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28:58
导语:在特殊教育课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特殊教育 音乐教学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硬件设施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技术已被充分运用到特殊教育的音乐课堂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以多模态形式把教学内容、视频资料等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表达、想象、观察等能力,以此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在多次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后,笔者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了全新的认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魏春子,201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当前创新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设计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的课例。
下面笔者以《十二生肖歌》为例,以案例举例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培智生和盲生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从而达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教师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以后,多媒体技术带来的视觉冲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魏春子,2011)。学习兴趣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所以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怎样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是教师设计教学环节的前提。
智障学生的特点,比如注意力不集中且持续时间短,是削弱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教授新知识之前,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设可以吸引学生目光的课堂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
如教授《十二生肖歌》时,笔者运用十二生肖的Flas导入,并且每一种生肖都配有相应的叫声,真实的动物叫声不仅让学生区分不同的动物,而且培养学生学习《十二生肖歌》的热情,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因此,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特殊教育课堂,引发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关注,让学生乐于在音乐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新知识的愿望得到满足。
(二)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
音乐教材内容生活化是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充满美好的音乐旋律(董小锋,2010)。有的学生生活阅历少,知识面窄,对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元素感知困难,教师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中,和学生已经习得的生活经验相呼应,强烈的真实感可以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如教授《十二生肖歌》时,笔者在课堂上教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以此丰富智障学生和盲生的音乐课堂,实际上动物的叫声也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丰富学生学习视角的同时,更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充满音乐旋律。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在相同问题的处理上,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语言、色彩、动画和声音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经过优化的各种信息,从而使课堂教学既省时又高效(张贵霞,陈秀丽,2009)。
如在教授《十二生肖歌》时,笔者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十二种动物的不同画面,问学生喜欢哪一种动物。这时有的学生可能喜欢某一种动物,而不喜欢其他动物。老师向学生讲述,无论学生喜欢哪一种动物,动物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有些动物濒临灭绝,需要人类的保护。这样,在音乐课堂中向学生灌输爱护动物不虐待小动物的思想。在教学生学习唱歌的同时,更让学生学会保护珍稀动物,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寓学于乐。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兴趣越高,学习动机却强,有趣的知识学生更容易记忆,从而学到的知识就越多。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老师教一遍,学生跟唱的方法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可以创建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张贵霞,陈秀丽,2009)。
笔者的音乐课堂实践证明,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方面,与其他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创建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如在教授《十二生肖歌》时,笔者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十二种动物的不同画面,问学生喜欢哪一种动物。然后,通过播放动画依次讲述十二生肖故事的来历,让学生明白十二生肖的顺序为什么是那样的。在教会学生《十二生肖歌》之后,再向学生提问十二生肖的顺序。这样可以通过故事让学生记住歌词,从而完整地演唱整首歌曲。
三、结语
学习音乐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艺术修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且对学生严谨而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自觉刻苦学习的能力有重要意义(王佩玲,2011)。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综合感觉。
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特殊教育的音乐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兴趣;拓宽学生的生活视角;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创设情境,寓学于乐。多媒体技术在特殊教育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盲生和培智生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董小锋.新课改背景下特殊教育课堂教学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0(7):98.
[2]王佩玲.浅谈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钢琴课堂教学[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8-89.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特殊教育 必要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残障学生的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有数量众多的残障人士,缺乏健康的身体,失去了很多快乐,因此针对残障学生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用来改善特殊教育的状况,特殊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寻求提高特殊教育学校课堂学习效率,促进残障学生健康成长的方法。语文教学是特殊教育的一部分,下文对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的教学进行初步的分析,希望对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1特殊教育语文的含义
残障学生在认识世界、与人交往等方面存在着更多的困难,特殊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这些孩子认识自我、认知世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自食其力,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对汉语语言的写作技巧、修辞手法、古诗文等语文知识的教授的过程,更是对学生情感、心灵的教育过程。通过对优秀文章、传统文化的学习,来熏陶学生的思想品质,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2.1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具有启智功能
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教学的形式决定了它的教育功能,可以帮助特殊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启发智慧,将语文教学作为特殊学生的重要课程,有效提高特殊学生的对社会的认知水平、文化素质。
2.2特殊教育的语文教学可以促进特殊人群与社会融合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独自存在,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工具。特殊人群因为自身的缺憾,与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语文教学能够提高特殊人流沟通能力,促进他们与社会的融合,对特殊人群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2.3语文教育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完美结合,不仅传授学生汉语语言的写作技巧、修辞手法、古诗文等语文知识,更通过优秀文章、传统文化的教授,熏陶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还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的措施
3.1将多种教学手段融入语文教学
由于学生比较特殊,传统的教学手段在特殊教育语文课堂必然是行不通的,特殊教育语文课堂必须摒弃传统教学固定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实施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的合理应用,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时注意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使语文学习更高效。
3.2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
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必须让教学活动回归生活,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特殊教育针对的都是听力、视力等有障碍的学生。对于听障学生来说,他们主要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途径来感受生活,传统的讲课方式并不完全符合他们学习的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创造感受自然、社会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情,为他们以后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还应该注意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锻炼。实际教学中,注重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自己对于生活现象的观察理解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积累生活素材,锻炼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比如在《多彩的春天》章节内容的学习时,正值春天来临之际,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春天到来之前万物状况,回想冬春交替之时树木、花草等事物的变化,学习课堂内容的同时,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也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3.3坚持鼓励式教育,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
特教学生经常会因为身体上的缺陷受到或多或少的歧视,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颇大,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不少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自暴自弃,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沟通,不愿意敞开心扉。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鼓励式教学为主,多赞扬学生。对于学生的进步,要毫不吝啬的赞扬或夸奖,对于他们的错误也要寻找适当的方式委婉批评,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此外,教师应该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意识的变化,在课堂中适时利用教学素材如《张海迪和她的妹妹》,鼓励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不幸,针对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给予一定的疏导,使他们摆脱心理上的困扰。
4结语
语文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不适用于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采取适用于特殊人群的教学模式。特教语文教师应注意,语文教学不应该只关注教学功能,还应该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残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特殊教育的真正职能。
参考文献
[1] 徐卫东.撒播心灵的阳光――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J].黑河教育,2012(12).
[2] 鞠明岩.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10005)
摘要:STEM教育是美国应对21世纪国际人才竞争的一项国家教育战略,正在成为国际教育界的热点研究问题。STEM教育重视技术教育与科学、工程、数学学科群相结合的视角,为高中通用技术教育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 :STEM教育 通用技术课堂 教学案例
人类进入21世纪后,整个世界的发展速度都飞快,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几乎所有国家都重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并将其作为经济发展前进的推动力,积极着手开拓建设更多的知识密集型经济社会,而STEM中的各类科目恰好是知识密集型经济所需的基本能力。因此,美国大力发展教育中的STEM课程,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表《尼尔报告》,报告提出突出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的概念,被誉为STEM教育的开端。在2007年《美国竞争力法》中,纳入了一些主要的STEM教育立法建议,在第110届国会会议中通过,并于2007年8月9日签署生效。奥巴马上台后,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其中包括斥巨资培训理工科教师等。《美国创新战略——确保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政府报告指出,美国旨在培养最顶端的劳动力,并努力在2020年前再培养出10万名从事STEM教育的教师,为STEM教育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我国中小学也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美国STEM教育将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方向和参照。
一、STEM教育的内涵
STEM为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英文首字母的组合,但并不是四个方面内容的简单相加。它的本质是在众多孤立的学科中建立一个新的桥梁来为学生提供整体认识世界的机会,是一个多学科教育的新范式。和以往分学科教学不同的是,它更强调交叉与融合,学科体系建立在集成其他学科知识并成为一个新的整体知识的基础上。它提供给学生的是接触整体世界的最佳结合点,而不同于以往的零碎片段式的教育方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们分别代表了四类不同的学科群,如数学代表的是有确定性结果而方法不同的学科群(如物理、化学等)。
要理解STEM教育,首先需要了解各个学科教育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个学科教育按照过程和结果的可知程度可用图1所示的坐标轴来表示。STEM分别代表了四类不同的学科群,如大家所熟知的数学是有效训练学生思考能力的学科,因为不同的学生可以灵活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去得到确定的结果。科学与数学相比则增加了不确定性,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某一未知领域的兴趣以及科学探索的过程,而结果则可能会因为方法的不同或者条件的不同而出现差异。但是科学和数学的共同点都是其过程是未知的,对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求较高,即学生之间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对中美基础教育进行比较时可以发现,同等学生层次中,美国的基础教育对数学、物理等学习能力的要求低于我国,而他们更加强调的是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
如图1所示,左半部分的科学和数学代表了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右半部分的工程和技术则代表了应用知识的能力。从图1中可以看到,与数学、物理学科相比,技术有更加固定和成熟的方法,且它是面向实际的应用类学科,因此不同的学生只要通过适当的训练即可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从STEM系统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看,工程方面的内容在基础教育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有时会将它和技术相混淆。工程强调的是利用已知的过程和知识解决未知的问题,但是结果则可能是不确定的。工程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寻求满足客户需求的设计方案,而这些约束条件是自然定律。因此,工程设计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符合人的需求或者愿望;二是能够解决特定的问题;三是在恰当的约束条件下满足前两项要求,如成本、时间、技术的可实现性、环境保护和政策等。
STEM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呢?美国基础教育学者Morrison对STEM教育的培养目标给出了一个概述,她认为学生最终应该具备以下几种能力:(1)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清晰地定义和设计问题,有效地收集并组织数据,得出结论,理解并最终运用到实际情况或新的问题中。(2)创新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数学和技术的概念及其原理,并运用到工程设计领域中。(3)培养发明家的能力——了解世界的需求,学会运用设计、测试、再设计、最后实现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的能力。(4)培养自力更生的能力——通过主动、自我鼓励地设定工作进程,来增加信心,并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简单地说,基于STEM教育思想的基础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技理工素养。
二、具有STEM教育特色的通用技术课
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来看,现阶段我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取得“减轻学生负担”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平衡,因此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就被提上了日程。近些年,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得到了重视,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了以应用技能为主的教育形式,并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高度综合、立足实践、注重创造且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课程。从标准的要求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如两个必修模块都是和过程相关的,“技术与设计1”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体现当代技术思想和方法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文化,“技术与设计2”则是让学生理解技术实现所经历的一般技术设计过程,而选修模块则从结果导向的角度让学生通过成熟的方法得到可预期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从技术角度来讲,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目标与STEM教育培养目标相比,从问题的认识、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设计与测试、问题的解决以及实现技术的过程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是技术与工程教育实现的有效手段。如果能与数学、科学相结合,那么也能走STEM教育的大方向。近年来,我结合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培养、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使我们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慢慢地有了一点STEM教育的味道。下面我以一个教学案例来说说我理解的STEM教育。
“光敏电阻的识别与应用”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选修教材《电子控制技术》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常见的传感器,能用多用电表检测传感器(常见的传感器有光敏传感器、热敏传感器、磁敏传感器、声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等);知道传感器的作用及其应用(不同的传感器可以用来收集不同的信息,并把它转变为电信号)”。在教学载体上,我选择了CDS光敏电阻,沿着STEM教育的方向,由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导出新课,结合科学、物理、数学、技术以及工程的知识最终解决问题。同时,学生经过知识和方法的洗礼,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设计、制作、测试、完善、交流等完成自己的工程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以下是几个教学片段:
(一)课堂导入
师上周,一位物理老师给了我一段LED灯带,他希望我能帮他把这段灯带装进一个暗箱里,当暗箱门关上的时候,灯带能自动亮起来。于是,我们聊了一些关于灯和灯的控制问题,我们发现,随着人们对光线的要求和视觉的追求不断提高,灯的种类越来越多,而灯的控制依旧那么经典。今天,我们一起来帮这位老师解决灯带的问题。
师 教室或者家里的灯一般怎么来实现控制?
生开关。当有需要的时候打开或者关闭开关来实现对灯的控制。
师 这位物理老师的需要是什么?
生 暗箱门关上的时候灯亮,开着的时候灯灭。
师 门开或者关,对暗箱内部来说,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生光线。
师 很好。那我们能借助什么样的元器件来改变光线进而实现对灯带的控制呢?生光敏电阻。
师今天,我就带着大家来探索下光敏电阻对灯带的控制问题。
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良好的导入也是上好课的关键。STEM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能够清晰地定义和设计问题,有效地收集并组织数据,得出结论,理解并最终运用到实际情况或新的问题中。想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预设适度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因此,在新课导人部分采用问题引入法,预设一个实际问题,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这是STEM教育所希望的。在预设问题以及后面可能出现的处理上,在充分考虑知识点的同时,也体现了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灯、光敏电阻属于数学学科群所代表的物理知识;灯的种类、光线变化、视觉追求属于科学范畴;灯的控制、灯带的光控、暗箱属于技术范畴;而帮助物理教师实现问题的解决又是一个工程问题。当把这些知识点放到一起时,彼此之间只有相互融合才能达到最终目的。这种以实际问题人手,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STEM教育的精神相一致。
(二)教学过程
1.了解光敏电阻阻值的变化规律。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说光敏电阻的结构是怎样的。
生两根引脚连着电极,中间被一条弯弯曲曲的红线隔开。
师对,光敏电阻有两个电极,电极下面有两个导线,就是同学们所说的引脚,电极与电极之间由一段CDS光导电膜隔开,这层光导电膜是光敏电阻的关键部位,它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在光线辐射作用下其导电率会发生改变。导电率发生变化,是什么物理量发生了变化?
生 电阻。
师怎么得来的?
生R=ρL/S,光导电膜的长度和截面积始终保持不变,当它的导电率发生变化时,它的电阻也就发生了变化。
师很好,那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有没有规律?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
这段内容是用来介绍光敏电阻的技术结构与物理参数之间关系的一段内容,相应地是数学知识群和技术知识群的交叉与融合。STEM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也摆脱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采用引导一观察一引导一分析一探究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CDS光敏电阻的内部结构;通过分析知道CDS光敏电阻的工作原理以及物理参数变化的形成。这对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活动1】不同环境下,利用万用表测量光敏电阻的阻值(同桌合作,记录测量数据)。
环境1:教学光源环境。
环境2:关闭光源的情况。
环境3:模拟黑暗环境的情况。
如下表所示是四组学生在上述三种光源环境下测量光敏电阻阻值的记录情况。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刚才几组同学的汇报结果,大家看看,有没有哪两组或者哪几个对照数据相同?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 因为教室里每个点的光线都不一样。
师 刚才我特意找了几组光照明显不一样的同学上来做了汇报。教室里各个点的关照都不一样,所以光敏电阻的测量结果一般都会不一样。我们再来看看环境1、2、3的光线变化情况和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化情况,有哪些规律?
生环境1、2、3光线是越来越暗,光敏电阻的阻值也是越来越大。
师不错,那相应的光线变化和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光线越亮,电阻越小。
师很好,光敏电阻的阻值大小随着光线越亮,其阻值越小;反之越大。那我们来看看能不能直接来控制灯呢?
这段教学内容是了解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化与光线之间关系的,本来简单的一句话“光敏电阻的阻值大小随着光线越亮,其阻值大小越小;反之越大”。在教学处理上,我相应地把它“复杂化”了,将物理知识与技术操作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具体考虑有三点:一是直接给出结论和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结论是有区别的,就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想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必须掌握相应的方法才有可能。二是采用同桌合作学习的方法,让一名学生将万用表表棒与光敏电阻接触,让另一名学生换挡,改变环境光线。要想得出准确的结论,离不开他们的合作与配合,可以提高学生团结、合作学习的精神。三是因为这是一个知识点,也是一个测量操作活动,对学生工具的使用、动手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光敏电阻的试验应用。
师教室里的灯是由一个220V的交流电源和接触开关来实现控制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直接利用光敏电阻替代接触开关,让它实现自动控制呢?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光敏电阻跟开关不一样,它有内阻,有功耗以及额定的电压和电流要求,串联到电路里会被烧坏的。
师对,光敏电阻确实有自身的参数要求。我们再假设一个极端,假如在光照强的情况下,光敏电阻阻值小,并且能小到0;在没有光线的情况下,光敏电阻的阻值大,并且能达到∞,这个时候能不能达到对灯的自动控制呢?
生能。
师能实现什么样的控制?是不是我们想要的自动控制?
生有光,灯亮;没光,灯灭。不是我们想要的控制。
光敏电阻的应用不等同于开关量的应用,它的两个极端不是理想的“O”或者“∞”,不可能简单地串联到电路中去。即使我们将它理想化,它也实现不了我们预设的要求。这是从数学学科群的知识与技术学科群的融合和交叉的开端。一方面要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理论与技术处理之间的区别,光敏电阻的物理量一般只考虑电阻的变化,有光的时候是多少,没有光的时候又是多少。而实际上还要考虑光敏电阻的额定功耗、电流和电压。另一方面,光敏电阻阻值变化的量不能简单地转化成开关量。这是一个假设,是一个不正确的假设,可能也是学生正常的一种思考方式,是让学生寻找正确解决方法的一个过程。这种问题一假设一验证的过程,也是STEM教育需要经历的过程。
3.光敏电阻的测试。
师我们来看个曾经交流过的三极管的开关电路,如图所示,当电阻Rp变大时,6点的电压会升高,当Vb≥0.7V的时候,三极管就会处于导通状态,LED灯就会亮;当Vb≤0.3V的时候,三极管就会处于截止状态,LED灯就不亮。可变电阻发生变化时,就能实现对LED灯的控制。光敏电阻在不同的光线下,其电阻发生变化,这种电阻的变化能不能通过三极管的开关电路实现控制?
生好像可以。
师怎么理解?
生可变电阻变大,LED灯亮。光线变暗,光敏电阻变大,变大能让灯亮;反之,可变电阻变小,LED灯不亮。光线变亮,光敏电阻变小,变小能让灯不亮。两者匹配,可以用光敏电阻直接替代可变电阻实现控制。
师我们替换试试。
三极管的开关电路,是把电阻量变化转化成开关量的“开”与“关”最常见的电路。这是个技术问题,也是解决工程问题的根本。这里让学生掌握的不是单纯的如何利用光敏电阻来实现对LED灯的控制,而是要让学生掌握三极管开关电路的应用方法,从而让学生从掌握单纯的知识点转变为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2】计算偏置电阻值。
条件:光线暗Vb≥0.7V,Rl已知测量值,U=3V;光线亮Vb≤0.3V,Rl已知测量值,U=3V,求:R的范围。
这是一个技术难点,对技术人员来说,偏置电阻一般都是靠经验和尝试来选择一个合适的电阻;对数学和科学学科范畴的学者来说,如果没有技术学科基础也是无从下手。经过光敏电阻的测量,我们知道光敏电阻在光线亮与暗的情况下的阻值大小,经过对三极管的开关电路的分析,也知道三极管“开”与“关”状态下的条件。把这些条件结合起来,利用数学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找到电阻R的范围,再利用经验,就很容易确定偏置电阻的值。这也是典型的学科交叉与融合。由于时间有限,所以让学生课后完成,帮助学生形成一般的选择元器件的方法。
【活动3】 根据原理图安装调试“光控灯”电路,有两步:(1)根据原理图安装元器件;(2)调试。
这段教学内容是纯粹的技术学科范畴的问题。对于高中生来说,技术是学生陌生而感兴趣的问题。正确的方法、严谨的过程,合理的引导是帮助学生实现技术成功的基础。教师在此过程中,要适当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他们获得成功,建立起学生实现技术,解决问题的信心,这是STEM教育所期望的。
4.应用光敏电阻改进电路。
师 现在我们利用光敏电阻可以控制LED灯带,要解决物理老师的问题,我们要把LED灯带换成220V的灯带该如何改进电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需要的电压变大,而且需要交流电。
师物理中,有什么元器件能利用小的电压或者电流控制大的电流或电压呢?
生继电器。
师很好,我们用继电器替代LED,再利用继电器控制灯带,这样我们就能解决物理老师的问题了,那我们来试试能不能成功。
这是帮助物理教师解决问题的终点,也是数学学科群与技术学科群的一个交叉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交叉融合,使他们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并通过实践获得最终的成功。
(三)教学拓展
为了拓展知识、开阔学生眼界,我又提出2个讨论题。
讨论1:光敏电阻控制LED灯的亮与灭,有光的时候三极管开关电路保持原状态,没光的时候三极管电路处在通的状态,实现对LED的控制,是一种没有光实现控制的电路。假如,我们需要有光实现控制,在开关电路的设计里有什么不同?如何实现?
讨论2:光敏电阻还可能应用到哪些场合?谈谈你们的创意?
讨论1是把问题再提升一个高度,是对物理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解决。要想让学生自己用光敏电阻解决问题,需要更进一步引导学生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并形成相应的技术方法。这是知识积累和技术形成的必要过程。讨论2是承上启下,让学生找到并形成新问题,为学生单独通过STEM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获取成功做铺垫。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自动控制的小产品方案。
我们都知道,提问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可是它依旧有着他独有的价值,有句古话说的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提问成为了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因此,语文课堂提问,不仅能够让学生进行思考,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言,不管是在智力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不如普通学生,所以通常都会导致课堂的教学效率下降。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展开提问,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因此,本文对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中提问技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问的有效性,从而让课堂的效率可以得到提高。
1.更新教育理念,给学生提问的权力
其实吧,语文就是一门艺术,只有让学生通过提问的形式表达出来,才能让学生理解语文真正的蕴意。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通常都是以灌输为主,讲得多、问的少,而学生听的多,答的少,由此导致了语文课堂的质量一直很差。如果想要改变这一现象,首先就需要改变教学理念,给学生提问的权力,通过提问了解文本的意义,即便是他们的理解、认知能力差,但是只有合理的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提问,就可以更好的开发出学生的潜在能力,从而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所以,在语文课堂中,老师需要让学生自己提问,进而让自己的思维得到训练。
2.精心设计问题,切入提问要点
2.1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提问。在进行教学时,学生的兴趣是首要考虑的,因此,需要重视课堂中的兴趣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知识了解的更透彻。如《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学中,提出如下问题:小壁虎向那位借了尾巴,结果如何?使其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再次进行提问,让他们一直处于思考的环境中,进而体会到语文知识的乐趣。
2.2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紧抓疑难点进行提问,让语文课堂中的问题得到解决。如在《船长》的课文中,提出一个能够总结全文的问题,哈尔威船长是什么样的人?让学生理解到他内心的想法,进而熟知文本的大致内容。
2.3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通常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思维能力都较为差,经常无法明确自己的答案,并且特别容易受到老师与学生的答案影响。而这样的话,就需要老师在提问的时候,重视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提出各种想法,使其探索到问题的思路,进而让自己的思维得到提高。
3.把握提问时机,选好提问方式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说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把握好时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文本的核心显现出来,进而使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语文课堂提问时机有如下几种:最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时,针对性的提问;积极的进行自我评价等。总之把握好时机,选择合适的提问方法,让提问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比如同一个问题进行不同的提问,我相信会有不同的呈现效果。
4.及时给予反馈,采取多元评价
一般,学生通过努力思考回答出问题的时侯,最想要的就是老师的评价,毕竟课堂教学是师生两个人的活动。如果想要获取教与学最好的结合,就一定要对信息进行反馈,详细的了解教学情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及时进行调整,使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且老师的评价一定要是公平公正的,才能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那里需要改进。但评价方式也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是口头鼓励或者物质鼓励,甚至是一个微笑,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给予的关爱。在《新课标》中曾提出"实施评价,应该是老师的评价、学生自我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进而让学生在评价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
5.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关键词:现代教育;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正不断加深,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正不断融入到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之中,不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运用。教育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根据高校课堂教学的特点,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新的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用来改进高校课堂教学方法,达到充实课堂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现代教育技术
1.1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中活动相结合的理论和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及应用,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目标。
1.2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将文、声、图、像集于一体,使教学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形象生动,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充满创造力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使得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加开阔。再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多,他们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学习知识面窄,思维不够开阔等弊端。
1.3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主要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为代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仅仅依靠教师和教材的单调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中学生面对的不再仅仅是文字教材和教师的板书,还包括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以及通过信息网络实现的灵活互动的现代教学系统。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之后,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通过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具体实施方式
2.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主要是利用了计算机人机交互的特点,能充分利用它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多媒体教学将计算机的图、文、声、像有机的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比以前的电视机更加合理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得教学过程图文并茂、丰富多彩,而且还可以实时反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对于高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极大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彻底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
另外,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师拟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步骤之上的,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绝对主体,学生在教学仅仅只是以一个被动接受者参与教学活动。在多媒体教学活动中,在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态度对学习内容进行一定的选择,同时结合自己习惯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充当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还是知识传播方式的改革者。
2.2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知识传播的一个主要载体,因此在信息化不断加快的今天,学校还应该采用开放教学及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为达到这个目的,学校应逐渐建立并完善以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以及因特网为特征的网络教学模式,并将之有效的融入新的教学环境之中。
通过教学网络,授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课件、学习指导以及参考书目等内容上传至主服务器,然后学生可以上网浏览自己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必要时还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教学程序,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有裨益。
同时,学校网络与因特网连接后,学校还可以和外校进行合作教学,实现远程多媒体教学,这不但实现了学生和本校的教师进行信息互动交流的目标,学生还能和外校的学生及教师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交流,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学校的资金,充分挖掘现有教学资源的潜能,合作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出各个学校的优势资源,做到各取所需,补足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利弊
3.1对课堂教学的推动作用
3.1.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代教学媒体的图、文、声、像手段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改善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3.1.2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及教学资源,网络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信息传播及承载的主体,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极大的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容量。
3.1.3促进师生间的交互,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络,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性的学习。若遇到较难的问题还可以以在线或离线的方式和教师进行交流,加强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3.2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存在的误区
3.2.1为技术而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将传统“板书”内容搬上了大屏幕,而在黑板上的板书基本上为零,仅仅是把现代教育技术当做了一个较为先进的板书工具罢了,对实际教学的促进作用并不大。
1.教材分析:《四季》是全日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化实验教科书(中度)三年级上册的第15课,课文生动有趣,草芽、小鸟、青蛙、荷叶、稻穗、雪人是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东西,贴近智障学生的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根据中段智障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处理,将阅读和理解、应用句式作为重点,并将后者加工成口语交际表演作为难点。通过阅读和说话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本堂课学习的是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学情分析:启智三班共有8人,均为中重度智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较差。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将学生分为A、B、C三组,A组3人,具有一定的认字能力,认识学过的字词,能进行简单的造句,能正确地朗读学过的课文。B组2人,认识大部分学过的字词,阅读能力较差,经常漏字、添字、跳行回头。其中一名为唐氏综合症患儿,发音不清晰。C组3人,能跟读词语和句子。一名学生为自闭症患儿,课堂参与性较差,具有多种行为问题,如拍桌子、下位子等。
依据教材和学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读课文第一、二段。
A组:流利地朗读课文,无错字。
B组:朗读课文,无错字。
C组:能跟读课文。
2. 会说“( )对( )说:‘我是春(夏)天。’”
A组:能根据图片说“( )对( )说:‘我是春(夏)天。’”
B组:能根据图片和提示说“( )对( )说:‘我是春(夏)天。’”
C组:能跟读“草芽对小鸟说:‘我是春天。’荷叶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3.感受春天和夏天的美丽,知道保护大自然。
【教学实录】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先来复习学过的字词。
A组:认字、组词、点读词语。B组:认读词语。C组:认读图片。
师:再把字词齐读一遍。
(生齐读字词:荷叶、青蛙、身、挺身、圆、圆圆的、皮、顽皮)
师:读得太棒了!老师奖励你们看四季的图片,边欣赏边思考,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季节?(出示春、夏、秋、冬图片)
生答: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师板书:春夏秋冬。
(学生很兴奋,积极性很高)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四季》。(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智障学生识记慢、忘记快,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大,采用分层复习巩固和检验,依据学生的参与度与达成度充分肯定和奖励学生,满足智障学生获得成功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联系生活,由生活导向新知,使智障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积极,更为活泼。
二、新授
师:跟老师读一读“四季”,体会春夏秋冬的美丽。将手指点到题目, 注意点读。
(生读得很认真,声音很响亮)
师:课文分为几个自然段?
生:四个。
师:真聪明!拿出铅笔标一标。
(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师:××的字写得真漂亮!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将手指点到第一自然段第一个字,跟老师读。(生认真跟读第一自然段2次,很投入)
课件出示: 草芽尖尖、尖尖的草芽、尖尖的( )。
师:草芽尖尖,还可以怎么说?
生:尖尖的草芽。
师:你还知道尖尖的什么?
生:尖尖的小草。
生:尖尖的针。
生:尖尖的铅笔。
师(补充):春天来了,春笋长出来了,还可以说尖尖的笋。
(课件出示:草芽图片)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让老师惊喜!看,草芽从土壤里冒出来了,嫩嫩的,小小的,因此,“尖尖”要读得轻一些,听老师读“草芽尖尖”,你们来试一试。
生:草芽尖尖。
师:真好听!尖尖的草芽探出头来看到新鲜的事物特别开心,因此,“我是春天”要读得欢快一点,听老师读“我是春天”,你们读读看。
生:我是春天。
师:非常棒!你们能把第一自然段读出来吗?
(生齐读后,A组学生点读,B组学生组内合作、跟师合作读,C组学生跟读)
师点评:读得很准确,××的声音比昨天大了,给她鼓鼓掌。
师:草芽是怎么样的?
生:很尖。
师:草芽尖尖的,她对谁说话了?
生:小鸟。
师:说了什么?
生:我是春天。
师:思考( )对( )说:“我是春天。”
(生愣住了,教师重复问题,在耐心引导后,学生把第一自然段读了一遍,教师结合课文继续引导,学生最终说出了正确答案)
生:草芽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请C组学生跟读句子。
师:第一自然段描述了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你还能从哪里看出春天来了?
生:桃花开了。
(课件出示:桃树开花图片)
生:柳树发芽了。
(课件出示:蝴蝶、花儿、柳树、燕子图片)
师:春天真美,你能根据图片用“( )对( )说:‘我是春天。’”的句式来表达美丽的春天吗?
A组:根据图片和句式说句子。B组:根据图片、句式和A组学生的回答说句子。
生:花儿对蝴蝶说:“我是春天。”
生:燕子对柳树说:“我是春天。”
生:柳树对燕子说:“我是春天。”
【设计意图】智障学生缺乏想象力,难以理解课文。通过“读―想―读―问―说―练”的形式,充分联系生活,用生活情景来开展教学,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采用分层教学,在学生会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最后回归生活,锻炼智障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思维能力。点读能够改善学生漏字、添字、跳行回头的阅读障碍,帮助学生认字、阅读。
师: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春天,下面,老师带领你们走入夏天,来感受一下夏天的美。请将手指点到第二自然段第一个字,跟老师读。
(在学生大声地跟读第二自然段后,师生合作读,生齐读,A组学生读)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第二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的结构是一样的?
生:有。
师:下面请根据老师给你们的题目分组讨论学习第二自然段。
(教师将学生分成2组,与辅助老师各辅导一组)
学生讨论得非常开心,积极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讨论完成后,教师讲解。
师:圆圆的荷叶,你还知道圆圆的什么?
生:圆圆的西瓜。
生:圆圆的皮球。
生:圆圆的轮胎。
生:圆圆的蛋糕。
师:太厉害了!你能把第二段大声地读出来吗?
A组和B组学生大声地读出了课文,无错字。C组跟读课文,无错字。
师:荷叶是怎么样的?
生:圆圆的。
师:( )对( )说:“我是夏天。”
生:荷叶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师:你还能从什么地方看出夏天到了?
生:游泳。
生:冰激凌。
生:荷花开了。
生:夏天有圆圆的太阳。
【设计意图】智障学生缺乏分析、概括的能力,缺乏思维独立性,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情感上不善于主动表达,使得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在培智语文课堂上成为一种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组内成员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沟通、合作、互助,提高智障学生解决问题、合作和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师:同学们肯定还有很多情感没有抒发出来,下面,请你们来演一演,表演小鸟和草芽的对话、荷叶和青蛙的对话。
(学生积极踊跃地举手)
表演一:师生合作表演小鸟和草芽的对话。
小鸟飞到草芽边。
师:小鸟,你好。
生:小草,你好。
师:你看,我发芽了。
生:你真漂亮。
师:春天来了。
生:我看到桃花开了。
师:我是春天。
表演二:生生合作表演荷叶和青蛙的对话。
青蛙一蹦一跳地跳到荷叶边上。
生:青蛙,你好。
生:荷叶,你好。
生:青蛙你会唱歌吗?
生:会。
生:你唱给我听听。
生:呱呱呱。
生:真好听,夏天有很多蚊子。
生:青蛙可以吃掉蚊子。
生:荷花开了,我是夏天。
师:他们表演得太棒了,给他们鼓鼓掌。
【设计意图】说话能力是中度智障学生语文培养的重点,结合启智三班学生说话能力、交往能力差的特点,让学生演一演、说一说。将语文问题还原为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巩固练习
师: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连起来读,你们会吗?(生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师:老师忍不住还想再听一次。
(生再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师:考一考,老师把课文中的词语印在了词卡上,你们会读吗?
生读:荷叶、青蛙、圆圆的、小鸟、春天、夏天、四季、草芽、尖尖。
师:拿出学具盒,老师说词语,你们把它找出来。
生找词卡“春天、夏天”并读词语。
师:同学们从课文中感受了春天和夏天的美丽,下面我们来欣赏欣赏春天和夏天的景色。
(课件播放图片)
师:你们喜欢春天和夏天吗?
生:喜欢。
师:我们要保护大自然,春天来了,不要践踏草坪,夏天吃的冰激凌的包装纸要丢到哪里去?
生:垃圾桶。
师:同学们来写一写。
(师发放作业并进行个别指导)
投影:A组:尖尖的( ) 圆圆的( )
( )( )尖尖,她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荷叶( )( ),她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B组:( ) ( )尖尖,她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荷叶( )( ),她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C组:抄一抄:草芽 荷叶 圆圆
要求A组独立完成,B组可以参照书本。生书写完成后,师从A、B、C组中各取了一份作业,分别投影出来。
师: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对不对。
生:对。
师:一起读一读。
生:草芽……
【设计意图】启智三班学生书写能力差异大,A组学生能够书写大部分学过的字词,B组学生会书写学过的结构简单、笔画较少的字词,C组学生会抄写。另外,“芽”是学生书写容易出错的字,“圆”是课文要求掌握的字。小练笔根据学生情况,采用分层设计,通过写和反复地读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
四、评价
师:老师的任务完成了,下面来看看你们的目标有没有达成?
【设计意图】为检测每位学生目标达成情况,促进学生发展,肯定学生本堂课中的进步与付出,我为每位学生制定了符合其特点的可评价目标,课堂中,学生完成了对应目标,辅助老师就会在相应栏中打“√”。课堂末,教师根据评价表在完成目标学生的总评栏中贴上笑脸,对未完成目标的学生针对其未学会的内容进行再次教授,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学生全部达成目标,教师奖励笑脸贴在总评栏中。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真让老师惊喜。
【课后反思】
《四季》是三年级的课文,课文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如何结合“关注目标与内容”紧扣每位学生的特点,联系生活设计教学环节并即时评价是本节课的关键。
一、回归生活,教学做合一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他主张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的中心就是生活。智障学生多伴有多重残疾,对抽象性的知识、技能难以掌握,对他们要实现有效的语文教学,需要在现代化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让语文课堂贴近现实生活。培智学校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适应生活,生活化的课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课堂中,我非常注重用生活教育、为生活教育,利用四季、草芽、桃花、柳树、蝴蝶、燕子等图片进行引导,学生看到图片很兴奋,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多了,再将课文拓展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说尖尖的什么,谁对谁说“我是春天”,学生很踊跃地举手,话匣子一下打开了,教师又让学生演草芽、小鸟、荷叶、青蛙的对话,充分把教科书与智障学生生活融合为一体,学生演得认真,其他学生听得认真。一位学生说“夏天蚊子很多”,另一位说“青蛙可以吃掉蚊子”,一下把我逗乐了,学生的表现真的让我很惊喜,这一环节的设计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
二、以生为本,分层教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特殊教育指出,要进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应“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我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在阅读上让A组独立点读,B组组内合作、与师合作读,C组跟读。学生愿意读、乐意读,声音响亮,读得准确,有的学生还会去鼓励其他同学大胆读。在作业上,A、B、C三组的作业难度不同,对学生要求也不同。说句子中,A组根据图片和句式说句子,B组根据图片、句式和A组学生的回答说句子,C组跟说。通过分层教学,充分照顾到了每一位学生,满足了学生成功的需要,学生表现得很积极,完全不会因为怕自己完成不了而胆怯不敢尝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了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关注目标,即时评价
《培智学校新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评价是促使每个学生实现自己最大限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对学生的评价体现在语言评价和目标评价上,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愿意回答,我就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们的表现真让老师惊喜”“太聪明了”“老师忍不住还想再听一次”,学生非常开心,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同时,我抓住每个层次的学生不同的表现,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如“某某的声音比昨天的大了”“读得很准确”等,这些中肯的评价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帮他们提高了自我意识,找准了今后发展的方向。义乌市语文教研员金姝娟老师点评说,老师非常有爱心和耐心,是一位非常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另外,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制定了目标评价表。每一位学生的目标清晰可见。在课堂末,依据评价表来评测学生目标是否达成,针对评价结果,更好地进行下一步教学设计。
四、注重基础,规范语言
董一菲曾在自己的文章《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细无声――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中提到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四美,即:诗意美、理性美、素朴美、情义美。这段时间研究了董一菲老师的几节公开课,感觉董一菲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艺术。
一、辞采丰美,柔和自然
董一菲老师的教学语言,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辞采丰美,柔和自然。董老师课堂教学时,诗词典故能够信手拈来。比如教学《乡关何处 乡愁诗鉴赏》这一课时,引用于右任的《国殇》后,董老师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回忆一下,南唐后主李煜在他由君主的地位沦为阶下囚的时候,曾经写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清照也曾在她的青春岁月的时候,当她的丈夫赵明诚远离家乡的时候,说“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作为南宋的爱国主义词人之一,辛弃疾是将那“栏杆拍遍”,想一想那“栏杆”在哪里?有楼的地方,可以望远的地方。岳飞也这样抒发感情说,“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北望中原,还我山河。这一切都是――“登高望远”。那么“登高望远”,结合独特的、生命的感受,家国之感,身世之痛,于右任老人是这样说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然后他运用的在这里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典故,这个典故来自那遥远的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乐府民歌,写出了北中国的雄奇壮丽,那就是我多情的国土,六个字怎么说?(师生齐说)“天苍苍,野茫茫”。“天苍苍,野茫茫”这是一种深痛的家国之思。
在这段话中,董老师引用了四个词人的四首词,还有一首北朝民歌。除了诗词歌赋,我们以《葡萄月令》《我的空中楼阁》《在西地平线上》三课为例统计董老师课堂上引用过的或提到的古今中外的作品,大概有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文化苦旅》《冰冷长河》,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龙应台的《百年心锁》,贝多芬的《命运》,琼瑶的《我是天空的一片云》,此外还有《论语》《圣经》《一棵开花的树》《史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经》《猎人笔记》《沈从文小说选》等。
而被董老师引用过名言的著名人物有尼采(人,首先要变成骆驼)、罗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诸葛亮(淡泊而明志,宁静而致远)、川端康成(美丽的日本的我)、海德格尔(我们人类诗意的居住在大地上)、余光中(今晚的天空很希腊)、康德(这个世界上令我们敬畏的只有两件事。一个是头上的星空,二是心中的道德律)、周国平(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怜虫)、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宗白华(在魏晋时期人们对外发现了自然,对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冯友兰(人的境界分几种,最高的境界是宇宙的境界)等等。
这些统计罗列,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董老师丰厚的知识储备和语文素养。
而且董老师课堂上的教学用语中,儒佛道三家用语都有。佛家的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道家的如“这个感觉很有庄周的感觉了,庄周梦蝶之后不知道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这是著名的物我两忘的境界,真有境界!”儒家的有“其实人的生活想起来很简单,大圣人颜回有一箪食,一篮子食物,一瓢饮,一瓢水,住在陋巷,就可以足以。”另外,我们纵观《葡萄月令》《我的空中楼阁》《在西地平线上》这三课,董老师课堂用语中涉猎的学科除文学外,历史、政治、美学、音乐、哲学都有。
正是这样广泛的涉猎,使得董老师知识储存丰厚,底蕴实足。正是这样广泛的涉猎,董老师才能根据教学需要信手拈来,脱口而出,练就辞采丰美的教学语言。
董老师的课堂用语句式富有变化,句法参差有致,产生了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和谐的节奏。加上董老师柔和自然的音质,更是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二、诗意唯美,情深意长
董一菲老师的课堂语言优美蕴藉,饱含着深情,她的声音柔而不媚,像钢琴中音部琴键上发出的乐音,脆而不尖,质地纯正、悦耳,听起来舒服却不催眠。例如在教学《边城》时,有这样一段话:
翠翠有一个天籁般的美丽的名字,她有着十五岁的花样年华;她有一个为爱而死,飞扬着生命的母亲,对她来说,是永远的宿命一般的憧憬和向往;她有一个爱她、她爱,与她相依为命的白发爷爷;她有一个爱她,为她闯滩而死的天保;她有一个爱她、她爱,为她不要碾坊的傩送;她有一个初雪无痕、美梦无痕的梦幻;她的生命因美丽而曲折的误会而精彩滟滟,她有过雁过、风过、云过、雨过的甜蜜的忧愁。湘西的这一方水土养育了美的惊魂――翠翠,翠翠是自然的女儿,青春的女儿,水的女儿,城的女儿。翠翠有着千种美丽,万种风情,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翠翠”之美。
这样一段话,字字句句包含深情。对翠翠的喜爱,对翠翠命运的怜惜,对《边城》作品的由衷赞美,对作者沈从文的崇敬随着董老师口吐莲花一般轻徐送出。这些情感也如花瓣一般落在学生心田上,融化了、美化了学生的心灵。
再比如在一次公开课上,她用这样的语言导入新课:“张爱玲三字当中纷红骇绿,影响大半个世纪,她是一个世纪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寓言,那么就让我们回眸,回眸那绝美的瞬间。”
最后,她又余韵袅袅地收束了全文:“影影绰绰的桃花的绯红零落,我们读月光下温婉的故事,艳异悱恻,氤氲不绝,无数的海晏河清,千般的柔媚宛转。那是滚滚红尘不了情,那就是张爱玲――民国女子,不老的临水照花人。”
这些句子伴着董老师柔美的声音舒缓的吐出来,这种感染力是无与伦比的,听这样的充满诗意的语言,还有哪个学生不受感染而不去喜爱文学呢?还有谁不受到感染不去喜爱张爱玲呢?这些诗意唯美情深意长的句子如一颗颗种子种到了那些青春懵懂的学生心坎上,就等春风一到,它们就会生根发芽。
三、谦逊温润,启人心智
有些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一味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结果导致问题表述不清,要求表达不明,评价点评不到位。董老师在课堂上不盛气临人,不炫技,不卖弄口才,不把学生当猴耍,说话谦逊平和,但往往能启人心智。
课堂上教师教学语言一般有两类。第一类有导入提示用语,问题用语,提要求用语这样三种;第二类有评价用语,对话用语这样两种。对于第一类,我们前面谈的比较多了,下面我们重点谈谈第二类。
关于对话用语,我们来看下面一段师生对话。
师:就是尘土,我还不适应倒着说的习惯。黄沙飞舞的尘土,非常细腻的感受。哪位同学还可以补充?这位女同学。
生:人都说大漠的月亮很漂亮。
师:这词很耐人寻味,应该说天下的月亮是一般圆的,但人们爱说他乡月更圆,或者说大漠月更圆,很有哲理。以后我在研究边塞诗时,要想想为什么大漠边关的明月是天下最圆的明月,最漂亮的明月。
师:接着说。
生:还有沙漠里的骆驼。
师:这是沙漠里的驼铃。
生:还有敦煌。
师:那是我们祖先飞天的梦想,最绚烂的华夏梦――敦煌,人文景观。
生:古代诗人写边塞诗的很多。
师:边塞诗独特的美属于西部。这位同学继续补充……
生:我想到了大漠、孤烟、戈壁、胡杨和百草。
师:大漠、孤烟还不够,还要戈壁连着戈壁。在生命最缺水的地方、在生命最艰难生存的地方,却有两种植物,它们的名字叫胡杨和百草。它们比天下最美的诗还要美。你很有想象力,非常好!我们可以继续去想象,去感受西部。
董老师的对话用语或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进行补充使学生的答案更加完美,如“那是我们祖先飞天的梦想,最绚烂的华夏梦――敦煌,人文景观。”或引申学生的回答,如“大漠、孤烟还不够,还要戈壁连着戈壁。在生命最缺水的地方、在生命最艰难生存的地方,却有两种植物,它们的名字叫胡杨和百草。它们比天下最美的诗还要美。”这里董老师引申了学生的答案,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关于评价用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在点评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时,往往只是廉价的表扬与鼓励,什么“你很棒、非常好、太好了、真聪明”这些用语满天飞,让人感觉很虚伪。还有些老师模仿一些演员的表演,说什么“此处应该有掌声”,这些让人很反感。
董老师课堂上的评价用语,有的帮学生补充,使答案更加完美;有的是引用实例或引用名人名言帮学生答案做进一步证明;还有的就是引申学生的答案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上面列举的师生对话中就有这方面的例子。当然董老师对有才华学生的精彩回答,也不吝啬赞美之词。如“这简直是语言的盛宴了,说得非常好!”再比如“很生动,鬼斧神工,很有想象力!掌声!李白是天才,李贺是鬼才,我们这位孩子是天才加鬼才。第一个概括就叹为观止了,因为老师想了很久了,一时难住了。”从这句话还可看出董老师的谦逊平和。关于这方面的例子还很多,如“这位女同学的发言让我无法评价了,非常漂亮的一段解读”。
课堂上听到学生精彩的回答,董老师毫不掩饰自己不如学生的一面。对学生的才华,总是禁不住由衷的赞美,而这种真诚的赞美对学生来说肯定是莫大的鼓舞。
――――――――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智慧课堂;小学数学;教学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3-0047-02
1 前言
智慧课堂是一种新形势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在智慧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可自行携带学习设备,比如常用的电脑等,通过利用教学APP软件,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模式。在智慧课堂上,教师可以及时反馈,利用多屏技术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或者是答题方式等,多样形式的媒体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对教学的需求。教室里使用的均是活动桌椅,为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提供了便利[1]。
2 基于智慧课堂的小学数学教学互动行为特征
在智慧课堂中的学习小组互动行为 根据智慧课堂的教学特点,需要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那就是让学生随机组成小组,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由教师编排小组,一般是3~5人的学习小组,两个星期后重新进行组合。组建小组主要是为了能更好地进行讨论,让学生感受团队带来的力量,同时也是锻炼学生融入新团队的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潜能。在组员相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优点以及看到自我的短板,以取长补短。这种学习小组的建立也可以很好地达到互动的效果。
比如小学二年级上灾薪会介绍角,并认识角的大小。数学知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智慧课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的乐趣,可以提问学生:哪些是角?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角?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小组的形式,为学生分发一些卡纸,让他们凭着自己对角的认识,做出与角有关的小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小作品分析学生对角的认识程度,有助于更好地开展角的教学活动。
在开始认识角的教学的时候,通过媒体教学让学生再一次欣赏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角的图片,比如五角星、金字塔、剪刀等,让学生感受到关于角的实物存在于生活中,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受,并让学习小组介绍本组关于角的作品。这样安排,学生对角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就是通过三角形认识角的名称,比如锐角、钝角、直角,知道哪一个符号表示角形,学习利用简单的方式对角的大小进行比较,并学习画角。
学习小组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课堂交流,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各小组之间的学习竞争力。在认识角一课中,学生学习画角,教师可以让学习小组互相比赛画角,指定画哪几个角,然后让学生开展画角比赛。小组内部选出最佳的那一张画作为参赛代表,参与组间竞争,从中选出画角最标准的一组,并给予小组奖励,对其他小组成员也不要忘记鼓励。这样形成良性竞争,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智慧课堂中的课程情境互动行为 智慧课堂教学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全员参与互动,数学教师可在课堂上设置情境互动的模式,将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生动地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为大家演示。首先,将学习的课文内容运用在课堂中。比如在教学数字大小比较和改写一课时,课堂重点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如何正确读;二是写多位数;三是比较数值的大小,主要是对万以内的数值进行大小的比较,让学生意识到改写单位的必要性。利用课堂上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几张生活中常见的与数值相关的图片,如超市价钱标签、公路里程路标等,并询问学生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教师也可以直接向学生提问哪个数值比较大,哪一个数值比较小。或者是让学生自由提问,教师让几位学生上台拿着某一样物品并展示价钱,让学生指出哪一个物品的价格比较贵,哪一个比较贱。
教师将学生的思维吸引到本课堂的教学内容中来,教授学生认识整数大小时,先看位数,哪一个位数多,即表示那一个的数值就比较大,这样就可以顺利开展新知识的教学。课堂场景互动的模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胆识,使得学生快速掌握本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以后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将课文内容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基本分辨数值大小的练习,教师也可以参与学生的场景中,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以简单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数值大小比较技巧。
在智慧课堂中的课堂知识互动行为 重视课堂知识互动模式,智慧课堂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经过学生间交流以及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让学生有效地学习课堂知识。数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课堂小话题,设计1~2个主题即可,可以选择学生当下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比如趣味活动,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提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好奇心,点燃对学习数学的热情。
小学生学习乘法表时难度比较大,而且他们对学过的知识,隔几个星期不温习就又会忘记。因此,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智慧课堂上主要通过知识互动的形式,加强学生对乘法表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训练。首先可以分段进行学习,不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在不理解的状态下,让学生死背乘法表是没有任何教学意义的。
一、言语生成过程及中心环节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生成机制,常见的语言形式有五种(Laver1970,转自桂诗春2000):①没有失误的、连续性言语,如“念讲稿”;②有失误的(包括一时失言及其改正的)言语,如日常的口语;③断续性言语,最典型的是口吃;④儿童在语言习得阶段的言语,属“发展中的言语”;⑤“解体”的言语,比如言语障碍等。教师言语基本上介于“没有失误的、连续性言语”和“有失误的言语”两者之间,类似演讲。一方面大多数以至几乎所有教师言语达不到无误输出,但又比日常口语显得正式,其生成过程与普通人的日常口语生成相比有其与众不同之处。
话语的生成大体上经历过四个阶段:首先是把意念转换成要传递的信息;其次是把信息形成为言语计划;第三是执行言语计划;第四是自我监察。外语教师语言形式的生成过程基本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构思阶段,指说话者根据自己的交际意图在头脑中产生所要表达的思想,确定说话的内容。这一阶段主要完成的是说话内容的轮廓,大脑中会出现一些主题词语或“语点”。转换阶段,指说话者运用句法规则将所要表达的思想转换成言语信息。实际上是一个编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语点”将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扩展、丰富、编码为完整的句子。执行阶段,指说话者产生一个语音完形,将头脑中的言语信息变成口头语言的过程(这一过程还包括自我监察的环节)。可以看出教师课堂口语生成机制的中心环节是紧紧围绕着“言语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来展开的,外语教师言语生成的特点也就是在这两个环节中表现出来的。
二、外语教师言语生成机制的特点、手段和模式
外语教师课堂言语生成机制的特点是相对学生而言的。与学生或教师的日常口语状态相比,外语教师课堂言语的生成过程具有语篇计划的特点,即根据语篇环境,选择有效信息,赋予信息结构的特点,课堂言语的交际手段相对单一,教师言语的模式必然具有教育属性。
1.语篇计划特点。这是在言语计划的制定阶段中表现出来的特点。“言语计划”,简单说就是为生成语句所做的各种准备。外语教师带着教学计划走进课堂,其中包括大纲规定的内容、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要建立的课堂气氛。有了这些课堂言语行为意图,就必须用言语行为来实现课堂交际意图的整体计划,即实施宏计划,主要是教师怎样选择和排列信息内容。教师经常用一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方式来表示信息内容(微计划),让学生能够找到指称,能够知道什么是新信息,等等。这些将分别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入、语言实践机会和心理吸收状态。其实,普通人的言语计划毋须具备语篇环境的特点,而教师言语这方面的特征却非常鲜明。
首先,在教师言语中语篇计划是种常态,在言语计划中居主导地位。无论是独白型语篇,还是会话型语篇,教师在制定语篇计划时绝非一种即兴的行为,有构成语篇的明显意图。教师言语最终总要形成语篇,或者说是以最终形成语篇为追求目标。
其次,在教师言语计划的执行阶段,教师话语的主要功能(提问、反馈、讲解、评价等),每项从宏观上或微观上都体现了语篇计划到言语计划执行的特点。要传递什么信息,通过什么层次结构和局部结构,都取决于教师的意图。教师通常会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如突出概念、标示话语主题、赋予信息结构、分配主题、焦点或新信息等。
在教师口语中,言语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简单来说是一种“相继并存”的关系。换句话说,宏计划与微计划这两个环节是相继进行并同步增长的,说话人不需要在微计划开始前就完成所有宏计划。“宏计划”是用言语行为来实现交际意图的整体计划。“微计划”是说话人为宏计划中的言语行为赋予信息结构,分配主题、焦点或新信息时所作的活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对“宏计划”(语篇计划)一般都有一个较为充分的准备,在说话过程中注意资源要同时兼顾“宏计划”和“微计划”,从而使语流显得顺畅而少停顿。
“语篇为主”仅仅是言语计划制定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教师言语计划的有效实施,还得通过考察课堂提问和课堂话语模式等方面教师言语在言语计划的执行阶段的特点。
2.言语手段。在言语计划的执行阶段,言语计划本身虽然没有一定的模式,但实施时必须考虑供使用的语言手段。提问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枢纽,在教师话语中占有很大比例。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质疑,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探求新知识、新课题;引导学生知识迁移,接受新知识;帮助学生整理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有条理;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等。大多数教师采用问答的方式来教学,对于问题的内容和措词,都有预先计划。教师在总结一课教材的内容,或是复习从前所学的教材,或是启发学生的思想时,若能把所要问的问题层次化、系统化,把问题与问题相联系,而且一步深入一步,对于学生思想的启发,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事先是有准备的:制定和执行言语计划的速度通常要高于普通人。正因为课前的准备,教师可以更迅速地制定宏计划,同时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微计划上,使语言表达更为流畅自如,为学生提供较理想的可理解性输入环境。
3.课堂言语模式。长期以来,英语课堂互动模式主要为启发-反馈-跟踪的话语模式,即IRF结构模式。传统的教学法是从“教”的角度设计教学,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按教学进度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启动提问(initiation),学生反应/回答(response),教师评价/反馈(evaluation/feed-back)。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上用来讲解的时间在教师话语中所占比例较大。换言之,在教师占主导地位的课堂里教师话语的主要功能是讲解,教师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
在外语课堂里,教师言语不仅是教学媒介,还是向学生传授信息的重要源泉(Nuan,1991)。通过课堂教学外语,教师言语的功能必然具有教育属性。
三、生成特点与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培养
从以上对外语教师言语生成机制的特点、言语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探讨中,我们希望能从言语计划到实施的过程中探索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培养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语篇生成能力。上述的理论分析显示,教师口语在生成机制上具有“语篇为主”的特点,教学实践也表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所存在的英语学习问题不是单词、单句的表达,而是连句成篇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语篇生成能力应是教学的关键所在,事实上衡量英语言语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准也是看语篇生成能力的强弱。因此,我们要充分意识到语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强语篇训练。“语篇为主”这一特点对于英语教学的意义在于,教学必须在言语计划制定方面完成两个转变:将语篇计划的制定由非常态转为常态;将计划制定时的状态由非自觉转为自觉(其实这两者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而完成这两项任务的关键就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篇制定能力。实践证明,通过严格正规的训练,非英语专业学生是完全可以达到专业水准的。
语篇计划的制定并不是无规律可循的,我们在制定言语计划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交际意图”、“图式结构”、“说话人对听话人的知识”以及“说话人所具有的表达手段”等等。其中教学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图式结构”和“所具有的表达手段”两项。毫无疑问,学生掌握的表达手段越多,在制定语篇计划时就越游刃有余,可以说大学英语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表达手段,所以,对表达手段方面的训练是非常充分的。目前急需加强的是对“图式理论”的研究。得体的言语行为是按照相应的图式来进行的,所以,如果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话语结构图式,就会拥有快速制定语篇计划的能力。因此,加强语言图式方面的总结和研究,挖掘新的话题图式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关键词和主题词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大量图式结构的方法,使其能够快速制定语篇计划,最终实现最大限度提高语篇生成能力的目的。
2.加强注意资源使用训练,提高语言输出能力。教师言语的特点分析也为我们改进口语训练的方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使我们能够进一步完善口语的教学。
首先,充分意识到“言语计划”的意义。前文提到,教师在说话过程中注意资源要同时兼顾“宏计划”和“微计划”,才能使语言显得流畅。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当传递熟悉的信息时,人在长时记忆里检索、提取信息的速度就比较快,所以我们可以训练学生在即兴演讲的开头部分描述已有的事实或解释论题(这些话语都是比较熟悉的,几乎无需进一步提取什么信息),从而达到为制定“宏计划(语篇计划)”挤出时间量的目的。而且根据“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的认知规律,这种表述结构也完全符合人的理解习惯。
其次,加强注意资源使用方面的训练。如上所述,人在长篇独白中注意力是在“宏计划”和“微计划”之间交替轮换的。这种交替轮换会影响口语表达的效果,造成停顿、支支吾吾等现象,对于学生言语输出能力的培养来说,当然要力避这种情况的出现。因此,在充分准备宏计划的同时加强注意力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学生能较好地在宏计划和微计划之间分配注意资源,或者能恰当地在宏计划和微计划之间进行转移,必将大大提高口语表达的效果。
3.提高教师话语水平和提问技巧,转变教师课堂角色。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主要有两类:①要求回忆并提供知识型信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②要求作出评价、判断、解释或论述,接受多种答案。它们分别被称为“封闭性”和“开放性”问题(Barnes 1969),或“展示性”(display)和“参考性”(referential)问题(Long & Sato 1983;Brock 1986)。当前的情况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主要是前者,重事实不重思考、重记忆不重理解,这样很难促进语言习得。教师话语占的课堂时间太多,教师与学生的话语交流往往局限于问答形式,使得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应尽量延长学生话语时间,缩短教师话语时间,为学习者创造一种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环境和机会。为此,应全面提高教师话语水平,使之掌握恰当的提问技巧,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为目的,转变教师的课堂角色,充分发挥教师话语在二语习得课堂上的作用。反思教师课堂言语模式,我们主张教师应少提“封闭性”问题,多提“开放性”问题,使教师在提问之后很自然地延长等待时间,从而给学生更多输出机会。
4.选择意义商议,注重调整互动结构。“意义商议”(negotiationof meaning),即会话双方通过“划界”、“确认理解”、“核实理解”、“请求澄清”、“重复”等手段来调整互动结构,以便理解所产出话语的意义。意义商议被认为能促进语言习得,一方面因为它既能预防又能修补理解缺口,可带来“互动型”可理解输入(Long 1983;Pica et al1 1987);另一方面因为它能创造输出机会,并通过“负输入”推动会话者改换别的表达方式以修正自己的输出,令其更准确、连贯和恰当,更易于理解(Swain 1985;Pica 1988;Pica et al1989)。教师话语采用意义协商、及时反馈等来维护和平衡交互。但互动内容多为语言操练,缺乏真正意义的语言交际,不利于语言的学习和习得。Pica et al(1987)指出教师不应把注意力全放在语言准确度上,而应注重调整互动结构,特别应主动核实和确认学生理解与否,并鼓励学生澄清和确认自己不清楚的地方。Foster(1998)还发现,学生听不懂时因怕耽误时间、不愿表现出不懂或寄希望于后面的信息,很少主动选择意义商议,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指导。实际上,大多数研究意义商议的人也都主张经常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时气氛比较自然,也有助于增加输出。当然,Pica & Doughty(1985)曾提醒说,齐步走式互动比小组式互动中的话语更合乎语法,过多的小组活动可能会减少学生接触正确输入的机会。
学生到课堂上来学习语言知识并练习使用语言,走出课堂后便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因此,他们对课堂的依赖性更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他们学习效果的影响也更大。为此,外语教师有必要掌握有效的课堂策略。语言课堂有一个有别于任何其它课堂的特征:语言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应熟练掌握目的语,而且应懂得如何通过使用语言而教语言,并能使学生通过使用语言而掌握语言。正因为语言课堂具有特殊性,课堂互动本身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是学生语言实践的极好机会。如果学生能参与课堂互动,就能直接获得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机会,同时还能参与管理自己的学习,这会使其学习态度变得更积极、负责(Allwright 1984)。
教师话语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语言输入和教学媒介,对学生的语言输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两者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教师课堂言语生成机制的特点、属性和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会对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产生影响。为此,教师话语应以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标准。高质量、多样化的教师话语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语言习得,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监控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注重话语输入的质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创造一个协商、鼓励的语言环境,以正面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