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经验

时间:2023-08-07 17:29:08

导语: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经验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经验

第1篇

建国以来,中国竞技体育都是政府调控下的计划经济供给。虽然近几年有所改观,但变化不大。大部分竞技项目还是举国体制,国家统一调配。中国竞技体育体制的基本发展形式为:少体校,青年队,专业队(职业队),国家队 。是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方针,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为国争光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的出发点无可非议,但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却有失偏颇。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市场经济对竞技体育的影响也是如此,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其负面的影响。

一、存在问题

(一)不重视运动员文化教育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模式为:少体校,青年队,专业队(职业队)、国家队 。运动员从很小就开始专业训练,例如:体操运动员一般从5、6岁就开始训练,基本上是全天训练,也安排上文化课的时间,但孩子在大运动量训练情况下,基本没有精力学习,所以可以预见成绩会怎样。看一下现在的运动员有几个是真正的有较高学历的,有的也是在某大学挂名,在学校的照顾下拿到文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他们在倾力从事运动训练的同时无法顾及必要的文化学习,到了退役或中途离队时除了运动技能外,缺乏其它专业的文凭和能力,难以被社会所接受。而反观外国运动员,都有较高学历,有的甚至是双学位。当前,中国在人力资源的安排上实行的是市场化配置,受教育程度正成为获得工作机会的主要资源。旧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体育后备人才文化水平较低,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升学、就业。体育人才的退役安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好多运动员退役后很难找到工作。现阶段一些运动员逐渐认识到了这些,退役后都到大学去渡一下金,提高学历水平。

(二)后备运动员的培养模式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说过人多力量大,13亿人的中国派出1099人的代表团参加北京奥运,其中包括运动员639人。1099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奥运代表团也是奥运史上最大的代表团,一届奥运会一个代表团有运动员639人,这样的规模是空前的。这639人拿走了奥运会上100枚奖牌。而拿同样派630多运动员参加奥运拿走110枚奖牌的美国比较,人口仅有3亿。3亿人只有中国人口的一个零头,然而就这3亿人中就能选出数量相当的高水平运动员与13亿人的中国相抗衡,这点是值得思考的。

(三)投资渠道单一、投入结构不合理

中国竞技体育经费大部分都是国家拨发,由于体育项目归国家统一管理所以企业赞助或投资较少。而且资金绝大多数投向一线队伍和“经济类”项目,二、三线队伍和效益不高的项目经费严重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必然导致后备人才队伍萎缩及项目发展不平衡,从而使我国体育事业出现头重脚轻的畸形发展和跛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如不解决体育事业投资渠道单一这一问题,体现在我国的“穷国办大体育”的不良特征必将延续很长时间。如不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到体育事业中,要想单靠国家靠政府办好“穷国”的“大体育”的确是难。如果投资单一这一严峻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必将使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陷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境地。

(四)赏罚不明,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

各级体校的资产所有者是国家,地方体育行政部门是国家的委托人,权力集中在体育行政机关。这种管理模式很少考虑具体从事竞技体育工作的少体校、青年队、专业队等单位和个人利益。由于个人的物质收益与其贡献没有直接挂钩,导致了“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现象,运作的效果与设定的目标难以相适应,难以调动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由于缺乏利益激励与约束机制,许多人常常采取投上级所好,做表面文章。更有甚者,一些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不惜进行“权利寻租”,如在选材、输送过程中的“灰色交易”和在竞赛中滥用兴奋剂等违纪行为。

(五)竞技体育与市场经济相互关系

以前人们认为体育活动就是玩,它和钱没有任何关系。但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竞技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体育馆观看比赛,许多商人看到了这一商机,从而有了体育产业开发。体育本身是一种产业,具有经营和娱乐功能,这是由体育的经济功能决定的。而在中国所有体育的权利都在国家。实践中出现了好多本不该出现的问题。从而阻碍了中国竞技体育的良性循环。例如:女排、男篮等本来是亚洲霸主,但现在看一下,经国家调控下的计划经济供给存在的后效应正在一点点的体现。别的国家体育部门是为联赛服务,而中国是联赛要听国家体育部门的安排。任意缩短联赛,还美其名约为国家利益,试想联赛水平不高,国家队水平能高到哪去。当然竞技体育和市场经济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近代的各种商业体育联盟俱乐部形式,我们可以借鉴英超、德甲、西甲等。他们都是商业联盟,球员收入、球队收入主要靠自己从球迷和赞助商、合作商获得、无论是通过卖门票搞活动还是卖相关纪念品,如果他们踢不好球,就得不到球迷的支持,同时也得不到商家的合作与赞助的支持。因此运动员会不断的想方设法把球踢好,管理者会想尽一切办法把球队经营好,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引进新鲜血液从而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二、结论与建议

第2篇

关键词:农村经纪人;发展问题;研究现状;实践展望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26-02

一、引言

随着渝东北翼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市场机制在配置农村生产要素、提高农村商品流通效率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但是,受制于渝东北翼农村经济活动小规模、分散性的影响,相对于市场经济活动大规模、生产集中的发达地区,渝东北翼农村生产要素和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民工荒”和“民工缺”、“买难”和“卖难”问题交替出现,严重降低了农村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和农产品流通效率,农村市场风险不断扩大。借助何种路径降低农村市场交易费用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议题,前期研究表明,发展农村经纪人是一种可行的制度选择。从事居间、行纪或者获得一定佣金的农村经纪人,通过整合不同农业生产活动的交易环节,降低市场信息的不确定性,对促成农村商品交易,优化农业经济活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农村经纪人研究,成为农业经济研究领域的新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农村经纪人,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中介,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理论界对它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威廉姆森的组织理论

威廉姆森则从“交易——交易特性——协治关系——规制结构”这个顺序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对组织问题进行了研究,揭示出组织是交易者共同选择的结果,组织的演化将使组织绩效受到检验,从而组织结构演化体现了经济效率导向的要求,即节约交易费用。这种理论对于我们研究渝东北翼农村经纪人特别是对农村经纪人组织绩效检验及发展模式选择研究有积极意义。

2 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和产权理论

(1)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

1937年科斯在其《企业的性质》一书第一次提出交易成本这一概念,他认为交易成本是获得准确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成本。为什么会有成本,是因为交易是有限的,加之市场的不确定性,就必然要付出代价,也有了如何配置资源的选择。

(2)科斯的企业理论

科斯认为之所以在市场合作生产条件下,企业存在的根源就在于节约交易成本,即以成本较低的企业内部交易替代成本较高的市场交易。同时,由于企业的组织成本使得企业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

(3)科斯的产权理论

科斯认为:“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他还认为:“只要交易成本为零,财产的法定所有权的分配不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科斯定理)从他的这些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经纪人组织发展的意义就在于:一方面使外部性的问题内部化,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内部的产权分配来实现经济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 经纪人及中介组织理论

Larryreaux和Sokoloff(2002)采用实证数据对中介组织在技术市场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出技术中介是推动技术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外学者更多研究的是符合他们国家市场环境下的农业经济问题以及产业组织问题,如贝恩(1959)强调市场结构在产业组织分析中的突出地位。理查德·卡弗斯(2002)认为“市场结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市场结构决定了该产业厂商的市场行为,这种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的好坏。”同时,他们的研究重点集中于为农产品买卖双方提供了交易的场所和方式的各类市场、经纪人及其中介组织。美国市场学家菲利浦·R特奥拉(2002)认为:“经纪人系指提供廉价服务的各种中间人的总称,他们与客商之间无连续性关系。”投资者也只是间接地从经纪商那里获取这种服务。

(二)国内研究综述

1 关于农村经纪人的内涵问题

《现代农村经纪人》(林仁惠等编著)一书中提出现代农村经纪人的概念,并且认为农村经纪人的概念含有五个层次:一是农村经纪人为促成他人交易而进行中介服务活动;二是农村经纪人的活动形式主要包括居间、行纪、服务和采运营销零散商品;三是农村经纪人在经纪活动中以收取一定的服务费为经纪活动的报酬;四是根据现代农村经济的特点和需要通过采运营销零散商品赚取商品购销差价;五是农村经纪活动主体分别为农民、法人和其他经纪组织。《农村经纪学》(刘慧娥等著)一书中对与农村经纪人相关的概念进行了区别,包括经纪与经济、农村经纪人和农产品经纪人、农民经纪人与农村经纪人、报酬和回扣的区别与联系。

2 关于农村经纪人的作用问题

国内学者对农村经纪人的作用问题有一点是相同的:要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但阐述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例如认为农民经纪人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生力军(李化义,2000)。培养农民经纪人,促进农业产业化(顾正岚,1998)。发展农村经纪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刘凡,2005)。农村经纪人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刘训戈,2006)。2004年到2005年连续两年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肖云在《基于冰山模型的农村经纪人素质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引入冰山模型,从显性素质与隐性素质两方面讨论了农村经纪人素质不高的问题和原因,并根据冰山模型对农村经纪人素质提升的启示,提出提升农村经纪人素质的建议(肖云,2010)。可以看出,发展农村经纪人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作用。但从目前国内对农村经纪人作用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探究,以新闻报道形式阐述的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

3 关于农村经纪人的地位问题

对于农村经纪人的地位问题在整体上已达成基本共识:必须规范农村经纪人发展,加强管理,明确农村经纪人法律地位。但是由于国家法规滞后,处于摸索发展中的农村经纪人、农村经纪人组织理论不成熟,农村经纪人、经纪业还很不规范,因而农村经纪人发展还没有完全得到法律保护。尽管有的地方面对发展起来的农村经纪业,逐步推出了地方性的法规、条例,例如加强对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颁发经纪资格证书。但是还是缺乏对此的系统研究,缺乏理论指导,一切还是处于摸索状态。

4 关于农村经纪人的发展问题

由于农村经纪人主要是自发发展起来的,目前还存在着规模小、组织松散、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农村经纪人如何进一步发展已提上日程。国内学者对农村经纪人发展模式选择问题的认识还没有全面系统展开,目前所持的观点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农村经纪人管理

针对当前农村经纪人队伍存在的问题,提出进行规范管理,如曾明珠、李胜生在《农产品经纪人须规范管理》一文中提出三点措施:一是要加强素质培训,规范经纪人经营行为;二是要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经纪人大局意识;三是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加强经纪人队伍管理。重庆大学肖云教授在对重庆市多个区县的2280名典型农村经纪人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经纪人健康发展的四项措施:加强培训,提高农村经纪人的综合素质;发展农村经纪人协会,提高农村经纪人的组织化程度;规范经纪人的执业行为,塑造良好的经纪市场秩序;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肖云,2009)。肖云在《农村经纪人职业选择影响因素与引导对策——以重庆市农村经纪人调查为例》分析了重庆市农村经纪人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认为职业门槛低是从业者选择该职业的重要因素;收入低和职业不稳定是造成职业流动的主要因素;职业声望对个体择业影响不大;据此提出稳定职业队伍的对策,对引导农村经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肖云,2010)。

(2)企业化发展

有部分学者从农村经纪人组织的形式创新角度对我国农村经纪人发展模式提出要走企业化道路。如李文峰在《农村经纪人组织形式的创新》一文中就提出了:“应建立农村经纪人合伙组织,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农村经纪人有限责任公司。”

总之,在研究内容上,国内文献关于农村经纪人的系统性研究鲜有见到。在研究对象上,现有研究多着眼于农村经纪人、以业务为主的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等角度,介绍它们各自的概念界定、现状、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组织制度和市场建设,但在研究深度上,多数文章更多的是针对现象,并未从更深的层面探讨经纪人对农村产业乃至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的影响。

三、实践展望

渝东北翼农村经纪人发展总量增速迅猛,成员以农民为主,合作组织较少,个体发展为主,85%左右仍属私营重专大户及个体经纪人,说明农村经纪人仍以自我发展为主,单打独斗,“各顾各”文化厚重,组织化程度不高;规模发展效应突显,尤其是万州区出资金额100万元以上的涉农经纪企业达200多家。但农村经纪人普遍综合素质不高,农村经纪人主体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有的法律意识淡漠,市场意识不强;整体发展组织化程度仍较低,目前农村经纪人的发展仍然以单一模式为主,个体营销多,分工协作、联合少;经营风险控制能力弱,经纪活动存在信息不灵,资金链短缺,对于农村经纪大户,其收购资金主要靠自己筹集,一些经纪企业为扩大规模在资金紧缺时被迫采用民间高息融资。

第3篇

0 引言

 

民间借贷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在经济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农村外出就业与创业的人口持续不断地回流,农产品整体需求下降等因素,导致“三农”发展的资金短缺更突出,农村经济发展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遇到了新的困难。基于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变得愈加困难。与此同时,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基于风险防范,对贷款更加谨慎的态度更增加了贷款的难度。因此,民间借贷做为正规金融之外的传统融资渠道,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如何深入研究民间借贷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和规范民间借贷市场,成为更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

 

1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最为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不能较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多元化金融需求。由于当前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发展落后、农民增收困难等矛盾更加突出。原本依靠外出打工的一部分农民工不得不提前返乡,家庭收入锐减,这对于原本就缺少资金注入的农村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同时,很多失业农民工希望回乡创业,而资金短缺是面临的主要困难。

 

农业要发展,资金成为第一位的因素。但是传统金融行业在农村一直“水土不服”,现有的正规金融机构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实践表明,虽然正规金融机构为农村地区提供重要的金融服务,但其业务活动往往无法更好适应农村私营中小企业,也无法解决因严重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高风险问题。由于缺少贴近基层的中小金融机构,特别缺少根植于农村的微型金融组织,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设在许多农村的分支机构已撤离,设在县城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也实行严格的信贷授信制度,导致农村信贷满足率低,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2 民间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1 民间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民间金融市场的存在,风险共担理论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解释。对于农户来说,其在生活当中具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如自然灾害、疾病以及环境变迁等都可能对其生活产生影响,收入也将因此受到较大的冲击,需要通过社会网络的方式实现风险融资。在现今农业保险、信用社以及信贷市场在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农户借贷的目的也具有了一定的转变,即不再是简单的对风险的应对,更多的是自身消费以及发展的需求。如农业生产、工商业生产以及子女教育投资等等。这些需求,如果正规金融机构不能够对其要求进行满足,则会转向民间融资的方式。

 

对于我国农户来说,在时间、交易成本以及违约风险的影响下,融资经常会受到来自正规金融的抑制,尤其是具有较高违约风险或者抵押品不足的低收入农户更是如此。在该种情况下,如果长时间保持该种态势,则对我国农户福利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给农村脱贫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在我国目前农村正规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则将目光投入到了民间信贷市场以实现对于风险以及资金需求的应对。从某种程度来说,我国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我国正规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具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即在同社会网络具有依赖的情况下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共同承担,以此对平滑消费的目标进行实现。

 

2.2 正规、非正规借贷与农户支出行为的探讨

 

2.2.1 融资需求影响因素

 

无论融资需求如何,农户在从银行中进行贷款的同时,也同时具有在民间借贷的需求。如果不能够从银行中获得贷款,而从民间市场上对该种资金需求进行满足,即说明两者市场间具有着替代关系。同时,如果其在从银行中获得贷款的同时也能够在民间市场中获得金钱,两者间则具有着互补的关系。而从实际情况可以了解,这两个市场间具有着互相交叠的关系,即不仅仅是简单的互补或者替代,而是一种混合的特征。当然,农户在面对风险时也具有着不同的风险态度,并不是所有的农户都排斥风险,其在风险方面具有规避的特征,尤其在上一年受到金融冲击后,在融资方面则具有着更高的需求,以此对平滑消费的目标进行实现。同时,根据用途的不同,农户在融资需求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对于具有较多耕地以及自营工商业的农户来说,其在生产性融资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融资需求同年龄也具有一定的关联,当年龄增大时,将具有更高的融资需求,并在超过一定年龄后该需求不断下降。

 

2.2.2 融资实现对支出的影响

 

对于农户来说,其具有三种不同的融资状态,即不存在需求、有需求但被约束以及有需求获得贷款。首先,我们在联系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信贷约束方式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衡量,将其余两组定义为没有受到信贷约束。经过研究发现,对于没有受到约束的农户以及受到约束的农户间在支出方面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通过将由需求获得贷款以及剩余两种情况的农户合并,则可以发现前者支出同不存在需求以及受到限制的农户在支出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别,且具有融资需求、但受到信贷约束的农户在支出方面同贷款农户相比要低。

 

在具有融资需求的情况下,民间借贷对农户支出具有促进的作用。而从整个市场样本角度进行考虑,金融情况不会对农户的支出行为产生影响。该种情况的存在,即表明在研究当中,可能因在样本选择方面存在问题而导致偏差出现。同时,对于民间借贷来说,仅仅是在具有需求的情况下能够获得目标农户福利水平的提升,即当农户具有融资方面需求、且不能够获得来自银行的贷款时,其融资需求的满足具有更高的福利水平,即其效用是增加的。

 

3 盘活民间信贷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在农村信贷投放受限、信贷满足率低的现状之下,农村信用社又以小额农户贷款为主,无法真正满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信贷需要。因而盘活民间借贷市场,通过足够的资金注入,可以迅速弥补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缺口,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另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3.1 民间信贷市场能有效弥补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

 

实际上,农村民间借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非常活跃,如果在金融危机时期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对农村经济发展将会发挥积极作用,为农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在政府政策方面,可通过一定的监审程序可以将农户的融资利息进行补偿,如只要是农业方面的,可探索由国家支付。正确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盘活农村闲散资金,合理合法地增加农民的收入,破解“有钱的放不出去,没钱的贷不到款”的尴尬局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虽然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比例大幅下降,但农村的购买力依然很低,消费能力提高程度不大。一些偏远农村由于资金短缺,水利灌溉、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社会保障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吸收民间借贷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为以后规范民间借贷探索积累宝贵经验。具体做法可以采取类似发放长期国库券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吸收存款的形式。

 

3.2 民间借贷具有可得性

 

3.2.1 民间借贷可得性的影响因素

 

经过相关数据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收入风险、信贷约束、社会网络、教育水平以及家庭总人口等都会对民间借贷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且民间借贷可得性同财富水平具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即当农户所具有的财富越多时,其在民间融资的可得性方面具有着更大的可能性。通过之前相关学者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民间借贷在农户福利提升方面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计量分析可以,当农户财富水平越高时,其在民间市场上则具有更大的几率借到钱,而当其具有更广社会网络时,其在进入到民间借贷市场方面则具有更高的可能性。在受到负向收入冲击时,则可以通过民间融资的方式对资金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该结果的存在,即在对农户财富等方面因素进行控制后,收入风险中所具有的违约风险并没有对民间借贷产生过大的影响。而社会网络以及财富水平等却可能因此对农户的民间借贷产生更大的影响。

 

3.2.2 穷人是否受到民间信贷约束

 

对于财富同民间借贷间的关系来说,其具有非线性的特征,人均资产情况以及连续人均支出都不能够对富人以及穷人间的异质性影响进行区分。对此,我们通过相对以及绝对两种方式对农户所在的阶层进行定义。同非贫困农户相比,绝对贫困农户在进入民间借贷市场方面不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即表明仅仅通过贫困线的方式对农户群体进行划分是有缺陷的。而无论是国家级还是国际的贫困线,都不能够对地区差异影响进行区分,由此可知,相对贫困可能是对民间借贷产生影响的最关键因素。经过研究可以了解到,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户财富量在民间借贷的影响方面并不是十分平滑,而是一种非线性的形式。只有最为富有的农户在借贷市场上才能够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融资,而最为困难的农户则很难进入到民间借贷市场当中,由此可知,我国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并不能够帮助这部分农户脱贫。

 

4 实证研究

 

4.1 希望金融农村信贷融资模式

 

在当前的农村信贷融资领域,希望金融互联网融资平台可以说是做得“风生水起”。希望金融融资平台充分利用信息量巨大的互联网信息渠道,运用互联网技术面向农村地区开辟了一条更快捷、低成本、安全的农村信贷服务模式(见图1),为农资经营注入资金,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

 

 

目前希望金融与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郑州银行等多家银行进行战略合作,希望金融通过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为客户设计了多套融资方案(见图2)。通过订单贷、担保融资和信用贷款等方式,解决从上游企业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个环节的融资问题。

 

2015年正式上线以来,希望金融相继推出了惠农贷、应收贷、订单贷、股权贷、兴农贷、周周盈等多元化的针对农村金融不同需求的产品,覆盖了农村养殖、种植、消费金融、小额信贷等重要领域,解决了农村及农牧领域的贷款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例如订单贷主要针对希望农资电子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的买卖双方,只要有货物存放于希望金融的仓库,就可凭货物进行质押贷款。担保融资主要面对交易平台上的客户,由希望金融向银行推荐优良客户,并由希望金融担保,银行给予优良客户100万元~600万元贷款额度。

 

在农资电子交易平台上进行的交易,都会留下交易数据,这些数据能够真实可靠的反映出交易者的实际情况,希望金融为银行提供交易数据,由希望金融担保可为交易者换取信用,由银行判断其信用状况,授予100万元以内的信用额度,且贷款只能用于平台上的农资交易活动,这就是希望金融的“数据换信用,信用换贷款”的信用融资。化肥等农资的特点是常年生产,集中使用,每年的交易也都很集中,有时下游经销商会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但化肥等农资交易回款也快,通过信用贷了款买了化肥,化肥卖了直接就能把钱还上,而且随借随还,还的越早利息越低,通过这样的信用融资就能有效解决下游农户经销商的资金难题。

 

4.2 信贷融资成果

 

近几年来,在中央政府不断推出“惠农”利好政策条件指引下,新希望旗下定位于三农投融资的平台希望金融破局而出,自2015年正式上线以来,希望金融多元化的信贷产品,涵盖范围广,目前在解决农村及农牧领域的贷款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上,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2016年1月4日,希望金融信贷融资平台累计交易额突破8亿元,1月27日累计交易额突破9亿元。除了交易规模的快速增长外,希望金融在用户规模、风控模型和产品创新等方面也实现了全面成长。据统计,截止至2016年1月27日15:30,希望金融农村信贷融资平台涉农贷款余额 900,377,742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5.4亿元,该平台为农户赚取收益共计21,075,684元。而且该农村信贷融资平台自上线以来平台无一例逾期和坏账发生,赢得了广大农户的信任。

 

5 结论

 

对于我国来说,在金融危机的非常时期,盘活民间借贷,不仅对于解决当前经济危机中的问题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可以借势规范民间借贷,使其长期为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服务。在上文中,我们对农村民间借贷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通过这两者关系的把握,对于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4篇

关键词:东北地区;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模式;特色资源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25-03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富民兴县的关键,也是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水平的体现。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域经济在东北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发展极不平衡,这不仅影响了东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城乡统筹的实现以及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极大地影响了东北经济的全面振兴。因此,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对东北经济的全面振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东北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三农问题等等都有重大的积极作用。

一、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东北地区的县域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整体水平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占用经济资源较多,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东北地区在资源占有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高,但资源的贡献度较低,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东北三省的县域土地面积平均占区域总面积的88.5%,县域人口平均占区域总人口的63.9%,其中,土地面积占到了区域土地面积的八成,人口总量占到了区域总人口的六成,这说明东北地区的县域经济资源在东北地区经济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整个地区县域经济所创造的产值却与其所拥有的资源不相匹配。2005年,东北三省县域经济创造的GDP为6 693.5亿元,仅相当于三省GDP总量的17 140.8亿元的39%。而全国县域GDP占全国GDP总量比重为55.2%。通过比较可以可以看出,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县域GDP占全省GDP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18.3%、5.7%和29.9%(见图1)。

(二)经济规模小,收入水平低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三省的县域经济相对落后,经济规模较小,收入水平偏低。2005年,辽宁省县域平均生产总值为67.3亿元,吉林省为43.6亿元,黑龙江省为29.8亿元。东北三省县域生产总值平均水平为46.5亿元。其中,只有辽宁省的县域生产总值规模高于全国43.86亿

图1东北三省县域GDP占全省GDP比重与全国对比情况

资料来源:县域经济网省略;《吉林省统计年鉴2006》;《辽宁省统计年鉴2006》;《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06》。

元的平均水平,而吉林省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黑龙江省要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见下页图2)。与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GDP平均水平164.7亿元相比,则差距非常明显。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辽宁省县域人均生产总值为12 432元,吉林省为9 361元,黑龙江省为8 221元。东北三省平均水平为10 004.7元,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的9 470元,但与中国的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还较大。如果结合东北地区县域的人口比重来看,东北地区的县域经济产值与其人口比重极不相称。2005年数据显示,辽宁省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是56.9%,而县域GDP仅占全省GDP的36.9%,两者相差20%;吉林省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是69.8%,而县域GDP仅占全省GDP的49.5%,两者相差20.3%;黑龙江省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是65.1%,而县域GDP仅占全省GDP的25.3%,两者相差高达到39.8%。东北三省县域人口比重与GDP比重平均相差26.7%,比全国高10.95个百分点。这说明,东北三省县域人口创造的产值与其所占人口规模不相匹配。

(三)综合实力弱,竞争力不强

根据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评价结果,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基本排名一般。辽宁省得分1 401分,等级为Ⅲ,排在全国的第八位;吉林省得分为1 166分,等级Ⅲ,排在全国的第十三位;黑龙江省得分836分,等级为Ⅳ,排在全国的第二十二位。

第七届全国县域百强县评选,东北地区跻身全国百强县的只有五个,并且这五个跻身百强县的县(市)都来自辽宁,而吉林和黑龙江省没有一个县(市)跻身全国百强县。即使排进全国百强县的五个县域,其在全国的排名也比较靠后。海城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和大石桥市分别排在全国百强县的第三十四、三十六、六十四、六十七和八十四位。可见,东北地区的县域整体竞争力较差。

(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

东北三省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极其不平衡,呈现明显的梯度特征。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于辽宁省的沿海地区,而由南到北向东北内陆延伸,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递减的。三个省之间,辽宁省的县域经济水平较好,吉林省次之,而黑龙江省最差。由于,在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县域之间的差距十分显在。例如,2005年,辽宁省的海城市创造的生产总值为266亿元,而黑龙江生的孙吴县仅创造3.84亿元的生产总值,前者是后者的69倍多。整个东北地区GDP超过100亿的县只有16个,而大多数县GDP在10亿~50亿左右(见下表)。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农民纯收入水平差距较大。不仅在每个省内部县与县之间差距较大,在整个东北地区每个县之间的差距也较大。例如,在黑龙江省,农民纯收入最低的汤原县仅有918元,而最高的绥芬河市则达到5 095元,后者是前者的5.5倍。如果将黑龙江省汤原县与辽宁省长海县相比,这一差距更大。辽宁省长海县的农民纯收入达到15 012元,是汤原县的16.35倍。

二、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笔者认为,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落后状态根源在于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的发展思路。为此,我们提出了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的模式。县域经济的“亚核心”发展模式就是在核心区的局部边缘区内以县域中心镇为依托,建立次级核心,通过极化作用聚集周边地区资源,形成产业集聚,实现县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县域经济的“亚核心”发展,通常遵循从资源优势培育、资源优势向区位优势转化再到区位优势极化这样一个有序的过程。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的途径有三个;一是通过特定农产品的产业化实现;二是通过特定工业产品生产体系的构建;三是通过特定服务产品供给体系的构建。对此,我们提出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如下。

(一)找寻资源优势,坚持特色经营

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规律关键是要实现县域经济在地区的极化作用,但是,由于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要实现极化作用,首先必须依靠特色产业的发展。因此,集中力量挖掘、培育资源优势,促进特色产业的成长和壮大,对于县域经济长远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发展特色经济主要是依托本地优势生产要素,发挥资源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取得比较优势,参与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东北地区广大的县域农业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地域特色,不乏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因此,东北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应立足本地独特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特色农业,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发展特色经济首要的任务是对自身拥有资源的挖掘,寻找自身拥有的、与众不同的特色资源,并对其加以培育,使之形成资源优势。通过集中生产,不断强化资源优势,逐步形成区位优势,进而实现极化作用,吸引更多的其他地区资源。

1.发动群众,集思广益,深入挖掘特色资源。特色资源并不一定是现存的生产资源,有些特色资源可能来自于不是显在的民间习俗、生活习惯以及文化传统,应该学习日本的大分县等一些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搞一场群众运动,深入挖掘民间可利用的资源,这样才能发现县域经济自身不同寻常的资源。

2.利用基础条件,充分挖掘生产潜力。特色产业主要是以当地特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而形成的产业。东北地区各县(市)的产业规模不够,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难以形成竞争力。因此,资源挖掘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自于能否充分挖掘现有的生产潜力,以便在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情况下,适时采取措施,推动产业的壮大与发展,使之形成自己的特色。

3.加强资源整合,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个县域的特色资源可能不止一个,但是要想使之成为规模、形成产业,需要对资源加以整合,并实施针对性开发,逐渐做大做强,使产品形成系列、形成体系。

4.突出特色资源地位,下大力气加以培育。特色资源一经确认后,需要加以培育,形成资源优势,这就要求为资源优势的培育做好大量的服务工作,切实为特色经济的发展开绿灯、保驾护航。

(二)集中优势资源,走专业化道路

集中优势资源、走专业化道路是与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功能分不开的。县域经济的资源有限,在区域经济中处于城市经济以外的边缘地区,经济发展受城市核心经济的领导和支配,生产更多的是要参与到核心经济的链条当中。因此,集中优势资源、走专业化道路是县域经济构建自己的产业体系、形成区位优势、带动边缘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实施特定农产品产业化的道路。东北地区许多县域气候和土壤条件都较为适合农业生产,而且有许多县(市)经济发展还处于依托第一产业为主发展经济的阶段,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在这些县(市),第一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应该是第一产业,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做好市场选择,做强做大细分的农产品市场。二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提升产业扶持龙头。三要调整结构,扩大优势产业基地,建设高标准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带。四要搞活流通,拓展市场。五要鼓励行业协会建设,建立制度化的调控体系。六要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七要大力实行科教兴农战略和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农业产业化获得不竭的智力支持,从而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2.构建特定的工业产品生产体系。实践证明,在工业社会工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最为显著。东北地区许多县(市)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发展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县域经济工业发展滞后,不仅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且影响到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工业化程度低,还影响县域经济的财政收入以及农村产业化的实施。因此,实现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是决定县域经济能否发挥“亚核心”作用的关键所在。加快东北地区县域工业化进程对策是:一要实施专业化生产,集中优势发展特定工业品生产,以参与城市工业的产业链条,进而构建自己的生产体系。二要正确地处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努力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以发挥县域城镇化对农村资源的极化作用,适度发展小城镇。三要坚持创新,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以制造高附加值产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生态产业园区建设为中心,构筑县域经济发展新平台。四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避免传统工业化所造成的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等问题的重复发生,以行政立法,经济杠杆等手段,推动县域经济的和谐和持续发展。

3.构建特定的服务产品供给体系。服务业是推进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富民产业”,也是市场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县域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持。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还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合理定位县域服务产业的市场目标,通过特定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二要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在承接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提升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增强竞争能力。三要统筹城乡商贸服务业规划和发展,建设和完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商贸流通服务业,为农产品进城建造桥梁。四要运用现代营销方式和信息技术提升服务业,搭建市场供求信息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农产品的服务范围,扩大农产品的交流渠道。五要引导扶持建设大型专业的物流配送企业,延伸城乡和域内外市场,开拓日用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和联系域内外乃至国内外商贸流通大循环的“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刘国斌,陈治国.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东北亚论坛,2007,(2).

[2]陈才,马廷玉,杨晓慧.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3]尹义坤,刘国斌.日本旅游休闲农业经验对吉林省的借鉴[J].现代日本经济,2008,(2).

[4]刘国斌,王彬.东北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5).

[5]刘国斌,赵儒煜.论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规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

Northeast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LIU Guo-Bin

(Jilin University Quartermaster Scho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12,China)

第5篇

【关键词】宁明县 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 现状问题

宁明县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县,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结构不完善,科学技术应用差等情况,限制了农民经济收益的增长,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深刻分析宁明县农业的现状,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一、宁明县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较差

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压力的增大,为了实现区域内经济收益的增长,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工业生产使得环境遭到破坏,大气污染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的平衡,不利于农业产量的提升,对于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另外,土地不合理使用也是造成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较差的一个因素,宁明县尽管土地资源丰富,但是人均土地占有量低,难以开展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宁明县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使得发展的时间尚短,农业基础较差,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龙头产业没有发挥出引导作用,在蔗糖、水果、玉米等农作物的产业发展上,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特色规模,在生产及销售、运输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使得产业结构不稳定,容易产生经济上的损失,限制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宁明县农业发展现代化程度较低

由于宁明县农业发展层次较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且信息流通渠道较窄,使得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应用到当地的农业生产中,使得依靠人工进行农业生产的现象普遍存在,生产技术上的不先进,农业管理上缺乏高效的措施与可靠的决策,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而且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宁明县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还依靠于个人,当地农民普遍不具有现代的农业知识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难以做到科学的分析,在植物病害的防治工作上难以发挥实际的作用,影响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同时,市场经验缺乏导致原始的农业生产加工模式风险较大,经济效益低下,农民纷纷外出转投其他行业,使得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局限。

二、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

(一)地理优势

宁明县隶属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南部,地理总面积为369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万,南于越南共和国接壤,东邻防城港,当地自然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洋气候的影响,温度适宜,雨旱季明显,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地理环境的优越使得宁明县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农业生产县,资源丰富也使得宁明县的经济水平不断增长。另外,林产业是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宁明县林业占地面积达到15万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达总地理面积的50%以上,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万公顷以上,数据显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

(二)产业优势

农业作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农业发展前景良好,数据显示,宁明县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甘蔗以及水果的生长,2015年,宁明县种植蔗糖的人数占农业生产人员的50%以上,年甘蔗产量在500吨左右,相较于2010年甘蔗产量300吨,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升。另外,宁明县粮食生产规模较大,主要的粮食作物生产集中在玉米和水稻,2015水稻种植的面积达1.6万公顷,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尤其是甜玉米的生产,打造了当地农业的特色,提高了宁明县在市场的知名度。在农副产品的加工方面,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农业的作用逐渐清晰,宁明县为了扩大产业上的优势,采用“企业+基地+农民”的生产模式,同时采用订单制,实现了产业的快速发展,2015年宁明县生产总值达到110亿元,同比增加了55%以上,实现了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政策优势

为了促进当地经济收益的增长,实现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国家对宁明县的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改革当地的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自建国以来,国家在宁明县兴建的水利工程达4000余处,改善了当地农业灌溉的条件,在当地交通建设方面,国家先后投入了50亿元人民币,用以改善当地的交通现状,至2015年,宁明县已经实现了路路通,缓解了宁明县农村的交通压力,改善了当地农产品运输的现状,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积极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国家鼓励创新农业发展新模式,鼓励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融合,对农民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采取进行一定的补贴政策,实现当地农业技术上的突破,优化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在甘蔗的产量方面,2015年宁明县达250万吨,同比增加了8%,促进了当地农业与技术的融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优化了产业结构,实现了经济收益的增长。

三、促进宁明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创新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当地政府的引导,同时也需要各部门、各生产主体的相互配合,为了实现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创新和发展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大与市场的融合力度,同时注重因地制宜,扩大当地的天然优势,同时扬长避短,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模式。另外,还要注重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的相一致,扩大农业的影响力,平衡当地的生产结构,稳定实现经济上的增长。

(二)重视农业与科学的有效结合

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前提要素,也是决定性原因,着眼于宁明县的发展现状,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不均匀是限制当地农业经济收益的主要因素,不仅在现代农业生产理念上要寻求突破,在形式及内容上也要重视技术的合理运用,如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生产队来替代传统的个人生产形式,由政府配备生产技术人员,为当地农民讲解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科学技术,还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当地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当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从粗放型转变为节约型,作用于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则是要在注重当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不能以资源的多度开采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在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快实现土地制度的改革,宁明县人均土地占有量低,土地利用率差是限制农村经济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要深化经济制度改革,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将经济发展可持续问题与资源管理联系在一起,促进宁明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宁明县特色农业

只有发展宁明县特色农业才能提高当地农业在市场的占有量,才能扩大宁明县农业的影响力,打造品牌产业。为此,政府必须要加大对宁明县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对当地的产业进行分析,联系市场的需求,实现自身产业的转型,如市场对剑麻的需求量持续上涨,而当地的自然环境适合剑麻的生长,集中开发剑麻生产基地,打造当地品牌文化,促进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创新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重视农业与科学的有效结合、注重当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积极推进宁明县特色农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收益上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黎励,毛蒋兴.资源富集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以广西桂西资源富集区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06).

[2]李雨婷,杨小雄.基于FAHP和功效系数法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以广西宁明县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

[3]覃杰,刘琳琳.森林生态旅游景区规划中的发展总体思路―以宁明县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3).

[4]王莹,杨小雄,谢毅.欠发达地区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广西宁明县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3,(17).

[5]何有良.中越共建跨境鲜活农产品加工联动机制研究―以广西宁明县甘蔗进口加工产业为例[J].世界农业,2012,(06).

[6]凌子燕,岑巨延,韦金丽,王国波.森林生产力与立地条件的相关性分析―以宁明县的马尾松和桉树森林生产力为例[J].广西林业科学,2012,(02).

第6篇

 

目前农村所处的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将要成为必然趋势,面对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覆盖化面积逐渐扩大,既给农村教师带来的发展,也是极大地挑战。[1]

 

一、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目前最欠缺的已经不是没有网络教学环境,不是没有优质教学资源,而是缺乏熟悉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资源的教师”。

 

1.数学教师个人存在的问题

 

(1)网络研修平台形式化

 

如果网络研修平台能被重视并且很好的利用,会减少地域差别给教师带来的不便。但是农村教师没有充分使用这个平台,把它当做任务,把自己单独化,使得研修平台形式化。网络平台上,有很多专家、数学名家的视频,数学教师没有认真的看与交流,错过可以直接与专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2]

 

(2)教师缺乏计算机应用知识及其实践

 

数学教师没有把数学知识与网络衔接起来,尤其是复杂难懂的几何版块,农村的年轻教师较少,中年及以上年龄比列占得较多。他们大多缺乏计算机相关知识,实践较少,忽略了图文声茂,没有把数学的抽象知识应用到计算机网络上。很多农村教师不熟悉计算机使用软件,尤其是数学老师,电脑制作几何图形难度较大。

 

(3)教学资源忽视信息化来源

 

数学信息的搜集,大多来自教案或者课本配套书籍。在农村,不如在城市,网络资源,信息交流网络,交流信息都差很多。教师很少亲自动手去网上查找资料,只是凭借经验解决问题或者请教老教师。[3]

 

2.学校未构建信息化环境

 

(1)没有及时组建数学网络学习共同体

 

农村的学校一般是建立了简单的数学研究小组,特点是范围小,成本小,传播知识渠道狭窄,教师之间的交流范围有限,无法进行更好的交流。只限于学校内的同级部或者学校内同学科的交流,讨论学习的时间、地点都受到限制。学校没有为教师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实行真正的知识“走出去,融进来”,数学教师无法尽快的从外界获取关于数学知识的更新,只能“啃老本”,知识交流更新缓慢。

 

(2)信息化教学资源不充足

 

他们仅靠学校为其开放的图书馆,查找的资源有限,甚至有些书本早已更换掉。对于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不方便,不能尽快查找自己所需的内容。学校忽视了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忽视这一渠道来源,错过了最新的知识更新。学校没有通过网络与其他学校联合,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其教师提供有效的知识信息。

 

二、促进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促进教师专业化,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发展。关注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子的理念。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为其构建全方位的教师学习环境。

 

1.数学教师加强自身的发展

 

(1)重视网络研修平台,多交流、多反思

 

多听一下数学相关专家、名家的视频,和语录,模仿他们的授课方法,慢慢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授课方式,与其他教师多交流,总结经验,不断地反思自己,改进自己的方法,听取他人的意见,以及认真分析来自学生的不同反馈。充分利用数学教师博客群,积极地参与其交流,汲取新的知识,头脑中搭建逻辑框架。

 

(2)加强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实践

 

作为数学教师,更加熟练掌握基本的office操作软件,熟练地运用,多接触网络学习平台。通过网络向自己的学生展示出图文声茂的知识。教师不应该把计算机的学习当做是负担,老师们应该积极报名进修计算机课程,不应该害怕又要完成一些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教育指标。

 

(3)多渠道搜寻数学资源

 

网络博客,网络图书馆,各大论文库,研修平台,现存图书馆等资源渠道,教师应该多渠道搜寻,避免单一渠道搜索,多资源整合,整理出自己所需的知识。人们能根据不同的外部教育环境,不断地、自主有效地选取相应的学习资源,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学校构建信息化的教师学习环境

 

(1)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

 

学校为其教师在网络上搭建一个学习共同体,例如数学教师博客群,微信群,公众号,有利于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想法,与其他教师交流。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数学教师之间无形中会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和相互合作的关系,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

 

(2)拓宽信息化教学资源渠道

 

学校多提供一些数学教师可以学习的网络,可以免费下载相关的数学知识。学校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保障网络运行更加畅通、稳定和安全。加大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海量存储及共建共享,为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技术服务促进教师个体发展。

 

三、总结

 

通过该论文分析了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环境下,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从教师个人和学校两方面进行阐述,针对目前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提出的策略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地提升教师个体各方面的素质,使其从成熟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或者研究型教师。

 

作者简介:

第7篇

关键词 村镇银行 融资渠道 信用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1村镇银行经营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指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各项如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收付款等一系列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务主要覆盖在城市地区,村镇银行起步晚。2006年银监会创新性的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实现了我国农村金融政策的重大突破。紧接着,2007年银监会相关规定,为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和经营管理提供制度保障,这标志着我国村镇银行的正式起步。随后我国提出加速村镇银行建设的三年规划,制定开放性政策,给予一些政策扶持,加快村镇银行的发展步伐,2009年,村镇银行数量破百。至此,村镇银行进入迅速扩张阶段,据统计,包括分支机构,2013年村镇银行数量突破1500家。

2我国村镇银行经营存在的问题

2.1支付的便捷性有待提高

村镇银行没有加入银联的行列,异地、跨行取款都需要通过其他银行,与此同时,村镇银行的现金调拨也需要由农村信用合作社,手续上的繁琐降低了村镇银行的效率。

2.2业务的经营项目种类少

截至目前,我国村镇银行能够办理的业务种类远远少于城市银行,电子银行、投资理财等的发展更是远远落后于城市银行,业务种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发展,无法满足客户对业务的多样化需求。导致很多客户有需求但村镇银行无法办理。

2.3融资难,资金来源不足

农民的资金对于村镇银行来说数额小、很分散。相较于市民,农民的闲置资金少,存款能力有限,加之村镇银行网点少,往往离家远,因此难以吸引农民去村镇银行进行储蓄。从银行自身的角度讲,村镇银行业务种类少,效率低,融资渠道少。这些因素导致了村镇银行的融资难。

2.4存在信用风险

由于农产品的产量和销量受天气和市场的影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之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农民的收入难以保证。与此同时,农户由于缺少固定资产,因此在申请小额贷款时缺乏有效的抵押工具,而小额贷款又是村镇银行的主要业务。因此,这些因素导致村镇银行的收益存在很多潜在的信用风险。

2.5金融监管力度缺乏

对于村镇银行的金融监管,虽然相关部门制定了严格地政策和法规,但由于村镇银行发展时间短,没有形成区别于城市银行适合自身结构和经营范围的监管体系和运作机制,使得村镇银行监管存在机制不健全、农村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村镇银行缺乏监管力度。

3完善村镇银行经营的对策

3.1拓宽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

3.1.1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理财意识

(1)加快农业保险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通过建设与完善农业保险机制,有效规避风险,减少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出现重大损失,保证和提高农民的收入,从而有效保护村镇银行的利益,同时增加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

(2)丰富农民的文化知识,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的理财意识。教育是发展经济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水平相对低,相关部门应重视农村的教育与再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丰富农民的文化知识,从而增强农民的资金运作能力,提升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另外,地方媒体应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的理财意识,增强其对村镇银行的认识,了解村镇银行的相关业务,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从而拓展村镇银行的业务渠道。

3.1.2发行村镇银行金融债券

村镇银行可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的方式扩充本金,通过发行形式、期限各不相同的金融债券来吸收农村各类闲散资金,这种方式不仅能拓宽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渠道,同时也改善了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总量波动的问题,保证了村镇银行资金的稳定性。

3.2提升管理水平,防范信用风险

由于我国农村与城市呈现二元化趋势,其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大,并且,农村与农村之间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村镇银行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所在农村的现实条件,建立信用风险预警系统、信用内部评级体系等信用风险防范机制,重视员工的培养,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全面提升村镇银行的管理水平来防范信用风险。

3.3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部门应从政策上建立健全的村镇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为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提供指导方向和具体方法。如,规定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或企业要严格审核、规定村镇银行的准备金率高于一般水平等等。

4总结

2006年以来,村镇银行从起步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发展时间短、扩张速度快也使村镇银行的业务经营面临一些困难。本文描述了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出村镇银行经营存在支付便捷性差、业务经营范围小、融资渠道小、存在信用风险和监管不力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景浩.当前我国村镇银行经营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1(04).

第8篇

>> 甘肃省陇南市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金融支持对策 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 青海省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 甘肃省临夏州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及对策分析 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推进机制分析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基于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运用研究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 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甘肃省农家书屋图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激励研究 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甘肃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财政政策如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分析 甘肃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对甘肃省金昌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浅谈金融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国家支持甘肃省园区循环经济 下达补助资金4.84亿元[EB/OL].http:///new/184_900_201301/25su138149760.

shtml.

[4] 斯丽娟.甘肃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1.

[5] 张志强.我国循环经济财税政策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0,(3).

第9篇

一 、河南省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粮食产量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河南资源和能源比较丰富,是全国的能源、原材料重要基地。河南既是生产大省,也是消耗大省,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现状不容乐观。长期的石化农业发展模式在促进河南农业生产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环境恶化,如农村水源污染严重、土壤污染严重,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二、河南省农村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环保基础设计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地方缺乏基本的污水垃圾处理设备,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重,产品附加值低的产业模式,农村工业规划布局不合理,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药、化肥使用不科学,导致大量的资源消费、环境污染。二是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受到制约。现阶段,农村中基本的生态生产单位是农户,较为分散、孤立,缺乏普遍的组织与支持,直接影响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的组织。三是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发展低碳农业,核心是技术创新。但目前,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员断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直接影响到低碳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三、 河南省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其一,大力推广农业节能模式。一方面要从提高农资利用效率入手,减少能源消耗。要在全省农村普遍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不断扩大覆盖面,针对土壤状况和农作物生长需要,确定化肥的合理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粮食单产。另一方面要从耕作制度、农业机械、养殖等方面入手减少能源消耗。要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技术,探索建立高效、生态、节能的耕作制度。如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及多种形式的旱作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建造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等。

其二,大力推广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在农产品加工产区,开展农产品下脚料制造高效燃料、加工成饲料进入养殖市场的循环利用。在粮食主产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采用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秸秆氨化后喂畜、秸秆替代木材生产复合板材、利用秸秆种植食用菌、秸秆生物气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畜牧业产区,大力推进畜禽粪便还田,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同时加强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充分利用畜禽粪便,积极搞好沼气工程创新研究和建设,扩大覆盖面,提高农村生活用能的燃气比例,减少农业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其三,大力推广高效种植技术。一是垄作免耕。垄作免耕可以通过保存土壤中的碳含量、减少耕作动力投入、提高土壤肥力等多方面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农作物全部推广“麦―玉米”、“麦―大豆”免耕栽培技术。二是科学合理施肥。通过对土壤增施有机肥,减缓土壤有机质腐烂,缩短有机粪肥的田间暴露时间,改善土壤水分管理。此外,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的使用数量,增加有机肥使用数量,改善农田土壤的通气条件和酸碱度;尽量减少农田土壤耕作,大力栽培地面覆盖植物。三是病虫害综合防治。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控害作用,全面普及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病虫害技术,积极推广农药增效剂和农药替代品,加强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以恢复和保持农田生态平衡,达到控害、保产、保益、保环境、保安全、增效益的目的。

其四,大力支持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沼气作为生活能源,一般含有25%~30%的二氧化碳和50%~70%的甲烷,燃烧1立方米沼气,可产生0.975立方米的二氧化碳,相当于3公斤标煤释放的热能。多年实践证明,发展沼气是目前解决广大农民生活用能问题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既发展了低碳农业,又增加土地有机肥含量,减少了化学农产品。河南省应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沼气工程的建设投入,以推进农村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