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时间:2023-08-07 17:29:01

导语: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第1篇

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大提高,但基础仍然不牢。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实施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是着力搞好水利设施建设。抓好以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渠系改造、山塘清淤扩容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将全省农田抗旱保障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二是着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52个产粮大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全面提高耕地质量。三是着力抓好造林绿化工作。把造林绿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来抓。四是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重点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队和农机大户发展,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

更加注重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城镇承载吸纳能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小城镇是重要的平台与载体。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可以实现人口集聚和产业集约。据统计,我省城镇化水平比全国低几百分点。因此,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大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和就业环境,吸引周边农民到城镇安居乐业,以此来带动农村经营的规模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更加注重农业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农业规模经营,既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又是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对农业规模经营要有更加宽广的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土地规模,还要大力促进服务规模、组织规模的扩张。推动土地规模扩张,就是要推进土地流转。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需要,加快培育土地流转市场,构建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和保障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采取配套优惠政策扶持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流转健康发展。推动服务规模扩张,就是要大力支持农村社会化服务。推动组织规模扩张,就是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对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合作社承担国家涉农项目和开展资金互助合作,重点培育一批产业关联紧、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到2015年,直接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比重提高到30%。

更加注重农产品品牌培育,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要着力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根据现有基础,先从肉食、茶叶、柑橘加工突破,率先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旗舰型加工龙头企业。二是着力抓好对现有品牌的整合提升工作。下决心改变我省农产品品牌多、散、弱的局面,强化品牌意识,加强资源整合,依托骨干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主导产业,分别集中打造一个主导品牌,不同企业可以在主导品牌下再打自主品牌。三是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主要是严格农业投入品与产地环境管理,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突出解决生猪瘦肉精、重金属与农残超标等问题。

第2篇

用先进的观念发展大棚蔬菜

坚持以现代工业理念发展大棚蔬菜。在发展大棚蔬菜中导入和借鉴现代工业的先进理念,通过培植和发展龙头企业或组织,推动大棚蔬菜集约化经营,用做工业园区的理念,培植和发展高效农业园区,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把大棚蔬菜产业做成精品农业、品牌农业、高效农业。

坚持多元化投入促进大棚蔬菜发展。积极培育多元投入主体,加快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是推动大棚蔬菜快速发展的关键和保障。强化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有效拓展设施农业投资渠道,逐步建立和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坚持以品牌建设引领大棚蔬菜发展。打造大棚蔬菜品牌,应以龙头企业或农村经济组织为纽带,逐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问题,将一个个优势产业打造成强势产业,进而带动整个大棚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坚持发展流通服务拓展大棚蔬菜市场。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菜农更新观念,搞好蔬菜市场营销,彻底突破小农思想的束缚,树立蔬菜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观念。

用灵活的政策扶持大棚蔬菜

政策扶持拉动。大棚蔬菜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很难产生相应的规模和效益。福州市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 补的方式,对连片成规模的新(扩)建大棚蔬果项目给予奖励性资金补助。目前,已连续两年对新建设施农业项目实行补助,补助钢架大棚面积1926.5亩、竹木大棚面积1919亩,兑现补助资金518.06万元。

典型示范带动。在发展大棚蔬菜过程中,突出产业概念,坚持“典型带动、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发挥区域特色优势。结合各地资源环境,选准种植摸式,找到适合当地种植和发展的蔬菜品种搭配模式,培育一批标准高、起点新、特色明显、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显著的示范典型。通过“公司+基地+农户” 、“企业带散户”或“大户带小户”的模式,带动农民增收。目前全市钢架大棚亩均效益达到10000元,竹木大棚亩均效益达到5000元。

第3篇

__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实施“创新强农”战略。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中去,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致富为农业发展的双重目标,坚持富民强农基本宗旨、家庭经营基本制度和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以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动力,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致力于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产业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基础保障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__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施“创新强农”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要:

一、推进农业发展理念创新

要树立五个农业发展新理念。强化农业人本化理念,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把调动农民积极性作为农业发展根本动力,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使现代农业成为能让农民致富的产业和体面的职业;强化农业多功能化理念,顺应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的趋势,充分发挥农业的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致富、生态保育、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推动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强化农业工业化的理念,科学借鉴现代工业发展的理念,推进农业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和生产的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强化农业产业化理念,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分工协作,完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强化农业生态化理念,引导农业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轨道,优化农业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要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形成以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家庭农场经营与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地经营体制改革,鼓励农民自愿转让农地承包权,建立流转市场,积极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经营水平。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一批有强大的市场经营能力的贸易流通型的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物流基地,建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拍卖市场、期货市场多层次市场有机结合,实物交易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物流体系。

三、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创新

按照区域化布局的农业块状经济和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型经济要求,大力推进标准化、产业化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建设,积极培育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着力打造一批有区域知名品牌、拥有连片基地的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充分发挥__水稻科研力量强和稻作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积极推进水稻生产的规模经营,建设一批高产高质高效的水稻生产示范县、镇和稻作文化示范点,努力提高__粮食生产力水平。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业生产业。

四、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

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实行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整合,注重研发和推广与精致型农业产业相配套的、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农业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和生产模式创新,重点推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设施农业、循环农业、数字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建立和完善首席专家、推广教授、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制度,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第4篇

一、 低碳农业的概念及内涵

关于低碳农业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涵,国内学者已经有了逐步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其中,王昀指出,低碳农业是在生产经营中排放温室气体最少而整体社会效益最大的农业模式。他认为低碳农业在技术上的表现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通过减少人、财、物的投入来实现资源能源的节约,以务实管用的相关举措将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社会潜在负面影响降到最低[1]。骆世明认为, 现有的机械化农业属“高碳农业”,其生产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而低碳农业因为可以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对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更为重要,所以从战略角度看,不应再抱守高碳农业老路,而必须走低碳发展新路[2]。王松良指出应变革高碳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理念与模式,推广低碳农业相关技术的应用,引导低碳化消费新潮流,只有这样才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根本途径[3]。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低碳农业是以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等低碳理念为核心,以实现农业生产“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为现实目的,以改变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其实质在于如何实现能源高效利用、调整与优化,如何有效减少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动人们固有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正因为低碳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有效改进和全面提升,所以它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通过低碳农业,不仅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还将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4]。

二、 发展低碳农业应当遵循的原则理念

低碳农业的发展是一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系统工程,必须从全局视角考虑、遵循客观规律,认真研究、统筹谋划,在需要遵循的原则理念上,具体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4R 原则。农业生态系统的维系需要不断消耗自然资源,而资源总体上讲又是有限的,所以传统农业不得不加快向现代低碳农业转变的步伐。基于同样原因,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必须遵循4R原则(The rules of 4R),即减量化原则(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原则、再循环原则(recycling)和再思考原则(Rethinking)[5],以实现减少资源能源投入、充分利用废弃物、降低污染物排放、生态得到进一步优化等目标。一是再循环原则。它要求将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废弃物通过相应技术,将其转化为新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肥料和沼气等可持续利用的再生型能源,从而有效减少农业碳排放,推动实现自然生态再平衡,这是加快农村节能减排、实现农业发展和改善发展环境的一条重要原则。二是减量化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大力压缩生产经营成本,发展能切实减少农民负担的节约型农业,采取包括节约用地、用水、施肥、喷药、育种、用电、耗油、燃柴、耗粮在内的一系列具体措施,有效降低碳源水平、切实提高农业碳汇能力,到达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三是再利用原则,它强调要充分利用农余垃圾,积极发展农业精深加工,以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并在此过程中使用以禽畜粪便做肥料,以增长方式的转变来实现节能、固碳、保护环境。四是再思考原则,要求将低碳理念融入农业生产中,特别是要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上下功夫,通过对生产经营各环节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切实控制,推动实现农业生产的低碳化。

(二)集约化原则。目前看,农业生产耗能主要集中在生产动力消耗、集中供热及生活耗能三个方面。因此,在推进低碳农业时,应遵循能源消耗集约化这一原则,针对现阶段农业生产的主要耗能形式,从相应的三个方面入手推动实现能源的有效控制和充分利用,大力实施减排和推广新能源开发。重点是努力推广和应用沼渣沼液后续利用、低温沼气发酵、生物质燃料高效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供暖等技术,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碳汇能力上下功夫,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村农业生态环境改善。

(三)主体导向原则。 这一原则是建立在对农民这一低碳农业发展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基础之上的,认为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创新创造创业活力,让其充分享受到低碳农业发展所带来的收益,使其进一步自觉自愿参与到低碳农业建设之中来,才能有效推动低碳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随着农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拓宽,广大农民也可以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增收致富的更多机会。因此,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采取专业化、精准化培训等方式、组织农民代表赴先进地区实地考察等办法,切实提高广大农民对发展和推广低碳农业及其相关技术应用价值的认可度,使其切身感受到低碳农业能给自身带来的各种实际收益。同时,在对低碳农业的规划管理上要充分运用创新理念,在产业布局、发展步骤、支撑体系的建设等方面,必须充分论证、精准实施、有力推进,对可能出现的整体经济环境和市场的变化等风险要做好充分、全面的评估,制作多套应对预案,只有确保有效抵消或减少潜在风险的冲击和影响,确保相关项目得到有效推进,才能实现由传统高排放、高能耗的生产模式向现代低碳农业的转型升级[6]。

三、推进低碳农业发展的运行方式方法

加快现代低碳农业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涉农行业和项目节能减排,具体到实际操作层面需注意以下四点:

(一)统筹设计。发展低碳农业涉及到农业生产方式、农民思想观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需要从全局出发、通盘谋划,从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进行统筹设计和考量,合力推进和实施。要综合各地实际,将发展低碳农业所涉及的相应能源建设项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统筹、相协调,实现本地资源优势与低碳农业建设的相得益彰,精心选择、重点推进农业低碳技术的具体应用项目,使之与当地社会发展、财力状况和人民需求相适应。

(二)深入调研。应当从技术的专业性、经济性等多个角度,从农业长远发展和农民切身收益的角度出发,对各类重点项目立项的可行性、推进的难度、所处地域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各种所涉问题开展扎实的基础调研。要以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方式,有序建立完善低碳技术应用服务体系;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要从市场化的角度考虑农民的需求和实施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还涉及到现有的耕种效益和未来的耕种效益之间的关系,要从社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角度去评估推进低碳农业可能产生的效益,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对重点的项目进行分期分步的实施与推进,根据现有农村的不同类型和特点,推进低碳农业的示范体系建设,完善低碳技术的应用服务体系。比如,根据东北地区冬季寒冷的特点,对农村用沼气池做防寒越冬的处理,确保在冬季产气,解决冬季大棚的取暖问题。

第5篇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条件与效应

农业生产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单一分散向产业化转变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核心所在,其直接结果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就业人员的减少。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发生的,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力条件、市场环境和制度基础。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两类:第一,生产力条件。只有当农业生产技术、农业从业人员技能得到提高,农业生产装备得到改善,在较大的区域空间、较深的层次上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集约化组合,才能使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具备生产力条件。在一个农业技术落后、生产不发达、装备水平差的农业经济体系中,要实现要素的集约化组合是极为困难的。第二,市场环境。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中的专业分工与协作更加紧密,必须有成熟的市场机制调节不同生产环节、不同层次、不同产业、不同地域空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否则,农业产业化链条不可能延伸,甚至已有的链条会被打断,农业生产发展受到制约。因此,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要求具备相对发达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尽可能深的层次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三,制度基础。作为农业基础性要素的土地能够成为一种独立的要素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实现土地产权的分离与重组。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不仅将直接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效增长,而且还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而言,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积极效应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产业化程度加深,产业化链条延伸,产业关联度提高。集约化经营最大的特征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配置和利用,因规模聚集而使效益提高。同时,由于实现农业产业的细分化、高技术化,使农业逐步由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向农产品深加工、贸易一体化方向发展。第二,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数量下降,人均占用农业生产要素增多。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要求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与之匹配,技术、知识要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增强。当人均占用的资源数量增多时,从业人员相对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逐步提高。第三,农业剩余向其他产业转移的同时,其他产业剩余也向农业转移,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实现动态均衡。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必然产生农业剩余,农业剩余除了用于投资外,必然要积极寻找更为有利的投资区域和产业,向外转移。同时,其他产业的要素,为了获取较高的报酬率,在制度、技术、市场许可的条件下,也将流向农业。第四,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业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集约化经营农业依靠技术进步和产业化经营带来规模效益。在此背景下,农业管理体制必须适应生产方式转变后的农业发展需要,政府通过适当的财政、货币、产业政策对农业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增长。

总之,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必须具备必要的生产力、市场和制度条件。同时,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对要素流动、增长方式、产业化进程、人口流动产生积极影响。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契机―清洁能源

由于传统生产方式的粗放型经营、忽视污染等,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不但影响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进而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发展以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为原则的循环农业,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产业化路子,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生态农业为依托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而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中,清洁能源将凸显其重要的纽带作用。

农村清洁能源主要是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如沼气、生物燃料等,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不仅可以缓解农村能源短缺、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减轻环境承载压力,促进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可以为农村开辟新兴产业(秸杆发电、燃料乙醇等),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条件和保障,进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一,发展清洁能源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高质快速发展。我国农业发展不仅受人口、社会资源压力与内在发展动力的不足,农业自身积累有限,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受到诸多限制。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节约开支,而且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且通过发展特色循环农业经济实现对农业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农村、农民自身的积累,才能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有效转变。经专家估算,农民种粮的收入大概每亩600元左右,种经济作物约每亩800元,若利用盐碱地、宜农荒地、滩涂等低质地种甜高梁等生物质能源作物,每亩收入可达960-1100元,若生产1亿吨生物质液体燃料,农民每年可增收3500亿元。

第二,发展清洁能源可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把“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有机联系起来,如“四位一体”沼气大棚把种植业、养殖业和能源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转换生成可再生能源沼气和有机肥料,既解决了农村燃料问题,又可以把沼渣加工成有机肥料,用于无公害农产品,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繁荣,不仅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又拓宽了农业生产的范围和空间,促进农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分工与协作模式,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条件和基础。随着清洁能源不断开发利用,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结构从传统的、单一的种植业向种、养、加工、贸易一体化转变,不仅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交换发展,从而促进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

第三,发展清洁能源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使用当地资源和人力、物力,以处理规模化的禽畜养殖场的粪尿为主的“能源环保”生态农业工程逐渐兴起,优化了农业生产投入要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增加了经济效益,这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例如燃具、沼气净化装置、沼气灯、压力仪表等的发展,创造出了更多就业岗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对整个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大力开发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肥料、饲料产业,风能、太阳能等农村清洁能源,不仅会促进制造业等行业的经济增长,而且也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又可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渠道,并且随着分工、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市场建设带动城镇建设、以城镇建设促进市场建设,加快小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实现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以清洁能源为依托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途径

一是完善区域型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建立健全区域生态整合机制与产业共生机制,完善不同类型农业产业之间的产业链与生态转换关系,促进区域专业化和合理分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差异性,则可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业为中心,分别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第6篇

[关键词]节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成为现代社会和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这也标志着全球经济正在向低碳节能的时代迈进。在节能时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革,随着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与现代节能环保要求之间矛盾的日益凸显,农业发展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农业经济也开启了节能低碳的发展之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众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了对节能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宝贵的研究成果,文章在借鉴和学习了前辈大量研究成果和文献的基础上,对节能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研究和探讨。

1节能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日益频繁、资源的破坏、过度的开发、环境的污染,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大自然已经不堪重负,自然资源正在不断减少,人类发展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峻,人们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资源的匮乏所带来的危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经提出,立刻引起全球各国的广泛共识,为世界人民所关注和接受,各个经济领域都开始向节能低碳的发展方向转变,农业经济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农业产量大幅度提升,农产品的种类和质量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国家对农业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更是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向前发展。然而,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水土流失、土体破坏、湿地污染、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落后等问题,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制约作用。要使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走低碳节能的环保之路,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农业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粗放型经济加重了资源浪费。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量增加,这给原本就短缺的资源供给加重了负担,现今,全球都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而我国资源短缺的情况更加严重。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工业化脚步的加快,人类生存生产与资源之间越发不平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草原、森林面积减小,绿化质量不断降低,土壤沙化严重,水资源的恶化,水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都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使资源短缺的情况加剧,更是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2)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威胁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过度开发导致了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的日益严重,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多种生物遭到了灭顶之灾,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正在不断地退化。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破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3)土地和水资源污染严重。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工厂所排出的“三废”的量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土地和水资源因此受到严重的破坏,重金属含量超标,固体废弃物的堆积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也使土壤的成分和结构发生了破坏。农作物因此受到污染,加上化肥、农业以及各种食物、动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土壤和水质都遭到破坏。农作物安全性受到威胁,农产品和动物产品的质量不达标,使得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举步维艰。(4)农业综合生产力不高。多年来,我国侧重于工业化的发展,而对于农业发展重视度不够,使得我国农业的发展相对于工业进程要滞后得多。农业资金投入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土地产出率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使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处于窘境。农业综合生产力低,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节能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和建议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是也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在节能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走绿色、低碳、节能的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对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具体建议如下:(1)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走低碳节能的发展道路。在节能时代,农业经济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来寻求发展之路。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重视度的提高,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经济资金和政策扶持的力度。我国农业应该抓住发展机遇,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在农产品安全上减少污染,提高质量,发展低碳经济。同时,重视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积极开发新产品,研究新能源,本着绿色环保的原则,促进农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实施节能环保成本内在化。低碳环保成本的内在化是节能时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加上市场机制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对环境资源合理整合、优化配置,本着节能环保的原则,促进农业经济走绿色、节能的发展道路。政府可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农业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整治和约束,将环保成本纳入到农产品成本中。这是市场经济模式下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环境资源浪费或者滥用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抵制和约束的作用,促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赢。(3)鼓励农业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任何一个行业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农业经济的发展亦如此。政府应该给予农业科技创新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促进新农产品和农用设备的开发,有效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实现高新农业产业服务。新技术的开发可以使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使很多能源的重复利用成为可能,不仅降低了环境的污染,还使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更赋予农产品更多的科技价值,从而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提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科技的运用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得到进步,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更使农产品实现质的飞跃。(4)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我国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在环境标准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地建立和完善。随着新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也暴露出我国农业与环境相关标准、法规中存在的漏洞。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完善国家和政府的相关环境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使其与现代农业发展关于节能、低碳、环保等方面的需求相适应,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我国应该依托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根据我国农业发展走节能低碳道路的要求来制定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环境标准和管理体系,为我国节能型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3结论

在大力提倡节能、低碳、环保的今天,要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展绿色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整合资源,使农业经济发展沿着友好型、节约型的方向发展。虽然现今我国农业经济还面临诸多问题,但是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随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农业必将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大步向前。

作者:何永家 单位: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参考文献:

[1]周玉新.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3(4).

第7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转变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思考原因

低碳经济是保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中,通过技术、社会制度、产业等多方面转型、革新,减少煤、石油等相对有害能源的消耗,从而维护环境,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使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持平衡。

(一)背景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人们生活离不开一些能源,核能、化石能等能源的开采和使用,但工业革命是有弊端的,地球人口数量提升,能源的过分开发导致人类共同家园频频出现环境的问题:气温提升,植被破坏,有害气体增长、河流污染等。作为工业革命的前端国家——英国,早早的就面临了环境问题。由于传统工业过分开采煤矿,导致英国出现雾霾等气候问题。后来英国人发现只有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平衡。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存留三个问题:一是生产效率较低;二是科技程度较低;三是环境问题、生态毁坏问题严重。首先,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不高。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仍有待提升,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而发展好的国家可达8%。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乡镇为了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大肆发展当地工业,导致沙化土地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增加。而我国的用水量也是比较高的,很多工业重复用水达6%,可见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是需要变化的。

(二)低碳经济的优势“低碳经济”一理念最先出自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目的是以减少温室气体产生为要求,构筑低消耗、低污染为根本的经济发展方向。低碳经济使得企业发生转型,更好的优化企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又积极的保护了生态环境,平衡了各资源间的矛盾。通过开发新能源、革新经济体制和产业转型,尽努力平衡资源结构。低碳经济理论用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上,有助于解决当下我们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明显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果,也是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所用的一个新方法、新方式。

(三)低碳经济内涵低碳经济是人类又一个伟大知识理论的提出,用于经济等多个领域上,是通过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有害气体排量、降低生态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根本,提高发展技术革新、新能源的新利用形式及改变生产方法等,降低对煤、石油等珍惜资源的利用次数,提升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不利,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通过发现低碳能源,开发低碳技术并建立低碳新产业体系,降低企业发展过程中有害气体的排出。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发展经济,首先要发展理念,干部上级须做好带头作用,改变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进行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而推进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而在农业发展落后的乡镇地区,农民文化水平低,发展方式单一,应提高其文化水平,将低碳经济的理念带给每一个人民群众。乡镇地区可成立专门机构指导“低碳经济”,要想改变环境,就得先从行政手段开始实行,保证地区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努力让“低碳经济”顺利前行。为了保证低碳的实行,需要企业往低碳经济的创新与改变,去承担一份保护生态的责任。当地政府可制定一些奖励政策,奖励企业转型低碳,全国第一个规模达50亿元的杭州市的“低碳产业基金”就是政府主导的典型的低碳企业,其投资方向是三大类:即为“高碳改进、低碳提升和无碳替代”。

(一)建立循环农业模式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循环用水,循环农业已经投入使用。要想农业经济体系发展的更加完整,循环农业经济模式是必须实行的。其以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为基础,把有限的土地变成出无穷的价值。例如水—稻—虫—鱼的循环模式,既保证物种间相生相克,又能减少农药等化学物质对自然的破坏,实现了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双赢。或以生物质能源沼气作为例子,在农业经济发展方法上,把养殖与沼气生产连接起来,养殖废物变成沼气生产,生产的沼气再用来发电,变化为洁净能源,沼气后的沼渣作为优质的肥料再用于种植农作物或者植物等,农作物再循环再用于养殖。如此,形成一个闭合的能源循环模式,不用排放废物,是一种既高效又合理的农业循环模式。

(二)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要想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奋斗改进过程,在落实日常农业经济建设的方向之中,相关的政府和人员需要重视不同方法方式的合理利用,深度思考各个资源利用情况,节约水资源以及其他不可再生资源,建设全面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保证其高效进行,落实可循环模式的发展。此外需要每一个参与人都必须要以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根本,高效保证农业经济的循环运作模式的进行,确保内涵式的完美发展,尽每一个人的最大努力做好生态保护,避免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等行为的出现。随着我国科技经济实力的不断完善,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学会利用我国的科学技术的长处,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投入到农业发展当中,通过有效的培养农民的种植水平,达到提高农产品的增产以外,还可以培育优良的农业品种,做到保障产量的同时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尽最大努力提升农民的工资收入。此外,还可以利用科技技术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及时反馈农业市场信息,减小农业生产风险,降低农业生产能耗,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

第8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中国农业经济;方式转变;影响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01

前言

近几年,我国对“三农”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对农业生产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而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问题也开始凸显出类,其中当前过于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巨大问题尤为突出,使得加快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刻不容缓。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及其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1.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指借助先进适用的机械设备对农业生产经营条件进行改善和优化的一种农业运作方式。它具有减少劳动力、劳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等多种作用,是对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一种直观体现,是实现我国农业走向高效高产、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也是我国农业当前及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1]。

2.农业机械化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如上所述,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的整体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和指导意义,这说明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深刻影响。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加快农业生产以生产力推动模式为主向以科学技术推动模式为主的转化,实现农业生产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主导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2]。这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无疑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和成果,而且农业科学技术推动模式的建立,反过来又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化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所产生影响、作用之巨大,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的关系,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与结果,而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与助力。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转变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1.推广农业机械化,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诚然,在国家的大力宣传与政策引导之下,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基地已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作业,但仍有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在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降低了农业机械化的整体水平[3]。这反映出我国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还需要继续不断的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应将偏远农村地区作为农机推广的重点对象,选择地理位置较为核心的农村作为农机推广示范基地,逐步引导当地农民群众意识到农业机械化作业的诸多好处与利益。在推广农机的同时,加强对各农村地区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传播现代化农业生产理念,生态农业理念,传播先进农业生产种植技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2.加快农业产权流转

我国当前实行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行之初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但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后,由于耕地分散、产权无法转让等问题,使得农业活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土地制度呈现出弊端和缺陷。主要表现在多数农民过于注重短期利益而导致我国农业长期处于一个不健康的发展状态。面对这一现状,提高我国农业活性,加快农业产权流转非常关键。我国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在开展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过程中,应鼓励各地方政府加大优惠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农业土地产权结构。通过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广大农民采用机械化作业,加快土地产权流转,提升农业活性与农业生产效率,让农业机械化带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3.加大科研创新力度

农业机械化,依靠先进机械设备与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也就是说,机械设备、农业技术的先进性,设备的工作性能与效率直接决定着农业机械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快慢。依据这一层面分析,要想通过农业机械化发展来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加强对农业机械设备与生产技术的创新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4]。相关的农业机构应增加在技术创新、农机创新方面的资金比例,增加科研资金投入,吸纳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机械设备与技术,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对我国农业机械进行改造,对农业技术进行革新。同时,通过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与农业相关的电视节目,来为热爱发明、热爱实践的人们提供相应的平台,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发明新型农机,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三、总结

总之,农业机械化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息息相关,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与关键。我国应结合当前实际,改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向着生态、经济、可持续的方向转变,加快农业产权流转,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渝岚,王新利,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4,06:34-41.

[2]张丽.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

第9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发展模式转变;解决方案

前言

中国人口众多,但用于农业发展的土地面积较少。一些发达国家使用农业土地私有制,而我国土地制度是公有制,农业经济发展没有一个完备的体系,从事农业的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总体来说就是我国农业发展仍停留在小农经济的模式上。况且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引起了经济学术界的关注,从而导致了对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关注不够。所以当前要加强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视度。

1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1.1 体制的约束 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具体的说就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体制不完善,在一些方面上使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难度变高。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是一种以单个农户为单元的农业组织形式。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所以这种农业组织形式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然而农业逐渐引用机械进行耕种,并且改革开放后,农业发展尝试与国际接轨,这种趋势导致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缺点暴露出来,不再适用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其中占据主要原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的经营模式没有一个完善的生产销售的体系,生产额没有得到提高,也不利于高效地利用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因为家庭承包经营在形式上是以家庭为单位,在性质上是传统的自然经济与手工生产或半手工生产结合,这与当今社会大生产模式存在冲突,农业生产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宏观体制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的制约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第一,现阶段仍存在的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城乡发展不同步的二元社会体制。这种体制也正是我国对农业产生歧视和忽视的主要原因。长久以来,对我国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第二,农业计划经济仍是我国农业当前的管理模式。政府干预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为了显示政府政绩,一味地限制农民的种植和养殖种类,完全不顾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市场需求,最终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农业发展模式固守成规。

1.2 资本的约束;资本约束主要分为资金约束和人力约束 资金约束也可以理解为资金缺乏。建国初期,中国把重点放在了发展城市经济,导致农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开放型城市的建设更是把城市经济推到了顶峰,农业资金所占比例大幅度减小。也就是因为政府过度减少农业资金的投入,再加上农业本身的收益低的特点,所以从事农业的人员很少,这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难以转换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农村的教育落后也影响了从农人员的数量,大多数人因为农村的各项条件落后,都不愿回到农村从农。当然,目前我国从农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较低,也是一项重要的因素。这样一来,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可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1.3 技术的约束;分为两种科学技术和农业技术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农业机械化成为发展趋势;而农业技术则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关键。我国在实行初期,农业经济在一段时期内快速增长,但1985年后,农业经济出现停滞不前,甚至负增长的现象。这一现象可以说明,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局限性,当人力投入与资源投入达到一定程度时,农业经济发展就不会再向上增长。所以,当务之急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把依靠人力与资源增长的模式转变为靠技术和管理的模式。如今,中国农业技术缺乏创新因素,主要是因为农业在资金和人才两个方面上的投入过小,低投入的成效也很低,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长期的主要因素,发展模式的难以转变也造成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低下。

2 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2.1 确定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原则和目标

我国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原则:第一,确定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改变农业发展的依靠因素。第二,加大农业发展的资本投入,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第三,将人力与资源有机结合,建立科学的农业经济产业管理体系,促进农业与市场的结合。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目标:一是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率;二是不断提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三是稳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水平;四是建立良好的农业循环发展;五是确立科学合理的农业规模。

2.2 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具体措施

2.2.1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打破资本不足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制约,可采提高政府对农业的关注力,加大农业资本投入以及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城市资金投向农业的政策措施 这些措施在目前都可以被实施,因为近年来,工业效益显著,城市资金大幅度提高,我国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现已有能力加大农业投资。所以,现在是通过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来支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时期了,而且这是历史的必然。

2.2.2 关注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情况,为农民提供农业专业知识的培训,打破人力资源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制约 要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实行的情况下,通过专业的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水平,并鼓励大学生从事农业。

2.2.3 加大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最大程度地推行农业技术,打破农业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制约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在于技术的创新,要提高农业的创新能力,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如今,不仅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迎合我国资源短缺的国庆,还要加大优质农作物物种的培育。

2.2.4 加强农业经营的市场化水平,打破市场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制约 农业经营市场化是指农产品营销要以市场为主战场,将农业市场化,只有这样,农业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业效益,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奠定基础。当前,我国在农业市场化发展上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完善农业结构,要有主打产业,形成特色产业;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市场体系,虽然农户分散经营,但要培育出带头企业、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业产业园区这三块作为进入市场的主体;第三,实施标准化农业的建设方针,提高农产物的质量和安全。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打造绿色农业的品牌形象,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2.2.5 制定完善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一系列政策,打破体制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制约 完善的一系列政策有:第一,在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中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由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中的分散的农户生产管理模式不太完善,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在本质上不能对抗市场风险。所以,必须改变农户的生产管理规模。现阶段最好的措施是加强农户间的合作,把合作形成有制度的组织;第二,完善农村管理体制,主要就是转变政府职能。第一,减少政府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干涉;第二,扩大政府对农民的服务范围和加强服务深度;第三,加快城乡同步建设的进程,重点在于改革农民的户籍、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

3 结语

和我国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的效益低,但对自然的依赖性强,具有很大的风险,所以,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必须实行。如今只有把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高排放、难循环的模式,向靠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少排放、能循环的模式转变,才能做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有闻,洪德亮.现代农业与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农业考古,2007(3).

[2] 夏宝龙.加快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J].今日浙江,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