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29:09
导语:在市场调节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小组合作;教学设计;市场配置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7601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笔者以经济生活中《市场配置资源》一框题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学生如何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学习。
一、导入
播放关于机器人做菜和送餐的视频作为导入,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回到课堂。进而埋下伏笔,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机器人市场。
二、进入新课
[聚焦热点]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生产方式向智能、精细转变,构建以智能制造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体系迫在眉睫,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大幅增长,机器人产I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78~79页第一目的内容,然后合作探究。
1.请你说说机器人产业火爆的原因。
学生小组探究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归纳]市场无形地通过价格的涨落和供求的变化,实现着资源的配置。
2.机器人制造商如何面对日趋激烈的产业竞争?
学生继续小组合作回答。
[教师归纳]市场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这三个信号无形地配置资源,这实质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那什么是市场经济呢?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设计意图:通过聚焦热点,引出市场配置资源的三个方式以及优点。)
[透视热点]在工业升级转型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机器人产业园在全国各地涌现,许多厂家都在宣布进入机器人行业,甚至连很多不具备任何机器人生产基础的企业也开始贴牌生产机器人。国家刚1000亿的机器人发展规划,各地立马响应,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隐患逐步显现。
学生围绕课本81页第三目内容,小组合作探究:机器人产业为何会出现重复建设?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归纳]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一哄而上是市场调节的盲目性。机器人市场已经很火爆,但还是有很多生产者一哄而上,表明从价格的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仅有市场调节会导致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产能过剩。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必须要发挥谁的作用呢?要发挥计划的作用以及宏观调控的作用。
[综合探究]机器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机器人制造商存在恶性竞争,产品质量低;二是一些机器人制造商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三是机器人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
2016年9月12日,国家工信部起草《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1.国家制定机器人规范条件的必要性是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归纳]机器人市场出现了无序、混乱的竞争,这样会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必须要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而良好的市场秩序必须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秩序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基础。
过渡:国家工信部要规范机器人市场,还必须做到哪些呢?请同学小组合作探究。
2.探讨规范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对策,并说明理由、依据。
小组派代表记录,到展台前展示并讲解。(该环节充分调动了学习小组之间的合作意识,学生参与度很高,兴趣也很浓,在相互补充观点后,知识点概括得很全面。)
[教师点评、归纳]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要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作用。
三、感悟升华
未来机器人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你如何未雨绸缪,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学生感悟,思想升华,引导出价值观的教育。
关键词:利率 市场调节 居民户 影响因素
2003年我国进入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时期,包括现阶段仍然如此。在完善过程中不仅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应针对实体经济发现需要改革金融体制。其中,实体经济中大量存在的中小企业,在承担着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却遭遇到外源性资金融通的困局。不难想象,在金融缺失的背景下中小企业不仅将面临着萎缩式再生产的尴尬局面,我国经济战略转型也将难以维持。与此同时,利率市场调节对居民户的影响却鲜有人进行探讨。这一缺陷实则忽视了,市场经济体系下厂商与居民户之间的关联效应。正因如此,笔者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探析。
一、利率市场调节的表现
具体而言,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大领域考察利率市场调节的表现。
(一)理论表现
1、经济学观点。马克思指出,货币资本家将参与对产业资本家所获得剩余价值的分割。产业资本家在获得外源性资金支持时作为回报,需在(0,M/C+V)的利率区间内,按比例向货币资本家分配剩余M的一部分。而利率水平具体处于上述区间什么位置,则由供求双方的议价能力来确定。
2、西方经济学观点。在资源稀缺性的普适性公理基础上,推演出货币资本获得价格特征的必然性。并指出:同商品市场价格机制作用一样,要素市场(资本市场)上的价格机制仍能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古典理论可知:利率水平的决定是由供求双方的力量对比而形成的稳态均衡。
(二)实践表现
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的银行改革,对于金融利率的决定也由过去的国家行政指导,逐渐过度到现行的央行存款准备金制度下的间接指导。然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仍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这就导致上述间接指导下的利率水平难以反映要素市场的真实比价信息。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产业规划政策的执行,也使得央行在基准利率的设置上存有强烈的政策主导性。实践表现说明,我国在推动利率市场化时不应脱离以上国情。因此,可在利率决定区间内,由各商业银行根据目标市场供求关系来自行确定利率水平;并允许其在区间范围内适时调整。
二、上述表现下居民户所面对的金融环境考察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思路。直到2000年9月21日,实施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解决。2002年初,在8个县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50%扩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同年9月,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和利率浮动幅度。在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利率改革试点地区,至少有20%的资金从当地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流向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利率改革使信用社存贷款利率更符合农村资金供求的实际,促进信用社转换机制,使信用社合理有效的组织资金,合理引导民间资金,有效地打击民间高利贷行为。2010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
三、对居民户生活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以上阐述,其对于居民户生活现状的影响分析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金融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利率市场调节将对金融机构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到居民户的投资收益回报。分析如下:
1、加大了利率风险和利率管理难度。与管制的利率相比,市场利率的波动对于银行经营的影响更大,商业银行在利率管理人才和技术工具方面与外资银行差距较大,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更难。从而,对居民户的投资带来不确定性风险。
2、商业银行面对的生存竞争压力增大,利差缩小。如果没有宏观经济稳定的环境,没有银行充分有效的监管体制,迅速实现利率市场化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问题。如高利率借款现象将产生风险。高利率不仅将增大居民户创业基金获取门槛,也将导致部分居民户形成过度投机行为。
(二)资产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受到居民户对金融风险便好的差异化影响,也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资产结构配比。作为高收入阶层的居民户,在低边际消费倾向的驱使下,将大量购买金融产品。实践表明,这类居民户的金融产品与定期存款、基金、有价证券为主。因此,利率的市场化波动主要影响他们的即期收益率。而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户,在金融产品的持有上仍是与银行存款为主,并受边际消费倾向偏大的影响而会留有较大比例的现金。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可能影响因素。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就本文主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小结
利率市场调节对居民户的影响却鲜有人进行探讨。不难理解,市场经济体系下厂商与居民户之间存在着强关联效应。对于居民户生活现状的影响分析,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金融投资影响因素方面,以及资产结构影响因素方面。
参考文献:
[1]李继清,高峰.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探讨[J].金融纵横,2003,(9)
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信息是信息科学与社会生产‘粘合’的产物,”[1]因此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也日益重要,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经济信息和宏观经济管理的内涵
1.经济信
息信息这个词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信息存在于广阔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而作为信息种类之一的经济信息则在经济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从信息科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信息的产生、传递和应用的方法和理论,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经济信息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上来说,经济信息是指与经济运动整体有关的多种信息,它们从多个角度和不同方面来反映经济运动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而从狭义的方面来说,经济信息是指在经济运动中直接表现出来的信息。经济信息具有以下特征:真实性,这是它的基本特征;目的性,经济信息的目的十分鲜明,即服务于经济活动;时效性,即应用的时效性特别重要;系统性,为了掌握经济活动的变化特征和规律,经济信息要具有系统性;不对称性,因为信息的不相等性,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信息具有不对称的特点;相关性,各种行业和经济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制约和利用。此外,经济信息还有五个功能:开发、控制,增值、选择和预测功能。
2.宏观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各级政府,以市场调节为基础,运用一系列措施保障国家经济平稳有效运行,从总体上对整个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它可以延伸到整个总体国民经济。其重要性表现在:第一,是市场调节的有力保障。市场调节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但同时也有弊端,企业都向利润大的行业发展,可是一些利润少的行业对于国家来说是必须的,因此只有依靠宏观经济管理。第二,有利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宏观经济管理确保了公有制的地位,提高了国有资产的安全性。第三,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市场秩序。单一的市场调节容易造成垄断,破坏市场稳定。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国家要做到严格依法办事,为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营造良好的环境,保障社会公平,维护国家利益。
三、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并且灵活发挥经济信息的作用,善于解决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使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效果达到最好的效果。
1.建设经济信息的网络系统,力图达到合理有效的目的
要想建设有效合理的经济信息网络系统,做好收集信息的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计划性,应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资料变化情况来确定一个计划,做到统筹兼顾,切忌盲目贪多,要做到重点突出。二是及时性,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突出“快”这个特点。三是针对性,面对经济信息的繁复性,必须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目的是壮大所服务对象的经济和自身的发展。四是系统性,要进行长期的积累,不能随便中断,必须保持系统的完整连贯。五是经济性,把资金用到实处,收集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力图做到少花钱和办好事。
2.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力图做到系统化规范化
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自动化数据处理系统,其内容指的是为生产的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使其发挥管理的职能,充分的进行管理活动。由此可知,针对宏观经济管理,要建立与之相应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此系统应有一定的独立性、可靠性、目的性、经济性、完整性等原则。由此看来,从科学的角度把握住经济信息,建设合理的信息系统,必定能有力的推动宏观经济管理,使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3.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目前,我国十分缺少经济信息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了让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更加有效,必须培养和选拔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做好经济信息的管理。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比较健全的聘用选拨机制,工作人员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并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拔出符合条件的优秀人员录用。在具体的分配工作上,有针对性的依据其实际情况和自身优势分配,从而将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以便于更快的适应工作。任用之后还要进行定期考核,要从能、德、绩、勤等多方面进行考核,时刻激励和督促工作人员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对工作人员进行恰当的培训不仅能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而且更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更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4.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保障宏观经济的管理效应得以实现
合理的经济制度有利于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要做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进行改革。首先要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点发展股份制的经济,使之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其次,进一步深化国企的改革,从产权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造。第三,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第四,建立完善严格的财政制度,努力实现中央与地方权利义务的对等性,遵循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规律。另外还要健全法律法规,着力深化政治体制的改革,增强政府的廉洁性。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工商行政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令人担忧。
在武汉大学长期从事工商行政管理教育和理论研究的王林昌教授说:“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存在着两方面的研究力量,一是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二是高校中的一些专家学者。系统内的研究人员一般是应用性的研究,即选题多是围绕工商行政管理的中心工作,如机构设置、干部的培训提高、市场准入的政策与改革、反不正当竞争的执法与实践、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及打击假冒伪劣、商标广告的监管等等。同时,也研究一些与工商行政管理有联系的热点问题,如‘入世’与工商行政管理、知识经济与工商行政管理、电子政务与工商行政管理、诚信工商、和谐工商等。专家学者及社会上的研究内容多是偏重于一些理论性的研究,而且比较集中在企业的市场行为和监管部门的管理行为方面。因此,尽管工商行政管理研究进行几十年,但一直没有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理论体系,工商行政管理的理论研究也一直不能深入下去。”(王林昌:《‘四个统一’是对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贡献》·《中国工商行政管理研究》2007年第9期)
需要注意的是,基础理论研究的滞后,不只是学术理论上的事情,不仅仅是影响了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而是直接困惑着基层的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束缚了他们的开拓和创新精神,是当前普遍存在的思想心态漂移不定、短期行为屡禁不止、浮躁情绪有增无减的根源所在。
我们作为工商行政管理的实际工作者,既然看到了这些,就不能只是停留在担忧和尴尬上,而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实践经验的优势,为专家学者提供动力源泉,推动工商行政管理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二、对工商行政管理概念的再认识
什么是工商行政管理?这是引领工商行政管理基础理论研究的首要问题。三十年来,理论界和工商系统的实际工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至少有四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能来界定的。在1978年9月恢复工商局时,基本职能是“四管一打”,即管市场、管企业注册、管合同、管商标和打击投机倒把。而到了1983年机构改革,职能变成“六管一打一制止”,即增加了管个体私营、管广告,制止商品流通中的不正之风。这个“六管一打一制止”,就是工商行政管理概念的最初解释,至今令“老工商”记忆犹新。然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工商行政管理的任务不断加重,1994年增加了反垄断、不正当竞争、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1998年增设了消保部门,明确了工商部门保护消费者权益职能;2001年又增加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打击传销。至今,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已经有十三项职能了。很显然,以职能的罗列来界定工商行政管理的内涵是不恰当的。
第二个版本是将“工商行政管理”这一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加以解释。由董久昌和蔡良才先生主编的《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概论》(海洋出版社1985年10月版)在开篇对“工商行政管理”这样定义:“从广义上讲,我们把国家通过国家行政机构对社会商品经济活动的管理职能称之为工商行政管理。……狭义的工商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国家的法律、经济行政法规,对社会商品经济活动中的综合性经济活动进行的行政管理监督。”
第三个版本是被理论界称为的“大工商概念”。在左宪棠先生编著的《社会主义工商行政管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一版·第1页)中界定:“工商行政管理,国家通过自身的行政机构对工商企业经济活动实行的监督、指导和干预。国家通过这种活动达到参与经济的目的,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和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这实际上就是对上述董蔡《概论》广义定义的细化描述。很显然,这一概念覆盖了包括发展计划、工商企业管理、税务海关、金融监管等一系列对经济活动负有监管责任的部门,范围之广大,无论是在二十多年前,还是在当今,都距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状况甚远。
第四个版本是工商系统专业培训中解释的概念,被理论界称为的“小工商概念”。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编写的《工商行政管理概论》(工商出版社1986年8月第一版·第14页)中是这样表述的:“工商行政管理是国家通过专门的经济行政管理机关,运用行政权力,在商品经济活动中,实行经济监督,确认和保障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协调经济关系,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种管理职能。”这样的诠释,相比“大工商概念”是小多了,也比前述董蔡《概论》的狭义定义精准了一些,但是用现今的职能划分看,还是不好将物价管理、产品质量管理等与工商行政管理区分开来。
笔者认为,定义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不仅要把工商行政管理与其他的经济行政管理区别开来,而且还要回答举什么纲,张哪些目,达到什么样的管理目标。有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认识:
第一,工商行政管理是国家管理经济职能职能的一个方面,是经济行政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管理是通过专门的经济行政管理机关,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的,而不能够是别的行政机构。
第二,工商行政管理的对象是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相关的经济活动,应该贯穿于以生产者为起点,通过商品经营者的环境。到消费者为止的整个流通过程。但是,它与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不发生经济联系,而是依据法律、法规对他们的交易关系进行调整。
第三,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是经济行政管理部门的共同目的,而具体到工商行政管理而言,其目的是维护商品交易中的信用秩序,即监督、指导、引导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在交易活动中进入诚信状态。
基于以上三点认识,笔者对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作以下表述:
工商行政管理是国家通过专门的经济行政管理机关,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运用行政权力,调整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交易关系,使之能够及时地达到最佳的诚信状态。
三、在商事信用的理论平台上寻求支撑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的市场调节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在他使用他的资本来使其产出得到最大的价值的时候,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对不是他个人所追求的东西。”
但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发现,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万能的,也有失灵的时候。也就是说,在市场调节的引导下,一切商事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是,这些活动必须在社会信用许可的框架内进行。因为失信行为最终会造成市场价格信号失真,这不仅无法达到通过市场调节来引导资源最佳置配的目的,而且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实质上就是进行了非法的收入再分配,是一定会受到市场制裁的。这就是商事信用的调节作用,简称为信用调节。
商事信用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也形成了信用调节的三种形式:一是商事信用具有影附性特征,只要商事主体进入市场,商事信用就如同的其身影,形影不离。也可以这样说,商事信用是商事主体与生俱来的身份证。二是商事信用具有价值性特征,而且是可以用货币计算的价值。正是因为商事信用的这两个特征,使得信用激励成为可能,形成了信用调节的第一种形式,即商事主体的自律性调节。三是商事信用具有间隔性特征,商事交往在先,信用建立在后,其间往往相隔一定的时间;与这个特征相关联的是,商事信用还存在一定的风险,在信息没有充分沟通的商事交往,可能会给一方当事人带来经济损失。由于商事信用的这一特征,使得具有公信力和监管职能的行政管理机构作为第三方介入,便成为十分必须和非常必要的了,一方面可以缩短信用建立的间隔时间,一方面可以降低信用关系的风险系数。这便是信用调节的第二种形式,即商事信用的干预性调节。四是商事信用具有口碑性特征,商事主体的信誉好坏不仅仅是交易双方的事情,而可以通过传播令众人知晓,尤其是在信息化的今天,商事主体的声誉可以很快地传播于社会,或者为市场所追捧,或者为市场所抵制。这便是信用调节的第三种形式,即商事信用的社会性调节。在信用调节的三种形式中,除了干预性调节是看得见的动作而外,自律性调节和社会性调节则是忽隐忽现的,因此,相对于“市场调节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而言,信用调节就是“一只半透明的手”了。
以上是笔者对于商事信用基础理论的总体理解和简要介绍。在这个商事信用理论平台上,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的众多支撑点。
四、探讨以维护信用秩序为目的工商行政管理模式
诚实信用原则是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是被理论界称为民商法中的“帝王条款”,它也渗透在工商行政管理的每一点细部。因此,笔者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模式应当是以市场准入为平台,以信用调节为主干,以诚信激励、失信惩戒和信用恢复为支干,以工商行政管理十三个职能为分枝,以信息披露为枝叶的“模型树”。
可以毫无悬疑地预见,工商行政管理的发展走势就是在不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继续鼓励投资创业的同时,强化信用调节力度,使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能够随时进入最佳的诚信状态。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市场准入的审核将由实质性审查逐步转到程序性审查上来。
第二,建立市场主体信息披露制度,规定市场主体有对生产经营活动的重大事项有全面、公正、准确披露的义务,以供交易对手参考。
第三,从加大失信惩戒和诚信激励的力度入手,保证交易行为的诚信和公平。
关键词:经济信息 宏观经济 管理 应用
在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中,反映社会发展的最基本、也是最普通社会活动的就是经济活动,而经济信息则是反映经济活动并为人类各种经济活动服务的信息,经济信息的变化是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变化而改变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宏观经济中最重要的管理目标,如何确立明确的目标,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最主要的,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发展方向,所以通过经济信息对市场做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然后依据这些数据和信息对宏观经济做出初步了解,以此才能更好地提高国民经济的社会生产力的更有利发展方向。
1、经济信息和宏观管理的概念
经济信息主要就是对经济过去的描述和对现在的分析,以及对于未来的预测,它对经济决策来说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因具有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经济数据的特点而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经济信息除了上述作用外,对宏观经济管理还具有帮助企业完善自身经营管理和为计划的编制提供依据的作用,所以说,宏观经济管理中无论哪一步的的运行或是改进,都离不开经济信息带来的帮助。
1.1经济信息的概念
经济信息不仅仅只是包裹信息的一般理论,它还包括了对经济信息的特殊理论,所以说,不管是从经济信息的科学角度来讲,还是社会信息范畴来讲,它都有属于自身的解释和说法。从信息科学角度来讲,经济活动领域中的信息规律主要是从研究信息的生产、收集、传递和应用的理论与方法,以此来达到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发展目标,而从社会信息范畴来讲,经济信息是对经济运动有关对象的一种描述,而且还存在于经济活动中每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以此来说,经济信息管理的概念又可以分为广义的经济信息和狭义的经济信息。
1.2宏观经济管理的概念
宏观经济管理不仅仅是指国家总体的经济水平,还包括有各地区、城市、行业,以及县、区、乡镇的总体经济管理水平,而由于宏观经济管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下进行的,所以也就导致了一些政企职责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状态,企业的经营除了公司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与管理之外,国家政府对这些企业仍有一定的经济管理能力,也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下宏观经济管理的主题依然还是国家政府管理部门,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就是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
2、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宏观经济管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下进行的,所以当今的市场背景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不仅是为了调整经济结构和带动国民经济,更是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社会发展与信息化时代越来越迅速的今天,宏观经济管理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而且对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也有着引导作用。
2.1维护市场秩序
经济基础是社会稳步发展的前提,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做铺垫,人们的收入水平就会普遍偏低,这也就直接造成了国民经济水平的失衡,社会的发展也就很难平稳发展,社会秩序严重失调,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有利于保护国家利益,为人民的生活带来更有力的保障。市场调节的同时是需要有公平的竞争和规则的,而在实际的市场调节中监督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完善,再加上市场市场调节的单一性,对于市场的完善是很不利的,而且还会对市场造成垄断,进而造成社会市场秩序混乱。所以,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国家要加大对市场的监督力度,严格要求按照法律执行监管,减少甚至杜绝市场秩序混乱的状况发生,最大可能的为消费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维护好现有的市场秩序。
2.2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市场调节是宏观经济管理中最主要的模式之一,它主要是针对价格的调节而言的,调节的目标就是经济利益,调节的作用就是将现有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它的经济效益。市场调节的同时不仅有自身的优点和带来的经济效益,但其中也存在一些由于市场经济调节带来的不足之处,比如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有的企业都朝着利润最大的行业发展,希望以此能够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在实际中,有一些公共服务等社会必要的行业,这些行业他们自身带来的效益很小,但因为这些行业是社会必需的行业,也是人们离不开的公共设施,所以这些行业是不能够缺少的,市场经济调节的弱点就在于此,市场自身比较没有调节性和及时性,所以这些都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来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需求。
3、经济信息应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带来的作用举足轻重,所以宏观经济的管理离不开经济信息,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现代化经济信息的收集与运用还不够发达,所以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相关人员深入了解并能够及时解决。
3.1经济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由于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宏观经济的决策能力也受到了一定限制,因为现如今一些企业对市场的了解不够彻底,对于生产的产品很容易就会造成供过于求、或是供不应求的现象,这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和社会经济不够协调也有很大关系。对于这种情况,目前能做的就是充分发挥经济信息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利用经济信息带来的帮助,对市场经济结构作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最优调整和优化市场经济结构,让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得以最充分的利用。
3.2对经济信息建设不够完善
经济信息不是简单地只被当作参考信息使用,它本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所以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状况和经济信息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这也就造成了对经济信息的认识不够全面,对于经济信息自身具有的信息收集、传递和利用方面认识还相对有欠缺,进而对信息的利用和开发力度也不够深入,这些都是因为经济信息建设不够完善带来的后果,也严重影响了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4、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4.1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通过对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分析来看,经济信息不仅是一种宝贵的经济资源,还能够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对经济信息能够充分利用的发达国家往往更懂得如何科学、有效、合理的利用经济信息,而从经济信息中获得的资源也会为他们的国家带来更好的发展,尤其是一些飞速发展的发达国家,他们本国的经济在腾飞的同时,正是通过经济信息的创造性和开发而实现本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经济信息不同与物质资源,它本身的创造性就是物质资源无法比拟的,而且经济信息的开发投资小、收益快的特点也是其他资源所不能及的,所以说,在我国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信息将会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5、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5.1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表达经济信息总体运行的内部联系和和体现特征的信息,要想在宏观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善的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首先是要以计算机处理系统作为基础依据的,再者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信息源、信息接收、输入系统以及信息处理系统组成的,所以这一系统的建立是允许有一定的独立性的,除此之外这一系统还应保证经济的可靠性和原则性,更为科学的把握经济信息,建立一套更为完善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以便于更好更快的推动宏观经济的管理。
5.2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中的应用
制定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利用经济信息,通过对经济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应用中可以发现,经济信息不但可以对市场总体的供求关系作出最直接的变化分析,而且还可对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我国整体的国民经济条件出发来看,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切实可行,对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促进和保证的作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是从我国综合国情为出发点制定的,它的管理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对一部分宏观经济进行管理以使其达到制定的要求目标,政府所发挥的经济信息管理职能是为了保证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水平能够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以此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实际的应用中,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与实现会涉及到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所以说,制定好实施战略、落实目标责任以及做好具体的实施工作,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中的应用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6、结语
经济信息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它的应用价值也是很重要的,而且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除此在外,还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构建更为和谐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市场社会主义者;公平;平等
中图分类号: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一、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公平观和平等观的发展
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资本主义不尽相同,也与某些计划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有差异。它本身固有的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制度不影响资源配置的实现形式。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形式,与社会制度的性|没有关系,不存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第二,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一切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体现了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将市场与社会主义结合,主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第三,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这点是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最显著的特征。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一实际情况,不仅是社会主义理论和现实的急切需要,也是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表明,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不存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其本身并不能完全地表示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但是存在在不同经济制度的社会中,经济制度必然会受到不同的社会阶级的影响和制约。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下,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然性,又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公平性与平等性的影响
(一) 市场经济对公平性与平等性的促进
社会主义市场,公平性与平等性这三者的统一,是所有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积极探索并且努力实现的根本目标。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将效率最优化并且完全实现公平与平等的制度。民主自由,收入分配平等,权利实现与社会公正等,这一系列积极结果都表现了,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公平与平等性这几者的有机结合,市场经济对公平性与平等性的促进作用还在其未来的实现效果上:1.充分实现收入分配平等;2.权力机会的平等;3.公民政治经济地位的平等;4.消除等级差异,消灭剥削,民主自由;5.个人价值实现。虽然现在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并没有完全实现最终的目标,但是只要把握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与平等关系的辩证统一,改变由于私有制和阶级剥削带来的社会隐患。
(二) 市场经济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公平性与平等性的破坏
1.市场社会主义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忽略了合理的物质利益追求。市场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对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调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的本身,就是调动和发挥人的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下,既要肯定和尊重个人正当物质利益的现实,又要发扬社会价值的无偿实现。
2.由于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造成了对公平性与平等性的破坏。首先,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市场上就有可能产生一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其次,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单个的商品生产者和单个经营者不可能具体掌握社会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为这种盲目性会造成价格的波动和资源的浪费。另外,市场调节还有一定的滞后性。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没有及时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平性与平等性的最终实现就会遭遇到阻碍,甚至市场经济的缺陷会完全背道而驰,比如实现公平和平等是为了缩小差异,达到社会主义本质目标,然而市场的自发性会造成两极分化。
3.西方的市场社会主义者们虽然主张一致公有制,但总的说来,他们对国有经济大多数都持否定态度,而且大多数的模式都是重视收入平等并且关心所有制内容。这样一来,就很难保障实现收入平等分配的社会平等,更谈不上对社会公平与平等的实现。
三、对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公平观与平等观探索的启发
(一)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以资本主义为基础,而又优于资本主义
这就必须要求市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始终保持着“摒弃”的态度,需要进行清楚的了解,市场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重新认知,它从实现手段实现目标上是由于资本主义而又不同于资本主义的。
(二)不再是为统治管理阶级服务的手段,它是最大限度的从公民角度出发来探索公平和平等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有了公平和平等,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从而调动自身的积极性,维持社会持续发展。
(三)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效率、公平与公平正义者辩证统一的结合起来
第一,经济体制如果是市场经济。因此,我们就必须确立市场经济的公平效率观,即“机会公平原则”与“规则公平原则”。市场经济的动力来自于经济人对利润的追求,追求自身利益的驱动和外在竞争的压力,各利益主体必然要提高自身经济活动的效率,从而带动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每一个经济人的活动都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
第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因此我们的公平效率观中必须包含社会主义的基本要素,必须保证一定程度的结果公平。仅仅“机会公平原则”与“规则公平原则”是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因为它无法保证结果的公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导致结果的不公平。而第一轮竞争结果的不同,必然影响到第二轮竞争的起点是否公平。
参考文献:
[1]孙来斌;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
关键词:非寿险业;承保利润周期;根源;探析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3-0137-01
众所周知,非寿险业在保险业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并且承保利润周期会导致承保业务的发展存在较大的波动,甚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风险管理和承保能力。由于目前保险公司的发展受市场化的影响较大,所以必须要详细的掌握承保利润的具体动向,才能有条不紊的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但是由于市场的变化没有规律可言,所以不容易把握也不容易规避风险,但是科学证明承保利润周期的变化是有根源可循的,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1 承保利润周期理论分析
承保利润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同时还会受不定项因素的影响产生一定的变化。简单的说,承保利润就是已赚保费减去理赔款,并且承保利润周期在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分析过程中被证实是有根源可循的。而且目前有许多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恶性竞争、承保能力约束、利润波动、以及数据收集迟滞等。总的来说,影响承保利润周期的基本因素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各国的基本国情和市场规律不同,从而所产生的影响力也各不相同。并且目前就影响周期的因素依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且各国非寿险业的承保利润周期存在较大的差异,见表1。
2 具体分析影响中国承保利润周期变化的因素
2.1 没有关注股票指数
非寿险业的发展受市场的波动影响较大,并且非寿险业的承保利润周期变化和股票指数的变化有一定关系,但是我国保险公司进行股票市场投资的起步较晚,且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过早的无目的的考察股票指数对承保利润周期的影响没有绝对性意义。因此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关注股票指数,首先要准确地掌握股票的年份和股票市场动态,而不是进行全面统筹考察分析,否则徒劳无功。
2.2 政策性因素长期或短期的影响
目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受国家政策性变化的影响较大,因为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有效地对市场进行调节,并且政策性因素是国家相关部门根据国家体制和经济发展要求制定的,所以政策性因素具有强制性。因此政策性因素是造成承保利润周期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随着国家体制和治国方针的变化,国家的相关政策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变化中的政策缺乏稳定性,从而容易带动承保利润周期产生波动。并且保险业的市场是活动的,所以不断变化的政策和法规,会导致保险业的发展严重滞后。总的来说,不平稳的利润与政策法规的阶段性产生、实施相互作用,从而对承保利润周期波动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2.3 保险市场结构的影响
中国保险业的起步较晚,且保险业的发展对市场的依赖性较强。因为我国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之后,市场结构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西方国家的保险业起步较早,且对市场结构的依附性较弱,有较为独立的发展模式,所以受市场的影响不明显。但是我国保险业在市场和国家政策变化的双双夹击下,很难摆脱滞后的命运。
3 探析中国非寿险业承保利润周期根源的有效性建议
3.1 正确的认识非寿险业的市场变化
国内大多数学者都对非寿险业承保利润周期根源进行过详细的分析,并且得出的结论表示,一般情况下常保利润周期长度在3~5 a,但周期长度并不相同。因此必须要加强周期控制,并具体的分析影响承保利润周期的变化因素,从而有效的制定完善的应对措施。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大多数非寿险业的发展都存在较大的市场竞争力,并且成熟的企业和刚刚起步的企业在承保利润周期上的变化差异非常大,所以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对市场的支配能力,也决定了承保利润周期的变化情况。并且承保利润周期的变化幅度直接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所以通常情况下,承保利润周期趋于稳定才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并有效地规避金融市场危机。并且一定程度上保险业的承保利润周期和赔付率存在一定的规律和比例关系,一旦这种关系被打破就会增加企业的赔付率,从而严重制约我国非寿险业的稳定发展。
3.2 实施逆经济周期经营管理
经过调查是一系列的市场分析发现,影响非寿险业承保利润周期根源的影响因素并不包括GDP波动以及利率和上证指数等经济因素。因此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可以排除经济因素对承保利润周期的影响,但是前文我们分析过国家政策会对周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经济因素虽然没有直接对周期造成影响,但是稳定经济发展以及促进经济效益的相关性政策却对周期的影响较大。因此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必须要对企业的发展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在经济繁荣时期,公司应该采取审慎保守的态度进行风险管理和费率厘定;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在偿付能力充足的条件下,公司则采取相对积极的态度。从而有效地归顺企业内部的管理秩序和管理结构,便于有效地预防系统性的危机风险。此外,逆经济周期管理还可以相对减少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宏观调控对承保利润周期波动的影响。
3.3 加强保险业的监管力度
监管即监督管理。简单地说,兼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并有效地打击不科学、不合理、不规范的市场运作行为。因此必须要成立相应的监管机构专门负责业务监管工作,并根据非保险业市场的变化规律制定合理的监管政策,例如:与实施逆经济周期管理一样,在经济繁荣时期,实行较为严厉的监管;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实行相对宽松的监管措施。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承保利润周期对公司经营造成的波动性影响,从而保证企业的发展能够趋于稳定。因此必须要掌握好监管力度,才能为进一步为保险业摆脱市场和其他区影响因素的束缚奠定基础。
3.4 协调好市场调节的均衡发展
市场调节固然可以起到一定的协调作用,但是市场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市场规律,所以在市场调节的过程中必须要掌握好这个度,才能确保市场结构的变化不会直接对非保险业产生较大的威胁。因此保险监管部门必须要加强市场调节管理,并采取适当地经济措施干预市场的发展规律,并循序渐进的对市场进行调节,必须要把握好市场调节的均衡性和市场规律的稳定性,才能确保非寿险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4 结 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大多数非寿险业的发展过程中依然有许多影响因素直接影响承保利润周期变化,并对非寿险业的市场造成较大的波动。所以必须要详细掌握具体的影响因素和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为非寿险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并且经过长时间的调节,目前我国非寿险业的整体发展相对稳定,为了不打破原有的市场秩序,可以从政策调节、经济干预、监督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便于有效地减少不利因素影响非寿险业的影响。总的来说,承保利润周期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经营发展造成了影响,所以唯有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和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才能为稳定我国非寿险业的市场环境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丽珍,李秀芳,郭思文.中国非寿险业承保利润周期根源探析[J].保险研究,2010,(9).
关键词:经济法;和谐社会;作用;路径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前言
“和谐社会”概念最早提出是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后经过系列研讨,和谐社会内涵逐步得到丰富,并逐步形成六大基本特征,其中民主法治就是其中之一。实现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通过发挥法治,能够更为高效的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塑造和谐的基本环境。经济法是发挥法治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法治构成,因此探求经济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十分必要,有利于更好的理清经济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经济法在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正在深化改革中,各类市场失灵问题经常发生,在一定程度上给经济发展造成了影响,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构建。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为了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其良性发展,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就需要经济法作为保障,降低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等问题,弥补市场和政府互动性差的问题。而我国经济法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仍然需要依托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进行补充和完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既是促进经济法更好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经济法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两者具有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经济法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的作用
(一)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规范发展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市场行为规范不规范直接影响市场的稳定。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市场发展不和谐因素经常发生,这与市场监管和调节不到位具有直接的关系。市场监管和调节离不开经济法,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现代经济法着眼于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来实现企业权责明晰、规范发展。例如,经济法主体的《个人独资企业法》、《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都明确规定了市场中各类企业的设立以及应有的权责,这就使得企业在市场中有法可依、有法可循,能够促进企业间建立互信合作的关系,形成规范化自由的市场竞争平台。
(二)协调“经济人”与“社会人”的关系
市场竞争的主体往往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在市场环境中,市场竞争主体以“经纪人”角色在市场实现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往往会牺牲他人或者整个行业的整体利益。这种经济人行为以往仅依靠“民法”来维护,但民法无法实现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和谐发展。经济法通过主体法律能够规范“经济人”的追求利益最大化行为,同时促进其参与社会公共政策的参与,实现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社会救济、加强环境保护等社会行为,进而实现实现个体利益同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
(三)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市场和谐
我国市场经济越来越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但是我国市场制机制尚不完善,市场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产品质量差等问题严重侵害消费者利益。因此,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加大对市场经营主体监管,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制裁非法收入势在必行。这一系列问题集中在一点就是要规范市场秩序。经济法通过完善市场法规,能够有效连接政府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避免单一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调节所造成的弊端。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是市场竞争法的主体,能够限制市场主体一己之私,使其能够遵循诚信原则,提高市场道德约束,按市场制度进行经营。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法建设路径
(一)注重维护市场自由与秩序建设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正在逐步放宽政府的围观行政干预,给予市场相对自由的环境来实现资源配置。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仍旧不彻底、不完善,充分维护好市场自由,使市场能够在良好的秩序下运行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政府在完善经济法建设时,应多注重市场自由和秩序的建设,一方面要严格经济法执行力,严禁个别政府机构不作为、乱作为,,非法干预市场调节机制;另一方面要重视调研市场运行机制,深入把握市场先行运行机制缺陷,并依据市场现状力促经济法主体的完善。其中完善市场利益均衡机制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关键,既要注重为企业提供盈利的秩序环境,又要把握利益均衡,实现企业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双发展。
(二)注重维护市场效率与公平建设
要充分利用经济法主体引导调节机制,解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效率低、公平性差等问题。公平与效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仍旧面临城乡差异、区域差异、阶层差异等矛盾问题,使得在经济结构、人民利益分配等方面不和谐因素突出。因此,经济法建设要将建设市场效率与公平作为重要职责,重点解决目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失业、环保、社保等问题,逐步引导和调节社会利益体,营造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基本保障平台,以实现市场经营效率最大化。
(三)注重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建设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注重整体性。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建立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本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经济法建设要重点关注经济发展同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自然的发展相协调,既要关注当前发展的利益,又要考虑到长远的经济发展利益,既抓局部利益,又着眼于整体利益。
参考文献:
[1]吴志攀,肖江平.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法创新[J].中国法学,2007.1.
关键词:企业;市场经济;宏观经济管理
所谓宏观经济管理,其实指的就是政府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包括行政、经济以及法律手段等,以调解并控制市场经济运行从而弥补市场经济的先天不足的一系列活动。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事业之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管理高度集中,政府将产品的产量乃至销售过程全部都做出强制性指示。但是自十四大以来,我国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有关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也应次需要采取调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兴起,市场经济的不足也越来越显现出来,怎样运用成熟的宏观经济手段微观经济对进行调控,已经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了。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存在意义
宏观经济管理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活动中是否需要采取,这是根据市场经济的缺陷以及我国现实国情所决定的[1]。由于市场经济往往存在自发、盲目以及滞后等不足,而我国又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因而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是十分有必要存在的。
(一)市场经济缺陷需要宏观经济管理进行弥补
当市场失灵时,其一般都会表现为:市场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严重不符;市场不能将垄断现象自发消除;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外部经济问题无法得到有效处理;以及其他的由盲目以及滞后带来的弊端等,这都需要国家宏观介入进行调控。比如,我国煤炭企业随着高科技产品出现及更替,纷纷引进国外先进的新技术及设备以寻求更大的经营利润,并以此加大其煤炭生产量,然而这会加剧煤炭企业盲目生产,造成了煤炭市场上出现了供过于求,因而无法提供有效的相应公共产品及服务,导致煤炭市场疲软,企业也因此而遭受损失[2]。这种问题是由于市场中企业的自身行为而造成的,无法靠其自己解决,而需要政府运用相应的宏观调控手段。
(二)我国的国情需要政府采取宏观调控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仍然还停留在初级建设阶段,体制正在变革中,因而市场经济体系不可能会迅速建立完善,缺乏健全的市场调节手段,所以市场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到各种外部因素干扰,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行秩序。这些都决定了宏观经济管理必须运用到市场经济管理工作中来。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十分明显的的差距,必须依靠宏观调控来进行追赶,并针对公有经济加强其主导作用,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等。
二、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主要特征及所受影响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主要特征有:在进行宏观管理时主要采取投资驱动,并以工业为主导,而且政府投资的份额比重一般都比较高,政府调控及干预对市场产生的作用十分显著[3]。这一点是明显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国家。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通常依靠消费作为驱动,并以服务业为主导,而投资份额则往往是私人在进行。此外,中国市场经济制度表现出惊人的前进步伐,但西方国家却基本上都已经定型了。相比之下,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仍然有很多方面明显不足,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进行自我突破。西方的市场经济已经有了长期的经验积累,并有了稳定的政治架构,因而其市场环境十分统一而完善。但中国的地域空间差异十分明显,使得经济环境十分不确定。当我们在分析宏观经济管理时,经常需要针对不同市场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在这时其静分析模型较为常用,但该模型存在明显的缺陷,难以避免其弊端发生[4]。因而我们在方法论面前显得有些尴尬,无法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也不能将现有静态模型进行套用,过去经济过热的经验教训在此时更不可靠,由此无法客观地判断宏观经济的目前形势。各位学者之间的意见也无法统一,缺乏共同研究基础。而要深入地对投资和消费以及政府财政支出、进出口量等因素有可能对供求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面对不同经济体,上述因素会产生不同的实际作用。例如,GDP的影响因素超过60%都是由投资带动起来的,而消费对其只产生了不到40%的影响了,但是在美国,局面却完全相反。在美国联邦的所通用的国民经济算法中,其投资指的就是完全在市场中自由流动而不会受到政府干预及限制的私人投资;在中国,常常会有多种因素促使政府限制投资行为,而且私人投资往往会被政府投资所替代甚至排挤。对于这些明显的不同点,我们不可以只是简单以为是量的不同。这些量的区别导致影响GDP增长的因素也有许许多多的区别。而且投资与消费两种经济拉动模式产生的经济影响会被不断地放大,并在最终造成质的区别。换一个角度来分析,在投资中,部门、行业以及阶段之间往往会造成不同的影响。例如当今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利用的效率之间的关系,一些高耗能行业例如基础材料工业或者能源工业等,都会对宏观经济调控产生十分大的影响影响,如果扩大其投资,就很容易扭曲资源的配置局面,使别的行业发展受到严重干扰,国民经济发展中所涉及的各方利益容易发生冲突,其后果往往会超出我们的理解,最终难以有效控制。同样的是,在消费领域中的状况,消费的相关结构、倾向等各个因素都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因而我们需要对相关信息的细节全面了解并掌握。目前国内有很多学者都已经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的许多问题肇因都是不合理的产业经济结构,这在中国当今的转型中显得十分独特,绝不能忽视。
三、宏观经济管理对于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社会大生产背景下的的必然趋势
1.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而开展的。市场经济在这种条件下,有着十分细密的社会分工,国民经济的相关部门之间联系、竞争而又相互依存。而且商品化经济也要求各个经济单位之间必须采取更为紧密而又频繁的交流。因而,对社会劳动应该按比例进行分配,从而确保社会能够顺利进行再生产。但是,仅仅依靠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所产生的自发作用无法满足以上发展要求,这是由于各个地区、部门及企业都是以自身利益为其经济活动的基本出发点,而这只会使得整个经济发展变得更加不平衡甚至陷入无政府状态,所以客观事实都要求了必须为国民经济运行采取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从而促进其全面协调的发展。例如,在近些年来煤炭企业虽然调整了某些产业结构,并对五大产业做出了相应规划,但是在煤炭企业的主要运营中煤炭生产依旧是主流,而且由于这五大产业规划后产生的相互依托局面的基础也还是煤炭,一旦煤炭市场由于某种原因受到了冲击,那么五大产业都会相继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一些影响[5]。因此,采取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来对其实现重新平衡就显得十分具有意义了。
2.社会主义生产活动的建立基础是大机器工业,并以此而开展社会化大生产。因而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国家没有指令性计划下达,不也不再对企业的生产及经营活动进行指导,社会生产就很容易陷入无政府状态,此时各个经济单位单靠自救行为是难以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回复到正常的轨道中来。比如:进行煤炭的生产活动时,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煤炭企业中不论是公有还是私有,都会出现一些盲目生产行为,无法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市场需求异常出现饱和状况,这在一方面会导致煤炭资源因此而无端地遭到浪费,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也会使很多企业因此停产破产,造成大片的失业现象,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冲击社会稳定性。此时也只有宏观经济管理活动能够达到救市以及恢复社会秩序的作用了。
(二)加强宏观经济管理何以非常有效地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我国的经济制度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项特征。自进入新时代以来以来,我国正在不断转变国家的经济职能,并针对国有企业采取了很多的改革措施,并在如今政企职能开始分开、并逐步分离国企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背景下,政府通过改革不断地让国有企业面向市场参于竞争,不再查收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而以其所有者身份采取一些适当的管理手段,而对与关系一些会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特殊行业的国企,国家仍然直接对其进行各项管理活动。
(三)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能够使市场调节的缺陷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中要依靠市场来对资源进行配置,而且其对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在基本上决定了市场资源的供求以及分配局面,竞争也就应运而生。当市场竞争处于良性状态下时市场经济就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契机,然而竞争也会很容易造成垄断以及其他紊乱现象,此时市场调节已经无法取到良好的效果,甚至可能会加重这种恶性局面。
(四)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有效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
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事业方兴未艾,因此在其运行当中仍然会带有一些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特点,这种情况下利用宏观调控可以使得预期效果的实现得到确保。市场机制存在很多的局限性,而这些局限性常常会表现为“市场失灵”[7]。此时靠市场调节已经很难解决各个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在重大问题面前会显得十分无力。而强有力的宏观经济管理就能有效调整这种局面,避免社会因此而出现不稳定现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宏观调控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管理手段与西方不同,是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孕育而出的产物。宏观经济管理符合了当今经济时代变化发展的需求,能够有效地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平稳运行,并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解决其无法解决的问题。
作者:王璟 单位:江苏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勇.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范式的形成与发展———论中国宏观调控实践的理论价值[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01(01):32-33.
[2]姜红.关于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的若干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03(06):58-59.
[3]朱金赤.浅谈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3,02(12):52-53.
[4]陈翠芳.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1(03):85-86.
[5]韩保江.驾驭市场经济关键是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J].学习月刊,2013,01(0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