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5 06:44:14
导语:在儿童安全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关于网络使用行为包括对上网地点、上网时间、上网所从事的活动、会使用的网络工具,是否会因上网而耽误其它事等网络行为进行描述。【关键词】上网地点、上网时间、上网所从事的活动、会使用的网络工具
【本页关键词】省级国家级期刊快速发表、学术期刊论文投稿欢迎来稿
【正文】
(二)关于网络使用行为包括对上网地点、上网时间、上网所从事的活动、会使用的网络工具,是否会因上网而耽误其它事等网络行为进行描述。1.上网地点:最常上网的地点是家里(57.2%)及学校(35.1%)。2.每星期上网的次数:每个学生平均每星期使用网络2.52次。3.每星期上网的时间:每个学生平均每星期使用网络的时间为116 分钟。4.如果在使用计算机或是网络上有问题,最常去找谁帮忙是父母(29.3 %)、兄弟姊妹(24.9%)、同学朋友(22.8%)与学校老师(18.8%)。5.上网主要从事的活动(复选题):主要是查数据,其次是玩网络联机游戏。6.会使用的网络工具:大部分的儿童都会使用WWW及搜寻引擎,另外也有不少儿童会使用e-mail,使用QQ 及BBS 的儿童则较少。7.会不会因为使用网络而耽误作其它事的时间:认为会常常因上网而耽误其它事情时间的仅占4.5%,偶尔的占28.6,而几乎不会的占64.5%。
(三)关于网络媒体素养将问卷结果计算之后可以得到五项平均分数,分别是网络使用能力(21.08)、信息评价能力( 2 5.14) 、网络安全能力(25.43)、网络法律能力(12.85)、网络礼仪能力(16.00 ) , 而媒体素养总分(20.10)则是由这五项能力加总之后平均所得。研究结果发现在每题平均得分上以“信息评价能力”(4.19)最高,而网络法律能力(2.57)最低,显见目前儿童在对于网络法律的概念仍有加强倡导的必要。通过这次调查,基本掌握宁波地区儿童网络媒介素养的大致情况。根据以上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笔者得出以下几项结论:
( 一) 证明儿童会上网的比例相当高。本研究发现儿童会上网的比例高达96.4%,这里“会上网”的概念被定义为“有使用网络的经验”。目前宁波市儿童家中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相当普及,父母会上网的比例高,即使家中没有网络,他们也可以在学校或其它地方上网,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中儿童会上网的比例高,可能与家庭环境及学校信息教育普及有密切的关系。
(二)研究显示,儿童上网的频率及时间都还算合理,唯一要注意的是上网所从事的活动,不论是本研究或其它研究均发现,大部分的儿童上网是以玩网络游戏居多。而家中可以上网的儿童比较容易因上网而耽误其它事。这就证明媒介系统依赖论的观点,即受众对于媒介的娱乐依赖是很有道理的。
(三)在网络媒体素养各项能力的表现方面,儿童“网络使用能力”和“信息评价能力”的表现要较“网络安全能力”、“网络法律能力”及“网络礼仪能力”佳。学校的信息教育多着重于前两者,而较不重视后三者的能力,后三者的能力较偏向于道德与常识判断的概念,因而可能与家庭教育、个人特质较有关系。
【文章来源】/list.asp?classid=29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关键词: 儿科用药 门诊发药 安全 合理用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科技的发展,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随着药品种类日益增多,药物不良反应也有增多的趋势。临床医师不可能掌握所有药物的各种信息,也不可能向患者逐一详细说明,因此药师的作用日益重要。另外部分药品生产厂家的说明书内容专业性较强,医学用语使患者不易理解。种种原因都要求医院药师开展药学服务,指导患者安全合理用药。
由于儿童身体各部组织处于发育成熟阶段,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与成人相比有明显差别,加之儿童个体差异大,对药物的反应各有不同,因此,合理用药在儿科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儿童用药的安全、有效[1]。
如何指导患儿正确使用药物,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每一个药师在调剂配方时应重点注意的问题。现在的医院药学工作模式已由传统的“保证药品供应”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技术服务模式,由被动式服务转向主动式服务。门诊药房是连接医患的一个纽带,是直接面向患者的重要岗位,对患者用药的正确指导可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也使药师的价值得到体现[2]。针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在配发药物时应对家长详细指导合理用药,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对家长详细交代药物的使用方法 2 对家长准确交代药物的使用剂量
病人能正确服用药品,较好地完成治疗过程,就可以加快病情的好转。但多数患儿家长对医学知识的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药师要给予患者主动的用药指导。对于剂量的交待应做到语言平实易懂,清楚明了,尽量避免使用太专业化术语。目前市场上适用于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的药物剂型比较缺乏,在使用成人药物剂量时,婴幼儿有时只需成人药物剂量的1/3甚至1/10,所以必须向家长交待清楚剂量、用法,以免发生用药差错。 3 明白告知家长特殊药物的贮存方法
一些特殊的药品需要有特殊的贮存条件。如白蛋白、干扰素等生物制品,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微生态制剂,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等药物,贮存条件一般是在2℃~8℃冷藏,如果温度过高或冰冻环境会使药效降低,影响疗效,因此在发药时应特别提醒家长注意保存温度。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是消旋体氧氟沙星的光学活性部分(左旋体),具有约2倍于氧氟沙星的抗菌活性。为了避免其化学活性的降低,应注意避光保存,在配发药物时要向家长交待清楚。
4 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总之,保证儿童安全、合理用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是我们药师的责任。在配发药物时,药师要运用高度的责任心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给予患者主动的、详细的用药指导。药师还应不断加强学习,为患者提供综合性的、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2 缪芬,陆国光,王珏.发药交待与儿童用药的合理性.儿科药学杂志,2003,(5):47.
关键词: 残障儿童; 健全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关系;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3005906
兄弟姐妹关系通常是人们经历的最复杂和最长久的一种家庭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辈亲缘间的感情建立方式主要透过肢体、言语或非言语沟通,并在沟通的过程中获得相互间知识、观点、态度、信仰和感受的交流与分享。对于残障儿童而言,由于他们自身的特殊情况,兄弟姐妹关系在他们的童年发展阶段有着独特的意义。 和普通儿童相比,残障儿童尤其是有语言障碍、沟通障碍或行为障碍的儿童,往往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而无法与外界同龄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但这种社交体验却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需要学习、必不可缺的一种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与兄弟姐妹的相处能帮助这些儿童在具有安全感的家庭环境下获得自然的社交学习经验。兄弟姐妹关系对于残障儿童来说,不仅是由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一种亲情连结,更是有助于他们掌握社会技巧和建立自我概念的良好的同辈互动关系。与此同时,残障儿童也对健全兄弟姐妹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尽管兄弟姐妹关系对残障儿童及其健全兄弟姐妹的发展均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西方关于残障群体的家庭研究却长期以来只把关注点放在残障儿童的父母身上,而忽略了对兄弟姐妹在家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进行研究。直到最近10年,相关的残障儿童兄弟姐妹研究才逐渐增多。因此,本文试图强调研究残障儿童兄弟姐妹关系研究及其实践意义。首先对兄弟姐妹关系的定义、特征及相关理论框架进行介绍,然后对相关的西方文献进行量化分析,探讨西方残障儿童兄弟姐妹关系的基本情况、决定因素和该关系对儿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中西方未来在相关研究方面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一、定义与理论框架
根据美国普渡大学教授Cicirelli提出的定义,兄弟姐妹关系是指两个或以上的兄弟或姐妹从意识到对方存在的那一刻起彼此分享知识、观点、态度、看法和感受的各种肢体、语言和非语言沟通的总和。[1]兄弟姐妹关系在人的一生中随着不同年龄的发展阶段会呈现出差异性特点。例如,童年时期的兄弟姐妹关系会较为密切,相互陪伴或竞争、嫉妒的情形较常发生。随着年龄增长,进入成年期的兄弟姐妹会各自发展出独立的个性和生活。这个阶段,他们之间的关系通常会因为彼此的工作发展、社交建立和新家庭的组成而逐渐疏远,直到迈入中老年阶段后,这种相对疏离的兄弟姐妹关系才会因为各自子女的离开(组成新家庭)而重新变得密切。
由鲍文(Murray Bowen)提出的家庭系统理论是第一个对家庭系统功能进行全面讨论的理论。该理论可以被应用于解释残障儿童的兄弟姐妹关系。[2]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而不同的子系统则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例如,有的子系统强调的是个体因素。在这种情形下,包括单个家庭成员的年龄、性别、个性等的特征都可以被视为“个体化”的子系统。而子系统也可以是指双向型的关系,如兄弟姐妹关系、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都属于“双向型”的子系统。此外,三向或四向型的多元家庭关系,如兄弟姐妹与其父母之间的关系同样也可以被当作子系统。根据家庭系统理论,不管是“个体化”“双向型”,还是“多向型”的子系统,他们之间都存在关联并相互影响。[2]因此,如果以残障儿童为主体,健全兄弟姐妹的特征(“个体化”子系统)、父母的婚姻状况(“双向型”子系统)以及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和态度(“多向型”子系统),都可能会对他们自身的发展以及兄弟姐妹的相处关系带来很重要的影响。同样,如果从健全兄弟姐妹的角度出发,残障儿童的残障情况、兄弟姐妹的相处关系(“双向型”子系统)、父母的婚姻状况(“双向型”子系统)以及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和态度(“多向型”子系统),也同样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
在家庭系统理论的基础上,Olson, Sprenkle 和 Russell进一步提出了家庭内聚力理论。[3]这个理论探讨了家庭系统底下的家庭行为,并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连结不仅是影响个体未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评价家庭功能是否得以正常发挥的重要参考指标。该理论的提出也进一步印证了残障儿童的兄弟姐妹关系对其自身发展、其健全兄弟姐妹的发展乃至其家庭功能正常运作的重要性。
二、西方残障儿童兄弟姐妹
关系研究现状(一)相关期刊文献情况概述为了对残障儿童兄弟姐妹关系的发展情况有更清晰的认识,本研究主要针对美国著名的心理学研究数据库PSYCHINFO中关于残障儿童兄弟姐妹关系的论文进行了量化分析。在文献检索的过程中,以“残障”“儿童”“兄弟姐妹关系”和“兄弟姐妹影响”为关键词组,在PSYCHINFO进行搜索,有162篇文献初步符合关键词条件。
为进一步确保所选取的论文内容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对这162篇论文进行了第二轮筛选。被选取的文献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研究对象为残障儿童,研究内容为关于兄弟姐妹关系或兄弟姐妹对相互成长所带来的影响,在2002年至2015年间发表,须为期刊论文,论文为英文文献。
通过筛选,有43篇文献满足上述五点要求。本研究最终选取该43篇论文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被检索的文献中,论文的研究对象涵盖了各种类别的残障儿童,包括自闭症、智障、学习障碍、听障、视障、脊椎裂、缺失综合症、脑瘫、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和长期病患者。部分论文尝试比较健全儿童兄弟姐妹关系与残障儿童兄弟姐妹关系的差异。[4-6]与此同时,部分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别残障儿童的发展特性对于其健全兄弟姐妹成长的影响或对其兄弟姐妹关系的影响。例如,有文献对智障儿童的兄弟姐妹与肢体障碍儿童或长期病患儿童的兄弟姐妹进行了比较。[7]
部分文献是定量分析,主要收集了来自健全兄弟姐妹或其父母的观点。[8-10]只有少数论文同时收集了来自教师的观点。[7,11]目前,只有2篇论文是对全部家庭成员进行深入访谈的定性研究。[12-13]在43篇论文中,有24篇来自美国,其他论文分别来自于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法国。[14-16](二)相关期刊文献结果分析1. 残障儿童的兄弟姐妹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西方残障儿童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亲近、密切,而这种兄弟姐妹关系对于他们各自的成长也带来了积极、正面的影响。[7]然而也有部分研究认为,和普通儿童的兄弟姐妹关系相比,残障儿童的兄弟姐妹关系既存在积极影响,也存在消极影响。[17]只有一份研究明确指出,自闭症儿童的行为会对他们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带来负面效应。[18]
许多人认为,残障儿童自身的功能缺陷对于他们和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关系会产生影响。[18]事实上,这种关系所受到的影响可能是来自于多方面的因素,并不单单因为“残障”这个事实本身。许多西方研究发现,残障儿童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与个人、家庭和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个人层面上,兄弟姐妹的出生顺序、年龄差异和性别影响都是决定兄弟姐妹关系的因素。例如,如果较年长的兄弟/姐妹有残障情况,那兄弟姐妹在相处中则更容易发生争执和矛盾。反之,如果残障儿童是家中较年幼的弟妹,则他们在这段关系中更容易得到照顾,并且更容易与其他兄弟姐妹和谐相处。[15]此外,年龄相近或性别不同的兄弟姐妹可能更容易在相处过程中产生矛盾。[19-21]相比之下,如果各个兄弟姐妹性别相同,则健全儿童更容易对其残障的兄弟姐妹产生同情并建立更亲密的关系。[22]部分研究还发现,残障儿童的残障程度、行为问题和沟通能力也会影响他们和其他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23]
当从家庭层面分析兄弟姐妹关系时,许多研究发现,父母对待不同子女的不同态度、家庭人数、父母的焦虑程度、父母的婚姻压力、父母的教养技巧以及父母对不同子女的负面比较都是影响其子女之间兄弟姐妹关系的重要因素。[9,24]而从社会层面上分析,没有研究发现同龄伙伴效应对兄弟姐妹关系有明显影响。[5]部分研究则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是影响兄弟姐妹关系的因素。现存西方文献在研究个体和家庭因素方面的发现与家庭系统理论底下关于子系统的观点相一致。[25]
事实上,兄弟姐妹关系并不是一直稳定不变的。残障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经历不同的兄弟姐妹关系变化。[24]Waite-Jones 和 Madill指出,在儿童后期发展阶段和青少年前期发展阶段,由于健全兄弟姐妹对于残障的理解和认识发生了变化,而残障兄弟姐妹的问题行为又逐渐增多,因此,在这两个阶段里,兄弟姐妹之间可能更容易产生紧张关系。[26]2. 兄弟姐妹关系对残障儿童的影响研究发现,智障或自闭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健全兄弟姐妹的影响。例如,Knott、 Lewis 和 William 指出,健全兄弟姐妹在自闭症和唐氏综合症儿童的社交学习和社会模仿学习过程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27]与自闭症儿童相比,唐氏综合症儿童更容易在与兄弟姐妹互动的过程中产生模仿行为。而自闭症儿童虽然存在人际交往障碍,却会在自由玩耍的过程中以行为模仿的方式吸引健全兄弟姐妹的注意力,并借此学习社交互动。
总的来说,残障儿童与健全兄弟姐妹的相处关系不管是高度亲密还是存在较多冲突,这些互动方式均有助于提高残障儿童的社会能力。其中,兄弟姐妹之间的性别因素会对他们在相处过程中是否能保持关系融洽或是否产生矛盾有一定影响。研究发现,在儿童阶段,性别相同的兄弟姐妹更容易因为相似的兴趣爱好而关系亲密,而性别相异的兄弟姐妹则更容易发生争执和矛盾。[7]3. 兄弟姐妹关系对健全兄弟姐妹的影响在兄弟姐妹关系中,残障儿童对健全儿童的成长既可能带来正面影响,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在正面影响方面,有研究发现,残障儿童的健全兄弟姐妹比起其他儿童更早熟,成长得也更快。他们在兄弟姐妹关系中获得更高的自我价值、锻炼了更强的能力、学习了更多的社会技巧、更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且有更好的自我控制力。[28-30]一些健全儿童通过帮助残障兄弟姐妹也获得了自我认同感和精神层面的满足。
而在负面影响方面,尽管有研究指出,残障儿童的问题行为并不会对健全儿童的成长带来效应,部分学者则对此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和同龄伙伴相比,残障儿童的健全兄弟姐妹更容易出现情感障碍、行为问题或有更高机会患上抑郁症。[31-33]这些健全兄弟姐妹可能相对较不容易察觉自身情绪以及较不愿意表达自我情感。[34]此外,Waite-Jones 和 Madill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受访的健全兄弟姐妹认为,他们的家庭不同于“正常”家庭。[13]这些健全儿童认为,自己在与残障兄弟姐妹的相处过程中曾发生过不愉快的经历,并承认因为照顾残障兄弟姐妹而牺牲了自己与同龄伙伴相处的时间。他们还认为,自己的父母并没有把残障兄弟姐妹的情况充分地告诉他们。其他研究也提到,健全兄弟姐妹受到残障儿童的负面影响还包括:承担了更多的家庭任务和照顾责任、缺少自由做事情的机会、产生亲子关系紧张、存在自我适应困难以及出现在学校表现较差的情况。[34-35]
结合家庭系统理论的观点不难看出,当残障儿童作为家庭中的子系统出现障碍时,该子系统将无可避免地对其他子系统(如健全兄弟姐妹的心理健康、健全兄弟姐妹的能力发展、亲子关系等)以及家庭功能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三、研究中国残障儿童兄弟
姐妹关系的重要性目前,关于兄弟姐妹关系的亚洲研究仍然比较少。而探讨残障儿童兄弟姐妹关系的文献在亚洲学术领域更是较少得到关注。由于社会背景、家庭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异,现存的西方研究结果往往不能准确反映亚洲国家残障儿童兄弟姐妹的相处情况。虽然近年来在某些亚洲国家或地区都有少数研究尝试探索兄弟姐妹关系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但和西方国家相比,亚洲的研究仍然非常不足,现存研究的样本数量也较小,而且研究的对象也基本以普通儿童为主。因此,针对“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残障儿童兄弟姐妹的相处关系”“文化现象在这些兄弟姐妹关系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残障儿童兄弟姐妹关系的满意情况”等问题,现存的亚洲研究暂时仍无法提供有效解答。
和西方的兄弟姐妹关系相比,中国的兄弟姐妹关系也同样强调该关系的亲密度和内聚力。例如,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学作品曾用“手足”来形容兄弟姐妹关系中密不可分的亲缘、社会和情感连结。然而,和西方兄弟姐妹关系不同的是,受中国传统家庭文化观的影响,中国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关系还涉及责任和照顾。根据儒家思想当中的五伦原则,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伦关系主要包括了五种: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而人们对父母的孝顺、对家人的照顾以及对兄长教诲的尊重和服从都属于儒家伦理原则中强调的内容。由此而见,中国的兄弟姐妹关系在传统儒家伦理观的规范和约束下,不仅仅重视手足之间的相处情谊,更是强调兄弟姐妹间因亲缘而形成的、应相互付诸的照顾责任。由于文化观导致的差异性,现存的西方研究的发现未必能很好地反映中国残障儿童兄弟姐妹关系的发展状况。
在中国,残障儿童兄弟姐妹关系的特征除了受传统文化观的影响以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政策因素的影响。和其他国家不同,中国在1979至2014年间以控制国家人口为目的,颁布实施了限制生育的独生子女政策。在过去的30多年里,大部分的中国家庭都只生育一个孩子,兄弟姐妹关系在新一代的中国家庭中已逐渐消失。为了对生育有残障子女的家庭给予政策照顾,当时的独生子女政策允许有残障儿童的城市家庭申请再生第二胎。因此,不同于其他的普通儿童,许多的残障儿童都有自己的兄弟姐妹,而且在许多选择了生育第二胎的残障儿童家庭中,残障儿童的出生从某种程度上是其健全兄弟姐妹获得生命的原因。在特殊的时代和政策背景影响下,残障儿童比普通儿童多了一份和兄弟姐妹相处的生命体验。但是,这种独特的家庭现象究竟如何对残障儿童、健全儿童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处和成长产生影响,迄今仍无法从现存研究里找到清晰的答案。
此外,中国目前许多关于残障儿童的家庭研究和康复实务工作,都习惯把重点落在残障儿童本身或是承担主要养育角色的父母身上,而忽略了健全兄弟姐妹和残障儿童在共同生活、相处和成长中对各自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事实上,健全兄弟姐妹作为家庭中的成员,他们也在残障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与残障儿童之间的相处关系不仅对其自身成长存在影响,也对维持整个家庭关系的健康、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未来需要有更多的中国研究对相关的残障儿童兄弟姐妹关系问题进行探讨。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从事康复实务工作的特殊教师、治疗师和社工更全面地了解残障儿童的家庭系统功能、残障儿童及其兄弟姐妹的相处情况和发展需求,并最终制定出有效的家庭干预方案。
四、现存西方研究的不足之处
及未来中西方研究趋势虽然现存的西方研究为残障康复领域的临床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参考资料,并帮助了康复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残障家庭的各方面需求,但这些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部分研究由于采集的样本数目太少,而无法较好地分析残障儿童兄弟姐妹之间因年龄差距、出生顺序等因素对他们相处关系所产生的影响。[21]许多研究在收集数据的时候只采集了父母的观点,但事实上他们的观点未必能准确反映残障儿童和其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情况。父母的观点也无法代表健全子女在兄弟姐妹关系中的真实感受和看法。此外,大部分的研究都倾向于选择中级阶层、有一定教育程度的欧美白人家庭作为研究对象,较少有研究考虑到不同文化、种族、阶层等背景因素对研究结果所产生的差异性影响。而一些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如基因特征、就业情况和父母的个性特点等如何对残障儿童兄弟姐妹关系产生影响也仍未能在现存研究中得到充分的解释和分析。最后,绝大部分的西方研究只局限于研究某一个成长阶段的残障儿童兄弟姐妹关系,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过程的特征,从纵向比较残障儿童在不同阶段中兄弟姐妹相处关系的变化和特点。[27]
鉴于上述的不足之处,未来的西方研究需要继续从多系统、多层面(个人、家庭、社会系统)进一步深入研究残障儿童的兄弟姐妹关系。在样本收集的过程中,样本数目应该增多,以尽可能使数据结果能代表整个研究群体的观点。而研究中样本对象的选择应全面考虑不同的个体因素,包括种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情况等。为确保所收集的样本材料能准确反映所研究的问题,未来的研究除了收集父母的观点,还可考虑同时收集残障儿童、健全儿童、其他家庭成员、儿童同龄伙伴以及学校老师的观点。未来的西方研究还应进一步关注不同文化背景和现象对残障儿童兄弟姐妹关系所带来的影响。此外,西方学者还可通过运用生命历程理论的观点进行更多纵向研究,从而探索残障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中兄弟姐妹相处关系的变化以及这种关系与纵向发展过程的互动。
而中国大陆未来关于残障儿童兄弟姐妹关系问题的研究,除了可以借鉴西方的研究经验和研究目标以外,还应关注本土社会经济背景、政策文化、传统家庭观、社会价值观等因素对该问题可能产生的独特影响,并对其作更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这些研究将对中国残障群体家庭康复服务的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CICIRELLI, VICTOR.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adulthood[J].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1991, 16:291-310.
[2]BOWEN M.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M]. New York: Aronson, 1978.
[3]OLSON D, SPREKLE D, RUSSELL C. 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I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dimensions, family typ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 Family process, 1979, 18:3-27.
[4]BEGUM G, BLACHER J. The siblings relationship of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J].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11, 32(5): 1580-1588.
[5]FINDLER L, VARDI A. Psychological growth among siblings of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J].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08, 47(1): 1-12.
[6]MANDLECO B, OLSEN S F, DYCHES T,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and sibling functioning in families raising a child with a disability[J]. Journal of family nursing, 2003, 9(4): 365-396.
[7]FLOYD F J, PURCELL S E, RICHARDSON S S, et al.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social functioning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J]. Journal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09,114(2): 110-127.
[8]RIVERS J W, STONEMAN Z. Sibling relationships when a child has autism: marital stress and support coping[J].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03, 33(4): 383-394.
[9]BAT-CHAVA Y, MARTIN D. Sibling relationships for deaf children: the impact of child and family characteristics[J].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2002, 47(1): 73.
[10]HOSSEINKHANZADEH A A, ESAPOOR M, YEGANEH T, et al. A study of the family cohesion in families with mentally disable children[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3, 84: 749-753.
[11]LOBATO D, KAO B, PLANTE W, et al. Psychological and school functioning of latino siblings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11, 52(6): 696-703.
[12]KAO B, ROMERO-BOSCH L, PLANTE W, et al. The experiences of latino siblings of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J].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2012, 38(4): 545-552.
[13]WAITE-JONES J M, MADILL A. Amplified ambivalence: having a sibling with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 Psychology and health, 2008, 23(4): 477-492.
[14]BARR J, MCLEOD S. They never see how hard it is to be me: siblings observations of strangers, peers and famil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2012, 12(2): 162-171.
[15]MURLROY S, ROBERTSON L, AIBERTI K, et al. The impact of having a sibling with an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parental perspectives in two disorders[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2008, 52(3): 216-229.
[16]SCELLES R, BOUTEYRE E, DAYAN C, et al. Support groups for sisters and brothers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2012, 182(2): 249-261.
[17]DYKE P, MULROY S, LEONARD H. Sibling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 Acta paediatrica, 2009, 98(1): 23.
[18]PETALAS M A, HASTINGS R P, NASH S, et al. The 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adolescent siblings who have a brother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2012, 37(4): 303-314.
[19]BEGUN A L.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volving developmentally disabled people[J].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1989, 93: 566-574.
[20]BELLIN M H, RICE K M. Individual, family, and peer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quality of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families of youths with spina bifida[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09, 23(1): 39-47.
[21]BURKE P. Brothers and sisters of disabled children: the experience of disability by associa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10, 40(6): 1681-1699.
[22]MONICA C, PAT G. Sibling relationships of children with down syndrome: perspectives of mothers, fathers, and siblings[J].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2003, 108(4): 234-244.
[23]RIVERS J W, STONEMAN C. Child temperaments, differential parenting, and the sibling relationship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08, 38: 1740-1750.
[24]BAT-CHAVA Y, MARTIN D. Sibling relationships of deaf children: the impact of child and family characteristics[J].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2002, 41(1): 73-91.
[25]JOINSON C, OCALLAGHAN F J, OSBORNE J P, et al. Learning disability and epilepsy in an epidemiological sample of individuals with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03, 33(2): 335-344.
[26]WAITE-JONES J M, MADILL A. Amplified ambivalence: having a sibling with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 Psychology and health, 2008, 23(4): 477-492.
[27]KNOTT F, LEWIS C, WILLIAM T. Sibling interaction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development over 12 months[J].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 2007, 37: 1987-1995.
[28]MANDLECO B, OLSEN S F, DYCHES T,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and sibling functioning in families raising a child with a disability[J]. Journal of family nursing, 2012, 9(4): 365-396.
[29]CUSKELLY M, GUNN P. Adjustment of children who have a sibling with down syndrome: perspectives of mothers, fathers and children[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2006, 50(12): 917-925.
[30]NAVARAUSCKAS H, SAMPAIO I B, URBINI M P, et al. ‘Ei, du também estou aqui!’: aspectos psicológicos da percepo de irmos frente à presena de uma criana comp aralisia cerebral no núcleo familiar[J]. Estudos de psicologia, 2008, 27(4): 505-513.
[31]RODRIGUE J R, GEFFKEN G K, MORGAN S B. Perceived competence and behavioral adjustment of sibling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J].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1993, 23: 665-674.
[32]GOLD N. Depression and social adjustment in siblings of boys with autism[J].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1993, 23: 147-163.
[33]MCCABE H, BARNES R E. Autism in a family in china: an investigation and ethical consideration of sibling issu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2012, 59(2): 197-207.
论文摘要:在席卷全球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众多的人格理论中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脱颖而出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本文对精神分析学派其中几位代表人物的人格理论进行梳理,并重点突出新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鲜明特点。目的在于探究其深层的教育价值,挖掘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对儿童健康心理教育的启示。
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一经问世不仅在心理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也一直影响着文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如此可见,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之巨大。尽管精神分析理论自身存在缺陷,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质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诞生近百年的精神分析学说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不仅与弗洛伊德本人的声望有关,更重要的是弗洛伊德的后继者—新精神分析学派,并未把弗洛伊德和他的着作当作不可怀疑的偶像和一成不变的经典。他们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既有抛弃又有继承更有发展。其
中代表人物有沙利文,霍妮等。
一、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简述
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精神分析学派虽然抛弃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有些观点,但是在他们的人格理论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子。所以要想深刻的挖掘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的蕴含的教育价值,必须拿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这把钥匙去打开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大门。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是指个人此时此刻意识到的。“潜意识就是一种未被觉醒的心理历程或过程,是在一定时间内被压抑、被排挤的情绪经验活动的过程”[1]。潜意识可以被压抑,但是它们并不会被消灭,而是在不自觉的活动,以求满足。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也是一般人格的主宰。
弗洛伊德基于潜意识系统提出了本我概念,进而提出了自我和超我的体系。本我又称伊低,它如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激荡不已。它完全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是快乐原则的出发点,是本能的储存器。在人格结构中,本我是最原始、最隐秘、最模糊的部分。自我是理性的,服从现实原则,“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机构’,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间环节。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作用是调节本我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进行控制和压抑,在理性现实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本我的欲望”。[2]超我是潜意识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部分,它主要根据至善原则活动。所谓超我,也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主要是习俗教育的产物。超我的主要职责,就是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伊低的冲动。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
1.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沙利文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并认为每个阶段都存在动力过程、人格化过程、和认知过程三个发展过程。
沙利文认为人格乃是一个人在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日趋完善相对持久的模式,人格从来不能够离开人生存在于其中的复杂人际关系,他特别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在这种模式中有两个基本的倾向。一是对满足的追求,一是对安全的追求。沙利文把这两种基本的倾向看作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沙利文用人格化来表示人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形式,人格化是个体对他们自己或他人的需要满足和焦虑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和概念的综合印象。人格化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的人格化,一种是他人的人格化。“在儿童人格化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焦虑,主要来自于婴儿期的无助情境。假如没有受到很好的养育,婴儿就会焦虑,过多的焦虑会导致儿童企图回避社会情境产生坏妈妈的人格化,反之会产生好妈妈的人格化”。[3]
沙利文把人类的所有经验都概括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未分化模式,这种经验是混乱的、无组织的、模糊的。婴儿的经验就属于这一种。第二是叫前逻辑模式,这是儿童所具有的一种主要模式。第三种是综合反应模式。这三种模式就是沙利文所指的认知过程。
2.霍妮的人格理论
霍妮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最大改造是在精神分析中引入了社会文化因素。认为环境是形成人格和导致神经症的根本原因。她也强调冲突和心理问题是由环境影响的,她认为由于个人的心理和性格倾向是由个体所处的环境和文化造成的。她也很认同早期经验对一个人的影响。
霍妮人格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基本焦虑,她认为一个真正得到父母的关怀和肯定的孩子就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有充分的弹性应付和适应外在的变化。如果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对待儿童不公平,或是由于父母本人的身心不健康,都会使儿童的情绪受到压抑、形成基本焦虑,结果导致病态人格。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特点
(一)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强调性本能,新派则强调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由此则在几个方面产生了不同,首先是人格动力方面,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格的形成的动力因素。沙利文则认为人类行为的发展受满足欲和安全欲两大动力驱使。霍妮说:“人不仅被快乐原则控制,而且也被安全与满足引导。”其次是神经症的归因,弗洛伊德认为是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冲突。而霍妮认为是个人和其所处环境之间冲突的结果。
(二)弗洛伊德主张性恶论,他所谓潜意识或本我充满不可告人的欲望。新派则倾向性善论,相信人具有向上发展的自尊心,有能力克服罪恶欲望,有能力向前发展。霍妮说:“我个人认为,人不仅期望而且有能力发展自己的潜能,成为高尚的人类。”[4]
(三)新派反对把人格分裂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新派认为人格是统一的整体,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在与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人的人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新精神分析强调主体性和主观性。弗洛伊德把人的行为看作是由本能欲望决定的。相对于弗洛伊德的这种本能论,新精神分析理论家们则认为“未来目标对人的拉力更强于先天本能对个人的推动作用,目标的产生基于个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发挥的主观作用,从而更强调个人在人格形成中的主体作用”。[5]
三、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对于早期经验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引论》中有一段经典的话。他说:“我们往往由于注意祖先的经验和成人的生活经验,却完全忽视儿童期经验的重要。其实儿童期经验更有重视的必要,因为它们发生于尚未完全发展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重大的结果,正因为这个理由,也就更容易治病。”[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早期经验在儿童心理发展和人格发展中的重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其潜意识力量,在自由和禁止之间寻得一条中庸之道,使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其次要用游戏等“宣泄”方法释放儿童潜意识能量,培养儿童健康人格。另一方面,利用“升华”的作用,让儿童正确的运用潜意识的能量到自我发展的正确轨道上。
(二)建立儿童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防御机制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防御机制是自我应付本我的驱动﹑超我的压力和外在现实的要求的心理措施和防御手段,以解除心理紧张,求得内心平衡。”[7]此理论后经过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的扩充,变得更完善,安娜认为当内在和外在的刺激引起情绪冲动时,防御机制有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多的冲动,行为,情感和本能欲望的作用。因此,要帮助儿童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最先接受到教育影响的地方。家庭氛围和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儿童也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点。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通情达理父母的教养下,儿童很少动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相反,经常运用惩罚,限制的方法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则多采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三)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给予儿童高品质的爱
从精神分析学家有关人格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培养强壮健全的自我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而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给予儿童高品质的爱是精神分析学家对发展自我的共同看法。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当一个人经常受到贬抑或否定时,便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这是一切品德和精神败坏的根源。因而,我们要提供相应的机会让儿童体验成功、拥有自信、提高自我概念、形成健康人格。关于给予儿童高品质的爱,我们从弗洛伊德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性本能和儿童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从更深的层面,我们可以看出他所倡导的是对儿童的内在需要给予关注和给儿童充分的自由,这种爱是要尊重儿童的天性。总之,精神分析认为唯有爱的教育才能培养儿童健全的自我,才能使儿童拥有幸福的人生。
【关 键 词】师幼互动;保护;自我保护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17-03
一、师幼关系的演变和内涵
师幼关系是幼儿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幼儿在幼儿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传统的师幼关系中,幼儿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活动的控制者和管理者,因此,对幼儿教师的定位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导角色。而幼儿被视为幼儿教师改造的对象,在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随着现代教育的出现,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家倡导以儿童中心,教育活动要以儿童的兴趣、需要为依据,充分发挥儿童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爱伦・凯鼓吹“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使师幼关系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儿童在教育的过程中完全处于主体地位,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无论是幼儿教师中心主义或是儿童中心主义,都不是健康的师幼关系,都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丽莲・凯茨在观摩瑞吉欧幼儿学校后,认为仅仅通过考察师幼关系就可以评价出幼教机构的教育质量。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师幼关系是指教师和幼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发挥的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本文对师幼关系定位在师幼彼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其具体内涵理解为:在幼儿园教育中,在肯定幼儿教师主导性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幼儿主体地位的积极性。用辩证的方法论看待师幼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主导性和幼儿的主体地位是不对等存在的。幼儿教师和幼儿作为幼儿园教育系统的主要要素,在实际教育互动过程中,幼儿需要教师的帮助,并根据教师的引导,调整自己活动行为和方向,以达到教师预期的教育目标。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幼儿的行为并非是出于自身的客观需要,而是依附于教师的行为和教育管理。因此,从这个视角可以得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幼儿的主体地位是不对等的。另一方面是指教师的主导性和幼儿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与幼儿都是具有独立完整的人格和个性的自然人,都有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追求自我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因而平等的师幼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幼儿教师更好地与幼儿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的沟通,将使幼儿园教育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二、幼儿安全教育的内涵和演变
幼儿安全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指以成人的视角对幼儿实施安全保护;另一方面是指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幼儿实施安全保护是幼儿园安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幼儿年龄小,对危险缺乏一定的判断力,这就需要发挥幼儿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对幼儿实施安全保护;但随着幼儿的成长,自主意识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幼儿逐渐具备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此时教师过分对幼儿包帮代替,只会使幼儿丧失自我保护的能力,丧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幼儿的年龄越小,就越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幼儿进行安全保护,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以教师为主导性作用的安全保护要降到次要地位,要让幼儿成为自我保护的主人。
(一)发挥幼儿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保护幼儿安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充分强调了幼儿园在保护幼儿安全方面的重大责任。幼儿园区别于教育系统中其他教育机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以招收3~6岁的幼儿为对象。3~6岁的幼儿在思维发展的方式上显著的特点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萌芽。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就决定了他们好动、好模仿、好奇心强,由于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没有形成对危险的价值判断,对周围危险因素缺乏鉴别和防范能力。
在新华字典上对“保护”的解释如下:尽力照顾,使之不受损害。“保”的意思是看守住,护着不让受损害或丧失,“护”解释为使不受侵犯和损害。鉴于幼儿的自身的特点,那么如何在幼儿安全教育活动中发挥幼儿教师的主导作用保护幼儿的安全?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 幼儿教师是安全教育环境的提供者。幼儿园安全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在幼儿所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中,排除客观的危险因素。《幼儿园管理条例》中,第十九条中规定:幼儿园应当建立安全防护制度,严禁在幼儿园内设置威胁幼儿安全的危险建筑物和设施,严禁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制作教具、玩具。同时,幼儿园应建立和健全实效科学的意外伤害事故处理机制,健全幼儿园的安全紧急预警制度,科学地制定各种意外事故的应急预案体系。
幼儿教师要营造直观、形象而生动的教育环境,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怎么做安全、怎么做危险。例如,教室内的家具和墙角应去除尖角,安装防滑的地板砖,幼儿能接触到的水应该是温水,在需要排队等候的地方,印上小脚印,提醒幼儿按序进行,防止因秩序混乱而发生危险等等。教育环境中每一个细小的安全设计,都能有效地防止幼儿不必要的伤害。幼儿好动,表现在跑,无论是户外活动还是活动的转换环节,都可以看到幼儿因跑不是自己摔倒就是两个幼儿相撞,幼儿教师除了单纯的说教提醒外,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来教育幼儿,如大班利用科学教育中的“力”主题活动,来认识到力的力量和“伤害”等。此外幼儿教师可以在一些有危险的地方粘贴安全标志,还可以指导幼儿自己制作各种各样的安全标记强化教育效果。
2. 幼儿教师是安全教育的引导者和榜样。幼儿园安全教育是指:在幼儿教育和保育过程中,保障幼儿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发展,引导幼儿形成安全意识并学会基本安全防范与自我保护的方法。由于幼儿年龄小,缺乏生活直接经验,需要学习间接经验,这就需要发挥幼儿教师的主导性。这种主导性作用不是操控幼儿,而是规范自身行为和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安全行为。在安全教育中,教师利用幼儿好奇心强、可塑造性大的特点,引导幼儿善于发现和了解周围环境的危险因素。例如,幼儿教师引导幼儿发现不能与有尖角的碰撞,时幼儿主动地回避房屋和家具的尖角的危险因素;保育老师要抓住安全教育的契机,在给幼儿盛饭菜时,让幼儿观察饭菜是否有“白气”冒出以及摸一摸碗的外壁热不热,来判断是否能直接进食,这样可以避免食物温度太高烫伤幼儿口腔;捉迷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但幼儿只是关注到了游戏给他们带来的,并没有意识到躲藏的地方是否存在危险,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说出喜欢躲藏的地方,然后帮助幼儿找出危险,让幼儿主动得出一些地方是不能随便躲藏的,例如门后面不能随便躲藏等等。教师引导幼儿主动发现危险,比简单的说教更有教育效果。
此外,幼儿教师是幼儿主要模仿对象之一。在安全教育中,幼儿教师要言传身教,在幼儿面前不做危险的行为,教室内不放危险物品,把有危险的物品要放到幼儿接触不到的地方,从行为方式上给幼儿树立安全教育的榜样。此外,在组织活动时,幼儿教师要做好幼儿安全防卫和安全教育,使幼儿有身心安全感,能感受到幼儿教师对其的保护。幼儿教师要合理的利用媒体资源进行安全教育。现在的儿童动画片市场鱼龙混杂,很多是不适合低幼观看的。但现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不能忽视媒体的教育作用。幼儿由于年龄小,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对一些行为的后果不能准确的预测。这时,教师要发挥主导性作用,对一些存在危险行为的动画片,禁止给幼儿播放。有些教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不了解,把一些产生危险行为的动画片当作反面教材,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熟不知幼儿还不能进行逆向思维,体会不到教师的用心良苦,适得其反。
(二)让幼儿成为自我保护的主人
自我保护能力指:对安全的认识、理解和对周围环境中各种安全因素的敏感、判断及回避等自我保护能力。安全不是被动等待救济和给予保护,而是幼儿主动去获得的。幼儿教师必须承认幼儿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想让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就需要不断激发幼儿自我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如何调动幼儿主体地位的积极性进行自我保护?
1. 自制安全教育图画书。现在市场上大多数关于安全教育的书籍,或提到幼儿安全问题,都认为安全责任的主体是成人,几乎没有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安全教育内容。幼儿教师可以在图书角,自制幼儿自我保护教育的图画书,设计的图画要色彩鲜艳,结合幼儿实际生活经验,设计安全教育内容,同时也可以调动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积极性。
2. 让幼儿体验自然后果法。“自然后果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幼儿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它是指当幼儿有过失行为时,成人不是去人为限制儿童的自由,而是用过失产生的后果去约束儿童的自由,从而使儿童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的方法。幼儿教师也可以将其运用到幼儿安全教育中。幼儿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看待幼儿的过失行为,让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过失;通过自然后果法,让幼儿主动体验。
动画片色彩鲜明,可爱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得幼儿喜欢,但幼儿不能很好地理解动画片里的危险行为,往往把关注点放到了故事的场面的颜色和声音上。以《喜羊羊和灰太狼》动画片为例,故事里有很多灰太狼抓住小羊后进行煮羊的画面,虽然电视上每次播放类似画面时,都会标注“危险动作,请勿模仿”,可比起生动的画面,用这样的标注进行安全提示,显然是无济于事的,此外幼儿又善于模仿,这种危险就很容易发生。幼儿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开展与“火”相关的主题,让幼儿从视觉上观察火的形状等一些视觉感受,可以消除幼儿对火的神秘感,形成对火的一些感性认识。幼儿教师要趁热打铁,因为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果幼儿教师只是单纯地告诉幼儿,不能玩火,玩火是有危险的,这样只能使幼儿缺乏对火形成正确的认识,当幼儿去碰火,幼儿教师正确的做法是: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在有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让幼儿主动进行探索对火的认识,对所产生的危险行为后果进行体验,从而形成深刻的理性认识。
3. 让幼儿参与安全教育环境的设计。现在幼儿园在环境设计中,多以美观和成人的视角为出发点和归宿,对幼儿不能起到教育作用。要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教育能力,就必须调动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幼儿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周围环境中的危险存在时,教师可以把“亡羊补牢”的机会让给幼儿,让幼儿参与安全环境创设,不但可以体现幼儿在安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能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加强对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培养幼儿不断加强自身的保护能力,使其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的技巧和知识,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
总之,无论是教师对幼儿进行安全保护教育还是幼儿自我保护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因噎废食。教师在安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不是危言耸听,不能吓唬幼儿,要用平静的话语提醒幼儿防御危险,来保证幼儿安全。危险并不可怕,如果幼儿教师夸大其词,对部分性格胆小的幼儿来说,危险将是制止他们进行探索的镣铐,会给心理上造成恐惧的阴影,所以幼儿教师要保持好在安全教育中的主导性作用。同时,幼儿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弱小无力,他们虽然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和预见危险的能力。但他们对周围的环境能有一定的应变能力,经典的心理实验:视觉悬崖,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这个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能显示幼儿与生俱来就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幼儿就好比小树苗,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安全教育中要充分幼儿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才能防患于未然。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千万般爱护,莫若自护。
参考文献:
[1]李如齐,王德才.教育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58.
[2]潘友刚,钱立群.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5.
[3]王惠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0:15.
[4]白鹭.幼儿园安全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重庆市三所幼儿园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朱婷婷.论幼儿园师幼关系[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6]云赛娜.幼儿自我保护策略的研究――探寻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认知与行为的安全教育[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7]朱琳.幼儿在园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8]吴凡.国外幼儿安全教育简介及启示[J].教育探究,2013(08).
1998—2000年连续三届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
1999—2000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
1998—2005年11次被评为校级“教学能手”。
2001年4月,在全县“小学课堂教学创新教育”实验汇报课中获得县级一等奖;
2004年6月《荷花》一课,课堂实录获得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4年6月在省计算机辅助教学参展课中,《荷花》获省级二等奖;
2000年所撰写的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能力的训练》被评为县级一等奖;10月该论文获得全国论文大赛三等奖,并汇编于国家级出版物“世纪讲坛”一书中;
2000年12月所撰写的论文《在创新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质疑的思考》获县级一等奖;并汇编于县级优秀论文集;
2001年11月所撰写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滴谈》获市级第三届语文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
2002年10月所撰写的教案、说课稿《坐井观天》被汇编在《县级优秀说课稿、教案集》;
2004年8月所撰写的论文《探究质疑》在省课改与教研征文大赛中获省级三等奖;
2005年2月被评为县级教研教改先进个人。
……
让爱在每个学生心中流淌
德高为师,为师者应当正心、修身、厉志、笃行、精其业、美其德,其生爱之。在八年的教育教学中,该同志一直担任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工作,在工作中认真钻研儿童教育心理学,仔细分析儿童心理,探索体现自己特色的教学管理方法。她以其深深的爱心,极大的耐心,从事班务管理。她勤下班、紧跟班,采用分类引导的方法,“爱”字当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班务管理中,该同志始终把“勤”字贯穿于班级管理的全过程,做到脚勤、眼勤、手勤、嘴勤。每天早上她总是提前下班辅导学生早读,每天放学她总是将学生平安送出校门后才离校。她不满四岁的儿子每天总是第一个被送进幼儿园,总是班上最后一个被妈妈从幼儿园接走,以至于她的儿子每天被送进幼儿园时,总是重复同一句话:“妈妈,放学早点来接我!”听着孩子稚嫩的声音,她心理难受极了,但是为了学生的安全,她对孩子只能叹息,一次又一次违心地说:“今天,妈妈一定第一个来接你”。在班务工作中,她还做到勤观察,勤引导,将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同时针对小学生自制能力较差的特点,练就了婆婆嘴,菩萨心,工作中注重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教师的爱不是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推动力,学生的催化剂,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她执着的事业,她在班务工作中,辛勤地耕耘,播撒爱的种子,倾注对学生全部的爱,期盼幼苗茁壮成长,她就像小草一样默默地工作着、奉献着,无怨无悔。每接到一个新班,她都要全面迅速地,了解全班学生、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学生、父母离异的学生、学困生等具体情况,以至于能在今后的班务管理中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2002—2003学年度,她所带四(3)班一个叫肖彤的小男孩,她接班后就发现这个孩子和其他学生不一样,小小年纪,整天皱着眉头,不喜欢和同学交流、玩耍,经常坐在位置上发愣,穿的也很单薄,她及时与原任班主任联系,了解到这个孩子由于父亲下岗、母亲因身体不好无职业,全家仅靠着父亲下岗工资,登三轮车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当她了解这一情况后,她主动找这个学生谈话,当她了解他的心理动向,发现这个年纪轻轻的孩子因为不忍心父母为了他上学而如此辛劳,准备辍学出外打工时,刘老师落泪了,她觉得这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呀!她向孩子讲了父母之所以那样做的原因,是为了她能学到知识,学到本领,将来有一天能过上幸福的日子,还给他讲了自古寒门出才子的故事,鼓励他要自强不息。后来,刘老师经常用自己的工资为肖彤买文具,冬天为他买围巾、买手套,还为肖彤织了一件厚厚的毛衣,两年间刘老师为肖彤垫交了寒假、暑假作业费、试卷费、电影费等费用。同时,在学习上,时常鼓励他,经常给他辅导,当他发现这孩子由于平时家里条件不好,外出时间少,看的课外书不多,经常习作时没有素材时,她便主动为肖彤订阅了《小学导刊》、《汉江作文报》,六一节还送给了肖彤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双休日,当他领自己的孩子去儿童公园玩时,他还不忘将肖彤带上,当他和爱人一起包饺子时,他不忘将肖彤叫来和他们一起包饺子,在包饺子的过程中,给肖彤辅导习作“第一次包饺子”。后来这位学生性格慢慢变得开朗了,打消了辍学的念头,学习进步的很快,在雏鹰争章中获得了三枚奖章。尽管后来肖彤升入了高年级,没有在她的班上学习,但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爱护这位学生。
没有规矩,便不成方圆。每新接一个班,刘老师都要组织全班同学根据自己本班实际,民主、平等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和“班规班约”,并注重落实在班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首先,她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要做的,首先自己不做,因而在学生中有人气、有威性,教育工作得心应手。其次,经常针对班上出现的一些不好的苗头及时利用班队会举行如:“学生一日常规学、背、做”,“我与诚信同行”,“珍爱生命,注意安全”,“学生课堂常规大演练”,“定期作业展评”,“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等主题队会,每隔半个月班内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回头望”和父母、老师、同学,好朋友一起找出优点与不足,并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定期改正,学生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健康成长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所带的班班风浓、学风正、学生思维活跃,成绩良好,所带班级多次在学校各类活动中获得奖励,她本人先后5次被评为校级“先进班主任”,在校首届艺术节中获得“最佳导演”称号。
给学困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对于学困生,刘老师不歧视、不放弃,从不简单、粗暴地对待,总是采用积极的态度,了解、分析原因,从细致的生活小事入手,做耐心细致地工作。学生马源是品行和学习极差的学生,经常逃学、无故不交作业,欺侮小同学,讹诈小学生的钱物,拿班上同学的东西,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玩。接班后,刘老师了解了这个学生的情况后,并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教育训斥该学生,而是首先进行了家访,从家长那里又了解到,孩子在家骗家长,在校哄老师,尽管家长对孩子没少管、少打、少骂,但孩子依然如此,家长也无可奈何。刘老师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有的放矢,分步骤对马源进行了引导教育,首先从培养孩子说真话入手,每次犯了错误,只要敢讲真话,认识错误,她就在班上对马源大加表扬,并多次进行家访,将马源的点滴进步及时告知家长,要求家长也要及时表扬。要给孩子多一些激励和关心。同时,根据她以强凌弱的特点,刘老师“以毒攻毒”,又让其当班上的治安委员,负责全班学生的安全,发现同学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汇报老师,在汇报、检举别人的过程中,该同学也不停地反省自己,这样经过长时期的教育转化,这位同学觉得老师很爱他,就非常听老师的话,上课能专心听讲,不懂也敢问。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外单独辅导及学生的帮助,该生学习有了进步,一年之后,他不但改掉了往日的坏毛病,学习成绩还跃入了班级中等行列,成为了一名老师、学生喜爱的好学生,家长见人就说:“孩子进了刘老师的班,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在教学改革中奋力翱翔
在课堂教学中她不断探索、大胆实践,总是站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沿。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她首次将“质疑”环节引入课堂,让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问题。结果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开创了我校乃至于全县“质疑探究”的先例;在教学《荷花》时,她第一个将电脑课件引入课堂,开创了全县乃至全市“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方法的先例;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开创了我县新课程下古诗课堂教学的先例;她在教学《观潮》时,开创了我市、县“阅读教学课堂结构将‘读’落实到位”的先例。正是由于她的不懈努力,走上工作岗位刚刚一年的她便在全县第二届教学能手赛教中一举夺魁,获得“县级教学能手”的称号,在此后的两年中又连续两年获得“县级教学能手”称号。在第四届、第五届“市级教学能手”赛教中,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这时她只有21岁参加工作仅4年。在以后的几年来,她先后前往大河坎、新集、青树、唐坎等地上示范、观摩课30余节,受到一致好评,并多次在各类各级赛教中获奖。
此外,她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先后撰写了20余篇教学论文,并在县、市、省级获奖或发表,其中:2000年所撰写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能力的训练”被评为县级一等奖;10月该论文获全国论文大赛三等奖,并汇编于国家级出版物“世纪讲坛”一书中;2000年12月所撰写的论文在创新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质疑”的思考,获县级一等奖;2001年11月所撰写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滴谈》获市级第三届语文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2003年3月所撰写的《在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应注意现代教育技术》获县级教育成果一等奖;2004年8月所撰写的《探究质疑》在省“课改与教研”征文大赛中,获省级三等奖;2004年10月所撰写的论文《在阅读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被评为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005年6月所整理的课例研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论文被县选送省上参赛。
此外,该同志一直把做一个“好老师”作为她的志向,她清楚地知道深入才能浅出,厚积才能薄发。2001年她在已有6个月身孕的情形下,顶着暑假三伏天的高温,天天挺着大肚子坐车前往汉中参加首届“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为的就是能聆听到教学专家们的辅导及现场做课,在孩子刚满两个月时,又毅然参加“骨干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的培训,当顶着酷暑回到家里看孩子,儿子因不吃奶粉而饿得耸拉着脑袋,连哭都没有泪水时,一向坚强的她终于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婆婆的脸色,丈夫的不理解并没有影响她学习的信念,第二天,她领着保姆,抱着儿子前往汉中参加培训,上课时,她专心听讲,反复实践、操作。下课时,她又冲进宿舍给孩子喂奶,就是凭着这种坚定的信念,在骨干教师培训结束时,她以所有科目考核均为“优秀”的好成绩,被评定为首批市级骨干教师,赢得各位专家及全市参加培训的老师一致好评。
“黄金大米”实验违规
【本刊讯】(记者许竞)12月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通报“衡阳儿童金大米实验”调查结果表明,湖南省衡南县江口镇中心小学25名儿童于2008年6月2日午餐,每人食用了60克“黄金大米”。该大米由美国塔夫茨大学教授汤光文在美国进行烹调后,于当年5月29日携带入境,未按相关规定向国内机构进行申报。
“黄金大米”是一种转基因大米,由于富含β-胡萝卜素而呈现金黄色。为了防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生态环境等构成的危险或者潜在风险,《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从境外引进农业转基因生物用于研究、试验的,引进单位应当向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主要负责人汤光文、中方负责人CDC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荫士安和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王茵均未按规定履行告知义务,对实验参与学校和学生家长刻意隐瞒使用 “黄金大米”的事实。2012年8月,汤光文、荫士安等人在《美国临床营养杂志》发表的题为《“黄金大米”中的β-胡萝卜素与油胶囊中β-胡萝卜素对儿童补充维生素A同样有效》论文。由此引发社会对于实验操作规范,以及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讨论,CDC因而介入调查(详见《财经》2012年第23期“衡阳儿童实验不规范”)。
这一研究项目于2002年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糖尿病消化道和肾病研究所批准,六年后,汤光文将该项目移至湖南衡南县现场。美国塔夫茨大学发言人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目前,校方尚在调查中,已获悉中国卫生部门就“黄金大米”儿童人体试验的调查结果,并将继续与中方合作调查此事件。
该项目操作违反了卫生部《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规定以及科研伦理原则,荫士安和王茵均受到撤职处分,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胡余明则因在课题实验现场管理中存在疏于管理、工作失职的行为,亦被撤职。
此事件亦透露出伦理审查流于形式。王茵利用职务之便,私自加盖公章,以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的名义向汤光文出具了项目“2003年的伦理审查结果仍然有效”的证明。实际上,王茵首先应将其参与该项目的事实充分告知伦理委员会。近十年随着国内外研究项目增多,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设立伦理委员会。“这种从无到有的过程,算是一种进步。但是,审查质量还是参差不齐,这就需要伦理委员会加强自身建设。除此之外,还有科研人员的自律。”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张新庆说。
针对此次学术不端事件,美国普渡大学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撰文表示,“黄金大米”的安全性不能用来为程序上的违规辩护,实验程序上的违规也不能用来说明“黄金大米”不安全。
“黄金大米”研发目的之一就是帮助水稻消费人群摆脱维生素A缺乏的问题,维生素A会直接影响视觉发育。“很多人感到眼涩、夜晚看不清东西(夜盲症),其实都与维生素A缺乏有关。”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解释,衡阳实验儿童的“黄金大米”摄入量不多,β-胡萝卜素的量没有超出一根胡萝卜含量。另外,当人体摄入足够多的维生素A时,β-胡萝卜素将不再发生转化,而是存储于皮下脂肪中。因此,不会因摄入β-胡萝卜素过多而中毒。
进展
美研制出新型“4维”晶体管
近日,美国研究人员推出了一项新发明:一种外形如同圣诞树的新型晶体管,其重要组件“门”(栅极)的长度缩减到了突破性的20纳米。这个被称为“4维”晶体管的新事物预告了引领半导体工业和未来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潮流。
作为现代历史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晶体管可以使用高度自动化的过程进行大规模生产,因而不可思议地达到极低的单位成本。随着“4维”晶体管的研制成功,速度更快、更紧凑和更高效的集成电路,以及更轻、产生更少热量的笔记本电脑即将诞生。
最复杂人造大脑模型制成
教职工学期工作考核细则 学校教职工学期工作考核细则
一、20条评估细则项目具体要求分值操作说明工作态度1.严格遵守办公制度。10(1)准时参加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早操、集会、外出活动等),工作时间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得满分;(2)违反规定的将视具体情况,每次扣1~2分。2、准时出席会议,认真做好笔记。10(1)不无故缺席,认真作好笔记的得满分;(2)无故缺席的,没有作好笔记的将视情况,每次扣1~2分。3.能愉快地接受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10(1)对于学校各条线安排的各项工作(包括一些额外的工作)都能愉快地接受的得满分;(2)不服从安排的不得分;(3)对学校各条线安排的工作有抵触情绪的将视情况扣1~5分。4.与同事、家长相处和谐,态度好。10(1)同事认可、家长满足的得满分;(2)同事、家长有比较大的意见的将扣2~5分。5.及时上缴有关教育教学过程性的资料。10(1)能全部上缴各种相关资料的得满分;(2)每缺一项扣1~2分。出勤情况1.不无故请假。10(1)出全勤,中途外出(私事)不超过3次的得满分;(2)缺席1天的扣1分,最多分;(3)中途离校(私事)3次以上的视情况扣1~2分;(4)无故缺席的将不得分。2.能规范执行请假制度,请假时能自觉处理自己的工作,尽量减轻学校调代课压力。10(1)原则上,老师请假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自己安排课务等工作,能执行这项制度的得满分;(2)基本上能做到学校此项要求的扣1分;(3)基本上不执行此项要求的视情况扣2~4分。课堂教学1.按时完成备课,认真修改每日活动,各种记录详尽。10(1),各类计划详尽,栏目填写完整,认真修改活动设计,体现课改理念,及时、认真撰写教学札记的得满分;(2)备课较为简单,缺乏新理念的扣1~2分;(3)备课中有缺漏、抄袭的扣1~3分;(4)无教学札记的扣1~2分。2.认真组织一日活动,工作到位,不做与教育无关的事。10(1)认真组织一日活动,教学效果好、游戏活动能深入指导的得满分;(2)有上无预备课的扣1~3分;(3)随意更改活动、活动中离开幼儿或做与组织活动无关的事的扣1~3分;(4)3.能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10(1)能根据活动进程创设良好的主题环境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的得满分(2)材料不能够及时增添、主题墙更新不及时、幼儿参与少扣3~4分;教育科研1.注重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10(1)根据《名师工程》的要求,各级教师能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任务的得满分;(2)数量、质量不符合要求,视情况扣1~3分;(3)没有理论笔记的不得分。2.积极参与课题活动,注重实践研究。10(1)积极主动参与课题活动,注重实践研究,资料齐全的得满分;(2)无故缺席课题活动的,每次扣1分;(3)资料不齐的视情况扣1~2分。3.乐于接受校内外公开课,反响好。10(1)能承担校内外公开课,反响好,或认真上好实践课的得满分;(2)无故而拒上校外公开课或未上校内实践课的不得分。(注:超过年龄而不作上公开课及实践课要求的除外)4.积极撰写论文,数量、质量符合规定。10(1).积极撰写论文,数量、质量符合规定的得满分;(2)能撰写论文,但数量、质量不符合规定的扣1~2分;(3)在学校规定内没有撰写论文的不得分。保教质量1.贯彻《纲要》精神,体现出新的教育观。10(1)一日活动安排合理,动静交替、认真护理幼儿生活,并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得满分;(2)幼儿户外活动时间不足扣2~3分;(3)护理幼儿生活不够细致周到的扣4~5分2.做好班级的各项保育工作,传染病控制在3以内,出勤率高。10(1)做好班级的各项保育工作,传染病控制在3以内,出勤率不低于95,无安全责任事故得满分。(2)无安全事故但出现损伤差错情况一次扣一分;(3)出现事故不得分3.重视个别教育,使不同能力的幼儿都有所提高。10(1)认真做好非凡儿童治理工作,记录齐全措施得当矫治情况良好得满分;(2)有记录但措施针对性不强扣3~4分。(3)对非凡儿童不能够予以非凡照顾有排斥言行的扣5~7分德育工作1.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常规治理规范有序,注重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培养。10(1)能努力做好班级常规工作,常规治理规范有序得满分;(2)班级治理松懈幼儿行为习惯差的视具体情况酌情扣分。2.无体罚与变相体罚10(1)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无体罚与变相体罚得满分;(2)有体罚与变相体罚的得0分。3.注重勤俭节约,节约用电用水及教学用品等。10(1)注重勤俭节约,节约用电用水及教学用品,班级物品损坏少得满分:(2)出现开无人灯无人扇等情况一次扣0.5分,(3)班级物品维修率高的酌情扣分;1、全学期请假天数累计超二分之一,不参加学期工作考核,不享受相关的奖励。2、“教学质量”一块,除语文、数学、英语外,其他学科侧重于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的达成度,各类竞赛活动的成绩、学生的反响以及随机的调研。3、“德育工作”一块,除班主任以外,副班主任也参照评议,其他老师将侧重于师德表现和爱生、爱校表现,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二、加分说明1、个人在参加教育教学业务竞赛中的获奖加分。级别全国级省级苏州市级常熟市级虞山镇级备注教学基本功竞赛获奖加分8~106~84~62~41指综合性的评选,有关专业性评选的减半加分评优课加分10~128~106~84~632、教师撰写论文获奖或发表加分。级别省级及以上常熟市级及以上虞山镇级备注在刊物上发表加分43论文评选获奖加分21.513、教师在辅导学生获奖加分。项目习作发表或获奖奥数获奖科技获奖艺术、运动队等团体获奖其他备注加分0.5/篇2/人0.5/人视规模、工作另酌情加分0.5/人1.每项目可最多加5分;2市级及以上获奖;4、教师在参与学校信息化工程加分。博客网站上发表有关教育教学原创日志的分别加0。5分/篇,最多可加5分。5、班主任在班级治理突出成绩加分。获得月“常规治理示范班”的每次加1分。6、教学骨干加分:校级骨干加2分;镇级骨干加3分;市级骨干加4分;大市级骨干加5分。其他在业务方面获奖而未尽考虑的,请在加分理由中写明,具体加分由考核小组商定。关于语、数、英语教学质量的考核另行进行。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使我重新认识了新的课程观,让我明白:幼儿的一日活动均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组织安排,它具有整合性、开放性、生活性、活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一体化的特点。因此在活动中我努力将一些知识以直接经验呈现给幼儿,通过游戏、日常活动及相关事物的辅助作用,使幼儿所学习的知识更实际化、感性化。我努力使自己从一个“实践型”教师转变为一名“反思型”教师,重视观察孩子、学会解读孩子的一言一行。每次的教育活动,
我都会考虑到幼儿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让幼儿真正的成为活动的主体。
能坚持把幼儿的发展放在首位,树立“幼儿是活动的主体”的观念;能留心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行为表现,善于捕捉孩子的寻常时刻,并加以正确的分析、判断,不断提高自身观察记录的能力;能认真做好家长工作,及时将幼儿的在园情况反馈给家长,使每个家长安心工作。能积极开发利用海岛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能据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好各类计划,及时的记录好反馈信息;能深刻领会二期课改精神,并以新的课程观指导实践;能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经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不断寻找自己的不足,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完善自己,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回顾过去的一年,虽不曾有什么辉煌的成绩,但总是尽着自己的职责,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地工作着。
工作中,我认真学习《规程》、《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二期课改的精神,树立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思想,把握好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规程》和《纲要》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地创设儿童发展的、积极的、支持的环境,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使每个孩子获得发展。
本学期我加入了托班教育的行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反复学习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并向其他几位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我又参加了赵赫老师的托班教育的研讨班的学习,努力走进2—3岁孩子的生活、学习中。我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特别喜欢开汽车,我就利用孩子的兴趣,结合孩子已有的秋游经验,为孩子设计了开汽车的教学游戏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自由选择“加好”喜欢的“汽油”,引导孩子观察不同的“汽油”在马路上留下的不同痕迹,还提醒孩子要注意安全。孩子的注意被吸引,能主动地积极投入,得到了组内老师的肯定。
作为家教指导员,我和其他老师一起仔细作好家访摸底工作,而后一起筹划、组织、实施每一次的家教指导活动。在0—3岁社区婴幼儿家教活动县级展示中,我和施佩琳老师一起设计组织了13—18月孩子的竹竿操活动,还和其他老师进行了有关家长对孩子的指导行为的现场教研,得到了与会老师的好评。
今年,我和徐金叶、施云豪两位老师结成师徒带教关系。为了使两位老师更快地成长,使我们共同进步,在平时我们密切配合,相互观摩,切磋教育教学的方法,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徐老师的课件制作能力较强,我们就一起探讨课件制作等多媒体技术在课程中的运用,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幼儿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施老师对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行为特征能较好地把握,能根据孩子的特点开展适宜的活动。我就向她请教有关托班教育上的困惑。一起寻找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孩子的兴趣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切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我们还一起进行课题研究,帮助他们的课题顺利开展。