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29:07
导语:在固定资产的摊销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资金利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F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固定资产管理缺乏重视,部分设备利用率低下
高校固定资产购置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财政拨款,二是科研经费。利用财政拨款购置的固定资产,由于本身属于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具有无偿占有及使用的特点,且按照原有高校会计准则规定是不用计提折旧的,因而导致对这部分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普遍缺乏重视;而对于科研经费购置的实验专用设备来说,由于在编制预算时对某些大型仪器或精密设备的购置缺乏严格的论证程序,导致所购置的设备功能闲置或效率低下,进而造成资源的浪费,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在账务上是由学校的财务部门统一进行财务核算,但在实际工作中,其具体使用往往分散于教学、科研、行政等各个部门,固定资产的实际购买者,使用者及其管理者都是分离的,因此造成固定资产的实物流动与财务核算,职能部门管理与各部门占有使用相互脱节,致使固定资产管理松散。
另一方面,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责任人不明晰,未定期进行盘查等原因,导致固定资产出现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等情况,进而出现固定资产存量不明,购置报废状况不清等问题。
(三)固定资产管理方式落后,无法真正实现系统管理
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高校都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管理方式。就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说,其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往往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即便固定资产的增置,改造,报废等在账务处理环节已经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但在其实物处置环节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保持传统的手工卡片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不利于资产使用状况信息的搜集和查询,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下降。一旦其中某一环节出现纰漏,就有可能造成固定资产流失等问题。
(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
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管理学、经济学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会计学、统计学等知识。但我国高等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往往并不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其总体素质不高,在思想认识上也缺乏高度的责任感,不能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规划和评估,不利于固定资产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实现。
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面对高等院校现存的固定资产管理上的问题,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是必然的选择,其措施主要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加强全局观念
随着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出台和实施,其中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必须转变观念,严格按照准则的相关要求,一方面通过大力地宣传,让领导层和普通的教职工都能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必须要各部门的全力支持和通力协作。另一方面要梳理大型专用仪器设备的论证程序,加强可行性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预算,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归口管理控制
高校必须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无论在实物资产的取得验收还是运行维护和清查等环节,都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对不同部门分管的各类固定资产,应明确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人,落实资产使用人在资产管理中的责任。对于贵重资产,保密性等特殊要求的资产应当指定专人保管和使用。此外,对于固定资产的调剂,租借,对外投资等都必须制定严格的审批程序,必要时还可借助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对资产价值进行评估。
(三)改进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实现网络化管理
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今网络化管理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就必须开发与之相适应的固定资产网络管理系统,从而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动态化和网络化。可行的方法是在固定资产增置时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系统进行登记和审核,明确资产分类及保管责任人,在通过管理部门审核后进入财务系统进行账务处理;在固定资产使用状态发生变化时也必须通过相应的管理系统进行处置申请,以实现固定资产实物的动态跟踪管理。此外,可定期或不定期通过该系统对续存的固定资产进行核查工作,以保证资产的有效利用率。
(四)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是做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方面,高校在选择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时,需考核备选对象是否具有管理学,会计学等专业知识,以及备选对象是否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快对在岗人员的业务培训,定期对职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使其掌握系统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方式,努力增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
总之,高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认清自身在固定资产管理上面存在的问题,只有对症下药,不断加强管理,才能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高校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主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操作指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 史爱翠.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摘 要 本文从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入手, 揭示了学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学校应从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管理形式、核算范围、核算程序及清查盘点等七方面加强管理, 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 固定资产管理 现存问题 改进措施
学校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等。近几年来,教育局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结合教育实际,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切实加强了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同时,在实行政府采购、电算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促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管理上的一些问题还是切实存在的。
笔者认为,对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的完善。
一、提高认识,建章立制,强化资产管理观念
固定资产管理长期以来都是财务管理中较为薄弱、容易忽视的地方。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无人认真监督管理,根本原因就是观念淡簿。应大力度宣传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国有资产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或国资法规政策的学习培训,使大家充分认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违法违纪的危害性,提高大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另外,还要通过建章立制来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二、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内部控制是指组织经营管理者为了维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及各项法律和规范的遵守,而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调整、检查和制约所形成的内部管理机制,是组织为实现管理目标而形成的自律系统。
三、加强出租房屋的监管
单位要制定出租房屋管理制度,规定对外出租房屋一定要与承租方签订规范的租赁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并且租赁合同必须经单位领导批准、加盖公章。制度还要规定财务部门负责督促承租方按时交纳租金,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对承租方对承租房屋的日常使用维护进行监督检查,在那个环节出错就追究管理人员的责任。财务人员要自觉执行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将出租房屋的收入纳入单位的预算管理,防止国家资产流失。
四、强化学校固定资产的核算
1.明确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确定固定资产的标准
固定资产标准是学校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的准绳,各学校的财务部门应根据学校的会计制度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对本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和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做出更明确、更具体的规定,使固定资产的核算业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按固定资产的类别和使用部门,分别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
(1)对每项固定资产财务部门在固定资产总账科目下,按固定资产类别设置明细科目进行金额核算,实行综合管理和监督。(2)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按固定资产类别、品名、规格型号设置明细账,进行数量、金额核算,以反映固定资产的购入、发出、结存的数量和金额;同时还应设立使用部门的领用登记簿,以掌握固定资产的分布和使用的详细情况。(3)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应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并且要保持与学校资产管理部门明细账相一致,随时登记增加、减少、结存固定资产的数量,定期与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核对,经常保持账物相符。此外,对于每一项涉及固定资产的业务,财务部门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同时入账,并于每一会计期末进行核对,保证固定资产业务账账相符。
五、加强固定资产的验收保管制度
学校取得固定资产的途径日趋多样,如自制、外购、接受捐赠等。所有资产都应由资产管理人员、采购人、保管人和使用人共同验收,明确各自的责任,杜绝以次充好,质量达不到要求的产品,严把质量关。学校固定资产应有专人保管,使用人领用时要填写领用单,明确责任。
六、加强固定资产的事中、事后监控
加强固定资产的事中监控就是一要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做到购置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证账与实物一致。二要规范固定资产日常核算,健全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卡片等资料,做到账卡、账账、账实相符。三要建立固定资产使用人责任制度,确保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四是要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对随意侵占、挪用、非法交易以及毁坏、窃取、丢失固定资产的违法违纪和失职等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对造成严重损失的还应该追究法律责任。
七、加强思想教育,增强管理人员的主人翁意识
要搞好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员队伍。管理人员应深刻认识到自己管理的财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共财产,要把好“关”,守好“口”,决不容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和任何方式挥霍浪费、侵吞国家的财产。因此,要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使管理人员以主人翁的态度在自己的岗位上科学地、合理地计算和控制固定资产的消耗。尽职尽责,厉行节约,勤俭理财,为国家创造和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
总之,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应坚持统一政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物尽其用的原则。并通过建立完善与财务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系统相连接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系统,规范固定资产分类及代码,加强盘点和处置的监控等措施。使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刚性化,达到实时监控,硬性约束的目的。学校通过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定会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康伟强.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靳中魁.浅谈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关键词:固定资产;高等院校;资产管理;资产浪费
中图分类号:F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为国家培养优秀型人才以及做科技研究工作的重要基地就是高等院校,它在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如何科学合理的分配固定资产,使固定资产分配起到一定的经济投资效益,已成为各大高等院校探讨的热门话题。在全新的高校管理模式下,高校固定资产对高等院校的生存以及可持续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高等院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完善
财务部门是针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统一核对分配的重要管理部门。但具体的管理操作中,财务部门要涉及到科学研究投资、教学研究经费以及高校行政部门等,这就造成了资产使用过程极其混乱,从而导致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比较松懈。部分的资产使用情况在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下,导致不进行定期的财物清点,这就可能导致高校固定资产数目不明确,投资情况不清楚等严重问题。同时,高等院校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话,就很有可能形成个部门之间的分头管理,甚至是没有管理状态的情况发生,从而使固定资产很难达到科学性与使用合理性,进而造成资产管理部门名存实亡的局面发生。
(二)资产利用率低下,很难得到共享
由于高校资产管理多元化,所以,很难实现全部资产共享。往往为了应急而购置学校用品之后却不能长期发挥其物品价值。同时学校高层只对经费预算做出安排,对于已经形成实物性资产如何使用管理以及资源共享方面欠缺考虑,以至于造成了很多部门为了争取投资,造成了重复买卖现象的发生。这样就导致了资产的种类繁多,但真正发挥其价值作用的很少。随着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有些设备已经不能在有效的试用期内使用,逐渐被淘汰,从而造成了一定的资产浪费。
(三)资产管理手段极其落后,造成缺乏主观性管理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实际要求,某些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上达不到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有的甚至是还停留在原始阶段,不能及时反映资产的新旧程度以及使用情况和存储分类记录。即,单位到底有多少固定资产,到底有多少正在使用的仪器设备、教学设备;管理部门更是无法掌握资产的变动情况,所以就更谈不上如何有效的分配和使用高校的固定资产了。
二、如何提高管理方式
(一)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清查工作
高校资产管理的一项核心基础工作就是定期对高校资产进行检查,这也是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管理工作者要根据管理需要,有目的性的定期清查盘点资产,至少做到三个月清查一次。通过有计划性的盘点清查,明确学校现在所有资产分布状况,逐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安全性以及规范性。
(二)进行全面性年度清查盘点
进行全面性年度清查盘点,对盈亏资产进行清理,务必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账卡相符。与此同时,还要将清点工作与评估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对那些不能反映出应用价值的资源进行重新评估,务必要使高校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体系,使之更加具有规范化与制度化。
三、完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体系并逐步提高管理系统使用效益
(一)将固定资产管理机制纳入制度化范畴
只有将固定资产管理机制纳入制度化范畴之内,才能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有章可循。同时,要根据所在高校特征特点,结合实际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要做到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完整性和可行性以及完整的配套性。
(二)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该严格遵照国家法律制定的管理办法,制定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管理体系和具体实施方案。还要注意做到管理部门与学校其他部门之间的可控性空间,使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做到责任和权利相结合。
四、加强高校固定资产共享以及公用应用平台的应用研究
(一)加强固定资产资源在学校各部门之间共享及公用
固定资产是学校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加强固定资产资源在学校各部门之间共享及公用,能有效促进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强强联合,进一步提高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整体利用效果以及科技创新工作建设。
(二)创新固定资产管理办法,通过校园网络模式进行资产管理
当前管理手段落后是严重影响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高等院校的资产管理也需要跟着时代的脚步实行现代化自动化。采用适合本校资产管理的软件系统,实现高等院校资产管理网络自动化。
综上所述,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想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就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在协调的同时做到共同努力。各大院校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来完善、来巩固管理机制,从而确资产的增值保值计划,促进高校的教育事业和科技研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国强.高等学校蓠霄燹产管理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5.
[2]白海泉.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2006(01).
[关键词]消费型增值税;固定资产;会计处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11)05-0060-05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决定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由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2008年12月19日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财税[2008]170号)。财税[2008]170号规范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转出等涉税会计处理。本文根据财税[2008]170号和2006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对消费型增值税下常用固定资产取得和处置的会计处理进行分析。
一、消费型增值税下取得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一)外购固定资产
企业购进固定资产,应按照实际支付的买价、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作为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企业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应按照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为购进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运输费用,在取得货物运输发票后,按照税法规定准予抵扣的部分直接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企业外购固定资产包括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和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两种方式。
1.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
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指固定资产购入后不需要安装可以直接交付使用。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应以固定资产购置时实际支付的买价、包装费、运输费等作为固定资产入账价值。
【例题1】盛和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0年3月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的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价款为300000元,增值税额为5l000元,另支付运杂费l000元,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
盛和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
30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51000
贷:银行存款
352000
2.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
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指固定资产购入后需要经过安装才能交付使用。这种固定资产应以购置时实际支付的价款及相关费用作为固定资产价值,具体包括买价、税费(关税、车辆购置税等)、包装费、运杂费以及固定资产安装过程中的安装成本等。
【例题2】盛和公司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买价为25000元,增值税额为4250元,安装设备时领用生产用材料价值1000元,购进该批材料时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170元,支付安装人员工资2000元.
盛和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支付设备价款时:
借:在建工程 25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4250
贷:银行存款 29250
领用安装材料、支付工资时:
借:在建工程 3170
贷:原材料 1000
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
应付职工薪酬 2 000
设备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
借:固定资产 28170
贷:在建工程 28170
3.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可能以一笔款项购人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如果这些资产均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并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则应将各项资产单独确认为固定资产,并按各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Ⅲ。
【例题3】2010年4月21日,盛和公司向乙公司一次购入三套不同型号且具有不同生产能力的设备A、B和C。盛和公司为该批设备共支付货款5 000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850000元,保险费17000元,装卸费3000元,全部通过银行转账支付;假定A、B和C设备分别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公允价值分别为1560000元、2340000元和130000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
盛和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A 1506000
――B 2259000
――C 1255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000
贷:银行存款 5870000
4.超过正常信用期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
如果购入的固定资产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价款(如分期付款购买的固定资产),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则应按所购固定资产应付购买价款的现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或“在建工程”科目,按应支付的价格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
【例题4】2010年1月1日,盛和公司采用分期付款方式向乙公司购买一套大型设备,合同约定价格为2000万元,分5次于每年12月31 El等额支付。该大型设备成本为1560万元,在现销方式下该大型设备的价格为1600万元。假定乙公司发出商品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增值税额为340万元,盛和公司于当天支付增值税额340万元。
盛和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 16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00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 4000000
贷:长期应付款 20000000
银行存款 3400000
(二)自行建造固定资产
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包括工程用物资成本、人工成本、交纳的相关税费、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包括自营建造和出包建造两种方式。
1.自营方式建造固定资产
自营建造是指企业自行经营、正在施工中和虽已完工但尚未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自营工程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原则上应包括建造企业发生的一切必要的、合理的支出。具体包括工程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机械施工费、有关税金及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工程借款费用、工程用水电费、设备安装费、工程管理费、征地费、可行性研究费、临时设施费、监理费及其他应计入工程成本的费用。
【例题5】盛和公司自建厂房一栋,购入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500000元,支付的增值税额为85000元,全部用于工程建设。工程人员应计工资100000元,支付的其他费用30000元。工程已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盛和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购入工程物资时:
借:工程物资 585000
贷:银行存款 585000
领用工程物资时:
借:在建工程 585 000
贷:工程物资 585000
支付工程人员工资、其他费用时:
借:在建工程 13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100000
银行存款 30000
工程完工时:
借:固定资产 715000
贷:在建工程 715000
2.出包方式建造固定资产
出包工程是指企业向外发包,由其他单位组织经营、正在施工的和虽已完工但尚未交付使用的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出包工程建造的固定资产应以实际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工程价款作为该项固定资产的成本。一般情况下,出包单位应预先支付给承包单位一定的预付工程款,然后每月根据工程进度进行结算,工程完工后进行清算,多退少补。
【例题6】2010年3月2日,盛和公司将一幢新建厂房出包给乙公司承建,按规定先向乙公司预付工程价款400000元,以银行存款转账支付;2010年7月2日,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收到乙公司的有关工程结算单据,补付工程款172000元,以银行存款转账支付;2010年7月3日,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经验收后交付使用。
盛和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预付工程款时:
借:在建工程 400000
贷:银行存款 400000
补付工程款时:
借:在建工程 172000
贷:银行存款 172000工程交付使用时:
借:固定资产 572000
贷:在建工程 572000(三)接受捐赠固定资产
企业接受的固定资产捐赠,应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按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将企业接受捐赠资产的价值作为捐赠利得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例题7】盛和公司接受一台商捐赠的设备一台,根据捐赠设备的发票确定其价值为400 000元,发生的运费、包装费计2 000元用银行存款支付。
盛和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 402000
贷:营业外收入――捐赠利得 400000
银行存款 2000
(四)接受固定资产投资
企业接受的固定资产投资,应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例题8】盛和公司注册资本为4500000元。2010年2月5日,接受乙公司一台设备投资。该设备原价为900000元,已提折旧300000元。该投资占盛和公司注册资本的10%。乙公司向盛和公司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价款600000元,税款102000元。
盛和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 6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02000
贷:实收资本 450000
资本公积 252000
二、消费型增值税下处置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一)销售自用固定资产
消费型增值税下,销售固定资产与销售一般货物一样计算并交纳增值税。财税[2008]170号规定:2009年1月1日起,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区分不同情形征收增值税:(1)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2)2008年12月31日以前未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3)2008年12月31日以前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消费型增值税下企业销售本企业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如该项固定资产原取得时其增值税进项税额已计人“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销售时计算确定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应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例题9】盛和公司购人一台生产用机床,含税价为585000元,当即投入使用。预计使用年限为lO年,净残值为零,直线法计提折旧。设备使用3年后,盛和公司因转产将其售出。转让价为468000万元。该机床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假设该机床分别购置于2009年1月1日前后,会计处理如下表:
(二)固定资产改变用途
1.固定资产用于非应税项目或用于免税项目、集体福利、个人肖费
对于企业将购进或自制的固定资产用于非应税项目或用于免税项目、集体福利、个人消费,如果企业购入固定资产时,已按规定将增值税进项税额计人“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应在当月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即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固定资产净值×适用税率,将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予以转出,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
【例题10】盛和公司将2010年5月1日购入的一台生产用设备转为福利部门使用,购入价40000元,增值税6800元,该设备已累计提取的折旧额为3000元。
盛和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40 000―3 000)*17%=6290元
借:固定资产 629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6290
2.固定资产用于对外投资或捐赠
对于企业将购进或自制的固定资产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或分配给股东、或无偿赠送他人等都应计算应交增值税。借记“在建工程”、“长期股权投资”、“利润分配――应付普通股股利”、“营业外支出”、“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按固定资产的公允价格,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等科目;按销售价格和规定的增值税税率计算的销项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例题ll】盛和公司于2010年9月通过当地民政部门向玉树灾区捐赠2010年1月购进的一台机器设备,账面原值为10000元,累计折旧为400元,捐赠时支付清理费500元。盛和公司的会计如下:借:固定资产清理 9600
累计折旧 400
贷:固定资产 10000
借:固定资产清理 2132
贷:银行存款
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632
借:营业外支出 11732
贷:固定资产清理 11732
(三)固定资产出现报废、毁损、盘亏
当固定资产出现报废、毁损时,原已抵扣的进项税额应转出,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以固定资产净值乘以适用的增值税率确定。
当固定资产盘亏时,原已抵扣的进项税额应转出。查明原因前,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
【例题12】盛和公司2010年4月1日购人一台生产用机器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40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为6800元,已抵扣。7月27日,公司发生火灾,该机器设备被大火烧毁。
盛和公司会计处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40000
贷:固定资产 40000
借:固定资产清理 68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6800
借:营业外支出 468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46800
综上所述,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固定资产涉税业务会计处理发生了较大变化。财会人员应当根据财税[2008]170号文件和2006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准确的进行固定资产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符合增值税转型后会计核算的新要求。
摘 要 如今教育飞速发展,农村教育更是被社会广为关注。近年来农村学校大规模的进行改扩建和新教学设备引进,也有许多社会个人和组织对农村学校投资和捐赠,固定资产是学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工作对于物资正确的管理不可轻视。为了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管理,财政部于2012年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范围、初始成本、折旧、处置做了更为明确的规定,会计工作在财产管理中越来越规范,严谨统一性越来越强。
关键词 新会计制度 农村学校 固定资产 管理
农村教育已经引起人们密切关注,硬件设施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实质形式资源,所以必须要依据明确的理制度是管理好固定资产,从而创造更高价值。在部分农村学校,会计工作严谨度不高,体现为对新制度的不了解,资源有效管理意识不强,因此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出现或多或少的纰漏。在此,我将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社会调查的结果结合来探讨怎么管理新会计制度下的农村学校固定资产管理。
―、农村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的判定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不包括一年),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新准则中对固定资产确认条件中单位价值标准提高,无法达到判定标准的应作为存货管理。调查中,农村学校将体育课上所用的防摔垫计入固定资产的范畴、应该分类在低值易耗品的物资(如黑板擦)被分在固定资产类这样的现象还较为常见,在这里会计工作者需要明确存货与固定资产的区别,对资产单位价值进行分析,二者同为单位的资产,但其流动性不同,对年末财务数据分析产生不同影响,试想,单位价值过低的物资作为固定资产来管理,定期对物资进行一系列维护,管理成本还大于物资本身价值,是否不符实际?
(二)固定资产的计价
外购固定资产一般是以购进时对价支付的金额或者等价物作为历史成本登记入账,支付金额包括资产的买价以及为达到各项预定可使用状态的相关费用,如运输费,装卸费;没有取得对价和相关票据的应以同类物资的市场价格来确定。市场价格也无法明确取得则以评估价入账。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全面性与会计信息口径一致,新准则对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做了调整,改扩建的固定资产成本应该以原账面价值与扩建成本之和扣除拆除部分价值作为在建工程成本,并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完工结算后转入固定资产;对于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价值应以相关发票为初始入账依据,无法取得发票则应该以评估价入账。
事实上有些学校在购进二手的固定资产后,以该资产的原始价格作为初始成本入账然后再计提以前的折旧,这样的做法严格来说是不对的,因为在此之前该资产并不为企业所用,单位应直接以取得时的支付对价入账。再有,学校有时候会接受一些社会的捐赠,对于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一般是自行根据市场价格估价入账,但根据财政部在固定资产的核算,捐赠的固定资产在无法确定原值时,要通过评估部门评估入账,而不是自行决定一个价格来入账。更有甚者,将09年后购入动产的增值税计入固定资产取得成本,此项规定在09年以前就公布了。由此可见,农村学校对固定资产的认识和新会计准则的接洽急需加强。
(三)固定资产的登记混乱
按常理来说,固定资产的增减、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固定资产的处置都需一一登记。2012年财政部新的《新事业单位准则》中规定“当月取得的固定资产从下月开始计提折旧,当月不计提;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从下月起不计提折旧”,新制度在2013年01月01日开始执行,在此后形成的固定资产都应该按月计提折旧。
调查发现在有些农村学校,固定资产的增减反映不及时,在固定资产购进一个月或者更久以后才登记,有的甚至根本没有登记。这就造成了固定资产账实不符,未登记的固定资产为私人所占,说明部分农村学校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不严谨,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也就更加不准确,无法真实确定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谨慎性、客观性原则。
如若发生什么重大的事故需要加速计提,应重新计算该固定资产能使用的剩余年限,并据此计算应计提的金额,而不是按原折旧额继续折旧。有些学校没有重新计算,从而造成了固定资产的虚增。
固定资产发生减值时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农村学校对此的了解不深,故有很多学校并没有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因此固定资产的价值还停留在过去的时点,不能反映随着市场的变化其改变以后的价值。
而固定资产的处置存在着先斩后奏的问题。固定资产的转让及报废需要手续完全后才能冲减固定资产的会计科目,但有些学校在手续不全或根本没有手续的情况下就进行了冲减。一次性处置固定资产累计在三万元以上的,需要上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审批,审批后凭审批单由主办会计和资产会计处理固定资产。有些学校自行处置后才审批,或根本就没经过审批就已处置。这给固定资产的管理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使固定资产的处置失去了控制。
(四)固定资产的管理
学会计的都知道一句话:“管钱不管账,管账不管钱”。这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也是同样的道理。管理固定资产的人员不应管理固定资产的账本,管理固定资产账本的人也不该管理固定资产,但这一点在农村学校得不到体现。农村学校的规模小,缺乏会计人才,往往一人兼任数职。这违背了会计监督这一基本的会计职能,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五)固定资产的清查
每一个会计年度结束都要进行财产清查,其中包括固定资产。定期的清查能确保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可靠,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避免账实不符的情况发生,更重要的是维护结算制度。这一清查制度在农村学校却等同于虚设。经过调查走访,发现有些学校在一个会计年度结束的时候并没有进行固定资产的清查,而是根据账本上的数字直接出了报表。这使得固定资产被漏记或者被多记的情况无法得以发现,往往一个问题要等到一年或者几年后才能被发现。而且这也为不法之徒提供了方便,使得其有机会将固定资产变卖而不被发现。
二、农村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完善农村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第一,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固定资产的管理关系到学校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教学设备得到完好保障教学质量才能有效提高;只有学校管理人员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固定资产的管理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只有按照明确标准的统一制度实行管理,信息才会真实可靠有利于教学发展,否则一切就只是空谈。
第二,各农村学校严格遵守新会计制度并规范执行。农村学校应该将固定资产进行重新分类核查,严格区分固定资产与存货,明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范畴。该走的程序不能省,固定资产的入账需要评估部门评估时坚决送到该部门进行评估,应登记入账的固定资产及时登记。报废、报损固定资产的账目必须一一核对,以免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在有些农村学校,固定资产已经无法再正常工作,但固定资产报废的手续不完整,使得财务部门无法去核实,因此账实不符。在固定资产报废时,这些学校应该主动去申请报废并把手续办完,以免账目不清,也避免让财务部门为难。
(二)建立监督管理机制
固定资产的各部门管理人员应该明确各自的职责。
固定资产入账时,固定资产的专职验收人员需要对其进行质量测试并提供报告,以保证固定资产的质量。验收入库后固定资产管账人员需要对其登记入账,不可漏掉。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减值准备以及处置,需严格按照新会计制度执行,算出其真实值并做好相应的分录。并且管账人员及管物人员不能指定为同一人,需两人分担且分工明确:“管账不管物,管物不管账。”只有明确了各自的职能,才能对学校各个部门的固定资产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
管理机制完善后,还需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
在固定资产验收入库时,监督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实物验收,及时采用抽检的方法,以对固定资产的质量以及数量进行监督。在固定资产入库并工作后,监督人员需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盘点或清查,以确定是否发生个人或单位私自挪用或处置的情况。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需要定期地进行对账,可以一月核对一次或者一个季度核对一次,核对的间隔时间取决于学校的大小。学校较小时可一个季度进行一次核对,而较大的学校需每月都进行核对。账实如果相符需双方签字以示确认并对这个结果负责,当账实不符时需上报上级并对其进行反映情况。除此之外,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还需与其他部门进行一一对账,对账的时间与次数没有很大的限制,但必须在一年内和其他部门至少对账一次以确保账实相符或账账相符,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素质
农村学校人力资源匮乏,有些从事会计专业职业的人员甚至没有会计证,这一现象必须遏止。根据审计厅给出的建议,应坚持会计人员持证上岗,杜绝无证上岗的现象。无证上岗的会计人员虽说有一定的会计知识,但是与专业水平相差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无法准确判断一些会计事件,造成误判,比如上文提到的将低值易耗品也列为了固定资产。无证上岗的会计人员会给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了不便,也容易引发一些因为专业知识引起的不必要的纠纷。
持证上岗的会计人员有时候也会因为所掌握的知识有限而无法准确判断某些会计事件,这就需要学校提供条件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学校应要求会计人员了解最新会计准则动态,从而提供最准确的会计信息,也可以定期邀请社会知名的会计人士来给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以此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各学校还可以联合成立一个会计协会,以供会计人员之间进行专业学术知识的交流。除了以上建议意外,农村学校还可以鼓励会计人员考会计师证等职业证书,不断学习与提高,并对考证成功的会计人员进行公开表扬或奖励,以此来激励会计人员的自主学习。
三、小结
本人通过个人的学习与调查,就新会计制度下的农村固定资产管理进行了探讨,具体地分析了现存的问题,并一一阐述,提出了其解决的方法。由于个人所学以及调查的范围有限,不能面面俱到。但其中的问题还希望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寻求其最好的解决方案,对农村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行规范,使固定资产能为农村教学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论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王慧琴.2008年“现代商贸工业”第7期.
[2]教育行政概论.陈孝文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2001年版.
[3]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2012年版.
一、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通用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教学科研等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或者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列入固定资产管理。
其一,资产管理意识淡薄。部分高职院校在资产管理工作中比较重视对资金的管理,而对仪器设备管理却重视不够,存在严重的“重货币资金不重财产物资”的片面资产管理思想,对国有资产的使用缺乏系统的、有效的监督机制,短期行为较为严重,进而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高职院校资产购建以各使用单位为主,“谁购买谁拥有,谁拥有谁使用”的现状形成了资产名义上是学院所有,实际上是使用单位所有的管理体制。由于资产管理与资产使用部门间的责任不明确,各使用单位之间缺乏顺畅的沟通与协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固定资产的浪费和使用寿命的缩短。高职院校设备高投资低效率,有的甚至长期闲置,造成严重浪费;管理手段没有采用信息化手段,依旧停留在手工登记和监管资产上,数据有陈旧和静态的特征,不能及时反映资产的存量分布和动态变化。
其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少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制度不健全,比如在资产的预算配置环节缺乏科学有效的审核机制;在资产购置环节没有清晰和规范的程序;对固定资产的长期管理也不到位未进行定期清查盘点,以致家底不清,资产账、卡、物不相符;未建立固定资产移交制度,造成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登记的使用人与真正的实物持有人不符,甚至少数人员离职后将其使用的固定资产据为己有,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
其三,固定资产缺乏评估。受政府办学体制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至今仍局限于资产账面管理, 夸大了高校资产的价值,对资产使用效益缺乏必要的评估。高职院校的资金来源除了财政拨款外,高校学费收入逐年增加,借贷资金、民营资本也相继介入。财政拨款占高校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逐年下降,只能勉强维持正常人员经费的开支,在高职院校购建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的情况下,固定资产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但是现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仍然未要求对教学、科研所占用的资产使用进行完全成本核算,没有制定具体的资产成本核算及计提折旧的实施办法。
其四,固定资产利用率低、共享性差。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评估或其他需要建立实训室,未考虑专业设置未进行充分论证,只知道建立机房,建成后开出率利用率很低,有的甚至无长期规划购置固定资产,之后长期闲置不用,未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另外由于高职院校固定资产所有人一般为各单位或部门,难以实现资产在全院范围内共享。
其五,固定资产管理员兼职现象普遍、整体素质偏低。目前,高职院校多进行精简机构,由此出现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的纳入党政办公部门、有的纳入综合部门、有的纳入后勤部门,专职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编制偏少,有的单位甚至全部是兼职人员,这与快速发展的规模不相适应;管理人员的学历职称层次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加之忙于应付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无法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基于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视角的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加强措施
高职院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应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合理配置”的原则。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角度提出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如表1所示:
其一,建立由财务部门负责人、主要固定资产使用单位负责人、资产与设备管理处负责人、分管院长、学院院长等组成的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统一制定固定资产管理政策和预算。一般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应于每年12月完成下一年度设备购置计划的申报,购置计划应以项目形式进行申报,并附可行性论证,行政办公设备按标准予以配置,学院每年核定一定数额的零星设备购置费、教学仪器设备由教务处初审,审核通过后报资产与设备管理处,由资产与设备管理处汇总上报审定,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根据审定结果,资产与设备管理处编制年度经费预算,并报学院财务管理委员会审批。批准后由财务处下达经费预算。
其二,使用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建立接口。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院固定资产分类及编码》(第三版),学院固定资产分为十六类:房屋及构筑物;土地及植物;仪器仪表;机电设备;电子设备;印刷机械;卫生医疗器械;文体设备;标本模型;文物及陈列品;图书、音像制品(含计算机应用软件);工具、量具和器皿;家具;行政办公设备;被服装具;牲畜。
建立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体系,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事后监督为事前审查和实时监控,逐步形成对资产的投入需求、形成方式、调拨使用、审核报销、会计核算、处置报废的监控模式,使固定资产从需求、购入、使用直至报废都处于制度的严密监督和管理之下。 高职院校财务部门设置、登记固定资产总账和分类账簿;资产与设备管理处设置固定资产分类、分户明细账簿;使用单位设置分类明细账簿和固定资产卡片,明细账簿应按品种设置账户,按类设置汇总账页,反映各种各类固定资产的数量和金额。固定资产卡片要登记名称、财产编号等,一物一卡,由使用人员承担保管责任。 随着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延长,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与实际净值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高校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应该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反映和监督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实物状态、价值情况。
其三,固定资产使用单位、资产与设备管理处以及按照金额逐级审批对固定资产的增加进行审批、审批后提出采购申请,采购进入招标流程,签订采购合同。固定资产使用单位提出固定资产需求计划并经相关部门领导审批后并在上年所做的年度预算内填写立项设备购置审批单,设备采购科进行采购需求分析汇总并到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调查库存,如果库存中有进入调拨程序,如果没有将由资产与设备管理处审核,并根据金额的大小,由单位审批权限规定逐级审批,审批后由申购单位配合设备采购科实施采购。
图书由图书馆组织采购;各单位用创收经费、科研经费购置设备,凡单价在一万元以下,总价在2万元以下的,可采用询价或双人采购等方式自行采购,也可委托资产与设备管理处组织采购;基建项目中的设备由基建处组织招标采购。除上述设备外,其他设备均由资产与设备管理处组织采购。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由使用单位组织实施,供货商根据使用单位提出的技术要求完成安装调试工作,使用单位对安装调试工作负全面责任;资产与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需要对房屋及水、电等进行改造的,应由使用单位提出改造计划,报后勤、基建等部门审批后组织实施。
其四,设备的验收管理,根据收货单据或入库单采购合同暂估入账,待收到发票后暂估冲回。设备验收工作由使用单位组织实施,根据固定资产类别,由使用单位单独实施验收或由使用单位会同资产与设备管理处、相关部门实施联合验收。设备验收时,使用单位应填写设备验收报告单,验收合格后资产与设备管理处负责建账立卡,资产管理科填写固定资产入库单,附申购表、发票、验收报告等并办理入库,编号、建账手续等,月末入库单汇总后交财务处签批及报销处理,财务处将固定资产登记入账。
其五,资产管理人员打印、黏贴固定资产编码,并登记存放地点、维修计划等。固定资产增加后由资产管理员打印资产条形码标签交由使用单位贴标签,标签上需注明相关信息。高职院校应配备具有一定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的人员担任资产管理员:及时做好本单位固定资产账、卡的登录、标签粘贴和有关统计报表等工作;统一办理固定资产的申报、验收、入库、领用、借用、报损、报废及其它工作;按资产管理部门要求开展本部门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向本单位领导和资产与设备管理处汇报;协助本单位离职离岗人员做好固定资产移交手续。对资产管理人员应经常进行业务培训,对各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
其六,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定期、不定期维护,盘点等。主要包括:
(1)日常管理。固定资产使用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做好防火、防盗、防暴、防潮、防尘、防锈、防蛀等工作,落实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完好和使用安全。对精密贵重以及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仪器设备,使用单位应制定具体操作规程,指定专人进行操作;对购置仪器设备、文物、陈列品以及基建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文件资料,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及时收集、整理、妥善保管。固定资产已届使用年限确实无法使用的可予以报废,使用年限参照国家有关标准。未到使用年限的固定资产原则上不予报废处理。 固定资产的报废由使用单位提出报废的理由和意见,经使用单位和分管领导同意后填写《固定资产报废审批单》,经鉴定后报资产与设备管理处,由资产与设备管理处汇总后经学院同意上报省教育厅、财政厅批准核销。
(2)定期、不定期维护。各使用单位设备维修费应采用“核定经费、超支自理、结余留用”的原则,各部门进行设备维修,首先应由使用单位设备责任人填写《设备维修申请表》,经使用单位负责人审批后实施维修,并由本单位组织进行质量验收,记录维修结果。各部门设备维修费用,在学院核拨的设备维修经费中开支,验收合格后到财务处办理报销。《设备维修审批单》平时由各部门资产管理员或其他指定的专人保管,每学期结束时上报资产与设备管理处备案。
(3)资产与设备管理处与财务处应保持定期、不定期对账,确保账账、账卡、账实相符。资产与设备管理处和固定资产使用单位每年需进行账、物清查、盘点,主要查明账面结存与实有数是否相符,固定资产保管、使用、维修等情况是否正常,确保账实相符。固定资产使用单位内部每年应由资产管理员组织一次清查、盘点,使用单位在日常实训室管理过程中也要注意以物对账、以账对物,对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应由使用单位查明原因,说明情况,按管理权限逐级上报,经批准后调整账目。
参考文献:
[1]程艳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当代经济》2009年第1期。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强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2
前言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政府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部门机构,其具有社会事务管理和执法O督的职能。行政事业单位是集管理与服务于一身的政府职能部门,也是我国政府与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部门机构,其工作的重点内容就是对于各项社会公共事业的监督与管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想要顺利地开展各项相关的业务活动,就需要有资金的支持,而这一支出则主要就是由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来提供。由此可见,良好的固定资产状况是行政事业单位发挥社会职能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各个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于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为其更好地为政府、为群众服务创造条件。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属性混乱,缺乏管理意识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并不是所有单位内的资产都是归单位所有的,资产的属性实际上是属于国有性质的,单位只对其具有管理权和一定范围内的使用权力,并不是资产的归属主体[1]。但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错误地将国有资产视作单位内部资产,这种错误的管理意识,是其对资产进行不规范处理的主要原因。
(二)管理制度缺失,权责界限模糊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体制在不断深化,这就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结构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固定资产的组成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所以就造成资产管理与制度完善并不同步[2]。缺少了制度的支持,单位内部对于资产管理的相关权责也就难以界定,于是就产生了管理混乱的局面。
(三)资产配置失衡,使用效果欠佳
我国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实力与资产配置情况都各不相同,这就对于各个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对于经济实力较强的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更容易引起其相互之间的表层政绩水平的攀比,对于固定资产的处理存在着重复购置、过度支出的问题,这就导致了资金的浪费。而对于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各项业务活动缺乏资金的支持,活动效果并不明显,直接影响了工作人员积极性[3]。这种资产失衡的配置状况,就使得管理难度大大增加。
(四)钱物管理分离,管理账目失实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包含资金和实体物质两种存在形式,而对于“钱”与“物”的管理都属于资产管理的范畴之内,其地位同样重要。但是在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中,他们往往更加注重对于资金的管理,而对于物资的管理却并不完善。还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账目与实际价值并不相符,存在着一定的虚假账目的现象。
(五)处置方式错误,资产流失严重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单位固定资产的处置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对于资产的使用价值没有一个完善的计划,只是在相关的业务活动的进行中即时地对资产进行支配。在这种资产处置的方式上,就容易造成资产的不合理使用,甚至为某些不法分子侵占公共财产提供便利的条件,继而造成资产的严重流失。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原因
1.单位领导缺乏科学的管理意识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并没有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计划,也没有相对明确的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所以并没有设置这样一个专门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的部门或者相关的岗位,使得单位财务部门只能对资产大致的使用状况进行简单的统计核算,却缺少了重要的管理环节。
2.单位内部缺乏合理的监管机制
监督与管理是密不可分的,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尽管指派了专业的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但是却忽视了对其管理人员进行及时的监督。现在出现了不少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监守自盗的案例,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管机制,只重管理,而轻监督,从而造成了资产管理的效果并不突出的局面[4]。
(二)外部影响因素
1.缺少制度约束
制度约束往往是最好的管理措施,有了制度的约束,才能够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更加具有合理性与规范性。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缺少外部制度的约束,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职权界限并不明确,这就使得其整体的管理水平并不高,管理局面也较为混乱。
2.管理体制不规范
我国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还不十分完善,对于相关资产的管理权力、使用权力、所有权力等具体的权力划分也比并不十分明显,这就使得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单位内资产属性产生错误的认识,继而导致管理上的缺失。许多管理模式的管理重点放在对于资产的使用上,却没有明确的体制依据来对资产的类别来进行具体的说明与规范[5]。
3.管理执法不严谨
我国管理制度存在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制度只停留在表面,而并没有落到实处,具体体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就表现为管理执法的不严谨性。我国虽然也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进行说明和规范,但是在真正的管理执法上却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实施情况,管理效果并不明显。
三、强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办法
有效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就需要首先完善其核算办法。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传统的核算方式较为落后,基本是在资产流动之后才进行核算,而对于资产流动的必要性进行详细的审核与调查。另外,资产核算也并不及时,核算的周期较长,这就使得资产实际情况与核算数据实际上的脱节的[6]。所以,各行政事业单位应进一步完善资产核算方法,落实权责制度,对相关资产进行更为细致的属性界定,从而提高核算数据的真实性。
(二)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
对于制度缺失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应该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对于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性的发展,严格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固定资产的属性,并且更为细致地对单位所能够形式的资产管理权限进行说明,避免权责界限不清的状况的发生。
(三)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监管手段
在注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制度上的完善的同时,也要注重同步提升相对应的监督体制[7]。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应该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监督的部门,对于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实时的监督,同时,国家相关的财政监督部门也应该加大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监管力度,全面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在委派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时,应该对其进行全面的考察,保证其思想意识的正确性,素质和能力水平也要符合资产管理人员的高标准的要求,这是保障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础条件。另外,行政事业单位也应该重视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提升性培养,对其思想意识和素质水平的同步提高提供必要的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我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重点内容,进一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我国政府职能有效发挥的必然要求,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良好服务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集中在内部管理的缺失和外部制度的漏洞上。这就要求我国各个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及时的自我反思,从自身做起,提高对于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加大管理力度,完善管理机制。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从法制的层面进行约束,从而实现强化其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鸿雁.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应对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6,12(25):17-18.
[2]王魏.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几项措施[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6,5(6):98-99.
[3]黄润洪.新时期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路[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5(15):1-3.
[4]黄丽媚.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7(15):5-6.
[5]李苗苗,尹伟娜.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有效途径探讨[J].交通财会,2015,8(1):43-45.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得不到有效的记录
在收付实现制下,单位的固定资产得不到有效的计录。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2013年底的固定资产达到了很大的规模。但这并不能反映笔者单位当前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仅仅反映的是单位自成立至今,尚未处置的、至今仍在单位财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明细账上的固定资产原值总和。实际上,行政事业单位大部分的固定资产也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工作量的增加而损耗的,如此的核算方式,只能造成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发生偏离。另外,在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如果固定资产发生损坏等其他经济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即发生了固定资产减值,则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在收付实现制下,由于固定资产减值的经济业务并不涉及到现金的变化,不需要反映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没有对应固定资产减值的科目,不对固定资产减值进行任何会计处理,这同样也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偏离。由于缺乏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手段,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无法做到真实、准确。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隐性负债得不到有效的计量
在收付实现制下,只有在现金发生增减时才进行会计确认,因此,已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只要未进行现金结算,就无法反映到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中。以笔者单位会计核算中的项目支出为例,按支出的经济分类来划分,有些属于设备购置项目,有些属于大型工程。如果一项工程,其工程量、已完成可使用进度是在1至6月这6个月间均匀分布,但约定的付款方式是在3月底、6月底分两次支付。在当前的收付实现制下,只有在3月、6月两次付现的时候,才进行会计处理,确认经费支出。这就导致1至2月、4至5月的月度会计报表,都不能如实反映单位因这项工程而形成的、预期会导致单位经济利益流出的现时义务。
(三)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得不到有效的计量
在收付实现制下,单位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没有得到有效的区分。笔者单位作为一家行政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无论使用的是基本支出还是项目支出的经费,也不论付款方式是财政直接支付还是财政授权支付,在账务处理上,一律在资金流出的当期计入经费支出。这种会计核算方式,使本应通过计提折旧从而分摊到固定资产存续使用期间的成本费用被一次性地计入了购置固定资产的当期,造成了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当期的支出金额大于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同时,固定资产存续使用期间,各期的支出金额小于当期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虽然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和核算中部分存在着资本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的相关概念,但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单位资本性支出在付现的当期直接全额计入财政拨款支出,实际上是把资本性支出当做收益性支出来处理。这在导致衡量资产价值失真的同时,财政拨款支出的账面数额与实际社会资源的耗用量也发生了背离,导致收付实现制下无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支出(实际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进行准确的计量。
(四)行政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得不到准确的反映
净资产反映了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拥有的、可以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资源的能力,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数据指标。净资产由两部分组成:固定基金与结余。固定基金反映了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固定基金科目的会计核算总是与固定资产科目成对出现,账面金额也始终保持相等。由于收付实现制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得不到有效的计量,因此,固定基金也无法被准确反映。结余反映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用公式表达,即为收入-支出=结余。在支出不能被准确描述的前提下,账面结余金额自然也不能作为实际情况的精确反映。作为净资产的两个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基金和结余,都不能被准确计量,即单位的净资产无法得到准确的反映。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改革设想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能够有效地解决收付实现制下产生的多种问题,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加准确,成本核算变得具有可操作性。这里笔者简要论述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具体改革方法。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调整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原有五个要素,分别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在今后具体改革中,建议将“支出”要素调整为“支出与费用”要素,以便符合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处理要求。“支出与费用”要素分为“经费支出”和“摊销费用”两方面。其中“经费支出”与原有“支出”要素的区别在于其将支出又分为资本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两方面;“摊销费用”用来反映单位固定资产和存货的折旧和领用摊销。改革后的“支出与费用”要素既有利于进行传统的收支预算管理,又能够进行有效的成本核算管理。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调整
1.资产类科目调整
首先,“固定资产”科目下设两个子科目:“原值”、“累计折旧”,用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其次,设立“应收款”科目,用于核算采取权责发制带来的应收事项。原“暂付款”科目专门用来核算涉及货币资金流出的挂账事项。
2.负债类科目调整
应在负债类科目中设“应付款”科目,用于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带来的应付事项。原“暂存款”科目专门用来核算涉及货币资金流入的挂账事项。
3.净资产类科目调整
首先,设立“存货基余”科目,用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存货所形成的净资产。其次,设立“固定基金”科目与“固定资产”科目相对应,下设三个子科目:“原值”、“累计折旧”和“损失”,用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所形成的净资产。第三,设立“当年可用经费”科目,用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当年可用资金形成的净资产,年末结转至结余,属于过渡科目。
4.收入类科目调整
在“拨入经费”科目下设两个子科目:“拨入资本性支出经费”和“拨入权益性支出经费”,用于将资本性支出与权益性支出分开核算。在“拨入资本性支出经费”和“拨入权益性支出经费”下各自设立两个子科目“拨入基本支出经费”和“拨入项目支出经费”,“拨入基本支出经费”和“拨入项目支出经费”的下级科目与现行会计制度下的下级科目相同。
5.支出与费用类科目调整
首先,在一级科目“经费支出”科目下设立两个子科目:“资本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用于将资本性支出与权益性支出分开核算。在“资本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下各自设立两个子科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资本性支出—基本支出”科目下设两个子科目:“存货购买”和“固定资产购置”。“资本性支出—项目支出”科目下设子科目“固定资产购置”。“权益性支出—基本支出”和“权益性支出—项目支出”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置明细科目,即与现行会计制度下的子科目大体相同。其次,另设一级科目“摊销费用”。“摊销费用”科目下设立两个子科目:“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和“存货领用摊销”。“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和“存货领用摊销”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置明细科目。经费支出类科目,最终结转至结余科目;摊销费用类科目,最终结转至基金类科目。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式调整
1.经济业务与实际付款分属
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核算以支出业务为例,当经济业务发生时:借记“经费支出”,贷记“应付款”,具体明细科目省略。当支付对应款项时:借记“应付款”,贷记货币资金类科目。
2.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
固定资产购置时:借记“资本性支出—基本支出(或项目支出)—固定资产购置”,贷记货币资金类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原值”,贷记“固定基金—原值”。固定资产无偿拨入或盘盈等情况时:借记“固定资产—原值”,贷记“固定基金—原值”。固定资产存续使用期间:计提折旧,将购置费用平均摊销到各期间内,不留残值。借记“摊销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摊销”,贷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当期期末,结转费用至净资产时,借记“固定基金—累计折旧”,贷记“摊销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固定资产正常到期处置时:固定资产处置所得计入处置当期的其他收入。当期收支结转后,期末进行固定资产处置操作。借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原值”,表示资产的注销;同时借记“固定基金—原值”,贷记“固定基金—累计折旧”表示行政事业单位对该资产的占有权同时消灭。
3.存货的会计核算
存货购置时借记“资本性支出—基本支出(或项目支出)—存货购买”,贷记货币资金类科目。同时借记“存货”,贷记“存货基金”。存货领用时借记“摊销费用—存货领用摊销”,贷记“存货”;领用期间期末结转收支时结转至“存货基金”,借记“存货基金”,贷记“摊销费用—存货领用摊销”。
4.月末和年末结转
月末结转时,应将“摊销费用”结转至基金类科目;“经费支出”结转至“当年可用资金”科目。例如:“摊销费用—存货领用摊销”转入“存货基金”科目;“摊销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摊销”转入“固定基金—累计折旧”科目。“经费支出—资本性支出”、“经费支出—权益性支出”转入“当年可用资金—资本性支出”、“当年可用资金—权益性支出”。年末结转时,应将“当年可用资金”结转至“结余”科目。例如:“当年可用资金—资本性支出”、“当年可用资金—权益性支出”转入“结余—资本性支出”、“结余—权益性支出”。
(四)会计报表的变化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
为了适应财政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财政部颁发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于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新制度新增了国有资产管理与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创新引入了“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突出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事业单位在新制度下对固定资产管理必须调整相应的管理模式。
一、原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模式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符合一定的标准,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交付使用,均按实际成本入账,直接计入当期费用或者结转“在建工程”项目;期间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状况和实际价值在会计核算中,始终保持账面价值不变,同时以相应的金额分别在“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中显示。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的规定
(一)固定资产的单价标准提高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遵循了2012年4月1日起实行的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固定资产单位价值由原来的一般设备500元以上,专用设备800元以上的标准,提高为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
(二)固定资产分类有变化。新旧制度固定资产同样分为六大类,但是“一般设备”改为“通用设备”类;原来的“图书”改为“图书、档案”类;原来的“其他固定资产”改为“家具、用具、装具和动植物”类。分类更为规范和明确。
(三)创新引入“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应当对除了“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和“图书、档案”这三类资产以外的其他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设置了“累计折旧”科目,按照所对应固定资产的类别、项目等进行明细核算,由事业单位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实际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其折旧年限,一般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折旧金额为其成本,不考虑预计净残值。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新模式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内容的财政改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内容也有了相应的增加和改变。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后续计量统一规定计提折旧,摊销;不再设置原来和固定资产对应的“固定基金”科目,设“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反映固定资产在使用寿命期内计提折旧以后的实际价值。
(一)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
新制度设置了“固定资产”科目,由于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原账中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实物资产,将有一部分要按照新制度转为低值易耗品。转账时,应当根据重新确定的固定资产目录,对原账中“固定资产”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
(1)对于达不到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存货”科目,将相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事业基金”科目;对于已领用出库的,还应同时将其成本一次性摊销,同时做好相关实物资产的登记管理工作,在新账中,借记“事业基金”科目,贷记“存货”科目。
(2)对于符合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固定资产”科目。
新制度未设置“固定基金”科目,但设置了“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核算事业单位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转账时,应将原账中“固定基金”科目的余额(扣除转为存货的固定资产对应的固定基金数额后的余额)转入新账中“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
(3)新制度设置了“无形资产”科目,核算无形资产的原价。原账中“无形资产”科目余额反映的是尚未摊销的无形资产价值。转账时,将原账中“无形资产”科目的余额转入新账中的“无形资产”科目,同时将相应的“事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
事业单位按新制度规定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应当自2013年1月1日起设置和启用“累计摊销”科目,以“无形资产”科目2013年1月1日的期初余额为原价,按新制度规定进行摊销。
(二)会计核算处理的基本模式
(1)事业单位资产购置时,以实际成本入账(需要安装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借:事业支出(经营支出)(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贷: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
同时登记固定资产,以“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取代了“固定基金”科目。
借:固定资产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事业单位自行建造或者改建、扩建、修缮固定资产,或者需要安装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借:在建工程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完工交付使用时
借:固定资产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贷:在建工程
(2)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后续管理按月计提折旧,摊销无形资产时,按实际计提的金额,做会计处理: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贷:累计折旧
(3)固定资产出售、无偿调出、对外捐赠时,按其账面价值先转入“待处理资产损益”科目,实际发生时按已计提折旧和资产的账面余额,做会计处理:
借:待处理资产损益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贷:待处理资产损益
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按照评估价值加上相关税费作为投资成本,根据相关的税费,已计提折旧和资产的账面余额,做会计处理:
借:长期投资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
借:其他支出
贷:银行存款(应缴税费)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四、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的意义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满足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要求,在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在加强预算管理,实行绩效评价,完善成本核算,加强财务管理,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反映了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消耗,在财务报表中更加直观、精确地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趋同于企业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