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电气工程的出路

时间:2023-08-07 17:29:00

导语:在电气工程的出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电气工程的出路

第1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电气工程;应用;现状;策略

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作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当下工业领域不可或缺的高新技术。但电气自动化技术具备其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也表明其发展的前进较为广阔,通过对其专业领域的不断摸索和探究可以是电气自动化技术更加完善先进。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已下方面,发电厂、电网调度、变电站和配电系统等方面。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的人们从更加广泛的方面对其进行认识,并且进行创新和探索,以使其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更加成熟。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当下大学专业设置中的热门专业大受追捧,各个高校中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在良好的竞争氛围下,电气自动化专业在高校研究领域发展非常迅速,并且各研究成果和科研成果也迅速应用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得该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而向市场输入更多更专业的人才同时又促进了电气自踊技术的迅速发展,这种局面下,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得到了良性循环。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广,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与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联合起来成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又一新出路。而且,当下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OPC技术,使得大多数人们受益。OPC技术的发展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有序化和健康化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使用日趋成熟,因而具备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发展,主要包括:变电站的自动化技术使用、电网调度系统中自动化技术的使用以及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中电网调度技术的使用。

(一)变电站的自动化技术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使得变电站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变电站的工作流程和生产作业都采用了自动化技术,实现了对整个生产和工作流程的自动化监控和作业,为变电站工作节省了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原理,是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计算机技术与电气自动化技术联合起来,将变电站工作过程中的相关内容和信息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通过工作人员的观察分析,对其中发生的故障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在自动化技术的辅助下,整个变电站的工作流程都被工作人员把控。结合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自动化技术实现了自动化、安全化、系统化和有序化的高效发展,使得整个变电站的工作达到了全程智能的控制,极大的提高了变电站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应用

电网调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显示器和打印机和工作站等进行协作发挥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最大优势。而在电网调度方面电气自动化的使用使得电网的自动化调度成为可能,而且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让电网调度自动进行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同时提高了电网调度的精确度和速度。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使用,在计算机显示器打印机等的信息输出设备的使用下,将电网调度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输出,同时对整个电网是否正常运行进行检测和控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和电网调度的进程进行自动化处理,对整个电网调度的过程进行高效的把控。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网调度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且电气自动化技术由于其自动化程度高,控制容易等优势,使其在电网调度中的使用中国越来越频繁。极大的保障了电网调度的安全性,确保电网调度能够高效率高质量的进行。

(三)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的自动化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中同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每台计算机设备为一个终端服务器将整个电厂的分散控制系统进行分层结构布置,最终将各个终端服务器进行数据汇总,将数据和资料汇总集中处理。通过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使用将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中的各层结构中的设备进行监控和数据处理,将设备和设备、设备和线路以及整个控制系统是否有效工作进行数据监测和信息输出。将得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准确把控各个传输路径、电子路径和设备工作情况,实现对分散系统的整体把控。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发电厂分散系统中的应用极大的提升了控制系统的工作效率,对整个控制系统的把控也变得有序而精准,这就使得控制系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被及时的解决,同时对于整个控制系统的维护和改进也变的更加系统化。若要对整个控制系统进行精简或修整,只需要进行计算机信息和数据比对和分析,将其中允许修改的部分进行改进即可,方便且高效。

三、小结

综上所述,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使其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更加成熟。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出路,同时电子技术的成熟也使得电气自动化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应用范围更加普及。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综合发展,必须先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理论和研究,同时在实践应用方面增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入和借鉴,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技术结合起来,以求其在电气工程中的长足发展。

第2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安装;施工;要点

前言:

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电气安装技术贯穿于整个施工阶段,其安装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以及建筑功能的发挥。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而且也增加了建筑的许多功能,在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不但需要增加建筑的实用性,还需要通过相关设计提高建筑的舒适性,使其更好的满足社会大众对建筑功能的要求。只有严格把关电气安装,才能给住户的日常生活带来一定便利,也能为住户提供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电气工程安装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电气工程安装时,我们应根据电气工程的特点,严格控制安装工程材料质量;加强电气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优化配管、箱盒的安装困境;严格控制建筑施工安装质量,面对电气工程安装困境,积极探索解决电气工程安装困境的出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电气工程安装水平,促进电气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1、建筑电气安装施工技术控制的具体工作

1.1安装建筑工程的母槽线等功能性及装饰性部分的安装技术要点

母槽线在其中具有非常高的灵活性,先将母线运到施工现场通风干燥的位置,注意避免受潮,对于密集型插母线必须检测其绝缘性。在安装母线前,需要土建完成母线所经信道的一切作业,这样能够有效保护母线以免受到损坏。在预制型母线的安装时,应当注意产品的型号、尺寸是否一致。在母线与变配电设备并不配套,存在一定的差异时,一是积极寻找配套设备,尽量做到设备的精准和配套。在难以调和或没有调和必要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添加柔软性的补装置来弥补连接处的摩擦。在装卸、使用和检验的过程中,应当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参与其中,按照生产规范进行操作。对于建筑工程内部的插座、灯具和开关,在布局和设计上应兼顾美观和实用。

1.2建筑水暖安装技术

对于水暖安装的规划一定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技术人员必须本着优质、安全、合理、实用的原则,无论在工程设计方面还是施工管理方面,都要做到细致严谨,认真负责。在施工选材方面,可以选用 PP-R 管和钢塑复合管。PP-R 管虽然物理冲击性能比较差,但是它的耐腐蚀性能好,所以只要在施工时避免对其破坏就可以了。钢塑复合管的管材耐腐蚀性较差,安装时只要严格按照规范刷漆防腐即可。选择合适的材料,并严格按照设计安装是好的建筑质量的开始。设计人员应该在足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用新材料、新工艺,不能单纯地听信广告宣传,在具体的选材上脱离客观实际,为后期使用埋下隐患。

1.3建筑工程给排水安装施工技术

开挖沟槽是第一步,需要检查地下其他器材的位置,防止破坏其他的设施,而且还应该等待相关部门的检查。沟槽开挖结束后,要及时的清除沟槽内的杂物,保证沟槽清洁。其次要安装管道,管道安装工作应该按照相应的步骤进行,注意一定的系统性。要做好垫层的铺垫,才能组织下管。常见的下管方式是人工和汽车吊管,两种方式可以混合使用,但是要注意汽车吊装的时候,要保证管道平稳进入沟槽;当使用吊车下管,要注意沟壁的塌陷问题,吊车要跟沟边缘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而且,管道和沟槽支撑的构件要有适当的距离,防止碰撞的情况出现。最后要安装管道阀门,管道阀门的安装工作是给排水工程的最后一个步骤,这里要注意的是需要选对阀门的尺寸和型号,阀门应该尽可能的密封,防止后期使用时遭受损坏。而且,在设置井盖遮挡的时候,要检查转动机制的灵活性。

1.4 弱电系统安装技术

工程通常需要设置许多弱电功能系统,例如消防自动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电视系统、内部对讲机系统等。①在电梯工程安装过程中,轿箱地坎与各层门地坎的距离偏差不得超过相关规定;电梯的供电电源线必须单独敷设并安装保护接地系统及保护装置。各安全开关必须要动作可靠,要能够与电梯的设计技术参数要求相符合。②在中央主机及末端设备安装过程中,由于中央主机都属于高度集成产品,安装工作主要包括设备就位、与现场连通线路的校线及接线、软件及系统联动调试等。设备及其构件之间需要连接紧密并适当配置防锈层,在安装设备前需要做好检查工作。③闭路电视系统调试主要包括电源检测,检查线路,测量接地电阻,电动云台、摄像机、控制器、门禁系统、监视器等单体的试验及调试。④电讯系统调试主要包括电话交换机系统、电讯综合布线系统、数据科技网络系统、多媒体数据终端机的线路测试,设备及系统的调试工作。

2、优化机电安装的具体措施

2.1加强电器工程施工阶段的管理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电气工程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提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如何做好电气安装工作己经成为了一个重点问题。在机电安装过程中,主要包括对高压系统低压分配系统、后背供电系统、变电系统的安装工作,除此之外,还要考虑系统的智能化以及消防等其他工作是否到位。由此可见,机电安装是一项十分专业、复杂的工作,设计的学科领域众多。如果其中一个环节不能得到保证,将会对整个施工造成巨大的影响,比如会延长施工周期,增加所需的经济成本等等。要想对各个环境做好控制工作,就要保证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在决策过程中统筹规划,嗽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以国家的要求和规范作为标准,进行安全施工、科学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合理控制质量、进度、资源三者的管理,保证施工的经济性、科学性、可行性。

2.2安装施工阶段的管理措施实现智能化

我国的电气安装必然向着现代化不断加速发展,所以说,几点安装领域内要不断引入新技术,保证施工水平,进行智能化管理,通过这些方法保证施企业的经济效益,节约施工成本。具体做法就是:实际安装时,要依据建筑物的具体需求选择相应的智能化系统。对于供配电设备来讲,智能建筑的供配电系统要设计一个直接向客户提供覆盖整个能源转换链的全套系统。

2.3明确机电安装施工质量控制重点

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是影响机电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更会对机电安装后的使用安全有着直接影响。机电安装施工企业需要以现代机电安装工程质量控制理论为依据,从材料管理工作来着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施工企业需要以设计要求、机电产品性能等为依据,采购符合相关要求的机电辅助材料。对于进场的施工材料必须加强质量检验,保障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材料满足相关设计要求,这样能够为机电安装施工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安装过程中使用的器具及工具作为影响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其管理工作也应该作为质量控制的重点。施工企业需要结合机电设备的需求来选择相应的设备与工具,从而确保机电安装质量。施工企业在机电安装施工过程中,需要安排现场技术人员、质量监控人员做好巡检工作,从而达到加强质量控制的目的。

结语

终上所述,电气施工是建筑工程施工的核心之一,必须审慎对待。由于其在整个安装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后期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工作。确保建筑电气安装施工的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1] 李松. 建筑机电安装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 科技与企业. 2014(04)

第3篇

关键词:“煤改气”“气化”节能降耗供热计量及供热系统节能改造

中图分类号:P61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为彻底解决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的大气污染问题,2012年至2013年,乌鲁木齐市大规模实施“煤改气”,两年完成投资151亿元,首先对全市所有燃煤锅炉实施天然气改造,然后对城市周边电厂实施热电联产区域天然气供热替代项目,实现了全市天然气供暖比重达100%,改造规模和建设速度创造了全国清洁能源改造的新典范。但随“气化”实现后,城市供热价格却未进行调整,燃气供热运行成本大大增加,导致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势在必行。本文对2013年乌鲁木齐市实施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工程取得的显著节能降耗成效进行介绍和分析,希望对供热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1、2013年乌鲁木齐市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工程概况

2013年,乌鲁木齐市组织35家大型集中供热企业实施了3000万平方米的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工程,改造480余座换热站,涉及居民近30万户。节能降耗效果明显,乌鲁木齐市供热行业的单位面积天然气耗量由2012年的17立方米/平方米降至2013年的15.55立方米/平方米。

2 、乌鲁木齐市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工程的经验

2.1做好建筑现状调查和能耗统计

在工程实施之前,乌鲁木齐完成了对既有居住建筑的建成年代、结构形式、室内供热系统状况等基本信息的调查、统计,掌握了既有居住建筑的采暖能耗现状。

2.2精细摸排供热系统现状

乌鲁木齐市根据既有居住建筑的统计信息,确定重点改造区域及项目后,立即着手进行供热系统的摸底调查工作,即对热源、换热站和室外供热管网的自动化程度、设备设施信息和基本参数进行统计,为后续的施工图纸设计和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提供依据。

2.3确定实施主体

乌鲁木齐市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制定鼓励性政策,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加强考核;二是坚持供热单位实施主体的原则。供热单位是既有建筑供热计量改造和收费改革的实施主体,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工作要求,以供热计量改造为切入点,积极开展供热系统节能和改善居民采暖舒适度工作,实行按供热计量收费。

2.4编制改造技术方案

乌鲁木齐市经过多次专家论证和实地调研,最终确定了采用“通断时间面积法”的改造方式,通过实施分户供热计量改造、二次管网水力平衡改造、换热站内水泵变频及加装气候补偿装置等措施,达到对用户用热“可调、可控、可计量”的目标。同时,为确保供热计量改造后能够实现用户和供热单位节能节费的目的,热计量改造必须以热源或换热站为单位,对其供热范围内的所有建筑同步实施改造,在确保用户供热质量的前提下,使系统满足变流量运行和管网平衡,建立了“计量不是目的,通过计量及节能手段节能才是目标”的基本原则。

2.5设定设备技术参数要求

供热计量改造是一项系统性的综合节能改造,改造内容包括室内供热系统计量及温控改造、热源及供热管网热平衡改造,涉及设备的种类、型号繁多。因此,乌鲁木齐市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涉及的供热计量装置、数据采集系统、室内温控器、电动阀门控制器和信号传输等等设备参数进行了详实的规定和要求,确保设备质量。

2.6宣传培训

为保障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工程顺利实施,乌鲁木齐市以开展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可以有效降低采暖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室内热环境质量,促进居民行为节能,实施建筑节能目标为宣传亮点,通过舆论媒体进行积极宣传,使得居住住户知道为什么要热计量,热计量有什么好处,营造节能氛围。同时,对承担改造任务的各供热单位,从技术方案、实施方案、资金拨付、文明施工、安全施工和质量保障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培训,使得供热单位明白怎么干,怎么干好。

2.7项目施工

2013年乌鲁木齐市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工程量非常巨大,涉及居民、物业、电业等等多个部门,施工过程中需要协调处理的问题多、繁、杂。因此,乌鲁木齐市城市供热管理部门一是组织专业能力、协调能力强的业务骨干为热计量施工进行指导和协调;二是发挥供热企业实施主体的作用,引导供热企业用心、用力组织实施。

3 、结语

2013-2014年度采暖期,乌鲁木齐市各供热单位依据每个住户的室温、供回水温度、楼栋用热量等数据,按照“低保高控”的原则对楼栋和热网的供热量进行实时控制,实现按需供热,达到节能的目标。通过一个采暖期的运行,实施供热计量改造的小区,平均能耗较上个采暖期下降20%左右,排除室外天气影响,供热单位综合能耗降低8-12%,基本达到改造预期目标。

通过既有建筑热计量改造的实施,使供热单位实现了从热能生产、输配、到用户终端各环节的完整计量,能源的使用得到了有效监控。再配合热源锅炉群控、一次网分布式变频、气候补偿等自动化调控手段,智能热网的雏形已在乌鲁木齐市供热行业基本形成。过去那种“看天烧火”、“冷热不均”的供热方式正在被“按需供热”、“均衡输配”、“高效运行”和“精细化管理”所代替。

参考文献:

第4篇

1.引言

由于煤炭、天然气、太阳能等企业对电力企业造成竞争的力度不断加大,电力企业对大客户的挖掘,建设,服务也就越来越重视,在大客户的业扩建设过程中积极实现从长远出发,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注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降低成本等来满足电力大客户的需求,维护电力大客户的利益,提高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力。

2.电力大客户的划分

电力大客户是指用电容量大,用电性质重要的大工业客户;以及单位性质特殊的客户,如政府机关、通讯、医院、公用事业等有重要社会影响的客户:还有电力潜在大客户,指对其投资背景,产品市场增长率,市场定位,所处行业的远景等各方面分析,预测客户未来的电力消费额会比较大的客户,也包括一些现在正在使用与电力企业竞争的能源,但有可能会转变为使用电能的一些客户,如现在正在使用燃煤锅炉,燃油锅炉的一些客户。

3.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含义

业扩报装工程(简称业扩工程)是供电部门用电管理的一项主要工作,它的主要含义是指供电管理部门接受用户用电申请,根据电网的实际情况,办理供电与用电不断扩充的有关业务工作,以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

业务扩充工程主要由各级大客户经理负责,工作的主要内容有:负责督办客户业务扩充工程中客户外部工程进度,使内、外部工程进度尽可能协调一致,参加接入系统设计审查.组织大客户的现场勘察工作;参加市公司供电方案审核会;负责组织对大客户内部电气工程图纸审查;负责督促用电检查员及相关人员对大客户内部电气工程进行中间检查:负责大客户供用电合同评审工作,组织用电监察员等相关人员及客户对供用电台同中不确定条款进行协商、确认;最后,组织大客户竣工验收及送电工作。

4.电力大客户业扩存在的问题

4.1 目前业扩流程强调了管理的精细化,在实践中也进行了分析与改进,但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沟通与协调的问题。

(1)多数沟通与协调是通过纸质联系单形式流转,存在传送间隙。

(2)环节细化但缺少各环节联系的技术支撑手段,过程的外在可视性较差。

(3)累积在途客户较多,流程脱节时查找困难。

(4)对每一个大客户业扩工程的整合管理不足,需采用技术的手段来达到精细化管理下的集约化经营。

4.2 员工缺乏现代营销的理念。虽然实行了VIP客户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员工们对大客户的价值缺乏深刻认识,缺乏对市场、对大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不能有效展开主动营销。所以,并没有真正的支持大客户管理的工作。在业务扩充工程中,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协调和合作,但是却存在着一些部门不够合作、而且互相推诿的现象。

4.3 缺乏系统支持。尽管成立了专门的VIP客户服务办公室,但在运营过程中,没有一套针对大客户业扩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持。现有的营销信息系统无法区分大客户,小客户与大客户的信息处理流程一样。而且,在现有的营销系统、负控系统,95598系统上,信息无法合理共享,资源不能得到整合。

5.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1)建立大客户业扩工程进度管理系统。尽管开展了大客户管理,但是却没有专门的信息系统对大客户管理工作进行支持,大客户经理无法及时的掌握大客户的信息和需求,当然无法对大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了。业扩进度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子邮件系统来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文件交流,一个部门的工作完成,就将其完成文件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到下一环节的部门,并进行存档;文件在到达下一个环节的时候,会自动地提醒下一环节负贵人,提醒方式有电子邮件提示和短信息提示(系统通过通讯网关将信息以手机短信息的形式发送给相应的负责人);大客户经理作为整个项目的负责人,可以实时查询工程进展情况,而且,如果哪个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任务,系统会自动报警提示:本系统还采用了电子签名的技术,电子签名与物理签名具有同样的效力,相应环节的负责人在完成工程后,将电子签名附于电子邮件中。

(2)积极开展全员营销活动,长期的垄断加政企不分使很多人的观念依然仅仅停留在对供电的管理职能上,而忽视了供电公司作为一家供电企业,其实质是销售电能并提供相关服务。多年以来形成的”重发轻供不管用”的观念依然存在。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以管理检查为主,完全忽视开拓电力市场,市场竞争力很差,没有如何增加客户价值的意识。故要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政策,促使员工提高对大客户业扩工程的服务质量,主动营销,才能挖掘和留住大客户的用电需求。

(3)提高供电企业管理效率。供电企业的管理手段依然比较落后,现代的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在供电企业的应用总是显得滞后,并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电力行业技术水平,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客户对供电服务的需求已经从浅层次,简单化向深层次,复杂化发展。只有运用现代化的营销理念却才能保证大客户业扩工程管理的顺利实施。

6.结论

随着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在市场上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电力企业不得不通过自身的改革来寻找出路。以上主要阐述了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为电力企业改革提供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文婷.基于项目管理的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管理[J].上海电力,2011(04)

[2]李旭峰.加强业扩报装工程控制程序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

[3]李志刚.论电力营销业扩流程的精细化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12)

[4]邓汉钧,易江腾.业扩报装提速提质进行时[J].大众用电,2011(02)

第5篇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BIM技术;信息提取

一、建筑电气专业设计软件应用分析

1、传统应用软件现状

建筑电气设计中,传统软件如CAD,如今也仍然在使用,软件能够对电气设计中的结构框图进行设计,精确到具体的尺寸,但在功能上并不能满足使用需求,所设计出的建筑电气结构中也容易产生误差。常规设计任务中CAD软件完全能够满足使用需求,但进入都更先进智能的动态设计中,却是有待强化的,在相关的配合功能上也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标准,针对当前设计任务中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充分采取设计方案来进行完善,可以了解到其中所存在的不合理的现象,传统软件应用可以与先进技术相互结合,实现功能上的互补,这样也能帮助节省大量的建筑电气设计时间,进行更理想深入的功能设以及完善。就当前的设计方法而言,大部分都是通过二维转化三维来进行的,首先会进行二维框架构建,在对三维细节进行补充,达到最终预期的设计效果,通过这种方法也能够帮助提升设计结果的稳定性,提升功能层面的发展意义,并为管理计划开展创造一个稳定的基础条件。

2、BIM技术应用现状

BIM是一种新型软件,同样是针对建筑电气设计来进行使用的,该软件技术可以用来浏览所建立的建筑电气三维模型,方便技术人员对设计方案进行完善,并观察其中所存在的不合理内容,通过设计软件来优化解决,确保最终的使用功能可以正常实现,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BIM技术并不是直接对建筑电气进行设计,而是从软件优化的角度来进行,可以帮助辅助协调电气设计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从而实现设计内容的最优化,对于当前设计方案中的功能障碍也能最大程度弥补。建筑电气在电网分布上比较复杂,仅仅从二维层面设计并不能满足使用需求,而是需要与三维软件相互结合进行,从而达到更理想的使用效果,促进功能更加稳定。

3、传统技术与BIM技术之间的差异

最大的区别在于BIM技术是以信息为核心进行的,当前的设计方案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通过这种方法也能更好的解决,进而达到一个最佳的核心的能力提升效果,传统建筑电气设计技术中,存在大量的不稳定性因素,并且对三维设计内容的观赏效果也并不合理。传统软件在设计中可以对信息进行输送,但却并不能查看保存,这一点在BIM技术中得到了解决。以数据库为处理核心,在运算中通过这种方法来观察三维设计框架,并从设计框架层面来构建完善,到达最佳的设计效果。建筑电气网络的一些细节部分,通过这一技术应用也会有明显的提升,当前比较常见的问题,通过这种设计方案也均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传统技术与BIM技术融合应用,可以实现功能上的互补,并将所设计的方案内容充分调节完善,达到最佳效果,为建筑电气网络的使用提供安全保障。

二、电气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当前电气设计中,应用BIM技术能够帮助提升设计结果稳定性,并为建筑电气的使用提供一个稳定的基础环境。建筑电气中应用BIM技术,主要设计强电部分功能设计,弱电网络调整,以及当前设计方案中需要强化完善的功能概括。通过捕捉建筑电气三维设计框架中的数据,来实现对最终设计效果的观察,通过这种方法来观察其中所存在的不合理内容,为管理计划开展创造一个稳定的基础环境。该软件技术的功能极具开发潜能,但在应用中,全部功能也并没有发挥出来,仅仅体现在设计效果检验方面,在设计初期阶段并没有得到应用,仍然需要继续强化。

三、BIM技术应用对建筑电气设计流程的影响

1、建筑电气的设计流程

建筑电气设计首先需要对现场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将其记录在资料中,作为后续设计任务开展的基础,观察设计方案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充分探讨有效解决方案。其次是基本框架的构建,根据建筑物中对电气系统的使用需求,来对基础框架进行一个初步的设计,在功能实现的前提下要尽可能的节约资源,减少系统运行使用中的功能损耗。最后是对细节部分进行完善,通过调整参数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调控,减少最终的控制问题发生。设计是先从主干线路部分进行的,其次会进行细节部分优化处理,采用二维平面设计方法,需要结合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方案共同进行,这是传统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效果。

2、建筑电气设计中的信息传递

应用BIM技术后,所开展的电气设计主要是从功能层面来进行的,对于其中需要优化完善的内容,可以对重要的参数信息进行提取,从而达到更理想的设计效果。二维设计框架在BIM技术的帮助支持下,也能够形成一个稳定的设计效果。BIM技术应用后,改变了原有的信息提取方式,并且在最终的信息整合效果上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可以对二维设计效果进行读取,生成三维效果的设计方案,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设计方案优化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从而达到对电气设计效果的综合控制。一些比较常见的功能软件中,大部分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完善解决,实现信息化设计方案,观察到设计效果之间存在的问题。BIM技术对建筑电气设计方案也能起到整合作用,对于不同方案中所存在的问题,对方案整合也能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从而实现设计方案中的信息整合研究。

BIM将设计工作量前移,重点在方案选择和优化,方案阶段通过建模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节能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的工作量势必增大。

3、BIM技术带来的建筑电气设计变化

通过BIM技术的应用,建筑电气设计效果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设计方案的优化与整合研究中,通过这种设计方法,也能帮助了解其中所存在的不合理现象,通过信息提取以及整合来帮助完善设计效果,并在二维向三维转化中达到最佳的效果。当前常见的设计问题是数据整合过程中产生误差,充分采取误差调整方法,提升系统之间的配合能力。建筑电气设计阶段应用该技术,对提升使用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帮助帮助。建筑电气的使用环境比较复杂,以此也是很容易发生故障的,对此充分采取预防控制方案,并避免最终的效果受到影响。BIM技术应用是与传统CAD技术相互结合使用的,对设计过程中的信息提取有很大影响,改变了原有的信息提出流程,不仅仅是在设计前进行,更能够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提升最终的使用稳定性,对已经设计完成的方案,也能够充分采取信息提取方法,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避免最终的功能受到影响。电气专业方面较成熟的BIM应用主要是管线综合设计,使用碰撞检查功能来确定碰撞位置,并进行优化,达到控制层高的目的,同时会加大初设阶段以及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工作量。

结语:BIM技术已为建筑、结构专业处理复杂形体的建筑问题找到了非常有效的出路,电气专业BIM技术的亮点是否仍要停留在管线综合的碰撞检查呢?作为建筑行业必不可少的专业之一,作为信息化社会运维管理的重要环节,电气专业的脚步不能因现在的困难而停止。使用现阶段的BIM软件进行设计,虽然在很多内容的完成度上费力不讨好,但当前这些挫折是为了总结经验,推动软件改进,提供素材,是电气工程师无私付出和贡献的时刻。

参考文献:

第6篇

随着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的日益一体化,科技转化为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更新也越来越快,因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就越显突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创新基础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国民,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工程教育只有适应这种需要才符合高等教育的办学方针,如果墨守成规,或者仅进行“微调”来应付,那是没有出路的。当前,我们只有站在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高度,对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国际国内双向比较,确定创新、复合型人才为培养方向,并明晰创新和复合的形式、内容及其进程,这样才符合时代对工程人才的要求。基于此,现阶段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都必须从今后的工程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实际出发,把对人才的素质和特点的要求作为考虑问题的依据和前提进行工程教育的改革,都需要以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去观察研究和解决问题。众所周知,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部分为达到某些特定目的所组成的完整综合体。系统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其组成部分的配合与协同作用的优劣。系统的具体构成形式是系统的结构,结构是系统功能与质量的集中表现。教学过程全局作为一个系统,课程和有关教学环节(含理论、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等)构成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教学计划是系统的结构。由此可见,改革不能保持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体系,仅改变个别课程和环节的内容和方法也不够,而应该对现有教学计划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予以应有的扬弃,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建立新的体系结构,对课程进行合理的综合与集成,同时必须对教学方法、手段和设施进行改进,以形成面向21世纪的教学体系。

高等工程教育无疑是要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无论是侧重工程技术,还是侧重工程科学,他们都是未来的工程专业人士,都必须以工程实践为基础,以实践作为立足的根本。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实践)教学,它承担着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教学改革和教书育人等学校的主体工作,它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工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在学校里加以启迪和培养,便会延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进程,也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步伐。综上所述,围绕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提出如下改革方案。

(1)构建科学优化的、与理论教学环节相辅相成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编写系列的实践教学大纲、教材、指导书、报告书等一整套实践环节教学资料,独立设置实验课。以“开放实验室”为依托,在实验(实践)内容改革中,依据信息学科(专业)特点,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进一步有序地构建起一个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匹配,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由单项到综合性、设计性与研究性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基础实验中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整个实践环节的思维和过程训练;在综合性实验中突出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中,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学生自己设计思路、总体方案和实验步骤,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坚持科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拓宽专业口径,构建信息与电气工程大平台,将相近学科的实验室“联合共建”,形成“大概念”、“全方位”实践基地,以扩大其规模效应。建立一个现代化、多功能、多层次、立体型、开放型的工程综合训练中心。

(3)建立“开放实验模式和基地”,实行资源共享。学生随时可以到实验室做实验,把实践基地作为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和融合点,这更有利于激发创新的火花;实验内容上的开放,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己拟定实验课题、实验内容、实验条件和步骤,进行创新地研究和探索。真正使实验室成为知识运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的基地,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地。

(4)改革考核方法,建立工程创新人才的质量评价体系。既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又考核学生能力,更注重学生创新精神。

2实践教学改革的国内外双向比较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高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所有重大科学技术领域几乎都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尤其是市场竞争激烈化与国际化中优势的争取,都使得对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空前迫切。发达国家无不把培养一流的工程技术人才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日益深切地认识到传统的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培养质量与实际发展需要之间不相适应的严重性。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从8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推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取得了重要的成效和经验。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培养人才的类型和要求上、教学思想上、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重大转变,突出特点是加强工程素质培养,课程的综合与集成,教学手段与设施的高技术化。1994年美国Derxel大学Quinn教授在“传统工程教育必须改革”的论述中指出: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我们的工程教育几乎总是按照各自独立的课程顺序讲授的,极少涉及与工程的关系,更谈不上讲授它们在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致学生很长时间体会不到自己是在学习工程专业。我国学者李哲浩在论述教育改革时也曾指出:现行教学计划,一方面在体系上仍然沿袭50年代的模式,另一方面又确实在内容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这些改变大都带有硬砍、硬压、硬加的性质,造成相当严重的畸形发展,甚至比例失调。

上世纪末,美国Cornell、Stanford、加州Berkely等8所大学联合进行的工程教育改革计划中,认为传统的工程专业课程是一个僵硬的、彼此分离、各自独立的课程序列。每门课程一般都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且倾向于抽象化,似乎与工程实际不相关联。他们联合进行的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五年计划,改革的核心思想是“综合”,其含义是指将设计在内的工程知识与社会上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集成。为了改变僵硬、彼此分离、各自独立的课程序列的传统模式,在一年级就设置工程设计课,同时大力组织“综合课程”,大量开发“课程模块”。在教学手段上,建立“高技术教室”,“在现代化的实验室中学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作为美国政府的联邦机构来推动美国的工程教育改革,使得高等工科院校出现了几种变化:由科研优先、注重研究生,转向重视本科教育;开始重视与工业企业界的结合,重视工程实践;师资队伍由原来注重学术研究型开始转向注重工程型;改革、修订教学计划。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当前水平、资源、制度和政策上,以及社会条件方面,都存在不同性质或不同程度的差别。但从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却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办学特色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共同点是均有一流的实验室(工程中心)。而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是,实验(实践)教学规模小,效率低,且实验多以验证性为主,管理封闭,实验手段落后。

不少学生不知“工程”为何物,加之设备陈旧,经费短缺,实习(实践)机会和场所不足,工程环境训练有名无实;不少高校开设的实践教学环节,内容陈旧,单一(按课程、专业分类)。实践教学未体现其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参加工矿企业的实际课题,固然能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但由于校外实践不可控因素多,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经受较全面的工程实践训练,且一般生产现场不便于亲手做试验。由此可见,现有实践教学已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成为学科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加强实践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当前各大学教学中受到制约最多、困难最大的一环。根据目前高校实践教学现状,为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把高等学校办成“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建立一种具有系统型、综合型、创新型的工程训练基地势在必行。

3改革方案的实施

航空工程的先驱者、美国加州大学的冯•卡门教授有句名言:“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有的世界”。用术语来说,前者是“发现”,后者是“发明与革新”。这些区别与联系,向我们展示:工程自古以来就是以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为目标的实践。作为高等工程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彼此没有高低和主从之分。但是事实上,实践性教学环节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辅助从属的地位。就目前的实验(实践)教学来看,其体制、实践内容和手段等都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①实验室隶属于各教研室,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使本来就不足的经费更显不足;②依照课程设置实验,使实验项目凌乱,缺乏系统性;③实验内容陈旧,且多为验证性实验。针对上述状况,我们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配套,构建新的实验教学、工程实践及工程训练体系;将各个分散的专业实验室合并、改建为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大平台的实践基地,实行统一管理,以便于系统地考虑实践教学体系。

(1)遵循认识论原理和教育规律,打破原有以“课程”设置实验和按系(教研室)严格划分实验界限的条块分割局面,对实验(实践)基地进行调整和整合,消除小而全、低水平、低效益建设的弊端。按实用、先进、集中的原则,从管理体制、实验内容、方法、手段及实验条件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将现在开出的几十门课程的几百个实验进行整合、优化,重组实践教学体系。既要注意到各门课程的独立性,又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及专业的系统性,进行分层次教学,形成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含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等由浅到深、由简到繁,从接受知识到培养综合、创新能力的逐步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把附属于理论课程的实验内容抽出来,按照三个不同层次的总体方案进行建设:基础实验及基本实验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培养;工程技能训练与科技创新。每门实验(实践)课程均制定完整的教学大纲,编写专门教材,且规定为学生必修课程,单独进行教学和考试,使学生受到较全面、系统的工程技能培养。如我们正在筹备的自动控制系统综合性实验,覆盖了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十几门课程。该实验平台既可以开设某一门课的实验,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的不同专业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各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第7篇

关键词:BDS系统 GPS系统 双模车载终端 GPRS网络

中图分类号:TN9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7-0000-00

1设计背景

1.1意义

本系统基于组建车辆交互网络,在国内建立一个通用的信息交互通信标准。系统将众多技术综合到整个交通体系中,从而建立起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管理系统。车辆交互网络同时还能够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

1.2目前达到的科技水平

本项目旨在搭建一个BDS/GPRS/WebGIS为基础的车辆交互网络[1]。首先,在车辆方面搭载系统终端;此外,在地面设置信息中心作为交互网络的枢纽;以及在各个路口安置具备传感器小系统并且预设WebGIS、与红绿灯相互连通的监测小系统,各个小系统通过北斗卫星以及GPRS进行数据传输,并且通过BDS获取位置数据以及协助GPRS进行部分的数据传输[2]。

使用BDS提供了快速定位、精密授时,以及GPS无法提供的短报文功能,实现双向数据传输[8]。搭配GPRS克服了传统C/S模式的局限性,方便用户进行网络操作,使用户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影响[3]。车辆交互网络结合传感器模块组成的周边装置,完善了整个监测体系。

1.3 BDS系统的优点

目前世界上的卫星定位系统已相当普及,如普及面最广的美国GPS系统、欧洲的“伽利略”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与我国的BDS系统。对于我国自主研发的BDS系统而言,它是完全由我国自己控制,不会受制于他人,且运用了特殊的加密方法,运行起来安全可靠、性能优良[4]。BDS系统可以对目标定位做到独立,且双向通信也是其一大特色,每次发送汉字36个,不需要其他的通信系统支持,就可以通信指挥移动的目标。相对于此美国的GPS系统就不具备通信能力,它需和其他的通讯系统结合才能实现远程定位和监控移动目标。

BDS系统所采用的是三球交汇定位原理,用两颗卫星的已知坐标为圆心,以测定的本星到用户的距离为半径,形成两个球面,而用户机必然位于这两个球面交线的圆弧上,再加上地面中心站以地心为球心、以球心至地球表面的距离数据库,即可求解三球交点,这样就可获得用户位置。所以,虽然只有两科卫星,但信号却可以覆盖我国领土、领海与周边国家。故可以给临国提供服务支持[5]。

1.4 GPS系统的优点

GPS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导航定位系统。最初美国把GPS系统仅仅运用在军事上。从20世纪到70年代,美国开始研制“子午仪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而发展形成。具有全球性、全能性的特点,全天候的导航定位、测速的优势。

1.5 BDS系统与GPS系统的比较

BDS系统与美国的GPS系统相比,它在民用领域的性能毫不逊色,在卫星导航系统上可以说还优于GPS系统两者的应用比较如表1所示[6]。

2 项目内容

2.1架构设计

通过整合各种技术完成系统的整个结构体系,具体架构如表2

2.2 BDS/GPS双模车载终端基本工作原理

2.2.1由本系统的分工来明确界限可将本系统分为这几个模块

①车辆方面搭载系统终端模块②设置地面信息中心作为交互网络的枢纽③在各路口安置传感器与红绿灯监测系统连接的感测系统④BDS/GPS系统,用以数据的处理与指令的决定。

2.2.2主控制器- BDS/GPS系统

它是本车载系统的指挥中心,通过对传输的数据处理计算来分析现场的路况及所要采取的动作。它是指令的发出端,以此达到智能行车的中枢组成部分

2.2.3感应探测器

在各路口安置的传感器与红绿灯监测系统连接所组成的感应探测器,用以实现数据的监控与数据的传输。

2.2.4车载终端

对于各类指令的实施端,是最终执行机构。

2.2.5地面的信息中心

它是车载终端、感测系统与BDS/GPS系统的枢纽,作为数据的传输中转站。

2.3 系统所要取得的效果

基于北斗卫星系统通过信息的实时采集与分发方法,信息中心采集车辆的位置数据以及速度数据,计算出路段的平均车流速度与车流密度,需要通过这两个交通参数的识别,实现路段的交通评估,从而向车载终端发送诱导信息,实现交通流诱导功能。整套延伸出交通流诱导、路口风险评估警告、事故自动报警、前方事故自动减速以及车位引导等功能,本系统的研发与普及将有效的改善交通拥堵并保障行车安全。

3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3.1项目总体实现方案

对于智能车载行车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不仅要实现核心内容位置定位,还要提供多种其他行车服务。它要大量采集行车数据进行计算分析,主要包括车辆的状态信息数据、道路的静态环境信息数据、道路的动态环境信息数据。通过车辆上的车载系统向地面平台上报并向车辆发出主动安全和预警。在整个系统中道路静态和动态信息采集的方法以很完善无需重复设置。但车辆状态信息还需通过车载终端来获取,如图1所示。

3.2设计此终端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车载系统来说一切功能的前提基础是位置的确定,所以位置的获取对于此系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今市面上应用最广泛的是美国的GPS系统,但由于GPS系统对亚太地区的故意偏离,造成定位精度很不稳定,且此系统有随时关闭的风险。由我国自主研发的BDS系统如今勉强可以满足车载终端的大体需求,但是对于全球范围的稳定运行还是略显不足。此系统还在建设完善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维护,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所以,在本文中是基于BDS/GPS双模系统来实现功能的成果化[7]。

3.3向平台传递信息

采集完车辆状态信息就要考虑到向地面信息平台数据传输的问题。由于车辆是运动的,所以必须采用无线方式连接。首选的是3G网络,但是在我国3G网络发展还是不稳定,所以还是选择GPRS网络进行数据的传输[8]。

4 结语

实现对车辆的实时监控与紧急事件预警是我国车辆信息化发展的难点与重点。在我国自主研发了BDS系统之后,为车辆信息化发展而不受制于他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是为了建立一个基于BDS/GPS双模车载终端系统,提供对车辆的高精度、稳定的定位与对紧急事件的监控预警的功能。这可以实现车辆在运动状态下的, 为利用北斗定位通信系统实现车辆图上定位导航和远程通信指挥做出了初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José Barbosa,Paulo Leit?o,Emmanuel Adam,Damien Trentesaux.Dynamic self-organization in holonic multi-a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s: The ADACOR evolution[J].Computers in Industry.2015,Vol.66:99-111.

[2] 蔡逸峰.美国西部城市交通掠影[J].交通与运输,2014,NO.5.

[3] Aien,Ali.3D cadastral data modelling[M].2013:23-30.

[4] 常青,杨东凯,寇艳红,等.车辆导航定位方法及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57.

[5] GP企画センタ`.汽未碲[M].株式会社スコップマン,2014:26.

[6] 《中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专题组.中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438-45.3.

[7]耿大威.基于北斗/GPS双模卫星定位系统的车载终端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13.

[8]陈杨毅.GPS与BD双模GNSS接收机定位解算技术研究[D].厦门大学,2014.

收稿日期:2015-06-25

第8篇

三条途径的构建全面提高职工的素质,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提升;职工素质;打造;精品安钢

当前,安钢“三步走”发展战略如火如荼,一个千万吨级的现代化钢铁强厂、一个现代化的大钢即将巍然屹立在中原大地,安钢已毫无置疑的挤身于中国大钢之列。而前进中的“大钢”对干部职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安钢雄起的需要,安钢干部职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适应大钢发展的要求,什么样的职工才能肩负起安钢大步跨越、崛起中原的重担与神圣使命?笔者认为,打造三支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即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素质的知识型产业工人队伍,是安钢阔步向前的动力和源泉。

一、打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打造精品安钢的关键

就安钢来讲,几十年的稳健经营、滚动发展,保持了27年持续盈利的良好业绩,可以说,各级领导干部都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多年来,他们解放思想,无私奉献,积极进取,创新管理,勇于开拓,用心血与汗水推动了安钢的蓬勃发展。

当前,安钢正处在加快完成“三步走”发展战略,建设千万吨级钢铁强厂的关键时期。千万吨级,将是安钢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和新的里程碑。随着结构调整的逐步到位,随着集团公司各项重点战略转移的逐步到位,我们面临着如何驾驭全局,如何进一步转变领导方式、管理方式等重大问题。站在新的起点,实现新的发展,领导干部是关键。安钢领导干部如何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是一个紧迫的问题。因此,在打造千万吨级的钢铁强厂的同时,打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对于打造精品安钢至关重要。

一是强化“争先”,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千万吨级的钢铁集团,需要大型化、现代化的工艺装备,更需要我们有一个解放思想,进取的心态,“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实践证明,安钢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思想解放的程度影响着认识水平的高度,观念更新的力度影响着企业发展的速度。担负着建设现代化钢铁强厂的历史重任,领导干部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适应,要与时俱进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始终保持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不甘落后的精神状态。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才能开阔视野,打破旧的条条框框,也只有把创新落实到发展上,落实到管理水平的提高上,落实到“指标最优”特色管理优势上,落实到产品结构的调整上,才能立足实际,多谋出路,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要创新,就要敢于否定过去,敢于挑战权威,敢想才能敢干,没有敢想敢干、敢于创新的精神,就不会干出新事业。要创新,就要增强风险意识,敢于为事业冒险,思想境界才能提高到一个新层次,才能大胆探索,大胆实践,也才能打造出精品安钢。

二是要强化学习,提高学习力。安钢的结构调整正在向纵深发展,现代化大生产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全新的知识集成型生产方式,对管理、技术、操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不断改进思维方式和工作视角,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知识贵在积累,学习贵在坚持。加强学习,要做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要适应装备大型化、工艺现代化的需要,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持之以恒提高业务水平。要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努力增强在知识上的积累能力,管理上的驾驭能力,业务上的钻研能力,以及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要注重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在打造精品安钢中,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三是强化责任,增强把握大局能力。适应钢铁强厂的要求,需要各级干部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强化责任,就是要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强烈的进取意识,思想超前,领导有力。讲大局,就是要服从服务于集团公司的整体工作,当前最重要的大局,就是加快建设千万吨级的现代化钢铁集团,广大干部要从思想上、行动上都要放到这个大局上来,要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一切行动听指挥,以自己扎实的工作,确保全局目标的实现。只有做到了讲大局,讲责任,才能真正为打造精品安钢贡献力量。

二、打造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打造精品安钢的保障

21 世纪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是竞争的焦点。如何发挥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栋梁,培训是必经之途。近期,国家经贸委已经做出规定:在投资一个项目时,必须要有相应投资比例用于人才或职员培训。

宝钢在20 世纪80 年代初引进当时世界先进技术装备,20 多年后仍是我国最先进的钢铁企业。宝钢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走“引进--- 消化--- 跟踪--- 创新”之路,把引进建立在开发人才的基础上,把培训工作当作企业的一种经济行为。

宝钢每年的培训计划,同生产、经营、科研计划一样列入年度计划,下达给各部门,并作为考核依据;宝钢董事长每个季度都要检查一次培训工作,专题讨论职工培训问题。宝钢认识到,要创世界一流技术经济指标,永久保持先进,就要靠一流人才、一流培训来保障。而且宝钢的培训经费充足,每年都在增加。1994 年以前,宝钢除按工资总额1.5% 提取培训经费外,每年还购买100 万---150 万元用于培训的固定资产;从1995 年起可以按年销售总收入的50/00 提取年度培训经费。宝钢的培训设施完善,用275 万美元全套引进美、日、德3 家公司的焊接、仪表、电子、液压等4 个培训工厂,并扩建多功能、综合型、现代化干部培训基地,包括管理基地培训中心以及计算机教学、冶金生产过程仿真、外语、电化教育等4 个系统;还拟在日、韩、德和中国香港等地建立固定的海外基地,加速培训一批国际化的经济管理人才。 转贴于

宝钢严密科学的培训体系让宝钢受益非浅。

对安钢来讲,我们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而且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三步走”的完成,安钢已经真正走入大钢之列。“三步走”战略当中,好多都是引进的当时世界先进的技术装备,如何驾驭好这些装备使其尽快发挥效能和作用,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能否很快适应大钢的需要呢?因此,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打造更优秀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才能在各自的岗位上游刃有余,发挥更好的作用,为安钢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尤其是当前,应该向宝钢学习,做好每个时期、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素质,不断提升业务技术能力。一是要制定完善的年度培训计划,目标明确,措施得力。二是要执行计划认真,不折不扣,使每一次培训都能取得应有的效果,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三是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每一个季度都要对各类培训的效果进行检查和考核,完不成培训计划或者敷衍了事的,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并责成弥补;完成培训计划好的或者效果突出的,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四是要加大培训的投入。只有硬件和软件同步,培训的效果才会明显。宝钢的培训投入是很大的,我们也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大培训的投入,以期有良好的培训效果。只有培训跟上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才能为打造精品安钢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打造高素质的知识型产业工人队伍,是打造精品安钢的基础

就钢铁企业而言,现在钢铁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实际上都是基础性问题。如果大量缺乏熟悉生产实际的技术人才,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的发展链条就会断裂。所以说,在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钢铁强国的进程中,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之一就来自钢铁行业高素质的工人,来自于钢铁行业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队伍,以及由他们成长起来的技能人才、研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首钢球团厂的窦振印,就足以说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窦振印是首钢一名普通的工人。但他又是不平凡的。从1970 年进入首钢到现在,原本只有初中文化的窦振印在学习这条道路上从来没有停下脚步。1992 年,窦振印获得了电气工程师证书;2004 年到2005 年,通过了技师和高级技师考试;2005 年8 月份考取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电工高级考评员。30 多年来,窦振印攻克的技术难题、解决的疑难故障不计其数。窦振印刚参加工作时,是一名电铲车司机,但他不断学习,肯于钻研,敢于实践,成为当时首钢第一个会修电铲车的电铲司机。1986 年,矿业公司球团厂建成。主控室引进了当时先进的电气设备,这是我国第一套自主设计的电气控制设备。窦振印下决心,一定要掌握主控室电气系统的知识, 终于掌握了电气系统的知识。“我最怕学得还不够多。”这是他的口头禅。后来,又学习计算机,学网络,学英文,把球团厂新上设备的英文原理图捣鼓得清清楚楚。30 年坚持不懈的学习,使他成了球团厂专家级的人物。他说:“操作工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可以不进大学,但不能不学习。”掌握新知识的工人更有力量。几十年的积累,几十年的坚持,使窦振印实现了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多年来,窦振印间接或直接参与实施技改133 项,共为球团厂取得经济效益563.9 万元。

可见,对钢铁企业来讲,“做当代知识型产业工人”,是何等的重要!

第9篇

在滇池大酒店昆明代表团讨论组的会议室内,记者一眼就看到了人大代表郑建洲。讨论已经结束,其他人都走了,可他还在座位上静静地看着文件,等待记者的到来。温文尔雅,平易近人,眉宇中透出一种坚毅,这是记者对郑建洲的第一印象。

“第一次当选为人大代表,我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也有一定的压力和责任,要提出一些好的建议才能让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发展壮大,才能更好地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郑建洲代表说,“因为我们企业属于节能减排行业,是战略性新兴行业。在此次两会上,我主要针对我们这个行业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的质量,特别要狠抓节能减排;二是关于云南省如何打造一个创新驱动的环境和体系,对于未来产业的支撑和可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之外

“这是一个战略新兴行业,主要是做节能服务的。”郑建洲代表在介绍自己的企业时说到。记者带着好奇的心理问他是如何想到做节能服务这个行业的,又是如何把企业做大的,他说:“在资源紧缺和原生态环境日趋缩小的今天,谁能够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先考虑问题,谁就掌握了决胜未来之道。”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中国进入了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十年,各行各业逐渐朝着世界工厂的方向发展,昆明阳光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基业)正是成立于这样的背景之下。由于大学时期学的是理工科,郑建洲清楚地了解,从世界产业结构角度来看,制造业肯定会向高效能、低成本方向转移,中国制造业在当时的状况下效率不高,生产过程比较粗放。他认为用软件和自动化技术去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制造业模式,有很大的市场空间。1993年,郑建洲毅然从国营企业辞职,带领团队开始了阳光基业的创业发展之路。

经过长期深入地研究中国制造业,郑建洲发现,云南以冶金、建材为首的高耗能产业占了很大的比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纯粹贪图规模的增长而忽视品质的增长就会逐渐失去竞争力,对有限的自然资源的利用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就无法持续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从世界竞争市场来看,最终的竞争优势还会体现在高能效的制造业上,能源节约排放减少、环境友好型的制造业才能够生存和发展。因此,郑建洲认为,“云南的制造业不仅要有先进的技术,同时还应该控制能源消耗,实现制造过程的高效率、低成本,防止环境的污染。”秉承这一思想,立足于专业化、全国化、国际化的发展路线,阳光基业确立了以工业节能为主线,以核心设备制造为承载,以软件和自动化技术为技术支撑,发展相关多元化业务体系的业务战略。2004年,阳光基业正式转型为节能服务公司。

目前,阳光基业致力于工业节能,旗下拥有四家子公司,分别是:云南阳光基业能源管控技术有限公司、云南水利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云南阳光先锋工业炉窑节能工程有限公司和昆明阳光测控技术有限公司。2005年,阳光基业下属的昆明阳光节能研究设计院成立,专业从事工业节能技术及产品设计、研究开发、服务、咨询于一体的高新技术研发机构,是云南省第一家,也是目前国内专业从事工业余热利用技术为数不多的研究和设计机构之一。

技术创新 掌握核心命脉

提到企业自身的发展优势,郑建洲总是提到“技术创新”四个字,他告诉记者,“技术创新和创新驱动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通过新技术的改造升级,不断使能耗企业产生更大的节能量,才能给客户创造价值。当然,这些说出来很简单,却是我们十几年努力的成果。从1993年到2003年的十年里,我们一直致力于为制造业提供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为目的的解决方案。其间,我们开发了先进的烟草行业制造执行系统(MES)软件,工厂动力系统管控一体化解决方案等产品,在冶金和烟草行业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淀了一定的优势,从软件和自动化技术逐渐掌握了工厂工艺、制造、管理方面的新理念和新知识,为阳光基业全面进入节能领域奠定了基础。”阳光基业在节能减排领域里重点是在工业方面,在冶金、建材、烟草等领域提供领先的节能减排解决方案,专项主要是能量回收利用和能量系统优化。郑建洲说:“我们历年来都特别注重研发投入和创新体系建设,我们还和清华大学共同设立了校级的工业节能减排联合研发中心,在昆明理工大学等学校和云南的一些研究机构也都有横向的研发创新体系。”

鼎力扶持 发展成效显著

“我们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得益于云南省、昆明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省、市两级经委、科技厅(局)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目前,阳光基业是云南省重点扶持的高科技企业之一,是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04年阳光基业全面进军工业节能领域,也得益于云南省政府的政策引导。”郑建洲这样说。在政策方面,云南省节能办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经常为阳光基业详细解析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推动方式及市场空间,形成双方的互动,并把阳光基业领进了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使阳光基业对EMC模式有了深入的了解,成功引入EMC模式,并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7年,阳光基业被评为节能服务产业“最具成长潜力企业”。

在资金方面,阳光基业得到了来自省、市政府的资金扶持,云南省经委、市经委在企业技改和技术中心平台建设方面给予了贴息、项目资金等扶持,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局在公司的项目研发资金投入上给予了持续扶持,省科技厅将阳光基业纳入了“科技创新型企业”并给予持续的指导和扶持。郑建洲说:“政府对我们的扶持不在于资金的多少,更重要的是给了企业发展的信心和精神上的支持,使企业更有动力把事业做好。”在业务方面,政府充当着耗能企业和节能服务商之间桥梁的角色,政府了解像昆钢、云天化这样的耗能企业的节能指标,政府也关心节能服务公司所掌握的节能技术,政府会主动为耗能企业找技术,会尽力为拥有技术的节能服务公司找出路。行业协会同样也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云南省节能办、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多次安排节能技术交流会,使企业获得商机。作为云南省专家型的政府机构,为有效推动节能减排工作,他们还会整合各种资源,帮助企业发展。在昆明建立的“云南—日立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工作小组,就是在政府的推动下,由云南省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昆明阳光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日立(中国)有限公司三方组成的跨国合作机构。2007年2月13日,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在昆明翠湖宾馆与云南省人民政府、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昆明阳光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别签订合作备忘录或合作协议,共同组建“云南微软技术中心”,阳光基业作为云南省政府与微软合作框架指导下的承载企业,与微软在技术传递、研发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为阳光基业的国际化推进了一大步。

专注节能 树立行业标杆

多年来,阳光基业一直致力于在工业节能领域的发展,为用户提供完整和系统的余热电站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运营管理等综合,项目涵盖全国及东南亚国家,拥有投资公司及多家银行的融资支持,汇集了一批从事热能工程、机械动力、电气工程的高级技术人才,在工业节能领域积累了大量的项目管理经验,获得多项国家专利,构建了一支高效的技术团队,搭建了稳定的核心设备供应商合作平台,并每年以30%以上合同额递增,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并先后获得“2007年最具成长性的节能服务企业”“2008年明星企业”“2009中国节能服务产业二十强企业”“2010中国节能服务产业优秀企业”“2010年节能中国贡献企业”等多项荣誉。目前阳光基业在全国节能服务领域里排名前二十位,俨然成为云南节能服务行业的排头兵。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