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28:56
导语:在污染环境的因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修复
随着地球上人口的剧增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强度日益加大,有毒、有害废气物质不断的输入环境,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这个重大问题,对于大气污染和地表水污染之力的研究已十分广泛,许多技术已相当成熟并被广泛应用。
对于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之力来说,由于其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以及难治理和修复周期长等区别与大气和地表水体污染的特点,其修复问题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日益活跃的领域,同时也是世界性难题。虽然人们已在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些实用技术,但这些修复方法往往会破坏场地结构、造成二次污染,对于污染面积巨大且污染程度较轻的土壤甚至难以应用。为此,近年来,人们在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甚至生物修复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态修复的理念,并对其概念、内涵、原理、产业化途径等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应用的探索,试图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治理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一、生物修复—生态修复的基础
生物修复是对污染环境实施修复、之力的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是正在发展中的技术,是生态修复的基础。
目前被广泛认同的生物修复定义,是指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或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这是狭义的定义。
除了微生物修复外,植物修复、动物修复乃至酶学修复等方式的出现,赋予了生物修复更广泛的内涵,即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蚯蚓等动物以及水生藻类、陆生植物,甚至酶及分泌物等的代谢活性降解、减轻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改变重金属的活性或在环境中结合态,通过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或物理特性二影响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速率。
目前使用最广、最有效的生物修复技术仍是微生物修复。
二、物理与化学修复—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
从修复原理来看,物理修复与化学修复是指充分利用光、温、水、土、气、热等环境要素,根据污染物的理性性质,通过机械分离、蒸发、点解、磁化、冰冻、加热、凝固、氧化—还原、吸附—解吸、沉淀—溶解等物理怪和化学反应,使环境中污染物被清除或转化为无害物质。通常,为了节省环境治理的成本,物理修复或化学修复往作为生物修复的前处理阶段,近年来根式作为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无论是环境要素或生态因子,还是工程措施,对于修复生物的生命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影响要素。若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环境条件和生态因子在有利于生物生活的同时,也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或转化,将极大地提高生物修复或植物修复的效率,这一点对于生态修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物理与化学修复措施与生物修复的结合,是生态修复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其利用的是否直接关系到生态修复的有效性和成败。在实际的修复过程中,把物理修复、化学修复措施更好地与生物修复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
三、植物修复—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植物修复这一概念大约是1980年代前期提出来的,其最初的思想是利用超累积植物的的超量富集作用来去除污染环境中多余的重金属。
目前,植物修复这一技术已经涵盖了污染环境治理的各个方面,如城市树木、草坪乃至花卉植物对大气或室内空气的净化;池塘中水生植物通过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利用而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污染土壤及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去除及有机污染物的讲解等。
在污染环境治理中,从形式上来看,似乎主要是植物在起作用,但实际上植物修复过程中,往往是植物、根系分泌物、根际圈微生物、根际圈土壤物理和化学因素(这些因素可以部分人为调控)等在共同起作用。因而,总的来说,植物修复几乎包括了生态修复的所有机制,是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利用植物对重金属如Ni、Zn、Cd、Hg、Cu、Se,放射性核素如Cs、Sr、Ur,多环芳径,石油,化学农药,有机氯溶剂如TCE,废弃炸药如TNT等的修复研究均有报道。
摘 要 本文以海洋环境污染的刑罚处罚为视角,分析当下我国海洋污染事故的处罚手段对海洋污染力所不逮,并重点阐释我国新修改后的《刑法》仍然存在的环境污染犯罪刑罚处罚的具体不足,最后针对这些不足提出进一步拓展《刑法》中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行为范围、刑事责任体系设计、加大刑罚处罚力度等完善建议。
关键词 海洋环境污染 刑罚处罚 污染事故
作者简介:韩琦,华东政法大学法学硕士,漳州市人民检察院干部。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8-081-02
一、海洋污染事故的刑罚适用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地把物质或者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害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海水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从国家环保部每年在《中国环境公报》中公布来看,海洋污染事件呈上升趋势,现阶段仍处于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2011年发生的渤海湾溢油等事件,说明我国海洋环境急剧恶化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此次渤海湾溢油事故的处理,仅停留在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的追究上,而该案就学理而言并不排除刑法的适用。在美国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一案中,bp公司在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强大压力下,不但更换了公司总裁,同时加大损害赔偿力度,充分说明刑事责任的震慑作用不容小视。
当下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刑事法律法规,《刑法》第338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此外,《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以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都对海洋环境污染做出相关规定,但为何却对频发的海洋污染现象起不到很好的震慑效果,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力所不逮,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二、我国海洋环境的刑法保障机制的不足
(一)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行为范围过窄
我国刑法涉及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名包括污染环境罪等15项具体罪名,虽然《刑法修正案(八)》第46条对《刑法》第338条所规定的内容进行了修改,降低了犯罪成立条件,扩大了刑法对污染环境行为的调控范围。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刑法未将海洋污染纳入刑法调整的范围,只能以污染环境罪进行兜底。笔者以为,立法者当初希望通过规定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具体追诉范围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进入刑法调整的破坏环境资源犯罪行为范围越来越小,必然导致如海洋环境污染等严重损坏环境的行为游离于刑法控制之外。
从有关国际公约和国外立法来看,大都将环境污染以及环境污染的危险状态纳入刑法调控的范围。虽然我《刑法修正案(八)》取消“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表述,使污染环境罪的成立标准为“严重污染环境”,但这不意味着我国刑法环境污染罪中规定了危险犯。一方面,环境污染罪过形式是过失,过失犯罪一般只有在造成严重后果时才能构成,对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危险的行为不能以环境污染罪论处;另一方面,该罪成立的条件是污染环境行为达到“严重污染环境”程度,但实践中,污染环境既可以是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也可以是继发性或渐进性环境污染,对尚未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行为显然不能定罪处罚。可见我国刑法缺乏环境污染危险犯的规定,势必对包括海洋环境污染在内的海洋环境保护不利。
(二)刑事责任体系设计有待完善
我国对海洋环境污染的追究往往以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为主,忽视刑法保障机制的惩罚作用,在实践中,海洋环境污染行为往往都以行政处罚解决,但行政处罚远低于环境恢复的费用,手段在功能上显然无法与刑罚措施相提并论,而且造成环境污染结果多数由国家来买单。
从我国环境污染的刑事责任体系来看,一方面,当前刑罚体系缺乏非刑罚处理方法。刑法虽然规定了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主刑和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附加刑,另外还规定了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行政处罚等非刑罚处罚措施。但在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刑法规定的刑罚种类只有自由刑和罚金。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刑事立法相比,国外对环境污染犯罪刑事责任大都在刑罚处理外也进一步明确如民事补偿和环境恢复义务等非刑罚处理方法,可见我国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法定刑的种类略显单薄。另一方面,在刑事责任的刑罚实现问题上,由于环境污染犯罪大多发生在工业生产和经营领域,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这类犯罪的重要动机,所以加大罚金刑的处罚力度具有重要的预防和惩治作用。但是,我国刑法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仅仅规定“单处或并处罚金”等,与此同时并没有对罚金的数额做出相对明确的规定,从而导致实践中实际判处罚金刑的数额往往较低。
(三)刑罚处罚力度过轻
在追究渤海湾溢油事故责任方经济赔偿的时候,人们赫然发现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第73条,责任方最高罚金只有20万元,既难以起到震慑企业不犯类似错误的作用,也远难抵消给当地渔业、旅游业、海岸景观、生态环境等带来的损失。可见,我国刑法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的处罚程度却明显过轻,这一结论我们可以从与不同罪名法定刑的比较中得出。例如,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致使一人以上死亡、三人以上重伤、十人以上轻伤,或者一人以上重伤并且五人以上轻伤的”是构成环境污染罪最低要求的情形之一,其最高法定刑是三年,最低法定刑是拘役。而根据《刑法》第233条的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污染环境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若都造成一人死亡的结果,前者的适用的法定刑幅度是拘役以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后者的法定刑幅度是六个月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很显然,在危害程度一样甚至污染环境的危害程度更大的情况下,当下刑法对其所施予的刑事处罚明显轻于对过失致人死亡的处罚,而且环境污染罪危害结果不仅深远而且难以估量,不仅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的损害,而且包括海洋环境在内的环境资源破坏具有难以修复性,甚至不可逆性。因此过轻的刑罚只能使违法者更加有恃无恐,使刑罚的威慑力也将大打折扣。
三、海洋环境的刑法保障机制的完善建议
(一)拓展刑法处罚范围
根据刑法中关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规定的行为过窄,迫使我们必须扩大刑法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调控范围。一方面,应该将海洋环境因素都纳入刑法保护的范围,考虑到其独立特殊性和重大影响性,应增设独立的“污染海洋罪”,通过刑法规范的指引和规范功能,使社会公众普遍地确立
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应增设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危险犯。考虑到包括海洋污染在内的危害环境行为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结果,因此刑法将足以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的行为规定为犯罪,降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成立标准,将危险行为犯罪化,有利于通过刑罚适用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英美法系国家将某些环境犯罪的规定严格责任,要求那些从事环境相关活动的人负有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严加防范的特定义务,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引起危害环境结果的行为,就无须考察其主观上有无犯罪的故意或过失。因此,建议今后修改刑法时,对海洋石油污染等行为增设环境污染罪的危险犯,当污染行为造成了实际危害后果,则加重处罚。
(二)完善罪刑罚体系
刑法对污染海洋环境的犯罪的刑罚设计要受现有刑罚体系的制约,即在我国现有的刑罚种类条件下,事实上已经没有增设刑罚处罚方法的余地。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做法,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适用资格刑,由于环境资源污染犯罪的刑罚种类有限,建议将来通过修改刑法扩大刑罚种类的范围。
另外,由于石油溢油等所导致海洋污染犯罪多为多为贪利性犯罪,因此还要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罚金刑的规定加以完善。如通过判处罚金刑剥夺犯罪所得的经济利益,从而有效预防和惩治这类犯罪行为。虽然刑法已经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罚金刑做出了规定,但立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均未明确具体的罚金数额和确定标准。根据《刑法》第52条规定,“判处罚金,应该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对此,我们建议在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司法解释中加以明确,在考虑犯罪情节时除了应把握污染环境的行为人的过错程度、犯罪事实、性质及对环境造成实际危害后果等因素外,还应当评估被污染环境的修复成本,判令犯罪分子为恢复被破坏的环境支付必要的费用;与此同时,根据《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司法解释,还应把犯罪分子缴纳罚金的能力考虑进来。只有综上因素纳入到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刑罚体系中,才能有效防止因罚金数额过低而不能发挥罚金刑所应有的作用或者因数额过高而致使判决难以维继的情况发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罚金刑的功能,也符合罪行平衡的刑法原则。
(三)加大刑罚处罚力度
如前文所述,当前我国刑法对环境污染刑罚的处罚力度显然不够。对比我国刑法的相关罪名的规定,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刑罚力度普遍轻于各类财产犯罪的刑罚力度,普通的侵权财产犯罪的最高法定刑可以达到无期徒刑甚至死刑,而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处罚大都采3年以下有期徒刑,最严重的也只是10年以上有期徒刑。由此可见环境污染犯罪法定刑设置明显轻于财产型犯罪。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加重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尤其是海洋环境污染犯罪的法定刑,使犯罪人所受的处罚与其对海洋环境的损害程度相当,从而才能有效地惩治和预防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李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法律问题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4]徐祥民,吕霞.环境责任“原罪”说——关于环境无过错归责原则合理性的再思考.法学论坛.2004(6).
[5]李艳岩.突发环境事件立法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3).
[6]阳东辰.公共性控制:政府环境责任的省察与实现路径.现代法学.2011(2).
[7]徐祥民.环境污染责任解析:兼论《侵权责任法》与环境责任法的关系.法学论坛.2010(2).
作者简介:陈秋晨,乐清市人民法院刑庭助理审判员。
一、案件审理现状分析
(一)基本案件情况分析
2.除一起案件系正规电镀厂的管理人员违规排放之外,其余41起案件涉案的均为非法的电镀厂和酸洗厂,主要排放的是超标重金属、氰化物、氯化物,排放形式主要为废水,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废气,但目前环保部门在查处时并没有对废气进行检测。排放手段包括废水直排、渗坑、暗管以及桶装运输等使废水进入耕地、内溪河、滩涂和海洋。
3.案件的侦破方式主要为环保部门与公安部门联合执法,或环保部门在日常检查过程中发现可能涉及刑事案件主动将线索移交公安部门。
4.每起案件均由环保部门对污染物进行了检测,均发现非法排放的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严重危害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授权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倍以上。
(二)污染物情况分析(见图一)
2.以超标的比例分析,从超过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授权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倍以上至几千倍不等。最高的一个案件中重金属铜含量为2.88*103mg/l,我国规定的为0.3 mg/l ,超标比例高达9600倍。
(三)被告人情况分析(见图二)
二、成因分析
(一)乐清地区经济发达,产业类型化
乐清地区经济发达,主要经营制造低压电器、电子、汽配、摩托车整机等,这些行业均需用到大量的金属或其他材料的零件。这些零件在使用之前,需要电镀、搪瓷、轧制等工艺的前处理或中间处理。于是电镀、酸洗行业在该地区极为发达。截止目前,该地区经工商登记的正式电镀厂有23家,其产值远远跟不上制造业所需。
(二)非法电镀酸洗的违法成本低下
从审理的污染环境罪案件中也可以看出,大多数非法电镀酸洗厂雇佣的工人为2-5人,文化程度也均有小学、初中水平。根据资深电镀从业人员介绍,这种小作坊式的非法电镀、酸洗厂开办的成本仅需几万元,只要有业务,收益非常迅速,投资成本收回的速度也非常快。反观正规的电镀厂,不仅审批手续严格,要经过环保、工商、财税等多个部门的审批,而且还需花巨资配置专门的环保设备,同时运行这些环保设备的成本昂贵。这就造成在污染环境罪刑诉之前,很多的非法电镀、酸洗厂被环保部门查获之后,经营者去环保部门接受处理的话要缴纳较高的治污费,直接将工厂及配备遗弃另起炉灶反而成本较低。环保部门当时处理的手段也仅有警告、罚款、限期治理、停止生产和关闭,对这些非法电镀、酸洗企业及其企业主无法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
综上可以看出,乐清地区非法电镀厂没有任何的治理措施,无疑会在成本上远低于正规电镀厂,具有更好的价格优势。这种明显的价格差异加剧了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导致正规电镀企业经营步履维艰,区域性的产品生产技术落后,长此以往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加强环保法律宣传力度
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多数被告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由一定程度的认识,但由于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的限制等因素,大多数被告人对污染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和对自己身体的伤害没有全面、直观的认识。同时部分被告人认为之前的处罚仅为对企业主进行罚款,对企业进行停产等处罚措施,对务工人员没有任何处罚措施,突然之间对企业主、管理人员、务工人员均要处以刑罚,表示难以接受,被告人及家属不服判决、情绪激动的情况时有发生。笔者认为,应当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区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环保法律教育,强调污染行为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推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二)高额治污费用如何承担及环保公益诉讼的开展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探析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呈快速上升趋势,由于缺乏必要的处置设施,垃圾围城现象在一些县城非常突出,成为十分严重的环境公害。而且我国历来固体废物的产量都很大,而且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对物质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固体废物的产量也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日益增长的固体废弃物给环境带来很大危害,现在已成为影响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城市固体废弃物主要由居民的生活产生,也有部分由工业废弃物、城市清扫垃圾及建筑废物构成。
1 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是在我国“非典”过后一年内修订颁布,它体现国家对固体污染环境治理问题的重视,对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与身体健康的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推进对固体废物污染的监督与治理,推动了日常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对提升中国人民环境保护的意识,起到一个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这几年来,我国固体废物治理工作颇有成效,但是因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方法不够完善,为国家的财政支出带来了很大的负担,部分发达国家的固体废物处理还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在我国治理的固体废物统计中,旧家电高达两千万台以上,手机有2.5亿台之多,其中产生的固体垃圾就同比往年增长三倍以上,占日常生活垃圾生成量的百分之一。
据我国的环保局总负责人表述:“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增长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4%;固体废物处置能力明显不足,导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垃圾围城状况;固体废物处置标准不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仅达到20%左右,垃圾围城的状况十分严重。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贮存状态,不符合安全处置标准,1996年到2002年危险废物累计贮存量达到2633.9万吨。老的固体废物造成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新问题接踵而来: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畜禽养殖业污染严重,大多数农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妥善处置;废弃电器产品等新型废物不断增长,造成新的污染。”
由此可见,人们应当对其固体废物污染承当一定的防治责任。在中国环境资源立法中“维护生态安全”已经成为一个环保的核心。因此,国家应该以促进循环型经济发展为原则,倡导绿色化学、固体废品污染科学治理,且农村固体废品防预措施也应该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的范畴之一,这样可以起到一个保护农村资源环境的作用。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治理,其意义在于可维护生态环境资源的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
2 固体废物处理与绿色化学理念的必然联系
现在,绿色产品已经深得人心,随之而来的就是绿色化学的科学导向问题。在固体废品处理上,我们也可以引入一个绿色化学概念,它是最有益的固体废品处置手段;在科学上,绿色化学是消除废品与避免使用有毒物质,还有危险溶剂的有利方式,在生产上它优先使用可再生材料;在经济发展上,绿色化学合理地利用了生活中的资源,大大减低生产成本,完全切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可以在根本上切断固体废物的污染源。
在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绿色化学和固体废物治理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思想理念。固体废物治理是针对已经被污染的环境实施某些手段治理其污染问题;而绿色化学是从污染的源头上预防污染物质的生成。所以,只有通过对绿色化学研究与发展,才能做到和谐、科学和有效的解决固体污染问题,才能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的根本目标。
固体废物是一个环保难点,回收、利用固体废物资源,既可以舒缓环境污染的迫切性,也可以节省环境治理的成本。固体废品的处置是环保研究的主要问题,在没有一个切实解决方案之前,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以便环境资源不会遭不法之徒的破坏。
3 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3.1 工业废物污染现状
所谓固体废物,一般来说,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88条也对固体废物作了比较详细的定义:“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纳入固废管理的物品、物质。”近年来,工业生产产生的固体废物急剧增加,组成成份日趋复杂。工业固体废物是在工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排入环境的各种废渣、污泥、粉尘等。工业固体废物如果没有严格按环保标准要求安全处理处置,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其中,危险固体废物特指有害废物,具有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传染性、毒性、放射性等特性,产生于各种有危险废物产物的生产企业。从危险废物的特性看,它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潜伏着巨大危害,如,引起或助长死亡率增高;使严重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在管理不当时会给人类健康或环境造成重大急性(即时)或潜在危害等。
3.2 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现状
根据调查结果,城市生活水平愈高,垃圾产生量愈大。在收入比较低国家的大城市,如加尔各答、卡拉奇和雅加达,每人每天产生0.5-0.6千克垃圾,在中等收入国家的大城市,这个数字是0.5-0.8千克,在工业化国家的大城市,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通常在1千克左右。对于不同的固体废弃物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物化及生化方法把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利用或处置的物品,主要方法有:压实、破碎、分选、固化、焚烧、热解、生物处理等等。对于终态固体废弃物主要有海洋处置和陆地处置两类方法。固体废弃物历来有放错地方的原料之称,对于这些原料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加以利用。例如粉煤灰就可以加在水泥混凝土中,改善混凝土的材料和力学性能,在修筑高速公路的应用中可以看见粉煤灰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3.3 建筑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工程建设不断,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规划设计中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建筑垃圾并没有一个科学的、彻底的解决计划,而是露天堆积,施工之后集中处理的方法,然而施工之后施工方往往会忘记处理产生的建筑垃圾,即使有处理计划也只是简单的将其丢弃在城郊,造成了严重的固体废物污染。并且在经济发展中,很多人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导致在一些地方走上了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导致固体废物污染越来越严重,到现在已经成为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污染生态学研究现状讨论了污染生态学的研究内容:①研究在污染环境中生物受害原因以及与污染物的关系;②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以及在生态系统、生物体内的化学行为、变化规律,即吸收、转化、富集、降解规律和生态效应;③研究生物净化机制与生物防治污染的措施;④研究生态系统承受污染物的负荷能力,确定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一、引 言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兴起,生产和生活的性质与规模较之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以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正不断地向纵深发展。今天,人类强大的技术力量严重地影响和干扰着自然界的许多自然过程,如气候、植被、水分乃至与之有关或包含于其中的物质化学组分的交换、循环等。特别是目前这种影响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影响或破坏人类生活的正常性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的可怕后果,这即是当今环境问题成为倍受全世界关注的热点的原因所在。
与其他学科的兴起和发展一样,为了研究和解决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问题、探索人与环境关系方面的奥秘以及如何协调或控制这种关系,大约在20世纪中叶以来,一系列有关人类环境的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和发展起来。而从自然循环、物质变化角度研究环境问题的学科目前发展起来的最主要的有以下几门:环境地球化学、污染生态学、环境化学和环境生物无机化学。这些学科都尚在形成发展中,其最主要特点是不同学科交叉,即用已有学科的理论、方法去解决已存在的或新出现的环境问题。
也是在20世纪下半叶,生态学有了重大发展和认识上的飞跃。[1~2]新的生态学建立在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础之上,成为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门特殊的学科,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我国已故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曾指出:“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应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最主要界面——地球表面存在和发生的一切现象及与生物的关系,[3]尤其是与人类的关系成了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内容。[4]
“污染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并已成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前国家教委就规定其为与环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平行的本科环境科学专业必修专业课程,当时也曾提出了相应的研究任务和方向。然而,和其他任何新生事物一样,“污染生态学”本身在许多方面尚处于发展、充实、完善阶段,目前对之尚存在不同一的定义或认识,人们还尚未对它的对象、任务、研究范围等作出确切的规定。其实,晚一点作出这样的规定是好事,因为广义的环境科学也包括生态学,其涉及内容较广,学科交叉性很强,人们对它的理解不能不受到原先的专业知识范围、研究经验、兴趣及对环境生态问题的不同认识等因素的影响。也正是这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会促使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地去研究问题,由此可能会大大地丰富和充实这门新兴学科的内容,同时也促使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去研究和探索,以使其不断成熟、完善和更有效地为保护人类、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目前,在国外能与“污染生态学”完全对应的词条尚很少见,最为接近的可能是“Pollution Science”或“The Science of the Pollution”,但是,就针对自然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却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这一点在科技杂志刊载内容方面体现的非常明显,尤其是一些重要刊物更是如此。如“Ec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Environmental Research”、“Applied Geochemistry”、“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Aquatic Ecosystem Health & Management”、“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以及“Nature”、“Science”、“AMBIO”等刊物经常刊登大量的污染生态学研究成果。除此之外,有些污染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也常常分散刊载于其它有关环境科学或生态学领域的期刊中。这些研究内容实际上已基本勾勒出了污染生态学研究内容的框架。笔者结合近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讲授研究生“污染生态学”课程及科研实践中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就“污染生态学”研究内容做些浅显的讨论,与同行交流,希望大家指正。
二、污染生态学研究内容讨论
近年来不断进展的污染生态学研究和大量的研究工作其研究内容基本体现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①研究在污染环境中生物受害原因以及与污染物的关系;②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以及在生态系统、生物体内的化学行为、变化规律,即吸收、转化、富集、降解规律及生态效应;③研究生物净化机制和生物防治污染的措施;④研究生态系统承受污染物的负荷能力,确定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1.污染环境中生物受害原因以及与污染
物的关系研究
污染物质之所以会对生物产生毒害是由于生物对这些有害物质的摄取与利用而引起的。环境一旦被污染,生存于其中的生物即会自觉不自觉地摄取和吸收污染物质,当这些物质的量在生物体内超过生物机体本身的承受或转化(无害化转化)极限时,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毒害作用即发生了。不同的污染物质其体现出的效果往往区别很大,而自然环境中常常是多种生物并存和多种污染物质同时存在的。查明生物受害原因和明确厘定具体致害物质及致害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是污染研究的关键所在,这些问题在实际情况中常常非常复杂。环境中生物受害原因以及与污染物的关系研究是污染生态学研究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是污染生态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同时也是目前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2.污染物在环境以及在生态系统、生物体内的化学行为、变化规律,即吸收、转化、富集、降解规律及生态效应研究。
污染物一旦进入环境或生态系统、生物体内,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便会发生一系列作用和产生相应后果。在此过程中,污染物的化学习性、系统的物理化学条件是制约因素。因此,生物对污染物从摄取到进入体内的一系列生化作用及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对最终的毒害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如摄取、输送、吸收、浓缩、转化、富集、降解和排泄等各种作用和过程。它们是研究生物在污染环境中受害机理的最基本内容。这些作用和过程对不同生物不尽一致,因而相同的污染物质对不同的生物群体常常体现出不同的生态效果。因此,这项内容是认识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化学行为和运动规律,即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功能、运动循环机理和生物对元素的需求与中毒等基本原理的关键,对阐明污染生态环境的生态效果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不同的生态系统常常有不同的污染特点,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系统间同一污染物质各自分别有不同的生态环境效果。自然界大气、水、土壤、生物体系又都不停地与生物进行着物质交换循环。在各种方式的交换循环中污染物质会体现出各自的毒害效果。生态环境污染生态效应研究是污染生态学的主体内容,是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5]
3.生物净化机制和生物防治污染的措施研究
生物对污染物的抵御能力体现在生态效应上即为净化功能,这项功能因生物种类不同而差别很大。生物净化机制研究一方面是制定环境容量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可用于污染防治。这是目前污染治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许多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具有独特的环境净化功能,常常会起到其它人工措施难以起到的作用。因此,生物净化机制和生物防治污染的措施研究是污染生态学环境对策的重要内容,对确定环境容量和治理、预防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崭新的、前景无限光明的领域。[6]
4.生态系统承受污染物的负荷能力研究
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的自然净化能力是污染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治理预防污染的主要参考条件。对生态系统的污染负荷能力或环境容量进行研究,以及对为促使人为污染物不超过其负荷能力或容量的相应政策措施进行研究是污染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之一。生物机体本身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对环境中有毒物质或污染的抵御能力和对策研究是目前一个充满兴趣而又具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7~8]
三、结 语
从学科史角度看,污染生态学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据目前本领域研究状况,本文将其研究内容归纳如下:①研究在污染环境中生物受害原因以及与污染物的关系;②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以及在生态系统、生物体内的化学行为、变化规律,即吸收、转化、富集、降解规律和生态效应;③研究生物净化机制和生物防治污染的措施;④研究生态系统承受污染物的负荷能力,以确定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上述污染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作者学习污染生态学的体会,同任何一门新学科一样,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补充和修正。
参考文献
1 Ronald S. Oremland1, John F. Stolz. The Ecology of Arsenic [J]. Science, 2003, 300(5621): 939~944
2 Begon M., harper J.L., Townsend C.R. Ecology-inpiduals populations and communities[M]. 3rd Edn. Oxford: Blackwell Science, 1996
3 Lindstrom E.R., andren H., Angelstam P., Cederlund G. Disease reveals the predator[J]. Ecology, 1994(75): 1042~1049
4 孙铁珩、周启星、李培军. 污染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 Nebel B.J., Wright R.T., Environmental Science. 5th Edn. New Jersey: Simon & Schuster, 1996
6 Suhonen J. Predation risk influences the use of foraging sites by tits[J]. Ecology, 1993(74): 1174~1203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 ;防控;环境修复
中图分类号:R139+.1 文献标识码:A
所谓的重金属污染,具体指由重金属以及它产生的化合物带来的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现象。最典型的案例是日本出现的水俣病,该病就是汞污染造成的。这种污染的危害主要来自于重金属所处的环境以及生物体等存在的化学形态等。最常见的就是水污染,当然还有一定程度的大气污染和固体污染。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工业革命后,人类越来越依赖自然资源,不断的加大生产强度,此时有毒以及有害的物体就源源不断的输送到环境当中,此时环境本身的自净力已经不足以排解污染,环境污染就变得越来越严重。为了有效地解决好这个问题,目前相关组织以及机构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活动,很多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实践中去。
一 、污染的特点
重金属污染不同于其它的污染。很多种类的污染可以有效地通过环境本身的物理以及化学或者生物能力的净化来降低或者解除。然而由于重金属存在富集性的特点,不易在环境中获得解除。当前,我国在重金属开采以及加工的过程中,导致了很多比如铅、汞等的重金属进入3到大气或者水、土壤当中去,给环境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废水释放的重金属,就算是浓度很低,也会积聚到藻类或者是底泥里,然后被鱼类以及贝类吸附,人食用鱼以及贝类就会吸收这种污染。水中含的金属的利弊影响不仅在于金属的特性,关键在于它的浓度以及它存在的形态等。通常,即使是金属元素对人类有益,当它的浓度超过一定标准后,它也会产生毒性,导致动植物受到污染,严重的会死亡。金属的有机的化合物比无机的化合物的毒性强很多;可溶的金属比颗粒状的毒性也强很多。
比较重金属给大气以及地表水带来的污染而言,对土壤和地下水带来的污染要复杂而且严重许多。这主要是因为这类污染有以下的特点:隐蔽、滞后、累计、治理难度大、修复时间长。针对这两种类型的污染开展的修复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环境研究的重点,也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难题。纵观全局,虽然我们在对土壤以及地下水污染的修复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许多科学实用的技术,不得不承认的是,遮羞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场地的结构,带来二次污染现象,而且在大面积且轻污染的土壤中无法有效开展。因此,近年来,人们在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甚至生物修复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态修复的理念,并对其概念、内涵、原理、产业化途径等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应用的探索,试图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对环境的治理以及修复过程中,注重人和生态的和谐关系,真正的将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做到实处。
二、常用的几种修复方法
首先是生物修复法。该方法是我们开展整个生态修复活动的基础。它是对环境修复的最重要技术,目前该方法正处于发展中。生态修复的概念具体讲就是指通过微生物来加速对污染物的降解活动,进而修复受到污染的环境或者解除污染的一项自发的或者是受控的过程。除了通过微生物来进行修复,植物以及动物等多种修复方法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给生物修复赋予了更宽泛的定义,具体的讲就是指通过细菌或者真菌等各种类型的微生物以及蚯蚓类的动物或者水藻等代谢来减轻污染物的危害性,改变它们的活性,通过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或物理特性来影响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速率。当前,使用范围最广,效果最显著的生物修复法是微生物的修复法。
其次是,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这两种修复有效地构成了生态修复。具体的从原理上来讲,物理以及化学修复指的是有效地利用光、水分、温度以及土壤和气体等各类环境因素,依据污染的特点,通过机械分离、蒸发、点解、磁化、冰冻、加热、凝固、氧化—还原、吸附—解吸、沉淀—溶解等物理怪和化学反应,来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或者将其转化为对人类有益的物质。通常,为了节省环境治理的成本,物理修复或化学修复往作为生物修复的前处理阶段,近年来根式作为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无论是环境要素或生态因子,亦或是工程方法,对于修复生物的生命活动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要素。假如将这些因素有效地结合到一起,确保环境条件以及生态因素在有利于生物生活的同时,也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或转化,将极大地提高生物修复或植物修复的效率,对于整个生态修复来讲,上述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有机结合到一起,对于我们的整个修复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对这些方法利用的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们的整个修复工作的成败。因此,我们在具体的修复过程中,应该认真地将物理修复以及化学修复方法和生物修复方法结合到一起,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的完成生态修复工作。
第三,植物修复法。该方法是整个生态修复的最根本形式。大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早出现这一概念,其最初的思想是利用超累积植物的的超量富集作用来去除污染环境中多余的重金属。当前,植物修复法已经包括了环境修复的每个方面,比如城市的树木、花草、植被等对大气的净化。再比如,荷塘里的水生植被通过不断的利用氮磷钾等物质来净化水体;污染土壤及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去除及有机污染物的讲解等。从形式上看,在整个的治理活动中,几乎是植被在发挥作用, 但实际上植物修复过程中,往往是植物、根系分泌物、根际圈微生物、根际圈土壤物理和化学因素(这些因素可以部分人为调控)等在共同起作用。因而,总的来说,植物修复几乎包括了生态修复的所有机制,是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利用植物对重金属如Ni、Zn、Cd、Hg、Cu、Se,放射性核素如Cs、Sr、Ur,多环芳径,石油,化学农药,有机氯溶剂如TCE,废弃炸药如TNT等的修复研究均有报道。
三 、不断完善污染环境修复标准
污染环境修复标准是指把技术和法规所确定、确立的环境清洁水平,通过生态修复或利用各种清洁技术手段,使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不构成威胁的、技术和法规可接受的水平。最近几年,对环境的修复工作一直是相关工作的重点。但是与之配套的修复标准却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因此,修复工作常面临一大疑惑,到底修复到一个怎样的程度才能真正的认为是修复合格了呢?在世界范围内,污染土壤修复标准是一个较新的领域,一些发达国家也是刚刚制定玩土壤修复标准。从总体上来看,各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建立工作,均大大滞后于其大气、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建立工作;各国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建立工作,又大大滞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监理工作。
结语
通过上文介绍,我们得知了重金属污染的概念以及它的危害性和特点等。当前形式下,相关部门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到如何有效的研究方法来解决目前严重的污染问题,只有做好了这项工作,才能真正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铭洪等著.环境污染与生态恢复[M].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城市水污染;环境治理;思考
我国作为处于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我国的环境问题也首先在城市中突出地表现出来。对于我国目前而言,城市的水污染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环保问题,它更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生存问题。目前城市的水污染问题让人触目惊心,只有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制定相关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并结合现代科技技术手段对污水进行处理,才能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使城市在社会经济方面实现全面、持续、稳定的发展。
1 城市水污染问题的现状
城市水污染环境原因中所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了我国城市发展的缺陷,我国城市的发展政策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其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保护环境的情况使城市水污染的的问题更为显著。造成城市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任意排放污水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其中工厂排放污水,人为排放污染物,缺乏对污染物的控制和管理,以及没有及时进行达标处理污染物是导致城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1 大量城市污染物无节制的排放
居民日常生活和城市工厂生产所产生的大量污水废水,因为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只能源源不断地排入河流,或者是随着地面雨水径流一起汇入河流,形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地下水质下降,进而发展到整个城市的水环境日益恶化。
1.2 城市水污染的治理不达标
污水收集和污水处理是城市污水系统建设问题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资金短缺,部分污水处理系统处于闲置状态,导致未经处理的污水仍在直排水体或污染着地下水;另一方面,巨额投入的污水设施不能充分发挥其预期效益,部分污水不得不直接排入河流,严重危害着环境。
1.3 城市污染物排放的监控体制比较薄弱
对于环境治理的问题,我国各地陆续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严格控制城市污染物的排放量,但在一些城市尤其是偏远贫困的小城市里,某些单位和个人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或方便,忽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将污水管私自接入河道、雨水管渠中,进行私自排污水的行为。由于排水管道属于隐蔽工程,相关部门监督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极为难以查处。
2 城市水污染环境治理的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水污染防治虽然已经走过了几十多年的历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持续几十年的巨额财政投入支持下,我国水环境质量的现状却依然不容乐观。如工业废水依然是重要的污染源、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仍然在不断的增长、城郊农村发展建设所带来新的污染源等,严重的水污染趋势难以得到明显遏制和扭转,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日益加重,另外,长期以来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和管理区域上的一些习惯做法也与此有着不可避免的关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水质污染造成的水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水体污染治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全面贯彻体现于城市水污染治理工作中,是我们的重要课题。针对城市水污染环境治理,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提高社会公众的整体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基本国策,也为了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深入、广泛、持久地宣传教育,使环境保护扎扎实实深入人心。只有提高看公民的水忧患意识,才能有效的节约用水,防止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并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市场化体制,在收取水费的同时收取污水治理费,让公民积极参与到防治城市水污染的具体实践中去,并借此所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 严格运用相关法律和行政手段根治污染问题
城市水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工业废水的排放。对此政府应当采取强制的手段,加大对污染源的监督以及治理,例如设置高权威、高规格的流域监督管理机制机构,这种机构能够独立依法行使职权而不受任何地方政府局部利益的牵制,从而做到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于此同时,各地的政府应该对违规排放污水企业,进行关停,并促使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保证清洁无污染的生产。
另外,还要建立全面的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如谁污染水质谁负责,谁破坏水生态环境谁负责,并加大对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充分发挥法律责任的威慑力来遏制和预防污染城市地下水的行为。环保部门有权依据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保护城市水环境,对所有破坏水环境的责任人追究法律责任。这样才能实现保护水资源,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运用技术手段对污水进行处理
长期困扰中国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突出问题,除了资金问题之外就是技术问题。因此,必须采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对城市污水的处理,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并对不同的城市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要求、种类做出相应规定,使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得到应用。由于各地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程度并不相同,各地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目标,采取合适的排放污染物手段,从而有效的防治城市水体的污染。于此同时,国务院也应该尽快出台关于征收污水处理费的办法,满足污水处理设施以及运营等方面的要求,通过一些优惠的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的去鼓励企业投资并运行这些设施。
2.4 发挥市场经济杠杆的推动作用,促使污水资源化
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污水处理和排污收费的合理定价,逐步建立起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的价格形成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在城市的水污染治理工作过程之中,要着重把污水作为一种稳定且可靠地水资源进行再生利用,去努力的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5 调整产品结构,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社会产品的机构能够反映出社会生产的性质、发展水平和社会资源的利用状况,同时也是由生产力状况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各种新产品的种类和结构也逐渐的在发生变化,发展清洁生产和绿色产业,是减少水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只有清洁生产才能实现环境保护策略,提高效率,减轻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更严重威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每年我国因城市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目前就我国的环境而言,城市水污染防治在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控制、地下水资源保护、监管体制等方面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所以,全力开展水污染环境治理才能够真正的促进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珊,黄贤金.发达国家城市水污染治理的比较与启示[J].城市问题.2011,(03).
[2]莫家斌.探讨我国城市水污染现状及其对策[J].科技资讯.2009,(13).
[3]蒋静,申鹏.城市水污染起因及其防治对策研究――以江苏省水污染事件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0,(02).
关键词 化肥;面源污染;EKC;驱动因素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11-0118-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11.020
大量权威研究表明,在诸多引致因素中,因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化肥所带来的养分流失逐渐成为中国农业面源最主要的来源之一[1-4]。中科院南京地理所对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表明,农田肥料污染的负荷平均为47%,农业面源污染物中总磷、总氮分别占滇池水污染物总负荷的46%和53%,占太湖水污染物总负荷的37%和13%。同时中国每年在粮食和蔬菜作物上施用的氮肥,有大约17.4万t流失掉,
而其中一半的氮肥从农田流入江河湖海,对当地、区域甚至全球范围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有证据表明,化肥的过量和不合理的施用是一些地区湖泊和河流如滇池、淮河、巢湖和太湖等遭受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农业集约化压力仍会不断加大,如果政府不采取相关管理与规制措施控制农户过量和不合理的化肥投入,中国化肥投入的面源污染问题将会更加严重。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的强度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使如何控制化肥投入的面源污染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尽管环境保护者和政策制定者已经认识到化肥施用对农业环境的破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但是人们还没有找到切实有效的控制与管理手段。因此,探寻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意义重大。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假设表明,经济增长通过改变经济规模、经济结构、技术水平,通过改变公众和政府环境的需求弹性,通过促进政府制定并实施相应的环境政策和制度等方面对生态环境的变化产生一系列的影响。研究者[5]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经济发展、收入分配之间的倒U型关系,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水平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的变化特征。那么中国化肥投入的面源污染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耦合关系?如果存在,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变动规律的影响因素包括哪些方面?各因素的影响机理、影响方向与作用程度如何?
1 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的验证
1.1 理论模型
参考前人研究[6],本文选择如下经济增长――环境质量的回归方程来对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模拟,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1)、(2)式中,TNit、TPit分别为i省在t年化肥投入的总氮污染和总磷污染,α0、α1、α2、β1、β2、β3为模型系数,gdpit为i省在t年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以1990年为基期)后的人均GDP数量,ξit、δit为随机误差项。可以根据模型系数的符号对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判别,以总氮污染为例,若α1>0且α2<0,表明化肥投入的总氮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EKC曲线的关系,也即对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验证。
1.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施用与污染排放量之间的响应关系。同时,本文选取省际实际人均GDP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增长的指标,运用消费者价格指数把各年的人均GDP数据调整到以1990年为基期,将以上年为100的环比CPI换算成为以1990年为基期的定基比指数。其中,定基比指数的换算方法为:本年以1990年为100的定基比CPI=本年以上年为100的环比CPI×上年以1990年为100的定基比CPI指数/100,上述两方面指标的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资料》和《中国农业年鉴》。
1.3 计量结果与讨论
在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单位根检验是基于以下方程:
yit=ρiyi,t-1+xitδ+υit i=1,2...,N,t=1,2,...T(3)
上式中,N为面板单位数量,T为面板单位的时间跨度,xit为外省变量,包括任何固定效应或时间趋势,υ为相互独立的异质扰动项。判别面板序列的平稳性准则为:若|ρi|<1,则对应的数据序列平稳,而|ρi|=1,则所对应的序列为非平稳数据。为了使平稳性检验的结果更可信,本文同时选择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中的LLC检验、IPS检验、Fisher ADF检验和Fisher PP检验等四种方法,具体的检验结果见表1。
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的原始数据并不平稳,在对各变量取一阶差分后,除了DGDP没有通过Breitung检验外,其他变量均通过了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可以对各面板数据序列进行计量分析。根据Hausman检验的结果,本文
选择截面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EKC曲线进行模拟,模型的回归结果如下:
模型的回归结果(见表2和表3)验证了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也即人均GDP与化肥投入的总氮污染、总磷污染之间存在典型的倒U型曲线的关系,且R 2分别达到了0.982 413和0.889 806,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各污染变量EKC曲线模拟的方程结果分别为:
总氮污染:TN=10.445 21+0.010 714GDP+(-3.13E-08)GDP 2
总磷污染:TP=0.310 993+0.010 112GDP+(-4.25E-09)GDP 2
上述模拟结果向我们传达了两方面准确无误的信息:第一,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化肥投入的面源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但结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政府环境管理与规制政策的完善程度,这种由于化肥过量和不合理施用所带来的环境效应将会持续加剧,进而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影响。同时,由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各地区化肥投入面源污染所处的阶段也存在差异。虽然我们并不能改变环境污染的变化路径,但我们可以通过制定并完善农业环境管理制度来实现EKC曲线的低值超越,实现经济与农业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在化肥投入数量和化肥施用强
度不断增加的前提下,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农户化肥施用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化肥施用结构的日渐合理和化肥利用效率不断增加,降低了化肥投入的面源污染。因此,进一步提高农户化肥施用的技术水平可能是控制并降低化肥投入面源污染的关键。
为了更清晰的阐明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变化的决定因素,进而找寻实现中国化肥投入EKC低值超越的政策着力点,本文接下来将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化肥投入面源污染时空演变的驱动因素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
2 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时空演变的驱动因素分析
2.1 理论模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制度的变革以及农产品需求数量和结构等方面都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对农业生产结构、耕地利用方式和农业集约化程度的变动产生影响,并在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对化肥投入面源污染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经济发展带来人们对高质量农产品以及农业环境服务的需求增加,以及整个社会对环境的投资能力不断加强,这些因素会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产生较强的正向影响。
具体而言,经济发展带来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转变,进而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动产生影响,最终对农业化肥投入的环境效应产生影响。农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内容是种植业结构的变动,它的变化将导致化肥投入数量和强度发生变化,从而对农业面源污染产生不同的影响。种植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外在表现之一,是为了满足居民日益多元化农产品需求的结果,也是在耕地稀缺性增强的前提下追求单位耕地面积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诉求,这必将带来耕地利用过程中农户等生产主体化肥要素投入方式与投入强度的变化,进而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经济发展伴随着技术进步,能够优化农业生产的要素投入品质、结构,降低化肥施用的面源污染效应,可以有效的减少环境压力。但我国农业技术进步不明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和农业技术使用主体的素质相对较低,可能使得经济发展对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的技术效应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的环境管理制度也将不断完善,这有助于对农户的生产行为和环境治理行为进行规范,进而有效降低化肥投入的面源污染程度。
随着农业资源稀缺程度不断提高,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市场稳定,农业集约化的压力不断加大,而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并不完善,这将导致化肥投入面源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产生。具体的逻辑思路为: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城市人口和城镇就业人口的规模迅速扩大,进而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以农产品加工部门与行业的迅速发展,农产品的中间需求增加,也会带来农产品需求数量的增加和需求强度的加大。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在耕地和农业劳动力日渐稀缺的环境下,化肥要素投入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投入之一,施用数量的增加和施用技术的滞后,将形成面源污染效应,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潜在的不断加大的环境风险。②经济发展,城市公共建设用地和非农产业建设用地的需求大幅度增长,而耕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成本最低,所以必然会出现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快速非农化的现象。目前,即使中国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所谓的占补平衡也并不能改变这一现状。总的来说,耕地面积减少和耕地质量的整体下降,农业生产集约化的压力不断加大,化肥施用的面源污染也可能呈现日益加重的趋势。③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受比较利益因素的支配,大量农业劳动力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将直接增加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将促使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更多地采用耕地集约型和劳动力节约型的手段与技术,其中,化肥投入是最能够实现上述目标的要素,它的施用量必将呈现出增长态势,对环境质量的下降具有较大的潜在的风险。
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发展对化肥施用面源污染的控制与改善也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具体为,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及其生产环境的需求将不断提升,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农业环境质量纳入消费者效用函数,从市场需求约束的角度诱使农业生产者
和政府逐步关注农业环境质量。经济发展也为亲环境农业生产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最后,经济的发展将带来农民教育程度的提升,环境认知能力增强及环保意识更加深入,这些因素都能够对化肥施用面源污染的控制与改善产生积极影响。
基于上述分析,构建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变化规律驱动因素分析的理论模型,具体形式为:Yit=αi+∑jγjiXit+σ,其中Yit表示化肥施用面源污染指标,X为各影响因素,γ为表征各因素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回归系数,α为常数项,σ为误差项,i表示省份,t表示时间(年份)。
2.2 变量选择、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
本文主要选择1990-2008年中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化肥投入所带来的TN和TP污染量之和作为因变量,选取城乡二元环境管理制度、居民环境需求、农业技术进步、耕地需求程度、农民非农化程度、和种植业结构等为自变量,定量研究中国化肥施用面源污染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其中,人均GDP的处理与前文相同,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统
一调整到以1990年为基期;复种指数为各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值;蔬菜瓜果类作物播种面积占比是这几类作物的播种面积除以各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结果;
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是通过农村居民的工资收入除以纯收入得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用城乡居民收入比来衡量,其中城镇居民的收入为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收入为当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农业技术进步是通过采用非参数的DEA Malmquist指数方法将中国农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为科技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预期作用方向见表4。
2.3 计量方法及模型结果
(1)计量方法
本文在这部分的分析采用同时包括截面数据(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和时序数据(1990-2008)的面板数据,这是因为面板数据有着更大的数据样本数量,自由度也更大,同时,截面变量和时序变量的结合信息能够显著地减少缺省变量带来的问题。由于面板数据同时具备截面和时序的二维特性,模型的设定直接决定预设参数估计的有效性,所以首先必须对模型设定的形式进行假设检验,主要是检验模型参数在所有截面和时序样本点上是否具有相同的参数,这点对实证结果是否符合预期十分关键。本文在面板数据估计上主要考虑齐性参数模型和变截距模型,也即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同时根据的结果来选择齐性参数方程或者变截距模型。
(2)模型结果
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本文选择截面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模型运行结果见表5。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环境需求弹性的增加和亲环境技术的采用,有利于从整体上降低化肥
投入的面源污染问题;城乡收入差距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可以解释为城乡二元环境管理体制是加剧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户家庭工资性收入占家
庭总收入比重越高,说明农户家庭对农业的依赖程
度也就越低,往往更愿意通过增施化肥来替代农业劳动
力,而由于施肥理念和技术的滞后性,这必然带来化肥投入面源污染程度的加大;复种指数是衡量农业集约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复种指数不断上升,同时又由于科学施肥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的滞后性,使得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的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农产品生产和需求环境的变化,农业生产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诸如蔬菜、瓜果类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迅速扩大。由于这类经济作物具有生产周期短、水肥需求量大和经济效益高等特点,使得这些作物播种面积的扩大逐渐成为近年来中国化肥投入数量不断增长和农业化肥投入面源污染程度不断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模型的运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论断。
总体来看,农业技术进步能够对化肥投入面源污染进行改善,但规模效率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影响方向与预期一致,可能是因为中国农户的耕地经营规模超小和零碎,抑制了农业技术环境改善效应的充分发挥。
3 结论及启示
本文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出发,利用1990-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进行验证,并对经济增长过程中我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时空演变规律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以期为实现EKC曲线的低值超越找寻政策着力点和工作抓手。
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典型的倒U型曲线的关系,也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成相处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为了尽早实现EKC曲线的低值超越,需要在提高居民环境需求的同时,加大政府亲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力度与亲环境施肥技术的开发推广力度。在影响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时空演变的诸多因素中,居民收入水平和环境需求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农业环境的污染程度;农民非农就业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农民非农收入的不断增长加重了中国化肥投入的面源污染;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环境管理政策体制,加剧了化肥投入面源污染的程度;近年来蔬菜和瓜果类等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大幅度增长,使得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投入强度快速加大的同时也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复种指数不断增加,是造成化肥投入面源污染压力加剧的重要原因;农业技术进步有利于降低中国化肥投入的面源污染,但基于中国农户的超小规模经营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应用水平低下的现实,使得农业技术进步环境效应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维理,武淑霞,冀宏杰,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Ⅰ.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08-1017.[Zhang Weili, Wu Shuxia, Ji Hongjie, et al. The Assessment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on the Agriculture Non point Sources Pollution in China Ⅰ. The Situation Assessment of the Agriculture Non point Sources Pollution in China in 21’st Century[J]. China Agriculture Science, 2004,37(7):1008-1017.]
[2]张维理,徐爱国,冀宏杰,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Ⅲ.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中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26-1033. [Zhang Weili, Xu Aiguo, Ji Hongjie, et al. The Assessment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on the Agriculture Non point Sources Pollution in China Ⅲ.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on the Agriculture Non point Sources Pollution Control in China [J]. China Agriculture Science, 2004,37(7):1026-1033.]
[3]朱兆良,David Norse,孙波.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Zhu Zhaoliang, David Norse, Sun Bo. The Countermeasures on the Control of Agriculture Non point Sources Pollution in China[M].Beijing: Chinese Environment Science Press, 2006.]
[4]Zhang Linxiu, Huang Jikun, Qiao Fangbin, Rozelle Scott. Do China’s Farmers Overuse Fertilizer?[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Forcecoming, 2006.
[5]Grossman G M & 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1995 ,110(2):353-377.
[6]张晖,胡浩.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验证:基于江苏省时序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4):50-52.[Zhang Hui, Hu Hao. The Authentication of the Kuznets Curve in Agriculture Non point Source Pollu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Jiangsu Province[J].China Rural Economy, 2009,(4):50-52.]
[7]梁流涛,冯淑怡,曲福田.农业面源污染形成机制:理论与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4):74-80.[Liang Liutao, Feng Shuyi, Qu Futian. The Theoretic and Positive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Agriculture Non point Source Pollutio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0(4):74-80.]
Authentication of the Kuznets Curve
in Agriculture Non 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Its Drivers Analysis
LI Tai ping 1 ZHANG Feng 2 HU Hao 1
(1.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China;
2.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jing Jiangsu 210014, China)
关键词:环境监测;大气污染;防治方法
前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环境问题也日渐紧张,我国已经有多处出现了“雾霾天气”、土壤沙化等问题。人类想要获得持续性发展,必须和环境共同发展,所以我国加大了对环境工程建设的重视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未来发展中加强环境工程的建设,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1.环境工程的概述
近些年环境问题的日渐严重促使环境工程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加强环境工程建设是为了在未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同步发展,做好环境质量的控制。在环境工程中包括环境化学、环境医学、生态学等诸多的内容,所以工作过程比较复杂,难以有效地开展。从目前看来,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治理、节能建筑、固体废弃物、污水处理等。所以,城市建设不可忽略环境工程,两者应当协调发展才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加宜居的场所,在城市建设中应当致力于环境保护和治理。
2.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中对环境产生了较大的伤害。我国近些年加大了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但是为了获得持续性发展,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应当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目前我国面临着诸多的环境问题,比如林地面积减少、土地沙漠化严重、河流污染等,其中备受关注的要数大气环境问题,雾霾天气是大气环境问题中最受关注的一项问题,北京、上海等地冬季常常备受雾霾天气的困扰,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的伤害,并且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英国曾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发生过的“毒雾”对居民产生了严重的身体、心理伤害。我国近些年PM2.5、PM10超标问题严重,这和汽车尾气排放、工业生产、矿石燃烧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关系。在大气污染中,汽车尾气污染是比较严重的一个因素。同时,居民对汽车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量,汽车尾气中包含有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固体颗粒物等诸多的污染物质。目前大气污染中的光化学烟雾、PM2.5等大气污染都和汽车尾气污染物有着重要关系。我国近些年汽车用量的持续增加给大气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加强对大气污染的问题治理,我国也采取了多项措施。比如在APEC会议中进行局部区域的限号,各个区域开展洒水除尘等诸多措施。这些措施虽然能够对大气污染问题有所缓解,但是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在大气污染中,工业烟尘排放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国工业化在近些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工厂数量持续增多,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业的发展导致污染物排放增多,环境需要消耗和承受更多的污染物质。工业污染主要包括废水污染、废渣污染、废气污染三种类型,其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的就是废气,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身心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威胁。这些污染物质引发了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大气污染对居民的呼吸系统产生了严重伤害,哮喘、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肿瘤等发病概率明显上升。大气污染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所产生的影响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在人体中,这些污染物可以长期存在,并且能够持久地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此外,在煤炭等矿石燃料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在生产生活中煤炭资源是重要的物质基础,煤炭资源是火力发电厂得以运转的基础,虽然目前我国加大了太阳能、风能等资源的开展利用,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居民对电力的需要。在人们的生活中,发电的主要基础仍然是煤炭资源,此外,我国乡镇的取暖、做饭等问题大多也都是依靠煤炭资源,导致大气污染严重。
3.大气污染环境监测
人体会受到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伤害,所以加强监测环境中大气污染有着积极意义,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污染源的查找,从而对污染源进行控制。粉尘、二氧化硫、碳氧化物、氟化物等物质都是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质,当前对这些污染物质监测主要采取了四种方法,其中根据监测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和固体颗粒法。物理法是利用大气污染监测设备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含量,采用监测设备有着诸多的优势,操作十分简单,有着较高的监测效率,也是当前我国在大气污染监测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化学法是需要采集空气样本进行化学实验,通过试验对污染物的含量进行精确地确定,这种方法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或者群落的特殊生存条件和要求对大气污染状况进行监测,通过植物表现能够体现大气环境状况。固体颗粒法是通过对悬浮颗粒浓度进行监测来将大气污染状况进行确定。重金属颗粒的监测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4.大气污染植物监测
4.1植物症状指示法
(1)借助于指示植物站岗放哨的功能来实现对大气污染情况的监测,例如在工厂周边,种植诸多敏感性各不相同的植物,一方面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起到对环境污染监测的作用。
(2)借助于植物群落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进行评估,在受到大气污染之后,植物群落里的各种植物会产生各不相同的污染敏感性,反应存在着显著不同。
(3)指示植物的定点报警功能,先于并不存在大气污染的地方培育好监测使用植物,在其经过一定阶段的生长之后,再移栽到需要监测的地方,将其安放在不同的地点,对受害症状的表现以及表现程度进行观察、记录,对该地区大气污染状况进行评价。
4.2生理指示方法
借助于污染物导致的生物个体行为、生理生化变化以及发育状况为基本指标,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监测的方法。当大气中含有的有害气体超出一定浓度时,相应的植物体内便会出现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例如,光和强度、酶活性、叶绿素含量等。
4.3细胞遗传学方法
该方法较为普遍的应用在对化学诱变因子的筛选上,对环境中存在的致癌、致突变化学物质进行监测。较为常见的方法为微核测定方法,其它还包括非预定DNA合成、姐妹染色体交换率等细胞遗传学方法。
4.4分子生物学方法
在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研究中,DNA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台新是广为使用的一种DNA分子标记,它可以在群落水平上提供非常可靠的证据,且同时将基因型多样性最大化的反映出来,是一种在污染环境之下,灵敏性极高的一种检测生物种群变化的手段。
5.大气污染治理
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就是悬浮颗粒物过多,当前对悬浮颗粒物检测技术水平比较低,大气污染监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加强对大气悬浮颗粒的检测,可以成立专业的监测机构或者队伍,加强引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检测机器人、雷达追踪等都是当今先进的空气有害物质监测的重要方法,@些监测方法所获得的结果准确性较高,监测具有全面性。同时可以监理监测网络系统,将该系统尽可能地扩大覆盖范围,重点监测整改污染严重的区域。此外,相关环保部门和监测单位要重点加强对化工企业、石油生产企业、金属冶炼等方面的监控,对其工业废气排放进行严格的监督控制,从而将大气污染源进行控制,避免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要加强环保宣传,鼓励广大民众绿色出行,积极主动地选择低污染的交通工具。
结束语:当前大气污染环境严重,为了有效控制污染问题,提高居民生存环境的质量,需要加强对废气排放的控制。这不但要政府部门提高对废气排放的监测控制,同时需要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采用环保出行方式,尽量降低污染物排放,保证大家能够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优质的环境中。
参考文献
[1]杨晟朗,李本纲.基于遥感资料的北京大气污染治理投资对降低PM_(2.5)的效能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5,01:42-48.
[2]梅志坚,马娅婕,肖凡男.基于ZigBee和GPRS的大气污染监测系统设计[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5,0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