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时间:2023-08-07 17:29:02

导语:在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第1篇

【关键词】全媒体传播;品牌建设;电力企业;宣传营销

由于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快速发展,带来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巨大变化。各类新媒体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青睐,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青年一代更是将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新媒体话题设置、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大量社会热点在网上迅速生成、发酵、扩散,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面临挑战。全媒体的媒体机构和运营商通过运用多种不同的媒介形态,为用户提供多种终端进行融合接收的方式,进而实现人们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用什么样的方式都可以接受到用户想要接受的内容。全媒体发展涉及到多种形态的传媒产业,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就要冲破媒介产业间的壁垒。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的媒体格局也随之产生,传统的各媒体之间相互竞争对立的格局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发展模式。

一、全媒体的概念

传统媒体中大多数以报纸、电视广告、收音机、广告栏的形式进行宣传,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已经来临,传媒的手段越来越先进,信息的传播途径也越来越多元化。从传统的电视广播和杂志报刊,到现如今的互联网、移动电视等,“全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谈论的话题。一般说来,全媒体指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传播介质,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微信、微博等不同传播手段,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全媒体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受众覆盖面,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可以综合利用媒介资源,大幅度地降低传播成本,尽可能做到用最小的资源和成本最大限度地传播信息;可以提高抗风险能力,降低传播信息带来的风险。

二、全媒体是发展的大势所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通讯等技术将不断融入到传统媒体之中,从而形成新的媒体形式,而且之后还会出现更多的媒体新形势。与此同时,在“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体也开始走向融合,媒介的传播效果受到终端、内容以及渠道的共同影响,其中以终端的影响最为强烈。当前,新的媒体产品还在不断的产生,并且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媒体形态,如电子报纸、数字电视和广播、车载电视等等。在新兴媒体不断衍生的背景之下,使得最初单一形式的媒介终端逐渐走向了多元融合,而传统的媒体也逐渐与新兴的媒体实现了融合发展。

三、全媒体时代媒体品牌的构建与经营

供电公司作为服务型企业,应主动适应新的媒体形态格局和舆论生态和手段,构建全媒体话语平台。通过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回应社会关切,客观引导社会舆论,实现与客户的距离拉近,提高用户对电力企业的认知和信任,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理解,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舆论环境。对传统的媒体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使新旧媒体进一步融合、媒体终端多元化、媒介环境发生改变。在全媒体时代,媒体品牌的构建与经营需要融合新旧媒体来提升分享平台的效应,需要运用多元化的运营手段去深入挖掘全媒体市场价值。

(一)转变工作思路

与传统的方式相比,全媒体应用有许多新要求,因此需要转变工作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以受众为中心策划传播,打造贴近用户需求、内容专业、体验极致的信息产品,全面提升用户体验。利用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社交平台传播信息,通过社交互动聚集人气,放大媒体影响力,逐步由单向、单一的“内容提供”拓展为互通、互动的“信息服务”,增强互联网意识。统筹运用地方电视台、报纸、网站等社会媒体,官方网站、微博和微信等自有媒体,贴吧论坛官方号,将新闻宣传、舆论引导、营销服务等资源有效整合,建立相应的协作机制,实施一体化运作。通过多种合作形式,整合利用第三方资源,借力外部成熟的技术、平台、渠道,生产、推介供电企业特有信息,提升品牌形象。

(二)提升媒体平台

在全媒体时代,“竞争、合作、共赢”成为媒体发展的主题。由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有著各自不同的优势,所以可以实现相互联合、相互利用,以优势互补的形式形成分享平台效应,从而拉近和受众之间的距离,实现媒体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三)多元化经营彻底挖掘企业生产力

近年来,我国传媒行业在“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跨媒体、跨国界”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在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需求不断扩大化以及市场化等因素的驱动下,媒体行业对资本运营的认识和实践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全媒体时代,要想使媒体的品牌获得提升,就必须把品牌的核心价值融入到营销活动中,让消费者在营销活动中感受到品牌的核心价值,进而提升品牌的影响力。从营销的角度上来讲,对媒体品牌的营销活动需要采用多元化的宣传手段,在以网络资源为主导的同时,还要在手机客户端、平面纸媒以及门户网站等多个端口进行投放活动,其宣传渠道要包含多种媒体形态。除此之外,还需要举办许多跨行业性质的活动,开创全媒体联动传播,增加外部垂直媒体合作进行宣传,以此来吸引市场消费者。

第2篇

【关键词】全媒体;议程设置;特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网络几乎无处不在,与传统媒介时代信息一定内容、一定时间、一定方式、一定数量,受众定时定量被动接收不同,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者借助网络传播信息,受众则以电视、电脑、手机为信息接收终端,得以随时随地随意的接收传播内容,更具有主动性。

以网络为代表的全媒体时代,媒介的力量在削弱,而受众的力量却在加强,无论是组织或个人都可以既为接收者,也为传播者。以微博、论坛为主的Web2.0网络时代,上传加互联成为其主要模式,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与信息交流的互动性,使得网民逐渐掌握了“话语权”,传统媒介的受众在网络中摇身一变,成为信息的者或新闻的评论者。

网络的开放及交互性颠覆了就视野与活动范围有限的人而言来自于大众传播使其做认知判断依据的信息源及影响源的传统媒介环境。新的全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有其新的特点。

一、“议程设置”主体的变化:由组织到个人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媒介组织以“把关人”的形象,根据媒介的编辑方针或版面容量的大小对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形成一道“关口”,将经过筛选的“议题”提供给受众。由于缺乏反馈渠道,或反馈渠道的不顺畅,使得受众只能被动的在媒介组织提供的“议题”中进行二次选择。

全媒体时代,网络可视为各方信息及意见的集散地,在网络传播中,尤其以博客、Qzone、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勃兴,使得“议程设置”功能并不再仅仅为传统媒介的特权,网络的便捷性,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使得公众的“自我议程设置”成为可能。

公众可以以手机、电脑、电视为收发终端,随时随地自己所喜好的最新时讯信息、或即时关注跟踪某事件的最新动向并进行转发,与网友分享,引发围观讨论,进行舆论引导,从而完成“自我议程设置”功能。从而打破传统媒介仅以专业化的媒介组织为“议程设置者”,作为公众的个人或团体可以自由的利用网络进行“自我议程设置”,“议程设置者”的主体得以由组织到个人扩展。

二、“议程设置”的即时性

传统媒介进行“议程设置”时往往受到新闻时效性的影响,与此相比,由于全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极速化、接收终端多样化的特点,信息即时,又以其超链接文本模式,尤以微博为主,博主一旦信息,其关注者就会以电脑、手机等作为接收终端即时收到信息,并可对其进行评论或转发,使得信息得以快速传播,以“滚雪球”的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对此话题的关注与讨论,从而迅速形成“议题”。

全媒体环境下,一条信息的与它进入公众“议题”视野之间的时间所需与传统媒体相比可谓极速,网络交互性的传播模式,更使得拥有接收者与传播者双重角色的网民可以对某类他们关注的信息或话题推波助澜,直接或间接的进行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

三、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议题互设”

传统媒介时期,社会公众的“议题”多来自于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媒介推送的“议题”。如果在网络中,公众进行的自我“议程设置”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即在网络传播中,某一网民通过论坛、微博等设置的“议题”引起微博全民围观,各论坛内进行复制和转载,使该“议题”成为网上的热点问题后,就会引起传统媒介的关注,那么这一“议题”就会进入传统媒介“议程设置”的视野范围。

同样,在网络传播中,个人或组织的“议题”也受到了传统媒介“议程设置”的影响。作为集信息接收者与传播者与一身的网民在传统媒体获得“议题”后,出于满足信息获知或传达己见的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以消息或评论方式在网络上进行二次传播,尤以当“议题”所涉及的是有关民众切身利益的焦点问题,网络的开放性及便捷性使其一呼百应,将传统媒介设置的“议题”在网络中得以补充和延伸,而这些“议题”往往填补了传统媒介所留的空白。

如:2012年11月8日十召开,作为国内盛世,传统媒介争相对其进行报道,但由于节目时长或报纸版面的限制,传统媒介只能在众多新闻选题中选取热点问题进行“议程设置”,而此时的网络因其极速化的实时性与内容的海容性成为传统媒介的一个有力补充和延伸。

四、“议程设置”传播效果由认知到态度层面的递进

传播效果一般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而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主要着眼于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传统媒介通过“议题”设置,来告诉受众想什么,而不是怎么想。它在受众面前更多地扮演“信息源”的角色,起到消息瞭望者的作用。

全媒体时代,由于网络的互动性,反馈渠道的畅通及便利,受众的参与性大为增加,即时的信息接收及反馈,使得受众可以将自己对该“议题”的态度看法及个人观点得以反馈或传播,形成舆论进而影响其他受众对该“议题”的态度,甚有可能引发行动,如“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由此可见,全媒体环境中网络媒介不仅仅扮演了“信息源”的角色,更多的承担着“影响源”的角色。

五、结语

综上所述,“议程设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媒体通过有选择的报道新闻,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进而引导受众的舆论方向,最后引导其行为的媒体导向。探讨全媒体时代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新特点,可以在全媒体时代的当前,更好的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舆论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 聂晶磊,王秋艳.微博议程设置研究[J].中国出版,2012(2).

第3篇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立体化宣传 医院管理 品牌形象

医院宣传工作已逐渐成为医院经营中的重要环节,它与医院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医院宣传是现代医院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宣传党和国家卫生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又是沟通医患关系、塑造医院形象、拓展医疗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利用各大新闻媒体对医院医疗和管理不同层次进行积极报道,不啻为一种好的宣传方式,也是各家医院一直以来采用的主要宣传策略。纵观当今媒体所处的发展阶段,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由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全新发展阶段——“全媒体时代”。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社会和新闻媒体比以往更加关注医院,医院也更加注重媒体的宣传效应。

一、“全媒体时代”给医院宣传带来的冲击

“全媒体”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实践活动,综合用于多种媒介和终端,集合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传播工具,使信息迅捷传输,涵盖了人们接受信息所需要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全部感官,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传播内容,形成了“人人即媒体”。

这样一个“人人都可以发出声音”的时代环境,可以说给医院宣传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是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说是机遇,因为全媒体丰富了医院宣传形式,传播的路径更多;说是挑战,是因为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网络新媒体异军突起,网络对社会的监督越来越有力,拓宽了舆论监督的途径。医院作为特殊行业,在运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患者对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医疗收费等问题的质疑或不满。在互联网面前,监督医院和医务人员服务的渠道多样化,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利用网络自己的感受、意见、建议或不满情绪,形成强大的舆论,如果引导不及时或处置不当,就很容易引发一场网络舆论危机,致使医院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轻而易举地毁于一旦。

二、以立体化宣传铸造医院品牌形象

众所周知,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深化改革和人们医疗保健知识及素质的提高,人们的就医意识也大大改变。患者选择医院时,已经开始把品牌的因素考虑进去了,医院品牌对病人具有很强的引导力,哪家医院的技术好、服务态度好、护理水平高,人们就会选择去哪家医院就医。如何塑造自己的品牌,使医院在竞争中立于不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医院之间的竞争就是品牌之间的竞争,打造医院品牌是医院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品牌定位时,把人性化服务、医疗价格和就医方便性作为重点考察的对象,逐步建立和发展差异化竞争优势,在患者心中形成区别并优越于其他医院、非常重要且容易接受、同时难以被模仿的独特的印象。因此,更多的医院管理者顺势而为,充分利用不同的传媒方式,多渠道、立体交叉、全方位加大医院宣传报道力度,大力宣扬医院的技术特色、重大医疗成果,介绍新技术新项目,宣传医德医风和好人好事,以加深广大患者对医院的了解,减少人们求医治病的盲目性。

三、做好立体化宣传工作的措施与效果

医院宣传,作为医院经营策略和经营措施中的重要形式,本身就是医院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凸显医院人文精神的窗口,所有的医院宣传,都应深刻体现出医院独特的文化。因此,提高宣传策划创新能力,追求更高的宣传质量,才能保持竞争优势,获得最佳宣传效果。笔者所在的医院是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近年来,在医院党委和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医院积极主动开展宣传工作,及时反映医院发展新思路、工作新突破、改革新举措、行业新风尚,起到了传播知识,引导舆论,凝聚力量,振奋精神的作用,有利地促进了医院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医院,促进医院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笔者结合医院近年来开展立体化宣传的措施与效果,总结归纳出如下几点:

1、强化院内宣传,以正确的舆论为导向,培养职工爱岗敬业精神

配合医院党委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和季度、年度“服务之星”评选、报道工作以及组织编辑《医学人文》书籍,促使全院广大职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增强信心,把医院的决策化作自觉行动。同时充分发挥院内橱窗等宣传阵地,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橱窗宣传是医院职工、社会和来院患者、家属了解医院的窗口和学习园地。近年来,结合医院重大活动、重要工作以及一些重大节日,宣传橱窗每一个月更新一次内容,在社会上起到很大影响。

2、扩大院外宣传,打造科室品牌,树立医院形象

第4篇

[关键词]舆论引导 高校 能力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推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要切实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大力发展现代传播体系。面对全媒体时代多元、复杂、活跃的舆论环境,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应着眼大学公共形象的塑造,紧紧围绕学校发展重大主题和中心工作,注重把握热点、引导亮点、解析疑点、破解难点,把宣传性与新闻性、服务大局与关注基层、对内宣传与对外宣传有机结合起来,更新观念、创新手段、提高能力,努力开拓舆论引导工作新局面。

一、树立舆论引导新理念,加强新闻组织策划,不断提高议程议题设置能力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虽然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但是,能够以议题建构和议程设置,通过主动安排相关话题并提供新闻信息,有效左右人们重点关注某些事实,以及他们议论的先后顺序。高校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发展战略,主动设置议程和建构议题,能有效引导师生员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发展的重大主题上来,把注意力和关注点有效组织到为学校改革发展出谋划策、建言献策上来,从而提高新闻宣传的主动性,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同时,遵循现代新闻与传播规律,深入分析受众心理特点、信息需求和接受习惯,以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和文化样式因势利导,提高新闻宣传的实际效果。

其一,在总体思路上,把国家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学校发展重大主题、社会舆论热点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新闻策划与组织,按期、集中推出系列重大专题报道,以对主旋律的有效传播,主动引导校内外舆论。2011年,武汉大学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和“顶天立地”的发展战略,结合“创先争优”和“两访两创”活动,以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百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等为契机,先后推出“寻访珞珈红色记忆”、“基层党建创新”、“团队的力量”、“弘扬优秀文化,传承武大精神”等系列报道,在校内形成凝心聚力谋发展的浓厚氛围,有效提升了师生员工的“精气神”。

其二,在方法途径上,注重典型引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和大学精神的弘扬融入典型宣传之中。继推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抗艾勇士”桂希恩,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典型黄来女,“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支教玫瑰”赵小亭等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之后,2011年武汉大学又推出“民族团结进步楷模”、“藏族学生的武汉阿爸”杨昌林,包括中央及省市媒体正在宣传的“不离不弃,孝心唤醒植物人母亲”的“最孝博士”黄碧海,这些先进典型经媒体报道后,在广大师生中和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在武大校园形成“群星效应”,成功打造了“大爱珞珈”的形象品牌。如今的武大校园,明星闪耀,群星争辉,不仅照亮了珞珈山的天空,形成人人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而且形成强大的辐射效应,引领社会道德风尚。

其三,在传播方式上,变“被动应对”为“主动组织”,并在议题的贴近性、受众的认可度、信息质量等方面精心考究,把握好时间和议题数量、受众与媒介关系等因素,提高议程议题设置能力。通过进一步完善新闻制度与新闻发言人制度,组织召开多场新闻会、新闻通气会和主动邀约媒体记者来校采访等多种方式,武汉大学持续并有节奏地向媒体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把媒体记者和受众的兴奋点有效组织并吸引到学校所设置的舆论链条上。2011年,在社会热点与学校发展阶段性重点的结合点上,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对武汉大学改革发展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新成就的正面报道达5200多篇,进一步拓展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建构舆论引导新格局,推进校园媒体融合,充分放大正面信息传播效能

当今时代,媒体汇流成为传媒业态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在主流意识上集中传导、思想教育上渗透熏陶、情感培育上人性化处理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在传播方式上方便快捷、传播渠道上多元多向、受众群体上广泛活跃等独特优势,武汉大学积极推进校园媒体资源整合和信息流融合汇聚,建立以新闻中心为统筹,以新闻网为综合载体,校报、广播、电视、珞珈山水BBS、新浪武大官方微博等多媒体优势互补、共振共鸣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充分放大正面信息的传播效能,有效转化负面信息的舆论影响。

第5篇

政府与受众之间的尴尬状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播方式不断丰富。请您谈谈全媒体时代的特征?

在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各种媒体对于受众来说都是低成本的强大信息源。媒体除了传递信息、传达政策,还能通过它的信息筛选和散布功能,直接影响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认可程度,直接影响社会、地区、单位的稳定与和谐。

从近年来一系列公共事件中不难看出,网络等新媒体已经成为舆论的肇始与扩散之地,打破了政府的话语垄断。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您认为,给政府带来了什么样的挑战?

■我国的现实状况是,长期以来,政府与受众之间是一种尴尬的状态。地方政府掌握的大部分信息处于封闭、闲置或半封闭、半闲置状态,公开什么,如何公开,全由地方政府部门自行决定,公众选择权和参与权较少。由此,产生一种现象,政府积极地宣传、“推销”自己的观念,群众方面被动接受或者排斥。

网络等新媒体的崛起,打破了政府和公众间信息的不对称。在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传播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传递信息。更加重要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也借此可以跨越时空的障碍,更加自由地收受乃至发送信息。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于有志于利用新媒体讲好故事的地方政府来说,势必要做出新一轮的传播变革。

政府应当如何应对?

■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政府必须意识到,在信息的另一端,是更加自由的受众。而如何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如何在执政过程中,既能与之形成良好互动达到为民执政的效果,又能得到广大人民的充分认识和肯定,这是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

全媒体时代的降临提高了地方政府讲故事的难度,同时也加强了地方政府利用新媒体讲故事的迫切性。这要求地方政府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积极顺应新媒体潮流,有效与民众互动,以更好地让民众接受故事情节。

尊重事物本身的逻辑讲故事

有人提出,以往政府的新闻宣传工作,特别是在树立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时候,容易犯下“高大全”的错误。对此,您怎么看待?

■这是我们在长期的新闻宣传工作中积累下来的老毛病。今天回头检视,其实这是有违事物本身逻辑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瑕疵的,过于完美无缺的报道反倒难以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例,如何既能有效地提升城市品位以争创“文明城市”称号,又不大范围地干扰民众日常生活从而导致对“创文”的反感,这是很多地方政府都头疼的问题。我们注意到,在新闻传播工作中,地方媒体几乎不提“创文”对市民生活带来的不便,只是一味地提及“创文”的益处,号召民众予以无偿配合。这样的处理方式,反倒容易引起民众的反感,因为民众会普遍感觉合理诉求没有在媒体上得到有效反映,媒体作为社会压力“排气阀”的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长此以往,反而会造成民众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利益对立,得不到民众的配合,“创文”工作自然难以开展。

全媒体时代,针对政府宣传工作中过度美化的问题,应当如何解决?

■新闻传播工作不是天方夜谭,新闻传播是注重逻辑的事业。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尤其是在手机媒体等自媒体平台上,传播信息与收受信息都不再需要经过层层审核。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地方政府在讲故事时亟须改变自话自说的宣传式风格,转而更加尊重所讲故事本身的逻辑。

您提到政府应当遵照故事本身的逻辑来演绎故事情节,能具体举个例子吗?

■近期媒体上的“走基层”系列报道就是一个政府讲故事方式改良的案例。虽然还是可以从中见到以往典型报道的痕迹,但是在“走基层”的系列报道中,有血有肉的小人物们的故事正在增加,老百姓身边普通的人物形象爱憎分明、真实可信。高高在上的典型人物从此走下神坛,这就是典型的讲故事符合故事本身逻辑的实例。

利用新媒体讲故事

相比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政府利用新媒体来讲故事的优势是什么?

■政府对新媒体的运用,在政府与公民间构建了一种互动机制,实现了两者间的双赢。通过互联网“窗口”,一方面,民众可以透过这一窗口探视地方政府的内部信息,这也恰巧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应用形式,收集民意,反馈民意,以便提高政府服务质量,转变政府职能。从粉丝数量上可以看出,地方政府这一顺应潮流、回应民意之举,受到了微博网民的热捧。

从实践来看,有些地方政府的官方微博,更多的是内容的单向传播而非双向交流,仅凭这点完全构不成“问政”。对此,您怎么看?

■在采用了新媒体之后,如何与民众积极互动,让民众接受故事情节,才是地方政府讲故事时真正难于解决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您有什么具体建议?

首先,政府应当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如果地方政府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阻塞、信息闲置和信息封锁现象,公众就能及时通过媒体等合法渠道公开、公平地获取政府信息并加以利用,从而使信息资源适时地为人类的全面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开明的政府会让媒体保持正当的发言权,更会让每个公民合法地享有知晓好事与坏事的权利。

其次,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加强政府与公民间的互动。地方政府部门应合理地遵循新媒体互动性的传播规律。要做到互动性,不仅仅是在微博上回复网友留言那样简单,更重要的是在于转变地方政府以往的宣传话语体系,改变高高在上的俯视视角。用更具人情味、更平等化、更符合新媒体传播特点的方式来经营新媒体平台。

相关链接

新闻和舆论引导的若干原则

时效性决定有效性,透明度决定公信力,话语权决定主导权,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

从被动转向主动,不要站在“被告”席上,推进党务政务公开,改革和创新新闻宣传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维护展示提升党和政府良好形象。

别人说不如自己说,被动说不如主动说,外行说不如内行说,明天说不如今天说,说一次不如反复说。

第6篇

2014年,传媒业在坚持不断创新发展的前提下,宣传报道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办法。

问题一:网络快速传播中的非理性,影响到一些传统媒体,导致受众无所适从。

点评:一个社会事件出来之后,通过网络传播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民众期待能从具有权威性的传统媒体上听到权威的声音。如果传统媒体也跟着非理性的网络舆论起哄,就很难起到引导舆论的特殊作用了。

问题二:常常听人说,看了移动媒体推送的信息之后,就不再想看报纸了。报纸如何以内容留住受众,值得探讨。

点评:即便很优秀的报纸,现在都很难找到独家新闻,靠独家新闻取胜的年代已经过去。信息大爆炸时代,受众不缺信息,缺的是思想、观点。传统纸媒有大批经过严格训练的专业记者,应以独家的视角做出有高度和深度的报道,提升受众的吸引力。

问题三:虚假新闻屡屡出现,传统媒体遭受公信力危机。

点评:虚假新闻出现在传统媒体上的一个新情况就是:先在网络上传播,而传统媒体未加核实就转载了。网络的信息,公众往往半信半疑,如果传统媒体同时传播了,公众就信了。传统媒体应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传播准确的信息,同时也应以专业精神求证新闻的真伪,防止虚假新闻在传统媒体上传播。

问题四:在网络舆论监督呈现强势的状态下,传统媒体应适应新形势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

点评:网络舆论已呈现强大的监督力量,传统媒体怎么办?经过分析可以看到,网络上虽有大量涉及舆论监督的内容,但多为“举报式”、“申诉式”的呈现,传统媒体可将其作为报道线索进行梳理,适时介入。通过深入调查弄清核心信息源,以翔实的材料和鲜明的观点进行报道,以显示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威力。

问题五:纸媒经营状况不佳,纷纷向全媒体或多元化经营转型,对纸媒自身的内容打造有所忽视。

第7篇

时代呼唤:媒体社会责任的回归

社会责任是所有新闻工作者在入职时都会思考的问题,为什么现在要重提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今年3月,湖北省老新闻工作者许万全给《湖北日报》写信提出,“目前,新闻队伍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少数新闻媒体格调不高,有猎奇、媚俗、娱乐化倾向,有些媒体习惯追逐负面新闻……尽管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客观上有西方的新闻观、价值观以及市场经济给媒体带来经济压力的影响,但从主观上看,是因为部分新闻工作者新闻观的根基不牢。”一封来信,引发诸多讨论和思考。一些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和职业精神有所滑坡:一些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意识出位,认为自己掌握着话语权和影响力,对正面引导漫不经心、对负面报道一拥而上,一味地放大社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无法传递推动科学发展的正能量。

由此看来,张扬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期盼。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构和强化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笔者认为,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从建设性出发,传递正能量,坚守人民至上理念。勇于担当建设者,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

从建设性出发,传递正能量

新闻工作者要以新闻观为引领,树立人民至上的新闻理念,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以新闻报道的建设性,作为把握和检验新闻报道效果的标尺,自觉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员者和推动者。

一、从建设性出发,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是新闻媒体的重大责任,媒体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把握主旋律,全面准确宣传报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助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今年2月,为呼应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构筑中国经济第四极。《江南都市报》联合《楚天都市报》《三湘都市报》《新安晚报》推出大型策划报道《长江中游城市群互融共赢之路》,把南昌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快车道,为南昌打造成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增长极开辟了广阔前景。江西媒体围绕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主题,聚焦江西“建设生态经济示范省、争当美丽中国排头兵”等重大主题宣传,都体现媒体建设性,为助推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二、从建设性出发。在关注民生,服务群众中。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新闻工作是上情下达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新闻工作者应该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更好地了解国情、掌握民意,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2012年7月23日,江西新闻广播《新闻110善行天下》大型户外主题直播节目,在江西省儿童医院会议室设立直播室,在手术室外设立分直播室,通过嘉宾访谈和分直播室主持人隔着玻璃窗全程目击报道方式,现场直播江西免费救治第5000例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患者的手术全过程。直播室有省卫生厅官员、有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专家、有社会学研究专者和正在接受免费治疗的患儿的母亲。节目通过一例普通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手术为切入点,以小见大。整个报道,贴近百姓,绽放温情,全方位展示了江西领先全国的医疗惠民工程(免费救治老年人白内障、儿童唇腭裂、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和对困难尿毒症患者免费透析)这一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大爱工程。这些关注百姓民生,有温度温情的新闻、资讯,传递的是新闻媒体的建设性意识、透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三、从建设性出发,在舆论监督、解决问题中。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对舆论监督涉及的问题深入调查,核实情况,用事实说话,实事求是地回应群众关切;要从科学选题着手,把舆论监督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抓住群众关注、政府重视、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注意选择有普遍警示作用、有代表性实例进行监督,从建设性出发,并不是要回避负面事件。作为舆论监督的主要力量,媒体积极主动报道社会事件,不仅有利于满足民众知情权,还能有效纠正民众对一些事件的误解,引导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既讲事实又注重引导。把舆论监督的过程变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过程。

2012年10月,武汉一名环卫工人在清理从车内抛出的易拉罐时,不幸倒在车轮下。《楚天都市报》及时抓住这一事件,从建设性出发,策划推出《告别车窗抛物》大型系列报道,引导市民革除陋习、推进文明。报道过程中。还组织万人签名承诺“告别车窗抛物”等活动。这一活动在央视等媒体多次聚焦推动下,形成了全国15个省市的文明大行动。这种理性平和,推动了进步的舆论监督,体现了媒体的建设性。坚守人民至上,担当建设者

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想着“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找准自己的定位。“新闻工作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全社会各行各业建设者中的一员,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姿态自觉担当社会责任。”

一、融入时代洪流。做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建设者”的角色定位,显示的是新闻工作者的“担当与情怀”。这种情怀不是“无冕之王”的优越感,也不是“新闻民工”的消极意识,更不是“局外人”的冷眼旁观。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时展的激越写照,体现社会脉搏的真切触摸,引起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人民的福祉。

就江西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来说,以中国梦为引领。动员和鼓舞4500万赣鄱儿女,抢抓机遇再出发、开拓发展新境界。抓住用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政策机遇,在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找准定位,汇聚起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磅礴力量。用实干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让江西的父老乡亲与全国人民一起共享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筑就江西梦。

二、净化社会风气。做文明和道德的建设者。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记录时代的沧桑巨变、记录社会的前行步伐。从这个意义上上,新闻工作就是进行历史和文明的传承。媒体人在坚守职业素养与道德操守的同时,应注重提高新闻报道的品位和格调,注重对人的关心和尊重,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年5月30日,江西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通过广播全媒体平台,直播访谈甘祖昌将军夫人龚全珍。在节目直播过程中。正在江西台视察工作的江西省委书记强卫视频对话龚全珍,号召全省人民学习弘扬“永远的甘祖昌精神”。通过媒体宣传之后,甘祖昌将军和龚全珍老人情系人民、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三、心系人民群众,做改进文风的建设者。文风是党风的体现,是作风的反映,是学风的折射。做改进文风的建设者,新闻工作者要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用群众语言说话,说群众听得懂的话。

2012年春耕时节,江西新闻广播记者深入赣鄱大地的田间地头,运用群众语言,采集现场音响,以讲故事的形式,写出了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的系列报道《记者走基层:春耕新故事》。做改进文风的建设者,要不断创新传播形式。2011年6月,为报道好北京网络媒体高管“红色故土行”活动。新华社记者根据活动主角是网络精英、平台是互联网的特点。确定以微博体作为报道文体。被誉为“微博体通讯”的《“向革命前辈借点勇气吧!”——互联网领军人物眼中的“红色奋斗”》,因为富有时代气息、还原原汁原味、凸显人物个性,播发后,网民24小时内点击量超过1亿次,《华尔街日报》等西方重要媒体也用中英文进行转载和报道。

新闻工作者心里只有装着百姓,想着群众,才能做到精耕细作,做好每个标题,录好每段音响、拍好每个画面,设计好每个页面,才能让每篇新闻都成为吸引眼球耳朵的精品力作,推动各类媒体传播力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第8篇

【关键词】抗洪救灾新闻报道;媒体融合;微信直播

面对突发事件,人们渴望获得更快、更新、更全面的信息。因此,谁能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第一时间提供最新动态,全景式展现真实场景,谁就能赢得受众的青睐。作为地方党报,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快速、全面、有效,意味着对舆论的正确引导,对民心的抚慰和安定。因此,必须弥补纸媒传播时效上的不足,探索媒体融合的有效手段,迸发“加速度”,提升时效性,增强传播力,提高引导力,扩大影响力。

一、地方党报在抗洪救灾新闻报道中的传统做法与不足

洪涝灾害是我国自然灾害中重大的、多发性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洪涝灾害事件属于危机事件范畴的一种,因其公共性、突发性、危害性等特征,历来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当暴雨洪灾突如其来,做好抗洪救灾新闻报道是各类媒体的重要职责。作为地方党报,更是要快人一步承担起信息、引导舆论、安定民心的重任。

池州是一个洪涝灾害多发地区。1988年撤地设市以来,多次遭受洪涝灾害袭击,其中又以1998年和2016年为最。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池州境内暴雨成灾,圩口溃破,道路中断,民房倒塌,良田被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作为市委机关报,池州日报社快速行动,安排记者驻守防汛抗旱指挥部,采写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同时派出5支采访小分队,赶赴贵池、东至、石台、青阳和九华山,采写各地抗洪抢险救灾情况。在为期三个月的抗洪救灾期间,《池州日报》与奔腾肆虐的洪水抢时间、比速度,编辑部一再推迟截稿时间,努力做到当天采写的稿件当天上版,做到了每天都有大体量的“昨日新闻”见报,每天清晨都能按时将报纸送到邮局,尽最大努力将报纸在最短的时间内送到读者手中,发挥主流媒体鼓舞士气、安定民心的作用。

对于党报这种早报来说,无法否认的事实是,经过一天的采访、撰写、编辑、印刷、打包、分发和投递之后,当报纸被送到读者的手上,新闻已经成了旧闻。而对于一些地处偏远或者交通受阻的乡村,由于邮局无法及时投递,“昨日新闻”甚至成了“每周新闻”。此外,受版面空间束缚,很多已经采写的新闻无法见报,编辑部不得不忍痛割爱;受出版时间限制,一些晚间发生的重要新闻不能及时,只能隔日见报。

新闻的时效性就是新闻传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随着新闻传播手段的更新和受众对信息获取要求的提高,新闻“时效”中“时”的内涵更多地体现为“全时性”和“即时性”。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是决定新闻是否有价值的重要因素,甚至在一些事件性新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比如抗洪救灾新闻报道,地方党报受限于传播方式的先天不足,在抗洪救灾新闻报道中,时效性不够和信息量不足的缺陷影响了主流舆论作用的发挥。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和传播手段的创新,这些缺点将得到逐步改善。

在信息化时代,新闻事实的采编固然重要,但能否及时、有效、快捷的传播开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传播的效果。在一些特大灾难性事件中,准确迅速的传播甚至能挽救更多的生命。传统媒体拥有扎实精干的采编队伍,在新闻采编上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受制于采用静态的、平面的传播方式,无法满足受众对于新闻更快、更新、更全面的需求。而新媒体如互联网、手机等,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

二、新媒体时代地方党报在抗洪救灾新闻报道中的探索

网络时代来临,信息以秒为单位不断刷新,这给新闻报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抗洪救灾新闻报道中,受众渴望的是新闻事实的“全景呈现”和“实时呈现”,传统媒体必须加快媒体融合步伐,创新方法手段,在新闻传播中快人一步,在媒体竞争中抢占先机,在舆论引导中砥柱中流。

近几年来,池州日报社着力推进传媒结构调整,以报纸为平台,积极创办新媒体,先后创办了池州新闻网、池州手机报、池州廉政手机报,《池州日报・九华晨刊》和池州新闻网官方微博、微信,形成了以《池州日报》为龙头的多媒体发展格局。在2016年的抗洪救灾新闻报道中,池州日报社创新方法手段,让媒体融合释放出巨大的合力。

2016年7月,池州连遭暴雨袭击,强降雨引发大洪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Ⅱ级应急响应。洪灾当前,池州日报社按照全社一盘棋的要求,打破内部部门界限,在报社编委会的统一指挥下,《池州日报》《池州日报・九华晨刊》及新媒体中心统分结合、共享资源、各具特色,共同做好抗洪抢险救灾宣传报道工作。

7月4日起,《池州日报》每天拿出两个以上版面,开辟“坚决打赢防汛抢险这场硬仗”专栏;《池州日报・九华晨刊》拿出三个以上版面,开辟“众志成城 抗洪抢险救灾”专栏,对各地各部门抗洪抢险救灾工作进行报道。池州新闻网开设“坚决打赢防汛抗洪抢险救灾这场硬仗”专栏,对两张报纸的内容进行转发。

毫无疑问,如果仅仅是日报和晨刊按部就班地报道,受众对自然灾害新闻报道“全景呈现”和“实时呈现”的要求会得不到满足。为了突破传统媒体的制约,池州日报社决定开通池州新闻网“汛情直播”微信平台。

通常所说的微信直播,是指将实时视频通过微信页面进行直播。而池州新闻网的“汛情直播”微信平台,则是整合了视频、图片、文字、链接等诸多内容。《池州日报》《池州日报・九华晨刊》和新媒体中心30多名记者被整合起来,统一调度,拿起相机、手机和采访本,把抗洪救灾一线所见所闻运用文字、图片等形式,传送给“汛情直播”微信平台编辑中心,通过手机微信实现了抗洪救灾信息和真实场景的实时。同时,根据《池州日报》《池州日报・九华晨刊》的不同定位,加强新闻策划和包装,刊发各具特色的新闻报道。

一家报社旗下的“全媒体”参与,显然不是媒体融合的全部,而是简单的媒介相加。媒体融合要求把各种媒体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在这次抗洪救灾新闻报道中,池州日报社把《池州日报》《池州日报・九华晨刊》和“汛情直播”微信平台的采编作业整合起来,不仅保证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也为受众提供了各具特色的新闻产品,实现了从简单的媒介相加到媒体融合的转变。

三、“直播新闻”迸发出媒体融合的强大合力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池州新闻网“汛情直播”微信平台的成功运行,在抗洪救灾新闻报道中打通了池州日报社旗下各种媒体的互通渠道,有效地整合了采编资源,释放出媒体融合的强大合力。

新媒体的加入拓展了新闻报道的空间。2016年抗洪救灾持续20多天,池州日报社参与记者500多人次。为了最大化地报道抗洪救灾一线新闻,《池州日报》和《池州日报・九华晨刊》通过增加地方新闻版面、增开摄影专版等拓展版面空间,累计刊发稿件600余条。而“汛情直播”微信平台则不存在“版面不足”的问题。抗洪救灾新闻报道中,全社记者为池州新闻网“汛情直播”微信平台所用,采写编发各类信息2000多条,点击量100多万人次。“汛情直播”微信平台实时更新抗洪救灾一线新闻,在抗洪救灾的危急关头,做到了连续20个小时滚动播出。

“直播新闻”的实时性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效果。相比《池州日报》和《池州日报・九华晨刊》这两个传统媒体,“汛情直播”微信平台能够在第一时间、跨越时空传递信息,在传播力大大提升的同时,增强了影响力。抗洪救灾期间,前方记者实时传递一线信息,以现场直播的形式滚动播放灾区抗洪抢险救灾信息。在报纸难以迅速及时发送到基层干部群众手中的同时,新媒体发挥出跨越时空的优势,在帮助灾区干群第一时间掌握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稳定民心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身处外地的池州人通过“汛情直播”微信平台了解家乡受灾情况,发起慈善公益救助活动,有力支援了抗洪救灾工作。

多媒体参与的宣传“大合唱”增强了新闻报道的舆论引导力。抗洪救灾期间,《池州日报》《池州日报・九华晨刊》和以“汛情直播”微信平台为主的池州新闻网,根据各自不同的定位,加工不同的新闻产品阐释共同的主题。“汛情直播”微信平台以简讯和图片为主,主要任务是第一时间传递信息;《池州日报・九华晨刊》凸显人文关怀,重点报道抗洪救灾中的感人故事;《池州日报》立足党报立场,在完成各项政治任务的基础上,挖掘深度,刊发评论。三家媒体合力,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丰富了新闻产品,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增强了舆论引导力。今年池州市试点海绵城市建设,不少市民看到街头、小区积水严重,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没有达到前期宣传的效果,政府有关部门不作为、乱花钱。实际情况是由于海绵城市建设刚刚启动,大多数项目仍在建设中,而少数项目已经完成施工并发挥了效益。针对市民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质疑,池州日报社编委会快速反应,立即安排记者到现场采访。“汛情直播”微信平台采用了记者现场发回的照片,配发了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解释。随后,《池州日报》《池州日报・九华晨刊》用深度报道的形式进行了解读,起到了释疑解惑的作用,发出了主流媒体的“主流声音”,发挥了党媒应有的舆论引导作用。东至县一名群众在没有掌握事实的情况下,主观臆测,在微信“朋友圈”散发了政府要炸破圩堤的谣言。“汛情直播”微信平台及时辟谣,《池州日报》《池州日报・九华晨刊》在次日刊发了有关部门及时处理谣言散布者的消息,消除了恐慌,稳定了民心。

实践证明,直播是报道重大新闻事件和公共突发事件最有时效性的传播方式,能带来更好的宣传效果和广泛的舆论影响。在平面媒体时代,直播新闻是广播电视台的专利,随着网络的兴起,地方党报也能参与到直播新闻中来,在抗洪救灾等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扬长避短、出新出彩。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给媒体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得移动终端者得天下。中国微信用户已经有6亿多,大量的信息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得,所以微信直播在便捷上性已经占尽先机。池州日报社在2016年抗洪救灾新闻报道中创新方法手段的探索,彰显了媒体融合的优势,为做好抗洪救灾等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张袖砚.新闻时效性的把握[J].记者摇篮,2009(7).

[2]庞宇.新媒体环境下的灾害报道[J].新闻前哨,2015(8).

[3]程忠良,梅玉明.全媒体时代新闻职业的变化[J].青年记者,2010(6).

第9篇

基层新闻媒体要高度重视典型宣传工作,牢固树立“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种导向、一张名片”的思想,大力弘扬主旋律,深入挖掘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在培养、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工作中努力走出一条新路,推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典型群体,真正发挥示范引导、教育群众的作用,形成“人人学典型、个个争先进”的浓厚氛围。

一、发现典型:独具慧眼

宣传先进典型,是贯彻落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一宣传工作指导方针的重要途径。

新闻报道中的“典型”一词是从文学中引进的,是指极具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同时又极具个性特色的事件或人物。典型具有先进性、代表性、时代性特征。每一个时代和各条战线有不同的典型,每一个时代和各条战线也都需要典型来弘扬时代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典型宣传都是各级新闻媒体永恒的主题,对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各项事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典型在哪里?典型藏在人民群众当中,犹如闪光的金子隐藏在沙砾当中,一旦报道,将发出璀璨光芒。县级新闻媒体作为最基层的主流媒体,作为上连党委、政府,下连百姓群众的平台,与群众最接近,更应该立足时代选题,以发现的眼光和关爱的情怀,深入挖掘身边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

先进典型人物报道是新闻宣传的拳头产品,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先进人物让读者难以忘怀,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纵观近年来全省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李文祥、李连成、洪战辉、魏青刚、吴如、王百姓、谢延信、程相文、李隆、武文斌、李灵、沈战东、张喜凤、李老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位不高,权不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他们中有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有公安干警、消防战士,还有教师、环卫工人、煤矿工人、村官、医生等,他们如原野的小草一般寻常,但他们用感人的事例诠释了道德的力量,传递了最平凡、最朴实的感动,让我们感受到心灵的洗礼和震撼。

二、发掘典型:深采精炼

“典型宣传难搞,典型报道难写。”许多新闻工作者都曾有过这样的感慨。确立典型之后,如何表现典型,成为许多新闻工作者不断思考和探索的一个课题。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是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的名言。其实,何止是摄影记者,文字记者乃至整家新闻媒体,都应该离新闻现场更近。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新闻的鲜活。因此,在采写人物典型时,新闻工作者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入现场,深入生活,深入细节,深入心理,挖掘典型心灵世界的理想之光和撞击人们心灵的动情点。只有生动感人的细节,才能勾勒出日渐丰满的人物形象,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进而达到教化与影响的目的,给全社会带来正能量。

三、发展典型:全媒体突破

重大典型报道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绝非一时一己之功就能达到的效果。要让典型走出本地,走向全省乃至全国,产生重大而持久的影响力,基层新闻媒体不能单打独斗,逞匹夫之勇,而应在守住阵地的前提下,开阔视野,善于借势,与政府部门联动,甚至还要多地方联动,推波助澜,掀起宣传引导的热潮。

以渗透力为重点,创新发展,让典型“叫得响”。及时对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进行转载和融合,对传统媒体的先进典型进行“二次传播”,实现传播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同频共振,建立健全“全媒体”宣传机制,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一是坚持新闻宣传与社会宣传相结合,在扩大渗透力、影响力和覆盖面上下工夫。在新闻宣传过程中,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开展群众性的典型评选活动,扩大典型宣传的覆盖面,扩大群众的参与度。在坚持新闻宣传为主的基础上,把典型的社会宣传、文艺宣传、理论宣传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举办大型文艺颁奖晚会、制作大型宣传牌、设立典型宣传长廊,开展多形式宣传,形成多形式推进、立体化宣传的社会格局。二是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的作用,拓展典型宣传的渠道,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动并进的典型宣传新格局。三是坚持集中宣传与经常性宣传相结合、相促进。集中力量、集中时间,组织打总体战、立体战,形成强大合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自身特点和优势,在宣传的内容、形式、角度、方法上,充分发挥个性,使典型宣传既能形成声势,又能增强影响力、渗透力。

以增强“感召力”为重点,整合资源,让典型“站得高”。做大做强正面宣传,不能单打一,要打好“合作牌”,整合各类资源,按照“大宣传,大循环”的要求,形成合力,扩大覆盖,增强整体宣传效果。一是整合内容资源,凸显报道主题。典型宣传可以统一时间,统一栏目,统一推出,成为一段时间有声有势、有血有肉的主题宣传。二是整合载体资源。要与中央、省级及区域媒体合作,发挥大媒体典型宣传优势,同时要积极发挥县级媒体面向基层农村、地域特色明显、扩散传播迅速的优势,做到资源共享、空间共拓,做大宣传,扩大影响。三是整合社会资源。与上级宣传部门和英模所在的后盾单位、系统或相关单位联络沟通,集思广益,研究策划如何整合力量,做大做强典型。此外,还可以建议和促成党委、政府发文号召大家学习典型,组织报告会宣讲典型的事迹,帮他们申请省级、国家级荣誉。

总而言之,发现典型、发掘典型、发展典型,既是新闻报道的必经之路,又是典型宣传的共同规律。其鲜明特点是:“一马当先”,众多媒体各擅胜场,协同作战,形成主流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使一个普通感人事迹彰显于众,成为先进典型,从基层走向全市,走出全省乃至走向全国。对此宣传报道经验,应及时总结,举一反三,做大做强做好典型宣传报道,进一步扩大正面报道的感召力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关玉国.宣传典型是党报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