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

时间:2023-08-07 17:28:55

导语: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

第1篇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把传授语文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忽视了其他的语文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较差。因此,在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提倡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本文通过简要分析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新课程理念下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措施,以期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1]。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语文教学;问题;措施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制度、教育体系逐渐健全和完善,同时,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也逐渐被提出和运用。然而,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影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较低。因此,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新课程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1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单一僵化: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造成语文教学成为“为考试而学习”的局面。而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一味地以自己的讲解为主,使得教学氛围沉闷,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教学效率较低。再加上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违反课堂纪律、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而小学语文教师采取严管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致使教学效果较差。

1.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注重讲解文章内容,忽视了传授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使得教学效果较差。同时,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开展阅读训练的目的是应付考试,因此,在阅读教活动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利用题海战术,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书面成绩,严重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另外,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忽视了课外阅读活动的重要地位,极少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或者课外阅读质量不高,再加上课堂教学活动中,阅读材料不足,使得学生的阅读范围有限、阅读视野狭窄,从而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2]。

1.3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降低了教学效率,制约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等原因,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采用严格管理的方式,维护课堂秩序,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沉闷,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而给学生以后的阅读活动造成负面影响。

2新课程理念下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措施

2.1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语文书面成绩,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在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坚持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以引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2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学生是学生的主动者,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体的地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来,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具体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播放西沙群岛的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3]。

2.3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阅读教学活动会受到时间的限制,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知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推荐一些适合学生看的书籍,让学生自主阅读。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3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新课程理念会逐渐深入和发展,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重视阅读教学的地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4]。

参考文献:

[1]黄育民.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5:199.

[2]张春艳.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223.

[3]吴燕清.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4,10:179.

第2篇

关键词:问题意识 提问艺术 主体地位 思维能力

教育是明天的理想和希望,基础教育是通向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石。"完善的教育可以使人类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的发挥。"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式下,在语文新课标的实施中,我们发现“问题意识”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这是因为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提问的技巧和问题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综观目前的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问点随意,缺乏目的;有的问题肤浅,缺乏思维深度;有的问法呆板,缺乏技巧;有的不考虑时机,机械发问;有的习惯于包办代替,不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探寻课堂提问的方法艺术。

一、传统教学中问题意识的缺乏

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严重影响,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的是传承式教学,而忽略了知识、技能的来龙去脉,形成了只重结果,不管过程的弊端,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呆板,主要靠学生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有着明显的被动学习的特征。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明白,实际上降低了学生思维的层次和价值,从而养成一种惰性。教师把自己视为课堂的绝对“主宰”,使课堂民主化程度不高,造成学生有问题而不敢问,不能问。

在传统的课程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影响下,许多教师教学的着眼点牢牢地锁定在对书本知识的传递上,教学中的训练停留于学科知识点和能力点上,对教学目标的追求满足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成绩。教师上课也怕学生提问影响教学进度,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课堂无关。教学方式的不灵活,禁锢了学生的思考,使学习的环境氛围紧张,也就等于学生背上沉重的包袱走进教室,紧张的气氛给他们造成了压力,导致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机会,教学效果也不好。

从学生方面来看,学习的价值取向进入了误区。学习是为获取功名谋得职业,还是为充实和发展自我?在这两种不同的学习价值取向中,由于“学而优则仕”的用人选择制度使得学生疯狂的追求考试成绩。这种追求使学生对知识的尊重蜕变为对教材和教师权威的崇拜。这种接受式学习使学生变成了课堂的奴隶,思维逐步变得僵化,缺乏自主思维的习惯和独立人格,以致丧失了自我。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先生收效少,学生苦恼多了。

二、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

1.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提问前,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难度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问题。

3.新颖别致,注意趣问性。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发展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感知只能获得直接经验,而产生的问题才是促使学生探究、学习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就不能真正诱发学生的学习求知热情,学生也就不会深入地进行钻研和思考。

第3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过度注重语文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得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背离素质教育的初衷。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受区域之间教育水平发展差异化的影响,一些地区教材大纲与教材内容相对落后难以满足素质教育教学需求,同时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不高,语文教育教学缺少新鲜血液,同时由于教学理念思想相对陈旧,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影响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二,有些学校忽视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性,片面强调应试教育的作用,以升学为导向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评简单依照学生考试成绩,对教师教学工作缺少正确的指导与推动,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小学生生理与心理成长阶段的特殊性,教学模式以简单知识传授为主,忽略课堂互动的重要作用,多采用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忽视课堂互动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与手段难以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语文新课程教学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有力保障。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内容改革首先应当选用符合素质教育标准的教育目的多元化的语文教材与选读教材,扩展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在基础知识的教学层次上增加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教?W内容,增加语文实际语言表达应用能力教学内容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理念体系与责任感的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教学课堂比重分配时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使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素质教育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剧本表演教学,使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而发挥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创造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

语文教学方式的设计与选取受教师素质与理念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改革时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丰富教学方法与技能的知识储备,针对学生生长发育特殊阶段的心理与生理特征,科学合理的进行语文教学方式改革。首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传授式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增加语文课堂教学中互动语文教学方式的比例,转变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以朋友与学习伙伴的角度与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通过引导与帮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其次,鼓励学生通过质疑与讨论的方式开展语文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第三,在语文教学中“善用鼓励”将强队学生的肯定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梳理学习压力的心理素质与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效果评价系统设计理念与评价标准不但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教学能力,因此在重视素质教育教学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及时对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与指标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首先在语文教学评价时注重对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评价,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正确定位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课堂师生学习关系,其次,通过发挥教学评价的指导作用,加快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设计改革,督促教师通过正确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提高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水平。例如在语文教学评价中加入各种语言类课外竞赛于活动的教学评价,使学生在竞争学习中加强自身语文能力的提高。

第4篇

困境一:照搬国外理论,脱离中国教育实际,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严重脱节。

近年来,西方诸多教育学理论或学说纷纷涌人中国,这些如潮水般的理论在启迪我们思维的同时,也造成了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失语”现象,表现在以下方面:教育理论的原创性缺乏――跟在外国理论后面跑;教育术语的洋化――语言生僻,一些译著晦涩难懂;教育理论的本土化不够――食洋不化,缺乏充分理解就大规模“运用”到实践中。由于课程改革理论先天脱离中国教育的实际,也由于我国教育中很顽固的积习,所以在实行课程改革的时候,自然就出现很多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课程改革为了谁?为教师改?为学生改?为知识改?为改而改?新课改中中西合璧的先进理念与应试教育环境下的传统教学观念大相径庭,成不了教师指导教学的主导理念。课改不知不觉成了我们热情欢迎后的弃儿。

我们的语文教育似乎总在做附庸,或是语言学,或是文学论,或是教学论,现在又是课程论……我们的话语系统好象只属于这些学科。而语文教学作为学科始终没有独立性,争得自己的地位。语文教学是什么?它就是语言的习得和文化的传承,而教育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今我们对于语文教育,只是不断的进行着技术层面的改进,如教法的探讨,课型的改变,教材的修改,直至课程的革新。我们缺乏价值思想。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观念,没有树立起应有的价值思想。所以有人说,语文教育群体发育不良,这话绝非危言耸听。

困境二:过于繁多的内容,使得师生都疲于奔命,心力交瘁。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材新,容量大,课时紧,教材如何选用,时间如何安排?教材中相当多的内容是虚设的,新课改各学科好像都在搞竞赛,竭尽其能,都想把最精彩最重要呈现给学生,学生难以招架,教师也只好拼命开课,因为教学内容无法完成,教材设计者的初衷完全落空。不可否认,由于自身专业知识方面的局限性,教师对一些模块内容的把握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学习内容泛滥,自然会造成学习过程失控,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和师生价值错位的问题,真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远离虚假的繁荣,真正落到实处。

困境三:过于苛刻的要求,使一线教师望而生畏,力不从心。

对新方法,新理念的生吞活剥,作为新课程行动者的教师其执行力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教师出现走样产生偏差,就是很自然的了。另一方面教材的专业性过强,这些教学内容,让相当多的小学教师的在能力上捉襟见肘,明显跟不上。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灵暗花明又一村――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对新课改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

(一)新课程语文教学论,总论

此著汇集了众多专家有益于语文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和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系统地阐释了:有关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探讨了关于建构主义语文教育思想、语感教育、老师素养、教材建设、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问题等内容,同时,对教师的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也做了详细的介绍。

这是一部以新课标和新课程理论贯穿语文教育全程的“语文教学论”教材,以教育思想的丰硕独树一帜,使人耳目一新。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也许我和编写者想法略有不同,比如,语文教学中应该是“阅读”领先还是“写作”领先?我认为可以有多种模式,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根据不同学生以及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来拉动语文教学。

(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对小学语文新课改的实际指导作用

第一,在小学阶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在生活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在幼儿教育阶段已经获得了哪些基本的语文素养,避免语文教学中的机械重复,另一方面必须思考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二,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应在打牢学生语言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训练的要求,因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始终是语文教学最重要任务,这也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本质之处。

第三,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会阅读,从写作中学会写作,从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把听说读写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语文知识既然只起辅助作用,就“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地讲授语文知识,要靠系统完整的语文训练,而忽视了母语教学有基础,有语境,有丰富的资源这一基本事实。这是造成目前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学生绝不是先掌握了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之后再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的,而是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逐步领悟有关语法和修辞知识的。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这不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学生的吟诵品味,而且包括课外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二要不断开发和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逐步领悟和习得学习语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四,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传统语文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脱离言语实际和应用实际,语文成了升学求功名的敲门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汉语文化视野

引言

语文课程是贯穿于每个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作为学习的启蒙阶段,更需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然而,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教学仍然在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因此,为改变这一现状,在新课程背景下,通过汉语文化视野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已势在必行。

1.在识字教学中构建汉语文化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首先应该在识字教学中构建汉语文化教学模式。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唯一得以保存至今并仍在继续使用的表意文字只有汉字,每一个汉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就好比一首意味隽永的诗,一副赏心悦目的画。汉字能够触目会心、见形如义,是一种形入心通的文字,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积累的数不甚数的中国汉字,形体千变万化,但构字部件是有限的。在常用的汉字当中,声符仅有400多个,在这其中,大多数声符具有较强的构字能力。因而构成了系统性的汉字内部结构。汉字具有如此鲜明的文化特质,作为小学语文一名教师,当然需要站在传承中华文明的高度,在实际教学当中,充分结合汉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将识字教学的文化功效充分发挥出来[1] 。例如,教师在进行《秋天的图画》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首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让学生充满趣味地识记汉字和理解汉字,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良好习惯。同时,应该充分利用汉字内部结构的系统性,精心点拨,加强梳理,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将汉语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细心讲解每一个汉字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不断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文化素养。

2.在阅读教学中构建汉语文化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构建汉语文化教学模式。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不管编写得如何,教师在解读过程中都应该保持一种审视的眼光,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同时,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对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更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华文化中存在的弊端,只有这样,才能够科学的取舍和正确的判断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显示的价值观,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够将与时展相符的新文化理念传授给学生[2] 。例如,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结合汉语言中的独特品格开展教学,比如将汉语语法的正反、虚实以及松紧的辩证充分结合起来;在修辞手法上尽量追求句式的灵动、词汇的丰赡以及音韵的动听;针对表意文字,应该将义、音、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统一和谐体等等。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才能够充分认识到汉字的规律性和独特性,使学生的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获得成就感,从而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3.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构建汉语文化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应该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构建汉语文化教学模式。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这也是新课程为何将口语交际教学当作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主要原因。口语交际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一直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国家,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口语交际中,中国人主张说话留有余地、退让、恭敬谦虚,反对不将情面、咄咄逼人。另外,中国人提倡隽永式地表达方式,喜欢风趣幽默的进行交流。凡此种种,都是教师应该在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中加以运用的[3] 。例如,教师进行《窗前的气球》这一课程的教学时,应该将重点放在气球的讲解上,让学生充分感知到这只气球不是普通的气球,它代表了米莎和科利亚之间纯洁的友谊,引导学生想象米沙在窗外放气球的画面,让他们知道米沙是因为想让科利亚开心才做出这一举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便可以理解到这边课文的深层含义,提高他们的文化底蕴,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4.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实施以来,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课程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教师必须予以重视。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在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不仅制约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认为,必须运用汉语文化视野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在识字、阅读以及口语交际等教学环节中构建汉语文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孙中华,王佩彪.作文学习中的“六多”―浅谈我的作文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2,66(34):86-88.

第6篇

新课程标准中是这样界定语文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更为突出的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因素,要求当前的语文教学应更加注重表现语文教育的丰富的内涵,还其本来面目。而在传统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的语文教学活动,都是更加注重其工具性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高度一致的。因此说,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要响应新课标的要求突出人文性,同时又不能淡化其工具性。

就当前的教学现状而言,很多教学做法都是值得我们反思和进一步改革的:如,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渐地削弱语文基础,淡化知识教学,而更加注重挖掘语文的人文精神因素。甚至还有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再进行字词句基础知识的教学,就是落伍,于是很少在课堂上提及,甚至于干脆省略……然而,如果一个学生连字词都不认识,不会读,写作中错字连篇,即便有再强的感悟能力,又能如何?没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掌握,万丈高楼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扎扎实实地做好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又要注重在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结合。

二、自主性和主导性结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求教师将更多的教学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将“还课堂主动性给学生”变成了“放羊式”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讨论对象等。再加上教师没能在其中及时地起到主导作用,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都要完成什么教学任务,教师不知道学生都达到了哪些教学目的。虽然课堂形式上热闹非凡,但实质上却没有丝毫的教学成效。

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想法固然没错,但是学生若长期处在没有正确引导的、胡乱的、任意的、毫无根据的学习活动中,就会对语文的学习产生误解,无所适从。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有效地结合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主导”,要让学生在规矩的“方圆”寻找自由。此外,学生占主体地位的课堂,总会生出很多的“意外”,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具备“二次备课”的能力。

三、合作性和独立性兼顾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视角 小学语文 教学模式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215-01

近些年来,为了满足于应试教育的基本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仍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授课时注重于单方面知识的灌输,师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这种典型的“单主体”教学模式已明显不适应新课改的基本需要,严重制约了当前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为有效提高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逐渐突破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变和创新,对于学生的不同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强调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塑造”为教学目标,进一步探索符合现代化新课改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从若干个方面出发,阐述了笔者对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若干思考。

1 加强教学理念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教师应加强教学理念的转变,同时研究和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整个教学过程的掌握,杜绝出现在不掌握教学方向的情况下一味注重知识的灌输,或者一味强调课堂形式设计而忽视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一种高效、适合的教学方法指引下获得课本知识的收获,在此基础上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次,新课标下进行语文教学注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要是教师突破以往单纯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重点加强教学情境的构建,直接通过课堂讲授或者课外实践等多种方式构设教学环节,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2 积极指引和启发学生答疑解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对于书本内容具有的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质疑就是通过自主学习或合作式学习,及时分析和发现问题,并提出诸多疑问。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部深层的思想和内涵,鼓励和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不同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例如,在讲授《海底世界》一文时,教师指引学生揭示所提问题的内在,“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宁静”这一句,提出“澎湃”和“宁静”的矛盾缘由,这是“揭示矛盾法”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使学生领悟海底世界的奇妙所在。此外,还可以通过辨别差异法、比较优劣法等教学方法,逐渐培养学生及时发现和提出问题,自觉、善思、好问和大胆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3 充分利用多种途径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的手段也逐渐增多,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合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教学方式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视觉直观、表达具体,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教师所讲内容枯燥无味,引起学生厌倦的不良心理状态。比如《赵州桥》一文中,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从而激发当时中国建筑水平领先于世界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以河北著名民歌《小放牛》进行展开,从学生感兴趣的著名民歌入手,激发学生急切想了解赵州桥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课堂中,将其它桥梁建筑结构和赵州桥利用图示的方法加以形象展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赵州桥这种典型建筑的整体结构特色,同时结合建造的当时背景,突出其建筑水平领先于世界水平,而较强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加强学生合作式学习,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可采取巩固练习、形式转换和内容拓展等方法,使学生通过对认知事物和熟悉事物的深刻领悟,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各种不同的独特观点和见解。教师根据课文体裁特点,要求学生认真通读课文,并积极展开科学合理的推理和想象[2]。教师也可从结尾知识入手,沿着课文结构思路展开合理想象,也可以抓住文中“假想”内容,展开一系列推想。教师应充分挖掘小学语文课本中丰富的知识素材,把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利因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式学习中,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比如,在讲授《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时,教师要求学生自学并提出质疑后,同时要求用括号将重点段落中的关键词语括起来并标红,引导学生背诵时加强重视,然后去掉这些重点词语,再要求学生进行背诵。由于各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背诵熟练,而且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蝴蝶谷的迷人之处。这种教学形式,增强了学生参与合作式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得到了一定意义上的展现机会,真正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5 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视角下要想加强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就应逐步突破传统的授课方式,不断加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给学生预留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引导他们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主学习机会和主动权。语文教学不能固化地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应不断研究和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合理利用,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

1.不够灵活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自己作为教学主体,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自己在台上讲,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即使教师加入一些综合性活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度仍然掌握在教师手中,这就使得学生过于被动,无法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进度、内容安排、操作流程等都需要经过教师的详细安排才能够顺利进行,且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学生所有的思维都必须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走,整个教学氛围过于沉重、不够灵活,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没有交流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和自尊心,渴望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展现自己,且希望得到对方的支持,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来开展教学活动,尤其是要多与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大多数教师并没有重视这一点,反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无法充分展现自我,自然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的分析

1.增加乐趣

在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能过于注重课堂教学的秩序,一定要让学生放松,使整个课堂教学氛围变得十分活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愉悦。另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多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教师一定不能采用统一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要让学生主动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将主动思考的权利握在手中,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加强交流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因其在教学过程中会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以此达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需要将语文这门学科综合化,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辅助手段来加入一些其他科目的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一些历史性的语文内容时,就可以将历史小故事与教学内容适当结合,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也能将历史与语文进行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以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为主,这就意味着教师更多的是将自己作为教学主体,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此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团队合作的集体观念,这种观念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间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且这种方式能够帮助一些不爱展现自己的学生融入集体活动,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

4.转变地位

第9篇

一、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需要书本上有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注重的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差异性,不断变换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认真研究和总结如何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德育方面的发展,实现“以德治校”,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看,新课改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有助于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二是《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立“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学生是未来时代的主人,是改造世界、创建新世界的潜在力量,教师传授知识不是为了让他们适应现实,而是要学会自主创新能力,为以后的长久发展打下基础。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关系着新课程实施的成败。在教学中,教师要贯彻民主教学思想,达成“实施在教师,任务是更新”的共识,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观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相信学生存在发展的潜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机会。

三是教师要通过学习新的教学方法,逐步领会教学不单单局限于课堂,也不仅仅立足于学科教材,而是要善于捕捉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信息,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开阔视野,丰富教学内容,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树立学生发展观,营造学习、体验的实际情境,关注情感体验,将课堂延伸到校园和社会,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要提高综合素质,多关注学生心理特征、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使其不断完善自我、学会做人。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与时俱进”,不断迎接新的教学改革方面的挑战。

二、新课改要求突出教学的主体性

一是小学生的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从小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社会阅历不足,知识积累有限,有些教材难点理解起来的确很困难。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到知识,有所进步,靠买参考书和课下的补习是不行的,这要求教师要对文本进行高质量的解读,加强对教材的探索,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体验,以便更好地实施新课改。

二是学生好动、好奇心重,课堂中时常会遇到无法预知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极高的专业素养,能够灵活地掌握课堂局面。如《曹刿论战》一文,教材中要求以对话的方式来展开情节,但是就在分组之后,一些学生想通过扮演文中的不同角色来完成这个任务,并且受到了班上其他同学的呼应。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否定学生的意见,认为他们是在无理取闹,而是要留出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创作能力。灵活地安排教学计划,有时不仅活跃了课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变得更加简单。

三、新课改要求科学应用多媒体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的教学手段变得丰富多彩,最直接的表现是对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多媒体已经逐渐走进小学课堂中,这不仅仅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更是现代教育的需要。为在新课改下的多媒体教学存在许多弊端。

一是期望值过高。多媒体课件固然给教师提供了许多方便,但是不见得所有的教学都需要多媒体。有些教师利用多媒体只是为了增加授课水平的技术含量,一节课都在使用课件,根本找不到教学的亮点,看到的只是声音和画面不断变换和展示。即使是在新课改要求下,教师依然是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多媒体,教师应该合理运用课件的同时,多注意和学生的沟通,注重学生思维和心理的发展。

二是定位模糊。多媒体课件的设计逻辑性不强,致使主次不分,宾主倒置,学生很难清楚地掌握有用的信息。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如果教师对教材研究地不够深入,多媒体只会成为教学的一种阻碍。因此不能让课件占据主导,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安排,教师更不能成为课件的操作者和跟随者,那样也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