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28:59
导语:在中医的主要疗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中医心理疗法;精神科;临床研究
中医心理疗法也称为“意疗”,主要依据是中医心理学上的相关知识,以此来治疗患者情绪以及精神障碍等疾病。
1 中医心理疗法的发展历史及内容
我国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蕴含着很多心理学知识,而且逐渐的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很多比较有效的心理疗法,方法主要包括:易性治疗法、畅情志疗法以及行动治疗法等等。通过我国临床长期对中医上的研究总结,以及在精神科上的应用,临床效果较好,而且较为实用,主要的方法为情志相胜治疗法、阴阳相胜治疗法、祝由治疗法以及移精变气治疗法等等[1]。这些治疗方法中有很多具体的小方法。《内经》中说:“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这就是我国古书上记载的中医心理疗法―祝由心理疗法。除了以上治疗方法还包括以诈还诈治疗法、行动治疗法、阴阳相胜治疗法、移精变气治疗法等治疗方法,这些古书上均有记载。
2 中医心理疗法在精神科临床上运用的优势
通过中医学上的长期实践总结出了一整套心理疗法,通过临床实践证明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同时每种治疗方法都总结出了其自身的优势。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我们根据每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使其优势发挥到最大,这样临床效果会更佳。现今在精神科治疗中,如果运用中医学制定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患者的治愈率相对较高。例如:在对精神衰弱导致胸痛的患者进行治疗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治疗效果均不理想,进而尝试了中医学上的心理疗法,也就是说移精变气治疗法,具体方法为:将胸痛转移至耳朵的外垂,经过三天的治疗后就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 在精神科临床治疗中几种中医心理疗法的应用
通过中医心理疗法在临床上长期的实践,以及在精神科上的应用,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同时实用性较强[2]。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情志相胜治疗法、阴阳相胜治疗法、祝由治疗法以及移精变气治疗法等等。具体操作如下:
3.1 阴阳相胜治疗法 这种心理治疗主要是根据人体内阴阳两性,通过反向来对患者进行调节,进而打破患者病情的规律,临床效果较好。例如:由于气逆而导致人体上半身出现的疾病,因而为了降逆,就需要运用恐吓的方法进行治疗。中医学上有过记载:“恐则气下”,这就能够有效的缓解上逆之气。在如:气血在身体的上部淤积,为了改善气血淤积症状,使血脉畅通,可以“因而越之”的同时,在进行激怒的方法进行治疗[3]。就是所说的“怒则气上”,气通则血通,这样淤积在体内的血液会随着气体而移出体外,这样既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这种治疗方法还能够很好的调节人们的情感,在精神科应用的更加广泛,而且临床应用较强,值得临床医生借鉴。
3.2 情志相胜治疗法 这种治疗方法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用一种情志来克制另一种情志,进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一般精神病患者在情志上多表现为:悲伤、忧虑、愤怒以及自闭,如果患者在运用普通心理疗法效果不理想时,可运用情志相胜治疗法进行治疗,这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从心理学上讲,这种方法会缓解患者的病情,使大脑所受的刺激重新组合。具体的治疗方法为:悲哀治疗、惊恐治疗、喜乐治疗以及愤怒治疗等。愤怒治疗法主要治疗临床由于忧虑过度而导致忧郁、食欲不振等症状,另外这种治疗方法也可用于治疗癫痫。喜乐治疗法主要是用于治疗由于悲伤过度而导致的胸膈不舒、心痛等症状[4]。法主要是由于治疗高兴过度而导致的癫痫、笑不休等症状。但是必须注意,这些方法要使用有度,掌握好刺激的强度,而且治疗的情志一定要比治病的情志强,如果病情有了控制,就要停止使用,还要通过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3.3 移情变气治疗法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运用语言、行为等手段将患者的注意力转移,这样可以将患者的逆乱之气调整,进而达到治愈的效果。这种治疗方法对很多疾病都有效,如:消渴、健忘、心痛以及呕吐等。
3.4 祝由治疗法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讲述患者的发病原因,使患者的心理压力降低,调节患者的情绪,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5],治疗的关键是通过暗示来提高人体身体对疾病治愈的能力。另外,还要求施术者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了解,认真对待每个患者。
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医心理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成果,而且也逐渐的在医学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发扬其优势所在,更好的为临床治疗服务,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蔡建鹰,林少刚.发展中医心身医学促进心理咨询本土化[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2):439-440.
[2] 张中菊,华丹,白雪.浅析中医心理疗法[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9):812-813.
[3] 鲁杰,张其成.心理学视域下的中医意象思维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10):72-73.
中医药学是指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防治疾病理论的专业学问。与其他国家的补充和替代医学的处境不同的是,由于中医药学的使用在中国已经有超过二千年的历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中华文化内涵,所以中医药学是中国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医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在中国,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慢性病,死亡率居各种死因的第一位。据《2003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2003年30个市和78个县(县级市)的死因统计中,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第一位死因均为恶性肿瘤[1]。因此,恶性肿瘤的防治已成为世界医学界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在中国临床上形成了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生物疗法、中医药治疗等五大治疗体系,使部分患者有了根治的希望[2]。其中中医药治疗作为中国特色疗法,通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对近5 000种中药和近500个复方进行抑瘤筛选和临床验证,目前较成功的研制了一批中成药、天然药的新制剂用于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观察显示,中医药与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现代医学的方法相结合,能提高肿瘤治疗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可以防治肿瘤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及术后肿瘤的复发或转移,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3]。如杨氏等[4]在放疗鼻咽癌的同时,配合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扶正培本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口服,可有效地增强放疗的作用,并能减轻放疗的不良反应;高氏等[5]将肿瘤患者分为治疗组(化疗+扶正消瘤液)和对照组(化疗),扶正消瘤液是由益气、活血化瘀的黄芪、薏苡仁、紫草等组成,治疗后治疗组在近期疗效、kps评分、体重变化、癌痛变化情况、症状改变情况、生存时间等方面都优于对照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在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相关统计表明,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传统药物的市场已经超过1 000亿美元,未来几年将增至2 000亿美元。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5%[6]。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指出,一个好的治疗方案不仅是基于医生的经验、最佳的证据,还有患者对自身治疗方案的知情权与选择权[7]。目前,国内有关恶性肿瘤患者实际选择使用中医药疗法的种类、频率、原因等资料研究均缺乏。本次研究通过对西部国家级医学中心的肿瘤病房住院患者的调查,希望了解恶性肿瘤患者选择中医药疗法的原因、采取的形式、选择的频率,为中医药如何介入肿瘤治疗提供参考证据。
1 方法
本研究以人员访视配合半开放式结构性问卷,于2009年3月15日-4月15日期间,调查本院肿瘤中心病房住院治疗的肿瘤患者,在征求管床医师及患者同意后进行访视。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性别、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等)、临床诊断、生活费用来源、医疗费用来源、患病前后使用中医药的情况以及对中医的认识,希望了解肿瘤患者使用中医药疗法的原因、种类,并探讨对可能影响患者在中医药使用及选择上产生影响的某些因素。
资料以spss13.0统计软件呈现数据,采用一般性的统计描述(频数、百分比、均数等),或χ2检验分析,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方法。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共调查210例患者,平均年龄54.48岁,其中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82岁;肺癌63例(30.00%),鼻咽癌11例(5.24%),食道癌12例(5.71%),胃癌14例(6.67%),结直肠癌26例(12.38%),肝癌7例(3.33%),胰腺癌7例(3.33%),乳腺癌22例(10.48%),子宫卵巢癌5例(2.38%),膀胱癌1例(0.48%),淋巴癌12例(5.71%),肾癌2例(0.95%),阴囊肿瘤3例(1.43%)。调查者一般人口学特征分布情况见表1。
调查对象所患肿瘤发现途径:身体持续不舒服到医院检查确诊187例(89.05%),自我健康体检发现23例(10.95%)。患病前曾有过中医药治疗经历者70例(33.33%),无中医药治疗经历者140例(66.67%)。使用中医药的时间6个月内15例(21.43%), 6个月以上29例(41.43%),无法记忆26例(37.14%)。
在明确疾病诊断后,66例有过使用中医药治疗经历,144例未曾使用。其所配合使用的中医药种类以中药汤剂使用最多(100%),针灸其次(7.58%)。使用中医药的理由(可以多选)以自己相信中医最多(68.18%),其次为医护人员推荐(22.73%)。其所使用的中医药疗法频率以每日1次最多(77.27%),其余均根据病情临时使用;使用中医药疗法每月花费的平均费用500元(人民币)以下43例,500~1 000元15例,1 500~2 000元2例,2 000元以上2例,不愿回答4例。在使用中医药后自感满意程度,其中非常满意8例,满意20例,尚可30例,不满意8例。具体情况见表2。表1 被调查者的一般人口学分布情况表2 确诊后使用中医药疗法种类、理由及使用频率、每月平均费用、满意度情况
比较癌症确诊前后与是否使用中医药疗法之间有无明显差异,结果发现癌症确诊前后使用中医药疗法的患者相当,确诊前采用过中医药疗法的70例(33.33%),确诊后采用中医药疗法的66例(31.43%),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7 9,p=0.75>0.05)。
以个人变项性别、教育程度、月收入、职业状况等项目探讨变项对患者确诊癌症前后对中医药疗法采用的意愿、频率是否有明显差异,经多因素回归统计分析,上述变项对癌症患者是否采用中医药疗法的意愿、频率无明显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
就患者对中医药认识的开放性问题回答,210位患者均给出了自己对中医药的认识,经过研究分析,提取其核心认识,发现患者对中医药认识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其中不了解中医药的157例(74.75%),认为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可以治疗慢性病,但可能对肿瘤治疗不好的32例(15.24%),认为中医药根本不能治疗疾病的21例(10.00%)。
3 讨论
随着对恶性肿瘤研究的深入,对其治疗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提出了把恶性肿瘤当成“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来对待,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尽可能地调理减少疾病负荷,以控制和减少肿瘤对机体的危害,保持患者长期良好的生活质量[8]。在本次被访210例住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在肿瘤确诊前有70例有过中医药治疗经历,而确诊后仅有66例曾采用过中医药治疗来辅助现代医学治疗,与确诊前比较,两者使用中医药疗法的比率没有差异(p>0.05),这表明肿瘤患者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利用水平较低,并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这与近期的一些关于中国农村居民慢性疾病中医药服务需求与利用的调查研究的结论相似[9]。但近期关于中国北京、广州等城市的居民对中医药的需求与利用的调查研究结果提示,中医药的利用与需求呈良好的上升趋势,并且文化水平与收入水平对中医的理解更为深刻[10-11],这与本研究的发现有些不一致。本研究提示,患者个人的文化水平、收入情况等一般人口学特征对是否影响中医药的利用与需求无明显相关性(p>0.05),这值得对其背后的原因作更进一步的探讨。
在恶性肿瘤发现路径方面,有187例患者是因身体持续不舒服发现异症而就医确诊的,这种因异症而就医确诊的比例较高。我们认为,这一方面说明患者对自我身体健康的关心程度较低,中医治未病的宣传尚未普及;另一方面由于异症而使患者就医,其首诊多选择现代医学各科室,其聆听到的疾病知识以现代医学知识为主,从而可能导致其后续选择中医药介入治疗的可能性明显下降。
在恶性肿瘤确诊后,使用中医药疗法的患者原因以自己相信中医药者最多,达68.18%,如果加上朋友推荐则达86.36%,医生推荐仅为22.73%。我们认为,这显示出中医药疗法的使用仍偏向于经验体会与口口相传方式。尽管通过近年来不断努力,现在有部分西医开始接触、了解并转而介绍患者使用中医药辅助抗肿瘤治疗,但这种比例还是较低。
恶性肿瘤确诊患者使用中医药疗法的时间及每月花费的平均费用以6个月以下、每日1次(77.27%)及500元人民币左右(65.15%)占最多,而使用中医药后仅有42.42%感到非常满意或满意。这可能是恶性肿瘤患者对中医药疗法的期望值随着病程的进展及可能目标疗效的不佳而逐渐下降,导致花费支出与现代医学比较偏少,使用时间上较为短期,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中医药疗法在介入到为肿瘤患者服务的进程中应该找准介入点,明确治疗目标定位。目前比较认同的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包括有中药合并放化疗可以起到减毒增效作用;对于肿瘤术后辅助中药可减少肿瘤复发、转移、延长生存;通过扶正培本中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起到预防肿瘤复发和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等[12]。
确诊后使用中医药疗法的患者主要以传统汤剂为主,其他诸如针灸、导引吐纳、中医饮食等方式使用极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医药疗法在慢性病中尚不能提供更多的有效治疗手段供患者选择使用,中医药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患者对了解中医药不足。这点从本次调查中对患者提出的“如何理解中医”问题的回答中得到部分印证解释,在这道开放性问题中,157例患者明确表示不了解中医,不做评论;32例患者认为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有千年历史,用草药治病,无不良反应,可以治疗一些慢性病但不能治疗肿瘤;21例患者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无法说明疾病所以无法治疗疾病,是心理安慰治疗。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对恶性肿瘤患者中医药治疗服务需求调查,获得了第一手数据,目前确诊后的恶性肿瘤患者使用中医药疗法水平较低,多通过患者的经验选择,医生推荐不足。中医药疗法运用主要集中在中药汤剂方面,运用后患者对疗效的满意感不高,导致患者使用频率低,支出费用远低于西医疗法的费用。
在患者的医疗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何围绕“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吸引患者,使中医药能更好为患者带来利益是中医药工作者需要关注的。多样化的宣传、明确的治疗目标、严格的临床证据是中医药疗法能更好的介入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的保证。
最后,由于本研究对象取于西部国家级区域大型综合医院的住院患者,且调查时间为横断性资料,故推论范围有所限制。
致谢:感谢本院肿瘤中心易成教授、张洪教授对本次研究提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3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eb/ol]. ,2004-04-27.
[2] 曹远东,孙新臣.肿瘤治疗的演变和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3):13-17.
[3] 周岱翰.中医肿瘤学临床研究现状与评析[j].新中医,2006,38(6):4-6.
[4] 杨新华,钟兰俊,刘秀清,等.中药减轻头颈部肿瘤放疗急性放射反应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8):630-631.
[5] 高 鹏,许运明,茆俊卿,等.扶正消瘤液对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03,11(4):263-264.
[6] 贺长明.中医药文化复兴起步——中药行业持续增长可期[n].中银国际,2008-08-27(20).
[7] 王秀利,黄雪薇,吕保祥,等.癌症患者对治疗决定的看法及对治疗信息的需求[j].中国肿瘤,2003,12(4):207-209.
[8] 朱道奇,周光华.肿瘤治疗:以人为本,从“过度”到“和谐”[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28(10):16-18.
[9] 张忠元,王子寿,肖 蕾,等.我国农村中医药服务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8):550-552.
[10] 谢阳谷.北京地区中医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j].北京中医, 2004,23(3):135-138.
2004年,在德国克虏伯基金会的资助下,杜伊斯堡一埃森大学建立了以研究传统中医为重点的自然疗法学系,带头人是既深谙西医又在中国学过中医的古斯塔夫・德博士教授。中医治疗中心隶属于杜-埃大学自然疗法及结合医学系。中心分门诊部和住院部。中医门诊部单独设在一栋两层楼内。二层有8问治疗室,一个分诊和候诊大厅,另有一些存放中成药、拔罐器具的小房间。一层的4个大房间主要供住院部病人练习气功、太极拳、瑜珈等使用。
门诊部共有14位医护人员,2名中国来的医生和3名德国医生,4名翻译和一名汉学学者。江飞舟和王恩萍分别来自与杜-埃大学有着合作关系的荆州医院和杭州中医学院,通过交流计划来这里工作2年,主要负责诊断和开中药方,也参与针灸或推拿治疗。德国医生不但深谙西医,都学过中医,蓝佩民主任医师曾到荆州学习过3个月。在中国留学生活过5年多的汉学学者和几名德文翻译帮助中国医生与病人沟通。
中心住院部在毗邻的另一栋楼内,共有21个病房54张床位。床位常常爆满,需要提前两周预定。除医生和护士外,还有十几个治疗师为病人实施按摩、刮痧、推拿及其他能帮助放松身心的平衡运动,如太极拳和气功。
病人多是被抑郁症、疼痛、风湿病、椎间盘突出、慢性肠胃病、皮肤病等疾病困扰的人,西医对这些疾病几乎无能为力。因治疗效果显著,一传十十传百,无需广告,病人就络绎不绝地找上门来,意大利、英国和北欧地区都有人来求医。大夫们的时间表每天都满满的。来了近两年的江大夫和来一年的王大夫每周为近百名病人看病断症,江大夫感慨地说:“真没有想到德国对中医的需求如此庞大和迫切!”该中心生意如此红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大夫的参与。他们凭着从中国带来的知识、技术及经验,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并为德国大夫及学者提供宝贵意见和切实帮助。江医生印象最深的是曾使一位长期视网膜脱落患者重见天日,让一位不育男子当了爸爸。
除针灸外,其他中医疗法还没被纳入德国医疗保险体系,但由于信赖中医,门诊部病人都是自掏腰包看病。一名老人告诉记者,他多年西医治不好的手脚皮肤病中国医生为他治疗3周就基本痊愈。他朋友25年的不正常心跳也被中医治好。老人连夸中医好,对其充满信心。
德国埃伦巴民意测验机构最近调查发现,多半数德民众愿意接受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曾接受过中医治疗的受访者中,此比率为89%。对此,德博士教授说,这说明德国人认可了中医的疗效,经埃森大学科学评估后,将有助于中医学在欧洲得到认证。他认为,中医学10年内定会被纳入德国医学体系,各大学将设立中医科。目前,杜一埃大学医学系是德惟一将中医学作为必修课的大学学系,德博士也是德唯一担任研究中医及自然疗法结合医学的大学教授。
昭通市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理疗科,云南昭通 657000
[摘要] 目的 对运用中医经络、体质学说指导缺血性中风患者早期康复与西医干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患者200例,并将该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其中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各位100例。对于对照组的100例患者采用西医干预治疗的治疗方案,对观察组100例患者采用以中医经络、体质学说为主的中医综合疗法,并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中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后14 d的神经缺损程度评分与肢体运动功能的评分(9.64±1.83)、(96.89±41.83)要明显高于对照组(7.32±3.32)、(79.57±32.65)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效果良好。结论 以中医经络、体质学说为主的中医综合疗法与西医干预治疗疗法相比而言,疗效更为显著,值得进行广泛地推广。
[
关键词 ] 缺血性中风;中医;西医;研究
[中图分类号] R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a)-0193-02
缺血性中风作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中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复发率高等特点。中医作为几千年来先人所传授下来的宝贵财富,中医在中风病的治疗上也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1]。因此文章选取我院于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患者200例,并将该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分别进行西医干预治疗的方法以及以中医经络、体质学说为主的中医综合疗法,并对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患有缺血性中风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对照组患者100例,观察组有患者10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33例,该组患者年龄均在38~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2±4.05)岁,病龄在6 h~14d之间,平均病龄为(5.26±0.85)d;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35例,该组患者的年龄均在40~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46±3.54)岁,病龄在6 h~14 d之间,平均病龄为(4.98±0.64)d。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已按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进行了病例的筛选[2]。
在这两组患者中,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病龄等数据均无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在治疗的过程中,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血压调控,并且对患者的早期溶栓进行处理,在治疗过程中让患者口服西洛他唑片(由浙江大冢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天2次,每次2片(0.1g)以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同时还应当让患者使用抗凝剂等这些内科基础治疗的治疗基础上再进行对患者良肢位的设定、肢体的功能训练、被动关节的运动、抑制痉挛等西医康复术治疗的治疗方案,对观察组患者除了给予内科基础治疗之外还应当进行以中医经络、体质学说为主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方法主要有其中包括了中药注射剂、辩证汤药,待患者生命征稳定后,对患者实施针灸、推拿等中医理疗手段,其中注射液主要采用的是灯盏细辛注射液(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治疗,在配置注射液时,应当取40 mL灯盏细辛注射液在500 mL的5%葡萄糖钠注射液或是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进行稀释后再给患者注射。对两组的患者均进行为期14 d的治疗。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西医康复技术。①内科基础治疗: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了对患者的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定时地进行清除,这样做不仅可以保障患者呼吸道的通畅,还能对可能发生的吸入性肺炎起到有效的预防效果,同时还要对患者心律失常以及缺血性心脏病等并发症进行监护和处理,随时对患者的血压进行调控,对患者的早期溶栓进行处理,在这些医疗监护过程中可以适当地使用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抗凝剂等[3]。②西医康复术:若在观察下,发现在患者的生命征稳定,病情得到了控制的情况下,便可以在对患者进行了48h的治疗后,对患者实施西医现代康复术。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之前应当先对患者进行康复评估,以便为患者制定符合患者自身条件的康复方案。康复术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对患者良肢位的设定、肢体的功能训练、被动关节的运动、抑制痉挛等[4]。
1.2.2 观察组治疗方法根据观察组患者的病情,在对观察组的患者采用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综合疗法。①内科基础治疗:对患者的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定时地进行清除,这样做不仅可以保障患者呼吸道的通畅,还能对可能发生的吸入性肺炎起到有效的预防效果,同时还要对患者心律失常以及缺血性心脏病等并发症进行监护和处理,随时对患者的血压进行调控,对患者的早期溶栓进行处理,在这些医疗监护过程中可以适当地使用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抗凝剂等。②中医综合疗法:在中医的综合疗法中,主要包括了中医汤剂辩证论治、中药注射液、中药的泡洗,在泡洗时通常采用的是由川乌、伸筋草、透骨草、木瓜、桑枝、桂枝、红花所组成的复元通络液。另外还应当针对中医理论中的人体经络进行针灸、推拿、按摩等理疗手段。待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在进行针灸疗法的介入,取患者的头皮病灶侧顶中线、顶斜1线,顶旁线、顶斜2线,自上而下沿皮刺,进针1.5寸,捻转,得气为止。早操作手法上平补平泻,留针30 min,1次/d,每周5次,3周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的判定
根据中风病的病程特点,在入组时、以及进行康复治疗的第14 d对患者进行观察和评价。
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THSS),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员卒中量表。
②肢体运动功能(FMI),采用Fugl-Ma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
1.4统计学分析
对观察组以及做对照组两组之间的资料使用spss 18.0进行统计比较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对照组中缺血性中风患者,在进行治疗14 d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7.32±3.32)、(79.57±32.65)。观察组中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在进行治疗14 d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9.64±1.83)、(96.89±41.83)。通过观察和比较可以发现,中医综合疗法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西医康复技术治疗的治疗效果。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的对比可见表1和表2。
3讨论
缺血性中风作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中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复发率高等特点。经过我国多年以来对于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实践,表明若对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缺血性中风导致的致残率以及致残程度,这对于提高患者在中风后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都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在现代医学中认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脂症、高粘度血症、心脏病、糖尿病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发病因素,在目前的治疗中,主要提倡中风单元综合治疗,即对患者进行溶栓、抗凝、抗血小板凝聚、神经保护剂治疗,除此之外,还应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5]。
在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西医治疗的方法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通过将以中医经络、体质学说为主的中医综合疗法与西医疗法对比可以发现中医治疗采用的针灸以及推拿等疗法,针灸以及推拿可以达到一种疏通经络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在调理患者气血的同时对患者其他部位的神经组织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这样就可以使中风患者的大脑中枢组织得到激发,进而帮助中风患者在肢体上的康复。而在中医汤剂以及注射液上,能够对患者的气血不通、经脉阻滞等症状能够有效地环节,使得患者的患肢能够起到活血化瘀、温经通脉、环节疼痛和肿胀的效果[6]。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发现患者在经过中医综合疗法后14 d的神经缺损度和肢体运动功能的评分分别为(9.64±1.83)和(96.89±41.83)要明显高于采用西医干预治疗的对照组(7.32±3.32)、(79.57±32.65)。
近年来有许多的中医综合疗法已经被运用到了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的治疗护理之中,但是在对西医康复疗法进行对比时,采用的中医治疗手段往往都不够全面,有的不是忽略了汤剂的作用就是忽略了中医经络、体制学说的作用,从而造成其对比效果往往不够明显。文章通过对于此次研究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以中医经络、体质学说为主的中医综合疗法的观察组在神经功能以及肢体活动上都要优于采用西医康复疗法的对照组。以中医经络、体质学说为主的中医综合疗法在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早期康复中值得进行推广。
[
参考文献]
[1]任占利.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7):28-30.
[2]傅人杰.中风中医康复疗法刍议[J].光明中医杂志,2011(3):17-19.
[3]姚宏军,李丽.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116-119.
[4]杨薛萍.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6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9):56-57.
[5]唐小岚.中医整体护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4):28-29.
健康这一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不同医学模式,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这一定义已被人们接受和认可。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是指一组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但具有躯体症状和表现的一类疾病,并伴有肯定的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心理疾病在病因学上重视心理是因素在疾病产生和变化中的作用,认为“即使单纯的生物理化因素引起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心理因素的参与。”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对复杂疾病的深入研究,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认识,对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在疾病和健康中的作用,很早就有记载。中医理论中的“形神合一”、“整体观念”、“情志与五脏相关”等学说都蕴藏有丰富的心理医学理论和思想,并体现在疾病的诊治与预防等方面,其科学性有效性也得到公认。
中医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的“形神合一论”、“天人合一论”、“心身合一论”、“脏腑相关论”、“阴阳五行学说”。如《内经》所言:“主则明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精辟地阐述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是中医的心理病理学。《内经》又指出:“人之有生也,有阴有阳,有短有长,有柔有刚。”因此中医的心理生理又具有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特点。
心身疾病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多有较好的疗效,但轻易因情志因素复发。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当可由实转虚,最后阴亡或阳亡而终。另有少数患者可因剧烈的情志刺激、气血暴逆或气血暴脱而精去神亡。
心身疾病发病的基本病机在于肝的疏泄失调而引起的刚柔不能相济,表现为气血阴阳失调。
病机演化:情志刺激,首先伤肝,刚者及心,柔及脾肺,终必及肾。治疗应柔以制刚,刚之治柔,使其刚柔相济,心平气和。具体方法为,肝疏泄太过而致刚证者用柔肝法抑制其疏泄,肝疏泄不及而致柔证者用疏肝法增强其疏泄,即《内经》所言“用辛补之,用酸泻之”形成刚柔的辨证论治方法。
心身疾病重视的是心理和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强调的是“心”“身”同治。除了运用生物医学的各种技术和方法祛除身躯不适外,合理的心理疗法的使用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中医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依据中医学理论创造和发展了多种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疗法,其实用性和有效性经过实践检验后也得到了肯定。以下就简要概述中医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
1 中医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
1.1以情胜情疗法以情胜情疗法是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及情志相胜等理论指导下,医生有意识的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常用的有怒胜喜、思胜恐、喜胜悲、悲胜怒等。
以情胜情疗法源自《内经》,是依据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创造的一种心理疗法。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主管体验,是脏腑功能的具体表现。七情太过不仅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还是治疗许多疾病的有效方法。后代医学家在次基础上发挥使用,积累大量成功的中医心理治疗检验。如宋金时代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主张:“悲可治怒,以怅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治悲,以虐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治喜,以迫遂死亡之言怖之;怒可治思,以侮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治恐,义虑此忘彼之言夺之。”以情胜情疗法,一般以精神因素在疾病中的发生发展中占主要定位而身形病变不突出者为宜。同时要注意刺激的程度,用做治疗的情志刺激,要超过压倒治病的情志刺激,但又不能太过。总之,以情胜情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理论和实践的一项创举,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在中医心理治疗学的具体运用。
1.2 语言开导疗法语言开导法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情感障碍等,采取语言交流方式进行疏导以消除治病心因,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情感活动等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都在自觉不自觉的运用此法,故其运用范围极广,是中医治疗心身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灵枢•贼风》云:“其祝而已着,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着,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以生者,可祝已也。”这就是古代的祝由疗法。所谓祝由即祝说发病的原因,为患者实事求是的分析发病的原因及发病的机理,提出对患者有利的观点,启发患者自我分析,来解除或缓解其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该治疗方法实际上也是以语言开导为主的一种心理疗法,与现代人的认知疗法如出一辙。
1.3 顺情从欲疗法顺情从欲疗法又叫做顺意疗法,指顺从患者的意念、,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已释却患者心理病因的一种心理疗法。主要运用于情志意愿不遂所引起的心身疾病。《荀子》说“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勿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说明每个人的基本欲望是生而具有的。物质决定精神,对于这正当而必要的生活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所导致的神志病变,仅用劝说开导,移情易性是难以解除患者心理疾苦的。所以有“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灵枢•师传》)之说。因此,“顺情从欲”是心理治疗的必要内容。当基本生活欲望得到满足时,神志病变就有可能得到向俞。
1.4 移情易性疗法移情易性疗法也就是转移注意力疗法,是通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通过精神转移,改变患者内心虑恋的指向性,从而派遣情思,改变心志,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心理疾病的方法。《续名医方案》曰:“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虑投其所好以移之,则病字俞。”《灵枢•杂病》曾有这样的记载“岁,移草词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以。”上面说的就是用大惊得方法治疗一般的呃逆不止,这也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心理治疗方法。心身疾病病理过程中,一些导致或影响疾病的境遇或情感因素,常成为患者心身功能相对稳定的刺激灶,其反复作用于心身功能,使之日趋紊乱。对此,可借助移情易性转移注意疗法,有意识的转移患者的注意中心,以消除或减少它的劣性刺激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关键词】中医;心理疗法
【中图分类号】R3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045-02
中医心理疗法,是医生根据治疗计划,以语言或非语言等因素为手段,通过对患者的感觉、认知、情绪、行为等的影响,使其产生一种或多种心理变化,控制或调摄另一种或多种心理变化,从而改善和消除患者的病态心理,治疗情志病证、精神障碍,减轻或消除某些躯体疾病的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千金翼方》说:“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人的形体与精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主宰;形损可伤及神,神伤也可损及形;形全有利于神复,神复可促进形全。所以,心理疗法不仅在因心理因素为主引起的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形残和沉疴顽疾等身心疾病的康复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1情志相胜法
情志相胜法,是以《素问•五运行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的五行相胜的原理为指导,治疗因情志过极、脏腑功能紊乱而产生的神情病证的一种方法。适用于癫、狂、痫、惊恐、喜笑不休等证,是中医学独特的心理疗法。具有调摄心神、调畅气机、调谐阴阳、调和五志的作用。
情志相胜的一般规律是: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在正确判断患者不同性质的情志疾病的基础上,根据五行相胜理论,利用各种手段(语言、行为、声响等),使患者产生可以克制其病态情志的另一种情志变化,使由病态情志导致的疾病得以康复。
1.1 喜胜悲法 喜胜悲法可以使患者产生喜乐情志,以消除悲哀情志,医家张子和提出了“喜可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的具体方法。喜胜悲法宜于悲哭证、脏躁证以及由悲哀过度而导致的其他病证。实施喜胜悲法时要因人施乐,掌握分寸,防其太过而“暴喜伤阳”。方式不宜重复,内容要不断更新,不宜连续使用。
1.2恐胜喜法 恐胜喜法,是针对过度兴奋,“喜伤心”而致神气涣散,神明失其所主而恒笑不休的病证,医者有计划地采取适当手段,使患者产生恐惧情志,收敛耗散的心神,镇摄浮越的阳气,恢复心神功能的一种方法。常用于“大喜伤阳”,喜笑不休等情志失调。但此法刺激情志的强度大,要注意因人而异,切勿滥用,以免生出弊端。本法适用于喜笑不休证,以及因过喜而致的其他病证。
1.3怒胜思法 怒胜思法,是针对思虑太过、伤脾耗神,出现神情困顿的病证,医者按康复计划,采取非药物手段,激怒患者,以怒制思,促进阴阳气血的平衡,恢复心脾功能的一种方法。由于思虑损伤心脾已成痼疾,往往难治。对病重者设计的刺激强度和刺激量要大一些,反之则小些。本法适用于思虑伤神所致的郁证、失眠、癫、痫等证。
1.4悲胜怒法 悲胜怒法,是针对暴怒或久怒伤肝,气机逆乱、神明失主的情志病症,采用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手段,使患者产生悲哀情绪,以收摄逆乱之气,使肝与神明功能恢复正常的一种方法。大怒则气血厥逆于上,扰乱心神,悲则气血沉降。悲胜怒法,在于以阴治阳,使气机升降达于阴阳平衡。医者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灵活地安排应用此法,并且事先要与患者家属解释清楚,以防误解。本法适用于兼有情绪亢奋症状的病证,如眩晕、狂证、痫证等。
1.5思胜恐法 思胜恐法是针对恐惧或惊骇伤肾导致精气内却、形神不安的病证,医者有计划地采用能够激起患者思虑的情志手段,以治疗惊恐病证,促进心身康复的一种方法。本法适用于惊恐症,并能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恐惧情绪。
2以情制情法
以情制情法能激发患者的某些情志活动,控制另一些不正常的情志,治疗某些情志病症,减轻或消除某些躯体症状。
情志致病会导致机体气机紊乱,故气机失调为其主要病机。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以情制情法就是利用情志能够影响气机的升降散聚的原理,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例如忧愁者,精神抑郁则气机闭塞而不通,用喜乐疗法,使之“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气血和畅。故本法能治疗气机闭塞、逆乱一类的情志疾病。
2.1 喜乐疗法 喜乐疗法具有“喜则气缓”、喜可胜忧、息怒等作用。本法主要用于忧愁、思虑、悲哀等情志疾病或情绪,包括形病志苦而表现出忧愁、思虑情绪的患者。
2.2促怒疗法 促怒疗法利用触怒患者,使之产生愤怒的情绪,以治疗忧愁、惊恐等情志病变。具有升发阳气、振奋气机的作用。亦可用于阳气郁滞、气机阻塞、营血凝涩的病证。本法适用于失眠、嗜卧、癫证、郁证、悲哭证等。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同怒胜思法。
2.3悲哀疗法 悲哀疗法通过使患者产生悲哀情绪,以治疗情绪激动、神情不安一类情志疾患,或其他疾病而导致的情绪躁动。具有收摄阳气、镇静神情、稳定情绪的作用。
2.4忧思疗法 忧思疗法通过使患者产生忧思的情绪,治疗多种情志疾患。通过使其“思则气结”的手段,收敛涣散阳气。忧思疗法属“移情易性”法,重在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之忘记其他情志因素的刺激,有稳定情绪的作用。能控制多种情志症状,制约情志因素。本法适用于狂证、智残、失眠、遗精、阳萎,以及残疾病症兼有神情亢奋症状者。
2.5惊恐疗法 惊恐疗法是使患者产生惊恐情志,对思虑过度、气机郁滞、神情呆滞的患者,产生惊恐情志以振奋精神、消除思虑的制情作用。本法适用于癫证、郁证、喜笑不休证、悲哭证、嗜卧证及其他病证兼有阳气闭郁者。
关键词:小儿肺炎;中医综合疗法;穴位按摩;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2-0040-02
在临床上,小儿肺炎为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集中爆发于冬春两季,但夏秋季节也可发病,是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小儿肺炎如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而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肺炎,在于改善患儿症状,并缩短病程,与其他疗法相比具有一定优势。本研究选取在本院治疗的140例小儿肺炎患儿为对象,分为2组比较探讨中医综合疗法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小儿肺炎患儿14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其中,观察组男32例,女38例,年龄0.3~10岁,平均年龄(3.5±1.5)岁;病程1.2~12d,平均病程(4.3±2.1)d。对照组男33例,女37例,年龄0.4~11岁,平均年龄(4.0±3.2)岁;病程1~13d,平均病程(4.3±1.0)d。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发热、咳嗽、喉间痰鸣;(2)肺部听诊可闻及细干湿性音;(3)X线见肺纹理增强紊乱或点片状阴影;(4)细菌性肺炎WBC增高,病毒性肺炎WBC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增高。
1.3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抗炎、抗病毒、化痰、止咳平喘等西药治疗,比如氨溴索、阿奇霉素及头孢菌素治疗,均按照药物说明书与患儿病情用药,规范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中医综合疗法结合穴位按摩治疗,具体如下。
1.3.1 中医中药治疗 按照辨证施治原则:(1)风热闭肺型患儿:给予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法治疗,组方:甘草3 g,鱼腥草9 g,桑叶9 g,紫菀9 g,桑白皮9 g,9 g,苦杏仁9 g,前胡9 g。(2)痰热闭肺型患儿:给予五虎汤联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治疗,组方:甘草3 g,炙麻黄3 g,天竺黄6 g,葶苈子9 g,紫苏子9 g,苦杏仁9 g,桃仁9 g及石膏15 g[2]。(3)阴虚肺热型患儿:给予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组方:枇杷叶6 g,甘草5 g,桑白皮10 g,地骨皮10 g,沙参9 g,天花粉10 g,百部9 g,玉竹8 g。水煎服,1日1剂,≤3岁患儿10 mL/次,>3岁患儿20 mL/次,服用2周[3]。
1.3.2 穴位按摩 风热闭肺型、痰热闭肺型患儿按摩天突穴、大椎穴;阴虚肺热型患儿按摩檀中穴、神阙穴,1次/d,持续2周。
1.4 疗效标准 治愈: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停止,检查音及阴影均消失;好转:临床症状大部消失;好转:经治疗,临床症状有一定的好转;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的全部数据资料均用SPSS14.0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数据用均数(±)表示,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百分率(%)表示,用卡房间检验;若P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2.2 2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儿消退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音消失时间、肺部阴影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肺炎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年龄越小的小儿发病率较高。在临床表现上,小儿肺炎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频繁咳嗽、气促、呼吸困难、肺部音。中医理论认为,小儿肺、脾常不足,侵犯肺卫、外感风邪是小儿肺炎的常见原因,可根据整体辨证疗效原则进行治疗[4]。
在临床上,除了给予患儿辨证施治的中医综合治疗外,还需要配合穴位按摩治疗。风热闭肺型、痰热闭肺型患儿按摩天突穴、大椎穴;阴虚肺热型患儿按摩檀中穴、神阙穴,通过穴位按摩,快速缓解症状,缩短肺音吸收时间,改善临床症状[5]。
综上所述,小儿肺炎是婴幼儿常见病,病情严重者对婴幼儿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也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的负担。在小儿肺炎的治疗上,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中医综合治疗配合穴位按摩的疗效理想,住院费用较低,可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雅凤,林忠嗣,陈爱丰,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肺炎临床疗效评价[J].中医儿科杂志,2010,24(04):13-16.
[2]周莲红.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09):95-96.
[3]施亚男.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J].中医儿科杂志,2015,14(04):30-32.
[4]廖林o.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肺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12(09):162-163.
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亚健康状态是许多种证候的综合表现。亚健康在西医学虽然缺乏诊断标准及有效调治,但中医辨证却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中药调理和生活方式干预、体质筛检、情志疗法、针灸、推拿及食疗等中医手段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亚健康/中医药疗法;食疗;针灸推拿疗法
按照2006年10月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的规定,亚健康状态指人体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状态。亚健康的干预包括亚健康状态的预防与康复治疗两层含义,中医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状态,总的原则是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在此原则指导下,采用中药调理和非药物手段等中医方法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整体观对亚健康干预的指导作用
中医学重视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情志活动对人体脏腑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中医药擅长调节人体机能状态以维护内外环境及身心的平衡,从而达到有效干预亚健康的目的。以往中医证的许多研究都证实,中医药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而起作用。
2 辨证论治对亚健康干预的指导作用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中医治病,既着眼于“病”的异同,更着眼于“证”的区别。“证”是一种状态,有轻度心身失调的亚健康状态、疾病前的潜临床亚健康状态,又有疾病恢复期的后临床亚健康状态[1]。亚健康状态可以是许多种证候的表现,其在西医学虽然缺乏诊断标准及有效调治,但中医辨证却取得了很大进展。《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亚健康的中医常见证型概括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脾虚湿阻、肝郁化火及痰热内扰8种。
3 中药调理法
关于中药调理亚健康的临床报导很多,且疗效都很明显。如叶子[2]用补益汤治疗亚健康人群386例,所有病例均有亚健康状态的典型表现,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副反应,治疗后理化检查均有明显改善。温茂兴[3]用补中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具有亚健康疲劳典型表现的66名患者。服药平均40d后疲乏无力、精神不振、虚烦失眠、胃纳不佳等典型症状明显改善。
4 非药物干预措施
4.1 病理性体质的筛检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病理性体质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不同体质的人对病邪的反映性亦不一样,王琦[4]主持的“中医痰湿(肥胖)体质的基础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表明:肥胖人痰湿体质患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的机会远大于非痰湿型体质。因此,积极改善特殊体质,阻止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就成为亚健康病因预防措施的核心。通过筛检,可以从人群中找出病理性体质之人进行病因预防。
4.2 情志疗法 中医的情志疗法在医史上不乏记载。中医认为情志不调能导致气机紊乱,而“百病皆生于气”,所以情志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黄帝内经》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不但说明了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还明确指出了心理调整的关键是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中医治疗亚健康的心理疗法主要包括移情疗法、易性疗法、以情胜情疗法和情境疗法等[5]。
4.3 针灸疗法 关于针灸调理亚健康行之有效的报导也较多。如安丽萍等[6]采用毫针、七星针及耳穴压丸的组合针法应用于躯体性亚健康状态的人群200例,并与自我保健按摩组102例和服用保健品组80例进行同期对比观察。其患者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性功能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头晕、耳鸣、失眠等症状,其毫针针刺主穴为腹三针(中脘、天枢、气海)、体三针(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头三针(本神、百会、安眠穴),梅花针取华佗夹脊自第1胸椎至第2腰椎两侧叩刺,耳穴取神门、交感、肾上腺、皮质下双侧穴位,以王不留行籽贴附按压。结果在规定疗程中,200例症状完全消失,总有效率达100%。赵?珏等[7]针刺治疗亚健康42例,患者各表现为肝脾不调、脾胃气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5种证型之一,设立针刺组,耳压组,针刺配合耳压组。针刺组主穴:百会、四神聪、足三里(双)、三阴交(双)。耳压组主穴: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配穴:肝、脾、胃、心、肾等穴加减。结果表明:针刺及耳压能调节亚健康人体的阴阳失衡状态。周震等[8]应用贺氏“强通法”于膏肓、四花穴(膈俞、胆俞)治疗亚健康状态6例,以达祛瘀生新,补虚泻实的作用,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4.4 推拿疗法 推拿是疗效确切的亚健康中医干预方法 ,其在躯体性亚健康状态的康复治疗中效果尤为明显。推拿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整经络系统和扶正祛邪、防病保健,从而消除亚健康患者的种种不适症状[9]。如黄铁银等[10]运用一指禅推法、揉、抹、按、捏、擦、滚、拿、搓等9种手法,分别在卧位、俯卧位、正坐位对以容易疲乏、食少、纳呆和睡眠欠佳为主要表现的亚健康患者60例进行全身推拿调理,收到良好疗效。谢慧君等[11]则提出了应该采用辨证论治的推拿方法和自我保健按摩来调治亚健康状态。
4.5 其他 树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保持健康、预防亚健康的根本方法。中医自古就强调食疗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千金要方》提出:“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李爽姿等[12]认为中医“寓治于食”的食疗养生营养方法对保健强身、促进亚健康态向健康态转化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此外,临床报导的亚健康中医干预措施还有五音疗法、刮痧、走罐及导引等。综上所述,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形式多样、疗效显著,且随着实践的深入,其疗效标准将更加客观化、其辨证体系将更加完整规范。可以预知,中医在亚健康状态的研究领域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艳君,胡朝阳.从亚健康看中医诊疗现代化发展趋向[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4):1-4.
[2]叶 子.补益汤治疗亚健康人群386例[J].新中医,2004,36(7):62.
[3]温茂兴.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亚健康疲劳[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6,13(1):31-32.
[4]王 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4.
[5]张孝娟,严 灿,高 敏.中医药与心理应激亚健康状态的调节[J].中医杂志,2002,43(9):647-648.
[6]安丽萍,陈雅民,李 燕,等.组合针刺法对躯体性亚健康状态干预作用的对比观察[J].四川中医,2006,24(12):104-105.
[7]赵?珏,杨 红,齐志勤.针刺治疗亚健康[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7):16-17.
[8]周 震,李 岩,贺普仁.“膏肓俞、四花穴”应用贺氏“强通法”治疗亚健康状态[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1):40-41.
[9]林晓天,李元林.推拿治疗亚健康状态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1):687-688.
[10]黄铁银,梁 铁,李振华.三位九法治疗亚健康状态120例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4,22(7):1318-1319.
[11]谢慧君,奎 瑜.亚健康及其推拿防治对策[J].四川中医,2004,22(6):20-22.
【关键词】 中医;经络;脊柱;推拿疗法
中医经络脊柱推拿疗法是以中医的经络脏腑理论为依据,以现代医学中的脊柱解剖为指导,应用中医按摩的多种手法,并配合中药膏摩、拔火罐、艾灸、针刺等综合方法,作用于脊柱及背腰部的经络穴位和肌肉组织上,以预防和治疗脊柱骨关节和相关脏腑疾病,由于目前仍然无法阐明脊柱推拿的作用机制,临床上存在着盲目使用推拿手法的倾向,这是防碍脊柱推拿手法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脊柱推拿专业人员必须审慎地考虑本专业所面临的问题,以便为将来脊柱推拿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发展与现状
中医脊柱推拿治疗内脏疾病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明确的记载,《素问·举痛论》言:“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矣,”经文中指出按揉脊柱两侧的背俞穴(心俞、厥阴俞),可以治疗寒凝气滞血虚导致的心痛,背俞穴共有心、厥阴、肺、肝、脾、肾、胆、胃、膀胱、大肠、小肠俞穴。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五官七窍、皮肉筋骨等病证。
中医脊柱推拿手法是由中医按摩手法衍化而来,其理论基础源于中医理论,临床广泛应用于中医各科,其手法操作形式和治疗风格常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20世纪70年代,一些推拿治疗师运用中西 西结合的理论,根据现代医学,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总结出了脊柱旋转手法,在颈椎病和腰椎病中广泛应用。
脊柱推拿疗法在中医骨伤科、推拿科、针灸科和理疗科等应用广泛,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治疗疾病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和一些慢性颈腰痛患者,以及一些脊柱源性的内脏疾病等,由于缺乏对脊柱推拿手法的定义和使用范围及权限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因此,脊柱推拿手法的命名及适应证比较混乱,再加之基础研究相对落后,所以,一些脊柱推拿疗法的基本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脊柱推拿手法的治疗依据,能否将棘突偏歪作为使用旋转手法的治疗依据等等。目前,中医脊柱推拿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颈部手法有旋转法和板法,其中扳法包括斜扳法和定点斜扳法,胸部手法有旋转法,扩胸牵引法和对抗复位法,斜扳法和后伸扳法,其中斜扳法包括侧卧位斜扳法,仰卧位长柄式斜扳法和坐位斜扳法,后伸扳法包括双腿后伸扳法和单腿后伸扳法[1-3]。
我国脊柱推拿疗法的基础研究包括解剖学,脊柱生物力学和影像学等几个方面,其中解剖学主要是集中在腰椎上,观察的内容包括腰椎旋转和后伸时腰神经受牵拉的椎扳移动情况。近年来,我们对临床解剖研究所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对颈椎推拿时所产生的咔哒声响进行了研究,影像学的研究集中在颈部,主要是研究颈椎的旋转手法对颈部骨性结构的影响,头颈部旋转及后伸对椎基底动脉血供的影响,脑血流图等检查,颈椎半脱位的临床意义等。
2 存在问题
2.1 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近几年,不少中医院校开始招收推拿专业本科生,但大多数推拿医生多是经过短期培训、进修或转行而来,所学的内容基本上是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做,对基本的骨科学和解剖学了解甚少,以致一些颈椎手法治疗者对凡主诉有颈痛或是腰腿痛的患者,均要对脖颈和腰腿施一下扳法,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人为伤害,如脊柱骨折脱位,肋骨骨折,神经损伤等,甚至造成截瘫或死亡,目前这类临床报道还有增无减。
2.2 缺少大样本的临床对照及随访观察 目前虽然临床和基础研究水平较低,但脊柱推拿疗效好的报道较多,虽然这几年在基础研究方面有一些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等研究工作,但大多显得零乱而肤浅,所以,相对临床发展来看,脊柱推拿手法的基础研究近乎于空白,与临床的发展极不相称。
2.3 手法命名混乱复杂 有的是以人名来命名,有的是以地域命名,而大多数是以手法的形态命名,脊柱推拿手法,命名上的混杂不利于推拿疗法的发展,也增添了学术交流的困难,虽然几年前有人提出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但仍未引起业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转贴于
2.4 医政管理疏漏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中医院校或团体纷纷举办各类短期培养班,有些新闻媒体还把推拿宣传成“特异神手”,使脊柱推拿手法被庸俗化了,或被认为只是按按捏捏而已,或被认为是带有神秘色彩的技艺,这些都给推拿疗法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4-6]。
3 解决措施
3.1 提高脊柱推拿的科学性 在脊柱推拿手法的治疗方法,疗程设计和疗效评定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3.2 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质 作为脊柱推拿治疗者,必须掌握必要的骨科学,病理学,生理学,解剖学和一些生物力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3.3 制定较明确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4 加强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脊柱推拿手法有了较大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对国外的推拿整骨等疗法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将会有利于我们的提高和进步。让中国的脊柱推拿疗法进入一崭新的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伊智雄.实用中医脊柱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
[2]吴建国.中医经络学的运用与发展思路探讨[M].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7(2):35.
[3]庞建苛.小儿推拿历史与发展初探[J].中华推拿疗法杂志,2004,2(2):48.
[4]周信文.实用中医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