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人文科学与城乡规划

时间:2023-08-07 17:29:10

导语:在人文科学与城乡规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人文科学与城乡规划

第1篇

利物浦大学开设有非常齐全的专业,其中优势专业有:

兽医学、建筑学、城乡规划、航天航空工程、机械工程、数学、生理学、生物、地球与物理科学、心理学、地理学、土木工程、药理学和药剂学、解剖学和细胞生物学、人文科学如音乐、现代语言、英国语言与文学及历史、法学等。另外,利物浦大学在世界上最早开设了海洋地理、城市规划、建筑、兽医等专业,并且拥有全英目前最全面的医护专业。

利物浦大学,简称利大,始建于1881年,是英国久负盛名的研究型重点大学,英国六所“红砖大学”之一,英国名校联盟”罗素大学集团”的创始成员之一,是世界前150名的顶尖名校。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设计学是一门新兴的基于艺术与科学的交叉学科,以人的设计创造行为为对象,是关于设计行为的目标、内涵、价值、方法及其解释与评价体系的科学,具有艺术与科学的双重属性。自工业革命以后,设计与工业化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相结合,设计成为推动当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设计学领域中的“环境设计”,以优化人的生存环境为目的,是针对城乡人居环境为核心的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知识结构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环境设计同城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一起构成国家建设设计领域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三级层面的有机组成部分。环境设计是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深化与延伸,满足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对微观层面人居环境问题的具体研究与解决。环境设计隶属国家建设设计领域和工程体系的定位,决定了学科建设和发展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工程学科具有必然的联系。这种对环境设计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针对性,强调工科院校在环境设计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方面要突出工程技术的办学特色。建设和发展工科大学特色的环境设计学科是适应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开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研究,优化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促进工科与文科优势互补的需要。紧密结合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规格要求,注重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工学类相关学科与环境设计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体现了环境设计与现代城市和建筑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特点,反映了艺术与科学融合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环境设计专业及其学科虽然隶属于艺术门类,具有艺术性的相关特质,同时还具有技术性、工程性和应用性的特质,与相关工程技术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环境设计的这种特质,表现在用科学技术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人居环境中的人文艺术问题,通过应用理学知识体系中的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实验技术等,研究和探求解决环境设计与建设工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包括选择相应的技术方法、特定的材料,并确定符合技术要求和性能规格的设计方案,以满足结构或产品的要求,解决施工中的经济、安全问题,达到工程质量要求的工作步骤、方法与工艺,创造性地建设高品质人居环境。所以说环境设计既是艺术创造,也是技术工程,强调把科学技术与艺术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全面、更综合的形式实现对人居环境的价值创造与形态创造。“环境设计”包含了环境的艺术设计和环境的工程技术设计两大方面的内容。环境的艺术设计关注人的精神性,解决的问题包括环境体验、文化创新、生活方式及审美取向等人与物关系的相关情理问题。在改善和创造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使人获得新的领悟,具有影响、塑造人的思维、行为和人格的力量,具有审美教育、信息交流等作用。环境的艺术设计与哲学、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密切关联。环境的工程技术设计主要关注环境的物质性内容,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环境工程设计中的自然材料、人工材料、技术手段、工艺流程、生物生态等物与物关系的相关物理问题。工程设计是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认识自然的理学原理加以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某种结构或产品的形式体现或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环境的工程技术设计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学以及理学领域的数学、物理学、生态学、地理学、测绘科学等工程技术科学密切关联。环境设计学科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依托,创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和解决人居环境中的问题,既具有艺术性的一面,又具有工程性的一面;既涉及形象思维,又涉及逻辑思维,是艺术学与技术科学的结合,其学科背景具有很强的交叉性。环境设计正是合理运用环境的艺术设计方法和环境的工程设计方法,使两者有机结合、协同创新,共同实现设计的目的,其中既包括解决人居环境中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也包括解决人居环境中物与物的关系问题。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环境设计学科建设和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专业教育方面要注重多学科知识融合;注重现代科技的应用与转化;注重用技术的手段解决设计问题。总之,环境设计是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应用的媒介,强调用设计转化科研成果,实现产品效益与价值的作用。环境设计的实质是技术支撑下的艺术设计工程和实践性的应用科学,具有艺术学与工学双重属性的特质。理解这种认识对促进工科大学设计学科的办学特色和环境设计专业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构建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

环境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一直以艺术学科为依托和背景,专业特色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特征,学科的知识结构多以艺术学相关的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构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在工科院校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起初大多沿袭艺术院校侧重艺术装饰特点的环境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特质,与特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相关联,是文理结合、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产物,所以在课程体系中逐步融入理工学科的相关教学内容,依据各自资源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设计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新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规定了设计学学科可授予“艺术学”和“工学”门类学位,规定可由学位授予单位授予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应的学位,这为工科院校发展以理工为依托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探索发展突出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工科大学开办的环境设计专业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构方面体现工科特点,促进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协同创新,推动建设适应社会需要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这对促进培养适合于城乡建设设计行(企)业需求的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理工科院校设有设计学科和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建设和发展工程型和技术型的设计学科与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和条件。要强化这种优势与特色,确立以理工为依托的设计学科与专业建设定位,以工程与技术性特色为原则的办学基础,探索工程技术与设计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和时效性,完整体现设计的技术属性与人文属性,使设计艺术与工程学科之间相互借力、相互补充、协同发展,构成区别于我国艺术院校开办设计类专业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中,要对应行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利用在理工院校开办设计类专业的优越条件,突出工程技术应用知识构建设计基础平台;围绕项目设计与工作室式的课题研究方式进行设计类专业教学组织;结合实际项目的实践训练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型学习模式;强调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能力培养体系,包括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设计的能力、设计表达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和组织协作的能力;形成关注社会需求,关注行业发展的办学建设指导思路,主动同设计与文化创意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环境设计是以环境中的建筑为主体,在其内外空间综合运用艺术方法与工程技术,实施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微观环境的设计。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扩大与延伸,也可以把环境设计看成是建筑学和艺术学派生出的边缘学科。作为建筑学大系统下涵盖的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是为人类开拓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环境艺术和科学,同建筑学有很多共同点,也同样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统一体的特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宣言》中把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环境设计”,只不过在文化内涵上环境设计更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艺术特性。对环境设计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建筑内、外空间环境展开,所以,以建筑学为依托组织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办好专业的关键所在。以建筑学为依托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平台,强调依靠工科资源和背景,倡导艺术与科学融合的理念在设计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与建筑学科交叉融合,突出与城市环境、建筑环境密切相关的设计教育特色;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设计进行课程体系的建构。以建筑学为依托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主要学习与城市和建筑环境相关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推进工程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实践。这样的教育平台是以设计课程为主干课程,原理类课程为核心课程,技术类课程为辅助课程,辅以拓宽知识面的选修课程,构成本专业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建筑工程和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备本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备独立进行环境设计实践的基本能力。

三、总结

第3篇

关键词: 诺贝尔奖;中国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179-01 0引言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数倍;人口数量是日本的数倍;祖先的优秀智慧结晶是日本的数倍——但是,诺贝尔奖的获得数量却是中国的数倍。这一现实不得不让国人反思。国内目前的教育水平和方式、心理引导和科技取向,都对学生、对科研人员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也对发展国家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的产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而改进这些影响下产生的不足,更是使传统中国式教育走向新里程的重要一步。

1日本战后科技与国力发展的原因

1.1 大力发展经济,是支持科技发展的基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复苏,采取了一些列政策恢复和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在日本小小的国土上,经济腾飞,一跃跻身世界经济强国行列。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提供了动力支持,直接带动了科技的进步。这一变化促进了更多发明创新的到来和更多深入研究的完成,也最终诞生了一批诺贝尔奖得主。这些获奖者均为世界科技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另一方面,经济的进步带动了人文成果的升华,使得日本的文学创作也揭开了新的篇章。

1.2 政治决策及其推广运行是调节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遥控器

日本在二战后,将国家全部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上来。全国倾尽力量和经济强国联合,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和综合国力,使得经济和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1.3 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经济和诺贝尔的影响巨大诺贝尔奖的成果被认可的,大多是能为资本主义国家服务的。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垄断了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命脉。所以在评选诺贝尔奖得主的时候,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见占有很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而资本主义挤兑社会主义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

1.4 教育方式的差异,使得日本更容易发掘和培养科技人才的潜质日本籍诺贝尔获奖者,大多有美好的童年和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学习态度。日本的教育在鼓励进步的基础上,注重开发潜质,注重培养少年的兴趣,这更容易使学习成为动力,在严肃的日本教育下用于开拓。

2我国教育尚需改进的方面

2.1 中国虽然是世界大国,但是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世界强国有一定的差距。其人均生活水平和经济发达程度不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因此,大力发展经济,是提高教育的重中之重,需要我们大力加强城市建设和城乡规划,将科技化的理念深入人心,树立科技思维,扩大科技成果的应用。

2.2 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经济基础薄弱,新技术和世界接轨较晚等国情的限制,在经济起步的阶段就较日本有了一定的差距。这也使得中国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无法大力狠抓、全面裁管。很多经济政策,在中国很难实行;也有很多政策,提出和实施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可能最终没有按照预期的目标达成。

2.3 抵制资本主义对我们科技教育、以及各方面的“糖衣炮弹”。大力发展开放式教育,并不是要求完全摒弃我们的传统教育,正相反,开放式教育,时刻离不开传统思想政治的引导。再多的智慧成果,也要明确为正义及合理的方向服务,要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散漫的思潮;培养与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与坚强的意志,不为物质诱惑所动,激发正义感。让知识在健康的环境下储备与发展,才能更好的祖国服务。

2.4 中国的教育在能力教育、素质教育方面还有待提高,青少年的负荷过重,很多失去了原本的科研兴趣,这样不利于钻研精神的开发。这也要求教育工作者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正确引导学生的求知观和世界观,正确树立健康的竞争意识与奋斗意识,大力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自由向上的学习。

3改善中国式教育的价值

3.1 教育的改革,也是一种对传统束缚的冲击。这种冲击,本身需要着强大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是我们勇于正视现行教育制度,勇于否定与改进的重要一步。

3.2 教育的改进,需要一个很长的阶段,考验并培养了我们的毅力和决心,也在更加长远的道路上,逐步证实了教育改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且在逐步改进的过程中,慢慢摸索,找出适合我国教育模式发展的道路。

3.3 从传统观念的改进,到教育方法的改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舒适、自由、积极向上的氛围,有利于挖掘出学生的天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就直接导致了更多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及科技进步人才的产生。

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强大我们的国力,才能对抗更多的风险。做强国,时刻不能忘记发展教育和经济,要从政策上大力发展,给予教育和经济、科技空间。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才能对抗资本主义的颠覆政策。青年一代更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不断创新进取,勇于创新与提高,向更高的目标挑战,并时刻警惕任何有破坏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的行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开拓高科技领域认知,争取为国家和人民创造最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孟臻.日本中小学的外籍教师和Team—Teaching[J].中小学外语教学,1993,(11).

第4篇

关键词:园林专业,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65-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提高,各地为了改善城市环境面貌,加大了园林绿化建设的力度,园林绿化行业空前繁荣。2010年,国家专门颁布了《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对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乃至更广域的城市环境建设来说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园林绿化正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有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园林专业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热门专业,2011年,风景园林学成为一级学科,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一起成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共同解决日益复杂的城乡人居环境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我国已有184所高校设立园林专业,并且以每年10%~15%的速度递增,园林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园林专业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题。作为高质量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合理的课程设置等条件,但关键还是优质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一、园林专业的特点以及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园林专业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态学、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园林树木栽培学、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繁殖栽培、养护管理与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后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部门和花卉苗圃等企业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及相关工作。由此可见,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绘图、植物、工程、建筑、规划、设计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对于园林专业的教学也是一个挑战。传统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学生一味被动地接受信息,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激发出来,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这种一味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合对实践性和创新性要求都较高的园林专业教学的需要。

2.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较弱。传统的教学以理论授课为主,尤其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在课堂上汲取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由于受课时或教学条件的限制,没有更多的机会出去参观学习临摹优秀的园林作品,实践环节训练的较弱,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强度不够,感性认知不足,直接导致不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图纸。设计作品过多偏重图面效果,与实际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不相符合,可实施性差。

3.缺少真实的设计项目的训练,和社会脱节。许多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单位后发现学校所学与实际运用差别较大,感觉所学无用。用人单位也会以此为理由拒绝招聘应届毕业生,其实这种现象也反映了园林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实际脱节。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不到实际的设计项目,教学过程中的很多作业都是假拟的,即使是真的项目也由于时间环节不对,变成真题假做。造成学生对园林项目建设的实际过程、步骤及要求不了解,没有掌握园林设计的工作程序,导致学生一时不能胜任岗位要求。

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探讨

针对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一个理论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及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探索创新型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园林专业的特点,宜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1.国际化教学思维模式,加快和国际接轨。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根据园林专业自身的特点,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及更快接受新的现代化的设计理念,有条件的学校应提倡国际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增设双语教学课程,聘请国外名校教授作为客座教授进行短学期授课,传授新的设计理念,同时可与国外相关院校建立合作项目,进行短期的不定期的师生互访,通过共同参与项目进行直接的专业交流接触。也可在假期组织部分学生进行国外优秀经典案例的参观学习调研,作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内容,以开放的姿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在与美国佐治亚大学的合作办学中发现,2011年中美学生在为期15~20天的佐治亚大学哥斯达黎加分校项目的联合实习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切入点找出了项目所在地Santa Elena地区目前在城镇规划设计、景观及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在双方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讨论并完成了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合作期间,学生思维高度活跃,学习效果特别明显,提升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专业水平,显示出国际化教学的无穷潜力。

2.突出项目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核心,打破课程的界限,融汇各年级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学校与企业结合,开发实际工程作为项目教学法的项目,让学生处于实战的环境中,使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结合。同时可聘请校内外相关教授,通过定期的预约制度讲授和解答相关问题。也可以利用校企合作这一优势,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师在学生实训期间担任项目指导老师,弥补在校教师相对实践经验缺乏的不足。这些具有相当丰富的一线设计、施工经验的老师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以及增强学生工作适应性的关键环节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项目参与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独立分析思考、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对综合性知识的把握。

3.增强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通过创造实际的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基于园林专业各自课程的特点,通过现场教学、模拟竞标、方案汇报、分组讨论、学生主讲等方式,让学生进行教学角色的转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到了知识,也激发了创造动力。比如像花卉课、园林树木学植物类的课程,重点是让学生认知植物的特点并学会运用,在具备基本课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增强体验式教学的分量,直接到课堂外现场教学。对于园林设计初步这类的设计基础课程,可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基本的设计基础原理和知识。对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作为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依据设计的进程,让学生多参与到项目的讨论,并在最后完成时模仿真正的项目评审会进行方案汇报。评审团可由相关专业老师组成,针对汇报的内容进行评价并打分。通过这样的实际体验训练有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方案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尽快适应社会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具有代表性的专业实习基地,认知古典与现代优秀园林,认识园林树木、园林花卉,了解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实习基地的参观学习,使学生对专业有直观性认识。另外可和相关规划设计企业合作,让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走进园林规划设计院、园林工程公司等企业实践基地,亲身体验参与实际园林项目的设计环节,使学生了解从勘测现场到方案扩初到施工图等整个设计流程,从而能够明确对专业的认识,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明确学习的目标。

5.加强开放式、综合性、研究型本科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突出规划设计基本技能,强调对规划设计科学的整体把握,重视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实验教学的角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园林人才。可通过多种途径,引入国内外方法成熟、适合大学生的先进实验教学项目,强化信息化、网络化实验教学的平台建设,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比如园林工程课程可充分利用工程建造实验室,使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建造的全过程得到对于材料、结构、空间以及建造的感性认识。利用园林虚拟现实实验室的相关高科技设备观摩三维互动体验型风景园林设计案例,使设计方案更具直观性和真实性。

6.提高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两个方面贯穿整个教学实践过程始终,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展现自我才华。鼓励学生多参加国内外园林设计竞赛,像由国际风景园林设计师联盟(IFLA)主办的IFLA国际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是全球最高水平的风景园林设计学专业设计竞赛,通过参加这类高水平的设计竞赛,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可自发组织各类相关设计社团,由相关专业老师作为指导顾问,利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承接并完成小型设计、营建任务。这些社团可利用大学生设计创业孵化基地等共建单位,按照设计公司相关模式运用,培育管理型、创业型人才。通过各种设计竞赛、名师讲堂、社团活动等教育环节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园林专业在我国还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在社会需求量逐步增大的形势下,必须针对各高校不同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体系,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优秀的园林设计人才,提升我国园林设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林鹰.《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解读[J].建设科技,2010,(07):60-63.

[2]我院师生应邀参与美国佐治亚大学合作交流项目[EB/OL].(2011-10-25).

http:///ylweb/dongtai_20111025_2.htm.

[3]王荣华,赵警卫.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问题与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0,(3):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