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咽部充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淋巴结肿大。
1.1.2神经系统的表现:患儿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烦躁、无力或瘫痪。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及危重着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
1.1.3循环系统的表现: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浅慢,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1.1.4消化系统的表现:食欲差、呕吐、恶心伴有大便不通畅。
1.2 护理:
通过食物,口鼻飞沫及接触传播因此预防上主要做到:
1.2.1饮食护理:患儿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患儿因口腔疱疹疼痛,不愿意进食,要多鼓励,或表扬患儿进食,要少量多餐,要吃些清淡、温 性 、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禁食冰冷 、辛辣 、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患儿病情变化。进食越多越增加患儿的体循环血容易导致肺水肿,脑出血等。不能进食者应及早给予鼻饲。
1.2.2环境护理:避免与患儿接触病毒污染,家长尽量减少孩子到拥挤的人群或是公共场所人群密切场所玩耍,减少接触传播,如,病毒污染的毛巾,玩具,等物品。流行时,做好个人及家长的卫生,勤给患儿洗手,患儿的衣服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提防手足口。
1.2.3皮肤护理:保持患儿衣服宽松,柔软,并保持床铺干燥整洁,患儿出汗时,及时更换衣服,以免受凉并加重病情,避免患儿及家长用手抓挠疱疹处。给患儿修剪指甲,避免用各种消毒液冲洗疱疹处,防止感染。
1.2.4口腔护理:患儿病后口腔疼痛拒绝进食,哭闹不停等,在护理过程中注意檫洗是注意棉签头有无松动,防止棉签头脱落口腔内,棉签不宜过湿,以防止患儿将溶液吸入呼吸道。避免刺激食物摄入。如:酸,辣食物。
1.2.5用药护理:对病情危重患儿,高热患儿要及时测量体温,尤其体温居高不下或继续升高者,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多鼓励患儿喝水,并少量口服退热药。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降温变化。如有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患儿精神症状发生改变,出现神志萎靡,高热,剧烈头痛,呕吐,恶心或易惊、肢体抖动等及时告知医生,遵医嘱给予镇静等药物对症治疗等,同时给予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等药物治疗。心功能受累的患儿,遵医嘱立即给予抗感染,强心,营养心肌,扩血管治疗。还要每天要密切监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心肌酶、血糖的变化。
1.2.6心理护理:患儿患病后导致家长过度紧张,医护人员必须安向家长耐心的做好解释工作,帮他们认识疾病,并接受现实,取得家长的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并配合医护人员一起照顾患儿,直到康复。患儿由于环境的改变,会产生恐惧,患儿会哭闹不安,避免家长在患儿面前激动大闹,防止患儿心率加快。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态度温和体贴,关心患儿,并鼓励或表扬患儿,消除患儿对周围环境及医护人员的陌生感,取得治疗上的合作。
1.2.7并发症的护理:一旦发现患儿精神症状发生改变,出现神志萎靡,高热,剧烈头痛,呕吐,恶心易惊肢体抖动等及时告知医生。并告知家属让患儿卧床休息,头部偏 向一侧,尽量减少患儿头部活动。在用药的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1.2.8健康宣教:病情观察宣教,注重在巡查过程中用痛俗的语言与患儿家属沟通。请求患儿家属配合密切留意患儿病情变化,出现如下情况,立即向医护人员报告。(1)体温升高38.5以上,持续不退着;(2)不吃不喝、呕吐、哭闹不安;(3)嗜睡、昏睡、精神萎靡、烦躁、易惊、身体抖动;(4)呼吸急促、2忽快忽慢、深大呼吸等改变着。
1.2.9出院指导:出院后也应该注意婴幼儿的营养,多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等。尽量减少去人多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第五版传染病学。
[2] 李伟;贾延敏;;小儿手足口病58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7年15期
[3] 杨智宏,朱启,李秀珠,王晓红,王建设,胡家瑜,唐伟,崔爱利;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年09期
1.1基础护理护理人员要时刻保证患儿病房的整洁、干净,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每天通风1小时;定时消毒,采取呼吸道隔离措施;护理人员在对患儿病房进行清洁时,要坚持湿扫、湿洒的原则,这样能够有效清除空气中漂浮的细微颗粒,避免患儿吸入到肺部中,进而加重病情;另外,控制病房温度和湿度,将温度调整为18~22℃,将湿度调整为50%~60%;禁止陪护人员随意进入,避免给患儿产生不良影响。
1.2发热护理发热时支原体肺炎疾病的临床常见症状,为有效控制发热需要做好降温处理;根据患儿的体温,选择最佳降温方法,若患儿体温为38.5℃,则采取物理降温法,可采取乙醇擦浴、冰枕以及头部冷敷等方法;若患儿体温超过38.5℃,那么则采用物理降温联合药物降温,护理人员要动态观察。另外,患儿发生高热后会导致发生口腔疾病,因此,要嘱咐患儿多喝水,加强口腔护理;此外,对患儿进行发热护理干预时,患儿身体会出大量汗液,因此,护理人员要为患儿更换衣衫、尿布,并清洁患儿皮肤。
1.3呼吸道护理支原体肺炎患儿还伴有严重的咳嗽症状,如患儿病情较严重,那么咳出的痰液为白色黏稠样。通常情况下,支原体肺炎患儿病变部位上皮细胞受损比较严重,呼吸道内易出现较多分泌物,患儿不能将分泌物完全咳出,进而易导致发生呼吸不畅、呼吸障碍等情况。因此,护理人员要正确指导患儿有效排痰,并协助患儿翻身,轻拍患儿背部;此外,还可采取吸痰的方法,吸痰前,要严格消毒吸引器;进行吸痰时,注意动作轻柔、行动迅速。
1.4心理护理由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病的特点,患儿服药后胃肠出现较大反应,且还伴有胃纳差、呕吐、恶心、腹痛以及穿刺部位疼痛等情况,进而导致患儿易产生紧张、恐惧、害怕心理,患儿家长易产生焦虑情绪。因此,为获得患儿配合,提高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要运用和蔼、亲切的语言鼓励、安慰患儿,采用唱儿歌、看漫画书、讲故事、播放动画片等方式,转移患儿注意力,有效缓解患儿的恐惧情绪;另外,对患儿家属讲解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相关知识,如怎样做好预防等,消除家属顾虑。
1.5药物护理目前,临床治疗支原体肺炎患儿主要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罗红霉素、交沙霉素等药物,但该类药物易导致患儿肠胃发生不适症状。因此,使用该类药物进行治疗时,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进而有效减少输液导致的不适。如患儿年龄偏大,则将输液速度控制为20滴/min;如患儿年龄偏小,则将输液速度控制为10滴/min。注意在输液前,告知患儿家属输液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输液前做好预防工作,给药前患儿要正常进食,避免出现空腹给药的情况;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患儿的体征变化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并观察穿刺部位是否肿胀。为减少输液导致发生的不良反应,可适当加入碳酸氢钠、维生素B6等。
1.6肺外并发症护理部分支原体肺炎患儿易合并肺外并发症,因此,临床要给予足够重视。心力衰竭、呼吸困难、缺氧等是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常见并发症,其中,心力衰竭是其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有效控制患儿活动量,若患儿病情较轻,那么可在家属陪同下进行活动;如患儿病情重,则应卧床静养。尤其是对于肺炎症状重且伴有心力衰竭并发症的患儿,护理人员要特别关注。
2结果
经过有效治疗后,患儿2~9d内退热;治疗2~3周后,经X线胸片复查,患儿的肺部病变完全吸收或者大部分吸收;治疗3~4周后,患儿均有效治愈。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