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29:08
导语:在初中物理知识结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要: 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加强实验和模型教学,激发兴趣搭建“阶梯”;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有关问题。
尽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设置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必修模块,但是这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一坡度。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学生方面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效果显著。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物理教学衔接的指导意义
皮亚杰认为:“结构是在构建中形成的。”换句话说,任何结构都不能与构建相分离。知识结构的形成也是如此,人的认知结构 发展 变化的机制主要表现为动态的平衡过程。动态平衡是通过有机体内部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同化与顺应来实现的。这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两个彼此密切联系的主要过程。同化是指个体将感受到的刺激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图式的过程,也就是使客观事物适应原有的知识结构。而随着认知的发展,人的同化形式逐渐复杂。在个体接受新刺激、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新的经验常常会和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形下,人的认识就要适应环境和客观事实。顺应就是使人的认识适应环境和客观事实,通过修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同化与顺应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说它对立是因为同化让事物服从原来的知识结构,顺应是人认识适应客观事实。统一是由于同化和顺应都是人们认识周围世界、学习新的知识、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同化与顺应这一对矛盾促使人们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并在大脑中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问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二、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我们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例如我在讲授“力的合成”这一内容中,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目的是强化同化与顺应过程,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知识结构。第一个实验(在实验中以gf为力的单位,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首先,选择一个50g的砝码,然后用两个弹簧秤拉起这一重物。两个弹簧秤挂在物理支架上。调整两个弹簧秤的相对位置(这是事先设计好的),使其夹角为90°,并且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分别指在30g和40g的位置上。这就是说,互成90°的一个为30gf,一个为40gf的两个力拉起来一个弹簧,指针都指在50g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两个互成120°的50kg的合力为50gf。从上述实验中学生可以看到,第一个实验中两个力的合力不等于70gf,而等于50gf,第二个实验中的两个力的合力不等于100gf,而只等于50gf。这与学生以前的知识结构中代数和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对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冲击,使学生认识到力的合成是一个全新的知识,需要一个新的知识结构来表示这种关系。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客观事实使学生开始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促使学生去顺应客观事实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学生开始在顺应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学习。他们在这顺应客观事实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在初中所学的力与有向线段的对应关系这一知识结构来表示几个有一定关系的力,在第一个实验中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是两个分力的平方和等于合力的平方,这样两个分力与合力所对应的线段恰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在第二个实验中的两个分力与合力所对应的线段就会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接着再根据各力所在的位置和方向会使他们 自然 而然地想起几何图形中的平行四边形,当把力对应在平行四边形上时,就会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由这两个分力为邻边组成的,合力是这个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对角线,这样学生就得到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在得到这一法则所经历的同化与顺应过程。首先是实验给出了与以前代数和不同的结果,实验事实与学生头脑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冲突,它促使学生不得不寻求新的理论来顺应这一实验结果,使得学生的思维服从实验事实,平行四边形法则就是顺应客观事实的结果。在顺应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在大脑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在顺应客观事实的同时,同化过程也起了重要作用,力与线段的对应关系是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把分力与合力之间的关系用几何图形表示出来就是同化的结果。同化的过程同时也加深了知识的深度,由原来的一个有向线段表示一个独立的力,变为由几个有向线段表示几个有一定相互关系的力,并且使学生加深了对这种对应关系的理解(力与线段的对应关系在力的合成这一问题上是十分重要的),为继续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实验和模型教学,激发兴趣搭建“阶梯”
1.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物理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了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一些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这个知识内容之前,学生只是了解地球的引力——重力。在本课开始,教师应该将宇宙中卫星的运动方式展示给学生,并提出“为什么这些卫星会围绕地球做 规律 的运动”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同样,在马德堡半球实验、钱毛管实验中教师都可采用相同的办法,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2.重视模型教学,搭建学习“阶梯”。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因此应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形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以简单的月亮环绕地球的运动为例,如果不引入质点这个模型,月地之间的距离就无从算起,运动轨道也就多得数不清。就高中物理来说,无一处不是在研究物理模型,其一是研究对象的理想化,如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等;其二是研究过程的理想化,如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模型去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正确的模型毕竟是人类对事物一定层次认识的反映,但在通向真理的征途上起着阶梯的作用,对高一学生来讲,这个阶梯非常重要。
3.注重实验教学,引导自主探究。
物 理学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 科学 。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共同必修模块1,2中已将不少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先做实验,然后共同讨论,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寻找物理 规律 。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角色换位”,扮演学生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优化整理,帮助学生完善、巩固认知体系。在上述引发学生求知兴趣的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自主探究: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现象。然后,教师可适当地启发,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将学生的粗糙、肤浅、片面的认识进行归纳、 总结 ,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紧密,真正达到认知的“同化”。
总之,我们用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的事实,让学生积极地观察、思考、探索,在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中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
四、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
在运用同化与顺应理论时,教师一定要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千万不要放过任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接触新问题的时候,必然会受到自身经验与知识的限制,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高中物理教学必须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得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教师的平等合作观念,也会给学生营造一个愉快、放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思路的展开,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构建。
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学生掌握某一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去解决问题。但是学生从认识这一规律到理解这一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再到应用这一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梯度高、难度大,在教学中我们切不可跳跃式前进,应该一步一步走,步步升高;切不可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发生和 发展 的逻辑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最重要、最本质的。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就必须强化提问、板演、作业练习等教学反馈手段。在“渐进”的基础上,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那些错误的思维过程,以此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在作业或练习批改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讲评时教师可给出多种典型的正确或错误的解法,剖析它们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阅读物理课本时我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像、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我们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2.指导学生听课。
上课时学生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3.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且容易遗忘。总结也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运用哪种方式总结,我们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实践证明,尽管高一物理难学难教,但教师只要把握高一学生物理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特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发掘物理思想过程为核心,以强化反馈为手段,面对实际,讲求实效,注意高一物理与初中物理内在的延续性与阶梯性,就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顺利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机衔接,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这对学生以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解题习惯和分析方法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 文献 :
[1]张宪魁,李晓林,阴瑞华.物理学方法论[m].浙江 教育 出版社,2007.
[2]蔡丽珍.新课改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5).
[3]陈菊.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恰当衔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12).
关键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教学 应用
一、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适时将思维导图融入教学中
为了有效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老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适时将思维导图模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其中,利用思维导图具有以下几个有点:一是利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学习的脉络和思维;二是利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学习方法;三是利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系统的掌握教学知识点。尤其是在教学知识复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学习知识出现断层现象。
例如,在讲解“力”时,老师应该在绘制思维导图之前,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内容,然后再进行教学。
在确定三个主题中心之后,再阐述三种力的概念、性质和作用效果。同时,根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设计分支,一层一层的向下延伸,逐渐形成一张系统关于力的网络图。通过利用思维导图,能够让所有知识点都融入到整个系统结构图中,从而让学生头脑中能够有更加清晰的系统,让大脑得到开发、分析和记忆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以实验为载体,理清知识脉络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占据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便需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前后相连的物理知识有效连接起来,从而构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良好的物理结构。其中,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模式,有利于让学生从整体看待物理问题,将核心内容更好地表达出来,准确体现出各个知识点的层次关系。因此,思维导图模式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合理地将所有知识点连接起来,有效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对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具有较大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质量和密度”时,老师便可以合理利用不同的物体,设计可行的实验,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了解到质量与密度之间的关系。同时,老师再绘制出相应的思维导图,组织学生共同对思维导图进行全面评价和完善,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知识结构,加强记忆(如图1)。
三、考前复结,提高学习效率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复习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同时,还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缺陷,全面理解物理知识,从而最大限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尤其是在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主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为了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便可以在初中物理复习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思维导图,将复杂的学习知识点统一纳入到思维导图中,让学生能够根据关键词进行知识拓展,从而帮助学生能够从浅层物理知识逐渐掌握物理知识的本质,快速理解各个知识点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在学习压强和浮力时,老师便可以先给出核心词语,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讨论,绘制出一张能够概括这一主题的知识思维导图(如图2)。
四、应用实践案例进行分析――以光现象教学为例
在初中物理课程光现象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模式,应坚持从整体教学入手,开展相关教学功能拓展,合理把握教学结构体系,全面做好整个教学环节的细节工作,促进各章节知识点紧密衔接在一起,从而保证知识结构的逻辑性。首先,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常识,全面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光现象,再以此作为正确引导。其中光现象主要包括人造光源和可见光源、不见光源等,光反射现象和光折射现象、光色散现象。
通过利用思维导图模式,能够让学生意义分解问题知识,然后再将分解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在指出各种光现象之后,再对学生全面分析光传播路径,要求学生深入探究光直线的传播现象。其中,光直线传播主要涉及到直线传播和不同界面曲线传播,便于学生能够快速区分光速和光应用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将小孔成像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再让学生根据老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全面掌握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点,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水平。
五、结论
综上所述,将思维导图模式应用到初中物理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扮演辅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核心建造,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意识得到有效解放,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总体上稳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绩效,促进阶段性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益.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13):450-451.
关键词: 概念图 初中物理 教学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在初中所有的学科之中是比较有难度的,其涉及的知识及概念对初次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与掌握,与此同时因为受到课时的限制,通常都是学生对于相关的物理概念没有深刻的认识时就会投入下一堂的学习中。而概念图所具有的作用是经过图解的形式把初中物理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一、概念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之中的作用
(一)完善教学方式
初中物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尤为注意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具体掌握情况。初中物理教师通常都是运用一些具体的事例引入相关的物理概念之后,再对其进行详细的解答及分析,并安排相对应的一些练习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但是在实际练习中我们逐渐发现一些问题。尽管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掌握相关知识,并且能够结合具体的物理公式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但在实际进行操作过程中,通常都会受到物理公式运用范围的局限,无法做到灵活转化。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学生对物理概念之间存在的联系不够理解,无法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将各知识点互相连接在一起的知识体系。概念图本身就有非常强的整体性、有序性及直观性,假如教师可以将其合理地融合到物理教学中,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促进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
(二)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根据书本内容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而学生则是经过一定的练习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由于缺少能够对知识结构进行深化的有关教学,导致学生在理解有关的物理概念时非常模糊。而概念图能够用非常简明有序的形式将物理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展现在学生眼前,促使其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与此同时概念图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估方面是一个非常好的标准。一方面,教师能从学生绘制的一些概念图上发现其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状况,并及时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学生在概念图的绘制过程中,会发现平时在学习之中疏忽遗漏的问题和知识,由于构建完整的概念图需要绘图人本身清楚地掌握所有有关知识点,并且对这些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有详细了解。这样就能使学生对自身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二、概念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之中的应用分析
(一)在新知识教学之中对于概念图的应用
在新知识教学之中对概念图的实际应用可以融合传统方面的教学方法进行,即课前进行预习、课后进行练习。在课前阶段,教师应该按照相关知识点进行教学安排,将概念图融入课堂教学中,并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把这些知识点归纳整合,绘制出相关概念图。与此同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根据自身的了解进行概念图绘制的任务,从而对于新知识点进行课前预习。一方面学生经过绘制概念图之后,对之前学到的知识与即将学的新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行初步了解,为掌握新知识点做好铺垫。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绘制的概念图进行观察,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点的掌握状况,并对学生掌握生疏的知识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辅导及改正,从而确保学生的知识网络具有连贯性和正确性。
(二)在复习时对于概念图的应用
对于复习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将其安排到每一章的末尾或者是全书结束的阶段。具体整合的知识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而定。并根据具体的课时做出相应调整。学生在每一章节末尾的时候可以将相关的概念图绘制得详细一些,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化了解。而在用概念图对全书进行总结绘制时一定要找到其中最重要的知识内容,可是适当地省去一些细枝末节,教导学生从宏观角度对知识进行思考。教师应该在学生绘制完成之后进行逐一观察并给出对应的修改意见。复习最重要的一点是查漏补缺,经过概念图的绘制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
三、结语
对于概念图的合理应用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在头脑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增强整体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将概念图实际融入教学中时,由于各教师教学方式的差异及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可能会导致不同的问题出现,因此需要初中物理教师在实践教学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于概念图的应用方法不断改正,不断完善,从而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周拱照.概念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33).
关键词:初中物理 复习 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种开放和个性化的知识观,强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及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课程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即使是复习教学,也不能考什么,教什么。而应有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眼光,为学生创设一种发展空间,使教学成为探究与发现的过程,成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笔者一直从事初中的物理教学工作,针对中考物理试卷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复习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复习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的复习教学策略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 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因而在新课程标准下,问题情境有其更广阔的天地,创设成功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
比如,在进行 “光的反射”复习时,就创设下面的情境: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一阵大雨过后,小华和小明两人迎着月光相约来到村外散步,边走边谈,回家时两人的裤子都被路上的积水弄湿弄脏。请问,如果你是小华或小明,你如何判断路上哪里有积水,使自己不至于踩到呢?接着学生就议论纷纷,有的说凭着对路较熟;有的说出去时迎着月光,路面上较亮的地方有积水,回来时却是较暗的地方有积水;有的说……于是就可借助学生的回答,从而自然地复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等相关知识点。
二、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复习教学策略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概念确立、规律的揭示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新课程教材特别重视学生实验,尤其重视探究实验对学物理知识的建构,在设计物理知识学习的课程安排时,很多章节将实验内容设计其中。所以物理基础知识复习时,应根据知识建构的需要,将实验复习与知识复习在时间结合在一起复习。实验复习在复习教学中有双重功能,一是以实验为材料,让学生在了解和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建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实验复习,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有效的实验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一些实验技术,更应当使他们物理思维方式得到训练。在实验教学中,要尽量再现实验的设计过程,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换种方法行不行?”以此渗透物理思想,启迪学生思路,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例如:小明认为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小华认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深度有关,深度越大,浮力也就越大。小李认为,轻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重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若要回答以上问题,只需要准备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1个,较深的容器1个,带盖的玻璃瓶1个。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来找到正确的观点。
在实验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实验结果,而缺乏对实验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监控。应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展示分析思路,纠正思路的偏差。教师也不能总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因为教师给学生的往往是专家的分析思路、思维过程,而对中间出现的不适当思路调节,新思路的寻求与评价,以及最终思路的定向过程隐藏起来,不利于学生思维过程的指导和训练。
三、以建构知识结构体系为主的复习教学策略
知识结构体系网建构,是在新授课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综合和深化。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基础上,把分散在各章节的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间的本质因果关系和整体性。该阶段的复习具有系统性强、概括性高、条理清楚等诸多优点,强调综合能力突破。为实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综合建构,应为学生设置更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复杂的问题过程中实现物理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
四、联系人文背景为主的复习教学策略
新课标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科技发展、社会热点问题、相关学科,要求关注提供 宽广的人文背景,从而使学生获得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让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的美成为科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发挥科学和人本教育功能。例如:我们可以联系古代文学中与物理有关的内容、当代科技带来的负面热点内容等。
五、互动式的复习教学策略
谁不想做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呢,但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学习好的学生,第一条就要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时间,就是要不屈不挠地去学习。树立信心,坚信自己能够学好任何课程,坚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坚信有几分付出,就应当有几分收获。古人说得好: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故而,学习态度,思想方法是前提。然后,就是要了解做为一名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如下八个环节: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课外学习。这里最重要的是: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这五个环节。在以上八个环节中,存在着不少的学习方法,下面就针对初中物理的特点,提出几点具体的学习方法。
一、三个基本。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关于基本概念,举一个例子。比如速度,它是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v=s/t。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也是v=s/t。它适用于任何情况。再说一下基本方法,研究初中物理问题有时也要注意选取“对象”。
二、独立做题。要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 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
有了图就能做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特别是在解关于电路方面的题目,不画电路图是较难弄清电阻是串联还是并联的。
四、上课。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思或尽量少走思。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五、笔记本。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做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做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常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六、学习资料。学习资料要保存好,做好分类工作,还要做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做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做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做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做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七、知识结构。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节。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习;物理过程分析;图像法;敢于吃苦;六个环节
在高中理科各科目中,物理科是相对较难学习的一科,学过高中物理的大部分同学,特别是物理成绩中差等的同学,总有这样的疑问:“上课一听就懂,课下一做题就错。”这是个普遍的问题,值得物理教师和同学们认真研究。下面就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便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知识结构特点的区别
(1)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高中物理则有一个知识体系。如第一学期所学的新编高级中学物理,第一章从运动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找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规律——加速度;第二章讲述力的知识,为动力学做准备;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则从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运动状态改变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高中物理则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如物体的运动,初中只介绍到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高中对速度概念的描述更深。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改变必然有加速度,而加速度又有加速和减速之分。又如摩擦力,高中仅其方向的判定就是一个难点,“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首先要分清是相对哪个面,其次要用运动学的知识来判断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然后才能找出力的方向。有一些问题中还要用到物体平衡的知识才能得出结论,例如:在水平面上有一物体B,其上有一物体A,今用一水平力F拉B物体,它们刚好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A和B之间的摩擦力。分析:A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受力一定平衡,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故物体A和B之间摩擦力为零。
(3)初中物理注重定性分析,高中物理则注重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比定性分析要难,当然也更精确。如对摩擦力,初中只讲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好理解;高中则要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且静摩擦力的大小一般要有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决定。
高中物理还强调:
(1)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就是要了解物理事件的发生过程,分清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物理量不变,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针对两个以上的物理过程更应该分析清楚,若不分析清楚过程及物理量的变化,就很容易出错。
(2)注意运用图像:图像法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好方法,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直观,对我们处理问题有很好的帮助,但是容易混淆。如位移图像和速度图像就容易混淆,同学们常感到头痛,其实只要分清楚纵坐标的物理量,结合运动学的变化规律,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3)注意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高中物理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这对于我们学习知识和巩固知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同学们要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切实做好学生实验,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注意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如何学好高中物理
物理这门自然科学课程比较难学,靠死记硬背是学不会的,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出个题目还是照样不会做。物理课初中、高中、大学各讲一遍,初中定性的东西很多,高中定量的东西多,大学定量的东西更多了,而且要用高等数学去计算,那么,如何学好高中物理呢?
第一条就是要敢于吃苦,珍惜时间,不屈不挠地去学习。树立信心,坚信自己能够学好任何课程,坚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坚信有几分付出就会有几分收获。
第二条就是要知道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如下六个环节: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系统总结、课外学习。在以上六个环节中,存在着不少的学习方法,下面就针对物理的特点,针对就如何学好物理这个问题结合上面六个环节,提出几点具体的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就是在上课的前一天的晚上对第二天所要学习的课本内容进行预习,通过课前的阅读了解知识重、难点和疑点,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课前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2)专心上课。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请教,不要以为老师讲的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完全自学了。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3)及时复习。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们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比对,看看是否有矛盾,如果有矛盾说明还没真正弄懂。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在弄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及时完成作业,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适量地做些课外练习,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4)独立做题。要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完成一些题目。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还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走一些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5)系统总结。每学完一个板块,要把分散在各章的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连贯畅通、思想活跃。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起来。
(6)课外学习。阅读适量的课外书籍,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实践表明,物理优秀的学生,无不阅读了适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因为,不同的书籍,不同的作者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阐述问题,阅读者可以从各方面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学到很多巧妙简洁的思路和方法。见识一多,思路当然就活了。
总之,只要同学们努力学习,注重方法,充满自信,就一定能够学好高中物理。
参考文献:
[1]葛新元编著,《实用高中物理学习方法》1999.3
[2]费金有,《中学物理教师课程价值观的透视与反思》2010
[3]张天蔚、王小云,《特级教师教你学习好方法》2001、12
[4]刘泽军,《高中物理课堂活动教学实践研究》2011
1 提出以脑图为复习支架的背景与目的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知,教师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初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是系统总结初中物理两年来的教学内容,由于总复习的时间短、任务重,教师往往为了节约时间,以“提纲+记忆”的方式进行强化训练,这不仅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也不符合建构主义理论主张的“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采取正确有效的复习方法对增强复习的整体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进行知识调理、理解和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初中物理知识体系的过程。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课程改革纲要,进行有效的物理复习教学?笔者在多年运用脑图进行物理教学的基础上,希望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借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建立起利用脑图促进初中生物理一轮复习,实现有效学习的教学模式。
2 什么是脑图
脑图,又叫心智图,创始人是东尼·巴赞(Tony Buzan)。脑图就是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它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脑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脑图除了加速资料的累积量外,更多的是将数据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因更系统化而提高大脑运作的效率。图1就是基于脑图理论绘制的脑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脑图具有3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1)层级结构特征。在脑图中,概念是用层级结构的方式来呈现的,中心主题“初中物理”置于图的顶层或中心,各类次级主题和更具体的概念按等级排在下面或,体现了一种纵向的知识结构特征。这一结构特征有利于揭示知识的深度,揭示思维的深刻性。
2)交叉结构特征。在脑图中,交叉连接表示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通过热机可以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能帮助人们明白脑图中各知识点是如何发生联系的,体现出一种横向的知识结构特征。这一结构特征有利于揭示知识的广度与关联性,启迪创新思维。
3)图式化特征。不仅某些概念节点会以形象化的图形符号来体现,而且整张脑图本身就是个结构清晰的图片,以图式化的形式来呈现知识,有利与降低语言通道的认知负荷,优化认知过程,促进直觉思维的发展。
3 如何使用脑图展开有效复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何变辛苦的教学为有效的教学,变痛苦的学习为轻松的学习呢?笔者通过电磁现象的复习教学进行具体阐述。
3.1 学生预复习,制作手工脑图
叶圣陶先生说过:“预习的事项一一做完了,然后上课。”学生利用对已学知识的印象结合现有学习资源进行预复习,找出关键知识点,制作自己的脑图。做出的脑图可能不完善或不完整,也可能脑图中带有学生的问题、某些错误的概念或错误的联系。虽然学生的初始脑图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对学生而言,这就是知识在头脑中不断梳理和构建的过程,这个环节是必要和有益的。
3.2 教师利用脑图备课,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的作用由主导变成指导,学生成为复习课的主体。教师课前需要准备的是梳理知识结构,整合有效资源,使复习内容条理化、系统化。目的是在教学时与学生的脑图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再通过答疑、媒体呈现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整体复习内容把握。
3.3 以Mindmanager为平台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以问题形式让学生自检自己的脑图。教师提出问题(图2),请学生用自己的脑图呈现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点予以解释。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并展示自己的脑图,检查自己的脑图知识结构是否完整,也能检查学生对概念的脉络是否清晰,便于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加以弥补完善自己的脑图。
第二环节,讨论由问题所涉及的关于“电磁现象”可能的各级主题。以回答问题“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磁体”为例,学生回答时会涉及什么是磁性,什么是磁体,什么是磁极,磁体有哪些性质,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展示学生所画的脑图,教师再点击事先设置的关于磁体的知识节点“”依次展开各级主题,学生对比老师的脑图,进行综合性评价,补充遗漏知识点,讨论出最优方案。
第三环节,学生修整脑图,并进行自我评价。讨论完成之后,学生应及时修改和调整脑图,对于遗漏和困难点用不同颜色的笔或图形加以区别。同时,学生在重现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还要实现自我评价,构图困难说明自己的知识结构存在不足,构图不完整说明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构图层次不清楚说明对这部分的概念理解未透彻,这样就从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进学习。
4 利用脑图进行物理一轮复习的意义
脑图是让学生变聪明的工具,这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学生在进行预复习的脑图制作过程中,不但要找出知识点,还要理清它们间的关系,找出自己模糊的知识点,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相互交流中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相同的概念,学生有着不同的理解,通过师生讨论共建脑图,共同协商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使学生和教师的认识共同得到完善与扩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1.掌握新课介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是物理学科的基础,要想提升物理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物理学习中,让课堂教学能够顺利的进行。学生在刚接触这一学科时会感到比较好奇,教师就需要利用这一点,结合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结合新课程的引入阶段的特点全面的发挥出其优势,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将学生引入到教学中,构建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欲望。例如,可以引入实验,在学习《摩擦力》时,教师就可以用塑料袋把玻璃瓶提起的实验引入到教学中,教师将塑料袋套放入玻璃瓶内,且在其中添加红色液体,学生就可以看到二者紧密的结合,之后教师可以提起塑料袋,学生会以为玻璃瓶会掉落,但是事实并非如此[1]。这和学生的想法不同,教师要及时的进行引导,让学生产生疑问,这就出现了问题情境,学生能够积极的动脑思考,探究答案。教师还可以在课题教学中引入物理故事,比如,阿基米德以及浮力的故事,通过故事提出物理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学中,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另外,新课改强调需要做到理论以及实践的有机结合,知识要和生活进行结合。在新课程介绍中,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以及接触物理知识,让他们再次思考生活经验中蕴含的物理规律。比如,在“热传导”教学中,教师就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热凉饭或者是粥时,我们能够听到其发出的声音,且一直有气泡冒出来,但是我们如果尝一下就会发现并不是很热,相同质量的水,在出现这样的声音之后就会变热,为什么同样的现象,但是结果不一样呢?”,这样就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让他们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结构,结合知识点,实现融会贯通
认知学派强调学生理解一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这一学科,他们觉得学习新知识一定和旧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之后内化新的知识。初中物理教学要提升教学效率,就需要利用这一教学规律,让学生可以掌握横向以及垂直的学科结构。横向结构就是初中物理课[2]。一般有很多的学习内容,如,能量、运动、功率、光等,每个内容中都有很多的知识点,比如,在光的知识中,就包含光中的光折射和反射,和折射现象有关的透镜知识,其中还包括其他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建立物理学的横向结构,让学生能够有全局视野,让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快速的找到认知支点,采取类似的认知结构学习方法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物理学的垂直结构,就是课程教学中物理知识要按照现象到法律到本质的顺序进行安排,且不一样的知识点对学生的要求也存在差异。
3.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规律,掌握教学以及学习中的难点以及重点
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依据从具体到抽象到具体的顺序的螺旋。学生的认知发展是稳定性以及变异性、阶段性以及连续性,还有数量方面的变化,进而实现质变。所以,当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就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规律,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的重点,有效的对难点进行突破。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难点就是凸透镜成像,其是从凸透镜以及望远镜成像的例子中切入知识点,这和学生的生活之间有紧密的联系。通过教师实验操作或者是学生合作进行实验,可以让他们自己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成像规律,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有效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4.在教学中有效的运用多媒体,提升教学效率
4.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比如,在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时,在教材中的内容很少,篇幅不长,然而有很多的插图,其中就包含了很多的信息量,然而课本中的插图是静止的,而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这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的展示,让学生对这方面知识进行初步的感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过山车的视频,引导他们复习动能、弹性势能以及重力势能的定义和相关的影响因素,并且提出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滚摆下降之后又自动上升了呢?”,让学生动脑思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进而过渡到动能以及势能间的转化探究中,提问学生二者之间是怎样转化的引导他们进行探究。
4.2在物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现问题,这样能够有效的节省时间,用直观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有直接的认识,所以,在探究活动中,就需要科学的运用多媒体,促进探究活动效率和效果的提升。比如,在学习“分子热运动”时,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将气体扩散实验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观察;之后教师可以把玻璃板拿开,引导他们观察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进而引出该实验现象其实就是分子在运动。之后可以用“墨水滴入水”的实验,让学生开展探究实验,通过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固体的扩散现象,为学生“液体和固体间是不是有扩散现象?”,让学生接着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可以使用课件的方式将结论展示出来。之后给学生提出问题“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引导学生可以开展实验。教师在学生实验中要深入小组中指导,引导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在小组汇报时要通过课件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得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要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进行举例,并且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观察中表达,这样学生就会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概念,有利于其新知识的构建。
第一条是从思想上征服学生。
要让学生知道,谁不想做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呢,但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学习好的学生,首先就要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时间,就是要不屈不挠地去学习。要树立信心,坚信自己能够学好任何课程,坚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坚信有几分付出就应当有几分收获。
第二条是感情投资。
1.可以先从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开始。这件事看似不大,但当学生犯错时你若能点出他的名字,他会认为老师认识我,就会有所忌讳,并且还认为老师重视我,别让老师告诉班主任。那有的老师教的班多怎么办?可以先从易犯错的孩子入手。
2.把学生当做小学生甚至更小的孩子来看,有耐心,有恒心,接纳学生的情绪,、错误。学生易犯错,也易反复,我们要有一种信念:我说的话有一个人听就不赔,两个人听,就赚一个。学生犯错,我说了他听了,好的;过两天提醒他,犯了再让他改,相信他终有一天会明白。不要有过激的行为,以免造成老师和学生都不愿面对对方。
3.接纳是双方的,当你接纳学生时,学生也就接纳你了,然后就可以改变学生。
4.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去鼓励,对于缺点要采取有效的惩罚措施。如何发现?从一点一滴开始,如“讲台旁的学生整理桌子”,说明他懂事,主动帮老师。把学生当成几岁的小孩,你总能看见他的进步。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进步要大力表扬;缺点,要有有效的措施。比如,英国解剖学家麦克劳德小时候想看狗的内脏什么样,杀了校长的狗。被发现后,校长严厉地“惩罚”他,命他画两幅图,一幅是人体骨骼图,另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校长的惩罚,使他搞清了人体结构。从中我们可学会利用孩子们的无心之错正确地引导,要学会多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5.课下给与关心。比如他生病回来,我们可以问一下;或在作业本上进行问候;课下主动辅导学生,拉近师生距离,比如新转来的学生,也可以积极问候。
第三条就是要帮助学生实践如何能学好物理,从而爱上物理。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学物理,了解在学习上存在如下六个环节: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建立错题集系统总结。这里最重要的是“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建立错题集系统总结”这五个环节。在以上六个环节中,存在着不少的学习方法,下面就针对物理的特点,针对“如何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具体的学习方法。
1.三个基本。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2.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3.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 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则是活的、连续的。
4.上课。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或尽量少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要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5.笔记本。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也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常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6.学习资料。学习资料要保存好,做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7.知识结构。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